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范文

2024-07-13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1篇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中国高等教育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趋势已经逐渐清晰, 地方本科院校的使命就是为所在区域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围绕地方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地方本科高校要坚持进一步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加强教学内涵建设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以“大应用观”定义应用型人才培养, 以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 熟练的专业技能为表现形式, 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社会公德为内隐,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通、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大应用”。以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吸引行业企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行动导向课程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 改进实践方式方法, 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改革专业和课程结构, 转变教学模式, 对接行业产业发展, 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个对接, 发展丰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管理体制, 形成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 将学校建设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三、构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是指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制定专业调整方案,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行业需求, 优化专业结构, 打造应用性本科专业特色和专业集群。构建以重点专业、特色优势专业为龙头, 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体系;积极引入国际工科教育专业认证;建立专业评估制度和预警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课程体系的构建, 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多样化培养方案, 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增设实践类课程, 形成以用为本、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模块, 优化课程结构, 适应行业产业发展要求, 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2]。推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建立与行业企业等部门协同建设课程机制, 合作开发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

(一) 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创新精神”三个维度, 按照国家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改革专业和课程结构, 转变教学模式, 对接行业产业发展, 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个对接, 发展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案。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 突显“以生为本、协调发展”的理念, 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 优化应用导向的专业体系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行业需求, 优化专业结构, 打造应用性本科专业特色和专业集群。构建以重点专业、特色优势专业为龙头, 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体系;积极引入国际工科教育专业认证;建立专业评估制度和预警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加大信息化教学资源和环境建设, 制定具有我校特点的在线开放课程;吸收“互联网+教育”的先进理念, 切实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引导和支持。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充分发挥教学质量报告、质量督查等环节作用;促进教师潜心教学、热爱教学, 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 加强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优化专业实践教学条件, 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按照“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导就业”的思路, 建立需求导向的专业调整机制, 完善和落实专业预警、退出机制[3]。进一步拓展思路, 加强和地方企事业单位联系, 要充分发挥校友会的纽带作用, 建立其切实有效的实验实训基地, 让学生真正的得到锻炼, 实践技能真正的得到提高。

(四) 切实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目前高校的教师, 其本人往往是大学毕业读硕士、硕士毕业读博士, 博士毕业到高校任教, 教师本人也缺乏专业应用型技能的实际操作经验, 因此在授课时, 教师仅仅是按照书本知识来指导学生, 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因此, 地方本科高校要按照“分类指导、人岗适配”的思路, 对师资队伍进行分类别精细化管理与服务, 每年根据学校发展的目标和师资培养计划, 每个学院、每个专业要有5—8名的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 切实提高教师的应用型技能, 同时学校要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 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团队, 建设一支能够促进学校转型发展的中青年应用型人才储备队伍。

(五) 加快评价制度改革, 强化质量意识

实施“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持续开展应用型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评估, 逐步推进专业认证, 准确定位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分类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三型一化”人才。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调整优化应用型课程体系, 精简理论课程门数和总学时学分,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体系。转变教学观念, 推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 加强教学资源和在线课程建设, 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方法改革[4]。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 推进毕业学位认证以专业核心课程学分审核为基础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六) 加强校企合作

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与技术创新优势, 积极思考并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深化“1+1+N”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 深入推进校地合作, 不断完善实验实训、合作育人平台建设。鼓励各学科组成员深入行业和企业, 明确生产技术需求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加强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协作, 以产学研平台为载体, 以科技创新团队为主体,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渠道, 发挥学校学科、技术和人才优势, 协同创新, 促进产业急需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应用, 通过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机制, 推动科研创新、关键技术突破直接转变为先进生产力, 将科研成果创新与推动经济发展有机融合, 努力做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文章[[5]。

四、结束语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 需要勇于探索, 积极实践, 不可一蹴而就, 也不会一帆风顺, 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 要紧紧围绕国家对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确定学校的定位、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策略, 为学校的转型发展找到合适的路径。

摘要:当前, 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是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冲刺阶段,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 同质化倾向明显, 地方本科高校根据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和发展规律, 逐步向应用型高校转型, 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顾云海, 刘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个性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 (9) :63-66.

[2] 阮春晖, 彭希林.多重比较论域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3) :45-50.

