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7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程红兵老师的语文人格教育理念,揭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透过他的语文人格教育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语文教学艺术,引发我们对语文人格教育理念的价值与实践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程红兵;人格教育;语文人格教育;语文教学艺术

语文作为我国教育的基础学科,以民族文化为课程载体,以启迪智慧和发展人的智力为培养目标,语文教育贯穿一个人的整个受教育阶段,将影响人的一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程红兵,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学博士,现任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老师把握语文教育的时代发展要求,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提出语文人格教育的理念,倡导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但要教会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和情感熏陶。他将语文人格教育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用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独特视角搭建起语文人格教育的智慧屋。程红兵老师常“研”常新,开创自主探究性的语文教学模式,打造了一片语文教育的“自留地”。

一、人格教育与语文人格教育

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形成,是一种潜在的影响人行为的心理活动模式,通常由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健康的人格体现为自我内心的和谐发展,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能够运用自我的智慧和能力获得成功。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美国兴起的人文主义心理学流派发展而来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就主张以学生自己的发展为目的,发展人的天性、人的个性、人的潜能,强调人格至上。

程红兵老师把人格教育定义为“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正常的个体实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程红兵老师理想中人格教育的标准是具有独立精神和全面发展,他提出语文人格教育理念,即“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启迪学生智慧,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审美情操,涵养个性品质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优美文段以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达到情感上的熏陶;带领学生把握阅读中的逻辑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带领学生开展写作训练以升华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语文人格教育追求的是“‘以能力为核心、以发展为主线、以人格为目标’的完人教育。”在师生共创的课堂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能使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和实现,成长为一个有助于社会发展的人。

二、语文人格教育的培养途径

程红兵老师主张回归原点来思考和探讨语文人格教育的问题,他坚持“教研相长”,打破因循守旧的牢笼,走出经验的误区,常“研”常新使他因为一种期待的兴奋而对语文人格教育永葆热爱与真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开辟了一片语文人格教育的“自留地”。

(一)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

程红兵老师提倡研究性学习,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和体验,收集、分析、加工信息,对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建构,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他提出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提倡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主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控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习过程是自我调控、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从语文文本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从文本的探究到对社会的认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能力提升,形成健全人格。

程红兵老师说:“有经验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揭示材料的实质,而且要教会学生思考,使他们也能独立做研究,在研究中发现新知。教师应创设情境,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他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教学态度,传播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人格教育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将语文教科书上的文化知识转化为修炼健全人格的养料。

(二)程红兵的语文教学“自留地”

程红兵老师从一个“批判现实主义者”走向“建设现实主义者”,积极践行着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他在班级中让学生每月读一本文化名著,他发现现在的学生文化积淀太少,文学感受力在下降,而“文化积淀太少,不但学不好语文,而且妨碍学生个人的成长,文学素养的缺乏会造成人生与社会经验的缺乏”。程红兵老师为学生们积累丰富的文学养料,开展自读体会文学作品,每节语文课由一位介绍一首诗,每月写一篇书评或读后感等活动,通过写作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再创造,学生在此过程中思绪飞扬,达到文化的积淀、思想的熏陶和人格的升华。

西方后理性主义教育观中提出“教学即生命历程”的观点,即教学本身是一种生命历程的方式,对教师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的身份介于教学活动,其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成长的过程,一种生命历程的方式,对学生来说,教学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教学不仅具有知识意义,同时具有生命意义。程红兵老师的语文人格教育让师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生活过程中,这个过程是师生创造生命意义的生活过程。只有立足于生活过程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创造生命的意义,积极地去体验生活中的伦理意义与美学意义。他努力将语文学习拓展到生活中,让学生了解社会百态,逐步对社会事件发表见解或针对某一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程红兵老师的语文人格教育是充满生命意识和人文关怀的,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总是找到他们的闪光点,积极鼓励、激发潜能,使他们重获语文学习的自信和生活的自信。

三、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面对应试教育的冲击,语文教育逐步走向程式化、机械化,而程红兵老师在探索语文人格教育的征程上却体现出宝贵的理性精神和新锐力量,寻找到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形成完善健全的人格。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这一特征的最佳诠释,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语文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而进行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它体现着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程红兵老师最大的语文教学艺术特色便是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人文情怀。在阅读教学中,程老师善于找准切入口进行有效提问,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抓住学生阅读的兴奋点,启迪学生的思维。在写作教学中,创造了程红兵式的典型的“思维作文”教学法特色,训练学生的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思考和想象,全方位塑造学生的人格。

语文人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母语的人,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把握语文学科的人文因素,积淀学生的文化素养,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塑造健康人格应当贯穿在语文人格教育的始终,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雷玲.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费怡凡.略论程红兵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J].教育理论与方法,2014.

