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传统教学模式论文范文

2024-04-28

走出传统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1篇

1 起始泳姿选择上的误区

起始泳姿留给我们有三种选择, 自由泳、蛙泳、仰泳, 很多教师都会选择蛙泳做学生的入门泳姿, 而自由泳在这方面却有着先天的优势。实际上, 除了专业运动员在初学时选择自由泳之外, 多数的原因在于肢体的配合上, 可以说蛙泳的上下肢技术含量是最高的。很显然, 自由泳要比蛙泳好掌握。

首先, 自由泳腿是大腿带动小腿, 通过小腿和脚背的上下搅动和交叉踢打来排动水, 手臂动作是轮流划水与抡臂;而蛙泳腿却是由收 (腿) 、翻 (脚) 、蹬 (夹) 腿、并腿滑行四个阶段的动作来构成的, 划水也由划 (水) 、合 (手) 、送 (臂) 的三个动作构成的, 从动作结构上来说, 蛙泳的难度要高于自由泳, 比较难于掌握。其次, 从用力角度来看, 自由泳腿是踢打发力, 手臂是由前到后划动用力, 只要让学员放松躯干、抡臂时放松, 比较容易掌握;而蛙泳在收、翻两个动作阶段时必须要放松完成, 手臂则刚刚完成送臂动作, 紧接着就要做蹬 (夹) 腿, 用力方向与地面平行, 也就是说向正后方用力蹬夹。再次, 蛙泳重心轨迹变化大、阻力大、耗能多, 而自由泳重心轨迹平、阻力小、耗能少。

仰泳时身体仰卧向上, 由于头部和身体的位置及方向的变动, 作为起始泳姿则不利于其他泳姿的学习, 应根据情况来作为第二种或第三种泳姿。

2 游泳就是上下肢运动的认识误区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明了肢体与躯干配合的意义, 不能简单将游泳姿势归纳为上下肢的动作。实际上, 游泳是一项全身运动, 是由上下肢、躯干及身体各器官协调做功的一种体育项目。在教学中, 除了上下肢动作外, 也要注意连接上下肢的腹部、腰部和臀部 (stomach, waist, hip, 简称SWH) 的动作姿态。上下肢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但是SWH将控制前进的方向, 保持身体的平衡, 也是人体对水的感觉及浮力主要应对部位。肢体能否与SWH较好的配合, 对游泳者的协调性也是一个考验, 通过不同方法的练习, 可以增加协调性, 使肢体与躯干协调一致, 在游进的过程中会更好地发挥游泳技术的作用。以自由泳为例, 出现挺腹动作, 则会感觉上半身紧张, 划臂动作无法顺利完成, 空中移臂的动作也因为身体角度的变化而变形, 头部会出现前抬的情况, 从而导致头部脱离水面, 对换气的动作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出现翘臀的动作时, 上下半身会有不同程度的下沉, 打腿动作会感到很僵硬, 力量多数用于了下踢的动作上前进时会感到阻力很大而动力不足。因此对于SWH在游泳时发挥的作用, 一定要给予重视。

3 很快就让学生学会游泳的教学心理误区

这一点对于从事游泳教学的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任何动作技能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 教师对于这个过程不能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对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 抱有一定会逐步提升的想法, 是造成这个误区的主要原因。动作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必定有一个起伏不定而呈曲线上升的过程 (对于能够很好地控制肢体的人, 也许会缩短这个过程) 。在已经通过了泛化阶段, 到了动作技能学习的分化阶段时, 仍易受新异或强烈刺激的干扰, 可能会重新出现多余动作。所以动作的学习在进入分化阶段时教师和学生都要稳定情绪。教师要理清思路, 分析错误的成因, 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强调细节的要求并反复实践, 加强对动作的分析和思考, 促进分化抑制的进一步完善。