[3] 韩笑.产学研合作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校科技, 2015 (11) :52-53.

[4] 金城, 丁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和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师, 2017 (2) :226-227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2篇

一、应用型本科的基本内涵

2015年, 教育部出台文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强调各高校应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 加强对高校转型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应用型本科是既区别于研究型大学, 又不同于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 以本科教育为主, 注重基础教育, 强调应用型和技能型, 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主要培养技师、工程师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学科设置方面, 以市场为依据, 注重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 根据所需的技术岗位, 设置学科和专业;在学科内容方面, 注重实用性, 培养学生掌握相关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应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与指导下, 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需要, 考虑自身的优势资源 (所处地域、优势行业或专业、骨干校企合作单位、特色师资等) , 透彻了解当地对于特定专业人才的具体需要并逐步加以满足,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积极参与当地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建设工作。

二、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本科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2017年, 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2019年2月,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 粤港澳大湾区前景可期, 一个国际级湾区与世界级城市群开始逐渐显露出来。粤港澳大湾区除了是世界级的金融、贸易、物流汇集中心外, 同时也已成为国家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重点地区。香港汇聚多所世界级高等学府, 深圳拥有多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从而成为世界上久负盛名的科研创新基地, 广州聚集了大量的高层次教育科研资源, 建立多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其他湾区内的重点城市在高等教育领域亦属各有千秋。

目前, 在雄厚的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力量的基础上, 粤港澳大湾区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建设逐步展开, 相当数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专业基本成型或初具规模。但就整体来讲, 区域内的应用型本科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制度供给不足、区域协同仍不充分、区域优势未得到综合体现等等, 现就其基础性工作之一——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关键点进行初步的探讨。

三、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关键点

(一) 把握新时代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开发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新时代高教40条”) (2018年) 的相关要求, 结合对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特点的摸索, 结合德育培养的具体要求, 坚持“以本为本”, 立德树人, 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为方案的总目标。

(二) 立足国标, 利用空间, 突出特色

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018年) 对于相关专业的具体规定, 遵循其“定大类、保底线、留空间、有定量”的四大特点, 落实基本要求, 保证专业知识领域及知识单元 (核心及选修) 的达成, 同时充分利用标准空间, 充实特色课程与教学方案, 力求突出应用型本科“粤港澳大湾区”与特定专业方向两大办学特色。

(三) 专业为基, 方向为干

为不和当前已有的传统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相混淆, 在保证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架构的构建实现的同时, 重点在专业特色方向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学校建设优势与特点, 以传统专业设置为基石, 利用湾区已有的特色资源与行业优势, 结合前沿技术与管理特点, 突出不同的培养方向, 以适应不同的行业一线企业岗位的要求。

(四) 保证湾区特色与港澳特色的实现

认真解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2019年) 对探索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产教融合模式的指导意义, 发挥地域优势, 发挥粤港澳相关行业协会的指导与协作作用, 有力吸纳湾区骨干企业参与, 实现教学资源、学生学习与实训、师资建设等方面的全局整合, 并通过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过程设计加以体现。

(五) 探索产教融合模式的构建

立足传统产教融合模式积累的丰富经验, 在建设上进行有益探索, 进一步深化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逐渐修订以往传统的校企合作方式, 不但要请企业领导、专家走进校园走上讲台, 请师生走出校园实训实习, 更要在体系构建上力求汇集人才源、创新源、技术源与信息源为一体, 请求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 行业协会的协助, 形成“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人才供需精准对接、资源集聚融合发展”的局面。

(六) 从能力解构入手构建课程体系, 实践贯穿始终

在编制中试图避免当前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能力需求达成与课程体系构建脱节的现象, 以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2017年) 中对于“四大能力” (认知能力、合作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 培养的阐述与要求为依托, 从通用能力 (沟通协调等非正式能力, 批判性分析、创新、书写与表达、基本计算等通识性能力) 与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解构入手, 思考检验课程设置对能力培养的满足程度以决定取舍。

同时, 作为应用型本科的学生, 一线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基层运营岗位的管理能力、对于行业现场管理的快速适应能力等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方案应通过粤港澳三地的专业体验式课程、各级实训课程、实习等教学环节的设计来保证实践环节贯穿始终。

