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训练论文范文

2023-09-16

一体化训练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煤矿业发展迅速,煤矿产业已然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煤矿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企业尤其注重相关设施设备的使用性能,以此降低煤矿企業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而电子控制系统状态直接影响煤矿企业相关设备的使用性能。基于此,本文在概述煤矿机电一体化的基础上,分析煤矿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生产中的应用,为促进我国煤矿产业的安全、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煤矿机械,应用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煤矿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随着媒体资源的不断开采,传统的开采模式已然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煤矿机电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煤矿工作者劳动强度。近年,我国煤矿产业专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供,尤其在国内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当下,国内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机体一体化技术在国内煤矿产业的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大大促进了我国煤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有效降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为工作人员各项人员的达成提供了质量保障。基于此,本文在概述煤矿机电一体化的基础上,分析煤矿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生产中的应用,为促进我国煤矿产业的安全、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机电一体化概述

根据调查显示,国内各个地区在煤矿产业的生产过程中,尤其注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做为电子、液压、机械三种结合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其在煤矿机械运行中的应用,确保煤矿机械稳定运行的同时,能够优化煤矿机械性能,展现出较好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更为重要的是,工作人员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煤矿机械的安装、拆卸,提高工作速度,节省时间,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

2 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

2.1 在综合方面的应用

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煤矿综合开采,采用过电牵引采煤机进行实际开采,并加以处理。根据实际的调查显示,现阶段国内多采用电牵引采煤设备,与液压牵引相比较,电牵引功率更大,尤其是在国内煤矿企业大倾角煤矿开采时,更能体现电牵引采煤机的应用价值。更为重要是,电采煤技术操作更加简单,灵敏度更高,让整个操作过程更加的便捷,使得整个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业的应用更为广泛。

2.2 在煤矿运输中的应用

在实际煤矿企业的日常生产中,为保障煤矿产业的高质量运行,提升运输效率,达到理想的生产目标,企业在进行运矿作业时,机体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提高矿井提升机、运动设备生产效率。与此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优化煤矿机械内部组成,加强了滚筒、驱动之间的衔接,确保了矿井提升机的数字化操作标准,展示出较高的安全性、稳定性。

2.3 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技术人员结合专业技术,进行监控系统的开发、优化。机电一体化及时在矿井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确保了系统内数据库之间的有效连接的同时,实现了各监控系统的同步检测,更为重要是,机电一体化的应用,确保特定通信接口处,工作人员的全过程的精准、仔细监管的同时,充分结合软件技术,做好数据的储存、传输、分析、总结,也可以图像方式同时展示多个生产过程,确保了各生产环境的安全、稳定运行。

2.4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科技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煤矿产业的井下支架设备中,给予煤矿产业日常生产极大的安全保障。在实际的煤矿生产过程中,计算机、液压技术的有效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井下支架、模板,也解决了井下顶板碰撞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机电一体化在掘进机械设备中的应用,让掘进机的电气系统运行更加稳定,安全性能更高。

3 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应用的保障措施

3.1 合理选取煤矿设施设备

煤矿设备选取过程,对其质量、价格进行考量时,还需综合考量设备性能,以期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作用。其次,需依据煤矿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结合煤矿产业的实际经济状况,充分考虑煤矿产业运行环境、安装条件,以综合多个方面运行条件为前提,尽量降低人力、物力方面的消耗,实现煤矿设备、机械一体化技术的有机结合,为煤矿产业的选择最为合适的设施设备。

3.2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设备安全前,一方面需做好相关设备的安全检查,包括设备质量、设备规格、型号的检查,并严格规范设备安装作业流程,提前绘制设备安装图纸,防止安全隐患,为后期的存档、检查提供依据。除此之外,在设备安装的每个关键点都需要安排专业人员把关,确保机械质量,保障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安全预定的安装计划进行标准安装,以此保证设备的顺利安装及其安装后的高质量运行。

3.3 拟定预案抢修方案

伴随着煤矿机械设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融合发展,煤矿机械生产发生故障的概率明显降低,但仍需要提前做好应急预案,防止发生紧急事故后出现混乱,应急预案的拟定,不仅能够确保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而且为煤矿机械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证,避免因准备不足而造成经济、人力损失。

3.4 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养

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日渐高涨,由此对煤矿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煤矿企业需要不断引入高层次技术管理人员,加强对管理人员专业培训,注重管理人员能力的提升,拟定严格的考核制度,以此促进管理人员的不断发展。

3.5 实时监控施工流程

在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安全管理意识的基础上,明确相关人员自身职责,做好相关人员的实时监控,保证整个施工流程的顺利完成。另外,煤矿设备场时间处于工作状态,需实时监控,做好周期性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拟定严格的检测、检修、保养计划,将整个生产过程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4 小结

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促进了煤矿机械的生产、发展,尤其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机体一体化的应用,促进了煤矿机械效率的提高。基于此,本文首先论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而后提出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保证措施,为保证整个煤矿机械的顺利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康.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研究[J]. 机械管理开发,2021,36(1):255-256.

