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范文

2023-09-23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范文第1篇

(初三政治教案)

撰写者:邵东县水东中学 申文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动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能力目标:结合我国生产力水平、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情形,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从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两个方面,体会“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辩证统一性。

情感价值观目标:

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认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等角度,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2、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难点:

1、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

2、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也将充分涌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现在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免除杂费和学费了,你知道国家是从哪个地区开始实行这一政策的吗?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呢?”——学生回答“西部地区。”

教师:其实这些年国家为了进行西部大开发是竭尽所能斥巨资而为之。比如:投资262亿元建青藏铁路,计划投资403亿建重庆轻轨,以及打算重拳出击,在川、滇西部的横断地区打造世界级的大型水电站群落。等等„„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这些西部的经济增长率每年高于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建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是什么呢?——发展西部经济,使东、西部人民共同富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一课题。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合作探究

学生先看教材P93第一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 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各是什么?

2、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这种分配制度?(结合基本经济制度思考)

3、 这种分配原则会导致贫富分化吗?为什么?

4、 为了避免贫富化你有何建议? (第1题每生必须完成,

2、

3、4题至少选一题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我国的分配原则是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其中“按劳分配”中的‘劳’是指劳动,尤其是劳动的贡献,而不是“劳动力”。之所以要坚持这种分配制度是因为这种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而且符合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教师在此简述所有制与分配方式的关系) 单从目前的分配原则来看,是可能导致贫富分化的。因为这种以“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个人的收入与个人的知识水平、劳动技能及财产占有的多少直接相关。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必须防止贫富分化,措施:①免除农业税;②加强社会福利保障体制(部分困难农民可享受低保);③发扬民族精神,提倡无私奉献;④大力发展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等;⑤为防止地区差的扩大,加大力度进行西部开发。

刚才我们提到了共同富裕,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共同富裕?怎么实现共同富裕呢?

3 活动二:独立思考

学生自学教材P93—P94两个自然段,独立思考以下问题。比一比,谁更出色。

1、 怎样理解共同富裕?

2、 共同富裕是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为什么?实现共同富裕途径是什么呢

3、 在我国共同富裕在不同的阶段分别有哪些内容?你能据此举例吗? 学生充分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因为后两者是典型的平均主义,它会极大打击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其结果会导至“共同贫穷”。 共同富裕的内容分两个阶段。P94第二自然段。

举例:如 对东部的支持(西电东输 到东部沿海打工) 1996年中央确定广东对口帮扶广西,东部产能西移 教师小结、过渡。

“共同富裕”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规定,另一方面又极大地刺激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我国“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活动三:拓展深入

学生看教材P94下面的两幅图及下面的一小段文字,完成以下问

4 题问题:

1、四个“尊重”的内容;

2、通过对两幅图片的观察,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3、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教育工作者或科技工作者,是最想说的是什么?交流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再谈谈你有何感悟。看谁感悟最深,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在学生充分谈感悟后,教师小结: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党和国家站在时代的高度确立“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而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就是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按贡献参与分配,所以,今天的同学们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努力学习,树立“四个尊重”的思想意识,成长为祖国所需要的人才。那么,你对自己的今天和明天有何打算呢?

三、教师总结:

今天的天气虽然有些寒冷,可我们的热血在心中沸腾,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我们生长在时代的春天,让我们踏着青春的脚步,认真学习、掌握过硬本领,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做出应有贡献。

[板书设计]: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活动一:合作探究

1、 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是什么?

2、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这种分配制度?

3、 这种分配制度会导致贫富分化吗?为什么?

4、 为避免贫富分化,你有何建议?

5 活动二:独立思考

1、 怎样理解共同富裕?

2、 共同富裕是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为什么?

3、 在我国,共同富裕的阶段和内容? 活动三:拓展深入

1、 四个“尊重”的内容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范文第2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内容和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师点拨: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最终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新授

板: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先富帮后富,共奔富裕路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庭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公有制经济中通过按劳分配获得的工资、奖金等;个体劳动者纳税后的收入;把钱存进银行获取利息;购买国债增值;出租房屋收取租金;外出打工;买福利彩票中奖等。

这样多样化的分配方式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结:与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

板:

1、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讨论: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决定了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多媒体显示P93“几位民营企业家的扶贫倡议”

学生讨论:你是如何看待这一倡议的? 小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分配方面既要讲究效率,鼓励先进,又要提倡奉献精神,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只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才能更好地贯彻效率优先的原则,才能更加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健全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也就是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打破平均主义,奖勤罚懒,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奋斗精神,但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要大力提倡奉献精神。

板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早在改革初期,邓小平就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有计划地利用资源,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体要求的,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从邓小平的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即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城市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劳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共富不是同步,同时同等富裕。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1979东部沿海 2000西部大开发 2003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中西部地区根据自己的条件发挥资源优势的同时,在各个方面支持了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当改革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先富裕起来的东部沿海地区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

现实生活中,家庭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依然存在,甚至有扩大的趋势,为了防止贫富差距过大,国家采取了许多有利的措施:如税收、扶贫计划、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减轻农民负担等。

多媒体显示P94“两幅照片”

