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讲话范文

2023-09-23

新型职业农民讲话范文第1篇

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取得显著成效。然而,目前各地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认识还不统一、工作进展还不平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遴选以及相关制度建立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近年的实践来看,要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达到预期目的,务必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培育对象遴选确定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是一种简单的教育和培训,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创新性工作。要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卓有成效,首先必须明确并遴选好培育对象。中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的是引导和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快速形成,吸引和留下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农业后继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从根本上解决 “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这就对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了较高要求。近年来,全国各地有关部门及大批专家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都进行了积极的研讨,目前已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和概念,即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且达到一定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在《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农办科〔2013〕36号)和《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农民培训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4〕66号)等文件中都对新型职业农民作了具体表述。从中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兼业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是职业农民中的优秀者,其基本特征:一是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其充分地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效益和报酬最大化,一般不低于外出务工收入。二是新型职业农民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四是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我们应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和内涵特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遴选标准,正确遴选培育对象,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愿意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优先接受培育。

二、教育培训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素质的鲜明特征,决定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首先要对培育对象进行教育培训。要达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仅靠短期的一事一训的农民培训是不够的,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农业职业素质教育,使受教育者不仅具有基础、系统的农业知识技能,还要有农业方面的宽广视野、综合经营管理能力、优良职业道德和诚信经营意识等。因此,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至少是农业中专学历教育,短期培训仅是辅助环节。应按照“教育先行、培训常在”的理念,大力构建经常性短期技术培训、系统农业培训和农业职业教育互相补充的教育培训层次,坚持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并重。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中专学历教育,教育部、农业部在2014年4月已联合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这是为新型职业农民量身打造的中职教育方案,当务之急是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积极付诸实施。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财政部已经列出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各级政府也应配套资金努力扩大培训规模。应加快建立包括留地务农农民教育培训、农业后继者培养和认定后新型职业农民经常性培训的配套制度。为确保教育培训质量,要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分类、分产业、分工种、分岗位开展培训,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要注重实践技能操作,推行农民田间学校的教学培训方式,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要创新教育培训内容,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实际需求安排教学培训内容,制定针对性强的培育计划,课程设置要符合农民特点和学习规律,教学实践活动要形式多样;要创新教育培训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信息技术咨询、全程跟踪管理与考核评价等教育服务活动。

三、认定管理问题

认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一个重点环节。从当前的实践看,各地对认定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到位,认定主体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晰,对于认定标准如何确定、认定后怎么管理,考虑得不周密。新型职业农民只有通过有效认定,才能得到确认并据此享受优惠政策扶持;只有搞好管理,才能规范新型职业农民、建设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认定管理是对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服务的基本依据,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的载体和平台,应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根据农业部的意见,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主要是对生产经营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对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并建立统计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县级政府要制定发布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明确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认定主体、承办机构、相关责任,建立动态管理机制。认定条件是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应包括思想道德、身体状况、从业经历和教育培训情况等。认定标准是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达到的标准。要充分考虑不同生产力水平和当地实际,分产业确定初、中、高三个等级的认定标准,重点考虑专业技能标准、生产规模标准和收入标准,确保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不低于一般外出务工收入。认定程序是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的程序,各地应因地制宜制定认定程序和操作方案,一般需要发布公告、个人自愿申报、村委推荐、乡镇审查、县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办公室汇总审核,然后报新型职业农民评审认定委员会评审认定,认定后应由县级人民政府发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主体是县级人民政府,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由于认定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最好是委托各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承办。认定后对获证的职业农民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科学管理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明确相应权益。要坚持政府统筹、农民自愿、动态管理、政策配套等原则保证认定管理制度的可持续性;要通过规范、严格的认定制度和工作规程来保证认定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靠性,有效防止认定工作出现徇私和寻求部门利益的倾向。

