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财务管理论文范文

2023-11-13

应用型财务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办学者在办学实践中对学校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广州工商学院结合近二十年的办学实践,凝练出“以质立校、以生为本、突出特色、崇尚创新”办学理念。这一办学理念是广州工商学院发展的动力所在,它引导学院为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不断向前。

一、基于本校办学理念对实验室建设的内涵理解

(一)以质立校,建设符合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实验室

以质立校,意味着广州工商学院追求以质量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并把质量作为学院发展的生命线。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也提出要“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要求完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强化高校质量保障主体意识、强化质量督导评估等”。“以质立校”的办学理念,正契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充分体现了办学者立志办人民满意的、高品质的高等院校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核心内涵,是要建有高水平的应用型师资队伍、产出高水平的应用型科研成果、建成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供给。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高水平实验室的支撑和保障,正如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所言,“没有一流实验室就没有一流大学”。

对定位于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高校,要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应针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核心内涵加大高水平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其一,应针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供给的需要,建立支撑传承知识、发现知识、创新知识所需要的学科基础、专业技术、专业综合等实验室。其二,应针对高水平应用型科学研究和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的需要,构建支撑基础实验、应用研究、社会服务所需的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室。其三,应针对学科专业特点,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前沿,购入先进设备或引入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符合现代技术主流的实验室。

(二)以生为本,建设满足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室

以生为本,表明了广州工商学院对“为什么办学”这一根本问题的价值取向,确立了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回归“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人才培养本位。《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提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正是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的具体体现。

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核心任务,是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适销对路”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可按照《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划分的“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七个能力单元,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归纳为“会学习、会应用、会表达、会合作、会健体、会创新”六大核心能力。其中,“会学习、会应用、会表达、会合作、会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均需要以高水平实验室为载体。中国矿业大学葛世荣校长认为“梅贻琦先生所说的‘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个大师的内涵一方面是学者,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实验室”。

对定位于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高校,要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应当根据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加大高水平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其一,应根据人才核心能力养成的规律,系统规划和建设支持学科专业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实验室。其二,应结合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引入“互联网+教育”的建设思路,构建能贯通课内外、方便学生开展实验的开放性实验平台。其三,应根据人才职业素养的养成要素和学科专业就业的职业场所,构建高度仿真的实验室环境。

(三)突出特色,建设支持特色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验室

突出特色,是广州工商学院办学的价值选择,是地方性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应用型大学在类型上与传统大学有所区别,其办学定位在地方发展建设中更“接地气”,更能突出错位发展和特色亮点。广州工商学院是一所新升格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要在教育市场上彰显竞争力,必须选择区别于传统大学的发展道路。进一步突出特色,明确发展方向,方能实现广州工商学院以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奋斗目标的愿景。

辦学特色的打造和凝练,可以涉及多个方面,特色专业是其中之一。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要进一步提高高校师资队伍水平、加强专业梯队建设、增强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着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是要紧密结合行业、区域发展和专业建设需要,充实和改善特色专业的教学条件,促进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无论是充实和改善特色专业的教学条件,还是实现特色专业建设,都离不开高水实验室的建设和支持。

民办高校要与传统大学错位发展,建设好特色专业,应结合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目的,加大高水平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其一,应结合专业特点,通过资源的整合优化,构建支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学科基础、专业技术、专业综合等课程实验的专业群实验教学中心。其二,应结合专业特征,把相关专业群实验教学中心整合起来,建立高度仿真现实商业社会的跨专业实践教学中心。其三,应结合应用型特性,加强产、学、研、教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合作,建设融专业实验、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一体的创新性、开放性实验室。

(四)崇尚创新,建设极具时代技术特征的实验室

崇尚创新,是广州工商学院办学者对时代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价值追求,是对理想的大学精神的坚持与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特别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民办高校要升级发展、要做大做强,关键是竞争力的提升,而竞争力的提升主要取决于高校运行机制的创新,正如广州工商学院院长邝邦洪教授所言,“唯有创新才能超越自我,唯有创新才能超越别人”。

对广州工商学院这所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唯有通过制度创新、专业建设创新、师资建设创新、教学实践创新,不断培养出适合地方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才能超越局限、保证持续发展、增创竞争优势,实现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而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与之相对应的高水平实验室作保障。

民办高校在建设高水平实验室时,应根据其自身特点,紧紧围绕增创竞争优势,创造性地形成适合民办高校发展的实验室建设思路。其一,应根据学院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创新实验室建设论证方式,提高实验教学资源供需的匹配度。其二,应根据专业发展的特点,创新实验室构建技术,促进实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其三,应根据产教融合发展的需要,创新实验室建设机制,丰富实验教学资源的供给渠道。

