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2

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步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互联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舆论平台以及信息获取平台, 是大众传播的新途径。因此, 互联网也巧妙地转化为了一个新的舆论监督平台。政府有关社会服务、政务管理等方面的事物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讲政务处理透明化, 接受公众的监督。传统的政务处理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因此有必要对行政管理制度进行更新、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政府来说, 这是一项新的任务, 需要及时妥善解决。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之下, 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暴露出来, 这使得行政管理制度受到更多的关注, 也给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

2 互联网环境下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政务信息公开机制缺乏, 引发信任危机

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在一种保密、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近年来, 我国开始提倡政务公开, 推动政府工作透明化, 让政府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然而, 在政务公开方面, 一直缺乏严密的机制, 有效的保证政府工作真正做到公开、透明。有些地方政府不仅没有公开化工作服务信息, 还隐瞒真实数据, 欺骗公众, 使得政府的可信度受到质疑和挑战。除此之外, 在强大的网络环境下, 一些政府官员的不良行为更是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 引发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 不利于政府政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行政管理体制形式化

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古代盛行数千年。虽然我国现在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但在行政管理方面, 所谓的公民参政都过于形式化。公民并没有实际的运用好参政权利, 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在政府手中。也正因为如此, 政府难以有效的识别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使得政府的服务水平低下, 不能有效的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甚至我国不少政府官员不认为自己是以为政府服务工作者, 而是权力拥有者。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没有摆正, 也难以是公众参与成为现实。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新的渠道。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形式化参政的结果, 应首先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修改和完善。

2.3 网络参政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

近年来, 网络技术发展迅速, 网络环境的管理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 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网络行为。同时, 网络参政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出台, 盲目急躁的实施网络参政将会使得场面失控。没有标准约束广大网民的行为必然会使平台混乱。不仅如此, 政府在进行决策时, 难以识别有效信息, 在加大工作难度的同时还有可能被不实信息误导, 使得政府不能很好为人民群众服务。

3 互联网环境下行政管理的发展机遇

3.1 互联网使得行政管理信息有效传递, 高质高效

互联网传递信息的速度十分迅速, 为政府政务工作效率的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政府可以及时识别和掌握公众的需求, 从而引导政府政务工作的展开。网络技术可以搜集到大量的信息, 并且来自公众内心真实的想法, 这有利于推动政府工作决策合理性、有效性。

3.2 互联网使行政管理方式创新

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使自己的想法可以有效地传递给政府工作人员, 使公众参与决策, 有利于促进政府行政方式的转变。同时, 政府工作的公开化、透明化也使得政府工作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进行, 有利于政府约束自己的行为, 真真正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3 促进行政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 政府权力高度集中, 人民群众没有做到实际参与政治决策。而在互联网发展之下, 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机制, 使得政府能够识别人民群众需要, 了解人民群众诉求, 为政府政务工作的展开指明了方向。适度的公民参政提高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另一方面, 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议中必定会有一些行之有效的点子, 有利于推动政府工作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建设。网络平台巧妙地利用了大众的智慧, 使每位公民都在为社会发展建设添砖加瓦。

4 互联网环境下行政管理发展对策

4.1 完善政府政务公开制度

政府应该做到政务公开化、办公透明化, 让广大人民群众时刻掌握政府工作的进度。这不仅可以使政府工作获得有效的监督, 推动政府人员约束自我行为, 更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使得政府获得民心, 带来更加深远意义的影响。因此, 政府部能够发布虚假信息, 广大人民群众具有知情权。在遇到问题的时候, 要理性对待, 稳定民心, 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也让公民看到政府的进步。

4.2 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不少弊端,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进步应当予以改革和完善。权力高度集中是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显著特点, 为了真正做到人民当即做主, 加快推动权力下放, 是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一步。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应该当树立起正确的工作理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4.3 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

网络安全法规、网络参政法规要及时出台、完善并且严格执行。规范网络环境, 创造良好的参政平台;保证公民参政权利, 推动政府政务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5 结语

行政管理体制在网络环境之下暴露了其固有的缺陷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推动政府工作公开化、透明化, 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合理化, 应当利用还互联网环境, 使政府工作顺利进行, 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科技对于生产生活的贡献越来越大。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行政管理也在不断改进和变化。互联网为行政管理带来了不少挑战, 同时互联网环境也是推动行政管理发展的新机遇。本文阐述了在互联网环境下行政管理的机遇和挑战, 并且对行政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行政管理,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 张琳.曹卫.刘真.互联网环境下行政管理的挑战、机遇和发展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3) .

[2] 巩玉涛.浅议我国行政管理模式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法制与社会, 2015 (11) .

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物流运输尤其是公路运输占全部运输总量75%以上[1],承担着绝大部分物质流通的责任,然而它却在前行的路上遇到重重阻力,不断增加的物流成本,不断缩小的利润空间,使得物流企业压力重重。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兴的行业,电子商务是最典型的代表。而无论是新零售还是实体零售,在产品的送达顾客手中前,物流都承载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费用的高低,都直接影响产品价格的高低,进而影响消费者的权益。

一、研究背景

从权威方面取得的数据显示,中国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9.8%,比发达国家的4.5%高出近1倍,过高的物流成本是商品价格增高的重要因素…[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企业不再靠自己单独生产一件产品,而是通过互联网,将一件产品分成许多个小零件分散在全球各地进行生产,再聚在一起进行统一装配[2]。

传统的物流搭载互联网,不仅可有效降低物流费用,加快市场反应速度,让利消费者,而且对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物流成本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城市货车限行[1]

货车进城难、卸货难,及通行受限等,造成一边是生产者的难卖、低卖,一边是消费者的难买、贵买。西葫芦从产地到零售市场,价格上涨20倍,其中最关键的涨价环节就在“最后一公里”,而引起高昂运费的主要原因是对货车的限行政策。而对于普通货车司机来说,能拿到货运通行证,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上海,物流公司虽有通行证,但由于数量有限,为及时送货,甚至不得不打出租车送货。

(二)高昂的过路费[1]

“顽强的买路钱”使物流成本急剧上升,使本来就利润微薄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甚至按照规定限高限重装载,就会亏本运输。片中谈到,公路收费的净利润远超过以高利润闻名的石油、房产、金融等行业,而许多公路收费期限甚至已经超过规定年限还在收费[3]…[4]。

(三)乱罚款现象[1]

除了过路费,司机还要承受另一项高额费用,就是罚款。公路罚款中最多的就是超载,然而司机选择超载也是无奈之举。而实际罚款中,有些罚款并没有相关规范支持,甚至不开票可以少罚款。另外,在罚款超载时,有些执法人员并没有实际测量以核实是否符合罚款标准,而是直接出具罚单[1]。

