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农业生产管理论文范文

2024-05-02

汉代农业生产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过程中,发现了战国时期至清代墓葬千余座,以及汉代城址、汉唐窑址等遗迹,将通州繁盛历史时间节点从隋唐大运河开通时期推溯到战国时期。这一发现备受世界瞩目,引发境内外媒体持续关注。北京市新闻办抓住时机,传播北京文物保护和城市副中心建设与历史文化交融成果,展示首都文化中心影响力。

一、快速回应外媒需求,抓住传播北京文化中心契机

2016年11月24日,北京市新闻办、北京市文物局联合召开“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会议,介绍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整体情况。《人民日报》等近50家境内外媒体70余名记者出席报道,首都之窗、千龙网等现场直播,首都博物馆等10余家在京博物馆官方微博微信联动推送。发布会引发世界主流媒体关注和兴趣,BBC驻京记者站和BBC总部在发布会后第二天即提出采访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新发现申请。北京市新闻办敏锐捕捉到这一向国际社会展示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契机,迅速联合市文物局策划驻京境外媒体专题通气会,回应关切,连续发声,集中喂料,持续推深新闻发布会成效,引导外媒集中刊发于我有利报道。

二、精心策划外媒通气会,讲好北京文物保护新故事

首先,精心策划主题。我们对发布内容进行了细心研究,从文物保护和考古发现角度切入,讲述北京贯彻文物保护方针,文物保护与工程建设相互支持、协调配合取得的成果。其次,精选境外媒体。通气会主题并非突发事件,媒体报道不会侧重于消息类新闻,我们在外媒选择上精选信息覆盖面广、时效性强、影响力大、善讲故事、偏爱文化主题、关注北京文物保护的境外主流媒体,美联社、法新社等受邀媒体高度重视,相关文字、摄影、摄像记者均对这次通气会表现出极大热情。第三,精心设计发布形式。2016年12月8日,外媒通气会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举办,现场摆放十多件新出土的珍贵文物,浓郁的文化蕴味立刻把记者带入北京的历史长河中。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讲述发掘故事、漫谈文物历史,生动展示2000多年前通州的人文画卷和繁盛景象,为境外媒体提供了新鲜、生动、独特的一手资料。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驻北京首席记者帕雅拉先生说,“这个地方太有历史感了,它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挖掘报道的北京故事”。

三、媒体通气会气氛热烈,会后报道引发二次传播

通气会上,外媒记者与发言人近距离交流互动,亲切問答,摄影、摄像记者从不同角度拍摄文物,现场气氛轻松、友好坦诚,互动良好。会后,受邀媒体纷纷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报道,内容重头且积极正面。美联社以“中国首都未来行政枢纽早在2000年前就是繁华之地”为题刊播了文字、图片和电视报道。还被英国《泰晤士报》等国际主流媒体转载。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将采访内容纳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专题片,并在意大利国家电视台第一频道早间节目播出三分钟新闻。俄塔社也做出相应报道,法新社、共同社均表示,本次采访内容很丰富,要留作资料,用于制作北京相关专题片。一位常年为《泰晤士报》供稿的在京自由撰稿人看到相关报道后极为兴奋,希望就此专题进行采访,并要求建立固定联系,参加类似活动,通气会二次传播效果明显,显现外媒报道成效。

汉代农业生产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汉代农业生产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草书势》中“象”与“势”的艺术表现

古人运用“象”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来体察书法艺术, 把人的生命与自然万物的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书法更加的感性化, 并且将文字符号外化为“象”, 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是一个时代特殊的认知理念。“象”是具体事物呈现的前提条件, 老子说“象生而后有物”。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也体现了“象”先于“物”的原则。