4 教学初始过分强调动作细节的误区

在学生未能熟练掌握动作时, 除了强调一些关键性的错误不能出现, 如手指叉开、勾腕、握拳、大幅度屈膝、打腿幅度过大等。其它细节, 如自由泳划臂时的角度、划水动作则不必强调, 甚至要有意忽略, 以免发生影响整体动作的情况出现。此时要注意突出重点, 强调掌握动作的主要环节, 不宜过多要求动作的技术细节。练习过程中要及时指出主要错误, 对正确的部分也要及时予以肯定进行强化, 以利于分化抑制的建立。但不强调不代表错误不存在, 当肢体和躯干动作能够准确、协调时, 也就是到了动作技能学习的巩固阶段, 可以将一些细节上的错误纠正过来, 这时即使有新的刺激出现, 也不会影响到原来的动作。在强调动作细节的方面, 时机非常重要。

5 动作技术上的误区

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只以自由泳为例。

5.1 呼吸

人体在水中动作时的呼吸方法, 不同于陆地上。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是让学生单纯做等长深呼吸, 这样的方法在水中练习时, 会让学生感到吸气不足, 呼气时间又太短, 而实际上游泳的动作结构决定了呼吸动作的不同时长, 留给吸气动作的时间很短, 因此要快速并大量的吸进空气, 而呼气应在水中匀速慢吐完成。

5.2 头

抬头是非常本能和自然的动作, 所以在水中游进时, 很多初学者都习惯于将头前抬。但是头部前抬的动作不仅不易吸气, 反而会影响吸气的效果, 甚至会让学习者喝水或呛水。因此在进行头部换气动作教学时, 应讲明抬头换气造成的坏影响, 让学习者将头“压住”, 沿着身体的纵轴 (垂直轴) 转动, 左右均衡练习为佳。

5.3 臂

传统的自由泳划臂采用S型曲线作为划水路线, 这种划水路线的优点是划距较长, 从而划水充分, 有利于提高划水效果, 但缺点也显而易见, 在游进过程中容易造成身体左右扭摆的情况。对于初学者的教学不提倡S型曲线划水, 应以直线为主, 一是便于提早发力, 二是容易控制身体平衡。

5.4 腿

打腿技术是自由泳的基础, 是学好这种泳姿的根本, 它能控制身体在水中的前后平衡。虽然打腿带来的前进动力不如划臂, 但如果打腿动作出现紊乱无节奏、过分屈腿等情况时, 会让整个身体在水中的动作都会受影响。打腿关键的部位是膝、踝两个关节。

5.5 动作配合

自由泳呼吸与臂、腿配合, 初学者一般采用“1∶2∶6”的方法, 即呼吸1次, 臂划2次, 腿打6次, 这种配合方法易保持平衡, 但只向一面单侧换气。随着技术逐渐熟练, 应有意识诱导学生采用“1∶3∶6”配合技术, 即双侧换气, 两面呼吸好处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是能使身体左右转动角度均衡。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游泳教学中易走入的误区及解决的方法, 简单的分析了走入误区的原因。文章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讨, 有助于不同年龄段初学者的游泳教学, 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错误的教学心理。

关键词:游泳教学,误区,自由泳,动作技术

参考文献

走出传统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2篇

1.1 学生的学习现状

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 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方面尚有欠缺, 缺乏正确的物理思想方法;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机械单调;中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普遍兴趣不高, 物理素养不尽如人意, 这些现状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1.2 教法上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传统, 在教学实践中只重教而不重学, 只重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学法的探讨。

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物理教学多属于“输入式”教学, 其特征是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 以基础知识为教学目标。在“输入式”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反思传统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过于重视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从教师的角度来思考和体现教学过程和教师上课规律, 忽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在课堂上, 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方面灌输, 对于学习者的心态注重不足, 课堂缺少互动氛围。学生仅仅以老师的讲授为唯一的获取途径, 在紧张的一节课中, 难得有停下来思考的时间。久而久之, 教师学习组织者的角色和学生主动思考、发问的“义务和权利”逐渐从课堂中消失。

只重视习题演练, 忽视了实验环节。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而实验教学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中学中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是受客观条件制约, 致使实验教学不能正常开展;二是因教师、学生对物理实验重视不够, 使物理实验不能正常开展;三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将实验习题化, 变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做实验为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四是有些教师因在思想上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 从而不愿意钻研实验教学方法, 导致实验教学方法单一, 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改进教学方法走出教学困境的对策。

