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探究论文范文

2024-07-26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探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国家经济安全审查制度包括外国投资审查权以及进出口审查权两大部分,是美国为了维护其在全球经济领域霸权地位所采取的手段之一。当前,美国为了保持其国际经济的领导地位,逐步扩大国家经济安全审查的范围,造成了审查目的异化、审查权力滥用等后果。此外,基于美国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其国内法存在国际“治外法权”,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我国为了维护国家经济的安全与稳定,需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保障制度,加强对我国投资者的法治保障;完善我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对美国安全审查形成反制;推动国际治理秩序的变革,促进全球治理模式的完善。

【关键词】 经济安全审查制度  外国投资审查制度  进出口审查制度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9.012

美国国家经济审查制度的特点

国家经济安全审查是国家经济职权的一种,由于法律制度的差异,各国的经济审查制度具有差异性。以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为例,其可大致分为外国投资审查以及进出口审查两大部分。国家建立经济审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从理论上讲,不会对其他国家经济安全造成威胁。然而,美国基于其全球经济领导及核心技术垄断地位,常通过安全审查制度妨碍甚至威胁其他国家的经济或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美国通过国家经济审查制度限制我国企业的在美投资及美国技术的出口,直接威胁了我国科技企业资产安全以及相关产业发展。

对此,我国应制定相关的应对策略,以维护我国经济安全,防范国家系统性经济风险的发生。有学者分析了美国的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变迁,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提出了相关应对;[1]也有学者通过分析美国或其他国家的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探讨各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共性与差异性,对构建我国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提出了相关建议。[2]然而,相关研究集中于外国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而忽视美国出口审查等相关制度。事实上,由于美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美国的外国投资及进出口的安全审查均会对我国经济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国应从整体上对国家经济安全审查权进行探讨,分析美国外国投资审查以及进出口审查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并探讨我国的应对策略。

美国国家经济审查制度的实质与争议

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实质。美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由《1974年贸易法案》等系列法律共同构成。从立法学角度看,要完善国家安全审查立法需先厘清国家安全等相关概念,以保障法律实施过程中的可预测性。然而,美国相关立法中对国家安全等概念都采取了原则性的表述,并未进行明确界定,可见,美国的安全审查立法并不具有“可预测性”。

事实上,美国国家安全审查立法不对国家安全作明确定义的目的是增强审查标准的模糊性,其可以借助审查限制外国投资或产业出口以保护美国的本土企业,国家安全审查也因此成为美国单边实施投资保护主义的完美借口。换言之,美国希望通过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打击国际竞争对手,以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的优势。

美国霸权下的“长臂管辖”与国际约束失灵。美国的国内法之所以会对其他国家,甚至整个国际社会有影响,是由于美国国际经济的领导地位以及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有学者使用“长臂管辖”一语来形容这一状况。从法理上看,美国对外国的“长臂管辖”效力主要基于“效果原则”。[3]根据该原则凡是涉及美国利益的事项,美国的司法和行政机构都有管辖权,而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今,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秩序的核心,国际间的贸易或多或少都会涉及美国的相关利益。当前,只要美国认为某团体行为可能影响到其国家利益,美国法院或其他行政机构可无视现有国际规则主张“效果原则”获得“管辖权”甚至“制裁权”。毫无疑问,“效果原则”成为美国司法权与行政权对外扩张的理由,原本仅适用于国内个人或组织的国内法,通过经济管制或限制、禁止交易等手段,成為其打压外国企业的发展空间甚至威胁其他国家的经济安全的借口。

此外,基于美国在全球经济的霸权主导地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成为美国全球治理的工具,现有的国际制度难以有效约束美国的“长臂管辖”行为。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例,现有的机制存在投票权分配不均、基金组织的表决方式非民主化、决策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等问题:美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策具有主导权。有学者评价该机制是一种集中的、秘密的、并且严重缺乏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的不公平机制。[4]由此,基于美国对国际性重要组织的实际控制权,主要的国际机构都不能有效约束美国的“治外法权”,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美国国家经济安全审查的立法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实力的发展,中美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美国亦针对我国对其安全审查立法作了修改。美国相关法律的修改将对我国对美投资和相关产业发展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美国国家经济安全审查的立法趋势。作为国家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美国国家经济安全审查权除了维护其经济安全与稳定的常规义务外,还具有维护其国际霸权地位的价值追求。美国为能通过行使相关权力既而获得与其他国家谈判的优势地位,甚至通过相关法律制度打压其他国际竞争者。我们可以从美国国家安全法的立法历程观察到,美国长期不断扩大其在外资投资以及技术出口等方面的安全审核范围。

例如,美国2007年发布的《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明确了实践中凡是影响美国国防生产、国内就业、军事设施和物质、关键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及其世界领先地位或者外国人、外国政府控制的交易都有可能涉及国家安全,均会受到美国国家经济安全审查制度的约束。可见,美国原经济安全审查的范围已很广泛。但2008年新修订的美国《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进一步扩大了其安全审查范围,对于特定类型的投资,只要不是“非被动性投资”,就要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外国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

事实上,美国安全审查的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家安全范围的需求。从表面上看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多次申明其审查限定在传统国家安全领域内,不涉及其他国家利益,但在实践中,该制度早已牵连到国际关系领域,使得经济问题政治化。[5]如当前,美国在证据毫不充分的前提下,以“通讯安全”为由禁止中兴和华为的产品在美销售,禁止相关企业对中兴、华为的技术出口和软件授权,损害了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美国国家经济审查的立法变迁对我国的影响。如前文所述,美国针对我国对其国家安全审查立法进行了修改,根据其《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管辖的交易范围进一步扩大,特别针对我国,将投资和并购导致的知识产权转移、高新技术企业出售与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相等同,这对我国对外投资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一,对外投资的直接损失。事实上,美国《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通过前,我国相关企业已经多次受到美国安全部门的安全审查,数次赴美投资因为美国安全审查而受损。如今年,华为手机因美国所言的“安全因素”而被迫再次退出美国市场,而其为进入美国市场所作的投资也因此受损。根据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公开的信息可知(当前仅有2013~2015年数据),美国共进行投资审查387起,其中74起的调查对象为中国企业,被调查企业数位居美国投资审查的企业总数第一。同时,美国总统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至今共否决了5起并购交易,而其中4起交易由中国企业发起。此外,美国亦利用其国际影响力,迫使其盟友国参与对我国企业的制裁,这对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第二,阻碍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表面上看,美国《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的制定是为了防止“窃取美国知识产权”,维护美国企业的权益;从实施上看,其是为了进一步扩大美国安全审查权的范围,通过限制投资、交易等方式,打压外国相关企业的发展,维护美国在科技企业的领先地位。可预测,随着中美在科技领域差距的缩减,美国针对我国科技企业发起的调查案件的数量必然激增,手段会越为激进,甚至会采用禁止技术出口等手段进一步打压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首先,我国企业收购高科技公司将受到更大阻力。近几年,投资并购外国高科技企业是我国突破关键技术,实现科技迅猛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随着美国《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对“关键技术”的概念进行扩大化解释,许多科技企业的收购都纳入国家安全审查领域,这让我国企业更难以通过收购等方式突破技术难点。

其次,美国禁止技术出口也会导致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受挫。虽然近几年我国创新科技产业已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在核心芯片技术等领域,我国仍难以突破,相关核心技术仍牢牢掌握在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之手。此外,在软件领域,无论是家用电脑还是移动设备,美国的操作系统处于国际垄断地位,我国并未有能与之抗衡的软件系统。以华为为例,当前,美国对华为实施技术出口制裁时,整个华为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冲击,部分业务甚至处于停摆状态。可见,假如当前美国对我国科技产业进行全面制裁,对我国科技发展甚至国家经济安全冲击是不可忽视的。

最后,其他国家可能会受到美国的影响,禁止我国企业收购相关科技企业,例如,在福建宏芯基金收购爱思强案件中,虽然爱思强是一家德国企业,但其分支机构在美国,美国政府以该交易“可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否决该项交易,并迫使德国政府撤回审批许可,导致该交易失败。可见,美国不仅可以禁止我国企业收购美国企业,更可以影响我国企业收购其他国家的企业。

