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国培训误区范文

2023-12-04

走出中国培训误区范文第1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他们比穿着,看谁的衣服漂亮是名牌;比学习用品,看谁的铅笔盒高档;比零用钱,看谁带的钱多,花钱大方;比长相,比谁在班里的官大„„

根据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理论,“比”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活动,人是在不断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比”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怎样使这种“比”指向积极的方面,避免其中的负面影响,这是一门学问,也是教育者的职责。作为班主任,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们调整好心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走出攀比的心理误区。

一、树立正确价值观。

学生这种攀比心理是一种狭隘、片面的心理现象,小学生自我认识、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受社会腐败奢侈等不良之风的负面影响,再加上不少家长的溺爱,助长了孩子攀比心理的形成。小学时期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如果学生错误地把比吃比穿当做自己追求的目标,而不清楚作为一个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努力学习,这将会影响他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教师要注意从小引导教育,努力让孩子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所在,树立正确的比的观念。

1、故事教育

低年级学生普遍爱听故事,用讲故事来引导学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骄傲的孔雀》这篇童话,主要讲一只孔雀以为自己很美丽,到处与人比美丽,但因为别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没有功夫也没有心思与它比美丽,她很伤心,老马告诉它一个人只有外表美是不行的,要做对人们有用的人,做一个心灵美的人。富有趣味的情节,让学生身临其境,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哪些东西才是值得我们去比的,达到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的比的效果。

2、班会寓教

利用班队会进行教育的好处是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的教育往往是最生动、最有效果的,记忆也最为深刻。我针对我班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了《教师节的礼物》、《夸夸我的爸爸妈妈》、《我跟同学比什么》等主题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设计《我跟同学比什么》这个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互相攀比物质享受、长相外表之类东西的弊端,教育学生懂得互相比学习、比进步。活动第一步故事引入,一个聪明的男同学,家里比较有钱,父母对他的要求是有求必应,他却无心读书,每天与同学比零食、比玩具、比穿着,学习成绩一直在后面原地不动,甚至更为严重的是,有一次还从家里偷了五百元钱挥霍一空;第二步,组织学生讨论:这位同学的行为是否正确,他错在哪里,我们要如何帮助他;第三步,每个同学对照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行为或想法;第四步,再次讨论,我们同学之间应该比什么;最后小结,并开展手拉手互帮活动,同学之间约定比的内容,如比上课积极发言,书写进步,比体训更刻苦等等。通过这次活动,全班同学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了盲目攀比的坏处,明白了同学之间应该比学习、比进步、比能力、比努力,这才是有意义的。

3、榜样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上开展评比活动,如卫生之星、劳动之星、进步之星、刻苦之星,还可以评班级小画家、小小书法家、小小歌唱家等等,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榜样的感染力是无可替代的,犹如一盏无形的指明灯,照亮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走出攀比的心理误区!

二、把浅表的外在攀比引向深层的内在攀比。

一般来说,小学生攀比的内容更多地集中于表面的、外在的、物质的、即时的东西,如,从比吃、穿、用到比成绩、比分数、比名次、比交友。这些都是外在的攀比,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随着品德修养的提高,学生攀比的内容会逐步向内在的、深层的、精神的、长久的方向发展,如比知识、比智慧、比品格、比奉献,这类攀比是教育所追求的,也是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成长的。当然,攀比现象由表及里的变化不是必然的,需要教育者设计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攀比的愿望,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从根本上讲,把浅表的外在攀比引向深层的内在攀比就是引导学生“向上攀比”,如果一个人一味地“向下攀比”,即拿自己与“较差”者相比,就会陷于浅薄和萎缩;而“向上攀比”则是与“较好”者相比,它能够比出风格、比出水平、比出进步。正如古人所言:“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攀比的真谛即在于此,学校生活中之所以会出现种种不良的甚至是恶性的攀比现象,根源就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攀比的内涵,为攀比对象表面的浮华和荣耀所迷惑,而不能领略其内在的真谛,这正是教育引导所要关注的。

总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教师责任重大,我们应该不断地努力,引导和教育学生认识盲目攀比的危害,走出攀比的心理误区,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论文题目:

——引导学生走出攀比的心理误区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

联系电话: 彭 芳

走出中国培训误区范文第2篇

作为审美教育的学校艺术教育, 是实施美育最具操作性的主要形式和最有效的途径。但是, 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忽视艺术教育和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开发和提高, 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艺术教育受到排斥、受到挤压, 难以发挥作用。这种状况导致学生的艺术素质较差, 也影响了学生文化素质和的提高, 制约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此, 必须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高度重视学校艺术教育。

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审美教育, 它通过艺术文化的教学, 引导学生参与艺术欣赏与表现活动, 并在艺术活动中学习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 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但是, 从学校艺术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 不少学校对艺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 艺术教育状况不令人满意。使得艺术教育出现了以下几种误区。

1 艺术教育存在着德育化倾向和智育化倾向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实践中, 在评价与实施艺术教育时, 我们只是产生了它是否有益于德育、智育的考虑, 或把艺术教育仅仅看成德育、智育的一条途径、一种手段, 把艺术教育的目标确立为德育、智育的目标, 把德育、智育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机械地运用于艺术教学上。例如, 在音乐欣赏课中, 有的老师把经历集中在挖掘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上, 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历史事件、故事情节等来展开, 而不是从分析音乐作品的艺术形式入手, 从分析艺术形式如何表达艺术内容入手, 让学生的注意力真正集中在艺术作品上, 以致使欣赏课沦为思想品德课。与艺术教育的德育化倾向一样, 由于国内外许多实例、研究表明, 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习成绩, 致使许多人片面强调艺术教育在智育方面所起的作用, 把艺术教育看作是智育的附属手段, 进而把艺术教育纳入到了智育的轨道, 以致一方面把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习成绩明确为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另一方面又不加区别地采用与其他学科教育相同的方法来进行艺术教学, 不考虑教师应该怎样去教, 学生应该怎样去学;不思考艺术教育究竟是在什么样的层面上, 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挥德育功能、智育功能, 我们所实施的艺术教育便不在有审美的性质, 这样的艺术教育实际上已不再是艺术教育了。

