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指导个性化教学论文范文

2024-07-27

精读指导个性化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精读课本;深度教学;自主学习

一、问题与思考

现在的数学课本比较简洁,减少了文字叙述,增加了问题探究.而部分教师与学生过度依赖校本教材与教辅资料,对课本的阅读有所忽视.这容易导致他们只关注了知识点本身,而对教材的阅读只停留在表面.学生既忽略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也忽略了知识形成过程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可是,中学数学学科的逻辑性较强,其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如果学生一直停留在对表面知识点的学习,忽略知识形成的过程,忽略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忽略各种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其数学思维与变式解决问题能力便永远无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学生是主体,教师要进一步拓宽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空间,以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提供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 .但是,现在的课堂上出现了一种不良现象:师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解题训练上.这导致教师跳不出题海,学生走不出思维定式,师生都沦为学案、校本教材及教辅资料的奴隶.这种现状急需改变,要让学生拥有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

笔者认为解决该问题有一条途径,即让课本重回主角地位,学案、校本教材与教辅资料既不喧宾夺主,又能发光发热.如何让课本重回主角地位呢?课本又如何能再次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呢?笔者觉得可以先从“精读课本”开始尝试.所谓精读课本,就是让学生深入阅读教材,找出关键词,精读知识的前后联系;精读关键词的内涵,找到知识研究的内容、方法;精读拓展空间,灵活运用新知.其间教师通过一些问题的提出,可让学生思考.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等.这样,可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即通过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实现学习目标.

二、案例与分析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对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第一课时进行教学尝试,做了对比教学实验.现提出一些具体想法和做法与大家分享.

笔者让学生读完课本的一段话后,迅速寻找关键词,并对关键词进行解读.

文段:(课本第29页)“在八年级下册,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概念,研究了它的图像和性质.像研究一次函数一样,现在我们来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结合图像讨论性质是数形结合地研究函数的重要方法.我们将从最简单的二次函数y=x2开始,逐步深入地讨论一般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针对这段话,笔者设置了问题1~3来引导学生寻找和解读关键词.学生找出的关键词有像研究一次函数一样、结合图像、数形结合、从最简单的开始、逐步深入.师生解读完关键词后,笔者设计了三个活动帮助学生完成整个自主探索的过程.

问题1:研究什么?(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问题2:怎么研究?(像研究一次函数一样,结合图像,数形结合)

问题3:从哪入手?(从最简单的y=x2开始,逐步深入)

活动1:明确二次函数研究内容.

此活动内容以表格形式呈现,表格第一列直接给出了之前学过的所有一次函数的研究内容,包括它的特殊形式:正比例函数y=kx(k≠0),函数的图像,图像上的特殊点(与x轴、y轴的交点),图像的增减性,图像有无最值,等等.表格的第二列便是需要学生通过类比研究得到的二次函数的相关性质,需要学生边研究边填写.笔者带领学生复习了一次函数方面的知识后,便开始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整个研究过程渗透着数形结合与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表格的最后增加一列,是让学生填写自己的新发现.此活动的设计目的是为学生的第一次研究搭支架.学生进行研究时,虽然已经大致了解了研究内容,但有些性质没有图像是无法研究的,探究到这里,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要通过画图像的方式来研究二次函数,并且确定直接从y=x2的图像入手.于是,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活动.

活动2:画y=x2的图像,并研究其性质.

画出图像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归纳出一些基本性质了,如二次函数图像的形状(是一条抛物线,当然这里有部分学生画成了折线,需要教师指导及说明),图像上的特殊点[与x轴、y轴的交点都为(0,0),即图像经过原点],增减性(不再单调,而是要分为两部分讨论),最值(有最值),等等.学生对二次函数y=x2的图像与性质有了大概了解,接下来便需要由特殊到一般,直奔研究主题,研究函数y=ax2a≠0的图像与性质.

活动3:对比不同函数图像,抽象共同属性.

笔者设置了探究1~3的活动,让学生思考.该活动正好是课本上第31页的思考与探究.笔者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画出各种不同的二次函数图像,并进行对比与观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考虑到本节课主要目的并不是画图,因此笔者降低了难度,选择了用几何画板来画图像辅助教学的方式,只让学生对图像进行观察与归纳.

探究1:抛物线y=1/2x2、y=2x2的图像与抛物线y=x2的图像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探究2;函数y=-x2、y=-12x2、y=-2x2的图像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探究3:二次函数y=ax2,任意選取一个a的值,研究其图像与性质.

