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经济的基础范文

2023-09-19

公有制经济的基础范文第1篇

摘 要:区域产业发展一直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本文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为例,分析了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分析,并提出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对于促进湖北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湖北长江经济带 产业 协调发展

一、引言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是一条得天独厚的黄金水道,也是开发条件最好、潜力最大的河流。国家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把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作为七大经济区之首来部署,实现经济重心从沿海向内地的战略转移。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经济增长带。

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长约1062公里,占长江干流总长的1/3,它位于通江达海的长江黄金水道和国家经济布局中最大的东西向产业主轴线的中央地段,是整个长江流域的“腰杆”部位,不仅是连接长江下游和上游经济的重要走廊,更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湖北省就提出并实施长江中游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并取得明显成效。如今,湖北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新一轮的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涵盖武汉、荆州、黄石、黄冈、鄂州、咸宁、恩施等8个市州的26个县市),着力将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互动、协调发展的主轴和重要的空间载体,在省内形成“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这对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产业发展是区域发展水平的内在标志,而产业协调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产业协调不仅是从区域的整体协调角度来审视区域发展,而且以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整合化为目标来促进区域发展的。在这个意义上,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将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协调发展的核心,对于促进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的基础分析

(一)产业结构良好,但区域发展不平衡。

2007年湖北长江经济带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9.9:46.2:43.9,湖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15.5:44.8:39.7,可见湖北长江经济带的第一产业比重要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要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整体而言,湖北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体系要优于湖北省的平均水平。

湖北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区别,各区域发展不均衡。从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鄂西段、荆江段和鄂东来看,湖北长江经济带鄂西段的产业结构为10.8:55.3:33.9,其工业比重最大,占到三次产业的55.3%,但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荆江段的产业结构为29.6:34:36.4,其农业比重过高,占到29.6%,是湖北长江经济带三段中,农业比重最高的,其原因一方面与江汉平原良好的农业基础有关,另一方面与荆州工业发展的动力不足密切相关,其工业的比重只占到34%。鄂东段的产业结构最优,三次产业比重为7.4:46.2:46.4。同时,湖北长江经济带的三段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鄂西段与鄂东段分别是2.2万元/人和2.4万元/人,差距较小,但荆江段较为落后,人均生产总值仅为鄂东地区的1/3;从经济密度来看,鄂西段和荆江段均落后于鄂东段。

(二)工业集群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但缺乏分工协作。

湖北长江经济带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水电、汽车、钢铁和化工为主的主导产业,同时,以电子信息、生物、光机电一体化和磷化工等为主的新兴产业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目前,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工业发展空间上的轴线初步建立,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例如以武汉和荆州为核心的的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基地;以武钢、鄂钢、新冶钢三大钢铁企业为主的鄂东钢铁工业走廊;以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为主,在鄂州、黄石、黄冈等地延伸其产业链所形成的石油化工基地;以宜兴、兴发、沙隆达、葛化、楚源等化工企业为龙头的磷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聚集区;以武汉、宜昌、鄂州、黄冈等地区为主的沿江船舶工业走廊,在武汉、鄂州、黄石、黄冈、荆州、咸宁等地形成的纺织服装基地。

据统计,湖北省52家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其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及其腹地,合计共有27家,其中食品加工企业7家,汽车制造企业2家,纺织服装业3家,机械装备制造业3家,化学制品制造业2家,电子设备制造业4家,医药制造业3家,非金属制品业1家,金属加工业2家,印刷业1家。湖北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的产业集中度整体水平居中,且各行业集中度高低不一,缺乏分工协作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整个湖北长江经济带的产业集群还处于雏形阶段,大部分企业只是简单的扎堆,企业间的竞争情况多于合作,产业关联的外溢机制和协同效应缺乏,尚未形成前、后向关联的产业链条。同时,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不强,缺少龙头企业,如荆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00余家,但90%的企业为中小企业。

(三)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整合。

湖北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风景秀丽,风景如画,以武汉、宜昌和荆州等重点旅游名城为代表,具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湖北省旅游资源聚集地重点区域,而且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旅游特色。湖北长江经济带鄂西段,以山水旅游等自然景观为

特色。湖北长江经济带荆江段地区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以历史人文景观为代表特色。鄂东地区形成以武汉为核心的都市旅游区。2007年,湖北长江经济带接待旅游人数6700万左右,创旅游收入450亿元以上,分别占全省的66%和74%。

湖北长江经济带旅游业虽然资源丰富,但资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条块分割严重,缺乏合理的旅游线路安排,使得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影响了湖北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以三国旅游资源为例,湖北长江经济带是三国遗址和文化密集的区域,荆州是以楚文化为代表,是三国遗址最多的地区,拥有荆州古城墙、关羽春秋阁、公安孙夫人城、华容道等重要遗址;其次是赤壁,拥有赤壁古战场、陆逊营寨、黄盖湖和陆水湖等资源;同时在宜昌、武汉和鄂州都还有诸如长坂坡、当阳桥、孙吴故都等重要遗址。而这些资源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个地区仅从自身的角度对资源进行开发和宣传,缺乏区域合作,极少与其他城市共同开发项目,使得各个城市对于三国品牌的开发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

