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工业企业投资论文范文

2024-05-07

私营工业企业投资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影响欠发达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实力不强,“短腿”严重;融资难,使用土地难,人才短缺 ;一些地方乡(镇)党委政府及部门对中央、自治区、市委关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措施不力,在执行中变形、走样;产业结构不合理,信息服务跟不上。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优化政策、服务和社会环境;二是外抓机遇,推动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增强发展后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苦练“内功”使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发展。

关键词 : 欠发达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创业发展

个体、私营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属于百姓经济,富民的经济。只有正确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目前个体、私营经济已占广西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成为推动广西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和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也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这些突出问题,进一步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以百色市为研究对象,谈些粗浅看法。

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当前影响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从百色市调查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力不强 “短腿”严重

近几年来,百色市个体、私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07年全市个体户、私营企业比2001年以前增了一倍,2007年个体、私营企业达2057家,从业人员达26.7万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已达54.14%。但与区内外发达地区相比较,还存在着规模小、效益差、层次低、科技含量低,出口创汇能力差等重度“跛脚”问题。有些私营企业还未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两难一缺”成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瓶颈”

融资难、使用土地难、人才短缺等因素成了百色市制约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私营企业贷款总是受到诸多条文的限制,可望而不可及,“私营贷款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些私营企业主发出的感叹。个体、私营企业有许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看好、预期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因为资金、土地的制约因素而无法实施。

(三)“两头热肠梗阻”政策落实不到位

中央、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市委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相继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措施,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下岗职工以及城镇居民群众为出路也积极要求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但一些地方的乡镇政府和部门在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关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措施不得力,有的甚至在执行过程中变了形、走了样。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健全完善。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信息服务跟不上

从总体上看,目前百色市个体私营经济主要还是从事饮食服务和零售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多,从事第一、第二产业的还是较少。众多的还是小打小闹的家庭企业,现代企业型、高新科技型、外向型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少。到2007年底统计,百色市12个县(区)产值超亿元的个体、私营企业才有21家。由于经营上缺乏特色产品和名牌产品,经营对象主要面向本地居民,这些行业竞争激烈,利润低,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引导和提供信息服务上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合理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如何通过提供信息服务,帮助个体私营企业打开产品销路还没有找到好的办法。造成个体私营企业产品销路不畅,导致一些地方的个体私营企业自生自灭。

(五)自身缺限:观念陈旧盲目投资

从个体私营经济自身看,有些业主至今还存在“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等陈旧的思想观念,缺乏大干事业的雄心。有的私营企业主赚钱后盲目投资,不是将资金用于继续扩大再生产进行经营,而是用于购车买房,把宝贵的资金投入到非生产消费中去。如百色市某经营商品批发生意业主,经过十多年的拼搏,积累了二十多万块钱,在购车风的狂吹下,夫妻俩用十多万块钱购买了一部桑达纳,由于车技不精,翻下山沟,车辆报废,夫妻两虽用几万元医疗费保住了性命,但十多年的血本全无,类似例子不少。

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如何做到“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的发展。”根据百色市的情况,提出以下的建议。

(一)优化环境寻求发展

当前区域经济竞争最终归结为环境的竞争。资本要追逐利润最大化,哪个地方环境好,资本等生产要素就向那个地方流动,那个地方的经济就会迅速地发展起来;一个地方发展环境不好,不仅外面的生产要素进不来,连本地的生产要素都会往外流,经济就会变成一潭死水。个体、私营经济要实现新突破,取决于发展环境的优化。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开展機关作风效能建设,花大力气抓好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和社会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进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

首先,要优化政策环境。各地方党委、政府要认真地贯彻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解决在落实政策过程中截留梗阻问题,确保政令畅通。组织开展对落实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有关政策的清理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落实政策不走样,不变形,不打折扣,坚决扭转“两头热,肠梗阻”状况。继续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凡是中央、自治区明确规定的,必须坚决执行;凡是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应继续坚持;凡是外地做并已经做到的应该学习借鉴;凡是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应该积极地进行探索。对个体、私营经济与国有经济要同等对待,对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的应与外商同等对待,对下山进城入谷的农民应与城镇居民同等对待,让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放心创业发展。

