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式设计的构成要素范文

2023-09-19

版式设计的构成要素范文第1篇

1 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教学质量, 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教学管理水平。其目标子系统的构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1]: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监控—主要监控点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设置与改造等;二是人才培养过程监控—主要监控点为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教材建设、师资配备、授课计划、教案、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三是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主要监控点为课程合格率、校内外各项竞赛状况、职业专门能力、毕业生工作状况、就业率及层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等。

2 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

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载体和运行机制, 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得以有效运行的保证。学校、院 (系教学质量的二级监控组织在不同层面上具有不同的质量监控内容和功能。

学校层面的监控组织主要立足于宏观层面的监控, 其权威性的常设监督机构包括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设置委员会、教材委员会及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等。学校层面的监控组织一般在分管教学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其任务是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审议和指导及时反馈教学工作信息, 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增强学校教学管理的调控智能, 保证有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院 (系) 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 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重要的组织, 主要立足于教学中观层面的监控, 其组织机构主要有院 (系) 教学督导组;院 (系) 教学督导组一般是在院 (系) 主任领导下, 对本部门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督查、评估和指导, 具体工作重点是对教学过程的微观性督查和对教师的指导。教研室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 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最小单位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的组织。

3 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一是教学信息监控—通过日常的教学秩序检查, 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 院 (系) 教学信息反馈和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等常规教学信息收集渠道, 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二是教学督导监控—对所有教学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改革方案等进行经常性的随机督导和反馈。三是专项评估监控—通过校内新建专业评估、优秀课程评估、教材评估、实验室评估、试卷评估等借助目标监控辅助过程监控, 利用评估的诊断功能, 获取教学活动中的不良要素并给予及时的调控, 进而促进有关方面提高工作质量。

4 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保障

建设教学质量相关的规章制度体系, 形成必要的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 规范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监控管理, 是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中心工作[2]。保障教学质量, 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建立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常规教学检查制度以及教学信息通报制度等, 保障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正常运行, 保证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的正常工作, 通过制度化建设, 使得教学质量监控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5 教学质量监控的信息内容

信息监控体系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实时控制体系, 其目标是不断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以保证教学质量。因此, 只有通过构建全面信息监控的体系, 才能及时掌握有关教学质量现状的相关信息, 才能作出有针对性的反馈, 为监控对象提供及时的指导, 从而实现有效的监控。信息监控主要可通过建立邮件信息系统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利用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教学计划查询、教学工作任务查询、课表查询、学生网上评教等, 既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又促进规章制度的执行。还要通过听课后直接反馈、教学简报、教学反馈处理、教学检查结果通报、教学事故处理和教学工作例会等方式, 将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教师及相关部门。

6 教学质量监控的反馈机制

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是实施教学质量控制的前提, 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3]。多种渠道获得教学全过程的反馈信息有: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师生评管、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师风师德意见箱、电子信箱、毕业生追踪调查等, 及时进行反馈, 抓好整改措施, 保证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以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对落实情况进行动态监控, 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教学监控过程。

总之,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长期而又相当重要的动态系统工程, 需要全员参与, 分工协作, 不断实践, 积极探索, 不断完善各环节的控制措施, 不断创新, 它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与生命力。因为只有建立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才能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逐步迈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才能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因此, 各高职院校应遵照高职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 树立全面的、动态的科学质量观, 以教学质量为核心, 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 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从而实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

摘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也是完善高职院校自主办学机制的要求。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包括目标、组织、方法、制度、信息和反馈六个方面的要素, 这些要素直接影响并决定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素

参考文献

[1] 李舒燕, 武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

[2] 王东.关于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10) .

版式设计的构成要素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和专家访谈,对篮球意识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及篮球意识的培养途径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篮球意识是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是运动员在球场上进行感知、分析、判断、思维等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

关键词:篮球意识 构成要素 影响因素 提高途径

前言

篮球比赛是一项集体的对抗项目,它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而且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篮球意识。运动员如具有了良好的篮球意识,就能在比赛场上根据攻守态势,主动地寻求和掌握战机,采取恰如其分的对策和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本人和本队的优势,克敌制胜。因此,对篮球意识的研究一直受到篮球界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调查近几年有关文献,从心理学的角度着重探讨篮球意识的概念内涵,为提高我国篮球训练科学化水平做些有益的探索。

1.篮球意识的概念

所谓篮球意识是指篮球运动员在从事篮球实践活动中,经过大脑积极思维、提炼积累的,一种正确反映篮球运动规律性的、特殊心理素质和心理机能的反射能力。人的意识过程是通过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感知并进行思维加工而完成的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形式,并且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篮球意识是在篮球运动中产生的心理活动,它涉及篮球运动的各个方面。它的形成是两个信号系统相互协调的结果,其中第二信号系统的思维能力是篮球意识产生的重要条件。

2.篮球意识的特点

2.1协同性

篮球是一个集体运动的项目,要求运动员的认识高度统一。假如场上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水平参差不齐,配合就很难协调一致,就会影响全队技战术水平的发挥,甚至会影响团结,导致比赛失败。所以对一个球队来说,不仅有一流水准的个体战术意识,而且要有协同一致的整体战术意识。

