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观后感范文

2024-07-16

花样年华观后感范文第1篇

真正的友情因为不企求什么不依靠什么,总是既纯净又脆弱。 世间的一切孤独者也都遭遇过友情,只是不知鉴别和维护,一一破碎了。真正的爱情因为要求顺从一切,总是既模糊又坚定,然而不是每一个孤独者都可以预见,还在寂寞着。

孤独,虽然每个人都是独自的个体,彼此再怎样的依偎,却仍旧不会谁属于谁。然而,每个人都会在迷恋上之后,想拥有对方的一切。可是自由的天空里,只有自由的存在,天空也无法拥有全部的呼吸。

微微抬头,琴岛充满海水味道的冷风,吹过树梢,响彻整个安静的空隙。

忽然想到右手计划牵手的爱情,左手已经紧握的友情。我微笑了,我看到幸福宛如这时间一样,幸福走过我的身旁……

樱桃的的色彩充溢整个世界,透露出风的秘密,在顷刻之间融化出美丽的你。勾起手掌的末梢,这一次轻轻而清晰地勾住了整个感情的细节,在平静之中,倾吐华丽。

五月的流水也不过手掌划过你长发的细润;眼神的热燃烧过即将到来的黑色的七月;深秋十月的温馨在你的面前都是谎言;握你的手融化出寒冬里的春天。

爱,已经只是一种语言的幌子。感觉爱已经褪去善变的外衣,穿上拥有和时间约定的永恒契约。其实惟有友情还值得信任。

你不会属于我,我也不会属于你。这才会有永久和谐的友情。将来也许握你的手,走过每一分钟才会是永恒的开始。自由才是友情的面目,只是我们的私心想拥有更多,才会让友情失去自由的导向,而走向绝路。

分分合合宛如是爱情里的阶梯,到达真爱顶点。别因为外界的眼光而失去抓住爱情的勇气。爱情只是两人世界,添杂出第三者,爱情不在是爱情,模糊了界限,别因为贪婪和害怕而失去了内心的爱情。

蓝色是忧郁和矛盾的集合点,左手的友情充溢着蓝色的冲击。粉色是温暖和亲密的重合区,右手的爱情张扬着粉色的味道。

独自的个体,在友情之中,显得更加矛盾。不会有谁属于谁的问题,却会因为接触而失去自我世界的平衡。独自的个体在爱情中变得统一,你属于我,我归属你,你和我使得世界趋向平衡。

我是个不会刻意去结交很多朋友的人,朋友惟独只有知己,我可以看清你,你也可以看清我。只有如此的接触,交流才不会出现问题。朋友多了,朋友的界限会模糊,而失去对真正朋友的判定。不会和自我世界相冲突的朋友,才会是朋友,即使粘着,懒着,都是朋友的一种表现,因为这就是我的世界,只是因为是你,惟独是你,才会在你面前表现出如此的我。如果你能理解,就笑笑接受,你也应该表现出真实的你,因为我们是朋友,不要因为我的行为,而让你丧失自我世界的原则。真实的我们会有矛盾,却不会让矛盾升华为一种冲突,这就需要各自的谅解。只有如此才会有友情。可以互相生气,赌气,但是平静过后,我们仍旧可以笑笑,还是继续以往的生活。友情里不需要因为对方的存在而改变自我。改变了自我,也就改变了友情的界限。

我喜欢这样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以在一次次的错误中,认识到真正的朋友 。我喜欢我们这样,可以包容对方的缺点在一次次误会和曲解后,找到真正的恋人。

右手的爱情没有光顾,左手的友情已经来临。

花样年华观后感范文第2篇

童年生活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家门口的小院子,每天沐浴着阳光,在小院子里和伙伴们疯跑,摔倒了,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和小伙伴们闹成一片,直到太阳下山才依依不舍的回去,不必叹息时间过得很快,因为当太阳再次升起时,又是一个晴朗的早晨„„

儿时的很多事已经记得很模糊了,有时,我真的很佩服爸爸妈妈,他们总是可以清楚得记得我小时候的每一件事,然后细细向我讲述一个疯丫头的成长历程。

告别了充满阳光与朝气的小院子,我走进了小学的大门。那时的我是一朵从胆小走向活泼的花朵,六年,一朵花开的时间,世界的大门徐徐向我打开,无数新鲜有趣的事情刺激着我的眼球,我开始学习,开始懂事,开始有了一大堆伙伴,开始知道记住别人的生日。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过自己马路时父母鼓励的眼神,第一次洗衣服时父母欣慰的眼神,第一次做饭时父母开心的眼神„„童年,是金色的阳光。

