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论文范文

2023-09-17

微生物论文范文第1篇

1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即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时,通过在实验室设计建造、个体防护、严格遵从标准化操作规程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的感染,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实验对象的污染[1]。

2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

2.1 分级起因

据记载,在微生物实验室中曾多次发生感染性疾病。在上世纪与实验室相关的感染性疾病有伤寒、霍乱、马鼻疽、布氏菌病和破伤风等病例。1947—1973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记录了109例实验室感染[3]。1949—1951年,Sulkin和Pikel发表的有关实验室感染的调查报告,使人们认识到实验室内培养基或标本的处理及含菌尘粒的吸入是工作人员被感染的主要途径[4]。1974年,美国CDC/NIH首次提出将病原微生物和实验室活动分为4级的概念[5],作为从事致病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的一般参考。随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微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和WHO颁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基本沿用了此种模式。

2.2 级别划分

由于病原微生物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感染方式对健康人体造成切实的或潜在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微生物的致病性、感染与传染的严重程度、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有无将其生物危害分为1—4级。我国制定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4989-2004),则根据实验室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分为4个级别(危害程度由低至高),为确保操作人员、周围环境不被微生物感染或污染,从事上述生物危害病原体检验或研究的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也分1—4级,简称为BSL 1—4(Biosafety level ,BSL)级,实行分级管理[6]。

3 生物安全2级实验室要求[7—8]

3.1 实验室建设和设施

实验室的建设和设计应着重考虑生物安全防护问题,确保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同时保护实验对象不被污染。例如,从事高致病性微生物工作时气溶胶形成的问题;节肢动物或啮齿动物横行造成的环境污染;实验室人员进出、样本检验、有毒试剂使用等工作流程问题。应从功能上划分清洁区和污染区,实验工作区域、休息场所、样本接收及处理、生物废弃物的处置、安放实验设备和耗材的地方均应清楚地加以区分。

实验室的墙、天花板、地面应光滑,易于清洗,防液体渗漏,抗化学腐蚀、可消毒,地面应防滑;工作台面应耐酸碱、有机溶剂腐蚀,耐中等以上的温度,防液体渗透,可消毒。实验室出门处应有洗手池,水龙头开关应设计成用肘部或脚操作,有紧急喷淋设备和洗眼装置,以保证紧急情况发生时可以立即处理。应有专门的污水排放管道,污水排放前应作消毒处理。实验室应考虑提供不循环的向内气流,如不能,则应考虑开窗,这时应安装防节肢动物出入的纱窗。实验室的同一楼中应有高压灭菌器、灭火器、可靠的供电系统和紧急情况下方便疏散的照明灯。在工作场所之外提供实验人员摄食和休息的地方,提供放置工作人员外衣或生活物品的设施等。

3.2 样本运送

应按照有关病原微生物或样本规范运送的要求,将样本放在可靠、安全、经检测合格的容器中运输,严防对人员、环境的污染。

3.3 实验操作

所有的实验操作应降低气溶胶或泡沫的生成,操作应在二级生物安全柜内完成。感染性材料的离心操作应使用安全的离心杯,或密封的离心机转子,在生物安全柜中开启或封闭感染性材料。禁止用嘴吸取液体。尽可能避免使用注射器。发生液体溅出、溢出等事故时应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及时处理并有相关记录备案。

3.4 个人防护

应根据操作需要穿工作服(或防护服),离开实验室时应脱去工作服并留在实验室内,限制在实验室以外的场所穿工作服。接触感染性物质的操作,应戴防护手套,操作完毕或离开实验室,接触干净区域前应摘手套,防止污染其他表面或环境。应穿防护鞋(套),在特定区域操作时应穿特殊的鞋。当微生物的操作不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而必须采取外部操作时,应戴口罩、护目镜、面罩或其他个体呼吸防护用品、防溅出的保护装置,保护脸部皮肤和黏膜,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3.5 生物废弃物处置

生物废弃物是指经实验分析后被丢弃的含有已知或未知微生物的材料,废弃物管理是保障生物安全的最后环节[9]。实验样本在处理和进行实验时产生的废弃物如吸头、离心管、平皿等应放入适当的容器或防漏的高压袋内,实验结束后立即就地高压灭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性液体物质、废弃的液体标本、培养物等应放在盛有消毒液的防渗漏的专用容器中并及时加盖。实验中使用的锐器如针头、注射器、玻璃器具等应放入专用的坚固容器,加盖。高压灭菌器应规范操作,保证灭菌效果。