一体化训练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讲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表明以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主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简要介绍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根据目前国内现状,阐释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式和任务,最后,重点提出并详述以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等为目标与方法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发展;方法

1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1.1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

1.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的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式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生物-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是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结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势,但仍有一段比较漫长的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2 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总而言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制造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手段,而机电一体化产品则是技术革新或技术革命的目标。

3 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式和任务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功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一步提高;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前者是面上的工作,普及工作;后者是提高工作,深层次工作。

3.1 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1)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2)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3)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

3.2 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广泛深入地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方面是大张旗鼓的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总的目的是进一步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和深入发展,为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做出贡献。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上,要制定相应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的奋斗目标。既要有总体目标,也要有单项的目标。政府参与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创造良好的开发环境,多方力量去促进,才能切实有效开展这一工作。

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既是振兴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又是进行机电行业产品结构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法宝。

4 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1)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目前,全国各地区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些想法和发展策略;同时,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也有不少相应的发展计划与规划。这两者由于受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而各有利弊,缺少纵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责成有关机构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能够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2)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是难免的。因此有必要明确一个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建议能加强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协会要充分发挥其领导职能,切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3)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在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和科技人员给予表彰奖励等。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机电一体化原理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

[2]曹金榜,现代设计技术与机械产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3]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

一体化训练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接口;概念;应用;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加速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这一领域中,机电一体化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向机械工业的渗透开始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其对机械工业的产品机构、技术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工业生产已经迈入了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1、机电接口技术的内涵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机械、电子和信息等功能各异的技术融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其子系统之间的接口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就是接口的设计。但现在对于机电接口技术的研究较少,通过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进行总结和归纳,我们提出了机电接口技术的概念。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

2.1 使用性能改善

机电一体化产品大都数都采用数字显示和程序控制,产品上所设置的按钮和手柄数量大幅度减少,自动化程度提高,操作更加方便简单。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内部的预制程度,实现电子控制系统自动指挥,重复实现全部动作。现阶段,高级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可通过对被控对象外界环境参數的变化随即寻找最佳的工作程序,实现自动最优化操作。

2.2 调整和维护方便

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安装和调试的过程中,可以直接通过控制程序改变产品的工作方式,使其适应不同用户对象的需要。这种控制程序的优势在于不用改变产品的任何零件或部位,仅仅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其直接输入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操作系统,就可以使原产品按照更新程序进行运作。另外,对于一些具有存储功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企业可以预先在系统内安装若干套不同的执行程序,避免在需要时重复安装,系统也可以随时根据工作对象的需要,更换程序自动运作,提高工作效率。机电一体化的自动化监视、检验功能,可以使产品运作过程中出现故障时,设备自己做出反应并按照预设程序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保证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正常工作。

3、机电一体化系统接口(简称机电接口)的功能

机电接口传递和转换信息和能量,并将机电一体化各组成技术的特性融为一体。机电接口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主要在子系统之间或人与机电一体化系统之间建立连接,为信息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传递和转换提供物理通道。软件主要是提供系统信息交互、转换、调整的方法和过程,协调和综合机电一体化组成技术,使各子系统集成并融合为一个整体,实现新的功能。

3.1机电接口的分类

机电接口包括人―机接口、动力接口、智能接口和机―电接口4类。

3.1.1人―机接口

人与机电一体化系统之间的接口,通过此接口,可以监视系统的运行状态,控制其运行过程,即通过人―机接口能够使系统按照人的意志进行工作。人―机接口是双向的,硬件包括输入/输出设备,主要有显示屏、键盘、按钮等。

3.1.2动力接口

动力源连接到驱动系统的接口,为驱动系统提供相应的动力。根据系统所需的动力类型不同如直流电、交流电、气动、液压等,动力接口的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但动力接口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能够通过较大的功率。

3.1.3智能接口

智能接口主要存在于三处,控制系统到驱动系统、驱动系统到传感器、传感器到控制系统。智能接口的应用情况相对比较复杂,但可以得出它的一些共性:智能接口传递和转换各种信息,按照不同技术的要求改变信息形式,使不同的子系统、不同的技术能够集成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系统。通常,智能接口是软件表现出的功能连接。

3.1.4机―电接口

执行机构与驱动系统和传感器之间的接口。将驱动信号转换成执行机构所需的信号,或将执行机构的机械信号转换成传感器所需的信号。

4、运用接口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接口技术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在运用接口技术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问题。技术人员在运用接口技术将接口连接于各个子系统模块之间,需要注意接口技术是否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匹配,是否能够符合机电一体化产品在性能上的要求,这些都是技术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合理选择、运用接口技术,才能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性能正常发挥起到基础的作用;任何技术在运用过程中,都需要进行调试,以确保技术运用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靠性。同样,接口技术的运用也需要进行智能调试。一般来说,技术人员在运用接口技术连接各个子系统模块之后,就要及时地进行系统测试与接口的智能调试,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可靠运行,也可以为以后接口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接口在使用过程中,人机接口是比较常见的,它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而进行的人工调整的接口,这种接口是可调的。因此,技术人员运用接口技术必须积极思考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实际生产效能,并注重接口技术的各项指标能够按照要求合理调控,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接口技术。这样的接口技术才能保证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按照需要随时进行调控,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提高接口技术的运用效果。

5、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接口技术的发展

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当中,在充满挑战的未来里,机电一体化将成为主导。现阶段,机电一体化紧跟大众的需以及信息技术的相结合已经不可避免。对此,受到机电一体化影响颇多的接口技术,当然也在不断进步。社会需求推动接口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人的工作节奏在加快,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机电接口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大众的需求。为了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发展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机电接口技术一定要确保能量和信息的转移以及技术的集成。从促进机电一体化发展看,机电接口技术要继续创新发展,机电接口技术的研究、实践已经成为迫切需要,同时,当机电接口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时,应用于机电一体化,一定会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更好发展。

6、总结

接口技术是研究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接口问题,使系统中信息和能量的传递和转换更加顺畅,使系统各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系统。接口技术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接口技术的研究也必然促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就是根据功能要求选择了各部分后所进行的接口设计。接口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性能,以及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接口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 郑刚,张慧慧,费仁元:机电接口技术的内涵和发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04).