离开了生活了六年的小学校园,怀着对中学生活的憧憬,走进三十一中的大门,有人说,初中就不再是童年了,我们开始走进青春。虽然不能再像儿时那样在小院子里疯跑,但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梦,开始为梦想而奋斗,就像和和伙伴们疯玩一样,追求梦想同样是一种快乐。喜悦与伤心结合,失败与成功交织,共同编织着丰富的多彩中学生活。中学不同于小学,走进中学大门的那一刻,一种无形的压力随之而来,但校园里仍然可以听到我们的笑声,虽然各科的作业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虽然一学期也睡不了几个安稳觉,虽然我们不停地穿梭在各个考场之间,但我们仍会抽出仅有的空闲时间,坐在操场的大树下乘凉、聊天,课余,我们谈梦想,谈趣闻,谈明星,教学楼的走廊上不时会传来我们的歌声。

“„„闪耀的梦照亮你和我,化成幸福的彩虹,张开翅膀,天地任我疯涌,穿越绝望,坚定的翱翔,绽放无限的笑容,青春梦想属于你和我。”

花样年华观后感范文第3篇

两个中规中矩的人,两个被婚姻背叛的惺惺相惜的天涯同命人,他们尝试对方配偶喜欢的东西,以此来感受自己的爱人更为喜欢的生活方式。

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看武侠小说,最后一起写武侠小说,又害怕别人的闲言碎语,因为他们不屑于成为彼此爱人那样的人。他们总是提醒彼此,不会和“他们”一样,最开始是告诫自己,最后却是欲盖弥彰。

他们在彼此安慰、依偎的岁月中,爱上彼此,但却从不言爱,不敢言爱。周慕云很多次想牵苏丽珍的手,最后终于牵到了,两个人也完成了第一次的夜不归宿,最终周慕云走了,她没跟去,她选择守着背叛过她的先生过日子。

苏丽珍很传统,太过传统,她不愿改变,她不想为了一时的激情冒着失去平稳日子的危险。最后当周慕云对吴哥窟的墙洞说出自己秘密后,真的封住了,我猜他说的是他很想念她,爱她,放不下她。

当她再次回到当年的出租屋时,望着窗外,眼泪欲夺眶而出时,我的鼻子酸酸的,所以我知道当周慕云回来后,看到她曾经的房门,也会停步、惆怅。

那些逝去的时光,如同一面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们谁也没打碎它,最终灰尘越积越多,他们早已看不到彼此。1961,1963,1966,当初安静陪伴的几个月,演变成日后难以忘怀的多年。她给他打电话,听到他的声音后却迟迟不说话,直到挂断电话。我想我可以明白她对他的那种想念,只是听听他的声音就好,她还是没勇气打碎那层玻璃。他也一定知道是她,但是他也没有再说话,而那部电话也再未响起,他们再也没见过。

爱上一个人可是用一个月,一天,一个小时,一秒钟,可忘记一个人却要一辈子。爱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不一定要谈天说地,只要静静相守,从心底懂得。她说一步错,步步错,所以她始终做不出决定,不敢迈出去,她怕后悔,但我认为,她最终还是后悔了,遗憾了。是不是她害怕再一次被背叛?痛一次好过痛两次,她放弃了。如果是我,我也会犹豫,会踌躇,我和她很像,我害怕遗憾,更害怕后悔。

花样年华观后感范文第4篇

论电影叙事的诗性结构——以《花样年华》为例

广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曲阜

273165

[摘

要]对于诗性结构,不同的学者都有各自的看法。有些人认为诗性结构只存在于长篇巨型文学叙事,诗性结构的体现就是对叙事文本或主题的无限可阐释性。本文试从电影语言和叙事文本出发,通过解读构成电影的部分语言在电影叙事中的功用,从而得出电影叙事的诗性结构的重要体现就是影片中的电影语言具有诗性美等审美属性,并且具备一定的隐喻和叙事功能等。

