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论文范文

2023-09-16

新型工业化论文范文第1篇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决定了我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我国经济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存在巨大差距,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2/3,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二是我国是人口和资源总量的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人均资源的贫国。我国是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人均矿产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由此可见,我国实现工业化进程是在经济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人均资源并不十分富裕的条件下推进的。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弱点和弊端,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目前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尚未实现工业化。这是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共识。由于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已不能再走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而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

第一,科技含量高。这包括两个方向:一是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又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中国产业整体的科技水平。二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为集约型,走集约型增长为主的工业化道路。

第二,经济效益好。这就要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为此一要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使所有制结构多元化;二要促进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降低管理成本和产品成本;三要全面整合中国产业,按市场化要求配置资源,提高中国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中国产业具有竞争能力。

第三,资源消耗低。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重复传统工业化大量消耗资源的老路。为此我们只能走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道路。信息化使得各企业在商品生产中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来减少资源的消费,工业化的发展会更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这种良性循环就能在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环境污染少。传统工业化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国际上大力推行环境保护和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进行的。中国应该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绿色产业,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

第五,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在非熟练劳动力呈现出无限供给趋势下实现工业化,不但要考虑产业结构优化、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更应研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长问题,应该在比较成本的原则下面对中国资本稀缺状况,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综上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而不是像传统工业化那样先工业化后信息化;二是坚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不是先发展后治理;三是正确处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不过度地追求所谓的自动化。

建筑业的状况: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左右,且具有就业容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資60%以上需靠建筑业完成。为此,不可能依赖手工操作的小生产方式来完成,必须依据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走建筑工业化、现代化道路,极大提高建筑生产力,出色完成建设任务,更好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国民经济创造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许多数字显示,近几年由于无效投资在不断增加,中国固定资产的总效率出现下降的趋势,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建筑用能逐渐成为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之一,建筑能耗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可以说,建筑业的新型工业化对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实现有重要意义。

我国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分析

一、基于企业发展角度的必要性分析

建筑业过度竞争现象较为明显。由于行业集中度较低(重要表现就是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和产品的同质化),且进入壁垒较低,退出壁垒相对较高,大多数企业以相似的业务和经营管理模式竞争,为了释放自身生产能力,各建筑企业竞相压价、恶性让利,其结果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过低。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建筑市场和“走出去”的市场竞争将会愈发激烈。?同时,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类型的日趋复杂化、建筑产品的精益化、工程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对建筑企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技术创新滞后、融资能力薄弱、综合管理水平不高的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而言,生存还是死亡?这确实是个问题。对于具有工程总承包能力和较强大经济技术实力、立志与国际顶尖承包商比肩的少数优秀国内承包商而言,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后来居上的机遇,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是真正实现从优秀到卓越?这当然是个问题。

二、基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全社会5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都要通过建筑业才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或使用价值,建筑业的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豍。许多数字显示,近几年由于无效投资在不断增加,中国固定资产的总效率出现下降的趋势。大量的新增投资使资产存量每年增长12%以上,大大超过国民净收入的增速。即使不考虑收入分配中对劳动报酬的倾斜,资产的增长也快于资本收益的增长。也就是说,平均的资本收益率在下降。另外,我国固定资产和GDP的比例已超过40%,但是资本目前占GDP的比重还不到30%,换句话说,过去许多年投资而积累起来的资产每年所剩余的收益达不到GDP的30%,但我们却在消耗40%的GDP来追加投资豎。

三、基于推进宏观经济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工业化的过程。H.钱纳里等人认为:“从历史上看,工业化一直是发展的中心内容”。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特别是重化工业投资,成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开始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林毅夫、蔡肪、李周把中国当时采取的增长模式和工业化道路叫做“赶超战略”。他们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积极改革》一书中对由这种战略造成的产业结构扭曲、低经济绩效和福利损失进行了详细分析。他们指出,从1953-1978年,中国在高积累(平均积累率为29.5%)下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高达平均8.2%(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6.0%)的高增长。

但是,在几十年“工农业总产值”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并没有实现经济现代化,也没有改变自己在低收入国家中的位次;相反,与原来起点大致相同的亚洲“四小龙”拉开了相当大的距離。究其原因,一则是由于产值增长的数字并不能反映实质性的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传统工业化道路依靠高投资和高消耗实现了产值的高增长,同时也“扬短避长”造成经济整体效率下降,带来一系列消极后果:造成了土地、淡水以及煤、电、油、运以及其它稀缺资源的高度紧张;使我国生态环境加速恶化;抑制了对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率关系重大的服务业的发展;增加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降低了投资效率豏。

对过去走过的道路反思,认识到沿着着条高指标、高投入、低效率的外延(粗放)增长道路,中国是无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的。

我国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行性分析: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工业化还未真正实现,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建筑业的发展仍将对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建筑业发展有着独特的优势:

市场优势。今后20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国建筑市场将面临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机遇。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发展战略的实施、投融资体制和公用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等,都为建筑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豐。

劳动力优势。中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价格较低,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建筑业主要的竞争优势所在。虽然由于劳动生产率低,这种优势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但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迅速提高,只要我们在职业技术培训方面措施得法,中国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局面有望得到根本改变。这必将使“中国建筑”的竞争能力得到大大加强。

后发优势。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把握住发展机遇,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不需要按部就班地重复别国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可以采取超前配置产业的方式,少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缩短甚至跨越部分产业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建筑业的前沿领域,形成后发优势。

注释:

豍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质[2005]119号).

豎李爱明.固定资产投资暴增53% 数据又敲响警钟[N].人民网-市场报,2004年03月19日.

豏吴敬琏.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抉择[M].人民出版社,2006.

豐2005年中国建筑施工行业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李清均.后发优势:中国欠发达地区发展转型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吴敬链.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3]李进峰.转型期中国建筑业企业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95.