[4]陈龙.对中学语文人格教育的思考[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6.

[5]曹明海,张庆贞.人格建构与创设生命的文化场——程红兵语文教学智慧[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8.

[6]武雪皎,孙彦峰,李长锋.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理念及其启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

(编辑:马梦杰)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展开儿童美术教育对大脑开发作用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当前美术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情况以及其对大脑开发的具体作用,为日后提升美术教育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对美术教育和大脑开发的相关内容展开讨论,并从不同方面研究儿童美术教育对大脑开发的具体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育;大脑开发;认知能力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逐渐加强对儿童教育教学和美术教育的重视,儿童美术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内容,尤其是在对美术教育相关内容展开研究后,发现其对儿童的大脑开发具有重要影响。在教育日益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均在不同程度上加强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也因此日益关注儿童教育教学中的美术教育。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不仅在于美术教育能够有效改善儿童的素质和素养,同时也能够起到开发儿童大脑智力的作用。因此,本文研究儿童美术教育对大脑开发的作用,可以通过对其具体作用的分析,为日后美术教育在教育学中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借鉴依据。

一、美术教育和大脑开发的相关内容阐述

(一)美术教育的内涵

美术教育主要是指在当前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并行的教育战略下,美术教师将自身所学的关于素描、速写、色彩、美术欣赏等系列美术知识内容,以教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形式。对美术相关内容展开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对其的理解和独立思考形式,实现对美术相关内容的充分学习。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形式之一,是现代教育中较为重要的教学手段。

(二)大脑开发的内涵

人在发展过程中,其大脑主要是由左脑和右脑共同组合而成的,左脑和右脑都有独立自主的管理功能,其所支配的活动不尽相同,左脑主要侧重于逻辑性活动,右脑主要侧重于想象性活动。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左右脑合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并通过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儿童美术教育对大脑开发的作用研究

(一)能够促进大脑平衡性发展

根据以往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是左大脑和右大脑共同组成的,左大脑通常负责对数字等逻辑性内容的记录,而右大脑则主要是负责对创造、想象等抽象思维的记录。如果说记住一个人的名字是左脑依靠抽象的语言和逻辑功能而发展起来的一项记忆活动;那么回忆起一个人的脸,则是右脑的图像认知与处理功能形象思维发生作用的结果。当美术教师在对儿童展开美术内容教学后,儿童会自主进行绘画创作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儿童会逐渐认识到其所使用材料的特殊性,并在特殊性材料的指导和指引下,与其曾有过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唤起儿童在日常生活经验中获得的思想和感官反应,并使其能够成为儿童探索美术新路径的重要基础。此外,儿童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也能够通过对美术内容和美术特殊道具的认知,在美术自主活动过程中,通过左脑美术知识与右脑想象力的结合,实现左右大脑的平衡发展。

(二)可以促进左右脑的共同发展

儿童美术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儿童的大脑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其可以促进儿童左右脑的共同发展。左脑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主要支配的是关于儿童的语言逻辑性组织和技艺等活动,目前强制性教育能够使儿童的左脑得到充分的开发。右脑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则主要起着对感性和表象时间的思考和想象的作用,强制性教育基础形式限制了儿童右脑的全面发展。对儿童展开美术教育,通常情况下是由美术教师通过外在事物的指导和引导,展开对儿童的绘画教育,而美术绘画的最主要作用体现为,其能够改善以往传统过于强调左脑重要性的现象,继而通过加强对右脑的重视,促进左脑与右脑的共同发展。就以往我国教育而言,我国教育较注重对文字和数字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建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左脑相对于右脑而言较为发达。对儿童展开美术教育,从物体的材质、色泽、功能、结构、形态以及组合规律、制作方法、因果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充分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这样既锻炼了人的左脑的抽象思维,又提升了右脑的形象思维,左右脑能够相互推动,从而形成一种合力,促进儿童左右脑的共同发展。

