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范文

2023-09-18

新型工业化范文第1篇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两个多月以来,全市各乡镇(场)、各部门、各单位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以严肃认真、积极负责的态度投入到大讨论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原创:wenmi114.com

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市委于2005年12月6日召开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在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并对大讨论活动作了具体要求和部署,会议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大讨论活动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以及具体要求。为加强对大讨论活动的领导,成立了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大讨论活动的安排部署、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也相应成立了由主要领导负总责的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制订了具体方案,召开了动员会,做到领导、方案、时间、责任、措施“五落实”,保证大讨论活动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

二、强势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大讨论活动的宣传方案,确定宣传重点;二是及时组织开展了电视专题采访、板报展、优秀论文展评等活动,包括市领导、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企业负责人、离退休老干部共12人接受了电视专题采访,有37个单位共37块板报参加了板报展评,有各单位共50篇论文参加论文评选,不断把大讨论活动引向深入;三是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宣传栏、广告牌、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发动,统一全市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四是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城区各主要街道、办公楼悬挂横幅和喷绘标语,并印发大讨论活动简报25期,及时刊发各单位大讨论活动的进展情况、典型经验和具体做法;五是全方位、多形式、高密度、大容量地进行大讨论活动宣传报道,市广电局通过电视及时播报各单位开展大讨论活动情况;六是各乡镇(场)、各部门、各单位也充分利用宣传栏、标语、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大讨论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全市上下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工业发展,事事以工业发展为重”的良好氛围。

三、深入学习,提高认识

通过对省、市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会议精神等内容的学习,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了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均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和日程安排表,认真开展集中学习,不断创新学习形式。一是把大讨论活动与思想实际相结合。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结合部分干部对我市工业能否快速发展产生怀疑,对发展机遇和自身优势认识不足的思想实际,从解决干部的发展信心不足、争先意识不强等问题入手,展开深入讨论,使广大干部群众在精神状态上得到洗礼、思想认识上得到飞跃,让所有的积极因素迸发出来。北大渠乡讨论过程中做到有学习计划、学习笔记、学习体会、学习考勤、学习小结等。二是把大讨论活动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各乡镇(场)、各部门、各单位在大讨论过程中,查找自身问题及原因,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市人大、政协机关以“为什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怎样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如何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做好服务?开展大讨论活动有何重大意义?”为主题展开大讨论。三是把大讨论活动与推动重点工业项目相结合,以大讨论活动为契机,推进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过程中,都注意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讨论活动作为推动中心工作的载体来狠抓落实。

四、认真查摆,发现问题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查找问题不走过场,真正收到实效。发展计划局在认真查找自身不足的同时,还认真组织好下属单位的自查工作,班子成员对联系点的讨论活动亲自动员,具体指导,直接帮助解决突出问题,确保讨论不清楚不放过,查摆问题不深入不放过,思路不清晰不放过,使大讨论工作步步深入,做到务实、求实、落实。二是查摆形式多种多样。各部门、各单位都能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下属单位、服务对象和群众的意见。经贸局向社会各届群众征求意见近千人次,召开各类座谈会2次,深入走访基层3次,发放并回收征求意见表70多份,有力地促进了存在问题的查找。三是问题查找准确到位。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结合自身情况,组织干部认真查找自身在发展速度、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服

务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各项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认真查找个人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思路、工作作风、服务意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领导班子成员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撰写剖析材料,敢于追根究底,敢于触及灵魂。各乡镇(场)、各部门、各单位坚持上查与下找相结合,查找问题公开化,集体和个人查找出来

的问题通过政务公开栏、会议等方式予以公示。乡镇在机关门口专门开辟了大讨论活动专栏,将党委、政府查找出来的问题以及领导班子个人剖析材料全部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四是查摆问题促整改提高。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把大讨论活动作为推动中心工作的重要载体,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在查找问题过程中,能够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整改,切实使大讨论活动取得实效。林业局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努力做到“四个强化”:强化服务意识,强化干部考核,强化创新意识,强化作风建设,教育职工切实改进作风,不务虚,真抓实干,把心思用到事业上,把时间用到工作上,把精力用到尽职尽责上。

五、认真整改,狠抓落实

全市各单位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1)思想解放不够,在观念转变上有差距,遇事还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在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指导工作、管理项目、促进发展方面还做的不够;(2)抓大项目的能力方面还显得不足;(3)对全市经济发展带有全局性、前瞻性的问题调查研究的深度不够。针对查摆出的问题,各部门、各单位首先从解决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入手,结合大讨论活动,对本单位干部职工进行深入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纪律作风教育,增强干部职工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二是进一步减少了办事程序,统一办事程序;三是健全和完善了公务公开制度,继续坚持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四是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制度,严格了工作纪律,本单位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保持了紧张有序、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

