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本科论文题目范文

2024-02-05

共同富裕本科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理论·价值·路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共识建构

3、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论内核和实践路向

4、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5、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和方向原则

6、坚持共享发展 实现全面小康

7、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结构

8、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9、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导向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认同

11、唯物辩证法视域下的五大发展理念

12、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13、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与启示

14、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

15、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五个特征

16、公平正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基准

17、设立共同富裕示范区 扎实提高民生福祉

18、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

19、以改革的成功推进回击各种曲解歪说

2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公民意识教育路径探析

21、十八大以来共同富裕思想研究述评

22、牢牢把握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

2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演进

24、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5、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引下的共同富裕路径探索

2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27、共享发展增强人民获得感

28、共同富裕:概念辨析、百年探索与现代化目标

29、论邓小平的“以人为本”思想

30、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31、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

32、我国城乡贫困治理的新趋势及对策建议

3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34、从“共同富裕”到“共享发展”的逻辑理路及其实践路向

35、马克思的人本经济观与现时代

36、十九大报告的“新”概念

3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本色

38、共享发展新坐标:时代价值、阻滞因素及实践进路

39、在新征程上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方位与实践举措

40、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须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41、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理念百年演进与实践经验

4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实现共有共建共享

4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标识

44、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的认识演进、价值导向与实践探索

45、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的理论思考

46、实现共同富裕要从现实出发

47、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48、深刻认识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49、中国共产党百年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共同富裕本科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基于老年教育场景的未来社区打造共同富裕基本单元路径研究

3、宁波发展新使命,绘就共同富裕

4、助力共同富裕:中国企业战略的再思考

5、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引下的共同富裕路径探索

6、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方向性意义

7、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促进共同富裕

8、下姜: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9、跨境电商赋能共同富裕的逻辑辨析

10、为通往共同富裕“修路筑桥”

11、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同向同行的历史逻辑、价值耦合及实现路径

12、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

13、“国家林草装备科技创新园”落地浙江 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14、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15、迈向共同富裕: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16、基于模糊物元法的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

17、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18、共同富裕视域下的“两社联动”路径探索

19、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20、共同富裕关键在于授人以渔

21、促进共同富裕?推动教育普惠发展

2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当代启示

23、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之“美丽浙江”的实现路径

24、试论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向的“嘉善模式”

25、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6、智能议事助推共同富裕

27、奋力投身共同富裕变革性实践

28、助力共同富裕 彰显人大担当

29、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

30、共同富裕视角下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治理

31、让科技创新更好支撑共同富裕

32、中职学校“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

33、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

34、共同富裕理论基础与实现路径探析

35、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看共同富裕的底层逻辑

36、对浙江金融推动共同富裕的探索和实践研究

37、区域联动推动共同富裕的富阳实践

38、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39、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促进共同富裕

40、传统手艺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41、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共同富裕

42、共同富裕目标下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研究

43、共同富裕 共享美好成果

44、共同富裕治理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45、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46、乡村振兴对共同富裕的作用和意义

47、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助力共同富裕的现实思考

48、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纪检干部如何更好作为

49、勇担使命 塑造变革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建设

共同富裕本科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不断加强和改进人大财经环资工作

3、基于共同富裕视角下乡村振兴的新思考

4、宗旨:坚守初心的为民本色

5、共同富裕示范区,为什么选择浙江?

6、落好“两子文化”发展先手棋

7、红色研学:党史学习教育的路径设计

8、嘉兴共青团:奔金色生活 创“青春四城”

9、乡村共富数浙江 全国家宴看宁波

10、共青团参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专题调研报告

11、守好“红色根脉”打造“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12、学史明理守初心忠诚担当共奋进

13、以文融城绘蓝图 以文筑梦润人心

14、“浙里安居”共享美好

15、迈进亚运年,杭州等你来

16、问道西湖美 铸新“汉阳树”

17、关心破解青年民生“关键小事”推动形成“青年发展型省份”建设强大合力

18、走好共富路 答好新考卷

19、高位谋划系统集成 精准务实突出重点

20、职教集团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21、用数字技术推进养老业发展

22、目标引领 体系支撑 聚力打造人民有感的冷链物流体系

23、长三角城市群的新成绩单

24、以守好红色根脉扛起历史使命的政治自觉 更好发挥人大和人大代表作用

25、打造共同富裕的美丽乡村样板

26、奋力投身共同富裕变革性实践

27、人民日报:共同富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28、推动农旅文融合 促进乡村共同富裕

