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考察报告范文

2023-09-18

新型城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一)制定优惠政策,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一是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规划不科学、管理不到位,违章违规建设较多等突出问题,政府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文件,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做出严格规定,对相关职能部门明确权利和责任,杜绝建设的随意性,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管理的规范性。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加快城镇扩容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打破城乡二元户籍管理模式,降低户口准入门槛。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城镇户籍限制。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就可以入籍落户。广泛吸纳外来人口和本地农民来城镇投资创业,让他们在子女入学、参军、就医、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合法权益维护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使他们“住得下、留得住、富得起”,为城镇发展聚集财气、增添人气。

(二)坚持科学规划,严格规范管理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准确定位、规范管理。一是城镇总体规划要高起点。要站在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构建总体框架,提高县城人口总量和综合承载能力。二是建设规划要高标准。在商业布局、建筑群体、生态景观、灯光夜景,道路交通等立体规划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将悠久的 1

县域文化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做到美化、亮化、宣传于一体。三是城镇管理要高效能。要严格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的模式审批管理,切实增强规划的执行力,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对城区内违章违规建筑,要加大查处力度,能拆除的坚决拆除,无法拆除的从重处罚,“叫停”自然建房,制止违规建房。对职能部门权责不清、配合不力等现象责令整改。对城镇执法难、管理难问题,要充分发挥城市综合执法部门的作用,变集中整治为规划管理执法工作的常态化,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三)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城镇化水平

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因此,要树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建设的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目前,我们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城镇化水平。一是依托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带动城镇化。要逐步调整工业结构,注重发展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低能耗产业,为农村人口进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二是依托城区扩容建设。加大政策引导力度,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开发建设一些与现代文化相匹配的多功能住宅小区,彰显地方特色,增强城市吸引力。三是降低土地价格,吸引具备条件的农民进城购房,增加城镇人口,提高城镇化率水平。

(四)注重发展质量,提升城市品位

创新发展思路,多方筹措资金,加快项目建设,优化发展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一是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在城西修

新型城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关于2012年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抢抓机遇、奋力崛起,全力打造“一城一中心一目的地”。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两化进程推进五个自贡建设的决定》(大委发„2012‟号)和《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决定》(大委发„2012‟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意见,请认真遵照执行。

一、紧紧围绕发展战略,确定工作目标

2012年,是我区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落实市、区党代会精神,推进大安发展新跨越的起始之年。今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服务业兴区”战略,按照“全党抓发展、重点抓产业、关键抓项目”的总体思路,依托中心城区布局调整,全面推进城乡建设,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民生为根本,进一步提升规划品 1

位,完善城镇功能,加强精细管理,夯实基础设施。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繁荣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主要工作目标是:城镇化率达到45%,规划覆盖率达到85%,建成区面积达16.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到42.2%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1.6%,燃气普及率达78%,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0平方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5%,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30%;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逐渐合理、功能逐步完善,重点建制镇和村庄基本实现绿化、亮化、硬化、净化和美化,卫生医疗基础设施齐全。

二、突出规划管理服务,推进城乡全面发展

(一)构建科学规划体系,统领城乡特色发展

按照适当超前、功能完善、彰显特色的要求,抓紧编制完善区域控制性规划、集镇和村庄建设规划及特色街建设等专业性规划。2012年,完成《燊海井片区控制性详规》、《马吃水-西山路片区控制性详规》、区行政中心建设规划和区域新村规划编制,协助市上编制自贡东北部新城控制性规划,完成牛佛、何市、三多寨等场镇规划的调修,完成重点乡镇集聚点规划的编制,四级规划体系逐渐完善。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综合功能

围绕打造“一城一中心一目的地”重点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城区、重点镇、中心村为重点,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 2

居环境,完善城镇功能。按照“总体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要求,重点实施大山铺恐龙博物馆段排污二期工程、东环线至北环路排洪工程、改造北环路皮革城至家居城段道路,新建大山铺A线道路、东门客运站枢纽站B线道路,开工建设东环线延伸线一期工程。全力支持市上完成成自泸高速公路大安段、东环线、东延线等重要交通建设。全力争取启动大山铺火车站升级改造、开工建设成自泸赤高速自贡北互通及连接线。力争实施省道206改线绕城、沱江航道大安段整治及牛佛货运码头建设、牛佛沱江二桥及连接线等项目。积极谋划自内、自威快速通道、眉自隆省道大安段和自贡外北环线、鸿板大道至北环路延伸线,争取自贡大件路途经大安。继续完善农村公路路网建设,修改扩建农村公路108公里。开工建设牛佛沱江防洪堤一期、何市长滩河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力争启动4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胜利110千伏变电站及配套工程建设并确保年内投入使用,实施10千伏以下线路新改建313公里;新增燃气用户1000户,力争城区及所有乡镇供气主管全覆盖;继续实施场镇道路、垃圾库、公厕、路灯等设施建设。