四、政策扶持问题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首要目标是要培育稳定、高效、可持续的农业从业生力军,实现未来有人务农、能人务农、职业务农。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实行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良性机制。只有对新型职业农民落实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才能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所以,强化扶持政策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及根本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扶持应是全方位的,归纳起来可分为支持教育培养、扶持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服务等政策。一是要大力强化教育培养政策。各级政府应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投入力度,积极推动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纳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和免学费政策范畴,对获证的职业农民,要建立免费继续教育制度,定期免费开展农技、经营、管理等培训。应加快农业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农技推广等体系的融合,建立专兼职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结对帮扶制度,保证新型职业农民的知识技术更新适应产业发展要求。二是要因地制宜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以良好的产业政策增强农业吸引力、保障农业人才活力。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为条件,应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出台土地流转政策,使土地适当集中;要在土地流转、农业补贴、金融信贷、农业保险、农业项目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倾斜力度,确保种地能得实惠。三是要积极创设保障扶持政策。用以解决农民职业化发展的后顾之忧,包括社会保障、服务保障、社会地位保障等。应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并享受职工养老与医疗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直接服务于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各级政府制定有效的扶持政策措施,国家层面应尽快做好顶层设计,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出台配套政策,形成稳定的制度。农业各部门以及财政、人社、发改、土地、教育等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也应积极挖掘本部门的潜力,最大程度地支持扶持新型职业农民。

五、培育体系建设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涉及众多影响因素的重大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有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作主体支撑。从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来看,绝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体,多元力量有序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业教育培训资源不足、机制不完善、条件不配套、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益凸显。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迫在眉睫。最佳方案是充分发挥农广校五级办学体系的优势,加强全国农广校体系建设,使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因为,农广校具有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理解农民办学优势,具有把农民职业教育办到基层去的丰富经验,最适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机制。虽然有的地方农广校办学条件相对薄弱,但他们积极创新办学模式深入乡村尽力为农民服务。同时,农业部一直强调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2013年又专门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进行部署,有力促进了农广校体系的建设,多数农广校已成为当地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扛起了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大旗。因此,应重点依托各级农广校,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农民教育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迅速构建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一要构建以农广校为基础依托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各级农广校基础条件建设和功能建设,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二要构建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支撑的专业化、多元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统筹协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规划、计划、规范、模式等基础支撑。三要构建县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N+X”基础平台。“1”是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的县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N”是以县级农广校为骨干的多个功能和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机构, “X”是建在特色产业专业村、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链上的现场教学及实训基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奠定坚实基础。

以上五个问题,遴选确定培育对象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前提,抓好教育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础,搞好认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抓手,加强政策扶持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保障,强化培育体系建设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支撑。如果有一项处理不好,则会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全局,务必在工作实践中认真把握。

新型职业农民讲话范文第2篇

2012年中央首次提出了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也标志着我国农业从事人员的身份开始向职业型方向转变。近几年来,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 随之暴露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给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带来不少困难, 从而限制了传统农业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关阐述:

1.1 农业职业院校的数量减少

虽然农业发展不断加快, 但是近年来因为社会地位以及收入水平的关系, 学习农业专业类的人数却越来越少, 导致部分农职院校招生不足, 甚至有些院校无法正常办学, 从而使得农业职业院校的数量不断减少。从相关资料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末, 中国的各类农业职业院校数量还有500余所, 但随着近些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农业职业院校数量仅剩下200余所, 下降速度和数量非常惊人。

1.2 农业职业院校农业专业减少

在本身农业职业院校数量下降的背景下, 农业类专业的数量也在下降。此外, 我国农业职业院校的招生多以农村生源为主, 这样导致各大农业职业院校的招生数量不断下降, 涉及农业类的专业招生愈加困难。这样进一步导致了各农业职业院校对原有的涉农专业的师资队伍培训、学生实习实训的投入大为缩水, 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专业技术技能不足。

1.3 农业职业院校的农业服务与农业一线相脱离

知识技能要服务于生产实践。因为缺少对涉农专业的投入以及关注度, 导致一些农业职业院校的教研活动与实际的农业生产一线相脱离。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 缺少农业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 对这种实践性特别强的农业专业教学非常不利, 严重脱离实践教学, 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知识体系过于理论, 缺乏实践。此外, 很多农业职业院校对农民的农业技术服务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过多的偏向理论, 缺少有实际经验, 会技术的农业“专家”。

2 对农业职业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

要获得农业职业院校的持续发展, 真正做到、做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做贡献。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2.1 树立先进的农业职业院校教学理念

在当前的教育行业来看, 农业职业院校主要分为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无论是从哪个层次上讲, 教育都应有自己特有的先进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培养目标。相比于农业类高等农业职业学院, 中等农业职业院校在办学和教学以及科研等方面都比高等农业职业学院缺少相对发展的优势, 在这种背景下, 中等农业职业学院更应当要重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 探讨并发展先进的中职农业院校办学理念, 特别要注意在入学初始阶段就要引导学生树立学农、务农、爱农的农业生产理念, 树立新型职业农民的素养, 为以后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发挥积极作用。

