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诗句范文

2023-09-18

王维的诗句范文第1篇

1 王维山水诗的画意美

王维山水诗的画意美主要表现为画技美、白描美和彩绘美。

1.1王维山水诗的画技美

王维是画技艺高超的杰出的山水诗人。如他的“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出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山中》)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溪。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 越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 树杪百重泉。” (《送梓州李使君》) 等诗充分展示了王维的画师技巧。“白石、红叶、空翠”是颜色;“落日、孤烟”是线条;“树杪百重泉”是透视。颜色设置绝妙, 则能强烈刺激人的感官。往往光度弱的色彩使人感到向内紧缩, 且使人感到寒冷。《山中》, 诗人就调动“白、翠”这样的冷色再配以稀疏的“红”, 烘托了一片“舒适、宁静”的画意。至于线条, 你看:落日是圆形的, 孤烟是线形的;“渡头”横躺着, “墟里”竖立着, 这样简简单单的横横竖竖、圆圆曲曲, 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1.2 王维山水诗的白描美

王维融画入诗, 其山水诗描山画水, 多用白描技法, 如表达了诗人的名篇《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这首诗运用白描写法, 表现了湘楚疆域的辽阔, 江汉气势的磅礴, 勾勒了眼前所见的汉江全景, 山色浓淡全然不写, 只言其中若有若无, 并且展开想象的翅膀, 形象而概括地画出了南方半壁江山雄伟壮丽的鸟瞰图, 宛如一幅水墨山水画。

1.3 王维山水诗的彩绘美

王维的山水诗色彩感强, 重视光的运用, 使整个画面明丽。如:运用暖色余晖的“秋山敛余照” (《木兰柴》) ;运用皎洁月光的“月出惊山鸟” (《鸟鸣涧》) 。并且他还注重色彩调配, 既考虑到了色彩的对比, 也考虑到了色彩的谐调。请看:“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新晴野望》) , 诗人将近景白水与远景碧峰组成一幅层次清晰的画面, 水色明亮, 峰峦碧翠, 光和色的对比非常鲜明且十分和谐。

2 王维山水诗的音响美

王维在山水诗创作中, 用音响来描写自然山水, 用多种手法使音响和景色和谐交流, 使其“有声画”独具特色。

2.1 王维山水诗的音响美

他把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种丰富的音响, 巧妙地捕入诗中, 如:“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 ”这首小诗, 句句有声。整首诗构成的基本材料是大自然中的美妙声响:“飒飒”而来的是惆怅的秋雨声;在溪流中传来的是小碎石“叮叮咚咚”的翻滚声;流水相互冲撞溅击着奔腾而去发出的是潺潺欢笑声;在秋风秋雨中传来的是白鹭惊慌的鸣叫声。这些声响在读者的耳边回荡着, 仿佛诗里真的发出声响, 已自然地谱成一支深情款款的深秋曲, 在你心头绵绵萦绕。

2.2 王维山水诗的音像美

在王维山水诗中, 自然界的美丽景色和神奇音响往往是有机配合、水乳交融的。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可谓“诗中有画”的典范之作, 秋天傍晚, 在雨后深山背景上, 天空明月高悬, 山上松林一片, 清泉汩汩, 流于石上, 竹林丛中, 喧笑的妇女们正归家, 荷花之间划动的渔船在穿行。这分明是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水画!诗人把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就是诗中的音像美。

3 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

王维的山水诗力求勾勒一幅画面, 表现一种意境, 注意把握、描写客观景物作用于审美主体所产生的浑然一体的整体印象, 并且在山水诗中表现诗人的性格。如“北坨湖水北, 杂树映朱栏, 逶迤南川水, 明灭清林端。”《北坨》一诗, 诗中有画, 虚实相济, 诗情多于画意, 虚景多于实景, 整个意境是空灵的, 逶迤远去的湖水, 水光时明时灭, 忽远幽深, 艺术地展现了北坨湖之浩淼深远。

综上所述, 王维的山水诗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第一, 王维山水诗具有画意美;第二, 王维山水诗具有音响美;第三, 王维山水诗往往描绘出一种意象空灵、境界清幽、闲淡冷寂、悠然自在的境界, 充分表现了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

[2]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王维的诗句范文第2篇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情感目标:想象画面,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体会诗歌所承载的感情,激发学生珍爱亲情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同学们,你们知道秋天这个季节里有哪些节日?指生回答:中秋节,国庆节,。还有什么节?同学们想了想说:重阳节。访生: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著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读题、释题

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①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③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

a、你是怎么记住它的?竖心旁表示什么? b、组词(回忆、记忆……) c、题目中是指谁回忆谁?