(七) 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教法探索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与实施中, 根据多方共办的特色思考相关问题, 请行业专家全程参与。尤其是实施环节, 建议适度打破原有方案执行时的连续性, 尝试进行课程体系分解、专业课程教学过程阶段化的思路, 在某一能力培养路径中的课程体系或某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涉及粤港澳三地的不同条件与环境要求, 可以请三地不同的教师分课程甚至同课程分段教学以达成预期效果。

(八) 教学过程根据条件与需要应用前沿高等教育技术与方式

应用型本科自身的特色决定其势必将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 同时也是非常好的新技术验证平台。除了微课堂、雨课堂、综合多媒体等综合教育信息技术和翻转课堂等教学组织方式的应用外, 建议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下方式尝试使用当前的前沿高等教育技术与方式:

1、小班教学、改变传统教室构建主动学习空间;

2、MOOC;

3、电子平板、iBooks、电子书包等;

4、学习反馈大数据分析。

先进的教育技术与方式不一而足, 还可以考虑打破学期限制, 综合利用假期时间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 应首先从这八个维度思考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工作, 逐步完善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摘要:近年来, 随着国家经济、科技与社会的飞跃发展, 经济结构开始进行战略性调整, 国家经济态势进入“新常态”, 各行各业也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进入了多层次、多维度、多类型的阶段, 作为基层运营管理人员的主要培养主体, 应用型本科的作用日益凸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应对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战略与制度创新, 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地位, 办好当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相关专业, 是提升区域经济水平、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而作为高等院校基本工作之一的人才培养方案编制, 便在其中发挥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本文尝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 思考并阐述当地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韩永辉, 张帆.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协同发展研究[J].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8 (06) :122-124.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3篇

1 本科应用型人才特点

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 更突出“应用”, 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知识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在能力结构方面包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应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 具有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在素质方面, 应具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诸如责任心、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素养。

2“3+1”培养模式下课程设置原则

“3+1”培养模式对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提高人才使用效率,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实践平台和就业出路, 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促进校企合作和校企共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1 应符合车辆工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于理论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课程设置时应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1]。所以车辆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一系列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 让学生能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并行进行,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一学年主要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论文) , 在实践操作中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应符合“3+1”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所谓“3+l”人才培养模式, 就是把原来4学年的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习压缩为3学年, 剩下的一学年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 同时完成毕业设计 (论文) 。因此, 在课程安排上应满足“3+1”的培养模式, 同时, 需要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缩减学时数和学分数, 避免学生在前3个学年因安排的课程过多而变成填鸭式的教学。

2.3 应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车辆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多数在汽车行业从事相关工作, 且多数学生以技术工作为主。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 同时具备一定的专业应用能力, 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充分体现这一点。如, 高等数学、材料力学等作为学科基础课, 应体现出在工科学生知识体系的地位。另外, 汽车构造、汽车设计、汽车理论等核心专业课, 通过理论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等不同环节同时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强化这类课程的教学, 让学生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 能够具备一定的工程素质。

3 车辆工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

3.1 理论与实践专业课程并行

注重核心专业课程的建设, 保证相关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教学能够同时开展。如, 汽车构造以校级精品课程为依托, 通过多年的建设, 目前具备理论教学中的每一套总成均可开设实验, 且可以交互式进行;汽车理论以省级精品课程为依托, 开设了整车性能实验。另外, 汽车设计和车身结构设计配套有相应课程设计。通过汽车总成及整车拆装、汽车性能实验、各类实习等来加深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解。

3.2 注重汽车数字化课程建设

数字化设计及数字化生产方式是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毕业生主要去向单位调研, 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 通过论证, 提出了汽车数字化课程的建设方案, 编写教学大纲, 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开设了CAD、CAE及汽车仿真课程, 主要学习的软件有U G、C A T I A、A N S Y S和MATLAB等。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优化课程组合, 将数字化课程的教学与汽车理论、汽车设计等课程充分结合, 使学生不局限于工具的使用,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3 多途径发挥学生应用、创新能力[2]

依据汽车数字化平台, 将提高大学生的数字化应用能力由浅人深逐步贯穿于课程学习、专业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创新实践中。

(1) 课程学习阶段。

制定了符合学生专业发展和未来工作需求、能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的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 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并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以上措施,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