(三)加快安居工程建设,优化城乡居住条件

力争市上早日启动大安旧城棚户区改造,改造棚户区2000户。全年开工建设廉租房760套、公租房196套、经济适用房250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108户。加快东环线安置房、东延线安置房、皮革城安置房、福缘康居农民拆迁安置房二期、和平 3

新村花园、三多寨同春村双置换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石院子地块、绿洲花园三期、芭蕉冲商住楼、马吃水立交桥东侧地块商品房开发,全年竣工商品房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5万平方米。

(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增强区域承载能力

按照“产城一体、功能分区、配套完善”的原则,稳步推进大塘山锅炉机械特色园区建设,力争启动沱江工业园区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并开工建设1-2个项目。开工建设华夏阀门、钛黄粉等项目。全力打造区域性大市场、大商贸、大物流产业集群。加快川南家居城一期工程建成营业步伐,启动川南家电批发交易市场一期建设,力争启动川南皮革城二期等区域性专业市场。完成牛佛商业步行街一期建设,启动二期工程。完成人民路特色一条街建设和两口塘、和平、马冲口3个农贸市场建设工作,启动大山铺盐史风情街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依托成自泸赤高速大安段、东环线大安段、东延线大安段等骨干公路,大山铺火车站及沱江等交通优势,重点打造大山铺火车站仓储物流加工园、东门客货运输中心,启动川南公路物流港建设。强力推进三多寨同春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继续推进肉牛、肉兔、花椒、水产等特色商品农业发展。

(五)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围绕建设天蓝、山绿、水清和环境优美的生态大安,以提升城镇品质和完善城镇功能为关键,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大力推进全域绿化,完成北环路皮革城至家居城段道路,大山铺A 4

线道路、东门客运站枢纽站B线道路等道路绿化建设,完成燊海井路、马吃水立交桥2个节点和3个社区广场建设。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将森林引入城市、园林辐射郊区,实现城市园林化、农田林网化、山冈森林化,整体提高城乡绿化水平,将城市与乡村建设成为一个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城乡一体的生态体系,启动一个公园建设、协助市做好东部湿地公园建设前期工作,实施大安寨山体绿化。继续巩固和创建环境优美示范乡镇和村庄(社区),新增省级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庄(社区)4个。加快东北部新城污水处理设施与管网的建设进度,实施北环路排水排污管网工程建设,相机启动远郊垃圾、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建筑工地施工扬尘的监管,加强道路硬化、黑化工程,及时修复损毁路段,有效降低道路扬尘,控制扬尘污染,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控制,切实加大城区和城区附近工业噪声的治理力度,对交通、建筑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全力争取市上尽早关闭自贡市水泥厂、大安盐厂等严重污染企业,逐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味。

(六)严格规划审批管理,提高精细管理水平

以规划为统领,严格规划审批管理,加强规划执行监察力度,建立完善的行政检查、纠正和责任追究机制。牢固树立“规范化”的精细管理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标准,健全城镇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大力推行中心城市标准化、网格化管理,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乡管理体 5

制,探索建立部门联动运行机制,严格落实城乡管理责任制,推进城市执法向乡镇延伸。加强城市和小城镇环卫基础设施配备和管理,充实管理力量,提高管理实效,建设清洁优美城镇,提升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建立完善保障机制,切实增强工作合力

(一)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区委、区政府成立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常委担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分工。建立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加强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指导协调,及时研究和解决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乡镇党委、政府要相应的成立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和相关单位由1名科级领导负责、2—3名专(兼)职干部具体抓城镇化工作,相关部门人员配合抓好城镇建设管理日常工作。

(二)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各乡镇和相关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城镇化建设统筹规划和协调服务,要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策划包装争取项目,多方捆绑资金,全力协作配合,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强化技术培训、行政执法、日常指导和督促检查,提高城镇化建设管理水平。要广泛宣传城乡建设法律、法规和相关业务知识,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意见,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城镇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区委、区政府把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工作纳入有关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行单项目标考 6

