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教学研究论文范文

2024-05-02

王维诗歌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信息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的应用为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语文教师要在诗歌教学中优化微课设计,并且考虑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引导他们阅读诗歌,从而感受诗歌的魅力,语言鼓励以及微课指导相结合,促进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诗歌教学不断创新,微课推广的价值有所提高,这样一来,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能取得理想成效,培育出更多爱好文学、善于创造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微课应用

一、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微课设计原则

第一,精细化设计。微课的核心在于“微小”和“精细”,主张让学生认真观看微课视频,最短时间内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集中注意力優质完成学习任务,语文思维变得活跃,关于诗歌知识难点的精细化处理,教师不妨引用其他材料,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小学生可以发现语文课程的魅力所在。第二,定向性设计。诗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会读、会背、会默写才算优质完成了学习任务。新时期形成的“大语文”观念,需要课堂教学更具“语文味”,固化落后的灌输指导方式不再适用,优选微课资源,展开定向教学,潜移默化中刺激小学生个性化成长起来,开阔他们的想象空间及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师应该做好的一项工作。

二、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设计与微课应用策略

(一)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学习

首先,巧用微课展示语文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等,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诗歌知识的有效整合。其次,通过分享微课资源,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过程中不断活跃创新思维,尝试梳理诗歌知识脉络。最后,设定科学训练目标,有的放矢指导学生慢慢积累学习经验。

(二)优选教学素材,应用先进技术

诗歌教学设计的优化和微课的应用,旨在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教材素材是由专家学者共同总结完成的,教师利用教材素材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然后分享微课资源,从而扩大他们的视野范围,学习素材越来越丰富,学生们将高质量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有所提高,便会在个性化发展的路上走得一帆风顺。

(三)做到有的放矢,提升学生素养

许多的语文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干扰影响,一直沿用灌输指导办法,帮助小学生进行诗歌知识的学习。诗歌教学偏向理论的情况屡见不鲜,很不利于孩子们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甚至阻碍着他们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随着现代化教学理论的渗透,微课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诗歌教学中优化微课的设计,增加学生实践的环节是很必要的。

要在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中运用微课资源,来提升学生们诗歌知识的学习质量,同时优化教学效果,努力做到科学指导、有的放矢、创新发展,使小学生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进一步提高综合性的学习能力。诗歌教学中加入了微课教学方式,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还可以刺激小学生主体创造,语文教育成功开启新的模式,期待与其他类型现代教育技术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 刘春华.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24):130-131.

[2] 徐建国.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微课资源的应用分析[J]. 科技·管理,2018(36):45.

(责任编辑:向志莉)

王维诗歌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现当代汉语诗歌中的非常规语言现象属于新兴研究热点,但对其中的助词现象关注较少。搜索中国知网近20年的文献,整理诗歌语言和助词的相关研究脉络,发现了描写不全面、阐述不深入等主要问题,这亟需后来学者去发现更多新现象。最后,本文讨论了未来值得关注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现当代汉语诗歌 助词 研究综述

一、汉语诗歌的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诗歌的定义标准、形式要求、功能定位、语言特色等方面的探索一直都未停止。我们将近20年来,中国知网中所有有关诗歌研究的文献进行脉络梳理。从宏观来看,教学研究是诗歌研究的主流话题。古体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诗集分析和陶渊明、岑参等诗人的古诗词赏析上。格律诗与自由诗的研究常相对出现,虽然格律诗更偏重于研究闻一多的翻译诗歌,自由诗更侧重于思考诗歌诗体特征,但二者都是对诗体形式的探索。散文诗因一直存在文体自觉意识不强的问题,所以相关研究多集中于赏析泰戈尔等前期诗人的优秀作品上,理论方面的研究则较为薄弱。

从研究角度来看。文学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赏析与翻译。修辞方面则多是对具体诗人、诗派的诗歌赏析研究和修辞应用研究。修辞理念常渗透在众学者的研究中,却多是作为某一章节出现,所以通篇贯彻修辞观念的专类文献较少。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最少,基本上为具体诗人的诗歌语言分析,但涉及诗歌语言研究的文献却不在少数,而且越来越关注诗歌文体本身的语言特征。

二、助词的研究现状

研究助词,则要先明确词类划分。助词性质定位方面的研究成果,常以如《马氏文通》《新著国语文法》这类的语法著作形式展现。汉语语法体系的初步建成,为语法功能的考察研究提供前提,相关研究通常是选一两个助词进行深入研究,语料上通常是选一本著作进行专书研究,或是选择多本著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角度则分为共时和历时两种。如相宇剑等(2018)将《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将”的语法功能进行分类,并统计其使用频率;丁爱玲(2019)对比《左传》和《论衡》中“之”的用法及发展趋势。语法功能研究常与语法化、语音、具体用法研究有关。语法化是助词产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动因,助词研究一般都会涉及语法化,因此相关研究较为丰富。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助词用法极为复杂。如在研究“的”的隐现问题时有学者发现,留学生发生偏误的可能性极高,徐杰(2015)更是指出诗歌等文体极易发生不合法却可理解的隐现现象。这种助词用法的复杂性,使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引入新理论来进行相关研究。