4 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简介[10]

4.1制订严格的实验室操作和技术规程

要求实验人员应在处理致病性和致死性病原方面受过专业训练,并有监督机制。实验室人员工作时必须穿戴隔离服,所有与生物病原等操作有关的步骤,都应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物理遏止装置内进行。

4.2 一级屏障

安装包括系列生物安全柜、各种密闭容器和其他为了消除或减少暴露于有害生物材料设计的工程控制设施等一级屏障。

4.3 实验室建筑设计符合二级屏障的标准主要用于防止感染性微生物逸出进入环境,避免相邻区域的工作人员和环境暴露于可能的感染性气溶胶之中。实验室工作区和公共通道分开,使用消毒设备和洗手装置;实验室工作区是一个完全密闭的空间,实验室只设置密封结构的观察窗。整个实验室空气成负压状态;实验室的进风要经初、中、高效三级过滤,以清除或杀灭含有的病原体[11],室内空气外排必须经过特殊装置过滤,百分之百地杀灭可能存在的各种病原体。所有物品必须要经过高温、高压的无害化处理才能带出实验室,以确保外部环境的安全[12、13]。

5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7、8]

5.1 组织与人员职责

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参观者的生物安全负责。制订和修改生物安全管理计划,保证计划的贯彻实施并进行安全检查。实验室应任命协助管理层工作的生物安全员,生物安全员负责提交生物安全计划和培训计划,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提出建议和指导,对微生物的危害性作评估,监督操作过程中的生物安全,及时发现隐患,提出解决方案。

5.2 生物安全手册编写生物安全手册且方便员工获取、阅读并遵照执行。内容可包括:① 评估实验中接触的微生物的危害级别;② 标准或特殊安全操作规程;③ 个人防护要求;④ 意外发生时应急处理程序;⑤ 生物废弃物处置;⑥ 实验设备安全消毒程序;⑦ 内务管理制度;⑧ 员工培训方法与记录。

5.3 内务制度在实验室入口明显位置张贴生物危害标志并表明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出口处应有发光指示标志。保证工作区域整洁有序。非实验有关人员、外来参观、进修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实验室。实验室内禁止吸烟、摄食、饮水或其他与实验无关的活动,实验设备维护或运出修理前进行消毒。

5.4事故处理制订报告危险隐患或事故发生的程序。所有报告以文件形式保存,对事故原因、经过、处理及预防作详细说明。

5.5安全培训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清楚地了解工作中存在微生物的种类与危害级别,自愿从事实验室工作,接受安全教育,遵守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为防止出现差错、事故,避免操作人员获得实验室感染,必须经常地对所有员工进行生物安全培训,保证每个人有好的微生物操作技术,有识别和控制生物危害因子的能力,掌握接触病原微生物后预防感染的方法。新进人员工作前应熟悉操作规程和个人防护知识,通过岗位培训考核后方可独立工作。

5.6健康检查操作人员应定期作健康检查,从而监测实验感染所得的疾病。操作人员就职前进行体检,在健康时,采集血液并按规定储存,提供有效的主动或被动免疫,对孕妇等易感者免于接触或从事高度生物危险性操作作出规定,实验室发生事故或员工生病时应立即报告,对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个人作早期检查。需要时应向每个人提供医学评价、疾病监测和治疗,有关记录应存档。

6 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和对策

随着国家对实验室的认可和论证工作的全面展开,我国已经出台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的实验室安全的标准法律法规,从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仪器设备、实验室清洁和消毒、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管理入手,使得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得到强化和规范。然而,由于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涉及面广,相关职能部门多,相关人员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和自觉性还有待强化,目前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尚存在一些隐患。主要存在有关管理制度和措施有待完善落实,对相关人员的安全防护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亟待加强,安全设施需要完备等缺陷[14]。另外,一些临床门诊实验室和非医疗系统实验室在生物安全建设和管理方面既缺少有效的防护设施,也缺少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是生物安全防护比较薄弱的领域,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基于上述现状,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上应进一步理顺管理体系,明确有关部门职能,形成有关部门各司其职、有机配合的工作格局,加大对生物安全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全面加强生物安全工作的能力建设;加强生物实验室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规范管理;加强生物安全知识的传贯彻力度等措施。只有采取多管齐下的对策,才能尽快将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纳入标准化和规范化科学管理的渠道,才能充分发挥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作用,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