[6]谷源祥.亚洲四小龙起飞始末[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周口科技职业学院)

新型工业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后发展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大有可为的。后发展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做大经济总量、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解决现实矛盾等意义。作为后发展地区,玉林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将思想大解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第一动力”;培养壮大产业集群,拉伸产业发展链条;确立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来推进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融入北部湾经济区。

关键词:广西玉林;后发展地区;新型工业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像广西玉林这样一个后发展地区,要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切实把新型工业化战略作为跨越发展的主导战略,以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玉林经济的不断突破,至关重要。

一、后发展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现状分析

玉林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地处广西东南部,毗邻广东,背靠大西南,是西南地区东向出海和粤港澳进入西部的重要便捷通道之一。玉林作为广西沿海城市群与区内经济腹地相互对接、协调发展的重要城市,处于多个经济合作区的相互重叠区和交叉点,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加工基地和东部通向东盟的重要陆路通道和跳板。在广西要构建的“两区一带”格局中,玉林既是北部湾经济区4+2城市的一员,也是西江经济带的成员,有着重要的区位优势。但是,作为有着650多万人口的大市,2009年玉林全市生产总值只有682.0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2.4:40.6:37.0,全市财政收入只有54.6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2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31元,属典型的经济欠发达的后发展地区。因此,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至少有两点认识需要明确。

(一) 后发展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大有可为的

多年来,玉林市始终以工业化为核心战略和主导方向,坚持品牌引领、园区集聚、项目带动、创新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从2003年末起,玉林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振兴工业,服务工业”大会战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掀起了标准化厂房建设和接纳产业转移的高潮。近年来,玉林立足于原有的中小企业基础,围绕打造泛北部湾中小企业名城、建设广西非公经济示范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目标,玉林深入开展了“项目建设年”、“服务企业年”和“党组织服务年”活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福绵裤子之都”、“北流陶瓷城”、“博白编织工艺品之都”等地域品牌和“玉柴机器”、“玉林制药”、“南方食品”、“三环陶瓷”等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辐射效应,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配套企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全市已形成了机械制造、水泥陶瓷、健康食品、皮革服装、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集群。2010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GDP)实现536.52亿元,同比增长15.7%,在全区排名第6,比上年同期前进了3位,增速比全国高5.1个百分点,比全区高1.8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同期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其中工业,增加值211.40亿元,增长22.7%,对GDP增长的拉动达到7.8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最大,贡献率达到49.8%。可以说玉林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二) 后发展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不可忽视差距问题

近几年来,玉林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探索企业发展模式、优化资源整合、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离建设新型工业化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深入分析玉林市工业发展现状和经济结构等成因,我们发现,玉林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工业现代化水平偏低。2009年全市工业化率为,1.58。虽比上年提高0.23,但比全区平均水平的1.96低0.38,比工业发达城市柳州市的6.52低4.94。总的来说,玉林市在工业现代化水平5个发展阶段中处于第2阶段(即工业化初级阶段),而柳州市工业现代化水平已处于第4阶段(即工业化高级阶段)。玉林市实现工业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全市规模工业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大型企业的拉动。大型企业玉柴集团在全市规模工业中已经奠定了领头雁地位,其生产变化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全市规模工业生产整体的变化,2005年以来玉柴集团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分别为51.9%、40.3%、29.1%、38.4%和33.6%,几乎均在30%以上。一个企业产值占了地方规模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足见全市工业结构相对不合理和抗风险能力低的弱点,规模工业整体运行态势呈现出“玉柴兴则兴、玉柴降则降”的局面。

3. 工业经济效益较低。玉林市2010年一季度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1.8,为全广西最低的三个市之一,仅比贺州市和河池市略高,比最高的防城港市低901.77个点,低于全区平均水平53.43个点。从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还能力、营运能力、产出效率、产销衔接等指标得分情况与全区均值对比来看,玉林市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明显偏低,这跟玉林工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有着很大的关系。

4. 粗放型发展模式还比较明显。玉林工业增加值虽然比重较高,但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粗加工、低加工度的产业,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竞争力不足,体现世界发展潮流的高技术产品几乎没有。从总体上看,工业化进程还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差距更大。按现行汇价计算,我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这些指标在玉林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玉林的工业化道路面临的形势严峻,任务还相当艰巨。

5. 企业经营水平提高不快,人才缺乏。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玉林不少企业论条件不比其他地方企业差,但效益差距却很大。如服装、水泥、机械、陶瓷等等,装备条件和其他地方差不多,可是发挥的作用却不一样。一批有前景的产品,如服装、健康食品等,没有抓住机遇发展壮大,也和企业经营水平低有关。当然,造成这种情况有许多原因,但企业管理薄弱,经营水平低,经营人才缺乏,主攻工业意识不强,没有花大力气去抓是主要原因。

二、后发展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搞现代化,不走工业化道

路,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切实把新型工业化战略作为跨越发展的主导战略,以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全市经济的不断突破,这既是客观经济规律,更是玉林作为后发展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一)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内外环境看,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大,国内经济在克服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保持着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从玉林来看,目前有着历史上最好的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已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出台、自治区关于做优做强工业的决定出台等等,作为后发展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玉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发展要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高能耗、高投入、低产出的老路。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发展路子。

(二) 新型工业化是做大经济总量的强力手段

经济总量决定经济发展的可能性。没有总量,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支撑,经济本身的发展就会先天不足。从目前玉林做大经济总量的可选手段来看,非工业不行。玉柴集团是玉林做大经济总量的成功范例。玉柴集团在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后,于2006年提出“三年再造一个玉柴”的目标,到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玉柴,2010年又突破300亿元,2015年将向800亿元的目标迈进。“玉柴”的龙头带动效应,催生了玉林机械制造产业集群的形成,推动了玉林工业乃至整个经济的扩张和快速发展。

(三) 新型工业化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的保障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进入现代经济发展轨道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农业的产业化,一个地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也就不能从结构、效益和质量上得到保证。作为广西的农业大市,玉林的农业近年来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但客观地讲,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玉林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还是很低的,还存在着很多与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诸如生产不规模、结构不合理、效益不明显、人力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玉林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农业产业本身对这些问题又无法实现自我消化,出路何在?必须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和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集聚资金反哺农业,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载体和发展空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机会,从而带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为建设广西农业示范市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四) 新型工业化是解决现实发展矛盾的根本举措

玉林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当前,财政实力弱和群众就业难是困扰玉林的两大主要难题。2009年全市财政收入占全广西的比重仅为5.6%,人均财政收入只相当于全广西平均水平的48.2%、全国平均水平的18.3%,远远落在全国、全区的后面。650多万玉林人口80%以上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如果不能有效地实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消化和吸纳,必将严重阻碍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归结起来,玉林财政实力弱,弱在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低;群众就业难,难在工业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少。解决这两大难题,工业化是绕不开的坎。

