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21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加。要全面启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推动留守儿童服务纳入政府工作日程,建立“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落实”的工作体系,开展农村社会化服务试点,探索建立市场和需求结合、公益性与低偿性结合的长效机制。共青团和公益组织以关爱留守学生主题活动和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为切入点,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

一、推动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纳入政府社会服务体系,探索建立长效服务机制。

一是政府要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保护权益的三大目标,建立了市级相关部门和市、区(市)县、乡镇三级政府的责任体系。二是形成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协调配合、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在市政府妇儿工委的统筹协调下,市计委、教育局、卫生、公安、民政、司法、文化等政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和组织优势,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三是纳入党委、政府考核评估体系。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工作专项目标考核和区(市)县政府目标考核,增强刚性督促,确保关爱留守学生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四是推进留守学生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按照建立“学校、社会服务机构、农村社群组织”相结合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工作思

路,推行“集中托管+分散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市场和需求结合、公益性与低偿性结合的长效机制,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切实的服务帮助。

二、推行“结对接力志愿服务”模式,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为确保志愿服务“不断线”,以“轮流接力”的方式安排志愿者开展关爱服务。开展“五个一”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开展“五个一”志愿服务活动,即:到留守学生家中走访一次、与留守学生谈一次心、为留守学生推荐一本好书、给留守学生写一封信、给留守学生建立一个档案。

三、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整合各方力量,推动留守学府生关爱行动社会化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为留守学生做实事,方便留守学生与父母的书信交流;全面了解和掌握留守学生的基础性资料,开展爱心募捐、义务家教、艺术培训、心理咨询等关爱活动。

四、以亲情教育为重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留守学生主题活动。

充分发挥少先队的作用,以“我给爸爸妈妈写封信”、“爸爸妈妈别担心,我是个能干的孩子”为主题,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学生主题队会活动。在进城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行业,依托公益组织,组织心理卫生方面的专家志愿者,组织举办亲子教育专题讲座,为民工讲解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帮助外出打工的父母们树立亲情教育观念,学会亲子教育方法。

要进一步加大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和主题活动的宣传力度,更大程度地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关爱行动,动员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要 组建留守学生关爱行动专家志愿者团,制定出台志愿者管理考评办法,完善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的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我校地处西部横断山区, 属农村中学学生97%来自农村。此次调查对象为我校在校生, 年龄分布在11~15岁之间。我校共有留守儿童108人, 全部属于来自农村其中, 男性留守儿童58人, 占留守儿童总数53.7%, 女性留守儿童50人, 占留守儿童总数46.3%。

方法上, 采取召开班主任及“留守儿童”学生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访问、查阅学生成绩资料等形式对82名留守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

1 我校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根据既有的理论成果, 再结合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亲疏关系, 本研究中将监护类型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戚和同辈监护、自我监护四种。调查结果显示:在监护方式上, 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所占比重较大, 亲戚朋友监护次之, 自我监护最少。由于监护人身份及他们与留守儿童的关系不同,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影响也不尽相同。总体上看,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呈现出如下趋势。

(1) 隔代监护:随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形成隔代抚养的有61名, 占56.5%, 这部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较为严重。隔代监护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父母外出前滑坡很大。由于祖辈的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 大多数还是文盲, 对孩子的学习几乎起不到任何监督作用, 加上监护人大多年老体弱, 还要肩负大量的家务农活, 对孩子的几乎只是管吃饱穿暖。部分隔代监护人过分溺爱孩子, 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另外, 隔代监护人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与孩子缺少交流, 90%的孩子表示从不与祖父母交流学习生活思想方面的问题。

(2) 单亲监护:由母亲监护的居多, 有25名, 占23.1%。虽然母亲单方监护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与留守前差不多, 但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还是较为明显。对于西部农村来讲, 由于农村原有重男轻女思想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的母亲受教育程度远不及父亲, 小学文化程度居多。在教育孩子上办法不多, 表现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思想品德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在学业上, 留守儿童母亲几乎不能对孩子学业课程有帮助与辅导, 加之农活负担重, 时常心烦气躁, 极易冲动, 缺乏足够的耐心, 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冷静思考。要么常常呵斥、埋怨甚至体罚孩子, 造成亲子关系紧张;要么溺爱、纵容, 事事不让孩子插手, 造成孩子懒散、花钱大手大脚。在调查母亲单方监护的留守儿童中, 35%由于学习达不到母亲的要求而多次受到惩罚。