7 工作体会

实验室生物安全不是新出现的学科。自人类开始有医疗行为时就存在有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问题。当一个生物样品从人体采集后,进行样品运送到实验检测,以及剩余样品的处置,直至检验报告发出这一连续过程中,始终贯穿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以往我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谈及的很少。自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生了SARS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后,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陆续出台了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及规范管理性文件,将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纳入规范管理体系。

实验室生物安全作为体系管理,必将会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来系统管理,这样就会使原来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受到约束。为此,每个工作人员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原有的不规范的行为要干预,错误的陋习要改变,尽可能将对人员、环境的生物污染控制到最低。当然也要注意,不要因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而超越了实际工作现状,影响正常的临床诊断、疾病控制、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同时,必须考虑到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有共性,亦有个性,要针对不同的实验对象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建议在专科学校中,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目,应该让专科学生在接触专业前,就有实验室生物安全这一完整概念。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微生物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工程的建设和拓展,能够对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为了在今后的工作开展上不断创造出较高的价值,必须对环境工程的内涵有所增加,尤其是在微生物的应用层面上,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模式来改进,这样不仅能够促使环境工程的建设效率、建设质量获得良好的提升,更加能够促使未来的发展成就更好的进步。文章针对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微生物;环境;工程;应用

现代化的环境工程发展,进入到了非常重要的阶段,继续按照老旧的模式来开展工作,不仅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还会在具体工作的发展层面上出现较多的阻碍现象。微生物的有效应用,可以促使环境工程的体系更加健全,在多项问题的改进、解决过程中,选用大自然的力量来完成干预,这样对于环境工程的综合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微生物的利用和拓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身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需要对此开展良好的引导和干预。

一、环境工程发展现状

现代化的国家建设当中,环境工程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类型,其对于很多地方的综合进步都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为了促使环境工程建设创造出更高的效益,必须对其发展现状、趋势做出深入了解。首先,环境工程的建设数量、规模大幅度增加,这主要是得益于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全新的发展理念,能够大力提倡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因此能够利用环境工程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对于空气净化、土壤保护、水源改善等,都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其次,在环境工程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创新技术的提出、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对环境工程的体系健全,做出了较为卓越的贡献,尤其是微生物技术的选用,更加能够促使环境工程的综合发展,不断的取得更好的成績。

二、微生物技术的优势

现如今的环境工程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家的头号工作任务,想要在今后的环境工程成绩上取得更好的巩固效果,必须对一些新的技术做出良好的运用,尤其是微生物技术。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微生物技术的优势,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微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够针对环境工程的监测提供较多的支持与参考。例如,环境工程的建设,虽然拥有较多的科学指导,但是不同区域的特点和限制性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对于微生物技术开展有效的运用,能够直接与地方环境工程的需求相互结合,在监测数据和指标的变化、指导层面,表现出较为权威的特点。第二,微生物技术的实施过程中,还可以对环境工程的一些潜藏隐患,或者是具体工作部署的漏洞做出挖掘,及时的开展处理,这样就能够对环境工程的综合保障,提供较多的帮助,从而为将来的发展,努力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微生物技术的优势是非常显著的。

三、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对策

(一)完善技术应用方案

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的环境工程建设,都进入到了非常重要的阶段,继续按照传统的方法来开展工作,不仅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还会在日后的环境工程拓展上,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在今后的微生物技术应用中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建议对技术应用方案做出良好的完善。首先,充分对环境工程的运作模式和状态开展勘查和调研,由此对微生物技术的相关指标和工作方法等,做出有效的确立,针对微生物技术的初期应用、中后期应用等,均做出良好的把控,这样就可以对不同的问题开展妥善的处理,从而为将来的综合进步,努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减少不必要的问题出现。其次,在微生物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应该做出灵活的调整,尤其是在环境工程发生转变,或者是受到外力因素影响后,都应该对微生物技术的运用方法做出改善,更好的去适应外界条件的转变,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获得更好的成绩。