29、聚合“三力”,加快推进农村共同富裕

30、2021侨界精英创新创业峰会在杭举行

31、提升全省千万亩森林质量 构建美丽浙江

32、率先建成高水平均衡化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33、浙江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路

34、产教融合育人才 提质培优促发展

35、凝聚示范区建设磅礴力量

36、以履职实效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37、“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38、全社会用电量大幅增长凸显我国经济韧性和活力

39、千家基地拓研学千名专家进校园

40、从阿文说起的浙江故事

41、历史性时刻!首个“共同富裕示范区”花落浙江

42、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及推进路径

43、融入区域发展的学分银行建设:逻辑、难点与路向

44、换届年,省委书记给“县官”传授为官之道

45、在助力共同富裕的新进程中加快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46、品唐诗气象,呈浙东气韵

47、文化馆服务弱势群体的对策思考

48、“国家林草装备科技创新园”落地浙江 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49、浙江,方兴未艾的“艺术乡建”

共同富裕本科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关键词〕税收制度;邓小平;共同富裕;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

〔作者〕周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副研究员,北京10008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包括“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①。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提出:“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②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再次重中,要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③。当前,在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奋力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应当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7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32页。

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注意推进共同富裕。把共同富裕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高度的邓小平,围绕共同富裕的实现进行了大量深刻的思考,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其中,有一个方面一直未得到充分关注,这就是邓小平通过税收制度改革推进共同富裕的思考与实践。

一、革命生涯前期邓小平对税收制度与人民生活关系的认识

改革税收制度包含在共产党人改造社会的最初方案中。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提出“在最先进的国家”采取变革生产方式的措施,第二位就是“征收高额累进税”。①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建设红色政权时即着手建立不同于旧社会的新税收制度。在参加革命工作的早期,邓小平对税收制度的认识主要来自理论经典、中央文件和党内同志的著述。比如,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通过的《政治决议案》和《土地问题决议案》分别提出“取消一切政府军阀地方的税捐,实行统一的累进税”②和“设立单一的农业经济累进税”③。当时虽然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秘书长留守在处于白色恐怖中的上海,但他对党首次提出的这项全新税制有所了解,并很快在领导军事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实践中切实地认识了税收制度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1929年,邓小平赴广西领导百色起义,按照他的部署,当年12月11日颁布的《中国工农红七军目前实施政纲》提出“取消一切政府的捐税”,“实行累进税,并由苏维埃政府制定标准”④,并在起义后建立的右江革命根据地落实了累进税制。例如,在农业税方面,以家庭为计算单位,按各人年生产量缴纳5%,有余粮的按累进原则征收,标准为有余谷50—100斤者,征收40%;100—300斤,50%;300—500斤,60%;500—1000斤,70%;1000斤以上,特别征收。⑤在工商税方面,除累进征收营业税,还对过境鸦片课以累进重税。当时,这些对新税制的实践在全国来说也是比较早的。

进入中央苏区后,邓小平先后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中共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等重要基层领导职务,管理税收是他的本职核心工作。苏区税制随着革命发展而持续变化,基本过程是由分散走向统一。1931年11月,在瑞金召开中华工农兵苏维埃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3页。

②《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79页。

③《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22页。

④《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57页。

⑤《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资料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39页。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制定宪法,宣布“取消一切反革命统治時代的苛捐杂税,征收统一的累进税”①,同时形成的《关于颁布暂行税则的决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都对税收制度作了具体规定。统一累进税以法律形式在苏区全面建立和实行,并根据革命战争的需要不断调整,这是中国税制的一次重大改革。邓小平所在的中央苏区设定了起征点和累进税率,如农业税以一家人均收获干谷4担以上开始征收,4担征税1%,5担2%,6担3%,7担4%,8担5%,9担6.5%,10担8%,11担9.5%,12担11%,13担12.5%,14担14.5%,15担16.5%。②邓小平是新税制的执行者,也见证了苏区群众对新税制的拥护。毛泽东曾说:“苏维埃采取统一的累进税法,乃是世界上最优良税法。”③