从总体来看,助词的本体研究多是涉及语法功能、语音、语法化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对其用法规律及特殊文本中使用情况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教学方面多集中于对外汉语教学,目前正处于需要引进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阶段。

三、现当代汉语诗歌中的助词研究现状

(一)现当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研究

现当代汉语诗歌是近百年来的诗歌,以“现当代诗歌”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知网中所能查询到的文献仅百余篇,且多集中于教学和翻译。当代诗歌语言研究多与诗体争论有关,少有语言研究,以“现当代诗歌”为关键词的诗歌语言分析更是少之又少。我们对一些文献所选的研究语料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大部分学者会选择“中华诗歌库中的现代诗库”为语料进行研究,但是现代诗库中是包含当代诗歌的。可能是学者们没有有意识地想将现代诗歌和当代诗歌对立开来,常将其统称为“现代汉语诗歌”。如王素英(2015)在以“现代汉语诗歌”为关键词进行的研究中,却分析了诗阳《虚拟的命题》,这类创作于21世纪的当代诗歌。自此我们可以知道,从本质来说,诗歌语言的研究,一直都是以现当代诗歌为首选语料的。

总体来看,诗歌语言的本体研究多先从国外诗歌入手,之后才慢慢开始分析国内诗歌,近些年来更是不乏对中国古歌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众学者发现诗歌语言本身就与日常语言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因此诗歌语言的非常规用法就成为了新的研究重点,近些年来也有学者将研究成果引用到教学等应用领域上。

诗歌语言本体研究日益丰富。语音方面,如周辉(2008)以韵素为研究对象,发现了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的音乐性与抒情性,并以诗人为单位探索韵素使用和诗人风格间的关系。词汇研究,如张庆艳(2007)对比诗歌作品、生活口语及法律语域中词汇的使用情况,发现诗歌词汇有单音节词占优势、常独立运用“窗”等词素、善用叠音词等特点。语义方面,如李茜(2007)从隐喻角度理解诗歌语言的语义偏离,指明为这种偏离提供可能语境的是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语言的模糊性。李成团(2010)从语用角度说明了诗歌语言翻译不是简单的直译,而是需要综合考虑语言、物理、心理、社交等多种因素的。语法分析则常与词汇、语义分析结合出现。

随着研究的深入,诗歌语言研究逐渐向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如张媛媛(2013)以陌生化理论为基础,将现代诗歌中语言陌生化现象归纳为词汇语码混杂、句法非常规、语义超常搭配等三种现象。徐杰(2015)提出语言特区理论,指明“诗歌文体、标题口号、网络平台”是语言特区的三大类型,其词汇和语法的创新都较为活跃。冯胜利(2013)主张汉语韵律学理论,但目前主要是以有格律限制的古诗为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现当代诗歌的教学研究所占比重虽大,但近些年来,对其诗歌语言本身的研究日益被学术界所关注。尤其是对诗歌语言非常规现象的分析,多是以现当代诗歌为研究语料。

(二)现当代诗歌中的助词研究

助词的研究已经很充分了,但以诗歌文体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少,在中国知网中只检索到了三篇。其中黄易青(2018)探索“兮”“只”“些”“斯”“思”“止”间的古音关系,对比其在《诗经》《楚辞》中的用法及使用偏好间的异同。周俊锋(2019)主要研究张枣诗歌中以“之”为中心的定中短语的使用情况,发现张枣擅长“之”的变形使用,并以此来实现韵律结构,构成自己詩歌的美学气质。刘颖(2019)发现诗歌中关于“的”的隐现使用常与日常语言不同,并从“的”的当现却隐和当隐却现两个角度,对诗歌语言中的超常现象进行描述、解释。

虽然能直接检索到的文献只有这三篇,但我们在查阅其他文献时也发现了一些相关研究。一类是以诗人为出发点,分析助词使用与诗歌特点间的关系。如叶琼琼(2014)在研究穆旦诗歌词汇组合方式与诗歌特点間的关系时,提及穆旦诗歌中常大量使用介词、助词等虚词,但未展开详述。

另一类是以诗歌为出发点,对诗歌语言本质特点进行研究。如张媛媛(2013)在词汇陌生化、句法陌生化的添加与删略部分,提及了诗歌中“的”的隐现问题;在句法陌生化的替换部分,提及了“着”等体标记与形容词的常超搭配现象。庄正坤(2017)在研究当代歌曲疑问句时,列举了虚词的超常添加、省略现象,其中提及了助词“得”的超常现象。

虽有相关研究零散见于一些文献中,但多是“非常规省略”等大标题下的一个小例。就总体研究而言,诗歌中的助词研究仍是容易被忽视的,专述现当代诗歌助词研究的文献仍较少,相关研究仍较为薄弱。

四、结语

现当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日益深入,非常规现象更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但是助词等方面的研究仍易被学者忽视,解释层面依然比较薄弱。助词语法功能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了,但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规律仍需继续探索。总体来看,现当代汉语诗歌的助词研究仍比较零散、薄弱,在现象描写上不够全面,在理论解释上也不够深入。故引入新的理论对汉语诗歌语言本质规则进行进一步的全面探索,应该是未来现当代汉语诗歌语言研究需要完善发展的方向。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青年)“百年汉语诗歌作品对语法规则的突破及相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L19CYY003)

参考文献:

[1]丁爱玲.《左传》与《论衡》“之”字用法比较[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9(02):59-63+109-110.