2.2 切实做好对学生的培养教育

农业职业院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所以在教学培育中就要重视学生的农业知识的运用。仅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对于实践操作性极强的农业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学校需要进一步做好并加强实践技能的培训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要切合实际农业发展需求, 如此一来便能使得学校培育的学生适应农业发展需要, 真正懂理论, 会操作, 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

2.3 发挥农业职业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中作用

农业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从发挥自己的教育培养作用, 与地方农业建立起长期的合作机制, 为新型农业职业农民服务, 多层次、多形式为地方输出农业人才。

结束语

农业职业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对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在现阶段农业职业院校虽然发展存在诸多难题亟待解决, 但与此同时, 各个院校都应注意到农业发展是国家重任。因此, 作者在此建议农业职业院校要在发展中不断改革, 从多方面健全院校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明确教学目的和方向, 完善院校建设, 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

摘要:农职院校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场所, 也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可缺失的措施, 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意义深远。本文旨在指出当前农职院校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问题, 同时提出农职院校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农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新型职业农民讲话范文第3篇

2015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夯实现代农业基础”“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中, 使“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由此可知, 在新时期农业事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 认知新兴职业农业培育下农民在线学习的重要性, 掌握农民在线学习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有效改善至关重要。

2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新兴职业农民指一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政策性概念, 主要是指以农业为职业, 且具备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 在农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的现代化农业从业人员。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 新兴职业农业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更要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 会经营, 能够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建设等责任, 具备现代化观念。

2017年由农业部颁布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 通过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由此可见,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已经不是单纯的农民知识与素养的培训, 是一个系统化、综合性、复杂的工程, 是对农民多元素养与能力的培养。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视角下农民在线学习需求

远程教育培训作为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发展与普及应用下产生的重要教育培训形式。随着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 农村网络基础设置建设日渐完善, 加之农村手机网民数量的不断提升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表示, 2017年手机网民超过7亿, 其中90%以上为农村手机网民) , 农民素质与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 为农民在线学习提供了可能,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在线学习的物质需求, 使更多的农民原意自主参与到在线学习中去。

在“互联网+”战略发展下, 为迎合时代发展需求, 促进现代化农业的优化发展, 实现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目标, 发展农民在线学习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然要求。而为更高的发挥农民在线学习优势, 明确当前农民在线学习动机需求、行为需求、形式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在线学习工作至关重要。在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中发现, 农民在线学习需求与农民年龄、经济水平等存在密切关联性。就农民在线学习的动机而言, 26~35岁之间的农民侧重于提升自身知识。文化水平, 并期望多赚钱获取更好的生活水平;在学习内容上, 农民更多的期望通过在线学习掌握政府政策信息、农业种植技术信息、农业经营知识、农业市场变化情况, 提升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促进自身优化发展;在学习形式上, 要求内容能够直接指导生产时间, 学习氛围轻松, 教学资源直观形象, 能够激发兴趣的同事, 节约时间与成本。

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视角下农民在线学习问题

从农民主体角度入手, 对其在线学习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到,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下农民在线学习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 信息素养不高, 农民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针对存在的问题更倾向于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而不是利用互联网记性问题的处理, 加之由于多数农民不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使其在学习中干道困难, 从而降低农民在线学习兴趣。其二, 由于在线学习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农民自主学习, 农民根据自身需求在海量的资源中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知识, 进行农业生产经营问题的处理。但是, 由于农事繁杂, 农民在实际生产经营中更多的将精力投入到生产中, 从而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学习, 制约了在线学习的发展。加之我国当前成人教育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 远程教育的交互性与时效性不高, 从而降低了农民在线学习的兴趣。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结合农民在线学习需求, 建议在加强农村在线学习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如开展“信息惠农普及工程”, 提升农村信息普及率, 乡镇光纤入户率。注重在线学习平台的研发, 整合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信息, 如农业技术信息、农产品市场销售信息、农业政府政策解读等, 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制作形象、直观的数字化、虚拟化在线学习内容, 为农民学习提供轻松、自在的环境。此外, 加强农民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完善农村成人教育, 发展社区教育培训活动, 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民学会基本计算机技能, 并为其提供咨询与指导服务。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与“互联网+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 为农民在线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认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 掌握新兴职业农民培育下农民在线学习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改善, 是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开展的重点, 有利于实现在线学习优势的充分发挥, 为我国农业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推进, 传统农业已经进入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民作为农业事业发展的主体, 面对农业现代化发展, 其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综合能力与素养成为关键, 构建适应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的新兴职业农业队伍势在必行。基于此, 本文从新兴职业农民培育视角出发, 在资料分析、实践调研的基础上, 就农民在线学习需求及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几点培育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线学习,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 钮瑗瑗, 胡兵, 屠新虹.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云上智农”河南平台 (“农广通”) 建设与应用[J].农民科技培训, 2017 (8) .