(四)重复交税的问题[1]

交税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企业讨论的焦点。由于土地的价格问题,加上对物流业的税收没有明确规定的前提下,出现重复征收税款的情况,导致物流企业不堪重负。

(五)零售企业门槛高

从经销商处以低价买进,到超市卖出时价格是进价的2倍以上,这中间的涨价部分,都被超市以各种名目为由加收,如进场费,返点费,节庆费,新店开张费,合同续签费、海报费等等,最终导致物价被不断推高。相比超市,百货商场的进场费更高,高额的进场费必然推动价格的急剧上升,而最终也只能由消费者买单[1]。

三、对策探讨

(一)改变机制

公路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本身具有公益性,改变控制公路的企业或团体的体制,改善公路服务的制度,改进服务的意识,使公路真正成为服务人民的路,而不是赚钱的工具[5]。…

(二)规范制度,消除或减少不合理收费

发达国家零售业的利润大部分是来源于本身的经营,赚取产品差价,对供货商收取的服务费用占利润的比例较低,一般都不到10%[5]。

我国也可以效仿,通过规范商品的采购合同,来规避一些对供应商来说,明显有失公平的条款及收费等问题[5]。

(三)解决用地问题,加强政策扶持

妥善解决物流用地问题,对纳入国家规划的物流园区土地征用给予特殊扶持政策是多年来企业呼声较高的一个方面[5]。对于物流企业,上至“天花板不断压低”,下至“地板被不断抬高”的夹缝中生存的企业来说,政策的扶持将无疑等于给企业打了一直强心针。

(四)加强物流企业纳税规范,解决重复征税问题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也是物流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其中,物流企业最集中反映的问题,就是营业税税率不统一和重复纳税问题。

随着物流行业的日益壮大,也应专门规范统一物流行业的纳税,有效避免各地交税政策不一,纳税混乱的问题。

四、展望

物流顽症中的这些现象,就像砖头层层加码垒高了物价的成本,推高了物价水平,给人民的生活增加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如今,物流依旧可能存在类似的顽症,而互联网却在不断蓬勃地发展,互联网就像一个发动机,它不断催促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快速前进,如何让物流能跟上互联网的发展脚步,不再与之脱节,是仍需继续思考及攻克的难题,也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摘要:物流近十年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过高的物流成本已成为商品价格畸高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何化解矛盾、降低物流成本, 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计算机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 互联网应运而生, 并在物流业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互联网与物流运输的有效结合, 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物流费用, 加快市场反应速度, 更多让利消费者, 而且对促进物流业的规模化发展, 乃至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物流顽症,互联网,降低费用

参考文献

[1] 如何破解物流顽症[R/OL]. CCTV《经济半小时》.http://www.sina.com.cn, 2011-05-20.

[2] “互联网时代”之——观后感[R/OL].简书.https://www.jianshu.com/p/8cb161e5c88f, 2018-09-16.

[3] 刘洪波.治理收费公路须放弃商业逻辑[R/OL].大众网-齐鲁晚报.http://auto.sina.com.cn, 2011-06-22.

[4] 中国全力治理公路乱收费[R/OL]新华网.2011-06-22.

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本文结合华为智能手机发展现状,分析华为手机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在理论意义上,使我国智能手机产业的营销战略研究理论体系更加充实和完善。

一、营销战略现状分析

(一)产品战略

华为手机一直是坚持“少而精”,拒绝“机海战术”。针对高端机,华为手机走少而精的精品路线,并在实际操盘过程中延长高端机的销售周期,利用微信、微博等进行持续曝光与炒作。

(二)渠道战略

华为手机公司实行自有渠道和运营商渠道共命运,线下渠道与线上渠道同发展的战略。中国的三大运营商已经同华为手机合作了多年,这三大运营商具备极强的品牌优势,营业厅门店遍布全国,渠道广阔,华为为他们提供一些相对平价的智能机型,这条渠道促进了华为手机的销售,大为消费者们拥护。同时华为注重电商渠道的建设,一方面,华为通过自营店出售产品;另一方面,与其他电商平台如苏宁、京东、天猫合作,借助这些电商平台的流量销售产品。

(三)价格战略

华为手机在价格战略方面得天独厚,华为在公司起步时,就是采用的低价战略。华为公司加快对手机产品的技术创新,加大了研发资金的投入,同时制定了竞争导向定价法和目标定价法。

二、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

(一)促销战略不合理

华为促销战略创新力度不够,而且促销的方式也较为单一。在促销方面,华为采用的是直销这类较为保守的促销方式,很少在公众媒体上投放广告,并且很少涉及到互联网线上促销渠道。

(二)营销渠道不够完善

华为手机从最初创业开始,就一直是以直销的渠道战略为主,沿用下来的渠道观念也比较传统保守。然而现在,华为手机在线上竞争市场的份额远没有竞争对手所占的比例大。

(三)粉丝忠诚度不高

“花粉”就是华为粉丝的谐音。华为在有固定规模的粉丝拥护支持之后,花粉俱乐部得到了华为官方的支持便也应运而生。然而大部分花粉只是通过利益笼络而来的单纯的利益拥护者,这些粉丝根本谈不上忠诚度。

(四)产品线过长品种过多

华为智能手机目前的产品线定位是以旗舰机树立品牌,用来占领市场份额的手机型号是华为中等以上价位的手机,而在竞争市场上引领高品质形象的是高端机型。华为之前收到很多反馈,华为手机有80多个手机型号,品种过于细化、过于多了。手机型号一多,随之而来的产品线也就不会短,对手机生产的管理困难,购买者也难以全面了解这些机型。

三、改进的建议

(一)创新促销战略

促销正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华为手机必须转变促销观念,在众多促销活动里脱颖而出。华为手机应该以管理为基础,以创新和发展新型手机产品或软件为前进的动力,以便实现“企业产品盈利至上”向“用户消费满意至上”“规模速度型理念”向“质量效益型理念”的促销观念转变。并将这种新创新理念注入到华为手机企业文化中去,提高华为手机的品牌形象。

(二)扩大线上渠道

华为手机应该充分借助网络开展营销活动,扩大线上销售渠道。如通过开发网络广告形式、搜索引擎推广、网上宣传路演、网络互动传媒、email营销等这些线上销售渠道,加强在华为手机信息发布、渠道支持、用户互动、效果监测方面的能力。