邓小平对税制改革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经过长征、应对抗日战争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北方重新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实行的税收制度与中央苏区有所不同。邓小平1938年1月调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2月即部署晋冀鲁豫根据地创建工作。到抗日战争胜利时,晋冀鲁豫已成长为拥有县城100余座、人口近3000万的大根据地,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的邓小平是主要领导人之一。这一阶段邓小平的经济建设思想逐渐成熟,他在激烈的军事斗争中冷静地提出:“现在我们要扩大军队,保证军队供给,这与根据地人民的负担是有矛盾的”,“一些超过可能的规定和制度应取消,因为这会消耗民力。大家应该清查出这些不合理的制度,立刻或逐渐取消之”,“如果我们知道这是人民的财富,就可以想得通了,否则就会增加人民的负担,忽视长期打算”。④他认为“历史上最大的病政之一,是村款的浩大”⑤。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晋冀鲁豫根据地“实行了以县为单位统筹统支的办法,规定村无派款权,改革了这个病政”⑥。他还提出:“我们的税收贸易政策,是采取‘对外管理对内自由’的原则”,“我们把税收和贸易两个部门,置于工商管理局的单一领导之下,用严格的税制来保护根据地的经济,并使对敌斗争容易得到胜利”。⑦

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主要区域,1938~1942年实行的税收制度是合理负担,1943~1948年则改为统一累进税。邓小平对促成该项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合理负担原是抗战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提出的,基本方法是把村和户按财

①《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51页。

②《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73页。

③《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19页。

④《邓小平军事文集》第2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3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3页。

产分成11和19等,分级摊派款项。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比以前的按田赋摊派好,同意采用,还针对其方法笼统、标准模糊的问题,根据实际多次修订细则。实践证明当时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但实行几年后其缺陷已比较明显,主要是按财产征税不如按收入征税合理,负担户口过少,累进率太快,中、富农负担较重。对此,刘伯承和邓小平一起遵照中央精神作出规定,严格限定负担面不能少于总户数的80%和各户负担总额不能超过本户收入的30%。①1941年7月,邓小平致力筹建的统一全边区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晋冀鲁豫区临时参议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议定在边区推行统一累进税。他表示:“边区临时参议会通过的统一累进税办法,将于今年在太行区实行,这更确实照顾了各阶层的利益,负担面有了扩大,完全符合中共中央规定负担人数达到总人数百分之八十的政策。统一累进税实行以后,不仅可以进一步奠定财政的基础,而且必然提高各阶层的生产热忱。”②

此后晋冀鲁豫派出代表前往率先实行统一累进税的晋察冀边区考察,并选择几个村庄进行试点,再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新的税则草案,送中共中央太行分局审查。根据时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分管财政工作的戎子和回忆,太行分局书记“邓小平同志亲自逐条审阅并作了一些修改,边区政府即于一九四三年四月正式颁布”③。在最难确定的累进税率问题上,《晋冀鲁豫边区统一累进税暂行税则》最后规定,取消原来的直线上升,而采取抛物线形上升的办法。这个税则有计算方法过于复杂等缺点,但以“钱多多出,钱少少出”④为基本原则,使人民负担更趋公平合理,能有效调动群众生产和纳税积极性。据统计,1942年边区群众人均负担2.9斗小米,占人均总收入的16.96%;改行统一累进税的1943年,人均负担1.63斗小米,占总收入10.5%。⑤1942年和1943年太行区遭遇多种自然灾害,税款中的相当部分又以救灾款的形式返还群众。

统一累进税制在晋冀鲁豫边区全面实行数年,期间进行过修改和补充,总体效果良好。到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根据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区的经验,起草了华北区农业税暂行税则草案,中央十分认可,批转各解放区参照执行。中央还于1947年发电指出:“过去各解放区对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还缺少深刻认识,重财政轻经济的现象尚相当普遍存在,晋冀鲁豫的情况要好些。”⑥

通过实行包括统一累进税制在内的合理经济政策,晋冀鲁豫根据地人民的生活

①戎子和:《晋冀鲁豫边区财政工作的片断回忆四、合理负担与统一累进税》,《财政》1984 年第3期。

②《鄧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3页。

③戎子和:《晋冀鲁豫边区财政工作的片断回忆四、合理负担与统一累进税》,《财政》1984年第3期。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2页。

⑤齐武:《晋冀鲁豫边区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第256页。

⑥戎子和:《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简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第9页。

得到明显改善。根据边区政府调查研究室对7个村4415户的调查,1942年总收入折米38832石8斗2升,人均2石2斗1升;1943年总收入47325石3斗3升,人均2石9斗;1944年总收入56344石2斗9升,人均3石3斗7升。①