2.2灵活性

篮球场上的技战术丰富多样,场上形式变幻莫测。如果运动员固执己见,死板机械,为预定的战术设想所束缚,不能根据场上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反映,必然会被对方牵制,难以获得比赛的胜利。因此,高层次的篮球意识必须具有灵活性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必须根据场上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以便更有效地制约对手,克敌制胜。

2.3实践性

篮球意识是在运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运动员在跑、跳、运、传的运动中,通过观察判断,形成战术意义上的认识,并迅速付诸相应的技、战术行动之中。同样,篮球意识的体现与修订,必然要以运动实践的需要为根本原则。任何战术意识必须符合比赛实际情况和行动规律。同样的技术,由不同的运动员使用出来,其效果也会有异。所以在比赛场上,必须迅速做出合乎客观实际的抉择,而不能盲目或错误的判断。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技战术的优势。

2.4瞬时性

篮球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具体过程,而运用往往只在一瞬间。篮球比赛的特点是高速度、强对抗,完成运作的时间及为有限。机会的把握只有短短的一刹那,这就要求运动员对场上的各种情况随时作出快速而正确的反映,即在动作的瞬间,经过瞬间思维产生行动意图并付诸于实施。任何迟疑都将会贻误战机。

2.5节奏性

在比赛中,篮球技战术意识表现出极强的节奏性。篮球比赛的速度呈现相对的快与慢,运动员篮球意识表现的强弱与正确程度,时刻受到比赛速度和比赛节奏的制约。有时由于反应和瞬时思维落后于赛情突变的速度,以至来不及形成合理的战术意识,而不得不借助于直觉、推测和事先确定好的意图行动。同时,具有极好篮球意识的运动员不仅体现在技战术应用上,而且体现在对比赛节奏的把握上。篮球场上,如果控制不了比赛的节奏,就是有再好的技术和战术,也只能以失败告终。

3.影响篮球意识的因素

运动员在比赛时所采取的每个行动,都要受篮球意识的支配。因此,篮球意识对比赛起着巨大的促进或妨碍作用。影响篮球意识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的因素有:专业和文化知识的水平,技战术水平,智力意志品质,神经类型,性格气质等因素。客观方面的因素有:教练员的训练水平、管理水平、知识水平,同伴水平,训练的环境、场地、器材及训练的时间、内容等因素。

4.培养篮球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4.1提高文化素质,加强篮球理论知识的学习

运动员在比赛中对场上出现的复杂情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需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较强的逻辑性。应该让运动员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充分了解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深刻理解规则和裁判法,学习一些生理、心理、运动力学、运动技巧等基础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4.2观察能力的提高

观察能力是形成篮球意识的前提,因此必须重视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两个以上技术动作组合与衔接练习中,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提高用眼的余光观察的能力。

4.3在技术训练中渗透篮球意识训练

在技术训练中渗透篮球意识训练,是培养篮球意识的基础。篮球意识是在长期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中科学地、潜移默化地形成的,一个篮球运动员从开始接触篮球活动起到结束篮球比赛生涯,教练员都应对其不间断地采取各种途径和手段进行篮球意识的培养和深化,而这种过程在最初的技术基础训练阶段却是个关键。在技术训练阶段培养运动员的篮球意识应着重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应变能力。

4.4在战术训练中强化篮球意识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性的运动项目,必须充分地体现集体的力量、配合和智慧;篮球战术正是场上队员紧密结合、协同作战的纽带。战术训练的主要目的,除了使运动员熟悉一种或多种战术的模式组合外,还要培养和提高其篮球意识及战术运用能力。比赛中每一个行动都属于战术性的活动,都有其明显的战术目的。在同伴间的战术配合中,篮球意识起着支配行动和战术衔接及变化的作用。它关系到战术的实现和成功与否,所以,应在战术训练中强化篮球意识训练。在战术训练阶段培养篮球意识应着重培养运动员的视觉选择力、战术思维能力、应变能力。

4.5通过心理训练培养篮球意识

心理训练是逐步培养和提高篮球意识的主要辅助手段。篮球意识是随着技战术训练而产生的,加之动机训练、自信心训练、认知训练、意志训练和心理调整训练等,使篮球意识逐渐成熟、完善。而比赛期间的心理训练,则是培养和提高篮球意识的主要促进手段,即通过赛间、临赛的心理训练,使运动员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促进运动员的篮球意识得以正确、及时地运用或超水平地发挥。通过心理训练,能培养运动员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稳定性(自我控制能力),使篮球意识得以正确、及时地运用或超水平地发挥。而心理训练的主要目的也正是如此,它们相互辅助和促进,还相互依赖。这是篮球教学与训练中所不容忽视的重要手段之一。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篮球意识是篮球运动员对篮球运动规律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它支配着运动员的心理活动过程。

5.1.2影响篮球意识的因素包括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分析能力以及训练及比赛时的心理素质等。

5.2建议

5.2.1篮球意识是决定比赛进程的重要因素,应加强对其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促使篮球意识教学更为科学化。

5.2.2应加强技战术训练与篮球意识的有机结合,在技战术训练中加强篮球意识的培养,促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从而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篮球运动的本质规律。

参考文献:

[1]叶国雄,陈树华.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3.

[2]樊西宁,蒋明朗.篮球意识之我见[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4):65—67.