(三)提高粉丝忠诚度

在未来,企业应当和消费者成为朋友。粉丝营销的趋势和真谛是企业与用户建立黏性的伙伴关系。企业只有在这种纽带关系的维系下方能基业长青,让自己的粉丝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福祉,而粉丝们也会汇集自己的力量,来回报和反哺企业。如果华为手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在粉丝营销这个战略上就会取得一定的胜利。

(四)稳定产品线缩减手机品种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华为手机不应该再一味的扩大产品线,而是要保持稳定,甚至缩减一些为好。有时候缩短产品线的长度反而会使产品线的总利润上升,这是因为削减了占利润比重很小的项目,可以节约成本,集中优势发展占利润比重大的项目。

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互联网时代华为手机的营销战略,总结了华为营销战略的现状以及在互联网时代下遇到的营销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在华为手机发展的后续研究中,应结合华为企业的现有营销战略,在产品定位、生产制造以及精准营销等战略中,应用新技术、新思想来提高华为智能手机的整体水平,随后带动国内自主手机品牌的迅速发展。

摘要:在这个互联网时代,“Internet+”已成为所有传统企业和产业的创新焦点,几乎所有的传统产业都要通过Internet来实现业务的重组。本文以华为手机的营销战略为研究对象,总结华为手机营销策略的现状并发现其中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帮助华为手机抓住历史发展机遇,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在智能手机行业中占据不败之地。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华为手机,营销战略

参考文献

[1] 康迪.市场营销战略的分析研究———以华为手机为例[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6(12):10-11.

[2] 夏铭翊.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分析[D].经营管理者,2016(18):170.

[3] 魏建鑫.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J].现代营销旬刊,2015(12):76-77.

[4] 黄卫伟.为客户服务是企业生存的唯一理由[J].企业研究,2016(9):20-25.

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各项任务艰巨繁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增加了发展的不确定性。事物的发展都是辩证的,“危中有机,危中抢机” 是我国现阶段的重点工作,此时,外汇管理作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和发展服务的重要领域,要积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有效结合国务院金融委提出的“稳预期、扩总量、分类抓、重展期、创工具、抓落实”十八字工作方针, 推动涉外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客观认识“五个基本事实”

全球新冠疫情蔓延态势严峻,短期内难以有效控制,全球经济持续衰退已成基本事实。新冠疫情全球蔓延速度快、影响大,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疫情已经蔓延至除中国之外的212個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确诊病例破万的国家已有31个, 欧洲、美国相继成为疫情“震中”。目前新冠疫情的前景仍不乐观,亚非拉等新兴市场国家疫情正迅速发酵,可能会交替成为新的“震中”,全球人员流动、国际贸易以及国际投资受到了巨大影响,部分国家经济增长已经按下“缓慢键”甚至“暂停键”,全球增长面临需求与供给双重冲击,就业压力快速上升,国际组织和市场机构普遍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下降到-3%,如果疫情继续恶化得不到有效控制,全球经济增长会下降到-6%,严重程度会显著超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可能是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更严峻的是,疫情是否会大面积的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本次危机的开始、强度以及结束,都主要取决于卫生因素,而非经济和金融领域。

全球央行大幅度、快节奏释放流动性,防范金融危机成效初显,但实体经济受到重创已成基本事实。近期全球金融市场恐慌情绪不断蔓延,股票、债券、黄金、外汇乃至石油等大宗产品等各类资产的价格也呈现出剧烈波动。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加剧,全球央行都出台了应对措施,通过一系列举措释放了巨额流动性帮扶实体经济。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全球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先后降息近70次。此外,各央行还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发行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等方式,比如美联储出台了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便利(TALF)等一系列融资支持工具向金融体系提供流动性支持,全球继2008年之后再次进入了全面量化宽松时代。根据惠誉评级最新报告预测,预计到2020年底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将接近10万亿美元,而欧洲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可能轻松超过6万亿欧元,全球央行量化宽松的资产购买规模可能达到6万亿美元。

全球产业供应链遭遇“断供”危机,中国恢复迅速,但逆全球化或“去中国化”趋势加剧已成基本事实。新冠疫情对全球制造业带来了潜在“断供”危机,特别是对于全球价值链融合程度较高的行业,例如汽车、电子和机械设备的影响更为明显,当中国在一月下旬关闭各种工厂时,世界各地的厂商都无法储备足够的商品来满足欧洲和美国的市场需求,而当疫情在全球愈演愈烈,中国的局势已得到良好控制时,各国抗击疫情对于进口中国应急物资又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中国是国际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事实助推了国际上逆全球化或“去中国化”的声音。2020年4月10日,美国白宫国家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库德洛在接受福克斯商业网采访时呼吁美国政府应给予在华撤资企业100%“搬家费”,包括厂房、设备、知识产权、基建、装备等所有费用。特朗普总统早在2019年8月23日的推特上,“命令”美国企业立即开始寻找替代中国的方案,并呼吁将工厂搬回美国。

中国复工复产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国内疫情有效遏制,但全年经济增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将成为基本事实。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采取积极的防控策略和措施,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懈努力,疫情在我国境内已得到有效控制。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多地规模以上企业复工复产率接近100%,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采购经济指数(PMI)来看,2020年3月末的PMI指数从2月份的历史低值35.7%回升至52%,这也反映了全国复工复产情况较上月有所改善。目前来看,全球疫情的持续蔓延对服务业、全球产业链及国际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我国制造业等众多行业与外需紧密相连。本次疫情全球蔓延的重灾区欧盟和美国,都是我国出口企业的主要市场和零部件来源地,无论是全球经济增速放慢还是陷入衰退,对于中国的进出口都构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已由前期的抗疫纾困逐步变为复工复产后的总需求不足。2020年一季度全国GDP出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衰退,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8%,根据相关测算,外需急速萎缩将拖累我国二季度增长至少4个百分点,并推升全年失业率2.3~4.6个百分点,疫情爆发前市场机构普遍对中国2020年全年经济增速的预判在5%以上,但在目前的大背景下,预计我国全年经济增速达到预期水平的可能性极小,经济增速的目标很有可能让位于稳就业的目标。

涉外经济已基本实现复工复产,发展成效好于预期,但实现全年稳外资、稳外贸目标较为艰巨将成基本事实。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企业复工复产全面推开,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截至2020年4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已达99%,中小企业复工率超过80%,铁路、机场、能源和外商投资项目基本复工,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从进出口情况看,2020年1~4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9.07万亿元,同比下降4.9%;但4月当月我国货物贸易实现进出口总值2.5万亿元,贸易顺差3181.5亿元,增加2.6倍,特别是我国对东盟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额逆势增长,发展态势良好,贸易市场多元化趋势明显,贸易结构持续改善。我国涉外经济虽呈现一些利好信号,但受经济循环不畅及滞后因素影响,部分企业还存在复工难达产、生产缺订单、复工未复岗、经营不增收的情况,餐馆、酒店、商场、电影院、旅游景点等服务行业复市进度滞后,疫情严重影响了生产企业和投资者的信心。全国利用外资形势较为复杂严峻,全年实现稳外资、稳外贸的目标任务仍旧艰巨。