(二)加强微生物的多元化应用

相对而言,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微生物技术的应用,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在今后的工作成绩上取得良好的巩固效果,建议在微生物技术的运用过程中,按照多元化的方法来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对环境工程的体系产生更好的丰富效果,同时能够确保将来的价值创造,不断的达到预期目标。例如,环境监测过程中微生物酶的运用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价值,其能够较好实现对于环境中各类污染物质的分析测定,能够判断污染程度。比如皮状丝孢酵母中的酚羟化酶,就能够在环境监测过程中表现出较为理想的作用效果,有助于实时监测环境质量效果。除此之外,水质监测过程中,微生物相关技术的应用主要就表现在对各类微生物的数量测定方面,比如对于大肠杆菌的测定就是当前比较关键的,直接关系到水质状况,需要进行详细分析判断。由此可见,微生物技术的多元化应用,能够促使环境工程的发展空间更好的扩大。

(三)加强技术管理

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通过在环境工程中对微生物技术做出良好的运用,很多工作的部署和执行都取得了预期目标,整体上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非常显著。日后,应继续在微生物技术的管理层面投入较多的努力,加强环境工程的协调效果。首先,微生物技术的运作过程中,必须阶段性的开展技术指标、数据、信息的综合分析,由此来对环境工程的具体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能够对环境工程的调整提供足够的依据,减少不良因素造成的影响,为将来的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辅助效果。其次,微生物技术的管理手段,需要对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化技术等,都做出良好的融入,这样操作的好处在于,可提高微生物技术的应用便捷性,促使今后的环境工程体系更加丰富。

总结:

我国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对于环境工程的建设和进步,保持高度重视态度。日后,应继续在微生物技术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不断提高技术的可靠性、可行性。与此同时,微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的结合,要考虑到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相信在日后的环境工程建设中,微生物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帮助,推动地方建设向前进步。

参考文献:

[1]郭亚南.低温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8(23):67-68.

[2]彭虹.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11):63-64.

[3]岳玉妍.微生物处理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7):59.

微生物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也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的理论与技术基础。该文主要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2个方面出发,通过案例分析、完善多媒体课件、调整传统的考核方式和改进实验实践教学等对微生物学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改进;实践

当今的人类社会生活已难以离开微生物所作出的直接或间接贡献,微生物与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微生物学是本科生物类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及发酵工程就是在微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在内的微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由此,微生物学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直接地影响到学生参与社会化实践的能力,因此改善并提高其教学质量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着手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

1 完善并优化理论教学

通过微生物理论教学模式的改进,建立合理的微生物学知识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通过案例分析及多媒体动画传递信息,把微观抽象的微生物学理论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并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从而调动学生对微生物学理论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敏锐性。

1.1 理论联系实际,完善案例教学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学科,研究的都是微观世界的微小生物。而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微小,以致用肉眼很难观察。所以针对微生物学理论内容抽象,知识体系网络性强等特点,在综合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可以将案例教学法融入到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中。案例式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在有关教学内容中选择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紧密相关的案例融入理论教学中。如生物反应器中活性污泥絮体结构紧密,并且存在大量种类繁多的原生和后生动物,研究结果表明,在纳米磁粉和OAP的协同作用下可有效地实现剩余污泥减量化、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并能抑制仅加入解耦联(OAP)对活性污泥工艺效能产生的不良影响[1]。就微生物学的学科特点来看,案例的运用可以使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联系更加紧密,使抽象的原理内容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反映。

1.2 进一步完善多媒体课件 借助多媒体这一实践平台,利用其信息量大、图片直观、色彩丰富、内容生动、富有强大吸引力的优点,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展现微生物世界、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类利用微生物的特点,制作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课件,并将典型微生物的生长及繁殖的动态过程制成动画,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硅藻靠原生质流动运动,放射虫靠摆动针状伪足运动,根足亚纲的变形虫靠伪足变形前进以及噬菌体侵染宿主的过程等都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这样一来,可以为学生提供直接的视觉冲击,留下更深的微生物学印象,进而提高学生们探索新事物奥秘的兴趣。因此,增加动画等多媒体课件内容将是进一步提高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

1.3 调整考核模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程度的标准,这样往往会忽略一些重要的细节,会影响爱听课爱动脑的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因此,可以将期末的成绩更多的搁入到平时的学习中,比如课堂的活跃程度等,积极主动发言的同学可以在期末总成绩中加入相应奖励分数,这样很多同学应该会投入更多注意力去听课。可以界定一个微生物方面的专题,让同学们自由分组,在课下寻找该专题方面的前沿性文献,然后以PPT的形式讲授,并鼓励其他同学们提问,当然提问者予以分数奖励,这样既让同学们具备查找文献、阅读文献的能力,又可以扩大同学们微生物方面的知识,有效地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同时也可培养其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3]。这样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加深对生物技术的掌握。

