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远程教育论文范文

2023-12-15

新型职业农民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领头羊,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力量。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就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体, 就是培育农业现代化的现实和未来, 就是抓住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因此, 在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领域, 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当前, 最重要的就是从国内外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总结好经验和好做法, 结合渭南市职业农民教育的现状和实际, 制定顶层设计, 努力实现渭南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新突破[1]。

2 建立科学的教育培训机制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属于成人教育, 因此, 不仅要尊重成人教育规律, 更要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真正把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做到“学员管理制度化, 课程设置科学化, 培训技能专业化, 运作机制市场化”的最高境界。使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既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又能满足农民个人接受培训的目的和要求。首先, 把职业农民培训班办到每个村镇, 每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合作社、龙头企业, 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参加培训。此外, 建设专门的培训基地, 实现农民长期培训。利用农闲时间和种植关键时期, 对农民进行理论学习、示范基地参观、田间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理论学习可采用开放式、互动式的授课方法, 努力提高课堂气氛, 使学员学习有积极性, 愿意学习, 有所长进。选择教材要深入浅出, 贴近农民的生产实际。其次, 对于种植大户, 应进行系统的高层次的培训, 提升他们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和市场应对能力[2]。再次,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骨干人员, 应以普及合作社知识为主, 培养他们的合作理念, 提升他们对合作社的管理能力, 增强他们采集和利用市场信息的能力。最后, 对于农村经纪人, 应开展市场知识、物流管理、农业法律法规、农产品营销及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使他们成为业务熟练的农村各行业中介。

3 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教育农民是培育职业农民的重要手段, 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就是增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基础设施。现阶段, 全社会都在提倡反哺农业, 国家也下大决心要扶持农业。培育职业农民, 国家应安排专门资金, 这不仅是国力所能及的, 更是农业发达国家在培育职业农民方面共同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渭南市政府的主要工作是配合中央落实号各项惠农政策。此外, 应利用好农业广播电视大学、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学、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农业教育资源;更要整合利用当地一些运行效率低、处于不饱和使用状态的教育资源, 加大资源优势, 构建形式多样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形成完善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全过程、经常化和制度化的教育培训要求。

4 落实并完善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

早在1990年, 农业部就颁布了《关于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 第一次明确提出在农村试行农民技术资格证书《绿色证书》制度。随后又颁发了《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管理办法》, 对“绿色证书”制度的组织管理, 实施范围、对象与技术标准, 培训、考核与发证, 持证人员的使用与管理, 质量检查、监督与奖惩, 岗位规范与标准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由此可见, 在农业资格认证上, 不仅有完善的制度, 而且有法可依。获证农民不但要有能力获得绿色证书, 更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要在农业科技、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等方面, 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要有热爱农业、关心农业, 能够为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的素质和愿望;要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 以及长期从事农业的从业稳定性。如果在农业领域的仁人志士能够格尽职守, 那么“绿色证书”制度就会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职业农民成长就会根深叶茂, 职业农民的队伍就会不断壮大。

5 落实配套扶持政策, 保证农业后继有人

实施“绿色证书”制度是我国培养农民技术骨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加快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方法。但与之相关的现实问题是, 农民获得绿证与生产扶持政策不挂钩, 尽管国家的农业扶持政策频繁出台, 这就使获取绿色证书失去应有的意义。如果把获取绿色证书与农业扶持政策结合起来, 让获得绿证的职业农民优先享有流转土地的经营权, 获证农民就会得到规模经营土地的机会, 最终使宝贵的农业资源顺理成章地交给了有能力经营的人, 紧随其后是财政支持、农业保险、银行贷款和税收减免等各种农业扶持政策接踵而至。这就使“绿色证书”制度本身得以完善, 也激活了培育对象的内在动力, 使获证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农民更愿意投入到培训中。此外, 要树立农民职业平等观念。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 让职业农民能够体面从业, 惬意生活;能够依靠农业获得较好的行业收入, 农业行业收入水平也应达到社会各行业平均水平, 从收入上使农民获得自信、享有尊严。另外, 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给职业农民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 使职业农民获得公平的社会待遇, 增强社会认同感。再者, 把职业农民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增加值, 作为考核市、县、乡、镇各级政府的量化考核指标。如“江苏省提出到2020年, 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比例达到35%”。这种政策激励会极大地调动市、县、乡、镇各级地方政府工作积极性。总之, 只有理顺了对农业投入和从农业获得回报的利益关系, 保证职业农民能从经营农业中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 才能调动职业农民的积极性, 才能保证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才能保证农业生产后继有人, 保障粮食安全和菜篮子安全。