[2] 王峰: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探讨[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8,(07).

[3] 徐庆:机电一体化中的接口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9).

[4] 刘宪武.接口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运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4).

[5] 王维君.浅谈接口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中运用[J].河南科技,2013(1).

一体化训练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公司】8月7日,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公司年内首期中青年管理人才高级研修班结业。研修班为期21天,共开设了“视野、动态、趋势”“管理、协同、效益”“领导、技能、发展”“文化、团队、熔炼”等四个模块的培训课程,重点邀请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教授以及知名管理培训专家授课,主要培训对象为成员企业中层及以上管理人才、股份公司总部部门处级管理人员。

【中电投集团公司】8月11日,中电投集团公司首期系统办公室主任综合能力培训班在京举办。集团公司34家二级单位的36名学员参加了为期6天的培训班。本期培训班系公司第一次以专业分类的领导人员综合能力提升班,第一次在培训过程中同步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培训策划按照“专业力、领导力、文化力”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植入高培中心品牌课程和岗位胜任力模型建模任务,着力提升学员专业管理、团队领导和文化熔炼的能力。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8月13日,中国华能集团公司2014年人力资源系统信息应用竞赛在京举办,来自华能系统63家单位的103名选手参加了竞赛。本次竞赛分理论考试和实操上机考试两部分进行,包括组织人事和薪酬社保两个专业模块。经过角逐,淮阴电厂获团体一等奖;白杨河电厂伊颖获组织人事模块个人一等奖;淮阴电厂朱弦获薪酬社保模块个人一等奖。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公司】8月14日,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公司第一届商务管理高级培训班结业。集团股份公司总经济师徐志国强调,本次培训更多的是教会大家思路和方法,具体的知识还需要学员们平时去积累,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综合素质。他希望学员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学习,将所学内容消化,探索商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创新,加强本单位商务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提升商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整体效益。

【海南电网公司】8月15日,海南电网公司启动2015年培训评价需求调查。需求调查按两个层面三种类别,即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分专业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技能类进行。组织层面的需求主要由公司本部19个专业部门站在公司战略发展角度考虑,需要本专业序列各层级人员必须具备能力素质和急需培训学习提升而提出的培训需求;个人层面需求是指专业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技能类人员根据自身履职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和技能等级持证情况需要培训提升和持证而提出需求。

【内蒙古电力公司】8月18日,内蒙古电力公司2014年第一期新提任领导人员培训班开班。来自公司总部及所属单位的42名新提任领导人员将开始为期3周的培训。本期培训班采用全脱产、封闭式培训,培训安排了形势任务、领导力提升、电网运营管理等6个模块的内容。第二期培训班将于10月在北京举办。

【国家电网公司】8月20日,国家电网公司第一期领军人才第三阶段集中培训结束。培训以“加强行动实践考察、强化成果共享与领军能力”为目标。培训形式包括案例分享、专业课程、公共课程、新老学员交流和跨专业交流五大部分,强化培训成果的应用与共享。集中培训结束后,学员们将在跟踪培训阶段融合读书自学、自主课题研究、专业传承、交叉挂职锻炼等多种培养方式,进一步加强领军学员行动实践。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8月22日,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第17届技能大赛(风电运维)落幕,来自公司系统29家风电企业的78名选手参加了比赛。经过角逐,辉腾锡勒公司杜文珍、李威,蒙东分公司吴淘获个人前三名,河北沽源公司荣获团体第一名。大赛还评选出10名“集团公司技术能手”。

【南方电网公司】8月25日,南方电网公司发文要求开展干部网络培训,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发文之日起,培训对象为公司党组管理干部,总部、广州供电局处级干部;第二阶段从10月起,培训对象为公司系统副处级及以上干部。培训方式通过关注订阅号为“南方电网-领导力与南网发展”微信学习平台,完成实名登记后可接收“每周一期、一期四门”的微课程推送,获得平台“学习-微课学习”菜单下所有微课程学习权限,以及学习月刊、学习提醒、学习情况反馈等服务。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8月27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第二期近期提拔领导干部培训班开班。此次开班式创新方式方法,按照问题导向原则,首先请学员们围绕干部选拔任用、人才培养培训、薪酬考核激励等专题,探讨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和特色做法,提出了把企业党的建设与改革发展、安全生产、质量技术、经营管理一同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从战略引导、业绩导向、国际优先、职业生涯、胜任能力等方面强化企业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用薪酬待遇、发展通道、尊重关注、培训锻炼、团队文化等软硬件环境留住和培养人才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8月28日—29日,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举办2014年六项制度培训班,135人参加培训。本次培训班旨在宣贯集团公司近期出台的有关考核奖励办法、对标管理办法、星级企业考评办法等规章制度,提升相关人员业务能力,确保各项改革制度顺利实施。其中,人资部主要讲解了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年薪制与EVA奖励办法、火电企业人力资源“双提升”方面的制度;企管部主要讲解了对标考核和奖励基金方面的制度,安生部主要负责讲解星级企业考评方面的制度。

