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易学范文

2023-09-18

汉代易学范文第1篇

据史料记载, 古称巴渝的重庆。大约从北宋开始, 易学便有一定影响, 其表现是, 易学名家辈出, 常有易学大家来往巴渝, 使巴渝成为中原易学向南方传播的交汇处。

细数重庆出生的易学名家, 宋朝有潼南崇龛镇 (今光辉镇) 的陈抟, 宋太宗赐号为“希夷先生”;有涪陵学派的创始人谯定;有巴县 (今巴南) 的冯时行, 著有《缙云文集》《易论》等;有合州巴川 (今铜梁) 的度正, 被誉为朱子高徒“第一人”;有涪州 (今涪陵) 的暖渊, 他与度正同为朱熹门人;有合州巴川 (今铜梁) 的阳枋, 著有《图象问答语录》《易正说》等;有“世传易学”, 居南平 (今綦江) 的郭曩氏, 他是谯定的第一位老师;有巴县 (今巴南) 的税与权, 著有《易学启蒙小传附古经传》;明朝有梁山 (今梁平) 的来知德, 著有《周易集注》等;

民国时巴县 (令巴南) 有李灿如, 他著有《易象》。璧山人刘冰若 (1909~1995) , 原名居廉, 乃国学大师熊十力亲授弟子, 他对《易象》十分推崇, 晚年致力于《易象》的“释例”。

曾来过重庆的易学名家很多, 其中在渝时间比较长且名气比较大的有两位, 一位是宋明道学创始人周敦颐,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易说》等书, 他曾在合州 (今合川) 为官4年余, 且政绩好, 声望高。另一位是被贬“涪州 (今涪陵) 编管”的“程朱理学”的奠基人程颐, 其在易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程氏易传》便是在涪陵北岩完成的, 后人存“读易洞” (今名点易洞) 为之纪念。

民国时期, 重庆民生实业公司的周善培先生曾驻足重庆, 他著有《周易杂卦正解》。还有周公远, 据说曾在北碚讲易, 著有《周易辩机》《周易论体》。

在抗战时期, 重庆成为政治、文化的中心, 不少易学名家汇聚重庆, 为重庆易学土壤平添许多养分, 不少易学派别的传承, 便以此开始。

2 今世代的易学与重庆

重庆直辖以来, 政治、经济、文化得到提速发展, 也促进了易学的突飞猛进, 其所获之成就, 成为重庆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其主要表示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易学研究成果大。近年来重庆易学界相继出版的专著, 据不完全统计, 有西南大学的黄石声先生著《易传探蕴》, 自由学者陈剑先生著《注解大六壬占验指南》, 重庆市社科联谭大梁先生著《易经裸舞》, 重庆大学余卓群教授著《建筑与地理环境》, 重庆大学兰允恭教授等著《中华象数预测大观》, 重庆市中华易学研究院李顺祥先生著《四柱玄机》《六爻玄机》等, 民间易学大家霍斐然先生著《斐然研易集》《斐然术数集》和《周易正解》。其中《周易正解》堪称传世大作, 其价值和历史地位,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胡孚琛之评价:“得古贤之意, 创小成图法, 自成一家, 实属国宝。”此外, 重庆易学者, 还在全国各种易学大会及媒体上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论文。

2) 易友交流分量重。近年来, 很多易学名家、大师来渝开会、讲学、访友。如有中国周易研究会首任会长唐明邦, (本就是重庆忠县人) , 国际易经联合会会长林清泉, 国际易学大会主席邵崇龄,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台湾的曾仕强、傅佩荣, 新加坡易经学会会长沈树圭等等。他们的到来, 让重庆易学研究既拓展了视野, 也扩大了在全国的影响。

3) 易学大会影响广。在国际国内的许多易学大会上, 重庆易学代表通常数量比较多, 地位比较高, 学养比较深, 曾有不少论文获得好评或获得优秀论文奖。2002年在涪陵召开的第五回世界易经大会, 在全国非常有影响, 此会由涪陵区人民政府主办, 会议规格高, 参会学者多, 学术成果大。随后, 在2004年和2006年涪陵易经学会又相继召开了“第一届易经与现代文明学术交流会”和“第二届易经与现代文明学术交流会”, 均很成功。另一个在重庆举办比较有影响的会议是:“2008绿色健康人居与和谐社区建设高峰论坛——暨第四届环境保护和地产园林风水文化学术研讨会”。