在进行税制改革实践的同时,邓小平形成了“贫的变富,富的更富”的经济思想。1944年11月21日至12月7日,太行区在山西省黎城县南委泉村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表彰军事和经济战线的先进人物,规模相当大,实际是对根据地建设的一次检阅。同年12月6日,主持八路军前方总部和北方局工作的邓小平在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中共中央土地政策的具体表现”,“环节有三个,首先是扶助贫农、中农上升;第二是奖励富农经济;第三是削弱封建。忽视任何一面都不正确。”②他接着指出:“实行贫的变富,富的更富的方向。这个方向,我们各位劳动英雄了解得更好,真正懂得这个方向的正确。”③

“贫的变富,富的更富”,邓小平独特的经济思想跳出了“劫富济贫”的窠臼,摆脱了当时比较普遍的平均主义倾向,如此鲜明的提法亦可谓绝无仅有。邓小平专门在群众集会上提出这个思想是有的放矢,针对的是根据地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左”的错误。具体来说,就是没有落实保护和鼓励富农经济的政策,打击富农,阻碍其继续投入和发展生产,导致贫、中农也不敢劳动致富,最终影响整个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思想根植于实践,符合根据地实际,很受群众欢迎。

“贫的变富,富的更富”与“共同富裕”存在内在的承续关系,此后邓小平将这一政策取向继续完善,设置合理的税收制度仍然是重要结合点,其核心是兼顾各阶层合理合法的正当利益,“使负担办法适合于奖励发展生产的需要”④。他在处理农村分配关系时指出:“应宣布保障地主、富农的财产、地权、人权,保障各阶层的正当收入。今后贫农在生产中的困难,不应再用斗争地主、富农去解决。”⑤在处理城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配关系时,他在主政西南时提出:“我们与资产阶级的关系,主要在税收、劳资和公私等三方面”,“必须认真地实行‘两利’、‘兼顾’的政策,税不应多收但也不能少收的政策”。⑥在处理民族关系时,他指出,金融税收政策“是关系到团结藏民的政治问题”⑦,“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税可以轻些”⑧。

①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86页。

②《邓小平军事文集》第1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12页。

③《邓小平军事文集》第1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1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2页。

⑤《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55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0页。

⑦《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183页。

⑧《邓小平文集(1949—1974)》(中),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66页。

但是,必须指出,不能认为“贫的变富,富的更富”就是共同富裕思想的原始形态,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立足于丰富的改革实践提出的。

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关于税收制度改革与共同富裕的思考

邓小平说:“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①他于1978年12月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改革开放的宣言书”,其中以先富带动后富的论述也蕴含着促进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②从那时起,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考逐步深化,同时他领导我国进行了多轮税收制度改革,二者相辅相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一)从1978年到1983年,用利税支持贫困地区发展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在形成之初,主要着眼于大力发展生产,首先从整体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在南方谈话中回顾:“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

共同富裕首要的对立面是共同贫穷。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④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要使中国人民尽快从整体上摆脱贫穷,唯一的道路是打破平均主义的桎梏,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先富”理论提出的原因,也是经济改革启动时的方向。税收制度改革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展开的。

首先,配合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建立涉外税收制度。邓小平援引新加坡引进外资的成功经验指出:“一个是外资企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个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都是收入。我们要下这么个决心,权衡利弊、算清帐,略微吃点亏也干,总归是在中国形成了生产能力,还会带动我们一些企业。”⑤我国长期没有对涉外税收正式立法,1979年财政部开始参照国际惯例拟订涉外税法。1980年和1981年,经五届全国人大三次、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364页。

②周锟:《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轨迹和现实意义》,《党的文献》2017年第5期。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37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5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9页。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1984年,国务院发布4个经济特区和沿海14个港口城市涉外税收的有关优惠规定。1980年我国恢复征收关税,1985年颁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我国涉外税收机构陆续建立,还与日本、英国、美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签订避免双重课税协定。涉外税收从立法到执行迅速走上正轨,维护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革进展。

其次,开启税收制度改革。工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最大,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和试点,国务院于1981年9月批转财政部《关于改革工商税制的设想》,改革正式启动。这次税制改革的内容非常丰富,中心环节是将国营企业上缴利润改为征收所得税,赋予企业支配税后利润的权利,调动生产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扩大税收在经济领域的活动范围。1983年全面利改税进行第一步改革,大中型国企继续实行税利并存,对利润按55%税率征收所得税;小型国企则主要对利润按8级超额累进税率征收,税后利润原则上归企业支配。这符合邓小平的设计:在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①,“少劳少得,多劳多得”②,“总的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鼓励大家上进”③。