[2]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黄易青.上古诗歌语气助词“只、些、斯、思、止”的词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49-59.

[4]李成团.诗歌翻译的语用视角:语境补缺与语用充实[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02):77-82+76.

[5]李茜.现代诗歌语言的语义偏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6]刘颖,高瑒.汉语诗歌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J].汉语学报,2015(03):77-86.

[7]刘颖.从诗歌特区再议“的”字的隐现[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106-113.

[8]王素英.现代汉语诗歌中若干介词的非常规用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9]相宇剑,杜道流.《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将”的语法功能考察[J].语文研究,2018(04):44-48.

[10]徐杰,覃业位.“语言特区”的性质与类型[J].当代修辞学,2015(04):20-31.

[11]叶琼琼.论穆旦诗歌词汇组合特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6(06):71-79.

[12]张博.汉语体标记“着”历时演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9.

[13]张庆艳.现代诗歌语言的词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14]张媛媛.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5]周辉.现代诗歌语言语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16]周俊锋.字的魔方:论张枣诗歌的韵律节奏与智性抒情——以结构助词“之”为中心[J].文学评论,2019(03):189-196.

[17]庄正坤.当代歌曲歌词疑问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王维诗歌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蒙语作为一种民族语言,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作为一个蒙古族人,做好蒙语的传承和发扬也是责无旁贷的。特别是作为一个管理者,提高民语教学的质量一直是我的工作梦想。双语教学的本质也就是通过制定计划、措施,然后通过组织、指导、激励和调控等环节,统一认识和行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教学管理为核心,探索出与双语教学管理相适应的策略,有效的推动双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下面结合实践,以双语教学的管理策略为题,略述拙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建立完善的目标体系,注重目标的可测性和实效性

要想提高民语教学的质量,作为领导者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要从全局出发,统筹课程、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建立完善的目标体系。各个年段的目标要有所不同,逐步提升。目标的达成必须要有可测性和实效性性。以低年级的教学为例:通过一阶段的学习,学生的口语表达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能用蒙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并能尝试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初步的学习中要有学习蒙语的兴趣,并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所有的目标必须都要从实际出发,要督促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主,通过日常交流和渗透,达到用蒙语进行课堂交流的目的,从而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要充分利用民族的优势,通过每日诵读五句日常用语,歌唱蒙族歌曲,诵读蒙族诗歌等等活动,让日常积累和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以兴趣为先导,创设蒙语语境,提高蒙语教学质量。

二、建立具体的教学工作监控体系,层层深入,把好质量观

教学行为的完成情况,必须有完善具体的监控体系。领导层层把关,责任落实到人。形成领导-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监控体系,通过互相监督,共同促进。对于领导,要做好计划的制定,做好监督,要经常深入课堂,从教师的备课、上课,到教学后的评课等环节,要做到经常监督指导。要与每位民语教师签到目标责任书,要保证学生的巩固率、保证学生的教学质量,在学校的各项测评中,应该达到相应的等级。主抓民教的主任也要随时进行巡课,检查教师的按课表上课情况,执按教学情况和课堂组织和调控情况等等,让每位教师都能在监控中,发挥最大的能量。建立教研室,除按常规要求正常活动外,还要有问题意识,即要有专题,每个学期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一至二个问题。每次活动时,每位教师都要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观点等进行记录,每个学期在期中、期末分别对本组内的所有教师依据提出的价值点的多少进行质性评价。学生也要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学生对教师可以尽到提醒义务。对于一些因为工作调换可能出现的空节要主动与教师联系,通过沟通,完善监控体系,从根本上杜绝监控的死角,保证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建立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从细处着眼,做到教学管理的的精细化

面对人的主动自觉的发展、丰富多样的个性以及强烈的自我实现倾向,我们应把学校管理真正立足于人,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始终。与一般管理不同的是,学校管理不仅要强调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核心和动力,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而且要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完成受教育者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管理目标。做好教学工作的评价工作,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做到奖勤罚懒,能让扎实工作的教师脱颖而出,以先进带动后进,达到整体提升。从教师的备课、上课、教案制作、作业批改和参加学校和上级部门的活动等方面对教师的整体工作进行评价,建立健全一系列的教育管理制度,規范教育管理行为和执教过程,评定结果的使用要实现公开化。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评定结果,进行优秀教师、优秀教案等的评选,并进行表彰奖励。根据等次划分,记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中,兑现奖惩。同时进入教师业务档案记载存入教师发展性评价档案中。要根据评价的等级建立警示制度,即对某项目连续两次被评为差等的,要给予黄牌警示,限期整改提高,连续三次为差等的,要以教学事故给予处理。