六、加强督查,有效推动

为防止大讨论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确保大讨论活动的质量,市委建立了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市四套班子领导率先垂范,自觉把自己摆进去,按照自己所联系的单位,开展学习动员,实行面对面指导,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全市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树立信心,推动了全市面上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也带头学习,带头查找问题,既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开展大讨论,又统筹兼顾,抓紧抓实当前的各项工作,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在大讨论活动中,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充分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协调各方、推动全局”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收集了大量信息材料,及时了解和把握全市大讨论活动的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指导性意见,认真履行“指导、督促、检查”的职责,加大督查力度,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自查,确保大讨论活动扎实有效地进行。

七、结合实际,建立长效机制

各乡镇(场)、各部门、各单位在开展大讨论活动过程中,都能结合自身实际,把大讨论活动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编制“十一五”规划结合起来,与搞好当前各项工作、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结合起来。全市广大干部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找准了位置,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做到思想上与时俱进,工作上开拓创新,作风上求真务实。建立了“长效”机制,在全市上下努力营造一种一切为了发,一切服务发展,一切为发展让路的全方位服务意识,努力亲商、助商、富商、安商的良好环境。

八、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效

一是个别部门领导不重视,甚至在本单位未动员、未安排大讨论活动;二是个别部门的大讨论活动流于形式;三是部分干部的观念仍然不够解放;四是原计划请专家授课,但由于客观原因未落实,近日仍要补上。原创:wenmi114.com

新型工业化范文第2篇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决定了我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我国经济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存在巨大差距,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2/3,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二是我国是人口和资源总量的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人均资源的贫国。我国是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人均矿产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由此可见,我国实现工业化进程是在经济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人均资源并不十分富裕的条件下推进的。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弱点和弊端,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目前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尚未实现工业化。这是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共识。由于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已不能再走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而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

第一,科技含量高。这包括两个方向:一是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又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中国产业整体的科技水平。二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为集约型,走集约型增长为主的工业化道路。

第二,经济效益好。这就要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为此一要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使所有制结构多元化;二要促进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降低管理成本和产品成本;三要全面整合中国产业,按市场化要求配置资源,提高中国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中国产业具有竞争能力。

第三,资源消耗低。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重复传统工业化大量消耗资源的老路。为此我们只能走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道路。信息化使得各企业在商品生产中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来减少资源的消费,工业化的发展会更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这种良性循环就能在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环境污染少。传统工业化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国际上大力推行环境保护和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进行的。中国应该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绿色产业,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

第五,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在非熟练劳动力呈现出无限供给趋势下实现工业化,不但要考虑产业结构优化、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更应研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长问题,应该在比较成本的原则下面对中国资本稀缺状况,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综上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而不是像传统工业化那样先工业化后信息化;二是坚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不是先发展后治理;三是正确处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不过度地追求所谓的自动化。

建筑业的状况: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左右,且具有就业容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資60%以上需靠建筑业完成。为此,不可能依赖手工操作的小生产方式来完成,必须依据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走建筑工业化、现代化道路,极大提高建筑生产力,出色完成建设任务,更好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国民经济创造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许多数字显示,近几年由于无效投资在不断增加,中国固定资产的总效率出现下降的趋势,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建筑用能逐渐成为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之一,建筑能耗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可以说,建筑业的新型工业化对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实现有重要意义。

我国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分析

一、基于企业发展角度的必要性分析

建筑业过度竞争现象较为明显。由于行业集中度较低(重要表现就是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和产品的同质化),且进入壁垒较低,退出壁垒相对较高,大多数企业以相似的业务和经营管理模式竞争,为了释放自身生产能力,各建筑企业竞相压价、恶性让利,其结果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过低。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建筑市场和“走出去”的市场竞争将会愈发激烈。?同时,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类型的日趋复杂化、建筑产品的精益化、工程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对建筑企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技术创新滞后、融资能力薄弱、综合管理水平不高的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而言,生存还是死亡?这确实是个问题。对于具有工程总承包能力和较强大经济技术实力、立志与国际顶尖承包商比肩的少数优秀国内承包商而言,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后来居上的机遇,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是真正实现从优秀到卓越?这当然是个问题。

二、基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全社会5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都要通过建筑业才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建筑业的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豍。许多数字显示,近几年由于无效投资在不断增加,中国固定资产的总效率出现下降的趋势。大量的新增投资使资产存量每年增长12%以上,大大超过国民净收入的增速。即使不考虑收入分配中对劳动报酬的倾斜,资产的增长也快于资本收益的增长。也就是说,平均的资本收益率在下降。另外,我国固定资产和GDP的比例已超过40%,但是资本目前占GDP的比重还不到30%,换句话说,过去许多年投资而积累起来的资产每年所剩余的收益达不到GDP的30%,但我们却在消耗40%的GDP来追加投资豎。

三、基于推进宏观经济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工业化的过程。H.钱纳里等人认为:“从历史上看,工业化一直是发展的中心内容”。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特别是重化工业投资,成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开始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林毅夫、蔡肪、李周把中国当时采取的增长模式和工业化道路叫做“赶超战略”。他们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积极改革》一书中对由这种战略造成的产业结构扭曲、低经济绩效和福利损失进行了详细分析。他们指出,从1953-1978年,中国在高积累(平均积累率为29.5%)下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高达平均8.2%(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6.0%)的高增长。