4) 易学服务价值高。重庆很多环境建设, 楼宇开发, 家居装修等都和易学者的工作与智慧有关。重庆易学者为重庆人与环境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 身与心的和谐作出了许多默默无闻但功不可没的贡献,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开拓者、践行者、奉献者。

3 主要的问题与发展追求

重庆易学者为社会所作之贡献虽然很多, 但必须还要看到, 重庆易学界良莠不齐, 存在诸多问题,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个别自封“大师”, 自称“真人”, 自诩“第一”者骄傲自大, 不知为耻;二是一些重庆易友的网站、网页, 自吹自擂, 胡言乱语, 低级庸俗, 虚假宣传, 不知为灾;三是有些“菜鸟”易友, 心躁气浮, 想一天通晓《易经》, 一夜学会算命, 急功近利, 不知为害。

纵观历代易学名家, 无不是道德修养高、国学底蕴厚、易学造诣深。其人生旅途, 在“立德”“立功”“立言”上颇多建树, 是为易学者之圭臬和不易之追求。

重庆易学欲得良性发展, 应实现以下五个追求, 即一是顺天应人, 明确重庆使命;二是思患豫防, 前瞻自然灾害;三是多识前言, 建设易学基地;四是知周万物, 研究阴性世界;五是义以方外, 提升人文环境。

汉代易学范文第2篇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原始易学, 早在伏羲氏时期, 将前人发明太阳历八分历法和用以表示太阳历八分历法的八圭符号 (即阳连阴断的等长线三组合八个符号, 是在测日圭表上标记二至、二分、四立八个节气的符号, 故叫八圭符号) , 用在前人发明的天地盘占卜器上, 取代圈点十数符号中的一至八数符号, 去其九、十符号, 制作出上下盘占卜器, 将四方五位 (有中) 占卜, 改为四方八位 (无中) 占卜, 是对占卜术的改进。将八圭符号用于占卜, 改名八卦符号, 上下盘占卜器就叫八卦上下盘占卜器, 后人造“卦”字, 即取圭、卜结合之义。这些情况, 世人不知道, 所以最古老、最高深, 也最新颖、最浅显。

用八卦上下盘占卜器占卜, 和用天地盘占卜器占卜是一样的, 都是用地 (下) 盘作定位盘定方位, 用天 (上) 盘作变位盘, 旋转变位盘进行占卜, 按自己祷告认定的方位和变位盘停止的方位是否一致及相差大小论吉凶祸福。在用八卦上下盘占卜器旋转上盘占卜时, 能自然重出六十四卦符号, 就用六十四卦符号进行占卜, 先祷告认定一个方位, 旋转上盘, 看在认定方位是出现六十四卦中的哪一卦, 按出现的卦论吉凶祸福。这种占卜法很简单, 人人都会, 论断吉凶祸福, 也可以按自已当时的愿望和想法来论断, 不需要别人操作和论断。因此, 无人可以专其业, 获其利。

后来, 有人想专其业, 获其利, 就把旋转上盘成卦占卜法改为查数蓍草茎成卦占卜法。查数蓍草茎成卦占卜法, 很神秘, 很繁难, 蓍草茎要装在龟壳里供起来, 每天要焚香礼拜, 给外人做出十分严肃应重的样子, 以迷惑外人。有人来要求占卜时, 要求者要先上香、礼拜、祷告, 表示虔诚求问。他才请下龟壳, 取出蓍草茎五十根, 旁置一根, 用四十九根查数, 每查数三遍才记下一个阳符或阴符, 查数十八遍才能成六十四卦中的某一卦, 然后由他来进行吉凶祸福论断。这个过程在《易系上》中的《大衍之数五十》章, 有明确记载。

《易系上》中的“天一地二”章, 是对天地盘占卜器圈点十数的明确记载。天地盘占卜器在伏羲氏时期之后失传了, 留存下来一张图, 殷周时期的人, 不知道它是什么图, 有什么来历, 就附以神话, 说是龙马从黄河中驮出来的图, 就叫河图。天地盘占卜器被八卦上下盘占卜器取代之后不久, 有些人只习惯看圈点符号以知数, 不习惯看八卦符号以知数, 就再用圈点九数制作能占卜八方九位 (有中位) 的地盘占卜器。地盘占卜器的中位上设立柱指针, 旋转指针进行占卜, 和天地盘占卜器与八卦上下盘占卜器的占卜法相同, 但不如八卦上下盘占卜器盛行。八卦上下盘占卜器占卜法改为查数蓍草茎成卦占卜法后, 天地盘占卜器和八卦上下盘占卜器逐渐失传, 地盘占卜器还流行了一段时间, 不久也失传了, 留存下来一张图, 殷周时期的人, 也不知道是什么图, 有什么来历, 也附以神话, 说是灵龟从洛水中驮出来的图, 就叫洛书。原始的河图、洛书, 不是现在书上的那样, 河图被殷周时期的五行家加入了五行学说, 洛书被殷周时期的术数家改成了数学幻方。