税收制度初步改革的成效很快显现,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有所加强,工商税收连年大幅增长,从1981年至1983年,年均增加59亿元。④如何使用新增的财政收入呢?邓小平认为,“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⑤不过他还规定了一个前提条件:“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鍋饭’。”⑥

通过大力发展经济,获得更多利税用于支持贫困地区发展,这既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最初设想,也始终是其基础性内容,日后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等实践都体现了这一思想的价值。经过党和政府的长期艰苦努力,习近平于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⑦。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51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7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2页。

④《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财政》(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435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4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4页。

⑦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2月26日。

(二)从1984年到1990年,用税收调节分配

1984年,邓小平首次使用共同富裕的概念。11月9日,他在会见意大利客人时说:“我们党已经决定国家和先进地区共同帮助落后地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①

这一年,我国开启了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全面改革,这是在初步改革打下的良好基础上进行的。立足新的实践,邓小平对通过改革实现共同富裕很有信心,因为改革“是不是正确?归根到底是看生产力能不能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能不能得到提高”,而事实表明“我们在农村进行了改革,百分之九十的农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②他始终坚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认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③

与此同时,邓小平也敏锐地觉察到,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出現两极分化”④。最初他是从阶级关系的角度进行考虑,将“两极分化”定义为“产生剥削阶级”⑤,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则修正为“富的越富,贫的越贫”⑥。这与他40多年前提出“贫的变富,富的更富”异曲同工,反映出邓小平对人民群体之间经济差距的认知。

因此,邓小平在1984年11月9日同时提出:“经济发展起来后,当一部分人很富的时候,国家有能力采取调节分配的措施。”⑦1985年3月7日,他进一步指出:“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⑧到1990年他更加清晰地表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搞共同富裕”,“中国情况是非常特殊的,即使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先富裕起来了,还有百分之四十九,也就是六亿多人仍处于贫困之中,也不会有稳定”。⑨“到一定程度,国内也好,地区也好,集体也好,就要调节分配,调节税要管这个。”⑩

邓小平用税收调节分配的思路在实践中得以贯彻。也是在1984年,我国在第二步“利改税”改革的同时,全面改革了工商税制,新设置11个税种,建立起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23个税种相互配合的复合税制。其中一个重点是大中型国企除了征收所得税,其他各种利润上缴形式统一改为征收调节税,由此国企上缴利润完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014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01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6页。

④《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97页。

⑤《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97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2页。

⑦《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23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

⑨《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12页。

⑩《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17页。

全改为征税,调整了国家、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分配关系。配合工资改革,1985年我国实行了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国营企业奖金税、集体企业奖金税和事业单位奖金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1986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1987年新增个人收入调节税,1988年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

税收制度的全面改革,一方面,激发了经济活力,为国家积累了大量建设资金,1984年的工商税收比上年增加120亿元,1985年又增加388亿元,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也由50%左右上升到65.2%①;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个人所得税、工资税、奖金税等调节个人收入的新税种,抑制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税收作为调节分配的杠杆作用得以体现,全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升。根据抽样调查,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5.3元,城镇居民可用于生活费的人均收入608元②,1990则分别达到630元和1387元③。更重要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与思考为之后的关键突破打下了基础。

(三)从1991年到1994年,用适应市场经济的税收制度推进共同富裕

经过十几年领导改革的深刻实践,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的思想进一步升华,他关于改革和共同富裕的思考都有了质的飞跃。

改革方面,邓小平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问题已经考虑成熟。尽管在学术界从1990年7月一直激烈争论到1991年底,关于改革目标仍难达成一致,无法得出结论。而邓小平1991年初视察上海时已明确表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④他还亲自决策浦东的开发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再次起飞,1991年经济增长率恢复到9.2%。到1992年南方谈话时,他最终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突破,为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奠定了基础。

在共同富裕方面,邓小平更清晰地认识到两极分化的威胁,明确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⑤因此,他愈发强调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反复

①《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财政》(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435页。

②国家统计局:《关于198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85年3月9日),《人民日报》1985年3月10日。

③国家統计局:《关于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1年2月22日),《人民日报》1991年2月23日。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7页。