二、基于本校办学理念的实验室建设的实践研究

(一)创新实验室建设论证方式,提高实验教学资源供需的匹配度

随着民办高校转型升级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也与日俱增。提高实验室建设需求和资金投入的匹配度,画出建设经费供给与实验室建设需求的最大“同心圆”,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论证。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大多数采用以下两种论证方式:一是设备管理部门划拨建设经费,由使用单位自主安排;二是使用单位提出建设需求,由设备、教务、财务等职能部门会同商定。单一的论证方式,存在着建设经费配置不科学、资金使用随意性大、重复建设、仪器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民办高校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建设前的申报论证和建成后的使用管理。如何创新实验室建设论证方式,提高建设需求与经费投入的吻合度,以及仪器设备等“硬件”与实验项目等“软件”建设的契合度,争取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效益的最大化,是各民办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广州工商学院结合升级发展的需要,探索出“系级申报论证”与“院级答辩论证”相结合的实验室建设论证方式。“系级申报论证”主要是由使用单位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和实验室建设的规划、相关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现有实验室建设与使用情况,组织申报材料和完成系级论证。“院级答辩论证”主要是由学院组织,以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为组长,教学、科研、财务、督导、评估、设备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组建答辩专家组,通过专家组听取新建实验室申报负责人对现有实验室的使用情况、新建实验室的必要性、实验室建设方案的可行性、实验室建成后的效益等内容进行的陈述和答疑,并结合必要的现场考察,最后形成集体论证意见呈报学院审批的论证方式。

新建实验室“系级申报论证”与“院级答辩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式实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一是各专業基本建成与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生产性等实验相配套的实验室支持体系,专业实验教学开出率较高,能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围绕学院专业发展的需要,基本建成了管理学、经济学、语言学、工学和艺术学5大学科的11个专业群实验教学中心,以及服务公共课程的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同时,整合经济贸易、工商管理、物流管理、财务会计等专业群实验教学中心、云数据中心和新建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平台,搭建了服务于管理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相关专业的新商科实践教学中心。

(二)创新实验室构建技术,促进实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专业数量的不断增加,民办高校对实验室类别和数量的需求也明显增大。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民办高校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尽管如此,受实验室建设资金需求量大的影响,还是无法及时做到每个专业或每一门课程都配有专属的实验室。同时,由于专业在校生规模发展的不均衡,部分专业实验室的利用率较低。民办高校要解决实验室配置不足与利用率较低并存的问题,除了在实验室建设论证、使用管理等方面制定符合校情的使用机制和制度外,还应着手创新实验室构建技术,促进实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广州工商学院结合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需求,紧跟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学院首期“云桌面”建设、应用的基础上,研发出基于 “云计算技术”的实验室建设方案,采用了“云数据中心+网络终端设备”的部署模式。与传统的网络中心机房相比较,云数据中心为网络终端设备提供的不再是硬件托管服务,而是数据的传输、计算和存储等能力。在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云数据中心为网络终端设备配置所需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从而实现计算资源的按需配置和高效利用。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实验室建设方案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物理层面来说,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文科专业实验室及实验教学软件的共建共享问题,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从使用层面来说,打破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文科专业师生使用实验教学资源的时空限制,师生可以在互联网覆盖的任何地方进行实验准备并完成实验任务。

(三)创新实验室建设机制,丰富实验教学资源的供给渠道

实验室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验室的建设水平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近几年,随着民办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投入实验室建设的资金也与日俱增。但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单一,制约了高水平实验室的建设,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仍然满足不了专业发展的需要。另外,民办高校在实验室建设工作中,虽致力于构建支持专业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和生产性实验的配套实验室体系。但由于民办高校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的融合不够,导致其对设计性、生产性实验的支撑力度不足。因此,民办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中务必创新机制,与行业企业共建实验室,促进学院在升级发展中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从而丰富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供给渠道,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促进学院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深度整合,进一步丰富实验教学资源的供给渠道,注重实验室建设机制的创新,基本形成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引企入校”,即企业以生产为主要目的,进驻学院兴建生产性实验室,向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真账实做”对接企业实际业务。二是“引资入校”,即企业以培养企业未来员工为主要目的,在学校投资兴建仿真实验室,通过再现企业生产、业态和技术的模拟,为企业自身培养合格人才。三是“引技入校”,即企业以产学研项目合作为载体,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提供新产业、新业态或新技术的模拟教学资源。

经过多年的实践,学院实验室建设机制的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共建实验室使学院与行业企业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命运共同体,促进了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提升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二是通过共建实验室,企业将最新的生产技术、设施、流程引入实验教学,促进了学院在升级发展中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三是共建实验室在某种程度上既为民办高校减少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也帮助民办高校完善了实验教学的实验室支持体系。

三、基于本校办学理念的实验室建设的实践成果

(一)学院实验室仪器设备充足,能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

广州工商学院充分认识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离不开高水平实验室,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充足、先进,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主要表现为:

一是实验室建设力度大。至2019年,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已超1.3亿,比2014年的6000多万元增加了近8000万元,年均增长率高于15%。现有价值10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3000多台套,比2014年的10000多台套增加了13000多台套。

二是实验室仪器设备先进。至2019年,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淘汰近2000万元,淘汰率近34%。价值10万元以上教科研仪器设备120多台套,比2014年的60多台套增加了近70台套;总价值2900多万元,比2014年的2060多万元增加了840多万元。

(二)紧跟“互联网+教育”思路,加快了先进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

广州工商学院紧跟“互联网+教育”思路,加快了先进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

一是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实验室。紧跟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采用云计算技术构建了云数据中心1间和实验室53间、近4000个云桌面应用终端。

二是引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结合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需求,引进了VBSE财务共享、VBSE综合实践等十多个基于B/S结构的实验教学平台,打破了实验教学的时空限制,师生可以在互联网覆盖的任何地方进行实验准备和完成实验任务。