3、再读课题

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回忆起了家乡的亲人。他的心情可能会是?生读题。心情也可能是?生读题。是的,此时的王维可能难过,也可能略觉孤单,带着你的理解齐读诗题。

回忆源于内心,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生字的认读。

3、多形式读古诗。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1、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2、17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在书中圈出。

①学生汇报,板书:独组词(单独、独自……) 没错,诗中的这个“独”字就是“独自”的意思。

②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它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透过它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他那孤独的身影。 出示句式,生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王维____时,却只能____。 根据学生补充的内容体会情感,引发朗读这一诗句。

③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

角色互换:王维啊王维,当身边的亲人都团聚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你的心情?带着感受读。

王维啊王维,当别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此时 2

的你?带着你这份感情读。

王维,此时的你在想着谁?念着谁?读出你的思念. 不管你是如何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不管你是怎么的孤独,你仍然是异客,带着此时的感受,齐读第一句。

3、即使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即使满腹才华被他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是深切,诗人把满腹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中了?(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结着诗人的情感和心血。再读,哪个字或词触动了你的心弦?(板书:倍思亲) ②换词体会情感

“每逢佳节更思亲”、“每逢佳节又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

a、读一读,你发现三句诗有什么区别?你觉得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b、“倍”组词(加倍、双倍……)

在这里“倍”指的就是“加倍”。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现出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亲人。

c、用你的朗读表达出王维的这份思念。(个别读、师评价,齐读) ③“每逢佳节”指的仅仅就是重阳节吗?还可能是中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是的,不管是中秋还是除夕,它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人们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边读边想,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诗人的心情、神情说开去:

每逢__节,我看到__,想起家乡的亲人,____。 ④配乐《九月九的酒》,指导朗读。

平常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的回忆这一幅画面,怎能不会使他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家乡人、家乡事都如放电影般频频从王维的脑海中荡过,这些都令他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呀!

17岁的他还是一个孩子呀,就已经背井离乡。生病时没人照顾,遇到困难没人 3

帮忙,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

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千多年来,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啊!

每当国庆佳节,还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____。 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____。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异国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的方向深情地诉说:____。

4、此情此景,让你不禁还想起了谁的诗(生补充古诗接龙中积累的思乡诗。) 课件逐一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外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5、睹物思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他会想到谁?

6、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真令人心碎呀!尽管心中倍思亲,可他都只能面向东方,含泪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角色互换:兄弟啊,看着这漫山遍野的茱萸,你想起了谁? 你会对他说什么?(可以引用诗句) 你想祝愿他?

②是呀!家乡的亲人团聚在一起,他们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呢?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向西方,大家喊出(屏幕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余音式朗诵,这幅画面中最令人遗憾的是少一人,少一人是诗人王维此时最大的痛,也是家乡亲人们心底最大的痛,“少一人”在王维和兄弟们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他们心中无奈地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回头再看看“忆”字,单单指的就是回忆吗?更多的是一份思念。

2、王维思念亲人,所以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王维就想到自 4

己:独自异乡为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

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王维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起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看不见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我们也不禁吟诵(生齐读古诗)。

五、升华情感,深入人心

1、诗歌,不仅可吟也可唱,让我们跟着曲调把王维那份思乡之痛倾诉出来吧。播放歌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跟着一起唱。

2、短短的四句诗,仅仅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啊!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读读王维的另一首思乡诗《杂诗》。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4、理解“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5、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相信我们很多同学都能背诵出许多的古诗,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 生背古诗。

师: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人就用手中的笔表达内心的思念,今天,就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王维的思念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初读全诗、了解重阳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2、正音:“为”这里应读“wéi”,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

3、释题:

重阳节:指名读,齐读书上注释,并指出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忆”即“思”,思念、想念;“山东”,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王维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三)反复吟诵、体会孤独

1、与诗题相对应的是哪一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重阳节,说说我国其他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元宵节、元旦、春节

忆——思,兄弟——亲人,每:每当;逢:遇着、碰到的意思;倍: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人们无不兴高采烈、欢度节日,可诗人王维却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如此深深地思念亲人呢?请同学们生汇报课前预习时收集的关于王维的简介及写作背景,看诗中哪些字眼点明了诗人“倍思亲”的原因。

2、一二句:

(1)“异乡”:他乡,李白离乡来到长安,长安对他来说就是“异乡”

(2)“异客”:“陌生的客人”。李白小小年纪漂泊在外,独居他乡,身份是“异客”。 (3)“独”: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想象:当我们离开家,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们可以打开电视,解解闷);想家的时候,(可以给家里打个电话,跟亲人聊上几句);实在忍不住就(坐车,坐飞机回家)。 语言训练:

诗人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思念_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他感到非常_____。 当别人一起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____;当别人约了亲朋好友欢聚畅饮时,他想起了__________ __。

但是王维生活在古时候啊,没有电话,晚上也没有电视,该有多寂寞啊。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孤独、寂寞)

(4) 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远在他乡莘莘学子,用诗句对亲人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的人们对家人思念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人的思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你的眼前讲浮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可能在哪,看到什么?心里的感受怎么样?

