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经济发展范文

2023-09-19

私营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摘 要:以新加坡两所大学为例,分别从该国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师资队伍建设与大学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其成为著名大学的发展规律,从中可以借鉴一些经验教训。

关键词:新加坡;大学;发展规律

教育发展规律是社会与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内部普遍的、稳定的、重复出现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教育的基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1]。学校的发展规律既有内部规律,也有外部规律。如大学的发展,需要政府的规范指引、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文化思想的促进;与此同时,大学内部师生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等与大学发展之间也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大学的发展同时受到内外因素的制约[2]。在此,主要探讨新加坡两所著名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以下分别简称国大和南大)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内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其成为名校的发展规律。

一、两所大学发展与其政府之间的关系

(一)政府逐渐放权与大学自主办学相结合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初期,新加坡政府着手对大学进行改组。如在1980年将原来的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合并为国大,并对其学科和专业进行了调整与充实;1982年又成立了南洋理工学院,并于1991年7月又将其升格为大学,扩充该校的规模。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提出把国大建成亚洲的哈佛大学、把南大办成亚洲的麻省理工学院的目标。为此,政府明确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战略,希望通过充分利用国际人才和资源来弥补自身劳动力和资源的限制,积极吸引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亚各国的留学生,力争发展为国际学术文化中心[3]。目前,新加坡政府正努力将两所大学发展成世界顶尖大学,逐步建立一些高科技研究所和国际领先的实验室,同时为那些从事高科技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以此协助新加坡成为世界性的、充满活力的、具有浓厚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工业环境的东方波士顿[4]。可以看出,新加坡政府在较长时间与两所大学的关系在总体上表现为政府对大学较强的控制和干预,其政府成为左右两所大学发展的一种主要力量。因此,在大学与政府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5]。

为了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新加坡政府着手改变对大学的管理体制。如该政府更加强调政府与大学的双向或多向交流,以及彼此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同时,注重权力运行的多流向、权力空间的多维度等。新加坡政府的这种行为模式逐渐使其与大学从以前的控制转变为一种彼此制约且较为平衡的合作伙伴关系[5]。当然,大学作为一种学术机构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比如,只有大学拥有一定的自治、自主和自由权力,大学才有自尊和灵魂,才能够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登攀,探寻高深学问[6]。为此,新加坡政府积极设法引导大学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机构。如新加坡政府于2005年5月正式颁布《大学自主:迈向卓越巅峰》的“大学自主”的报告书,其目标是赋予两所大学拥有全部自主权利。同时,新加坡教育部还成立了以常任秘书林泉宝为首的“大学自主指导委员会”,来监督和确保这项改革顺利进行。此后,国大和南大将在公司法令下,拥有自己的组织纲要和章程,以非牟利、有限公司的形式注册[7]。随着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新加坡两所大学的管理模式也逐渐形成“政府宏观调控,社会积极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其政府对大学干预的权限也从“全能”变为“有限”。这种角色的分化较好地平衡了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更能符合大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二)大学拥有相对独立的财务管理制度

根据有关政府与学校关系的理论表明,一个国家的政府对教育的管理权限往往与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关系比较密切。如果一所学校的资产和经费中,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比例越大、公有成分越多,政府对这所学校的控制就越严格,学校受到政府的影响就越大。反之,一所学校的资产和经费中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比例越少、公有成分的比例越小,政府对这所学校的控制就越宽松,学校受到市场的影响就越大。由于新加坡政府向学校提供大量的资金,因此,新加坡的教育由政府干预的力度很强,很多政策方针都是由政府来决定的。1980年以后,为了更好地配合大学的发展,新加坡政府也逐渐改革其高等教育投资制度。具体措施为:一是鼓励通过建立校企结合以促进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教育发展需要的经费日益增多,该政府决定采用市场机制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提高大学学费;积极吸引海外留学生;鼓励私立高等学校的发展;鼓励私人企业投入教育经费,尤其是高校科研经费。此后,新加坡的大学积极走出校门,通过与私营企业、尤其是新工业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来筹集其科研经费[8]。随之而来的是政府对两所大学的拨款逐渐由80%减少到70%—60%。二是推行等额筹款资助计划。20世纪90年代初期,新加坡政府开始为两所国立大学推出大学筹款基金的政策。为使大学更积极地向社会筹募资金,当大学筹到1新元捐款时,政府就会为各大学所设立的捐款基金投入3新元,借以加快大学筹款运动的发展速度。通过这种经费筹集措施,一方面,可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大学筹款的积极性,逐渐摆脱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性,使大学能够在筹款实践中极大地提高其自主性和主动性。三是赋予大学在经费管理方面享有更大的自主权。自独立以来,新加坡两所大学的经费管理权限不断地放宽。如2002年以后,新加坡教育部允许大学根据自身的发展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绩来拨款,同时将大学的策划期从1年延长到3年,以便更有效地利用教育部的拨款,落实更长远的计划。这样一来,两所大学在财务的整体管理方面则有了更大的伸缩性。