[3]樊西宁.体育专业学生篮球意识培养的探索[J].商洛师范学院学报,2001,(3):93—96.

[4]孙民治,谭朕斌.篮球意识及培养[J].北京休育大学学报,1995,(6):53—56.

[5]郭永波,孟文娣.“篮球意识”定义辩析[J].北京休育大学学报,1996,(3):19.

[6]黄汉萍.篮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及其培养[J].山东体育科技,1996,(1):49.

版式设计的构成要素范文第3篇

摘 要:个人所得税应当在调解个人收入、稳定经济运行、体现公平公正方面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为此本文进一步探讨个人所得税在分类与综合相结合模式下的细化改革方案,包括税目的设置、扣除费用的标准等问题,并且借鉴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征管方面的经验做法,以期建设完善的、可操作的我国个税新模式。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细化改革 税目设置 费用扣除

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既要立足现实又要展望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让低收入人群获得改革红利,又要让高收入者体现量能负担。让高收入者享用更多社会公共服务的同时,也能依法缴税,为均衡社会分配格局做出应有贡献。总之,应当在调解个人收入、稳定经济运行、体现公平公正方面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首先,个税在调节个人收入、体现公平公正方面发挥应有效力。徐建炜等(2013年)《个人所得税改善中国收入分配了吗》一文中表明,在2005年以前调节个人收入效力是比较显著的,但是2005年以后调节收入的效力逐渐弱化。这主要是由于征税模式落后,税率结构不合理,已经不适应现今社会分配新形态造成的。

其次,个税在稳定经济运行中发挥更强大的作用。越是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所得税在调节经济运行中的稳定器作用越为显著。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个人收入以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为主,经历了近30多年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结构已悄然发生变化,资本性收入占个人收入总体比重越来越大,按照资本衍生的特性,社会贫富悬殊居高不下,全国个人收入基尼系数徘徊在国际警戒线0.45之上。加之个税占整个税收收入的比重也日趋增加,因此,我国个人所得税在稳定经济运行中发挥更强大的作用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在介绍发达部分国家采取综合征税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我国如何细化税目和合理费用扣除及强化征管工作。

一、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模式转换征管方面的经验

个人所得税在国外已经有200余年的发展历史,所以,国外的研究理论对我国今后税制模式及征管办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特选择英国、美国两国的个人所得税模式及征管办法加以简要介绍。

(一)美国个人所得税模式及税收征管办法

美国个人所得税1862年开征,1866年,联邦政府全部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已经是来自个人所得税。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个人所得税税法。美国的个人所得税从一开始就采用综合所得税税制,将家庭作为纳税单位,个人自行申报。与之对应,“毛所得”是美国个人所得税的一个重要概念,《国内收入法典》第61款写明,纳税人取得的除特殊说明之外的、来源于各处的所得均为联邦个人的毛所得。也就是说“毛所得”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个人所获得的全部收入都要征收个人所得税,除非是特别说明的不征税项目。此外,美国还单独补充列举了15项应税所得和4项不予征税收入。

在税收征管中,美國大量运用了信息技术。美国税务稽查的方法很多,信函审计、现场审计。“一揽子”审计对所有的税种同时审计、大纳税户的小组审计等。但真正在工作中用得比较多的是信函审计,即对纳税人的有关信息通过计算机“交叉稽查”,发现问题或疑问,通过信函与纳税人联系;审计结果用信函通知。严密的交叉稽查措施便成为美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上的一大特征。其实,美国90%的稽查都是通过信函审计完成的。美国根本不考虑纳税人是否曾经被预扣,统一按规定时间向主管税务部门填写纳税申报表;同时,税务部门搜集有关纳税人收入的各种信息资料,并集中在“全息码”下。然后,利用非常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交叉审核来自两个方面的信息,如果发现问题,税务机关就调出来单审。这样,纳税人都有可能被查。以防被查,在自愿申报时,纳税人就不得不综合考虑,应该如实申报还是略有隐瞒。另外,在美国,较为完善的税收法律、法规体系和有效处罚与约束机制,保证对偷税逃税漏税者能进行十分严厉的惩罚。

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的税务处罚包括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行政处罚较为简单,主要就是罚款。具体规定为:不按时申报罚款25%;不如实提供税务资料,罚款25%;不按时缴纳税款,罚款20%。最高的行政处罚限额可到达100%,税务欺诈的处罚最高可达200%(以上按应纳税额计算),而且要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如坐牢。刑事处罚最重为终身监禁。在美国,无论什么性质的罚款都要加收利息,利息=(欠税+罚款)×(商业银行贷款利率+1%),并且按照复利计算。如此严厉的处罚确保了美国居民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完成纳税义务,并且打消偷税漏税逃税的念头。

(二)英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及征管办法

早在1799年,英国就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世界上首次开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个人所得税的诞生地。其税制模式从最早的分类所得税税制到现今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模式。