中美贸易摩擦下我国对外投资的保障措施

当前,中美两国的贸易摩擦愈加激烈,针对美国安全审查对我国的威胁,我国可通过以下三种措施保障我国的对外投资及相关产业发展。

完善海外投资保障制度,加强对我国投资者的法治保障。针对美国的经济安全审查行为对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威胁,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的相关制度。当前,我国在对外援助和对外投资的制度构建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制度框架。但对比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相关规则存在对对外投资企业保障不足、资本项目管制过强、相关规定过于分散等问题。

由此,我国可制定《对外投资保障法》,建立和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对政治风险予以担保,增强企业对外投资的信心以及赔偿企业因境外政治风险而受损的利益。此外,我国政府可编纂赴美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指南,为我国企业分析赴美投资可能遇到的风险以及相关应对策略。通过赴美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指南的制定,能为我国企业尽可能地规避赴美投资的风险,保障我国对外投资的安全。

完善我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对美国安全审查形成反制。当前,我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并不完善,面对外国严苛审查的同时,我国缺乏相应的安全审查制度予以制衡。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国家安全审查机制,但相关立法层级较低,制度配套尚需完善,相关立法缺少明确的审查标准,不利于与国际社会相关制度的接轨。对此,我国应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完善相關立法,构建一套被国际社会认可的国家经济安全审查制度。完善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能有效应对他国不合理的经济安全审查,形成反制,进而维护我国权益。我国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立法,细化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具体的安全审查流程、协调各部门间的工作;完善监督机制,建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的对安全审查工作的监督制度,建立经济安全审查结果复议机制。

推动国际治理秩序的变革,促进全球治理模式的完善。如前所述,现存国际秩序的不平等以及国际法治约束失效是纵容美司法权和行政权“长臂管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我国应积极推动现有国际秩序的变革,以维护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权益。在推动国际秩序变革进程上,我国应在维护现有的国际成果基础上,在强调经济主权的同时,奉行促进合作与广泛共识的原则,推动全球治理模式的进一步完善:一方面,我国应积极利用IMF、G20等平台,积极推动现有秩序的完善,扩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另一方面,我国应积极推动“一带一路”等新国际平台的构建,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和构建更为公平的立法制度与法律运行机制。

注释

[1]林乐、胡婷:《从FIRRMA看美国外资安全审查的新趋势》,《国际经济合作》,2018年第8期。

[2]屠新泉、周金凯:《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对中国国有企业在美投资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3]郭玉军、甘勇:《美国法院的“长臂管辖权”——兼论确立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合理性原则》,《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3期。

[4]Alison Elizabeth Chase, \"The Politics of Lending and Reform: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nd the Nation of Egypt\", Stanfor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42, 2006, p. 193.

[5]梁咏:《美国国家安全体制下的中国海外投资保障研究——基于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案分析的视角》,《国际商务研究》,2009年第1期。

责 编∕周于琬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探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资本维持原则要求公司保有与其在登记机关登记注册具有公示意义的,债权人于之有信赖意义的注册资本之实质财产,且该财产是公司实质拥有的非债务性资产。资本维持原则中,“资本”即为会计制度上的注册资本或实收资本或股本,而并非总资产,亦非没有现实可确定的公司“财产”。财务报表中的注册资本是形式资本,一般在对外公示时是固定不变的,而要判断此形式意义上的资本是否真实可靠则需借助判断资本是否维持的公式,即为:所有者权益或净资产大于等于注册资本。从会计等式出发,可以推导出资本维持的多项举措。

关键词:资本维持原则;会计视角;现实解读

文献标识码:A

现实是唯一的基础,不管资本维持原则是怎么产生的,抑或其发展历程,我们只要把握好资本维持原则的目的以及现行的资本维持原则,以其目的为标准,评比现实中的资本维持原则的优劣,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修缮资本维持原则的内容,而不是紧盯原有历史制度,固守其本,这是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资本维持原则作为大陆法系公司法三原则的核心命题之一。颇得学者们的关注。不少人从大陆法系中探析资本维持原则的产生以及其他国家资本维持原则的运行机制,然则对于中国现行公司法资本维持原则很少从本土或者中国特色的角度现实地审视中国现行体制下的资本维持原则,本文从会计角度阐释资本维持原则在中国的状态,不涉足其肇始。

会计是一国现行的企业财务制度,它具有很强的时间性与现实性,从会计角度看待资本维持原则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这是研究一国公司法中资本维持原则最实际的工具,因为每一个企业都必须按照当下的会计制度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上市公司还需要对外公布其财务报告。判断一个企业主体是否坚持了资本维持原则,唯一可能的就是从其财务报告的数据中去分析,这是最直接、最现实的依据。离开会计制度对企业资本维持原则的探究都只能是理论的架构分析,在现实操作中缺乏基础支撑。

一、资本维持原则之价值

物之于主体的存在在于其价值,没有效用的物,我们无需耗费大量的成本以求无价之果。资本维持原则之所以存在,在于其存在的价值,然而对资本维持原则的价值,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观点。“在资合公司中,注册资本构成了独有独立人格公司的存在基础,为公司最初的经营提供了必要的公示财产,并进一步形成向第三人借款的信用担保基础。”“在公司有限责任的制度前提下,股东倾向于滥用这种人格,将公司经营失利的风险转嫁给债权人。现实中,一个经营良好的公司无疑是投资人即股东的,而一个经营失败的公司常常则是留给债权人。公司法人需要在法人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的基础上实现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平衡,而公司资本制度则被用来实现这一功能。”公司资本不仅是公司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公司对债权人的总担保。公司成立后的经营活动中,由于盈利或亏损,以及财产的无形耗损都将使公司的实有财产价值高于或者低于公司在登记机关登记注册的资本数额,使公司资本维持成为一个变数。“当公司的实际财产价值低于其资本时,就必然使公司无法按其资本数额来承担财产责任。为防止因公司资本的减少而危害债权人的利益。同时也为了防止股东对盈利分配的过度要求,确保公司本身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各国公司法都确认了资本维持原则。”“资本维持并不是单纯要求公司必须维持资本而不得致其减损,而是禁止公司将资本非法返还给股东。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维持原则中的维持,只能是相对维持,而非绝对维持。绝对地化解债权人面临的各种可能导致公司资本减损的风险,是资本维持原则不能完成的任务!”

简而言之,公司资本维持原则的目的在于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其价值在于防范所有权人滥用公司有限责任,最终实现公司健康运作从而间接保证市场有序地发展。无论从何种角度理解该原则。其都表明着一种内涵,即公司需保持与其在登记机关登记注册具有公示意义的。债权人于之有信赖意义之注册资本的实质财产,且该财产是公司实质拥有的非债务性的资产。简而言之,即在会计制度下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净资产值需与注册资本值相当或者大于注册资本值。

二、资本维持原则的解读

资本维持原则之关键在于“维持”,但是若对“资本”的界定都不甚清晰,“维持”也将无从谈起。遗憾的是,不少学者对资本各执一词,殊不知,资本之外延必须统一、明确,还必须是现实、且可操作的。只有在一个平面上的话题才有探讨之余地,连资本都不能统一在一个范围内,那么彼此将没有探讨的根据。资本明确了,维持就有了客体,资本维持原则才有了现实的理论意义。

(一)“资本”的內涵与外延

“我国理论界一般把资本维持原则定义为:公司在存续过程中,应当维持与其资本额相当的财产,其目的在于以具体的财产充实抽象资本,保证公司的资本真实,以维护债权人的利益。”这种传统的观点指出了公司应当维持与其资本额相当的财产,但是在现实之中是无法进行判定资本是否得到维持,何为资本?与资本额相当的财产如何确定?这都是有待商榷之处。“这些确定的资本数额必须得到有效的保证以维持其真实性,即必须拥有足够的现实财产来充实这些抽象资本。”这种界定没有清晰地指出资本的具体内容,其范围模糊性在于“财产”。这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上没有对应的项目,也很难进行操作,没有现实的可比性。公司应实际维持相当于资本额的净资产,“有的表述是‘必须保持与其注册资本相当的资产’。可见资本维持原则是对何者提出的要求,是共识的净资产,还是公司的总资产,这一问题需要澄清。”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公司总资产维持原则的说法。因此,必须要对资本进行清晰地界定,并且要从现实出发来考虑其内涵,而最可行的途径则在于现行会计制度及其之下的财务报表。