通过活动,学生不难发现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是会变的,并且a不仅可以决定开口方向,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而为什么开口只能向上向下,而不能向左向右呢?a又如何决定开口的大小呢?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会自己提出这些问题,但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教师可以提出这些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精读课本文段,找出关键词后,得出结论.同时,笔者通过开口方向只能上下这个问题的答案引出了二次函数的对称性与它的对称轴,而这些都是不同于一次函数性质的新发现.

当学生具备一定认知后,开始总结,教师可让学生在学习卷的表格里归纳出二次函数y=ax2(a≠0)的图像与性质,即活动1中所说的表格.当学生明确了图像和性质后,笔者通过基础练习,检测学习效果.在练习中,笔者发现学生在求对称轴和最值的地方出现一些问题,但及时进行适当辅导后,基本就没有问题了.而对于课堂小结,笔者认为除了让学生自己总结性质外,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明确这堂课所用到的数学方法: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类比,要让学生明晰这些数学思想,并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能灵活运用.

三、成效与反思

在教学实验前,笔者将全年级的学生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实验班级为每个层次选择一个班.实验班(A1~A3)和非实验班(B1~B3)在学习“二次函数”时用的教学设计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本次实验,笔者主要设计了两次评价活动(由于篇幅,题目略),第一次是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进行,第二次是在九年级下学期5月份进行,是让学生研究三次函数与绝对值函数.这两次评价活动的内容对学生而言都是新函数,其中第二次活动距离“二次函数”的学习已经过去半年,学生也已完成中考第一轮复习,选择这个时候进行评价活动,笔者认为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记忆迁移能力.评价数据如下:

从整体实验数据来看,本次精读课本的教学尝试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是有点效果的.但其中也有不足的地方,如这种方法并不是所有新授课都适合,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等等.很明显,在这次实验中,不同层次的班级取得的效果不一样,同班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的效果差距也很大.总体来说,层次越好,学习能力越强的学生收效越大.

该实验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在精读课本、开展学法指导方面可以获得三点经验.

一是精读课本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精读是指深度阅读、理解课本内涵.学生先大概了解要学的知識,找出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判定等,再画出关键词,依据关键词思考:研究什么?(明确研究内容)怎么研究?(选择研究方法:用什么数学思维方法?能否借鉴以前类似知识点的研究方法?)从哪入手?(找准研究入口:一般来说都是从最特殊的入手,再类比研究到一般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般研究,可以是很多个特殊例子的对比,让学生进行总结,也可以是把特例中的具体数字换成参数,再应用旧知识研究出新的结果.这个研究过程可以有很多种途径,会用到很多种数学思维方法,而这些都有待于师生共同探讨和解决.

二是关注学法指导的两个方面.首先是备教材,备学生.对于不同层次班级,教学设计要相应调整.教师心里必须先有预设,既要将学生易错的地方事先做好预估,找好解决方法,又要将难点问题搭好研究支架,设计好每一步的问题,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还要事先准备好学生想不到的问题,从而有意识地启发与引导.教师必须足够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设计出最适合他们的学案,并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给予最到位的指导.此外,练习设置也要把握好“度”,一般最好设置分层练习,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其次是培养学生注重思考,学会提问.“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并形成习惯,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慢慢培养起来.例如,一课一思:每学习一个知识点,都要思考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找出它们的“同”与“异”;要知道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我们学习这个知识点的目的,明确它能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又如,一练一思: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教师可以让初一学生思考自己解错题的原因,思考解对题的思路,有无不同解法,等等.教师可以让初二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等等.教师可以让初三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适时地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从而总结该题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数学思想方法,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学会总结可能需要一学期、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但养成反思的习惯一定有助于其强化数学思维和提高解决变式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实践和对比,笔者认为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短期内的评价难以说明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课本的使用,多开展对学生精读课本的学法指导,对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数学思维方法及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一直去做的一件事,并且应该坚持做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家友.探析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4(3):88-91.

[2]温茂谦.中学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模式新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5):142.

[3]陈水彬.初中数学学法指导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24):118-119.

精读指导个性化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精读感悟

【教学目标】

1、熟练、有感情朗读课文。

2、感受文章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受,陶冶学生审美情趣

3、能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了解分类描写、移步换景、分镜头组合的写景方法。

4、学会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学会欣赏并恰当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掌握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欣赏并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欣赏美丽的风景总能使我们心情舒畅,激发我们对美的热爱之情,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美景吧。

运用PPT出示美丽的风景,并引导学生:

同学们,看到这些美景,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几篇课文? 展示PPT,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再次走进第三单元,走进《泉城》、《九寨沟》和《田园诗情》,

二、感悟相同

师:这些课文语言生动,展现的自然景观让人心旷神怡,让我们获得了美的享受,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来写作的呢?