崔瑗将草书的艺术特征归结为“象”概念, 在《草书势》中将草书作为审美对象分析其艺术特点。古汉字很大一部分脱胎于“象”, 草书发展与审美正是因为成了“象”, 就有一种具体的视觉形态。崔瑗眼中的草书, 以一连串的“象”来表达:“竦企鸟趾, 志在飞移;狡兔暴骇, 将奔未驰”、“畜怒怫郁, 放逸后奇。或凌邃惴栗, 若据高临危, 傍点邪附, 似螳螂而抱枝。”由此可见象的存在与审美有着天然的联系, 这一理念在书法理论的应用明确化了书法艺术的形式内涵。在书法艺术发展初期难能可贵。

崔瑗的《草书势》中充分肯定了“势”的审美价值, “势”本质上表现一种力, 是带有一定方向的运动, 或者是在静态的体势中表现动态的趋向。

崔大致指出草书的多个形式美特征:如“俯仰有仪”、“志在飞移;将奔未驰”、“状似连珠”等指出草书的根本特征。《草书势》整篇文章强调了草书强烈的动势感, 形象生动, “势”正是草书表现形态中运动和力的综合表现, 而草书之美也正是来源于此。崔瑗对草书“势”的描写除了充满运动趋势这一义项之外, 还有其笔画、字形由于位置关系和不同姿态所引起的丰富的形态之“势”。文章中还有“放逸生奇”“抑左扬右, 兀若竦崎”“绝笔收势, 馀綖纠结”等语句, 是关乎到书写的笔势、字势及行势等问题。

二赵壹《非草书》的理论略述

1.《非草书》中的文人立场

赵壹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 有自己独特的理念, 《非草书》中的主要思想核心是。推崇附和儒家学说, 他担心人们对草书的过分追求会导致背经趋俗的结局, 使儒家礼仪偏废, 所以, 《非草书》中“非”的思想正是他在艺术领域的儒学保卫战。赵壹还提出草书“上非天象所垂, 下非河洛所吐, 中非圣人所造”, 这里他指出把草书当成一种纯审美性质的东西与文字书写的最初意图相悖, 否定了草书的价值, 这也正是他反对士人习草的原因。可是当时的草书确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价值, 所以, 赵壹勉强认为学习草书只应“博学余暇, 游手於斯”,

其次, 肯定了崔、杜诸家的书史地位和文化影响, 《非草书》中有体现:“夫杜、崔、张子, 皆有超俗绝世之才, 博学余暇, 游手于斯, 后世慕焉。”其中的杜, 指杜度, 杜度的章草高深古逸, 被时人称之曰“圣字”。可以看出, 赵壹虽然在思想上极力的非难草书, 抨击草书学习者, 但他毕竟没有否定现实, 而是从客观角度肯定了杜度、崔瑗和张芝这几位具有绝世之才的草书大家的实际历史地位, 同时肯定了他们的艺术造诣在书法史上, 以及对后人产生的巨大的文化影响。

2.《非草书》中的书法观

《非草书》一文也强调了书家的主观性以及个体的差异性, “凡人各殊气血, 异筋骨。心有疏密, 手有巧拙。书之好丑, 在心与手, 可强为哉?”他认为人的禀性无法效仿和复制, 各人之书有各人之面目, 每个人的性情在书法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不能为了目的强加学习某家某体, 否则将徒费心力, 出丑失节。他相信学书者的天赋禀性和气质对书法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 尽管他也认为这种禀性是天然生成的, 不可相比较的, 但他仍然回到儒家正统思想层面, 倡导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并告之后世这也是杜、崔等大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其实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渗透。

此外还揭示草书的产生是出于实用目的:“趋急速耳……但贵删难省烦, 损复为单, 务取易为易知, 非常仪也。故其赞曰:‘临事从宜’。”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上来关照, 赵壹的论点、论证还是无可挑剔的。