新型职业农民讲话范文第4篇

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领头羊,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力量。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就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体, 就是培育农业现代化的现实和未来, 就是抓住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因此, 在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领域, 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当前, 最重要的就是从国内外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总结好经验和好做法, 结合渭南市职业农民教育的现状和实际, 制定顶层设计, 努力实现渭南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新突破[1]。

2 建立科学的教育培训机制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属于成人教育, 因此, 不仅要尊重成人教育规律, 更要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真正把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做到“学员管理制度化, 课程设置科学化, 培训技能专业化, 运作机制市场化”的最高境界。使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既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又能满足农民个人接受培训的目的和要求。首先, 把职业农民培训班办到每个村镇, 每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合作社、龙头企业, 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参加培训。此外, 建设专门的培训基地, 实现农民长期培训。利用农闲时间和种植关键时期, 对农民进行理论学习、示范基地参观、田间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理论学习可采用开放式、互动式的授课方法, 努力提高课堂气氛, 使学员学习有积极性, 愿意学习, 有所长进。选择教材要深入浅出, 贴近农民的生产实际。其次, 对于种植大户, 应进行系统的高层次的培训, 提升他们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和市场应对能力[2]。再次,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骨干人员, 应以普及合作社知识为主, 培养他们的合作理念, 提升他们对合作社的管理能力, 增强他们采集和利用市场信息的能力。最后, 对于农村经纪人, 应开展市场知识、物流管理、农业法律法规、农产品营销及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使他们成为业务熟练的农村各行业中介。

3 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教育农民是培育职业农民的重要手段, 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就是增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基础设施。现阶段, 全社会都在提倡反哺农业, 国家也下大决心要扶持农业。培育职业农民, 国家应安排专门资金, 这不仅是国力所能及的, 更是农业发达国家在培育职业农民方面共同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渭南市政府的主要工作是配合中央落实号各项惠农政策。此外, 应利用好农业广播电视大学、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学、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农业教育资源;更要整合利用当地一些运行效率低、处于不饱和使用状态的教育资源, 加大资源优势, 构建形式多样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形成完善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全过程、经常化和制度化的教育培训要求。

4 落实并完善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

早在1990年, 农业部就颁布了《关于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 第一次明确提出在农村试行农民技术资格证书《绿色证书》制度。随后又颁发了《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管理办法》, 对“绿色证书”制度的组织管理, 实施范围、对象与技术标准, 培训、考核与发证, 持证人员的使用与管理, 质量检查、监督与奖惩, 岗位规范与标准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由此可见, 在农业资格认证上, 不仅有完善的制度, 而且有法可依。获证农民不但要有能力获得绿色证书, 更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要在农业科技、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等方面, 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要有热爱农业、关心农业, 能够为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的素质和愿望;要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 以及长期从事农业的从业稳定性。如果在农业领域的仁人志士能够格尽职守, 那么“绿色证书”制度就会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职业农民成长就会根深叶茂, 职业农民的队伍就会不断壮大。

5 落实配套扶持政策, 保证农业后继有人

实施“绿色证书”制度是我国培养农民技术骨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加快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方法。但与之相关的现实问题是, 农民获得绿证与生产扶持政策不挂钩, 尽管国家的农业扶持政策频繁出台, 这就使获取绿色证书失去应有的意义。如果把获取绿色证书与农业扶持政策结合起来, 让获得绿证的职业农民优先享有流转土地的经营权, 获证农民就会得到规模经营土地的机会, 最终使宝贵的农业资源顺理成章地交给了有能力经营的人, 紧随其后是财政支持、农业保险、银行贷款和税收减免等各种农业扶持政策接踵而至。这就使“绿色证书”制度本身得以完善, 也激活了培育对象的内在动力, 使获证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农民更愿意投入到培训中。此外, 要树立农民职业平等观念。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 让职业农民能够体面从业, 惬意生活;能够依靠农业获得较好的行业收入, 农业行业收入水平也应达到社会各行业平均水平, 从收入上使农民获得自信、享有尊严。另外, 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给职业农民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 使职业农民获得公平的社会待遇, 增强社会认同感。再者, 把职业农民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增加值, 作为考核市、县、乡、镇各级政府的量化考核指标。如“江苏省提出到2020年, 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比例达到35%”。这种政策激励会极大地调动市、县、乡、镇各级地方政府工作积极性。总之, 只有理顺了对农业投入和从农业获得回报的利益关系, 保证职业农民能从经营农业中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 才能调动职业农民的积极性, 才能保证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才能保证农业生产后继有人, 保障粮食安全和菜篮子安全。