1. 展示PPT,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好,齐读:首先从语言上,课文写得如此形象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这就是文章的“语言美”(板书:语言美),

语言美呀,除了华丽词语的运用,还离不开两种修辞手法,它们是?(学生举手,指生回答)对,是比喻和拟人(板书:比喻 拟人)。比喻句拟人句的运用,让文章变得更美,美得充满趣味。

展示PPT,

师:我们翻开课本,从这三篇课文里找一找,划出比喻句,拟人句,并进行小组交流。

生:小组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我们一课里找一个,来美美的读读,读完告诉大家,这句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谁先来?

老师也给同学们找到了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我们来齐读。PPT展示,学生齐读。比喻句等修辞手法好在哪里?我们看看这句话:“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可以改成“绿色的草原上”吗?为什么?谁来说?我们来看看这些修辞手法的好处,PPT展示:比喻句、拟人句可以使事物的特征具体化、形象化,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准确精练、鲜明生动,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除了运用修辞,我们还会发现每一课的语言特点又有细微的差别,

比如《泉城》这篇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用词准确,其中不同泉水流动的形态就各不相同,打开课本,珍珠泉是“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黑虎泉是“泉水从老虎的口里不断喷吐出来”,而趵突泉,它的泉水是“从泉底往上冒”。

《九寨沟》的语言又显现出另一种特点,它的语言整齐,辞藻格外华丽,作者可谓不惜笔墨,大肆渲染。我们不妨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哪个小老师可以领着我们一起读读?: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田园诗情》一文的语言相对平实,读来感觉老成持重、娓娓道来,我们来读读课文夜晚图就会深刻的感受到。小老师在哪里?齐读。

2. 除了语言,完整、清晰的结构也很重要。展示PPT,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好,齐读。从结构上来看,本单元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清晰明了、巧妙的篇章结构对我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景物特点起着积极的作用,这就是文章的结构美(板书:结构美)。这三篇课文都是课文开头都是先从整体上介绍景物特点,然后再分别介绍几处景物的具体特点,文章最后再做总结。这是运用了哪一种构段方式?(学生举手,指生回答)对,采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板书:总分总)。

三、体会不同

PPT展示,师:这三篇课文,各有各的美,作者是怎么样分别展示不同景物的美的?,想一想,同样是写景状物,它们的写景方法是不是完全一样的?

2、 这三篇课文写景状物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PPT展示,《泉城》是抓住有特色的景点介绍(板书:抓主要景点),济南有72泉,作者没有去一一介绍,而是选取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让我们加深对泉城的理解。而在具体介绍每一个泉水时,分段的构段方式都相同,都是先介绍泉水的位置,再写泉水的特点。我们来找一找泉水的位置和特点。

PPT展示,《九寨沟》是移步换景的写法(板书:移步换景)。在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地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你来找一找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眼,谁来说一说?先是“从南坪西行40公里”,再“继续向纵深行进”。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先领略了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又了解到九寨沟的异兽珍禽。

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先看看第三自然段,这一段美不美?那我们来美美的齐读一遍。我们来找一找,这一段中写了哪些景物?谁来说一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雪峰:插入云霄 湖泊:清澈见底 森林:古木参天 瀑布:高低错落

在这些景物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湖水、瀑布是详写,雪峰、森林是略写。 因为水是九寨沟的灵魂,九寨沟最著名的景观是湖泊,而瀑布的形成也与其他地方的瀑布不同。那么瀑布是怎么形成的呢?你来找一找。谁来说一说?(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

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继续向纵深行进,来到第四自然段,都介绍了九寨沟的哪些异兽珍禽?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都有什么特点?

PPT展示,《田园诗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景方法?是分镜头组合写景方法(板书:“分镜头组合”), 作者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采用了荷兰景物的几个分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典型的荷兰美景,哪几个?谁来说?对,是奶牛图、骏马图、家畜图、傍晚图和夜晚图,从这五个既不相同但又极具代表性的方面向我们铺开了一幅画卷,把荷兰田园的美丽风光一个个向我们做了介绍。

写景状物的方法有很多,这三篇课文分别运用不同的方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学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写景方法。

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PPT展示:先自由读,再齐读:在写景文章中,通常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事物写得更加生动、具体,并使用合适的结构方式来谋篇布局,这样文章能更加条理、清晰。而不同写景方法的运用,让每篇文章都美得不同,美得有特色。

四、作业设计

1、再次体会三篇课文的写景方法。

2、小练笔:《我的美丽家乡》

【小练笔评价标准】

1、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2、展开合理的想象,情景交融;

3、语句优美;

4、书写认真规范,标点符号使用准确。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写景状物 泉城:分类描写 九寨沟:移步换景