再说说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符号在方位、次序、象数、义理等方面和太阳历八分历法的对应关系。

太极为整体一圆周的周而复始, 表示一个回归年;两仪为一阳一阴。阳表示阳光充足、能量多、温度高、生命旺盛的热半年;阴表示阳光短缺、能量少、温度低、生命虚弱的冷半年。阳为上、为胸、为左、为刚、为男;阴为下、为背、为右、为柔、为女。阳符为奇数一或三, 阴符为偶数O或二, 由此而构成四象符号的数:一、二、三、四。八卦符号的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四象中的少阳为一、为春, 老阳 (太阳) 为二、为夏, 少阴为三、为秋, 老阴 (太阴) 为四、为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八卦 (八圭) 。震为一、为东、为雷、为一阳外现、为春分, 兑为二、为东南、为泽、为二阳外现、为立夏, 乾为三、为南、为天、为三阳外现 (全阳) 、为夏至, 离为四、为西南、为火、为阳中生阴、为立秋, 巽为八、为西、为风、为一阴外现、为秋分, 艮为七、为西北、为山、为二阴外现、为立冬, 坤为六、为北、为地、为三阴外现 (全阴) 、为冬至, 坎为五、为东北、为水、为阴中生阳、为立春。震一东和巽八西相对两数合为九, 兑二东南和艮七西北相对两数合为九, 乾三南和坤六北相对两数合为九, 离四西南和坎五东北相对两数合为九。这表现了远古、上古的中国人, 对自然宇宙时空中的日、地相对运行轨道和阴阳冷热变化规律, 已经有了非常正确的认识, 首先制定了太阳历八分历法, 大约在神农氏 (最先发明种植作物的氏族名, 非圣人名, 亦非帝王名, 后人称他炎帝, 是殷周时期的五行家认为是圣人名, 说他以火德王, 称他为炎帝, 说轩辕氏以土德王, 称他为黄帝, 都不可信) 时期, 由于农时不能迟误, 又没有办法发布农时, 人们只能看天上的月相圆缺和气候冷热来大致掌握农时, 因此发明了以月相变化周期记年、月、日的太阴历, 并在太阳历的八节之间各增加两个节气, 成为太阳历二十四节气, 和太阴历合用, 叫阴阳合历, 人们简称农历或阴历。简称农历合理, 简称阴历有以偏概全之嫌。

汉代易学范文第3篇

1.《草书势》中“象”与“势”的艺术表现

古人运用“象”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来体察书法艺术, 把人的生命与自然万物的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书法更加的感性化, 并且将文字符号外化为“象”, 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是一个时代特殊的认知理念。“象”是具体事物呈现的前提条件, 老子说“象生而后有物”。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也体现了“象”先于“物”的原则。

崔瑗将草书的艺术特征归结为“象”概念, 在《草书势》中将草书作为审美对象分析其艺术特点。古汉字很大一部分脱胎于“象”, 草书发展与审美正是因为成了“象”, 就有一种具体的视觉形态。崔瑗眼中的草书, 以一连串的“象”来表达:“竦企鸟趾, 志在飞移;狡兔暴骇, 将奔未驰”、“畜怒怫郁, 放逸后奇。或凌邃惴栗, 若据高临危, 傍点邪附, 似螳螂而抱枝。”由此可见象的存在与审美有着天然的联系, 这一理念在书法理论的应用明确化了书法艺术的形式内涵。在书法艺术发展初期难能可贵。

崔瑗的《草书势》中充分肯定了“势”的审美价值, “势”本质上表现一种力, 是带有一定方向的运动, 或者是在静态的体势中表现动态的趋向。

崔大致指出草书的多个形式美特征:如“俯仰有仪”、“志在飞移;将奔未驰”、“状似连珠”等指出草书的根本特征。《草书势》整篇文章强调了草书强烈的动势感, 形象生动, “势”正是草书表现形态中运动和力的综合表现, 而草书之美也正是来源于此。崔瑗对草书“势”的描写除了充满运动趋势这一义项之外, 还有其笔画、字形由于位置关系和不同姿态所引起的丰富的形态之“势”。文章中还有“放逸生奇”“抑左扬右, 兀若竦崎”“绝笔收势, 馀綖纠结”等语句, 是关乎到书写的笔势、字势及行势等问题。

