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财政学论文范文

2023-12-31

应用型大学财政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当今教育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许多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所以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必须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采取有效的策略指导他们更好的就业。基于此,本文重点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并详细的论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指导策略

应用型本科学校主要以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应用人才的培养要求变得越来越高,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學生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效的指导学生实践,给予他们有效的就业指导。但是就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来看,许多高校并不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能够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从而导致他们在就业中出现诸多的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根据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给予学生有效的就业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进行就业择业。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淡薄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对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只是秉着从众的心态,以期望在以后找一位安稳且高薪的工作,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那么会严重影响教师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进而降低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但是,就目前来看,许多大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他们过于追求优质的生活,加上他们对就业形势不够了解,就业观念比较理想化,导致他们在就业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同时,有一些大学生自身认识不足,并且对就业没有深入的规划,心理素质也比较差,导致他们在就业中难以克服困难,从而影响了就业的效率。

(二)就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

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导致许多大学生缺乏就业经验,从而导致他们在就业能力和水平都不高。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许多就业指导工作通常由就业指导中心和任课教师共同完成,而一些教师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能力,导致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并不顺利。二是,有一些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也不能够根据本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的设计就业指导方案,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不佳。

(三)大学生就业意识不强

就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比较淡薄,导致他们的就业效率比较低。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大学教师过于看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而忽略学生今后就业方向以及观念的引导,导致许多大学生对人才市场需求不够了解,进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就业不知道如何去面对,从而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二是,许多大学生在面试失败以后,往往会产生自卑、消极的情绪,长时间下去就失去了就业的能力,从而放弃就业。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策略

(一)校企联合,共育人才

1.邀请优秀的企业人才做导师

校企联合是目前高校教育教学经常采用的方式,学校有效的开展校企联合,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对他们今后的就业起到良好的指导效果。因此,应用型本科学校为了更好的为企业培养实用性的人才,可以定期邀请企业工匠做导师,给学生讲解一些实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进而能够提高他们今后的岗位适应能力。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校企联合重要的形式之一,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不仅可以使大学生进行实践演练,让他们提前对所从事的岗位有深入的认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岗位的适应能力,而且企业可以从中筛选出更加优秀的人才,以提高自身的人才储备。但是,实训基地的建立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企业,还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因此,学校首先要主动适应企业的要求,联合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其次,也要寻求政府的大力支持,以为实训基地的建立筹集更多的资金。

(二)精准就业服务指导工作

精准就业指导工作是目前解决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只有做到精准就业服务指导工作,才能够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克服今后就业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而提高就业择业的能力。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到精准就业指导:一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开展除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以为的相关课程,例如,办公室技能、人际关系等,并且对学生的职业倾向做问卷调查,把他们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二是,做好就业宣传工作。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创业,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三是,做好就业择业教育工作。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对就业择业保持良好的心态,切记不切实际的就业目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相关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有效的指导,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起科学的就业观念,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就业的种种困难,提高他们的就业效率。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要重视起起就业指导工作,以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就业观念,给予他们就业以正确的引导,有效的提升他们的就业信心,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才培养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高素玲 . 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8(02):126-128.

[2]冯宇楠.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与指导策略[J].就业与保障,2021(01).

应用型大学财政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校逐年扩招,走向大众化,这让更多学生有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问题和挑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了社会焦点和热点。本文对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困境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剖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困境 高等教育大众化 对策

一、时下大学生就业的困境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快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战略,大学毕业生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就业问题逐渐凸显:“未就业、待就业、被就业”等问题重重,就业形势严峻,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则将阻碍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他根据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能够容纳适龄人口的比例,把高等教育发展划为三个阶段:适龄人中高等教育入学率大约在15%以内的为精英教育阶段;大约在15%~50%内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在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①。截止到2013年08月19日,据教育部公布,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进入了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教育部表示我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达到2020年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的。

随着2014年7月新的毕业季到来,意味着就业季的来临。2013年在网络上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刷新纪录;2014年达到727万人,成为历年来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年,被舆论冠以“更难就业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像雾霾一样,成为人们无奈却无法回避的话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建设永远都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人才永远都不会过剩,永远都会供不应求。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是大量大学生“怀才不遇”,“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并存,为什么大学生就业会走入这样尴尬的困境之中呢?

第一,从体制上看,就业体制尚不完善。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坚持“统包统分”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从1995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这种就业制度存在不足,缺乏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及相应的就业指导,于是产生了很多就业不公平现象,如高校毕业生受到性别歧视、学历层次低的受到学历歧视、外地高校毕业生受到地域或户籍歧视等,这些都阻碍了高校毕业生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匹配,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第二,校企供需脱节,某些高校不顾自身定位和市场需求盲目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导致大学生进入就业岗位后出现“学非所用”的尴尬现象。高校批量培养的人才与市场所需相脱节,大学与社会没有成功对接,造成人才严重浪费。近年来,高校逐年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教育数量提高了,教育质量反而下降了。大学只是给大学生贴上了人才标签而已,培养的根本就不是人才。第三,用人单位在户籍、性别、年龄等方面设置五花八门的就业门槛,且对于女性毕业生有一定的就业歧视,不少用人单位片面考虑女大学生的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排斥女大学毕业生。此外,某些用人单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和地域性歧视。第四,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三重三轻’的就业现象,即‘重沿海,轻内地’、‘重城市,轻农村’、‘重国有,轻民营’”②。很多大学生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出来,他们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城市出身的大学生更觉得受不了农村的“苦”,很多大学生持有“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的观念。第五,就业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制约大学生就业,有的岗位报名人数人满为患,有些岗位却无人问津,这是因为就业信息流通渠道不畅。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主要有:校园招聘会、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人才网站、人才市场、亲朋好友的推荐和介绍等。校园招聘会和人才网站是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人才网上提供的就业信息相对比较少,更新较慢,一些毕业生很少关注就业网站上的信息,就业指导部门没有进行相应的就业指导与调控,造成就业信息渠道不畅,就业岗位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第六,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才结构不均衡。造成边远贫困地区无人就业,经济发达地区无业可就的尴尬局面,北漂族、蚁族亦成了这个时代的新宠儿。

