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论文题目范文

2023-11-25

人格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的主旋律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靠创新型的教师,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型领导力的校长。具备创新型领导力的校长的关键是校长的人格魅力,而校长的人格魅力将影响到教师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无一不是追求变革与创新的结果。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世界格局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高度知识化、信息化以及日益增多、日益完善的高科技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命脉,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创新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加速,创新已成为时代的基本特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哪个民族和国家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就能迅速发展和强大;哪个民族和国家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就注定要走向落后,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之一是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宗旨就是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涌现提出了期望。这是关系到中国能否持续发展,实施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问题。普通高中作为人才培养根基,义不容辞要承担自己神圣而崇高的使命。

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速度与质量的关键因素。创新型人才的素质主要表现在:一是要有创新的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是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念,要培养对新事物、新科技、新信息的敏锐感受能力。知识经济的增长已不同于传统经济那样依赖外延扩张型的大投入,而主要是靠知识创新和转化。这种结果要辅之以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和文化的创新。二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当今社会,知识既急剧分化,又高度综合,虽然知识和创造力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比关系,但是知识越广博,产生新事物、新观念、新设想的基本要素就越多,竞争中取胜的几率也就越大。三是要有创新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共存合作和沟通能力。

一、普通高中学生的现状

普通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格发展和培养的关键时期,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许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心理学家们对个性人格品质与创造性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创新绝不仅仅是认知与智力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个体人格的问题。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创造性的人,健康人格的人将以创造性的、生产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对 1800多个自我实现者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是健康人格的一个基本特征,人格越健康,就越富创造性。各学者的解释体现了人格与创造性的密切关系,因此,人格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有中学曾对367名高中生进行卡氏16PF人格测验将其结果和与常模进行的比较发现,高中生在乐群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和实验性五个因素上明显高于常模。这一测验所显示的高中生的人格特点,也表明了高中生的人格具有青少年人格五因素的特点,即外向性、宜人性、责任感、情绪性和开放性。乐群性与外向性、宜人性和开放性是相联系的,表明高中生喜欢交往,渴望理解和支持。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和实验性是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品质,是创造性人才应具备的人格。但是,由于本测验学生在有恒性、怀疑性、忧虑性和自律性上显著低于常模,说明中学生的人格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因素,这与当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不无关系。尤其是中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任务越来越重,升学的压力逐渐增大,所以很容易出现人格的缺陷和障碍。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预防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测查结果表明,高中学生人格发展在男女性别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男生在恃强性、实验性和独立性上高于女生,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好强、大胆、自信、少依赖。分析其原因,男性的好强与独立人格,既有社会因素也有生物因素,与社会对男女不同性别所给予的不同期望有关。女生在乐群性、兴奋性、幻想性、敏感性和紧张性上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比男生的人格更表现出外向、依赖、重感情、轻松活泼、喜欢幻想、做事认真、好感情用事、人际关系复杂等特点。

依据高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可以知道,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注重素质教育,特别重视人格教育,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较弱的文化陶冶、较窄的知识视野、较死的教学方法等弊端,以及教育中过重的功利主义而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它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教育目的,强调受教育者人格的健全、内在潜能的发展、文化知识的提高和道德行为的规范。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维、如何做事,在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协调发展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更高的层面看,素质教育不仅高度体现了教育的人文精神,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在更高层面上的统一和协调。

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及实施新课标以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升学率的影响,过分强化文化知识教育,形成了一套过窄、过深的文化课程体系,这套“应试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文化素质有明显缺陷,广泛适应和创造能力差。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过去,而是要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改革普通高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民族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和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基础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要通过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人格教育来实现的。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普通高中的薄弱环节。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特别重视人格教育才能让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高中学生正处在人格发展和培养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健康人格成了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较之于传统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探讨和研究。通过校长培训班的学习,结合普通高中教育的实际,我认为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解放思想,改革课程结构,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重点

解放思想的精髓在于勇于创新。创新人才培养不是一种类型,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如果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以及学生不能改变固有的教学理念,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工作中就很可能走老路、走套路,即使某些局部有些创新,但整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是不可能完全实施的。因此,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目前,普通高中学生更多是追求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对自身能力的要求。这样的结果,使我们教学及教学管理的重点都放在学生的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上,教学方法也只是传承式教学,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考试取得高分,因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的长河里,他们只会继承,但难于创新。我们要转变教学重点,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培养学生的强烈事业心和使命感、责任感上,这是创新的先决条件。通过研究性学习,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如测验所反映的学生乐群性特点,就是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合作、交流和团队精神有关。据有关调查发现,现代许多的科技创新成果都是集体合作的产物。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开发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方式,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创新是一种崇高的追求,它与高昂的精神状态、高尚的精神境界紧密相联。没有强烈的进取心、事业心和使命感、责任感,就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