但是,在几十年“工农业总产值”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并没有实现经济现代化,也没有改变自己在低收入国家中的位次;相反,与原来起点大致相同的亚洲“四小龙”拉开了相当大的距離。究其原因,一则是由于产值增长的数字并不能反映实质性的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传统工业化道路依靠高投资和高消耗实现了产值的高增长,同时也“扬短避长”造成经济整体效率下降,带来一系列消极后果:造成了土地、淡水以及煤、电、油、运以及其它稀缺资源的高度紧张;使我国生态环境加速恶化;抑制了对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率关系重大的服务业的发展;增加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降低了投资效率豏。

对过去走过的道路反思,认识到沿着着条高指标、高投入、低效率的外延(粗放)增长道路,中国是无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的。

我国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行性分析: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工业化还未真正实现,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建筑业的发展仍将对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建筑业发展有着独特的优势:

市场优势。今后20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国建筑市场将面临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机遇。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发展战略的实施、投融资体制和公用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等,都为建筑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豐。

劳动力优势。中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价格较低,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建筑业主要的竞争优势所在。虽然由于劳动生产率低,这种优势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但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迅速提高,只要我们在职业技术培训方面措施得法,中国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局面有望得到根本改变。这必将使“中国建筑”的竞争能力得到大大加强。

后发优势。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把握住发展机遇,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不需要按部就班地重复别国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可以采取超前配置产业的方式,少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缩短甚至跨越部分产业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建筑业的前沿领域,形成后发优势。

注释:

豍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质[2005]119号).

豎李爱明.固定资产投资暴增53% 数据又敲响警钟[N].人民网-市场报,2004年03月19日.

豏吴敬琏.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抉择[M].人民出版社,2006.

豐2005年中国建筑施工行业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李清均.后发优势:中国欠发达地区发展转型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吴敬链.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3]李进峰.转型期中国建筑业企业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95.

[6]谷源祥.亚洲四小龙起飞始末[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周口科技职业学院)

新型工业化范文第3篇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进程看, 工业化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 而职业教育却又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器”, 许多经济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依然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我国所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的工业化和我国传统工业化根本不同的工业化道路, 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而以信息化为中心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问题。因此,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必然需要大量的适需对路的人才支持, 这为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如何凸显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助推作用”却又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急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本文结合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 就高职教育如何促进新型工业化提出四条对策。

1 准确把握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 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和培养模式与途径的选择, 是高职教育是否适应社会需求、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教高[2000]2号) 文件明确了“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把“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同时阐明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这一定位之所以能够在第一轮高职理论大讨论之后被广泛认同, 是因为它强调高职教育必须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而又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使高职人才处于人才金字塔的中间层, 即“银领 (高级蓝领) ”阶层。

在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又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 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调整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进而在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教高[2006]16号文件) 中进一步强调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这又引发国内职教界对于培养“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的讨论, 至今仍有一些院校并没有完全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统一到教高[2006]16号文件的提法上来, 其主要原因是不认同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本文认为, 从我国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方向看, 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定位是完全正确的, 也是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对这类教育的定性描述的。但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实践证明, 工业化是有阶段性的, 在工业化的不同时期对人才规格和层次的要求是不同的, 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对技能型劳动者有着巨大的需求, 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而目前我国正好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 就现阶段而言, 如果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上, 显然是不太符合我国当前工业化的实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而且这样的目标定位显得过于宽泛, 不够明确、具体, 容易造成目标定位模糊。把“主要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作为现阶段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 突出了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 这既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 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明确目标定位、深化教学改革、办出专业特色、迎接新形势挑战的迫切需要。

2 不断拓展与新型工业化相匹配的服务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是不同于学科型普通高等教育的另一类高等教育, 在高等院校的定位分类中, 高职院校既不属于“研究型”或者“研究教学型”高校, 也不属于“教学研究型”或者纯“教学型”高校, 而是属于“教学培训型”高校, 它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人才支持为宗旨, 与普通教育相比, 其服务社会的功能的更为突出。

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高职院校往往更加重视全日制学历教育, 而忽略或是轻视其它应有的服务功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 既需要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 同时又对人才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 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单一的培养模式和途径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另一方面, 具有接受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人群不仅仅是传统的“适龄学生”, 还包括:在职职工、转岗人员、失业人员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显著特点的新型工业化应以信息化的充分实现为前提, 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建成“谁都可以学, 什么都可以学 (any person any study) ”的大学, 而且还要建成“什么时候都能学, 什么地方都能学 (any time any place) ”的大学。

因此, 职业院校要不断更新观念, 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在高质量地办好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同时, 要不断开辟并扩大成人继续教育的办学空间, 大力开展对社会各类人员的非学历职业技术培训, 特别是针对各种职业资格认证的专业技术、技能培训, 积极发挥面向城市和社区的智力服务、文化引领和文明建设示范作用。概括起来, 高职教育要促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服务功能。

