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切口选择范文

2024-07-06

腹部手术切口选择范文第1篇

1 临床资料

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本院妇产科共实施腹部切口手术369例, 其中实施剖宫产术232例, 子宫全切术72例, 子宫次全切术50例, 异位妊娠12例, 宫颈癌根治术2例, 卵巢癌根治术1例, 患者年龄20~65岁, 平均43岁, 其中切口脂肪液化6例, 患者住院时间为9~21d, 切口均愈合出院, 一般术后5~8d拆线。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对于进行腹部切口手术的患者, 进行术前饮食调节是十分必要的。护理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各项生理指标, 采取相应的措施调节患者的术前饮食。术前饮食控制一般按照低脂肪、低膳食纤维、少食多餐的原则进行, 保证摄入适宜的能量。另外, 还需要对妇产科腹部切口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的营养和支持治疗, 针对各种不同情况采取适宜方案。对营养不良的患者应该采取增加能量摄入的方法, 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都要增加, 以保证能够维持血浆蛋白的正常水平。只有这样, 机体才会在获得充足营养的前提下加快伤口愈合, 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和组织修复能力;对于糖尿病患者则需要以控制血糖水平为出发点, 只有在血糖水平稳定后才可以实施手术。在术前护理中应该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调整来控制血糖;对于贫血患者应积极补充铁剂, 改善贫血状况;对于消化吸收有障碍的腹部手术患者应该适当补充营养, 身体状况有改善之后再进行手术。

2.2 健康知识指导和心理疏导

术前健康知识的灌输和心理疏导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关系到患者的心情和恢复状况。手术前, 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叮嘱患者做好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注意调养好身体。护理人员要做好备皮工作, 一般是不超过手术前24h, 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同时还要向患者讲述如何在咳嗽时保护好伤口。

护理人员还要积极帮助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了解医院的环境, 做好介绍, 消除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和恐惧感。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提供相关信息, 做好术前的心理健康疏导。护理人员在术前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介绍手术的相关内容, 消除患者对于手术的恐惧感。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并且要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护理人员还要认真解答患者问题, 要倾听患者的疑虑, 缓解患者在术前出现的紧张、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积极给患者创造一种安心的环境。在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的态度要保持和蔼可亲, 给患者以亲切的感觉, 感觉到护理人员的认真负责, 增加患者对手术和医院的信赖。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开展手术可以取得更好的手术效果。

2.3 术中护理

术中护理要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 不能掉以轻心。在术中护理时要执行无菌操作, 注意动作轻柔和方法科学。关腹时要注意避免腹部组织撕裂, 选择合适的材料缝合, 彻底止血, 做好切口保护以预防感染。

2.4 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是最关键的步骤。护理人员要每日观察患者的腹部切口状况, 要注意切口有无渗液和渗血现象, 张力是否增加, 并且适当的选择抗菌类药物。特别对于一些体质特殊的患者, 比如糖尿病和肥胖患者的观察更要细致。对于肥胖患者要预防脂肪液化, 一旦发现脂肪液化要采取适当方法处置, 术后要进行红外线照射切口, 以保持切口干燥。如果出现切口脂肪液化要及时处理, 清理分泌物并严格消毒, 使用胰岛素和葡萄糖注射, 封闭死腔。

2.5 康复教育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康复教育, 以免患者放松了对切口的保护。健康教育要讲解科学起坐的重要性, 以免引起腹部切口张力增强, 妨碍切口愈合;指导患者找到使用腹带的合适松紧程度;指导患者进行术后的早期活动, 防止肠粘连;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 避免运动过于激烈撕裂伤口。

3 护理结果

本组369例实施腹部切口手术患者, 住院期间6例出现脂肪液化, 经临床治疗护理后, 愈合效果较好, 均治愈顺利出院。

4 讨论

护理人员通过积极的努力和工作, 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进行护理, 给患者创造了健康和舒适的环境, 指导患者健康饮食、科学锻炼, 这些都促进了护理工作的良性开展。另外, 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也对患者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 总结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护理的经验, 探讨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护理的有效方法。方法 总结本医院妇产科两年以来对于妇产科手术患者服部切口护理的经验, 综合分析护理的结果。结果 经过科学的护理, 369例患者的康复效果均令人满意。结论 加强妇产科手术患者的腹部切口护理, 降低手术风险, 提高患者就诊康复率和满意度。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护理

参考文献

[1] 姚金香, 杨玉环.553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24) .