6 结语

缺失职业农民, 是农村的损失, 是农业的灾难, 是农民的不幸;培育职业农民, 是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呼唤、农民的福祉。但凡农业发达的国家, 尽管由于国情和资源禀赋不同, 选择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 但是他们不约而同的遵循同样的法则, 即“重视保证农业后继有人, 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渠道, 保证农民教育培训需求;重视农业经营资格准入, 确保宝贵的农业资源让高素质的农民来使用和经营;重视持证农民的权益保护, 给予持证农民政策优惠, 保证农民的务农积极性。”由此看来, 在培育职业农民方面, 我国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且前景广阔。

摘要:培育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必须着眼长远, 立足当下, 以市场调节为基础,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制订科学规划, 扎实推进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1] 许竹青, 刘冬梅.发达国家如何培育职业农民[J].农村·农业·农民, 2014 (2) .

新型职业农民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 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 是人类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个人、民族、社会, 只有不断学习, 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了, 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一次一次地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学习的全民性和终身性。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其知识必须全面、多样而深刻, 决定了必须终身学习。活到老, 学到老, 改造到老是贯穿于人的整个过程中的。不学习, 一个人就难以进一步认识和改造自然, 难以进一步认识和适应社会;不学习, 人类社会难以进入到如此文明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实践无止境, 学习也无止境。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 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常态。农民的发展更是如此。新型农民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目的在于通过学习的途径达到改善生活环境, 提高生活质量, 改变生活方式的目的, 从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农民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 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发展意愿。农民具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就不容易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变革中被边缘化, 获得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性和适应性, 更快地融入到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去, 成为农村社会建设的真正主人。

2 自主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须来自实践。传统型农民, 受传统思想和守业思想的束缚, 加上资金和技术等创业条件的短缺, 市场经营能力得不到锻炼, 创业激情缺乏萌生的动力, 但并不表明他们没有创业的想法, 只是缺乏创业理念的驱动力, 人的欲望本能促使他们想通过力所能及的创业活动改善和改变自己的生存与生活环境, 从而不断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新型农民的创业能力, 是其内生力与外部环境作用共同使然的结果。首先要消除自己不能创业或惧怕创业失败而带来的负面效应的思维定势, 跨出思想的禁锢区, 越过心理障碍, 创业意识就会在创业激情的驱动下产生一系列传动效应, 并付诸于行动, 哪怕从模仿开始, 从做小事情开始, 持之以恒下去, 就会有所收获, 获得成就感。

当然, 农民自主创业, 离不开政府给予的鼓励和支持, 政府尽可能地为广大农民提供创业的平台和机会, 并通过政策引导、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 不断增强农民的自主意识和创业积极性。

3 信息处理能力

农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与信息的传播。农村信息服务为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者们提供及时而丰富的市场信息, 以引导经营者进行科学决策。新型农民是摒弃了传统农民被动接收农业生产信息从而主动寻求农业科技信息的先进者和观念先行者, 并能带动其他人利用现代科技信息走科技致富道路的人。农民对市场信息的关注程度提高了, 就会在经营活动中逐步认识到, 现代科技信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新型农民既有文化又懂技术如果具备科学处理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其经营活动就会如虎添翼。

4 经营管理能力

新型农民必须具有一定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能力。既然要“经营”就要会“管理”。“经营”与“管理”的能力集中体现在经营者的身上。现代农业的生产目标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其关键在于既会经营, 又会管理。以往农民单一从事第一产业的固有界限自然瓦解, 生产加工的第二产业与销售经营的第三产业的延伸, 迫切需要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要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 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和经营内容, 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 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 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只有掌握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技术, 才能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农民要学会经营, 更要不断地学习市场知识, 了解市场行情, 增强市场意识, 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 以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逐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5 承受市场风险能力