(三)紧扣“产教融合”建设思路,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的建设

广州工商学院紧扣“产教融合”建设思路,加大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的建设。主要表现为:

一是与企业共建设实验室。学院充分发挥专业自身优势,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按照引企入校、引资入校、引技入校等模式,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目前,分别与江苏京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在校内共建京东校园实训中心、粤嵌众创空间等7间实验室。

二是搭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学院通过整合经济贸易、工商管理、物流管理、财务会计等实验教学中心和云数据中心,引进VBSE财务共享实践平台和VBSE综合实践平台,以仿真现实商业社会为标准、以生产制造业务为驱动、以现代服务业为环境,搭建了高度仿真的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总之,民办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应当根据办学规模与发展内涵的需要来开展,服务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实验室的建设,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具体落实,一切机制和实践都应当围绕着民办高校升级发展这一目标来进行。因此,我们应当与时俱进,继续积极践行学院“以质立校、以生为本、突出特色、崇尚创新”的办学理念,做好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为为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高水平的实验室,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邝邦洪.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探索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

[2]邝邦洪,乔丽媛,李赣,黄仁刚.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培养服务区域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4):62-67.

[3]陈东辉,曲嘉,房永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应如何全面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基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8(12):26-29.

[4]丁兆明,周月朋,李娜.深化内涵式发展 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學——第二届全国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论坛综述[J].北京教育·高教,2018(10):16-18.

[5]王丽,田健.本科应用型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探究——以天津农学院基础科学学院为例[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5(4):57-64.

[6]夏有为.实验室功能——发现知识传播知识(一)[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7):1-3

[7]黎英,林标声,洪燕萍.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特征与功能探析——基于产教融合的背景[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6):17-21.

[8]许悦.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魂[J].文教资料,2013(36):123-124.

责任编辑 陈春阳

应用型财务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应用性学科的定位,决定了行政管理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行政管理实验室建设不尽人意。为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实验室培养人才的功能,需要在加大硬件建设、软件引进、加强使用与管理等方面来加大行政管理实验室建设。本文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行政管理实验室建设的实情为例,对行政管理实验室的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在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实验室的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是支撑专业建设和人才创新的重要手段。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应用于政府机构,电子政务、计算机辅助社会调查技术等相关先进公共服务技术手段的发展,这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行政管理模拟实验室的产生和建设不仅必要而且尤为迫切。

1 行政管理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以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技术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任务和特色的本科教育。在培养规格上,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新的形势下意味着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实务型)甚至创新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要求。

行政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直接需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原因诸多,其中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不符合工作岗位对其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供给和需求出现“错位”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行政管理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营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直接需求,确保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科学转化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去,很好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 当前行政管理实验室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2.1 行政管理实验室建设基本概况 行政管理现有的实验室对学生展开的专业技能训练已初具规模,但尚待完善。我院行政管理专业现有高职生、成人本科等各级各类在校生256人,目前是行政管理系人数较多也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的热门专业,由于专业建设前期的各种投入有限,使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相对滞后,行政管理专业现有的实验室是2008年底建立(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共用)的,主要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模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通过使用金蝶K3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流程、招聘、培训、绩效考评、薪酬设计与核算流程,增强了同学们的实践经验。目前该实验室面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文秘专业及学院的其它专业开放,实验室自建成以来,以实验室硬件与软件为支撑,开设了多门实验课程和项目,较好的满足了学院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的需求。由于该实验项目模拟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将学生的实验置于一种虚拟的环境之中,对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整体性掌握较好,但专项技能的训练平台没有建立,因此应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实验设施平台,根据行政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发展要求,对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发展尚待完善。

2.2 存在的问题 ①硬件软件投入不足,软件管理跟不上。目前的行政管理实验室只是建立计算机机房型,实际上只是“实验器材陈列室”、“计算机机房”、“先进设备管理室”,只搭建了文科实验室的“壳”,资源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范围有限、形式单一。另外,实验室的建设基本上处于摸索状态,没有制定相应的、科学的实验室规章制度与规定。②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为半路出家的非专业教师,这些转专业的教师多来自中文、教育学等专业, 受自身的知识结构局限, 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胜任行政管理实验教学的任务;另外,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实验室人才队伍长期滞后, 因此既不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 行政管理实验室建设的对策

3.1 树立科学的实验室指导思想 ①以高职学校实验室评估标准为标准,以改变教育教学思想与理念为先导,以培养技能型高职生教育为基础,根据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特殊情况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规划建设。②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任务,加快实验室建设发展步伐。以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为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布置,做到教学设备、场地用房、师资队伍、实验教材、管理体系同步发展,在满足专业和课程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建立科学、规范的实验室管理的长效机制。③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通过适应本科专业发展为目标。自觉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大力推进实验室改革与建设。

3.2 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件建设,着力打造行政管理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操作平台 要充实行政实验室配置齐备,应有电脑、投影仪、音响、液晶监视器、多功能一体机、激光彩色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与摄像机、空调、可组合桌椅等硬件设备;以及安装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网络操作软件、管理心理与行为测评工具、现代会议管理系统、现代办公室文书处理与日常管理系统、电子政务教学实践平台、公务员考试模拟系统、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系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劳动与社会保障平台等多套模拟教学软件。相关的教学实验设备和模拟教学软件等,拟投资100余万元,每次可供60人左右班级实践教学之用。