我国现行公司法上的资本是法定资本制度下的资本,回归到会计法律制度上即为注册资本、实收资本或称股本。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很明显资本维持原则中的“资本”不是资产,而从资本维持原则的目的来看也不应当是资产。资产再大,如果大部分或者全部来源于负债,则无公示意义,亦不能取得债权人的信赖,更会扰乱市场。而将资本定位于企业的注册资本,在任何交易中,交易对方(含债权人)都可轻易知晓其注册资本,并对登记注册的资本产生信赖而从事经济活动。如此一来,资本概念的模糊性消失了,债权人通过求助于公司的财务报表或营业执照可以很容易而确定地知悉资本的具体数额,而这一数额是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编制出来的。不存在争议性。

资本维持原则实践之运用、功能之发挥的关键,甚或资本维持原则自身题中应有之义,即是公司实际财产维持的基准问题。该基准作为维持公司实际财产的尺度。必须具有简单确定而又不易波动的性质。学界通说将该基准界定为公司资本额。即注册资本,无疑满足了简单确定而又不易波动的条件。唯有如此,资本才是确定无疑的,资本维持才有可探讨的基础。

(二)“维持”的参照物

维持则必须有两个量,需要维持的一端是资本,那么维持的另一端则是维持的参照物,也即多数学者所称的实质财产或现实财产。当公司成立之时,资本维持原则一定是被遵守的,亦即资本确定原则的要求,此为静态的维持。公司是无时不在运作的市场细胞,现实的资产在不断的变化,如何让管理者、政府机构、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人看到资本维持呢?那就可以寻根于现行会计制度下的公司资产负债表。

公司注册成立时,没有任何营运的状态下,资本维持体现着一种静态。资本维持体系中,资本即登记注册的公司注册资本与股东投入的货币资金、土地使用权、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等的价值是相等的,这是资本维持的开始,也即资本确定原则的简单说明。此时若未发生负债业务,则资产负债表为:资产等于所有者权益,而所有者权益此时仅仅含有注册资本,所以资产也等于注册资本,不存在负债。

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各项经济业务与事项随即发生,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资不抵债、亏损以及盈利等现象则随时发生。但是,在会计处理上,公司的注册资本是固定不变的,若非出现增资或减资的情况,一经登记即为固定数,而外部人员根本无法知道这个纸上的数字的现实量为多少。“试举一例说明之,假设甲公司成立时的资产负债表(简化)结构为表一(公司成立时,吸收了债权人的投资,因此此处负债不为零);经营一段时间后亏损了1000万元,资产负债表为表二;再进一步讲,若一段时间后,公司又亏损了3000万,则资产负债表为表三。”

从上述三表中可以看出注册资本是始终不变的,从资产负债表中是无法判断注册资本是否被维持,那么此时必须找到一个参照物来判断公司的资本是否被维持,债权人是否还值得继续信赖该公司。

回到资产负债表,由于资产始终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即所有者(股东)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是一个会计主体在一定时间所拥有的或者可控制的具有未来经济利益资源的净额,会计方程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清楚地说明了所有者权益实质上是一种剩余权益,是企业全部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体现企业的产权关系。而负债即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企业以举债的方式形成的资产,其财产权利归属于企业债权人。因此从产权关系角度看,负债实际上代表了企业债权人权益。可以看出负债类似于债务人的债务,虽然债务人持有与债务价值相当的财产,但债权人对此部分财产有要求偿还的权利,这实际上不属于公司的财产,公司对此部分财产的权利存在瑕疵。公司资产中扣除负债部分即为公司的净资产,也即所有者权益,对此部分剩余资产公司拥有完整的所有权,可以对外形成信赖利益,也是支撑公司持续经营的基础所在。

从以上三个表中可以分析出:在此种情况下,随着公司经营亏损,公司的资产将不断减少,负债并没有增加,而所有者权益总额也不断在减少。在所有者权益的构成项目中,注册资本并没有减少,这也是公司法理论中所称的形式资本。也是资本维持原则中需要维持的“资本”。从现实来看。公司亏损则公司资本必然减少,债权人对公司的信赖也会不断的下降。以上三个表中只有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反映着这样的趋势,负债没有变化,可以排除负债作为维持的参照物。

同样的情况,再看以下另外三个图表:

在以下表一资产负债基础上,该公司第二年增加了2000万的负债,同时发生了1000万的亏损(如表二所示),第三年公司又增加了4000万的负债,并且发生了3000万的亏损(如表三所示)。

资产负债表变化的过程表明:事实上,虽然公司虽在不断的亏损,但其资产却在增加,所以资产在质的层面上不能作为衡量资本维持的标准。这也就驳斥了总资产维持原则的说法。所以资本维持的现实参照物落在了所有者权益上了,随着公司的不断亏损,在两组对比表中,所有者权益都是呈现减少的趋势,这符合了资本在减少的现实逻辑。事实上,资产的来源有债权人和股东两种途径,资产的增长若是由负债而来,则这部分财产不具有担保的权利基础。以所有者权益作为资本维持的参照物,也即将公司的净资产作为衡量资本的标准,此时,所有者权益也成为公司的实质资本,它是随着公司的盈利和亏损而不断的真实的反映着公司现实拥有的资本,并且股东对这部分财产享有完全的所有权,足以形成债权人的信赖基础,而公司章程或者在登记机关登记注册的资本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它是不随着公司的亏损或盈利而变动的。

于是,“就公司实际运作观察,公司资本可以分为形式资本和实质资本。形式资本是指公司章程中所记载的资本,就是股份总额乘以每股金额。实质资本是指作为公司实际运营资本,实质资本因公司实际经营而有增有减,相当于会计上所称的净值或股东权益。”所以实质资本并不是公司的资产,有些学者在此处又混淆了实质资本的外延。

综合而言,判断资本维持的公式为:实质资本大于等于形式资本,在会计制度中亦即: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大于等于注册资本。以所有者权益为参照物,可以现实地触摸到资本维持原则的实现情况。

(三)资本维持原则的现实透视——以五粮液财报为基础

作为上市公司的五粮液。依照法律的规定必须于第二年的四月份之前对外公布上一年度的財务状况。通过其对外公布的财务数据,债权人等相关人可以详细地知悉该公司的运作状态。并且能够清楚地判断资本维持原则是否被遵循。

资本维持原则要求公司的实质资本必须大于或者等于形式资本。反映到财务会计制度中,即必须做到所有者权益或者净资产的数额不能小于其注册资本值。而所有者权益以及注册资本数额都由财务会计准则明确规定,没有模糊性,而且所有者权益与注册资本都是必须列在资产负债表中。这就为资本维持原则的判断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表中,资产值为18,415,182,762.23;负债值为50,650,869.08;所有者权益值为18,364,531,893.15。符合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而在所有者权益中,共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注册资本3,795,966,720.00;资本公积953,203,469.32;盈余公积2,206,746,740.81;未分配利润11,408,614,964.02。这也符合了“所有者权益=注册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会计等式。可以看出,所有者权益(18,364,531,893.15)远大于注册资本(3,795,966,720.00),满足了实质资本大于形式资本的要求,遵循了资本维持原则。注册资本对外具有公示意义,表明股东实际的出资额。这只是一个形式的数字,但是债权人在很大程度上信赖它,并基于此而与目标公司发生经济交易或事项。这就产生了认识错误,而纠正错误的最好方法是诉诸于作为实质资本的所有者权益,这个数字表明的才是公司实实在在享有完整权利的财产。如果所有者权益大于等于了注册资本,那么债权人的信赖利益是不会受到任何现实的或潜在损害的,这也符合了资本维持原则初衷。

三、会计等式推导出资本维持的多种实现方式

资产负债表体现出的永恒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式一),而所有者权益=注册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式二),综合来看有:资产=负债+注册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式三)。