(3) 由亲戚、同辈监护:有15名, 占13.9%, 留守儿童寄养在别人家里或和亲戚生活在一起, 这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缺失的情况更为严重。51%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在临时监护人家中感觉拘束、不自在, 与临时监护人的感情一般, 心理话不愿给临时监护人说。孩子犯错误时监护人还不敢说, 一批评她就躲在被窝里哭, 还时常生闷气。但是, 当外出打工的家长给家打电话或返乡时, 41%的留守儿童对父母感觉陌生, 交流困难, 不敢把真实的生活、学习情况和内心的想法告诉他们。

(4) 自我监护:有7名, 占6.5%, 这部分学生虽然数量是最少的, 但这部分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家庭教育, 完全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2 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呈现的主要问题

由于缺乏有效监护,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诸多问题, 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学习态度不积极, 学习自觉性较差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63%的留守儿童很少主动复习功课, 也不愿意问老师问题, 班主任老师也反映大部分留守儿童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错误率高, 个别还有逃学、旷课等现象。这部分留守儿童又以隔代监护、亲戚同辈监护、自我监护的居多。成绩不理想。抽查的儿童中, 只有10名学习成绩属于优良, 占9.3%, 31名属于中等, 占28.7%, 67名属于差, 占62%。由于长期得不到学习辅导, 也无法得到心理的疏导和人格上与教育, 加上学习成绩不好, 部分留守儿童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最终辍学。

(2) 行为偏差。

(1) 留守儿童普遍独立意识较强, 但是非判断力较弱。据监护人证实,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强, 做事有主见。75%的孩子也自认为自己独立性强,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但由于留守儿童在行为养成和对事物的判断方面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教育和约束, 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 是非观念不强、对错判断力弱, 致使有些自理能力比较强的留守儿童自认为很能干, 性格倔强, 不服管教, 容易受到诱惑和不良影响而使成长偏离正常轨迹。据临时监护人和老师反映, 有些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差, 情绪波动大, 浮躁好动, 不大理会老师的话, 我行我素。

(2) 思想、道德面临滑坡的趋势。部分学生认为, “读不读书都一样”, “上不了学, 今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 同样过得很好。在这种思想主导下, 一些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最终辍学。在我学校流失的学生中间, 留守儿童高达70%。另外, 在学校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孩子, 相当数量是留守儿童。一些“留守儿童”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撒谎, 抽烟, 拉伙结派, 欺负同学, 骂人打架, 花钱大手大脚, 在家里顶撞临时监护人, 养成了凡事都以我为中心, 专横跋扈的恶习。在调查中, 班主任反馈其班上有一个名叫张x的学生, 平时表现不够良好, 反复教育, 耐心说教收效甚微。一次他拾到同学的一块手表, 在众目睽睽之下, 他居然要五块钱的酬金, 逗得同学们的围观和取笑。一部分还表现为行为两面性, 在学校表现很好, 回到家就为所欲为, 难以管教。思想、道德面临的集体滑坡趋势为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3) 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留守儿童家庭是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无亲家庭”。处在学习和成长关键期的儿童,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 缺少了父母的关爱, 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往往出现消极情绪。当他们在学习上有了烦恼时爱闷在心里, 这样长期下去, 性格会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得任性、暴躁、冷漠、内向、极端。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交流, 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笔者班上就有这样一位学生, 经常和班上同学发生冲突, 缺乏正常的心态。别人逗他, 他总以为别人是在欺负他, 总是要“奋起还击”, 忍让这些道理他也懂, 但遇事时就没那么想得透彻了, 甚至根本就什么也不顾。

3 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与挑战

面对留守儿童所表现出的教育问题, 当然不是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就能完全解决的, 它需要国家、集体、个人各个方面的积极努力。尤其是需要体制保障, 包括户籍制度的改革, 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西部农村的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和师资的配备。但是, 目前条件下, 短时间内要做到这些恐怕不大现实。因此,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多的时候恐怕还得由学校教育来承担, 这就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往碰到问题找家长, 共同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况一去不返,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司其职的稳定结构开始发生断裂, 呈现出极为复杂的状况。学校教育在面对这种新挑战面前应该如何应对呢?