2.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大力提倡个性化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个体差异万千,为了提高学生能力,应该大力提倡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其次,教会学生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文字教材、网络课件、音像教材等)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方法。学生通过各种媒体资源的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如科技发明创造、音体美创新、数理化奥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独立性和实验性等人格特质得到健全和发展。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关键在新和异,实际上是一种创造,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甚至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在新和异上作文章,鼓励学生尝试一点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哪怕是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的东西,打破学生思维定式,萌发学生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在学分上对富于创新的学生有所倾斜,以资鼓励。这样就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上营造一个思创新、求发展的氛围,为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提供肥沃的土壤。

3.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创新的人才步伐

熊彼特(1883—1950),1912年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指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包括:引进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例如,建立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创新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有创新理念和实践的创新型教师。著名教育学家钱伟长曾明确指出,没有创新实践的教师教不出创新型的学生,甚至由于对创新的不理解而压制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思想解放是创新管理、创新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环境,创新理念的宣传和普及是创新实践行为的通行证。

首先,要开展上岗培训,转变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观念。充分掌握利用多种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的技术和方法,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颁发合格证上岗。鼓励教师多做课件,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教学。其次,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师在前台授课,学生在后台听讲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代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的引导、督导式教学方法。教师授课不是每章、每节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这些章节,答疑解难。第三,在教学中,尽可能挖掘教材中的思考点,提出教师的富有个性化的观点和建议,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在无数次的智慧火花的碰撞中锤炼出创新人才。第四,要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制度。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特别要转变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第五,教师讲课应贴近社会、时代、生活,让课堂成为活生生的社会,把各种社会现象、学科前沿知识、高科技引入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学生工作、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难以解答的问题也能在课堂上提出,寻求老师及同学的帮助,让课堂成为学生实际工作中的良师益友。这样形成了社会大课堂,课堂小社会,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良性循环。这种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既然是创新,它就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是一种“闯”和“试”,因此,创新有时还要面对和承受政治上、工作上可能出现的各种艰难和风险。思想懒惰者、素质平庸者固然与创新无缘;具有一定素质和能力的人,如果没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进取心,不排除个人的私心杂念,即使看准了的,也未必就会“大胆地去试、大胆地去闯”。因此,创新人才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营造良好的氛围。要建立一套有效的体制、制度和规章,鼓励、督促与保障,既允许探索与试验,也允许失误和修正。对创新和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与代价持理解宽容的态度。

人格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人格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依靠创新型校长领导力,彻底改变旧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培养观,彻底转变高中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功利倾向,着力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人格真正得到全面发展。针对目前学生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依靠校长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人格品质的优化和培养上,要加强和重视对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情绪调控能力、挫折忍受力的培养;要尊重学生人格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在人格培养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消除和解决学生人格发展中的缺陷和障碍,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达到培养出创新人才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中学)

人格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 要:人格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课程则是初中人格教育的载体之一。文章基于此,首先,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三个方面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性,继而以历史知识、历史经验、历史思维为研究对象,其次,探讨了历史教学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的优势,最后,围绕课前导入、内容讲授、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四点内容,提出了具体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初中历史;健全人格;核心素养

一、 引言

健全的人格是初中生学习、成长、发展的基础。初中生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阶段,一方面,他们朝气蓬勃,锐意进取,希望提升自我。另一方面,他们也稚气未脱,人格尚未定型,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加强初中生人格教育就成为当前初中教育的重要任务。人格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要发挥好不同课程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而历史课程则是最为主要的课程之一。初中历史课程融汇了古今中外数千年的历史,既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学生人文教育、理性教育中均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强化初中历史教学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的作用。

二、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性

(一)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格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人格教育是立德树人的起点。人格教育以培养学生理想人格为目标,而道德教育则是学生理想人格培养的第一步,这契合立德树人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格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归属。立德树人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具备健全人格则是完整的人的必备条件。

(二)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客观需要

随着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渐从传统的双基目标、三维目标演变为更具综合性的核心素养目标。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分析、历史实证、家国情怀五点内容构成。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与学生健全人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家国情怀,既属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范畴,也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客观需要。

(三)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主动要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丰富,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和逻辑思维显著增强,人格发展趋向定型。与此同时,初中生意志力普遍薄弱,特别是面对互联网对现实世界的冲击时,从小娇生惯养的初中生就显现出他们的人格发展中存在不少的弱点。比如规则意识不强、集体意识淡薄、公德心差等。近年来,因人格不健全而导致的初中生行为失范的问题屡屡见诸报端,如盗窃斗殴、校园欺凌、破坏公物等。引导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对这个角度而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也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主动要求。

三、 初中历史课程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的优势

(一)历史知识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初中历史课程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具有历史教学的作用,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中国历史为例,初中历史课程展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对学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这正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历史知识中蕴藏着大量的德育元素,这些德育元素在学生的道德培育以及健全人格养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先秦典籍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见贤思齐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名言、警句,对学生的拼搏意识、反思意识、学习意识的培育大有裨益。

(二)历史经验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唐太宗在魏征死后曾感慨叹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中可知,当时的统治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历史学科不仅是对过往历史的记录,也包括对历史的研究与总结,而历史经验则是历史研究与总结的成果。通过对历史经验的认知,同样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八年级上册学习的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为例。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面对中国成为列强欺凌、鱼肉的对象这一惨痛社会状况,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从农民阶级朴素的爱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到地主阶级为自救而进行的洋务运动,再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从“戊戌六君子”的沸腾热血再到辛亥革命的振臂一呼,最终汇聚成“五四运动”这一群众性的爱国运动。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使学生牢固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驱动学生投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潮流之中。