(三)可以促使儿童右脑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儿童美术教育对大脑开发的另一重要作用,体现为其可以促使儿童右脑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从某种角度而言,美术教育不仅能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的教育形式,达到培养儿童手、眼和脑合作协调工作的能力,同时也能充分开发儿童右脑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美术教育开展时,儿童将会深入性地投入到美术创作中,由左脑主导的时间观念和语言逻辑组织能力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而由右脑主导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等都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得到提升。儿童在对美术作品展开模仿或是创造时,其右腦始终处于灵活思考状态,以强烈的形式成为大脑中的支配主体,并摆脱了现实中伦理道德的各种束缚,从而在美术活动开展过程中随心所欲地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与创造美,而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并使其能够在未来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在现代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儿童美术教育对儿童大脑的开发、促进儿童未来全面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首先对美术教育和大脑开发的相关内容展开探讨,并从可以促进左右脑的共同发展、能够促进大脑平衡性发展、可以促使儿童右脑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等方面,研究儿童美术教育对大脑开发的具体作用。期望通过本文关于美术教育及其大脑开发的相关研究,为日后促进美术教育在教育学中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商艳玲.中小学美术教育制约儿童创造力发展的问题研究[J].艺术教育,2015,2(9):209-210.

[2]胡媛.学前美术教育与儿童人格培养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4):226-227.

[3]吴丽芳.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问题与对策[J].武夷学院学报,2015,5(10):89-93.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通过对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内涵和特征的讨论,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若干促进大学生创新人格养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关键词:创新人格 大学生创新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

21世纪是一个科技创新的世纪,大学生作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是否有良好的创新人格,事关国家的发展前途以及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保持,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和人才素质的道德保证,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必然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格的首要教育内容。

一、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内涵和特征

(一)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基本内涵

人格是指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他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作为一个学科研究的对象性范畴,“人格”已广泛为人们所知。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意识开发、创新精神彰显、创新能力强化的人格特质,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后天养成的对创新的意愿性和习惯性作用,即表现为创新素质内在的自然倾向性。

大学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并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所以大学生的人格会表现出成长性和不稳定性。分属于大学生人格的创新人格也就同样具有成长性和不稳定性,其创新意识带有发散性和幻想性;创新精神不能坚定并持之以恒;创新能力很弱,缺乏方向感和操作感。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正确的培养和引导,必能形成稳定的创新人格,促进创新行为的产生。

(二)大学生创新人格的特征

真正的大学生创新人格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康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是创新人格的基础。这种人生态度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保持坚定的信念,有为之做出贡献和牺牲的使命感。进步的人生态度是一种认识上的发展观,科学真理无止境的观念,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喜欢尝试新方法,探索新道路,即能够创新。大学生大部分生命时间都在学校度过,环境比较单纯,有着原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是如果遇到挫折,其态度相对社会中生活的人而言,就更容易产生动摇。如何正确认识挫折,认识在追求梦想或者实践自己想法遇到问题,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必经之路。

2、认可自己、学习他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即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及其意义,是创新人格的控制阀。高创新能力的人往往能从内在的精神活动中获得力量源泉,能妥善处理自我内在的感受和情绪。所以,从创新人格的角度看,能认可自己,对自我进行肯定的评价,就能形成自我的某种能力倾向;能学习他人,就能认识自身不足,调整前进的方向,这样可能较轻松的在某个领域取得成绩,进而更加自信,并发展成对某一方面的特殊兴趣和特殊才能。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很大的心理困惑就是认识自己,如果能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将有力的促进创新人格的养成。

3、乐于挑战、追寻兴趣目标、探索世界的创新动机。创新的开始便是对某一个特定领域状态的好奇。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开始进入专业领域,面对各个方向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建立起对某一领域的爱好和接受来自专业挑战,是创新人格的初次体验,对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4、独立、原创的思维,勇于标新立异和实践的认知风格。认知风格是最具有个性差异的人格特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创新人格的认知风格表现为:独立、原创的思维,并勇于标新立异和实践,它是创新活动的一个支柱。大学生思维活跃,没有受到社会工作次序的逻辑影响,认知风格是鲜明的,如果能保持这种良好的认知风格,并能加以操作化,必定会产生有意义的创新活动。