二、针对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中国当代高等教育陷入困境,莘莘学子的就业问题堪忧。大学生就业如何走出困境?笔者针对大学生就业困境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政府方面应该针对大学生就业困境制定相关促进就业和就业保障政策。今年毕业生总数727万,为历年来最多,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及保障就业。第一,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加快实现东西部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减小城乡差异,实现就业均衡。第二,政府应与用人单位加强合作与联系,多方位拓宽就业渠道,增加相应岗位,鼓励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使人才得到充分利用,第三,创造良好的就业社会环境,维护良好的就业市场秩序,打击不法分子,防止刚毕业的大学生受骗上当。第四,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取得一定成效的,给予相应鼓励;对于创业成效不太好的,给予相应补贴和救助。第五,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对于有学历、年龄、性别、地域等歧视的用人单位,制定相应惩罚措施,保障就业公平。第六,政府与高校联盟,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需要的人才;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加强大学毕业生的法制观念,使就业受到歧视的大学生能主动维权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对于“待就业”、“未就业”的学生进行登记,给予相应的就业帮助。最后,政府在制定和完善就业保障制度之后,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将就业保障制度落到实处,保障就业公平。

(二)高校方面合理设置专业结构,加大就业指导力度。首先,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主导,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努力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也可以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如加拿大在专业培养方面加入了“合作教育课程”,这是加拿大高等院校普遍实行的一种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美国的职业学校实行的是订单式教育,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校企供需进行了很好的接轨。所以,中国的校企应该加强联系,才不会造成人才的浪费。其次,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根据萨柏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为毕业生提供择业心理、面试技巧、面试技能的培训。萨柏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由萨柏(DonaldE.Supper)提出,他是美国职业生涯发展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1953年,萨柏通过长期研究,系统地提出了有关职业生涯发展的观点,将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从0-14岁)、探索(从15-24岁)、建立(从25-44岁)、维持(从45-64岁)和衰退(65岁以上)五个阶段。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指出,由于人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贯穿人的一生,各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前一阶段的发展情况关系到下一阶段的职业发展状况,所以要根据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实行不同方式和内容的指导。该理论注意到了‘人的职业心理处于一种动态过程中,个人和职业的匹配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从而从动态角度研究人的职业行为和职业发展阶段’”③。所以,高校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实施长期的、实时的、有效的指导,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结合自身情况,准确定位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不盲目随从,跟大流。

(三)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拓宽就业视野。根据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职业类型和劳动者按个性及择业倾向分为六种类型,分别为:常规型、实际型、社会型、调查研究型、开拓型和艺术型,该理论的实质在于劳动者职业性向与职业类型的相互匹配。大学生要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要有清晰的自身定位和务实的择业观,不要盲目选择,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职业选择。“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提高自身能力,着重培养七方面的核心技能和竞争力:收集、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沟通思想和信息的能力;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与其他人和团队一起工作的能力;使用数学的意识和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应用技术”④。

此外,大学生还应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即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使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用人单位应该改革用人机制和保障机制。某些用人单位依然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这将阻碍人才流动与社会发展。用人单位应该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进行招聘,杜绝人才浪费和社会财富浪费现象。所以,用人单位应该改革用人机制,保障公平就业,杜绝就业歧视。

三、结语

“就业是谋生的手段,谋生乃民众生存之道”⑤。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及学生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探索解决就业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和新对策,才能走出时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提高中国当代高等教育质量,解决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工程。

注释:

①姚裕群.论我国的就业政策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J].人口学刊,2004(4):8-9.

②柴博.国际视野下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08(5):6-7.

③仵林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10):9-10.

④彭军.教育类硕士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5):7-8.

⑤王丽平.我国平等就业机会保障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1.

应用型大学财政学论文范文第3篇

1. 公共财政:政府为了满足国民的公共需求,在提供公共产品与劳务过程中所从事的经济性收入、支出活动。

2. 政府预算:经立法程序批准的未来财政收支计划。国家以社会经济管理者身份取得收入,并用于维持政府公共活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等各项支出的政府基本收支计划。

3. 现代税收:政府出于提供特定公共产品和公共劳务的需要,通过法律形式对其社会成员规定的强制性的、不付等价物的货币支付。

4. 税收哲学:指合理分配税负担的标准制定以及解释此标准合理性的理论。

5. 税收归宿:是指税收负担的影响范围。研究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说明特定税收负担最终是由哪些社会群体承担的。

6. 公债:又称国债,是以政府自身的信用为基础,通过证券发行的的形式,与其国民建立的还本付息的债务关系。

7. 财政政策:指政府在使公共财政所有不同要素完成其基本任务的情况下,共同地用于实现各种经济政策目标的方式、方法。

8. 经济周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上下波动的现象。

9. 公共产品:社会需要但私人不能提供或不愿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10. 商业周期: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11. 财政支出:政府为履行各项职能而对货币形式的经济资源的支配和运用

12. 帕累托标准:对既定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改变,即不会使一个人的状态变好也不会使一个人的状态变坏。