二、两所大学发展与其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经济发展程度与大学获取资源多少的制约关系

新加坡两所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大学,除了国家领导高度重视而使得大学快速发展外,还与其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说来,经济越发达,投入高等教育的费用也就越多。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大学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创造性知识以及服务成为个人财富增值、经济竞争和文化繁荣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就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新热点。新加坡当然也不例外,新加坡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占其总教育经费的26%—28%,其中,国大和南大的教育经费支出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8%[9]。1990—1991年度,国大总的教育经费为39 935.239 2万新元,其中,由政府拨给的教育经费总数为32 591.8万新元,约占总教育经费总数的82%[10]。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以及新加坡政府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其投入的经费也不断加大,让更多适龄人口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而大学由于有充足的经费,可以购买先进的教学设备、招聘优秀的教师,可以为新加坡社会各界培养优秀人才。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又有效地促进了该国政局的稳定,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而国家越稳定,其经济文化越发达,投入高等教育的费用也就越多。

(二)经济发展战略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制约关系

经济发展战略与大学人才培养计划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大学对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大。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技水平的高低和运用之广泛与否,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和综合国力的强弱[11]。大学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创造性知识以及服务成为个人财富增值、经济竞争和文化繁荣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战略制约大学的课程设置。如在1991年,新加坡政府制定了跨世纪战略——《新的起点》,确立了经济发展国际化的战略目标。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首先该政府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来调整课程设置。在学科设置上不搞小而全,不平均财力,而是有所侧重地发展那些与该国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如工商管理学、机械工程学、医药学等[12]。

三、师资队伍与两所大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营造自主、自由、宽松、和谐、从容、安静的环境,为多样性、个性化、有思想的教学科研人员开展创造性、思想性工作提供保障条件。这是因为大学教师是一群具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他们是现实社会生活中最积极、最有创造力的一部分。一方面,大学要依靠他们去创造先进的教育目标和凝聚目标的力量;另一方面,大学是文化较高的社会结构单位,需要建构能够发挥主体最佳创造力的环境,如知识分子政策和劳动人事政策,对教师的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创造性能起明显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因此,大学只有创造优良的用人机制,设法将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经验和能力、先进的思想道德等转移和凝结到教育对象的身上,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1] 单江林.办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J].西北医学教育,1997,(4):200.

[2] 廖春华.高等教育发展现实与规律的哲学思考[J].社会纵横,2008,(5):139.

[3] 入世后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探索[EB/OL].http://www.stehr.sh.cn/web/content.aspx?id=6587,2007—03—20.

[4] 陈秀梅.新加坡高等教育及其启示[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11.

[5] 龙献忠.治理理论视野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12.

[6] 刘伟,张万红.中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 历史与变革[J].煤炭高等教育,2008,(6):31.

[7] 茹宗志.新加坡高等教育改革新动向述评[J].高等农业教育,2007,(6):83.

[8] 促进教学科研社会化 新加坡高校将与产业界联手[EB/OL].http://www.networkchinese.com/region/spore/unifund.html/2000—10.

[9] Education Singapore Table of Contents [EB/OL].http://countrystudies.us/singapore/26.htm.