田园诗情:“分镜头组合”

语言美:比喻 拟人

精读指导个性化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英语精读教学更是离不开文化的渗透。本文通过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文化和精读课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如何在英语精读教学中导入文化。

关键词: 英语精读课文化语言文化导入关系

一、引言

英语精读课是学生学习英语最根本的中心课程,对精读材料的引进及精读材料的讲解,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让学生掌握英语的切实可行的重要教学手段。精读课的作用是多重的,既是听说课、阅读课,又是语法课、写作课。精读课教学中兼顾多样性、多重性,无疑会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得到多重训练,最终达到目的。因此,在英语专业诸门课程中,精读课历来被认为是核心课程。然而,长期以来,在英语精读课上,教学总是围绕着语言的基础知识展开。师生双方都把精力用在机械的语法规则、词汇记忆及句型操练上,误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就能将英语运用自如了。但是,在实际的交流中,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在这里我并不是否认上述教学带来的好处,但是更多的情况是,学生虽然已经拥有了丰富的语法知识和词汇量,能造出许多语法和语义意义上正确的句子,他们却不能适时得体地运用,造成交流中的语用失误。

可见,教学仅限于语言形式的方面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国际间交流日渐频繁,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英语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因此,更多的外语教学专家认为学习外语不仅仅是学习这门语言,同时还要学习这门语言的文化,了解语言在文化中的正确运用,才是学好外语的根本,才能做到自如地交流。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英语中的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tura,原义是“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的意思。从广义上,有些学者把文化说成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从狭义上理解,他们认为文化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而语言是什么呢?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以言语形式进行表达和理解的一种音义结合系统,是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因此,要理解语言就必须了解文化,要理解文化就必须了解语言。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要知道选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决定了在英语精读课中,英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知识的输入,把文化知识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真正学好语言,能够正确、得体地运用。

三、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一)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简介

英语精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阅读为重点(注重文章的细微分析),辅以听、说等各方面。首先,在低年级阶段,精读课所占比重最大,每周6—8学时。其次,精读课的教学质量好坏关系到学生英语基础构建与否,直接影响到其大三、大四专业课的学习。再次,学生精读课的学习状况直接关系到其能否顺利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最后,精读课程是学生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最佳途径。作为一门基础课,精读课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至关重要。

(二)文化和精读课之间的联系

我国高校目前采用的精读教材有如下共同特点:课文几乎全部是原文材料,题材和体裁广泛,内容丰富,同时还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教材中文化含量的增加必然对精读教学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即精读教学在重视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文化知识教学。

重视文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于文章的深入理解,其中包括教师结合课文,介绍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习惯、民族宗教、社会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的文化。

(三)如何在精读课教学中导入文化

1.结合教材介绍文化内容

目前英语专业精读教材多选用的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英语教程》。我校高职高专应用英语专业则采用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英语基础教程》。无论是广泛院校采用的前两者丛书,还是我校采用的这一系列教材,文章都是英美文学知识、经典名篇、当代作品等。因此,在讲述课文之前,教师先给学生介绍一些背景知识,不仅能够加强他们对文章整体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够扩大他们的视野,拓宽其知识面。例如:笔者在讲述《新编英语基础教程》第一分册Lesson one “English Then and Now”之前,因为这篇课文是讲英语的发展史的,所以笔者在之前讲述了英语发展基于三种日耳曼语言即盎格鲁语、撒克逊语、朱特语;并且又分别给学生介绍了每个部落的历史情况,让学生充分了解语言的形成和历史的变迁是分不开的。

2.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不同语言的形成依据其形成的环境、文化习俗等有所不同,因此,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对于语言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词汇又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差异。以往教师在教授单词时,过多地注重词的发音、拼写、词形变化及字面的意思,而忽略词汇深层的内涵意义和实际运用。而有些教师则对词汇教学不够重视,认为词汇并不需要教学,只要教会学生读会这个单词和理解它的意思,课后让学生自己去背,然后让学生听写就完成了词汇教学。这使得学生往往连常用词汇的基本含义也掌握不好,换个场合和搭配就不懂了。比如:“I am blue today.”如果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就成了“我今天是蓝色”,会让人觉得一头雾水,而如果熟知西方文化就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今天心情蛮忧郁的”。再如,龙(dragon)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诸如“龙飞凤舞”、“生龙活虎”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圣经》中撒旦被称为dragon。又如英美人说“Hello!How are you.”“Glad to meet you.”等。而汉语习惯讲的“您去哪?”“上街呀?”“吃了吗?”如果直译成“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had your meal?”,英美人很可能误会你要限制他们的自由或是你要请他们吃饭。因此,不能把中文的招呼用语按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成英文的招呼用语。