[2] 赵群英.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32例分析[J].中外医疗, 2010 (11) .

腹部手术切口选择范文第2篇

1 临床资料

患者25例, 其中男11例, 女14例, 年龄28~79岁, 其中28~39岁约6例, 40~59岁10例, 60~79岁9例, 平均40岁, 肥胖患者15例, 有糖尿病等全身疾病5例, 血小板减少3例, 营养状况均中等, 无贫血因素, 右上腹肋缘下切口8例, 右侧腹直肌切口12例, 右下腹麦氏切口5例, 均为皮肤皮下积液, 肌层及腹膜前无积液及折开。根据积液部位, 切口两角折开15例, 中央折开10例, 折开1~3cm, 平均2cm, 脂肪液化折开10例, 积液、积血10例, 感染化脓折开5例, 术后3d发现针眼流液15例, 5d积液折开5例, 7d拆线后自行裂开5例。

2 治疗及愈后

全部出现切口下积液后, 均行部份折开, 充分挤出积液后并用抗生素纱布条进行换药引流, 每日1次, 其中换药引流治疗3次后愈合12例, 5次换药治愈10例, 7次换药愈合3例, 最短为术后7d治疗出院, 最长为术后2周出院, 所有患者均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疗1周1周后单纯换药治疗, 直到愈合出院, 糖尿病患者均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 控制血糖在6.1mmol/L以下, 血小板减少患者在无明显出血情况下, 未作特殊治疗。

3 讨论

腹部手术切口下积液形成原因较多:有局部因素, 也有全身因素及疾病因素, 手术者操作等综合因素。局部因素则以缝合、止血操作, 局部污染等因素为主, 全身原因包括糖尿病、肥胖、血小板减少等因素, 两者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形成原因。其中脂肪液化10例, 均为肥胖患者, 其中5例为糖尿病 (术后血糖稳定6.1mmol/L以下) 为术中皮肤使用电刀、脂肪组织破坏较重, 皮肤缝合过密、过紧, 局部张力高, 血供差, 形成脂肪液化。皮下积血则为皮下止血不彻底, 血小板减少, 术后经清除凝血块, 引流3次愈合, 皮下积血性液体5例, 则为术者缝合皮下时不严密, 留有较大腔隙, 术后皮下渗血渗液积聚形成。感染化脓后折开病例, 则为全腹膜炎病例, 均为腹腔感染严重, 包括胃肠穿孔、化脓性腹膜炎、阑尾炎;腹腔清洁冲洗、引流、切口碘伏反复冲洗, 皮下仍有积液、化脓, 与患者腹腔感染严重等因素为主。

为减少患者术后皮下积液折开引流延期愈合, 术者术前评估病情, 合理使用抗生素, 加强支持, 控制基础疾病, 切开时、缝合时应避免组织损伤过多、过重, 止血彻底, 缝合不留空腔, 缝合松紧适度, 防止张力过高, 影响血液循环, 对腹腔感染较重, 对切口作清创样处理和缝合, 术后活动适度。

摘要:目的 分析25例腹部切口积液、拆开引流延期愈合形成的原因。方法 通过拆开引流, 综合治疗皮下积液延期愈合效果的观察。结果 引流换药3次愈合12例, 引流换药5次愈合10例, 7次换药愈合3例, 最短术后7d出院, 最长术后2周出院。结论 切口皮下积液形成原因与手术者操作、病情及病员全身状况等多种因素形成, 但与手术操作者关系更为密切。

关键词:手术,积液

参考文献

[1] 曾永明, 李威, 王懿儒, 等.老年人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的预防和处理[J].临床医学, 1998 (8) .

[2] 何亮家.影响正中剖腹切口裂开的因素[J].国外医学 (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 , 1996 (2) .

[3] 王英.腹部外科切口感染的护理[J].中外医疗, 2010 (1) .

[4] 吴爱玲.难治性癫痫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 2010 (16) .

[5] 邹烂辉.腹部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6) .

[6] 倪长英.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15) .

[7] 王丽俊, 曾宪琴.清洁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 .