牢牢抓住“五个重要窗口机遇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善于化危为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一个鲜明要求。强调“善于化危为机”,既是对当前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加快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动员和科学引领,也贯穿着对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经验的深刻思考,彰显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指导意义。

扩大信贷投放规模的重要窗口机遇期。为维护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银行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平稳运行,人民银行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種政策工具,金融逆周期调控力度大幅增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一是通过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释放流动性1.75万亿元。二是增加专项再贷款3000亿元、追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5000亿元,以及面向中小银行再贷款、再贴现1万亿元。三是加大债券融资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发行3000亿元小微金融债券,引导信用类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增加1万亿元。四是增加3500亿元政策性银行专项信贷,以及1.7万亿元的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2020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1万亿元,同比多增加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3%。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1.5%,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上年同期多增2.47万亿元。3月末,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4%,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44%,分别比上年同期降低1.02个百分点和1.03个百分点。资金来源增加,资金成本降低,这为加快信贷投放创造了良好条件。

扩大跨境人民币使用的重要窗口机遇期。近年来,我国一直在不断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领域的结算范围,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我国迎来了扩大跨境人民币使用的重要窗口机遇期。一是从我国外汇市场的运行情况来看,2020年一季度受国际疫情的影响,国际外汇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多个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崩盘进而货币疯狂贬值,人民币汇率虽然也有一些波动,但总体保持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二是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基本面给予人民币国际化有力支撑。我国率先基本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积极推进全面复工复产,并开始利用产能优势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抗击疫情积极提供医疗等物资保障。国务院2020年4月9日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其中提出“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充分表明我国将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方向和坚定决心。三是从跨境人民币的使用情况来看,人民币持续巩固我国第二大跨境收支货币,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使用离岸人民币最多的境外地域集中于亚洲。全球已有超过60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近39万家企业和400家银行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2020年一季度,我国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计60519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实收29497亿元,同比增长22%;实付31021亿元,同比增长52%。2020年3月,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26578亿元,环比增长54%,同比增长55%。

扩大跨境融资规模的重要窗口机遇期。从政策供给端看,为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关于调整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通知》(银发〔2020〕64号),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至1.25。政策调整后,除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以外的境内机构借用外债空间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更好地利用国内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目前我国外债的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负债率、债务率和偿债率平均分别为14.3%、77.8%和6.7%,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5.7个百分点、22.2个百分点和13.3 个百分点。借用外债的利息水平低于境内同期人民币贷款2~3个百分点,适时适度扩大跨境融资规模,可以部分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积极支持复工复产达产,外汇局出台了《关于优化外汇管理支持涉外业务发展的通知》(汇发〔2020〕8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通过优化资金支付的审核流程,提高了资本项目外汇资金使用的便利化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和做好“稳外资”工作。

扩大跨境金融创新的重要窗口机遇期。疫情大流行催生了一大批新业态、新模式,特别是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贸易新业态出现了逆势增长。2020年一季度,我国跨境电商保持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其中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的进出口增长了34.7%,市场采购方式出口增长了50.9%。自2015年起,国务院已分四批设立了59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2019年全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达到1862.1亿元,是2015年的5倍,年均增速达49.5%。2020年4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在原有59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全国将有10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发展格局。这也为跨境金融创新带来了重要窗口机遇期,汇发〔2020〕8号文中推出的8条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就包括了优化银行跨境电商外汇结算和支持银行创新金融服务。

全力推动“五新”工作落实

主动适应新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全面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开放发展,是过去4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功的法宝,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内涵之一。要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既要解决对外开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要解决对外开放层次不高、质量不高的问题。为了主动适应世界对外开放新格局,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战略开放,要继续深化共识,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项目发展机制,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要抓住战略机遇期,特别是美元流动性相对不足的时候,加紧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强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主动对接新政策。在防控疫情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陆续出台一系列关于建立外汇政策绿色通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等相关政策措施。我们要深刻领会政策内涵,增强外汇管理政策和信贷政策、外币政策和跨境人民币政策的协同效应,主动对接银企做好宣传政策,与其他部门加强配合形成政策合力,精准传导执行政策,打好外汇政策、信贷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组合拳”,实现金融外汇政策对市场主体的全方位覆盖。我们的主要着力点:应加快推动调整后全口径跨境融资政策落地,持续推进跨国集团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政策落实,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落实,鼓励各类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降低资金成本,缓解企业复工复产资金压力。此外,还应继续用好外汇政策绿色通道窗口期,积极构建“宣传+回应+调研”三联动机制,高效传导外汇管理政策,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主动聚焦新业态。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这只“黑天鹅”,使实体经济短期内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但是也促使相关产业加速淘汰和升级。如一些“线上”彻底改造“线下”,使两者有机结合,形成新的业态模式。未来区块链、手机银行、电子银行等“无接触”式金融服务方式以及VR、AR的应用及远程银行的应用等可以为客户提供更有温度的远程服务体验。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支持贸易新业态发展的通知》(汇发〔2020〕11号),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贸易新业态发展,促进贸易新业态发展已成为我国加快培育贸易竞争新优势、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我们应重点关注数字经济带来的跨境贸易机会,加大金融外汇政策扶持力度,优化适宜新业态发展的营商环境。加大对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业务的调研力度,边调研边学习,改变对跨境贸易的传统观念,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视角重新审视国际贸易、投资活动,鼓励支持全省金融机构抢抓国家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有利时机,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激發贸易发展新活力。此外,还应加大政策指导和业务辅导,积极协助解决制约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潜在障碍,激发市场潜力,培育辖区外贸新的增长点,助力贸易转型升级。