(1) 加大寄宿制建设力度, 将“留守儿童”有效的置于学校教育监控体系之中。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作为重点工程来抓, 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这就要求学校要力争将“留守儿童”根据不同情况实行全寄宿制或者半寄宿制, 将“留守儿童”组织和集中在一起, 将其置于学校教育的有效教育监控之中。在生活上, 改善住宿条件和膳食条件, 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之外, 还要注意提供必要的体育娱乐场地和设施, 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保障外, 还要改变以往宿舍管理制度和作息时间, 真正使留守儿童在学校生活和学习方便, 视校如家。例如, 寒暑假期食堂、图书室、体育场地正常开放;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等机构, 组织一些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 甚至组织专门人员搞一些替代性的活动;学校团委及学生会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每学期有针对性的列出计划, 开展实施, 使学生在假期或者业余时间有地方可去, 又事情可做。

(2) 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注意培养其正常的心态。农村学校教育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呵护, 学校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课程或讲座, 如介绍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技巧等, 在生活、学习上更多地关心、爱护他们, 从而减少留守儿童通过非正常渠道寻求精神安慰、感情寄托的可能性, 也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2]学校除了班主任之外, 最好能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咨询辅导, 这些对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都是很好的教育补偿。在教师教育方面, 不但要提高教育水平, 而且要转变教育观念, 能对儿童有针对性的引导。对个别表现特别的学生, 老师应当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耐心说服教育, 正确引导, 切切不可有半点的偏见和嫌弃。教育工作者承担教书育人的任务, 天天面对学生, 在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 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成了责无旁贷之任。要怎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只有了解清楚班上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一定的调查, 包括他的父母的去向、家庭经济等方面的情况。掌握情况后对症下药, 用爱心去感动他们, 用实际行动去带动他们, 使他们感受来自老师和学校的关爱。

(3) 关注留守儿童思想品德, 纠正其行为偏差, 促成科学人生观的树立。针对不少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出现了危机, 其行为出现偏差, 学校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 纠正其行为偏差。研究表明, 留守儿童对家庭缺少依恋感, 排斥家庭在道德教育中的指导和干预, 很大程度上缘于他们与代养人之间的代沟及由此而形成的心理隔阂。对祖父辈的道德规范产生认同, 使得家庭道德教育缺位。而建立良好的家长和学校沟通机制, 可以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方法的改进, 定期把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传递给其父母或代养人, 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学者曾指出“目前学校在学生品德教育方面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不重视, 而在不渗透, 不在不知情, 而在不贴心, 不在不活动, 而在缺实效。我校在开展的“小手拉大手, 文明一起走”、争当“文明公民”等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都极大提高了留守儿童的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创造性的开展与“留守学生”结伴、创办“爱心驿站”等“暖流工程”, 给予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上及时帮助, 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学习、进取向上的积极思想道德品质。这方面就要求教师要不断通过学习培训, 提高自身的思想和技能素质, 把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 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 定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 及时有效的进行教育和指导。

(4) 重视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安全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 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 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该吃饭时忘记了进食, 饥饿难忍时买包方便面之类就算一餐。父母在外收入较高的寄回来的钱较多, 孩子就不知计划安排, 往往出于大方, 不知勤俭节约, 甚至大肆浪费, 养毫不节俭的不良习惯。父母在外收入较低的有时连孩子最起码的生活费都不能按时到位, 势必给孩子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引导, 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浅薄, 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中没有自我保护能力, 极容易受到伤害, 针对这些问题, 做教师的要及时了解情况。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必要时和家长取得联系, 采取多渠道合理解决问题。保证每个留守儿童井然有序的开展生活活动, 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成长。

(5) 注意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教师在抓好他们的思想行为等教育的同时, 不能忽视他们的学习成绩的提高。针对读书无用论, 作为老师要了解情况, 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加强理想教育, 使之明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提高每个劳动者素质的必由之路。学习上, 首先教师要接纳他们, 重视他们, 不能有“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难管理”等先入为主的思想认识, 相信他们有能力战胜这种考验, 从而让其有安全感。学校也应通过表彰一些学习努力, 成绩稳定提高的留守儿童, 使其他人从中得到示范和鼓舞, 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和接纳, 从而激发其积极乐观的社会态度和学习情绪。[3]学习过程中, 老师要严格要求, 耐心辅导, 坚持跟踪,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讲究学习方法。

留守儿童是未来社会建设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注他们的成长, 抓好他们的教育迫在眉睫。

摘要:西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关系到西部基础教育成败的重要问题。由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立足于西部农村中学的调查研究个案, 呈现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寻找学校教育的新出路。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 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 2005 (1) :29.