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64页。

谈到:“社会主义的一个含义就是共同富裕”①,“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②。他还把共同富裕与改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南方谈话中将二者共同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概括。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改革和推进共同富裕成为新的前沿课题,更大规模的税制改革已经在酝酿之中。南方谈话发表后的1992 年3月2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加快分税制和税利分流改革试点的步伐,探索理顺中央和地方、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的途径。”③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也提出:“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理顺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逐步实行利税分流和分税制。”④

经过几年的准备,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税收制度,也为解决十多年来放权让利产生的中央财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我国于1994年在财税方面进行了国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改革、工商税制改革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其中,改革国家与国企分配利润的利税分流方案主要包括:强化所得税制,降低所得税率;取消国企调节税;取消税前还贷;承包税后上交利润。改革从根本上理顺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促进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改革工商税制是最复杂的部分,主要包括: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统一中外个人所得税。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个人所得税改革中,将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收入与承包、承租收入分别实行9级和5级超额累进税率,利息、股息等其他收入则主要采用20%比例税率。分税制改革则重新调整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1994年的税制改革发挥了基础性、方向性的作用,搭建起我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税体制基本框架。负责该项工作的朱铭基于2002年回顾:“1994年进行的财税体制改革”,“是建国以来力度最大、成效显著、影响深远的改革”。⑤

这次重大的税收制度改革与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有什么联系呢?朱镕基曾专门说明,本次改革方案“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根据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确定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设计出来的”,“富裕地区要对贫困地区作些贡献,如果中央不收一点钱的话,那样会富的更富、贫的更贫。邓小平同志有一个思想就是共同富裕。说实话,这是实行分税制的最主要的理由”⑥,“应该说,分税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12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17页。

③《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81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9页。

⑤刘克崮:《1994年前后的中国财税体制改革》,《中共党史资料》2009年第4期。

⑥《朱镕基讲话实录》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72页。

制方案有利于比较贫困的地区”①。就像邓小平晚年所说,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②。

三、通过改革税收制度推进共同富裕思想的现实意义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说:“税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政治和哲学问题,也许是最重要的政治问题。”③税收制度改革的实践,自然不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最主要的来源和落脚点,但无疑邓小平将其视作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1994年后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财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更向着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稳步前进。2013年《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①2019年,《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要求:“强化税收调节,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⑤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到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进一步要求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和精准性”⑥,体现出非常鲜明的政策指引。贯彻这些重要的思想和决定,通过税收制度改革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应当继续向前迈进。

习近平指出:“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指出,我国当前的发展环境中,“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是一个重要问题。⑧客观地说,目前我国税收制度调节分配的效果还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个人所得税主要为间接税(因此要加强直接税制),且平均有效税率过低,在财政总收入中占比过低;劳动收入征税偏高而资本收入征税偏低;中等收入群体承担税负比重较高;遗产税

①《朱镕基讲话实录》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74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64页。

③[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巴曙松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507—508页。

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6页。

⑤《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0页。

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32页。

⑦《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8页。

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4页。

等调节分配的税种还不完善等。因此,在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生产力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和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合理調节过高收入”,“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有效推进共同富裕。①

在改革路径的选择上,相对于当前世界上流行的单一税制,累进税制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征收管理的难度也较大,但是累进税的原则毕竟有利于缩小居民经济差距,从历史也可以看出,我国有长期实行累进税制的传统和比较丰富的经验,人民群众的认可度也较高。在累进税制下,高收入群体有较强的避税动机,灰色收入不易征管,这需要通过完善征管制度,尤其是建立更加公开透明的财产征信机制来解决,而非取消累进税制来回避。至于对高收入群体积极性的影响,不宜过于担心,邓小平所说的“先富”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在当今中国社会依然非常强烈。邓小平始终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国家可以免除政治献金等负面影响,对资本有更强的控制力,理应更好地发挥累进税制的优越性。

回顾历史,着眼未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2035年的远景目标稳步迈进,我们应珍惜邓小平提供的宝贵思路,切实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完善再分配机制,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并以此支撑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肖雪莲)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3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4页。

共同富裕本科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姓名: 班级: 日期: 1.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适应新变化,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这是因为( ) 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③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④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党和政府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党和政府强调“共享发展成果”是因为( ) 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②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③只有多谋民生之利才能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④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 近年来,威海市深入实施精准扶贫:与爱心企业合作,电商进村扶贫,鼓励农民通过劳动改变现状等。这些举措( ) ①有利于逐步实现我市人民的共同富裕②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③能保证我市脱贫攻坚目标彻底实现④有利于解决我市民生问题,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 2016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明照成效,革命老区井冈山率先宣布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有利于( ) ①迅速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 ②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自信 ③提高落后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获得感 ④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三农”问题历来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当前,要关注农民增收放缓的现象,进一步完善农