主动开拓新市场。目前亚洲各国疫情控制态势较好,疫情拐点初现,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应加大开发“蓝海”市场,一方面我们应指导企业调整目标市场,加大与日韩、东盟等国的贸易往来,缓解美欧市场萎缩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涉外市场主体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融资活动,支持承包工程企业境外资金集中管理,指导辖区金融机构优化境外承包工程企业项目资金集中业务流程,积极向总局争取国内外汇贷款用于境外承包工程支出资金结汇和便利化支付,切实提升业务办理水平和效率。同时,还应加强国内市场需求研究,支持外贸企业通过出口转内销渡过难关。针对辖内外贸中小微企业受到较严重疫情冲击影响的现状,深入调研企业经营状况和实际需求,分类施策,寻求政策试点创新机遇,助力疏通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痛点”“断点”“堵点”和“难点”,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主动发力“新基建”。“新基建”被认为是稳投资、稳增长的重要支撑点。自2020年2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多次会议中都提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议题。此次“新基建”包含七大领域: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从目前多个省份公布的未来重点项目投资规划来看,对“新基建”领域的投资颇有吸引力。除境内投资外,吸引外资投入“新基建”项目也至关重要,这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我们一方面应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优势,推进“数字外管”建设。另一方面应聚焦新型基础设施金融外汇需求,创新业务发展模式,精准对接实体经济需求,助力“新基建”释放更多潜能,加大新型基础设施的金融外汇支持力度,激发市场活力,为新时代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新动力。

(作者系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陕西省分局副局长 )

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有关已经成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合法性的质疑、关干一级学科“设计学”是否应该继续提升为学科门类的讨论等话题近期在学术界内外引发了很多的讨论。我国现有学科设置以及学科目录的制定与修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科的“正名”其实不是学科建设的终点,而应把它看作是学术发展的新起点,如此才能真正保证和促进学科葆有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学科建设;艺术学理论;设计学;一级学科;学科目录

这些年来,我国的艺术学学科发展迅猛异常。从2011年开始,“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这一事件应该看作是近10年来我国学科建设领域中一次最堪称“大手笔”的调整。这就使得一些在西方已经形成并且具备一定规模的学科,在我国的学科目录中没有找到相应的归属,或是一些在国内业界(专业或实务领域)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专业领域无法在学科目录中获得一席之地。与此同时,一些已经“正名”的学科门类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不断的争议,尤其是有关一级学科设置的问题在艺术教育界的反应非常激烈。最近,有关已经成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合法性的质疑、关于一级学科“设计学”是否应该继续提升为学科门类等话题在学术界内外引发了很多的讨论,本文结合笔者长期在相关领域的参与、观察和研究实践,对这两个话题提出一种尝试性的回应。

一、艺术学理论:哲学对于艺术的剥夺?

2011年学科目录调整后,“艺术学理论”成为新设立的“艺术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在艺术院校内部,“理论”往往被视作“创作实践”的反面,即将从事艺术史、艺术评论统称为“搞理论”,这个群体在“艺术学理论”学科获得命名之前就已存在。但8年来,艺术院校逐渐意识到,从事“艺术学理论”的,很可能并不是原先艺术院校中的历史研究和评论工作者,而是从文艺学、美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介入艺术领域的一批“闯入者”。对此现象,一些学者乐见其成,原因是学科本来就不应该设立画地为牢的壁垒。但另一些学者(主要来自于艺术院校)认为,这一学科的设立缺乏学理上的合法性,容易造成与美学、文艺学等学科的重复设置。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中曾有一个著名论断:“一门学科之所以独立,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其他学科所不研究的。”但是,从“艺术学理论”和过去从属于哲学门类的“美学”、从属于文学门类的“文艺学”(或称为“文艺美学”“文艺理论”)学科的关系来看,“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却有些“重复建设”之嫌。这几个学科的研究对象高度交叉,并且彼此之间并没有形成替代关系,而是并存。这就无法达到涂尔干关于学科独立的基本标准。而且,已经建设了多年的“文艺学”(文学理论),目前也只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门类下的二级学科。

笔者认为,设置这一学科的合法性是存在的。有关“艺术学理论”是否是一门独立学科的讨论,延续了中世纪以来的“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二者之争当然是由经院哲学中关于“三位一体”这一神学概念是否是实体触发的,唯实论(实在论)者认为存在“共相”,而唯名论者认为所谓的“共相”并非实体,而仅仅是一种概念。举例来说,唯实论者认为“水果”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唯名论者则争辩说,世界上只有苹果、橘子、香蕉……而并不存在一个叫作“水果”的实体。与此同时,这个研究“水果”却不研究具体的苹果、橘子、香蕉的专业,却并非以往各门类艺术史论的集合体,相反,各具体艺术门类的史论仍由各自的专业人士负责,“艺术学理论”是一个研究抽象艺术一般原理的学科。问题在于,各门类艺术中是否存在抽象的、一般的共同原理?这种原理是各门类艺术之间的交集,还是仅仅是一种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家族相似”?不妨认为,这些正是有待于艺术学理论学者去探索和揭开的未解之谜。由此看来,支持“艺术学理论”学科成立的学者往往是唯实论者,但面临着在全球甚嚣尘上的“艺术终结论”,古老的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本身也能给这个学科增加许多思辨的魅力。

早在民国时期,究竟是用“美术”还是“艺术”一词来翻译西方的“an”还没有形成共识,当时全球范围内人文社科理论发展的阶段性也决定了艺术学理论学科还不具备独立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效法苏联的体制,将民国时期的各级“艺专”更名为“中央”和地方的各个具体的“门类艺术学院”。这样做的后果,是艺术院校按照专业领域各自独立,而作为文学艺术界组织者的文联系统则又不具备理论研究的条件。在这种背景下,各门类艺术的共性问题除了在美学领域内有学者涉足外,在一般专业艺术院校内部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甚至由于和具体门类艺术实践的密切联系,在一些专业艺术院校中甚至出现了重“历史”、轻“理论”的局面,认为艺术理论问题属于哲学问题,艺术院校则就是研究“艺术史”的。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学科为例,金唯诺等前辈学者便曾表示:“在中央美院,我就主张把这个系明确叫美术史系,而不叫什么美术史论系,或美术理论系。我也不太同意把它叫成美术学系,那样它的研究范围就太广了。”但是,在我国各门类艺术大发展大繁荣、门类艺术学院规模化发展的今天,在一些综合大学中将“艺术学理论”这一元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一种迟到的补给。

