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园林艺术论文范文

2024-07-15

汉代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在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分别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以及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又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要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需要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为达此目的,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为了达到突破视觉局限,与天地融通的要求,在造园的过程中还非常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2.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置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综上所述,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定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

3.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特征差异的根源

中西方园林在起源上有着根本不同的用途,又因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引起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审美特征的不同发展趋向。

中国园林起源于公元11世纪的“苑囿”,所谓“苑囿”,就是“筑垣以设境界而于其中饲养禽兽”的场所,供人类进行狩猎、通神、求仙、生产等活动,后逐步转化为游憩、观赏为主。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山林川泽等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君子比德”、“人化自然”的哲理更直接地强化了人们对山水的尊重,因此要求园林以自然为审美对象,从而明确了园林的风景式发展方向,形成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整体布局。它还常与诗、画等相结合,楹联碑刻、雕梁画栋,给人以情景交融、遐想无穷之趣。中国园林的特点是将山、水、植物、建筑用绘画的法则进行设计布局,给人以含蓄典雅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自然相处的关系。

西方园林起源于“菜圃”或“药圃”。为了农事的便利,将一块长方形平地划成若干方格,将蔬菜、药草等整整齐齐地种植于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并在此基础上植上灌木或绿篱,这就是西方园林的雏形。受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人们本能地将人与自然区别开来,他们喜欢一些具体的事实,并将所见所闻的事物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花木、草坪、水池、道路、雕塑、喷泉等构景要素按建筑的法则来设计安排,显示出园林整体的人工图案美,从而表现出人对自然的奴役和改造的关系,其特点是气势磅礴、色彩绚丽、图案精美、空间开朗,给人以宏伟华丽的艺术感。

汉代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卧游”指以欣赏画中山水代替游览过程,随时都可以领略自然的风光。透过理想化的山水,使观者徜徉其间,身临其境。观者面对画中山水所再现的意境中,以神思畅游于山巅水崖之间,身心合一地感知艺术空间与自然空间,是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卧游”一词由宗炳提出而一贯至明清,而明清时期徽州的版画艺术风貌蒸蒸日上,出现大批文人和画家,在艺术方面受“卧游”的影响,画面突出表现在引发思乡之情、体现遗民情节和单纯的对风景的喜爱这三个方面,成为徽州版画的重要表现形式。

关键词:卧游、徽州、版画

据《宋书·隐逸传》记载“宗炳···西险荆巫,南登衡岳···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历,皆图于壁,坐卧向之,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1]。宗炳将所游历的名山大川绘于墙壁,每日坐卧向之,对其抚琴,希冀得到画中山水的回应,这便是他的“卧游”;又在《画山水序》中描绘了这一审美体验,谓之曰“闲居理气,拂殇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应无人之野”。[2]宗炳不仅描述了“卧游”的体验,还阐述了“卧游”的目的,指出“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将“卧游”于“神思”相关联,点明“卧游”所依托的心灵活动是审美想象。能反映自然美得山水畫得最大作用是“畅神”。所谓“畅神”,就是益悦情性,展畅精神,没有什么能比山水画更让人感到精神愉快了。

一、“卧游”与思乡之情

明清时期徽州版画雄踞画坛,形成了徽派,大约开始于明万历年间,它是徽州书画家、刻工、印刷人员于书坊主共同努力,几代人的长期实践研究出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艺术风格。[3]徽州人具有浓厚的恋乡思祖情结,尤其是对于常年在外奔波的徽商而言,家园故土更是他们难以舍弃的心灵栖息地。他们通过这些版画风景去“卧游”徽州一带的地理风貌,风俗人情,从客观图像中来游览徽州的风景名胜,给人以心理上的满足,更是解去异乡之人的思想之情。为了排遣这种思乡情结,部分亦商亦儒的徽商便请人绘刻能够表现徽州地域风景的版画,表达个人对于徽州家乡的思乡之情。

《环翠堂园景图》是汪廷讷的代表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它以浪漫、自由、理想化的手法,表现了令人神往的明代园林艺术。

风景在《环翠堂园景图》中,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存在,而是被“掺入了道德的、观念的、政治的因素”[4],以版画的形式将其环翠堂的景色描绘出来,是为了对其地方的喜爱,再者便是满足自己的企图心,让更多的人知道环翠堂的风景之美。剔除追逐造园风尚和以园林生活获取文士身份认同等功利目的,汪廷讷也确实对园林充满感情并享受着园林之乐.“何如缑岭,堪偕子晋吹箫,欲拟瑶池,若待穆王侍宴。寻闲是福,知享既仙”。[7]反映了园主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情趣,版画中的环翠堂亦是表现出自然风景之貌,让观者遨游其中,感受再现美,增强了审美的自觉意识,让真实景观与版画的独特魅力相结合,感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环翠堂园景图》之所以能够成为寄托徽州人思乡之情的媒介,主要是因为它鲜明地绘刻了徽州独特的地方风景。在《环翠堂园景图》中,具有徽州地标性的山脉景观齐云山入画,最后以黄山收尾自不用说,坐隐园所独特具有的徽派建筑样式马头墙和园林盆景。这些在徽州就有代表性的风景和建筑,都充满了徽商对于徽州家乡的思念之情。当汪廷讷及其他身居他乡的徽州人,在《环翠堂园景图》中看到如此鲜明独特的徽州地方风景和建筑,激发起内心对于徽州故土的思恋。