从式一出发,要保证所有者权益不得减少或者促进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资产不变的情况下,负债不得增加而只能减少,为保持会计等式平衡,所有者权益必定增大。这在实践中就要求公司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不断盈利来偿还债务,盈利对于任何一個公司都是不言而喻的。在负债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所有者权益要增加或者不变,在数量上就要求资产必须不得减少。在公司法体现为,公司法第92条:“发起人、认股人缴纳股款后或者缴付抵作股款的出资后,除未按期募足股份、发起人未按期召开创立大会或者创立大会决议不设立公司的情形外,不得抽回其股本。”第36条规定,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任何抽回和抽逃出资的行为都在蚕食公司的资产,并使得净资产的数额变小。值得注意的是,这与公司法第178条所规定的减资是不同的。抽逃出资会减损资本维持原则,而法定的减资则不会对资本维持原则造成影响。一方面,减资后,公司对外公示的注册资本会减少,债权人可以快速地获得消息从而对新的注册资本产生信赖利益,并基于此与目标公司进行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减资有严格的程序,公司应当自作出减少注册资本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内,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这些都足以保障债权人的利益,从而不会破坏资本维持原则,也不会违背资本维持原则的目的。公司法第15条:“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是,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这是关于公司转投资限制的规定,公司依法有权对外投资,投资对象是其他法人企业,但是不能因投资而承担无限责任,只能以投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在会计处理上,公司转投资只是一种资产向另一种资产的转变,并不会在存量上对所有者权益造成影响。但是,转投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对所有者权益形成潜在的威胁,一旦转投资失败,尤其是在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况下。净资产数额必定大大减少。因此,基于防范所有者权益减少的风险,公司法作出了相应规定。出于同样的考虑还有公司法第16条关于对外担保的限制性规定。这两点规定旨在防范破坏资本维持原则的潜在威胁。

从式二出发,同样要保证所有者权益不得减少或增加,同时所有者权益要大于等于注册资本,也即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不能同时为负数。增加注册资本时,所有者权益随同增加,此时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不能小于注册资本的增加额,这才能绝对地保证所有者权益不小于注册资本,以维持资本。因此,公司在发行股票时,不能折价或者低于股票票面金额发行。我国公司法第128条规定,股票发行价格可以按票面金额,也可以超过票面金额但是不得低于票面金额。在所有者权益构成项目中,其他项目不变,提取盈余公积金可以增加所有者权益总额,因此提取盈余公积金也是维持资本的有效方式。我国公司法第167条规定,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10%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同时公司还可以提取一定的任意公积金。当公司亏损时,未分配利润呈现为负值或者为零,此时会冲减所有者权益的总额,因此在上一会计年度存在亏损时,本年度的利润应当用于冲减上一年的亏损而不得将本年度的税后利润优先分配给股东。以此来保证所有者权益的数额不被减少。在公司法第167条也明确规定了,公司的法定盈余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的,在提取法定公积金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即冲减未分配利润的负值额,如此一来所有者权益总额也随之增大。这些条文背后都有资本维持原则的理念。

此外,从式三中也能推导出一些资本维持的途径,比如债转股,其在一方面减少了负债的数额,同时增加了所有者权益,有利于净资产的数额大于注册资本。

分析2011年度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母公司资产负责表,从数据上可以看出,之所以资本维持原则得以遵循,亦即所有者权益值大于注册资本值在于: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以及未分配利润为正数。按照公司法以及会计制度的规定,资本公积与盈余公积一般均为正数。而实际上影响资本维持原则是未分配利润,因此为充分确保未分配利润为正数。公司法第167条做出了先冲减未分配利润负值的规定。但是要真正切实地维持资本维持原则,关键还是要不断的增大企业的利润,从而增大未分配利润的绝对数。

四、结语

规范意义上的资本维持原则以为多数人认知,但回到现实中,很多人就迷惘了。结合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分析资本维持原则,通过实证的方法,基于财务报表的数据,能够直观地知悉资本是否已被维持。这样才能使资本维持原则能够为人所见,为人所闻。判断资本维持的标准为:实质资本大于等于形式资本,在会计报表中亦即: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大于等于注册资本。有了现实的理解之后,可以在会计制度内寻求资本维持的各种可行方式,包括资本公积与盈余公积的提取、未分配利润的补亏等;同时便于更为准确清晰地发现会计制度内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制度层面上进行修缮,在更新会计制度的同时,革新公司法。唯有如此,才能在公司理论中升华资本维持原则,因为现实是理论的唯一基础。

责任编辑 梅瑞祥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探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电力企业实现深化发展,其从传统意义上的粗放型扩张运营模式积极转变为现代化的集约式模式应用。纵观可知,电力企业相关工程建设普遍具有周期长、投资大、专业强等特点,为充分确保电力工程投资效益的最大化获取,必须认真做好相应审计工作,推动电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文章对电力企业中的工程审计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电力企业;工程审计;电力工程;投资效益;审计管理体系 文献标识码:A

1 电力企业工程审计的相关内容

1.1 从立足审计对象这一角度来看

电力企业中工程审计涵盖多方面内容,针对电力工程支出的准确性进行全面审查,同时细化审查电力企业工程自身造价情况,即指的是直接用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所涉及的相应支出;针对电力工程相关费用准确性实施合理审查,其中涵盖有电力企业在建设工程时进行缴纳的行政性收费以及税收等内容;针对实际工程量准确性进行审查,工程量即指电力企业建造工程时实际形成的工程数量;针对其他相关费用准确性展开细化审查,即指施工过程中消耗的构成工程实体的和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项费用。

1.2 立足工程建设阶段这一角度来看

电力企业中的工程审计主要包括如下多项内容:(1)开工前期审计,涵盖有立项审计以及招投标审计、合同审计三部分内容,其中立项审计主要指的是专业审计人员针对电力项目相关的可研以及审批手续、资金来源等内容能够满足具体规定且能够符合开工条件进行细化审查。合同审计则指就合同中涉及的当事人法人地位以及条款内容等展开详细审查,旨在保障电力企业工程项目合同颇具合法性。招投标审计的实施目的在于针对标书合理合法性展开有效审查,并审查相关费用能够满足规定要求以及所编制的电力工程预算完整性如何;(2)施工阶段审计,审计建设方资金拨付进度,并针对落实资金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核实。审计施工单位,旨在将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私自挪用资金以及转移资金、浪费资金以及侵占资金等问题情况及时找出,与此同时,实时跟踪审计电力工程中所形成的经济活动,一旦发现不良现象需及时予以纠正。审计监理单位资质,该项工作实施的主旨在于使得施工单位以及监理部门的工作开展颇为客观公正。审计隐蔽及变更工程,在电力企业工程建设中,此类工程属于最为薄弱环节,立足审计工作开展,会使相关变更信息与工程量得以充分明确,坚决杜绝在审计过程中形成扯皮问题;(3)审计竣工决算,即指待工程竣工完成后,审计部门参考项目施工中涉及的各项成本消费记录开展审计工作,其中需就竣工决算合同的合法性和规范性进行审查。应针对竣工决算资料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查,审查相应涉及规划能否满足具体需求。针对涵盖有竣工报告以及工程量、选取费用以及施工变更、套取定额等在内的其他工程决算内容进行审查,同时全面反映出建设方实际的资金使用状况。

2 电力企业中工程审计工作开展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事前审计欠缺充分性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众多电力企业在工程项目实施前尚未认真做好相应的事前审计工作,正是因为此项工作的欠缺,导致在项目立项的初期阶段,容易由于调研工作开展不充分使得投资预算被任意突破。通常而言,这类项目普遍缺乏周密计划性,新建项目及大修项目之间所存在差异难以被有效区分出来,造成工程施工方案产生变化却未能顺利履行正常申请审批手续,实际严重脱离计划,使得审计工作陷入重重困境。另外,电力企业在开始施工以前,处于招投标阶段时同样会出现审计不充分的现象,我国制定的跟招投标相关的规定本意在于全面保障所处竞争环境公正公平,旨在控制滋生腐败问题。然而,现实却是在日常的实际审计操作中,多数审计部门难以实现全面参与,对应形成活动始终在审计机构监管外游离,导致所形成的招投标行为未能满足政府政策制定的既定目标要求,使得部分违规违法行为难以受到有效监督以及严厉惩罚。

2.2 事中审计缺乏重视度

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审计工作均是较为重视事后审计工作实施,对于事前审计以及事中审计的关注度相对较低。然而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事中审计工作同样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地位,一旦被轻视则会引发不良结果。譬如说,施工中进行现场签证事项过程时,由于工程建设现场签证一般是当作预算审计重要参考资料的,因此必须充分确保且拥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但是因为现如今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审计工作十分缺乏,造成部分不良企业在实际签证时怂恿施工一方跟建设一方共同将工程造价哄抬高,严重时会导致施工品质水平严重降低,除此之外,进行资金管理的时候,因为部分建设方未能严密管理资金,造成拨付资金进度以及工程建设期难以有效协调匹配,如此一来,引发一定的施工质量问题,使得电力企业蒙受损失。