其次,优化服务环境。一是重点解决“为老板打工,为老板赚钱”,不愿干的服务意识问题。通过开展机关作风行政效能建设,全面贯彻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的“三项制度”,把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作为行为准则,以推进发展和创业为己任,以服务发展和创业为天职,大张旗鼓地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全民创业鸣锣开道,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二是一视同仁。在税收、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个体、私营经济同等的待遇。特别要多渠道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发挥工业园区的作用,做大做强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优势产业,在培育区域特色经济和产业聚集方面狠下工夫。四是加快对骨干企业,尤其是大型个体、私营企业(集团)的培植。优先扶持科技型、生态环保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型的个体、私营企业,促进这些骨干企业做强做大。五是进一步理顺个体、私营经济管理服务体制。强化综合管理和服务职能,研究解决好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规划、法律保护、政策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援助等问题。建立健全激励考核办法,表彰奖励在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营造全社会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良好氛围。

第三,优化社会环境。一是牢固树立亲商、爱商、护商意识,进一步规范行政监管行为,严格实施依法监管,严禁利用行政职能强制个体、私营企业加入协会、学会,强行收取会费等行为。对那些向个体、私营企业吃拿卡要、乱摊派、乱罚款的,一经发现要坚决严肃处理。切实维护个体、私营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依法保护个体、私营企业投资者的财产权、知识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名誉、人身安全等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保护个体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机制。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个体私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努力营造“想创业、敢创业、创大业”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个体、私营经济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对发展速度快、交税数额多,社会贡献大的个体、私营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给予表彰奖励,真正使个体、私营企业家在舆论上有支持、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发展,法律上有保障。

(二)外抓机遇推动发展

当前自治区正按照十七大报告关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抓住多区域合作的机遇,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的全面开发,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深化与东盟各国的全面合作,大力倡导全民创业。这为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个体、私营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找准中央、自治区精神和自身实际的结合点,把握节奏,加快发展。

首先,总量要上规模,结构要上档次。一是重点研究解决目前规模小、效益差,层次低问题。要致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贯穿全区市县的中小企业创立和发展服务体系框架,支持科技人带头创业,鼓励有成就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中小型企业;抓住泛北部湾合作机遇发展出口创汇型私营企业;按照全区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抓住当前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机遇,积极承接东部及港澳台加工贸易产业向广西转移,推动全区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根据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重点发展城镇社区服务型、商贸物流型、旅游服务型的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推动个体、私营企业大扩张。二是把个体、私营经济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个体、私营经济结构上档次。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应围绕自治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选准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通过综合政策优惠手段,有目的地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向重点产业聚集。积极引导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使传统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上新台阶。三是树立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一盘棋”思想,不断提高个体、私营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良好型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资源循环应用的关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科学发展。

其次,增强发展后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个体、私营经济要以大型企业为依托,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快技术升级改造;加强科技创新,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研究开发方面的经费投入,高度重视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培育具有较强的自我研发能力,生产出既有特色又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提升发展水平,推进个体、私营企业技术水平的高端化。第三,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个体、私营企业要把发展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资源节约型企业,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三)苦练“内功”持续发展

“内功”是取决于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个体私营企业要眼光向内,苦练“内功”,夯实基础提高素质,积蓄后劲,为实现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1、注意企业内部管理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个体、私营企业的内部管理其核心是要理顺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企业管理制度,强化管理;目标是要把外延扩张优势转化为内涵提高优势,把微观激活优势转化为岗位效率优势,把资本运作优势转化为市场创利优势。实行产权制度的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把企业的规模化纳入管理的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在经营方式上,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组织形式上,要挖掘内部潜力,逐步实现从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在产业层次上,从低级的手工操作型向高新的机械操作型转变,从经营的理念上,从无序竞争向有序竞争,分工协作,实现共赢的转变。

2、转变观念选准项目避免盲目投资

个体、私营企业要把纯粹追求利润观念转变为为国创财富,为民造福的观念上来,把自身企业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爱国、敬业、守法、诚信,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把企业做强做大。在项目的选择上,要做到“生产围绕销售转,销售围绕市场转”。深入市场调研,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企业优势。避免一些企业不深入市场调查就盲目投资或盲目地把资金投入到非生产性的消费中去。