[关键词] 电影

叙事

镜头 诗性

自20世纪西方文论由认识论转向语言论后,越来越多的理论家和批评家们热衷于其中,将语言上升至本体论的高度。但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语言并不是决定文学艺术作品艺术魅力高低的唯一因素。王家卫自己也认为电影里有些东西是用不着语言也能明白的。而在海德格尔看来,“科学、语言学、语言哲学中的逻辑语言、符号语言和日常闲谈之语言,都是陈腐不堪的语言,因为这两种语言都遗忘并掩盖了语言的存在历史的本质„„本真的语言是诗。”[1]崔茂新先生也曾说过“一切真正的文学作品的本体属性就是它的诗性”,[2]并通过解读《水浒传》之诗性结构,提出了“小说叙事的诗性结构”这一理论范畴。其实,任何一种艺术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原因就在于其本质属性。与小说叙事的诗性结构相比,电影艺术将时间的叙事抒情、空间的造型象征完整的纳入自己的美学视野,更具复杂的诗性结构。如果小说叙事是“因文生事”,历史叙事是“以文运事”,那么电影叙事则是隐藏两者于其中背后的影像叙事。小说以文字为媒介,因受众的主体差异性而有不同的抽象世界,而电影艺术却要更多的依赖于形象化、具体化的镜头语言去表达和传递作者的意图和主旨。小说是想象的、内视的艺术,富含深层的意蕴,具有审美的无限延伸性或无限可阐释性。而电影是直观的艺术,善于建构生动的画面和营造意境美,它远不如小说叙事那样行文流畅,结构明显。正是基于以上几点,我们才说电影叙事具有更复杂的诗性结构。这种诗性结构往往借助流畅的音乐与颇具抒情色彩的慢动作,而对叙事成分尽可能地采用省略法。

《花样年华》是王家卫的第七部作品,有着十分鲜明的特色。这部影片改编自香港作家刘以鬯的中篇小说《对倒》,在借用小说的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它为代表的电影艺术本身叙事的诗性结构。电影在低沉的节奏中描写了一段婚外恋爱情故事,像是一场恍惚的梦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第6期

境,展现了一种忧伤淡淡的东方情怀。用王家卫自己的话说,就是由“一本1972年发表的小说,一部2000年上映的电影,交错成一个1960年的故事。”

一、诗化的镜头语言

《花样年华》中弥漫着一种怀旧情调,王家卫对这种情调的营造烘托,对画面语言的设计游刃有余。他用他感性背后潜在着的理性镜语左右着观众的审美感觉,通过对空镜头、平移镜头、景深镜头的使用,使影片就像一个老者,将已经逝去的花样年华娓娓道来。

(一)空镜头营造诗意画面

空镜头有写景与写物之分,写景的空镜头通称风景镜头,往往用全景或远景表现;写物的空镜头又称“细节描写”,一般采用近景或特写。空镜头的运用,不只是单纯地描写景物,而且也是影片创作者将抒情手法与叙事手法相结合,加强影片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在《花样年华》中,袅袅上升、四处弥漫的浓浓白烟淹没了刺眼的灯光;绵绵细雨沐浴下孤独的街灯,独自散发着昏暗的光;一滴水珠将地面的积水轻轻地荡起层层涟漪;还有苏丽珍身上不断更换的美丽旗袍等这些极富诗意的画面伴随着悠长的音乐,引起了观众感情上的共鸣,使得观众深深地体会到了主人公剪不断,理还乱的纷繁愁绪。在旧道德的束缚下,他们只能对这种真实而遥远的爱情表示无奈,只能感慨匆匆流逝着的美好时光,画面间流露着主人公无言的哀愁和淡淡的忧伤。

电影中的空镜头与文学、绘画艺术中的“留白”作用大体是相似的。留白可以营造出较强的空间感,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文学中有“惜墨如金”、“无言之境”、“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说法,其实这都是艺术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样,空镜头可以让剧情的发展暂停下来,给观众留下思考和感悟的时间。但是,值得强调的是,空镜头的出现并不是让观众的情感在这片刻的时间内宣泄而出,而且是让众瞬间离开剧情,然后理性的体悟出隐藏在画面背后的、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二)移镜头平稳节奏,渲染情节

移镜头具有一种“戏剧性”价值,“因为运动自身具有某种特定含义,其目的是通过突出这种运动来表现一宗在剧情的展示过程中注定要起决定作用的物质或心理元素。”[3]在《花样年华》里,王家卫使用了大量的平移镜头。这种镜头的第一个作用是转场。在电影中我们发现,当两个场景之间变换或从黑场过度到另一个场景时,平移就会出现。并且,这种平移还伴随着张曼玉纷不断变换的旗袍,让观众感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平移过程就如时间缓缓的流逝着一样,使画面的整体节奏更加平稳。移镜头的另一个作用是渲染故事情节。影片中有两个经典移镜头出现。第一个出现在苏丽珍和周慕云第一次约会喝咖啡,两人各自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第6期