(2) 课程设计阶段。

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充分虑现代汽车设计的特点。围绕不同的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进行选题, 涉及汽车典型总成CAD三维设计、零件的应力分析、结构的优化, 应用MAT L AB、CATI A、ANSYS等软件进行汽车性能仿真等多方面课题。数字化课程的学习与专业课实践紧密结合, 使学生数字化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3) 课外的实践创新。

学生每年通过参加“大学生本田节能大赛”等大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取得较好成绩。

(4) 毕业设计 (论文) 阶段。

利用“3+1”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尽量将学生的毕业设计 (论文) 与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结合。在毕业设计中推行具有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特色的工程素质培养模式, 避免毕业设计课题空洞、实践性不强等缺陷。

4 结语

我国的汽车产业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挑战, 但这也是机遇。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向导, 同时, 通过“3+1”人才培养模式, 加快毕业生融入就业单位。同时, 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 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车辆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

摘要:从汽车工业发展对车辆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出发, 论述了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重点探讨“3+1”模式下, 车辆工程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 通过优化课程,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车辆工程,应用型人才,“3+1”

参考文献

[1] 李文静.财务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基于“3+1”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8.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4篇

一、OBE教育理念内涵

OBE教育理念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 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 称为成果导向教育 (Outcomes-Based Education, 简称OBE) , 是一种依托于学习成果产出的教育理念。OBE教育理念聚焦于学习产出, 主张从最终的学习成果逆向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 所有的课程设置、教学活动、考核标准均围绕学习成果展开。本文以OBE理念为引导, 围绕应用型本科的广告学专业, 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 逆向设计教学结构, 以能力需求为引导, 学生预期的学习产出为基准, 丰富教学模式, 设置合理的评价机制, 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进一步提高应用型本科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广告学专业教学模式设计

(一) 广告学专业岗位需求分析

广告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 侧重营销、创意、设计、传播等多方面知识技能的培养, 目前广告行业对于应用型本科广告学专业的岗位需求主要包括市场营销类人才、创意制作类人才与媒体客户类人才。不同的岗位需求对于广告学专业学生有不同的能力需求, 首先对于广告学子整体基本能力需求包含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读写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这些能力是广告学专业学生无论进入哪类岗位都必不可少的能力素质。市场营销类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广告专业知识, 熟悉广告行业经营内容, 能够熟练运用市场营销相关理论技能, 拥有市场调研及分析的能力, 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创意制作类人才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及较强的创意创新思维, 同时需具备整合传播能力, 熟练掌握媒介技术, 能够掌握多项广告专业技能及相关操作软件, 熟悉视频、图片、文案、策划、音乐、平面的编辑处理以及两微一端的运营等。媒体客户类人才需要具备分析客户需求, 向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 熟悉媒体技术及媒体的运用, 善于沟通。

(二) 广告学专业能力矩阵研究

应用型本科的广告学专业应根据广告行业的能力需求, 设计能力矩阵, 将贴合岗位需求的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及评价体系的基准。由于广告学学科特殊性, 对于广告学子的能力需求呈多样化, 传统教学方式很难做到让学生确立多样化的学习目标。本文将应用型本科的广告学专业划分不同的学习目标等级, 制定广告学专业能力矩阵, 满足广告学子未来多样化的岗位需求。美国学者布卢姆提出人的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6个层级[1], 本文将广告学专业的能力按照认知过程6个层级分为A1、A2、B1、B2、C1、C2这6个学习目标等级, 如表1所示。此能力矩阵可用于不同层级的课程设计以及每位学生的能力评估。

(三) 教学模式设计

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也是应用型本科的广告学专业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的一大重要教学手段, 开展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两种, 一是依托学科竞赛, 二是依托项目实战。广告学专业以学科竞赛为基础, 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目前广告学专业的学科竞赛主要包括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时报金犊奖及一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发起的广告竞赛。教师团队可将学科竞赛融入课程建设中, 结合学科竞赛所需知识技能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 针对学科竞赛所需技能以及广告学专业能力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训练, 并以参赛作品代替结课作业。如在一些品牌类课程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学科竞赛, 各小组与小组内每个人岗位职责及分工互不相同, 以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或兴趣特长为选择标准。如该同学在视频拍摄方面有兴趣有技术, 则该同学负责小组内视频拍摄工作。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命题式学科竞赛, 经过头脑风暴和团队合作最终完成作品, 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如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读写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同时, 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学科竞赛中的平面广告设计、视频广告与微电影拍摄与剪辑、策划案创作、H5制作及文案写作等项目, 能够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广告专业技能。第二种实践教学方式是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及校内实践基地, 跟进实际业界项目。目前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中大量使用虚拟案例和虚拟项目, 对项目运作流程进行模拟训练, 这种教学方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际行业需求, 但虚拟项目和实际项目在前期调查、客户沟通、创意落地和效果反馈及评估等方面都存在着本质区别, 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也无法和实际项目相比。同时, 校企合作平台和校内实践基地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积累工作经验, 尽快与行业接轨的重要途经。