2.3 决算编制欠缺及时性

待完成电力企业工程建设项目之后,为实现新增固定资产在账目中的及时纳入,立足原则角度出来,需在完成项目交付以后便立刻进行决算报告的合理编制,然而实际情况则不然,其通常是在完成工程项目几年之后才会把财务部门的不良状况进行上报,正是由于这种不及时上报问题的存在埋下了很多不确定隐患因素。实践证明,多数电力企业在工程已然竣工之后却没有及时进行决算手续的有效办理,然而其却会在年末时期根据概算95%针对新增固定资产价值进行暂时评估,但是所得暂估价已然会跟决算相互间形成相对的差额情况,如此产生的差额最后都会通过固定资产折旧模式在下年会计账目中进行计入,进而使得电力企业无形之中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问题。

3 电力工程审计难点解决策略研究

为提高电力工程审计的实效性,可通过以下方法开展实施:

3.1 建立健全电力工程审计管理体系

规范化、科学化的审计管理体系能有效发挥审计作用,提高审计效率,从而保障审计拥有较高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达到全面监管的目的:(1)应从强化项目立项及决策上入手,不允许擅自更改决策程序,违反决策事项,避免给审计造成障碍以及引起经济损失,保证项目开始前科学合理的决策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2)对法人实行责任制审计,对实行情况监督检查,切实做到权责统一;(3)针对重点项目严格审计,统一标准,审计管理要做到严谨规范,同时加强审计方法的改革,遵循审计流程,到达监督管理的目的,从而使电力工程审计实现程序化。

3.2 真正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

电力工程全过程审计不但涉及电力工程的资金运行,还涉及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项目。传统电力工程内部审计的重点都在工程造价上,其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工程成本。但随着社会进步及经济的发展,电力工程内部审计不仅局限于对工程造价合理性的审核,更要覆盖到对管理以及会计工作的审计上。对管理进行审计能起到提高管理水平、减少管理失误的作用,从而切实提高电力工程质量,改善资源浪费,最大限度提高经济

收益。

3.3 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

电力工程内部审计覆盖面广,不放过对每个环节的管理审核,通过对电力施工各个环节的审核达到对资金使用、建设施工、质量控制的全方位把控。以往的审核目的在于监督工程造价是否合理,而当今审核重点已然过渡到管理和会计审计,旨在提高电力企业与其他各部门的合作水平,加强生产环节的紧密性,完善管理漏洞,保证项目质量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成本,满足强化企业效益目标。一方面,必须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包括收集审查预算资料,结合施工图审查预算中是否存在多算工程量等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施工过程监控,做到在施工过程中深入施工现场调查了解,确认实际工程量,确保签证等结算资料的真实性。

4 结语

综上可知,电力企业工程建设审计工作实施中尚且存在有很多问题情况,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要求电力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情,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认真完善电力工程审计工作,力求推动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我国电力事业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 郑放鸣.电力企业中工程审计问题之研究[J].管理观察,2011,(14).

[2] 路爱华.电力企业工程审计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电子商务,2014,(3).

[3] 杨剑,沈璇.电力企业委托中介机构开展工程审计业务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2).

[4] 甘小勇.试论电力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J].通讯世界,2015,(17).

[5] 黄伟强.浅谈工程审计中的造价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3).

[6] 沈莉.浅议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电力工程审计工作

[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6).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探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供给侧改革是的目的在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对既往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持续进步的情况下,短短40年间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产力变革缓慢,逐渐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供需关系结构失衡情况。在此基础上,国内制造业状态必须发生改变,供给侧改革应运而生,为我国制造业改革指明了方向,现有的制造业必须加以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发展制造业品牌化,使供给关系恢复平稳。该文仅以湖南地区皮革皮具制造业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其供给侧改革路径,希望能够对其实施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皮革皮具制造业  供给侧改革  探究

中国制造长期以来缺乏市场竞争力,尤其是皮革皮具制造业,基本没有形成品牌效应,难以与国外产品竞争,消费者在选取商品时多是选取国外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生产业出现了明显供需失衡。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针对国内较为突出的供需失衡问题,其实质在于改变传统供给方式和供给结构。由于供需方面存在的问题,大量消费者将消费的主要市场转向境外,世界各地投资者也将资金转移到其他地方,这对制造业发展和国家经济的稳定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制造业改革是现下必须重视的问题。

1  湖南地区皮革皮具制造业现状分析

皮革皮具包括箱包、手袋、手套等皮质品,国内成规模的皮具生产企业超过2000家,大部分分布在广东、河北、浙江、湖南等地区,湖南地区现有近300家从事皮革皮具生产的厂家。就现状分析,其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情况,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这种情况更为突出。皮革皮具生产主要是进行鞣制削薄、染色配色、配皮等程序,这些工作依靠人力完全可以完成,不需要较为广泛的机械设备进行支持,导致大量中小型企业在其中从事生产工作。同时,中小型企业多数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并且不愿意在开发方面投入精力和资金,其产品多是依靠模仿,由于国外产品模仿较为复杂,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多是模仿国内产品,导致很多品牌的形象大幅度降低。这一情况逐渐演变就形成了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产品以低端为主,丝毫不具市场竞争力。

2  供给侧改革实施简述

2.1 针对供需失衡

自新世纪以来,国内生产力并未出现有效变革,很多建设内容方面存在缺失,尤其是钢铁、煤炭、石油、石化等行业,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亏损,产能过剩的情况极为严重,从而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供给结构失衡[1]。在整体数据上显示,国内产品水平较低,多数是中低端产品,高端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供给效率较低,难以符合现今国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因此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改良整个供给结构,满足国民消费需求,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2 结构问题

现下主要面临的结构问题就是地区差异,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差别过大,很多地区都没有形成具备合理规模的企业,同时鲜有企业关注长远发现,整体竞争力不足,尚未出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此外生产过于依赖人力、土地等资源,现代化程度不高,而人工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整体生产水准大幅度下降[2]。

3  皮革皮具行业供给侧改革分析

根据湖南地区皮革皮具制造业发展情况,可以明显看出,还是具有较大前景的,现今其行业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生产机制较为成熟。

3.1 优势分析

3.1.1 成本较低

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人口大国,存在着明显的人口过剩情况,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从而出现了明显的劳动力低廉的情况,聘请生产人员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生产材料不需消耗过多成本,国内多是皮质品价格较为低廉,即使是较高水准的产品,成本也远低于国外商品。成本更低就有利于提高生产量,但是生产是需要紧抓质量,然后考虑产量。

3.1.2 市场成熟

国民生活改善自然带动了日常消费,现今很多民众都将生活的目标转向享受生活,对于日常用品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可以明显发现,就算是大学生也有大量使用皮制品的,上班族更是几乎人手一个,皮制品几乎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在现有情况下,国外皮制品的价格较为昂贵,并非消费者首选,选取国外产品的多数消费者都是因为国内产品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只要提高产品质量,必然会带来大量的消费,经济效益直线上升[3]。

3.1.3 生产链完善

经过长期发展后,皮革皮具行业的生产链已经较为完善,应用过程中几乎不会出现异常问题,可以保障日常生产的需求,即使出现较大规模的改动也不会导致生产出现断层,整个生产过程都可以良性发展。

3.2 劣势分析

3.2.1 质量较低

质量是商品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多数企业为降低成本,生产方面极少关注细节,对于材料也是一省再省,在国民追求高端产品的需求下,自然难以满足其需求,这就导致大量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应不足,在国际市场上无法体现竞争力,即使存在极少数的企业能够占据一席之地,也被国内现状拉低了水准。

3.2.2 创新能力差

很多人使用皮革皮具制品时都会优先考虑新颖问题,但是国内多数企业不具备自主设计能力,多数采取模仿,国内外的商品都能迅速模仿出来并投入市场,在既往资料中,很多人表示国内仿品水准极高,与原品几乎没有差异[4]。但是仿品终究难以投入国际市场,全球贸易带动的信息交流必然会将此情况带向世界各地,导致其他地区消费者认为国内产品均是高仿品,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引起了极为不好的市场反响。