总的来说,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自主探究式方法从以“教师”为主体实现从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 要重视师生合作与学生合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 积极的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 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物理概念与规律, 了解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应当有意识的创设情景, 通过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运动的描述”中有几个基本的概念──运动、静止、位置、参考物, 对于枯燥的概念, 我们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教师引入“满眼风波多闪烁, 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 从而提出:“是山动还是船行?”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矛盾的感觉?由此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以此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对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有趣的导课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 讲“热传递”时, 演示“开水煮活鱼而鱼不死”,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激起学习兴趣。这样, 通过问题情境来讨论问题, 展开联想提出猜想, 可以训练学生创新所需的思维素质和创新精神。

2 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 构建和谐课堂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教师应投入一切情感, 关心爱护学生, 赢造轻松、和谐, 民主的课堂气氛,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没有顾虑的参与到学习中来。研究表明, “当人们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 视觉, 味觉, 听觉, 嗅觉和触觉都更加灵敏记忆力也会大大增强, 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 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学习潜力也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在教学中, 教师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 引人人胜的教学情节, 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等等, 都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越, 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主动思考, 积极主动探究, 成为学习的积极建构者。因此, 教师最基本的工作就是首先保证友好的学习氛围, 然后选择好教授的角度, 保证教学是在科学、严谨的前提下展开。

3 重视物理实验,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丁肇中认为物理教学要“重视实验”。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 物理实验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利用学生这种特点, 组织好实验教学, 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验机会。以此投其所好。利用实验可以把抽象复杂的物理规律生动地显示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另外, 实验又具有启发性,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因此, 教师应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切莫把应做的实验变成枯燥的说实验。

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实验教学的同时, 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 授之以渔, 对此最受学生喜爱。比如, 常规学习方法:课后先复习 (回顾) 当天授课知识, 紧记知识 (公式) 的要领。这样, 潜移默化地,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4 恰当使用媒体, 增强学生感知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要讲究实效, 并不是另起炉灶, 而是把各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应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二者优势互补, 可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物理概念比较直观, 有的比较抽象, 有的物理现象在实验中不是很直观的可以看出, 不能用语言详尽描述, 图片不能充分显示, 实验不易观察之处, 让计算机发挥作用, 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化静态为动态、化不可操作为可操作过程。对化解知识难点, 提高综合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计算题的解题过程、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的实验数据、物体的受力分析等, 用传统教学一样奏效;但比较抽象的物理现象如电流电压、分子运动、磁体磁场等章节, 采用多媒体技术来实施教学, 就很直观、形象。

5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建立科学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初中物理的考核要注重两方面: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 没有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 解决问题将无从谈起, 即通过试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考核:其次是注重物理实践环节表现, 尤其要注意的是,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新的课程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同学们研究能力的培养。近年来, 考试中物理实验考核的分值不断上升。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材更新,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等几方面的努力, 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必备的物理知识, 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技人文素质。同时, 也必须创设激励性多元化评价机制, 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众所周知,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 教学效益的提高要靠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有“乐教”的教师才可能有“乐学”的学生, “乐学”的学生反过来会促使教师更加“乐教”。如果师生双方同时都能“乐教”“乐学”, 教学效率和效果就会提高, 课程效益也会提高。

摘要: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在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面对现存的物理教学问题, 本文就新课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走出教学困境,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学困境,新课程,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 戴虎.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J].硅谷, 2009 (3) :129.

[2] 何蓁.2007年湖南省初中物理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 (校长教育研究) , 2007 (9) .

[3] 夏艳红.谈物理探究式学习的开展[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5 (5) .

[4] 魏达勇.中学物理“合作-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 (S1) .