(1) 全日制学历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通过全日制学历教育,培养取得大学专科及其以上文凭和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能够适应岗位需要的合格毕业生,是高职院校首要和主要的社会功能,也是培养新型工业化人才的主渠道。

(2) 成人继续教育。

此类教育是面向社会各类人员实施的全日制或非全日制教育, 这是我国今后“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继续教育形式。

(3) 职业技术培训。

这是针对职业或劳动岗位对劳动者的要求, 以开发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 是属于非学历性的短期职业教育。目前, 我国各行各业的培训需求十分旺盛, 包括各种职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新型工业化要求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高职教育的培训功能更应得到充分的发挥。

(4) 社区综合服务。

学校常常是社区教育的文化中心、活动中心、教育中心, 在开放的系统中, 高职院校当凭借自己的知识、技术、人才、信息以及文化优势, 为社区建设发挥其服务功能和文化引领作用, 既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向学习化社会迈进的客观要求, 也是提高社区人员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之, 高职院校要突破学历教育的单一模式, 充分利用现有优质资源, 开拓完善职业教育的功能, 创新教育培训模式, 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服务为一体, 实现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一体化。

3 积极创新与新型工业化相融合的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与工业化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一方面, 新型工业化的推进, 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人才市场需求空间;另一方面, 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 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 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是不争的事实, 而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是不争的事实。这充分的说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高职人才的培养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要担负起“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任务, 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解决好“数量”和“质量”两个问题。

产学研结合是被发达国家证明了的发展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 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高[2006]16号文件强调:“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同时也明确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因此,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切入点, 也当前高职院校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基本模式, 同时也是加快培养社会急需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模式。德国的“双元制” (German Dual System) 模式、英国的“三明治” (Sandwich Program) 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 (Co—operative Educa-lion) 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等都是工学结合的成功典范。但由于我国国情不同, 不能照搬国外经验, 如何以观念转变为先导, 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经验, 探索工学结合的多种实现形式, 努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不断提高人才“产量”和“质量”仍是当前各高职院校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4 努力推进与新型工业化相对接的教学改革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 是一种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 它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科技发展的实际要求。高职教育要真正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就要求它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很好地社会适应性, 这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职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二是高职毕业生的数量满职业岗位的需要。因此, 高职人才的培养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必须根据高技能人才的时代特征,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 “能力本位”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核心观念。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或传统专科的重要特点。高职人才要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推进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改革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师队伍建设。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 要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 从职业分析入手, 在明确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按照“能力逐级细化”的观点开发新的课程体系, 要充分体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教学方法上,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 突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讲授为主、“填鸭式”的单调的教学形式, 拓展堂的涵义, 积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和实训设施尝试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要积极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践行黄炎培先生“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职教思想。在考试方法上, 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以知识为主的考核向以能力主的考核转变;以校内 (教师) 考核为主向社会 (用人单位) 评价为主转变。要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成绩考核体系, 不断推行社会化考核, 促进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的一致性。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 要继续做好教师观念的转变工作, 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 (特别是实施能力教育的能力) 的提高。要广泛从生产一线聘请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 充实专业教学团队。

总之, 新型工业化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高职教育要在自身得到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 有效促进新型工业化, 使工业化水平与高职教育发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高职院校就必须与时俱进, 大胆改革, 以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支持。

摘要:工业化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 而职业教育却又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器”。高职教育如何凸显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助推作用”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急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本文结合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 就高职教育如何促进新型工业化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新型工业化,高技能人才,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 范唯, 吴爱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5) .

[2] 翟向阳.论高职教育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J].职教论坛, 2005 (6s) .

[3] 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J].西北职教, 2006 (9) .

[4] 翟轰.对办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和认识[J].机械职业教育, 2005 (9) .

[5] 肖化移.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4 (1) .

[6] 孙芳仲, 林若红.对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5) .

[7] 周明星, 孟庆国.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4) .

[8] 廖显满.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与核心战略[J].求索, 2003 (6) .

新型工业化范文第4篇

采编:巴中市政府办公室 2011年08月10日阅读:

2456次字体:大 中 小

李刚作重要讲话 周喜安主持并讲话 彭耀学熊光林出席

为奋力推动追赶跨越、加快发展,8月9日,我市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学习贯彻全省“两化”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两化”互动发展工作,分析当前全市经济形势,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间尤其是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市委书记李刚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他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巴中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高水平的认识、高强度的工作,主动务实的作为,推动“两化”大突破、大发展。

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喜安主持会议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彭耀学,市政协主席熊光林出席会议。

李刚指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推动巴中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我们巴中而言,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包含三个层次的基本内涵,一是“加快”,二是“新型”,三是“互动”,这三个层次是有机结合的。要着眼于“快”,做大工业总量和城市规模;要立足于“好”,按照“新型”、“互动”的发展要求,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创新驱动、集约节约、民生优先,更加注重“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统筹协调发展;要着力于“跨越”,利用后发优势,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高端切入、高端发展。