总之,教育是一种产业,学校作为教育产业的一个系统,也有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学校教学管理,要随着教学改革需要和适应各种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完善,要做好这一工作,还需广大教学管理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管理的效能。

王维诗歌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小学教育属于学生接受学校的教育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果没有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引导,那么在未来,学生极有可能偏离学习的主要方向。所以自我国开始新课程的改革,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提出了新要求以及教学目标,希望通过对广大教师的严格要求,达到给学生一个相对开放、活力的教学环境。但是理想总是比现实要理论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教育改革的现状,浅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小学教学;教育与管理;原因与建议

一、小学教育中进行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小学教育属于学生接受学校的教育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果没有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引导,那么在其以后的求学生涯中,必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例如学生的个人素养难以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较为缺乏、不具有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甚至于创新思维的培育也将成为问题。由于种种后果,小学教育必须要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对自身的教学管理进行创新和改革。

二、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在教学管理中的缺陷

(一)对教师的培训还不够完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由此看来,在我国古代,老师能够解答学生们内心的疑惑,传授知识。而在当今社会,我国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还没有得到整体的、较为科学的教学管理方面的培训。这就为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设下阻碍。

(二)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并未深度了解

小学生处于人幼年阶段,各方面的发育都不成熟,尤其是心理发育。如果教师还是只在理论上进行知识教育,不加以心理引导,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讲诗歌的时候,如果仅仅只是大致解释每一句的意思,这是对学生们的知识汲取没有任何帮助的,显得十分教条与古板,不利于顺应现代社会的学生全面发展的号召,更不利于学生们在教学课堂中心智的开发以及课堂兴趣的培养。

(三)教学管理观念过于传统

当代学校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仍是偏传统、充满教条色彩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观念,按照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分数排名进行教学,不仅难以激起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不利于新课程的改革。所以,如果要改变这种毫无活力的教学氛围,首先就应破除传统的教学观念,活跃课堂气氛,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

(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相互结合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就表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学校教育,但是当前我国的现状却是一味强调学校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即使学校的知识传授的多么丰富,孩子在不良的家庭背景中仍然毫无用处。如果一个智商超群的神童成长在充满烟酒、麻将的家庭中,天赋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教育,即使后天学校倾注全部的师资力量于他一人身上也是无济于事的。目前在我国的学校中普遍有学生出了校门就不归学校管理的认识,这实际上是相当不正确的,学校也有义务提醒广大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结合,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如何增强小学教育的教学管理能力

(一)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一个优秀的教师教育出来的学生水平都不会太差,这就提醒我们要注重对教师自身素质的培训。为贯彻落实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改革,我们应对已经招募的教师进行更为彻底的培训,在培训中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还应该注重对其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也才能够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二)破除教条性的传统教学观念及改变教学方式方法

要进行彻底的教育改革,就应回到改革的出发点进行深入的探究,讨论改革的目的、标准是什么,以什么样的新形式改。对此,给出的建议是:不要拘泥于学习成绩。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不应只是拘泥于一些偏形式、偏理论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孩子,深入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发现他们各自的天赋,并放大他们的这些优点,而不是紧抓他们的缺点来教育,并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放权,锻炼学生们站在讲台上的勇气,而不是单纯的授课。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是时间的问题,切合了当前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营造积极活跃的教学环境

教学的设备以及教学的课堂氛围共同构成了教学环境。一方面,教师中的教学设备应该配备充足,小到一根粉笔,大到投影仪,都应在开学前进行检查,以不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为前提。试想一下,如果在教师授课到一半时,发现粉笔不足,那该怎么办?不仅打断了教学进程,而且使课堂纪律以及教师的心情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教学质量的下滑也是必然的。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渲染一种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这不仅对于教学有所益处,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学生们乐于学,教师能够轻松教,何乐而不为呢?

(四)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前面已经谈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也有一定的责任对家长进行提醒,这里要说的是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学校将孩子的课堂表现反馈给家长,家长向教师述说学生的具体情况,达到相互了解的程度,不仅能让家长适时调整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还能够促进教师深度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达到了双重教育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评价标准,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出现教师的培训还不够完善、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并未深度了解、教学管理观念过于传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相互结合等的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改革仍在进行中,就目前来看,形势一片大好,只要正确掌握相应的对策,一定能够真正在小学教育中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平.小学教育的基础特征与启蒙作用分析[J].考试与评价,2014年05期