三、后发展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对策与措施

作为广西人口大市、农业大市的玉林,在民营经济发展、产业集聚效应、人口素质、地理位置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坚持不懈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不断做大玉林的经济总量,实现玉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将思想大解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第一动力”

历史和实践不断证明,每一次思想的大解放必然会带来行动的大转变,必然推动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作为后发展地区,玉林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将思想大解放作为“第一动力”。首先要多管齐下,进一步优化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要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狠抓城市建设和管理,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对工业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积极推行阳光政务,着力优化服务环境;搭建银企平台,拓宽融资渠道,优化金融环境;优化执法环境,规范执法行为。其次要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这个核心,统筹各种资源,整合各种力量,形成一门心思抓工业的浓厚氛围。科学谋划工业强市的思路、目标和举措,建立部门领导协调联系制和督促检查制,以更高的要求、更强的阵容、更大的力度来抓工业,加快工业强市步伐。第三要坚持项目建设不放松。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机遇、抓投资、抓就业、抓发展”的理念,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中国·玉林)”这个平台,全力引进各种项目。对项目,尤其是大工业项目,在工作上优先安排,资金上倾斜扶持,资源上优先保障,毫不放松地抓好项目的包装、引进和建设,以引建大项目催生大产业,以集群规模化促进产业高端化。第四是坚持又好又快理念不含糊。围绕工业“提质提速提效”,深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升市场竞争实力,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市内所有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实施高起点、大投资准入制,重点抓好企业的节能减排,引导企业使用节能工艺、技术和设备,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二) 培养壮大产业集群,拉伸产业发展链条

国外经验证明,产业集群是经济效率的源泉,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和内生动力,其发展状况往往成为考察一个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玉林的乡镇企业就占据了广西“半壁江山”。玉林市委书记金湘军曾说:“玉林过去最活跃的是中小企业,现在经济增长点仍是中小企业,但要把分散的中小企业聚集起来,集中力量实施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战略。”经过多年的培育,玉林已初步形成了以玉柴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以海螺、三环为龙头的水泥陶瓷,以旺旺、燕京、黑五类为龙头的健康食品,以富英为龙头的服装皮革和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集群。这五大产业集群主导地位显著,对工业发展拉动明显,为推动全市规模工业快速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一季度,五大行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29.64亿元,同比增长39.5%,对全市规模工业快速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6.82%。但玉林这五大产业大多属于高能耗、高投入的传统产业,并且除了机械制造产业外,其他产业的规模都较小,产业链条不完整。因此,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产业集群,拉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对玉林推进新型工业化,实

现跨越发展尤为关键。首先,要延伸产业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作用,做大集群规模。2009年玉柴销售额271.97亿元,但是玉柴在本地的采购额还不足1/3;玉林有着全国第三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却没有聚集到大产业,在这方面应该好好反思。其次,政府有关部门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要进行正确的规划和引导,在企业自愿的前提下,组织行业协会,整合产业资源,鼓励核心企业采取兼并重组、扩散配套等多种形式与中小企业合作,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拉伸产业链条,避免同质恶性竞争,发挥整体优势。第三,以提升区域形象为目标,打造区域乃至国际品牌。号称世界上10条牛仔裤里有6条是福绵产的“裤子之都”,却没有一个国内知名品牌,这是一个硬伤。因此,创造知名品牌、巩固老品牌、加大对品牌的奖励和保护力度,提升产业集群的效应,进而提高整个玉林的形象,是玉林作为后发展地区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当务之急。第四,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培育发展新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延长产业增值链和就业链,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核心企业,打造一批新型工业化的“旗舰”企业。

(三) 确立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来推进新型工业化

在2009年8月的中共玉林市委三届七次全会上,玉林率先在广西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为此,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确立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重新认识如何推进工业化的问题。首先,要在以工促农上求突破。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方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实现工农良性互动。要充分利用玉林在农业方面的优势,扶持加快涉农企业发展,不断加大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要积极利用优势资源引进大型农业加工企业,促进农副产品加工规模化生产,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增值空间。其次,要统筹发展资源。如果靠大量占用耕地、大量消耗资源、大量投入资金来实现工业的增长,不仅不利于工业自身的发展,而且会进一步拉大城乡的差距。因此,发展工业,不能无限的占用农业资源,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要处理好产业向园区集聚与向乡镇辐射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工业向园区集中,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仅要有集聚,还要注重辐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就是要结束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化原始积累阶段,在全社会范围内,在城乡之间,按效率原则公平地配置资源。不能一味追求乡镇大企业向园区集中,而要促进乡镇企业为园区的优势产业配套成龙,使乡镇企业成为园区的延伸和扩展,将一些乡镇骨干企业留在农村,也有利于小集镇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要鼓励乡镇企业与工业园区的错位发展,乡镇企业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除了发展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制造产业外,还应把自身的发展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农业机械化相结合。

(四)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根本上说,工业化过程就是伴随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作为后发展地区,玉林产业水平的多层次将长期并存,传统产业的作用并没有完结,因此要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提高传统产业的关系。当前,玉林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一方面要积极承接港澳台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其它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信息产业上,依托信息产业的高速成长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之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加强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不断淘汰衰退产业,促进主导产业的合理转换,扶持和引导支柱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益,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协调化的有机统一。要加快技术创新,坚持以创新支撑发展,积极参与自治区重大产业研发中心的建设,全力争取内燃机、日用瓷、中成药等自治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落户玉林。

(五)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它既与制造业相关,又具有服务业的特性,是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的服务行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商品生产部门的飞轮”。随着玉林的交通、物流被列入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同时龙潭镇被纳入了五个功能组团之一的铁山港(龙潭)组团,这对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之一的玉林市实现跨越发展,尤其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对这“千年等一回”的全新机遇,玉林要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中,找准位置,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要切入点加快推进玉林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步伐,全面主动地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浪潮中,实现玉林的跨越发展。当前,首先要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打造一大批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供应商。其次。要加快建设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中心,大力推进专业市场和物流园区建设,尤其是龙潭物流园区的建设,把龙潭打造成为玉林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参与多区域经济合作的“桥头堡”及北部湾经济区沿海重大产业布局上下游产业链的服务中心。第三,围绕优势产业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动发展新格局。要结合玉林实际,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与特色,重点扶持自治区物流试点企业广西玉柴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和广西北流三环物流有限公司,培育催生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本土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助推玉林加快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和全面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玉林市统计局2009年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0-05-23)[2010-11-20].http://www.yulin.gov.cn/web/style/default/content.jsp?issueld=119634.