3、遵守政策法规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国家出台政策制定法律保护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也要自觉遵守法律。遵守国家的财政税收、生态环境和劳动保护等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行业规范。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争取良好的社会信誉及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个体、私营企业规范经营行为,要从四个方面加大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二是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是完善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严格成本核算;四是持之以恒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降低物耗和能耗,实行严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控制指标,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4、加强技术培训搞好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來自企业的高水平、高档次,而企业的高水平、高档次则来自经营者的高素质。只有高素质的经营者才能使自己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必须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私营企业家本身可以是企业主,也可以是受雇于企业主的管理者,有了这样一批企业家,才能提高个体、私营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对于这些企业家,要鼓励他们参加各类自学、讲座、培训,开阔他们的视野,更新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和法律观念。同时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培训机制的建立,为企业内部各层级职员定期进行有关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专业技能等各方面的系统性培训;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管理人本化、制度人性化,以激发每个人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广西的个体、私营经济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私营工业企业投资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私营企业发展日趋成熟,规模也日益扩大,财务管理的出现使得私营企业在一定的资本内,能够创造更大经济效益成为了可能,而价值创造作为私营企业一切活动的起点,是私营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财务风险防范作为私营企业资本活动的主要面对的问题,私营企业在对资本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对财务风险着重考虑。

关键词: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策略分析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私营企业也在当前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中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但是对私营企业要求更高,也更为严格。所以要想使私营企业在经济环境中能够得到稳定的发展,就必须提高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尤其是财务管理的理念必须能够认清。通过完善财务管理模式,在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出现的基础上,维持住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从而推动基于财务风险防范下的私营企业的稳步前进。

一、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一)财务管理意识不足

我国许多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私营企业并不重视财务管理,这主要体现在私营企业对财务管理的无意识上。虽然现在我国有些私营企业设立了财务管理部门,但私营企业领导不重视,导致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只停留在有关部门,私营企业员工对私营企业财务管理不关注,认为财务管理只是相关管理部门的事情。只有不断调动员工参与财务管理的积极性,才能对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财务管理的方式落后

很多的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在进行私营企业财务人员管理时,只是运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只是一味的根据传统的管理标准来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进行管理,并没有对各个环节,例如生产环节、运营环节等进行深度的思考分析,从而很容易导致人员与资源的分配不合理等情况,从而出现很严重的财务风险。例如,如果私营企业的生产环节需要大量的资源,那么财务部门必定会分配大量的资金给生产环节,但是如果财务管理部门没有对生产环节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很容易造成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导致生产环节与其他环节的资源分配不科学,对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有很大的影响,也对私营企业的运营以及决策工作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二、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

(一)提升私营企业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

基于财务风险防范下的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否成熟,对私营企业的整体效益有着很大的影响。要想加强基于财务风险防范下的私营企业财务管理费用的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私营企业整体对财务管理的意识。私营企业可以定期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可以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实施奖惩制度,通过员工对财务管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员工进行考核,对表现较好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提高员工对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在对员工进行培养的同时,也要督促私营企业的领导层参与到财务管理的培训中去,从而提高整个私营企业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优化职工财务管理理念,给基于财务风险防范下的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条件。

(二)优化财务管理方法

财务管理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决定了基于财务风险防范下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效率和有效性。而财务管理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内容——资源分配方法的创新能够给基于财务风险防范下的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强大的支持。当前很多基于财务风险防范下的私营企业都采用财务管理法来对私营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很适合当前处于高速发展的私营企业,有效地保证了私营企业的资源管理质量,从而提高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分配,来精确的判断私营企业各个经营环节的资源消耗情况,从而可以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调配,充分展现私营企业的真实价值。所以,通过优化财务管理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管理的质量,还能够整体提升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加强生产环节消耗资源的财务掌控

生产环节消耗资源管理是私营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因为生产过程占到了私营企業很大的部分。因此,私营企业应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加强生产环节的资源消耗掌控,加强财务管理的力度,在保证生产环节顺利进行的情况下,减少生产环节的总资源消耗,从而提高私营企业的效益。

(四)健全已有的财务管理制度

在现代的企业当中,高度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它能帮助企业实现自己的企业战略,达到企业自己的经营目标。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依据,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着企业在进行经营生产时产生的经济信息的归类、记录、整理、总结的具体流程,也是所有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行为规范。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财务的稳定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财务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加强财务的财务管理建设,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财务消耗,降低了财务的财务风险,从而给财务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从本文的分析情况来看,大部分的财务由于一些影响情况的制约,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遇到了大大小小的问题,也暴露了各财务的财务管理水平偏低的事实。因此,我们应该提出相应的策略来解决各财务在进行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优化财务财务管理方式,促进基财务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于之英.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1,(07).