(三)历史思维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历史思维是民族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心理特征的思想表达形式。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标志性的历史思维。比如,“大一统”思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汉武帝通过种种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也使得“大一统”思维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华儿女的心里。因此,历史上的中国虽然多次分裂,如南北朝时期和辽宋夏金时期等,但最终均走向统一。

四、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对策

(一)在课前导入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课前导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首要环节。课前导入以教学内容为依托,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导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比如,直观形象的视频、生动有趣的故事、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等。在活跃课堂氛围以及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铺垫基础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要重视课前导入的作用。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心理出发,选择针对性的导入元素,发挥好课前导入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的作用。以七年級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为例。都江堰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都江堰由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时至今日,仍然在灌溉、防洪、排沙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初一学生的地理概念尚没有彻底形成,仅凭书上的内容和图片容易使知识扁平化,不能使学生对都江堰有全面的了解。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视频导入法,通过专业的介绍都江堰构造的视频向学生展现都江堰的全景以及修建者李冰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在内容讲授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内容讲授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体,也是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教师要将人格教育与内容讲授紧密地衔接起来。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初中生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初中生出现了好逸恶劳的问题,怕吃苦、怕困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初中生遇到小小的挫折便无所适从。教师要以历史教学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畏艰难险阻的品格。首先,在内容讲授时,教师自己要感情充沛,能够根据讲述内容变化自己的音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时,当讲到大泽乡起义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时,教师的整个感情应该昂扬向上,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其次,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自己引用的素材精心挑选,一方面,贴近学生生活,另一方面,又能升华课堂。比如,在讲到七年级上册《西汉的建立與“文景之治”》时,“以德化民”的措施就可以选用“缇萦救父”的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使学生能够体会子女与父母的骨肉亲情,进而联想到自己的家庭故事。最后,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寻找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同学分享,使学生更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在讲到春秋战国的历史时,很多学生对其中的一些成语故事耳熟能详。这时候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需要起到必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即可。

(三)在课堂讨论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呈泛滥趋势,并且,逐渐从学术界向社会大众中蔓延,对社会思潮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思潮,以否定历史,将历史虚无化为主要特征,不仅不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也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历史虚无主义者不仅在历史材料的选择中,有意识地关注“问题”,忽略成就,更不惜以歪曲、篡改历史的方式来扭曲历史的真实性,从而实现混淆视听的目标。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学、影视艺术中泛滥,如在各类平台均获得高分和良好评价的某影视剧打着历史正剧的旗号,无限拔高李鸿章的形象,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最终形成,历史知识储备有所欠缺的学生造成了认知上的偏差。对此,教师要重视课堂讨论的作用,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讨论价值的议题。比如在学习历史人物时,要坚持用一分为二,辩证全面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而不是简单地用“好”或是“坏”进行区分。要教会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进行思考,而不是用现代人的观念去要求前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活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实践活动具有主题性强、参与性高等特点,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能深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实践活动在学生健全人格养成中的作用,并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的主题与开展方式。比如,通过对粮票、布票,筒子楼等的相关介绍等,使学生的认识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丰富。在组织活动时,通过学生前期的采访记录,讨论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让学生能够自发地感受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更能理解现在“光盘行动”的意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知青公社等实地去进行探访,增强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更为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人格教育是当前初中教育应该关注的重点内容,教师不能忽视人格教育在学生时期乃至未来人生道路上对于学生的影响,而历史教学则在人格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教学的内容、历史经验、历史思维等均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要重视历史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并将其贯彻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从课前导入、内容讲授、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四个维度采取好措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加班人。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Z2):11.

[2]刑晓清.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塑造学生人格[J].教育艺术,2009(7):78.

[3]梁瑞忠.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格培育[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王桂花.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格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9(8):33-35.

作者简介:陆雅炯,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吴中区西山中学。

人格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 要:一个留守儿童对应的就是一个家庭,孩子的身心发育是否健康成长直接导致他的一生,导致一个家庭是否和谐幸福美满。家庭的稳定才能促使国家安康平安。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健全人格

在2009河北省儿童抽样调查的50794名儿童中,有7146名留守儿童,占14%,其中,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5270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73.7%;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1876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26.3%,占总抽样本儿童的3.7%。按照此比例分析,全省约有170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其中父母均在外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有45万。在农业人口占70%以上的河北省,这个数字说明,留守儿童绝对数大,但由于不太集中,问题并不是很突出。同时,调查结果显示,留守率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即地方经济越发达,留守率就越低,地方经济越欠发达,留守率就越高。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具体情况如下:

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留守意味着孩子缺乏基本的亲情和父母完整的爱,缺乏完整家庭带来的温馨和幸福,因此这些孩子在人格健全方面较之普通孩子为欠缺。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较为偏激,易猜测,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等等。健全人格对个体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生存本钱,有了健全的人格,才有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才能受到尊重和礼遇,才会有知心的朋友,才会有自豪的人生感叹,才会不寂寞不孤独,才会有良好的人缘。