腹部手术切口选择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普外科2010—2015年110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糖尿病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术后切口脂肪液化诊断标准。 患者于术后3~7 d切口见黄色渗出液,按压切口局部皮下空虚,渗出液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和坏死组织, 切口表面无炎症反应; 渗出液涂片镜检见红细胞和较多脂肪滴,3次连续细菌培养呈阴性。

研究对象中,男性21例,女性89例;年龄在23~75岁之间,中位年龄45岁;均为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厚度5~15 cm, 中位厚度8 cm; 从手术类型看, 阑尾切除术53例,腹膜炎剖腹探查术34例,胆囊切除术13例,腹股沟疝修补术6例,其他4例;从合并症看,糖尿病29例,高血压28例,低蛋白血症17例,贫血12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性别组成、平均年龄和病程、血糖平均值、手术类型和合并症比例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的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和局部物理治疗大致相同,主要包括切口保持干燥,减少渗出液形成, 促进吸收;控制血糖,降压,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应用电磁热疗, 促进血液循环。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拆除部分缝线,每日常规换药1~2次,直至伤口愈合。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皮下置管持续负压吸引法。 不拆除缝线,在皮下脂肪深层、前鞘前置直径为2 mm的硅胶管,也可用去掉针头的头皮针聚乙烯管,前端剪2~3个不外露的侧孔,可用丝线与原切口缝线固定,接低负压引流球或(25 k Pa以下)低负压吸引器持续吸引。 2~5 d后24 h引流量在3 m L以下时拔除导管。 拆线时间一般不延迟,切口过长或张力过大者延迟至2~3 d。

1.3观察项目

患者出院时,判定患者脂肪液化愈合程度,统计愈合时间并计算其平均值, 随访3~6个月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切口裂开或感染。

2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见表1。 对照组患者中,37例 Ⅰ期愈合,18例Ⅱ期愈合;愈合时间在9~21 d之间,平均(12.64±2.65)d。 观察组患者中,46例Ⅰ期愈合,9例 Ⅱ期愈合;愈合时间在7~15 d之间,平均(8.18±2.59)d。 两组患者随访3~6个月均未发现切口裂开或感染,切口渗液标本细菌培养呈现阴性。

假设检验表明, 两组患者愈合类型和平均治愈时间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期愈合率和平均治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3讨论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逐渐升高的趋势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这一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糖尿病患者具体情况,分析引起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将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控制在最低水平; 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使患者得到及早康复。

3.1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

皮肤层和前鞘层可提供切口愈合所需营养, 一旦本身和外源性营养不能满足需要, 脂肪细胞会出现坏死和液化改变导致无菌性炎症发生,切口愈合相对较慢。

术后脂肪液化与患者同时罹患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有关,同时还与营养不良、肥胖、高频电刀应用等因素有关。 脂肪组织本身具有较差血运,术中损伤血管,高频电刀止血、拉钩压迫等机械性刺激,高温可损伤浅表皮下脂肪组织, 在热能的作用下脂肪细胞可出现变性之病变;同时,由于脂肪组织导电性较差,其中的毛细血管在热凝固作用下可出现栓塞改变, 阻碍了血液循环, 这可氧化分解脂肪组织产生无菌性炎性坏死,使切口处于高渗状态均促使皮下积液形成,切口愈合受到影响。 肥胖患者腹壁脂肪层较厚,术中损伤后更加缺乏营养,且不易缝合,增加了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机会。 手术中缝合切口缝线不易吸收,或缝合过紧影响血运,缝合过松留有死腔、形成血肿等都可以导致切口脂肪液化。 术中药物沾染切口、线结、缝线异物排斥;脂肪细胞在消毒缝合时进入其中的酒精作用下发生变性和溶解,术后切口易出现脂肪液化;术后腹压过大;瘢痕切口张力过大等也可导致脂肪液化。

3.2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

术后患者尤其是肥胖和使用高频电刀者,术后第3天开始严密观察切口变化, 一旦发现有黄色渗出液后应立即处理。 一般认为有以下表现者可考虑存在切口脂肪液化:1发生在术后3~7 d,切口有黄色渗出液,无其他自觉症状。 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空虚,但切口无炎症性改变。 3渗出液镜检有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细菌培养均呈阴性。 早发现即可早治疗,可以明显缩短愈合时间。