二、“卧游”与游览推广

明清之际,徽派版画发展兴旺,创作出大量优秀版画。徽州历史文化悠久,为了构建徽州的文化认同,他们在徽州地方志、山水志中有意识地绘刻风景版画,赋予了风景文的化象征意义,以此培育人们对于徽州文化的认同感。他们通过这些地方志、山水志中的风景图片去了解徽州一带的地理风貌,风俗人情,“卧游”徽州的风景名胜,给人以心理上的满足,使得人们对徽州文化的喜爱。而地方志、山水志中所绘图像根据徽州各地的风景真实的描绘出来,所绘图像与现实风景相差无疑,追求真实性,在徽州都是实有其景。让观者在版画中感受徽州的风景之美,用版画的美代替欣赏自然山水,“卧游”同样能满足人们对欣赏山水的渴望。其目的是借助风景推介徽州和扩大徽州知名度,推动了明清时期的徽州旅游之风的兴盛。

“卧游”的审美观念被各代文人承袭,延至于明清的徽州地区,汪廷讷的《环翠堂园景图》,它所表现出来汪廷讷对园林喜爱并享受着园林之乐,反映了园主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情趣;

这是徽州人内心对于生态家园的喜爱和一种认同情感。“卧游”这一范畴的历史已经很久,中国古代文人不仅在山水画前“卧游”,亦在盆景、戏曲等艺术领域践行着类似于“卧游”的审美范式。“卧游”的美学价值尤其是对建构本土美学 的意义尚须深入挖掘。“卧游”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之“入画”式的身心参与模式与西方审美文化之“如画”式的距离观看模式相区别的典范,是从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的双重角度建构意境的典型方式。[5]传统艺术中的意境不是作品自身所具有的,而是在艺术家与观者相互配合、自身体会,在心中逐步形成的,在艺术家而言,是变真为假、化实为虚的艺术创作,在、观者而言,是以假作真、以虚作实的审美感受。

“卧游”的平台不仅是真山真水或画中山水的“环境”,更是二者交融所生的“意境”。“卧游”是一种“人画”的审美过程,“人画”的审美参与才是山水画实现审美意境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雷承影 《宋书·隐逸传》[M].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15.8.1

[2] 宗炳 《画山水序》[M]. 人民美术出版社

[3] 张国标 《徽派版画》[M].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5

[4] 陈永国 《视觉文化研究读》[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刘心恬 《从“卧游”看中国传统艺术的假扮游戏特征》[J]. 2015

汉代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园林艺术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了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在园林的布局与构造中融入传统山水画所描写的已经,使园林充满了文化气息。山水文化与园林艺术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形成了今天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内涵,彰显了民族情趣和中国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从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传统山水画影响了古典园林艺术的各个方面。因此,本文将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进行探究。

【关键词】传统山水画;古典园林;园林艺术;影响

一、前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来源于中国文化,深受诗词歌赋、绘画、文学作品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传统山水画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也可以说古典园林艺术诞生于传统山水画,并追寻着山水画前进的脚步来进行发展。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园林艺术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为了对古典园林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必须先研究传统山水画。因此,本文将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立意、构图、元素、章法、意境等五个角度来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当画家参与对园林进行设计的活动时,就会从画家的角度出发,运用自己和前人总结的经验、理论以及绘画技巧对园林进行设计。画家亲身造园,就会将有关绘画的理论直接转变成园林理论。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参与园林建造整个过程的山水画家数不胜数,这使得山水画的创作思想和手法融入到古典园林艺术的创造过程中。因此,中国传统山书画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中国传统山水画之立意

中国在创作山水画时提倡“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创作山水画时最先要做的就是立意,只有立意新颖、准确,画家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和美感的作品。山水画不仅仅是在描述自然,更是在对艺术进行概括,在其中更可以体现出画家所倾注的感情和愿望。对园林进行设计时也要立意,立意最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发挥所在环境的优势。另外,画家在创作山水画时讲究“立意为象”,在对园林进行设计时也是如此,对园林进行立意后,其他元素都是在此立意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搭配的的,设计随性,搭配自然,随机而变,但看起来又浑然天成,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一样,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意境特点,形成了独具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古典园林艺术。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之构图