每个人是社会的细胞,人和人联合,共处,共同打造家庭、单位、团体,所有的人,在世上生存,这就是人的社会,人的团体,人的联合体。假如每个人都有健全的人格,那么社会会多么健康,积极向上,活跃而文明,没有违法,没有罪恶,没有黑暗。健全的人格会促进社会健康快速的发展。健全的人格会带来震撼,心灵的敬畏与崇拜。比如,我国伟大的总理周恩來同志,他以充沛的精力,精明的政治头脑,爱民的心,伟大的人格,为祖国为人民尽心竭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受百姓的爱戴与后人的追悼,联合国也降半旗致哀!总理走了,人们怀念他,怀念的不是地位,不是容貌,而是那颗火红的心,那巨大的灵魂,那震撼人的人格力量!人格健全的员工会有更大的可能给单位带来好的效益,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因为健全的人格就意味着更强的沟通、交际、理解和办事的能力。就教师来讲,健全人格的意义会更大,拥有健全人格的教师会把健全人格的力量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感动学生,学生一生都会受其影响。承德市检察院检察长李永志在2008年探母校时说过“如果一个单位因为你的到来而焕然一新,因为你的出现而大有改观,那你是了不起的!”而这就要求人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

家庭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最基础的生存环境。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而我们所说的留守儿童恰恰缺失就是这个关键的温情。

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刻不容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出发,建议家长能够尽量就近找工作

经常保持与孩子的联系,以便于和孩子沟通交流,可采用电话书信视频等方式。让孩子感受亲情的温暖和呵护。

二、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机会,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措施,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课后活动中心、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应加大对走读留守学生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做好留守儿童的第二任父母的重任。尽量弥补孩子心灵上情感的缺失。

三、社会也应该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献一份爱心,尽一份义务,伸出友爱之手,争当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使留守儿童既能得到有效的学习引导,也能得到生活上的温暖,解决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在社区或留守儿童生活区内设立爱心帮扶箱,即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心愿以字面形式放入帮助箱中。让有能力有爱心的朋友帮其实现。

四、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发挥其作用

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学生,创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列入议事日程,除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以外,更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制定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对外出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掌握与孩子交流沟通及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个教育问题,也是关系社会稳定乃至几代人的成长问题。为此,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及社会方方面面都来关心重视,形成合力,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

人格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味追求经济与发展的过程中却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精神文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而人文精神是精神文明的关键同时也影响着物质文明建设。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同时高中时期的教育也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高中政治教育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教师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平台。在新课标改革下,相较于以应试为主的传统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但是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育中,并没有把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视为课程教育的重点,让人文精神很难渗透到高中政治教育中。从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育的现状出发,多方面论述高中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人文精神;教育现状;实践意义

素质教育的提出,给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也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冲击。传统的高中政治教育主要以理论教育为主,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时期对于学生来说,是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是品格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人、关心人,展开以“人”为核心形成的一系列具有传承性的独特精神现象。人文精神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人文精神成为高中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同时也对高中政治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要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把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因此,如何在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成为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同时也成为高中政治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重点课题。

一、人文精神的含义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的发展成为一个国家的软实

力,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文精神,那么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呢?人文精神从字面看,主要集中于人和精神这两个词身上。古往今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可见不管是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要充分尊重人性,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就被大肆宣扬传播,这种人文主义思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如果把人文精神单纯地定义为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还有很多的内涵不为人所知。人文精神经过长期持续的发展创新,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当前我们所提倡的人文精神主要以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为主,这种关怀主要体现在尊重、追求、价值和维护等方面,简而言之,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围绕人开始的一系列人格塑造活动,集中体现了人的精神品质,培养人文精神的最终目的就是完善健全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人文精神境界。

二、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育现状

1.没有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现阶段我国高中政治教育还是偏向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并没有把人文精神列入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政治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教材为主,对人文精神的渗透很少,整个课堂氛围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教学中也没有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学生没有形成很好的沟通反馈,以致于学生没有机会去了解人文精神,从而导致他们在人文精神方面的欠缺。

2.人文精神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运用不多,对人文精神缺乏深刻认识

高中阶段是学生知识储备的重要阶段,因为他们三年高中学习后即将面临读书生涯中最重要的高考,大多数学习的知识还是运用到考试中,高中教育始终摆脱不了应试的命运,而且程度较小学、初中更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占较大比例的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不管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但是最终我们希望的还是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去适应社会,但由于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接受学习,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实践,在政治教育中,学生所知道的人文精神大多数来源于课堂,由于考虑到课程设置和学生安全等问题,也没有相关人文精神的社会实践,从而导致学生对人文精神没有深刻的认识。

3.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整体水平不高,有待提升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教师的教体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教学活动的开设者,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质量和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热情。为人师表是所有教师都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品质,对于政治教学的老师则要求更高,因为他们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引路人,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试想一个教授思想政治课的老师没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又怎么能通过教学去引导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呢,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中政治教师对于自身的人文素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还出现了许多问题,这导致了在政治教育中推行人文精神遇到了不少困难,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4.学生评价形式单一