5、百折不饶、精力充沛的情感气质。情感气质是较认知风格更难把握的人格要素。但高创新能力的人一般百折不饶、精力充沛,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耐力,并有惊人的自我约束能力。大学生的情感是最丰富的时期,如何构造良好的情感气质,促进创新人格的养成,也是大学生形成自我最鲜明的创新个性的一个方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格大学生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创新意识养成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之一就是“建设人本身”。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通过创新来突破自我,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当今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形势与政策教育、国情教育等都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当今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以及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懂得创新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有着重大作用,这种时代环境的认识对于引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无疑也有积极的作用。目前各个学校都逐步建立起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专职辅导员队伍,在关心每一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同时,在对大学生如何发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才能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大学生创新思想交流的重要阵地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必须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本身也应现代化。而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也就是要按照科学精神来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并且“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最核心的工作之一是组织各种各样活动,培育和训练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独立的动手能力,并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思想交流的氛围中来,激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计划。比如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吸引了众多院校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发挥才能,开拓创新思维。

此外,在观察能力、个性、实践能力等与创新能力息息相关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发挥了巨大的阵地作用。它在学生中宣传解放思想、事实就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用先进的思维方式整理创新想法,学习他人的经验,交流自己的创造灵感,有利于学生旧有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思想的解放和思维定势的突破。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规范大学生创新活动的重要方法

当然,大学生“创新”,是指有利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不是追求仅虚荣的标新立异。在大学生思维活跃,人格振荡的大学时期,这种高涨的热情容易迷失方向,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走向歧途。再加上大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所掌握的知识还十分有限,对社会的法律规范了解得不是很全面,对自身的创新实践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是否对社会发展有益并不能做出全面的判断。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也容易气馁。所以,必须用思想政治教育来规范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人生理想教育、面对挫折和误解的处理教育等,能促使大学生的人格走向更高层次,不断进行崇高的创新追求。爱国主义教育能增强大学生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人生理想能支持大学生不断探索,是大学生创新的精神支柱;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误解能宽容和交流,是大学生创新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人格养成的对策分析

(一)确立系统教育观念,形成“通识”教育氛围

创新人格的养成,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是一个系统,社会、学校、家庭是一个系统,学校内部的教学、教育、管理也是一个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其只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认识误区,树立“通识”教育的意识,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所有关注大学生成长的个体都要乐于和善于在各个方面渗透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人格培养有机融合起来,形成“整体之力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合力。

(二)营造人性教育环境,铺展大学生创新的培育土壤

宽松人性的和谐教育环境,能放松大学生面对未知知识或尊长教育者的紧张心理,启迪智慧、激发灵感,有利于创新潜能的开发,创新人格的培养。鼓励学生和教育者交流,鼓励教育者联系学生,以及在教育时间上更加灵活和宽松,能加强学生和教育者的联系,及时发现学生创新的意识,加以认可和鼓励。

从教育机制来说,注意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其自主因素进行自我开发、自我培养和自我控制。自我教育是在“大教育”环境中的一种有控影响,把客观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动机和行为习惯,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的自我养成。

(三)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效果,激发大学生创新人格的成长

创新是一种超越传统的活动,必须要有合适的教育方法才能激发创新,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该是让学生印象深刻,联想丰富的体验。开展案例教学是比较有效的理论教育方式,通过进行分组讨论,不限标准答案的辩论,让创新人格的理念深入人心。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教育手段,通过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示范活动,让学生参与思考和动手,体验创新的快乐和成就感,加强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肯定创新的意识,激发大学生创新人格的成长。

在大学生的实际创新过程中,给予简洁的思想政治引导和规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让外在的操作行为内化为创新思想。最后,典型宣传也是广泛使用的教育手段。通过宣传大学生成功的创新案例,分析其成功的因素,结合普通大学生的实际,提出有效的创新指导思想和方式,能激励大学生超越自我,开发自身创新意识。

(四)加强思想政治交流,保证大学生创新人格的真正养成

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良好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的交流方法也要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完善对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如开辟网上论坛,设立公共邮箱,既能讨论重要新闻和重大是件,辨明是非,指出正确的思想发展方向,也能及时肯定学生的积极言论,关注学生的创新进展,拉近学生与教育者的距离,还能宣传最新创新领域和创新典型等等。手机的广泛使用,短信方式也是联系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及时反映学生情况,有助于教育者及时参与创新过程,调节创新行为。

面对当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时代创新和个人发展的要求,培养创新人格的人才是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引导方向、改造思想塑造行为为己任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形势,承担历史责任,完善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培养具有真正创新人格的高水平人才,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作出高等教育者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若松.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促进作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5(4):74-76.