(四) 完善考核及评价系统

我国传统的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仍采用以知识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 学生仍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 并以通过课程考试作为培养质量的主要评价依据, 考核的内容主要偏向理论的记忆和理解, 这两种学习等级在本文归纳的广告学专业能力学习等级中属于前两种低级思维, 没有深化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应用及能力的培养。这种考核及评价体系导致学生对自己在毕业时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不甚清楚, 学习目标不明确, 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变成了应付考试或考核, 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再贴合应用型本科的广告学专业能力要求, 也不能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考核及评价标准需要以能力需求为基础进行设置。[2]应用型本科的广告学专业需制定针对能力需求的课程学习效果评定方式, 完善考核标准及评价系统的做法有以下三点:第一, 按学习目标等级进行评价。如表1所示的广告学专业能力需求6层学习目标等级, 任课教师可根据课程对应能力的学习程度进行评级, 以此作为课程考核标准之一。第二, 丰富考核形式。根据课程特点决定不同课程的考核方式, 除了基础的开闭卷考试外, 还可通过成果展示、提案汇报、论文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查。例如实践课程可通过参与校企合作的实际项目, 或以参与学科竞赛的作品为考核要求, 让学生完成广告策划全案或图文视频类广告作品等, 充分训练学生广告专业技能, 获得学习产出, 并得到考核结果。第三, 过程性考核。调整终结性考核方式, 改变单一期末考试决定考核结果的现状, 重视阶段性、过程性考核, 加大平时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比例, 不再由期末考试一招定胜负。此举措能够减少学生为了应付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的可能。第四, 学生自评互评。同时推行多种评价方式, 除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和评价之外, 部分实践课程可采用小组成员互评, 学生自评等评价方式。以问卷调查的方式, 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作业作品完成情况、课程对应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学习效果进行调查, 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完成调查问卷, 问卷结果可作为任课教师进行评分评价的标准之一。

(五) 构建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标准

国内目前综合性大学的广告学专业大多采用毕业论文作为毕业的考核依据, 对于广告学专业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更为重视, 但应用型本科的广告学专业已经普遍使用毕业设计代替传统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评价依据, 更加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查。[3]为更快与行业接轨, 毕业设计作品必须为业界实际项目, 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校内实践基地、由教师推荐或自行外出参与实习, 跟进实际业界项目, 将实际项目的作品作为毕业作品, 并将实习实训过程中的心得结合所学知识转化为毕业设计报告。毕业设计作品的评价标准需以作品的质量、数量、效果反馈情况、业界认可程度作为评价依据, 毕业设计报告需以专业教师团队对其理论深度的认可为评价标准, 这样在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帮助下, 完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毕业设计。

三、结语

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突破传统广告学教学模式, 完成了从“教师教学内容为主”的教学理念到“学生学习成果为主”的转变, 以广告学专业人才能力需求为导向, 逆向构建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主体性, 对于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资源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本科的广告学专业需要以学生为主体, 不断摸索改进教学模式, 加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广告人才。

摘要:本文基于OBE教学理念,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以学习成果产出为指引, 逆向设计教学体系。根据广告行业岗位需求类型, 建立应用型广告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矩阵, 以能力需求为基础丰富教学模式, 完善考核评价系统, 构建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标准, 从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广告人才。

关键词:OBE,广告学,应用型本科,能力矩阵

参考文献

[1] 李志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 2015 (3) :32-39.