高中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相较于初中生成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中最美好的阶段,也是他们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中主要以学生成绩来作为教师测评的主要手段,政治教学本来就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学生的很多品质通过试卷是不能体现出来的,但是政治教学评价还是逃不出这种宿命,过分地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成绩来论英雄,让学生不仅不能体会人文精神的真谛,反而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会让他们在心里产生一种抗拒。

三、高中政治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和实践意义

1.高中政治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文精神是社会中普遍被大家所认可的一种精神境界。那么高中政治教学为何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育改革让基础教育课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材教学,更多地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学生培养为多方面发展的、社会所需求的人才,当前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而忽视了自身的人文素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对“教学目标”“内容标准”和

“实施建议”等方面要全面贯穿落实人文精神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先学会做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要关心他们建立良好的个性和人格,高中政治教学较其他学科来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它既有其他学科的理论性同时又带有实践性,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做政治教学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要成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好帮手。

(2)提升高中生人文素养是高中政治教学的升华,是高中政治教师进行教学的新目标

一个健全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同时也需要一定的人文素养和其他素养,人文素养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要想让学生能够在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那么就要求我们的政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目前高中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学校教育,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把政治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上,不仅要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自身以身作则的作用,而不再是像传统政治教学一样,完成自己的课程目标就结束,要设置教学新目标。

(3)为适应高中政治课程的课程特性要求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高中政治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以人文教育为主的课程,人文教育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极为广泛,包括对学生道德品质、文化内涵、心理素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多方面的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是人文教育中的核心内容,是支撑整个人文教育的顶梁柱,人文精神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因为良好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当前,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对高中政治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在他们看来,这种人文性较强的学科日后在就业方面有很大困难,因此一种重理轻文的思想就普遍存在于学生和家长的心理,这种认识的偏差导致他们在接受教师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并不能全力以赴。因此,高中政治课程的人文性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人文精神

教育。

(4)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中政治教学的归宿

素质教育下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全面发展不再局限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发展,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比如思想品质、动手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人为本”,把政治教育的人文性与学生的人文性相呼应,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人文精神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支点,围绕人文教育开展课程教学,让政治课堂充分体现人文气息。

2.高中政治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实践意义

(1)丰富高中政治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政治教学主要以学校的教材为主,人文精神的加入丰富

了课程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先进的事迹,先进榜样的教学,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让他们从这些先进事迹中学习到一些人文精神的优点,并用严格的要求去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动。

(2)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政治教学还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为主,人文精神要

求教师要以人为本,政治教师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加关注他们的人文素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生。

(3)有利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

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那么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

人文素养,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真正把为人师表做到尽善尽美,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他的这种魅力不仅体现在拥有较强的专业素养

为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同时也体现在拥有较强的人文素

养,解决他们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整个政治课堂从枯燥变得有趣,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4)有利于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开展素质教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真切切地施行,今天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在政治教学中把学习到的人文精神运用到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管是对学生还

是对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不是一件易事,要根据学生的特征和课程特征制订出具体的策略:

1.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

传统的政治教学只是单方面地让学生接受知识,这种单方面

地被动教学并不能很好地实现双向传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还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一堂课如果45分钟都是老师在讲,那么学生在听觉上就很容易产生疲劳,而且时间久了注意力就会分散,那么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如充分发挥高中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2.拓展教学内容,合理利用高中政治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资源

政治课程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政治教学以其丰富的思

想内涵和鲜明的人文特征对于开展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具有较大的优势,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用具,同时也是学生信息获得的主要渠道,高中政治教材中包含许多关于人文教育的例子,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资源,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能够获得丰富的人文精神

给养。

3.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

作用

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当教师都不能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时又怎能去教育学生呢?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好的印象能为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加分,因为你身上有吸引学生的地方,让学生从而增加对你教学的好感度,所以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教师也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

4.在课程设置中,要多加入实践环节,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无缝结合

高中政治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单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加入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人文精神的认识,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当前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发展目标,同时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相信在教师的不断努力下,定能为社会输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孔勇.浅析高中政治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J].科教文汇,2011(11).

编辑 温雪莲

人格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 要:抽象法是抽象形成的自由的、外在的客观的法,具有强制性,需要道德的否定加以扬弃。道德是主观的、内在的、抽象的善,道德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又需要现实的、客观的、善的伦理再次否定与扬弃达到超越。《法哲学原理》对个体性和普遍性的分析,有助于深入探究教育的伦理精神。

关键词:黑格尔;教育;伦理;道德

法哲学中,黑格尔深刻认识到了人的理性本质或者说是精神本质,认识到教育在主观精神经由客观精神向绝对精神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关于教育的作用、内容、目的、责任与实施等方面的深刻思想,至今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我们要生存并发展下去,就要习得已积累的、前人的生活、生存技能及知识,并有所创新、创造而有所发展。当下教育如何使我们传承已有知识呢?知识通过教育来获得,通过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来实现。教育须有以普遍性、客观性为内容的伦理精神,是个别、特殊通过与普遍、一般的统一,从抽象法到道德的否定,再由道德到伦理的否定之否定。通过教育使个人成为社会化的、有人格的、自由的人,成为伦理的共同体,即从特殊的存在上升到普遍的存在。黑格尔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它是有意志,有理性的人所特有的。自由的本意是自立、自为。“假如我是依靠自己而存在,那我就是自由”。