作者简介:成勇,山东泰源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私营工业企业投资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良好的员工激励机制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对当前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背景认知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对私营企业激励机制所处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其次,提出应根据调查员工工作满意度来反映私营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了相应的调整策略,使其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人才,激励员工,从而形成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增强私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 私营企业 激励机制 探析

一、绪论

西安华通通信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私营公司,在西安乃至西北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面对陕西通信服务有限公司、中国通信第二工程公司等强势国有企业的竞争,它就暴露了很多缺陷。相对而言,华通通信作为私营企业规模比较弱小,本来就缺乏人才,吸引力不足。如果有好的激勵机制,企业就能吸引并稳定一批杰出的管理者,就能带出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就能创造出好的效益;如果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企业最终将被市场经济的大海吞没。

二、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现状调查及分析

1.激励机制的基本现状

华通通信目前主要有年薪制和销售提成等形式。在这种传统薪酬激励体系下,企业员工、核心技术人员和其他骨干人员的收入,所体现的是他们当期对公司所作的贡献。评定标准主要是当期公司经营业绩(财务指标的增长性、财务指标与公司预定目标的差距、市场占有份额、本公司业绩与同行业竞争性公司业绩的差异等)和个人业绩(如他们在职权范围、对公司上一财政年度业绩做出的贡献、对公司长期战略发展做出的贡献等)。与公司未来没有关系,不存在长期激励。华通公司的业务主要是工程类的,因此他们对员工的激励主要就是出差补贴(特别是海外和野外作业)以及市场开发的提成。这些都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

2.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1)激励形势单一,漠视对员工深层次的激励。华通通信主要是物资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员工的积极性,产生激励与需要的错位。企业以空洞的精神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更难以产生真正的持续激励。物质激励机制的执行力度与员工的付出、要求有所差距,引起了员工的不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忽视了精神激励、情感激励。

(2)激励措施针对性不强。华通通信对员工的最佳需要的捕捉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粗略估计上,没有进行调查研究,没有真实的调查和科学的需要分析为基础,结合公司自身的业务和管理特点来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因此有些激励政策缺乏针对性和及时性。在对公司的分析中可见,激励空挡现象和激励措施不当的错位现象,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3)对激励机制理解不正确、不配套、不平衡。从现状分析来看,员工对物质激励兴趣较大,有一种向“钱”看的趋势。这不能说与企业片面理解、执行激励机制没有关系,与各种激励机制的不配套和不平衡没有关系。一些企业以物质奖励代替一切,个别经营者甚至举起百元券说:“只要有它,就好说。”忽视了对员工精神和情感的交流,致使干群关系日渐疏远,甚至紧张。

三、建立激励机制推动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建立恰当的文化激励机制——乙方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荣辱每个员工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华通通信建立了一种具有“家庭式”和“参与式”二合一的乙方文化,以此形成一种长效的文化激励机制。

2.同工同酬的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

华通通信采用KPI绩效考核,按照员工职代会通过的考核细则公平考核,特别是每个岗位都必须遵循同工同酬的原则。这种考核,对于以年轻人居多的华通有着足够的激励,年轻人不需要考虑熬资历,关键是塑造职业能力,这为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程度的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增强参与意识,构建沟通机制

随着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化结构的转变,参与激励在团队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参与,形成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对一名员工来说非常重要。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充分彰显员工主人翁身份,促进企业形成高度的团队精神,减少决策失误,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分享企业价值,进行职业规划

价值分享激励着眼于长期激励,属于深层次激励制度,目的在于将员工的个人利益和企业的整体利益、个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更有效地、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公司在为自己做长远规划的过程中,把每位员工的职业规划也纳入其中,这种激励机制可以让员工切身感受到主人的味道,使其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以此激励其长效的奉献于企业。

四、 结论

人才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有效的激励,可以把有才能、有知识的人才吸引过来,把社会的人才变为企业的人才,让人才的价值在企业中得到体现,企业依靠人才的智慧和创造力得到发展和壮大;通过有效的激励,可以消除员工心理上的各种顾虑和消极因素,变被动为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把实现企业目标变为员工的自觉行为,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正周:管理激励[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90~107

[2] 林民书: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体制创新[J].财经研究,2001(4):19~25

[3]黄友松等: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及路劲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6(10):252~254

[4]林 枚:构建企业动力之源——中小企业建立激励机制的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4(1):58~59

[5]王 丽等:激励机制在企业改革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6(18):52~55