核,年初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半年检查、年终总评,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滞后、完不成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和限期整改,真正形成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强大合力。

2012

新型城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即将来临,为了帮助广大考生积极备战国家公务员考试,威海国家公务员考试网(weihai.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中公教育专家特别推荐最新考情资讯,深度剖析时下热点,整合公考疑难问题,预祝广大考生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金榜题名,荣获佳绩。

导语: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从现代化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但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展望未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背景链接】

一、政策背景

抓紧制定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3年3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今年政府重点工作的部门分工。会议指出,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抓紧制定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分行业提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具体办法,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要积极推进重要领域改革,力争有实质。

城镇化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2013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而且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尤为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2013年1月15日,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调研时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2012年11月,负责经济事务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曾多次强调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他还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2012年2月,李克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文章提到,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市场空间大,内需潜力大,对发展具有持久的拉动作用。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不仅可扩大投资,而且能促进消费,对扩大内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要在保持投资合理规模的同时,完善政策,改善环境,尤其要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有效释放我国巨大的消费潜力。

城镇化被列为2013年重点工作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定调2013年经济工作,城镇化被中央政治局会议当做明年经济工作重点之一,会议称,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012年1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指出

我们推进城镇化,是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路子,要保证粮食安全,中国的粮食要立足自身,不可能靠世界市场解决,要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加强环保节能,还要深化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推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等。13亿人的现代化和近10亿人的城镇化,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的,中国这条路走好了,不仅造福中国人民,对世界也是贡献。

二、成功模式

成都模式

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发展模式。主要做法是对土地确权颁证,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设立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机制。以发展较好的区域作为起步点,确立优势产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集群。另外再配以农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广东模式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广东模式又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是珠三角模式,即以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集中的中心镇为发展依托;二是山区模式,即围绕着县城,发展专业镇。珠三角模式的主要做法是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进而实现城市周边地区的快速崛起。

苏南模式

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苏南模式。苏南地区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苏南模式的主要特征: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温州模式

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主体温州模式。温州模式是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主体、迅速发展为推动力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温州,当地政府扶持个体私营经济,这是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有了自己可追求的利益,利用本地区可利用的资源,发展地域经济的方法。

【百姓怎么看】

观点一 通过城镇化带动投资扩大内需

新浪微博网友Chanway1995:【新型城镇化】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仍将以投资驱动为主,但由于三十年来城市化和铁公基狂飙突进,全国架构的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已十分有限,现实的选择就是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和农村城镇化,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并以此为契机培育和启动八亿农民的内需市场。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观点二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新浪微博网友?极目楚天舒2011998:在经历经济结构调整之后,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动力来自何处?从目前的信息看,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我预测城镇化发展如果处理不当,中国将面临基础性、基本性大问题。

观点三 城镇化涉及到土地制度及所有制的改革

新浪微博网友王岩52377-地产:中国城镇化不只是农民上楼、身份转变那么简单。既需要城市化综合系统的建立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改革,也需要农业科技化、工业化有步骤有规划的发展,同时还要逐步放弃维系若干年的原有产业链,更涉及到土地制度乃至所有制的改革。

观点四 城镇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

新浪微博网友 杂乱无章大叔:新型城镇化改革方案已进入决策层视野。今年,国务院已经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推进新型城镇化,指出城镇化是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

观点五 城镇化要提升城市承载力

新浪微博网友 陆建国:【新型城镇化】城市化作为工业化的伴生物,是文明发展的必然演进形态,但是,超大规模城市所带来的各种环境、社会问题日渐凸显,而解决这些问题成本高昂甚至无解,因此,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特别是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既能满足农民对城市文明的需求,又能有效分流城市人口,缓解大城市发展压力。 【专家怎么说】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如果将城镇化作为大搞“造城运动”的手段,结果可能新城涌现了,但农村衰落了。如果将城镇化作为发展房地产的手段,结果可能房价起来了,但内需下去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李佐军

【警惕政府主导城镇化的后果!】1.城镇化成为追求GDP的手段,结果GDP上去了,但民生下去了;2.城镇化成为建设“形象工程”的手段,结果形象起来了,但民心下去了;3.城镇化成为发展房地产的手段,结果房价起来了,但内需下去了;4.城镇化成为大搞“造城运动”的手段,结果新城涌现了,但农村衰落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李佐军

【推进城镇化的合理路径】1.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身份障碍;2.通过土地制度改革积累农民进城的资本;3.通过福利制度改革使农民成为新市民;4.通过政府制度改革降低房价,降低农民进城门槛;5.通过教育制度改革提升农民人力资本;6.通过协调推进市场化、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夯实城镇化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李佐军