13. 增值税:以产品自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交易环节上发生的增加价值为税基的征税。 14. 税负转嫁:纳税人在市场交易过程中通过改变价格的方式将一部分或全部税收负担转移给负税人的过程 单选填空

1. “财政、宗教、法律、议会”被培根誉为政府的“四大柱石”。 2. 现代政府的三大职能:

① 对外职能:保护自己的社会免遭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

② 对内职能:保护本国社会内部各成员生命及财产免遭其他社会成员的侵害。(司法) ③ 综合职能: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这种事业,不能期望个人或少数人出来创办或维持。这一职能的充分发挥,绝对有助于便利社会商业的发展和促进人民教育。 3.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辅的不可或缺关系。 4.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① 非直接生产性特征

② 非破产特征(理财原则多样性特征) ③ 规制约束性特征 ④ 政治参与性特征

5. 公共财政的本质:集中提供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公共产品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增长、变化的公共需求。(满足公共需求)

6. 税收的本质:国民收入或国民财富的转移。 7. 税收的基本特征:目的性、合法性、强制性 8. 税收的分类:

(1) 根据不同的税率结构:比例税、累进税、累退税

(2) 按照具体的课税方式:全面税与特定范围税、直接税与间接、对人税与对物税 9. 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平等原则、确定原则、方便原则、效率原则

10. 瓦格纳的税收原则: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平原则、税务行政原则 11. 现代税收原则:税收效率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税收稳定原则、税收法定主义原则 12. 拉弗椭圆:说明税收政策调整和税收收入变动的关系的曲线。

① 在PS区间:

两个税率均在正常区间变动,其特点是:固定其中一个税率而提高另一个税率,就可以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

无论在何种政府收入水平上,按相反方向变动两个税率(如降低劳动税率,同时提高资本税率)也可以保持该收入水平不变。 ② 在PQ区间:

劳动税率进入了它的禁区,保持资本税率不变时提高劳动税率就会造成政府收入的下降。保持劳动税率不变,提高资本税率则仍然可以提高政府收入。

无论在何种收入水平上,只有按相同方向变动两个税率才能保持该政府收入水平不变。 ③ 在QR区间:

两个税率都进入了它们的禁区,无论固定哪一个税率而提高另一个税率都会造成政府收入下降。

若保持政府收入水平不变,提高一个税率必须同时降低另一个税率才行。 或者,固定一个税率,同时降低另一个税率才可以使政府收入提高。 ④ RS区间:

资本税率进入了禁区,保持劳动税率不变,提高资本税率必然造成政府收入下降;而保持资本税率不变,提高劳动税率则会使政府收入上升。

如若保持政府收入水平不变,两个税率必须(在如PQ区间那样)按相同方向调整才行。

在正常税率变动范围里(如在PS区间),政府可以通过提高税率的办法来增加其财政收入,对稳定财政收入通常有短期效果。

税率变动直接影响经济产出水平,相对较低的税率往往会带来较大的产出规模,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有长期作用。 13. 财政政策之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① 在保持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状态下,实现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

② 宏观经济调控的短期目标是“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连续的短期目标的实现就意味着创造了促使“国民经济稳定发展”(长期经济目标)的基本条件。

  前者在80年代以后是5.5% ,以前是4%。,通胀率为2%-3%。

所谓物价稳定,并不是指商品间的相对价格水平不变,而是指物价总水平的变动应该与工资水平的变动保持一定的幅度。

14. 宏观经济调控中政府的角色:为实现这一基本目标,政府在财政活动方面就要针对不同经济形势,相应地对其财政收支进行必要的总量调整与结构调整以取得“逆商业周期而动”的效果。

15. 财政风险的种类:很多,但主要有两类

① 外生性财政风险:政府财政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即那些政府难以或根本不能掌控的因素。

② 内生性财政风险:基本是财政系统内部各种不利因素引发的,因而内生财政风险才是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需要政府化解也可能化解的财政风险。 16. 内生性财政风险的诱发因素:

① 政府职能界定不清,导致政府与市场关系不协调。 ② 财政立法滞后,某些法规不合理。 ③ 财政管理制度和专项管理制度不健全。 ④ 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决策过程。 ⑤ 事前、事后财政监督不利。

⑥ 政府官员的道德和责任问题及技术问题,如理财的技术性手段不完善(预测、预警、纠偏和了解国民偏好等)。

⑦ 国民不关心公共决策过程,失去了应有的监督和约束。 17. 美国财政管理体制的特点:

① 分级财政体制:以三级政府的事权划分作为财权划分的基础,而事权划分又以法律为依据,以规范化财政补贴制度和合理划分税种为保障。

② 州和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自主权:如可依法开设或废除某些地方税种、规定地方税税率、发行地方公债、制定地方财政政策和法规等。

③ 联邦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因为职能扩大(经济增长与稳定就业),需要统一的政策安排和指导。

④ 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是一种独特的合作关系,体现着制衡原则。 18. 分权体制的一般特征: ① 依国家法律确定彼此的财政职权(财权与事权)和相互关系

② 地方政府可依据地方法律制定符合本地区的财政开支及税收政策。 19. 分权制中的政府间收入分配

(1)赋予地方政府独立的税收立法权和管理权。

特点:地方自治程度高,但税收管理复杂。(美国) (2)中央定税种,地方定税率。

特点:

①降低了中央税收立法成本和管理成本。

②两种形式:地方以中央规定自主征税;中央代征然后转移给地方政府。(加拿大) (3)税收及税率和税收管理权统一由中央政府负责,然后由各级政府分享。

特点:地方没有征税权,因而自治程度较低。(德国) 20. 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体制