李刚指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巴中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对我们这样的传统农业地区、连片贫困地区,实现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就要在工业上实现突破,将抓发展“第一要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转向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城镇化是我市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和平台,必须加快推进,实现与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发展。

李刚指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实现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深刻变革。我们一定要有清醒头脑,从思想、行动到制度上做好充分准备,破除一切思想桎梏、制度壁垒、能力缺陷,大力破除“唯生态论”、“唯条件论”、“唯规定论”,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决心和信心,主动适应发展形势,积极争取发展先机,努力开创巴中“两化”互动发展的新局面。

李刚要求,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十二五”末形成工业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的主导和支撑格局,加快从传统农业市向新型工业市转变。要积极承接国内外重大产业转移,在工业招商上有大突破,围绕重点产业和产品,强化开放合作和招商引资。要加快园区载体建设,在促进工业集聚集约上有大进展,按照“一县(区)一园区、一园区一主业”,科学规划定位,积极推进多形式的园区建设,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优化园区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要以优势产业、骨干企业、拳头产品为抓手,在工业经济实力上有大提升,围绕巴中优势资源,做好资源大开发大转化文章,推动资源项目化、资源资本化,立足巴中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加快推动特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要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龙头企业,对我市已有的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要抓重要产品,梳理一批有市场前景、有知名度的拳头产品,积极打造成高端产品,支持拓展市场、壮大产业、培育品牌,增强巴中工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要注重科技引领和自主创新,树立“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观念,加强落后工业技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要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避免工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李刚要求,要加快推进巴中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城市定位要符合巴中区域特征、经济特征、文化特征、生态特征,彰显巴中鲜明的个性和特色、适应时代潮流,体现“经济富裕、环境优美、城乡一体、宜居宜业宜商”的新型城市核心理念。要拉大城市框架,城市的拓展、新城的建设要围绕交通条件和产业发展来进行,加快构建市域城市主骨架。各县(区)要拓展新区,拉大城市框架。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和产业聚集区集聚,形成巴中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不断提升城镇品质,深入开展“五治三化”,以创建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模范环保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目的地“五创联动”为抓手,市、县城市每年打造几条特色街区,各县(区)每年抓好重点镇、中心村的建设规划,已建的要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新建的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多元投入融资”,开门搞城建,吸引民间资本特别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李刚要求,要统筹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坚持“三同步、三聚集、三统筹”思路,在推进上同步定位、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方向上企业向园区聚集、土地向业主聚集、农民向城镇聚集,在保障上区域统筹、产业统筹、管理统筹,实现“两化”互动发展。要以城乡一体的全域规划为引领,坚持“全域巴中”理念,综合考量人口增长、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环境承载等重要因素,合理确定市域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按照“基础先行、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的要求,加快交通、水利、电力、环保、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重大基础设施规划。要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坚持园城结合、产城融合,科学布局建设一批园区,并把各类园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中,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要处理好工业与城镇的空间关系,在城镇建设规划中,为工业发展留足空间,工业发展规划中,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四级城镇体系聚集,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协调发展。要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动“两化”互动、“三化”联动,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加快实现巴中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服务业。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切实解决好土地、资金、人力资源要素问题。要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扎实推动“扩权放活”,充分激发基层基础发展活力,加快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各种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李刚要求,要为加快推进“两化”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必须围绕新的发展要求,在新理念、新活力、新作风、新能力上掀起一场深刻革命。要增强学习能力,引导干部自觉加强对现代工业、城建、金融、科技和国际化知识的学习,围绕新的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促进干部树立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创新意识,更好地适应加快“两化”工作的需要。要提高创造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敢闯敢干、开拓创新、攻坚破难。要强化执行力,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践行“四个特别”,超常思维、超常举措、超常付出,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李刚强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使命,是一个创新实干、攻坚克难的过程。全市上下要不断解放思想、形成共识,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团结奋进、真抓实干,为实现“两化”互动发展的大突破、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巴中而努力奋斗!

周喜安在讲话中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在下半年着力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推进“两化”互动发展。要科学规划,做到多规衔接、全域覆盖、相互支撑;要联动推进,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带动新型城镇化,以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聚集发展;要强化保障。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抓紧新开工一批项目,加快在建项目实施进度,力争投资额度和时序进度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切实搞好项目储备,立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加快规划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城镇基础设施项目,为“两化”互动提供强力支撑。三是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要加强基础工作,夯实发展载体;创新招商方式,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瞄准相关领域、相关行业、相关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招商、小分队招商互动,点对点登门促进,提高引资实效;突出招大引强,以大带小,延链配套,集群发展,做大产业,做强产品,做优品牌;要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四是进一步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做好物价稳定工作。五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周喜安希望,各级各部门要对照目标找差距,增添措施抓落实。同时要严格督查,努力确保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早竣工、早见效,努力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会议进行了分组讨论。各县(区)、巴中经济开发区、市经信委、市住建局在会上作了经验发言。