既然“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的确是以往的藝术院校的门类艺术史论所不关心的,具有一定的合法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艺术学理论”必然就应该设立为一级学科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存在争议。这种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事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者,很多是从过去的哲学、美学、文艺学乃至人类学等学科介入本学科的,容易缺乏对于各门类艺术本身的“同情之理解”,甚至造成人文学者“到艺术家的盘子里抢肉吃”的局面。的确,目前已经有一些设有艺术学理论学科的高校,在设立高校博物馆、捐赠品鉴定等方面暴露出缺乏基本审美判断和艺术素养的弱点,以至于为舆论所诟病。设想一位夸夸其谈的艺术研究者,倘若一旦碰到具体的艺术作品,就分不清好坏,误把江湖杂耍当作专业艺术家,甚至对于形式美本身都缺乏分辨和接受的能力,这不应该是专业艺术研究者的常态;这种一方面谈论艺术(理论),另一方面却不懂艺术(审美或实践)的情况,的确不利于“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其实宗白华、朱光潜等老一辈美学家早已给出提醒。既然是以艺术作为研究对象,艺术学理论研究者还应该了解各具体门类艺术的史论,并且至少对创作水准的高下具备专业的判断力,他们所倡导的“不通一艺莫谈艺”在今天还有其积极的意义。学科之间的交融互渗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前提,例如研究医学的当然最好也学一点文学、哲学,但这并不妨碍彼此之间是不同的学科这一事实。因此,在目前“文艺学”“美学”“艺术学理论”三种学科并存的学科目录中,强调“艺术学理论”与各门类艺术实践天然的血缘关系,让“艺术学理论”研究者精通艺术实践,“文艺学”研究者精通文学作品,“美学”研究者则侧重艺术美、自然美的一般抽象原理,至少是将这几个重合度较高的学科从学科管理层面加以区分和引导的一种合理方案。

第二,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应该包含哪些二级乃至三级学科?这是一个自从学科设置之初就曾有专家思考的问题。直到目前,这个问题也是言人人殊,其主要矛盾在于,设若有一个大学本科生,以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作为自己的专业尚且很难得到社会认同,更遑论在这个学科下进一步划分出各种互斥的二级学科了。比如,我们很难设想把“艺术史论”和“艺术批评”划分为两个不同的专业,也很难理解把从事具体门类艺术史(如美术史)的学者,和从事一般艺术史论的学者完全划分为两个一级学科的做法。

针对这一问题,近期学术界有一种方案,就是以“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为契机,整合以往分散在各个艺术门类之中的门类艺术史论研究。这种不执着于研究“一般”而是兼顾“个别”的方案,似乎与“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者的初衷有所偏离,但已经开始在一些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中实践。其实,在具体的门类艺术研究领域,比如美术史界,长期以来就有一种把“美术史”学科从美术学院移到综合大学中设置的呼声,因为这类史论类专业附属于艺术院校,难免各种场合都排在创作实践类专业之后,成为艺术实践的附庸。笔者此前曾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两所机构供职,深感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科设置就是以研究人员为中心,这与中央美术学院内部“画画的瞧不起搞美术史的”局面大相径庭。但这种方案限于各专业艺术院校彼此之间的专业壁垒,目前只能适用于综合大学,似难以在专门的艺术院校中操作。通常的情况是,综合大学中美学、文艺学等学科背景的学者转向各个具体门类的艺术理论研究,在实践中相对比较容易,但对于高校(特别是专业艺术院校)来说,短时间内建立起兼顾各个门类艺术学科的史论研究团队,则绝非朝夕之功。

第三,这门学科是否已经具备独立的基础?在实践中,我们国家的一级学科,往往具备一定的规模和体量,因而能够独立成为学校中的院系,甚至独立的学院。比如“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其在学理和应用层面的必要性都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全国各主要综合类大学大多也已设置“新闻与传播学院”;再如“美术学”一级学科,已经形成了全国“八大美院”的学科规模。这些学科的从业人员规模、招生数量和社会影响力,都是同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所无法望其项背的。而如果出于逻辑上的标准统一而把“艺术学理论”设置为综合大学中的院系,无论称其为“艺术学理论学院”还是“艺术理论学院”,都是一件有些荒谬的事情。由此,也势必带来同为一级学科在资源分配时的困难与矛盾。

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艺术学理论”这个有些拗口的学科名称提出一点质疑。2011年版学科目录中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其前身是一级学科“艺术学”(广义艺术学)下属的二级学科“艺术学”(狭义艺术学)。这个“小艺术学”的提出者,最初是张道一等我国老一辈学科评议组成员。他们的提议得到了国家的认可,设立“艺术学”二级学科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但是当“艺术学”一级学科提升为学科门类,为了避免与门类名称重合,才勉强在“小艺术学”后面加上了“理论”二字以示区分。但笔者认为,这恰恰反映出一种懒政思维。其实,“学”(-ology)本身就包含“理论”的意义,在“学”后面再加上“理论”二字,实属重复哕嗦。例如,相对于建筑,“建筑学”就是对于建筑的理論研究,叫作“建筑理论”亦可,但没有必要叫作“建筑学理论”。试想,如果把这个学科命名翻译成英文,无论是翻译成“antheories”还是“an studies”,都无法同时表达“学”和“理论”这双重意义。笔者建议,今后“艺术学理论”学科不妨直接改回“艺术学”这一最初的学科命名,至于学科门类,则大可直接叫作“艺术”,没有必要为了强调“学科”的属性而刻意加上“学”字。

无论如何,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设已经是既成的事实。艺术学理论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绝不是一门封闭的学科。也许在学科草创阶段,这个学科的建设者多是人文学者而非传统的艺术学者,但随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会不断凝聚并形成这门学科的主体性和核心竞争力。所以,当务之急是各种背景的研究者共同努力,走出学科建设之初的起步状态,进而打造艺术学理论的中国学派,如同李心峰所说:“用新的表达方式与世界交流对话,进一步凸显或者建构我们的主体性,呈现我们独有的面貌,从而对世界文化、世界艺术或世界艺术理论,作出我们更加充分、更加巨大的贡献”。

二、设计是否可以成为学科门类?

在某种意义上,学科建设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学科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心理学、社会学等当时许多的新兴学科,纷纷从“科学中的科学”——哲学中独立出来,建立自己的学术领地。在此基础上,学术界往往根据这种独特的研究对象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的研究方法。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往往被看作是学科独立的两个重要标志。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以上所说的还仅限于学术话语本身,学科的独立还呼吁一系列外部条件的建立,如独立的专业协会(学会)、专业期刊和本学科公认的奖项等。20世纪以来,除上述学科外,还有传播学、设计学、广告学等许多新兴学科,在西方正是经历了类似的建设过程,甚至一度成为“显学”的。

对于中国来说,1997年出现在国家研究生招生目录中的“设计艺术学”正是这样一门学科。此前的学科目录中,只有“工艺美术”,而没有“设计艺术”,设计艺术学在当时的横空出世,也是以牺牲了“工艺美术学”这个学科为代价的。但是当时人们即已认识到,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学科更名,而是学科根基的重建。学科目录中出现设计艺术学,标志着“设计艺术学”从“美术学”中独立了出来,学术界倾向于承认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尔后,通过各高等院校设计学科的建设,设计学在中国初具规模。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2011年学科目录调整时,原定目录中的“美术与设计学”最终被分开设置为“设计学”和“美术学”,并将设计学明确为学科目录中唯一一门文理兼收(“可授予艺术学、工学学位”)的学科。短短15年不到,设计学完成了从无到有、从二级学科到一级学科的华丽转身。