市场是有风险的。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性是不可低估的, 农民创业本身就具有相当的风险, 创业过程蕴涵着大量不确定因素因而需要农民自身具有不断抵御风险和承担市场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增强自身抵抗力, 将风险的系数降低到最低点。

新型农民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 其内涵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特征, 新农村建设为广大农民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凭借自身潜在的优势, 定能创造出精彩的人生财富。

摘要:新型农民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农民。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广大的农村在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开展了新一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这一实践活动呼唤着更多的新型农民带领广大的农民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有文化, 懂技术”是对新型农民的基本要求, “会经营”体现的则是能力。新时代特征下的新型农民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在此, 做一点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新型农民,内涵,能力,构建

参考文献

[1] 毛铁庄.美、日“新型农民”内涵浅析[J].经济视角, 2008, 6.

[2] 傅家旺.新型农民培养:目标、途径及政策选择[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1.

[3] 胡立和.素质.农民素质.新型农民素质[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7, 11.

新型职业农民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远程教育月刊 2013-01-07 09:21 作者: 点击:68

页面功能 【字体:大 小】【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摘 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远程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也是远程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实践中,特别要注意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构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制,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有效服务。

【关键词】 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同步发展,是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任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现代化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这是国家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科学决策,是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 “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是立足我国农村实际和农业发展需求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满足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使命。远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三农”方面已经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和优势,本文旨在探讨新形势、新环境下,如何进一步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努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

一、利用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经济活动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主体,并以此为生活来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农民。他们充分进入市场,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在获得高收入的同时获得社会尊重,且能在该类群体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急需提升农业劳动力质量,因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用现代科技、现代金融资本、现代管理技术等工业化的重要元素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长向依靠科技和劳动力素质转变,农业生产向依靠设施的高效生产转变,农业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农业发展向农业的

一、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举转变;逐

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较高,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新型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诸多要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成为核心要素。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必然要求。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其职业属性的有效途径

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既是与工人、知识分子并列的一种职业称呼,也是城乡二元结构中的重要一极,强调的是等级秩序。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以人与人的和谐为核心的社会,其本质就是要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当代农民与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和谐构建就是让广大农民获得有尊严的职业收入保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培育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职业化和社会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促进农民职业属性回归。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优化发展的方向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农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创业兴业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农业农村的发展正呈现出以下特点:农业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环节不断增多、岗位不断细化,传统的分散经营正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转变,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赚钱效应明显,示范作用不断扩大。现代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催生了各种专业化的生产经营者(如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等),他们发挥各自特长、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将成为伴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市场经营主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将被广大农民接受并成为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强农兴农的根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2011年8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师大会上指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从农民抓起。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就不懂得农民的教育学,也就不可能树立农民的教育观。”广大农村是整个中国教育最薄弱的地方,也是我国教育中弱势人群最多的地方。据统计,到2011年全国农民工数量已达2.46亿人,而且每年还在以900万~1000万的速度增加,但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数量却急剧减少。浙江、江苏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已达57岁,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2011年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显示,江苏现有农村农业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11.11万人,中专文化程度4.51万人,高中文化程度70.34万人,初中文化程度353.81万人,小学文化程度301.38万人,文盲或半文盲118.68万人。这组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农业生产老龄化现象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消除这种制约和瓶颈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现阶段,我国社会呼唤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传统教育难以满足和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新要求和新特点,而充分发挥

远程教育优势,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能有助于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远程教育是面向人人、没有围墙、超越时空的教育,是扩大农村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使广大农民能够接受优质教育的最为合适的教育形式。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远程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和社会责任。

二、以远程教育手段培育职业农民的国际经验

很多国家长期以来始终重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培育职业农民,如美国、英国和韩国等对此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可以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借鉴和思路。

美国是北美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是最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农村建立了教育电视台、电话、广播,以保证将农产品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及时传递给农业生产者。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美国农场家庭已经普及计算机网络,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农业培训的支持,提供专门的服务保证农民随时方便地获取各种农业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开展各类培训服务,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整体素质,完善了美国农业科教体系,开发了农村人力资源。