[2]崔桂华.浅谈小学教育[J].新课程学习(下),2014年08期

[3]宋秀丽.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探讨[J].品牌,2014年06期

王维诗歌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关注点,一直在变动,比如“启蒙”、“现代性”、“重写文学史”等等,一直到当下对文学“经典化”问题的聚焦。而在文学“经典化”这个话题中,对于什么样的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本质主义,还有一种是建构主义。本质主义强调:文本内在的深刻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其被确立为经典的必要条件,起着主导作用。而建构主义则着重强调文化权力在确立经典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读者、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等外在因素主导着经典的确认。那么“新时期”以来,那些逐步确立起经典地位的作家们,他们的身份究竟是通过外力被建构起来的,还是因为其文本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里之所以拿海子的诗歌为例子来讨论,首先因为海子已经具有经典作家的身份;其次是对海子的评价存在着两极化的情况:既有一边倒的称赞,也有着“病句走大运”之类的否定;再次是海子经典地位的确立,外在因素的主导貌似是主流观点。因此,本文打算从否定海子的那些文章开始着手,着重从“本质主义”的角度,探讨诗人海子是否真的只是“一死成名”,诗歌本身的质量到底能否撑得起他经典诗人的身份。

一、海子诗歌评价中的“两极化”是怎样的?

如果对海子的评价史进行梳理,我们会发现对海子的诗歌持正面的、赞美性的评价,占了绝大多数。举一个例子,1999年为了纪念海子去世10周年,崔卫平主编出版了纪念文集《不死的海子》 (中国文联出版社),文集中收录的是西川、骆一禾、王一川、程光炜等人专业性的评论文章,他们对海子的写作都评价很高。诗歌评论家谢冕为这本文集作的序,序言虽然很短,但是却用诗性的语言,对海子的诗歌做了高度评价,真可谓赞许有加,他这样总结海子的诗歌写作:

他已经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他的诗歌理想,他营造的独特的系列意象,他对于中国诗歌的创造性贡献——他把古典精神和现代精神、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乡土中国和都市文明都作了成功的融合,以及他的敬业精神、他对于诗歌的虔诚和敬怵。

海子以后,还有甚么让人长久谈论并产生激情的话题?……①

此类赞扬性的评价太多,这里就不再列举。下面,让我们着重来看两篇持负面评价的代表性文章。这两篇文章分别从“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角度来否定海子的诗歌。2009年是海子去世20周年,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海子纪念文集,共四卷。其中的《评论卷》收入了一篇海子当年在北大法律系读书时的同学刘大生的文章,文章的标题为《病句走大运——从海子的自杀说起》 (这篇文章后来再次被收入海子的其他纪念文集,作为对海子诗歌持“异议”的代表性评价)。这篇文章在上述的这本文集中,是唯一的“不和谐”的声音,它对海子的诗歌持完全否定的观点。海子的这位同学不是专业的文学评论家,他对于诗歌评论来说甚至有些“业余”,但是这篇文章中的有些观点还是值得拿出来一说的。文章通篇拿海子的两首诗为例,来做细致的文本分析,一首是《天鹅》,一首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刘大生首先对海子的《天鹅》这首总共五节的诗歌逐节进行分析。《天鹅》的第一节总共四句:

夜里/我听见远处天鹅飞越桥梁的声音/我身体里的河水/呼应着她们。

刘文认为:这四句除了“桥梁”一词令人费解之外,总体还算不错,至于“桥梁”一词在这里为什么费解,刘未作解释。我想刘的意思可能是为什么海子在这里独独选择“桥梁”让天鹅来飞跃,而不是河流、草原或其他更合适的选择。当然这也确实不算个问题。但是,刘文接下来认为这首诗从第二节开始,问题就很大了:

当她们飞越生日的泥土、黄昏的泥土/有一只天鹅受伤/其实只有美丽吹动的风才知道/她已受伤/她仍在飞行。

刘文认为:第二节的问题首先在于“生日的泥土”、“黄昏的泥土”这样的表述让人莫名其妙。其次,“飞越”一词在这里时态不清,会给诗歌的翻译造成麻烦。再次,“美丽吹动的风”一词表述也有问题,风本身就是吹动的,因此,这句改为“美丽的风”即可。这里可以看出刘从现实生活中语汇的使用和组合的角度出发,确定海子的诗歌语言存在很大的问题,认为海子在“生造词语、乱用时态”。紧接着,刘文开始指出诗歌第四节在句法上的错误:

当她们像大雪飞过墓地/大雪中却没有路通向我的房门/——身体没有门——只有手指/竖在墓地,如同十根冻伤的蜡烛。

刘认为这里的转折词“连”、“却”属于多余。同时认为 “只有手指”应该改成“只剩手指”,而“冻伤的蜡烛”一词,则“纯粹是胡编乱造”。文章中其他的文本分析,包括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分析,和上述的大致类似,因此这里不再列举。最后刘大生得出的结论是“海子的诗逻辑混乱、语言拉杂、病句百出”,是“病句走大运”。当然刘大生的这篇文章也有它自己的逻辑和较为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在当下后现代的语境之下,在整个哲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的领域内,有些新出的词汇、概念,包括诗歌的语言,都与以往我们已经习惯了的“现实主义”逻辑相去甚远。我们往往对其一知半解,生吞活剥,有时候却又无比崇拜。对此,刘大生还特意列举了《尤利西斯》中的一个被广为崇拜的“病句”来佐证自己的观点:I am always getting enough for 3 forgetting. 当然,刘大生文章的观点也有问題,问题在于:文学语言尤其是诗歌语言与普通语言之间,终究还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他要不是没有认识到,要不就是不肯承认。关于海子诗歌语言的问题,本文后面还要谈及。另外,他想用海子的诗歌来证明他自己对后现代语境的解读,他选择的这个例子并不恰当。