【国网技术学院】8月28日—29日,在第十届中国企业教育百强年度盛典上,国网技术学院连续第六年荣获“中国企业教育先进单位百强”称号,并首次荣获“中国企业培训示范基地”称号。中国企业教育百强是由22个省市自治区经济贸易(经济)委员会培训处于2005年联合发起的全国性企业教育培训评价活动。每年举办一届,全国5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参与评价,是中国规模最大、政府支持力度最强、参与企业规格最高最权威的企业培训评价活动。

【贵州电网公司】8月28日,贵州电网公司第九届调度运行岗位技能竞赛落幕。竞赛由初赛与决赛两部分组成。初赛中,全省县级供电企业421名调度运行值班员参加统一笔试,各地区供电局选取笔试前3名参加决赛。决赛分理论考试与实操考试两个环节,为保证竞赛的公平性,实操考试环节是在搭建的虚拟电网上进行调度操作与事故处理。决赛中,来自9家地区供电局的27名选手参与了集体和个人项目的角逐。

一体化训练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接口;概念;应用;发展

一、前言

在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接口技术对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影响是重大的。做好接口技术的控制是保证机电一体化进程的基础。

二、机电接口技术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分为机械系统与微电子系统这两大部分,机械系统与微电子系统在性质上并不相同,各部分得连接必须具备有一定的条件,这个连接条件就是我们所说的“接口”机电一体化系统必须通过机电接口进行匹配、缓冲、调整等,因此,我们说机电接口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部分,机电接口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而机电接口技术是什么呢?顾名思义,机电接口技术指的是在机电一体化中,各个系统模块与各种技术的连接组成,寻找适合它们的方法,将其进行有效的结合,成为整体后才能运转。科学、合理、有效的运用机电接口技术能够使系统中分散的信息,程序技术融合在一起,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

三、接口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运用

1、机电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运用

首先,机电接口被应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能够作为模拟信号的输入接口而存在,通常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对于机械系统的运行状态信号的传递是由传感器或者变送器负责,而接收并且模拟机械系统的输出信号的则是机电接口。其原因是由于运行状态的信号多为模拟的电压或者电流信号,而电子系统对这些信号无法做到有效的识别和控制,只有通过机电接口对这些信号进行接收以及模拟,才能通过电子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有效的分辨,达到将机械系统和电子系统两者有效结合形成一个整体的目的。

其次,机电接口被应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能够作为模拟信号的输出接口而存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正常运行过程中,不仅电子系统对于机械系统的输出信号无法有效的识别和控制,机械系统对于直接由电子系统的输出信号也无法做到有效的识别和控制,智能有机电接口来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连接,机电接口能够对计算机的输出信号转换成机械系统能够识别的模拟电压信号或者模拟电流信号,帮助电子系统实现对机械系统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控制,完成机电一体化系统正常运行的目的。

最后,机电接口能够作为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开关信号通道接口而存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有效运转过程中,不仅要对机械系统和电子系统的实时连接做好接口设置工作,还有许多需要需要处理的开关闭合和断开信号、指示灯的显示与熄灭信号、继电器和接触器的吸合与释放信号等等需要处理,这些信号的模拟、输入以及输出同样需要用到机电接口。因此机电接口也能够作为保证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开关信号的正常运转的开关信号通道接口而存在。

2、人机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运用

人机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是负责将技术人员的指令翻译成相关的信号输送到机电系统中,进行控制指令与动作指令之间的信息交换,保证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够在工作人员的控制和管理下正常运转。因此人机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运用主要是作为拔盘输入接口、键盘输入接口以及键盘输出接口而存在。其中拨盘输入接口的功能主要是负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系统参数的修正与控制作用,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对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诸多参数信息完成相关的调整工作,而键盘输入接口则是作为向电子技系统中的计算机键盘输入和输出接口而存在,其能够帮助电子系统中计算机与键盘之间的有效连接,其中电子系统的键盘又可以分为编码键盘和非编码键盘,两者分别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然而总体都能够满足电子系统中计算机正常运转的诸多功能上的要求。

四、在机电一体化中运用机电接口技术的注意事项

机电接口技术的发展主体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所以在运用时要注意其中的细节问题:

1、接口技术的选择要合理、科学,符合所在机电一体化的要求,使各部分运行正常。

2、在接口技术的运用中,为了保证接口技术的质量,不对机电一体化造成影响,在使用前要注意进行测试,如果测试中出现问题,就要先综合情况,分析原因,在解决后才能应用于机电一体化中,保证其有秩序的运转。

3、在接口中,人机接口相对空间较大,它是根据操作人员的医院来运作的,可以进行调整和改变,这个部分的接口可调整,灵活性大,那么操作人员的素质和细心是十分重要的,不要造成隐患,影响系统运行,保障机电一体化的稳固。

五、机电一体化发展及其发展趋势

1、机电接口技术对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一些事物的要求也在明显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传统机械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们日益增长的技术需求,需要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在此形势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应运而生,其主要包括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机械技术等,充分满足了现代社会发展的技术要求。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初始发展中,只是将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進行融合,接口十分简单、便捷。