(1)国家税制原则:公平、明确、简便、效率 (2)地方税制的其他原则:

①应体现决策者的会计责任原则,即兼顾民主决策和经济效率,又保证地方税负担不发生输出性。

②应尽量按利益原则办事,以提高个人与集体福利。 ③应体现税收中性原则,以避免扭曲地方经济的发展 21. 财政分权管理体制与宏观经济调控

① 政府能否有效提供公共产品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② 西方学者认为,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私人投资活动,该职能本质上与经济稳定职能相冲突。

③ 在大多数国家,公债管理成为中央政府宏观经济控制的一个财政工具。 22. 在财政分权管理体制下,允许地方政府根据需要发行地方政府公债的好处: ① 减轻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财政援助的负担。 ② 缩小中央政府的公债发行规模。 ③ 有效控制公债货币化现象。

23.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财政分权管理体制的理论依据: ① 实行自治程度较高的财政分权管理体制(财政联邦主义),更多的财政义务实际上被下放到各级地方政府,就会明显地减少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减少其利用货币权力,通过货币体系,为其财政活动融资的需要。

② 在实行自治程度较高的财政分权管理体制(财政联邦主义)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的预算约束。

③ 加强同级政府间、不同级政府间的商业式经济竞争,只要这种竞争突出表现,在税收活动和市场管理方面,就可以有效地改善资源配置状态,提高经济生活的福利。 24. 公债种类:中央和地方公债、国内和国外公债(内债和外债) 25. 公债的特点:

① 自愿性、偿还性、再分配性 ② 偿还债务具有保障性 ③ 流动性强(使用权的转移) ④ 私人财富的保值与增值性

26. 依据不同税基对税收进行分类:所得税系,货物税系,财产税系和社会保险税系。 27. 增值税优越性:税不重征、道道征税的原则,税收中性原则,简化了税务管理,防止了偷漏税行为的发生

简答题

一、 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一) 公共财政的资源再配置职能:

1. 资源再配置定义:政府为满足共公产品和劳务需求,按一定经济标准把社会资源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做合理分配。

2. 具体表现:通过财政过程使经济资源在两类产品生产上达到最优配置。 (二) 公共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职能:

1.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决定与收入分配  影响因素:

 微观层面:偶然性 、个人选择、别人选择  宏观层面:非市场因素:走私、灰色收入等  市场因素:竞争的结果

 作用:一方面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率,另一方面使贫富差距扩大。 (1) 劳动收入决定:

① 在劳动力同质假定下,劳动收入差异原因有: 1) 个人因素,如健康状况的变化,

以外事件的影响; 2) 行业因素,就业之行业兴衰直接影响个人的劳动收入; 3) 个人寻求更好收入来源行为的结果,如转换工作岗位的及时性 ② 在个人基本能力相同之假设条件下,劳动收入差异原因有:年龄与教育 1) 在同样受教育年限或同样教育水平下,年龄差异导致收入差异; 2) 在同样年龄情况下,受教育年限不同或受教育水平不同,导致收入差异。 ③ 闲暇价值

 上述各因素剔除后,劳动收入差异可以归结为:能力、市场、能力投资、传统文化因素作用 (2) 财产收入的决定:

① 财产收入的差异主要决定因素:个人储蓄(投资)的多少、储蓄的利率(投资的收益率)高低均影响财产收入

② 继承的财产,受继承数量和后来的变化影响。 2. 方法:

(1) 累进所得税制和转移支付制相结合(直接措施)

(2) 对个人和不同类型企业实行差别税收政策或税收优惠(间接措施) (3) 政府不同方式的财政支出。 (三) 公共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

1. 经验说明,不可消除的商业循环及其纠正成本过高,也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在适当的情况下,政府介入,通过发挥政府特定的财政职能作用,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对市场的自身矫正能力不足作出补偿,并且起到稳定宏观经济的作用。市场经济过程中政府干预条件下形成的宏观经济稳定通常指具有短期意义也是不能忽视的。因为以经济效率改善和经济福利提高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改革以及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等,作为国民经济长期目标,皆有赖于宏观经济的稳定才可望实现。

2. 方法: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变化趋势,逆向变化其现行的开支政策和税收政策,就能够改变国民经济运行方向,减轻商业周期的波动,使国民经济沿着理想路径发展,最后实现低通胀的充分就业状态。

二、 拉弗曲线

1. 拉弗曲线的定义:表示税率和税收关系的曲线。 2. 拉弗曲线对税收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的指导意义:

① 在税率低于t0时,提高税率会增加政府收入;当税率超过t0时,继续提高税率,会降低财政收入。所以t0是最佳税率,即在此点政府实现收入最大化。

② 从t0到100%的税率调整区间均是税收禁区,在此区间只有降低税率,才能增加政府收入。

③ 除了在t0时的最大税收收入外,任何规模的税收都可通过两种税率取得,即高或低税率,通常采用低税率。

④ 最重要的指导意义:“任何单一生产要素的课税率发生变动,都将影响其市场参与能力,这进而会依次影响经济产出和税收基础。”

三、 自调节财政政策(内在稳定器):

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种特殊政策安排,财政制度自身具有内在的自动稳定功能,即政府税收和支出按经济状况反周期地自动变动,从而对总需求产生一定的稳定影响。

四、 现代财政政策形成的理论依据:

投资不足是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源:

在繁荣后期,人们对资本品的未来收益预期过于乐观,在利率上涨或生产成本增加时,仍然增加投资。结果乐观过度,购买过度。在资本的边际效率(预期利润率)突然崩溃时,人们对未来收益彻底失去了信心,由此流动偏好加强,投资量锐减。

也就是经济处于“凯恩斯陷井”状态:

此时,即使金融当局再次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结果经济更加难以复苏。 因此,在经济萧条时期,特别是在私人投资不足情况下,政府必须干预经济,即增加政府投资,以促使经济的复苏与增长。

论证:

财政政策效果分析(有图!书P340-351) (一)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效果 1. BP>LM时:

在a点内外均衡的条件下,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IS右移至IS’,Y和R同时提高,并出现逆差。掌握大量本币的外商急于将其兑换成外币,在本国的外汇市场上,Ms>Md,结果本币贬值,即汇率下降,这导致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使得BP曲线向右移动至BP’。出口增加使IS曲线进一步右移至IS’’,在c点重新实现内外均衡。同时,随着利率R的提高,外部资本大量流入,也促进了国际收支的平衡。在c点有较高的Y和R,较低的e。 2. BP

在a点内外均衡的初始状态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收入提高,使利率升地更高。结果吸引了大量外部资金的注入,在补偿因收入扩大引发的逆差后,仍有大量余额,使得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这使得本国汇率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BP曲线向左移动;同时,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使国内总需求下降,致使IS‘左移至IS’’,在c点重新实现内外均衡。 3. 结论: ① 在BP>LM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相对更好。纵然资本不流动,即BP曲线垂直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也能发挥其基本作用。 ② 在BP

图中的a点是初始状态的内外均衡点。此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IS右移至IS’,形成新的内部均衡点b,但外部不均衡),使国民收入Y增加,进口增加并出现逆差。掌握大量本国货币的外商就要增加将其对换成外币的需求,在本国外汇市场上,外币需求大于外币供给。(本币供给大于本币需求),本币面临贬值的压力。为维持固定汇率制,该国央行只能抛外币购本币。由于作为货币供给量决定因素的外汇和黄金储备的减少,使得该国不得不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LM曲线会向左移动至LM’,在c点形成新的内外均衡。这样在e不变情况下,国民收入有所增加,但增幅小于浮动汇率制,同时利率R也处于较高水平。

2.

BP

在内外均衡的状态a点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Is曲线右移至IS’(b点),国民收入Y略有增加,而利率R却大幅提高,引来大量外部资本,形成顺差。在本币不能升值而外汇储备增加的情况下,政府只能按官定汇率满足这种额外需求,增加货币供给,形成扩张性货币政策。即LM曲线向右移至LM’,在c点形成新的内外均衡。在c点,国民收入Y大幅提高,利率R则明显下降,而汇率仍然保持原有的水平不变。 3. 结论:

应用型大学财政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型转型中对素质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是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本科院校转型  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宋军(1969- ),男,湖北天门人,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理论。(湖北  荆门  448000)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特别提到“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在此背景下,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被视作高教结构调整的切入点。4月底,教育部在河南驻马店市召开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最重要的议题就是研讨“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一、本科院校转型对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现代社会对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质量标准、价值认同等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诠释,这不仅促进了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步伐,而且强化了院校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联系。一方面,“学术型”“研究型”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无法满足这种产业转型的需要;另一方面,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是本科院校在寻求内涵式、特色化发展道路中的必然选择。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全社会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大学毕业生有727万人,加上20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显然,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但现有的本科教育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强调应用、研究应用、顺应时代、服务社会是教育回归本位的具体体现。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过程中容易走入用高职高专教育模式指导本科教育的误区,如何理解“转型发展”的内涵,如何从学校定位、办学理念、课程体系、专业特色、强校路径等方面来重新给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准确定位,是对本科院校提出的新要求。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实践上的能手,但绝非是学术上的精英。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旨在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及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这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及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就是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过程中,素质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它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最好诠释。“复合型、应用型及拔尖创新人才”指的就是现实生活中各类工程实施的技术型人才,而并非各类工程项目规划的研究型人才。这种人才定位就是应用技术型本科在转型发展中应坚持的特色,也是其区别于学术型、研究型本科的关键。

二、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特征

1.社会化。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是针对学术研究型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提出的。“素质是人或某一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方面的特质。随着人们对遗传与素质的关系、环境与教育的关系、主观能动性与个体成长发展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逐步认识到只有当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相统一才是素质最本质的含义。”①第一,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内容直接来源于社会经济生活,具有时代的特点和要求。第二,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目标明确针对经济生产,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和操作性。第三,学生个体在本科应用技术型教育中,不断受社会教化,通过自身、家庭、学校等逐步被社会同化,学生个体的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知识技能社会化等不断完善,学生将作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顺利完成由学生到社会人才的对接和转换。

2.动态化。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风向标是行业特点、产业发展、经济形势等。科技信息迅猛发展导致经济生活日新月异,当今时代的经济动态地反映社会的现状。在这种背景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又是一个与当今时代动态匹配的适应过程。因此,动态化的特征自然而然地映射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素质教育的体系之中,指导和规范着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和质量标准。

3.个性化。个性化是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核心。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是优质教育和应用教育的结合体,它力争使每个学生都适应其知识与能力结构,并使学生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还是一种挖掘潜质、发展个性的教育。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人成功,个个发展,其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适应社会化的同时,实现人格和素质的个性化。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个性化特征在于教育的过程是与学生深入互动的过程,是探寻每位学生个性特点的过程,是促进每位学生发挥其创造性和个性的过程,是把每位学生融入社会的过程。