中国土地制度城市化当中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脱节,这跟这些年来推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直接相关,不应拿土地跟土地挂钩,而应拿土地和农民进城取得户籍落户挂钩。

——著名经济学家、燕京华侨大学校长 华生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城镇化意味着未来人民币名义汇率需要贬值】城镇化、市民化后,长期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但短期内企业负担的用工成本会大幅上升,如果人民币名义汇率不相应回调,则实际有效汇率高估会进一步上升到"不能承受之重"的地步,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将很快消弭。

——经济学家 鲁政委

下一步推动城镇化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或者叫发动机。这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也符合现在发展阶段的基本要求。在十一年中,城镇化率提高了15.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37个百分点。过去中国统计上的城镇人口从2000年不到4亿6千万,到去年超过了6亿9千万。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陈锡文

中国经济要保持较快速度增长,是因为中国依然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正在向城市转移。没有较快的经济增长,有可能引发企业倒闭、工人下岗、农民返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新公路、新医院、新厂房的建立将给民营企业带来大量机会。

——经济学家 厉以宁

【政府怎么办】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作了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中介绍了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等方面内容。

第一,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着力加强制度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城镇住房、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重要领域的体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制机制改革。明确城市规模界限,防止大城市无序扩张。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评估体系,重点关注农村转移人口就业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农业现代化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农民收入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指标。

第二,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公共财政体系和投融资机制,为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第三,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推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有效保障城镇常住人口的合理住房需求。

第四,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合理增设城市建制,形成设置科学、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此外,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权威论述] 李克强城镇化论

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是推进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推进城镇化,要努力在改革攻坚中破解深层次矛盾。围绕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支撑和生态环保等问题。

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是推进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推进城镇化,要努力在改革攻坚中破解深层次矛盾。围绕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支撑和生态环保等问题。

推进城镇化,需要有活力的劳动力群体在城市生产生活,这就需要解决好不同收入群众的安居问题。要继续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帮助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解决基本住房问题。这有利于降低城镇化门槛、促进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发挥城镇化拉动消费、扩大和优化投资、改善民生的多重效应。

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城镇化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

结语:需要指出的是,加快城镇化建设应防止“两个风险”。一是借拉动内需陷入新一轮“造城运动”;二是盲目追求“大城市化”,陷入病态公共治理怪圈。

新型城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或城镇化道路是指实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原则和方式,所要解决的是怎样实现城市化的问题。包括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城市化类型的选择、城市化动力和实现机制的选择及城市发展方式的选择。

在2013年11月12日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其中有一条指出了“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现在,城镇化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所以什么是城镇化?什么是城镇化道路.? 在2001年3月时,“十五计划”第一次提出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2002年,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的城镇化道路经历了几个阶段。城镇化发展的启动阶段(1949—1957) 城镇化发展的波动阶段(1958—1965)城镇化发展的下滑与停滞阶段(1966—1978)城镇化的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2)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93—至今) 2011年底,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2012年底,城镇化进一步推进,城镇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为52.6%,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从根本上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农业现代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快速推进。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必要性就愈发的凸显出来,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客观需要。 是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 同时也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选择。

那么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特征是什么?双重经济转型背景,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紧密相联;双重城镇化方向,东部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和中西部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双重动力机制,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双重发展模式,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和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双重城镇化推动主体;双重要求,城镇发展方式多样化和科学化的城镇化道路; 双重目标,注重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同步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发展方向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并举,逐渐形成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立体式的城镇化网络。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梦这个概念,要实现中国梦只有新型城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中

国梦,中国的城镇化既不要片面地发展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也不要片面地发展小城镇或中小城市。也就是说,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既不能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也不能同于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而是要有“中国特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做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四城”并举。由于中国有着巨大的农村人口,单纯依靠哪种类型的城市或城镇都无法实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提出“小城镇,大战略”,并制定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此后随着建制镇标准的降低和撤县改市的兴起,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数量大幅提高,目前我国有小城镇2万多个。小城镇规模小,不宜发挥聚集效应,工商服务业落后,许多小城镇还保持着农村的面貌,使城镇化进程表现出缺乏工业化和人口支持的过度城镇化倾向。30年来,这个政策的实施,使全国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在全部城市人口的比重有所降低,中、小城市在全部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但平均规模有所下降。为了推动中国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这20字原则来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必须注意到不同类型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吸引力。中国的城镇化,必须从我国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资源条件相对贫乏的实际出发,以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城镇体系为基本方向,建设以大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为主体、广大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群体。