2 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微生物的世界充满神秘色彩,有时看不见、摸不到,但它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也随之发展迅速,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需要,每一所高等院校设立的微生物相关专业都着力培养学生实验动手以及创新的能力。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是培养高质量生命科学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也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奠定基础,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加深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动手、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增加实验课时,合理调整实验内容 传统微生物学实验没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教学体系,基本上是演示和验证实验,实验形式、内容单一;实验内容比较陈旧,更新速度慢,缺乏与本学科发展前沿的联系与融合;缺少综合性、研究创新性实验,这些均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和亲自动手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4]。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要改进和创新本学科教学内容,为学生搭建更加理想的学习平台,从实践中掌握实验技能,深化专业知识。以往微生物实验课多数局限在实验室内,比如微生物的无菌技术、纯化分离技术,其主要训练学生掌握从环境中分离和纯化微生物的实验技能。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可以把视野拉伸于室外,例如,带着同学到户外的公园里收集土壤,还有收集市内的河流中的水样,回到实验室后将采集到的样品进行纯化分离,由于每一种微生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物形态,在进行初步的分离和纯化的过程中以不同的菌落形态来筛选。为了进一步地了解微生物的结构,每一位同学可以利用自己了解并掌握的鉴定微生物技术去界定自己筛选出的单菌落为阴性菌还是阳性菌,如革兰氏染色的方法。革兰氏阳性细菌在染色脱色后呈现蓝紫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现红色[5],所以在利用这个实验很容易直观的将微生物菌群区分开。随着微生物分离技术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就是高科技仪器的投入生产及使用。如鉴别微生物的Biolog方法,可以在72h内鉴别分类不同种属的细菌和真菌,简便快捷,如想进一步鉴定其性质,可以提取其DNA测其16sRNA。最终可以把每一位同学的实验结果整理一下,按照每个人实验过程中的认真程度、创新点及工作量评分,将其汇总到期末总成绩里。这样一来,通过直观的视觉教学,充分地调动大家的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真正地做到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而并非是“一人做,大家看”。

2.2 增加实践机会,开展探究式教学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和前提,实践是践行理论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实践出真知,所以在教学模式上要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利用暑假和小学期联系一些涉及微生物技术的食品厂、制药厂、啤酒厂,让学生有机会进入这些工厂作短暂的实习参观,并邀请该厂的专家及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讲解,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样一来,一方面让学生能有机会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生产方面的运用,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进而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倾向提前做出规划。此外,在众多教学模式中,探究式教学是目前备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Awg等研究表明,与对照相比,探究式教学可显著增强受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9]。

2.3 增加学生信息化知识储备量 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收集资料和制定实验方案,应用所学的微生物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学生根据给定的题目,设计并完成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完成综合性和设计性微生物实验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展课程小课题综合研究,训练学生研究性的实验能力,学生可参与教师课题和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进行研究性和探索性实验,为学生开辟多元化实验和实践的空间。

3 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以上2方面的教学改革,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微生物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经过测验和观察教学结果,发现本学院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显著提高,学生的微生物技术应用能力得以全面提升,新的教学思路营造了微生物学氛围,提升了学生底蕴内涵。

3.1 教学质量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实践,本学院教学改革成果十分明显,学生的课堂精神面貌、参与程度、学习兴趣都有了明显改观。微生物课程学生不及格率大幅下降,改变了学生“恐惧微生物、厌学微生物”的现象。学生普遍反映,课上的授课内容更联系实际,也更贴近自己的基础,微生物学课程不再枯燥乏味,利用微生物学能够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3.2 提升学生底蕴内涵 改革后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自信心,培养良好微生物学思维习惯和微生物学观念,而且还可以从更宽的角度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宽学生的学习视角,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丰富学生的内在修养。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的目的,逐步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为培养具有探索精神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玲燕,汤兵,杨康华,等.纳米磁粉协同邻氨基苯酚优化活性污泥工艺运行效能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3,33(6):1616-1623.

[2]楼盛华,戴文战,叶秉良.基于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高校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3):109-113.

[3]杨劲松,刘四新,康丽茹.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18-19.