私营工业企业投资论文范文第4篇

自1993年以来,中国对外经济交往中一直存在一个令人不解的数字迷宫: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同时实现“双顺差”情况下,中国外汇储备却出人意料地只有少部分增加: 2000年我国外贸顺差达241亿美元,吸收外商投资近400亿美元,然而国家外汇储备仅比1999年增加了93亿美元,差额竟达550亿美元。中国的外汇到哪里去了?显然,中国的资本外逃了。笔者试探讨我国资本外逃的现状、影响及建议。

一、中国资本外逃现状

据IMF统计,1995年中国外流的资本占全球资本流量的2%,199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尽管保持了贸易和资本项目的较大顺差,但是结汇减少,售汇增加。到21世纪金融体制全面改革,深化并加入WTO,中国的经济正一步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框架。金融业逐渐由高度集中统一的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的体制演变。

在这一过程里,市场经济不断的引导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并因此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由此便产生了大量资本外逃问题。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1995年中国已是世界上第八大资本输出国。1993年至1996年,中国每年的资本外逃额大约均在100亿美元以上,1997年以后,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更大规模的资本外逃。

2000年,我国外贸顺差达241亿美元,吸收外商投资近400亿美元,然而当年的国家外汇储备仅比1999年增加了109亿美元。外汇储备跑漏的钱就有数百亿美元。

由于近几年来大量资本流入而导致了人民币的不断增值,信贷和投资增长导致的资本外逃,根据资料可以看出人民币近几年接连升值,对我国外贸、利率、物价、房地产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获利,有相当大比例的外逃资本又会回流,形成过渡性资本外逃,这也减轻了资本外逃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2001-2004年间,中国外汇储备稳步增长,资本净外流转为净流入,直到6月份再次出现逆转。

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上述项目数额为负167亿美元。在资本大量流出时,由于存在着部分国际游资也存在违规进入中国套利的情况,因此,2005年的实际资本外逃数将大大超出167亿美元。

2002年以前的大多数年份该值为负数,我国资本外逃问题较为严重。2002-2004年该值为正数,一般理论界认为这期间的资本内流,同谋求人民币升值套利的国际游资密切相关。但2005年该项目再次变负,全年为负167亿美元。

从大体上看,该项目出现负值,表明非正常的资本流出情况严重。有可能说明资本外逃加大。

由于资本外逃在大陆对外经济运行中是一个“黑箱”,要准确统计其具体数额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但透过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误差与遗漏”项目,从中不难看出国内资本外逃的严峻现实。据大陆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1989年大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误差与遗漏”项目仅为3.3亿美元,1994年飙升至98亿美元,1997年居然高达169亿美元。1982年至1999年的“误差与遗漏”项目累计达到1300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吸收外资总额的35%。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大陆历年来的资本外逃金额肯定要比同期国际收支水平衡表中的“误差与遗漏”项目大很多。我国的资本外逃数目巨大。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经济金融环境受到很大的管制,与发达国家相比,偏低的储蓄利率,人们便想转移资产,由于我国政策对外资的鼓励,使得国内一些企业将外汇资金转移境外后又作为外资流回国内,以享受如税收减免、土地无偿划拨。

二、中国资本外逃的影响

我国目前总体上还处于资本缺乏的阶段。在经济起飞阶段,物资资本的形成对一国经济的腾飞是有决定性作用的,严重的资本外逃极大地削弱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物质积累,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资本外逃的一个严重的经济后果是削弱政府运用货币政策的能力,对国内金融市场形成冲击,如利率、汇率将变得十分不稳定,利率上升压力增大,汇率贬值压力增强,妨碍了国内经济目标的实现。

同时,本国资金外逃意味着国内资源的减少,势必会减少政府的税收收入。在“过渡性”资本外逃中由于这部分企业利用了在国外的国内资金并利用国内的外资优惠政策,导致了国家的税收大量流失。

三、解决中国资本外逃的建议

首先,严处“外汇黑市”和“地下钱庄”,严厉打击这些外汇非法交易。由于在2000年以前,非法资本流出主要是通过“洗钱”等渠道,但近年来,资本假借“合法”途径外逃的数目和规模越来越大。所以要通过这种方式,维护正常的外汇市场秩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资本外逃。

其次,完善我国在资本账户的管制上的一些漏洞,同时,大力调整经济法律利益关系,积极推进整体经济改革,调整相关的宏观政策。

最后,在法律制度上明确对私营经济的产权保护。确立私营企业对其财产所有权的安全感,才能预防私营企业的资本外逃现象,并造成对私营企业扩大再生产的信心激励,化解其财产在国内积聚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庄芮.试析中国的资本外逃[J].世界经济研究,2000(4).