我们再来看一篇题为《我们真的需要海子吗》的文章(《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10月),这篇文章首先从本质主义来否定海子。文章认为已经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面看似生机盎然,但实际上深层的情绪却是从骨子里渗出来的浓得化不开的悲凄, 它展现的并非是春暖花开的美丽景致, 而是一份临终前忧伤的遗嘱”②,由此作者认为“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怎能教高中生们做一个幸福的人” ③。而对于海子诗歌的走红以及被选入中学教材的原因,文章的作者认为,首先是诗歌界和诗歌评论界对海子之死的狂热讴歌,而这种讴歌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诗歌界希望借助海子的走红,重振已经式微了的现代诗歌。最后作者号召中学语文教材要抵制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入选,这样做,既是为了中学语文教育,也是为了尊重和告慰海子,因为海子写作这首诗的目的是“希望人间处处都是阳光灿烂, 春暖花开”。

上述这两篇否定性的文章,都有一定代表性,一个从诗歌质量本身否定了海子,另一个则正好“证明”了“病句走大运”的海子,是如何在外力的推动下,被“盲目”地崇拜和讴歌的。那么,海子的诗歌真的是“病句”走了大运?我觉得还是让我们认真阅读《海子诗全编》,而不是只从一两个文本出发,就轻率或随意地得出结论。同时,还要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分析海子诗歌的文学史意义,这样才是比较恰当的做法。

二、海子诗歌真的是“病句走大运”?

来看看海子诗歌中所谓病句的问题。如前所述,刘大生认为海子的诗歌充满了病句,我想 “问题”可能主要出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诗歌的语言方面,一是在诗歌的意象方面。先来看语言,诗歌语言和普通语言在词语的组合、运用等方面,有时候差别很大,因此我们经常会感觉到语言“组合不当”而导致了诗歌的晦涩、难懂。这一点,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早期的“象征主义”诗歌中,就表现得很明显,这并不仅仅是“后现代””的产物。每当说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李金发“晦涩诗”的代表作之一《弃妇》,这首诗的最后几句是“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这几句如果从普通语汇组合的角度以及所谓 “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衡量,那它就几乎全是病句,例如:“裙裾”怎么能说衰老?“裙裾”又怎么能发出哀吟?谁徜徉在丘墓之侧?既然永无热泪,又如何点滴在草地,而为世界之装饰?下面,还是用《弃妇》来看诗歌意象的问题,诗歌的后半段是“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長染在游鸦之旅,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李金发在这里试图将弃妇的情绪借助一系列的意象“夕阳之火”、“灰烬”、“游鸦”、“舟子之歌”传达出来,但是由于选用的这些意象过于生僻,也就是所谓的“远取譬”,因此诗句在很多人看来,往往有一种难以捉摸、以至于莫名其妙的感觉。当然,这些都不能算是病句,只能算是在欣赏诗歌时,每个人的审美习尚不同,有些人很难接受这种“晦涩”而已。其实,海子的诗歌,在语言和意象方面也都存在着这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我们举他的《单翅鸟》这个例子来看,诗的第一节:单翅鸟为什么要飞呢/为什么/头朝着天地/躺着许多束朴素的光线。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光线”怎么能“躺着”,“光线”更谈不上“朴素”。再来看诗歌的第二节:菩提,菩提想起/石头/那么多被天空磨平的面孔/都很陌生/堆积着世界的一半/摸摸周围/你就会拣起一块/砸碎另一块。这里的几个意象“菩提”、“石头”、“面孔”之间的关联度几乎没有,它们和单翅鸟之间的关联度看起来也不大,由于诗歌所选取的意象过于生僻,从而导致了诗歌意义的跳跃、省略、空白的出现,从而导致了诗歌的晦涩与难懂。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句子之间的张力,使整首诗歌看上去没有显得过于平白、简单。而且这首诗的每两节之间,也都用过于陌生的“意象组合”来对诗节进行分割,造成了意义的跳跃,造成“陌生化”的效果,使诗歌看起来更为复杂,意境也大为不同,给人一种“深”与“玄”之感,而不是“浅”与“实”。例如,诗的第三节是:单翅鸟为什么要飞呢/我为什么喝下自己的影子/揪着头发作为翅膀/离开。诗句看起来较为“实”,而接下来诗人就又开始运用陌生的意象组合:穿过自己的手掌比穿过别人的墙壁还难……肥胖的花朵/喷出水/我眯着眼睛离开/居住了很久的心和世界/这一节看起来又比较“虚””。这样“虚”、“实”相间,使诗歌产生了一种张力,也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既然海子的诗歌不是“病句走大运”,那么海子诗歌的文学史意义究竟如何评价?首先历时地来看,也就是把他放到百年新诗史的进程里面来看,海子的诗歌也确实有着更明显的现代、后现代的特征。另外海子诗歌的“时代性”特征也非常明显,他是独特的,确实如谢冕所言,首先由于文化传统的原因,他的诗歌融合了“古典”与“现代”;但是由于国门的再度打开,他个人知识结构的变化,对域外艺术的吸收,导致了诗歌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最后由于个人生活经历的原因,他的诗歌又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乡土文明和城市文明。这一切成就了海子诗歌的个性。我们再共时地来看,也就是把海子放在整个“新时期”之初的诗歌潮流中来看,他与北岛不同,北岛的诗歌一部分关注时代的政治文化,另一部分是或隐或现地表达一种独特的情感——内心深处的,或者男女的。海子与顾城和舒婷的诗歌也是差别巨大:顾城更多地沉浸于自己的童话世界;舒婷的诗歌是明朗的、向上的,她更多地探究爱情、思考现实。海子与他同辈的西川等人的诗歌之间也少有相似之处。那么海子的诗歌中,究竟有多少是水平线之上的作品?此类作品的数量的多寡能否撑得起其经典诗人的身份?这是下文要探讨的问题。