3.语法中的文化体现

教师在介绍某些句法结构时,可同时介绍其语意和交际功能。如附加疑问句“Lovely day,isn’t it?”实际上是无疑而问,只是英美人引起话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罢了。“Why don’t you do something?”形式上疑问句,却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和建议。“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radio?”不表疑问表请求,按照西方人的风俗习惯,提出的请求常用问句形式,以表示有礼貌的请求,但若长辈对晚辈或比较熟悉和随便的人之間可简单地使用祈使句。

4.阅读中结合文化知识

在英语阅读中,文化背景的渗透,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正确理解,而且可以为学生在不同语境中正确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风俗习惯、法律制度及行为准则等方面的问题,其应该最大限度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黯熟英汉两种文化的现实差异,只有这样,才会加深对文章的了解和掌握,否则,理解就会受阻。比如:The path to November is uphill all the way.此处的“November”为关键词,指的是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to be held in November(即将在11月举行的总统选举),显然,如果不了解November在此的真正含义,就很难理解这一句子所要传达的信息。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的学习,课文的理解还应从语篇整体把握,只有联系一个材料所反映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现状、教育制度等文化知识才能对该材料的主题,即作者写作意图、观点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反馈。只有了解背景知识,学生才能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背景知识的教学,通过历史文化知识来促进语言的学习,以便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汇、句子乃至全文的文化内涵,掌握立体的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金德军,刘露笛.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概观世纪桥,No.7,2009.

[2]陈影.浅析英语精读课中的背景文化教学.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

[3]汤莉.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差异渗透的策略.

[4]周式中.新编英语基础教程(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精读指导个性化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精读课 教学改革 语言运用能力

在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精读课的地位和作用历来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所公认。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精读课旨在为学生打下良好坚实的语言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精读课的教学模式及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传统教法和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师生都认为精读课就是讲解语法、解释课文和对重点词、短语进行学习等等。在这种通过教师讲授来全盘灌输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讲课力求面面俱到,而学生则主要是被动接收。这种单向的课堂交流(教师→学生)使得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而且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学生不仅学起来非常辛苦,经常要死记硬背单词语法,而且会使他们错误地认为英语学习不过是多记几条语法、多背几个单词短语而已。不少学生发音准确、词汇量大、语法精通,可一旦用英语进行思想表达则往往词不达意,甚至无从开口。这种学与用的脱节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如何培养和提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成为摆在英语专业教学面前的一道重要且急需解决的课题之一。鉴于精读课的地位作用以及目前的教学现状,精读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旨在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浅薄之见。

一、教学目标的调整

1.重视语言内容,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笔者一直从事基础阶段精读课教学,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在低年级阶段过分注重词和短语的用法,而对文章的内容及内容所传达思想的理解往往浅尝辄止。再加上传统的精读课注重语篇的语言形式,往往把有血有肉的原文材料切割得支离破碎来分析,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不良学习习惯。笔者认为,针对过分重视语言形式的情况,我们应该在解决基本语言形式学习的基础上,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提高学生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如果在教学目标上我们把形式看得重于内容,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一些精通语法的应试高手,而不是能够理解、应用、驾驭语言的使用者。我们应该在学习、分析内容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形式,而不能在注重形式的过程安排中忽略了内容。

2.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的另一重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和掌握实现交际需用的语言手段。在语言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只完成了教授知识的任务,如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才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以课堂提问为例,教师向学生提出与课文有关的问题:何时?何地?谁?等。这类问题比较简单,学生的回答往往也很简短。虽然这类问题对于检查学生是否读过这篇课文及是否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是必要的,但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角度看,这种问题的意义并不大。而为什么?你对……怎么理解?你对……有何看法?等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并用语言组织表达出来。我们应该通过鼓励并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及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国古话说道:授人以鱼,一日食鱼;授人以渔,终日得鱼。传统观念中,好教师应该是活字典,无所不知,而好学生就是好容器,被动地装下老师灌输的知识。然而无论多渊博的教师,所能传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无论多好的学生,只靠从老师那里获取信息也是不够的。精读课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语言基础课,是英语专业最主要的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起主导作用。因此精读课必须鼓励学生查找资料,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革新

1.更新教材

传统的精读教材存在一些问题:所选范文内容陈旧,文体过于单一,不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过于注重单纯的字词句机械的训练,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要适应新时期英语教学实际和当代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需要的教材必须既强调学生基本语言技能,又能使学生在文化、思维和语言多方面得到提高。

在这方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精读英语教程》是一部不错的教材。该教材不同于以往的编排形式,而是按照内容分主题进行编排。每一主题单元包括三篇文章,其观点、体裁各不相同,以拓宽学生思路,从不同的侧面观察思考问题。文章的选材也比较广泛,所涵盖的范围包括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在练习的安排上也独具特色:练习包括七部分——Pre-Reading Discussion, Understanding the Text, Vocabulary Development, Expression& Structure, Discussion Forum, Translation和Writing Practice.