[2] 吴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及其政策选择[J].中国教师, 2009 (8) :16~17.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 要】西北小县城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抑郁、考试焦虑、自卑内向、品性障碍、认知偏差等等困扰着不少家长和教师,于是,精准识别,厘清心理问题种类,强力干预,矫正不良心理问题,显得不可或缺。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解决的措施:因人而异,多法并举进行高效干预;拓宽渠道,家校共育确保正向干预;多元评价,正向激励落实干预效果。老师应该俯下身子,在高效的识别与干预中,打造摇曳生姿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时空。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识别;因人而异;拓宽渠道;多元评价

作为西部小县城的城镇小学,留守儿童并不少见。因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其衍生的心理问题较多并且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和严重化的趋向,相应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也成为学校心理健康和德育中的“重头戏”。囿于家长理念、视域、方法的不同,其心理问题的深浅与解决呈现出万千情态,也囿于学校班主任、心理老师和德育老师的认知、视域和矫正方法的局限,其识别与干预的实践性效果不容乐观。鉴于此,深度调研、精确识别、强力干预,在家校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的精准实施,成为解决城镇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和德育创新的一个重要视点和基本思路。

一、深度调研,慎思心理问题现状

通过发放问卷、访谈实录、电话沟通、微信交流、网络互动等方式,我们从城镇小学留守儿童的年龄分布、心理问题诱因、类别、学习态度及方法、心理干预的方式、方法及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翔实的调查、分析和总结。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多多,比如轻微的抑郁、考试焦虑、情感饥渴、自卑内向、品性障碍、认知偏差等等,而这与家长外出打工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与学生自身、家长和学校教育都有关系,与留守这一特殊群体的共性特点有莫大的关系。

(一)从学生层面看,自身认识是其诱因

留守儿童之所以出现种种心理问题,与自身的心理、生理、学习负荷力、性格、心态等有莫大的关系。比如,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容易患上焦虑症——他们不爱交流,碰到芝麻大的事情总一厢情愿地往最坏的一面想,不懂得缓兵之计,更不愿意变通,想当然地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另有一些学生天生敏感,天生胆小,天生患得患失,易感脆弱,天生充盈着浓浓的负能量;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体质虚弱,进而影响到心态不够坚强,极易伤心落泪。特别是当家长不在眼前,当亲情缺席、呵护不到位、情感抚慰过少时,容易滋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二)从家长层面看,两极分化是其主因

一方面,部分家长虽不在家,却通过打电话、发微信等方式,过度监督孩子,对其提出超高要求:门门功课不能低于90分,至于附带的什么钢琴考级等等的,更是只高不低,让留守儿童“压力山大”,久而久之,因为背负不住沉重的负担而产生不良心理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出门打工后不打电话不发微信,把责任完全抛给年老的祖辈或其他代理家长,把一切希望寄托给老师,缺乏细节化的关心,缺乏深度的牵挂,缺乏有效的人文关怀,任孩子自由发展、胡乱生长,肆意成长。

(三)从学校层面看,弱化淡化是其次因

作为学校,也缺乏对留守儿童特别的关爱,未能把“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未能留心那些心中充盈着雨水、阴霾和乌云的留守儿童,更未能采取有效的、科学的、对症的方法去矫正不良心理。于是,“粗糙的管理换来粗糙的心理”,留守儿童的不良心理问题也就成为常态,成为学校德育中的“顽疾”。

凸显的问题一目了然,关键就在于如何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鼓足勇气,俯下身子,关注日常,巧妙发力,开拓进取,让留守儿童也应该拥有鲜花、掌声、喝彩与蓝天,让他们“情感的翅膀扑棱棱地飞。”

二、精准识别,厘清心理问题种类

心之海那么深,唯有认真甄别、细心筛选、精准识别、走进留守儿童心底的曲里拐弯处,厘清心理问题的细微不同,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做出应有的反应并进行科学矫正。精准识别心理问题必须有方向、有依据、有顺序,必须为留守儿童建卡建档,分门别类,实时追踪,时时更新,通过动态管理为心理干预奠定基础。