3.3 改革背景分析

3.3.1 政策支持

“一带一路”战略是现今皮革皮具制造业最大的机遇,中国的生产企业的市场因此变得更加广阔,面向市场更为广泛,随着中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加深,世人对中国制造的认可度必然会有大幅度上升,在进行商品选择时,有较大的可能性选择中国制造。同时,政府一直鼓励创业和创新,在行业改革上,只要方向正确,必然能夠获得有力的支持,过程中不会出现太多的阻力。

3.3.2 消费目标改变

西方经济发展浮动较为明显,近年来逐渐低迷,国民经济水平降低,难以承担较大的消费,因而西方奢侈品的市场大幅度缩减,中国产品一向物美价廉,获得了广泛环境,在消费能力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很多消费者愿意选取中国制造[5]。这一情况明显可以扩大国内皮革皮具产品的国际市场,若是在此基础上,注意提高整体水准,必然可以打造出强大的品牌效益,带动经济的继续发展。

3.3 阻碍

3.3.1 底蕴不足

皮革皮具制造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模仿現象,在根本上就和欧美品牌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国内低端产品过多,远销海外后形成了较为恶劣的反响,国内也不将之视为优选。

3.3.2 成本优势降低

东南亚地区近年来吸引了大量资金,导致行业投资大幅度降低,很多投资者都是明显发现东南亚地区投资消耗更小,获得利益更高后,转移了投资的主要方向,资金流失是如今不可忽视的问题。

4  改革路径

4.1 自主品牌建设

建设自主品牌是湖南地区皮革皮具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品牌建立首先需要完善人才储备,不能如同过往阶段一般主要进行模仿,市场需要自主创新的产品投入市场,一味地模仿是在降低自身竞争力而提高其他品牌的竞争力,人才是改革的关键,各企业应该加强人才引进,提高企业综合素质,随后加强产品生产建设,建立具备强大市场效应的品牌[6]。

4.2 生产交流

行业内各企业应该增强常规的沟通交流,在不影响企业发展的前提下,交流生产知识,随后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缺点并加以改进,其目的在于提高行业整体水准,同时有效规避产品水准浮动较大带来的不良影响,扩大中国制造的国际市场[7]。同时注意收集客户反馈信息,分析市场未来发展方向,并做出针对性的调整,使行业发展始终符合市场需求。

4.3 供需模式改变

网络贸易愈发繁荣将改变传统供需模式,各企业应该注意根据市场现状做出改变,增加网络销售的力度,降低中间环节的成本。同时注意提高产品质量,让更多具有较高水准的产品在市场上得以流通,既满足消费者需求,也有益于自身品牌的宣传,以此降低既往低端产品形成的恶劣影响,逐步提高整体行业水平,推动皮革皮具的供给侧改革。

5  结语

皮革皮具制造业改革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今存在的供需关系矛盾、产业结构性不协调等问题,供给侧改革对其改进指明了方向,有益于促进制造业进步和经济的继续发展。实际改革过程中,还需考虑地区实际情况,经过多方调查后综合所有数据,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以企业作为主体,改革方向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利用现代化先进技术作为辅助,改良传统制造业生产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着力于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国民的认可,逐步平衡国内供需关系,带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鲁朝云.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广州制造业转型升级趋势研究[J].经济师,2017(6):162-164.

[2] 张春雪.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服装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J].经贸实践,2017(17):124.

[3] 孙婷婷,王孝璱.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安徽省制造业创新发展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6(10):52-56.

[4] 李洁.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河南省产业发展研究[J].西部皮革,2018,40(7):101.

[5] 王小叶.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河北企业,2017(12):87-88.

[6] 王光文,孙耀华.内蒙古工艺美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前沿,2017(11):33-42.

[7] 梁玮,曹玉婷.在实现皮革强国梦的新征程中谱写新篇章——中国皮革协会八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届三次理事扩大会纪实[J].西部皮革,2018(17):5-7.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探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主要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控制现状角度出发,阐述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所存在的风险,论述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控制措施,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控制要点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证券投资;风险控制;控制要点

一、 引言

由于我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发展比较晚,因此在很多操作环节和流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对此要找准其中的风险点,针对性分析和探究风险控制要点,并积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从而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二、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一)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准入门槛问题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是面对个人来实施资金的募集,在整个募集过程中所设置的门槛相对较低,因此涉及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人员管理质量相对不高,容易存在金融诈骗和市场违规操作的现象发生,尽管我国已经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方面出台了相关管理制度,但是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难以发挥法律的强制约束作用,难以确保从业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来进行操作,致使其中部分投资人员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投资者信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利于整个私募证券投资市场的发展,例如以鑫科材料公司为例,该企业在实施募集以及定增解禁后存在部分投资人员迅速卖出股票的情况发生,通过兑现能够获得200%的回报,综合该情况能够发现其中存在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情况发生,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致使私募证券基金流动资金大幅度降低。

(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资金问题分析

针对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资金来源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方面,部分投资人员所涉及的资金属于非法所得,致使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成为部分不法人员资金的洗白场所,因此,公安部门在清算部分违法所得资金时,要收回相关资金,致使私募证券投资过程受到影响,严重是会导致整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整体信誉受到影响,导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市场得不到有效管理;另一方面,部分企业或机构凭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方式来实施非法集资,甚至部分募集资金的机构和企业缺乏合法的经营场所和备案资格,对发布的理财产品过度进行夸大宣传,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而这些机构或企业在完成募集工作后出现卷款潜逃的情况,不仅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同时不利于整个私募证券投资市场的运行和发展。

(三)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及政府监管问题

首先,依照相关资料和整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情况来分析,目前达到有8000人来管理3万只基金,整体的资金规模达到2.4万亿,但是由于整个行业的集中程度不高,大部分私募证券基金实力比较差,涉及的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同时,国内针对相关的从业人员管理力度不高,审核不够严格,并且,由于证券行业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征,一旦从业人员对整个行业的动态分析存在错误,则开发的证券产品必定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其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失误,致使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其次,由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政府监管方面存在一定的空白地带,并没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来实施有效监管,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护,同时,由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实际操作难度比较大,对从业人员的金融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政府无法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非常容易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发生。

三、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风险分析

(一)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法律风险分析

依照当前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市场实际情况来分析,缺少有关的法律法规来实施规范和约束,并且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是否合法并没有进行确认,因此,一旦基金和投资者之间发生利益冲突,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有效解决,导致整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市场发展受到影响,同时,从关系角度来分析,投资人和私募证券投资的从业人员之间只有委托关系,而委托关系属于一种比较脆弱的关系,在實际操作和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口头的承诺,导致部分从业人员存在钻法律空子的现象发生,为谋取个人利益会通过签署不平等的合同或条约来欺骗投资者,但是由于缺少专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在违规处罚方面存在不一致情况,导致整个私募证券投资市场得不到有效监管,导致证券市场发展受到影响。

(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政策风险分析

国家为促进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往往会出台相关的政策和规定来实施有效的限制或约束,同时,国家为促进一些产业的发展,会积极引导大众参与到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当中,同时会在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补贴,而一些不符合国家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会积极督促其进行转型,而一些国家政策的出台容易对参与不符合国家政策的行业或企业投资者的利益产生影响,并且,由于国家货币政策和证券市场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果银行存款利率低于处于上涨趋势的CPI指数,因此部分投资者往往会放弃银行而投入到证券市场当中,从而希望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由于整个经济市场波动比较大,货币政策会出现一定的变化,相关的银行贷款利率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会出现变化,而信贷管理力度会不断加大,导致银行利率出现上升趋势,最终导致证券市场出现跌落情况。

(三)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市场风险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要想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则必须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但是由于市场环境会处于一种波动的状态,而相应的证券价格会随之出现波动,但是由于整个波动过程往往存在周期性和客观性,人力是难以有效避免其中所存在的风险,一旦市场经济进入衰退期,则证券价格必定会下降,投资人的利益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人民币在加入特别提款权后会放开汇率制度,一旦汇率波动比较大,与汇率相关的短期产品和长期产品会随着汇率的变化而变化,人民币则需要面临贬值的情况,导致大量资金进入国外市场,而相应的流动资金大幅度缩小,同时,部分投资人为获取汇率上的差价,会将资金投入到国外的外汇市场当中,而对国内相关产品需求量降低,导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受到影响。