[4]郭德军,王欣,王长远,等.食品微生物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3):1-3.

[5]徐德峰,李彩虹,王雅玲,等.细菌革兰氏染色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效果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3(5):871-876.

[6]李水金,侯静.大学本科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实证研究—以首都师范大学“探究式学习研讨班”为个案[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1):95-98.

[7]叶帆.大学理科课程探究式教学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以大学物理课程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8):49-51.

[8]张伟.论探究教学的有效性[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6:18-23.

[9]Awg KAK,Ahmad AR,Seman AA.The effectiveness of inquiry teaching in enhanc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7:264-273.

(责编:张宏民)

微生物论文范文第4篇

本源微生物是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随注入水注入油藏, 并在一定时间内在数量和种类上保持稳定的微生物菌落, 其种类和数量取决于注入水的含菌情况和油层的地质条件。

目前国内外对本源微生物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其在油藏中起的作用的角度考虑, 按其作用的不同主要分为五类, 好氧微生物里面的好氧腐生菌、烃氧化细菌、厌氧微生物里面的硫酸盐还原菌、产甲烷菌、厌氧发酵菌。

2 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

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是指通过向油藏地层中注入合适的激活剂, 激活地层中已有的微生物, 利用其代谢产物的综合作用来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该技术是通过调整油层中固有微生物群落的生物活性来增加原油采收率。

3 本源微生物驱油机理

本源微生物驱油的机理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生化过程, 根据目前的研究, 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生物表面活性剂对驱油的作用。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降级油水界面张力以及毛管压力, 使原油更容易被采出地面。同时, 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吸附使岩石颗粒表面由亲油变为亲水, 从而使吸附在岩石表面的油膜脱落。②甲烷和二氧化碳对驱油的作用。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 会溶解于原油从而降低原油的粘度, 同时气体会增加油层压力, 有助于原油流向生产井, 提高驱油效率。③有机酸对驱油的作用。微生物在油层中代谢会产生一些有机酸, 对底层有一定的酸化作用, 从而提高油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④有机溶剂对驱油的作用。微生物代谢会产生一些醇、酮等有机溶剂, 这些有机溶剂可以通过溶解和乳化原油来降低原油粘度, 从而达到提高驱油效率的效果。⑤聚合物对驱油的作用。微生物在油藏高渗透区的生长繁殖会产生聚合物, 能够有选择的堵塞油层中大孔道, 提高水驱波及系数, 提高采收率。⑥细菌体对驱油的作用。油层在注水开发过程中, 随着细菌的繁殖, 菌体会堵塞高渗透层中的大孔道, 起到调剖注水的效果, 提高采收率。

4 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特点

①油藏本源微生物由于是油藏中固有的, 因此比外源微生物更适应油藏的极端环境, 代谢活性也更高, 也不会因菌种传代数量增加而导致菌种性能以及活性降低的负面效果, 而且本源微生物不存在微生物与地层环境的配伍性问题, 更加适合现场应用。②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与外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相比, 减少了菌种筛选、保藏以及微生物地面发酵、注入等工序, 工艺简单而且节约成本。③本源微生物采用的就是地层中长期已有的细菌, 所以适用范围更广并且不会污染地层。④由于本源微生物以地下原油中的烃类为碳源, 因此不需要投入大量营养物, 有效节约成本。4.5微生物能够有效降低原油中蜡质含量, 降解石油中的重质烃, 提高原油中轻质烃的比重, 达到降低石油粘度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原油质量。

5 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趋势

①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在地层温度较低、储层物性较好、矿化度和硫酸根离子含量较低的砂岩储层应用效果较好。因此, 该技术以后的发展方向是地层温度、矿化度较高的储层。②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油田进入注水开发的后期, 地层中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微生物群落, 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在油田注水开发后期将有更广阔的前景。③随着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 将会建立更加有效的激活体系, 使得微生物在采油中的作用更加稳定, 其有害性也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控制, 生物物理化学方法的复配也是该技术的发展方向。④在传统的微生物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引进分子生物学方法, 从分子生物的角度对本源微生物展开研究。

6 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面临的问题

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相对于外源微生物驱油技术具有现场施工操作简单、地下发酵、运输便利、对环境无污染、成效更高等优点。但是, 目前本源微生物驱油技术还不够成熟, 实验室研究还停留在机理研究阶段, 矿场的实验规模也不大, 对油层中微生物的组成以及相互作用认识还不全面, 微生物和代谢物以及营养物在地层中的生长或运移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本源微生物驱油的关键技术即营养激活剂的研究还没取得关键性突破。

摘要:微生物采油技术可以分为本源微生物采油和外源微生物采油, 本源微生物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了目前主流研究趋势。本文从理论的角度介绍了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 包括分类、驱油机理、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问题等等。

关键词:本源微生物,驱油机理,提高采收率

参考文献

[1] 雷光伦.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石油学报, 2001, 2 (3) :12-14.