2 将艺术教育看作是“特长教育”

虽然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特别是教育工作者所重视, 但是,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实践中, 不少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只局限在艺术特长生教育方面, 而全体学生艺术教育被忽视。这些学校, 表面上学校的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氛围因为特长生的推动显得较为浓厚, 实际上却是把艺术教育与普通学生相隔离, 大多数学生只是学校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的“看客”。这实质上是重视了少数学生的艺术教育, 忽视了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这种情况, 是与学校全面的艺术教育精神相违背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 目的并不是培养和造就艺术家或专业艺术工作者, 而是培养、提高、发展人的艺术素质, 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全面素质的发展。因此, 学校的艺术教育从根本上来说, 应该是每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的教育, 是“大众”的教育, 而不是“专长”的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首先必须立足面向全体学生, 其宗旨是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3 将审美教育等同于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是一种运用艺术美和现实美来影响、感染受教育者, 并使之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 它本质上是一种“美”的教育。艺术教育则是通过艺术形式向受教育者传授技艺, 使之受到情感的陶冶、审美能力的提高、思维空间的扩展, 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首先, 我们应该肯定艺术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基本途经。但是, 在肯定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手段的同时, 必须在理论上认识到艺术教育不能等同于审美教育, 不能简单地以艺术教育替代审美教育。否则, 审美教育就有可能在艺术教育的名义下被架空, 或者走向误区。

简而言之。审美教育就是以美育美, 即席勒说的“由美的对象产生美”[1]。从审美教育的内容来看, 是一切美的事物, 其中不仅有艺术美, 还有现实美, 包括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技术美等, 这就远远超出了艺术教育的范围。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中心并且围绕艺术而展开的教育, 它不能离开艺术。一旦它离开了艺术, 就不能称之为艺术教育。如果以为艺术教育就是审美教育就会把丰富多样的现实美排斥在审美教育的内容之外, 大大缩小了审美教育的范围同时也会把审美教育的职责仅仅放在艺术工作者的身上, 而不能认识到审美教育乃是一种人人、时时、处处都可实施的最有普遍性的教育。就学校的审美教育而言, 绝不只是艺术教师、艺术课程的任务, 而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以课程教学为例蔡元培就曾经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 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2]且不说与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密切关系的人文社科类课程, 就是看似与情感无缘的自然科学类的专业课程, 无不充盈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有待挖掘与发挥。

审美教育不能以艺术教育来替代, 不仅因为审美教育是一种人人、时时、处处都可进行的普遍教育, 它的范围远不是艺术教育所能包容、含括, 还因为艺术教育虽然是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基本途径, 但并不是所有的艺术教育都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要求“由美的对象产生美”, 即造就审美的人, 审美的世界。而艺术教育所产生的可能是美, 也可能不是美。如果以为加强艺术教育就是加强审美教育, 就必然会混淆审美教育的性质、目的, 使之走向歧途。

摘要: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国民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对学生素质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具有一般语言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审美教育, 它通过艺术文化的教学, 引导学生参与艺术欣赏与表现活动, 并在艺术活动中学习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 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但是, 现阶段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不容乐观, 学校对艺术教育认识不够。基础教育阶段过分强调艺术教育辅德功能, 将艺术教育看作是特长教育并将审美教育等同于艺术教育, 这些都不利于学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艺术教育,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 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

[2] 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3] 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 张林.浅谈对艺术教育的理解与认识[J].科技资讯, 2007.

走出中国培训误区范文第3篇

那么,如何培养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外部支持

全社会应通过各种渠道增强教师的职业威望,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切实改善办公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为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为教育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1.强化师德教育。教师的心态有时反映了教师的师德问题,如对学生的冷漠、报复、体罚等,反映了教师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总想用种种手段刁难学生,在心灵上伤害学生,反映了某些教师心理是不健康的。因此,学校强化师德教育,使每个教师都能以讲师德为美,真正以热忱对待每个学生,以真情爱护每个学生。

2.加强尊师爱生教育。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教育教师热爱学生,教育学生热爱教师,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密切师生感情。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大有裨益,学生热爱教师,对教师良好心理的形成同样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关心教师生活。学校领导要不断地深入到教师中间,对教师的性格、家庭等了如指掌,当教师遇到困难时,学校要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要时刻把教师的冷暖记在心上,对教师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心,这对教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有好处的。

1 4.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要想方设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组织教师进行文体娱乐活动,使教师的紧张情绪得到宣泄,使教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化解种种不良情绪,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自我调控

1、 转变观念,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教师应努力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以学生为友,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逐渐养成良好的性格,自觉克服不良心理,消除不良情绪,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良心理,学会给自己减压,学会宽容学生。这样,就可以使自己逐渐形成健康心理。

2、加强学习。通过学习,系统掌握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主动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何克服狭隘、自卑、嫉妒等不良心态;如何面对工作;如何对待学生;如何面对在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如何看待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等等。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自我调节。

3、悦纳自我。作为教师一定要接受我是教师这样一种角色,这样才能在繁重、琐碎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乐趣。一个厌烦教师工作的人,在天天面对教育工作的同时,怎么可能会有一种好的心态呢?如果能冷静地对待自我、悦纳自我,就会“天天有个好心情”,也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乐事而不是负担的教师,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

4、拓宽心胸,寻找心理平衡点。有些心胸不宽广、遇事想不开的人经常会有心理疾病困扰。因此,广大教师要养成乐观、豁达的性格,努力加强自身修养,遇事泰然处之。要有角色意识,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拼搏进取,要知道优胜劣汰永远是社会发展的公平法则,只有正视现实、不断奋进,才能适者生存。一味怨天尤人,就会永远是一个失败者。同时,要学会放弃,因为人生有太多让你心动的东西想去追逐,像评先、评优、晋级、提干等,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等待你的将是痛苦。有时即使你付出了全部也不会是满意的结果,因为有许多东西自己是左右不了的,所以,该放下就放下,退一步海阔天空。