3、三四两句:

诗人王维在重阳节深深思念着亲人,那他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他呢?从哪里可以看出?

(1)王维的思乡情感犹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此时此刻,他思绪万千,想到了什么?

(2)想像两年前的与亲人共度重阳节的美好情景:

两年前的重阳节,给王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温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时时浮现,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

思绪万千的王维,想起的又何止仅仅是兄弟呢!那年迈的父母啊,已双鬓斑白,他又何尝不是时时惦记,九九重阳又被称为老人节,可王维却无法伺奉左右,承 7

欢膝下,此时此刻,他真想对双亲说:父母啊…… (3)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说话——

(4)但如今却没人与他共度佳节,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这高高的山上,远远地望着家乡,他心里该与多少伤心难过啊,读——

(四)配乐诵读、深华情感

1、 又是一个离家的重阳节. 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亲人的方向.深情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 又是一个离亲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高山回想和弟兄们插茱萸的场景,不仅大声的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 配乐诵

让我们把这份思念长留心中,随着优美的音乐一起来背一背。

(五)比较学习、明确中心

1、学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杂诗》。要求:自学,说说诗意,再比较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来日,出发前来时。 绮窗,雕着花纹的窗户。 著花,开花。 2、交流:

相同之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之处: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思念兄弟登高来写思念亲人之情;《杂诗》写问朋友寒梅开花没有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六)背诵全诗、书写生字

1、背诵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王维的诗句范文第3篇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情感目标:想象画面,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体会诗歌所承载的感情,激发学生珍爱亲情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同学们,你们知道秋天这个季节里有哪些节日?指生回答:中秋节,国庆节,。还有什么节?同学们想了想说:重阳节。访生: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著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读题、释题

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①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③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

a、你是怎么记住它的?竖心旁表示什么? b、组词(回忆、记忆……) c、题目中是指谁回忆谁?

3、再读课题

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回忆起了家乡的亲人。他的心情可能会是?生读题。心情也可能是?生读题。是的,此时的王维可能难过,也可能略觉孤单,带着你的理解齐读诗题。

回忆源于内心,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生字的认读。

3、多形式读古诗。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1、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2、17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在书中圈出。

①学生汇报,板书:独组词(单独、独自……) 没错,诗中的这个“独”字就是“独自”的意思。

②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它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透过它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他那孤独的身影。 出示句式,生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王维____时,却只能____。 根据学生补充的内容体会情感,引发朗读这一诗句。

③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

角色互换:王维啊王维,当身边的亲人都团聚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你的心情?带着感受读。

王维啊王维,当别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此时 2

的你?带着你这份感情读。

王维,此时的你在想着谁?念着谁?读出你的思念. 不管你是如何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不管你是怎么的孤独,你仍然是异客,带着此时的感受,齐读第一句。

3、即使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即使满腹才华被他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是深切,诗人把满腹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中了?(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结着诗人的情感和心血。再读,哪个字或词触动了你的心弦?(板书:倍思亲) ②换词体会情感

“每逢佳节更思亲”、“每逢佳节又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

a、读一读,你发现三句诗有什么区别?你觉得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b、“倍”组词(加倍、双倍……)

在这里“倍”指的就是“加倍”。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现出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亲人。

c、用你的朗读表达出王维的这份思念。(个别读、师评价,齐读) ③“每逢佳节”指的仅仅就是重阳节吗?还可能是中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是的,不管是中秋还是除夕,它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人们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边读边想,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诗人的心情、神情说开去:

每逢__节,我看到__,想起家乡的亲人,____。 ④配乐《九月九的酒》,指导朗读。

平常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的回忆这一幅画面,怎能不会使他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家乡人、家乡事都如放电影般频频从王维的脑海中荡过,这些都令他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呀!

17岁的他还是一个孩子呀,就已经背井离乡。生病时没人照顾,遇到困难没人 3

帮忙,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

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千多年来,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啊!

每当国庆佳节,还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____。 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____。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异国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的方向深情地诉说:____。

4、此情此景,让你不禁还想起了谁的诗(生补充古诗接龙中积累的思乡诗。) 课件逐一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外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5、睹物思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他会想到谁?

6、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真令人心碎呀!尽管心中倍思亲,可他都只能面向东方,含泪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角色互换:兄弟啊,看着这漫山遍野的茱萸,你想起了谁? 你会对他说什么?(可以引用诗句) 你想祝愿他?