3.3预防措施

1原发病的术前准备。 应控制糖尿病患者在8 mmol/L以下,稳定1~2周后方可手术,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进行动态监测,保证降糖效果;为增加高血压、 冠心病病人机体抵抗力, 应进行积极的抗高血压、纠正心肌缺血,必要时给予改善微循环药物的治疗方法,避免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2电刀的合理应用。 真皮层受到损伤后,术后不能获得足够的用于脂肪愈合的外源性营养, 所以手术时最好不用电刀切开皮肤。 必须应用时,不得反复切割或长时间停留,应将脂肪分层切开。 少量渗血和活动性出血点应分别采用压迫和出血点钳夹间接电凝的方法止血。 为尽量减少组织压榨伤的发生,术中不得使用暴力或反复移动拉钩, 必须轻柔,掌握基本技巧。 3腹直肌前鞘缝合后,切口必须用纱布擦拭并用大量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 以彻底清除游离的脂肪组织。 皮下筋膜层和脂肪层下1/3之间不得留死腔,必须严密缝合。 为避免皮下积血, 皮下组织应严密止血,全层缝合。 4为避免脂肪组织出现切割伤以及皮下积液或影响局部血液循环的发生, 缝合打结应轻柔,松紧度适宜。 5为避免皮下渗血,减轻皮下积液的发生, 术毕应立即用手掌压迫切口及周围5 min。 为促进切口愈合,术后24 h后用红外线照射高危切口,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皮下脂肪组织过厚发生脂肪液化的机会相对较大, 应在皮下置橡皮片引流渗液。 6术后早期换药。 术后12 h即换药,并注意观察切口, 可从切口上方向下方以适当压力挤压切口将渗液挤出,避免或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也能早期发现切口脂肪液化,有利于早期处理。

3.4切口处理和药物治疗

应根据渗出液和创面情况确定治疗方法。 若渗出液较少,切口部分愈合不良,可间断拆线,或挤压排液、 或纱条引流,外加压包扎。 使用高渗生理盐水纱条湿敷和红外线照射,可促进创面干燥,刺激肉芽生长。 待肉芽生长新鲜后用蝶形胶布对合创口或二期缝合, 使切口顺利愈合。 若渗出液较多,切口大部分不愈合,应及时拆除缝线,用高渗生理盐水冲洗创面,置硅胶管彻底引流,全层缝合创口,待引流液少后拔除引流管。 期间适当应用抗菌药物。

当切口脂肪液化无感染时可给予高渗糖进行治疗。 将液化处缝线拆除,数次清创换药且渗出减少后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伤口,干纱布拭干,在伤口碟形胶布内倒入适量50%高渗糖拉合对拢,在高渗状态下,创面渗出逐渐减少,残腔逐渐缩小甚或消灭,此时组织较容易愈合。

脂肪液化患者也可应用 α 糜蛋白酶进行治疗。 这种药物可以将坏死组织迅速分解并使之变得稀薄,能够及时将渗液引流排出,创建净化加速,促进生成肉芽组织。 裂口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两遍并用无菌纱布清创,将渗液吸净。 挤净表皮未裂开创口内的渗液,创面均匀洒2 mgα 糜蛋白酶粉, 为消灭死腔用无菌蝶形胶布将创口固定,视具体情况及时换药。

作者选择该院普外科2010-2015年110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具有可比性的对照组和观察组, 前组给予常规治疗, 后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皮下置管持续负压吸引法,对照组患者中,37例Ⅰ期愈合,18例 Ⅱ期愈合;愈合时间在9~21 d之间,平均(12.64±2.65) d。 观察组患者中,46例Ⅰ期愈合,9例Ⅱ期愈合;愈合时间在7~15 d之间,平均(8.18±2.59)d。 两组患者随访3~6个月均未发现切口裂开或感染,切口渗液标本细菌培养呈现阴性。 假设检验表明,两组患者愈合类型和平均治愈时间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期愈合率和平均治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所以,皮下置管持续负压吸引法可用于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治疗效果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该院普外科2010—2015年110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具有可比性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前组给予常规治疗,后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皮下置管持续负压吸引法,观察比较两者之间的疗效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愈合类型和平均治愈时间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6个月均未发现切口裂开或感染。结论 应根据糖尿病患者具体情况,分析引起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将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控制在最低水平;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使患者得到及早康复。

关键词:腹部手术,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预防措施,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 徐小红.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4):2272-2273.