新型工业化范文第5篇

新型工业化时代, 要采用大量先进设备和数字信息装备改造传统机械产业, 对国内外先进装备和数字信息设备等需求巨大。同时, 随着国内机械制造行业本身的壮大发展, 生产所需而引进的国际先进加工制造设备和生产线也越来越多。这些设备绝大部分采用国际语言——英语作为标准说明语言及数控、信息管理程序内核, 需要大量擅长专业外语的机械人才来解读、操作和应用。作为制造大国, 我国机械行业的产品和技术出口、国际技术交流非常广泛, 机械行业采购、制造、销售全球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活动中对机械专业外语的应用无处不在, 从而促使企业提高了对所需人才的专业外语水平要求, 对高校的专业外语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很多大学的机械专业外语教学方式却仍然承袭上个世纪的作法, 采用的教材、教学方式都已无法满足目前新型工业化下的制造行业对机械专业外语方面需求, 因而必须对机械工程的专业外语教学方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认真的探索。

2 目前机械类专业外语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教学理念不新

目前很多高校专业英语教学仍旧是认识普通机械专业词汇, 阅读简单的传统机械专业文献, 没有把学习专业英语与职业目标联系起来。尤其是机械设计之类的传统机械专业, 教学习惯沿用时间长, 这个问题更突出。大部分学校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让学生能够阅读简单的科普性的、基础性的机械文献。至于学生对新型设备使用、新技术的吸收和了解、日后工作中的应用与涉外交流等与职业目标息息相关的内容则大部分由学生自学完成, 并且没有具体的考核要求。这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学生专业英语成绩很好, 但一到工作岗位, 面对新引进设备说明书、操作规范就傻眼的情况, 使得毕业生进步较慢, 影响了其职业目标的实现。

2.2 教材选择不当

虽然近年来, 公开出版的工科机械类专业英语教材开始不断增多, 但很多学校的机械专业教学老师还是固步自封, 多年来使用同一本教材而不及时更新, 使得教材内容与目前机械制造企业的实际需要相差较远。同时, 教材出版的时滞性与部分教材编写的目的性, 使得好的教材非常少, 雷同的内容很多, 不能及时反映机械设计制造工业发展的实时性。虽然现在可选择的教材多了, 但大部分教材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呆板, 在这个声、光、电、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 原有的那种教学方式下, 这些教材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教学设置不妥

很多学校对开设专业外语不很重视, 很多是作为选修课, 并且一般开设在毕业前、正处于学生就业高峰或忙于考研的第七学期, 对学生的考勤和作业、考试督查放得比较松, 很多学生仅仅将作为毕业学分不够而选择的一门普通选修课, 作为毕业班, 这种专业外语的教学、考核往往流于形式。除此之外, 绝大部分学校的专业外语学时设置仅仅32个课时, 使得教学时间严重不够, 教学质量非常不理想。很多毕业论文摘要的英文翻译质量极其糟糕, 就是这种敷衍式的专业外语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

2.4 教学手段不多

目前教学仍然比较单一, 大部分是教师讲解专业词汇、翻译原文、分析复杂语句为主, 并没有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施。即使有部分老师使用了多媒体教学, 也不过是在讲解中穿插了部分图片和少量视频。究其原因, 一是教本身水平不是很高, 很多应用本科院校的机械专业外语教师本身就没有国外工作和学习经历, 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 外语交流能力不强;另一个原因是国内有志于提高本科学生机械专业外语水平的老师和科研人员很少, 能用于常规教学方式的素材——如采用英语讲解的机械视频或英语标注的机械工程内容相关的图片——太少, 或者有部分人不愿共享, 使得教学手段很单一。

2.5 教学评价不严

大部分高校把专业英语开设成选修课, 课时较少, 考核简单, 学生投入的精力与基础英语相比甚少, 不能保证持久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3 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

新型工业化, 就是要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微电子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 提升自主研发和造血能力, 增强竞争力。作为新型工业化应用到的自动控制、微电子技术和现代网络通讯技术, 我们除了自主开发之外, 更多的还是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工艺。因而, 新型工业化对我们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和机电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但要熟悉和熟练运用本专业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材料热处理等知识, 还要能熟练阅读大量外文文献, 轻松与国外企业和员工用英文交流, 具有较高的专业外语读说听写能力。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 我们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对机械专业的专业外语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改革。

1) 研究了适应当前机械行业发展需要的机械专业外语教学理念和主体教学内容。

2) 研究了多种适应网络化和全球化环境的专业外语教学手段。

3) 建立了更有实际价值和对学生能产生长久影响力的教学评价体系。

形成的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 课堂上,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 先按照机械专业外语教学团队和课题组确定的、机械专业外语所应该包含的12个基本主题, 进行多媒体音视频播放与课文学习。然后根据主题与关键词, 采用纯英文搜索引擎实时访问互联网络, 搜索合适的文献和音视频资料, 然后现场讲解所搜索到的文章、机械专业视频, 对其中出现的疑难句式及单词现场实时翻译、讲解;部分最新机械知识和内容留作学生课后作业。这样实时访问网络, 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最新机械专业发展动态和知识, 又可以学习国外文献的严谨及英语语言在机械专业文献和交流中的原汁原味的灵活运用之道。