说起丈夫的领带和妻子的皮包的时候。受60年代香港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爱情被当时的道德所束缚,注定将成为“无言的爱情”。平移的出现渲染了情绪,使观众开始为主人公担心,担心他们的爱情会有多大压力,担心他们是否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另一个移镜头的出现是苏丽珍和周慕云在写小说的时候,镜头在镜子前来回平移。来回的平移渲染的是一种演绎在文艺里的欲拒还迎,这种感情十分暧昧,让我们感觉亲密中还有些若即若离,喜悦中带有淡淡的哀伤。

(三)全景深突出事件,引发联想

“景深镜头不是像摄像师使用滤色镜那样的一种方式,或是某种照明的风格,而是场面调度手法上至关重要的一项收获:是电影语言发展史上具有辨证意义的一大进步。”[4]恰当的使用景深镜头能够更简练、更灵活的突出某种事件。由于全景深镜头形成的复杂画面空间结构具有多层面和多元性、多义性,这就使观众在欣赏影片时有相当大的自由选择权,能够对某些画面形象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在《花样年华》中,当镜头不移动的时候,我们很少看到有推拉镜头。其实,这和电影的整体基调是相符的。王家卫对全景深的偏爱都体现在这些固定镜头里,他总是用全景深来描绘电影中最富诗意的画面。因为,全景深能以一个单独的镜头表现完整的动作和事件,而其含义不依赖它与前后镜头的联结就能独立存在。比如,苏丽珍走出2046房间的那组镜头。画面一开始就是旅馆的走廊,走廊的一边轻轻的飘着深红色的窗帘,天花板上一字排开的灯散发出乳白色的光。接着就是苏丽珍走出房间。一般的画面经常是镜头跟着一个人走出走廊,然后再下楼梯。但王家卫的选择却不是这样,当行走着的苏丽珍突然停在走廊上时,他让观众的视野停留在了苏丽珍的身上。也许,导演就是想让观众与被摄主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只有这样,在他们的爱情枯萎的时候,观众的情感落差才不会很大,感觉也不会是特别痛惜,而只是一丝淡淡的忧伤,因为这一切已经在他们的意料之中。

二、音乐与节奏的诗性美

《花样年华》中的音乐带有强烈的怀旧气息,散发着王家卫电影所特有的唯美主义气息。对于音乐能否起到叙事的功能,历来有不少争论。但王家卫电影中的音乐却从来都被认为是叙事性较强的,并且他的电影中的音乐一般都以重复来表达某种叙事,传达某种情感。重复是叙事的一种方式,在电影中,它以重复镜头、语言、音乐等达到强调或淡化主题的目的。艺术重复手法的运用不仅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使得影片整体节奏舒缓、悠长,呈现出一种诗性美。

主题音乐是整个电影所有音乐的核心部分,它的出现必须能够更加细致地描绘人物的心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第6期

理世界,能够暗示影片主要人物的前途或命运,更好地表达、概括电影的主题思想,这样才具有审美属性。单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在《花样年华》中反复出现了九次,每次都是伴随着男女主人公的邂逅出现。它不但暗示着男女主人公之间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而且将强烈的的怀旧感呈现出来。每当音乐出现,观众就可以判断剧中的某个人物或剧情发展一定会出现转机。第一次,麻将桌旁,周与苏相对一笑:第二次,苏下楼买饭;第三次,两人在面摊前寂寞无助;第四次,在2046房间里;第五次,两人一起写武侠小说;第六次,两人一起在2046房中写小说;第七次,苏无聊的旁观麻将,周与同事应酬;第八次,两人分别,拥抱哭泣;第九次,影片结束。在影片中,主题音乐是周慕云与苏丽珍情感交流的中介。在不同的场景中,他们情感交流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同一场景内,他们用眼神、动作或言语交流,例如周慕云与苏丽珍在麻将桌旁相视一笑的情景;在不同场景中,则利用蒙太奇制造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心灵上的交流,例如苏丽珍将视线移向窗外的同时,周慕云也将目光朝向报社办公室的窗外。在这里,主题音乐将原本属于不同时空的影像贯穿在一起,不但增强了剧情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也使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加默契。