[2] 刘荣, 万丽丽, 袁芳.OBE理论视角下高校课程学习评价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 2016 (1) :15-17.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5篇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律

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在持续推进,不同类型规格和不同专业人才也有着差异化的评估标准。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差异,通常情况下可以把人才划分成两个大的种类,其中一类也是研究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型人才。前者将发现与研究客观规律作为主要任务,而后者则关注的是对客观规律原理进行实践应用。研究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活力与研究积极性,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变迁当中担当着发现规律与创新知识的责任。应用型人才则有着较强的实践能力,会将发明创造以及一系列的发现在实践中进行运用,促进成果的转化。

依照所受高等教育学历层次的差异,又可以把应用型人才进行具体细分,分别设置为专科、本科与研究生层次。我们本次研究的是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介于专科与研究生层次之间。

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的高级专业人才,对这类人才的知识要求是从实用与够用转变为扎实基础提高后进,既关注人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把握,又关注其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从而完善综合素养。应用型本科教育并非是普通本科教育,也不属于高职高专的增容。相较于普通本科来说,应用型本科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技能性以及应用性。

相较于高职高专来说,应用型本科人才既关注基础教育又重视后续发展。根据这样的规律和特征,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充分分析生产管理服务等部门的具体需要,创造条件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素质,使得学生能够充分满足职业岗位群对技能技术的操作要求。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必须满足的要求

(一)行业实践经验

在生产技术持续提升的进程中,不同行业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清楚,再加上同一行业间竞争激烈,使得相同行业之间的市场细分也日趋明显。在市场实践环节,主要有三个类别的市场,分别是消费品、生产资料与非营利组织市场。这几类市场有着各自的特性与要求,所以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行业实践经验也有明显的差异性。哪怕面对的是消费品市场,在产业链条上消费品的制造与销售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行业实践经验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就市场营销人员而言,必须对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有较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感知力,以便丰富行业实践经验有效把握和适应市场的迅速变化。

(二)知识结构

首先,在全球化环境下,企业投入全球竞争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因而明显提升了企业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这就需要企业的市场营销人员既要拥有良好的市场营销知识储备,又要在商务英语、国际法律、文化差异等方面有丰富积累。其次,在行业分工持续深入的情况下,给市场营销人员的产品知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最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繁荣发展,全新的技术手段与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冲击了传统市场营销思维与手段。对此,企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必须掌握以客户为中心的精准营销方法以及主动服务营销,重视网络营销的开展,让网络技术为我所用。

(三)学习能力

国家正在全力推进教育改革,而在教育改革以及人才培养建设当中,将培育拥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作为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指针与现实选择。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速度逐步加快。伴随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营销观念与手段也发生了全面变革。与此同时科技的快速进步也加快了市场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增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面对如此快节奏的变化,市场营销人才需要对各种科学学习方法了然于胸,提升学习能力,建立终身学习意识。

(四)创新思维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创新是主旋律也是发展动力,这一点在企业方面体现得也非常明显。就企业而言,假如产品缺少创新的话,就很有可能导致产品逐步退出市场,而且也有可能失去长久竞争的能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不仅要重视产品创新,还需要对市场、市场营销方法、市场营销模式、盈利模式等进行创新,而这些方面的创新也通常可以带来比产品创新更为直接和显著的效果,帮助企业在短时间的竞争当中获得显著优势,给产品创新赢得时间与空间。所以而且又要形成长久的竞争优势,就要关注市场营销人员的培养,将发展创新思维作为核心内容,增强营销创新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科学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要提高针对性,注意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基础,方向定位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必须拥有极强的现代化营销意识,拥有完善化的知识结构与较强的理论素养,可以借助学习与掌握的市场营销理论解决多种多样的营销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沟通、表达、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市场拓展等方面的能力,可以胜任不同企业市场营销工作。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除了要做好整体分析之外,还需要结合市场需要,研究实战当中优秀营销人才能力构成,基于此构建人才培育目标出发点。当然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还需要对高校本身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尤其是要综合考量学校在专业资源、社会实践资源与教师资源这几个方面的实际水平。如果学校拥有丰富的社会实践资源,那么在培养实践型人才方面就会有良好的保障,也能够根据资源优势提高人才培养层次。