走出传统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3篇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作文教学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习观察的方法, 构思的方法, 表现的方法和自我修改的方法。”其中首次出现“表现”这一概念, 颇有深意。“表现”是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中将主观意愿与客观事物结合, 反映个性心理的一种写作方法, 是习作的个性化行为。作文教学强调“写真实”, 但在写真实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善于表现“自我”, 表现有另于他人的主观感受、主观体验。学生个性化作文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 这种独特性常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一个记者, 去幼儿园调查, 她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 问孩子这是什么, 有的孩子说是蝌蚪, 有的孩子说是一滴眼泪, 有的说是……总之, 答案千奇百怪, 让人感到了孩童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思维就是学生的创新。

作文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作业, 学生的一篇篇习作就是他们创造性劳动的产物。然而, 两年后, 记者再次采访了这些孩子, 他们已经一年级了, 记者还是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 但是全班集体认为, 这是一个点, 一个粉笔点到黑板上的点, 孩子们的天真, 童稚, 想象力到哪里去了呢?孩子们想象力的“丢失”不怪他们,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泛滥的资讯戳破了他们童稚的梦, 使他们“早熟”了, “早熟”的孩子们, 无趣的生活在一个无梦的年代里。一个无梦的孩子, 是无法将快乐的色素织在自己人生的锦衣里, 有些人这样认为, 要想象力有什么用, 还不如多学点知识呢!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严格的说, 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实在的因素。是啊, 没有想象力的人, 只能墨守陈规, 死守教条的工作, 学习, 如果这样, 那世界就不能进步, 知识也不能够“进化”了。那该有多恐怖, 凡是能够自由想象, 并把互不相干的各种观点结合起来的人, 就是最勇敢, 最有创造力的人。当前学生怕作文, 还未拿起笔就已愁眉苦脸;拿起笔又觉得没东西可写, 有了材料也写不生动;作文中套话、假话有余, 真情实感不足。这样, 学生的创新能力怎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怎么发挥呢?

因此, 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找出一个突破口, 走出一条新路子。

1 在兴趣中点燃学生创新的激情, 培养创新情感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入门的向导, 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就会激起表达的欲望。我们在作文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编故事, 编童话。故事中, 能使没有脚的会走路, 没有翅膀的会飞, 没有嘴巴的会唱歌, 没有生命的会有感情……所有这些就是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使孩子们有话可说, 有话尽管说, 不用去顾虑什么, 怛心什么, 使学生的习作兴趣越来越深厚, 想象越来越丰富。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以形象直观为主的, 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境, 使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以活动促使想象, 在情境中让学生情不自禁地用眼去看, 用耳去听, 用心去想, 从而拨动孩子心灵的那根心弦, 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如一位老师在一堂作文课上, 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漫画人物, 伸开双手, 撑开双脚, 他的左手捏着一根细细的绳子, 右手想要努力去抓另一根绳子, 然而他却够不着。于是老师问同学们, 如果这个人想把这两根绳子打个结, 该有多少种办法?同学们议论纷纷, 讨论非常热烈, 有的甚至当堂表演起来, 他们打结的办法各不相同。教师把握这一契机, 请同学们自拟题目, 将课堂上活动情况记叙下来。学生在出主意、想办法之后, 有了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写作欲望油然而生。

2 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传统的作文教学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写《我的妈妈》, 学生的习作往往很相似, 大多都在写些妈妈在生活上如何关心我, 学习上又上如何严格要求我, 毫无新意可言, 作文里面的妈妈, 几乎是天下妈妈一个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写, 可以写一写“妈妈的手”、“旁人眼里的妈妈”、“妈妈的唠叨”等内容。写同一题目而从不同的角度选材, 有发散思维才会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同样, 不同的表达方法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促进他们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比如在教学《烧纸船》这一习作时, 让学生观看了这则实验后, 可以用提纲式。从实验名称、器材、步骤、结果, 来介绍这次实验;也可以用叙述式, 像对人说话一样“向你介绍一则小实验, 它的名称是……”为了让别人愿意看这则“实验介绍”, 就要在表达方法上下功夫, 可以用设问开头, 可以以悬念开头, 还可以用俗话“纸包不住火”来引入正文。