(四)农业基础良好,但市场化不足。

2007年湖北长江经济带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547亿元,占湖北省的39%,是湖北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整个地区目前已形成了以优质粮、优质棉、双低油菜、蔬菜和水产品为主体,注重特色,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格局。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种植业以优质水稻、棉花、双低油菜和蔬菜为主的,养殖业以淡水鱼、肉猪和家禽养殖为主。宜昌和巴东的农业也具有一定的特色,以种植水果、茶叶和中药材为主。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农业生产大部分停留在传统农业生产地基础上,农业产业化明显不足。以荆州为例,其2008年的农业产值占到了整个长江经济带的1/3,是湖北长江经济带,乃至湖北省的农业大市,但是其在农产品深加工中表现出明显的“腿短”。据统计,荆州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7:1,水产片的加工部分占其总产量的9%,畜牧产品占6%。而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均在80%以上,加工产值约是农业产值的1.5—2倍。同时缺少农业产业化的大型企业,目前仅有福娃为代表的少数几家农产品加工企业。

三、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思路

(一)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加快区域产业发展合作。

湖北长江经济带应统筹规划区域功能,明确各个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按照地理区位和经济条件,将湖北长江经济带划分为三段。鄂东段是长江中游地区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区,依托其工业和服务业的基础,将其建设成为外贸出口商品综合性生产基地;江汉平原所在的荆江段的农业基础和纺织等轻工业基础良好,将其建设成为以出口创汇农业和轻化纺织出口加工为主体的综合性商品创汇基地;鄂西段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水电供应中心、综合性原材料生产基地和世界级旅游区。

(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推进沿江产业带形成。

积极完善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政策。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鼓励和扶持优势企业联合重组,组建区域性的集团。二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财政资金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补贴等力度,简化融资担保手续,鼓励全民创业。三是建立健全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度,整合各类财政投资资金,支持长江经济带主导产业内的企业产品技术研发及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企业产假产业会展等活动。在产业政策支持的基础上,积极打造沿江产业带。湖北长江经济带应依托现有资源基础和产业优势,重点打造沿江五个产业带,具体包括: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沿江高技术产业带、沿江现代物流业产业带、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带和沿江旅游业产业带。

(三)抵御金融危机风险,选择性地承接产业转移。

在经济危机到来的同时,我国开始探索内生型和外向型结合、以内生型为主的发展模式。湖北长江经济带是推进内生性改革的理想区域,应以金融危机为契机,加快产业的升级,培育消费需求,探索以内需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

湖北长江经济带拥有“承东启西”的区位条件和“黄金水道”的交通优势,可率先接受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资金、技术和产业的转移,这对于湖北长江经济带大力发展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湖北长江经济带必须科学地承接产业转移,不能盲目地承接,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生态以及劳动力等这些方面的承载能力的同时,应根据产业的运行规律和产业发展的规律来选择,主动地承接转移,通过产业转移来推动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四)加强与武汉的经济联系,发展各区域的领头城市。

加强沿江城市与武汉的经济联系,充分发挥武汉增长极的核心作用,实现各地区产业与武汉产业的对接。一方面依托沿江各城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围绕武汉的主导产业,延伸其发展的产业链,发展特色产业,构建产业集群;也可与武汉的主导产业实现竞争合作关系,实现产业的错位发展和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江汉平原和鄂西地区积极承接以武汉市为核心的鄂东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加工业,推动武汉和沿江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淘汰技术工艺落后、对环境污染大的产业。

在发挥武汉这一核心扩散效应的同时,积极培育各区域的中心城市。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鄂西段以宜昌为中心,使其真正发挥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恩施、神农架等周边地区发展,成为辐射鄂西渝东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荆江段以荆州为核心,充分发挥其扁担作用,带动湖北长江中游沿江地区的协同发展。鄂东段以黄石为核心,建设成为辐射鄂东赣北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作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队.湖北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罗蓉.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研究.开发研究,2007(2)

[3]彭荣胜.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基本问题探讨.商业时代.2006(36)

公有制经济的基础范文第2篇

1 了解学生, 摸清学情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教学中的主体也是学生,那么我们的教就必须指向学生、研究学生,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学生既要研究学生的智力因素(原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能力水平等),又要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与优化;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 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 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我们的教学的过程才有可能真正变成师生情感交流、心灵对话、智慧碰撞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我们才有可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然而,现在仍有不少年轻教师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缺乏对学生的了解。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教材,以为钻研了教材,写好了教案,讲课时条理清晰, 讲出了重点、突出了难点,就算高质量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殊不知,“目中无学生”的教学不管你对教材钻研的有多深,付出的劳动有多大,只会以失败而告终。基于以上的认识,本人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始终把了解学生,摸清学情,放在教学的首位。比如我所教的这门课,是高职新生第一学期就开设的课,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的部分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过。为了摸清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开设这门课之前,我搞了一个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经济学基本知识掌握的情况,了解他们中学老师的教学方法及学生们的学习方法,了解他们对这门课的学习态度,及对老师教学的期望等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制定授课计划,设计教学方案,筛选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上逐渐向大学生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实践证明只有在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组织教学,才有可能搞好课堂教学。

2 吃透教材,精通业务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更是师生沟通的中介。要把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所谓吃透教材, 就是把教材所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及内在联系搞得明明白白, 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的清清楚楚, 对每章节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对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做到熟之又熟,透之又透,不仅宏观上掌握好整体脉络体系,同时微观上熟知每一个知识要点,能够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并随时掌握新的理论动态, 才能更合理、更科学的制定出授课计划,才能在授课时突出重点、抓住难点,也才能在授课时把一些抽象的经济概念、枯燥的经济学原理用恰当的比喻、比方通俗易懂的表达出来, 易于学生接受。同时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使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 水到渠成。搞好课堂教学,除吃透教材、全面而娴熟地掌握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以外,还必须要学习与该课程相关的学科,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加深理论功底。俗话说:“要给别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所以,本人几年来先后自修了《西方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和《财政学》、《金融学》等与经济学基础相关的一系列课程。实践证明,只有专业精深、学识广博, 教学中才能居高临下,得心应手。