4.全面性。全面性是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不仅反映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上,而且还体现在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广度与深度上,因此,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必须要有宽广的实习实训基地,有广阔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与之相适应。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不仅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知识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而且还包括两对矛盾的统一体:一是针对学生个体而言,要使普遍性发展与特殊性发展相统一;二是针对社会群体而言,要使整体性发展与差异性发展相统一。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实施全面性素质教育就是既要重视共性又要强调个性,使每位学生发现自身的特点,找到人生发展的生长点,打破本科院校千人一面的教育格局。

5.开放性。开放性是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从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教育渠道来看,应用技术型的本科教育注重的是理论的应用和技能的掌握,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渠道不仅仅局限在校内课堂上,更多的是要加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开放性要建设好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不断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空间,把实习实训落实到位,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另一方面是要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途径,把双师型的师资建设管理好,突出面向行业、面向产业的应用研究,把产学研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三、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如何做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本身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结果,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是在了解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要求的基础上制订实施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找到最佳方案。”②笔者在多年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坚持“实践与理论并重、技能与企业相通”的观念,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是本科院校做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现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为例,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校企合作模式来做好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1.寻求校企合作伙伴,构建素质教育的社会化平台。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特征决定了社会化的教育平台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寻求校企合作伙伴的第一步就是学校要增加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与专业设计公司、企业设计部门、生产第一线、文化传媒等单位建立良好关系,并保持密切沟通与联系,为形成稳定长期的校企合作伙伴奠定基础。构建校企合作的教育平台一般可以通过三种渠道:一是政府牵头组织,二是行业合作协议,三是校企直接联系。学校把相关企业作为对外交流桥梁,不仅能深入了解社会和行业的实时状况,提升学校在本行业的知名度,而且可以拓展实施素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对构建社会化素质教育平台具有重要作用。

2.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素质教育的实施办法。在尊重企业和学校双方意愿的基础上,制订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素质教育的实施办法,这是学校更好地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的中心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联系紧密的特点,打破一成不变的“学校中心论”,围绕社会和企业需求,制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证明,在校企双方共同商议的基础上,本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内容,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才是校企双方互利共赢、良好合作、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商议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外乎如下几种:

第一,订单式培养。它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一种校企合作方式。学校在日常与专业设计公司、企业设计部门、生产第一线、文化传媒等单位的联系交流过程中,要善于捕捉人才需求信息。在选择订单式培养的合作伙伴时,首先,要考察合作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考察该企业在行业的实力和口碑、考虑毕业生是否愿意进入该企业就业。其次,要考察合作企业的设备设施、条件环境、技术管理,考虑学生进入该企业以后能否有用武之地和发展空间。再次,要摸清企业对合作教育的积极性。最后,校企双方的意愿达成一致后,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报告,签署订单式培养协议,形成一种法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订单式培养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就业的需要。就业方向要在课程方案中清晰地体现出来,课程设置要直接与就业岗位一致;课程内容不仅要满足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还要考虑学生就业以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第二,互助式培养。在共商培养方案时,双方达成一种互助式协议,即相关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和设备设施,提供相应的实习指导教师,并为素质教育的培养提供相应的服务;学校为相关企业提供继续教育服务,提供智力支持服务,输送一定数量的毕业生等。这种模式既发挥了学校知识密集、智力集群的文化优势,又突出了合作企业的行业特色,双方优势互补、资源互用,是学校教育教学与专业需求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员工的学历教育,而且使学校的见习、实训、实习、定岗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不仅加快了视觉传达设计人才进入市场竞争的进度,而且是学校素质教育与社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第三,分段制培养。学校负责学生的文化素质课、专业理论课、设计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企业负责学生的专业技能、设计实训的教育教学。学生大一大二阶段在学校进行为期两年的文化素质课和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大三上学期就进入设计公司或文化企业等部门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见习,见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强化专业意识、形成职业观念的过程;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学生回到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最后半年学生返回到相应的设计公司或文化企业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毕业设计作品创作,这个阶段企业和学校均有相应的指导教师进行具体辅导,企业提供设计作品所需的材料和设备等服务,最终的设计作品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拥有。

第四,半工半读式培养。半工半读式培养方案是学生在完成三年的专业学习以后,进入合作企业或单位顶岗实习,学生边工作边学完未修的课程。这种方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使部分优秀学生提前就业,是学生半工半读完成学业的有效手段。

3.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规范校企合作管理,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使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稳定而长期的合作,这是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近几年,我们围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色,大力推进了校企合作机制和组织体系建设,对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具有一定成效。

在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建设方面,我们提出了“2+2”校企合作组织体系的构想,即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框架,构建两级校外组织体系;以校企合作项目部和教师工作室为框架,构建两级校内组织体系。维系这个“2+2”组织体系的纽带是学校内设的校企合作办公室。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运用市场经济与社会行业发展的广阔视野,总结本行业、本专业的先进理念,集中业内专家的智慧和经验,促进我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前,我们依托紧密合作的企业,组建了书籍装帧设计与制作、插图设计与制作、户外广告设计与制作、墙体彩绘图案设计与制作四个专业指导委员会;依托相关的实习培训基地,组建了广告宣传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与制作两个项目部及三个教师工作室。

在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方面,我们围绕学校转型发展与提高学生应用技术型素质这一中心,以规范制度带动规范教学、以体制创新带动制度创新,逐步完善了专业建设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一是关于学生实习、见习、顶岗实习的制度,我们颁布了《学生顶岗实习暂行办法》《学生见习实习管理与考核办法》等制度,初步构建了实习、见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推荐的综合管理平台。二是关于校外实习基地申报与管理方面的制度,出台了《实习基地申报与管理条例(试行)》《实习基地重点项目管理办法》等,进一步促进了校外实习基地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三是关于校企合作队伍建设制度,我们建立健全了《专业教师年度考核办法》《专业教师进企业管理条例》《双师型教师培养暂行办法》《外聘教师管理条例》等制度,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政策环境。

[注释]

①黎军.对素质教育概念与特征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8.