三汉代草书理论的功用

汉代草书理论的功用表现, 首先是推进行草书的进一步成熟, 在篆隶向草书演变的过程中, 行书也在发展, 早期简帛中笔画的流美形态可以看成行书与草书是同源而异流。从《非草书》中可以看出, 当时草书书写艺术的群体很大, 而《草书势》中讲到的自然物象、体势变化等特点, 也一脉相承, 正所谓行草不分家。汉代时期的行书虽然没有单独列出研究, 但影响是存在的。行书是草书发展的“倒影”, 使得行书的艺术特征更加明显。草书理论促进了草书向纯粹的草法形式发展, 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行书的成熟。

其次是促进书法理论发展在崔瑗《草书势》出现之前, 人们对书法的总结性思考过于贫瘠, 对书法的技法更是没有意识, 诸如《草书势》、《九势》、《笔论》等理论文章出现后, 书法进行了快速的演变, 各个书体趋向成熟, 这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不可分。书法理论记录了书家对于书法的学习体会和经验, 为后人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同时又能够引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 在实践中不断寻求真知, 超越前人, 推动书法艺术向前发展。汉代的草书理论是书家思想与实践的结晶, 标志着书法艺术的独立, 促进了书法向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向不断发展。

摘要:汉代书论篇幅虽不多, 却开古代论书之先, 尤其是东汉时期的草书理论, 强调了书家对汉字“体势”的关注, 并通过“象形”思维充分体现了对“书肇于自然”的肯定和解读, 同时强调书法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 本文的研究在草书理论, 主要以崔瑗的《草书势》和赵壹的《非草书》为主, 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下人们对草书的认知与理解, 同时挖掘两篇书论中的艺术内涵及其影响。

关键词:草书理论,草书势,非草书,功用

参考文献

[1] . (汉) 许慎:《说文解字》,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 .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书画全书》,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年, 第一卷。

[3]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年。

[4] .华人德:《中国书法史》 (两汉卷) , 1999年版, 江苏教育出版社。

汉代农业生产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可持续利用为主的生态农业大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从农业生产综述和农业环境综述,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基于环境保护原则,在农业生产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对策等从几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关系;生产;农业;自然;生态环境

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大气、水和土壤对农业生产来说既是资源又是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条件良好,农业生产就发展;生态环境条件恶劣,耕地环境质量就不断下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正遭受著各种因素的损坏,足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各种人为或非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它具有较大的范围性和扩张性,在全世界各地都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就其影响程度而言,它具有非常深刻的严重性,而且时间跨度较大,具有弹性伸展;环境问题涉及到的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或者间接对人类有潜在的威胁,这里包括:大气质量恶化、水资源的溃乏和污染、森林草原植被遭受破坏、野生的和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减少,.土壤沙化,.耕地面积减少、废弃物和噪声污染、核污染等重大环境问题。看似单方面的问题,其实却是纵横联系,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自然生态环境中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影响农业生产产品的种类,也能够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依附性。在目前农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有利的方面体现在三点:一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上进行耕种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地施用农家肥等可以改良土壤土质,顺应了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二是人们通过种植农作物等促进物种的改良,使得物种得以优化,促进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三是通过人为灌溉系统的修建,能够改变河流的流向,一方面使得河流不再泛滥,另一个方面起到了均衡自然生态环境可利用资源的作用。