二赵壹《非草书》的理论略述

1.《非草书》中的文人立场

赵壹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 有自己独特的理念, 《非草书》中的主要思想核心是。推崇附和儒家学说, 他担心人们对草书的过分追求会导致背经趋俗的结局, 使儒家礼仪偏废, 所以, 《非草书》中“非”的思想正是他在艺术领域的儒学保卫战。赵壹还提出草书“上非天象所垂, 下非河洛所吐, 中非圣人所造”, 这里他指出把草书当成一种纯审美性质的东西与文字书写的最初意图相悖, 否定了草书的价值, 这也正是他反对士人习草的原因。可是当时的草书确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价值, 所以, 赵壹勉强认为学习草书只应“博学余暇, 游手於斯”,

其次, 肯定了崔、杜诸家的书史地位和文化影响, 《非草书》中有体现:“夫杜、崔、张子, 皆有超俗绝世之才, 博学余暇, 游手于斯, 后世慕焉。”其中的杜, 指杜度, 杜度的章草高深古逸, 被时人称之曰“圣字”。可以看出, 赵壹虽然在思想上极力的非难草书, 抨击草书学习者, 但他毕竟没有否定现实, 而是从客观角度肯定了杜度、崔瑗和张芝这几位具有绝世之才的草书大家的实际历史地位, 同时肯定了他们的艺术造诣在书法史上, 以及对后人产生的巨大的文化影响。

2.《非草书》中的书法观

《非草书》一文也强调了书家的主观性以及个体的差异性, “凡人各殊气血, 异筋骨。心有疏密, 手有巧拙。书之好丑, 在心与手, 可强为哉?”他认为人的禀性无法效仿和复制, 各人之书有各人之面目, 每个人的性情在书法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不能为了目的强加学习某家某体, 否则将徒费心力, 出丑失节。他相信学书者的天赋禀性和气质对书法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 尽管他也认为这种禀性是天然生成的, 不可相比较的, 但他仍然回到儒家正统思想层面, 倡导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并告之后世这也是杜、崔等大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其实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渗透。

此外还揭示草书的产生是出于实用目的:“趋急速耳……但贵删难省烦, 损复为单, 务取易为易知, 非常仪也。故其赞曰:‘临事从宜’。”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上来关照, 赵壹的论点、论证还是无可挑剔的。

三汉代草书理论的功用

汉代草书理论的功用表现, 首先是推进行草书的进一步成熟, 在篆隶向草书演变的过程中, 行书也在发展, 早期简帛中笔画的流美形态可以看成行书与草书是同源而异流。从《非草书》中可以看出, 当时草书书写艺术的群体很大, 而《草书势》中讲到的自然物象、体势变化等特点, 也一脉相承, 正所谓行草不分家。汉代时期的行书虽然没有单独列出研究, 但影响是存在的。行书是草书发展的“倒影”, 使得行书的艺术特征更加明显。草书理论促进了草书向纯粹的草法形式发展, 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行书的成熟。

其次是促进书法理论发展在崔瑗《草书势》出现之前, 人们对书法的总结性思考过于贫瘠, 对书法的技法更是没有意识, 诸如《草书势》、《九势》、《笔论》等理论文章出现后, 书法进行了快速的演变, 各个书体趋向成熟, 这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不可分。书法理论记录了书家对于书法的学习体会和经验, 为后人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同时又能够引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 在实践中不断寻求真知, 超越前人, 推动书法艺术向前发展。汉代的草书理论是书家思想与实践的结晶, 标志着书法艺术的独立, 促进了书法向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向不断发展。

摘要:汉代书论篇幅虽不多, 却开古代论书之先, 尤其是东汉时期的草书理论, 强调了书家对汉字“体势”的关注, 并通过“象形”思维充分体现了对“书肇于自然”的肯定和解读, 同时强调书法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 本文的研究在草书理论, 主要以崔瑗的《草书势》和赵壹的《非草书》为主, 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下人们对草书的认知与理解, 同时挖掘两篇书论中的艺术内涵及其影响。

关键词:草书理论,草书势,非草书,功用

参考文献

[1] . (汉) 许慎:《说文解字》,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 .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书画全书》,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年, 第一卷。

[3]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年。

[4] .华人德:《中国书法史》 (两汉卷) , 1999年版,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支付宝集五福范文下一篇:初中数学学科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