在征管方式上,英国对工资、薪金所得和利息支付采用源泉扣缴。这种方法有效地、准确保证了扣缴税款的缴纳,减少了税收收入的流失,提高了税收征管效率。英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比较健全的税务代理制度。税务代理在英国是一种纯粹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税务机关与代理部门之间存在高度的相互信任。税务代理部门对工作人员有严格要求,必须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各种标准严格审核否则取消代理资格。除此,规范的纳税申诉制度也是英国在个人所得税中采取的一项先进措施。当纳税人对征税事务有争议的时候,向该机关或上级机关提出申诉,或向税务局税务裁决官提出意见,也可直接向国会议员进行申诉。当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不能接受时,可向独立法庭诉讼专员进行上诉。这里提到的诉讼专员是独立于英国税务机关外工作的。包括由掌握税法知识的退休人士担任的普通专员和由税收专家担任的特别专员两类。如果纳税人对诉讼专员裁决不服,还可以继续上诉至最高法院。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构成要素方面细化改革的思考

(一)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下的税目设置

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有11个税目,试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税制后,建议将个人所得划分为劳动报酬所得、资本经营所得两大综合税目,以及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稿酬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四项分类税目,综上一共六个税目。劳动报酬所得大税目下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等项目;资本经营性所得大税目下包括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股息、利息、红利所得等项目;此外对于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稿酬所得主要考虑在强化大众创业创新、力推精神文明的今天,应激励社会成员多发明专利多运用专利,并从政府的角度保护、鼓励专利及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出版,在征收个税时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对偶然所得、其他应税所得则单独列示税目。

(二)合理设计每个税目的扣除标准

前一个问题之所以将税目设计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模式在于既能简化税目,又能按照每一税目合理费用扣除。费用扣除是体现个人所得税改革量能负担、税负公平合理的重要设计环节。对于劳动报酬所得既要应体现对劳动者的基本生活生计保障,还要体现活劳动消耗在高层次补偿的加计扣除和附加扣除,如继续教育或技能提升、旅游度假、再就业耗费等,未来的劳动者补偿不再是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简单补偿,而是适应社会进步后劳动者的扩大补偿和更高的生存风险补偿。从以往的分类扣除转化为大税目的综合扣除,免征额不是应该降低而是应该提高,因为是将以往的几个项目的费用扣除合并了。从人性化的角度还应配合国家二胎政策考虑抚养人口成本、配合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考虑老人赡养成本、配合人们购置生活首套住房按揭成本或无房租金费用扣除。综合这些因素,对劳动报酬所得税目的免征额应按照家庭人口费用做综合费用扣除。笔者以为该标准既要体现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义务承担感和权利获得感,并要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适时调整。

对于资本经营性所得项目,扣除费用应当是考虑“劳动报酬所得“基础上给予二次扣除的问题,所谓二次扣除不是一刀切的,即各项所得统一申报,已经获得“劳动报酬所得免征额”的不再享受二次扣除,没有享受前者免征额的则比照前者免征额扣除。而作为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稿酬所得作为分类征收项目应体现更多的鼓励优惠政策。偶然所得则建议不再规定扣除额,全额计征个人所得税。

(三)合理规划税率设计,既体现税负公平合理又便于操作

我国现行税目税率既有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又有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建议将第一大类综合税目实行综合征税,使用一个简化的5—6级的累进税率,在提高免征额的前提下,降低最高边际税率,由于是劳动报酬所得,最高级的税率不应高于资本性所得税率,建议最高税率不高于20%。资本性所得由于其性质和劳务报酬所得不同,在新形势新经济态势下,建议可以采用20%比例税率基础上的加成加倍征税方式。

(四)完善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并加强税收征收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取得收入的渠道多元化且发生结构性改变,对于创业创新类收入、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关的收入,建议给予更多的税收鼓励和优惠。通过合理的费用扣除、不同档级的税率以及税额优惠体现个税的优惠政策。

(五)加快个人信息化建设强化税收征管

个人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个税改革是否能实现家庭收入信息整合以及家庭综合费用扣除等等的问题,也就是说涉及到综合税制改革是否顺利推行。税务部门应运用好互联网+税务技术,运用好大数据技术。个人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应由政府出面,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逐步建设完善。征税即是公共需求又是政府行为,凭借个人所得税改革契机完善个人信息登记,并建立好交叉汇总审计网络,将这一改革难点促成为改革的亮点。同时,针对个税的需要,对重点行业、重点人群进行重点监控,为跨境商贸、投资等纳税人建立纳税档案,重点税源重点管理。总之将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征管全过程都纳入信息系统,实现税务—银行—单位—其他政府部门间网络互联互通,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库系统,全面提高征管质量和征管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连起.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方向是税制公平与税负合理 [DB/OL].央广网,http://news.ifeng.com/a/20170314/ 50776720_0.shtml.2017—3—14.

[2]楚天.个人所得税改革需加大力度[N].宁波日报,2017—03—08(008).

[3]何天情.浅议个人所得税改革[J].现代商业,2017(04):61—63.

[4]张亚凯,李立媛.探索“分类与综个”人所得税征管机制[J].中国经贸,2015(18):259.

[5]Kinam Kim,Peter Lambert. Redistributive Effect of U.S. Taxe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cross the EU using Eurobond[R]. Eurobond Working Paper, No. EM5/04,2004.

[6]Gruber, Jonathan, Emmanuel Saez. The Elasticity of Taxable Income[D].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NBER Working Paper No.7512,2000.