②是呀!家乡的亲人团聚在一起,他们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呢?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向西方,大家喊出(屏幕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余音式朗诵,这幅画面中最令人遗憾的是少一人,少一人是诗人王维此时最大的痛,也是家乡亲人们心底最大的痛,“少一人”在王维和兄弟们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他们心中无奈地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回头再看看“忆”字,单单指的就是回忆吗?更多的是一份思念。

2、王维思念亲人,所以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王维就想到自 4

己:独自异乡为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

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王维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起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看不见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我们也不禁吟诵(生齐读古诗)。

五、升华情感,深入人心

1、诗歌,不仅可吟也可唱,让我们跟着曲调把王维那份思乡之痛倾诉出来吧。播放歌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跟着一起唱。

2、短短的四句诗,仅仅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啊!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读读王维的另一首思乡诗《杂诗》。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4、理解“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5、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相信我们很多同学都能背诵出许多的古诗,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 生背古诗。

师: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人就用手中的笔表达内心的思念,今天,就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王维的思念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初读全诗、了解重阳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2、正音:“为”这里应读“wéi”,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

3、释题:

重阳节:指名读,齐读书上注释,并指出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忆”即“思”,思念、想念;“山东”,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王维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三)反复吟诵、体会孤独

1、与诗题相对应的是哪一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重阳节,说说我国其他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元宵节、元旦、春节

忆——思,兄弟——亲人,每:每当;逢:遇着、碰到的意思;倍: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人们无不兴高采烈、欢度节日,可诗人王维却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如此深深地思念亲人呢?请同学们生汇报课前预习时收集的关于王维的简介及写作背景,看诗中哪些字眼点明了诗人“倍思亲”的原因。

2、一二句:

(1)“异乡”:他乡,李白离乡来到长安,长安对他来说就是“异乡”

(2)“异客”:“陌生的客人”。李白小小年纪漂泊在外,独居他乡,身份是“异客”。 (3)“独”: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想象:当我们离开家,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们可以打开电视,解解闷);想家的时候,(可以给家里打个电话,跟亲人聊上几句);实在忍不住就(坐车,坐飞机回家)。 语言训练:

诗人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思念_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他感到非常_____。 当别人一起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____;当别人约了亲朋好友欢聚畅饮时,他想起了__________ __。

但是王维生活在古时候啊,没有电话,晚上也没有电视,该有多寂寞啊。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孤独、寂寞)

(4) 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远在他乡莘莘学子,用诗句对亲人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的人们对家人思念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人的思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你的眼前讲浮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可能在哪,看到什么?心里的感受怎么样?

3、三四两句:

诗人王维在重阳节深深思念着亲人,那他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他呢?从哪里可以看出?

(1)王维的思乡情感犹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此时此刻,他思绪万千,想到了什么?

(2)想像两年前的与亲人共度重阳节的美好情景:

两年前的重阳节,给王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温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时时浮现,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

思绪万千的王维,想起的又何止仅仅是兄弟呢!那年迈的父母啊,已双鬓斑白,他又何尝不是时时惦记,九九重阳又被称为老人节,可王维却无法伺奉左右,承 7

欢膝下,此时此刻,他真想对双亲说:父母啊…… (3)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说话——

(4)但如今却没人与他共度佳节,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这高高的山上,远远地望着家乡,他心里该与多少伤心难过啊,读——

(四)配乐诵读、深华情感

1、 又是一个离家的重阳节. 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亲人的方向.深情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 又是一个离亲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高山回想和弟兄们插茱萸的场景,不仅大声的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 配乐诵

让我们把这份思念长留心中,随着优美的音乐一起来背一背。

(五)比较学习、明确中心

1、学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杂诗》。要求:自学,说说诗意,再比较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来日,出发前来时。 绮窗,雕着花纹的窗户。 著花,开花。 2、交流:

相同之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之处: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思念兄弟登高来写思念亲人之情;《杂诗》写问朋友寒梅开花没有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六)背诵全诗、书写生字