[2] 张明平.思想政治教育应承担起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作用.职业圈[J], 2007,(23):130-132.

[3] 赵敏.培养创新人格.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5, 18:69-70.

[4] 胡建方.论新时期青年学生的人格教育.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3, 2:21-22.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人格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课程则是初中人格教育的载体之一。文章基于此,首先,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三个方面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性,继而以历史知识、历史经验、历史思维为研究对象,其次,探讨了历史教学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的优势,最后,围绕课前导入、内容讲授、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四点内容,提出了具体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初中历史;健全人格;核心素养

一、 引言

健全的人格是初中生学习、成长、发展的基础。初中生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阶段,一方面,他们朝气蓬勃,锐意进取,希望提升自我。另一方面,他们也稚气未脱,人格尚未定型,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加强初中生人格教育就成为当前初中教育的重要任务。人格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要发挥好不同课程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而历史课程则是最为主要的课程之一。初中历史课程融汇了古今中外数千年的历史,既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学生人文教育、理性教育中均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强化初中历史教学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的作用。

二、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性

(一)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格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人格教育是立德树人的起点。人格教育以培养学生理想人格为目标,而道德教育则是学生理想人格培养的第一步,这契合立德树人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格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归属。立德树人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具备健全人格则是完整的人的必备条件。

(二)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客观需要

随着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渐从传统的双基目标、三维目标演变为更具综合性的核心素养目标。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分析、历史实证、家国情怀五点内容构成。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与学生健全人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家国情怀,既属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范畴,也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客观需要。

(三)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主动要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丰富,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和逻辑思维显著增强,人格发展趋向定型。与此同时,初中生意志力普遍薄弱,特别是面对互联网对现实世界的冲击时,从小娇生惯养的初中生就显现出他们的人格发展中存在不少的弱点。比如规则意识不强、集体意识淡薄、公德心差等。近年来,因人格不健全而导致的初中生行为失范的问题屡屡见诸报端,如盗窃斗殴、校园欺凌、破坏公物等。引导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对这个角度而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也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主动要求。

三、 初中历史课程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的优势

(一)历史知识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初中历史课程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具有历史教学的作用,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中国历史为例,初中历史课程展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对学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这正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历史知识中蕴藏着大量的德育元素,这些德育元素在学生的道德培育以及健全人格养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先秦典籍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见贤思齐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名言、警句,对学生的拼搏意识、反思意识、学习意识的培育大有裨益。

(二)历史经验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唐太宗在魏征死后曾感慨叹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中可知,当时的统治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历史学科不仅是对过往历史的记录,也包括对历史的研究与总结,而历史经验则是历史研究与总结的成果。通过对历史经验的认知,同样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八年级上册学习的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为例。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面对中国成为列强欺凌、鱼肉的对象这一惨痛社会状况,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从农民阶级朴素的爱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到地主阶级为自救而进行的洋务运动,再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从“戊戌六君子”的沸腾热血再到辛亥革命的振臂一呼,最终汇聚成“五四运动”这一群众性的爱国运动。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使学生牢固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驱动学生投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潮流之中。

(三)历史思维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历史思维是民族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心理特征的思想表达形式。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标志性的历史思维。比如,“大一统”思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汉武帝通过种种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也使得“大一统”思维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华儿女的心里。因此,历史上的中国虽然多次分裂,如南北朝时期和辽宋夏金时期等,但最终均走向统一。