现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越来越深入、成熟,然而,简单的技术研究已经无法满足系统的运行需求,需要充分重视其复杂性研究。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而言,其复杂性较强,如果只是单纯研究系统设计及其集成理论,根本无法充分实现系统的作用,为此,需要加深对机电接口技术的研究,在设计方面,加强对有关理论的融合,确保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全面实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向智能化、系统化、微型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其系统内部接口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确保接口技术与系统技术的有效融合,还要确保信息传输的顺畅。

2、机电一体化发展历程及趋势

机电一体化发展主要经历3个阶段。一是,在20世纪50年代,电子技术发展越来越成熟,人们尝试在机械工业中应用电子技术,进而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融合,初步产生机电一体化概念。二是,在20世纪80年代,机电一体化已经发展了30来年,不管是技术还是产品性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技术更加成熟,产品性能更加健全。三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微细加工技术、电子通信技术、光学技术等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逐渐融入发到了机电一体化当中,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越来越成熟。我国机电一体化起步比较晚,现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机械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机电一体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制造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促进了机械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系统化发展使机械系统更加开放,为多子系统的协调发展与综合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

六、结束语

总之,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快速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入,实现了系统交互,为机电系统提供了保证。与此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该项技术也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其成.接口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02):69-70.

[2]郑刚,费仁元,张慧慧.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接口技术[J].现代制造工程,2014(09):97-98.

一体化训练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货币合作;东亚货币;一体化;最优货币区

文献标识码:A

一、东亚货币一体化可行性分析综述

(一)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东亚货币一体化

东亚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基础是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波特·A蒙代尔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蒙代尔据此提出了“欧元”说和“亚元”说,并被称为“欧元之父”。而欧盟的及欧元的发展给东亚货币一体化指明前进方向。

蒙代尔、麦金农、凯南、英格拉姆等经济大师分别从要素流动程度、经济开放程度、产品多样化、金融一体化等角度阐明了组成最优货币区应具备的条件,对最优货币区理论进行了诠释。此外,哈伯勒和弗莱明、托维尔和威利特(Towerand Willet,1976)将通货膨胀率相似程度和政策一体化程度等标准也纳入到最优货币区理论当中。后续研究发现,以上的研究都是基于最优货币区的单一标准的研究。随后,许多学者在“单一标准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基础上分别增加了内部贸易联系程度、工资价格机制、经济多元化程度、外部冲击频率和特征等标准,使最优货币区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而Frankel和Rose(1998)首次提出的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内生性概念,标志着最优货币区理论进入实质发展阶段。

国外学者以最优货币区理论为基础,对东亚货币一体化进行了深刻研究。Bayoumi和Eichengreen(1994)分别从需求冲击及供给冲击出发,估计了东亚各国(地区)间的双边相关系数。他们发现,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区的需求冲击是对称,它们是货币联盟的较好候选国。Taguehi(1994)计算了东亚国家或地区、美国、日本的利率、股票价格、CPI的相关系数以检验外部冲击对它们影响的对称性。从而得出他们的结论:目前东亚地区虽然组成最优货币区的标准还没有完全得到满足,但随着区内经济相互依存度的提高,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在增加。Holloway(1990)从要素市场灵活性标准出发认为,目前东亚这个条件基本不存在,虽然亚太经合组织及东盟在贸易自由化方面已有一定进展,但由于签订的协议对各国并不具备约束力,因此,很难判定其一体化的进程。

Kwan(1998)和Bayoumi and Mauro(1999)以贸易即对外开放程度为标准从实证角度得出东亚国家具有相当高的联系,对汇率波动十分敏感,迫切需要稳定汇率,进行货币合作。同时,Kwan(1998)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偏好的一致性和贸易竞争性状态,指出应该先在日本和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之间进行集体汇率安排;而Williamson(1999)则以贸易竞争性为基础判断东亚应实施群体篮子钉住汇率安排。Bayoumi和Mauro(1999)认为相对于欧洲,东亚的劳动力市场较为灵活,比较东亚及欧洲的其他扰动因素,亚洲扰动因素的规模比欧洲大,但亚洲的调整速度比欧洲快得多,说明亚洲国家在此标准下较适合建立货币合作。

Bayoumi和Eichengreen(1999)将对欧洲货币一体化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东亚,应用向量自回归方法对东亚是否适合建立一个最优货币区进行了实证研究。Hazel Yuen(2000)沿着Bayoumi和Eichengreen的思路,采用动态方法,分析了东亚地区是否是一个最优货币区,提出了可分步推进东亚货币一体化进程的设想。Zhaoyong Zhanga、Kiyotaka Satob and MichaelMcAleerc(2000)和J0ng-Wha Lee、YungChul Park andKwanho Shin(2003)等也对东亚是否能结成货币联盟进行了相似研究。Choi Changkyu(2002)从人口流动性角度实证研究东亚和欧盟,发现后者明显更具流动性,虽然东亚区域内劳动力流动性正在持续提高,但目前还无法实施货币一体化。