1、背诵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王维的诗句范文第4篇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赏析:此诗描写辋川山庄久雨初停时的景色,前四句写诗人静观所见,后四句写诗人的隐居生活。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全诗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祐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按,嘉祐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的诗句,这很难说;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宋人叶梦得认为王维添加的两个叠词使诗句更加精彩。“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不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诗人快慰地宣称自己早已去心机绝俗念,随缘任遇,与世无争了。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深深眷爱,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诗的第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第二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赏析:此诗短短四句,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此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一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辛夷花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的颜色也近似荷花。前两句,把辛夷花比作芙蓉花,开得那样猩红艳丽。而且,它盛开在高高的树梢,俯临深涧,又是那样的高标傲世。诗人化用了《楚辞》句意,选取美的喻象并敷彩设色,表现出辛夷花的勃勃生机。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 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诗人笔锋一转,将辛夷花置于一个山深人寂的环境之中,写它开时即热烈地开放,使山野一片火红,落时则毫无惋惜地谢落,令人想象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深涧。它自开自败,顺应着自然的本性,它自满自足,无人欣赏,也不企求有人欣赏。这绝无人迹、亘古寂静的“涧户”,正是诗人以“空寂”的禅心观照世界的意象;然而,诗人又反对趋入绝对的空无和死灭,因此它在这个空寂得发冷发自的涧户中,却又描绘出辛夷花猩红的色彩和开落的动态声息,使人感到空寂中仍有生命的闪烁。

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此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一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赏析: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次联写终南山的近景,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第三联高度概括,终南山尺幅万里。讲述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

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王维却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众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

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诗中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十分自由惬意,这是诗人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道”,指佛教。“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山林的生活自在无比,兴致来临之际,每每独往山中信步闲走,那快意自在的感受只有诗人自己能心领神会。“每”,表明“兴来独往”非常频繁,不是偶然为之。“独”,并非没有同调之人,事实上,诗人隐居之际不乏同调之人与其往来唱和,如张諲、裴迪等,此处当指诗人兴致一来就等不及邀人同往了,一个洒脱的隐者形象便展现到了读者面前。从字面意义上看,隐隐约约带有些落寞,但谁又能说这种情致不是件快乐的事呢?“胜事空自知”,亦然,一个“空”字,也许带有几分无奈与孤独,但诗人是陶醉于这种山林情趣间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即言“胜事”。在山间信步闲走,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溪水尽头,似乎再无路可走,但诗人却感到眼前一片开阔,于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风起云涌。一切是那样地自然,山间流水、白云,无不引发作者无尽的兴致,足见其悠闲自在。清人沈德潜赞曰:“行所无事,一片化机。”(《唐诗别裁集》)“行到水穷处”,让读者体味到了“应尽便须尽”的坦荡;“坐看云起时”,在体味最悠闲、最自在境界的同时,又能领略到妙境无穷的活泼!云,有形无迹,飘忽不定,变化无穷,绵绵不绝,因而给人以无心、自在和闲散的印象,陶潜有诗云“云无心以出岫”(《归去来兮辞》),而在佛家眼里,云又象征着“无常心”“无住心”。因此,“坐看云起时”,还蕴藏着一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简而言之,就是“空”,如果人能够去掉执着,像云般无心,就可以摆脱烦恼,得到解脱,得到自在,诗人在一坐、一看之际已经顿悟。再看这流水、白云,已是无所分别,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从结构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句,对偶工稳,一贯而下,从艺术手法上看,此二句俨然是一幅山水画,是“诗中有画”也。

结句写作者在山间偶然碰到了“林叟”,于是无拘无束地跟其尽情谈笑,以致忘了时间,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跃然纸上,与前面独赏山水时的洒脱自在浑然一体,使得全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偶然”二字,贯穿前后,却行迹全无,其实,“兴来独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何尝不是“无心的偶然”呢?然诗人至此方借“值林叟”点出“偶然”二字,可见艺术手段之高超。因为处处“偶然”,更显现出心中的悠闲自在。“谈笑无还期”结句自然,却暗藏哲理,诗人因为体悟到物我两忘、物我一体之境,从而忘记了那流迁无常的世俗世界,这是真正的“空”境。

王维的诗句范文第5篇

诗云: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也就是说,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据说《鹿柴》这首诗是王维的晚年之作,他历经坎坷磨难之后,晚年隐居在终南山的辋川峡谷中。他买下了宋之问当年的蓝田别墅,作为自己晚年隐居住所,称之为辋川别墅。而他所写的空山的场景,就是他在辋川生活的一段时间内,对辋川各个地方的一种描写,而鹿柴就在辋川山中。

那么王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王维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少年文章得名,诗惊天下,音乐出众还画得一手好画,当时在长安城红极一时。他奋发向上,怀着一心要为国家做一番大事业的宏图大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悲哀。

王维只得到了一个太乐丞的官职,历经宦海沉浮、战乱之苦、牢狱之灾,曾经的荣辱悲欢已成过往,世事的无常与人生的无奈让王维最终选择了逃离。终南山成为王维晚年的归隐之地。

诗的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

三、第四句由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透过这首诗,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这样一个画面。在一个只听其声不见人的幽深空荡寂寥的山谷中,落曰的一抹金色的余辉照在幽暗的林中,又照在潮湿的青苔上,王维在驻足凝眸,他没有闲适游玩者的无忧无虑,也没有暗淡伤心者的愁眉苦脸,他一脸的淡然静静的观察,默默地思考着…… 这最后的余辉并没带来暖意,转瞬即逝,而后不更加清冷静寂吗?