[7]徐建炜.我国个人所得税改善中国收入分配了吗(基于对1997—2011年微观数据动态数据评估)[D].中国社会科学,2013.

[8]馮然然.基于综合与分类模式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

[9]曹珊珊.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税税制改革问题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5.

[10]王小锋.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11]杨孟谦.从收入分配视角研究我国个人所得税课征模式[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12]杨钦玉.美国人的纳税意识是怎样炼成的[J].税收征纳,2012(10).

[13]袁武林.信息不对称下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研究[D].上海海关学院,2016.

[14]史诗伟.浅谈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征管机制[J].企业导报,2014(18).

(毛明清,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副教授。叶子翀,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版式设计的构成要素范文第4篇

在繁多的时尚杂志中, 我们大致分为三种:一是较为经典的日本风格, 细致的整体形式, 对内容的细节要求极高。通过灵活运用的BLOCK (是日本杂志风格的经典制作方法) , 去掉传统的分栏式, 让内容量加大, 丰富的满足了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例如《瑞丽》, 不容置疑他是最实惠有用的, 较为别致的封面设计, 创新十足的三页反向折叠, 隐藏起宣传广告, 生动并且富有新意, 让消费者产生好奇心理从而关注该页面, 视觉冲击力较强的大幅宣传广告尽收眼底, 是所有期刊中最受消费者关注的宣传版面, 由此在满足了视觉冲击同时也带来了广告的效益。第二种风格则是欧美类型的, 他的整体追求“多创新”, 大胆的用图让视觉冲击力加强, 形式也是较为丰富。充足精略的信息量让读者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最新的时尚风格, 然后产生对其追求的想法, 最终变成品牌。《ELLE》则是最具代表性的, 大胆的图片展示, 较强的视觉冲击, 都让读者继而产生追求, 形成品牌。最后则是以上两种的结合型, 换种说话就是根据我国杂志现状所创作出的"中国型", 他既有日本杂志的大信息量, 也不缺失欧美杂志的大胆用图, 只是这种结合还略有些不成熟, 没有完美的形成自己的风格[1]。

一、时尚杂志的特点

如出一辙的时尚杂志布局, 所面向的消费群体也基本是新时代的城市白领和年轻人, 这些消费者钟爱于高品质的文化, 并且励志追求时尚的生活方式, 同时也希望能在烦琐的工作之余感受到生活的悠闲与娱乐。所以, 时尚类杂志的格调就彻底休闲娱乐化了, 而且杂志的整个风格色调也大都为暖色系的, 大胆, 鲜亮, 丰富多彩。整体的感觉给人也大都是活泼与轻快的, 并且能够带给人愉悦的心情[2]。

二、多样化与多元化发展的时尚杂志版式设计

在国内, 部分知名的时尚杂志他们都形成了各自的独特的风格特点:实用新潮的《瑞丽》, 张扬野性的《ELLE》, 大气品位的《时尚》, 另类个性的《视觉》。每一本期刊杂志的编排设计和排版方式的风格品位主旨都是有所不同的, 但无论是哪一类的时尚杂志, 版式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不会变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固定的模式而缺乏创意, 落入俗套。

三、在时尚杂志版式设计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

时尚杂志的版式设计是对时尚杂志风格的一种体现, 针对杂志内容的整体调控和画面增加一定的节奏变化而产生的风格类型。要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时尚杂志大都是通过利用当红天王或美女帅哥占据多个版面, 并利用巨大的字符, 鲜艳的色彩突出杂志的内容。而封面剩余的空间, 利用字体的层次感补充版面空余的部分。提出一部分杂志内容里的标题, 让消费者产生好奇心, 在快速和便捷的了解到本期杂志内的主要内容后产生好奇心, 对里面的内容起到指导和引领的作用。以图为中心, 文为辅助是时尚杂志内容的最大特点, 图片与文字所占比例大概为60%比40%, 图片在色彩上的鲜明对比能给读者直观的视觉冲击力。但有些杂志在一心追求外包装的同时, 也让杂志的泡沫化日益严重。严重缺乏创意的版式设计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大相径庭图文编排, 固定不变图文设计的模式, 不同期刊杂志反复出现一些相同的画面和专题。缺乏创意, 枯燥乏味, 落入俗套的模式日益严重[3]。

四、结语

即便如此, 在全球传媒发展大势的激励下, 我国的时尚杂志在不脱离版式设计的基本规律的同时, 时尚期刊的设计也正朝着更具有亲和性, 娱乐性和艺术性的方向发展着。对于那种一成不变、规行矩步、注重规律过于传统的中国式的版式设计逐渐被一种新文化、新志趣、新思想、新体验、新艺术的设计理念所取缔着。当然, 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不仅要注重设计人才的培养更要注重社会伦理道德各方面的发展, 不能一味的关注色彩, 图像、造型的美化与搭配, 更应该从杂志内容的深度上下手, 做有内涵有品质的杂志。杂志在不脱离创造有个性、有风格的同时, 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 顺应时代的潮流可以帮助时尚杂志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注重设计版权, 加强相应的宪法条例, 防止同质化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增强创新意识, 开动脑筋。我们在追求和谐统一具有高品质的时尚杂志的同时, 可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审美要求。

摘要:时尚杂志的重要环节是版式设计。每一本杂志都有属于自己的版式风格, 通过版式的设计风格读者可以感受到整个栏目刊登的内容所带来的情绪。版式设计中最主要的部分那必然是美感的存在, 每一个点、线、面在版式里的使用, 每一部分的配色融合, 每一张图形图像的穿插, 都会感染到读者的思绪。虽然时尚杂志在版式上有独特的风格特点, 但没有抛开其一般特征和规则。通过分析与解刨当今杂志版式形式, 阐释时尚杂志设计在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时尚杂志,版式,设计

参考文献

[1] 佐佐木刚士.版式设计全攻略[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21-26.