[2] 黄玉平.分析负压吸引技术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中的预防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5):699-700.

[3] 孙雪峰.普外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围术期的预防和控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2):297-298.

[4] 吴玉,吴彩玉,马碧云,等.皮下引流管联合持续负压吸引预防肥胖患者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5):54-55.

腹部手术切口选择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紫外线;青霉素;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

脂肪液化是手术伤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切口处脂肪较多并采用电刀手术时,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层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受阻,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导致切口愈合不良。本文选取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64例,对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4月我院妇产科行腹部手术治疗并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64例,年龄19~65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分别给予青霉素和紫外线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腹部手术治疗中均采取无菌操作,术中所用医疗器械均进行高压消毒。对照组患者采用有一定剂量的青霉素与生理盐水稀释后,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30min/d左右的紫外线照射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

1.3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手术切口处无渗液溢出,无红肿疼痛和不适症状,切口完全愈合;显效:患者切口处伴有轻微红肿疼痛,无渗液溢出,但适度按压会有少量澄清渗液流出,切口基本愈合;有效:手术切口处伴有轻微红肿疼痛,切口表面有少量渗液流出,切口部分愈合;无效:患者切口处症状没有消失,无任何愈合征兆,大量渗液流出,并伴有红肿疼痛症状。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 进行分析,采用百分比、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方法治疗,经治疗后,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为(4.87±1.75)d,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为(9.56±3.47)d,两组愈合时间比较,治疗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见表1)。

从上表中可知,治疗组总有效率96.8%,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3%,其中治疗组痊愈25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18例,无效6例,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临床手术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在妇产科各类手术治疗中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几率较高[1]。这种并发症的诱因与肥胖有着密切关系。由于肥胖妇女的脂肪大多集中在腹部,使得手术操作有一定的难度,术中切口暴露时间过长,易导致切口感染,引起炎症,最终导致手术切口脂肪液化[2]。当然,造成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因素有很多。而在妇产科手术中,电刀操作是诱发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电刀产生的高温会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层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造成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最终导致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3]。

在本文研究中,通过采用青霉素和紫外线治疗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疗效显著,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4.87±1.75)d,明显短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9.56±3.47)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6.8%,明显由于对照组8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采用紫外线联合青霉素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对于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应做到及时发现、及早治疗,采取有效处理措施以促进切口愈合。本文采用紫外线和青霉素治疗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唐欣秀.中药联合微波理疗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3(4):211.

[2]王丽云.丘北县妇幼保健院4a问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18例分析[J].医学信息,2013(6):264-265.

腹部手术切口选择范文第5篇

1 资料及结果

我院从2004年至2008年2月期间, 普外科的3860例腹部手术中有27例切口裂开, 发病率0.7%, 男性18例, 女性9例, 男女之比为2∶1, 年龄从41~79岁, 平均年龄64岁。恶性肿瘤病人17例, 良性疾病病人10例, 择期手术19例, 急诊手术8例。其中急性消化道穿孔5例, 急性胆道感染3例, 乙状结肠癌伴结肠梗阻2例。本组病人体重在50~89kg之间, 平均体重69kg。围手术期中, 1例病人用过化疗或放疗仅1例病人在术后用过地塞米松, 每日20mg, 共计3d, 有3例伤口存在明显感染或组织坏死, 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4例。27例切口裂开后均立即采取急诊清创缝合, 17例全层张力性缝合, 10例分层缝合, 无一例再裂开。4例死亡, 病死率为14.8%, 均为晚期恶性肿瘤病人。

2 讨论

腹部切口裂开因素繁多。有缝合技术和所需材料的问题, 亦有术后腹压增高, 电刀应用, 年老体弱, 急诊手术, 肥胖症, 糖尿病营养不良, 贫血, 黄疸, 腹水, 肾功能不全, 维生素C缺乏症, 恶性疾病, 切口感染,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围手术期的化疗或放疗诸多因素均可发生切口裂开[1]。根据我院全外科多年统计18000例腹部手术, 切口裂开均表现为0.4%, 其原因主要为肥胖者 (40%) , 肠胀气 (35%) , 切口感染 (33%) , 但急性切口裂开的主要原因, 从机械力学研究表明[2], 可以断定切口裂开基本上是发生在手术后的即刻。因此首先应考虑医生的操作技术及其相关的材料。可归纳为5个方面: (1) 缝线缝针太浅。 (2) 缝线拉断。 (3) 滑结。 (4) 结扎过紧、过松或缝合间隙过大, 允许腹腔内容物突出。 (5) 缝线撕裂筋膜。最后一种是切口裂开最常见的一个原因, 因此, 我们认为切口裂开不是病员组织的质量不好, 而与切口缝合技术密切相关。