[2]玉林市统计局2010年前三季度玉林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DB/OL].(2010-11-10)[2010-11-20].http://www.yulin.gov.cn/info/136302.

[3]金湘军,广西玉林特色之路: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4/10/content_4406260.htm.

[4]中共玉林市委员会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定[N].玉林日报,2009-09-08.

[5]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及影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1-2.

新型工业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中国正处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阶段,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时刻,要依靠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后发优势发挥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我们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后发优势的发挥关键在于创造竞争优势,而这种竞争优势的创造又是以技术內生为核心的。必须建立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赶超”能力,发挥自主创新型后发优势,实施工业化反梯度推移战略,以达到经济“赶超”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后发优势战略;竞争优势;技术内生化;工业化反梯度推移

一、引言

长期以来,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经济的持续增长。在经历了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时代后,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并正取代工业经济而成为我们社会的主导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增长的源泉,教育和科技的优先发展,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产业结构知识化、高级化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正是由于知识经济形态的逐步形成,它呼唤一定的经济增长理论与其相适应并能提供政策导向。迄今为止能够比较全面解释知识经济形成以及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是“内生增长理论”(The theory of Endogenous Growth),或称为“新增长理论”(谭崇台,2001)。新增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增长不是外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决定的,政府实施的某些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多数新增长理论家都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因此,考察技术进步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如产品品种增加,产品质量升级,边干边学(Arrow,K.,1962),人力资本积累(Shultz,T.,1992),知识积累,技术模仿与创新等就成为新增长理论研究的一大特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正处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阶段,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时刻,如何更好地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发达国家进行赶超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的话题。在工业经济时代,我国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于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来推动经济增长,粗放式的规模经济在工业化的初期确实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但随着知识、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以及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中国平均每增加1亿元GDP就需要5亿元的投资,2004年,中国实现的GDP约占全世界的4%,但为此消耗的钢材占全球的28%,消耗的一次性能源占全球的12.1%,消耗的淡水占全球的15%,消耗的水泥占全球的50%。资源的消耗量大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而资源的产出效率却大大低于国际水平,同样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量只有发达国家的1/4到1/6。因此,内生增长理论认为,要素投入的增加只有在其能够带来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这就从理论上说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我国要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和稳定增长,必须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主要依赖技术进步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上来。我国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自身的后发展地位实现跨越式的技术进步,即发挥技术型后发优势。由于拥有先进国家的已有技术存量,后进国家在技术演化过程中能够省略某些中间过程,以较低成本、较快速度实现技术进步,因此,我国要通过跨越式技术演化,创造竞争优势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甚至赶超。

二、后发优势的实质:创造竞争优势

后发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虽然是与落后性共生,而非人为创造,但要将这种自然存在的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利益,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实现。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后发优势的发挥不仅仅是指后进国家具有的吸收先进国家技术的优势,资源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更重要的是后进国家在自然资源、资本、劳动以及制度各生产要素的利用和配置方面所具有的有利形势的发挥,立足于技术、制度创新基础上的产业和产品的差异性竞争的发展,建立以竞争优势为核心和基点的后发优势思路。

如何提高一国的国际竞争力,许多经济学家在理论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较有影响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cl E.Poner)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国际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在于该国企业、产业的竞争优势,即在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国在国际经济领域兴衰的根本原因是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否使其主导产业拥有优势,而建立优势产业的基础则是提高生产效率、引入竞争机制和技术创新机制。落后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但并不意味着其产品在国际市场就具有竞争优势,只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竞争优势是国际竞争中更具能动性的因素。一国竞争优势的创造离不开技术创新,后进国家在技术方面的后发优势包括:技术模仿型后发优势和技术创新型后发优势,二者的实质都是技术跨越。后进国家在领先国家长期积累的产业和技术基础上,通过引入或是自主创新的方式,发展最新的技术结构,可直接切人技术和产业前沿,从而避免在技术追赶过程中亦步亦趋,跨越技术演进过程中的某些阶段,甚至从更大的幅度上跨越若干个技术和产业层次,在高新技术的个别领域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技术跨越赶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竞争优势,获得国际竞争力的过程。

1.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转型看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发展

长期以来,指导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理论基石是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成本学说。其核心内容是各国应按照各自生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从事生产,并通过对外贸易获得各自的比较利益。我国在经济追赶的初期建立起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规模经济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随着世界经济趋势的变迁,比较优势理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条件下已不能正确指导我国的国际竞争策略。因为传统的比较优势是一种静态的天然的竞争力,是由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决定的,一国的要素禀赋是静态的、自然的,一般难以改变;而竞争优势是一种动态的竞争力,它不仅与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低级要素有关,而且更与知识、技术、管理、机制、制度、人力资本、产品品牌、技术创新等高级软要素相关,且高级软要素是动态的、可变的,来自于一国的后天积累,是先天禀赋+后天要素+企业行为形成的竞争力。所以,拥有竞争优势才真正拥有现实的竞争力。

从战后的世界经济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部分经济发展迅速,贸易快速增长的国家都有这样一条发展轨迹:由比较优势起步,实现经济“起飞”以后,转向通过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实行引进外资或吸引外资直接投资,特别是寻求与

跨国公司合作,创造竞争优势。而失败的国家通常要么是仍然坚持传统的比较优势;要么是在比较优势战略的转型过程中,由于失误或是其他原因而未能成功转型。

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实施的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型就较为成功。这其中根本性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传统比较优势产业初步资本积累后,及时调整,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这实际上就是比较优势的动态化,而从传统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化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正是后发优势所主张的通过技术学习和制度学习,提升产品和产业的技术水平,来达到提高竞争力的目标。在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过程中,后发优势在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因为后发优势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才有可能转化成为竞争优势。就一般意义上看,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在理论假说、政策主张上具有很大的差异。两者之间似乎很难协调。但在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后发优势之间,始终存在着联系的纽带。经济和贸易发展较为成功的后发国家大都能把三者结合或融合起来。而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的国家,通常三者之间不能相互促进和转化,以至于单纯追求某一种发展战略而使得发展绩效和发展目标之间出现背离。所以,比较优势只是一种静态的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只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摆脱自然禀赋的束缚,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在发展和赶超过程中形成真正的竞争力,通过这种竞争力在国际竞争市场中获得优势。