Pre-Reading Discussion 安排在课文前,起“热身”作用。Understanding the Text 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Factual Question,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与解释课文的难句,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Vocabulary Development部分注重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Expression & Structure 不再只偏重于语法,而是把语言视为由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则所共同决定的结合体,即语言是由有关语音、词汇、语法的规则和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这有助于让学生有意识地注重文化、思维和语言之间的有机联系。Discussion Forum集中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Translation摈弃了以往的单句训练,突出了句子在篇章中的语义。在每课后面增加了围绕课文内容的写作练习,强调了应用能力的培养。

2.改变课文教学的重点,增加练习和讨论阶段的比重

过去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而笔者认为应该把重点转移到篇章的角度来探讨课文。传统语法只注重语言结构分析,把语言看作是一系列独立的、以句子为单位的个体,间接地切断了句子之间、上下文之间联系及其传达的信息。“篇章是语言在交际中,特别是在书面交际中的对象和理想单位。它不只是一连串句子和段落的集合,而是一个结构完整、功能明确的语义统一体。”只有通过把握篇章结构,才能立足于文章整体高度,全面把握上下文中所产生的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只有对篇章结构和语义表达的全面解读,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最准确地获取作者所传递的信息。

通常我们会把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用来讲授,而只留出少量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和讨论。笔者认为,练习和讨论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键步骤,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应该尽最大努力创造语言环境,使得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比较自然地习得语言。

3.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理解和使用某种语言和他对与该语言相关联的文化的了解程度也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在精读课上增加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也是十分必要的。在精读课的学习过程中结合课文介绍一些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想态度等。这样既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内容又可帮助他们逐步学会用得体的语言和方式进行交际的基本技能。

三、具体教学方法的改良

随着心理学及其研究成果的不断发展,教学理论和方法也在日益变化和发展着。如何在众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中找到最适合我国学生、最有利于实现当代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策略是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效的关键。

笔者认为没有一种方法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一种方法是一无是处的。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应该结合不同的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调整。交际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结合就是一例。传统的教学法虽然有其明显的弊端,但毕竟还有其可取的一面。它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及熟练程度,在教学中推崇一个“精”字,这使得学生对语法和词汇知识的掌握非常扎实、牢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舍弃传统法,而应该发挥其“利”的一面。交际教学法认为: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交际,培养交际能力就是语言学习的目标,只有努力进行交际才是掌握所学语言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对所出的错误不必给予过多的纠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中所涉及的语言、词汇、句型、语法等内容,应鼓励学生课前独立自学。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传统教学法对课文中语言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但这只是课堂的一些准备工作、基础工作,绝不能是重点。

2.从课文的整体布局和篇章结构入手,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设计各种问题和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然,对文章的修辞、作者的写作技巧及引发的深层思考等问题也可让学生展开讨论,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又能使所学语言知识派上用场。

3.突出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拓展、延伸课文内容。针对课文涉及到的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背景知识,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前自己去搜集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简短的报告,最后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这将十分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和提高文化素养。

4.进行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交际法的一个重要形式,通过小组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恰当地使用语言。一般情况下,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人数较少(5—6人)的组,然后分配给每组不同的交际任务:例如讨论美国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如何有效控制犯罪率的上升,等等。每组讨论之后要派出一个代表总结出他们的观点(代表由组员轮流担任),全班同学给予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和感谢,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有必要时可以让组与组之间再次进行交流。

通过讨论,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他们获取了自己不知道、不熟悉的信息,并且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大量用英语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并且在没有教师参加的平等、轻松的气氛之中,学生更容易克服畏惧心理,从而大胆地开口说英语。经过这样的小组活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将得到不断的提高。

5.其他灵活形式。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运用,但须视实际情况而定。如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来上课;让学生来做课前的Presentation;组织学生进行话剧表演等等。所有这些方法无非是要把课堂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变成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的交际提供足够的空间。把“知识型”课堂转变成“交际型”课堂,使学生成为交际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结束语

教无定法,适则可取。我们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不断地调整英语教学。精读课的教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过程中,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效。笔者相信只要大家能够把握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加上适当的教法以及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我们精读课教学的效果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Harmer, J. The Practice of Language Teaching[M].Longman, 1983.

[2]何慧敏,徐景陵.试论大学专业外语教学中的小组活动[J].外语界,1992,(4).