业补贴制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上述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 善农业补贴制度,能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贫困象②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实现同步富裕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④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 2017年7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指导,中央电视台承担制作的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首播。全片共十集,分别为《时代之问》《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人民民主新境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延续中华文脉》《守住绿水青山》《强军之路(上、下)》《党的自我革新》《人民的获得感》。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集中反映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 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的过程,并分别关注经济、政治、司法、文化、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民生等领域的改革实践,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又讲述了生动的改革故事。 (1)从材料中看到改革的内涵和总目标是什么?

(2)实现中国梦进程中为什么要深化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

共同富裕本科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当前,共同富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万众关注、众目睽睽。决不能只是少数人百万、千万地发家暴富,而工农大众却没份儿!现在整体形势不 错,但如果贫富差距扩大,咱经济规模再大,人民群众也不会买账!老百姓会说,那跟我有什么关系?如果贫富分化,富人有钱没处花;百姓有急用却没钱花、不敢花;这样矛盾的消费状态,经济自然会大受影响。

3、过去30多年,低成本劳动力为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不仅在经济上难以持续,也将带来道义上的后果。过去中国人均GDP七八百美 元,现在已是几千美元了,还照一二十年前的作法是不行的,于情于理也说不通。企业长期依赖廉价劳力搞加工贸易,也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伴随着国内外经济的 进步,这种落后的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行不通,走不动了。

4、三个差距,特别是贫富差距拉大,会导致人心涣散,侵蚀党的执政基础。我党的执政基础是工农大众。90年来,广大群众之所以愿意跟党走,就是因为我们党一直为人民大众谋利益。而为民“谋利益”是实的,不是虚的,首先就要在分配问题上倾向于人民大众,实实在在为人民大众着想,要注重劳动的价值。 如果任由差距拉大、甚至两极分化,人们自然会怀疑党的政策,随之人心涣散。存在决定意识,分配决定生存条件。这些年一些国家的群体性事件、以至**,背后 的原因不少是贫富差距过大,值得我们反思。

5、我们提出实现共同富裕,马上有人讲,这当然好,但急不得,要等到经济实力做大才能解决,现在还不是时候。还有人讲,抓“共同富裕”会影响效率,贫富差就是市场经济的内生动力,你共富了,就没动力了。还有人讲,低工资正是咱中国的比较优势,不能丢,否则会造成资本外流。甚至有人批判:你这是走“回头路”,是要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

6、尽管自作聪明的人很多,扣大帽子的也很多,但解决差距的问题还是不能等,如果真正到了“两极分化”,那就没有“讨论”的余地了。到那 时候,有了10%或者20%的既得利益者,再加上他们属下的跟班和“精英”,你再去和他们讨论这些问题,也就无法去解决了。

7、单靠市场不可能自动实现共同富裕。欧美搞市场经济二三百年了,可谓十分成熟了,但到现在也没有自动修复。从几个典型的资本主义 大国看,德国70%最贫穷的人口只拥有财富总额的9%;英国10%最富有的家庭占据私人财富的44%;美国20%的富人占有50%的财富,而千分之一的顶尖收入者掌握了美国10%以上的财富。这能说明市场可以自行修复吗? 西方国家崇尚资本主义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出现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是必然的,它们并非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现在出现分配不公,加上灰色、黑色收入差 距,会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紊乱。市场不是万能的,要同时发挥政府的作用,综合运用国家的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以调节。

8、有些人把共同富裕说成是“大锅饭”,而现在一些人住豪宅、开跑车,吃山珍海味,整天胖得发愁;另一些人却为生计四处奔波。把“共同富裕”和 “大锅饭”相提并论的人,看来需要做点最基础的社会调研和道德。事实证明,缩小贫富差距,不是不能干,就看想干不想干。毛泽东主席讲过:“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抓共同富裕并不耽误发展,还促发展,共富与发展是良性互动。

9、有些人担心,追求共同富裕会耽误发展,主张先做大“蛋糕”再分蛋糕。其实,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不仅可以兼得,而且越是把“蛋糕”分 得好,就越能把“蛋糕”做得大、做得快。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住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有的群众感叹:“三十好几难拜堂,只因至今没买房。” 当年,共产党打天下靠的是土地革命,从而“唤起工农千百万”;现在坐江山,就要给老百姓盖房子,实现“居者有其屋”。盖好了房子,老百姓心里踏实,社会自然就稳定。大规模建公租房,而且是花园式的,生活和健身设施一应俱全,不少同志看后鼓励我们,说这是“一大善举”。