四、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对策

(一)在课前导入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课前导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首要环节。课前导入以教学内容为依托,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导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比如,直观形象的视频、生动有趣的故事、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等。在活跃课堂氛围以及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铺垫基础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要重视课前导入的作用。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心理出发,选择针对性的导入元素,发挥好课前导入在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的作用。以七年級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为例。都江堰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都江堰由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时至今日,仍然在灌溉、防洪、排沙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初一学生的地理概念尚没有彻底形成,仅凭书上的内容和图片容易使知识扁平化,不能使学生对都江堰有全面的了解。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视频导入法,通过专业的介绍都江堰构造的视频向学生展现都江堰的全景以及修建者李冰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在内容讲授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内容讲授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体,也是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教师要将人格教育与内容讲授紧密地衔接起来。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初中生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初中生出现了好逸恶劳的问题,怕吃苦、怕困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初中生遇到小小的挫折便无所适从。教师要以历史教学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畏艰难险阻的品格。首先,在内容讲授时,教师自己要感情充沛,能够根据讲述内容变化自己的音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时,当讲到大泽乡起义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时,教师的整个感情应该昂扬向上,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其次,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自己引用的素材精心挑选,一方面,贴近学生生活,另一方面,又能升华课堂。比如,在讲到七年级上册《西汉的建立與“文景之治”》时,“以德化民”的措施就可以选用“缇萦救父”的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使学生能够体会子女与父母的骨肉亲情,进而联想到自己的家庭故事。最后,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寻找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同学分享,使学生更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在讲到春秋战国的历史时,很多学生对其中的一些成语故事耳熟能详。这时候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需要起到必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即可。

(三)在课堂讨论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呈泛滥趋势,并且,逐渐从学术界向社会大众中蔓延,对社会思潮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思潮,以否定历史,将历史虚无化为主要特征,不仅不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也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历史虚无主义者不仅在历史材料的选择中,有意识地关注“问题”,忽略成就,更不惜以歪曲、篡改历史的方式来扭曲历史的真实性,从而实现混淆视听的目标。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学、影视艺术中泛滥,如在各类平台均获得高分和良好评价的某影视剧打着历史正剧的旗号,无限拔高李鸿章的形象,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最终形成,历史知识储备有所欠缺的学生造成了认知上的偏差。对此,教师要重视课堂讨论的作用,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讨论价值的议题。比如在学习历史人物时,要坚持用一分为二,辩证全面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而不是简单地用“好”或是“坏”进行区分。要教会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进行思考,而不是用现代人的观念去要求前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活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实践活动具有主题性强、参与性高等特点,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能深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实践活动在学生健全人格养成中的作用,并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的主题与开展方式。比如,通过对粮票、布票,筒子楼等的相关介绍等,使学生的认识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丰富。在组织活动时,通过学生前期的采访记录,讨论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让学生能够自发地感受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更能理解现在“光盘行动”的意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知青公社等实地去进行探访,增强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更为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人格教育是当前初中教育应该关注的重点内容,教师不能忽视人格教育在学生时期乃至未来人生道路上对于学生的影响,而历史教学则在人格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教学的内容、历史经验、历史思维等均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要重视历史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并将其贯彻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从课前导入、内容讲授、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四个维度采取好措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加班人。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Z2):11.

[2]刑晓清.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塑造学生人格[J].教育艺术,2009(7):78.

[3]梁瑞忠.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格培育[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王桂花.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格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9(8):33-35.

作者简介:陆雅炯,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吴中区西山中学。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一个留守儿童对应的就是一个家庭,孩子的身心发育是否健康成长直接导致他的一生,导致一个家庭是否和谐幸福美满。家庭的稳定才能促使国家安康平安。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健全人格

在2009河北省儿童抽样调查的50794名儿童中,有7146名留守儿童,占14%,其中,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5270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73.7%;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1876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26.3%,占总抽样本儿童的3.7%。按照此比例分析,全省约有170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其中父母均在外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有45万。在农业人口占70%以上的河北省,这个数字说明,留守儿童绝对数大,但由于不太集中,问题并不是很突出。同时,调查结果显示,留守率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即地方经济越发达,留守率就越低,地方经济越欠发达,留守率就越高。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具体情况如下:

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留守意味着孩子缺乏基本的亲情和父母完整的爱,缺乏完整家庭带来的温馨和幸福,因此这些孩子在人格健全方面较之普通孩子为欠缺。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较为偏激,易猜测,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等等。健全人格对个体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生存本钱,有了健全的人格,才有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才能受到尊重和礼遇,才会有知心的朋友,才会有自豪的人生感叹,才会不寂寞不孤独,才会有良好的人缘。