3 读写结合, 培养创新能力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是让学生从书面语言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 而阅读量是制约作文教学的一个商定性因素。茅盾说过: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学习、模仿、创造这一习作规律,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 可以引发学生的再造性想像能力。如在教学《台湾蝴蝶甲天下》一课时, 学生读到皇蛾阴阳蝶、兰屿黄裙凤蝶、蛇头蝶的特点时后, 让学生想像一下红边小灰蝶, 宽尾凤蝶的特点, 模仿上面的写法说一说, 写一写。阅读教学完整课课文后, 学生又写下了《我到台湾一日游》、《台湾蝴蝶来看我》等想像作文。再如在教学完《猫》这篇课文后, 让学生以“猫”的角度, 用第一人称“我”来改写全文。学生津津乐道地写道“我是一只性格古怪的猫。我要是高兴起来……”这样, 把自己与“猫”的天真、活泼、淘气、贪玩、尽职、胆小、勇猛融在了一起。在读的过程中创写, 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创造出了童话式的创新产品。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不同的学生装拥有不同的生活, 他们对生活的感知、理解、态度都有所不同, 而创新的种子正是隐含在这些不同之中, 总有一天, 能将习作、创新融为一体, 共同发展。

摘要:学生的作文是一种创新的过程, 作为教师要积极做好引导, 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与评价入手, 着力帮助学生创设各种情景, 积极借助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与游戏, 激发情感, 让学生自由表现, 自由想象, 并发出创新的火花, 从说到读到写, 这必将会创造出了童话式的创新产品。

走出传统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

一、结合传统节日,创设相关环境

环境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园的环境建设中,为幼儿营造了一个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我们要积极创设节日环境,在搜集资料和设计布置中,通过展示每个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传说、风俗习惯等,以图文并茂的版面、生动有趣的广播、形象真实的实物展台的形式,凸显民族文化主题,让环境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揭示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教师节之前,主题墙上有小朋友们画的鲜花、爱心、贺卡等,表达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国庆节前夕,各班也自制国旗、画天安门,营造出浓浓的爱国氛围;春节前夕,我们在一楼的走廊上悬挂自制的灯笼、鞭炮,贴窗花、贴福字,让幼儿感受到节日的喜庆;端午节来临之际,粽子是小朋友的最爱,粽子的品种、式样,对孩子来讲,也最为好奇,我们在幼儿园一角,创设环境,收集不同式样的粽子,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包粽子、挂香包、背猴子、插艾叶、悬菖蒲,并让孩子动手学包粽子、制作龙舟、做香包,在玩中学,学中乐,孩子兴趣浓得很。此外,我们还创设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宣传栏,结合节日活动向家长和孩子介绍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来历和民间风俗活动。

二、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教育活动

利用各种中国传统节日资源,根据不同资源的内容特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有自编内容的集体教学形式;有主題式庆祝活动形式;有竞赛比赛活动形式等。比如,元旦节,全园师生及家长举行了“读经典,知感恩,庆元旦”活动。活动以教师带来的图片故事拉开序幕,故事的讲述让小朋友们了解元旦节的由来。小班幼儿和家长带来的亲子操《彩虹的约定》,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中班幼儿的《古诗新唱》、《春晓》等节目,让传统的诗词以别样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大班级的《游子吟》、《感恩的心》教育幼儿知感恩,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帮助过我们的人。活动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弘扬并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培养了幼儿的感恩意识,让幼儿在温馨欢乐的活动中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在清明节来临之际,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全园开展了清明节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老师们充分利用图片集向孩子们介绍清明节的来历、风俗习惯,讲述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组织幼儿吟诵与清明节有关的诗歌,并着重对幼儿进行清明节相关安全教育。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铭记革命先烈英勇事迹,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学习感恩和尊敬父母长辈,较好的结合本园开展的市级课题《幼儿园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探究》,对幼儿进行了良好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

在国庆节即将到来之际,全园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国庆”系列感恩教育活动。教师们利用国旗下讲话、看图讲述、木偶戏表演、手工制作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教孩子们认识国旗、国徽,了解了祖国的世界之最及祖国的自然风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强大等知识等,为祖国妈妈庆祝生日。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还制作了小红旗、红灯笼等手工作品,形成了“我爱祖国妈妈”的主题墙。