这两幅照片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重视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的鼓励和尊重。

在我们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倡导“四个尊重”,就是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动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板:

二、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1、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 在我们社会,创业的环境、成才的环境越来越好,不少有志者凭借良好的创业条件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开辟了新的天地。

多媒体显示P95 “小严创业”

师生分析:小严凭借的有利的社会条件有: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良性机制:如专利向市场转化、低息贷款等。

小严在创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良好素质是:善于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具有非常突出的创造才能;善于利用有力的创业条件,如申请专利、创办企业等。

小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创业创造力良好的条件,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抓住有利条件,发挥自身才能,积极进取,努力创业,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板:

2、发挥自身才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3.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共同富裕的原则,学习了“四个尊重”及其与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关系,我们要增强创新能力,准备将来在“四个尊重”的良好社会氛围中大胆创业,在社会主义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

4.作业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范文第3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认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等角度,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结合我国生产力水平、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情形,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

2.从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这两方面,体会“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辩证统一性。

(三)知识目标

1.说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2.理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3.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教学重点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共同富裕 教学难点

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教学方法

事例分析法、时政链接、体验与感悟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及讲学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结构 【导入新课】 邓小平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那么,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问题。 【讲授新课】

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板书)

活动一:调查自己家里经济收入来源

我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于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哪些获得收入 ; ;

并分析这些收入分别是按什么分配的 总结我国的分配制度;

1、分配制度(板书)

思考:在这种分配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结合预习) 活动二:观看视频

 材料一;我国目前城乡收入之比是3.1:1,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面积占全国的56%,而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和东部地区的40%。同时,城市居民间也存在收入差距。

 材料二:江苏华西村的致富观是:天下皆穷我独富,我富也穷;天下皆富我亦富,此为真富。他们富了以后又无常提供资金、技术、管理,在宁夏、黑龙江、西藏自治区各再创造一个华西村,帮助上万人摆脱了贫穷。 (1)、请以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华西村的致富观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板书) (2)材料一说明了说明现象?

(3)为实现材料二中的致富理想,请列举两条我国正采取的措施?(讨论) (4)我们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3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板书) 出示课件材料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邓小平:《中央要有权威》(1988年9月12日)

请学生根据邓小平的这段话思考: 共同富裕是否等于同步富裕?

学生思考并总结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教师:你是如何理解在不同的时期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一、先富带后富 共奔富裕路

教师: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创造财富,究竟该如何调动社会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社会财富那?

二、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活动三:多媒体播放视频

胡锦涛总书记会见优秀教师代表

2010最高科技奖500万元得主王振义 2010最高科技奖500万元得主师昌绪

思考:(1)如果你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或科技工作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1、 四个尊重(板书)

国家为我们个人的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做为个人我们又该怎样努力?

2、 个 人应抓住有利条件,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板书)

师生共同总结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范文第4篇

2、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呼唤“共同富裕时代”

4、邓小平先富共富理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境界

6、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

7、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么建

8、教育部印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2022年上辑)》

9、新时期共同富裕政策探析

10、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11、乡村振兴对共同富裕的作用和意义

12、圆桌论坛二:推进高质量发展,迈向共同富裕

13、党的十六大以来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发展

14、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思维方法探析

15、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16、在三大超越中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规划纲领

17、制度文明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

18、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实践

19、用高质量发展钥匙打开共同富裕大门

20、实现共同富裕的财税对策及展望

21、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22、走先富与共富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23、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分析

24、产业发展助力完成共同富裕目标的福州探索

25、从脱贫攻坚迈向共同富裕的三重维度论析

26、理论·价值·路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共识建构

27、精准扶贫政策理论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意义

28、创新社会治理 推进共同富裕

29、实现共同富裕的 科学指引

30、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坚持和创新

31、怎样把握新时代分配制度?

32、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33、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的解释

34、创造高品质生活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35、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36、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7、论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38、走金融高质量发展道路,促进共同富裕

39、共同富裕的压舱石:国有企业的担当及其作用机制探微

40、谈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及历史发展

41、经济发展视阈下的“国之大者”

42、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43、共同富裕下的时代机遇

4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脉络主线与实践逻辑

45、十八大以来共同富裕思想研究述评

46、科学发展观与共同富裕

47、岭南乡打造乡村振兴先行片 引领实现共同富裕

48、论多视角审视共同富裕的思想研究

49、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哲学思维及其当代价值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范文第5篇

2、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探索与现实思考

3、共同富裕的理念演进、实践推动与基础性制度安排

4、中国扶贫70年:基于实现共富的三重向度研究

5、邓小平反对庸俗生产力论即唯生产力论的重要意义

6、中国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7、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8、论中国共产党精神与共同富裕战略的实现

9、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如何实现?