然而,艺术学理论研究面临哲学“入侵”的同时,传统的设计研究也正在面临工科的“入侵”。有消息表明,在我国,有包括多位院士在内的人士正在关心设计研究,主张把“创新设计”提升为国家的战略规划。不止于此,还有专家建议设计学在下次国务院学科目录调整时,上升为与文学、艺术学并列的我国第十四个学科门类。此前,设计学和美术学一样,同属于艺术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这种局面,恐怕是20世纪90年代“设计艺术学”成为二级学科之初的从业者们所无法想象的。这样做当然是提高了设计学的地位,当然也是利弊兼有的。无论如何,过去由美术院校主导的学科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还有待观察。

学科地位的提升,意味着国家对设计的重视,但也使得设计脱离了艺术的母体,走上了自然科学化的发展道路。这势必在国家战略、设计创作、设计教育方面造成一系列的后果。此前,在“设计学”尚未明确为一级学科之时,艺术院校是学科建设的主力。尽管学科设置中也逐渐出现了“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并列的局面,但都从属于艺术院校,工业设计从艺术院校、艺术学背景中独立出来发展的趋势并不明显。以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科设置为例,既有装潢、环境、染织服装等“艺术设计”系,也有工业设计系。当然,虽然那时的学科建设者也呼吁艺术和科技的互动与跨界,但那是在不更改工业设计的“设计艺术学”基本属性的前提下,更不会产生院士亲自从事工业设计学科的专门研究与创作,甚至为整个“设计学”立法的局面。但现在,由于工科设计学的强势发展,“艺术设计”尤其是传统的视觉传达(平面)设计、染织设计、设计史等学科,在整个设计学学科门类中已经被边缘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现象不得不令人忧虑。

笔者并不反对将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整合为“设计学”学科建设的努力,但这必须是在充分尊重两个学科共同特点之下的对话与协商,而不是以此代彼。设计学的工科化发展趋势当然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这应该是一种补充而非替代,不应以消解或无视艺术设计的存在为前提。毕竟,现在一级学科设计学还设置在艺术学门类之下,将来即便设计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它的学术史也不容篡改。当然,由于圈子的不同,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常常有不同的关注议题与评价标准,所以对于这两个领域究竟是否有共通的“内核”也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简单说,既然都是“设计”,那么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一定有可沟通之处,无论这个共通点是“本质”抑或仅仅是“家族相似”,都是存在对话空间的,而这种对话本身就是设计学的学科特点。

笔者曾把这种对话概括为“学科间性”,提出讨论“设计学”时,既要考虑艺术设计的具体情况,也要同时考虑工业设计的特殊问题,而不能想当然地把自己所从事的“这一个”领域的特殊问题等同为整个学科的共同特征。在这种理想下,工业设计既不可能对艺术设计形成话语霸权,艺术设计也不应该反过来对工业设计画地为牢。一次笔者参加一个大型设计论坛,就有一位工科背景的学者使用图表的形式详尽地描述了“设计学”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的内容,所谈论的“设计”已经详尽到包含规划设计、工程设计、航空器设计乃至集成电路设计等内容,他的提议对于笔者来说不无启发,但在他所构想的“设计学体系”中,笔者就是找不到“平面设计”的位置。

然而,目前我们看到的现象却是,一些从事工业设计的学者意图绕开字体设计、书籍设计、染织与服装设计、广告与CI设计、室内设计、景观与环境设计等具体的设计门类,直接对整个“设计学”的学科建设立法。事实上其中很多学者并未参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他們对于设计的经验,往往来自于材料、能源、计算机、建筑、城市规划等和“设计”打擦边球的其他学科。笔者的态度是,设计学当然需要与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的其他学科进行交流和对话,但应该保持自己的学科底线和核心竞争力。事实上,当眼下设计与艺术渐行渐远,以往设计学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变得并不那么明显了。

其实,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传播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外部环境使设计学科、设计教育面临的危机,要比美术学等其他学科更大一些。大数据、3D打印、人工智能对设计学的挑战,应该说不仅仅针对艺术设计,也对工业设计的很多理念形成了冲击。这时候,设计学科应该联手整合,而不是故步自封。工业设计由于与自然科学的血缘关系,使得其评价标准和学科积淀更接近自然科学,属于设计学里面的“硬”学科,但总体而言,设计界目前倾向于认为,设计就是设计,它无论如何不可能成为和工科一样的学科,那么设计学的边界也就没有了。

与此同时,艺术设计由于脱胎于美术学的原因,不可能像自然科学一样量化,但经过了这么多年来的学科建设,艺术设计也并非很多工科背景的学者所想当然的那样一无是处,它对于形式美的探索、对创意规律的思考等都积累了宝贵的财富,代表了设计学的“软”实力,这些同样是工科所不能提供的。否则,就会出现上述技术更新迭代,但产品的外观、形式、品位等却难以跟进的局面。君不见,以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上所展示的北京大学工学院研制的新能源汽车等在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两个领域评价两极分化为代表的“土味审美”“雷人设计”这些年来不断成为话题。举例来说,一些主张“大设计学”的工业设计背景的学者,片面注重功能、制造,反而对于艺术设计的核心问题——视觉形式、创意及其表现非常陌生。难怪我们今天在很多场合看到一些工程设计类的教材、讲座PPT,其色彩、字体和版面无论怎么看,都不像是经过专业设计师设计出来的。而与此同时,尽管人工智能、程序化创意取代传统平面设计师的“危言”一直在业内“耸听”,但设计师黄海设计的电影海报仍然能够在互联网时代成功“爆款”。个中问题,也不得不令人深思。

十几年前,笔者曾针对艺术设计忽视实证研究方法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批判。但在当时笔者即意識到,对于传统的设计史等艺术设计的研究方法来说,这些借鉴自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范式,对于设计研究来说应该是一种“补充”而非“替代”。这样看来,“设计学”并非是一个水果沙拉,无论把设计学放在美术学院,还是置身于综合大学,设计学目前所从属的“艺术学”学科门类,本身就规定了设计学的艺术学科属性。现行学科目录中所标注的设计学一级学科可以同时授予艺术学和工学学位的提法,是在这一学科基础上设计学“学科间性”的体现。甚至可以说,在研究作为艺术一般原理的“艺术学理论”的时候,本来也应该将设计学的这种“间性”的特点考虑在内。这一学科间性,不应随着工科人士对设计的关注、介入和立法而被忽视和泯灭。