[10] 新加坡国立大学[EB/OL].http://www.losn.com.cn/world_university/Asia/Singapore.htm.

[11] 陈文.金融危机后新加坡高等教育新战略[J].东南亚纵横学术,2000,(增刊):103.

[12] 王威.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及其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45.[责任编辑 高惠琦]

私营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旋风席卷全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如余额宝、理财通、人人贷和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吸金总额正不断倍增,以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机构、人人贷平台为基本形式的互联网金融充分显示出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基于这一背景的国民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也有新的挑战。

关键词:国民经济;社会生产总值;互联网技术;网络支付平台

利用多台计算机终端、客户端及服务端,采取连接广域网、单机、局域网等通信协议形式的互联网已成为当前公用信息跨地域、跨时空流通的最主要传媒载体,覆盖范围全面渗透全球所有地区,包括区域内的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各个领域。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经由互联网而直接产生的经济规模就已高达2.1万亿元。本文主要分析了互联网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影响,并对此背景下的国民经济发展前景作出了深入探讨。

一、 互联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要影响

(一)促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

动力机制、信息机制和决策机制是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三类有效方法,而互联网技术恰好“正中目标”,对信息机制助力重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更准确反映出了市场供求信息,形成了商品和资源要素价格,高效保障了社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产能的过剩。

(二)实现了企业组织管理体系的优化

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企业组织管理中最重大的成就即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本流的历史性重构,不断打破企业传统的组织管理体系,并最终实现企业经济存量的重新分割和增量的重新分配。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拉近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经济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从而不仅摆脱了传统中间商对消费者需求信息的霸占,还进一步督促了企业调整自身组织管理模式。

(三)衍生出依托互联网的新经济形态

由于互联网自身具备的高效便捷的通信能力和快速准确的运算能力,产生了一批依托互联网的庞大消费群体而形成的全新的经济形态,这一类经济形态被称为“互联网经济”。狭义的互联网经济主要由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即时通讯、网络游戏四大核心产业构成。其中以电子商务产业中的“阿里巴巴集团”发展态势最为迅猛,创立于1999年的“阿里巴巴集团”初资产总规模仅为1亿元人民币,此后依靠电子商务这一经济形态迅速扩张,于2014年在美国上市,当其时净资产总额估值已超2300亿美元。

(四)保障了市场的公平与合理化竞争

完全充分的市场竞争所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就是信息的不对称,而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互联网以其高速的信息传输能力和海量的信息储存能力,极大的弥合了信息不对称性,使得消费者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准确挑选物美价廉的商品,同时,投资者也能借助互联网准确分析行业利润空间,厂商也能够运用互联网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和细分,从而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实现市场机制的最优化配置。

(五)传统产业的营销模式被革新

美国著名学者波拉特早在1977年就准确的预见传统产业在遭遇互联网经济所产生的变革,并创造性的将社会产业部门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果不其然,当下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得信息服务业迅速与其他传统产业实现融合和渗透,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边界已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也是互联网经济另一个重要特征——信息高度渗透性。以汽车电子产业、光学电子产业为例,两大产业充分融合了信息服务和基础制造,实难再以单一的产业结构学说来进行清晰划分。

二、互联网经济推动下的国民经济前景展望

(一)将加快市场活动的释放速度

互联网经济下的社会消费需求被直观的反映到了网络之中,但民间投资和国外投资却仍然没有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正是市场活力被压抑的结果。可见,政府仍需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比如,可逐步试行取消行政审批流程,下放行政审批权力,稳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重点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积极扩大“营改增”试点,为民间创业和企业发展松绑;放宽存贷款利率管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间融资机构和中小企业股份转让试点,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进一步加快各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改革步伐,深入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国内投资吸引力。

(二)直线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

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产品的出口能力正逐步被削弱。经济学家认为,提升经济增长速度的第三驾“马车”就是净出口,因此,依托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了提高国内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突破口之一。由此,企业可借助管理信息系统(MIS)来综合分析经营管理水平,为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或利用自动化设计和生产系统(CAD、CAM)来提高企业劳动生存率和产品质量;采取业务处理系统(TPS、EDP)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又或是运用经理信息系统(EIS)向企业所有者及最高层管理者提供全面的企业管理信息,集合多元信息技术合力共同推进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