农业生产的主体是人类,因而农业生产不是自然界中无意识的生产活动,不可避免地掺合一些人为的因素在内,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伤害,具体表现在:一是为了获取农业生产耕地,采用极端的方法进行土地的开发和耕作,如滥砍滥伐森林扩大耕地面积;二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可能会对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植物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对动物存在捕杀的行为,这对自然的生态平衡产生巨大的影响;三是在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为了提高产品的产出使用了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非自然界的化学合成物,会对植物环境、水资源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们现在都在觉醒;“拯救环境、拯救家园”已经不再是一个口号;在全球化经济推动的同时,人们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措施进行着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国际会议上,多次探讨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各个国家都达成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识,区域之间的合作极度广泛;全球化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化的统一协调和治理,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只是局限于某一个地域或者地区采取有效的措施远远不够,只有协调起来,在共同发展的前提之下,携手并进才有可能使得绿色家园得到有效的保护。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国家农业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就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所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主宰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就提出“农业现代化”这个口号,历经30多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国家农业基础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也赢得了广泛关注。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将农业构筑成国家经济发展现代化、科学化的坚强堡垒,需要我们思考众多的问题,这里面关键就是如何在维护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保证生态系统不遭受破坏。农业资源、农业生产与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要想营造“双赢”的局面,就必须加大农业基础建设与生态系统环境协调性的研究工作,从政策上、技术上予以对农业环境保护的工作支持,从而减少在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活动对于环境有力的改善作用,从而使得人类生存的环境与生活的质量得到充分的保障。1992年我国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着重强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关系,制定了了我国新世纪环境与发展的策略,由此对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予了外部条件的充分保障。

基于环境保护原则我国在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国家的农业整体运作水平并不高,这首先体现在农业科技水平技术含量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产生的结果就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产出,与当前国内改革开放时期其他各个行业快速发展显然还有滞后的情况;这是由于我国农业长期走的是低技术组合基础上依靠高物质投入来支撑的格局,这种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矛盾不仅对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结果产生影响,也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伤害,造成了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同时,日益被破坏的环境因素如: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等农业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不可再生资源的流失等等都是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对策目前,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膨胀,我国农业的发展任务极其艰巨,与之相联系的自然生态环境也面临严峻的形势:一要促进粮食增产,确保中国十几亿人口的食物生产量和储量;二要保证粮食食品的安全,维护人民身体的健康;三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使得在有限的生态资源环境下,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性,以及农业物资供应的及时性;四要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进行不断的调整,找出农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和制约的因素,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掠夺自然资源、追求短期利益为前提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那种只顾眼前没有持续发展前瞻性的思路和想法,都会给我们国家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性带来不确定因素。我们要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定有效的措施,具体可在国内人口的规模与数量的控制、农业生态环境的意识思想教育、基本的农业产业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的关系上清醒的认识,同时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的监测,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管理机制;并且协同农业有关技术部门,在生态农业研究、开发、建设的项目上达成有效的共识,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将生态农业产业结构搭建起来,并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使得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效降低非自然物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五是淘汰旧的农业产品结构,对现有污染环境的项目和活动进行约束和整治;通过技术革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有效控制农业自身污染源。

21世纪是中华民族振兴的世纪,不仅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也要紧紧围绕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主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实时的评价和认真的研究。只有对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深刻有效的认识,才能有助于我们整体国民经济全面健康地发展。

汉代农业生产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用电需求日渐增大,电力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10kV配网供电是城市供电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其可靠性的分析,不断完善改进管理措施,以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本文就10kV配网供电的可靠性分析与管理措施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管理措施

前言:我国的电力事业在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用电需求的增长,也对供电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kV配网供电作为城市供电系统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一旦在配网输电中出现问题,就会使电站电压不稳,需要提高其可靠性,制定更有效的管理措施,营造出良好的供电环境。

1 10kV配网供电的可靠性分析

1.1 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相关概述

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主要是指对用电客户的供给电能和分配电能的可靠性,以及配网自身输送电的可靠性[1]。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加大了对电的需求,需要工作人员加强对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认识,积极寻求更好的管理措施。

1.2 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外力破坏是影响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用电需求的增长,原有的10kV配网已经不能符合现今用电可靠性的要求。例如在一些规划网并不完善的地区,由于用户急需用电,使接线变得更具临时性。而一些与交通重要路线相邻的新建筑,由于供电量大,也使线路运行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

在电网运行中,电气设备需要承受多种不同的过电压,一旦受环境影响,在施工前期出现爬距不足的情况,就会对电网的安全产生影响。因此,10kV配网的过电压也是供电可靠性的影响因素之一。