2) 为提高对专业外语的日常应用, 对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将课堂搜索到的各类机械专业视频和文献资料分发给各小组, 要求分组课外专业视频译配音和文档互译, 然后在课堂随机抽查课外作业效果。一般一个学期完成大约四项作业, 每项作业每次抽检小组内的不同成员。通过这种方法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 并督促其加强平时的课外学习。

3) 在期中和期末, 课题组两次综合考查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即时读、听、译、说、写能力。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是采用一次卷面笔试或者交一文献翻译的简单考核方式, 采用期中和期末两次考核, 由多名教师与每一个小组成员进行约45分钟左右的即时读、听、译、对话交流的考核。每次全班的考核约一天内完成, 学生个人成绩以教研组或教学团队成员所打平均分作为一次成绩。两次考核+加多名教师平均分, 可以更加公平公正地反应学生学习成果, 也便于调整后续教学内容和方式。

4) 建立机械专业外语资源网站, 为学生将专业外语融入日常学习提供资源和便利。通过互联网搜索多媒体及文献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并下载、教师自我提供专业英语素材方式, 建立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几乎涵盖整个机械工程学科体系的外文资料网站, 便于学生及老师们业余时间访问及学习。网站还设计有专业外语词汇通关游戏、机械装备及零部件等方面的英文标注通关游戏、综合应用游戏等, 让学生们在快乐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大量机械、机电等方面的专业外语词汇、应用技巧。

5) 严格灵活的日常管理和考核评价方式。日常教学中, 除了严格要求老师正常教学外, 对学生上课方式采取比较灵活的管理, 允许学生以课外学习方式替代课堂学习。比如学生有其他安排而不能来课堂上课, 则可以采用翻译一篇专业文献、或者交上来一段自己参与的专业对话视频来替代考勤, 然后教师可以在下一堂课根据学生所交材料对其进行提问等, 以考查该材料是否是该学生自己所做, 但不能连续三次以交个人作业方式代替课堂学习。这种方式保证了学生灵活利用时间, 同时又严格控制学生不能连续三次缺席, 保证其思想不松弦!在考核评价中, 平时的四个小组大作业占40%, 日常课堂问答交流等表现占10%, 两次集中的读说听写考核占40%, 最后结束课堂教学后递交的一份英文总结占10%。这种考核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督促其连续主动学习, 效果较好!

4 结论

通过反复论证和探索,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使用上述教学方式, 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在自动化专业进行了两年的专业外语教学试点, 取得了的良好的教学效果。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对国外相关文献的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明显增强, 获得指导教师的好评。其中一届毕业生进入社会以后, 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用人单位除了对其综合能力进行肯定之外, 还具体例举了其参与引进设备学习使用中的突出表现, 赞扬了其英语水平很高, 甚至比某些名牌大学研究生还好, 也造成了该单位今年追加我校机械专业毕业生的招聘名额的举动。对此, 还将继续探索完善, 尽量更多地引入当今远程教育中的热浪——MOOC平台的内容, 以便进一步提高本校机械专业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

当然, 该教学方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是教师工作量大为增加, 造成部分教师需要付出比平时同课时量多三倍以上的努力和劳动之苦。该问题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有教改补贴而不明显, 但一旦进入常规运行, 如何补贴教师和获得教师认同就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我们今后将继续研究解决该问题。

摘要:通过分析现有外语教学方式中不适用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各种弊端, 探索一种适用的新型专业外语教学方案, 包括教学核心内容动态更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考核方式的实用化等多个方面。该教学改革方案充分利用互联网络, 拓展学生该专业的先进专业知识, 既能提高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实时性和实用性, 又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方式, 提高了本专业学生对专业外语学习的兴趣持久性与积极性。

新型工业化范文第6篇

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石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近日, 在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办的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第十三届“两化融合推进大会”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指出, 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 并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引发制造业制造模式、流程、手段、生态系统等重大变革。中国正面临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 从制造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互联网+制造业提供发展新良机

“如何让中国变得又大又强, 简单而言, 就是要从技术跟踪向自主研发超越, 从传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 从初创向质量效益转变, 从资源消耗向绿色制造、从生产向生产+服务制造转型升级。”李伯虎说。

当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正处在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互联网与各领域加速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今年5月、7月, 国务院相继印发《中国制造2025》和《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 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 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为我国石化行业提供了新一轮增长与发展契机。

事实上,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石化行业已经从高速增长的历史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专家指出, 大而不强, 产生城市化, 缺乏城市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石化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笔者了解到, 目前我国生产化学品存量约占世界的1/3, 大多属于基础行业领域, 单位产品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高出10%~20%。与此同时, 40%左右的精细优质化学品需要进口。而近年来石化行业安全生产事故频发, 对行业和社会造成了很大影响。此外, 与国际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 我国石化行业服务业占比较低, 需要推动从单一的制造向制造+服务的方向转变。