3 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潜能,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我们知道在教学中,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把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再把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一刻也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搞好课堂教学的设计和调控,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潜能。当然,启发学生思维有很多方法, 在经济学教学中,我常采用的就是案例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经济学中的案例教学是一种可以体现经济学应用性和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都是来自于社会经济生活,讨论经济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能够使学生产生真实感,从而产生对教学内容浓厚的兴趣, 进而主动自觉地融于教学活动中。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呈双向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对案例教学通盘设计、铺路搭桥,指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从而促使学生动脑动口, 查阅资料, 质疑探索,提出新思想、新观念, 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多向交流与互动, 以强化所学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调动学生的思维潜能除案例教学法外,问题式教学法,也是很有效的方法。问题式教学就是师生课堂互问的一种方法,当然老师提问学生,必须注意提问的技巧,讲究提问的质量。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 提问具有启发性。是指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动机,使其产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问题讨论的深入,并达到预期的目的。比如,在讲完“边际理论递减规律”以后, 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水的价格比钻石便宜?“物以稀为贵”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学生兴致很高。 (2) 提问具有现实性。提出的问题必须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比如在讲完“均衡价格”以后,以当前猪肉价格上升为例,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猪肉价格会上升?为什么政府很重视猪肉价格的变化?怎么样才能把猪肉价格降下来等问题, 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为寻求答案,学生必然会积极思维。另外,课堂提问不仅是老师提问学生,老师还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题,因为教学应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仅有单向的老师提问,会使学生沿着老师的思路、寻着老师预设的轨道思考,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学中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等问题,会更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这正如经过自我咀嚼的食物,更容易被消化一样。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也有利于拓宽老师的思维空间。由于现在是信息时代,学生的视野日益开阔,思维比较活跃, 他们所提的很多经济问题往往是老师没有想到的,这就会促使老师去思考、去探讨、真正的做到教中学、学中教,不断使自己的知识量更充实、更丰富。实践证明,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潜能,是搞好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4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是教学成功的保证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势在必行。现代信息技术已走入校园为现代教育服务,教师必须迅速适应科学发展的形势,学习、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多媒体教学以它特有的形式把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要素结合为一体,能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全方位地获取丰富的信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经济学基础课程, 里面涉及了大量的图表, 案例。特别适宜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为此我们从2002年就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一边使用一边完善, 教学实践证明, 经济学基础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它能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节约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文字板书、图表描绘时间,大大增加了一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大容量的信息、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强了课程的表现力,美感度,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生动,与学生的互动联系大大加强,课程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因此, 经济学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它是帮助教师把抽象的理论能更标准、更生动表达的工具,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学校应为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的特点, 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提出并分析了搞好经济学基础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前提,基础,关键,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亚妮.浅谈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6 (10) .

[2] 王正宇.对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8, 7.

公有制经济的基础范文第3篇

1 工程概况

如东湖御苑工程, 约1万m2地下室, 平时用作设备用房及停车库之用, 战时用作人防工程。地面以上五层裙楼, 作服务大厅工作用房, 健身休闲及停车库之用, 六层楼面为天台花园, 布置有绿化区, 休息区及游泳池等。六层楼面以上分别为二栋41层 (7~47层) 住宅及二栋39层 (7~45层) 公寓, 共四栋塔楼, 主要屋面高度分别为146.2m和140.2m。由于原设计图主楼基础是人工挖孔桩基础, 要分别承受上盖45层及47层的主楼, 基岩为泥岩, 承载力较低, 为满足工程需要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须考虑两套基础方案。 (1) 群楼采取人工挖孔桩基础, 其优点是因群楼较矮 (6层) , 面积较大, 如主楼也采取人工挖孔桩, 管理较方便, 而缺点是挖孔深度较大, 对基层鉴别较难控制且核心部分桩距较密。 (2) 群楼采取人工挖孔桩基础, 而主楼采取深基坑大开挖满堂基础每主楼基坑面积约四百多平方米。其优点是大开挖深度较挖孔桩浅, 易对基岩进行连接鉴定, 并可充分发挥施工队伍的机械优势。其缺点是管理麻烦, 且要另做地下连续墙作围护结构。设计人员经过了科学的计算, 研究分析, 认为两个方案都可满足工程的安全要求, 剩余的就是造价问题。为此, 我对两个基础方案经过多次的分析及计算, 认为主楼基坑大开挖满堂基础结合群楼人工挖孔桩基础较经济可行, 能缩短工期, 使用机械化程度高, 并能节约1200多万元, (人工挖孔桩基础需3200多万元, 深基坑满堂基础需2000多万元) 。

2 工程设计造价的控制

实践证明, 经济分析, 能动地影响设计, 为保证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本人经过了详细的计算、分析, 将结果反馈给结构人员, 为结构方案提供了必要的选择。合理的设计将使工程造价大幅度降低, 充分挖掘设计潜力, 将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所在。价值工程是一项集体性, 有组织的管理活动、需要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进来, 发挥集体的力量。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基础, 设计上任何环节的不合理或缺陷所留下的隐患都会造成工程项目投资的不良经济后果;在设计过程中, 如果各专业相互配合, 及时协调各有关问题, 这样就可消除隐患,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对于土建成本控制, 一般来说, 结构专业是关键。建设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 贯穿于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 只有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 用求真务实、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对待, 才有可能将此项工作做好。