中国对传统山水画进行创作与对古典园林进行建造时实际上都可以看做是对大自然的再创作,创作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自然世界,是人们理想和愿望寄托的媒介。这二者不同之处在于,传统山水是自然的二维创作,而古典园林却是自然的三维创作,也可以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看做是中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图纸。虽然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设计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设计看似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件事情,但是其实在他们之间是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的,因为游客在对古典园林进行观光时看到的实际上仍是一幅幅画。因此,在古典园林创造过程中会采用很多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手法。例如,绘画过程中经营位置构图手法的运用,可以增强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和整体画面的美感程度。在对古典园林进行设计时经营位置构图手法同样适用,此手法的运用可以增强古典园林整体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手法中总结的很多理论性的经验也同样在古典园林的创造过程中被采用。例如,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长卷创作过程中,会将空间、视点进行多角度布局,并且会使画面进行连续性的变化。将此构图方法应用在古典园林设计中,可以增强古典园林景物的错落感和变化感,还可以增强古典园林的观赏价值,提高古典园林对人们的吸引力。另外,传统山水画的布局在安排上讲究主次清晰,突出主体,点缀主体的元素则放在次要的位置,而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建造也同样需要遵循此原则,否则会不分主次,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疲劳感,失去对古典园林观赏的兴趣。

(三)中国传统山水画之元素

传统山水画论认为一幅成功的山水画不应该以建筑为主体,而应把自然风景作为创作的主体思想境界,寄情于景,以自然之物作为创作者感情表达的媒介。这一绘画创作思想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创作,在对古典园林园林进行建造时,其建造元素之物大都取自于大自然。山、水、石、草、花等元素经常被运用在中国传统画作中,也经常在中国古典园林进行造景时所采用,成为在园林建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在创作传统山水画时画家特别注意对山石的选择,例如在《林泉高致》中郭熙对山石的描绘就特别地精彩,并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山石之上;同样地,在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造景时会利用山石来表达四季景色,传达出造园者在建造古典园林过程中所倾注的情感,给游客带来了强烈地视觉冲击。

(四)中国传统山水画之章法

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表现的章法上可以看到很多有关传统山水画的影子,例如,在古典园林艺术与传统山水画创作过程中都运用了虚实对比的章法,虚虚实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对比突出所要创作的主题。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布局山上将散点透视运用其中,不再是对自然进行机械地模仿,而是随性而画,张扬个性,不受任何规则的束缚。其实在对古典园林进行设计时也运用了散点透视,自然不在是人们所熟知的,而变成了创作者个性、思想情感的发泄口。在传统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山水总是相伴而生,有山就会有水,有水就会有山;同样地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也同样地把山与水联系在一起进行造景,山石相间,刚柔并济。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往往以小见大,通过借景的构图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数的景观,运用各种手法和布局对园林进行造景来再现自然之境,这些章法都能在传统中国画中有迹可循。另外,为了增强山水画所表达的意境,通常会在画作的空白处题上诗词。而中国古典园林为了增强艺术性、观赏性,通常会在景物旁边设有匾额以及楹联等文学性质的元素。

(五)中国传统山水画之意境

画家对传统山水画进行创作其实就是对自然意境的描绘。在对传统山水画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描绘出所画之物的形,更要将景物的真、气、神等表现出来,使所描绘的景物变得形象生动、活灵活现,不再是一个死物,而变成了一个能表达感情的活物,这就是意境的创作。因此,在古典园林艺术创作过程中,意境也是古典园林设计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园林设计者不能机械地对园林进行设计和建造,要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使自己手中的景物变得与众不同,独具特色,使景物变得已不再是景物。例如,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花草已变得与众不同,个性迥然。创作者通常将自己的个性品质通过花草传递出来,抒发心中的情感。在古典园林设计中,花草也同样被赋予了人的品质和个性。除此之外,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山水画一样,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意境的描绘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来再现自然、展现自然之美。

三、总结

从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远而广,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但是,除此之外,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古典园林艺术也有着消极的影响。尤其在明朝以后的时期,山水画的创作变得庸俗、世俗,失去了山水画创作的本来目的——欣赏,而是从商贾角度出发进行创作以谋取钱财。这种画作意境、手法、构图等应用在古典园林的创作中,就会使园林变得空洞、没有新意,大大降低了园林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因此,要对中国传统山水画进行赏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促进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齐羚; 宋志生,心物合一 立象尽意——中国传统园林的继承与创新[J].建筑与文化,2015年第8期

[2] 汪敏慧; 黄诗茹; 张建华,浅析山水画布局对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上海商业,2015年第8期

[3] 艾铮,质与饰的独特结合——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线条表达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4年第20期