当然,我国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是否定城镇化道路,而应该是为了提高城镇化质量。这样,我们在充分肯定快速城镇化成效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如人口城镇化不彻

新型城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摘要】社区教育是社区居民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发挥其教育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社会治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等功能,减少社会冲突,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对于新型城镇化社区教育的模式,可以探索“互联网+社区教育”混合学习模式和具有区域特色的“订单式”学习模式,加快推进社区教育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社区教育;功能;互联网+;订单式

【基金项目】2017年河北省科技厅研究项目“终身教育视阈下社区教育社会功能研究”(项目编号:17456221)。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城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既能提高生产活动效率,又能富裕农民,造福人民,全面提升生活质量。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最为庞大的群体——农村人口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由于经济和地域等各方面的原因,农村人口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而新型城镇化对人的发展在教育、技术、信息化等人文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教育作为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必须依据城镇化发展的特点,重新定位社会功能,成为培养新型城镇农民的主要阵地。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发展提出的要求

1.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城镇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有一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参加城市建设。城镇化的建设要以人为本,科学生态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外来人口在职业技能上有所提升和发展。这样的劳动力转移为新型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技能型劳动力资源。城镇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技能型人才支撑,才能巩固和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步伐。

2.对“新市民”文化素质提升的要求

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经济结构、生活生产方式到消费观念和人生价值观,这些变化使得新型城镇对居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居民受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多地了解法制和道德知识、健康保健知识和环保知识等。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作为“新市民”要融入城市生活都需要以上方面的素质提升。要通过社区教育将他们培养成真正能参加和谐社会建设,推动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城市居民。

二、社区教育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功能

1.教育中心功能

社区教育作为社区稳定发展的教育主阵地,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种教育教学活动。社区教育要发挥教育中心的作用,利用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远程教育为广大居民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订单式”教育服务。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开办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学历教育,例如财务会计、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机电一体化和家政护理等学历班。在社区中心建立小规模的培训基地,按照居民所需,进行分类培训,满足城镇化建设的需求。在教育形式上“长短结合”,发挥教育中心的功能,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也让“新市民”在新的家园里安居乐业,建设和谐发展的社会。

2.文化活动中心功能

社区是居民的居住地,是居民交流、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的中心。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新市民”原有的生活环境与新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有很大不同,两种生活方式和思想内涵的交流与沟通必然有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社区教育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功能在于促进文化的融合,提高居民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度和认知度,社区教育能帮助“新市民”加强对新的社区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同,与社区中原有的居民和谐共处。利用各种社区教育的学习资源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娱乐活动,如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活动、老年教育、广场舞培训、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居民们通过参加各类活动,活跃了精神文化生活,“新市民”也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做好了由传统农民角色向市民化转换的工作。社区教育基地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3.社会治理功能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2014年8月11日,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对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提出了要求,做出了部署,其中的第四个重点就是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这就意味着社区教育要发挥其社会治理的功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促进社区人的发展和素质提升,通过社区教育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共荣。新型城镇化的到来必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落户难、上学难以及缺乏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等。社区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居民认清形势和关键问题,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政府各项惠民政策来解决新生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社区教育也鼓励和教育居民具有社区治理的概念和理念,能真正参加社区的治理活动。同时,社区教育可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在社区培养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让居民成为社区真正的主人,推进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

4.人力资源开发功能

城市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要求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要有一专多能、知识和技能复合型劳动者。社区教育能够为各层次人才提供多种技能的职业培训。社区教育的广泛性和社会性能很好做到校企合作、实践培训。社区教育可以根据企业需要把人才培训班办到社区,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把培训班办到企业,还可以对企业新员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这样,社区管理部门拓宽了工作思路,为居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务。社区教育中心成为企业和社区的桥梁,成为人力资源的开发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社区居民能够安居乐业。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教育模式

1.“互联网+社区教育”混合学习模式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新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即“互联网+教育”。社区教育的对象主要为成年社区居民,存在一定的工学矛盾。“互联网+社区教育”的模式就不受时空的限制,能更有效、便捷地开展教学活动。社区居民可以自主选择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既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自助式学习,这样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居民的学习习惯。“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通过学习平台和多媒体交互软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且解决了师资不足、名师欠缺等问题。鼓励更多的教师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带动数字化产业的发展,让数字化产业与社区教育教学融合更加紧密。“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与传统社区教育模式相比,可以丰富社区教育服务的内容,降低社区教育的成本。在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下,社区教育的受众面扩大了,还加大了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