3 经济比较的目的

随着工程建设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业主和承包商利益出现了对立, 客观上也就是明确工程造价人员的中立、公正地位, 以便双方接受。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工程招投标、工程合同管理、项目法人责任制等工程技术经济, 又懂造价管理与法律, 并且有良好的实战经验和职业道德的复合型工程造价专业人员。以便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 确保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为适应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 信息社会、竞争的社会, 市场应变和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质量都要求造价师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与市场的发展趋势。掌握现代化管理和方法经验。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 参与工程造价管理活动, 不断更新观念, 调整思维, 更新知识, 谋求发展。

经济比较的目的只有一个, 即是项目的科学性, 经济性, 适用性。离开和偏离这个目的必然导致决策的盲目性。它需要通过一定范围的了解对比, 立足自身的基本条件, 同时充分地考虑国家需要和市场前景对建设项目形成多种初步方案, 通过方案的利弊深入分析和纵横比较, 在补充完善的基础上对项目方案进行严谨的科学论证, 使项目技术上先进, 经济上合理, 实施上可行, 因而认真做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减少决策的盲目性, 做到建设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4 结语

在整个建设工程中, 从设计到施工, 最后竣工验收, 它是经过很多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所以工程造价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 若缺乏全面, 系统全过程的控制, 将导致建设资金大量浪费。作为工程造价人员, 我深有体会, 要适应当前市场的经济形势, 还须不断地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了解市场动态, 积累经验, 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目前设计任务日益紧张, 竞争激烈的形势下, 怎么才能维持生计将设计任务接到手?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设计方案的慎重选择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造型新颖、体型复杂、多用途、多功能的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其次在结构设计阶段, 应充分注意到安全、适用、耐用的原则下力争经济合理。因此设计人员与工程造价人员紧密配合, 本着为客户着想、服务至上的思想, 才能够发挥更大的优势。

摘要:为了使基本建设资金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创造出最好的社会效益, 就需要通过必要的程序和方法对工程建设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控制。基于此, 本文介绍了浅谈人工挖孔桩与深基坑满堂基础的经济比较。

关键词:经济比较,控制,可行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

公有制经济的基础范文第4篇

一、经济基础与教育的关系

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我国的经济水平在“一带一路”等相关战略的稳步实施下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经济基础建设情况良好,在此环境下“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教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以下对经济基础与教育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一,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人才在国家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全面投入也将有效提升经济的生产动力,促进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第二,教育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工业化、产业化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能型人才保障,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懂得岗位作业工艺、培训后上岗就业、接受和应聘各类职业岗位,获得岗位作业基本技能,以便我国的生产能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应;第三,经济基础的不断完善,能够同步提升教育教学设施的供给力度。

二、教育改革措施

(一)突出教育国际化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角度出发,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当前,国际经济格局趋于复杂化,经济全球化时代已然来临,为了全面践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人才的培养上,也应该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特征和发展方向为基础,在教育中突出教育国际化重点。相关人员应该深入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重点建设,有效地引进先进的教育人才投入到当前我国的国际化教育中,培养具有宽广眼界和优秀知识体系的现代化人才,促进我国教育格局的全面完善,保证我国人才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源源不断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中。因此,从经济基础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上来看,教育改革应该全面地突出教育国际化的重点,培养国际型的人才,提升我国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话语权。

(二)加快教育创新步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立足于经济基础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教育改革要想深入推进,正确引导我国人才发展方向,相关部门应该站在更高的历史站位上,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加快推进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建设进度。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全面地加快教育的创新步伐,以下对其进行分析:就当下我国的经济环境而言,经济全球化时代已经悄然来临,现代化人才不仅需要具有优秀的知识体系,还要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对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期望,有针对性的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如微课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方式等,帮助学生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对其形成的思维限制,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培养全面型人才

长期以来,我党励精图治,在国家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通过对经济基础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经济基础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共同进步,互相影响的良性作用力,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型人才,可以有效地强化我国的经济发展活力,以下对全面型人才在教育改革中的培养进行分析:当前“培养什么人?”已经成为了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实际的教学中,相关教育人员应该合理分析教育环境,有针对性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相关环节进行全面的贯彻和落实。

(四)改善教学环境

经济基础的不断建设可以有效带动教育教学的开展步伐,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善,也能够进一步夯实我国的经济基础,当前我国深入分析了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对人才的需求,调查了当前教育教学环境下人才的培养效果,提出了相关的教育改革措施。就经济基础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而言,教育改革要想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应该全面地改善教学环境,以下对其提出相关建议:对教育教学环境进行全面改善,就是对我国人才培养基地进行的全面建设,在人才培养中有针对性的改善教学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开拓学习思维,拓展学习眼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响应了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呼吁。当前,我国正着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教学环境的改善将主要向教师倾斜,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依法依纪进行处理,强化教学有效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探讨经济基础与教育的关系,可以直接强化我国教育改革的针对性,有助于将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环境也渐渐地产生了一些变化,本文探讨了经济基础与教育的关系,并对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上对当前的教育环境进行全面改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目的。

关键词:经济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 龙煦霏.数字经济推动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J].中国商界,2019,(08):62-63.