闪络对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具有影响作用。由于设备边缘所承受的工作电压强度较高,因此,当设备表面污渍达到一定的含盐量,并处于相对潮湿的环境时,就会产生闪络。并且污渍能够使绝缘冲击性大大降低,一旦受到雷电或是内部电压的冲击,就会造成闪络。

现阶段的线路维护队伍,具有人员不足、专业性不强、技术水平低,巡视意识缺乏的特点,使巡视力度严重不足,线路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极易引发出更大的问题,并且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分工制度,大大降低了事故处理速度,责任的不明确使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频频发生。配电线路的巡视维护水平较低,也成为了影响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1.3 供电可靠性指标

10kV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指标,可以分为参考指标和主要指标两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经性指标的合理制定。其考核主要是依据用户供电的可靠率,即某一时间段内,用户供电可靠性时间与总时间的比值,例如停电总时间、供电可靠性时间等。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提高10kV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地减少用户停电时间,并加强对配网的升级技术改造。例如,配电网运行方式、电力系统设备容量、变电站中接线和电网结构可靠性等[2]。

2 10kV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管理措施

2.1 加强生产管理

优秀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提高供电企业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保障供电的可靠性。因此,需要加强供电企业的生产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提高信息收集整理水平,通过建立网络接线图、配网设备台账等对基础资料进行不断完善,以保障供电可靠率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的进行故障预测,并提前进行电路故障处理计划,以便出现故障时,相关人员能够及时进行处理。

要求明确各部门人员职责,切实将责任落实到人头上。对停电记录进行仔细核对,严格控制停电次数,要求各单位在记录停电情况时,要更加细致、严谨,不断提升单位的责任意识,减少停电次数和时间。

在进行供电可靠性管理过程中,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电力企业制定部门要制定每一年度和季度的目标值,保证生产部门能够明确目标,并根据目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的具体目标计划。同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提高整体管理意识,以便顺利完成可靠性指标。

提高企业整体人员素质是增加配网科学含量的重要举措,工作人员需要充分意识到专业水平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高对电网设计、检修、运行等工作的熟练程度,并了解自动化的维护和运行配电网的工作情况。企业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定期安排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技术讲解,实行考核制度,科学的制定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及时反馈考核结果,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根据不同时段负荷特点,开展短期甚至是超短期的负荷预测工作,预留备用容量,避免自动拉闸限电[3]。备品备件的不足会造成突发事件中抢修时间的延长,并会影响其它线路的正常工作进度,因此,还需要加强对备品备件的管理,避免出现备品备件不足的情况。

2.2 加强施工计划管理

停电维修与保证供电可靠性是相对矛盾的两个事件,而在日常运行中,10kV配网经常会出现故障,因此需要加强对施工计划的管理,以保证供电可靠性。首先要明确临时抢修的停电范围,以保证因临时施工而造成的大范围停电能够及时得到控制。对配网线路的结构进行分析,避免出现重复停电的情况,尽可能的缩小停电范围,减少停电对居民生活、企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加强对临时停电抢修工作的管理,要求工作人员在进行抢修时能够有效控制停电时间,提高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抢修效率,根据配网运行情况,合理安排停电时间和送电时间,在抢修完成后,及时上报配网情况,并等待线路送电,确保送电正常后,在进行下一个配网线路的维修。

2.3 提高科学技术

科学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的保证供电可靠性。要加强对配电操作的管理,合理安排停电操作顺序,改变陈旧的操作方法,尽可能的减少停电时间,加强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加强停送电管理,在进行检修工作时,要求工作人员提前到达现场,并做好准备工作,及时对停电设备进行检修,并在检修后,尽快恢复送电。加强工作人员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在单位停电时,能够科学的落实管理措施,控制停电时间,将检修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时上报,维护抢修工作的顺利进行,尽量缩短故障处理时间。在进行检修时,需要对停电范围进行科学的控制,以免对其他线路的运行产生影响,对故障进行综合处理,避免重复停电。对设计方案进行不断完善,将老化线路和通道彻底维修改造,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新线路的设计,为了减少检修时放电时间的工作量,工作人员可以在线路连接处设置认为耐张杆。