2.具有区域特色的“订单式”学习模式

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要部分,要根据地域和区域特点找到社区教育的定位,打造社区教育的特色活动。社区教育的规划要以地方政府发展规划为导向,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结合地方企业发展需求、社区居民教育需求和社区教育特色来开展服务于社会的“订单式”教育教学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居民对个性化的学习方案需求已成为常态。“订单式”的教育模式满足了居民的实际需求。企业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提出针对员工的常态化培训、新员工培训和对口的就业培训。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社区教育针对贫困地区的状况、人口特点制定能够真正助力脱贫的教育项目。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激发贫困群众接受再教育的动力,让他们主动接受职业化、专业化的培训学习。定向开设实用技术培训,与相关企业开设“订单班”,促进产教融合,在精准扶贫中凸显社区教育的功能与作用。社区教育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与社会共享,提高了社会效益,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此创新模式下,打造区域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创造有影响力的特色社区教育活动项目。

四、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作为社区居民教育的主阵地,社区教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区教育通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来不断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应该重视社区教育,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和更多的人、财、物等资源,把社区教育的社会功能最大化,不断满足社会和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功能需求。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应发挥“幸福教育”的功用。

【参考文献】

吴敏,付悦.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区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分析[J].决策咨询,2019(01):87-89.

展月萍.社区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及其实施措施的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04):36-37.

李惟民.社区教育功能的定位与构建[J].当代继续教育,2018,36(06):15-22.

任波.国外社区教育发展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20(03):55-57.

邬宏亮.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社区成人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J]. 中国成人教育, 2018(03):151-153.

王博.社区教育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10):152-154.

王琼娟.协同治理视域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基于社区教育功能的思考[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1):1-4.

邱苗苗.“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开展社区教育的思路及模式[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19(08):50-51.

施健.互聯网+背景下社区教育的模式创新与前景展望[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35(06):61-65.

新型城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6篇

摘 要:安徽省宿松县作为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县,在新型城镇化土地流转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具体包括土地法律问题、流转机制问题、土地财政问题和供给方式问题,这些问题也在该省的其他县市有所体现。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安徽省宿松县为例,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期能为宿松乃至全省提供一些实证研究的探究例证。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土地流转;实证研究;安徽宿松县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引擎,为改变以往的粗放式和不平衡的城镇化发展现状,新型城镇化应运而生。而在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土地流转问题是一个较为核心的问题,也是在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亟须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由此制定的土地流转政策是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一、宿松县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安徽省宿松县是皖鄂赣三省八县交界处的农业大县、国家商品粮基地,被列为省直管县试点县。宿松县在农业方面的重大举措和突出成绩,也能为其他县市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截至2014年6月,宿松县土地市场化流转面积达到40万亩,农业合作社多达400余家,家庭农场达到700家,专业的种粮大户已达500余户。据不完全统计,宿松县耕地流转面积达18.6万亩,占宿松县耕地面积的29%。具体宿松县耕地流转形式及流转对象统计如表1所示。2010年,宿松县仅土地流转面积就达11.6万亩,占宿松县土地总面积的16%。截至“十一五”期末,宿松县粮食产量达到34.39万吨,已被认证的有机农产品已有35个,基地认证面积已达55万亩。

但是,在新型城镇化土地流转的大力推进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1)集体产权的不明晰性导致了农民土地没有清晰的处置权;(2)流转机构宣传力度不够阻碍了土地流转的进程;(3)政府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出让金后,存在着土地资金的分配使用问题。因此,要使新型城镇化进程平稳有序地进展,就需要正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二、土地流转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土地法律问题

其一,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继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分配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成为了生产经营的主体,推动了社会农业生产的进行。然而,当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后,集体产权的弊端也逐渐暴露了出来。一方面,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农民拥有集体土地的合法性,然而现行的土地产权的所属却仅仅停留在“集体”,“集体”概念的模糊性与广义性最终导致了土地的实际主权不明晰,农民与土地间的权属关系也就变得模糊不清。另一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一般耕地的承包期限都为30年,这就导致在土地流转后,受让方由于不能确保获得长期土地,因而不愿进行大规模投入,导致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充足的利用。其二,我国的《土地承包法》第370条对承包经营土地的农民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等各项权利做了较为系统的规定,其中包括了土地处分权中绝大部分权利。但是作为土地处分权中重要权利的土地抵押权,农民却无法享用,这就限制了农民规模投资、融资入股的合作机会。同时,宿松县国土局并未颁布提供土地流转过程中有关服务、灾后保障的具体细则,这就导致了农民土地收益较低、农业合作社抗灾能力差、市场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土地流转相关问题。在本次对宿松县碧岭抽样调查的200户农民中,①关于农民对土地相关法律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56%的调查对象不了解,27%的调查对象了解一部分,17%的调查对象了解。