国内的众多研究都是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若干标准进行研究的。黄梅波(2001)通过对东亚地区的对外开放度、贸易构成及贸易流向进行计算,分别从区内贸易的重要性及其构成,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的相似性,受外界冲击的对称性,要素市场的灵活性及政策目标的一致性方面进行了分析。姜波克(2002)指出,尽管单一货币最终将解决非对称性问题,但在货币联盟向单一货币过渡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整合过程中,因各成员国参与联盟的程度不同而导致的非对称冲击将长期存在。万志宏、戴金平(2005)通过完善Baymoumi和Echiengreen创建的最优货币区指数法,对东亚地区1982-2000年期间的实际情况进行检验,并以此为基础构造了东亚地区的最优货币区指数,综合评估东亚各经济体实行货币合作的经济成本,并得出东亚地区存在小型开放经济构成的潜在货币区,但区域整体差异较大,难以进行单一货币合作,中国具有同其他国家加强货币合作的潜力。

此外,戴金平、万志宏(2005)还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大角度进行考察,探讨区域进行货币金融合作的经济基础条件。从静态的经济基础状况分析,东亚区域整体的货币区标准虽然不充分,但已经具备进行货币合作的一些必要条件。从货币合作的动态条件来分析,东亚地区在贸易联系和区域产出趋同方面存在正向的关联,当前可以着手推进货币合作的努力。何慧刚(2005)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为东亚构建固定汇率区是基本可行的,但是由于各种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制约,必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层次、分阶段、分区域、逐步推进。何帆和覃东海(2005)通过对区域内贸易、出口中的制成品份额、开放度、不对称性冲击、经济结构的相似性、要素的流动性等指标的分析得出,东亚9国或地区(中国内地、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和泰国)可以作为东亚地区货币联盟的较好候选国。这些国家和EMU国家比较,距离最优货币联盟的条件并不遥远。袁天昂(2007)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并以欧元为借鉴,另辟蹊径构思了“华元”进而为最终推出“亚元”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基于成本收益分析(VAR模型)的东亚货币一体化

20世纪70年代后,欧共体开始走向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欧盟的成功发展,使关于最优货币区讨

论的重点逐渐由建立它的前提条件转移到它的成本和收益上。Krugman(1990)以欧盟和芬兰为例,分析了芬兰加入欧盟的成本一收益曲线,得出了著名的GG—LL模型。GG—LL模型可以判断一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其加入货币区的选择的。但是Krugman的GG曲线和LL曲线只是理论上的一个抽象概念,不可能描绘出一国加入货币联盟的GG曲线和LL曲线的准确位置,也就不可能准确判断其是否加入货币联盟的临界点。Obsffeld和Rogoff(1996)对货币联盟的成本一收益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具体的成本收益清单成本一收益方法为一国判断是否加入货币联盟提供了全面的分析框架。

经实证研究发现,“没有任何一国可能拥有成为货币联盟理想成员国所应具备的所有特性,而且所提出的指标并不能正式地相互权衡”(彼得·罗布森,2001),由于标准的多样性,在不同标准的结论相矛盾时,难以确定以哪种标准判断,而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时,由于难以对各项指标的表现根据某个权重加总,也就无法反映货币合作的综合成本,这使得有关货币区成员国的实证研究陷入一种僵局。后来,Bayoumi和Eichengreen(1996)在一般均衡模型的基础上,创造了最优货币区指数法以评估特定地区满足OCA标准的综合情况,并称之为"OCA理论的简化分析方法”,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后来一些经济学家得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观点:经济冲击的对称性是各国决定是否加入通货区的最重要的标准。MundeH认为,具有对称经济冲击关系的国家更适合加入一个通货区,因为具有这种特性的国家加入通货区以后,可以通过区内统一政策的执行来同时消除各国经济的失衡,而不会出现某些国家经济恢复均衡,另一些国家经济失衡却反而加剧的矛盾。从经济冲击相关性的角度运用计量方法研究若干国家是否适宜加入最适度通货区,这一工作最早是由Bayoumi和Eiehengreen完成的。他们运用由Blanchard和Quah提出的结构VAR模型,将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作为模型中的两个扰动项,度量了两种冲击在欧盟成员国内部的表现,以确定这些国家是否适宜组建通货区。

在他们开拓性提出VAR模型后,理论界对东亚地区是否具备OCA条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E-ichengreen和Bayoumi建立了一个两变量结构VAIl模型,估计了东亚各经济体间潜在经济冲击的性质,发现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日本和韩国可以分别组成两个子通货区。Zhang建立了一个三变量结构VAR模型,对各种冲击对东亚十国和地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并不满足建立大通货区的条件。Tang在更长的样本期内(1962-2002年),运用两变量结构VAIl模型对12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经济冲击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并不支持在这些国家间建立全面的最适度通货区。

国内从经济冲击相关性的角度来研究东亚货币一体化问题的较少。谭庆华(2002)从经济冲击相关性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他选取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五国共八个国家,运用1960-1999年的数据,建立了一个两变量结构VAIl模型,认为部分国家可以先组成一些小的货币区,待发展到一定程度,再逐步融合成更大的货币区。但是从经济冲击对称性角度进行的有关东亚建立最适度通货区的实证研究存在不少缺陷。姜波克、罗得志(2002)用实证分析和与美国比较的方法对欧洲货币联盟具备何种程度的OCA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EMU具有大量的OCA特征,而且,随着单一货币的发行,其OCA特征会更加明显。他们还说,美国原来也不是最优货币区,只是由于单一货币的启动而推动其成为最优货币区。因此,他提出建立亚元区的构想。