每个人是社会的细胞,人和人联合,共处,共同打造家庭、单位、团体,所有的人,在世上生存,这就是人的社会,人的团体,人的联合体。假如每个人都有健全的人格,那么社会会多么健康,积极向上,活跃而文明,没有违法,没有罪恶,没有黑暗。健全的人格会促进社会健康快速的发展。健全的人格会带来震撼,心灵的敬畏与崇拜。比如,我国伟大的总理周恩來同志,他以充沛的精力,精明的政治头脑,爱民的心,伟大的人格,为祖国为人民尽心竭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受百姓的爱戴与后人的追悼,联合国也降半旗致哀!总理走了,人们怀念他,怀念的不是地位,不是容貌,而是那颗火红的心,那巨大的灵魂,那震撼人的人格力量!人格健全的员工会有更大的可能给单位带来好的效益,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因为健全的人格就意味着更强的沟通、交际、理解和办事的能力。就教师来讲,健全人格的意义会更大,拥有健全人格的教师会把健全人格的力量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感动学生,学生一生都会受其影响。承德市检察院检察长李永志在2008年探母校时说过“如果一个单位因为你的到来而焕然一新,因为你的出现而大有改观,那你是了不起的!”而这就要求人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

家庭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最基础的生存环境。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而我们所说的留守儿童恰恰缺失就是这个关键的温情。

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刻不容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出发,建议家长能够尽量就近找工作

经常保持与孩子的联系,以便于和孩子沟通交流,可采用电话书信视频等方式。让孩子感受亲情的温暖和呵护。

二、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机会,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措施,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课后活动中心、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应加大对走读留守学生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做好留守儿童的第二任父母的重任。尽量弥补孩子心灵上情感的缺失。

三、社会也应该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献一份爱心,尽一份义务,伸出友爱之手,争当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使留守儿童既能得到有效的学习引导,也能得到生活上的温暖,解决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在社区或留守儿童生活区内设立爱心帮扶箱,即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心愿以字面形式放入帮助箱中。让有能力有爱心的朋友帮其实现。

四、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发挥其作用

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学生,创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列入议事日程,除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以外,更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制定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对外出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掌握与孩子交流沟通及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个教育问题,也是关系社会稳定乃至几代人的成长问题。为此,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及社会方方面面都来关心重视,形成合力,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

人格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给大家推荐的文章,是教师职业精神讨论中的四篇,年龄段的划分不一定科学,它只能说明教师中的四种现实状况和观点,这个年龄段的教师不一定都是这种现实,其他年龄段的教师可能是这种现实。这些体会我们或许都有过或许有过一种或几种。

第一位教师是在懵懂中学习,文中说:我 开始尝试着改变教育的方式,让爱充满课堂。他们不是我的学生,而是我的朋友。我们的对话是民主而平等的,交流是真诚而炽热的。我不再是强势的老师,而学生 也就会在被尊重中,主动理会我的要求。原来当我满怀爱的时侯,教育就变得那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我开始明白,不是自己不爱学生,而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不 知道何时去爱,不懂得怎样去爱。也许,不断学习就是教师职业精神的真谛。

第二位教师是在忙碌中立业,文中说:曾经忙于工作对工作充满激情;曾经忙于学习多次自费到外地听课,自费订阅了十余种教育教学杂志,每种杂志都认认真真地阅读,记了五大本读书笔记;曾经忙于写作。这是一种真正的忙。这种忙,让我充实,让我快乐,让我幸福!今 天这忙的背后,明显缺少了当初的激情,什么事都没做,总是感到很累。所以什么事都在做,什么事都在应付,就这样庸庸碌碌地走在教育的路上,我已丢失了当初 对教育的那份梦想。梦想,应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行李。不管在教育的路上,我们的行走是多么的孤单,但真正能拯救我们的,唯有那烈火般燃烧的梦想! 让我们带上梦想,让我们重新忙起来吧!让我们真正忙起来吧!

第三位教师是在激情中绽放,文中说:不太赞同将老师比作蜡烛,因为那种感觉有些悲情。激情地生活,激情地工作,热爱事业,热爱学生,用你对事业和生活的激情让学生感到生活是一种快乐,学习是一种幸福。老师职业就是一种激情四溢的事业!做老师真好!

第 四位教师是在积淀中思索,文中说:师道如水。水滋润万物却有不求回报的德与仁,所以教师无私;水随曲随直,奔赴百丈深渊,却有毫不退缩的义和勇,所以教师 无畏;师道如水,润万物而无形、无声,所以教师无痕;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做教师无悔。无私、无畏、无痕、无悔是水的精神,更是老师崇高职业精神的形象 写照。

从这些体会中,我们看到:教学要讲究点技巧,但其作用有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我完善。不能把教育与生活割裂开,这样教师才能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否则教育的幸福既是虚幻的也是低层次的。怎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呢?