[2] 赖枫鹏, 岑芳.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概述[J].资源产业, 2006, 1 (4) :21-22.

[3] 王惠, 卢渊.国内外微生物采油技术综述[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3, (10) :25-27.

[4] 王霞, 潘成松, 范舟.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J].石油地质与工程, 2007, 1 (9) :32-34.

[5] 汪卫东.微生物采油技术与实验[J].石油钻采工艺, 2012, (2) :18-20.

微生物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为了加强本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结果 本中心微生物实验室涉及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及各种致病菌的增菌和分离、鉴定工作可采用BSL-2级生物安全防护操作。

【关键词】 风险评估;BSL-2级生物防护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725

风险评估是指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风险评估作为安全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

实验室检验人员有时自我防护意识不足表现在不按规定穿白大衣,不戴手套、口罩和帽子,实验完毕后不洗手消毒等。实验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不正确,在进行致病菌鉴定、培养过程中感染性标本溢出、溅落造成操作台面污染等。这些潜在的危险通过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制定相应标准操作规程及管理规程,确定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个人防护程度、就可能减少或避免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

目前通常将实验室生物安全按病原微生物分四级,很多国家和组织在分级范围上十分接近。

如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中规定:一级(无或极低的个体和群体危险)不太可能引起人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二级(个体危险中等,群体危险低)病原体能对人或动物致病,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或环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实验室暴露也许会引起严重感染,但对感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并且疾病传播的危险有限;三级(个体危险高,群体危险低)病原体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但一般不会发生感染个体向其他个体的传播,并且对感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四级(个体和群体的危险均高)病原体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并且很容易发生个体之间的直接或間接传播,对感染一般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我国依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根据对所操作生物因子采取的防护措施,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四级:一级实验室适用于操作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动物疾病的微生物;二级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引起人类或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三级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四级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并以BSL-1、BSL-2、BSL-3、BSL-4(bio-safety level,BSL)表示仅从事体外操作的实验室的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本中心微生物实验室根据通用要求,对监测的病原微生物特征进行评估,涉及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的检测及各种致病菌的增菌和分离,通常不会引起人类或动物疾病,在实际操作中不易引起感染,所以可采用BSL-1级生物安全防护进行操作;对分离到的各种常见肠道致病菌及呼吸道传染病中流脑的鉴定工作,可能引起人类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采用BSL-2级生物安全防护操作。并根据BSL-2实验室要求配置相应设备和设施,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和落实好各项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和提高个人防护意识,才能有效防止实验室感染的发生。

风险评估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工作,是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基础。为了保护实验室人员的健康必须对实验中存在的一些生物安全隐患作出风险评估。因此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

[2]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微生物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实践教学是是推进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对促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深刻理解微生物在污染治理中的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要促进作用。通过转变观念,有层次的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质量管理及完善考核制度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其实验教学效果及相关的实践课程开展效果对整个课程体系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实践教学改革的进行有助于学生更熟练地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更深地理解微生物在污染防治中的作用,对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技巧技能、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1]。有利于学生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及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近几年在进行环境工程微生物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同时深入践行实践课的教学改革,扎实工作,大胆探索,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增开新的探索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以增强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突出实践课程的应用性和技能性,对原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研究,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 转变观念,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来共同完成,离开了实践教学,学生的素质不可能得到全面发展[2]。特别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想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就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文化观念,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深刻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工科学生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环境工程微生物》这类实验性及应用性均很强的学科。实践过程对学生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不管是在实验方面,设计课程方面都要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严格要求,使学生意识到实践教学对于自身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的养成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总之,要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只有从思想上对实践教学进行重视,进而在行动上进行重视,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所有学科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 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

针对专业特点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使实践教学内容具有应用性及创新性。为了培养学生基本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及开拓创新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思考、探索与总结,对本课程实验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调整与选择,并不断地加以更新和完善。