[2] 佐佐木刚士.版式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14-28.

版式设计的构成要素范文第5篇

中国的艺术作品自古以来讲究意境, 注重虚实相生。虚实相生, 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正如清代《画鉴》里所说:“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为妙景”。虚与实互为条件,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而又相互抵制。虚与实有机的配合可以产生强大的艺术张力和视觉冲击力。

版式设计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 以往简单的编排已不能满足观者的需求。平面设计作品的好与坏, 第一时间往往取决于版式的编排, 所以版式设计中也讲究虚实留白。平面版式设计上的“虚与实”, 指的是可看见的实形和隐含的虚形之间构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作品版面上, 图和背景的关系往往体现的就是虚实的融合, 以虚带实, 以实带虚给人无限的遐想。设计者们合理布置主题图和背景, 使两者都成为视觉的目标。主体图和背景产生丰富的层次感, 并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虽然设计的是平面版式, 但是版面中也存在着空间的概念。现在很多的平面作品有很强烈的空间感, 丰富的画面层次, 视觉度更高。这就涉及到空间里的虚实空间, 这种空间并不是真实的空间, 而是我们设计者们运用文字、图形、色彩等设计元素形成的近、中、远的立体空间。虚实相生观念, 在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平面版式中的虚实表现

1、设计元素的虚实表现

版式设计中最基本的设计元素是文字、图片、色彩和线条。版式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它的目的就是要准确的传达某种信息。在一定的版面上, 合理的编辑文字、颜色、图片等设计元素, 使其呈现出表达某种信息的画面。在信息化爆炸的今天, 简洁易读的画面更能引起观者的注意。简化版面上的设计元素就成了一条设计准则, 只有这样才能减轻读者的视觉压力和心理压力。读者在观看时没有产生视觉疲劳, 才能进一步深入阅读, 这样才达到了设计的目的。在版式设计时, 提炼主要的文字信息和图形, 这就是我们所要呈现的实形, 其他的附注文字和辅助图形就是虚形。实形和虚形相互配合, 共同形成完整的画面。不是所有版面上的信息都是重点, 需要弱化其他的信息, 才能更加突出主旨。设计各元素之间产生丰富的虚实、主次、聚散、远近等变化, 富有节奏感, 有主有次、有条有理, 形成生动活泼的画面。

2、色彩的虚实表现

版式设计上, 内容固然是主要的, 同时色彩的应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色彩的虚实变化手法也深受设计者的喜爱。色彩本身是没有情感的, 但是人们在看到不同的颜色时, 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 暖色使人感到温暖, 产生上升的感觉;冷色使人感到寒冷, 产生下降的感觉。在版面编排上, 冷色调使人感到空虚、低沉代表着虚;暖色调使人感到真实、温暖代表着实。冷暖色的虚实结合, 可以让人的情感发生巨大的变化, 获得观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冷暖色调虚实相生, 带给人们复杂的情感体现。其实虚实结合也就是不同的颜色产生对比, 通过不同颜色的对比, 增强版面的视觉冲击力。柔和的灰色调也是一种虚的处理方法。如果版面上的文字是黑, 空白处是白, 那么灰色调就成了一种调和剂, 使画面更加协调。版式设计中, 黑白灰的合理布置同样可以产生强大的艺术效果。色彩的虚实变化加上点、线、面的平面构成, 使得作品的文章与标题、文章与图片、文章与文章成为统一的整体。

3、空灵的虚实意境

中国的传统艺术作品非常讲究留白, 适当的留白可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也就是产生了意境。留白在版式设计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如果版面上没有空白之处, 布满了信息, 会让人感到窒息无法捕捉到主要的信息。版面上的空白之处就是虚的表现, 虚并不完全等同于空, 它不是一无所有的, 而是实形的无限延伸。这样就产生了一种空灵的虚空间。留白的形状、位置、和大小也很有讲究, 不是设计者们随意的布置, 要有美感也需要根据设计内容使留白之处产生妙境。给人以遐想这是一种境界, 从实形到虚形, 从实境到虚境。就像音乐中的休止符、小说诗歌中的“啊......”。它能带着读者进入到空灵的境界中。中国园林艺术中各种建筑物、古石、山水、树木、长廊等元素与外部景观相互映衬, 形成虚虚实实的意境, 让人们流连忘返。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同样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4、虚实空间的互换