比如如何识别抑郁症?首先应该厘清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有区别的,前者轻微,后者严重;前者持续时间短,后者持续时间长;前者无病理性症状,后者有病理性症状,如精神运动障碍、独处不愿见人、有自杀倾向等等。另外,尽管抑郁症留守儿童少言寡语,但与人交往中却往往表现出激进、冲动、前后情绪落差大等特点。

还比如,如何精確识别焦虑症?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胆怯就可以判断为焦虑症吗?显然不是。因为焦虑症不仅仅表现在精神方面,还表现在生理上,比如心悸、口干、头疼等等,最重要的是种类较多,如分离性焦虑、考试性焦虑、过度性焦虑、社交性焦虑等等。城镇留守儿童更多的表现为考试焦虑与社交性焦虑。

再比如,何为品性障碍?无缘无故攻击别人、随意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任意撒谎、残忍地对待动植物、对所谓的规则熟视无睹甚至随意践踏、反社会反群体规矩等等,品性障碍既有自身神经、遗传等因素,也有环境和社会的耳闻目染等因素。

另外所谓的自闭心理、性格孤僻、认知偏差等等在识别上都有一定的指标、症状及诊断标准。不论哪一种心理问题,都应该深究其发生的背景、原因、临床表现,既要考虑社会因素,也要考虑遗传因素;既要考虑心理因素,也要考虑生理因素;既要分类研究,也要综合考虑。比如,父母本就是焦虑症患者,那么,其识别相对就容易一点。教师应该在一个整体化和结构化的视域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精准识别,以此为科学矫正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强力干预,矫正不良心理问题

(一)因人而异,多法并举进行高效干预

曾有专家言:“从更切合儿童发展天性的角度提生命活水”。所谓“切合天性”,意指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而采取不同的方法。的确,面对留守儿童的不良心理,整齐划一的训导是要不得的,千人一面的训斥是不凑效的,“集体大合唱”式的灌输应该是予以摈弃的。唯有从每一个个体独特而鲜活的内心出发,进行灵活的、针对性强的、新颖的干预,才是留守儿童心理重建的应有之义。比如,面对一个考试焦虑症的学生,不妨组织表演一个《原来考试也可以这样轻松》的校园心理剧,让孩子们在角色体验、心理模拟、情感重建和相互倾诉中释放压力,矫正不良情绪;面对一个自闭患者,不妨开展一个体验式团体情境活动,让这个孩子充分意识到心扉打开后这个世界的精彩与多姿,真正体会到心的敞开和情的开阔并非那么困难……什么同伴激励法、主题队会法、沙盘治疗法、精神动力法、认知行为治疗法等等,皆可以运用到不同学生的心理矫正中,真正促留守儿童心理向着阳光、正向、积极和健全的方向转化。

(二)拓宽渠道,家校共育确保正向干预

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仅靠一个渠道难免有单薄和力有不逮的诟病。学校应积极联系家长强化合力,共同发力,在心理矫正的一致性、高效性和正向性上下功夫。从一开始的心理问题识别,到后来干预方法的实施,再到后来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转化,期间的辗转、迂回、螺旋、反复和最终的欣喜,离不开家校双方深耕细作的共建,尤其是病程和愈后表现,离不开家长的追踪观察,离不开家校深情的握手。比如随意说谎这种品性障碍,必须时时联系家长,看看孩子是否在家和在校说话不一致?有没有另外的学生帮忙掩护说谎?是否扯着“老师”这面大旗撒谎向家长要钱……这个观察和厘清真相过程中,QQ群、钉钉群或微信群都可以保驾护航,稍远一些打工的家长可以通过电话、视频和网络留言的形式保持联系,力争通过“方便、高效、即时”等优势,随时保持通讯的顺畅和真实情况的掌握,以此让家校共育驶入“快车道”,更重要的是讓留守儿童不良心理的矫正和重建过程变得轻松而又快捷。