在基础实验课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主要进行基础实验的训练,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课教学内容,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为主要目的[3]。基础实验部分的内容服务于所有的相关实验,比如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染色实验及菌种的接种、分离等实验贯穿于整个实验体系当中。在其中突出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术。

另一类实践内容是研究型的、应用型的综合实验环节----生物技能综合训练。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停步在教会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比如实验选题可以进行具有特定功能的环境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学生通过文献查阅,选择实验方法和仪器,经过分析与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所有的基础实验作为基础贯穿于整个综合训练过程当中,同时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于一体,综合性、应用性强,有典型的专业特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为后续的研究性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实践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

有了实践教学前的精心设计,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有了保障,实践的成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无论是基础实验还是综合实验都应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才能从中够收获更多。

基础实验阶段,预习是做好实验的前提。若缺乏充分的预习,学生做实验就会手忙脚乱,不但降低实验效率,而且可能出现严重的实验错误甚至造成事故[3,4]。因此,为了减少甚至避免上述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先写出预习报告及设计方案,还要求学生能够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事实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合实验环节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决定了综合实验的成败。因为综合实验涉及的内容较多,每一个选题由一个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在动手实验前,要求学生根据所选题目独立查找文献资料,应用学过的知识去独立设计各自的实验方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去讨论、修改、确定最终的组内实验执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材料、方法、步骤),最后由指导教师审定后再进入到实验阶段。实验结束后撰写总结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及实验收获,分析存在的不足或者实验失败的原因等。总结报告最后写出对这一实践环节的个人体会及合理化的意见及建议,这也有助于我们今后不断地完善这一综合实践环节。这样从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方案的确定到每一步实验都由学生自己动手,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一个辅助作用。由于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所以他们对实验的整个过程都非常熟悉,实验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促使他们认真完成每一步实验,以期望获得预期的实验成果,又能促使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进来,加深了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基本操作可反复进行,通过多次操作,能使学生熟炼掌握基本操作技巧。同时通过整个过程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了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真正实现教师指导与学生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学生的独立研究与合作研究相结合。

四、注重全过程管理,规范考核标准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每一个环节的严格管理。例如在生物技能综合训练这一综合实践环节中:整个过程由学生选题,文献查阅,实验方案的确定,实验准备,实验阶段,及实验总结报告的撰写等几个连贯的环节构成。每一个环节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因此全过程的严格管理也是直接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学生根据选题进行文献查阅,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组最终的实验方案,要求在实验方案中写清实验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法以及需要的仪器、药品及其相关的数量。指导老师依据实验室的实验条件进行审核每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只要是条件允许的实验就可以完全按学生的方案进行。这样学生对每一步实验能做到心中有数,也迫切希望看到自己设计的实验能够有一个完美的结果。这一举措极大促进了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意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遇到错误的实验操作可以及时纠正,有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实践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通过整个过程的指导,老师对每位同学的实验态度充分了解,这样进行成绩考核时可以做到有据可依,公平公正;最后总结报告的撰写环节要求学生按照给定的模板进行规范撰写,使学生初步了解研究性论文的撰写方法,为后续其他的实践环节及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要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这样可以不仅激发学生投入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还能够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并给出合理的实践成绩,因此整个过程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考核办法。主要考核项目有:文献查阅情况,方案的制定情况,实验操作情况,数据的记录及处理,整个过程的学习态度,“实践总结报告”的质量等。对每一个考核项目都量化打分,实现了综合实践全过程质量控制。

五、 改革效果分析

通过对环境工程微生物课程综合实践环节的改革,提高了实验课程效率及综合实践课程的效果,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支持与认可。新实践课程体系中,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新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及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新技术和新知识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的渗透,夯实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面对真实的科学、真实的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科学的内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科研意识及专业信心。通过实验及实践环节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在此过程中强调合作学习,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同学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学生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这些都是现代化社会发展所要求的重要素质。

总之,经过大胆的改革,打破传统的习惯和模式,结果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对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将不断地探索与改革,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伟民.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6,3:42~43

[2]杨朝晖,曾光明,刘国云,等.环境工程微生物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04,3:45~47

[3]王国惠.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2):144~145

[4]张琴,王燕舞,王敦球.普通工科院校《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优化和改革[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11:218~219

上一篇:跨国投资论文范文下一篇:循环农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