[4] 陈徐佳, 借鉴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理念提升乡村景观设计特色的研究[J].南方农村,2014年12期

(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汉代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艺术建筑文化木结构石材结构建筑保护

建筑可以算是离我们距离最近的艺术了。不同的国家和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建筑艺术,它是形成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也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中外建筑艺术都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外国建筑体系是以石材结构为特色的独立建筑,属于砖石结构系统,中外建筑体系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外建筑艺术,都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界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建筑艺术的产生大约在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后,中国原始建筑在北方古文化、南方古文化的许多地域留下了重要遗迹。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是距今八千年的原始部落,这里发掘出半穴居房址一百七十余座,被誉为 “华夏第一村”。而南方古文化建筑也由于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而引人注目这里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干阑式建筑遗存,在石制、骨制、木制工具的条件下,己能采用榫卯结构,并已具备多种榫卯类别。这表明早在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和杭州湾地区的木结构已经达到惊人的技术水平,这一时期的原始建筑是中国土木相结合的建筑体系发展的技术渊源。夏代和商代是这一建筑体系的萌芽期,两代不仅出现了壁垒森严的城市和建在旁土台上的大殿,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构成要素——廊院也形成了。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材料,注重结构设计,以大屋顶为特征,利用斗拱结构和支柱来分散屋顶压力,结构优良,抗震性极好。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结构体系到东汉时期已经明确形成台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基本形式,南方许多地区经常采用台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在唐朝以屋架层、铺作层、柱网层的组合为特征的结构复杂的殿堂形构架非常盛行,木构架建筑体系可以说在唐代已经达到成熟阶段。中国古代木建筑中,最特别的也是最具特色结构构件是斗栱,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化,斗栱的作用是承托和出挑屋檐部分的重量,它扩大了柱头支座的受力面积,增加了支点,减少了梁的弯矩和剪力,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在唐宋及以前的木构架中,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官式建筑普遍以砖墙代替土墙,墙体防水性能好,已不需要过大的挑檐,斗拱的结构作用逐渐简化,斗拱的数量也由少变多,它已经成为装饰性和等级标志的象征了,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宫殿建筑则是其中最瑰丽的奇葩。以北京故宫为代表是典型木制宫殿建筑群,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形式上,它们都显示了皇家的尊严和富丽堂皇的气派,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

西方的建筑包括东方的印度建筑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以前,基本上都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建造的,属于砖石结构体系。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左右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用石头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和神庙,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第一批巨石建筑。古埃及的艺术与法老的绝对权威和其特殊的宗教信仰——对死后生活的崇拜有直接关系,埃及人确信,人死后将到另一个永恒的世界去生活,现实世界不过是一个暂短的过度,只要保存好尸体让灵魂有所归宿,修建一个永恒的栖身之地——陵墓,才能让法老顺利升天,所以陵墓成为古埃及人最重要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早期陵墓是用“泥坯砖”来建造,后来为了防止陵墓被盗掘,开始采用更具永久性的石头建造,古埃及陵墓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它的造型,它由原来的梯字形演化到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字塔型经过了漫长的过程,金字塔的外部造型很简单,但内部却充满着神秘,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让金字塔更具精神上的魅力。古希腊的建筑以神庙为代表,最初的神庙是长方形带柱廊的木建筑,到公元前七世纪围柱式的石建筑才成为希腊建筑的主要形式,希腊神庙建筑的基座、柱子、檐部之间的关系都有定型的做法,这种梁柱结构体系叫做柱式,古典柱式是希腊建筑的精髓,以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为代表,为西方古典柱式奠定了基础,并对欧美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在公元前一世纪末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出现了一系列的伟大建筑,以万神庙和斗兽场的建筑为代表,展现了古罗马建筑技术的巨大进步,由于新技术(拱门、拱顶)和新材料(混凝土)的应用,罗马人在运用空间方面有了新的创造,可以说劵栱技术是罗马建筑的最大特色,为实现开敞的室内空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古罗马的万神庙、斗兽场、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和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等等,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

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除了在材料、造型、空间布局存在着差异,而且体现在建筑色彩和建筑装饰上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中国古代北方建筑色彩较浓重,相比起来,南方的园林建筑色彩偏淡。故宫和苏州园林分别是北方和南方建筑的代表。中国古建筑构建所采用的颜色很多情况下取决于居住者的等级,比如皇宫,寺庙,多用黄色,红色,而官员府第或园林建筑用蓝色,绿色较多。在清代,黄色是最尊贵的,明黄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宫或寺庙才能实用,官员或平民使用的都是青瓦,否则就是欺君之罪。皇宫建筑中的彩画也是黄色或贴金的居多。尽管如此,在皇宫内部建筑也具有不同的等级,大体上可以根据檐的形式,吻兽的数量,颜色等来区分,比如重檐比单檐的高贵,黄色比其它颜色高贵,吻兽数量越多越高贵。在西方古建筑中色彩的运用相对简单一些,从外部色彩上看,色彩相对单一,基本都是石材本身的固有色,只是在中世纪以后的古建筑中,特别是教堂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外立面和穹窿顶外部带有黄色、橙色、红色、绿色、等色彩的变化。西方古建筑非常重视建筑内部的装饰,基本上以壁画为主,而壁画内容多以圣经故事作为主要题材,多用油彩进行描绘,经过特殊处理,持久性能较好,在西方建筑当中教堂建筑高于一切建筑。