[2]王军.中国资本流出的总量和结构分析[J].改革,1999(5).

[3]王元龙.中国金融安全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私营工业企业投资论文范文第5篇

一、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

1.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舒尔茨在1968年的《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一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增长,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的经济价值相对于物质资本的经济价值不断提高,因而产生了保护人力资本產权的制度变迁的需求。我国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安排是典型的“资本雇佣劳动”逻辑,企业主拥有企业全部剩余索取权,而被雇佣者只得到固定的工资收入。这样的产权安排方式某种意义上适应了物质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本更重要、更稀缺的情况。剩余索取权归企业主所有,可以使企业承包主有更大的积极性监督被雇佣者合理、有效地使用稀缺的物质资本。

要素和产品的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是诱致企业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之所以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会产生企业制度变迁的需求,是因为当某种要素或产品,因某种原因变得稀缺因而相对价格(或价值)上升时,其所有者从对产品或要素的专有权中获得的收益大于保护这种专有权而支付的成本时,产品制度的变迁就会成为迫切需要。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再是物质资本的规模,而是人力资本的数量与质量,人力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人力资本相对作用增强、相应的相对价格的提高产生了变革原来的制度安排的要求,以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本的积极性。

2.企业规模。私营企业在经过初创时期后,随着其规模的扩大,产权高度集中,将导致企业的资金来源局限在家族范围内,这样极大地限制了企业所能筹集到的资金数量,难以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因而,诺思提出:规模经济……反映的一个事实是最有效的产出可能需要企业的规模很大,以至于要求比单个所有者或合伙制形式能够负担的更大、组织更为复杂的企业。也就是说,家族企业这种企业制度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而需要其他制度安排形式。

3.国家支持私营企业发展的制度安排引起私营企业界定与外部产权不清的变迁需求。林毅夫在其1989年发表的《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一文中提出:由于某个制度结构制度安排的实施是彼此依存的,某特定制度安排的变迁,可能会引起对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需求。私营企业与外界产权不清需要进行产权界定,但产权界定本身是要付出交易费用,当界定产权所付出的交易费用大于产权界定后所节省的交易费用时,一定程度的产权模糊也有其存在的必然,只有当重新安排引起的产值增加超过交易费用时这种安排才能进行。当随着国家以私营企业的政策放开,私营企业摘“红帽子”也将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其界定产权费用大大下降,许多私营企业纷纷脱离原挂靠单位。

当家族成员间因产权不清所造成的交易费用随着成员间利益矛盾、意见不合急剧上升时,产权在自然人之间做出界定的要求就会提出来了,也因此导致私营企业的分家现象。

二、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变迁的供给分析

1.私营企业制度变迁主体制约。私营企业的制度变迁主体是以业主为核心的家族这一“经济人”。其进行企业制度变迁的基本原则应该遵循“经济人”原则,即只有当企业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或等于企业制度变迁的成本时,企业制度变迁主体才会供给或者说推动某一项企业制度变迁。正如戴维斯和诺思所说:“如果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创新。只有当这一条件得到满足时,我们才可能发现在一个社会内改变现有制度和产权结构的企图。”同时,企业制度变迁一般要改变家族集团及其成员在企业的权利分配,当一项企业制度符合企业本身发展的需要,却有可能损害家族成员在企业的既得利益,家族集团及其业主并不一定会采取该项企业制度安排,从而形成企业制度变迁的制约因素。

2.家族式的企业文化的制约。私营企业文化中的“家”的概念极深,“家”的概念从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在中国人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其中,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企业主为核心,由近及远而形成的“差序格局”,更是我国私营企业中家族制生长的土壤。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就自觉不自觉地把家族运行模式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成为私营企业创业和发展的支撑构件。宁愿高负责,也不愿转让股权;宁愿管理水平低,也不愿聘请外人;宁愿放弃市场选择人才的良机,也要着力培养自己的子女接班等等,以维护其高度集中的产权结构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的产权制度。这些传统文化的观念都会对企业的企业制度变迁产生不确定的负面影响,影响企业制度变迁的供给。