提高科学技术是提升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措施。相关技术人员已经在这方面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成果。例如全联数字网的供电可靠性较高、在10kV配网断路器装置中加装防污罩解决闪络问题、用瓷横担替换针式绝缘子以提高抗雷击能力等。

结论:时代的不断发展对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电力企业加强对供电可靠性的分析,加强生产管理、施工计划管理,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研究更具有效性的管理措施,保证10kV配网供电的可靠性,推动电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燕亮.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分析与管理措施及升级技术改造设想[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1(33):166-167.

[2] 杨广.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分析与管理措施及升级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5(15):143-144.

[3] 陈晓东.强化管理提高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1(11):140-141.

汉代农业生产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要想推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首先就必须明确当地农业发展情况,明确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同时要找出全程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制定解决策略,这样才能加快全程机械化的发展。
1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较差

目前,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农业机械装备结构较差、能量消耗较大的问题,一些能耗较高的老旧农业机械仍在使用,因其自身技术含量较低,效率较差,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较少,导致实际应用中的各类生产问题。例如拖拉机已经发展为大功率机械,但因其配套的农业机械具发展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

1.2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较低

目前,中国现有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制度欠缺,服务能力较差,服务范围狭小,高素质农机手较少,影响了农业全程机械化的发展。另外,现有社会化服务配套较差,零配件的供应、用油的供给不到位,一些偏远地区缺少农业机械维修站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大规模发展。其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逐渐进入城市务工,留守农村的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也阻碍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
2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推广方式

2.1推广新型机械技术

要想促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首先就必须推广新型机械技术,例如将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作为重点工作,增设玉米联合收获机,确保收获机播种效率,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稳步推动桔梗机械化还田与综合利用,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大力宣传等方式加大对拖拉机配套秸秆的重视程度及资金投入力度,切实完成麦田秸秆还田工作。大幅度提升农业机械化的设备水平,积极建设科技入户等示范规划基地,大力推广温室农业种植所需要的卷帘机、电源管理机等机械设备,有效带动温室大棚蔬菜机械化技术的发展。

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强化培训力度,解决机插秧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当地农业机械部门要适当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组建专业的服务团队,帮助农业大户进行技术指导,改进传统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提高服务组织的制度化水平。此外,也要引导农业机械使用大户开展订单作业,提升市场服务能力,加强宣传培训,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传播媒介,加强对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宣传,提高农民对于水稻宣传的认知程度,也可以举办线下活动对农业机械大户进行培训。在农村地区设置专项资金对水稻种植户进行补贴等。

2.2发挥出农业机械作业服务的优势及政策作用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农业种植资金逐渐增加,企业补贴范围不断扩大,农户受益范围越来越广。因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相关农业从业者要转变传统思想,加强农业机械市场购销,提升农业机械装备结构性能与作业水平。其次,积极发展农业机械作业服务组织,有效解决传统农业机械化使用过程中经营困难的问题,切实提高農业机械使用效率。

2.3从源头管控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加大农业机械培训

要想提升农业机械人员素质及农业机械作业质量和水平,首先必须加大对农业机械操作者的培训工作,开展玉米机、秸秆还田、水稻机插秧等生产技术培训,定期举办技术交流活动,使用网络技术开展线上培训。其次,要想有效避免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事故,首先相关农业机械部门就必须从源头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的管控教育,签订责任协议;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机质量;定期对农业机械安全进行整治和排查,找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并加以解决,同时相关农业机械部门也可大规模推广农业机械使用规定,确保每一位农业机械使用者都了解安全制度条例,从源头上管控事故,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营造良好的使用环境。

上一篇:我国农业改革对策论文范文下一篇:化学实验建筑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