5、换个眼光看周围的人。比如班里的后进生,各方面发展都很不理想,我迫切地想要转化他们,步步紧逼着他们进步,他们却往往“刀枪不入”,双方的较量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搞得师生双方都疲惫不堪。后来我接触到班级结构“三分之一”理论,即根据学生水平和表现可分成三等分,优等生三分之一,中等生三分之一,后进生三分之一,这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这下我的心里舒坦多了。人都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头顶上都有一片蓝天,每个学生脚底下都有一条大路,气质、性格、态度、情感、能力和兴趣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要走不同的路,我不必为此而杞人忧天,也不必死拉硬拽逼着他们走进优秀的行列,不如教他们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膛做人。而且人是会变化的,有的学生今天学不好,说不定他明天会突飞猛进后来居上。即使他永远也学不好功课,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也许他以后走上社会却能如鱼得水。经过这样的心理调节,我实现了心理平衡。心理一平衡,竟然发现后进生也不那么讨厌,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变得有趣了许多。

6、学会放松。会休息才会工作。当自己的工作压力过大时,不妨到户外运动一下,或者跟朋友爬爬山、喝喝茶等,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更利于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可能的话,学会一种技艺最好,它会是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爱好中寻找乐趣,以驱散不健康的情绪,令生活更有意义。同时,也应增强自控能力,合理释放情绪,在适当的情况下多找好朋友谈谈心减轻精神压力和积郁的愤懑情绪,心情抑郁不想做事时,请选择放下,想休息就休息,想娱乐就娱乐,美国斯坦福大学都要求学生不追求十全十美,何况我们教师呢!

走出中国培训误区范文第4篇

如何顺利走出面试误区?

一、面试常见误区分析:

1.内容准备不够:

有些招聘者临时被拉来负责招聘工作,事先对要招的岗位要求缺少了解,不知道招聘对方应具备何种能力、专长、学历才能符合岗位要求,匆匆披挂上阵,他们不清楚需要选择哪些方面的问题来发问,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发问,因而面试效果不佳。

2.时间仓促:

有些大公司在招聘时,由于岗位待遇颇诱惑人,因而应者云集,而招聘人时间不多,因而分配给每个应聘者的时间非常有限,以至于不能对应聘者做出判断。

有些招聘者一边在与应聘者谈话,一边对部下批示或对秘书布置工作,或者应接电话,面试过程经常被打断,使应聘者感到不受重视而愤懑,恼火。

3.忽视姿态语言:

面试过程中,双方信息交流的方式不仅限于语言,也包括姿态和行为。如果对方一连串的表情、姿势与它语言表达的内容一致、协调,那么就可以充分想念对方的陈述,否则很可能受对方的迷惑和欺骗。

4.缺少语言艺术:

面试离不开语言的交流,而说话是一种艺术,语言规范、发音清楚、语速者应予注意。

5.说得太多:

面试的过程是招聘者对应聘者进行了解、判断的过程。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首先要对应聘者有个清楚的了解,应该让应聘者多说,多表露自己的观点。而有些招聘者忽视了这一点,说得多了,必然听的少,以至不能从应聘者那里获取需要了解的东西。

6.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根据不完全的信息即第一印象做出的对被知觉对象的整体印象与评价。人与人见面约5分钟后就会产生第一印象。最好的办法是用驳回代替确认,即利用预先判断作为假设,围绕其假设进行提问,并试图将其驳回。总之,第一个五分钟对应聘至关重要,招聘者切不可妄下结论。

7.轻视应征者:

有些大公司于知名度高,福利待遇好,招聘时门庭若市,招聘者便有抓一把随便挑挑的想法,以至不尊重应聘者的人格,在面试时有意无意地贬低应聘人的才能及过去的成就,故意弄些问题为难应聘人,如此不但不能了解应聘者,反而使应聘人产生对立、戒备情绪,甚至于破坏公司的形象,招不到真正想要的人才。

8.倾听错误:

所谓倾听是一种听对方讲话的技巧,可惜的是,招聘人员在倾听上不下功夫,造成了许多的倾听错误。

9.联想效应:

所谓“联想效应”,是指当报考人表露出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时,主试人便由此而联想到他在其他方面也无所不能。

10.过于自信:

有些主试过分自信,自己认为怎么样思想上已经有个定式,不管被试者反应如何,他都根据自己事先已经考虑好的东西去判断,这样就造成失误。

11.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就是指有时对某个人产生一种固定的印象。例如,一听到老年人,马上就认为这是一种保守的人,认为穿牛仔裤的人一定是思想开放的人。这种刻板印象往往会影响主试

仅供参考

HR工具-文本范例

客观、准确地评价被试者。

12.与我相似:

与我相拟这种心理因素就是指当听到被试者某种背景和自己相似,就会对他产生好感,产生同情这样一种心理活动。

13.“光环(halo)”效应:

光环效应是指面试官喜欢,或受应试者的吸引,从而对他们持肯定态度。结果是面试官“爱屋及乌”,对候选人回答的问题采取很宽容的态度,而不是客观评价答案本身的内容。

14.“触角(horn)”效应:

触角效应与光环效应相反,面试官会从应试者所说的话中挑刺。如果有多个面试官参加面试(如面试小组形式),则这种个人好恶偏见的影响可以消除。

二、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减少选拔面试的不良效果,从而提高其总体水平呢?