重阳节是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优良传统的节日。结合节日,全园开展“感恩重阳,老幼同乐”主题教育活动。爱老人应该从爱身边的老人做起,活动中主持人向小朋友简单介绍重阳节的来历,以及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还邀请退休老教师及文艺团老人们和小朋友们一起联欢。联欢会中老人们兴致勃勃的表演了健身球、剑术、功夫扇、藏族舞等精彩节目,小朋友们也先后表演舞蹈《可爱颂》、《彩虹的约定》等。老人们满脸笑容,与幼儿园的小朋友欢聚在一起,老少同乐,沉浸在幸福之中欢度佳节。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家园配合,深化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园本课程的构建不但需要幼儿园教师直接参与,它还需要家长的配合。于是,我们发动家长让他们共同参与到我们的课程中来,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传统节日文化,请家长们收集有关传统节日中的民间故事。在传统节日的认知上我们曾多次利用了“亲子调查单”的教育形式,利用资料的收集加强家长对幼儿学习内容的重视度,并丰富幼儿的知识。同时,我们与家长达成共识,在传统节日期间在家中也要进行庆祝活动。我们不仅邀请孩子的父母参与幼儿园的活动,还让孩子的祖辈也加入教育的行列,在与幼儿的共同学习与活动中,为幼儿推波助澜。期间,我们的家长甚至感到这个研究活动对他们自己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在陪同孩子完成亲子单时;在帮助孩子准备布置材料时;在来幼儿园与孩子一同庆祝节日时,我们的家长也收获了许多,他们自己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自己的孩子。

我国传统节日活动的开展具有持续发展潜力,所以,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华在学前教育的内容中就应有必要的、足够的反映,惟其如此,才能使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浸润并受益于中国独有的文化情怀。在幼儿园课程中引入、突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无论是对于人的个体成长、群体塑造、社会发展,还是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更新,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蒋煜 .浅议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 [J].科教导刊,2015(1):122-123.

[2]刘景容 .如何在幼儿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J].教育导刊 (下半月 ),2014(5):40-43.

走出传统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5篇

1 新课改常见的教学误区

1.1 情景教学牵强附会

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冲击下, 情景教学、人文渗透成了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是以“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 使“情境创设”似乎成为课堂的一种摆设和包装, 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只不过是“花架子”, 让“情境创设”失去了教学意义。例如:在教《不等式的性质》时, 情境创设为播放学校学生运动会拔河的场面, 教师说:学校开学生运动会, 七年级 (1) (2) 班各有15人参赛, 第一局 (1) 班胜, 老师问:第二局双方各加了3人, 是几班胜?生争论不休, 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最后师使出浑身解数, 硬是把答案引到还是 (1) 班胜上来, 师又问:第三局双方各减去5人, 是几班胜?有了前一问的“经验”, 学生变得“聪明”了, 齐答: (1) 班胜。这时, 师大喜:由此得出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 (或减去) 同一个数 (或式子) 不等号的方向不变。表面看这个问题教学情境联系生活实际, 但实际却没有抓住不等式性质的数学意义, 步入了“貌合神离”的误区。形式化的演绎使问题情境充满“问题”, 牵强附会的情境使数学意义产生失真。

1.2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在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 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 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为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 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 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 教室里每个人都在张嘴, 但谁也听不清说什么, 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 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 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 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 就结束了。