公有制经济的基础范文第5篇

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第四十个年头,中国正走入一个新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新思维、新理念、新思想、新理论、新学术而且能够产生新思维、新理念、新思想、新理论、新学术的时代。
田国强。

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符合世界潮流的社会科学理论和知识体系?这是一个摆在中国社会科学学人面前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其破解需要综合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范式重构与理论探索。

其中,经济学作为与中国改革发展最为密切、现实指导意义最强的学科,在推动构建中国学派方面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中央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推动政治经济学中国学派的构建。

但值得注意的是,現实中也存在一种排斥一切、唯我独尊的极端倾向,这非常不利于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及其对构建中国学派的推动。
增强政治经济学科的包容性

政治经济学本意是研究上层建筑(国家、体制、制度及其体制机制转型改革)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然而,当前政治经济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偏离这个基本点,许多支持改革的理论、举措和实践及改革的成果没有被纳入进政治经济学的范畴,甚至一些人将其对立起来,认为是西方的东西,让学者、从事政策研究者和领导谈改革、提建议、给举措时难以思想解放,而是战战兢兢,缩手缩脚。

如果这也是西方的东西,那也是西化,许多改革建议和举措,回头来看,尽管有许多不足,但为什么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中起到这么大的推动作用呢?这说不通。

之所以如此,是不少人以传统书本教条和不合时宜的旧理念为据,用主观意识裁判现实,不能理解甚至误解中央的大政方针和许多改革举措(如市场化改革、国企改革、发展民营经济等等),乃至产生抵触情绪,将社会主义的国体与改革开放的国策对立起来,造成了人们思想、理念上的很大困惑,难以形成上下一致共识,从而会严重地影响中央的大政方针、决策部署和改革举措的落地,甚至动辄上纲上线,使得许多政府官员不敢主动作为和担当,学术探讨难以深入,对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将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弄不好会严重影响到实现中央宏伟愿景目标的大局。

与此同时,如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所言,中国的经济学科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学科,不仅是政治经济学,在包容性、规范性、科学性、严谨性、前瞻性和思想性方面,还有比较大的改进空间。中国的传统政治经济学离这些标准差得更远,远没有形成科学体系,对解决现实问题、时代性问题(如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显得力不从心,有些研究的结论甚至是与改革开放的国策没有较好地融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要有时代性,要有利于改革开放,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个定义下众多研究中国改革发展及其体制转型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可以纳入进来,这样更有利于思想解放,凝聚改革和学理共识,增强政治经济学科的包容性和生命力,有助于研究和解决中国改革、发展和体制转型问题,而不是将其排斥在政治经济学范畴之外。

在笔者看来,凡从中国国情(特别是认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一大优势,也是必须承认的客观事实)出发,并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也就是实事求是,存在决定意识),采用规范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进行严谨内在逻辑的推理和论证(不见得是数学模型)来研究上层建筑(国家、体制、制度及其改革)与经济发展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政治经济学的范畴。

当然,尽管属于同一范畴,也可能会有非常不同的理论和结论。这不奇怪,即使现代经济学也有许多针锋相对的理论,比如有赞成凯恩斯理论,也有否定凯恩斯理论的理论,有赞成中国改革的,也有不赞成(或不支持)的。

这样界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成果,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时可形成最大公约数,国内外众多研究中国改革发展及其体制转型方面的学术成果都可以纳入这一学科体系,从而增强政治经济学科的包容性和生命力,更有利于解放思想,凝聚改革和学理共识,有助于研究和解决中国改革、发展和体制转型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将其排斥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之外。这将有助于加快推进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学派构建进程。
理论同源

经济学最早是研究如何管理家庭财富的,然后扩展到如何管理国家财富,最后从管理财富到创造财富,这就牵涉到制度和经济的关系问题。政治经济学自此就慢慢衍生了,所以,它主要是谈制度、国家与经济的关系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一个思想宝藏,它既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源泉,也是新古典经济学等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源头,它们都要研究制度问题,为什么就一定要把它们对立起来呢?当代的现代经济学可不是像不少人所理解的那样,把现代经济学等同于新古典经济学(因为大多数学经济学的人只学到新古典为止),它其实早已远远超出了新古典范畴。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都是从古典经济学发展而来的经济学,在许多方面是相容的,只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方式和经济问题所处的时间阶段也不太一样。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原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动态、宏观、长远地考虑问题;而现代经济学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思想觉悟有限的情况下,考虑现阶段人们具体的经济行为和现象。

从而,两者都需要研究,不能将国体和国策对立起来。中国的国家体制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在这方面能发挥明确指导作用;而中国的基本国策是改革开放,提升综合国力,为此需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让政府发挥好的、恰当而不是更多的作用,现代经济学能发挥指导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的规律运行发展,存在决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同样强调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固有的客观规律。笔者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在现代经济学中也得到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历史唯物主义同样强调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个体(无论是个人、单位、国家)自利性和信息不对称是当前两个最大客观现实,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否则,中国就不要搞改革开放了。如何实事求是地应对这两大现实,采用什么样的游戏规则(制度、激励机制和政策)是现代经济学最关心的核心问题和主题,提出的各种激励机制就是辩证法的典型应用。

同时,如同中共十九大指出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现代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现代经济学中的机制设计理论为例,其激励相容思想就是最典型的辩证法,强调对立统一运动规律。

一方面,它承认个体自利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认为经济行为人在自利倾向下有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做出利己而不利他的活动,对整体福利的改进形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它认为制度、机制是可以设计、可以调整的,通过适当制度(游戏规则)的设计(当然前提是充分考虑各类约束条件,如国情)可以将具有自利倾向的不同个体导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这就是激励相容的核心思想,要激励对方说真话。而现在假大空、放空话、空对空,文件空转的现象太多了。邓小平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构建各种激励机制,以此搞活经济。

如果政治经济学不能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不能解决中国改革、发展和体制转型问题,甚至将其对立起来,那就说明这个学科还很不成熟,就没有生命力。与此同时,无论是政治经济学,还是现代经济学,总的方向应该都是朝着科学性、严谨性、时代性、现实性、前瞻性和思想性等方面发展进步。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离这些标准还很远。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说也是如此。尽管其经济思想很有洞见,有人批评它的原因,就是它的许多假设既没有理论证明也没有通过实验得到验证,并且没有一个基本的哈耶克定理能够阐明他的批判,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农·史密斯所言。