10、避免恶性竞争实现共同富裕

11、试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与扶贫开发

12、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研究

13、民营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14、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15、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16、坚持科学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

17、中国“共同富裕”未来景象

18、脱贫攻坚经验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启示

19、农民实现共同富裕之路的三个着力点

20、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必经之路

21、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22、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3、浅析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4、实现共同富裕:首要是把“蛋糕”做大做好

25、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探析

26、共享发展的哲学基础及其实践路径浅探

27、推动高质量脱贫 实现共同富裕

28、迈向共同富裕:企业社会责任的底层逻辑与创新方向

29、论贫富差距与社会主义理想

30、调节收入差距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重要性

31、实现共同富裕的四维阐释

3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当代启示

3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范畴

34、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方案

35、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36、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37、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逻辑

38、再论“重建个人所有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9、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40、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

41、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42、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43、新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耦合关系探究

44、共同富裕理想与实现途径:毛泽东的视角

45、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选择

46、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探究

47、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的理论思考

48、共同富裕的分配路径与薄弱环节

49、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引领未来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范文第6篇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认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关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理性对待中国发展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了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并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能力目标

能够列举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特征,举例说明我国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所制定的政策;能够举例说明为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党和政府作出的努力;能够辩证地分析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和走向共同富裕进程中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并能理性回应一些社会问题

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适应新变化,必须以改革精神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知道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理解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全面深化改革,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基础。

教学难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8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在不长的贺词中用了不到80个字强调改革,这在我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具有特别的意义。习近平主席指出,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两个必由之路”揭示了我们党对近40年改革开放伟大意义的充分认识和高度认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则昭示了我们党站在新时代继续深化全面改革的意志和决心。

教师讲述:走向共同富裕,需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政策的正确引导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改革进行时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1.活动——探究与分享P9:通过三个学生的假期生活见闻,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帮助学生认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多媒体链接视频——回顾改革开放40周年短片)

(1)呈现材料。可以用多媒体方式呈现,也可以请学生分享假期见闻和体会。

(2)思考交流。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假期生活的交流,你发现中国经济有哪些新变化?这些变化是喜是忧?我们国家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提示:①“乘坐高铁外出旅游”,说明我国以高铁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交通、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②“好几家高污染企业停产整改”,说明我国正由数量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向质量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重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致力于可持续发展;③“服装摊生意冷清,而服装网店却生意火爆”,说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中国的销售和消费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2.教师讲述:这三个变化只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适应新变化,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3.小结: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1)必要性:中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改革的前景十分光明,但挑战也十分严峻。(2)现实性: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进入攻坚期,只有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二)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采取的新措施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1.图片展示:中共十九大“改革”相关话题境内报道高频词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和图片,说说什么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示:(1)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供给侧全称为供给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3.活动——探究与分享P10:利用国家电网公司主动进行战略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经济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认识技术创新和企业责任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作用。

(1)呈现材料。可以用多媒体呈现我国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家电网公司主动谋求战略转型的相关资料。

(2)主题辩论。以“对企业而言,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是否可以并行”为辩题,组织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帮助学生逐步理清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之间并行不悖、互相促进的关系。

4.教师讲述: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细胞,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一方面,企业要勇担社会责任,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另一方面,国家应当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治制度,促进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5.小结: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我国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面临不平衡不协调的现实挑战

6.活动——探究与分享P10:通过列举村民对农村变化的感受,以小见大,帮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成果。

(1)呈现材料。可以通过数据、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当今农村的新面貌。

(2)思考交流。从教材材料中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的变化,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党和国家特别重视农民富不富?既然农村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什么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哪些助力?

提示:只有通过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富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也只有让农民富起来,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我国的农业基础,从而进一步释放我国的消费潜力,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新机遇。

7.小结: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及改革精神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国的意义: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改革精神的重要性: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改革的历史进程,才能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最强音!

目标导学二:共享发展成果

(一)坚持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1.教师提问: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结合前面所学,我们该如何理解改革开放、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三者之间的关系。

2.活动——探究与分享P12:

(1)通过对共享这一话题的探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享发展的内涵,了解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需要一个长期的实现过程。

(2)思考交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是否支持教材所列举的关于共享发展的观点,并提出自己对共享发展的理解,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教材所列举四种观点分别从共享的主体、内容、发展过程和途径四个角度阐释共享发展,都是正确的。①左上同学的观点说明共享的主体是全民。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共享,而是惠及每个社会成员、“一个都不能少”的共享;②左下同学的观点说明共享的内容。共享是全面共享,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③右上同学的观点说明共享会有一个发展过程。我国人口多、地域广、发展不均衡,共享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从一个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渐进过程;④右下同学的观点说明共享的途径。共建是共享的实现途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共建和共享的关系体现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只有通过共建把“蛋糕做大”,人民最迫切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只有通过共享把“蛋糕分好”,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为“做大蛋糕”提供不竭动力。

3.小结: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巨大发展。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我国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实现共同富裕

1.活动——探究与分享P12:通过分享我国在民生保障方面的成果,帮助学生感受国家发展为人民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呈现材料。阅读教材文字和图片,也可以展示视频资料。

(2)交流分享。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生活经历,就我国在上述七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成果进行交流。

2.教师讲述:教材列举的七个方面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基本覆盖了每个人生命周期的重要方面,这些措施能更精确、更全面地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小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发展的根本目的

增进民生福祉:我国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以及共享发展成果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明白了我们要齐心协力,辛勤劳动,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上一篇:中国吸引外资排名范文下一篇:职工书屋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