2.1 切口裂开的预防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2.1.1 避免筋膜裂开和增加组织的强度

切记, 术毕缝合腹壁切口时必须避免缝线撕裂腹膜和筋膜, 特别在缝合时要足够吃针。

2.1.2 合理使用电刀随着手术切口的电刀应用越来越多, 如使用不当, 也有影响切口愈合作用。

2.1.3 预防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 尤其筋膜感染坏死是术后切口裂开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防止其发生, 必须遵循外科原则保护好手术切口,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做到切口止血彻底, 防止局部血肿形成。

2.1.4 围手术期的处理

在手术前后对存在影响切口愈合的不利因素的治疗, 又是另一个防止切口裂开的重要环节, 如纠正营养不良、贫血, 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 改善黄疸情况。不要满足于电解质和葡萄糖的补充, 如无禁忌证, 及早恢复进食提高病人免疫功能的最有效方法。尤其应注意手术前后2周内避免化疗、局部放射治疗和类固醇的应用。

2.1.5 切口的选择

临床试验表明横切口 (缝合进出针距切缘0.5cm) 的强度比正中切口的强度增加33%, 当缝合距切缘1.0cm时, 横切口的抗张力强度是正中切口的2倍。故对有术后切口裂开因素存在的腹部手术病人, 可适当地选用腹部横切口。

2.2 切口裂开的处理

2.2.1 非手术治疗应用填塞法

主要用于部分切口裂开或局部伤口不宜立即缝合者。用纱布块填塞腹带或绷带包扎, 收紧闭合伤口, 或者待伤口好转再延期手术缝合。

2.2.2 手术治疗, 即刻给予裂开切口清创缝合方法有全层或分层缝合, 当前热衷于全层缝合, 其优点是安全、有效、省时。

2.3 后遗症

2.3.1 非手术治疗后切口疝是一个常见的后遗症有作者报道所有非手术处理的病人, 几乎将来均发展为切口疝。

2.3.2 病死率

切口裂开后平均病死率2 5%。由于起病因复杂, 近年来切口裂开引起病死率并无下降趋势。切口裂开死亡中, 心脏衰竭者占50%, 腹膜炎是第二个常见的因素, 占到15%, 其次是老年病人, 尤其是老年女性。

2.3.3 切口再裂开本组病人无切口再裂开。但有作者报道198例切口裂开, 立即缝合后再裂开11例 (11/198, 5.5%) , 其中

7 例死亡 (7/11, 63%) 。可见切口再裂开的病死率有明显提高。故切口再裂开是引起其病死率直线上升的一个关键环节。

由此可见, 切口裂开是全身营养状态不良及局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结果表明导致切口裂开也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所致, 其中切口感染、腹胀、缝合组织过少和缝线张力过大均极易导致切口裂开, 黄疸、低蛋白血症、贫血和尿毒症的存在可影响切口的愈合, 若再有腹胀, 缝线切割组织导致筋膜撕裂, 必然会引起切口裂开。总之, 纠正营养不良, 控制呼吸道感染, 采用整层缝合, 注意缝合切口的技巧均将有助于降低切口裂开的发病率。

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的防治。方法 注意缝合技术和增加组织抗张力的强度, 降低腹压, 避免危险因素和对危险因素的围手术期处理。结果 有效地预防了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结论 减少腹部手术的切口裂开, 能进一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降低手术病死率。

关键词:腹部切口裂开,预防,治疗

参考文献

[1] Skandalakis JE, Gray SW, Rowe JS Jr.Complications of abdominal inci-sions.Anatomical Complication in General Surgery[J].New York: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1999:299.