②甫玉龙.对高校素质教育理念及途径的探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6.

应用型大学财政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

国外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广泛开展应用技术大学的探索。德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同的高校形式作为不同类型的高校体系中等值的要素而相互存在。”荷兰1986年《高等职业教育法案》确立了应用技术大学与大学教育同等的法律地位。1995年芬兰议会通过《多科技术学院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与普通大学并行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地位。1995年瑞士联邦议会颁发了《瑞士应用技术大学联邦法》,从国家制度层面把应用技术大学定位在“不同类型但是等值”的高等学校,与学术性大学同等的地位。应用技术大学在德国被定位为与大学具有同等价值,但是属于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应用技术大学更擅长于实践和技术应用与开发,德国经济和工商管理界把他们称为“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的桥梁式职业人才。

(二)应用技术大学的定位

本文不去争议应用技术大学是应用型本科、技术型本科,还是应用技术型本科,研究的假设前提,以上三种提法的内涵是一致的,即与学术性大学同等的地位(等值),能合理选择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技术问题,将工程设计人员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的技术型人才,即从人才培养目标角度区分普通研究型大学和应用技术型大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和特征很类似于我国的行业所举办的本科院校,定位于服务本行业。

按照系统理论,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是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而存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的本质是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矛盾。2015年4月“天津自贸区”正式挂牌,急需经济贸易类人才。世界贸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外贸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引进来、“走出去”正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建立天津自贸区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选择,对推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培养经济贸易类专业应用本科人才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内涵与特征

(一)应用技术大学与学术性大学的等值性

不论是瑞士、芬兰这两个全球竞争力最强国家,还是英国、德国这些传统高等教育强国,都遵循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规律,在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及时依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层次和规格的需求,在高等教育的层次、科类、管理体制结构上进行调整,形成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匹配和良性互动。应用技术大学是高等教育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学术性大学的地位同等。在科类结构上,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双元”结构体系,即普通研究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在层次结构上,赋予应用技术大学学士、硕士乃至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能级结构上,支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在管理体制结构上,形成更为灵活的教育体制,学生选择更为自由,两轨之间变得更具有贯通性,在满足个体需要的同时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特征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现象反映出高等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科学技术这些外部关系的失调,表现出高等教育对社会系统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应用技术大学是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实际贡献为价值基准的评估制度;是以职业和岗位需求设置专业;秉承终生教育理念,发展职业继续教育;是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治理,灵活的用人制度;真实应用为基础实现培养与需求无缝对接的运行机制,表现出与普通研究性大学等值又有不同的特征。

(三)应用技术大学与学术性大学的差异性

应用技术大学有着不同于普通大学的知识生产与产品研发功能定位,是具有不同社会分工的社会组织。它们处于知识结构中不同的位置,具有各自的特性。

三、应用技术大学经济贸易类人才培养方式

(一)经济贸易类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应该通过宏观上進行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 微观上加强实践教学的调整, 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以提高专业教学的社会效益。这些主要是高等教育结构出现了问题,既培养目标定位出现错位,改革方向都定位于实践和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培养。

(二)工程实践教学是应用技术大学经济贸易类人才培养的重心

普通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着: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的问题。应用技术大学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工程实践教学方面,她以专业教育为主和面向工作生活的类型教育;应用技术大学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产物,是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的新型大学类型;形成与普通大学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双元格局,其起始点和落脚点源于应用技术大学是以工程实践教学为人才培养的重心。

(三)双融合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模式

双融合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模式是“学训交融、核心突出、素质贯穿、能力递进”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本课程体系是运用协同论、利益相关者、实用主义教育学、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理论对经济贸易类应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行论证,确立经济贸易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经济贸易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双融合一体化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在工程实践教学中,与企业和单位共建实训基地,发展与相关企业、行业的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实现应用技术大学所肩负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发创新、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及促进终身学习等多重使命。

应用型大学财政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云平台在计算机服务中是一种新的交付方式,能够通过互联网实践对资源的管理和分配。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中采用云计算技术,借助其先进的架构以及管理方式,为计算机的使用者提供计算服务。云计算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文对其概念进行了介绍,并探讨了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应用大赛中发挥的价值。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计算机应用;应用架构;服务平台

云计算是利用虚拟化技术将价格低廉的服务器进行松散耦合,然后形成一个大规模的计算机中心及大容量的储存系统,然后利用互联网络进行交付服务。用户不用了解该技术的基础构架,就能够方便的使用计算机资源。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中,对作品有一个特殊的要求,就是参赛者提交的必须是代码。在传统的竞赛中,参赛者通常是采用邮箱投递的方式提交作品,然后由大赛的组织者将作品进行统一部署,交给专家评审。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需要在较为复杂的环境部署下进行,而云计算的交付模式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平台,在该平台上能够对作品进行在线部署,在线评审等。

1 云计算的定义

至今为止,云计算技术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组织给云计算下了不同的定义,据不完全统计,其定义内容在25种以上,例如:Gartner认为,云计算技术是利用网络技术作为服务为用户提供计算的一种服务;美国国家标准给出的定义是,云计算是通过互联网便捷服务通过付费模式使资源进行快速部署,并且不需要较多的管理工作。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应用,其定义将产生更多的新观点。