一、从抽象法到道德的第一次否定、扬弃到超越

法或抽象法是抽象的、外在的、偶然的、客观的、强制性的、外在于人主观意志的、客观的法。在这阶段个体具有自由意志和精神的存在。各人拥有财产权是个人自由实现的基础、开端。私人财产所有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是个人成为现实的存在。个人有了财产权,才有了物质的保证、保障,才能使人不受物质的牵绊,而有实现自由的可能性。所以,抽象法只是一种可能。正因为这种法是抽象的,所以局限于否定性的方面,即不得侵害人格或从人格中所产生的东西。所以“在抽象法中只存在着禁令,至于命令的积极形式,从其终极内容来看,也是以禁令为基础的。”所以道德在抽象法阶段是否定性的,具有偶然性,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并未被人的意识所自觉到,而只是以命令的形式被体认的,是一种他律道德,是以服从命令的形式存在的,而人格是肯定的东西,“使它仅仅成为主观的这一限制是矛盾的和无意义的”。因此“它要扬弃这种限制,使自己成为实在的”。即使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人实现自身的价值,超越外在设定的约束性的法。从而,在法的领域中单个的自由意志所具有的抽象规定性需要道德来克服。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是在抽象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以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个体的存在为前提。从客观上升到主观,从外在于人的意志的强制的法到被个体意识到的道德内在的、个人的法,外在法通过道德内化为人内心的自觉意识,道德成了主观内在法。从抽象法到道德的转变是从他律上升到自律的过程,道德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自律。反观教育,如果教师一味的教,而学生不主动的去学、能动的去学,结果是要么学生不知老师所云,或学到的知识是“死”的知识。知识不但要在教育环境中使个体与之相互作用获得,更应主动反思,能动地去思考学习,对知识再加工,从而成为自己头脑中的东西。也就是道德对抽象法的超越与扬弃后,超越了法,超越了外在的限制,试图在自身中寻找自我实现的因素。外在的知识通过教育而被个人获得成为主观的东西。道德教育不应仅仅简化为灌输道德规则的教育,外在的约束和强制可以作为道德的一种手段,但不能代替内在的道德反省和道德自律。如果不培养儿童对道德规范的内心认同感,使其因体认而自觉遵守,则外在的强加就是徒劳无益的。

二、从道德到伦理的第二次否定、扬弃到超越

第二部分的道德扬弃了第一部分的抽象法的局限性,可道德领域的善只具有个体主观应然性,只是个人心中的意志,是内在的,没有变为现实的善。我们要统一两者,即主观的道德自律与社会的客观抽象法的道德他律,使两者统一于伦理,理论联系并作用于实践,才是活的、真正的理论。一个理论描述得再好,若未用于人,则是无用的,未得实践检验的,不可获得它的真假性质。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黑格尔说,“在道德的东西中,即当我在自身中反思时,也有着两重性,善是我的目的,我应该按照这个理念来规定自己。善在我的决定中达到定在,我使善在我自身中实现。但是这种定在完全是内心的东西,人们对它不能加以任何强制。”所以抽象法和道德都是不完全的,前者是“局限的和有限的”,而后者是仅有主观环节,两者都缺乏现实性,都需要在伦理中达到统一。这样,道德再次否定、扬弃而达到更高阶段,并在其中得以实现。伦理是“主观的善和客观的、自在自为地存在的善的统一”,作为一种现实的、活的善,伦理必将超越道德并使道德在其中得到实现。什么是伦理呢?伦理是人的本质规定性,指的是个人意志与普通意志的统一,个体只有作为伦理实体的成员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解放。道德是主观的、内在的;伦理是客观的、社会的、现实的。道德是主体内在的操守、良知,表达了人向善的可能性;伦理是客观的,是一种生活秩序,伦理内在地包含道德,是实现了的道德,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个人的道德美德是个别的、特殊的,要成为普遍的,就必须在公共的伦理生活中寻求普遍的社会正义;个人也只有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道德内在的、主观的善在伦理中才能成为现实的善的行为。个人的应然应扩展为大众的应然。在第一次否定时得到个人主观能动的认识,化为已有的东西,成为自律的、主观的东西,由客观上升到主观。在第二次否定时,道德上升为伦理,使主观与客观得到高度统一,使个别达到一般,特殊上升为普遍。