也即有83.3%的农民对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和《土地承包法》没有全面的认识,甚至不了解,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农民的利益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如何通过法律层面保护农民的财产利益,也成为一项颇为棘手的难题。

(二)流转机制有缺陷

宿松县政府对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宣传力度过低,导致真正“有效”的土地流转中介机构过少。在本次对农民关于土地流转中介机构的调查中的结果表明,仅有18.3%的农民觉得中介机构能帮助到自己,剩下的农民或要么觉得身边缺少这样的机构,要么虽然知道这样的机构存在,自己却从来没有了解过。由此造成一部分农民缺少必要的土地信息,使规模偏小、效益低下成为了当前宿松县土地流转主要特点之一。一方面,具有保守思想的小农生产者不愿与种粮大户谈判签订合同,而更倾向于与农户进行协商;另一方面,希望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也不愿费时费力地挨家挨户与农民商议,导致了“有地无需求”“有需求无地”的尴尬局面。土地流转服务中介机构宣传力度的欠缺,直接导致了土地流转规模小、进程慢,且土地流转规范性低下。

(三)土地流转后财政问题

在政府垄断了土地一级市场的情况下,“经营土地”为政府获得了大量的土地财政收入,这也是国家审计署于2014年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铺开的土地审计的重点关注内容。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宿松县的这一部分问题:其一,土地流转后存在三大产业资金投入比例不协调、财政收支矛盾大的问题,为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宿松县政府更多的是将财政收入投入到二、三产业的发展上,宿松县流转的土地面积共计18.6万亩,其中有80.6%的土地转向了规模经营。土地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偏低,导致宿松县农业没有进行产业的转移和升级,与当地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有一定脱节,同时资金的投入比例不协调也导致了政府财政收支矛盾大,政府融资困难的情况。其二,土地财政的利用缺乏一定的公平原则,新型城镇化的任务之一,就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并且提高农用土地的生产力,从而更好地发展县域的二、三产业。然而,在解放农村生产力的过程中,宿松县的土地财政却没有得到强势利用。宿松县拥有68.8万农村人口,42.9万劳动力,然而通过合作社、当地企业招聘的方式,只实现了2.1万多人的就业,就业率仅为3.05%。城郊地区的农民在被征收土地后一定的财产性补偿,同时在当地就业或者是进城务工,都可以得到一份稳定的收入,而那些偏远地区的农民由于土地流转进程缓慢,就容易造成与城郊农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

(四)土地出让方式单一的问题

由于我国现行的土地出让制度划分出了城乡两种建设用地,出现了两套不尽相同的法律法规,其中农村集体产权土地需要先由政府收购,再通过挂靠在国土局名下进行出售。这就容易造成城乡建设用地的布局和规划不合理,以及在征收土地的过程中出现农民权益受到损害的问题。同时在本次宿松县的抽样调查中,有83.3%的农民对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和《土地承包法》没有全面的认识,甚至不了解,这就容易使农民的权益受到一定的损害。

三、加快土地流转进程的政策建议

(一)针对法律问题的建议

其一,通过确权到人的方式,逐渐恢复农民的主体地位。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宿松县的城镇化进程在不断的推进,同时流转的土地规模在不断变大。在笔者看来,只有保证了农民对于土地的实际所有权,才能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也就符合了十八大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发展新要求。通过淡化土地集体所有制,确立农民对实际地权的所有,使模糊的土地产权界限变得明晰,也使土地的产权由“集体”确实落实到农民个体的身上,使农民明白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补全现有土地所有权残缺的现状。同时,突破现行的土地承包30年的期限,使农民对于土地拥有完整的使用权,消除土地受让方对于土地使用的犹豫,从而使有限的的土地资源得到最充足的利用,使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有序发展。其二,通过恢复抵押权以增进农民收益。我国现行的《土地承包法》承认了土地经营承包权的继承性,但却限制了土地抵押这一权利。既然现行的法律允许土地经营流转权的转让,土地抵押作为一种更快、更广的土地流转方式,理应不该受到法律的约束。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在限制抵押后的原土地用途的基础上,允许土地以抵押的方式进行交易。同时,可以通过允许抵押人以租赁的方式、在原土地上劳作的方式减少抵押人破产的风险,从而达到既推动农村土地金融发展,又保护农民基本生存的目的,也进一步推动集体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实现了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完善土地“进退机制”使需要土地的农民得到相应的土地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也使有土地但需外出务工的人员以给予一定补偿的方式及时出纳土地,实现“双赢”战略,同时,也要给予那些有意搁置、撂荒土地农民一定的物质处罚,来促进我县土地流转进程。