云计算并仅仅作为一个技术的代名词,它还意味着多种技术的结合,其指向是IT基础设施的交付以及使用,通过互联网技术按照不同用户的需求和扩展的方式对硬件资源、平台资源以及软件资源进行获取,同时也可作为其他服务,无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的角度而言,云计算运行的核心观念是按照用户不同的需要提供服务,类似人们对水、电等资源使用的模式一样。从云技术的技术层面而言,其功能的实现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数据储存能力;第二,计算能力,其中,“云”还可以分为两种:储存云和计算云。其发展的势头吸引了各个研究领域的兴趣,从而推动了相关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发展,各种创新业务层出不穷,云技术的发展势头将越来越激烈。

2 云计算应用架构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价值极高,出来具备扩展、服务以及计算机功能外,他还有许多隐形价值,其特点为以互联网、服务、使用量作为基础,并且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进行扩展,其核心技术为:虚拟化技术、网络计算以及网络储存等。云计算技术在其架构上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设施、应用程序、应用平台。它们分别能够为用户提供互联网资源、储存资源、计算机资源。虽然云计算处于一个虚拟的环境,但是其具备强大的全面性,能够提供数据库、中间件和服务环境,同时能够为用户提供科学、完整的应用程序,为用户展示最先进的计算机成果。

2.1 基础设施

云计算技术在大学生计算机大赛中主要的作用是为参赛者和评委提供评审和交流的平台,该平台是通过硬件服务群来实现相关的运算工作,其存储及内存资源池由服务器组合而成,所以可以将虚拟平台和存储空间分为不同的等级。可以对计算机应用大赛的数据资料进行适当的处理,例如:分享、分析等,操作十分方便快捷。

2.2 应用程序

就应用程序而言,可以交给参赛组队作品进行部署,然后完成对该应用程序的调试工作,最大限度的满足计算机应用大赛的系统以及相关评价系统。

2.3 服务平台

其服务平台最核心的功能是为用户提供操作系统和其他重要服务,即利用虚拟化技术,主要为用户提供IOS和Linux操作系统还有相关操作模板,另外,还为用户提供七大开发平台,如下表所示。

表1

基础模板:Window Template、Linux&Unix Template、Apple OS Template

应用模板:android、Apple IOS、Windows Phone、J2ME、MTK、Blackberry、Symbian

3 云计算技术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竞赛中的应用

在大学生计算机大赛中,云计算技术主要是为用户提供计算资源,其资源量必须和实际的需求一致,另外,由于计算机竞赛的规模较大,参赛者没有收到地域的要求,云计算技术可以提供一个跨区域的平台,方便评委进行考核,当比赛结束后,参赛者可以随时随地浏览云端开发环境,一般从教育网或者公网进行登录。

云计算技术主要通过网络安全技术以及负载均衡技术进行支撑,这两种技术让云平台运行的更加顺畅,使其访问速度更快,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实用性。针对云计算存在的负载以及失衡问题,云平台可以一一解决。其关键步骤是建立在云计算环境下存在的负载均衡模型,然后建立概率矩阵。云平台首先应该保证其安全性,所以无论从互联网的安全性、数据的安全性还是虚拟化安全方面而言,将云安全的解决手段应用进去是最佳的方式,无论用户使用哪一种云计算模式,最重要的就是保证数据安全,所以,为了保证计算机大赛的公正性,需要将相关数据进行备份,如果数据遭到意外丢失,仅需要一个小时就能恢复数据。另外,互联网络的各种威胁也要得到重视,这时云端的应用程序将充分体现其作用。由于虚拟化技术被采用,所以服务器和虚拟机的安全性也应该得到重视。

4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过程

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中使用云计算技术,首先需要参赛者向云平台提出自身的资源需求,根据不同的情况,对资源的使用权限为半个小时至一年,供用户使用的开发平台高达七个,用户只需要付费就能够开始使用,申请使用的过程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在云平台内,资源是多元化的,其用处十分广泛,不仅能够备份多种开发手段以及多个版本,同时还能够建立及维护快照,让整个团队获取更大的利益,使其配合更加和谐,效率得到提升。

一般来说,计算机大赛的规模大且选手来自各地,同时还有港澳台地区的参赛者,评委也不例外,如果采用传统的现场考核模式将给评审工作带了很大的困难,所以,大赛的主办方一般通过云计算技术作为桥梁,为评审和参赛者提供沟通的平台,云平台在不同地区间能够进行便捷的沟通,能够很好的进行异地评审。计算机大赛的评委只需要通过进入指定网址,登陆到云计算平台中,就能够对参赛者的作品进行观摩和评判,从而给出公正和专业的考核结果,其安全性也能够得到保障,可以说云计算技术为大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中应用云计算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能够实现跨地区评审,节省考核的时间和人力,还能够发挥其优势,保证参赛数据的安全性,并且使用的过程十分简便,价格合理。通过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在未来一定会变得更加完善,在计算机应用大赛中有更大更广的覆盖率。

参考文献:

[1]王剑锋.“虚拟”丰“云”——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浅析[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五届一次理事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上篇),2009.

[2]曹沁宇.浅谈云计算技术在客服系统中的应用[A].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2011.

[3]董敏,陈金鹰,邹振宇.云端漫步——云计算时代来临[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4]徐雷,辛喆,马少武.云计算与电信运营商服务平台建设[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2009.

[5]薛永献.云计算技术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大赛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2013(13).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信息学院,江西九江 332005

上一篇:思维模式僵化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通信技术低压电力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