可采取分阶段进行实验室建设:前面阶段:先形成必要的主要硬件配置,以及部分最常用办公管理软件的配置;后面阶段:配置齐备各种硬件设施,并逐步配备各种应用软件系统。最后, 在人才的培养上, 注重与政府的交流和官学研合作, 如: 聘请当地政府中负责电子政务的官员来校授课、讲座; 积极组织、参与学术研讨会; 与某些信息技术公司保持密切的合作等, 这些是从外部获取的有效支持,拟筹建“公共管理综合实验室”。

3.3 加强实验实训教材建设规划 加强实践教学教材建设,逐步建设一套与理论教材相配合,彰显行政管理特点的实践教学用的教材体系。未来五年内完成下列教材的编写:配合《行政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电子政务》、《公共政策学》、《市政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实务》、《行政领导实务》、《行政秘书实务》、《办公自动化应用》、《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会议组织管理》等配套教材。

3.4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实践教学的效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重视实验队伍的建设。按要求配足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鼓励实验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培训、进修,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整体专业素质,增加有实际工程操作能力的实验教师比例。通过努力,到2018年逐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理论水平高、实际操作能力强、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3.5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 要制定科学严谨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对教师和学生在实验情景中的互动模拟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将实验室的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出来。要在有前期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努力去探讨实验室建设的成本效益综合分析,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加强制度管理,切实杜绝资源浪费,促进实验室综合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家明.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年第1期.

[2]林毓铭.建设公共管理教学实验平台提高公共管理授课质量[A]. 2008中国.广州公共管理实验教学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8-5-10.

[3]骆旭林,李梅,包国剑.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研究[J].当代经济,2007(11下).

[4]陶茂芹.文科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28期.

基金项目:该文系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资助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温顺生(1977-),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公共治理。

应用型财务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2、以“顾客”为中心的应用型院校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3、基于组织传播理论的应用型院校师资绩效管理模式创新

4、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5、组织环境视角下应用型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6、应用型本科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7、论公共服务型水行政管理的创新应用

8、独立学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研究

9、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现状、困境及有效破解策略

10、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再思考

11、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12、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比较与路径研究

13、产教融合推进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发展

14、应用型本科高校招生、培养、就业的关联机理研究

15、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6、基于战略地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17、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网络人才培养模式

18、地方应用型院校“金课”建设的内部治理之维

19、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核心胜任力提升的文化路径

20、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

21、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22、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23、由应用型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引发的思考

24、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科教师基本素养的解构与重构

25、基于动态分析的应用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定位

26、浅谈应用型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

27、基于作业成本管理视角的应用技术型院校成本控制分析

28、专业发展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29、应用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相长”的对策研究

30、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改革思考

31、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力提升策略研究

32、应用型计算机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33、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34、论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35、学术视角下应用型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初探

36、应用型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绩效评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37、基于教学学术视角的用型院校教学管理改革

38、辅导员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39、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40、通识教育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41、应用型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具体工作及思路创新研究

42、应用型高校网络通识教育学习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43、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改革制度设计研究

44、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45、广西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46、浅谈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型模式

47、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

48、新建本科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49、应用型本科数学教师教学素养的培养与思考

应用型财务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未来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河北科技学院作为河北省内知名民办高校,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经验。本文以经济管理系物流管理本科教学为例,分析总结了在建立应用型本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为进一步探索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一定的经验。为深入探索打下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改革

作者:河北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071000

本文应时代要求,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调研研究,不断进行探索,从中找出适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增加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量,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能引领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对高等院校应用型的理解

1.教学理念应用型

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但是形式上的应用,更应该是理念上的应用型,理念上不能跟随时代的要求,空谈形式主义并不能从根本上从教学型转型成应用型,所以应用型应该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都是应用型,现今大多数院校所谓的应用型就是从某些方面略微体现应用型的特色,比如课程方面开设实验课,敷衍形式,这些并不能将学生从根本上培养成应用型人才,而应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从应用型角度出发,围绕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理念,循序渐进,完成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应用型理念的尝试和变革。

2.教学制度应用型

教学从思维理念上转为应用型,要体现在高等院校各项教学制度规定上,多方向多角度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出发,要求各部门协作配合,从制度上确定应用型的理念与地位,不仅是教学制度设计,同时也包括个方面的制度,都应体现和引导应用型的理念和实践。

3.教学环节应用型

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体现应用型,包括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人才评定等多方面都要围绕着应用型展开,实现以目标和人才评定为先导,引导学生和教师向应用型转变,全方位多环节的转变,在教学环节上体现应用型。

二、河北科技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河北科技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始建于2007年,现有本科和专科两个培养层次,物流管理专业专科在校生百余人,本科在校生150人,6个教学班,专业教师数十人。

(一)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环境变革

传统教学方式一直被困于封闭教室与三尺讲台之上,学生固定在座位上,心境己渐渐被封闭,对于社会实际需求无法了解,缺乏实践环境,完全凭借头脑想象和思维理解来理解知识,能力更是无法提高,为增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对实践性强的课程,采取转移教学环境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沟通物流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各大物流公司,将课堂设在各大物流公司的会议室,或者是实践操作现场,先大体上在会议室学习基本理论,然后在物流公司工作现场进行实践操作,与实践操作的一线技术人员进行学习交流请教,反复操作与训练,即能辅助物流企业的相关工作,又能进行实践学习,在物流企业的会议室学习,即可体会物流企业的企业管理文化,也能体现到一线经营管理的实践前沿,摆脱了以往单纯想象的枯燥课堂。