综上所述,对于设计这样一门20世纪90年代末才在我国得到正式命名的新兴学科来说,现有的一级学科的定位已经并不算低。如果要“乘胜追击”,进而倡导设计学从一级学科升格为学科门类,则需要进一步追问这门学科的根基是否牢固,盲目扩张的意义究竟何在。如果未来设计学从现行的一级学科上升为学科门类的尝试,就是为了剥离设计学的“艺术”属性,消解设计学的这种“学科间性”的话,那么这种“学科升级”恐怕未必是一件符合学科建设发展规律的好事。与设计学作为应用学科对于种种新技术、新理念的应对策略相比,基础理论建设对于学科发展和设置来说似乎是同样重要的问题。就现阶段而言,维持现状,待学科发展进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不是观念先行、拔苗助长,人为地改变现有的学科布局,或许才是仍在襁褓之中的设计学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结语

由于特殊的国情,在我国,学科设置需要在学界公认的基础上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证,才能完成最终的“正名”。没有在学科目录中的“正名”,也就意味着无法获得博士点、基金、奖项、人才头衔等一系列国家资源。由此也就常常引发专业领域内关于修订学科目录,或是把某专业正式明确为某级学科的呼吁。学科目录往往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的专家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学科类型,并结合中国国情来制定的。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学科目录,虽然按时进行修订,但这种调整往往要等到五年一次来集中进行。每次更新学科目录,都可谓是“几家欢笑几家愁”。艺术学理论和设计学两门学科成为一级学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但学科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现行的学科目录应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可能也没必要每隔五年就来一次大变。在现有目录下对学科的“正名”也并不应该看作是学科建设的终点,应把它看作是学术发展的新起点,公开地进行讨论与思辨,如此才能真正保证和促进学科葆有旺盛的生命力。

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正常运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不可或缺的。日常工作中大量经常性、重复性、实时共享数据的事务性工作占用了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大量的时间,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一难题有望得到解决。我们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节省时间、简化流程,从而使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教和学上,因此加快移动互联网应用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辅助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教学管理;3G;4G;安卓系统;苹果系统

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始于1969年,经历了45年的发展,从最初的PC互联网已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通信模式也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2G、3G、4G)。据《2014年全球社交、数字和移动》报告显示,中国手机设备持有量超12亿台。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两项业务,移动互联网作为二者融合的产物,它能让用户随地访问Internet,获取信息,进行商务、娱乐等各种网络活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高校,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求知欲的大学生群体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最活跃用户群,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上网方式、获取信息的习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将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向移动领域发展,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为师生、教学管理服务是每个学校都在探索的。随着智能手机以及3G网络,校园WLan的在大学的普及,手机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而且也是一个功能齐全的个人掌上电脑,学生目前更多时候是用来娱乐,课堂上使用手机聊天、看小说、玩游戏的不在少数,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是一个难题。单纯的禁止上课使用效果甚微。

二、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的教学管理现状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是一所独立学院,在校本科生1万余名,由于生源所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例如学生入校时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偏科的现象较为严重,对部分科目如高等数学、物理有比较明显的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我约束能力差,课堂出勤和学习效率较低;个性突出,但自我管理能力较弱。若想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必须从学生自身着手,以我校特点为依据,对重复性高、需要大量人力、占用大量时间以及能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工作进行分析,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让学生自助完成一些工作,老师对学生的群体性管理模式变成点对点的管理模式,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管理人員可以通过手机查询,如出勤、考试、成绩、奖惩等。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于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过去教学管理人员在实时接收信息、考试安排、四六级报名、在线测评等方面有着诸多不便,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其优势三大优势:

(1)移动互联网的可移动性:伴随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数据业务的覆盖和普及,现今大学生只要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即可实现随时随地上网。

(2)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多样化:目前大学生信息的获取方式已从传统的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传统互联网等逐步向移动互联网延伸,信息的表达方式已从传统的单面性向多视角转变,信息的表现形式也在由静态向多元和动态转变。因此,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习惯,自主选择信息获取来源,并能够快捷获取动态即时信息。

(3)移动设备的安全性:移动设备用户的安全性远高于电脑用户的要求,数据共享时既保障了认证客户的有效性,同时也保证了客户信息的安全性。

根据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的实际情况移动互联网应用主要有:

(1)实时接收信息:传统互联网发布消息有一定的滞后性,使用者需要登录网络才能查看消息,而智能手机的消息推送功能可以及时的把学校的重要通知推送到用户的手机上,自动快捷,无须人工操作。学校可以使用微信公众号发送消息,学生可通过安装学校编制的校园app(安卓版、苹果版)实现接收消息。在消息推送方面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自己架设消息推送服务器,也可以利用百度、微信企业等强大的消息推送平台,减少资金投入和开发成本。

(2)大批量报名:万人高校每次组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人数均在4000人以上,传统的现场报名方式,存在着学生长时间排队,教务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别占用,信息填写的错误频发,在外地实习的学生也不能及时到场等一系列耗时费力的问题,而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连接学生教务系统和考务管理系统,学生无论身处何处利用手机可实现一键自助报名,学生基本数据从教务系统获取,学生选择语言级别即可,无须填写任何数据,在线核对信息,在线支付同步完成。整个报名工作方便快捷、学生自助、考务管理人员无须干预,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节约了大量时间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3)课堂互动: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3G/4G网络的普及,在网速上完全可以满足学生上网浏览、下载学习资料、视频等资源,数据流量资费不高,教师可以把课堂上布置的作业通过手机APP发布到学生手机上,学生做完题目提交答案,教师通过手机App不仅可以统计答题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程度,同时可以查看任何一个学生的当前答题记录,也可以浏览之间的答题记录,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被完整得记录下来,教师可以根据手机App统计的结果,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指导方案。

(4)教学辅助信息化时代,学习资源网络化、可视化、适合手机浏览的学习视频、电子文档、手机App版试课后作业练习与课后知识点测验、章节测验、模拟测验、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逐渐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利用手机“小电脑功能”,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复习。

四、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是不拘一格的,每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与特点,开发适合本校实际应用的手机App,使教学管理工作变得更为简单、高效、正确。

参考文献:

[1]刘军君.浅析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高校学生工作[A].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

[2]王建才,徐锋,王飞虎.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模式的应用[G].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2013.

[3]杜延波.Android平台上学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厦门大学,2013.

上一篇:开放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好意施惠关系法律责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