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已超越了仅靠经济学直觉来产生思想的阶段,从经济学直觉到数理模型方法的严谨化、科学化提升,再到严格理论的通俗化、一般化,在后一阶段同样可以产生深刻思想。

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应该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上海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科近些年来在程恩富、马艳等教授的带领下,在数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面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同时,中国特色的新政治经济学还需要在体系化、标准化方面着力,否则就不能有大作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会起反作用。比如,你一谈改革开放,他就说你搞什么休克疗法。
如何衡量好的政治经济学和差的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必須在约束条件下做事,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些约束条件。研究中国问题要充分考虑的约束条件之一就是中国特色或国情,就是我们在研究任何一项改革和提出应对或解决方案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等,包括国情。

衡量什么是好的政治经济学和差的政治经济学,应有其标准。这很重要,因为经济学是外部性特强的社会科学,具有很大的正或负外部性。不像医生,医术不好,受损只是个人,而经济理论一旦用错,影响和危及的不仅是个体,甚至是整个国家层面的发展,必须要有严谨性、科学性,知道其理论边界和适应范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成其为一门科学,必须在科学性、严谨性、时代性、现实性、前瞻性和思想性等方面下大功夫,在问题导向和学术基质方面取得良好平衡。现在不少所谓“问题导向”的研究,缺乏学术性、专业性或思想性,甚至没有内在逻辑性。

如何应对个体在通常情况下的自利性和信息不对称两大客观现实,以此解决信息、激励及效率问题,与现代经济学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应该提供两类经济理论:基准政治经济学理论,旨在提供基准点或参照系。在基本、基础性制度选择方面起到求真、明道的导向和指向作用。通俗地说,就跟最好的比,向最好的学,才有可能做得更好。这就是基准理论导向、取向及建立基准点的核心思想和具体运用。相对实用政治经济学理论,旨在解决具体现实问题,其前提假设更为接近现实,是对基准理论的修正和发展,在应对现实具体问题起到务实、优化的应用和操作作用。这样,前者基本理论更注重目标,旨在解决做什么,应不应该做的方向性问题;而后者则更注重过程,旨在解决如何做,怎么做,能不能做,如何做才是最优的问题。

现代经济学中有许多基准理论,它严格证明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论断,在个体逐利和信息完备前提下竞争自由市场制度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最优性(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理)、普适性(福利经济学第二基本定理)、唯一性(经济核极限定理)、公正性(公正定理)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性(经济核定理)。有了这样的基准点和参照系,人们就可以对现实中的各种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作出评估比较,才知道现实的市场和理想状态下的市场的差距有多大。这些结果对当下激烈争论到底是有为还是有限政府,国企还是民企、市场化改革方向要不要坚持等基本问题,对中国方向性改革的指导作用毫无疑问异常重大。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政治经济学的概念,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我们选择经济体制,到底是大政府小社会还是相反,是让市场还是让由政府决定资源配置?不能把改革开放中的许多举措动不动地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国情对立起来,否则无法解释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政治上也没有跟党中央保持一致。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实践和实际相结合,而不是将其对立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政治经济学一方面需要发展源发于中国的基准理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各种现有基准理论前提假设的放松,以及对于描述性理论的规范化,不断发展出新的更加贴近现实的第二类经济理论。由上述这两类理论组成的新政治经济学,应是一个具有相当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处于动态发展中的学科。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政治经济学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可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学科领域,从而被外界接受。

这将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整体,其洞察力、解释力、逻辑推断和预测力变得越来越强大,而中国的经济实践更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丰富的现实土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处于不断构建之中,只有进一步在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导向下,从体系结构、核心价值、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实践功能等维度,聚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及学科体系构建等方面不断创新和集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才能真正成其为一门科学。

中国从大国到强国必然要经过资源的竞争、制度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和话语权的竞争,包括学术话语权,千万不能关起门来自说自话。我们要善于和擅长用国际同行的语言和学术规范,来研究和讲述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故事,才能为世界所普遍接受和认可。最近正在由南京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创办的英文刊物China Political Economy(《中国政治经济学》)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创新和国际化。
中国学派的构建不是一个封闭性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知,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创新路径有三个:

一是基于中國经济的改革深化和转型发展,提炼升华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为经济学注入中国元素。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变革实践,为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实践经验,中国学者提出了中国改革的各种理论,包括如何成功变革,避免失败让中国能长治久安的综合治理的中国改革理论。这些理论成果显然属于笔者前面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

二是以原创性理论和方法论研究推动经济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尤其是要推动理论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目前中国很多经济研究还停留在对策应用研究或对经济政策的解释性成果,纯理论、公理性理论方面的贡献严重不足,在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竞争方面严重滞后于世界先进国家,这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一大短板和遗憾。那些基础性的、原创性的,具有共性的经济学理论和工具方法的研究和创新,没有国界,具有一般性,其重要作用在于它们中的一些理论,如消费者选择理论、厂商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提供了分析问题的基准点和参照系,而另外一些理论,如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机制设计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拍卖理论、匹配理论等,则为研究更现实的问题提供了一般分析框架,是对人类知识大厦的添砖加瓦,不应主观附加意识形态色彩而对其予以排斥。