(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组织变革

将传统教学课堂上的教师组织学生上课,改为企业管理模式,将学生在相对一段时间,进行角色转换,按物流企业组织结构,给同学设定岗位,不在是同学,而是部门员工,设定角色,分配任务,进行企业化的学习组织形式,同学之间形成真实的业务管理关系,定期轮岗轮换,相互学习管理技能,体会相互之间的管理技巧,将以往的教师讲授,改为由学生担任的企业负责人分配企业经营管理任务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教师负责解决学生在经营管理实践中的问题,成为同学的经营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任务。通过改变教学组织,同学可以感受企业的管理制度,可以体会学校和企业的差别,能尽早的进入社会角色,也能培养行业认同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评价变革

传统教学评价通常为考试答题的方式作为学生成绩的评定,而高校中评奖评优往往又将学习分数作为次要的评价标准,所以学生学习缺乏驱动力,也缺乏评价标准。通过学生进驻企业学习,由企业出具成绩评定表,加上教师的评定,改成双重评价,学生即重视理论学习,也注重实践技能的积累,并同时争取相关评奖评优部门配合,对实践技能成绩优秀的同学加以倾斜,实现动力驱动,使实践技能在学生获得奖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比重,实现多重评定,并体现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双重结合,学生在实践中即可获得有效的实践技能,也能获得学院的奖励评定,为进入社会也奠定基础,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理念。

三、河北科技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教学改革探索中的问题

(一)应用型教学方式教师教学质量难保证

应用型教学从理念到环节都体现新的思路和方法,但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具体操作过程中,对教师教学的负责态度上难以保证,以往的教师内授课,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控制教学过程和教学时间,应用型教学由于需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技术人才进行教学,再加上课堂地点、教学时间的限制,授课形式的松散随意,教师如果在教学态度上放松,将对教学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学生不但实践技能不能掌握,理论的学习也随之荒废,所以对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态度的把控成为实践教学的难题之一,因此为加强应用型教学的质量,需要把控教师的授课态度和责任心。

(二)实践教学模式实施存在困难

1、实习基地变成鸡肋

实习基地模式是许多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创新型的实践模式。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实习基地只起到了提供场所的作用。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实习基地企业为了确保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经营业绩,不会让实习学生接触核心内容,同时对于需要一定技能的工作也不会交由实习学生完成。实习学生要么在企业做最基本的劳动力,要么就无事可做。

2、情景模拟难以展开

情景模式是一个实践环节,但在教学环节中也被广泛使用。这种模式对教师、学生和场地具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管理类学科的情景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要求学生除了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具有很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对于教师来讲,需要不断的收集最新案例,并且要把案例转换成适合教学的情景模拟。简单来讲,情景教学要求学生要有“一桶不断注入的清水”而教师则应该是“海纳百川”。这种教师和学生,在目前绝大多的应用型本科,尤其是民办本科院校中数量极少。所以很多高校专业,尤其是管理类学科类专业难以开展真正的情景实践教学环节,使其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3、项目实训难以保障

受环境、财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能够在企业进行实训的项目比较少,即使有些项目拿到企业也不一定能够达到实习目的。而现在很多高校都在追捧的“订单培养”模式,实施的要求较高,难以大面积实施。

4、实践技能评定标准缺乏客观标准

实践技能由于为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评定,通常很难为一名技术教师所评定,评定过程中可能出现人为主观因素、人际关系因素,缺乏客观性,同时,由于教学组织采用企业组织形式,学生领导对学生员工业绩的评定也难以客观化,通常也会由于同学间的非学习性因素影响成绩评定,企业性经营学习成绩难以货币化衡量,缺乏评定硬性标准。由于成绩评定的主观性,导致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难以得到应有的体现,最终使应用型教学又重新流于形式,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这也是高校应用型教学最终停留在形式上的重要原因之一,结果导向化的评定方式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但最终结果导向化的评定一旦无法客观准确的实施,将影响整个应用型教学的全过程。

(三)应用型教学资源分配条理不清

应用型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分配不清,分配到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确定缺乏科学依据,更多的凭借主观经验,同时,由于高校占据企业资源,学生为企业进行基础辅助性工作,导致相关各方都有本位主义的利益驱动,高校和企业间最终费用清算很难,为校企合作利益分配的问题产生埋下根源,企业和学生间是否产生工资性费用,学生对自己的付出与劳动的成果是否被企业或学校所占有持怀疑态度,由于资源分配的问题导致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教学随时可能解体,甚至即使保留原有的形式,也终将失去其应用型教学的实际意义,无法实现既定的理念和效果。

(四)实践教师缺乏,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社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实践环节的教学教师的能力也要跟随时代的步伐。问题一是教师自身能力的缺乏,缺乏紧跟时代步伐的实践能力;二是学校缺乏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学校的专职实践教学教师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大部分实践课程是由相关理论教师负责。教师在负责讲授大量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无暇顾及实践教学。虽然学院出台了鼓励和要求教师走向社会,走进企业的相关文件,但由于时间安排,待遇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收效甚微。