2.利用信息化的外部效应通过自主创新创造竞争优势,实现后发优势的提升

当领先经济已由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信息化加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跨越的有利形势。信息化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为发展中国家获取、利用和传播知识与信息提供了空前的机遇。第一,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其重要作用与日俱增。信息化及网络的出现使得信息收集、处理、存储、传递、分析、使用实现了便捷化、大容量、高速度和低成本;第二,信息化使得发展中国家比以前更容易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技术开发成果,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实现跨越式的技术进步。例如,移动通讯技术在发达国家从模拟式发展到数字式,大概经历了10年的时间,而我国仅用不到5年的时间;印度由于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目前的软件出口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爱尔兰抓住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出口国之一。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信息化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发达国家的产业、产品正在向高新、高效、高质、更加集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密集的程度不断提高,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增强。,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导致世界市场上在人才、技术、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同时,国际社会在技术转移和扩散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其一,国际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加强和法律的完善使许多先进技术无法通过引进获取;其二,单纯的技术模仿容易导致“依附性”发展模式,陷入“技术引进陷阱”,导致永远处于技术落后境地;其三,仅仅为适应技术模仿(引进)而构建和形成的制度结构以及人才结构具有内在缺陷,不利于一国形成自主性持续增长。因此,信息经济时代,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仅仅依靠技术模仿没有办法实现经济的赶超,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建立差异性竞争优势才能具备“赶超”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只有依靠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自主创新后发优势的发挥,才能实现经济的“起飞”和持续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也强调了持续的增长要求持续的创新来维持。罗斯托在他的“起飞”理论中认为,经济起飞是一国经济突破传统停滞状态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期,起飞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较高的资本积累;二是有一种或多种增长效率很高的实质性制造部门作为起飞的主导部门;三是有一种使经济成长具有不断前进性质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他在回答众多学者关于“起飞”概念的质疑时说到:“一个社会要维持较高的平均增长速度,必须不断地进行反减速斗争,现代科学技术的流动也许会提供这种潜力,它抵抗着李嘉图的收益递减律……在这个意义上,持续的增长要求起飞过程的重复;持续的增长要求围绕着新的技术建立起新的充满活力的管理组织,要求新型的工人、新型的融资和销售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的“起飞”和持续增长过程中,罗斯托强调了持续的技术、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对于后进经济来说,持续的经济增长要求持续的后发优势来维持,而持续的后发优势的得到要靠建立在竞争优势上的“赶超”能力的提升。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是充分利用外部经济效应发挥后发优势,使经济“起飞”。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20年中,经济保持了年均9.8%的高持续增长率,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技术的模仿创新。日本的钢铁工业在1957-1961年,每花一美元引进新技术就要花2-3美元进行消化研究,开展技术的模仿创新。在汽车工业上,日本先后从美国、英国、意大利引进405项先进汽车技术,进行大量模仿创新,使日本汽车工业在生产工艺和性能方面迅速提高,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便赶上甚至超过英国、美国。

从日本的经济赶超发展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追赶过程中,只有以竞争优势为核心,以“超越”为目标,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进行追赶,才能最终实现超越目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通过发挥人的能动性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过程,因此以“自主创新性后发优势”为根本动力的“赶超模式”必然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赶超不仅要注重利用后发优势,而且要注重提升后发优势,而利用和提升后发优势的根本目标是构建和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使技术内生化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三、竞争优势的根本:技术的内生化

技术内生化主要是将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内生主变量来考虑的。通过将技术内生,以克服要素递减规律作用的影响,达到要素回报的递增。而后发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要获得竞争优势,其根本就在于技术的自主创新。对于工业化和信息化赶超同时进行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信息技术的特点迫使发展中国家加强自身研发能力,在经济追赶初期不仅要注重利用技术模仿型后发优势,而且更要注重构筑和利用技术创新型后发优势。

技术的创新可以分为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两大类。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模仿创新是指国家或企业通过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构想和创新行为,吸收率先创新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自主创新则是指国家或企业主要通过自身努力,攻破技术难关,形成有价值的研究开发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

动创新的进一步进行,完成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的创新活动。技术能力(侯高岚,2003)可表示为:T=ωM+I,T表示技术能力,M表示技术模仿能力,I表示技术创新能力,两种技术能力都包括传统制造业技术的模仿与创新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的模仿与创新能力,ω表示技术创新能力所产生的对技术模仿能力的增强效应(ω≥1),这说明了通过信息技术向制造业的渗透,工业化赶超进程将大为加快。相对于单一的技术模仿实施工业化赶超的技术能力T0=M,复合的技术创新对技术能力的增强效应为T-T0=ωM+I-M=(ω-1)M+I。这样,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双重赶超过程中,由于技术能力增强,使经济赶超进程得以加快。而且,在工业化赶超完成后,不会由于技术能力的缺失而导致经济停滞。

因此,企业或者产业要在其经营领域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拥有自己独有的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这通常只能依靠自主创新来获得。而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即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要从体制改革人手,激活现有科技资源,加强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使科技成果迅速而有效地转化为富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由技术创新带动的新兴产业。