清代文学家刘大櫆在其文论《论文偶记》中写道:“文章最要节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窈渺处。”在《花样年华》中快慢相间的节奏在烘托气氛、渲染情绪的同时也呈现出一种诗性美。经典例子就是苏丽珍在旅馆中寻找2046号房间。苏丽珍急速上楼有四个镜头,共用了五秒。然后苏丽珍凭栏而立,陷入沉思,共七秒钟。接下来的七个镜头共用了七秒。“快——慢——快”,19秒内完成了两次节奏的变化。一张一弛,张弛有度,诗性美十足。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说“我读姚雪垠同志的《李白成》,特别欣赏他在戎马仓皇的紧张局面之中穿插些明末宫廷生活之类安逸闲散的配搭。我们有些音乐和文学方面的作品往往一味高昂紧张,就有缺乏节奏感的毛病。张而不弛,吾不为也!”[5]

三、“双层结构” 的叙事文本

电影叙事除了像文学叙事注重故事内容本身是否精彩外,更应该注重怎样把故事讲出来。百年电影史上,大部分电影都选择了线性叙事方式,因此,我们有理由说电影人对电影叙事方式本身的关注是多么匮乏与可怜。但《花样年华》采用了“双层结构”的叙事文本,故事情节高度简化,颠覆了传统的电影叙事结构与技巧,被认为是“反叙事”的电影。但他这种类似法国新浪潮电影淡化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等的叙述方式所带来的效果就是:整部影片简洁精练,使人感到每一个细节都与主题有着紧密的关系,没有一丝多余的成分。

电影讲述的是一段婚外恋爱情故事,两个家庭里的四个人相互爱上了对方的伴侣。但王家卫并没有探讨婚外恋的对与错,他只是在客观地描述两个婚外恋的受害者。在他的文本中,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第6期

叙事只是语言的动作,不再是单纯的对历史与现实的再现。影片叙事的巧妙之处在于四个人的故事却只用两个人来演绎,他们各自的伴侣都是隐匿与缺席的。这种叙事被高度简化后的“双层结构”实际上扩大了剧情的容量,增强了剧中人情感冲突的张力,具体表现就是三段别出心裁的“戏中戏”,而这三段戏也恰恰构成了传统婚外恋题材影片的叙事结构。第一段戏是他们想知道“他们是怎样开始的”;第二段戏是苏丽珍模拟丈夫回家后如何质问教训她;第三段戏是苏丽珍演练要求周慕云离开她。结果苏丽珍伤心大哭,不得不承认了对周慕云的爱。这三场“戏中戏”是影片结构的精华,它们恰恰分别对应着婚外恋题材影片中情人的邀请、妻子的痛心、与情人不舍的分手这三段基本叙事结构。影片尽可能的省略了一些过渡性的情节,仅用这三段“戏中戏”就将一个婚外恋故事完美的展现出来。这种对故事情节的简化使得“留白”效果再次出现,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对主题思想的诗性隐喻

60 年代恰恰是对西方文化和体制进行反思,也是流行文化成为反叛力量的开始的年代。或许王家卫正是通过这样一部电影来回忆他自己的60年代,来表达他对那个时代的反思。纵观影片,导演通过对画面、情节、音乐等完成了对主题思想的诗性隐喻。

“所谓隐喻,那就是通过蒙太奇手法,将两幅画面并列,而这种并列又必然会在观众思想上产生一种心理冲击,其目的是为了便于看懂并接受导演有意通过影片表达的思想。”[6]而隐喻蒙太奇是表现蒙太奇中的一种艺术技巧,它能给人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感觉。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正是多次运用隐喻蒙太奇这一手法把影片中的人物情感、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等暗含在每一个细节中,在深化主题思想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新颖性和审美性。如“孤独的街灯”反复出现,其实这象征着苏丽珍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影片中“挂钟”的出现,则隐喻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无情。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个移镜头将吴哥窟的重重建筑展现出来,还有一个仰拍山的镜头,这似乎隐喻着他们的爱情有着重重阻隔,他们之间始终隔着一座高山。绣花拖鞋的消失,隐喻着他们之间的爱情不会结果。花样年华里的相遇却是一个无言的结局。而周慕云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柬埔寨吴哥窟附近的一个树洞里,这或许隐喻着那个时代、那种情感的消逝。正如影片台词所说: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