崔晓燕、杨玉波、王少平(2007)利用1980-2005年的最新数据建立了一个三变量结构VAR模型,研究各种经济冲击对东亚各经济体的影响,以此来考察东亚建立最适度通货区的经济可行性。实证研究表明,东亚并不满足建立单一全面的最适度通货区的条件。但是,通过对三种经济冲击的对称性以及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结论支持日本和泰国,以及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分别组建子通货区。

(三)基于博弈分析的东亚货币一体化

在国际货币合作分析中引入博弈论工具的代表人物是滨田宏一(Y,Hamada)等。滨田宏一(1985)用博弈论直观地说明了两国条件下的政策协调过程。分析表明在存在政策溢出的前提下,进行国际货币合作将有助于改进参加协调国的福利。岳华、楼当(2005)运用博弈论原理,分析东亚货币一体化成本与收益博弈过程,双方博弈原理可推广到东亚各国货币一体化的成本收益决策过程。分析可知,东亚各国与地区若要达到货币一体化目标,还必须致力于相关的制度性建设,才能在最优路径上实现区域货币一体化。此外,将序怀(2004)运用博弈方法对货币合作进行了诠释,并通过Hamada理论对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机制进行了阐述。

二、东亚货币一体化的模式分析综述

关于东亚货币合作模式,目前讨论多集中在如何借鉴欧洲单一货币区(货币创新)模式和美洲的美元化(货币替代)模式。John M,Letiche(2000)从欧洲货币合作的发展经历角度对东亚货币经济一体化发展和货币合作提供了经验借鉴。何慧刚(2006)认为欧洲单一货币——欧元的诞生和拉美国家美元化实践了区域货币合作的两种模式:欧元模式和美元化模式,而比较这两种模式对东亚货币合作具有非常有益的借鉴价值。在学术界已形成共识:实现东亚货币区可以考虑采取分步走的方式,即先建立一些次区域货币区,然后逐步向外围国家和地区扩展,最终过渡到整个东亚国家和地区。

Robert Mundell(2000)提出,国际货币体系可能以货币联盟的方式向新固定汇率制复归,而“金融稳定性三岛”(Three Island of Stability)则是其基本架构,并伴生欧元区、美元区、亚洲货币联盟三大紧密货币合作区的雏形。货币联盟目前至少有单一货币联盟(Single Currency Monetary Union)、多重货币联盟(Multiple Currency Monetary Union)以及主导货币区域化等路径可供选择。单一货币联盟具有透明性、节省信息和交易成本的优势,如欧洲货币联盟;多重货币联盟的演进有三个层次,建立区域内的危机解救机构、建立汇率联动机制,然后过渡到单一货币区;而主导货币区域化则是在政府法定或私人部门事实选择下,如美元等主导货币逐渐取得区域货币的地位。

何帆(2001)提出亚洲货币合作有三个不同层次: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区域性解救危机的机构(如AMF)、单一货币区(可以称为ACA,Asian Currency

Area)。同年钟伟也提出未来亚元可能属第二种演进路径,即多种货币联盟,其演进可能分三个层次:一是建立区域内的危机解救机构,例如亚洲货币基金AMF(Asian Monetary Fund);二是建立起类似欧洲汇率机制ERM的亚洲汇率联动机制AERM(Asian Exchange Rate Mechanism);三是最终过渡到亚洲单一货币区ACA(Asian Currency Area)。余永定(2002)认为东亚的货币合作应该从两方面展开,首先是建立东亚国家之间的紧急援助安排,然后是区域汇率安排。

目前在东亚货币合作方案方面,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

(一)东亚货币钉住单一货币美元,即东亚货币美元本位制

这是由麦金农(McKinnon)提出的观点。他通过超风险溢价模型的分析得出了存在名义锚的钉住汇率制优于浮动汇率制的结论,并指出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各国货币高频钉住美元的现象反映出钉住美元的合理性。因为长期以来美元作为东亚经济的对外交易媒介和“货币锚”,已经形成了一种规模经济效应,同时美元能够提供相对完善的避险机制,可使经济主体更加有效地规避外汇风险。因此,为确保东亚地区内部双边汇率与对外汇率的长期稳定并防范投机资金的冲击,各经济体应当确立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建立正式的区域性美元本位制度。从“原罪”(Original Sin)理论出发来看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麦金农(2003)认为,就每一个单个国家来说,它们对浮动汇率制度的恐惧是一种理性行为。因此,虽然日本依然置身其外,但选择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确有益于作为一个整体的东亚美元集(East AsianDollar Bloc)。

在实际操作上,东亚美元本位制的最大优势在于简单易行、转换成本低。目前相当多的东亚货币相对于美元的浮动被控制在很窄的幅度之内,实行统一的美元本位制不用对既有汇率制度进行根本变革(钟伟,2001)。何慧刚(2005)认为实行东亚美元本位制最符合东亚(除日本外)普遍钉住美元的现实状况。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东亚美元本位制的最大缺陷在于忽视了日元的作用。关志雄(2000)认为,钉住美元有很多的内在缺陷,这种汇率政策将导致东亚国家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东亚应实行钉住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浮动,并提高其中日元的权重。亚洲国家和地区若仍然固守以美元为中心的汇率政策,只会使自己在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等领域的地位下降,所以。亚洲国家或迟或早必然要仿效欧元区建立一个属于亚洲的统一货币(邹建华、李俊慧,2000)。