英国是西欧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以农业培训网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咨询机构为补充,利用远程教育开展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多种模式的农民教育培训,构建了初、中、高三个教育层次相衔接,学位证书、毕业证书、技术证书等相配合,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教育培训体系。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了由农业人口占80%的农村社会向80%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的城市社会的转变,农业劳动力仅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2%。

韩国是东亚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政府利用远程咨询系统开展农民远程培训,用便携式摄像机和无线电通讯设备进行田间演示教学,通过因特网会议系统实施农村夜校教育计划,借助计算机农民学院开展计算机农场管理培训。这些举措优化了韩国农业劳动者的结构,培育了具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农民。

实践证明,通过对农民多层次、多方位、多目标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基本实现优化农村劳动者结构、提高农村劳动者生产经营能力的目标,为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三、我国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实践案例

广播电视大学以覆盖全国城乡的远程教育办学系统、灵活的学习方式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开放办学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江苏电大为例,多年来,江苏电大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把面向农村开展远程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一)遍布城乡的办学网络,为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提供了基础

江苏电大将办学系统功能向农村延伸,注重省、市、县办学体系建设的新内涵,以县级电大建设、发展为突破口,实现网络、资源、服务和管理等全方位重心下移,辐射范围涉及县域内的乡镇及广大农村。江苏燎原广播电视学校,深入农村开展远程教育试点,面向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乡的四级涉农教育办学网络。以县级电大为主体,办学网络延伸到广大农村,为江苏农村培养了大批中、高级人才。

(二)丰富的教育资源,便捷的教学服务,灵活的学习形式,为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提供了支撑

优质教学资源是远程教育的核心,江苏电大按照“资源海量化、应用多元化、服务人性化、技术现代化”的建设路线全面推进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拥有大功能、大容量的数字图书馆,多门类、多单元的社区学习资源库和数字化、可视化的课程资源库。学校重点加强对县级电大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养,使县级电大教师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能结合地域经济发展开发贴近“三农”的优质教育资源。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并通过基于网络的学习支持服务、面对面的学习支持服务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教学平台、教学能力、教学资源的不断建设和提升,使县级电大成为服务“三农”的基础平台、县域远程学习中心和农村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三)服务“三农”的成功实践,为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累了经验

2004年全国电大系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江苏电大积极参加项目试点,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开展为“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近8年来,共培养农村专科人才38360名,培育了一批种养大户、农业经纪人等职业农民的代表,这些学员已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创业带头人。实践证明,新农村需要教育,新农民需要培养,远程教育正成为农民素质提升的加速器。

四、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举措

新型职业农民是高度稳定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在新形势下,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农民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身份向职业转变、从“兼业”向专业转变,是促进农业发展的科学途径。

笔者认为,远程教育要承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历史使命,在借鉴国外经验,发挥既有优势的基础上,还需采取以下有效举措。

(一)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

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法规和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通过立法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明确农业职业教育的地位、目标、任务、资金投入,规定政府、行业、学校等的责任和义务,确定农业职业教育的标准,规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教育机构、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投入保障机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工作,主要投入责任应由政府公共财政承担。推行新型绿色证书制度,把农民获

证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紧密结合,让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来经营宝贵的农业资源,让持证新型职业农民享受财政支持、税费减免、土地流转、社会保障、信贷发放、技术服务等优惠扶持政策。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责任机制,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务和持证农民数量纳入各级政府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提高各级政府的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

(二)构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最高目标。虽然当前我国有各类涉农中高等院校600多所,农科专业年招生人数达20万左右,但毕业后服务基层农业生产一线的学生比例很低,对原本不足的农业教育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要提高农业产业劳动力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要构建教育服务对象不受年龄限制、有真实教育需求就能够随时享受优质教育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远程教育与普通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远程教育通过先进的教学平台、优质的教育资源、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进一步完善学历教育与各类非学历培训成果的互认规则,建立“学分银行”,搭建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累积的平台,通过学分互认,使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共享,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积累、转换,受教育者在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享有修满规定学分申请获取相应毕业证书的权利。帮助农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制

在政府主导下,发挥远程教育教学平台、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统筹各类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以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高职院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涉农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办学机制,形成农科教大协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广播电视大学以加强县级电大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巩固伸向农村办学的基础,积极向乡镇延伸,办学管理服务重心逐步下移,搭建文化教育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平台,确保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功能的实现。