(三)多元评价,正向激励落实干预效果

曾有专家言:“方向和动力是孩子成长的‘核动力’”。这个“方向”取决于成人的评价,这个“动力”同样来源于成人的评价。留守儿童的心理稍有正向倾向,成人都应该给与人性化或正向的评价。“今天,你的金口一开,课堂增色不少,相信你,以后一定是一个自信活跃的人。”这是对一个自闭和自卑较严重的留守儿童的评价。“瞧,这次考试,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与你稳定的心理有莫大的关系。考试并不可怕,偶然一次的失误并不可怕。端正心态,以积极、健康、稳定的心理对待考试和生活中的一切,相信,一切都会阳光和美好起来。”这是对一个患有焦虑症的孩子的评价。更多留守儿童的心理矫正后期,我们均可以通过多元评价、正向评价、人性化评价,传递温暖,传递正能量,传递美好情感,力争让留守儿童拥有健康而美好的心理世界。

城镇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一定还有更多好路子、好方法和好策略。不论什么方法,一定要以生为本,真正走进孩子们隐秘而鲜活的内心深处,发现真实的内心风景,发现心灵的“崇山峻岭”,并以此找到可以突破的窍门与路径,真正促留守儿童心理的正常与健全。家长和老师均应该俯下身子,深入内心,关注日常,注重细节,留意细微,窥斑见豹,读懂心语,在高效的识别与干预中,打造摇曳生姿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新时空。

【参考文献】

[1]张小琴.教育,应该更注重“在路上”[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0):1.

[2]雷发虎.公平教育:儿童视角不可或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2):1.

[3]陈秋兰.教育是一种唤醒[J].中小学德育,2018,(1):1.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城镇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研究》系列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975)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一、基本概况

我们学校所在地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 很多人为了改变这种现象, 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 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 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打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所教的班有58个学生, 其中就有30多个孩子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 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 有娇纵、任性急躁等坏脾气……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 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 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 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 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 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无能为力, 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 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 他们天天忙于农活, 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给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 特别到了农忙季节, 连吃饭都顾不上, 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 有时, 连几岁的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 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 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 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 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 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 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 隔代教育, 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不在家, 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 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 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 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宁愿自己吃苦受累, 不吃不喝, 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 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 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 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 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互助互爱的协作意识, 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 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经常对人无礼貌, 喜欢惹是生非, 学习懒散……。

3. 寄居他家, 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 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 束手束脚的, 看起来胆小怕事, 很本份, 但一旦离开了亲戚, 就像老鼠离开了猫, 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 亲戚根本管不住, 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 亲戚稍微说重了, 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 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 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 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亲情缺失严重, 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时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 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 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 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 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 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 无助感, 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 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 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 缺少沟通。其中, 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 一年一次的为44%, 两年一次的有3%, 还有几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五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 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2.父爱母爱失常, 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 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 加上在外打工, 经济较为宽裕, 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 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 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 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 在儿童的心里逐渐形成了“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 没有人情味, 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人生取向。

3.家庭教育缺失, 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 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 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 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 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 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 没有兴趣, 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 不遵守校纪校规, 自由散漫, 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 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 他们中抽烟的有, 赌博的有, 打架的有, 酗酒的也有, 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 还有谈情说爱的, 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 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 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 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 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 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 应对孩子更多的爱, 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 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 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 年纪较大, 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 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 本身需要人照顾, 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 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 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 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 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 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 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 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 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 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 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 我们认为,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 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 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 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 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 不惜抛家弃子, 离乡背井去到千里之外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 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 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 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 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 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 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 但由于其天真幼小, 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 分不清是非曲直。因此, 网络游戏、色情影像、黑社会势力等等,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把一些与社会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 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 把黑的当成白的, 把对的当成错的, 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 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比如, 抽烟酗酒好爽, 奇装异服好酷, 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 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必须品, 等等一切, 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三、思考与对策

当前,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 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 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 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 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 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 (市、区) 、乡 (镇) 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 县 (市) 、乡 (镇) 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 实行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 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 (市、区) 、乡 (镇) 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 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 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 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 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 不要纸上写的“同等”, 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 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 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 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 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 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 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 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 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 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 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 创新机制, 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

对于留守儿童, 以家庭为主体, 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 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 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 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 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 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 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 激活他们的斗志,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 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4. 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1留守儿童遭遇父母抛弃的原因分析