(二)东亚地区单一货币区

一是以日元为核心建立亚洲单一货币区。日本经济学家关志雄持这种观点,其核心内容是把日元作为东亚地区的基轴货币,使日元在东亚承担马克在欧洲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以日元作为驻锚货币建立起区域性汇率联动机制(关志雄,1997)。国内学者江瑞平也持此观点,他(2000)认为应该首先推进亚洲日元化,然后再推进日元国际化,这种设想实现的概率最大,占50%。但是日元却难以担当区域性主导货币,这不仅是由于在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其经济一直没有出现良性转机,长期处于“流动性陷阱”的局面;而且还由于日本政府越来越明显的右倾趋势,使亚洲邻国对其不满日渐加深,这成为其主导货币区域化的重要障碍(齐绍洲,2007)。

二是以人民币为核心建立亚洲单一货币区,但其核心限制是人民币背后的经济支撑较弱。当然,面向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的“一国四币”(人民币、港币、澳币和新台币)的局面有可能出现整合,在彻底整合这四种货币的基础上,人民币就可能解决其内在的经济总量对强势货币的约束性(齐绍洲,2007)。何慧钢(2006)提出中国作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不仅应该积极参与东亚货币合作,而且应该成为推动者和领导者。但是,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存在诸多困难,其中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高是主要因素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是实现东亚货币合作的主要路径之一。因此,东亚货币合作进程中,必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丁一兵、李晓(2004)认为中国的积极参与,不仅有助于解决东亚区域货币合作面临的困境,而且也将使人民币通过制度性的区域货币、汇率合作逐步实现“亚洲化”,摆脱目前面临的汇率困境,成为区域性主导货币。

三是模仿欧元的亚元联盟创立亚洲单一货币区。亚洲国家或迟或早必然要仿效欧元区建立一个属于亚洲的统一货币,统一货币的好处有:稳定汇率,有利于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增强各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减轻中央银行调节国际收支的负担等,但就目前来说,在亚洲实行统一的货币还有很多障碍(邹建华、李俊慧,2000)。钟伟(2001)也指出与欧洲货币联盟和美洲美元化趋势相比,亚元困难重重,但亚洲单一货币区并非无望,其演进可能是从次区域范畴开始,以日元国际化乃至人民币国际化为内核生长扩展,除已充当第三大世界货币的日元之外,人民币国际化不过是个时间问题,并极有可能成为世界第四极货币。

(三)一揽子目标区爬行钉住,即BBC制度

Williamson(1999)提出了一揽子目标区爬行钉住方案,其目的是在保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提供一定的灵活性。其内容是由美元、日元、欧元等世界主要货币组建共同货币篮,以整个东亚地区对外贸易权重为基础确定货币篮的统一结构,各国宣布本国货币对该共同货币篮的中心平价,并各自确定波幅限制。根据各国波幅的不同,允许其正式汇率制度安排存在差异(从波幅很小的货币局制度到波幅较大的管理浮动制度均可),允许成员国在经济基本面因素发生较大波动时,调整中心平价与波幅限制。

这一方案的优势在于:首先,这种集体行动能够稳定东亚区域内双边汇率,消除大国间汇率波动对各国相对竞争力的不对称影响,并稳定区内贸易的价格环境。其次,由于汇率水平的更加透明,避免了以邻为壑汇率政策的出现。再次,这种合作不需太多的政策协调和监管,减少了汇率制度合作时来自各方的阻力。然而,钉住共同货币篮一方面存在着操作难度大、透明度较低的缺陷,另一方面仍然无法摆脱投机冲击的威胁,因而只能作为短期内或过渡性的汇率政策,不应成为东亚各国汇率制度的长期选择。

(四)亚洲汇率机制(AERM)

Oh和Harvie提出建立亚洲汇率机制(AREM)的方案,即钉住东亚货币篮子方案。由本地区所有国家的货币经过加权组成货币篮子,但不包括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在内,然后在这个货币篮子的基础上创立一种类似于EMS中欧洲货币单位的亚洲货币单位(Asian Currency Unit ACU)。它包括成员国一篮子货币,作为各个成员单一的货币篮子目标。

亚洲汇率机制(AERM)实际上完全是走原来的欧洲货币体系(EMS)的路子,非常符合目前东亚地区主义意识逐步增强的实现,因此受到很多学者的推崇。如果东亚货币篮子的方案运行良好,在条件成熟时,东亚货币单位(ACU)就可以过渡到东亚地区的单一货币——亚元。因为有欧盟的成功经验,可以说东亚货币篮子方案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东亚单一货币区。亚洲汇率机制(AERM)在促进成员国汇率稳定,避免以邻为壑汇率政策的出现等方面与BBC规则具有相似的特点。

亚洲汇率机制也许比BBC方案更有利于促进区域的经济一体化,然而也有很大的弊端,在操作层面上比BBC遇到更多的困难(何慧钢,2005)。李晓、丁一兵(2002)重点分析了长期内设计并逐步建立区域性的汇率制度安排,认为东亚地区应在钉住货币篮子制度的框架下逐步开展汇率制度方面的合作。在次区域钉住共同货币篮子制度后,逐步建立次区域内的固定汇率制度,并在东亚范围内加强次区域之间的汇率合作,在整个区域范围内钉住共同货币篮子,进而构建统一的汇率机制。由于钉住货币篮子制度具有不稳定的特点,长期来看,只有用比较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替代钉住共同货币篮子制度,也就是建立货币一体化区域。

上一篇:农业传播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华文文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