1.3 问题探究拓展不够

教材是教学的依托, 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作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广泛拓展题目的辐射面, 不能只照本宣科。例如, 七年级数学课上, 教师直接出示问题:已知D是BC上一点, BD=CD, 求证AB=AC, 小组合作交流后, 最后共同分享成果, 由于问题起点较高, 很大一部分学生产生了思维的障碍, 更谈不上思维的求变。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要在“导”字上下工夫。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上, 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一位充分利用教材的老师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用了这样的铺设:提出问题 (1) :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对于一个三角形有无两线合一的可能性?学生活动过程中, 能比较轻松的解决两种比较简单的情况: (1) 由三角形高与中线重合, 证明原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则必然三线合一。 (2) 由三角形角平分线与高重合, 证明原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则必然三线合一。第三种情况, 由三角形角平分线与中线重合, 能否证明原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老师借助几何画板, 作出的中线AD和角平分线AE, 拖动点A, AD和AE处于变化之中, 当AD与AE重合时, 利用度量工具, 度量AB与AC的长度, 使学生信服:AB=AC。最后引导学生论证。老师在教学中不失时机的加强了研究性思维的训练, 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进而发展什么”。把分散的彼此不连贯的思维片段连接在一条思维链上, 使学生的探究潜能得到发展。

1.4 多媒体使用本末倒置。

新课程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 绚丽的色彩, 清晰的画面, 美妙的音乐, 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 使抽象的变成形象的, 静态的变成动态的。虚幻的变成真实的, 既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 又能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有了直观上的感受, 易于接受和理解。因而使得很多教师的公开课中普遍存在“课件代替板书”, “电脑代替人脑”, 为片面追求形式化的课堂教学, 甚至出现了“教师辅助课件”, 教师不是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而是执行课件程序的过程, 希望学生按照课件的预设进行学习活动, 回答问题, 最终引导学生得出预想的结果。一位老师在引入《轴对称图形》时, 演绎了大自然中美丽的蝴蝶, 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的精神。但多媒体运用的FLASH动画, 画面上成群蝴蝶穿越于美丽的花丛中, 画面美伦美焕, 散发着春天的气息, 老师又为画面配上了动听悦耳的音乐, 整个媒体的光华色彩使学生陶醉于美丽的画面中, 却忘了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应当明确师生交往中的情感交流, 以及教师自身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是电脑替代不了的。因此, 许多知识的融会贯通, 是多媒体课件解决不了的。

2 走出新课改误区的方法

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 还学生学习的自由,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教学环境, 加强交流与合作, 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 让学生有成功感。

2.1 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 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 在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上, 要以“人有我新, 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 要立足实际, 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 要认真研究, 结合实际, 逐步发展, 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 不断提高理论修养, 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2.2 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 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教学问题, 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

(1) 要更新教学观念。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发现的过程, 把怎样思考、为什么这样思考的道理、以及如何寻找解题途径的方法, 准确、鲜明、深刻地展示给学生。

(2) 要增强新的教学意识。在教学中应严格按新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真正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这里的参与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 特别是强调后进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

2.3 对自我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教师的教学行为常常无意识地发生在课堂教学中, 不断重复, 逐渐产生固定的框子, 形成教学定势。如果教师不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 那么教学也可能成了例行公事。如能经常全面地、客观地分析和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 不断地自我反思, 就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也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真正做到带着理念进课堂, 伴随反思出课堂。

(1) 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反思。例如: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点时出现障碍, 我该怎么处理?学生精神不振, 如何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兴奋过头, 如何使他们趋于平静?学生在小组学习时, 发生了争议, 又该怎么处理?

(2) 课堂教学后行为反思。哪些方面达到了预期效果?哪些方面还没有完成设计的意图?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与教学实际是否相吻合, 哪些方面出乎意料?哪些方面不够理想?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活动的量够不够, 机会多不多, 学习的习惯、状态、水平怎么样?哪些环节时间没有有效利用?学生在哪些方面的学习有困惑, 怎样解决更好?

(3) 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反思。可采用案例分析法, 对教学中的情景、故事作分析和思考;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录下来, 反复听、反复看, 此时自己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发现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分析以前从未引起注意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写反思日记, 在课后, 对教学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进行分析思考, 然后记下来。

3 结语

只有转变教学观念, 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形势和要求。课堂上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师生交流顺畅, 实现新课改的目的, 顺利推进教学改革。

摘要:分析了新课改后教学出现的误区:只求情景而忽视实际,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求实效, 问题探究, 就事论事, 多媒体使用本末倒置。提出应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教师素质, 更新观念, 增强新的意识, 带着理念进课堂, 伴随反思出课堂。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陈丽艳.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10 (4) :69~69.