不但要建开放高地,还要建道德高地,只有共产党人以彻底唯物主义的勇气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越性。马 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提出,“新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毛主席在建国之初明确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私人占有、两极分化是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本家的落后的文化,而共同富裕是人民大众的、充满朝气和正义和先进的文化,所以是先进的文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以为豪的理念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但就是不提“共同富裕”这个涉及人类最大多数人、最大利益的根本问题。只有共产党人把“共同富 裕”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我们坚信,迟早有一天,全人类都要走上这条共同富裕之路。

10、共同富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说到底,和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培育”出来的。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共富。如果一个社会两极分 化、贫富悬殊,不但没有和谐,还会问题多多。“公道行,人心平,天下宁”,共同富裕是培育和谐社会的“沃土”,在此基础上,才能生长出和谐社会的“参天大 树”。

11、对贪官污吏说出了这样的话“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无论“大贪”还是“小腐”,都要坚决查处,绝不容情。

12、腐败大案要案让人警醒,而“小贪小腐”面宽人多,也不容忽视。一些干部认为,小牟私利、法不责众,所以收红包,拿购物卡,“捞外快”, 打“业务牌”,曲线敛财;一些权力部门的干部,变着法子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他强调,腐败往往有个量变到质变,渐进到突变的过 程。无论对“大贪”还是“小腐”,我们都要坚决查处,绝不容情!

13、如果说贪污腐败是党的“致命伤”,作风蜕化则是“慢性病”,也会影响党的生命力。有些人虽然没有违法,但作风蜕化,如果不注意,照样会“病入膏肓”,最终致命。

14、一是讲话、作报告、写文章,不动脑筋,大话、空话、套话连篇,还不时拼出个四六句,不知所云。二是习惯当“甩手掌柜”、做“二传手”,层层批转,坐而论道,不干实事。三是以会议贯彻会议、文件落实文件,工作飘浮。四是不下基层,不搞调研,上情不明,下情不清,“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出了事“拍屁股”走人,当“三拍干部”。五是报喜不报忧,专拣好听的说,讲成绩夸夸其谈,讲问题一带而过。六是懒懒散散,松松垮垮。上班一杯茶,一支烟,一个电话聊半天。七是不读书、不学习,玩游戏、炒股票,“斗地主”、打麻将。八是铺张浪费,贪图享乐,办公室越修越豪华,小汽车越坐越高级。九是处事圆通、好人主义,喜欢当瓦匠“和稀泥”,喜欢当木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不当铁匠“硬碰硬”。

15、脱离群众是另一个严重问题。有的干部,心思不在群众,对老百姓疾苦视而不见,不屑于跟群众打交道。去年的“大下访”和今年 “大走访”,接到1.8万个积案,80%是该解决、而没认真解决的群众实际困难。还有一些干部,长年 “走读”,村级干部住乡镇,乡镇干部住县城,区县干部住主城,根子不在基层,这就很难与群众打成一片。

16、人民群众是最朴实的“唯物主义者”,他们对那些松松垮垮、脱离群众的干部,当然看不起、看不上、看不惯。有老百姓批评说:“现在的路越修越好,干部下基层却越来越少;电话越来越多,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办公楼越盖越气派,群众办事却越来越难”。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反躬自问, 有没有这些问题?干部“只有沉得下去,才能提得起来”,一定要多用、重用那些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干事的干部。你文化再少再低不要紧,只要成天想着为人民服务,就算基本合格的共产党员。

17、革命的道理千条万条,归根结底就是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员,你文化再少再低不要紧,只要成天想着为人民服务,实实在在 去为人民办事,就算基本合格的共产党员;反之,你文化再多再高,背离了这个宗旨,也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这次“打黑除恶”,群众寄来1万多封举报 信,80%是实名举报,也是一场人民战争!战争胜负、政权兴衰,最根本的是人心向背!

18、人生真正的财富是什么?是钱财吗?它害了多少人!积极做事,为国家、为百姓做事,才最高尚,也最充实!领导干部要算好“人生大账”,在有限的人生,“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这样心里才踏实。“一要干活,二要干净”,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活得充实、积极,才能干出很多有意义的 事。

上一篇:浙江税务筹划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舞蹈维族动作的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