此时,可能他对人生的冷静思索。那些生命中绚丽的色彩与暗淡的时光,都如云烟缥缈而逝,一切都是虚无,都是空,这也是他的诗句中空的诠释吧。老年王维万事不关心,一心参佛,归隐终南山中,在此找到了内心恬淡与宁静。

我们不但学习王维的人生态度,还要学习王维的诗格。"他的五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摩诘胸中滓秽净尽,而境与趣合,故其诗妙至此耳。"

我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才能写出满意的诗文。

作者简介

王维的诗句范文第6篇

1、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把握《王维诗四首》的形象,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2、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 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设想:

1、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不能再以单篇诗词为单位组织教学,而应该根据选修教材的编排体例与特点组织教学,例如基本阅读课以一个作家为一课,教学时每一节课都应以教材所选每一位作家的几篇作品为单位,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2、选修课应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例如“唐诗之旅”基本阅读课共有6课,那么第一课《王维诗四首》就应该“扶”着学生去感受合作探究,第二课《李白诗四首》则应半“扶”半“放”,后面四课则应大胆“放”学生去合作探究。

三、教学方法选择:诵读法、方法点拨法、自主感受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手段利用:印发相关资料(包括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多媒体教

学平台等。

五、课时安排:第3课时(共6课时:第1课时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和诗人王维的生平、时代背景、作品等知识,第2课时诵读吟咏《王维诗四首》,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第4课时整体把握《王维诗四首》的语言,第5课时整体把握《王维诗四首》的表达技艺,第6课时评价《王维诗四首》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实施过程】

(预备铃响后,学生齐读《王维诗四首》,教师放映Powerpoint:《王维诗四首》形象篇。) (上课铃响,师生互致问候语)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放映Powerpoint: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重温一下“温馨提示”,(放映Powerpoint:温馨提示: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借助这个例子,掌握鉴赏我国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获得鉴赏我国古典诗歌的能力。以在同学们离开老师后,仍能时时回到这诗的王国,美美地享受其中丰盈的“满汉全席”,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审美的愉悦„„)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是:(放映Powerpoint,师生口述)入乎其内(感性认识)出乎其外(理性思考),“入”要带上两张门票一张嘴(当然还有一颗心) ——①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②了解有关诗人、作品、时代背景等知识;③诵读吟咏,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出”要理性思考、收获四宝——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今天,在前面已“入”的基础上“出”,理性思考、收获四宝之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 师:(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今天,我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的学习要完成三项任务:①明知识——诗歌形象概述,②懂方法——诗歌形象鉴赏解密,③考考你。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有关诗歌形象的知识,(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诗歌和小说、戏剧、散文三种文学体裁一样,也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之类。试找出《王维诗四首》中的形象。(要求:全班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各负责一首) 生1:《积雨辋川庄作》一诗中的形象有:积雨,空林,烟火,藜,黍,东菑,水田,白鹭,夏木,黄鹂,山,诗人,朝槿,松,露葵,野老,人,席,海鸥。 生2:我认为不是“藜”、“黍”,而是蒸藜炊黍的农妇;“东菑”应是指到东菑劳作的农夫。 师:从同学们的分析中,可归纳出《积雨辋川庄作》中的形象既有塑造的人物形象——早炊的农妇,劳作的农夫,又有诗人自己,更多的则是景物。那么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应怎么看呢?

生3:我认为是是用典,虚写抒情主人公。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组同学在《辛夷坞》一诗中找到的形象。 生4:《辛夷坞》中的形象有:辛夷花,涧户。

生5:我认为只说“涧户”太简单了,应该有山花,春草,小溪。 师:富有想像力,象中有象,“涧户”中所包含的形象可还有不少啊。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三组同学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中找到的形象。 生6:《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中的形象有:杨柳,渡头,行客,罟师,船桨,春色,诗人,沈子福。 师:“诗人”和“沈子福”这两个形象由何处看出? 生7:我认为由“相思”和“君”看出。

生8:我认为也可由诗题“送沈子福归江东”看出。

师:思维敏捷。下面我们来看看第四组同学在《观猎》一诗中找到的形象。 生9:《观猎》一诗中的形象有:风声、角弓声、将军、猎物、渭城、枯草、鹰、雪、马、新丰市、细柳营、射雕处、千里暮云。