三、是否每一首都优秀,才算得上经典诗人?那么海子呢?

近些年,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些新诗史上的优秀诗人、著名诗人、经典诗人,他们是不是每一首诗都很优秀?一生创作过多少首优秀诗歌、代表性诗歌,才算得上经典诗人?海子又有多少首诗歌属于优秀呢?这里我们不可能把现当代诗歌史上的每一个诗人都拿出来,对他们诗歌文本按照优劣进行挑选分类,再得出结论。但是,我们可以拿几个著名诗人为例,来进行大致的探讨,然后再来分析海子的诗。在1949年之前的新诗史上,我们可以列举出一大批熟知的诗人,正是他们的写作构成了中国新诗史: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朱湘、卞之琳、戴望舒、艾青、何其芳、臧克家、穆旦,等等。如果我们翻开一个诗人的全集,从头到尾浏览一遍,在每个诗人的整个写作之中,哪些是优秀的,哪些是一般的,我们应该会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这里我们不妨列举一下,没有臧否的意思,只是做一个基本的判断。苏雪林曾经说胡适是个哲学家,不合适做诗人。《尝试集》中的那些尝试之作,撇开“尝试”之功,比较而言,诗集中有价值的可能在于那些说理的诗,那些白话抒情诗的尝试明显不够成功,尚不如他本人《去国集》中的那些“拟古诗”。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新诗《梦与诗》,由于有“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这样的金句,才显得可圈可点。相较于胡适,徐志摩诗歌的抒情明显较为成功,主要在于他把韵律、形式等和抒情结合起来,还有他在意象运用上的成功。从徐志摩诗歌中意象的撷取可以看出,诗歌天赋在诗人创作中的重要性。此类成功之作主要是我们熟悉的《再别康桥》 《沙扬娜拉》 《雪花的快乐》《偶然》。而《残诗》 《再不见雷峰》 《为要寻一个明星》等文本,其价值可能更多的在于其“思想”与“主题”,而不在诗艺。艾青诗歌中的上乘之作可能主要集中于他去延安之前的一些抒情之作,尤其是短诗。艾青的优秀之作是那些将“画面感”、“颜色”、“意象”、“形容词”较好结合的那些文本。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 《我爱这土地》《乞丐》等。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分析其他诗人。但是我们可以得出,有一定数量的文本作支撑,形成了自己成熟的诗歌个性与特色,有自己广为称赞的代表作,这样的诗人就算得上优秀诗人,而他们的代表作经过时代反复的淘洗仍然能留存下来,被遴选入教科书,写入文学史,这样的文本就是经典文本,这样的诗人就算是经典诗人。由此,诗人海子也算得上经典诗人,因为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已经进入文学教育,他的诗歌创作也已经写入了文学史。那么对他的文本我们到底如何评价?哪些是上乘之作、经典之作?2009年3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海子诗全集》,这应该是目前收入海子诗歌最全的集子,从这本集子我们也可以了解海子诗歌写作的全貌。海子诗歌按照特色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篇幅较短,意象的使用和组合不是过于生僻和难解,所要传达的情感相对明确而不晦涩。反之,则为另一类。前一类文本通常是海子诗歌中广为称赞的文本,例如最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及我们经常提到的《亚洲铜》 《村庄》,还有一些组诗中的短章,如组诗《诗人叶赛宁》中的《浪子旅程》等。“一死成名”是很多人对海子及其诗歌的评价。也有人认为,是以西川等人为代表的北大诗歌圈子的力捧,才建构起了海子经典诗人的身份。但如前文所述,海子诗歌具备了经典所要求的独特性与原创性,这是经典确立的重要条件之一。另外,海子诗歌也具有可阐释的多重空间,“病句走大运”之类的争议,其实也是多重阐释的一种明证,这也是经典确认的条件之一。再次,海子诗歌中那些优秀的文本,它以真切的感情、切身的感受,引起了阅读者的共鸣。例如,我们来看《浪子旅程》:

我本是农家子弟/我本应该成为/迷雾退去的河岸上/年轻的乡村教师/从都会师院毕业后/在一个黎明/和一位纯朴的农家少女/一起陷入情网/但为什么/我来到了酒馆和城市……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头上插满鲜花/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我要头上插满故乡的鲜花……。

这首诗写出了一个怀着浓郁乡愁的农家子弟,跳出农门,来到都会后的感受。他内心对都市文明有着曾经的向往,也有着游历之后的厌倦。故乡,最终才是他灵魂向往回归的栖息之地、安放之所。这首诗,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当年,在农村日益边缘与破败的今天,都能引起我们内心深深的共鸣,它写出了人类一种共通的情感——乡愁与怀旧。而这一切,正是经典的力量,是经典穿透人心的力量。海子经典诗人身份的确立,不全是建构起来的,也是其文本的价值使然。

【注释】

a崔卫平编:《不死的海子》,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bc见《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王维诗歌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语文学习和高考备战中,学生和教师在这一部分也倾注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最终取得效果却不尽人意。本文将对此进行具体详细的分析和探究。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1.功利性的诗歌鉴赏教学。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从课本知识到考试练习,一直都接触诗歌鉴赏,然而在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心中,所有一切的准备不过是为了更大程度地取得高考语文试卷上这类题目的高分。所以相应的诗歌鉴赏教学和学习便因为这个目标而具有功利性。在日常的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对于诗歌内涵的真正了解和把握,同时,做题技巧经验的一味传输也使得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虽然,很多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目时,能够很快写出貌似规范标准的答案,但都缺乏自己的思考,对于诗歌真正蕴含的思想和意境一知半解,一旦诗歌类型和题目问法稍有改变时,便无从下手。这样急于求成、功利性的教学与诗歌鉴赏题目考查的初衷背道而驰。

2.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处理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目时,教师大都一味地修正和规范学生提出的的看法和观点,以求最大限度地接近标准答案,获得高分。整个流程一直都是老师在发挥主导作用,向学生传授标准的解析和自己的见解,不注重学生自身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被外来的知识所压抑,久而久之,学生便懒得去思考,进而逐渐丧失诗歌鉴赏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直提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这一点也应切实落实到日常的诗歌鉴赏教学之中。

3.局限于课堂的诗歌学习范围。当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仅局限于课本和试卷上的内容,限制在课堂学习的时间里。一些教师为了能够使学生获得高分,通常会研究出题人的心理,然后再找类似的篇章供学生练习。虽然这样能够更快地掌握考试规律,但是,不可否认,这样大大局限了学生认识诗歌了解诗歌的范围,使得诗歌学习变成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让学生失去了对于诗歌学习的兴趣,更不会在课下自主地拿出时间来了解相关的知识,做更深的探索和研究。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而然地将阅读品味诗歌只作为一种应付考试的任务和老师强加的作业,而忽略了诗歌其中包含的美。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解决策略

1.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热情。日常的诗歌教学以课本为基准进行适当的拓展,开阔学生诗歌学习的视野,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较为着重的探索,注重培养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同时,科学合理协调课程安排,辅以相应的练习和指导,及时修正学生在诗歌认识方面的误区。但要注意不要盲目地否决学生的答案,重视其中存在的合理性,以便学生对诗歌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灵活地应对考试。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传统的诗歌鉴赏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从诗歌的了解阅读到诗歌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一直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诗歌的讲解和观念的灌输,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自我思想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热情,应尝试做出有效的转变。比如,在诗歌学习之初,先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经历。课上学生讲解,教师补充。在进行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的探索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踊跃发言,共同完成知识的整合和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阅读诗歌,了解诗歌并获得更深的理解。

3.让诗歌融入学生生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绝不仅是对了考查学生对这一首诗歌在几个方面的认识和把握,日常的诗歌学习也绝不单单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题目,这样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于我国优秀诗歌的了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和水平,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然的,诗歌鉴赏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书本,学生诗歌学习的过程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而应努力地将诗歌融入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敏感度和关注度。在学校生活中,學校、教师可以积极在课余时间举行相应的诗词大会,并通过朗诵、歌唱、表演等形式对诗歌进行呈现,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歌所蕴含的美。同时,鼓励学生重视诗歌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其中的奥妙,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诗歌艺术,传承中华文化。

培养诗歌鉴赏能力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成绩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还能肩负起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重担。因此,要及时地发现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改正,从而不断推动诗歌鉴赏教学水平的提高。

上一篇:科技活动初中生物论文范文下一篇:历史高考质量评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