中西建筑文化所形成的不同风格,必然会融入、体现文化在形成渊源与缘由、发展逻辑和空间、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同时西方文化重视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西方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断求新求变,并用科学的理念进行分析演进,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劵、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式建筑的尖劵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都反映了西方人勇于专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中国的建筑是相对保守的,据文献资料记载,中国木建筑的形式和所用的材料三千年不变,这与中国封建社会经历的时间较长、崇尚内敛、同时也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盛产木材有一定的关系。中西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蕴涵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异,都能从中西方遗留下来的历代建筑物反映出来,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的古建筑艺术都有它自己的独特艺术价值,都是人类建筑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在全球文化和地域文化并存的时代,保护、维修好这些文物古建筑,恢复历史建筑文化本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继承、弘扬传统建筑文化最基础的工作,在当今变得十分重要。在中国特别是近几年的古建筑保护工作过程中,成绩是显著的,已经逐渐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保护古建筑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古建筑的价值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摆正城市开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随着我国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和发展。致使有些地方存在为城市建设而破坏古建筑的现象,在我国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逐步消失,而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却不断涌起,致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几乎丧失殆尽。其次还没有真正确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古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体系,在许多有一定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在多次修缮后,原有建筑外形与内部结构改动过大,原有历史与文化信息被修复得荡然无存。在发达国家中,大量的历史建筑被成片地保留下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和地域建筑文化。西方人们有很强的文物建筑保护意识,在保护措施中技术含量很高,研究相当深入,国外许多建筑院系都设有建筑保护专业,以便培养高层次的文物保护人才,并且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历史建筑数据库、图像库等,以配合维修、复原及保护性设计。与国外相比,我国古建筑保护意识正在逐步加强,技术含量也正在提高,如恭王府的维修改造工程是在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复原改造的,改造工程比较成功。

参考文献:

[1]李之吉.中外建筑史[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7.

[2]李耕.搞好古建筑保护/创造中国特色现代建筑[w].都市世界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2010.

(金雅庆:吉林长春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汉代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展讯

2013中国(广州)国际盆栽植物及花园花店用品展览会

时间:2013年12月6日~8日

地点:广州

主办单位中国花卉协会

展品范围:盆栽植物,花园用品,园林用品

2013中国(上海)花卉园艺及园林景观博览会

时间:2013年12月13日~15日

地点:上海光大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农科协会、中国园林景观学会第十一届中国苗木交易会

时间:2013年10月24日-25日

地点:浙江金华仙桥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浙江省林业厅中国花卉报社

展品范围:城市园林绿化苗木、各种生态树种、生产技术和资材种、杀虫除草设备、苗木生产设施

2013年美国国际园艺及室外动力机械及设备展览会

时间:10月24日-26日

地点:美国路易斯维尔市

展品范围:景观设计、室内园艺装饰、草地和公园的经营管理、草坪机械、喷雾器等园林工具、园艺植物、园艺用肥料及土壤添加剂、防护用品及设施、户外用品。

2013年荷兰国际花卉贸易展

时间:11月6日~8日

地点:荷兰勒默梅尔市

展品范围:鲜切花、盆栽花卉、园艺资材等。

本展会与同期在阿斯梅尔举行的“荷兰花卉贸易展”、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际园艺展”合称为“国际园艺周”。

简讯

北京丰台举办首个花卉文化节

9月18日至21日,首届花乡中秋花卉文化节在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和世界公园内举行。开幕式上请花神、敬花神、宣读注文、撒鲜花四个程序后,十三位花神降临现场,向大家播撒鲜花。一幅长19米,宽5米,按照1:10比例制作的木质结构花神庙复原模型也首次亮相。

文化节期间,76个展位进行花卉展卖,现场还将设置园林艺术展区,展示阳台美化、楼顶绿化、庭院设计等实景及讲解,入园群众每人得赠一包花种。(胡天宝)