《花样年华》中的中国传统戏曲,如粤剧《红娘会张生》、越剧《情探》、苏州弹词《妆台报喜》都是描写男女之间坎坷不平的爱情故事的。这些戏曲的故事情节与《花样年华》大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第6期

体相似,用这些戏曲是为了映射人物与故事情节,达到对主题的诗性隐喻。影片正是通过对隐喻手法的运用,反映了婚外恋男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也映射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感情观和道德观。

五、结 语

通过对《花样年华》中的镜头、音乐、叙事文本等的解读,从电影艺术本体出发,指出小说与电影叙事之诗性结构的不同,从而得出只有电影语言具有诗性美,并具备一定的隐喻和叙事功能,这种影片叙事的结构才能称之为诗性结构。当然,电影叙事只有从电影艺术本体出发,最大限度的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元素,并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可借鉴民间隐形结构,将民族色彩和人性内涵融入其中,增强新颖性和审美性,这样才能使电影叙事的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使诗性结构特征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花样年华观后感范文第5篇

去看了《Noah》。个人觉得还算诚心之作:演员们除了Emma总是演得太用力、teenager的老二长得实在太猥琐外,其他的几位均有上乘表现;特效不多,但也无甚纰漏,只是Watcher石头怪们傻萌的样子和影片的主基调不太同步啊… 回到故事本身,影片可以分成两部分,前部分讲了制造方舟并成功脱险,而后半部则着重于Noah一家因两外孙女的即将出生和出生而引起的戏剧冲突。

豆瓣上中国侨胞们普遍认为后半段的故事冗长无味、Noah简直不可理喻,有意思的是,我却对后半段心有戚戚焉… 一直觉得,生活在这个人间有些无措,过着过着虽也弄明白了这里的规矩,可又总有一种“为什么我要遵守这些”的疏离感和恍惚感,所以看到Russell Crowe坚定执着的脸,真真是心生崇敬仰慕之情;而之后他放下尖刀亲吻孩子时,我也能完全理解认同并觉得温暖无比;甚至当Noah在目睹人类礼崩乐坏邪魔附体般的场景后毅然做出了彻底终结人类的决定,我亦欣然接受,在影院的我想到了《三体》,想到了降临派和伊文思,想到翻看那些史书时我的叹息,也想到我们焚琴煮鹤的文明……

记得以前曾看过这么一段话:人是动物和神之间的一个过渡。 动物和神都很从容,因为动物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神也有着内在的统一和完整,只有人才会有一种经常的不安和紧张,因为人的内在还是分裂和混乱的。 打个比方的话就如同,动物还没有离开家,神已经回到了家,只有人还在寻找回家的路上。 我想,《Noah》是想用这么一些桥段来试图告诉我们,该如何听从自己的心灵,该如何带着我们的mercy和love一起回家……

花样年华观后感范文第6篇

白先勇,台湾著名作家,曾被 夏志清先生赞誉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其作品一直受到大陆文坛的关注。代表作《游园惊梦》出自小说集《台北人》,是最能体现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小说。白先生亦自称它是“整个写下来,最苦、最美的一篇”,“下了最大的功夫。”

白先勇自幼便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熏陶,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基,而在美国留学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也有深入的了解。兼具中西文化背景的他,在文学创作中巧妙地将现代派的叙事技巧与传统的叙事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将传统融入现代”的文学风格。而《游园惊梦》正是中西艺术相互融合的完美体现。

(一)

批评家姚一苇在评论《游园惊梦》等小说时说:“像这类型小说受《红楼梦》的影响是明显可见的。”这句话从一个侧面道出了该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从小便目睹了历史的风云突变,并且亲历了家族从显赫到衰败这一过程。多年来四海飘零颠沛流离的海外生活,更使其深切体会到一代“自愿放逐”的中国人失根后的凄苦和无助。出于对“文化中国”的眷念,白先勇的创作一直执着于可以体现“整个中国文学的传统”的创作主题,即“一种兴衰感、历史感”。在小说集《台北人》的卷首,他引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表达的是“对历代兴亡、感时伤怀的追悼”,这个贯穿整本小说集的大主题在《游园惊梦》里也得到充分展现:钱夫人等人都是随着国民党政府的溃败而逃亡到台湾的,钱将军去世后,曾经风光无限的她独自过着寂寞而凄凉的生活,当她在窦夫人的宴会上回忆起昔日繁华,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仿佛一切都只是梦境。小说通过描写钱夫人对过往的缅怀和喟叹,显示出在永恒的时间流逝中,人生的无常人世的沧桑,从而传达出一种历史的苍凉感。而这正是白先勇锲而不舍所要追求的“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①