四、河北科技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教学改革探索中的问题的对策

(一)分阶段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学生的培养要从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下手。从“一无是处”变成“人才”是一个过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既要符合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又要符合这一特征。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层级来设计。第一层为基本能力,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符合企业或相关工作岗位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如计算机系统实践;专业认识实习,基本公文写作实践;第二层级为基本技能实践如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报关单据实践;物流相关单据填写实践等第三层级为专业亨利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如运输线路合理规划,安全库存和订货点的确定;ERP实践;物流金融;供应链设计等,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适当的接触相关企业。这一阶段主要使学生检查自身的专业能力,同时联系企业实际,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与企业接触的过程中实现双向选择。

(二)实践教学模式科学的结合

任何一种单一的时间教学模式都具有不同的缺陷,将其科学的组合在一起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可以更好的达到教学和实训的目的,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例如在理论教学过程和第一、二层级的实训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教学为主,其他方式为辅;在第三层级的实训过程中则以项目为主。通过结合可以弥补各模式的不足。但具体如何结合,仍在探索之中。

(三)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和签约实习单位合作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在对所学理论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在校内进行实践练习,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运用。利用寒暑假,将学生带入签约实习单位,轮换不同的工作岗位,了解每一个工作岗位的要求,并且尝试使用所学理论和基本技能来解决轮换中遇到的问题,并由带队老师或者相关企业人员对其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学生了解自身不足,为下学期的学习明确目标。同时也为老师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新鲜的教学资料。

以上是我院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现阶段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部分问题的思路。目前我院经济管理系在进一步探索如何建设好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使教师和学生更好的与企业向衔接,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

应用型财务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管理学课程自身定位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提出要求。以吕梁学院为例,介绍管理学课程考核改革的方案及过程,分析其成效及存在的困境,并提出推进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考核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 應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管理学课程自身定位及存在的问题对改革提出要求  管理学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在教授学生管理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旨在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管理能力。管理学作为一门树立学生管理思想和培养管理能力的基础课,最终要实现知识的接受者对课堂所学习的管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而不是简单、单纯地记忆一些管理理论概念[1]。然而目前管理学课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考核方式,都无法实现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1)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枯燥无味。与微观经济学等课程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才能听得懂、跟得上不同,管理学课程大都是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较弱,本身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实践能力的缺乏和教学水平的限制,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使得课堂枯燥无味,死气沉沉,教师讲得难受,学生听得更难受,甚至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

2)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管理学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教师大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案例呈现给学生,给予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和充分讨论思考的时间比较少,教师和学生尤其是教师管理经验的缺失,导致无法引导学生从管理者的视角去真正分析和解决问题,达不到开发学生能力以及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难以体现学生能力。以吕梁学院为例,在管理学课程没有进行多元考核改革之前,管理学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其中期末成绩占70%,采用闭卷的形式考试,考试内容重理论,死记硬背的比较多,能力的考核较少或者几乎没有;平时成绩占30%,打分相对随意,只要学生无缺勤,交两次作业,就可以得到满分,并且有根据期末考试成绩调整平时成绩的现象。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呼吁课程教学改革  当前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地方性本科院校作为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的中间层,其转型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必须不断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突出地方特色,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课程教学改革及考核方式改革提出要求,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素质,要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考核方式,加大平时考核力度,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同时以考试考核方式改革为牵引,带动课程教学内容、方式等的系列变革。

2 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考核改革方案及过程

改革后的考核方法分为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其中形成性考核方式构成由出勤情况、课堂综合表现、个人作业、小组作业和读书报告五部分构成;终结性考核为期末考试。课程总成绩(100分)=形成性考核成绩×60%+终结性考核成绩×40%。

出勤的考核及占比  出勤在形成性考核中占10%,在48个学时的课程中无旷课、迟到、早退的计满分10分。学生每旷课一次,扣2分;每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分;请假一次,扣0.5分,扣完为止。同时规定这门课程缺课超过总学时的1/3,本门课程直接不及格。在具体操作上,对学生出勤的考核不采取点名的形式,在每节课上课的时候由班长清点人数,并填写缺课登记卡,找教师签字。教师会不定期地采取数人头、随机抽点学生提问的方式来核查。

课堂综合表现的考核及占比  课堂综合表现在形成性考核中占25%,分为三部分:课堂演讲、课堂讨论和其他不良表现。

课堂演讲占5分,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参加课堂三分钟演讲,演讲主题与管理学相关,可以讲某个管理学家、某个管理者或某个企业的管理等,教师根据学生的演讲情况以及课堂演讲评分标准进行计分。

课堂讨论占20分。教师在第一节课时将班级学生按照学号5~6人划分为一组,每组选一个组长,组织组员拟定小组名称并制作组牌;在第二节课时,学生按照小组来坐座位,并将制作好的组牌放在组长所在座位桌子的左上角,一来方便教师认识不同的组和组员,二来方便进行考勤,更重要的是方便小组合作学习。在管理学课堂上,教师会布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小组任务,包括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面试、组织结构设计等,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完成并选派代表或由教师随机抽查来回答,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质量、小组成员参与讨论的活跃程度以及课堂讨论评分标准为每个组打分。

其他不良表现采用扣分制,学生有上课看手机等不良表现,教师可根据情况扣除相应分值。

个人作业的考核及占比  个人作业在形成性考核中占20%,教师会布置两次书面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写到一张A4纸上。学生每独立完成并提交一次书面作业,根据作业质量和个人作业成绩评分标准,记优、良、中、差四个等级。