3.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制约。我国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私有财产权缺乏明确的定义和有效的法律保护,私营企业的其他权益也得不到公平、公正的法律保障,而使业主难以通过企业制度变迁将企业转交给“外人”管理,或把独资变成股份,融入资本社会化进程。近年来,私营企业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组织形式,如股份合作制等,对这些新的企业形态,在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上没有明确做出规定和说明,这时私营企业的发展和向现代企业制度变迁十分不利。

4.市场发育不成熟、不规范的制约。在我国,企业制度变迁必备的统一、竞争、有序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在短期内还很难形成,因而,高素质、能敬业的职业经理人的供给是十分缺乏的。私营企业要想通过市场寻找合适的“管家”,尚缺乏有效的选择机制,从而使企业制度变迁的搜寻与委托代理成本偏高。由于市场发育不成熟、不规范同时也导致经理人市场供求双方互不信任。一方面,为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和提升管理层次需要从外部引进职业经理人,但又对职业经理人的个人品质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产生疑虑,既想重用又不敢贸然放权;另一方面,职业经理人也会把自己看成在为他人做“嫁衣裳”,担心受内部人控制,而难以将企业的发展当作自己的事业。其结果是,双方都遭遇“一见钟情——互相猜疑——不欢而散”的尴尬境地。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私营工业企业投资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销售人员是企业经济效益的直接创造者和实现者。然而,当前私营企业销售人员的流失以惊人的速度吞食着企业的资源。因此,留住优秀的销售人员是私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分析私营企业销售人员流失的原因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私营企业;销售人员流失;探讨

1 引 言

销售人员通过自己的销售行为,把企业的生产环节与市场环节紧密地联系起来,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不可否认,合理的人员流动能够及时补充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然而,当前私营企业销售人员跳槽现象屡见不鲜。那些跳槽的销售人员,不仅带走了企业的商业、技术秘密,也带走了企业的顾客资源,致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企业也要花费不必要的人力资源重置成本。这必然会影响销售工作的连续性以及工作质量水平,同时也会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如不加以控制,最终将影响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探讨私营企业销售人员流失很有必要。

2 私营企业销售人员流失的原因

2.1 社会环境驱动

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人员流动已成为人力资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合理的人员流动对社会、企业都是非常有利的。合理的人员流动有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正常的人员流动能够及时给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与此同时,适量的跳槽也能够给员工一个自我突破、自我挑战、自我完善的发展机会。但是如果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不仅给社会、企业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也会给跳槽人员带来各方面的挑战与压力。

2.2 吸才能力弱

与大中型企业相比,私营企业往往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福利水平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不具备优势。对优秀的销售人员而言,大中型企业更具有吸引力。通常,在私营企业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人脉之后,不少优秀的销售人员会因发展空间受限、薪酬待遇偏低等诸多因素会产生跳槽的意向。

2.3 招聘制度相对不完善

选择正确的员工是公司成功的关键。特别是站在公司利润一线的销售人员的选择。一名优秀的销售人员能够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一名差劲的销售人员可能让企业失去几百万甚至是几千万的利润,或许也会让优秀的销售人员跳槽。

然而,许多私营企业招聘销售人员的要求很低。比如,某些私营企业对应聘者要求:不管学历如何,不管专业如何,只要对销售感兴趣、喜欢做销售工作,口齿伶俐、亲和力强,一律招收。更糟糕的是某些私营企业采用直觉面试选拔销售人员。这种根据考官主观感受来决定是否录用应聘者,很难保证录用者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因此,这种招聘规则很可能产生销售人员流失的隐患。

2.4 晋升机制存在“近亲繁殖”

每一名销售人员都渴望获得晋升机会,但只有少数优秀的销售人员才能够获得晋升机遇。可是,许多私营企业晋升机制存在潜规则。某些私营企业晋升机制存在以下潜规则:普通销售人员,不管业绩如何,如果未做满一年销售专员,不可晋升;已评上销售冠军的销售人员,也要看你的资质和人脉情况。最终,每年被晋升的大部分是与公司领导有关系的销售人员。

很显然,这种晋升机制存在近亲繁殖的可能性较大。私营企业领导用一线销售人员缺乏销售经验为由,搪塞想获得晋升的销售人员,然后补充道:“经验没有是硬伤,好好干,把销售业绩提上去了,那自然经验也有了,离晋升的路还远吗?”