(一)利用闭路电视系统对参与面试的经理、主管或“人事”专职人员实施培训。通过这种方式受训者能从实践中得到指导和训练。

(二)确保面试向面试官或面试小组成员提供所需的资料(即岗位规范、岗位描述、应聘者填好的申请表或简历),使他们在面试前有充足的时间掌握有关情况。

(三)应选择合适的地点作面试场所,家具应适当摆放。具体见“面试中的环境布置”。

(四)做好面试的接待工作:

报考人前来参加面试,大都有一种忐忑不安心理。一是对考场和考官有一种莫明其妙的怯意,有点高深莫测;另一方面担心一旦面试不过关,则前功尽弃。这就要求主考官能理解报考人的这种心理,进行面试时应设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报考人情绪获得调整、缓和其紧张心情,以便使他们的水平正常发挥出来。

(五)平等地对待应聘者:

招聘者应该了解应聘者,并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应聘者,为此招聘者必须了解应聘者的心理状态。比如:面试时间应合理安排,并使每位应试者的受试时间基本相同。

(六)面谈的结束:

一般在面试官的正式提问后,应给应聘者一些时间、一个机会让他们问些问题,并自由发表一些评论。

面谈的结束应采取轻松的方式。其目的是:一是使应试者感觉受到重视和尊敬,而不是面谈完了彼此分手,这可以引起应试者对公司的好感,提高公司的形象;二是正式面谈结束后的轻松谈话可真实反映出应试者的性格和某些观点。

(七)把心理测试和证明人(最好是书面的)信息与面试结果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后面对心理测试和证明人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八)小组面试与一对一面试相比,可以减小因面试官的个人偏见产生的后果(如“光环”或“触角”效果),而且也能比一对一更全面、从容地掌握信息。所以,在招聘中可以采用二个招聘者对一个应聘者,也可以采用多个招聘者对一个应聘者。采访时,一个招聘者进行谈话,其他的注意倾听,提一些主要提问者忽略的问题。在谈话中几个主试可以交换角色,但不要几个人同时提问。记录员记录谈话内容,以便事后分析。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消除招聘者的主观偏见,力求公正。然而,面试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以免给应试者造成紧张感。三至五人的规模比较正常。

(九)以被试为中心:

主试应避免说很长的或评价性的话语。一般主试者的讲话所占时间比例约为10%,被试者应占90%,以被试为主体。

(十)对应试者要充分重视。

仅供参考

HR工具-文本范例

面谈应是一种友好地具有目的的会话。主试者应对应试者的谈话表示相当的兴趣,就如同听一个朋友在讲一个有趣的经验一样,主试者切忌一种道貌岸然、不苟言笑的酸架子,这只能导致应试者的不真实反应。提问应是双方共有的行为,主试者应鼓励应试者提问题,并坦白地据实回答应试者的问题。

(十一)注意倾听:

所谓倾听是一种听对方讲话的技巧,即把握住说话者的信息含义,了解说话者的情感,并正确理解说话者的谈话内容。应该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对说话者语言的精确理解上,准确地反映出信息发出者的传递的情绪强度,了解他的真实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尽可能准确地把你的理解反映给说话者。

在面试中听觉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面试中听觉的运用主要是考察被试者的言语表达行为以及准确地把握面试的节秦、气氛等。在面试中主试应倾听被试者的谈话;对被试者的回答进行适度的反映;当对方的谈话与所提问题无关时,可进行巧妙的引导;在倾听被试者的谈话时,应边听边思索,及时归纳整理,抓住关键实质之处,不失时机地做出反映;还可根据被试者讲话的腔调、音量、速度、粗细程度以至遣词造句等言语表达行为来判断被试者的态度、性格等心理素质。

(十二)提问技巧:

主试正确地把握提问技巧是十分重要的。他不仅可以直接地起到有针对性地了解被试者某一方面的情况或素质的作用,而且对于驾驭面试进程,净化面试的主题,形成良好的面试心理气氛,都有着重要影响。

1.提问的方式:

通常,面试主考官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1) 封闭性提问:要求面试人员做出简单的回答。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如“你是不是了解这个职位?”、“你是不是喜欢做×××(某个职位)?”。这种问话方式明快简洁,但是少用为妙,因为这样的提问方式没有鼓励应聘者开口说话。

2) 开放性提问:鼓励面试人员自由发挥。开放式提问迫使应聘者非回答不可,“你对OJT(on the job training=工作场所教育)有什么看法?”、“你对目前的市场形势看法如何?”。开放式提问是最正确、应用最多的问话方式。

3) 假设性提问:用于考察面试人员的应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等。采用“如果”的问题方式,如“如果你与客户谈判,你会怎样安排呢?”。若是用的得当,很可能让你了解应聘者的想法和能力。

4) 连串性提问:主要考察面试人员的反应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等。又称多项式提问。指同时连续提出好几个问题。如“你以前的职位都做些什么?有什么特点?你在职位上有什么优势?劣势?”然而这种问法往往很难得到完善的答案。

5) 压迫性提问:主要用于考察面试人员在压力情景下的反应。

6) 引导性提问:主要用于征询面试人员的某些意向、需要或一些较为肯定的回答。问话的目的在于引导应聘者回答你所希望的答案。如“你对目前的市场形势看法如何?„„不是很好吧?” 这种问法一般来说最好避免,除非你心中有数。

提问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 采用开放式问题:

在 如果条件允许,除了简单的“是/否”选择外,应要求应试者回答一些开放式的与岗位有关的问题。答案应加以小结后返回给应试者,以便检查一下面试官是否完全理解了他们的本意。

仅供参考

HR工具-文本范例

2)“非导引”式的谈话方法:

面试中,主试与被试谈话的方法,可大体分为“导引式”和“非导引式”两类,在“导引式”谈话中,一方面问的是“特定”的问题,另一方只好作“特定”的回答。“非导引式”谈话正相反。主试人所提问题内涵丰富,涉及面较广泛。主试人提问后,应试者可以充分发挥,尽量说出心中的感受、意见、看法或评伦。

同“导引式”谈话相比,在“非导引式”谈话中,报考人可尽量说,以为该说什么就说什么,因此可以取得丰富的资料:报考人的阅历、经验、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便得到了充分展现,有利于主试做出客观的评价。

3)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提问:

面试的问题,一般都是根据重点内容的需求拟定的。

在面试进行时,可将那些应试者熟悉、容易回答的问题排列在前面。这样有利于应试者逐渐适应,展开思路,进入“角色”。在面谈开始时,还要注意题目与目的的相关性。有经验的主试者的提问一般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例如,当其随手翻阅申请表时问:“我看到你以前在某公司工作,你觉得那里的工作怎么样?”比之诸如“你喜欢那个工作吗?”或“你为什么离开那里的工作?”等更具有综合性,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

对一入考场显得紧张、拘谨的应试者,应先提一些适合他回答的问题,帮助他树立信心,诱导他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对已经适应的应试者,可逐步加大提问难度。