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以日本为例,其发展经验是值得重视的。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20年中,经济保持了年均9.8%的高持续增长率,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技术的模仿创新。日本的钢铁工业在1957-1961年,每花一美元引进新技术就要花2-3美元进行消化研究,开展技术的模仿创新。在汽车工业上,日本先后从美国、英国、意大利引进405项先进汽车技术,进行大量模仿创新,使日本汽车工业在生产工艺和性能方面迅速提高,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便赶上甚至超过英国、美国。因此,日本学者在总结经验时把它归功于日本人对技术极其深刻的理解。他们把技术看成是5M:“(1)原料及材料(包括各种能源),即Materials,简称Ml。(2)工具及机械设备,即Machines,简称M2。(3)技术工人及技术人员,即Manpower,简称M3。(4)经营(技术管理和管理技术的总称),即Management,简称M4。(5)对技术及技术产品的需求,即Markets,简称M5。”(菲利普,阿吉翁、彼得,霍依特,2004)从技术的发展阶段看,一个技术落后民族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自立必须经过5个阶段:“(1)掌握操作技术阶段。(2)对引进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阶段。(3)修理和一系列小改进阶段。(4)设计及规划阶段。(5)国产化阶段。”因此,“如果某个民族的目标是要达到技术自立,则上述五个阶段中任何一个大概也不能省略或缺少。”从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推进技术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看,政府在掌握技术的5M和技术自立的5个阶段的前提下,“把对于开发所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在较短的时期内可以实现的技术目标(F,即feasibility),有选择地(S,即selective)确定,按照这种战略(S,即strategic),制定计划(P,即plan),有明确的先后顺序(P,即priority),有阶段地(S,即stagewise),不失时机地(T,即timely)移植和补充移植技术,这将是有成效的。”这就是FPPSS7原则。正是坚持这样的理念和原则,日本才得以成功地进入现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并在经济全球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

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只有物质资本才能产生积累,物质资本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惟一因素。而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由于知识、技术和劳动力智能存在着异质性,因而可以作为资本一样来进行投资经营,并在这种经营中产生积累,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正是这异质性,使人力资本成为了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技术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20世纪初为5%—20%,70年代超过50%,目前已经达到70%。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化使得知识与技术的投入已经成为生产力各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内生作用”更为突出,同时知识与技术也成为决定劳动力素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物质与能源开发及利用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从而使得经济发展面貌发生了彻底改观。

四、后发优势的发挥:工业化反梯度推移

前面我们已经探讨了发展中国家要获得高速、持续的经济增长就是要依靠技术创新后发优势的发挥,获得持续的内生性的动力,创造产业和产品的竞争优势,实现“赶超”。那么,也要相应的转变传统梯度推移发展的工业化思路(刘茂松,2004),我们认为,发展中地区应该在接受发达地区经济技术推移的同时,创造条件,利用外力,实施工业化反梯度推移发展战略。

工业化反梯度发展理论是指在承认和接受高新技术、资本和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梯度转移扩散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改变被动地被辐射被牵引发展的态势,改变三次产业渐次发展的顺序,跨越某些中间发展阶段,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自身具有优势的高端产业,形成相对较高的产业分工梯度,成为新的“次极化”经济核,将周边地区的要素资源聚集到“区”内,形成自身积累优势,向原“中心”区方向反向推移辐射,推动“中间”地带快速发展。

反梯度推移应该看作边缘区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不愿长期处于被动、依附和永远落后的地位,而抓住机遇运用有利的外部条件,实现赶超的战略安排。如上所述,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梯度推移不仅不可能缩小国家、地区之间的差别,反而在一定时期扩大这种差别。因为处于高梯度的核心区所扩散的技术和产业,主要是核心区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时所淘汰出来的已进入衰退状态的技术和产业,或者是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梯度推移只能形成核心区集中发展高技术产业,而边缘区主要发展低技术产业的“部门一空间”分工,使得边缘区长期处于落后状况,而且差距会越拉越大。

可见,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的实质是一种科学的协调发展。这种战略有三个好处:一是挖掘“边缘区”的优势,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快速追赶发达地区。因为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梯度顺序,不一定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顺序。只要有市场的需要,在开放的条件下,就可形成具有反梯度推移能力的优势产业;二是以优势产业来聚集生产要素,即能构筑反回程效应的“抗力场”,又能形成吸纳扩展效应的“拉力场”;三是通过学习、引进、借鉴,充分运用知识经济的成果,用比较短的时间和比较低的成本实现由传统技术向现代先进技术的跨越,建设现代工业化。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的实质是产业革命,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条件下实行非连续性的产业转换,以打破目前“落后的增长”的陷阱。主要表现在充分利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外部经济效应,在工业化成长阶段的秩序上,利用“边缘区”的后发优势,超越某些传统阶段,大规模开发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的产业,甚至优先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向现代工业化阶段的跨越。此外,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高度化的基础上,把外部效应同自身的优势条件结合起来,加快经济结构高度化的进程,例如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工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梯次,以及优先发展第三次产业等。所有这些,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工业化反梯度推移,是产业倾斜战略。其基本思路都是集中地、充分利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外部效应,建立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赶超”能力,发挥自主创新型后发优势使技术创新内生化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选择某些先进产业、优势产业或带动力强的产业进行突进,以求在较短的时间里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并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和高效发展。

(责任编校:文 心)

作者简介:刘茂松(1946-),男,湖南岳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 瑾(1978-),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 剑(1982-),男,湖南郴州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新型工业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一、**镇新型工业化基本情况

在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工业企业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近年来,我镇始终坚持把发展工业企业放在工作首位,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突出招商引资和立项争资,开创了令人振奋的发展局面。自2001年以来,我镇工业企业逐年壮大,至2010年底全镇共有乡镇企业 674个,工业企业276 家,其中规模内企业 9家,构筑了以“铁合金冶炼、竹木加工、专利科工、矿产开发”四大产业为支柱的工业经济格局。2010年全镇完成企业产值9.4个亿,财政税收1425万元,实现工业税收786 万元,其中年纳税 200万元以上的企业1家,100万元以上的2家。 2010年,我镇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小区建设进度,成绩突出,形势喜人。我镇以“工业强镇”为指导思想,狠抓基础设施和招商引资,凭借两县两镇工业发展的东风,建立并迅速发展壮大了**工业小区铁合金、竹木加

1工等产业规模。**工业小区一期工程已为企业提供工业用地100亩,搞好三通一平及通讯入园,实施绿化、硬化。共计完成投资1200万元。小区内现有规模企业8家,2009年实现产值3.2亿元,完成税收224万元。至2010年底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85966万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81054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0万元,实现税收786万元。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29%、规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4.9%、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1.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乡镇企业税收为1025万元,同比增长57.5%。