(二)有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在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打造良好的实践平台,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教学保障是重点,也是影响人才质量的关键点。市场营销专业本身就有着很强的实践性特征,对于人才培养也特别注意凸显实践性,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发挥优势,打造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并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抓好课堂实践教学。课堂教学是重要的教育阵地,在培养专业营销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过去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把理论灌输作为主要内容,降低了实践人才培养的活力。为改变这一情况,学校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开展案例研究、角色模拟、陈述演讲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积极开发实践项目,保证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二是要对校内实验室进行积极建设,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另外,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拥有顶岗实习机会,可以形成对校内实践教学的补充,培养更多的实践应用型人才。特别注意的是在校企合作方面要注意合作加深与升级,带领学生去到企业当中进行参观学习,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参与企业实践项目得到实践经验。校企合作升级也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比如让学生去到企业顶岗实习,在岗位一线学习的必要的专业知识,也可以是在暑期开设企业管培生夏令营,引导学生累积实战经验。三是聘请拥有实战经验的实习实训企业经理或营销管理人员投入实践教学,补充学校在实践教师人才,完善合作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三)构建就业导向课程系统

课程建设是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必要支持与保障条件,完善化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能够体现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育方面的独特优势。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结合市场营销人才培育目标与学生当前的就业需要适当拓宽专业口径,有效开设选修课程,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充分适应社会以及提升就业竞争力创造良好条件。市场营销专业的选修课程需要涉及到与专业有关的核心能力课程,比如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会计学等。第二,设置综合性实践课程,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作为根本宗旨。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根据本校师资状况开设综合性与设计性的实验课程,比如市场调查课程、市场营销推广课程、营销案例研讨课程、营销策划课程等。第三,建设特色专业课程。特色专业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育的优势,所以如果学校有条件的话,需要积极发挥优势,设置特色课程,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四)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教师的能力素质关乎学生的能力塑造以及综合素养的发展。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育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方面的目标和具体要求,同时综合考量行业与社会的需要,必须将提升教师素质,构建高素养的教师团队作为工作重点。具体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把建设双师型以及应用型教师团队作为根本着力点,激励教师主动投入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借助多种途径增强教师实践素质,比方说,要求教师投入横向项目,激励教师深入企业开展挂职锻炼,实地走访,开展社会调查,并在时间与资金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这样的实践锻炼远远比去到高学府当中学习进修相关理论要更有价值,更符合应用型院校的要求。另外,在课程教学当中还需要积极引入企业的营销专家,有营销专家担当兼职教师,或者是组织专门的讲座活动,或者是引导学生进行实习实践,让学生在和专业人员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实践素质。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选用了新的本科与高职教育相整合的模式,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宗旨,所以特别关注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就业也直接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长足进步。市场营销专业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专业,所培育的都是当前市场紧缺的营销类人才,而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有大量的营销人才作为根本保证。面对这样的情况,应用型院校需要跟随时代发展步伐,充分了解市场人才需要,变革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率,让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步入社会之后真正发挥出应有作用。

摘要: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逐渐走向深入的背景下,企业方面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也有所增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只有抓好市场营销工作,提高营销质量,才能够让企业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水平和市场营销人才素质密切相关,而当前企业欠缺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给市场营销人才也提出了很高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育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坚实阵地,担当着为社会和市场输送适合企业营销需求人才的责任。这就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大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并根据实践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祝平.论开展对服务营销的研究[J].财经研究,2016,(4):66-67.

[2] 张日新.创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89-90.

[3] 姚作为.透视服务营销的分析框架[J].南方经济,2018,(3):35-36.

[4] 张文玲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式的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6,(20):121-123.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6篇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中, 应秉承学科特色, 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竞赛。可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和以赛代练、以点带面的能力, 通过成果、成绩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 创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符合学科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极具现实意义。

一、基本思路

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各级竞赛,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以兴趣为导向,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由此, 提出改革的基本思路: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抓住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融合前沿技术, 搭建模拟实践平台;

(3) 组建指导教师梯队和学生实践创新团队;

(4) 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各级竞赛“双核”驱动, 促进实践创新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二、培养模式

(一) “双核”驱动, 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深入解析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在院校内建设一批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创新基地, 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 挑战自我,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建学生实践创新团队,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参加各级技能大赛, 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最终, 形成一种立体化、独具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图1) 。