李镇西教师说:教师的幸福来源于(1) 享受职业。如果你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有两个办法可以选择——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职业心态。面对教育的现状,有的老师常常怨言满腹。其实抱怨是改变现 状的第一步,因为不满现状,我们往往才着手改变它。但是当一个老师只停留在抱怨阶段而不采取任何措施时,抱怨的意义就变了。在这种时候,抱怨中既有真实的 不满,也有掩饰自己的作用。当我们不能改变现实时,我们可以改变心态。对一些优秀老师的赞美,往往用“呕心沥血”、“牺牲精神”,我认为这种赞美并没有理 解优秀教师的情怀,照世俗的眼光看他们的确是作出了一种牺牲,但这种牺牲在他们那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是一种陶醉。(2) 赢得尊严。教育首先是一种职业,不当作谋生的职业,教师吃什么?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要求再高一些,就是不要“仅仅”把教育当作谋生的饭碗,而应该作为事业来 追求。教师要有一种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赢得尊严”。一个教师,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赖,是一种尊严,教学得到表彰或取得成绩 这是一种成功,也是种尊

严,作典型发言,发表了文章或出版了专著,更是觉得有尊严。(3) 学生爱戴。学生爱戴是教师最大的幸福,这种幸福超越了任何来自领导的表扬和奖励。学生私下的议论中把教师分为两类:用心的教师和不用心的教师。用心的教师 热情、亲切、活跃、真诚、谆谆教诲、循循善诱。不用心的教师上起课来完全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看起来对教学兴味索然,对学生麻木不仁。要获得学生衷心爱 戴的老师虽然各不相同,但却有着若干共同特征:A.能欣赏学生特殊天赋、才能和潜力,经常鼓励学生。B.能使教材变得妙趣横生。C.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倾诉。D.真正以教学为乐的教师,因为这些教师精力充沛、热情高昂、情绪饱满、神采飞扬。由于被学生爱戴,教师经常被学生感染和感动,所以就会有幸福感。(4)同行敬佩。工作成绩突出,能使得同行敬佩;教育教学方法独到、新颖、创新能使同行敬佩。经常读书学习,能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指导,也能使同行敬佩;能欣赏同事的长处,和同事关系和谐也能赢得敬佩。(5) 超越自己。超越自己能让我们不落伍。现在中学生的三大弊病是:撒谎、早恋、厌学。我们很难用传统的权威和说教去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 力,超越自己,适应新变化。超越自已,我们能获得成就感,进而感到幸福。李镇西老师:第一个班:搞未来班是综合素质提高的实验;第二个班:对班级集体主义 教育进行探索;第三个班:进行青春期教育的探索;第四个班:进行班级民主化管理的经验。

这 些体会都是反思的结果,在写作中升华。反思,是指与书籍、与同事、与专家、与自我保持对话关系,从而洞察反省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自己的现状不断地进行修 正。只有这样,教师工作才会具有创造性,才会不断地超越自我,专业化水平才会不断地提高,才会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的职业愉悦,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当 教师自己无力促成这种反思的话,则可能会依靠外在的启蒙介入,而外在力量的介入往往会对教师原有的日常教育生活构成冲击,有的教师可能会倾向于抱怨,拒绝 改变。但是不断地接受这种有益介入的教师,则可能促成真正的反思,进而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获得真正的专业化发展。我们将要进行的教师培训中,既 有全省统一要求的内容,也有学校自己安排的内容。这次培训给大家集中提供了反思的时间,主要目的是对日常教育生活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要尽量写出来,形成文 字。这样有利于大家的真正提高。所以这次培训的主题词应是反思、写作。

教师幸福感的丧失是由于厌倦感的滋生,而厌倦感的滋生,主要源于两点,远离学生,拒绝变化。

远离学生,是指教师和学生心灵距离在拉大。本来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但因为感情的隔膜,学生在我们眼前成了物,是分数、是试卷、是学习和考试的机器!“目中无人”的教育,怎么可能会有幸福感?

拒绝变化,指的是一切都喜欢按经验办事,总希望以不变应万变或者说总希望学生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学生,学生的变化折射的是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不愿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变化的老师,面对前所未有的教育难题,很容易束手无策。

上一篇:涂装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现金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