4)注意面试节秦,把握好面试时间:

面试要富有节奏感,避免“流水账”。面试应规定一个时间界限,所谈的问题要集中,对每一个应试者前后要一致,不能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这样的面试结果即不理想也有失公平。如果频率低,缺乏节秦和变化,往往会使双方都感到沉闷乏味;如果频率过高,缺乏思考和回味余地,则容易导致应试者浮光掠影地回答,评委无暇细致地评判,从而降低面试质量。这就要求主考官提问应该简洁、明了、不要对问题反复解释,生怕别人不明白;另外,主试人根据时间的要求,要把握好进度,特别是对有些问题不要同报考人纠缠,以免延误时间。一般来说,一次30分钟左右的面试,提10个左右问题为宜。

5)避免暗示性问题。

面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了解应试者的真实情况和不受他人影响的反应,因此要注意避免暗示性或诱导性问题。例如诸如“我刚才说的工作不是很有意思吗?”或“如果你的领导是一位女同志,你不会反对吧?”以及“这个工作比较艰苦,你喜欢艰苦的工作吗?”等等,这些提问都带有应试者的主观色彩,很难得到应试者的真实回答。

2.主持人的“自问”准备

面试之前,主试人最好进行以下“自问”准备,让自己“心里有数”,从而提高成功录用机会:

1)该申请人需要具备怎样的人际沟通技巧和技术性技能,才能胜任有关职位?

2)我需要该申请人在有关职位上工作多久?

3)该申请人以前在有关职位上工作了多久?

4)我们将会给予什么样的晋升机会?会安排训练吗?

5)假如有关人选的工作表現不如意或对工作的要求过高,我将会面对什么困难?

6)该申请人将会与途径样的同事合作?我需要他们一起参与大幅度的过程吗?

7)我将与该申请人以什么形式合作?

8)该申请人在工作范畴上有机会代表公司对外发言或传播消息吗?

3.如何编制面试问话提纲

1)面试提纲是整个面试过程中的问话提纲。主试人根据面试提纲,向应聘者提出问题,了解应聘者素质和能力,控制面试进程。

仅供参考

HR工具-文本范例

2)面试提纲必须围绕面试的重点内容来编制。

3)提问的题目应具体、明确。

4)面试提纲由若干面试项目组成,如“公关能力”、“专业知识”、“敬业精神”等。每一面试项目均应编制相应的提问提纲以便面试时有针对性地提问、考察。

5)同时,应聘者有着不同的情况和经历,不必要每个人选都用同一套提纲依序一问到底。因此,每一面试项目可从不同角度出一组题目,以便于面试时选择。

6)面试提纲可以分为通用提纲和重点提纲两部分。通用提纲涉及问题较多,适合于提问各类应聘者。重点提纲则是针对应聘者的特点提出的,以便对职位要求中有代表性的东西有所了解。

(十三)注意非语言行为:

人们的语言行为往往是通过大脑的深思熟虑才讲出来的,尤其在面试的时候,被试者往往事先做过充分准备,他讲话的时候往往把最好的一面反映出来,但是要真正了解被试者的心理素质,有时应该仍仔细地观察被试者的非语言行为,这里边包括他的表情、动作、语调等等。

(十四)避免重复谈话。

(十五)不要大规模地运用面试,也就是说面试的人数不要太多,否则会使主试感到疲倦,而使面试的测评结果前后不一致。

(十六) 在面试前不要让主试了解太多有关被试者的资料,因为这样会使主试造成种种偏见,不利于面试的进行。

(十七)要运用一个有程序的结构形式,而不要运用一个没有程序的散漫形式,这样才能够自始至终比较一致地对每一个被试者进行面试。

(十八) 运用标准的评分表。在面试以前,首先应该制定好客观的标准答案,在面试时就要运用标准的评分表来给每个被试者进行评分。

(十九) 运用一块面试控制板,把有关主要的要点、目标、要求、程序、需要提的问题写在一块板上或者写在一张纸上,这样就能够保证面试规范化。

(二十) 培训主试。主试一般应该是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或者是有关的专家,但是也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对主试进行培训,主要是提高主试接受信息的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观察行为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运用标准答案的能力等等。

走出中国培训误区范文第5篇

1 起始泳姿选择上的误区

起始泳姿留给我们有三种选择, 自由泳、蛙泳、仰泳, 很多教师都会选择蛙泳做学生的入门泳姿, 而自由泳在这方面却有着先天的优势。实际上, 除了专业运动员在初学时选择自由泳之外, 多数的原因在于肢体的配合上, 可以说蛙泳的上下肢技术含量是最高的。很显然, 自由泳要比蛙泳好掌握。

首先, 自由泳腿是大腿带动小腿, 通过小腿和脚背的上下搅动和交叉踢打来排动水, 手臂动作是轮流划水与抡臂;而蛙泳腿却是由收 (腿) 、翻 (脚) 、蹬 (夹) 腿、并腿滑行四个阶段的动作来构成的, 划水也由划 (水) 、合 (手) 、送 (臂) 的三个动作构成的, 从动作结构上来说, 蛙泳的难度要高于自由泳, 比较难于掌握。其次, 从用力角度来看, 自由泳腿是踢打发力, 手臂是由前到后划动用力, 只要让学员放松躯干、抡臂时放松, 比较容易掌握;而蛙泳在收、翻两个动作阶段时必须要放松完成, 手臂则刚刚完成送臂动作, 紧接着就要做蹬 (夹) 腿, 用力方向与地面平行, 也就是说向正后方用力蹬夹。再次, 蛙泳重心轨迹变化大、阻力大、耗能多, 而自由泳重心轨迹平、阻力小、耗能少。