计算机软、硬件的开发本身就体现了实践创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层次水平, 选择合适项目,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钻研精神和团队意识。真正做到在教师指导下, 将学生实践创新团队与科研项目有机结合, “双核”驱动, 互利共赢。

在实施过程中, 任务清晰、目标明确且应有阶段性的考核办法, 防止人浮于事, 工作流于表面。通过把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教师的科研项目, 既满足了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求, 又达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能帮助学生将实践创新能力融入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双核”驱动下, 首先, 指导教师团队应筛选出若干符合学生能力且兼具实际意义的项目, 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水平, 双向选择, 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 通过真实的模拟平台, 提高自己的实战能力;其次, 学生不是完全的被动体, 应该让他们成为项目的主体, 培养他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基础上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 组建指导教师梯队和学生创新团队, 营造浓郁创新氛围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方面希望他们专业扎实、实践能力强;另一个方面又希望他们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 以便更快的融入新的工作岗位。组建指导教师梯队和学生实践创新团队, 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 又能提高学生间的互助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组建指导教师团队, 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全部在教师的指导下, 采用真实的科研项目实践。组建学生实践创新团队, 再组建实践创新小组, 高年级同学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以老带新, 形成良性循环。

在两个团队的建设过程中, 一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 因势利导, 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营造良好的实践创新环境;二要通过一定的政策和奖励机制, 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具体做法如下:

(1) 加强引导, 成立院校两级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2) 指导教师团队和学生实践创新团队建设。

(3) 团队建设形成梯队, 既适应了各层次学生的水平, 又能以老带新, 顺利完成新老交替。

(4) 完善奖励机制, 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付出给予肯定, 依成绩给予奖励。

(5) 院校大力组织宣传, 营造良好的实践创新氛围。

(三) 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 搭建模拟实践平台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仅依靠自身有限的科研资源和硬件设备, 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因此, 应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 提供平台和条件, 与地方企业和科技公司共建一批产、学、研一体化的“双创”基地, 并在此基础上, 构建开放的实践创新平台。

(1) 通过整合已有资源、加大投入, 建成初具规模的“双创”基地, 基地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模拟开发平台, 让学生熟悉企业和公司相关项目的开发流程, 提前适应工作氛围。

(2) 基地全面开放, 以满足学生日常的实践创新活动。此外, 充分利用本地企业和公司的资源, 校企共建, 达到优势互补、提高衔接性的目的。

(四)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使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常态化

“双创”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要在教师的主导下, 以学生为本, 营造良好氛围,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构建模拟现实的实践平台, 既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又要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形成良好的秩序;二是建立民主集中制, 在教师统筹规划下, 让学生参与日常管理工作;三是严格过程考核制度, 避免人浮于事, 出工不出力的情况出现。

“双创”基地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创新平台, 学生利用课后或者寒暑假的时间进入基地再学习, 充分利用基地的软、硬件资源, 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具象化, 并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延伸到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要达到这一目标, 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双创”基地全天候开放, 特别是节假日和寒暑假这些学生的课余时间, 以保证有更多的学生能够进入基地再学习。

(2) 基地的软、硬件设备在教师的监督下, 供学生无偿使用, 让学生在参加工作前就能够熟悉平台、工具。

(3) 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 保障学生在自主实践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4) 管理上做到基于教师管理的民主集中制, 让学生参与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培养学生管理能力的同时, 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三、结束语

计算机学科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仅靠学校单方面投入, 远不能满足现阶段各层次水平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需求。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 应建立一种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 以教师真实的科研项目为驱动, 以指导教师主导下的学生实践创新团队为主体的、“双核”驱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设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的“双创”基地, 让学生都能有机会熟悉真实的项目环境, 激发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对日后的学习和工作起到深远的意义。

摘要: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计算机人才培养过程中, 科研资源相对薄弱和软、硬件资源相对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仅依靠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无法满足现阶段各层次学生的需求。由此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即“双核”驱动。通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组件团队和建立管理制度让学生在实践创新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实践创新,“双核”驱动,创新团队,“双创”基地

参考文献

[1] 李郁峰, 陈念年.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J].计算机教育, 2009 (10) :12-14.

[2] 郑明辉, 胡涛, 周慧华.以“项目+竞赛”模式引领计算机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 2014 (15) :47-51.

上一篇:固体废弃物绩效审计论文范文下一篇:MOOCs高等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