学生10:我认为由标题《观猎》可知,还有诗人自己。 师:非常好,《王维诗四首》中的形象,除《辛夷坞》一诗只有自然之景外,都包括自然之景、社会之物和人物。(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不过诗中的“景”或“物”(包括人)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它们往往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象”。因此,诗中的形象又称为意象。(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而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就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壮阔、开阔、深邃、深远、幽远、高远、闲适恬静、清幽、清新、自然、幽美、淡雅、安谧、平和、凄凉、迷离、朦胧等),诗人借此来渲染烘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那由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极富美感的“形象”。钥匙有两把,我们先拿起第一把——(一边放映 Powerpoint一边口述)透过形象本身,领悟“象”中之意:①诗人常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借此来渲染烘托诗人的思想感情。②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或事物表“意”,特别是赋予事物以人格化,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这样的形象有:蝉、鹰、雁、松、梅、竹、马等。古典诗歌中的形象,都包孕着诗人的思想,倾注着诗人的感情。鉴赏诗歌的形象,就要善于把握形象的主要特征,进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如:雁(形象)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基本特征)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感情意旨)——2003年春季高考题。再如:王冕的诗歌《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表面上是写画中梅花的高洁、清秀、淡雅、素朴,其实是借梅花这一形象来抒发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抓住诗歌中塑造的主要形象,分析其所构筑的意境特征或比喻、象征意义,透过形象本身,去领悟形象中所蕴含的东西——即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下面我们就来领悟领悟《王维诗四首》中的象中之“意”。(要求:全班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各负责一首,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时间2分钟)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巡视)

生11:诗人在《积雨辋川庄作》中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借此来渲染烘托诗人的思想感情。——久雨后清新葱郁的山林,蒸藜炊黍的农妇,到东菑劳作的农夫,广漠水田上翩飞的白鹭,深秀密林中唱和的黄鹂,无不包蕴着诗人深深的喜爱之情;而山中观朝槿,松下折露葵则传达出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

生12:诗人在尾联中用两典,表明自己已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抒写出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

师: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个阔远幽静、物我相惬、详和闲适的意境,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组同学在《辛夷坞》一诗中所领悟到的象中之“意”。

生13:在《辛夷坞》一诗中,诗人赋予辛夷花以人格化,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在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中,由秀发转为零落。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说明诗人的心境并非那么宁静淡泊。

生14:我有不同意见,由课文注释可知,《辛夷坞》是诗人隐居辋川时所作,而隐居辋川的诗人,过着禅悦诗情的生活,常常以“禅”入诗,表现空寂的境界,笔下的山水田园常被描写得宁静安祥、澹远空灵。因此,我认为辛夷花在山深人寂的环境之中热烈地开放,使山野一片火红,落时则毫无惋惜地谢落,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深涧。而那绝无人迹、亘古寂静的“涧户”,正是诗人以“空寂”的禅心观照世界的意象。

师:明人学者胡应麟在《诗薮·内篇卷六》中把此诗称作“入禅”之作,并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这也只是一家之言,同学们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三组同学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中所领悟到的象中之“意”。

生15: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借此来渲染烘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杨柳”“渡头”和已稀的“行客”组合,构成凄清的意境,渲染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生8:无处不在的“春色”已幻化成“相思”情,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友人,随着友人一起归去,又见感情之深厚与蕴藉。 师:观点独到,《送沈子福归江东》一诗通过深邃阔远的意境,表达诗人送别友人时深深惜别的不舍浓情。下面我们来看看第四组同学在《观猎》一诗中所领悟到的象中之“意”。 生16:诗人在《观猎》一诗中,主要通过刻画将军的形象来抒情达意:首联“角弓鸣”(因风劲)状力度,颔联“鹰眼疾”(因草枯)“马蹄轻”(因雪尽)和颈联“忽见”“还归”状速度,由此将军矫健英姿、意气风发尽显,诗人敬佩、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生17:“回看”“千里暮云”状将军之踌躇容与,诗人之欣赏赞美之情隐藏其间。 师:非常好,《观猎》一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塑造人物形象紧扣力度和速度,意境开阔,风格遒劲,当是王维前期作品。

师:下面我们再拿起第二把钥匙——(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善于想象补充,营造意境,做到心“领”神“会”。古典诗歌中的形象不同于小说、散文、戏剧中的形象。受格律、字数的限制,诗歌中的形象塑造,往往只能抓住其主要特征。因此,读者应善于想象补充,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补充细节营造意境,“身临其境”,在脑海中自我创造诗歌形象的动感画面,如电影里的特写镜头一样: ①补充形象的细枝末节,贯通意象,营造意境——人物形象: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和情感世界等,景物:构图、色彩、动静、用途和特殊意义等;②“身临其境”,以做到心“领”神“会”。如鉴赏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时,可以展开想象,补充细节营造意境,把自己想象为诗人“身临其境”:诗名满天下的朋友要到自己神往已久的扬州去,船已扬帆而去,而送行的自己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翘首凝望,目光所及,惟有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处——由此感悟到作者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和心随飞翔的一片向往之情。下面我们以《积雨辋川庄作》一诗为例进行想象补充。(要求: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时间5分钟)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巡视)