腹部手术切口选择范文第6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行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45例, 其中男32例, 女13例, 年龄26~69岁;其中胆囊切除15例、阑尾切除12例、胃大切4例、脾切除5例、直肠癌根治术5例、乳腺癌2例、前列腺增生2例, 其中合并糖尿病16例, 肥胖患者21例;切口脂肪液化发生于手术后3~15d, 其中切口无裂开21例, 切口裂开24例。

1.2 临床表现

腹部手术后切口外观无红肿, 切口愈合不良, 切口敷料为淡黄色渗液湿染, 皮下触诊有波动感, 体温和白细胞计数正常。挤压、穿刺或撑开切口, 常有漂浮脂肪滴及坏死组织。

1.3 处理

渗液较少且切口未裂开, 无需拆除缝线, 只需挤压切口渗液, 用0.5%碘伏消毒后, 更换敷料、包扎, 保持切口干燥, 隔日换药1次, 直到无渗液为止;渗液较多且切口裂开小, 只需剪去1~2根缝线, 常规0.5%碘伏消毒切口, 伤口内置少许盐水纱条或呋喃西林纱条引流, 通过换药即可使切口愈合, 此时不必敞开伤口, 避免延长伤口愈合时间。当切口裂开较大时, 由于渗液很多, 应及时拆除裂口处缝线, 敞开伤口, 充分引流, 用盐水纱条或呋喃西林纱条湿敷, 以蝶形胶布固定, 每天换药1次。

2 结果

本组病例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后, 切口渗液消失, 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 时间为3~7d;切口愈合时间为7~18d,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院内感染。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一旦出现切口渗液, 患者及家属容易出现紧张、恐惧、情绪焦虑等负面情绪。护士应加强与患者及家属交流, 针对不同心理需要及时给予安慰, 解决合理要求, 使病人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每次换药时将切口好转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患者和家属, 减轻其恐惧心理, 增强治疗信心, 积极配合, 促进康复。

3.2 常规护理

每日严格观察切口情况, 注意局部皮肤颜色及伤口的渗出量, 根据切口敷料的清洁情况及时更换敷料, 保持切口敷料清洁, 减少切口污染等不良因素。注意切口张力是否增加, 特别加强对肥胖、营养不良、糖尿病患者的观察;指导协助患者做咳嗽、翻身、解大便等腹压增高的动作时注意保护切口;半卧位或半坐卧位可减轻腹壁张力, 有利于切口愈合, 协助患者采取多种体位交替, 以半卧位或半坐卧位为主;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开情况, 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3 健康教育

向患者解释说明合理饮食的意义及如何保护切口并示范保护切口的方法。给患者制订合理的饮食方案, 以蛋白、纤维素含量高, 碳水化合物适量, 产气少, 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如鱼类、瘦肉、水果、土豆芹菜、粗粮等;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向患者示范做增加腹压动作时双手从切口两侧向内按压, 以保护切口, 同时护士应注意观察并指导患者执行。

3.4 基础护理

保持床单位、衣服清洁干燥, 无污渍, 减少切口污染的不良因素;腹胀严重患者给予胃肠减压或肛管排气;加强肺部护理, 卧床患者注意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4 讨论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及早发现并恰当处理, 能缩短疗程, 减轻患者痛苦。切口脂肪液化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体形肥胖者, 手术中的损伤易造成脂肪组织缺血, 引发无菌性坏死, 致产生渗液, 影响伤口愈合;高频电刀的使用, 当高频电刀切开组织时, 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热损伤而发生变性;止血不止、渗血、血肿、未缝合造成死腔, 脂肪液化坏死;贫血、低蛋白血症、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会造成伤口愈合不佳。一旦发生切口脂肪液化, 护士在做好一般性护理的同时, 要针对患者伤口液化的程度采取个性化护理, 给予正确的局部处理, 加强基础护理, 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患者痛苦, 促进其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后, 切口渗液消失, 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 时间为3~7d;切口愈合时间为7~18d,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院内感染。结论 一旦发生切口脂肪液化, 护士在做好一般性护理的同时, 要针对患者伤口液化的程度采取个性化护理, 给予正确的局部处理, 加强基础护理, 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患者痛苦, 促进其早日康复。

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护理

参考文献

[1] 李叶英.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和护理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2 (23) :224~225.

[2] 方新丽.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护理体会[J].亚太传统医药, 2009, 5 (5) :151~152.

上一篇:反对铺张浪费方案范文下一篇:复旦投毒案起诉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