(三)全面推动社会创新发展能力

科技永远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发展大国,我国仍应不断强化创新能力,以先进的科技水平来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发展践行此道,首先要政府加大财政上对互联网经济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积极搭建知识学习和传播平台,提高互联网风险应对水平,为互联网经济发展及创新储备人才;再者就是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立法,设立重点创新项目专项资金,为科技创新增添动力;积极鼓励企业收购国内外优秀的科技成果,直接将创新能力转化为经济效益;此外还应在全社会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宣传,积极开展各项创新能力评比大赛,营造出一种人人向往创新、追求创新的氛围。

(四)着力实现经济增长多元动力

“新常态”概念源于习总书记在在河南考察时,描述中国新周期下的经济增长形态时首次提出。在这一“新常态”带领下,我国经济将逐渐步入以投资为核心的增长模式,但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仍未得到全面、深入的开发,互联网经济市场下的我国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着力发掘国内人民的消费需求。我国经济发展呈逐年倍增态势,群众年均收入也大幅提高,但仍然难以调动群众的消费热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和部分商品价格过高。因此,可采取在收入分配上国家必须进一步推动税收制度改革,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收集国民收入信息,在此基础上合理的调整劳动者报酬和公共服务支出,解决群众消费的后顾之忧;同时,还应尊重市场机制下房地产、能源、外汇等价格的合理调整,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和价格管制,重视消费群体的消费动力和能力。

(五)重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互联网经济带领我国走进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先导、以农业为基础、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为重点的全面产业格局。在此环境下,国民经济发展不仅要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比如,加快推进第三代移动通讯和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竞争水平上的重要作用,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还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比如新型工业化与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带动工业化,运用工业化提升互联网技术水平,推动传统工业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耗费少、环境污染小的道路。此外,还要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对信息程度大、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予以政策扶植和资金鼓励,对于产能相对落后的“僵尸”企业提供兼并和信息化改造指导。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全球化的合力作用,使得藉此而生的互联网经济逐渐成为各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的影响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借助互联网经济带来的契机,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重点依托互联网技术,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深入释放市场活力、全面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实现中国经济的再次腾飞。

参考文献:

[1]施琍娅.货币、金融国际化与经济金融化传导关系的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2]周含华.当代中国私营经济研究[D].中南大学,2004.

[3]洪敏敏.网络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0.

[4]田媛,张成.基于网络经济的消费者行为分析[J].北方经济,2007(18).

[5]苏安洋.电子商务中的网上协商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3(S1).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私营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此,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

(一)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

(二)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

(三)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四)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

(五)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

(六)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

(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

(八)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

二、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

(九)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十一)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十二)鼓励金融服务创新。

(十三)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三、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

(十四)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

(十五)积极开展创业服务。

(十六)支持开展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培训。

(十七)加强科技创新服务。

(十八)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十九)推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四、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十)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

(二十一)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二十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二十三)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二十四)建立健全企业工会组织。

五、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

(二十五)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二十六)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

(二十七)完善企业组织制度。

(二十八)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

(二十九)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

(三十)推进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

六、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

(三十一)改进监管方式。

(三十二)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关系协调。

(三十三)规范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收费行为。

七、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的指导和政策协调

(三十四)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

(三十五)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私营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摘要:从私营经济的特点和现状出发,结合专业调研和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了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方向,探讨了适应私营经济发展的高职机电专业宽实基础、精技能、强模块的培养目标,并借鉴新加坡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开拓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制造、电气设备维护与维修和品质检验及现场管理三个模块方向。