生11: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清晨,静谧葱郁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们蒸藜炊黍,把饭菜做好后便送往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到那里劳作去了。在一片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们翩翩飞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在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们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我独处这深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朝开暮谢的木槿而悟人生之短暂无常,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如此,还有谁会无端猜忌与世无争、随缘任遇的我呢? 生18:我认为应再加上一句,“想到此,我不由得会心地笑了,我已经可以完全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如此方能尽显诗人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师:非常好,“身临其境”感悟真切。至此我们已了解了诗歌形象的知识、把握了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拿到了两把钥匙),下面到“考考你”,(放映 Powerpoint)考考你①:( 2004年广东高考题)阅读杜甫的江汉,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

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提示:这道高考题考的是“象中之‘意’”,方法步骤是(放映Powerpoint)意象→意象特征→思想感情。(3分钟,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 (全班同学思考,讨论) 师:时间到了,那位同学来分析分析? 生19:“片云”“孤月” “落日”“秋风”几个意象组合,构成萧瑟、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凄凉的心境。 生9:“落日”“秋风”虽意境凄凉但也雄壮、开阔,与“心犹壮”“病欲苏”结合在一起,应是体现作者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师:我们来看看高考答案参考(放映Powerpoint)诗歌形象——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意象特征——(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思想感情——“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看来我们的同学不简单哪!来点热烈的掌声如何?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考考你②(放映Powerpoint):( 2005年广东高考题)阅读宋代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然后回答问题。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提示:这道高考题考的是“善于想象补充,营造意境,做到心‘领’神‘会’”。

(3分钟,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

(全班同学思考,讨论) 师:时间到了,那位同学来说说? 生3:船夫睡在船上,说明“无人渡”,表现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 生20:“横一孤笛”,笛本来是船夫等渡客时吹的,可现在笛横着,人却睡着了,说明他已经吹了等了很长时间了,传神地表现了船夫长时间等待的寂寞。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高考答案参考(放映Powerpoint)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看来同学们摸着“诗歌形象鉴赏”的门道了? 生:(全班)是!

师:今天,我们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就学习到这里。如有对王维诗歌形象或古典诗歌形象感兴趣的同学或学习小组,可自选课题,对诗歌的形象进行专题探究,(放映Powerpoint:专题探究!)以备在唐诗学习结束后的唐诗学习心得交流课上与其他小组交流。下课!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有关诗歌形象的知识,(一边放映Powerpoint一边口述)诗歌和小说、戏剧、散文三种文学体裁一样,也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之类。试找出《王维诗四首》中的形象。(要求:全班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各负责一首) 生1:《积雨辋川庄作》一诗中的形象有:积雨,空林,烟火,藜,黍,东菑,水田,白鹭,夏木,黄鹂,山,诗人,朝槿,松,露葵,野老,人,席,海鸥。 生2:我认为不是“藜”、“黍”,而是蒸藜炊黍的农妇;“东菑”应是指到东菑劳作的农夫。 师:从同学们的分析中,可归纳出《积雨辋川庄作》中的形象既有塑造的人物形象——早炊的农妇,劳作的农夫,又有诗人自己,更多的则是景物。那么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应怎么看呢?

生3:我认为是是用典,虚写抒情主人公。

生11:诗人在《积雨辋川庄作》中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借此来渲染烘托诗人的思想感情。——久雨后清新葱郁的山林,蒸藜炊黍的农妇,到东菑劳作的农夫,广漠水田上翩飞的白鹭,深秀密林中唱和的黄鹂,无不包蕴着诗人深深的喜爱之情;而山中观朝槿,松下折露葵则传达出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

生12:诗人在尾联中用两典,表明自己已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抒写出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

师: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个阔远幽静、物我相惬、详和闲适的意境,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生11:诗人在《积雨辋川庄作》中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借此来渲染烘托诗人的思想感情。——久雨后清新葱郁的山林,蒸藜炊黍的农妇,到东菑劳作的农夫,广漠水田上翩飞的白鹭,深秀密林中唱和的黄鹂,无不包蕴着诗人深深的喜爱之情;而山中观朝槿,松下折露葵则传达出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 生12:诗人在尾联中用两典,表明自己已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抒写出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

上一篇:乡镇残联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财务部年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