[3]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

[4]章运椿.在精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J].外语界,1995,(3).

精读指导个性化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这门艺术的探讨,达到有效地提高专业精读教学效果的目的,并对课堂提问的现状、类型、问题的设计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语专业精读课;课堂提问;提问艺术

良好的教书艺术莫过于娴熟地使用问题。课堂提问是英语精读课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课堂提问这门艺术的研究,能有效地提高英语精读课教学效果。

一、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提问现状

精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阅读为重点辅以听、说等各方面,涵盖全面的英语技能知识。当前,许多精读教师对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与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缺乏艺术性。有些问题肤浅、平庸、缺少信息沟,问法单调,只能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1.了解性提问。这类问题主要是老师为掌握学生对事物的了解情况。

2.体验性提问。这类问题主要针对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

3.预测假设性提问。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做出预测或推测。

4.知识性问题。这类问题是根据课堂需要,教师对学生已学知识或已有的背景知识进行的提问。

5.理解性问题。这类问题可检验学生对材料所提供的重要事实或特定细节的掌握情况,也可训练学生迅速获取重要信息的技能及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及短语的能力。

6.推断性问题。这类问题是针对文章的引申意义、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而提出的。学生需根据文章提供的事实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

7.分析性问题。该类问题学生需将有关的信息一点点地挑出来,把它们与整体意义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后得出结论。

8.综合性问题。该类问题要求学生把文章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拼凑到一起,进行综合加工,形成新的观点和看法。

9.评论性问题或观点性问题。该类问题就是对文章的内容、观点进行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陈述其理由。

问题的种类很多,都对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每次课都应包括所有类型的问题,具体采用哪种形式的提问,还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三、如何艺术性设计英语专业精读课堂问题

一般来说,专业精读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热身阶段、课文处理阶段、课文处理后阶段。三个阶段各有侧重,因此所设计的问题也有所不同。

1.热身阶段

热身阶段是总体式教学的重要一环,主要目的就是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因此这一阶段问题的设计必须注意到趣味性,体验性,可说性。如笔者在上英语专业《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二单元Text 1 The Teddy Stoddard Story 时,就采用了如下类型问题:

1)观点性提问

What qualifications a good teacher should have ?

2)了解性提问

What do you know about American educational system ?

3)体验性提问

What is the happiest experience you have ever had in your life ?

4)预测假设性提问

Suppose you are the teacher, what will you do ?

以上问题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想象力和英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课文处理阶段

课文处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关键所在,课文是文化背景、词汇、语法、篇章等知识的载体。通过课文处理,要求学生能把握课文基本思想和篇章结构,了解作者思路等,具有语篇理解能力。这一过程中,老师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问题主要有以下类型:

1)理解性问题

What does the sentence mean ?

2)综合性问题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third paragraph ?

3)分析性问题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where/when… ?

4)推断性问题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following paragraph ?

5)观点性提问

What’s your opinion on the attitude the teacher towards Teddy Stoddard ?

这个阶段思索性问题策略的持续使用可保持学生高度注意,使教学相融,加强师生交流。

3.课文处理后阶段

在课文处理完成以后,设计一些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复述课文、总结中心思想、课文场景表演、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等进行巩固,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掌握。这一阶段的问题应与课文密切相关。有以下类型:

1)综合性问题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

2)分析性问题

What’s the style of the text ?

3)推断性问题

What kind of career would you like to do ? Why ?

这一阶段的问题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文,培养其思维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四、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问题要讲究趣味、结合实际。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教师有艺术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振奋感情、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教师在课堂上应时时体现出爱。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教师要给予提示,诱导学生作答。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以肯定为主,肯定其勇于回答、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精神。

3.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突出主体,引导思索

设计的问题要能突出主体,发展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发现原因,引导思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少提“封闭式”问题,多提“开放式”问题,给予学生足够时间展开讨论并充分让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

4.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

教师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创造一种能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的情景。教师要注意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引起他们的共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不断拓展知识。

5.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的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潜能才能发挥出来。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讲究艺术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问艺术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也证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的艺术——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对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应深入研究提问的艺术性,帮助学生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提问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连小裕. 大学公共英语课堂提问的艺术[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2).

[2] 岳成. 浅谈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J].中国科技信息, 2005(09).