平面作品中也存在着空间, 这个空间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从设计角度来看, 布满空间是不合理的, 而是要巧妙的运用这些空间。虚实空间的关系, 也被称之为正负形, 就是图与底的关系。我们欣赏过很多这样的艺术作品。例如《鲁宾之杯》, 作品传达的主要信息是白色的杯子, 随着我们的视觉着力点不同时, 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人物的侧面形象。这就是虚实空间互换的魅力所在, 一个画面传达了两种不同的意向。虚和实一个是主体, 一个是背景, 随着设计者的合理编排, 实可以是虚, 虚可以是实, 两者相互转化, 更加体现出设计作品的创意。

三、总结

在我国虚实的观念已存在上千年,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点。我们要深入了解我国传统的虚实美学观, 加以应用到设计中。设计者们, 应把虚实观念上升到高度的理性认识, 把握其中的组合协调规律。把虚与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以最佳的视觉语言表达特有的情感和意境。适当的虚实空间、适宜的虚实关系, 使版面视觉效果更强烈, 让观者在享受美感的同时, 接收到设计者想要传达的设计信息, 这才是版式设计的价值所在。

摘要:版式设计是现代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在进行版面布局时, 要把握好版面的虚实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艺术的灵魂。本文主要从设计元素、色彩、空间等方面分析平面版式中的虚实相生观。

关键词:版式设计,虚与实,空间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们出版社, 1981.

[2] 朱晓莎.试论平面设计虚实空间的运用[J].湖南包装, 2002 (01) .

版式设计的构成要素范文第6篇

摘 要 在我国学校内部领导体制亟待转型、教师专业化队伍亟待建设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关键期,亟需教师领导力的依托。本文对教师领导力概念进行分析、归类,并对教师领导力构成要素进行探讨,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揭示其具体表现形式。

关键词 教师领导力 构成要素 表现形式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进程,“教师领导力”(Teacher Leadership)成为各国教育专家的研究新宠。目前中国处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期,也亟需教师领导力的依托。《国家中长期教育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克服行政化倾向,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学校内部领导体制亟待转型,教师专业化队伍亟待建设的背景下,改革和发展最好的立足点便是从广大教师入手,实施分布式领导,激发学校发展潜能,达到效能最大化。

1 教师领导力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教师领导力的认知各不相同,尚无统一界定,大致可归纳为三种:一是将它看做是一种能力,二是把它看成是一种行为,三是把它当成一个过程来看待。

1.1 能力说

陈明和董继承、吴金瑜和戴绚、李款和蒋莹莹等国内学者认为教师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能力,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影响的能力,因此他们主要从领导力即影响力角度对教师领导力进行了界定,认为教师领导力是一种综合性领导力,其发挥的积极影响力是最主要的。①②③

1.2 行为说

国外知名专家与学者在概念界定过程中基本上未区分“教师领导力”与“教师领导”,将两者合二为一,被概念化为一系列集体的行为和实践。哈里斯为教师领导力下的定义是,无论教师是否占据领导职位,教师领导力在本质上是指教师实践的以授权和代理的形式在分布式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领导行为。④兰姆博特认为,教师领导力是教师能参与到团队中去行动,去激发环境中存在的互信的潜能,去关注建构意义或以一个新行动者去有目的地设计活动框架的行为。⑤斯皮兰认为教师领导力是教师试图影响其他成员的动机、实践和知识的活动。⑥哈里斯和缪伊斯综合了诸多专家学者的看法,将教师领导力界定为一种领导力模型。“这一领导力模型意味着必须创造一个所有组织成员共同工作和学习的环境,大家在这样的环境中共同构建起组织的价值体系并深化对组织的认识,一起为某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或者为共同的目标体系而不懈努力。教师领导力被概念化为一系列集体的行为和实践,其主要关注点在于学校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⑦

1.3 过程说

此外,有一部分专家学者秉持着“教师领导力实际上是一个过程”的观点。安德森认为,教师领导力是指教师领导者设定方向、目标,影响其他人朝着这些目标不断前进的过程。它是一个流动的、领导者与追随者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教师领导力行使主体既包括位居正式领导职位的教师,也包括非正式领导的教师。⑧陈盼综述了国际视野下对教师领导力的定义,认为教师领导力指的是这样的过程,即在行政上权力下放,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提供机会和支持;在教学上赋权给教师,使教师能够自主引导专业发展,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和带动其他教师的发展。⑨

关于教师领导力的三种主要界说昭示着教师领导力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但它们从不同侧面对教师领导力内涵所作的揭示在许多方面存在共同点,而在另一些方面能够相互映衬,互为补充。综合以上各位专家学者的界定,本研究认为,教师领导力是指教师领导者在与学校、同事、学生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实践,对他们施加综合性影响的能力。教师领导力行使的主体是学校里的所有教师,无关职位、任命及职权,所有教师均能够成为领导者。