虽然这种晋升机制对刚进公司的销售人员非常具有激励作用。但是,当销售人员意识到这个潜规则之后,必然会使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受挫和情绪不满,尤其对优秀的销售人员。久而久之,很多与领导无关系的有一定经验和人脉的销售人员会选择离开企业。

2.5 存在薪酬外部公平性问题

所谓外部公平性是指员工拿自己的工资和其他公司与自己职位相同的员工的工资进行比较,当自己觉得自己获得的工资与比较人的工资相对少时,会产生一种不公平感。与此同时,私营企业与大中型企业所采用的薪酬模式一样,即基本工资加上业务提成加上奖金。

然而,相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私营企业销售人员的基本工资略低,奖金偏低,而业务提成略高,销售定额偏高。当业务量发生波动时私营企业销售人员工资波动性相对较大。私营企业销售人员的归属感必然会低于大中型企业。尤其,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市场需求量相对降低,销售人员的销售业绩自然会下滑,使得销售人员业务提成相对减少、奖金达到低谷,最终使得私企销售人员工资普遍偏低。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私企销售人员会选择跳槽。

2.6 奖惩比例失调

许多私营企业对超额完成销售配额的销售人员给予丰厚的奖励,然而对不能完成销售配额的销售人员给予重惩。显然,许多私营企业领导采用“胡萝卜+大棒”奖惩策略。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私营企业为了降低劳动力开支,刻意地提高奖励条件、加大惩罚力度,致使能够获得奖励的销售人员不到百分之二;被惩罚的销售人员高达百分之十以上。很明显,奖惩比例失调。

其实,奖惩不是为了奖而奖,也不是为了惩而惩,而是通过奖励手段,来激励销售人员再接再厉;通过惩罚手段,来纠正销售人员不良之风。然而,许多私营企业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细化奖惩机制条款,致使出现奖惩比例失调、奖惩机制失效等问题,最终使得销售人员利益受损。这必然会导致销售人员流失。

3 解决私营企业销售人员流失问题的方法

3.1 改进销售人员招聘制度

私营企业,一方面要改进以前那种直觉面试方法,比如可以采用面试多元化、层次化、筛选等先进结合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的招聘制度。同时,私营企业在招聘销售人员时也要严格执行招募标准,比如应聘者的年龄、性别、性格以及教育背景等相关因素,不能因个人喜好、领导层关系择差淘优。但是,因客观因素产生特殊情况时,招聘者也要随机应变、量体裁衣。

3.2 避免“近亲繁殖”,严格执行升职等级制度

企业领导层,尤其是私营企业的领导层,不能因个人因素排斥优秀的销售人员,而是应该以客观公正的原则来提拔销售人员。倘若一个公司大量出现“近亲繁殖”现象,必然导致销售队伍凝聚力下降、销售人员归属感丧失,最终结果很可能是销售队伍四分五裂、销售人员离职率提高等现象。

3.3 防止薪酬外部不公平

为了避免薪酬外部不公平,私营企业领导者要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决策力,即时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改进企业不足之处。同时,领导者要不断地引进新的理念,以便激励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避免销售人员产生不满情绪。倘若一个企业的销售人员的工资比另一家企业的销售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低,那么会使工资的激励作用荡然无存,反因工资水平相对偏低使销售人员不满。

3.4 提升领导阶层的领导水平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尤其对于私营企业来说,领导人的领导能力会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的生命周期。领导人的决策失误,会使企业走上衰落之路,甚至会使企业濒临破产的窘境。可以这么说,领导层的领导水平也部分决定了销售人员流失问题的广度。因此,提升领导层的领导水平也能降低销售人员的流失。

3.5 完善企业奖惩机制

其实,私营企业销售人员流失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领导层奖惩比例失调。很多私营企业,为了提高企业利润率,很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奖惩比例失调,使一线的销售人员利益受损,最终使销售人员选择离开该企业。因此,完善企业奖惩机制能够很好地降低销售人员流失。

参考文献:

[1] 王敏.浅析中小企业销售人才流失[J].现代经济信息,2011(20):36-37.

[2]高一喆.浅析中小企业销售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8:40-41.

[3]付琪.我国中小企业销售人员流失对策分析[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9):52-55.

[4]赖德胜.胡萝卜原则:比薪酬更有效的激励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7-166.

[5] 张军.化解销售人员流失的危机[J].企业管理,2009(7):80-82.

[6]杨慧芸.我国民营企业销售人员高流失率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以森强化工集团为例[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5):29-30.

上一篇:传统文化英语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合同管理铁路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