(二)针对流转机制的建议

其一,宿松县政府积极领导、组织有流出土地意愿的农民与种粮大户、农业企业合作交流,以促使现代一体化农业科技园的建立。政府可以给予农户一定的政策性补贴,并可以通过给予科技园一定税收优惠以扶持其快速发展,促使“企业—农民”模式的现代化农业进程的推进。如以“区域合作,产销一体,以贸带农,以工促农,三产互动”为思路建立的洲头乡万亩现代农产品示范园,历时三年,现已建成万亩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葡萄、草莓等优质水果、绿色蔬菜和花卉苗木生产,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愈加明显。由此可见,宿松县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建立,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宿舍县土地流转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对提高农民的收入有增益作用。其二,中介积极参与,逐步提高土地流转的规范性,土地的使用权的市场化的程度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又能极大的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因此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构就成为了重要的一环。随着宿松县政府的大力推进,2013年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已突破百余家。但正如上文所言,土地中介机构并未“深入人心”,由于农民对中介的不了解,常常会出现“有地无需求”的困难局面。因此笔者建议,政府积极引导,率先在土地流转率较高的洲头乡积极宣传中介组织的职能,及时收集农民的各类土地流转信息,并及时给有流出土地意愿的农民提供相应的法律知识普及、市场土地价格行情等相应的咨询与服务,积极地帮助农民朋友与农产品供应社签订有效合同,使农民朋友逐渐地改善自身签订合约时的不利地位,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三)针对土地财政的建议

其一,资金调整,一、二产业共发展。为了加快宿松县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建议提高生产效率及技术,可以借鉴佐坝乡碧岭村的先进经验,将优质土地集中流转给当地的种粮大户、产业能手,用最少的土地实现最大产值。多余的土地可以考虑市中心距离的极差距离及收益后,积极流转以成为第二产业以及公共建设用地。在考虑土地增值效益后,给予农户相应的补偿,将剩余的钱款归入土地财政。其次,积极申请省级、国家级的建设项目,利用国家补偿及财政收入进一步对现代农业进行建设。其二,落实公平,财政合理补贴,宿松偏远地区的农民很难实现土地升值甚至是保值。建议将对这些农民增加一部分的土地财政补贴。在此次调查中,仅有11%的农民觉得自己的生活较土地流转前有了很大改善,还有28%的农民觉得自己在土地流转后的生活没有改观,甚至不如以前了(4.5%)。通过交谈发现,这28%的农民多数不能及时从“农民”向“工人”角色过渡,导致生活并未发生改观。政府应及时了解情况,给予相应补偿或其他岗位的培训或介绍,在大力推进宿松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始终不忘“以人为本”的核心。

(四)针对突破土地单一供给方式的建议

在目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城郊土地一般通过“招拍挂”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流转。而在宿松县东北新城拓展区和集镇重点区域,由于我国现行的城乡两类建设用地市场以及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原因,导致了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居民的合法权益未能实现最大化,以致为日后产生矛盾埋下隐患。为此,我们也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只有突破国有土地的单一供给的方式,重新合理规划布局城乡建设用地,才能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单独进入市场,使在农民手中固化的土地变为流动的资本。完善土地信托制度,建设土地银行,也使农地使用权在抵押市场更加多样化地转移,从而改变宿松县城乡发展的不均衡现状。党委及政府只需要引导和完善土地金融市场,使资本超良性态势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筹措出大量的资金,从而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更好更快增加农民的收益,积极完成农民“市民化”身份转换,使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忠伟.安徽省土地财政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0:1.

[2] 甘敏.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4,(1):109.

[3] 倪燕翎.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就业问题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11.

[责任编辑 李 可]

上一篇:起床的作文范文下一篇:房地产营销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