除了小说主题与传统文化精神一脉相承,小说的题目也是出自根据传统剧目《牡丹亭》改编的昆曲《游园惊梦》。作家“让《牡丹亭》这出戏摆在一个占决定性的重要位置,无论小说主题、情节、人物、气氛都与《牡丹亭》相辅相成,甚至小说的节奏,也试图比照《游园惊梦》昆曲的旋律。”②首先,《游园惊梦》与钱夫人的命运维系在一起:当年钱将军为蓝田玉所唱的《游园惊梦》而痴迷,才将其娶为夫人,蓝田玉因此由一个地位卑贱的戏子跃身成为高贵的将侯夫人。然而她爱上了钱将军的参谋郑彦青,在一次《游园惊梦》的清唱会上,她发现自己的妹妹月月红竟也与郑彦青有了私情,急怒之下,哑了嗓子,再不能登台演唱。多年后的今天当她参加窦夫人的宴会,似曾相识的情景和《游园惊梦》的唱段再次勾起了悲痛的回忆,蓝田玉再次失声。可以说,《游园惊梦》是钱夫人人生的“关键词”,而钱夫人艺术生命的衰竭同时也象征着昆曲这种传统艺术的式微。

其次,小说中多处运用了戏剧穿插,将古典戏剧的情节、气氛与小说主人公的内心处境和悲剧命运相互对照。钱夫人彻底沉浸在戏曲营造的氛围之中,她的意识流动、情绪起伏都与《皂罗袍》《山坡羊》等曲牌的唱词、节奏相关。读者捕捉了昆曲的旋律.领悟到唱词的意蕴,也就可以洞悉到钱夫人纷繁复杂的心理世界。不仅如此,文中多处对景物、衣饰、人物个性的描写,都与《红楼梦》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通过对服饰装扮的描绘和言行举止的刻画勾勒人物性格特征,如钱夫人游园时的“移步换景”,通过她的眼去观察窦公馆的尊贵荣华和窦夫人的春风得意,这就让人想起黛玉进贾府时的情形,而天辣椒出场时的先声夺人,就跟王熙凤迎接黛玉的情景十分相似。

由此可见,白先勇深得传统文化的精髓,他的作品和他本人一样,极具高雅的古典气质。他将许多中华民族独有的事物甚至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让人读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或许就是他的作品深受国人喜爱的原因。

(二)

作为台湾现代派作家的中坚力量,白先勇创作《游园惊梦》不仅仅只是继承了千年传统,其中所具备的现代性同样不容忽视。小说的故事层面是写一次只有几小时的酒宴,借此却引出了钱夫人充满悲剧色彩的大半生。这种对小说时间的巧妙处理,要归功于白先勇对现代派叙事技巧的借鉴和运用。

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内视角,便于深度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为了创造‘旧事重提’或‘过去再现’的印象效果,作者在这篇小说里大量运用了‘平行’技巧。”③此时窦夫人的宴会情景跟当年钱夫人在南京为其做生日的盛宴情景,就十分相像:今日落魄的钱夫人即昔日的窦夫人,昔日享受富贵荣华的钱夫人即今日的窦夫人;标致、泼辣、风骚的蒋碧月抢夺过姐姐的情人,钱夫人的亲妹妹月月红与蒋碧月的性格做派如出一辙;而陪伴钱夫人的善解人意的程参谋仿佛就是昔日钱夫人深爱着的郑彦青,蒋碧月和程参谋的暧昧亲密恰恰正如从前的月月红和郑参谋„„这种人物关系和活动场景的重叠、吻合,显然是白先勇有意而为之,以造成一种“今即昔”、“昔同今”的幻觉。

人们关于往事的记忆往往藏于脑海深处,在清醒和理智的状态下不可企及。要唤醒记忆只能通过某种承载着过往记忆的具体物象。平行技巧的运用,实际是让晚宴和“游园惊梦”成为打开钱夫人记忆之门的钥匙。正因为眼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景象,钱夫人的记忆才会喷薄而出。