小组作业的考核及占比  小组作业在形成性考核中占25%,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项课题研究,在学期的第十五周以PPT形式进行汇报交流。课题研究主题,教师会在第一周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前四周完成选题和研究方案的撰写工作,在第五周对各个小组的研究方案进行点评指导,从第六周开始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完成所选课题的研究。到第十三周的时候,每个小组将各自的PPT和研究报告交回,教师会对PPT的制作、修改以及研究报告提一些建议。第十四周修改过后,第十五周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公开演讲PPT,每个小组有五分钟的演讲时间,三分钟的回答问题的时间。在每个小组演讲完之后,教师和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就该小组演讲的相关内容提问,教师根据小组作业完成的质量及PPT演讲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结合小组作业评分标准对每个小组进行评分。

读书报告的考核及占比  读书报告在形成性考核中占20%,要求每一小组在开课一周内确定一本管理学经典名著,每位小组成员需要按照确定好的书目进行阅读并四周一次进行组内交流汇报,每位成员必须有书面的交流汇报材料。教师根据学生交回的书面汇报材料,按照读书报告评分标准为每个学生打分。

终结性考核形式  管理学课程实施多元考核以来,终结性考核方式采取两种形式。一种为笔试,教师出一份满分为100分的卷子,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判断、简答、案例分析和论述;题目的选择有60%是基本理论题,也就是死记硬背的题;有40%是实践应用题型。另一种为标准化测验,管理学教学团队提前建立试题库,期末考试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

3 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考核的成效

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满意度提高  课堂演讲使得每个学生都有上台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课下都积极查找资料,写演讲稿,做PPT,课堂上争取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表现最好的自己,极大地调动了每位学生的参与度。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设置许多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管理问题,如讲管理者的时候,布置一个小组讨论题:“你们的班主任是不是一个管理者?请从管理技能、管理职能、管理角色的角度列举实例进行讨论。”讲理性决策时,教师让各个小组成员在组内分别陈述自己近期做的一个重大决策,并描述自己的决策过程,思考在决策中容易忽视什么样的步骤。小组成员分别陈述后,由组长作为代表在全班进行总结发言,最后再由教师点评并做发言。由于这些都是与学生非常相关的问题,学生都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对课程及教师的满意度提升。管理学教学团队曾对15级本科财务管理四个班165名学生做了一个课程满意度调查,有98%的学生对课程的授课方式表示满意。

培养了学生阅读与交流的能力  读书报告的考核,期望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并且为了防范学生随意抄袭网络资源应付考核,设置小组共同读一本管理学名著并定期交流的考核制度,不仅能促使学生真正去阅读,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学生普遍反映收获颇丰。

提高了教学质量  小组作业让学生利用管理学原理去解释企业的管理模式,或者是自创企业来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在此过程中,学生分工做研究方案,查资料,实地调研,调动了积极性,激发了创造性。同时,每个小组通过共同努力去发现问题、确定问题、解决问题,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提高了教学质量。

4 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考核遇到的困境

教师能力有待提高  管理学是一门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的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管理学认知和管理经验作为支撑。但是目前管理学任课教师大都是一些一出校门就踏进高校的年轻教师,严重缺乏管理经验和对企业、对管理的认知,很多理论自己都无法真正理解并运用,也就无法真正引导学生。

部分改革方式推行效果有很大改进空间  多元考核极大地加大了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强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备课、进行课堂设计和批改作业等工作上;同时需要学生完成很多过程性考核,学生要准备演讲、准备讨论、阅读课外书籍、参与小组作业的完成,这些工作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教师一学期的课程任务很重,学生的课程也比较多,这就限制了一些考核方式的实行。比如读书报告,最好的考核方式还是开展读书报告交流会,但是实际实行起来很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

同时,案例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缺少相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去支撑。比如在小组讨论时,教学座位是传统的桌椅设置,一个组六名学生只能前面坐三人,后面坐三人,坐在四角的四名学生要听清楚彼此的话比较困难。有些组甚至需要个别学生从隔壁教室搬凳子坐在教室走廊里,才能方便更好地讨论。对小组作业,学生选择的主题或是通过上网查阅二手资料去分析像腾讯、华为这类型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史和企业结构等,或者是对学校周边一些商店的经营管理进行调研和分析,做不出有质量、有见地的案例分析报告或者是小组研究报告。

部分学生参与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高  尽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改革,积极完成各环节课堂学习任务,配合完成课堂教学,但也有少部分学生习惯了固有的“等、要、靠”的学习方式、“满堂灌”的课堂状态和“突击应付”的考试心理,思想上不接受也不愿意适应改革,行动上不积极完成课程作业,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改革的质量和效果。

5 应用型本科院校持续推进管理学课程考核改革的建议

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机会,让教师去企业锻炼,身临其境地体会管理,增加管理经验;同时要减轻课程教学任务,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工作效率。教师要主动接触社会,接触企业,接触管理者,参加管理学教学会议及学术会议,学习其他高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素质。

学校管理层加强顶层设计,为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成功,需要高校管理层的顶层推进[2]。高校管理层及教学管理部门需要从政策层面进行课程考核改革的顶层设计,支持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课程的应用性;高校管理层要为课程考核改革提供配套的硬件设施,如设置圆桌式教室方便进行讨论,提供资金支持搭建课程在线平台,从学校层面与部分企业建立长久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实习、见习,帮助学生进行企业调研,搜集资料。

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引导,激发学生参与课程考核改革的积极性  教师应努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培育引导,让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加深对改革的认识,真正在课程改革中得到收获,共享改革带来的益处和成果。

参考文献

[1]万志涛.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原理》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企业导报,2016(1):100.