“加快提升传统石化产业的价值链, 加快利用包括信息化在内的新技术手段来提升改造传统行业, 这是未来‘十三五’时期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国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俊贵说。

信息化助力发展成效显著

实践证明, 信息化能够大幅提升传统企业效率, 创新商业模式, 大幅提升安全环保以及节能管理水平。“在宏观层面, 信息化投入产出通过经济乘数效益放大, 是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驱动力。”中石油信息管理部总经理刘希俭说。

也正因此, 多年来, 我国石化行业一直在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且成效显著。从2012年开始, 我国石化行业进入集中集成、创新集成、共享服务、协同智能, “两化”深度融合的阶段, 目前正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阶段发展。

以“两桶油”为例, 目前, 中石油建成并应用了统一的经营管理平台、生产运行管理平台、办公管理平台和网络基础设施, 推动了生产经营管理的网络化运行。如长庆油田将传统的经验管理、人工巡检转变为系统扫描, 巡井效率提高数十倍, 一线用工大幅度减少, 油气当量从2000万吨/年增加到现如今的5000万吨/年, 用工总量仍保持7万人不变。中石油对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加油站内的非油品进行管理, 实现批量采购进货、统一配送、统一定价, 每年增加非油品销售近100亿元, 今年上半年, 非油品销售利润占加油站总利润约50%。

中石化也正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智能石化, 构建以客户为中心、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石化商业新业态。2013年, 中石化选择燕山石化、茂名石化、镇海炼化、九江石化4家企业开展试点, 目前4家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已经提升了10%以上, 2017年预计可提升30%, 达到工信部要求智能石化建设目标。其中九江石化最近已被工信部列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十三五”期间, 中石化要全面打造智能油田、智能工厂的试点示范企业, 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平台, 全面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水平。

智能制造融入

“两化融合在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设备设施管理, 两化融合发展的基础要素已趋于成熟, 具备了向更高阶段发展的条件。”工业和信息部原材料司副司长潘爱华说。

“新型信息技术和新兴制造技术智慧化的快速发展, 我们2012年就开始把云制造也推向了云制造2.0。我们深深感觉到, 智慧云制造是‘互联网+制造业’、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一种智造模式和手段。”李伯虎说。

智慧云制造就是通过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个性、柔性化的产品制造模式和新的人机融合系统的制造手段, 形成和制造企业之间开放、共享、协作、柔性的智慧制造, 从而创造新的价值。

李伯虎指出, 智慧云制造还是发展中的制造模式和手段, 它的发展路线应该是持续坚持“创新驱动”加“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需要全国、全球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又要充分重视各国的特色和各行业、各企业的特点。

大会同期发布了《石化行业智能工厂课题研究报告》, 首次提出了石化行业智能工厂的架构体系。对智能工厂的概念、应用范围、发展目标、构成要素以及智能工厂的发展阶段和路线图等进行了深入阐述, 提出如何通过智能工厂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今年3月, 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开展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通知》, 石化行业的炼化、化肥、轮胎等行业均积极开展了智能制造试点工作。前不久, 工信部公布了今年的46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其中包括3个石化化工项目, 位居全国各行业之首。

天津“8·12事故”的发生为当前我国危化品的管理敲响了警钟。据初步统计, 在我国, 每年通过公路运输的危险化学品约有2亿吨。

“当前要着重突出用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提高安全环保水平, 防范化学品的安全和环境风险。今年我们开展的流程智能要求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下一步更要加强用互联网、大数据来提高危险化学品管理。尽快实现从生产、仓储、运输、使用甚至到废弃物的处置, 使用全方位的信息化技术, 强化危险化学品的风险控制。”潘爱华说。

笔者获悉, 目前, 工信部已经把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工作列入第一批项目, 并准备设立100亿专项资金支持。

同时, 启动化工园区的试点亦是工信部今年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主要任务和着力点之一。

据统计, 我国地市级以上的化工企业已超过380家, 县级以下企业约600家, 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化工园区是推行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工业化的难点和重点, 难点在于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城市和工业的功能, 而信息化正是能够解决这个难点的有效技术手段。”潘爱华指出。

“用新技术手段与产业相结合, 我国石化行业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既节能环保, 又能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又符合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传统产业之路。”赵俊贵指出。

需高度重视网络工控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 正如专家所言, 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是一体两翼。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 包括智慧工厂, 实现数据信息共享, 创造价值的同时, 也会产生网络安全问题。

专会专家介绍, 近4年公开的工控安全事件就有621件, 重点集中在工业SCADA (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 , 而这只是冰山一角。今年5月8日, 旨在捍卫网络空间安全的中国电子科技网络信息安全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上一篇:留守儿童交流材料范文下一篇:服务标兵申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