而往日记忆的彻底苏醒,是在钱夫人“喝了几杯花雕”“微微晕眩”时出现的。此时小说完全中断对窦公馆真实情境的描写,集中运用意识流手法表现钱夫人连绵不断、纷乱混杂的意识活动:时而是钱将军充满怜爱的话语,时而是郑彦青的柔声低唤,时而是瞎子师娘的无限叹息,时而是妹妹的肆意嘲弄,时而是自己与情人的纵情交欢,时而是妹妹与情人的轻柔浅语、、、、、、蒙太奇、时空跳跃、自由联想等意识流技巧的交替使用,使现实与幻觉相互交织,构成一个时空错乱、斑驳离奇的艺术世界。白先勇提过:“我写这篇小说写了五次。前二次用比较传统的手法写内心的活动.我都不满意。起初我并没想到要用意识流手法。女主角回忆过去时的情绪非常强烈.也有音乐、戏剧的背景。为了表达得更好.尝试用了意识流手法。”④

回忆作为一种心理机制,必然是现在的感受与过去的感觉的迭合。为了表现回忆的诗学特征,白先勇打乱了时序,对时间进行重组,去掉了时间线性流逝的因果链,使时间成为直觉性的内在的绵延。在绵延中过去与现在互相交织渗透,记忆的内容和回忆的行为互相混合,从而使时间在人的心理存在和体验方式中获得内在的统一性。而现代派的意识流手法所着力表现的心理时间,正与回忆的非逻辑性和无序性相吻合。恰当的技巧表现恰当的内容,两者的搭配堪称天衣无缝。 回忆背后隐含着时间问题,并且有赖于一种时间哲学的支撑。白先勇亦说:“其他的小说表面上似乎不同,但在主题上却很一致,例如《游园惊梦》,写的也是时间。”⑤时间正如爱情,是人类古老的话题。《游园惊梦》里,处处可读出钱夫人对往昔的留恋和缅怀:“她总觉得台湾的衣料粗糙,光泽扎眼,”“哪里及得上大陆货那么细致、那么柔熟”,她认为“台湾的花雕到底不及大陆的那么醇厚,饮下去终究有点割喉”。钱夫人虽然生活在现在,但她更生活在过去。换句话说,记忆是她曾经活过的唯一凭据。可以看出,白先勇的时间观是“后视性”的:肯定过去,否定现在,望不见未来。因此人物“在每一个现在的时刻看到的都是‘过去’”(萨特)。时间的流逝是永恒的,而人类也终究无法留住时间,曾有过的繁华随时间消散,如今留下的也不过是断墙颓垣。于是,在青春幻灭、爱情破碎、生命消亡、荣华尽褪的颓败图景中,小说凸现的是“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的人生悲凉。

尽管表面上《游园惊梦》不过是写“美人迟暮的故事”,但其实白先勇是把个人命运与悠悠历史文化联系起来。钱夫人对美好过往的追寻,包含了对传统艺术的怀念,对那个辉煌的时代的哀悼。她的身世遭遇就是一部浓缩了的历史,如若将她的“人生无常感”升华到历史层面,则是一种“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凄戚与苍凉。白先勇将客观性的历史体验与主观性的人生体验对应起来,使得人生和历史魂魄与共。历史一旦成为有人生体验的历史,也就变得有血有肉有脉息。人生一旦融入历史体验,也就变得深沉浩茫有厚度。欧阳子称“这是一篇描绘极端细腻的佳作,又是声势异常浩大的巨作。”,实为贴切。 作为短篇小说,《游园惊梦》无疑是上乘之作。不管是题目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情节的构造、时间的处理、叙事的技巧,无不体现出一种典雅清幽的诗意氛围和柔和哀婉的悲凉意蕴。最值得称道的是在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上,融入了西方文学的意识流、时间重组等现代技巧,将人物的心理流程描绘的细腻真实,并展现出一片深邃广袤的历史时空。当然,应该看到,白先勇在精神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更为亲近。他的思想深受传统的儒释道文化模式的影响,尤其是小说中流露出道家的“因果轮回”“浮生若梦”等思想,无不带有悲观消极的意味。因此,《游园惊梦》仅仅停留在“悲凉”这个层面上,而未能上升至更高的悲剧美学,这正是作家思想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注释: ①.白先勇.社会意识与小说艺术明星咖啡馆[M]台湾:皇冠出版社,1984 ②.④.白先勇.蓦然回首:白先勇散文集(上)[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 ③.欧阳子.《游园惊梦》的写作技巧和引申含义.[M]//白先勇文集:第2卷.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367 ⑤.《第六只手指》.[M]香港:华汉文化事业公司,1988 参考文献:

上一篇:婚姻法知识普及范文下一篇:合作工作计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