仰泳时身体仰卧向上, 由于头部和身体的位置及方向的变动, 作为起始泳姿则不利于其他泳姿的学习, 应根据情况来作为第二种或第三种泳姿。

2 游泳就是上下肢运动的认识误区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明了肢体与躯干配合的意义, 不能简单将游泳姿势归纳为上下肢的动作。实际上, 游泳是一项全身运动, 是由上下肢、躯干及身体各器官协调做功的一种体育项目。在教学中, 除了上下肢动作外, 也要注意连接上下肢的腹部、腰部和臀部 (stomach, waist, hip, 简称SWH) 的动作姿态。上下肢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但是SWH将控制前进的方向, 保持身体的平衡, 也是人体对水的感觉及浮力主要应对部位。肢体能否与SWH较好的配合, 对游泳者的协调性也是一个考验, 通过不同方法的练习, 可以增加协调性, 使肢体与躯干协调一致, 在游进的过程中会更好地发挥游泳技术的作用。以自由泳为例, 出现挺腹动作, 则会感觉上半身紧张, 划臂动作无法顺利完成, 空中移臂的动作也因为身体角度的变化而变形, 头部会出现前抬的情况, 从而导致头部脱离水面, 对换气的动作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出现翘臀的动作时, 上下半身会有不同程度的下沉, 打腿动作会感到很僵硬, 力量多数用于了下踢的动作上前进时会感到阻力很大而动力不足。因此对于SWH在游泳时发挥的作用, 一定要给予重视。

3 很快就让学生学会游泳的教学心理误区

这一点对于从事游泳教学的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任何动作技能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 教师对于这个过程不能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对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 抱有一定会逐步提升的想法, 是造成这个误区的主要原因。动作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必定有一个起伏不定而呈曲线上升的过程 (对于能够很好地控制肢体的人, 也许会缩短这个过程) 。在已经通过了泛化阶段, 到了动作技能学习的分化阶段时, 仍易受新异或强烈刺激的干扰, 可能会重新出现多余动作。所以动作的学习在进入分化阶段时教师和学生都要稳定情绪。教师要理清思路, 分析错误的成因, 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强调细节的要求并反复实践, 加强对动作的分析和思考, 促进分化抑制的进一步完善。

4 教学初始过分强调动作细节的误区

在学生未能熟练掌握动作时, 除了强调一些关键性的错误不能出现, 如手指叉开、勾腕、握拳、大幅度屈膝、打腿幅度过大等。其它细节, 如自由泳划臂时的角度、划水动作则不必强调, 甚至要有意忽略, 以免发生影响整体动作的情况出现。此时要注意突出重点, 强调掌握动作的主要环节, 不宜过多要求动作的技术细节。练习过程中要及时指出主要错误, 对正确的部分也要及时予以肯定进行强化, 以利于分化抑制的建立。但不强调不代表错误不存在, 当肢体和躯干动作能够准确、协调时, 也就是到了动作技能学习的巩固阶段, 可以将一些细节上的错误纠正过来, 这时即使有新的刺激出现, 也不会影响到原来的动作。在强调动作细节的方面, 时机非常重要。

5 动作技术上的误区

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只以自由泳为例。

5.1 呼吸

人体在水中动作时的呼吸方法, 不同于陆地上。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是让学生单纯做等长深呼吸, 这样的方法在水中练习时, 会让学生感到吸气不足, 呼气时间又太短, 而实际上游泳的动作结构决定了呼吸动作的不同时长, 留给吸气动作的时间很短, 因此要快速并大量的吸进空气, 而呼气应在水中匀速慢吐完成。

5.2 头

抬头是非常本能和自然的动作, 所以在水中游进时, 很多初学者都习惯于将头前抬。但是头部前抬的动作不仅不易吸气, 反而会影响吸气的效果, 甚至会让学习者喝水或呛水。因此在进行头部换气动作教学时, 应讲明抬头换气造成的坏影响, 让学习者将头“压住”, 沿着身体的纵轴 (垂直轴) 转动, 左右均衡练习为佳。

5.3 臂

传统的自由泳划臂采用S型曲线作为划水路线, 这种划水路线的优点是划距较长, 从而划水充分, 有利于提高划水效果, 但缺点也显而易见, 在游进过程中容易造成身体左右扭摆的情况。对于初学者的教学不提倡S型曲线划水, 应以直线为主, 一是便于提早发力, 二是容易控制身体平衡。

5.4 腿

打腿技术是自由泳的基础, 是学好这种泳姿的根本, 它能控制身体在水中的前后平衡。虽然打腿带来的前进动力不如划臂, 但如果打腿动作出现紊乱无节奏、过分屈腿等情况时, 会让整个身体在水中的动作都会受影响。打腿关键的部位是膝、踝两个关节。

5.5 动作配合

自由泳呼吸与臂、腿配合, 初学者一般采用“1∶2∶6”的方法, 即呼吸1次, 臂划2次, 腿打6次, 这种配合方法易保持平衡, 但只向一面单侧换气。随着技术逐渐熟练, 应有意识诱导学生采用“1∶3∶6”配合技术, 即双侧换气, 两面呼吸好处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是能使身体左右转动角度均衡。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游泳教学中易走入的误区及解决的方法, 简单的分析了走入误区的原因。文章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讨, 有助于不同年龄段初学者的游泳教学, 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错误的教学心理。

关键词:游泳教学,误区,自由泳,动作技术

参考文献

走出中国培训误区范文第6篇

摘要: 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目的是通过对经营活动的安排,减少交税,节约成本支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缴税或降低部分税负却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为了在合理、合法、合规的情况下达到节税的目的,纳税人必须进行税务筹划。本文将结合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从所得税筹划的方向入手,具体谈谈企业筹资、投资、经营等环节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关键词: 纳税筹划;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一、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内涵

(一)、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定义

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根据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通过对企业的投资、经营、理财等活动的事先筹划,进行纳税方案的优化选择,以尽可能的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增加企业利润的合法行为。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纳税筹划已作为控制企业费用支出的一个重要手段,很多公司都设立了专门的税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一起沟通协调,事先筹划安排公司事务,以获取节税收益。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开源节流是每一个企业增加企业利润的重要手段,在销售额一定的前提下,企业一般都会考虑,怎样在合法的范围内减少纳税,从而增加企业的税后利润。纳税筹划已逐渐被社会所接受,为企业所重视。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是指企业结合自身的情况,利用企业所得税法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可选择性条款,事先安排本企业的筹资、投资、经营等环节的活动,以获取节税收益,达到企业税后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新《企业所得税法》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新企业所得税统一了原来的内外资所得税,其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应在充分解读的基础上,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无疑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的总体思路