亚洲最大室内主题公园落户武汉

近日,拥有亚洲最大室内主题乐园的嘉年华项目,在武汉蔡甸区后官湖畔正式开工。届时,充满童话气息的小镇、气势磅礴的瀑布、神秘的热带雨林,这些神奇的景观,都将在室内一一呈现。该项目作为武汉大型旅游类主题地标项目,整体占地约50万平方米,集潮流购物、休闲文化、娱乐生活、餐饮美食、酒店住宿于一体的全天候大型娱乐mall。预计在2015年民众可入园游玩。(蔡群)

全国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现场会召开

8月29日至30日,全国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现场会在湖北省洪湖召开。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对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太行山、平原绿化三期工程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为长江、珠江流域,太行山、平原及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生态保障。(鄂林宣)

第十三届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举办

9月16日,第十三届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在河南省许昌鄢陵如期举行。十万亩名优花木科技园中古树林立,干亩桂花郁郁葱葱。

本届花博会室内展区有展位97个,室外展区由入驻花木交易市场的530家企业通过园林景观的形式,进行企业形象展示。本次交易会将提供200个摊位供企业进行苗木交易,而且完全免费。(邢义权)

徽派建筑即将落户新加坡科技大学

前日,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东海岸校区举行盖顶仪式,由中国香港影星咸龙捐赠的四座中国徽派古建筑,也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揭开神秘面纱。

这四座清朝古建筑包括两个建筑结构,一个戏台,一座亭。四座古建筑共有4000多个组成部件,将在一两个月内运到东海岸校区,开始组建工作,而新科大的学生,也会有机会参与整个修复和重建过程,预计2015年初和东海岸校区一同亮相。(秦江文)

南京屋顶绿化吸引世界专家关注

汉代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如何继承传统园林之精华,突破其局限,设计出具有更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景观,成为当代设计师所面临的挑战。本文以湘潭市红太阳广场景观设计为例,针对广场区位、空间形态和现状等问题,提出将中国传统园林精髓与现代景观相融合的设计理念。通过提炼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文化意境和装饰元素,营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广场空间。项目中的前广场水景观、园林休闲区、“街中庭院”三部分设计实践,是一次从传统到现代演绎过程的理论探讨,也是一次探索性实验。

[关键词]传统;现代;红太阳广场;景观设计

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古老而内敛。中国园林着重意境的营造,讲求曲径通幽、淡朴雅致。“景观最基本、最本质的内容还是没有离开园林的核心。追根寻源,园林在先,景观在后。”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理应植根于此。随着时代变迁,审美价值与社会需求也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现代广场不仅应全面地展现当代文化生活和城市风貌,扩充并完善“城市客厅”的地域性、功能性和开放性,而且应传承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湘潭市红太阳广场景观设计试图将沉稳含蓄的传统文化精髓提炼、延续、融合于现代景观设计中,以现代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唯美韵味的景观,达到“美善相乐”的统一。

1 广场特征分析

1.1 独特的场地区位

红太阳广场项目位于湘潭市交通主干道建设路口东南向,与步步高购物广场遥街相望。它处于湘潭市集商业、文化、休闲、交通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心地带,是湘潭市人流密度较高的商业街区之一(如图1所示)。原广场主要服务于32层地标性建筑——金融大厦,由于十多年的闲置,该建筑多年处于零乱、封闭状态。在大厦前广场汇集了大量非机动车和流动摊位,再加上管理不规范,广场成为了城市繁华中心的死角。

1.2 三重的空间形态

现有广场空间位于十字交叉路口旁,由于地势高差以及交通要道等原因,该空间呈现出多样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建筑入口空间、街道休闲空间、广场东侧狭长的下沉空间三大部分(如图2所示)。圆弧形的建筑入口空间,是金融大厦机动车和人流主出入口,也是人们进入广场的主要通道。广场南侧穿插休闲亭的长方形区域是为市民提供集休憩、娱乐为一体的街道开放空间。在金融大厦东侧与河东大道之间由于高差约为3米,呈现出一段狭长的下沉空间。

2 现状问题分析

由于大厦长时间的闲置不使用,广场的管理逐渐松懈,加之广场原有景观设计较为粗糙,红太阳广场环境更显凌乱。根据现场调研和资料分析,可以看出广场现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私营车主和路边摊位长期占据广场;偌大的广场没有卫生设施,垃圾随处乱扔,卫生状况差;少量的户外家具设计尺度不符合人体工程原理,户外设施利用率低,破坏率高;广场整体设计风格不明确,花坛与场地的尺寸不协调等。

3 设计理念与整体构思

“传统”应包括两方面深刻的含义:第一,“传统”是一种对时间的延续和再现;第二,“传统”应该是对风土民情、时代特征、艺术风格等的再现。运用现代设计手法、技术、材质,结合古典园林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步移景异等造园手法,开创出“来源于传统,不似传统”的现代景观设计。红太阳广场景观设计将使景观中的建筑、水体、植被、家具等构件,既作为一种观赏的对象,同时又兼具使用和美化环境的双重功能。构件之间通过不同空间的穿插,错落有致,相互影响又互相渗透,构成了一个自然的、有机的综合体。