1.1 苗族人口早婚的现象普遍 ,法律对婚姻缺乏有效的控制

当地婚姻习俗的保存完好,青年男女大多在“游方”[2]中相识或者父母包办婚姻,未达《婚姻法》所规定的法定结婚年龄,只是举行“结婚仪式”就表示婚姻关系的成立。当外出到城市务工的当地人, 因为巨大的经济压力阻碍了他们的子女进入城市,与父母一起生活。在城市里,他们接触到关于婚姻法的一些知识,知道自己未经登记的婚姻关系并不受到法律的保护。在城里打工期间遇到经济条件好的外乡人, 就选择与他人结婚,抛弃远在家中的孩子。

1.2 贫困是导致该问题最深层次的原因

当地苗族农村的经济普遍落后, 家庭贫困的情况很严重。年轻的父母为了生计,把孩子留给老人,奔赴现代化的大都市去打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些年轻的父母不愿再回到贫困的家中,毅然决定抛弃自己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诚如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巴尔扎克先生在《驴皮记》中提到的“在贫穷笼罩的地方,就谈不上贞操和罪行,也谈不上道德和智慧了。”

2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措施

2.1 法律保护是有效的手段

﹙1﹚加强婚姻登记教育。“无证”婚姻脱离了当地习惯法的约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才使得部分外出务工者留下自己的孩子,让本就缺乏关爱的“留守儿童”处于更艰难的逆境。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此问题, 在每年的全县人口普查时,对外出务工的人员婚姻状况(包括按照当地习俗的婚姻)进行详细登记,进行婚姻登记的教育宣传,对此前早婚未登记,再达到法定婚龄时劝其前往婚姻登记机关登记。

﹙2﹚进行相关法律宣传。加强相关法律的宣传教育是很必要的,让留守儿童的父母意识到,教育、抚养、关爱子女是法律规定的,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

2.2 缓 解贫困 ,是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贫困是最终导致留守儿童出现的根源所在。诚如著名英国诗人约翰逊在《致詹姆士.博斯威尔的信》中所言:贫困是人类幸福最大的敌人。缓解贫困的主导力量是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带动就业的需求,让当地人不需要外出务工也能挣钱,还能照顾父母和孩子。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你们好!

出于对家庭的责任感,您们和千千万万的年轻父母一样选择了外出打工,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够改变自己与家庭的命运。然而,当您怀着一份朴素的梦想向异地他乡进发的时候,您的孩子也有了一个名字:留守儿童!

知道孩子是多么想念您们吗?一个留守儿童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爸爸、妈妈:你们知道我最怕什么吗?我最怕半夜里打雷,其他孩子能借此扑向爸妈的怀抱,而我只能一个人偷偷的在床上哭泣。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用多么一词造句,孩子们说:我多么想爸爸妈妈!、 我多么希望爸爸妈妈别外出打工!这是孩子们的心声!每逢佳节倍思亲。孩子想父母,老人念儿女,家人盼团圆!

您的孩子还未长大,心灵还很脆弱,双肩还很稚嫩,在他们最需要父爱母爱的时候,你们离他而去,他们还不能深刻理解父母为何要远行。身在异地,年迈的父母和幼弱的子女始终是您心中放不下的牵挂。同样为人子女为人父母,我们理解您抛家别子的苦衷和深埋心底的那份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但我们还想告诉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据调查,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与呵护而出现心理问题和意外事件的事例屡见不鲜,有些留守儿童自制力差,再加上缺少严格的管理和正确的引导,受到社会不良分子的误导,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如果您只顾挣钱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一旦孩子出了问题,就是挣回金山银山也追悔莫及。父母的爱对于孩子是无价之宝。有了您的关爱,孩子才能健康成长,而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正是您外出务工的初衷吗?

尊敬的家长,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您的教育,家庭致富离不开您的辛勤劳动。为了你们既能挣钱致富又能照顾家庭,我诚挚的建议你们回乡发展,现在金安区三十铺工业园已形成规模,与松林也仅一河之隔,骑车十分钟就能到达。企业用工需求量较大,一般企业里的工资也有2000多元,很多企业还提供工作餐,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现在三十铺又被列入皖江承接转移带,三十铺将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也将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遇。可以这么说,回乡发展即能让您有工可干、有钱可赚、离家又近,又能让你照顾家庭、关爱子女。

各位同学的父母,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我热切期盼您们利用带回的资金和在外学到的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回乡就业或创业!

最后,祝你们工作顺利、阖家幸福!更衷心祝愿您的孩子健康快乐、学习进步!

松林小学留守儿童之家

上一篇:罗马法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产科护理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