精读指导个性化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 学生的翻译能力现状

大学英语精读教材的每一课后面都有汉译英习题, 有些课后的阅读文章中有把画线部分译成中文的习题, 学生做这些题目时, 感到很吃力, 没法完全做对, 有的甚至不知从哪下手。给学生一段英文, 即使其中没有生词也翻译不出来。有时在课堂上连续几个学生都译不好同一个句子, 勉强译出来, 也是不尽人意。英译汉的句子, 译出来晦涩, 连中国人都难懂, 更不用说带有文采了;汉译英的句子, 不是译成中国式的英语 (Chinglish) , 就是时态、语态用错, 有的甚至最起码的单复数形式也弄错。现在的本科生都是通过高考才进入大学的, 毕业时大多通过了四级考试, 理应有相当的翻译能力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高分低能的现象呢?这是值得思考的。

2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2.1 部分人认为, 翻译法会使汉语干扰英语学习从而忽视翻译法教学

母语是学习外语的辅助工具。当然, 我们也承认汉语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和干扰, 但只要采取措施是可以避免或减少这种影响和干扰的。我们不能因为汉语对学习英语有影响和干扰就在教学中完全忽视翻译法的教学。英语和汉语都是较发达的语言, 发达的语言有他们的异同点。有比较才能鉴别。有鉴别, 才能发现两种语言的异同处, 才能加深印象。我认为, 让学生弄清两种语言的异同点, 这对学习英语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2.2 教学中缺乏翻译法的教学, 和对学生缺乏进行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在70年代以前, 我国的英语教学对翻译法还是相当重视的。到了70年代后期, 随着各个教学流派的涌入, 就产生了一种似乎大力提倡重视听说教育, 翻译法就再也用不着了的倾向。人们在青睐交际法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听说法 (The Audio—lingual Approgeh) 和:认识法 (TheI=Cognitive Approach) 等教学法的同时, 翻译法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冷落——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这不能责怪我们的老师, 因为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从中学到大学基本上是应试教育。师生们几乎都是在忙于应付考试, 中学英语要应付高考, 大学英语要应付四、六级考试, 学校、社会给予老师的重压是众所周知的。而四、六级考试大都是标准化试题, 只有少量的翻译题 (一般是将阅读理解文章中的画线句子译成英文) 。鉴于这些原因, 翻译法受到忽视就可想而知了。

2.3 一部分人的急功近利思想, 阻碍了翻译法的教学

自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以来, 出入境的人数猛增, 有些基础知识不扎实、不懂或很少懂翻译法的人也能与外宾说上几句。尽管错误不断, 但外国人也勉强能听懂。于是, 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就产生了只要能说上几句就行的思想。有些外语培训学校 (班) , 经过二、三个月的培训就出“人才”, 这使有些人就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想法, 这些想法大大地妨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翻译法的教学。

2.4 学生缺乏对翻译法的正确认识

由于目前的考试客观题多, 主观题少, 试题中没有或只有少量的翻译题, 学生误认为不掌握翻译技巧, 也能学好英语, 也能过级;因而对翻译不重视, 对课后的翻译题不做。试问, 我们的一般学生有几个能完全用英语思维呢?既然不能完全用英语思维, 学生在做阅读理解、填空等题时, 在猜词:释义、推论等过程中, 有几个不做点“心译”呢?当然, 这种“心译”不能算真正的翻译。但是, 这种“心译”就是对文章的尝试性的翻译和理解, 然后过渡到完全肯定和理解。

3 翻译法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翻译一个句子或一篇文章, 要涉及到一个人的词汇量、时态、语态、句型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无怪乎有人说翻译能较全面地体现一个人的英语水平。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张培基先生把翻译的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要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翻译时做到“信、达、雅”, 似乎要求过高。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译”提出了具体要求:“理解正确, 译文达意”。基本要求 (四级) 提出为每小时译速是300英语单词, 汉译英为每小时250汉字, 较高要求 (六级) 的英译汉为每小时350个英语单词, 汉译英为300汉字。两个要求都必须做到“译文达意, 无重大错误”。由此可见, “译”在教学中占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要达到这些要求, 只靠重视听说教学是难以做到的。当然, 笔者并非在此反对听说教学法。也并非想倡导逐字逐句的翻译教学, 只是认为, 在强调听说教学的同时, 不应忽视翻译法的教学。在精读教学中,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朝着“信、达、雅”的目标迈进。

现在的四、六级考试中, 阅读理解占了40%, 如果学生没有语码转换意识, 就难以理解文章的原意, 就难以做对阅读理解题, 势必影响考试成绩。翻译法有助于阅读理解, 提高阅读效率, 何乐而不为呢?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根据班级、专业、时代的要求等, 灵活运用教学法, 在英语精读教学中, 不应忽视翻译法的教学, 使学生在提高听、说、读、写的同时, 培养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

摘要:精读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是必须的, 但是要高度注意, 除培养学生听、说、写的能力外, 应训练学生的“译”的能力, 即注重翻译法教学。

上一篇:陈列展览与社会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体育课程个性化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