1、减少费用支出,增加企业税后利润

企业所得税是一种不可转嫁的税负,必须由本企业承担。税收的无偿性和强制性,决定了企业必须无条件地缴纳足额的所得税,所以对企业而言,所得税也就是一种纯粹的费用负担。在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控制成本、减少费用支出,是非常必要的。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是增加企业净利润的一条有效途径。

2、延迟纳税,增加企业当期现金流量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基本思路也就是,在税法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应纳所得税额,或者尽可能地延迟纳税。流动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同时,占用流动资金也要付出一定的机会成本,如果当期的部分现金用于缴纳所得税,那么这部分现金就失去了其他投资运作的机会。所得税纳税义务对企业而言不仅是一项费用支出,而且需要企业用现金支付,是企业当期现金流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延缓纳税,可以增加企业当期的现金流量,获得资金的时间价值。

3、可以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

纳税筹划是一项高难度的综合性管理活动,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和有效沟通才能做好。在所得税纳税筹划的过程中,销售部、人事部、财务部、生产部、企划部之间必须沟通协调共同筹划,才能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筹划方案,以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这对公司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生产部要控制成本;销售部要有明确的销售计划;人事部对要用什么人、用多少人都要心中有数;企划部对未来企业的发展走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就要求财务部和其他各部门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在事前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所以,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管理水平。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税收环境、税收秩序

企业自觉地进行纳税筹划并与税务机关进行适当的沟通,一方面可以减轻税务机关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关于所得税的法律法规,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税收环境和税收秩序。

二、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方向

对企业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可以具体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税收政策筹划

影响应纳税额的因素通常有两个,即计税依据和税率。计税依据越小、税率越低,应纳税额也就越少。因此,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时候就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充分利用税收法规的相关条款和税收优惠政策,尽量减少计税依据、降低税率。

(二)办税费用筹划

办税费用包括办税人员费用、资料费用、差旅费用、邮寄费用、利息等。尽管办税费用在纳税成本中份额不大,但仍有筹划的必要。企业之间竞争非常激烈,只有精打细算严格控制成本费用,使企业形成节俭之风,才有机会在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对办税费用的筹划,可以通过对企业财会人员进行合理分工,由财会人员兼任办税员;通过网上申报纳税等手段降低办税费用。

(三)额外的税收负担筹划

额外的税收负担是指按照税法规定应该予以征收,但是却完全可以避免的税收负担和纳税成本,包括由于纳税筹划不当陷进“纳税陷阱”而被加收的滞纳金和罚款;企业同时从事适用不同企业所得税税率的项目,其优惠项目应当单独计算所得,企业没有按相关规定操作,因此失去享受税收优惠的机会;以及成本资料、费用凭证等残缺不全导致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纳税额而增加的税收负担等等。

企业要避免承担额外的税收负担,就必须加强财务核算;按规定履行各项报批手续;做好代扣代缴、代收代缴工作;认真做好纳税调整;详尽了解税收法规政策,尽量避免因对税法不熟悉、对某些条款理解不到位、在纳税筹划过程中掉进“税收陷阱”而增加额外的税收负担。

三、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具体应用

(一)、筹资环节的所得税纳税筹划

企业筹集资金,无论通过什么渠道,都存在一定的资金成本。本文将从税收筹划的角度出发安排资本结构,使得企业的资金成本最低。

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主要是指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比例选择。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准予扣除。第三十八条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1、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2、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

也就是说债务资本虽然需要还本付息,但筹集资金的费用和利息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而权益资本只能在税前扣除利息之外的其他筹资费用。而且,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债务筹资的成本相对要小,但是风险比权益资本大,到期一定要还本,利息也是固定要支出的;而权益资本筹资,其筹资的主要成本——股息,却可以根据企业情况灵活分配。在选择资本结构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风险与收益。一般情况下,当企业现金流量稳定,投资收益率高于债务利息率,而且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时,可以采用债务筹资,减少企业的应纳所得税额,享受财务杠杆带来的收益。反之,则应采用权益性资本,避免财务杠杆风险。

(二)、投资环节的纳税筹划

税收筹划作为企业理财的一个重要领域,应围绕资金运动而展开,因为资金运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成为联结企业与市场、企业与政府的纽带,要做好税收筹划也必须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从投资行业及设立子公司与分公司之间进行选择。

1、 投资行业的选择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由以前倾斜于地区优惠,转向了以“行业优惠为主,地区优惠为辅”。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农、林、牧、渔等行业,实行减征免征所得税,对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交通、电力、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实行“三免三减半”政策。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第三十条规定: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50%。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研发费用的支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再加计扣除50%,抵税作用就更加明显。选择投资高新技术企业,不仅可以适用低税率,而且还可以减少计税依据,从而大大减少企业的所得税。原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新旧税法对比可知,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放宽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没有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一地区限制,更多的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15%的低税率。当然,在选择投资行业的时候,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把企业发展战略与纳税筹划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才能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投资方案。

2、设立子公司与分公司的选择

子公司是指一定比例以上的股份被另一公司所拥有或通过协议方式受到另一公司实际控制的公司。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可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可享受包括免税期在内的税收优惠。分公司是总公司下属的直接从事业务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

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七章第五十条规定: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应汇总计算并缴纳所得税。也就是说分公司的所得税应与总公司合并缴纳。开办初期,下属企业可能发生亏损,设立分公司,因与总公司“合并报表”冲减总公司的利润后,可以减少应税所得,少缴所得税。而设立子公司就得不到这一项好处。但如果下属企业在开设的不长时间内就可能盈利,或能很快扭亏为盈,那么设立子公司就比较适宜,可以得到作为独立法人经营便利之处,如果属于国家重点扶持或鼓励的行业还可享受免税期或低税率。企业应该对公司的发展势态做出估计,根据实际情况在这两种组织形式之间选择。