关键词:私营经济;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精技能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私营经济迅速发展的30年。30多年来,私营经济已经从过去的“拾遗补缺”、“有益补充”和“资本主义尾巴”,发展到明确定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私营企业行业结构更加趋向合理。从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上看,私营经济的贡献逐年增长。以浙江省装备制造业为例,该省装备制造业发达,尤其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势头强劲,占据了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10年,浙江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上企业”)有25790家,比2009年增加1354家;总资产达17511.9亿元,比2009年增长24.9%;工业总产值18377.7亿元,比2009年增长34.2%;工业销售产值16426.6亿元,比2009年增长34.7%;工业增加值3638.9亿元,比2009年增长22.0%;吸纳从业人员348.9万人,比2009年增长12.8%;而在2006年,浙江省国有及国有控股“规上企业”仅有184家,仅占1%,完成工业总产值360亿元,仅占3.7%,而民营“规上企业”则有14288家,占83.3%,完成工业总产值6442亿元,占66.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规上企业”有2708家,占15.7%,完成工业总产值2943亿元,占30.2%。从以上数据可知,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高职教育的领航塔。在其形成和诉诸实践的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体现为一种具体的教育预期和教育标准,而且也逐渐演变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成为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南,并且决定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性质、形式、内容和方向。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就很难谈得上教育质量,也很难得到正面的教学评价。因此,可以说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2006年,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该以国民经济人才需求为导向,为装备制造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有必要探讨高职院校基于私营经济机电人才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问题。笔者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企业调研过程中,经常会听到相关的企业负责人类似的抱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感觉什么都学过,但是什么都不会。”

究其原因,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育人方面,很多地方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简单复制,或者是普通中专的合并与升格。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没有与两者明显地区别开来,形成差异化竞争。相对于本科教育而言,高职教育“职”的类型特色不明显;相对于中职教育而言,高职教育的“高”又无从体现。从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上看,大多数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本上按照“既懂机,又会电”定位,然而这种理想化的定位往往导致“既不懂机,也不通电”的尴尬局面,失去了专业原有的特色,不能实现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要打破这种尴尬局面,必须改变高职教育是普通本科教育的简单复制,或是普通中专的合并与升格的现状。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其教育模式应以职业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的内部逻辑体系为中心。高职教育的“职”决定其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突出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教育的“高”决定其培养的学生不是只会动手的技术工人,而是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向更高岗位层次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专业人才。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它是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它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因此,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私营企业人才需求,将“博而广”调整为“精技能”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主要面向装备制造业,就浙江省而言,该省的装备制造业中99%的企业为私营企业。因此,浙江省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面向的企业大部分为私营企业。私营企业主为了利益最大化,在用人机制上必然与国有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国有企业毕业生就业之后有1~3年的适应培养期,有专门的师傅指导,企业不要求刚就业的毕业生直接创造效益和利润,只要求毕业生在师傅的指导下最终能够成为企业需要的并且稳定的技术专业人才。而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则不同,他们往往要求毕业生到岗后即可投入工作,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和利润。因此,宽口径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不适用于培养就业于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毕业生,而只适用于培养就业于国有企业的毕业生。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通常要求学生在学校内就要学专学精,毕业后能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仍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知识点涉及面过广,往往导致学生博学而不精。由于学生在校只有两年或两年半时间(教育部文件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部分高职院校采用“2+1”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过多的专业知识势必会导致学生博而不精,无法达到私营企业“零距离”上岗的要求,以致降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针对私营企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必要调整为“精技能”。

以“宽实基础”确保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应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即应使学生具备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理论,以确保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电子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以实现工业产品和生产过程整体最优化的一种高新技术,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机械、电子电气控制及计算机等综合理论基本知识,既要具备机械识图与绘图、机械制造工艺、机械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电工电子、PLC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即必须掌握较宽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只有在掌握宽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保证高职机电专业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专业方向模块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面广,可以从事机电产品设计、设备维护维修、电子机械加工制造、工艺分析、质量检验、生产管理、销售、技术支持等多方面工作。如图1所示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2010届253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实习岗位分布情况。