黑格尔道德与伦理区别使道德的主观性得到否定的扬弃,使道德向客观性发展。在人的主观道德善表达于外时,得到伦理,即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单纯存在于自身内心中的善即主观的善,再好也是主观的,未表达于外,也只是有向善的可能性,在没有外化为道德行为之前,只是自由意志的一种可能形式,而自由意志有向善的主观意志,也有向恶的自由的主观意志,有为恶的可能性。道德的善与恶具有共同的根源,如果诱发的是善的诱因,则人易向善,若恶因诱之,则易向恶。如黑格尔认为的“良心如果仅仅是形式的主观性,那简直就是处于转向作恶的待发点上的东西,道德和恶两者都在独立存在以及独自知道和决定的自我确信中有其共同根源。”“恶同善一样,都是导源于意志的,而意志在它的概念中既是善的又是恶的。”故而没有表现为行为的道德只是内在的善,是一种可能性。道德只有在实在的伦理关系中才能实现自身,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综上所述,现时代的教育必须具有伦理精神,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需要在良好的、善的伦理共同体——整个社会和国家中来培养。杜威说,(黑格尔的教育观念)就是要有意识地把人格的圆满实现和彻底的有规律的服从现有制度结合起来。”教育负有伦理的使命,伦理作为人的应然本质,着眼于人的幸福和完善,两者统一。伦理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伦理本质,使个人成为伦理的存在,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和解放。因此,伦理教育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中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环节。

参考文献:

[1]李清富.黑格尔法哲学中的自由教育思想简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2]【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8:56

[3]【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翟楠,李长伟.教育的伦理精神——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7,(3-4).

[5]柳谦.教育与人的伦理本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教育思想探析[J].学术论坛,2007,(7).

[6]【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人格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 要: 教师人格作为小学教师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引起了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作者以近十年来我国小学教师人格研究的文献为基础,对小学教师人格的研究方法、小学教师人格的特点、影响小学教师人格的因素、小学教师人格与学生成绩的关系、小学教师人格与教师心理关系六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在反思小学教师人格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本研究的未来进行展望。

关键词: 十年 小学教师人格研究 述评

小学教师作为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他人,其人格对学生的学业进步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近十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小学教师人格进行了广泛研究,从各类教育心理学专著的专门讨论到各种专业杂志对教师人格研究新成果的介绍,均反映出小学教师人格研究资料的不断丰富。为了更系统的整理关于小学教师人格研究的资料和观点,笔者以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小学教师人格的研究文献为分析文本,对国内已有小学教师人格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回顾,以期为今后小学教师人格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起点。

一、研究方法

在小学教师人格研究中,我国学者比较侧重于理论研究层次,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在实证研究中,主要采取了心理测量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测量工具主要是美国R.B.卡特尔编制的16PF问卷的修订本。例如,《小学教师人格特征现状研究》(吴素梅,2002)[1]、《小学青年教师个性特征调查分析》(许宏,2001)[2]等。只有一篇《杭州市小学青年教师埃里克森人格特质调查》(许巍等人,2008)[3]是采用埃里克森人格问卷(EPQ成人版),一篇《小学教师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研究》(倪建良等人,2010)[4]采用G-Y人格量表的中国修订版进行调查,而王本余(2004)[5],傅伟忠、瞿正方(2000)[6]的研究则是采用自编教师人格问卷。

很少有研究使用了除问卷以外的其他研究方法。在检索到的资料中,仅有陈益、李伟(2000)[7]对小学教师人格特征和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运用了问卷法和教育生态学以及文献法。从总体上看,目前小学教师人格的研究在方法上比较单一,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量占据主导地位,实验研究相对较少,尤其缺乏运用多种方法的综合性研究。

二、小学教师人格的特点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教师人格具有职业特殊性,且优于一般人员。吴素梅(2002)[8]对桂林、横县等地558名小学教师人格调查并与专业技术人员常模16PF比较发现,小学教师人格品质较优,多数人格因素品质优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并具有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苗军芙、张福建(2001)[9]调查了山东省137名小学教师,其中男性59名,女性78名,研究发现小学教师与一般人存在一定的差异。男性教师比一般男性更热情,外向乐群,适应能力强,思维敏捷,活泼健谈,冒险敢为。女性教师比一般女性热情外向,和蔼可亲,冒险敢为,容易与人相处合作。徐速、陈素萍(2004)[10]对温州市92名小学青年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女教师与一般女性相比更热情开朗,乐群外向,比较好强、独立积极,轻松兴奋、活泼健谈。男教师与一般男性相比,只在怀疑性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表现较随和,易与人相处。这与上述有关学者所得的结果较为一致。小学教师在人格上的独特性,主要是由教师职业特点和职业活动决定的,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对师范教育及师范生培养模式定型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传统观念对教师职业角色具有较高的期望,认为教师应该具有为人师表、充满热情等优秀人格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小学教师人格特征的形成。

三、小学教师人格影响的因素

(一)年龄因素的影响

许多研究发现,年龄是影响小学教师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年龄来看,陈益、李伟(2001)[11]调查发现:老年教师、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在人格特征上存在着较多方面的差异,其中,中年教师和老年教师的人格特征差异不大,而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却有着较大的差异。徐学俊、王娟娟(2008)[12]调查也显示,小学教师的人格发展到了成年期基本趋于稳定。这与李伟的调查结果相一致。吴素梅(2002)[13]调查显示,年轻教师较活泼、大胆敢为、富于幻想、较敏感,而中老年教师独立性较强。中老年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从敏感、感情用事偏向理智、重实际、独立性更强一些。田军芙、张福建(2001)[14]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教师的人格在有恒性上存在差异;年龄大的教师高于年龄小的教师。