(三)、经营环节的纳税筹划

经营环节是企业现金支出最频繁的环节,也是进行纳税筹划空间最大的环节,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在此环节较旧的所得税法也作了较大的变动,笔者将结合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介绍经营环节的所得税纳税筹划。

1、利用公益性捐赠进行纳税筹划

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额,是新旧企业所得税法变动较大的部分。旧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金融保险除外)用于公益、救济性捐赠,在年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金融、保险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支出在不超过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1.5%的标准内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不予扣除。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的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放宽了企业捐赠支出的扣除范围,统一了各行业公益性捐赠的扣除标准,企业在回报社会进行公益性捐赠的同时,也可结合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的小型微利企业的认定标准为:工业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其他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而旧的企业所得税法制定的两档照顾性税率为:对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以下的企业,暂减按18%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年应纳税所得额3万到10万元的企业暂减按27%的税率征收所得税。从总体来看,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放宽了小型微利企业的认定标准,更有利于企业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在从业人数和资产总额都符合小型微利企业的前提下,应纳税总额略大于30万时,可通过公益性捐赠减少应纳税所得额,享受20%的低税率。

企业的利润总额为多少时,公益性捐赠支出可以全额扣除且适用20%的税率呢?假定应纳税所得额与年度利润总额相等,无其他调整事项。通过以下公式我们可以看到答案:

A*(1-12%)<=300000,A<=340909,即当利润总额等于340909元时,扣除通过公益性机构捐赠340909元的12%(40909元)后刚好适用20%的优惠税率,当A>340909元时,从纳税筹划的角度来讲,企业的捐赠支出只能扣除利润总额的12%,应纳税所得额依然大于300000元,不适用20%的低税率。比如企业利润总额为350000元,扣除12%后应纳税所得额为308000元,大于300000元,不能享受20%的低税率。

从企业利润的角度看,还存在一个平衡点问题,即企业利润总额为多少时,节税收益与捐赠支出相等。我们假设利润总额为“300000+B”,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

(300000+B)*25%=300000*20%+B 算出B=20000,即利润总额为320000元时节税收益与捐赠支出相等。让我们检验一下,当企业利润总额为320000时应纳所得税额为80000,通过公益性捐赠20000元后,应纳所得税额为60000元,节约所得税20000元,与捐赠支出的20000元正好相等。当企业利润总额小于320000时,通过公益性捐赠将增加企业税后利润。如:企业利润总额为310000元,则应纳所得税额为77500元,税后净利润为232500元;通过公益性机构捐赠10000元后,应纳所得税额为60000元,税后净利润为240000元,产生节税收益7500元。

适当的利用公益性捐赠,不仅可以增加企业税后利润,还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当然,公益性捐赠支出的条件和数额,不一定受制于纳税筹划得出的结论,因为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效应,在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且资金条件允许下,也可抛开税收顾虑增加捐赠的数额。

2、利用固定资产折旧进行筹划

目前,很多企业都利用固定资产折旧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但进行筹划时往往由于对税收法律理解不透彻而掉进“纳税陷阱”。最普遍的做法就是随意地缩短折旧年限,随意采用折旧方法,过低地计提固定资产残值率,以期增加企业当期费用,减少所得税税基。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一)房屋、建筑物,为20年;(二)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四)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五)电子设备,为3年。

对于折旧方法,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作了明确规定:折旧方法采用直线法。同时,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也规定:对由于技术进步,使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以及常年处于高震动高腐蚀的固定资产,可实行加速折旧。加速折旧的方法可以采用缩短折旧年限法、双倍余额法、年数总和法。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所规定最低折旧年限的60%。

由此可见,固定资产折旧有一定的纳税筹划空间,特别是加速折旧的运用,但同时税收法律对于加速折旧的固定资产也有一定的限制,对于大多数资产,所得税法都明确规定了最低折旧年限,随意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以增加企业费用,减少所得税税基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不遵从法律的规定盲目筹划,往往会反而增加企业额外的税收负担,应在法律限定的范围内,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纳税筹划。

3、债券溢折价的摊销方法的选择

按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对长期债券投资溢折价的摊销方法,企业可以选择直线法或实际利率法进行核算。由于采用直线法,每期的溢折价摊销额和确认的投资收益是相等的,而实际利率法,每期按债券期初的账面价值和实际利率的乘积来确认应计利息收入,且其金额会因溢折价的摊销而逐期减少或增加。债券摊销方法不同,并不影响利息费用总和,但要影响各年度的利息费用摊销额。因此,当企业在折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选择实际利率法进行核算,前几年的折价摊销额少于直线法的摊销额,前几年的投资收益也就小于直线法的投资收益,公司前期缴纳的税款也就相应的较直线法少,后期缴纳的相对较多,从而取得延缓纳税收益。相反,当企业在溢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应选择直线法来摊销,对企业则更为有利。

4、利用工资薪金、三项经费进行筹划

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新的所得税法改变了内资企业的工资薪金扣除标准,这是企业所得税税制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由以前的计税工资标准变化为据实扣除。它放宽了企业所得税的扣除标准,在此基础上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也随之而增加,此政策意在鼓励企业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和福利水平,利用工资和三项经费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就有了更大的空间。

增加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提高职工的福利水平,能够有效促进企业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既是企业创造和增加更多收益的有效手段,又可以为企业带来节税的好处,能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因此,在提高职工的福利水平时,企业应注意尽量避免以非货币性资产的形式向员工派发福利,这样就不会因视同销售而增加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避免额外的税收负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3] 何鸣.企业所得税改革利弊分析.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4] 李伟义.税收筹划的六个误区.会计之友.2007.4

[5] 郝林平.走出纳税筹划误区之探究.会计之友.2007.4

[6] 杨宏.新企业所得税法背景下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思考.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0

[7] 王淑霞.关注企业所得税法的变化把握新的纳税筹划点.财务与会计.2007.6

[8] 程坚.也谈固定资产折旧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会计之友.2006.2

[9] 崇明瑶.也谈两税合并的影响.管理世界.2007.3

[10] 鸿鸣远.所得税纳税筹划.冶金会计.2007.3

上一篇:资产评估课程小结范文下一篇:砖厂生产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