二、为更好的推进新型工业化,我镇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转变发展观念,把工业企业作为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龙头。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多方考察,制订了“兴工、活市、强农”六字方针,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努力促使社会观念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培养典型企业。我们把木材深加工作为推行新型工业化的第一步,物色了优秀的木材经营老板陈放三兴办木材加工企业,并成立工作组,协助建厂、银信贷款等事务。资坪木业胶合板厂的成功兴办,有力激发了**各界的创业热情,掀起了投资办厂热潮。现在我镇已有资坪木业有限公司、华元木业有限公司、腾宇木业有限公司等几家竹木深加工企业。二是搞好政企对接。我们首先强化自身理念。切实把发展工业企业

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突出企业发展这一主题。在年初、半年、年终三个大会上都安排企业工作专题会议;定期召开工业企业发展座谈会,组织工业企业发展专题研讨。其次提升企业地位。在选举人大代表,推荐政协委员,推选监督员、评议员等方面充分考虑企业代表,拓宽企业参与社会建设的渠道,加强企业对政府、职能部门和站所的监督。三是努力提高社会意识。引导社会各界支持企业发展,形成社会支持企业、企业回报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舆论宣传、政府引导和工业企业发展带来的实际改变在全镇范围内营造浓厚的企业发展氛围。

第二,创新发展方式,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政府的工作重心和加快乡镇工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除了石灰石没有别的可利用矿藏,资源紧缺;大体来看水、铁、陆三通但短途运输极不便利,对外公路交通落后,不寻求新的途径,在**发展工业企业困难很大。我们充分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再走集体办企业的道路行不通,仅靠本地民间投资也难有跨越性发展,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招商引资,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助推我镇经济发展。我镇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成功引进了亿元战略投资者苏铁凡,引进的福建客商促成了湘资胶合模板厂做大做强。2010年标鑫铁合金冶炼有限公司创税230余万元,**铁合金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成功引进了新化、冷水江投资

商,2010年入库税收250万元,雪峰铁合金厂年创税收125万元。在招商引资方面,我们一是化劣势为优势,在劣势中找优势。2002年,新化县琅塘镇的苏正鹏来我镇考察,想在**上一个铁合金冶炼项目。开始我镇对该项目不很了解,为此我镇特意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企业的领导专门负责,深入紧邻的新化县琅塘镇铁合金企业进行考察,相比之下,我镇有优势,一是铁路交通便利,与**火车站的货运场运输不足1000米,这对两头在外的铁合冶炼企业来说是绝对优势。二是电力供应稳定。新化的是小水电,而我镇是大电网,供电稳定有保障。三是争取项目有政策。在春节前,我们与新化客商签订了投资意向书。二是以商机引客商,用宣传优化环境。要想搞好招商引资首先要推介自己,挖掘投资价值。为了充分宣传**,让更多的投资者来了解**、认识**,我们集中人力物力编制了《**招商指南》,重点推荐了10多个工业项目。同时,建立了**网,动态宣传**,为客商来我镇投资提供了一个全面、感性认识。三是爱商护商留商,以商招商。通过几年的招商引资工作,我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招商理念,那就是“留住客商就是最好的招商”,对客商充分履行承诺,充分维护投资商合法权益,做到引得来、留得下,充分发挥引进资金的拉动作用和投资商的人脉优势。

第三,优化发展环境,把提升服务水平作为加快乡镇工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新化投资商苏铁凡刚来**时说过这样一

句话:“我不要求优惠政策,但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多年来,我们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加快乡镇工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建立健全服务奖励机制,打造优质软环境。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出台专门的奖励规定,每年对发展企业、支持企业发展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以全面优质服务帮扶企业,建立健全了联厂扶厂机制,实行党政领导联厂制度、重点企业保护制度、全程代办制度、部门联厂负责制度,形成了全镇一盘棋服务企业发展的强大工作动力。二是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硬环境。近年来,随着企业迅猛发展,用地、用电、交通等方面的制约日益明显。为此,我们多措并举,多方筹资加快城镇建设,拓宽了城镇用地,完善了城镇功能,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积极争资立项,我镇通过全国劳模、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上级反映,积极向县市争取,成功争取了**110千伏变电站建设,S225扩改硬化工程和环库公路立项建设等多个大型项目。**火车站货运站台改建也将启动,铁路运力将大大提高。

三、**镇工业小区建设情况

一、小区规划情况

**工业小区是城镇规划建设工业小区。该园区规划以距我镇城镇中心1.5公里的花园村龙山、新坪村老屋冲为中心向周边开发,并与西南生活小区开成连片开发格局,一期投资850万元。110千伏高压电基站座落在该小区入口处,与

资江码头相隔不到2公里,与**火车站相距约500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小区规划10年内开发工业用地面积1000亩,入园企业20家,小区确定以铁合金冶炼、不锈钢生产、竹木加工、工业陶瓷、手工业制作等新型工业化生产为主导产业,采取引进带动开发的方式逐步推进,形成年产值20个亿、税收过亿元的新型工业小区。

二、小区建设情况

为确保工业小区的顺利推进,我镇专门成立了工业小区建设指挥部,并配备了工作人员具体操作工业小区的各项工作。**工业小区于2008年开工建设,新区总投资1200万元,开发40亩,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基本实现“三通一平”,企业办公楼建设已经完成,厂房建设已完成,进园企业已经正式投入运营,2010年新区三家企业总共纳税545万元。截止目前,已入园的企业8家,已签订和约的企业1家。

新型工业化论文范文第5篇

采编:巴中市政府办公室 2011年08月10日阅读:

2456次字体:大 中 小

李刚作重要讲话 周喜安主持并讲话 彭耀学熊光林出席

为奋力推动追赶跨越、加快发展,8月9日,我市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学习贯彻全省“两化”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两化”互动发展工作,分析当前全市经济形势,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间尤其是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市委书记李刚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他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巴中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高水平的认识、高强度的工作,主动务实的作为,推动“两化”大突破、大发展。

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喜安主持会议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彭耀学,市政协主席熊光林出席会议。

李刚指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推动巴中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我们巴中而言,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包含三个层次的基本内涵,一是“加快”,二是“新型”,三是“互动”,这三个层次是有机结合的。要着眼于“快”,做大工业总量和城市规模;要立足于“好”,按照“新型”、“互动”的发展要求,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创新驱动、集约节约、民生优先,更加注重“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统筹协调发展;要着力于“跨越”,利用后发优势,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高端切入、高端发展。