(四)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

利用远程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坚持学习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农民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学习,根据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实际的需求接受教育。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管理制度,受教育对象以有学习需求及一定文化基础的人员为主,专业设置按照农业产业类型划分,教学模式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进行分段设计,坚持送教下乡,突出实践教学,强化跟踪服务,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直接面向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培养质量。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三化”进程中的新课题,必须高度重视、借鉴经验、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远程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探索,积极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在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具有现实意义和客观意义。从现实方面来说,河南省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在新形势下,我国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第一位就是创新,所说的创新不止是科技上的创新,还包括农民、农村以及农业。河南省虽是粮食大省,但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河南省劳动力老龄化加剧,且农民普遍存在素质不高的问题,并且农业推广人员不能深入到某些山区中,造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出现了阻碍[1]。河南省面临着如何去种地、谁来种地、怎么样种地才是最好的等一系列问题。我国急需解决这些问题,于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应运而生。从客观上来说,中央在2012年首次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顺应发展潮流,跟随党中央的步伐。2012年,我国在包括河南省在内的100个市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试验点,在随后的几年里,党中央不止一次的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在客观上也需要新型职业农民。

2 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现状

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四周接安徽、山东、河北、陕西等省,地理位置极佳。同时,河南省是中国的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河南省也存在劳动力素质低下的问题。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初,河南省总人口为10722万,占全国人口的7.8%。《2016年上半年河南省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显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4752万人,其中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务工的分别为7.17万人、19.12万人、21.51万人。截至2016年6月,河南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比上年增加了1.19万个,带动了更多农牧村劳动力的就业。其中河南省劳动力转移数量累计达2867万人[2]。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是劳动力的大省,但同样存在劳动力素质低下的问题。

为了解决农村人口素质问题,河南省早在2004年开始了“雨露计划”,截至2016年,现在培育了农民138万人。在2012年中央首次提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河南省积极配合党中央的号召,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前,河南省有各类新型农业主题14.9万个,需要培育更多的新型农民。河南省从2014年正式启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项目,对农民培训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型职业农民的龙头骨干培训;另一方面是专业型、技术型的新型农民培训[3]。

3 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3.1 培育思想落后

在河南,有很多的县和农村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还不够了解。截至2013年11月,河南省夏邑县作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之一,有52名农民取得证书。河南生有4000多万农民,能有培育思想的农民少之又少。河南省有很多偏远地区,农业是一个投入量大见效很慢的行业,况且政府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很多偏远地区没有培育新型农民的思想。部分地区还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年轻人为了赚钱都出去打工,留下了孤寡老人,这些老人接受新事物较慢,对政府新政策和新号召需要更多的时间接受,这些惯性观念的制约都造成了培育新型农民的阻碍。

3.2 政府投入不足

河南省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方面开始比较晚,2014年才正式开始全省培育活动。作为培育新型农民的主体,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进行扶持。河南省虽然投入了很多资金,但这些资金下放到各个农村就比较少,有时还存在公款挪用等问题,这都会阻碍政府投入资金的问题[4]。河南省人口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尽管政府投入资金在不断地增加,但分配到各个县区的资金还是很少,满足不了培育的需求,这就是发展资金的制约。

3.3 资源设施制约

资源设施制约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服务人才制约。河南省缺乏高端农业服务和农业推广人员。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河南省在农业方面的高校教育还比较缺乏,有很多专业技术学校,缺乏高层次的农业教育。现阶段很多高校都没有开设农业相关的专业,河南省的农业硕士、博士更是缺乏。其次,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河南省有很多偏远地区,这些地区农民如果接受培育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和时间去到培训基地,很多农民对此就望而却步,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4]。最后,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很多地区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都是分散式和自发性的,政府无法做到统一规划,这样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会造成农民的混乱,从而也无法做到真正的培育。

3.4 政策法规建设不完善

河南省的农业政策法规建设还处于不完善阶段。全国制定农业相关法律有《农业法》《种子法》等,但省级政府制定农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比较稀少。现阶段,天津制定的《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是第一部地区政府制定的农业培训相关法规,虽然中间很多地方不够完善,但天津市迈出了重要一步,而河南省缺乏政策法规的建设,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无法可依。