由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年龄是影响我国小学教师人格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年轻教师与中老年教师在人格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而中年后,教师人格则基本趋于稳定。

(二)教龄因素的影响

许宏(2001)[15]研究结果表明:青年教师不同教龄组间的人格因素差异的项目较多,差异的程度也较大。其中,3年以下组青年教师其聪慧性较高,而怀疑性、紧张性、忧虑性和世故性较低;4~7年组的幻想性、兴奋性和紧张性较高,而稳定性、有恒性和独立性较低;8年以上组的稳定性、有恒性、忧虑性和独立性较高。可见,青年教师随着教龄的增长,逐步从敏感、感情用事偏向实际,从自由、激进偏向保守,从自立自强偏向随群附众。王本余(2004)[16]调查显示,教龄因素对小学教师现代人格品质形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效能感、时间感、参与精神、重视教育理论、尊重学生和发展愿望六方面。其中,教龄因素对小学教师尊重学生和自我发展愿望的影响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对其他品质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教龄也是影响小学教师人格特征的重要因素。教龄较短的教师比较激进、自由,随着教龄的增加,变得逐渐理智、重实际。所以在小学教师培养时,要注意教龄这一因素的差异,随不同教龄教师的人格,培养的侧重点不同。

(三)性别因素的影响

关于性别对小学教师人格的影响,众多研究说法不一。许宏(2000)[17]调查表明,女性教师在乐群性、敏感性、世故性上高于男青年教师,男青年教师在稳定性因素上高于女青年教师。吴素梅(2002)[18]调查显示,男女教师某些人格特征具有性别差异:小学男教师较女教师更为好奇,坚持己见,更大胆敢为;而小学女教师比男教师更热情开朗、乐群外向、富于幻想、人情练达、善于处世、自制力强。陈益、李伟(2001)[19]调查显示,小学女教师乐群性、敏感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新环境成长诸因素显著高于男教师;男教师的好强性、兴奋性显著高于女教师,男教师比女教师更外向。除此之外,男女教师在其他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陈巍等人(2008)[20]调查显示,小学男教师与女教师在E(内向—外向)、P(精神质)、L(掩饰性)三个因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N(神经质)因子上,男、女教师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女教师的得分要显著地高于男教师。男女教师在人格上总体差异不大。徐学俊、王娟娟(2008)[21]研究显示,小学女性教师较男性教师更乐群外向、热情开朗、敏感、人情练达、善于处世,但忧虑抑郁;男教师较女教师更善于抽象思考、更具独立性,自立自强、当机立断。由此看来,关于小学教师人格特征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学历因素的影响

国内学者关于学历对小学教师人格的影响存在异议。王本余(2004)[22]认为学历因素对小学教师现代人格形成具有显著性影响。具体表现在开放性、计划性、教育公正、积极参与、合作精神、获取信息倾向和反思性七个方面。本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比中师学历的小学教师在上述若干维度上显得更加现代。李伟(2001)[23]调查显示,不同学历的小学教师的人格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历高的小学教师比学历低的小学教师更富创造力,也更果敢,同时幻想性得分也高;而学历低的小学教师的有恒性显著高于学历高的小学教师;此外,具有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的敏感性得分最高。徐学俊、王娟娟(2008)[24]调查发现,具有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忧虑性显著高于大专科学历和其他学历的教师。

四、未来小学教师人格研究的展望

尽管目前小学教师人格已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其研究也涉及小学教师人格的各个方面,但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具体,大多还是停留在小学教师人格特质及其相关研究上,从人格的社会认知和自我心理学角度对小学教师人格进行研究还比较薄弱。自我意识在小学教师人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支配和调节着教师的一切行为。但是关于小学教师自我意识的系统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尤其是目前关于小学教师人格的研究也多是仅限于人格特征层面的调查,停留在表面的描述水平,而缺乏对小学教师人格作用机制、教师人格干预实验等方面的实证研究。因此,在今后小学教师人格的研究上,还需要纵深探讨,不能仅仅停留在关注小学教师人格特质的表面相关,还应该注重揭示小学教师人格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内在机制。

参考文献:

[1][8][13][18]吴素梅.小学教师人格特征现状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

[2][15][17]许宏.小学青年教师个性特征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

[3][20]陈巍,许璟蓓,朱妙仙,傅晋斌.杭州市小学.青年教师艾森克人格特质调查[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4).

[4]倪建良,徐方忠,王水洪.小学教师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0,(12).

[5][16][22]王本余.小学教师现代人格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4,(2).

[6]傅伟忠,瞿正方.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

[7][11][19][23]陈益,李伟.小学教师人格特征和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4).

[9][14]苗军芙,张福建.山东省小学教师的人格特征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12).

[10]徐速,陈素平.小学青年教师人格特征初探[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

[12][21][24]徐学俊,王娟娟.关于小学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与讨论[J].医学与社会,2008(6).

上一篇:和电影有关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形式与政策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