[2]伦蕊.“管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1):26-27.

应用型财务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数量和规模也呈现出扩张的趋势,人们对于高校的认知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在此情况下,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无论是财务管理模式还是工作效率,都无法满足现代高校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财务管理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发展的脚步。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并在“互联网+”背景下针对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提出了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探析

高校财务管理部门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着资金支持。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财务监督力度不够、预算管理不到位,以及不受领导重视等,尽管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方面都曾得到过改善,但效果并不明显,根本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再加上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使得一些并不显眼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包括资金的紧缺以及财务风险增加等。面对这种情况,为了能够保障高校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创新管理措施,这不仅能提高高校办学的质量,也有助于促进高校更好的发展。

一、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高校领导者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缺乏足够的重视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經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人们对于网络技术开始产生依赖性,而高校财务部门自然也不例外。高校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无论是行政办公还是财务的报销等工作,都会涉及互联网技术,运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使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助于提高高校管理的水平。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高校的领导者并没有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受到互联网资源以及各项财务系统的限制,从而使得高校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水平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2.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差

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将会对高校各方面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如果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的话,将会严重影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是决定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能否够得到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想要实施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就需要提高财务人员的素养,确保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并不能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对互联网技术知识的掌握也仅限于理论知识,缺少有效的运用,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到财务工作的效率。

3.高校财务管理分析人员能力不足

对于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来说,对信息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如果欠缺有效的分析能力,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会影响到高校领导层对于财务管理的现状缺乏正确的认知,会对高校多项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造成影响。当前,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缺少对信息数据进行有效分析的能力,对于收集到的数据信息也不能够进行核算,这就造成财务管理出现落后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高校财务管理的提升。

4.高校财务部门资金的使用缺少科学合理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很多高校为了能够提高办学的质量,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这也因此会出现资金紧张的问题,比如资金预算不合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分配,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为了能够降低资金的盲目使用,高校管理者会制定出很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但是实施的效果并不好,而且很多制度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除此以外,高校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所制定的资金预算欠缺合理性,实施阶段常会出现超出预算的情况,使得预算与最终资金的使用存在较大差异,这样会限制高校财务管理事业的提升。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的措施

1.制定统一的财务数据采集标准,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有效的数据采集是关键,如果在进行数据采集的过程中缺少统一标准,将会造成财务管理信息化出现混乱,会限制财务信息化发挥出作用,所以在“互联网+”背景下,需要针对高校财务数据制定统一的采集标准。第一,高校要统一使用财务管理软件系统,并对财务数据信息采集的标准进行明确,比如,高校多个收费平台的标准要相同,确保高校内部财务平台的信息具有共享性;第二,完善高校各个收费平台的沟通体系,主要是因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多个不同的部门所构成的,比如,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不仅负责收费事项,与后勤部门的联系也十分密切。构建完善的沟通交流体系,能够实现多个部门的有效衔接。

2.对高校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加强防护,降低财务风险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性能会越来越完善,安全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着网络风险,面对这种情况,想要促进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第一,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需要及时安装杀毒软件,并且需要对财务系统定期进行杀毒处理,另外,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要避免与外部网络连接,谨防被不法分子利用;第二,高校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安全意识的培训,增强财务保护意识;第三,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要对硬件设备做好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例如,对计算机设备进行定期的安全维护和升级,避免出现计算机硬件设备故障而造成财务信息数据丢失的情况发生。

3.组织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开展培训活动,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的主要人员,也是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主体,所以,高校需要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而确保高校财务部门工作顺利开展。例如,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在生活中进行付款的方式也更加先进,尤其是在高校,几乎所有学生都会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进行学费或者饭费的支付,为了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财务管理人员也需要学习微信或者支付宝支付方式,不仅如此,财务管理人员还需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习法律知识,避免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

4.高校领导要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为高校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着资金支持,但是一直以来,很多高校领导并没有重视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导致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面对这种状况,高校领导要提高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在资金上和技术上对财务部门予以支持,这样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部门整体工作效率,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工作效率的提升,更有助于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开始扩展办学规模,造成了使用资金的快速增加,高校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也随之日渐增多。在“互联网+”背景下实施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不仅是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更新,也能够更好地解决传统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为高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确保学校规模得到有效扩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艳, 王玮.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应用研究[J]. 都市家教月刊, 2017(12):6-6.

[2]顾彦春. 互联网时代高校财务管理流程优化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7(30):124-125.

[3]段雪丰. 互联网+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创新应用探究[J]. 商业文化, 2018, No.393(12):83-84.

[4]左璇. 分析互联网+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创新运用[J]. 纳税, 2018, No.193(13):48+50.

[5]丛磊, 胡新宇, 孙百原. 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财务管理探索[J]. 商业会计, 2016(19):90-92.

上一篇:企业柔性化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民族性摄影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