4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方法和路径

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农业现代化建设,都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河南省在培育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使用一些方法和措施进行改进,更好地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4.1 破除传统思想,更新观念

传统农业思想对一部分农民影响深远,因此需要破除思想束缚,更新观念。针对偏远地区需要政府拨款成立专业的培训班,从思想上更新农民观念,让农民彻底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让农民从骨子里改变传统观念[5]。政府要定期举行农业知识的宣传教育,鼓励农民自身参与进来,促使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农民。

4.2 加大对农村培育的资金投入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除思想上革新,资金方面也是硬性条件。河南省要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公共事业,避免政府官员挪用农业培育资金,从而加大对培育的资金投入。首先,加大对重点试验点的资金投入,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验区作为龙头区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其他区域的效仿。其次,政府鼓励农业相关企业投入,政府利用政策方面的优惠鼓励农业相关企业的投入,让这些企业对培育项目进行投资,从而也可以为自身企业输送新型农民人才。最后,河南省成立相关扶持基金和培训基地[6]。政府成立扶持基金进行专款专用,防止挪用公款等事件发生。政府对那些培育新型农民效果明显的地区进行奖励,以此来督促各个地区的培育项目开展。

4.3 完善法规制度的建设

国务院在近些年出台了很多政策法规,在2013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法规,尤其突出了国家对农业培育的重视,各省相应国家的号召,也制定了相关的区域性法规制度。

河南省农业培育基础薄弱,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和其他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河南省完善法规制度建设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政府制定相关的培训法规,对农民接受培训进行强制性要求,并且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提升农民的积极性。根据全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政府要在惠农、强农、富农的政策下对农民进行培训,促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完善培训体系的建设。河南省的培训体系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除了夏邑县等试验点具有专业的培训体系,其他地区都缺乏一个专业的培育体系[7]。很多偏远地区都是无头苍蝇的状态,缺乏专业人员培训和完整培育体系。河南省应建立一个完整培训体系,让培育新型农民规范起来。

4.4 强化现代农业设施的建设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同于传统的农民培育,不仅需要革新观念和技术,还需要强有力的农业设施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对农业培训进行统筹规划与分步推进。在整体上建设相关的培训机构,欢迎农民咨询。在区域上进行项目推进,在一些地区成立相关的绿色通道,把道路建设放在首位,更加方面农民出行。在具体建设上,针对不同的县成立不同的培育机构,因地制宜的针对性培训。针对那些个别偏远地区进行道路建设,成立专门的培育小组深入到山区里进行培训。现代农业设施的建设一定要紧紧跟随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好地为培训服务。

4.5 大力推进创新人才的建设

“五大发展”理念首位就是创新,创新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创新不只是科技方面,还包括人才、思想等方面,这些都需要创新。农业人才一直是培育的重点,在河南省人才缺乏表现更为突出[8]。河南省高校进行创新农业人才的培训,进行学校到农业企业的直接输送模式,让创新新型人才去到一线,服务于广大农民。把创新这个词深入到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利用创新促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

摘要:随着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经营进程不断地加快,我国对农业发展越来越重视。毋庸置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河南省则是中国的农业大省。近些年河南省紧跟中央农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地发展农业。众所周知,农民是发展农业现代化中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要把培育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民不能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状态,在新时期下要培养新型职业的农民。本文立足中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背景下,阐述了新型职业农民出现的必要性,分析河南省现阶段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现状,针对现状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措施,把发展新型农民作为发展农业的核心任务之一,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系农村的建设。农业现代化;新兴

关键词:职业农民,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李铜山.加强新型农民培养的对策建议[N].中国人口报,2007.

[2] 李铜山.建设新农村的六个支持[N].中国改革报,2009.

[3] 黄莉莉,朱奇彪,米松华.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与战略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3(6):757-760.

[4] 王文峰.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5] 刘溢海,李蕴琬.中原经济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研究——基于河南省夏邑县的经验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4(5):118.

[6] 万蕾,刘小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美国经验及对中国的思考[J].农学学报,2014(6):120-124.

[7] 刘秋丽.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研究[J].职业与教育,2015(6):176-177.