走出传统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彩,将其运用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可以丰富语文课程,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教学保障。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整合到一起,使学生能够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到语文学习重要价值,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效率与效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途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8.009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在此时开展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学习意识,形成正确的三观与思想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使学生朝着正确的语文学习方向良好发展。语文这门学科作为对学生文化教育的重要教学载体,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融入语文课堂中学习语文知识与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升华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文化物质精神,使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对语文知识与文化知识的学习效果,促使初中生的健康成长与良好学习发展。本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教学做如下探究。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由于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诗文与文言文较为困难,加上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相关课文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对古文知识的畏难与抵触学习心理,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效果较为低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而且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使用的是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使得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难以发挥出教育功能,学生所学习的语文知识一直停留在语文知识表面,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日渐低下,这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意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思想与方式,深入分析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将传统文化良好地传统下去,确保学生语文学习的实效性。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的教学策略

1.采用问题教学法,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阅读能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着具有文化深意的古诗与古诗文,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教学法开展教学,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度思考,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问题,朝着正确的方向学习课本中的语文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效率与效果。以问题教学法,将传统文化知识有效地融入阅读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从阅读中深度感受传统文化知识,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语文阅读学习中,自觉地探究其中的传统文化知识,确保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实效性。同时,运用这种阅读教学法,学生能够在教师问题的指导下、自主且深度地探究学习中,加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学识与视野,使学生能够自觉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下去,升华学生的思想品质,进而促使学生语文学习的长远发展。

举例来说,在学习孟子两章中《富贵不能淫》这节课的时候,先向学生提出核心性的阅读问题,如,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有什么深意呢?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度思考,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阅读学习中,从不同的学习角度思考其中的文化知识与人物精神。之后,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能够开展深层次的学习交流,加强对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的理解,深刻地认识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教师语文学习的实效性。

2.采取多媒体教学法,加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分析

为使初中生能够加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分析,实现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与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开展语文古诗文教学。因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较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养成不认真阅读课文的不良学习心理与行为,这使得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难以顺利开展。所以为有效改善这种不良阅读教学现象,将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应运用多媒体可以将影像、声音与动画一体化呈现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古诗文教学视频,全面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一直将学习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有效消除学生不认真学习的不良现象,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并使得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地融入课堂中,使学生在阅读中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有效学习,能够真正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价值,不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与文化学习效果。

举例来说,在学习《桃花源记》这节课时,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视频,为学生播放关于陶渊明的人物介绍视频,以及对本篇文言文的写作背景讲解教学视频,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到文言文的写作背景,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篇文言文中作者情感与思想的理解。之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的语文知识,使学生能够亲身经历语文知识的形成过程,认识到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教师应时刻观察学生的自主阅读情况,给予学生及時与相应的教学指导,使学生能够进行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共同学习,加强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够与作者形成良好的情感共鸣,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能快速且高效地掌握本节课的语文知识。

3.采取鉴赏阅读教学法,指导和协助初中生阅读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品鉴传统文化,发挥出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大胆地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见解,让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导与协助学生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使学生能透彻地掌握课本中的传统文化知识。通过这种组织学生品鉴阅读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公,能够依据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大胆地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文化学习问题,加强传统文化知识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不断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学习与文化学习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提出的不同阅读见解,正确地指导学生的鉴赏与阅读思想,避免因为严厉地指导学生,使学生自尊心受损,无法有效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与语文知识的不良学习现象。通过激励性的教学指导与评价,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独到且正确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思考能力,并使学生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传承下去,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实效性。

举例来说,在学习完《核舟记》这节课后,组织学生开展对本篇文言文的鉴赏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各自说一说对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的看法,活跃课堂中的语文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深化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同时,教师应时刻观察学生的鉴赏意见,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与态度,给予学生正确且及时的鉴赏指导,增强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形成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与效果,使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价值,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将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真正发挥出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让学生能够真正走入古诗文的世界中,深度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与文化精神,不断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语文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与弘扬下去,从而有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存库《试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读与写》2019年第16期。

[2] 廖晓云《试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3期。

上一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知识经济时代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