2 教师领导力构成要素探讨

领导力这一概念出现在管理学,在该学科领域被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对其构成要素的研究已趋于科学化、系统化和成熟化。领导力五力模型便是其中已被广泛认可、相对权威的一种领导力构成要素模型。感召力、前瞻力、影响力、决断力和控制力这五力成为形成领导力必不可少的五个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石梦菊根据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共识,将领导力深化为三个层面,包括个人领导力、团队领导力和组织领导力,每个层面由不同的构成要素组合而成。个人领导力构成要素为前瞻力、感召力、影响力、决断力和控制力,与领导力五力模型构成要素一致。团队领导力由团队凝聚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信任四大要素综合构成。组织领导力离不开战略决策力、沟通力、组织学习力、组织创新力、组织变革力和社会责任力这六大要素。⑩他已比较全面地深入分析了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对分析教师领导力的构成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然而,相较于管理学对领导力研究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教育领域对教师领导力构成要素的分析探讨与建构却是零星琐碎的,专家学者们从自己的理解出发,自成体系,并未形成具有公信力的构成要素的分析框架与模型。中国科学院科技领导力课题组直接将领导力五力模型应用到教师领导力构成要素的探讨之中来具体解释教师领导力。豘哈里斯和缪伊斯总结了英国学者对教师领导力构成要素的观点,认为分享决策权、相互合作、积极参与、专业学习、付诸实践这五个方面是最主要的。豙徐红莲在关于领导力研究综述中提到了诸多学者对教师领导力构成要素的不同分类与概括。有学者将教师领导力看作是个人能力、合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变革能力或亲和力、沟通力、激励力的综合。另有学者将教师领导力分为课堂内的领导力和课堂外领导力,前者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影响力,后者涵盖教师与学生之间、同事之间、学校之间的影响力。豛肖月强和袁永新从权力性要素与非权力要素出发,将行政领导力、专业领导力、人际领导力、自我领导力这四个维度作为教师领导力的有机构成。豜显而易见,学界分析探讨教师领导力的构成要素相对纷繁复杂,如对教师领导力的概念界定那般,尚不明确,使教师领导力水平的测量遭遇极大的困难。

本研究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教师领导力可由参与决策力、变革力、洞察力、沟通力、合作力、激励力、引导力、控制力等要素构成,存在于教师领导者与学校、同事、学生的互动过程之中,但在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上各有侧重。在学校层面,教师领导力主要是参与决策力和变革力;在教师层面是洞察力、沟通力、合作力、激励力、引导力;在学生层面为洞察力、沟通力、激励力和控制力。而这些力的发挥与施展均离不开教师领导者个人魅力这一核心要素的强大支撑,教师领导者有了个人魅力的助力,才能游刃有余地将各个力施展得恰到好处,教师领导力才能在各力和谐共振之下谱出华美的乐章。图1是教师领导力构成要素图,简单呈现了三个层面的教师领导力构成。

3 教师领导力的表现形式

教师领导力可按照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来解析其构成要素,每个层面构成要素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故其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下面就从这三个层面出发来阐述其行为的具体表现,将它们予以直观呈现。

3.1 教师领导力在学校层面的表现

教师是学校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以领导者的姿态,充分发挥自身的光与热,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为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走更良性健康的发展道路,教师领导者应当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抓住既有机遇,主动创造机会,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事务决策,变革学校现行存在着的不良境况。简而言之,教师的领导力在学校层面的主要特征可归结为两点:积极参与决策、主动提出变革。具体而言,教师的领导力可通过教师参与学校教育教学事务的决策、主动提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决策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提交关于教育教学的方案等行为来展现,彰显教师的参与决策力和变革力。

3.2 教师领导力在教师层面的表现

教师群体是一个个教师相互联结而成的人际关系网。教师要充分行使其领导力,施加影响于其他教师,就必须充分发扬其自身的洞察力、沟通力、合作力、激励力、引导力,友好沟通,交流共享,密切合作,同其他教师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出信任、融洽、和谐的文化氛围。涉及到具体的行为表现,主要体现在了解并指导其他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教育教学活动新想法、倾听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协调教师间的意见与分歧、激励与引导其他教师说出自己的想法等情境中。尽管教师领导者为构建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综合发扬多种多样的“力”,然而,合作力和沟通力的发挥却是最为关键的。教师领导者只有与群体中其他教师友好沟通,交流互动,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将合作与沟通发挥到极致,才能够使所有教师齐心协力,共同研究教育教学难题,攻克教育教学难关。

3.3 教师领导力在学生层面的表现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学生的成长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为切实保障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必须以领导者、引导者自居,充分利用自身的洞察力、激励力、引导力和控制力,把握学生发展方向,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强有力的控制力。教师在课堂内外均对学生施加影响力,但课堂上的影响是其主要方面。教师细心观察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为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激励他们思考,引导他们产生新的想法,及时反馈给学生,完全掌控好整个课堂,令学生认真听讲、积极主动。这些表现将教师在学生群体中的领导力予以淋漓尽致的展现,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控制下达成学习目标,促成质的飞跃,茁壮成长。

在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是不容小觑的一股力量之源,如巴思所言,“最可靠、最有用、最方便、最专业的就是共存于学校同一屋檐下的教师”。豝教师虽然并不都居于正式的领导职位,但他们也具有领导力,正如领导力大师保罗·赫塞所说,“领导力是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过程,影响他人做本来他可能不会做的事情。领导力就是影响力。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领导力,只要你成功地影响了他人的行为,你就是在使用领导力。领导他人基本上基于专业才能或者个人魅力,绝对不是单纯地依靠你的职位称呼。”豞因此,学校应当积极鼓励所有教师行使领导力,所有教师应当强化自身的领导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帮助同事提升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上一篇:初中入团自我总结范文下一篇:汽修实习阶段自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