(四)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存在的投资風险和信用风险分析

首先,投资必定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投资人员在参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过程中要了解投资产品主体对象的资产、信用以及经营情况,并根据国家政策导向来科学合理化选择投资产品,但是部分投资人过于信任私募证券投资管理人员,过于信任其所承诺的高回报,致使其面临巨大的投资风险,一旦整个经济市场发生变动,从业管理人员难以有效分析市场发展状况,不仅会导致整个公司出现巨大损失,同时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利益。其次,由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属于非公开性的投资产品,因此缺乏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从业人员往往会向投资人承诺高额的回报,从而获得大量的投资资金,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时难以准确把握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导致其承诺的回报难以实现,而投资人由于该类信用风险蒙受损失。

四、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控制措施探究

(一)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由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因此要积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从而保障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具有一定的合法地位,为投资双方主体的利益提供有效保障,同时,相关的管理部门要有效完善和加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准入制度,并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经营场所、设备以及资金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查,并依照实际情况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等级制度,针对投资双方主体所签署的合约要给予相应的法律效力,并针对违法合同的主体设置相应的处罚规定,避免出现道德风险,防止因不履约情况导致投资人利益受到损害的现象发生。要从资金管理方面给予一定的法律限制,避免出现随意挪动资金的情况发生,从而有效降低投资人的投资风险。

(二)积极加强政府监管力度,为投资人利益提供保障

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从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操作的管理,导致在处理相关事务过程中存在多部门推诿的情况发生,大大影响相关事务的处理效率,对此要积极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从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的从业人员信息进行登记和完善,并对其业务操作能力、金融知识以及从业资格进行考核,针对不合格人员要实施有效的管理和培训,从而有效提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质量,同时,当前所监管的私募基金中出现亏损或收益低下的要进行公布和警告,从而为投资人利益提供有效保障。同时要积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核实基金公布的有关数据和信息,针对其中存在的隐瞒情况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处罚,针对情况比较严重的要吊销其经营资格,从而有效降低因信息不对称所存在的投资风险。

(三)扩大金融产品种类,建立信用体系,合理规避风险

首先,由于金融市场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难以准确预测其未来的波动情况,对此要积极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促进金融产品种类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特别是要积极开发一些能够规避风险的创新性金融产品,从而帮助投资者获取更多的投资选择,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其次,积极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及时登记私募证券市场的参与主体信息,针对存在违规操作、虚假信息的主体要给予相应的惩罚,并及时进行信息公布,同时,要严格审查不同参与主体的信用内容,保障其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对整个投资市场环境进行优化,并积极进行信息共享,为整个私募证券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私募证券市场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因此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风险,因此需要积极采取的管理措施,有效降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所存在的风险,有效推动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为私募证券投资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凯伦.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量化策略对其业绩影响的研究[D].深圳大学,2017.

[2]蕫煜韬,黎明,陈佩潞.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建立私募机构自律管理和服务体系[J].中国社会组织,2016(5):39-40.

[3]蒋雪柔.关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监管问题的思考[J].经贸实践,2018,No.229(11):178-179.

[4]张子麟.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指出完善私募基金自律管理 让真正有信誉的基金管理人涌现[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6(12):57-58.

作者简介:王雅琳,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湖北武汉。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探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招商引资一直是地方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去年下半年以来,受美联储决定退出QE和美元加息预期影响,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改变,我国跨境资金流出压力有所增加。如何适应产业专移的大浪潮,积极应对可能面临的外商直接投资减少,甚至是通过不同渠道的撤资或变相撤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运用计量实证分析,从定量的角度抓取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因素,以期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变化的合理解释,并据此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FDI;影响;因素;汇率;社会融资规模

一、引言

本文全面剖析各类因素对FDI(即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路径和影响,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研究方法,文章的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均以前文实证为基础,进行有依据、有论证的定性分析。文章可能的创新之处:一是思路创新。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外商直接投资是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并从政府主导的角度提出招商引资的政策建议,而本文以定量解析为主,通过定量分析更加客观的抓取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方向,并以此为依据,给出更加客观有效的政策建议。二是指标创新。已有的计量分析,多以货币供应量和GDP为衡量金融和实体经济的重要指标,本文创造性的选取了社会融资规模和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两个月度指标,以更好的反映社会资金环境和投资趋势。

二、指标选择与模型设计

1.定义

金德尔伯格(1985)把跨境资金流动划分为:贸易性、转移性、生产性和金融性。其中,生产性跨境资金流动是指通过投资实体经济,获取长期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贷款收益等。结合我国实际,生产性跨境资金流动以外商直接投资——即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最为重要。FDI也叫国际外商直接投资,它以控制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是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同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直接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介入的资金。

2.指标选择

依据现有文献,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因素主要包括: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波动,经济增速预期,制度因素,政治环境变化等。综合考虑我国现状,本文将从经济和金融两大方面选取运行指标,并进行实证检验。

中美利差。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资本将从低利率国家(地区)流向高利率国家(地区)以获取利差收益。从近年来中美两国的利率变动情况看(以美元3个月LIBOR月均利率和人民币3个月SHIBOR月均利率为例),2010年中美利差基本在3%以内,2011年以后开始扩大,特别是2011年下半年和2014年初,利差一度超過5%。对利差的分析可以反应两方面:(1)本币价格;(2)外币价格。虽然人民币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但其历史调整同样会反映在利差的变化中,因而选取利差作为模型指标同样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给FDI带来影响的分析提供重要参考。它是一个联系了本、外币市场的优势指标。

汇率波动。汇率变动通常是造成一国跨境资金流动的重要原因,如在一国本币汇率升值期间,境外资金会加快流入并结汇,在本国汇率升值结束后,再将先前结汇资金兑换为外汇流出,反之亦然。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走上了长期升值道路,伴随而来的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但随着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特别是2014年初人民币一改单边升值走势,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贬值趋向,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正在弱化。可以说,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可以很好的体现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进程,它既是分析FDI常用的经济指标,又是一个重要的改革变量。为剔除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本文计量分析中使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社会融资规模。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及中间业务市场等。它比单独的信贷指标更为全面,也更能真实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及一国货币政策松紧度。人民银行的研究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与GDP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其变化趋势能反映出GDP的长期走势,是一个可以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运行情况的指标。其对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一定时期内社会融资规模的扩张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反之亦然。

制造业PMI走向。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是综合性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细分为制造业PMI和服务业PMI,可以全面反映商业活动现实情况。50为PMI的荣枯分水线,PMI大于50反映经济向好,处于发展阶段,反之,则说明经济出现衰退迹象。制造业的繁荣可以带来上下游和配套服务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现实中多用制造业PMI来反映一国经济运行的繁荣程度。2010年以来,4万亿经济刺激影响逐渐消退,制造业PMI逐期回落,2011年10月更是下跌到49的近年低位,可见短期货币扩张并没有促进经济持续向好。本文将用制造业PMI作为体现国内实体经济发展繁荣与否的模型指标。

3.模型设计和数据来源

我们运用 Eviews6.0 软件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对各因素的影响关系和效应进行测度。

在模型选择上,考虑到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相互扰动,变量间存在相关、自相关问题,简单的回归模型(OLS)难以很好的进行估计。本文建立包括中美利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社会融资规模、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外商直接投资5个变量指标的VAR多方程动态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来描述系统对于单位冲击的动态反应过程,并利用方差分解方法对FDI的成因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数据选择为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共66个月。

(1)外商直接投资月度数据:用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模型简写为FDI)表示,从国家外汇管理局获得。

(2)社会融资规模月度数据:用 SFS表示,从中国人民银行获得。

(3)境内外利差月度数据:用I表示,境外利率取自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市场3个月LIBOR月均值,境内利率取自国内银行同业拆借市场3个月SHIBOR月均值。

(4)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月度数据:用R表示,取自国际清算银行(BIS)。

(5)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用PMI表示,取自中国国家统计局。

三、实证检验

1.数据检验与处理

为检验模型数据的平稳性,本文将每个时间序列检验所得的ADF值与Mackinnon临界值比较,如果ADF大于Mackinnon临界值,则时间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反之则为平稳序列。