3.1 传统意境契合现代审美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园林是文化的沉淀,融汇于生活里,升华在意境中。传统园林意境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审美追求,造园者通过塑造自然景象来表达其所蕴藏的文化境界。所谓意境,“意,就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情相结合的审美意象,境就是有情趣的自然景象。”严羽在《沦浪诗话》中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见,意境不仅“美”,而且“妙”。“妙”比“美”多了一分灵气,一分思悟,还多了一分文化的沉淀。

现代设计应当赋予景观以文化,使现代的景观更具有时代精神和文化底蕴,从而使景观意境的营造更具有深意。除此之外,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如灯光营造的缤彩纷呈的夜景、声电设备传递的音乐烘托氛围、玻璃材质产生的虚实变化的效果,等等,都为景观意境的营造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将传统文化的意境表达融合于现代景观的设计中,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用现代的手法体现传统文化,既传承了古典的韵致,又契合现代的审美追求,以此产生不同的意境美。

3.2 传统手法营造现代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将“师法自然,尊重自然,再造自然”作为重要的设计原则,根据原有的环境特点来进行设计规划。园林的布局,要利用天然的地势——合于方的就其方,适乎圆的就其圆,可偏的就其偏,能曲的就其曲。不同的环境和地域特征,园林的总体布局也呈现各自的不同特色。现代景观设计也应依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地域特征,因地制宜,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将自然风光“浓缩”于方寸之中,在城市中还人们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中国园林追求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景的视觉无限以及意境的无终。计成在《园冶》中说:“夫借景,林园之最重要者。”中国古典园林正是巧妙地运用了借景的手法,它突破了园林空间局限,将园外之景为我所用,视觉层次虚实多变,丰富了景色,使人心旷神怡,意味无穷。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稀缺,“寸土寸金”。现代广场景观正可以利用借景的手法,“巧于因借”,在小区域内大做文章。深入细致的分析场地及周边环境条件,“佳则收之,俗则屏之”,将有限的广场空间与广阔的外部空间融为一体,使整个景观环境彼此渗透,富于变化。

传统手法中常常将迂回曲折的小径贯穿于园林之中,引人入胜。这种“曲径通幽”、“欲扬先抑”的手法,让“人行其中,愈折而室内外境界愈优美”,以小见大,最后到达主要景点。在现代广场空间感的营造中,也要做到有主有次、有抑有扬、有藏有露。通过引导、连接、分割、围合等处理手法,划分空间,创造宜人的空间环境。

3.3 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形式

中国传统园林在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后,逐步形成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景观元素,其形式丰富、内容统一,完整而独特。传统园林的亭、廊、楼、榭具有鲜明的个性,为世人所熟悉。传统雕梁、槛窗、隔扇、柱式等的装饰图案精致多彩,加强了传统建筑的形式个性。假山、小桥、曲径、池水等景致彰显了传统园林意境的深远。松、竹、梅、菊等符号化的植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与人格价值。象征和隐喻意义的传统语素增添了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魅力。传统图案与纹样增显了传统艺术的美学意蕴,这些地域性浓厚的景观元素及其组合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元素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现代景观设计的源泉。基于现有的文献研究和设计实践,可以概括出在现代空间的总体布局中,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形式并进行转换、有机组合的两种设计方法:第一,在整体上仍然沿袭传统布局,在材料的处理方式与形式上却呈现一定的现代感;第二,保留传统园林中的造园素材,使用一些现代的布置手段。细节设计中,提取传统元素的形和意,借助夸张、变形、重构、重复等手法,代之以新的材料、工艺和质感,将传统元素的显著特征或构件符号化,并将简化提炼后的符号恰当地运用于现代景观当中,试图与传统园林在装饰语素上产生联想,力求做到神似而非形似。

4 设计策略

红太阳广场景观设计旨在体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设计演绎过程,将矛盾体结合在一起,恢复广场的活力与魅力。改造后的广场定位1800平方米的弧形商务公共活动空间,是集商务、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开放、半开放和封闭的多形态、多功能区域。广场设计理念是介于时空转换之间的,以“水”的意境为底蕴,以水仿江河、石拟万峰,用再现、模仿、提炼、重构等手法,使广场景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互换、延伸,如图3所示。