三是通过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充分挖掘和现代阐释,为世界经济思想发展史补上中国篇章。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曾经繁荣而富有光辉成就,许多现代经济学所论及的思想,我们先哲们早已论述到,这不仅为中国古代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导,而且也为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些先行思想要素。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古今中外语言的隔阂、中国经济学术发育的迟滞、话语体系的不兼容,再加上传统经济思想主要是经验总结,没有形成严格的科学体系,没有给出结论成立的范围或边界条件,没有建立严格内在逻辑分析,很少被外人所知,国际上对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认知总体还非常片面。

中国学派的构建不是一个封闭性的只追求独特性而忽视一般性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也完全可能成为一个包容性的学科学术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经济学和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熔铸于一炉,取长补短、相互印证,共同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服务于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复兴中国梦,服务于国际学术话语权和获得规则制定权,而不是盲目地制造不同学科之间的对立、壁垒。

任何成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提炼和升华,都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经济理论要具备指导意义,就必须要经过反复不断的检验,才能成为可以具有解释力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还是要有这样的理论雄心,以理论求真、实践务实的态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创新,推动政治经济学及至整个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的构建。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高等研究院院长)

公有制经济的基础范文第6篇

【关键词】PPP模式;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管理;绩效评价

1 基于PPP模式的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管理理论

1.1 PPP模式

PPP模式是指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建设公共基础设施,通过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分享项目收益、分担项目风险的一种项目管理模式。PPP模式具备以下特征:

一是合作关系。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为最终目的,经过协商确定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合作中政府发挥政策扶持、财政投入、监督管理作用,社会资本发挥技术、资金、管理优势,促使政府与社会资本形成优势互补。二是风险分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承担风险,政府承担政策变动、法律变更等风险,社会资本承担融资、建设、运维等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由双方共同承担。三是利益共享。政府支出一部分财政用于项目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而社会资本通过参与项目建设,获取长期稳定的经济回报,实现政府与社会资本的互利共赢。

1.2 基础设施项目

以经济学视角进行分类,基础设施项目分为经营性、准经营性、非经营性三大类。其中,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以经营盈利为目的,付费机制健全,如电力基础设施、电信基础设施等;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需要政府给予政策、财政支持,在相关部门监督约束下获取一定经营收入,如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等;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属于公益性市政项目,不产生经营收入,如城市绿化、环保设施等。当前,我国PPP模式多应用于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此本文从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视角研究绩效管理。

1.3 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管理

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管理是指對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效果、项目产出效益、各参与方作用发挥等方面进行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循环式管理体系。基于PPP模式下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是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对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运作实况、产出效果、项目效益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确保项目效果达到预期目标的管理活动。

2 PPP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管理的实施策略

2.1 合理确定绩效目标

基于PPP模式下的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目标包括总体绩效目标和年度绩效目标2个部分。其中,总体绩效目标需要从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预计项目达到的产出和效果,年度绩效目标需要将总体绩效目标分解落实到项目实施的各个年度,用于掌握项目绩效目标阶段性的实现情况。在绩效目标编制中,主管部门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支出状况、公共服务需求等因素进行编制,细化项目产出、效果和管理目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描述目标,确保目标具备科学性和可实现性。

2.2 实施项目绩效评价

在确定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围绕绩效目标实施绩效评价活动。绩效评价分为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2个阶段的评价。其中,项目建设期绩效评价在竣工验收阶段开展,评价次数为1次;项目运营期绩效评价在项目投入运营后的每年展开1次,并且每3年开展1次中期评估,对以往年度的绩效评价进行总结。基于PPP模式的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要从项目建设期与运营期2个周期出发,以项目公司和项目实施机构为评价主体,构建起四大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2.2.1 基于项目公司的PPP项目建设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产出、效果、管理指标),9个二级指标,不同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对二级指标进行细化,选定三级指标。下面对各项二级指标进行解释分析。

①竣工验收。对项目竣工验收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价。②社会影响。对项目建设在社会发展中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进行评价,可细化为新增就业岗位、重大诉讼、社会荣誉、群体性事件等三级指标。③生态影响。对项目建设在生态环境中产生的正负面影响进行评价,可细分化为节能减排、污染处罚等三级指标。④可持续性。对项目公司在项目运营工作准备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可细分为沟通协调、资源配置等三级指标。⑤满意度。对政府部门、实施机构以及社会公众是否满意项目建设期间的相关工作安排进行评价。⑥组织管理。对项目公司内部组织完善程度、制度健全程度进行评价,可细化为人员配置、组织机构合理性、规章制度健全性等三级指标。⑦资金管理。对社会资本融资效率、资金管理效率进行评价,可细化为资金到位率、资金成本率、资金及时性等三级指标。⑧檔案管理。对项目建设期间内的档案资料收集完整性、及时性进行评价。⑨信息公开。对社会资本筹集、使用信息的公开程度进行评价。

2.2.2 基于项目实施机构的PPP项目建设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产出、效果、管理指标),8个二级指标,不同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对二级指标进行细化,选定三级指标。下面对各项二级指标进行解释分析。

①履约情况。对项目实施机构履行项目合同约定的情况进行评价。②成本控制。对项目成本监督管控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③满意度。从项目公司、社会公众视角对项目实施机构开展的项目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评价。④可持续性。对项目实施机构采取的项目保障工作、沟通协调工作情况进行评价。⑤前期工作。对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中项目实施机构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⑥资产管理。对项目实施机构的资金投入、股权投入、配套投入到位情况进行评价。⑦监督管理。对项目实施机构监督管理项目建设期间各项关键工作的情况进行评价,可以细化分为财务监督、质量监督、进度监督、安全监督等三级指标。⑧信息公开。对项目实施机构信息公开的准确性、及时性进行评价。