新型职业农民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2015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夯实现代农业基础”“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中, 使“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由此可知, 在新时期农业事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 认知新兴职业农业培育下农民在线学习的重要性, 掌握农民在线学习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有效改善至关重要。

2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新兴职业农民指一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政策性概念, 主要是指以农业为职业, 且具备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 在农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的现代化农业从业人员。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 新兴职业农业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更要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 会经营, 能够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建设等责任, 具备现代化观念。

2017年由农业部颁布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 通过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由此可见,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已经不是单纯的农民知识与素养的培训, 是一个系统化、综合性、复杂的工程, 是对农民多元素养与能力的培养。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视角下农民在线学习需求

远程教育培训作为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发展与普及应用下产生的重要教育培训形式。随着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 农村网络基础设置建设日渐完善, 加之农村手机网民数量的不断提升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表示, 2017年手机网民超过7亿, 其中90%以上为农村手机网民) , 农民素质与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 为农民在线学习提供了可能,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在线学习的物质需求, 使更多的农民原意自主参与到在线学习中去。

在“互联网+”战略发展下, 为迎合时代发展需求, 促进现代化农业的优化发展, 实现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目标, 发展农民在线学习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然要求。而为更高的发挥农民在线学习优势, 明确当前农民在线学习动机需求、行为需求、形式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在线学习工作至关重要。在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中发现, 农民在线学习需求与农民年龄、经济水平等存在密切关联性。就农民在线学习的动机而言, 26~35岁之间的农民侧重于提升自身知识。文化水平, 并期望多赚钱获取更好的生活水平;在学习内容上, 农民更多的期望通过在线学习掌握政府政策信息、农业种植技术信息、农业经营知识、农业市场变化情况, 提升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促进自身优化发展;在学习形式上, 要求内容能够直接指导生产时间, 学习氛围轻松, 教学资源直观形象, 能够激发兴趣的同事, 节约时间与成本。

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视角下农民在线学习问题

从农民主体角度入手, 对其在线学习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到,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下农民在线学习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 信息素养不高, 农民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针对存在的问题更倾向于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而不是利用互联网记性问题的处理, 加之由于多数农民不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使其在学习中干道困难, 从而降低农民在线学习兴趣。其二, 由于在线学习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农民自主学习, 农民根据自身需求在海量的资源中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知识, 进行农业生产经营问题的处理。但是, 由于农事繁杂, 农民在实际生产经营中更多的将精力投入到生产中, 从而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学习, 制约了在线学习的发展。加之我国当前成人教育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 远程教育的交互性与时效性不高, 从而降低了农民在线学习的兴趣。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结合农民在线学习需求, 建议在加强农村在线学习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如开展“信息惠农普及工程”, 提升农村信息普及率, 乡镇光纤入户率。注重在线学习平台的研发, 整合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信息, 如农业技术信息、农产品市场销售信息、农业政府政策解读等, 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制作形象、直观的数字化、虚拟化在线学习内容, 为农民学习提供轻松、自在的环境。此外, 加强农民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完善农村成人教育, 发展社区教育培训活动, 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民学会基本计算机技能, 并为其提供咨询与指导服务。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与“互联网+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 为农民在线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认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 掌握新兴职业农民培育下农民在线学习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改善, 是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开展的重点, 有利于实现在线学习优势的充分发挥, 为我国农业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推进, 传统农业已经进入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民作为农业事业发展的主体, 面对农业现代化发展, 其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综合能力与素养成为关键, 构建适应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的新兴职业农业队伍势在必行。基于此, 本文从新兴职业农民培育视角出发, 在资料分析、实践调研的基础上, 就农民在线学习需求及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几点培育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线学习,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 钮瑗瑗, 胡兵, 屠新虹.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云上智农”河南平台 (“农广通”) 建设与应用[J].农民科技培训, 2017 (8) .