从图1中可以看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实习主要分布在加工制造、工艺分析、设备管理维护、质量检验、生产管理、销售、技术支持等工作岗位,而从事产品设计岗位工作的只有10人,约占4%。因此,要培养适合私营企业需求的毕业生,提高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和竞争力,势必要加强学生加工制造与工艺分析、设备管理维护、质量检验与生产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私营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1.1 私营建筑施工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低, 组织架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正处于从农业国家逐步转变为工业化国家的重要的历史阶段。在这样的历史发展阶段, 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 但私营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却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进程。由于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市场进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资本有机构成低、生产工业化程度低、服务社会化水平低、建筑市场准入的门槛低。因而使得私营建筑企业容易进入建筑市场, 容易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企业老板大部分从80年代以来的小商人或建筑包工头演变而来。他们中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 依靠感情和亲情为纽带来从事本企业经营管理活动, 主要管理人员中, 亲族占19.2%, 姻亲占10.2%, 企业主亲友介绍占15.7%;社会招聘占46.6%, 其他占8.3%。在决策方式上54.4%的企业由企业老板本人决策, 董事会共同决策的占19.7%, 企业老板和主要管理人员共同决策的占25.6%。中国私营企业的这种组织架构造成企业经营管理的落后, 主要的职工素质低, 利益的内向化, 注重家族的个体利益。私营建筑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 在融资能力和扩张能力方面受到限制, 制约了企业规模, 使之难以迅速扩大。因而, 使得私营建筑企业在抵御经营风险, 参与市场竞争方面缺乏实力, 每一次施工项目结束后, 财务上不是暴利就是亏损。无论是暴利还是亏损, 除家族内部人员外, 家族外部聘用的员工很难分到应有的奖金;大部分能力强、技术好的外聘员工就无法长期在公司工作下去, 而个人决策往往会造成严重失误, 致使公司的全局性经营活动和公司的发展面临缺乏系统思考和创新困难等诸多问题, 这给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近几年来, 在市场急剧变化中, 一些企业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较小的经营规模和单一的组织形式, 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的竞争环境, 使得中国私营企业破产率增加, 这是当今中国内地私营建筑企业难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1.2 私营建筑施工企业缺乏专业的管理水平, 经营理念与时代发展不同步

私营建筑施工企业从劳务分包或其他行业转变、演化而来, 公司从上到下的人员缺少专业的系统学习和培训, 对公司所有事务的管理思路和生产活动安排缺少全面、长远、精细的考虑。公司老板的暴利思想和投机取巧的行为模式决定了他们经营管理理念不是依靠加强科学管理, 增加科技投入, 提高工程质量, 降低经营成本等有效手段来获得经济利益, 而主要是通过偷工减料、偷税漏税等各种不正当手段来牟取暴利, 图谋短期利益。因此私营建筑施工企业在业务发展上也大多是一锤子买卖, 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它们自身的信用和形象。私营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理念、运营策略上的这种短视行为及其管理水平低下、业务技术不精和信用额度不高的现状, 造成它们承揽工程难, 适应逐渐规范化的当今建筑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难, 这便是私营建筑企业公司不可能持续发展主要原因。

1.3 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和激励机制, 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公司从起步到成立, 由于管理层文化水平的限制和认知的缺陷, 管理理念的差异, 公司很难形成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和激励机制。

在实际经营管理中, 有的企业虽然照抄照搬其它一些国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制度, 但是, 一方面, 因管理层缺乏结合本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变通策略的决策力, 另一方面又因公司员工大多是老板的亲信和家属, 在违反纪律和奖惩制度上, 也缺乏按制度一视同仁的执行力, 而是一切思想和行动都以老板的个人喜好为准则, 因而监管制度形同虚设。

同时, 一人统治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 在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 老板掌握着公司全部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 老板一人说了算, 无人能替代他的位置和作用。因此, 如果老板存在, 公司就存在;如果老板生病或老而无用或死亡、公司就走向衰亡。这种家族化的管理模式和独裁型的决策方式, 在企业发展初期, 因权力高度集中, 企业能够暂时高效地利用有限资本, 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 加速资本运作和原始积累;但是, 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 这种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 使得私营建筑企业在家庭关系之外难以培植新的动力主体, 而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 由于受经营者自身知识、信息等方面的局限, 也难以作出正确的决策, 从而使企业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因而, 这是当今大多数私营企业不能持续发展的直接原因。