李刚指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巴中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对我们这样的传统农业地区、连片贫困地区,实现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就要在工业上实现突破,将抓发展“第一要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转向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城镇化是我市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和平台,必须加快推进,实现与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发展。

李刚指出,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实现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深刻变革。我们一定要有清醒头脑,从思想、行动到制度上做好充分准备,破除一切思想桎梏、制度壁垒、能力缺陷,大力破除“唯生态论”、“唯条件论”、“唯规定论”,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决心和信心,主动适应发展形势,积极争取发展先机,努力开创巴中“两化”互动发展的新局面。

李刚要求,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十二五”末形成工业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的主导和支撑格局,加快从传统农业市向新型工业市转变。要积极承接国内外重大产业转移,在工业招商上有大突破,围绕重点产业和产品,强化开放合作和招商引资。要加快园区载体建设,在促进工业集聚集约上有大进展,按照“一县(区)一园区、一园区一主业”,科学规划定位,积极推进多形式的园区建设,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优化园区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要以优势产业、骨干企业、拳头产品为抓手,在工业经济实力上有大提升,围绕巴中优势资源,做好资源大开发大转化文章,推动资源项目化、资源资本化,立足巴中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加快推动特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要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龙头企业,对我市已有的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要抓重要产品,梳理一批有市场前景、有知名度的拳头产品,积极打造成高端产品,支持拓展市场、壮大产业、培育品牌,增强巴中工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要注重科技引领和自主创新,树立“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观念,加强落后工业技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要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避免工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李刚要求,要加快推进巴中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城市定位要符合巴中区域特征、经济特征、文化特征、生态特征,彰显巴中鲜明的个性和特色、适应时代潮流,体现“经济富裕、环境优美、城乡一体、宜居宜业宜商”的新型城市核心理念。要拉大城市框架,城市的拓展、新城的建设要围绕交通条件和产业发展来进行,加快构建市域城市主骨架。各县(区)要拓展新区,拉大城市框架。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和产业聚集区集聚,形成巴中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不断提升城镇品质,深入开展“五治三化”,以创建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模范环保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目的地“五创联动”为抓手,市、县城市每年打造几条特色街区,各县(区)每年抓好重点镇、中心村的建设规划,已建的要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新建的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多元投入融资”,开门搞城建,吸引民间资本特别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李刚要求,要统筹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坚持“三同步、三聚集、三统筹”思路,在推进上同步定位、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方向上企业向园区聚集、土地向业主聚集、农民向城镇聚集,在保障上区域统筹、产业统筹、管理统筹,实现“两化”互动发展。要以城乡一体的全域规划为引领,坚持“全域巴中”理念,综合考量人口增长、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环境承载等重要因素,合理确定市域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按照“基础先行、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的要求,加快交通、水利、电力、环保、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重大基础设施规划。要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坚持园城结合、产城融合,科学布局建设一批园区,并把各类园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中,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要处理好工业与城镇的空间关系,在城镇建设规划中,为工业发展留足空间,工业发展规划中,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四级城镇体系聚集,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协调发展。要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动“两化”互动、“三化”联动,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加快实现巴中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服务业。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切实解决好土地、资金、人力资源要素问题。要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扎实推动“扩权放活”,充分激发基层基础发展活力,加快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各种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李刚要求,要为加快推进“两化”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必须围绕新的发展要求,在新理念、新活力、新作风、新能力上掀起一场深刻革命。要增强学习能力,引导干部自觉加强对现代工业、城建、金融、科技和国际化知识的学习,围绕新的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促进干部树立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创新意识,更好地适应加快“两化”工作的需要。要提高创造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敢闯敢干、开拓创新、攻坚破难。要强化执行力,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践行“四个特别”,超常思维、超常举措、超常付出,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李刚强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使命,是一个创新实干、攻坚克难的过程。全市上下要不断解放思想、形成共识,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团结奋进、真抓实干,为实现“两化”互动发展的大突破、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巴中而努力奋斗!

周喜安在讲话中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在下半年着力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推进“两化”互动发展。要科学规划,做到多规衔接、全域覆盖、相互支撑;要联动推进,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带动新型城镇化,以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聚集发展;要强化保障。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抓紧新开工一批项目,加快在建项目实施进度,力争投资额度和时序进度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切实搞好项目储备,立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加快规划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城镇基础设施项目,为“两化”互动提供强力支撑。三是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要加强基础工作,夯实发展载体;创新招商方式,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瞄准相关领域、相关行业、相关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招商、小分队招商互动,点对点登门促进,提高引资实效;突出招大引强,以大带小,延链配套,集群发展,做大产业,做强产品,做优品牌;要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四是进一步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做好物价稳定工作。五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周喜安希望,各级各部门要对照目标找差距,增添措施抓落实。同时要严格督查,努力确保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早竣工、早见效,努力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会议进行了分组讨论。各县(区)、巴中经济开发区、市经信委、市住建局在会上作了经验发言。

新型工业化论文范文第6篇

新型城镇化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 人民网北京2月4日电 (记者贾玥 罗旭) 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蔡继明以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环资委副主任董佩永今天下午做客人民网委员讲堂。厉无畏表示,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

厉无畏说,城镇化的基础首先是要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当然不能城镇化。工业化有各种各样,现在强调的是新型工业化,要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集约化发展、生态化发展。同时,要把生态理念融入到各行各业当中,不仅是指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现在国际上已经提出了大生态的概念,广义的生态观,超越了经济与城市建设和环保相协调的层次,融合了社会文化经济这些方面。我们说经济也有生态,生态主要是要考虑经济怎么发展,能够持续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也要有一个生态环境,还有社会生态、文化生态,这是一个全面的概念。我们要建立城市的生态化,各方面的生态都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以人为本。

厉无畏指出,我们既要做好城市的生态化,还要提供好公共服务,人的教育,提高人的素质,要全面发展,教育、医疗这些都是生态角度来谈的。所以新的城镇化这一条是比较新的就是广义生态化的概念。另外,还要考虑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让农村也享受一些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必须要做到产业的一体化,城市反哺农村就比较好。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反哺农村,要走产业一体化的路。 本次交流是由人民日报政文部、人民网、中国政协新闻网、《中国政协》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委员讲堂》第六十讲,主题为“详解城镇化战略与百姓红利”。

上一篇:基建项目论文范文下一篇:标准化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