新型职业农民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1 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 是指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农业经营管理能力, 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 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 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几个特征》中指出:“与传统农民、兼业农民不同, 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一是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 他们充分地进入市场, 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 一般具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和较高的收入水平;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 而且后继有人;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划分为3大类:一是生产经营大户, 如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等;二是农村发展带头人, 如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产业化企业领办人等;三是技能服务人才, 如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水利员、信息员和园艺工等。

近年来, 渭南市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先后组织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培训班。例如, 由政府财政补贴的“阳光工程”培训班、被征地农民实用技能培训班、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实训班、渭南技工学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班等。这些不同的培训班次有的由政府牵头组织, 有的由合作经济组织承办, 还有的是其他组织承办的。这些培训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农民的技能和素质, 实现了预期的培训目的。然而, 瑕不掩瑜, 渭南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1]。具体有以下几点。

2 渭南市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加强职业农民培育;省委、省政府也下发了相关配套文件, 促进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落实;渭南市委、市政府更是做了大量的工作, 各市、县、乡、镇领导干部都在积极行动, 极大地推动了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但有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思想比较保守, 认识不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只图安稳、图省事, 不愿打破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 给自己加大工作量, 更不愿意对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投入过多的人力、财力[2]。看不到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在短期内产生的农业经济效益, 更看不到它对现代农业发展所产生的强大推动力。因而, 在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缺乏主攻精神, 工作中得过且过, 应付差事, 使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成了搞形式, 走过程。

2.2 接受培训的农民文化素质过低

渭南市地处西部落后地区, 也是传统农业地区。在这里, 千百年来, 用传统的行为和方式经营农业生产, 天经地义。因此, 很多农民子女未能很好地完成初中学业, 步入农村社会, 投入农业生产, 导致了初中生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还不到50%, 高中毕业生更是寥寥无几。由于文化水平太低, 学习能力不强, 学习意识又差, 许多接受培训农民对现代农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管理摸式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尤其对理论学习毫无兴趣, 不能把“要我培训”的大好机会转变为“我要培训”的主观理念, 因而, 很难适应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这一人生的再教育学习过程, 给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加大了难度[3]。

2.3 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

在传统农业经济条件下, 由于对农民教育重视不够, 若大的农村, 几乎没有供农民接受农业知识、农业技能培训的专用场地。就是专门的农业学校和农业大学培养的农业人才, 也都毫无悬念地流入了机关、部门或者其他行业就业。即使有像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大学这样专门培育农民的教育机构, 也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农民根本不可能个个都能去参加培训。在这样的条件下, 当然不可能形成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网络教育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更不可能及时跟进。在渭南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 就政府主导的培训而言, 或者是由某个部门牵头, 利用农民农闲时间或种植关键时期, 聘请相关专家现场指导, 组织部分技术骨干培训, 再由技术骨干传授给农民;或者是简单的场地租赁、聘请专家、教授课堂辅导;或者是技术人员现场操作, 农民现场观摩学习等。由此可见, 渭南市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既没有做好长期思想准备, 也没有做好长远打算, 更没有为这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做好扎实细致的基础保障工作, 还只是处在早起发展阶段。因此, 这样的农业教育基础设施根本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更不可能培育出高素质的职业农民队伍。

2.4 资金不足是最大的瓶颈

由于渭南市的经济以农业为支撑, 工业所占比重不大, 渭南市多数人又不善经商, 如果没有政府财政支助, 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就会受到很多制约, 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大的起色。更何况要邀请专家、教授的讲课费、车辆接送运输费、食宿费;农民的培训补贴、交通补贴、食宿补贴;场地租赁更需要一定的租金, 这就形成了一个培训全过程的资金投入。由于各部门经费紧张, 经费不足问题就成了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最大障碍, 也无法保证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长期以来, 在我国, 农民这个概念是和落后、苦难、贫穷分联系在一起的, 农民是我国社会最弱势、最落伍的一部分群体, 而且这个群体的人数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今天, 要使这部分人群接受再教育, 要把他们培育成新型的职业农民, 这不仅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也是我们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

摘要:目前, 渭南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刻。按照中央提出的“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要求, 渭南市委、市政府积极行动, 明确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 以种养大户、农业合作社带头人、龙头企业负责人和农村经纪人等为重点, 以集中培训、田间操作、异地参观和技能考核为手段, 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展开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活动, 为渭南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问题分析,陕西省渭南市

参考文献

[1] 尹凝瑶.新型职业农民待毕业[J].农家书屋, 2015 (8) .

[2] 吴建设.城镇化视野下地市高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位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3) .

上一篇: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