2.2.3 基于项目公司的PPP项目运营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产出、效果、管理指标),14个二级指标,不同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对二级指标进行细化,选定三级指标。具体包括:产出指标,下设项目运营、项目维护、成本效益、安全保障二级指标;效果指标,下设经济影响、生态影响、社会影响、可持续性、满意度二级指标;管理指标,下设组织管理、财务管理、制度管理、档案管理、信息公开二级指标。由于生态影响、社会影响、可持续性、满意度、组织管理、档案管理、信息公开这7项二级指标与基于项目公司的PPP项目建设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对应指标内容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所以下面对其余7项二级指标进行解释分析。

①项目运营。对项目运营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评价,可细化分为目标完成率、质量达标率等三级指标。②项目维护。对项目资产维护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可细分为设施设备维护频率、设备设施完好率等三级指标。③成本效益。对项目运营期间发生的各项成本情况进行评价,可细分为成本节约率、成本执行偏差率、投入产出比等三级指标。④安全保障。对项目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中的安全保障能力进行评价,可细分为安全事故率、应急处理效果等三级指标。⑤经济影响。对项目运营期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评价,可细分为产业经营影响、区域经济影响。⑥财务管理。对项目运营期间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管、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工作进行评价。⑦制度管理。对项目运营期间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2.2.4 基于项目实施机构的PPP项目运营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产出、效果、管理指标),9个二级指标,不同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对二级指标进行细化,选定三级指标。具体包括:产出指标,下设按效付费用、履约情况二级指标;效果指标,下设可持续性、满意度、物有所值二级指标;管理指标,下设监督管理、预算编制、绩效目标与指标、信息公开二级指标。由于履约情况、可持续性、满意度、监督、信息公开这5项二级指标与基于项目实施机构的PPP项目建设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对应指标内容基本一致,在此不再赘述,所以下面对其余4项不同二级指标进行解释分析。

①按效付费。对项目实施机构履行项目合同约定按效拨付款项的情况进行评价。②物有所值。对项目运营期间体现的社会公益性价值进行评价。③预算编制。对项目实施机构编制PPP项目支出预算的质量进行评价。④绩效目标与指标。对项目实施机构制定年度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评价。

在制定绩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等科学方法确定各项指標权重,赋予不同指标相应的分值。在指标计算中,要通过案卷研究、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座谈会等多种可靠途径收集相关数据,将数据代入指标公式中计算,得出绩效评分。

2.3 强化项目绩效监控

在基础设施项目全生命周期内,项目实施机构要根据项目合同约定监控PPP项目绩效,掌握项目运行情况和项目效益目标实现程度,根据项目绩效目标偏差及时采取纠偏措施,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在绩效监控中,项目实施机构要制定绩效监控计划,确定绩效监控时间,每年至少开展1次绩效监控。项目公司要根据项目实施机构的要求开展日常绩效监控工作,定期上报监控结果,对项目目标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管控。项目实施机构根据绩效监控情况撰写《绩效监控报告》上报到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审阅。

2.4 应用绩效评价结果

在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后,要将评价结果应用到项目管理中,提高评价结果的应用价值,使评价结果成为项目绩效管理各项工作改进的重要依据。具体的应用方向如下:

第一,应用于按效付费。将项目公司绩效评价结果与政府补助项目挂钩,根据评价结果安排相应支出,履行合同及时支付义务。如果项目公司绩效评价结果优于合同约定的考核标准,那么项目实施机构要给予项目公司一定的奖励。反之,项目实施机构可以按照合同约定采取扣除违约金、限制项目展期、变动调价机制等方式对项目公司进行惩罚。

第二,应用于整改。项目实施机构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开展本机构整改工作,同时,要监督项目公司实施整改工作,并将整改情况上报到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

第三,应用于监督问责。项目实施机构要将PPP项目绩效评价结果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站、微博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并将项目绩效评价结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执行问责制度。

3 完善PPP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健全法规制度体系

我国要针对PPP模式下的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管理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使项目绩效管理实施有法可依、有规可循。PPP项目绩效管理规章制度要明确绩效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规范绩效评价实施。为保证绩效评价的权威性和客观性,政府可以委托第三方独立的专业中介机构进行评价,及时公开评价结果,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此外,政府要建立绩效评价奖惩机制,激励项目实施主体不断提高项目绩效。

3.2 建立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建设基础设施PPP项目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等技术手段,将有关PPP项目的信息进行集中化管理,并建立起绩效评价模型,提高绩效评价的信息化水平。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要重点建设PPP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库、项目建设运营数据库和项目绩效评价专家库,为绩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3 完善政府监督制度

在PPP模式下的基础设施项目实施过程中,社会资本可能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而产生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这就要求政府强化对PPP项目的监管,建立起政府监管机制,以确保PPP项目提高整体绩效水平。政府可以成立综合监管机构,整合PPP项目中多个监管主体,集中执行监管权力,对项目实施机构和项目公司产生约束力,杜绝PPP项目实施过程中滋生违法违纪行为。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基于PPP模式的基础设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中,要引入绩效管理策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保证项目综合效益目标的实现。绩效管理要结合基础设施项目特点,充分考虑各参与方的利益需求,合理确定绩效目标,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强化项目绩效监控,重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从而构建完善的PPP项目绩效管理体系,发挥出政府和社会资本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提高基础设施项目绩效水平,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许颖.关于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规范化运行的思考[J].中国经贸,2018(24):114-115.

【2】温竞,闫佳.探讨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J].经济视野,2020(7):99+101.

【3】张琪.基于PPP模式的基础设施项目绩效管理研究[J].经贸实践,2017(19):178.

上一篇:物业保洁部主管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小班下学期教学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