1.4 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受到传统计划经济观念、建筑业产业和产品特点的制约

建筑业和建筑产品的特殊性以及“所有制歧视”的存在等原因, 使得私营建筑经济发展与私营工商业相比相对滞后, 这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的发展。一方面, 国家把建筑业与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并列, 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另一方面, 建筑业又属于竞争性行业。1984年, 在全国城市经济中, 建筑业率先进行了改革, 建筑业企业被率先推向市场。但十几年来, 国家不仅没有给建筑业以优惠政策, 反而仍然将之作为完成基本建设任务的“工具”, 在资源配置、价格改革、政策法规制定和建筑市场规范等方面严重滞后, 这使建筑业企业不得不在“压级压价、垫资承包、拖欠工程款”的恶性竞争环境下艰难度日。

2 解决当代中国私营建筑施工企业发展中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2.1 提高认识, 深化改革, 为私营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用党的十五大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全新观点, 进一步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要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深化国有建筑企业改革, 使建筑业真正成为支柱产业的高度上来;要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抓住历史机遇, 使建筑业得到大力发展的高度上来;要打破束缚私营经济发展的框框, 只要不违背法律, 就不对其进行限制。

同时深化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重点是改革产权制度, 实现制度创新。国有小企业可以采取出售、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 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 从而为私有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2.2 全面落实发展私营建筑施工企业的政策, 规范其施工经营活动的行为

制定一切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 要给私营建筑企业在工商注册、资质审批、招标投标、跨地区跨部门施工、工程质量评优、企业贷款、企业改制, 尤其是私营企业兼并、参股、收购国有中小建筑企业等方面创造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破除所有制歧视, 强化服务意识, 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监督和管理私营建筑企业的施工与生产经营活动, 使企业主动克服自身存在的缺陷为重点, 规范其管理, 使其逐步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私营建筑企业并轨。

摘要:当前中国私营建筑经济作为我国整个私营经济和整个建筑业中的一个很活跃的部分, 将长期存在并得到大力发展。如果把改革开放初期到1997年的20年间私营建筑经济从无到有、基本完成原始积累作为“孕育”阶段的话, 那么以党的十五大为标志到下个世纪的20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各地区各省市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加快, 随着私营经济、私人投资的发展和增大, 私营建筑经济将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建筑市场潜力巨大, 建筑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因此各地的私营建筑施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和发展起来。但就当今中国私营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发展趋势而言, 与国外同行相比较, 存在很大差距, 其可持续性发展存在很大问题。

私营经济发展范文第6篇

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

首先,法律地位。

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不具有法人资格。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隹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个体王商户是一种我国特有的公民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形式,也是个体经济的一种法律形式。个体工商户可比照自然人和法人享有民事主体资格。但个体工商户不是一个经营实体;

个人独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是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个人独资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虽然可以起字号,并可以对外以企业名义从事民事活动,但也只是自然人进行商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态,属于自然人企业范畴。

其次,出资人。

个体工商户:既可以由一个自然人出资设立,也可以由家庭共同出资设立。

个人独资企业:出资人只能是一个自然人;

第三,承担责任的财产范围。

个体工商户: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现行司法解释的规定,就承担的责任性质而言,个体工商户对所负债务承担的是无限清偿责任,即不以投入经营的财产为限,而应以其所有的全部财产承担责任。是个人经营的,以个人财产承担;是家庭经营的,以家庭财产承担。当然,无论是以个人财产还是家庭财产承担责任,都应当保留其生活必需品和必要的生产工具。

个人独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的出资人在一般情况下仅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只是在企业设立登记时明确以家庭共有财产作为个人出资的才依法以家庭共有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第四,适用法律。

个人独资企业依照《个人独资企业法》设立,个体工商户依照《民法通则》、《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设立。

第五,税收管理。

首先从税收管理上看,税局对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独资企业的税收管理相对宽松,对建账要求较低,在税款征收方式上主要采用定额或定率征收。

上一篇: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范文下一篇:初中英语基本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