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SFS、PMI、是平稳序列;在1%的显著水平上, FDI、 I、R的一阶差分(d(FDI)、(d(R)、d(I))是平稳序列。5个变量均可以纳入VAR模型。

2.VAR模型设定——阶数确定与稳定性检验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不区分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而是把所有变量都看作是内生变量,初始对模型不加任何约束,每个方程都有相同的解释变量,即所有被解释变量若干期的滞后值。下面建立包含变量d(FDI)、d(R)、d(I)、PMI、SFS的FDI-VAR模型。在最优滞后阶数的检验中,为保证充分的自由度,本文选取最大滞后阶数为5,检验结果显示,全部5种检验准则(LR 、FPE、AIC、SC 、HQ)均显示FDI-VAR模型最优滞后阶数为1阶。由此,确定方程的滞后阶数均为1,建立包含d(FDI)、d(I)、d(R)、PMI和SFS五个内生变量和常数项外生变量的无约束向量自回归模型FDI-VAR。

FDI-VAR方程式可表示为:

上图显示,所有的5个单位根均落在单位圆以内,由此可以判定两个VAR模型都是稳定的,可以进行后续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

VAR模型输出的方程式如下:

D(FDI) = - 0.2236*D(FDI(-1)) - 9.4749*D(I(-1)) -2.4049*D(R(-1)) + 3.3572*PMI(-1) - 0.0030*SFS(-1) - 134.3627

注:(- 1)表示相关变量前1期的观测值。

3.脉冲响应比较分析

对于VAR模型,每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或冲击对它自己及所有其他内生变量都会产生影响作用,并可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刻画。即一个内生变量的一个冲击不仅影响到这个变量本身,还通过VAR模型的动态结构传递给其他的内生变量,脉冲响应可以刻画这些影响的轨迹,显示任何一个变量的扰动是如何通过模型影响其他变量。

下面,本文将考察d(I)、d(R)、PMI 、SFS如何通过VAR模型,对FDI当期值和未来值产生影响。其脉冲响应效果如图2所示:

FDI的脉冲结果:中美利差增长率、汇率增长率、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的上升,FDI增长率首期均呈上升态势,第二期开始下跌,第三期趋于稳定;社会融资规模扩大,FDI增长率第二期开始下跌,第三期开始上升,第四期趋于稳定。

4.方差分解比较分析

下面将通过方差分解,区分各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测算FDI一个标准差大小的预测误差中, d(I)、d(R)、PMI 、SFS对其贡献比例探析不同因素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间的差异性。受篇幅限制,方差分解的表格被略去。

FDI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结果:对FDI一个标准差大小的随机信息,其自身可以解释的比例平均在81%左右,即对中长期投资亦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和持续惯性。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最重要因素,两者比例均在8.5%左右,一方面,社会融资规模同跨境资金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效应,其反映一国资金稀缺程度及可能带来的资本回报率;另一方面,汇率增长率则反因企业投资在未来可能获得的汇兑收益,是外商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对人民币利率及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的考虑则较少。

5.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检验各因素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社会融资规模对FDI影响显著,其他变量对FDI影响效果不明显。分析结果与前文一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社会融资规模是影响FDI的主要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1.主要结论

(1)FDI对社会融资情况高度敏感

对FDI的方差分解显示,直接投资净流入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最为敏感。这充分体现国内资金对FDI流入的抑制效应,就像天平的两端,存在明显的相互替代。这也佐证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外商投资受地方招商引资影响较大,改革开放初期资金匮乏,外商大量涌入中国,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资本的日益积累,外资早已不再像过去如潮水般涌入。

(2)利率市场化改革短期内不会带来FDI的巨大波动,但依然要高度关注

利率市場化是我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必然选择,因此其改革进程和结果将如何影响FDI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实证检验,FDI对中美利差的变动不敏感。这可能是因为利率市场化虽然踏上改革进程,但依然属于有管制的框架下,利率风险总体是有限的。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率的浮动特征将越来越明显,它对FDI的影响就不那么确定了。所以,我们依然要高度关注这一指标。

(3)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必然会增强跨境资金流动的双向性和波动性

实证表明,FDI对汇率的变化高度敏感。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已踏上改革进程,且速度不断加快,我国的汇率风险不断累加。自 去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贬值,同时,自2015年8月以来,FDI项下已经连续12个月呈净流出态势,我国的控流出压力剧增。一方面,全国范围的外商撤资、减资及利润汇出开始增加;另一方面,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扩张,资金的避险需求增大。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FDI流动也必然呈现出双向性和波动性,需要我们谨慎应对。

2.政策建议

(1)拓宽经济制度边界,完善招商引资环境

改革开放30余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使得我国的资本存量迅速壮大,社会融资规模日益膨胀。由于社会融资规模和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此消彼长的替代效应,社会融资规模的不断壮大会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抑制效应。一方面,我们要积极适应外商直接投资可能下降的“新常态”;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完善招商引资、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拓展经济发展的制度边界,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深入研究国内社会融资规模对FDI的影响

本文创新的将社会融资规模纳入到实证检验中,并发现其对FDI有重要影响。但是受篇幅和本课题研究重点的限制,课题组并未对实证结果再进一步的分析,从而探究该指标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及其与FDI的深度关联。建议外汇局在对FDI的后续研究中,可以深入探讨,同时也要继续探索其他可能对资金流动产生影响的经济指标,对FDI异常波动的预警体系建设提供有效帮助。

(3)实时跟踪汇率波动,重点关注资本项下资金外流风险

研究表明,FDI对汇率的变化高度敏感。因此,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改变,我们要高度关注人民币汇率走势,积极适应双向波动“新常态”。

需要重点关注的,首先是美联储已经退出QE,这将带来全球流动性的紧缩和美元升值及加息预期,尤其是去年8月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出现了连续贬值,预估未来人民币兑美元贬值态势短期难以改变。其次要重点关注直接投资项下的资本流动,尤其自2015年8月以来,FDI项下已经连续12个月呈净流出态势,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①要加强对外商撤资、减资、利润汇出及对外直接投资业务合规性的审查,提高对违规跨境资金的打击力度。②要加强系统开发运用,特别注重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分析系统的灵活分析和查询模块的案例开发,提高非现场监测的准确性,充分发挥系统的靶向作用。③要建立大额利润集中、频繁汇出备案制度,对于企业集中大额利润汇出申请,银行要特别关注并测算利润汇出金额的合理性,并及时向外汇管理部门报备。适时制定利润汇出额度控制政策,建立有序可调的利润汇出监管制度,降低大额集中汇出对国际收支平衡产生的冲击。

五、小结

全文以2011年1月到2016年6月共66个月的数据为基础,精选中美利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国内社会融资规模及制造业PMI指数,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证分析。就实证结果看,一国的资金环境和汇率趋势对资金的需求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最大。因此,外汇局需要高度关注人民币汇率走势和社会资金规模两大指标。

参考文献:

[1]魏克赛尔.刘契译.国民经济学讲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3] 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张立光,潘海艳.日韩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利率与汇率、资本流动关系的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1(10):14-19.

[5]钟伟,黄海南.利率市场化系列报告之三:利率市场化与资本账户开放[EB/OL].http://www.docin.com/p-527100381.html.

[6]王磊.汇率、利率及其联动影响国际短期资本流入我国的實证研究[M].海南金融,2008(10):96-99.

[7]闫树熙,肖庆宪.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热钱流量与汇率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10):62-69.

[8]杜鹏.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现状与特征分析[J].上海金融,2011(6):10-14.

[9]杜鹏.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1.

[10]傅冰.货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与对策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11]丁志杰.人民币国际化与热钱[EB/OL]. http://blog.sina.com. cn/s/blog_4e0f582c0100wttj.html.

[12]Walter Bagehot. Economics Reserch [D].1880:58-82.

[13]Irving Fisher. The Rate of Interest [M].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07.

作者简介:

时伟(1965—),女,安徽泗县人,会计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外汇管理、外汇领域征信管理及风险防范。

张海洋(1982—),男,安徽宿州人,经济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收支分析、跨境资金流动影响因素及风险防范等。

上一篇:报纸评论专栏品牌经营论文范文下一篇: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