4.1 水+钢管——前广场水景观设计

《辞海》中将“对各类园林中水景的处理”称之为“理水”,这是中国古典造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之一。圆弧形半开放的建筑前广场空间,是金融大厦内部机动车和工作人员出入的主要通道。前广场水景观是本设计的重心。水是园林的灵魂,设计以水为介质,采用柔和、平静的直径为18米的圆形水域,取“天圆地方”的古典意韵,打造“园中圆”的视觉符号(如图4所示)。水面与流线型钢管之间强烈的质感对比极为精妙地融入在整体的布局之中,正是设计风格包容性、多元化的体现,也延续了湘潭“水文化”文脉(如图5所示)。静谧、稳定、柔媚是静水独有的魅力所在。刘攽《雨后池上》就写过“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的诗词。平静的水面,倒映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景象,为空间景观起到了很强的装饰作用,增加了垂直空间的深邃感和含蓄感,扩大了空间意境。基于人们亲水的心理,设计中将水池下降到安全的高度,人们可以更近距离地感受水的柔和与清凉。方向感十足的钢管模拟水波的造型,产生一种与整体空间之间的轴向性关联,将人们的视线平行拉伸到园林休闲区中。水景周围采用半围合的圆形即停即走车道,水景外侧的绿篱将街口人行道与金融大厦进行软分隔,以此创造安逸的行走环境和整洁的街道景致。

4.2 木亭+流水+栈道——园林休闲区设计

园林休闲区是连接金融大厦店面与街道之间的开放空间(如图6所示)。休闲区环境淡朴、雅致,园区内服务设施完善,有充足的供市民停留休息的设施,树木成荫。设计利用环境的和谐增强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交流,创造绿色的广场公共开放空间。该空间设计主要采用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手法,利用栈道将原有的三个木亭重置并连接起来,引水造溪,缓缓缠绕于高低起伏的“小山地”之中,运用“微缩”的手法,将自然坡地模拟到广场中来,取景于古典园林中的“小桥流水,细水长流”之意(如图7所示)。曲折的栈道富有的生活气息更浓,“狭且长的经典空间形式,通常孕育了必然的暗示与向导”,漫步小径,休闲区中不同空间的景物被集中在一定的观赏路线上,随着视角的迂回,景物不断变换,人们便有了情绪上的期待。各个景观点就像是变化跳跃的音符,传承转折,形成一首凝固的音乐。温暖柔韧的木栈道、葱郁多姿的绿化和清澈灵动的水景软化了广场空间的硬质形象,使广场在不同季节具有不同的色彩和形态,并且为广场空间渲染了更多的休闲气氛。

4.3 传统水纹+古典窗棂——“街中庭院”设计

庭院位于河东大道与金融大厦之间狭长的下沉区域,与东高西低的街道之间最大落差约为3米。从河东大道向下鸟瞰,庭院造型蜿蜒、通幽,体现出较浓的古典园林意境,是半开放的视觉空间。仅针对于金融大厦员工开放的“街中庭院”,是一个封闭的、相对私密空间,客户可以在这里交谈、会面、散步甚至用餐,会产生较强的归属感。

设计截取中国传统水波纹样作为庭院地面的铺装形式,提取中国古典窗棂图案的线性作为步道的基本路线(如图8所示),以现代设计手法进行演绎,模拟海浪波涛,暗示“水波中漫步”的意境。三色分层鹅卵石大波浪铺地,迂回曲折的木板拼接步道,以及散布在鹅卵石之上的中国传统建筑构件和景观小品(如图9所示)。这些富有传统意韵的装饰元素有机的组合到现代园林设计中,增加了空间的文化情趣,丰富了景观的艺术内容,也给漫步中的人们一分安逸、静寂和顿悟的感受,带给喧闹的都市街道一丝宁静。

5 结 论

人类创造的文明越多,后人需要传承的也就越多。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汇、碰撞、融合,必然有承接,也有摒弃,这是一个始终不断的变革、增长、衰退的循环过程。对待传统园林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分析、继承、创新。分析是为了有选择的继承,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很多时候继承和创新是可以相互促进与转化的。湘潭市红太阳广场景观设计探讨的正是一种借鉴传统园林精华,以现代简练的手法展现湘潭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特征的设计方法,重构一种建立在过去和现代感受上的城市新记忆。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邹德侬.理论万象的前咙性整合——建筑理论框架的建构和中国特色的思想平台[J].建筑学报,2002(12):5-6.

[3]王其钧.中国园林建筑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04.

[4]翟俊.中国“园”素的解构与重组[J].中国园林,2009,8(164):65.

[基金项目]本文是湘潭市规划局委托中南大学“湘潭市建设路口景观整治研究”科研课题。编号:394201030,来源:湘潭市政府2009年纵向课题。

[作者简介]臧晓琳(1985—),女,山东青岛人,中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与公共空间,风景园林艺术;钟虹滨(1966—),女,湖南津市人,副教授,中南大学艺术学院景观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方向:景观与公共空间,风景园林艺术。

上一篇:边坡岩土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儒家思想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