6 结语

缺失职业农民, 是农村的损失, 是农业的灾难, 是农民的不幸;培育职业农民, 是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呼唤、农民的福祉。但凡农业发达的国家, 尽管由于国情和资源禀赋不同, 选择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 但是他们不约而同的遵循同样的法则, 即“重视保证农业后继有人, 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渠道, 保证农民教育培训需求;重视农业经营资格准入, 确保宝贵的农业资源让高素质的农民来使用和经营;重视持证农民的权益保护, 给予持证农民政策优惠, 保证农民的务农积极性。”由此看来, 在培育职业农民方面, 我国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且前景广阔。

摘要:培育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必须着眼长远, 立足当下, 以市场调节为基础,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制订科学规划, 扎实推进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1] 许竹青, 刘冬梅.发达国家如何培育职业农民[J].农村·农业·农民, 2014 (2) .

新型职业农民讲话范文第5篇

1 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 是指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农业经营管理能力, 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 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 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几个特征》中指出:“与传统农民、兼业农民不同, 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一是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 他们充分地进入市场, 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 一般具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和较高的收入水平;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 而且后继有人;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划分为3大类:一是生产经营大户, 如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等;二是农村发展带头人, 如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产业化企业领办人等;三是技能服务人才, 如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水利员、信息员和园艺工等。

近年来, 渭南市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先后组织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培训班。例如, 由政府财政补贴的“阳光工程”培训班、被征地农民实用技能培训班、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实训班、渭南技工学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班等。这些不同的培训班次有的由政府牵头组织, 有的由合作经济组织承办, 还有的是其他组织承办的。这些培训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农民的技能和素质, 实现了预期的培训目的。然而, 瑕不掩瑜, 渭南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1]。具体有以下几点。

2 渭南市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加强职业农民培育;省委、省政府也下发了相关配套文件, 促进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落实;渭南市委、市政府更是做了大量的工作, 各市、县、乡、镇领导干部都在积极行动, 极大地推动了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但有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思想比较保守, 认识不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只图安稳、图省事, 不愿打破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 给自己加大工作量, 更不愿意对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投入过多的人力、财力[2]。看不到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在短期内产生的农业经济效益, 更看不到它对现代农业发展所产生的强大推动力。因而, 在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缺乏主攻精神, 工作中得过且过, 应付差事, 使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成了搞形式, 走过程。

2.2 接受培训的农民文化素质过低

渭南市地处西部落后地区, 也是传统农业地区。在这里, 千百年来, 用传统的行为和方式经营农业生产, 天经地义。因此, 很多农民子女未能很好地完成初中学业, 步入农村社会, 投入农业生产, 导致了初中生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还不到50%, 高中毕业生更是寥寥无几。由于文化水平太低, 学习能力不强, 学习意识又差, 许多接受培训农民对现代农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管理摸式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尤其对理论学习毫无兴趣, 不能把“要我培训”的大好机会转变为“我要培训”的主观理念, 因而, 很难适应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这一人生的再教育学习过程, 给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加大了难度[3]。

2.3 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

在传统农业经济条件下, 由于对农民教育重视不够, 若大的农村, 几乎没有供农民接受农业知识、农业技能培训的专用场地。就是专门的农业学校和农业大学培养的农业人才, 也都毫无悬念地流入了机关、部门或者其他行业就业。即使有像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大学这样专门培育农民的教育机构, 也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农民根本不可能个个都能去参加培训。在这样的条件下, 当然不可能形成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网络教育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更不可能及时跟进。在渭南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 就政府主导的培训而言, 或者是由某个部门牵头, 利用农民农闲时间或种植关键时期, 聘请相关专家现场指导, 组织部分技术骨干培训, 再由技术骨干传授给农民;或者是简单的场地租赁、聘请专家、教授课堂辅导;或者是技术人员现场操作, 农民现场观摩学习等。由此可见, 渭南市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既没有做好长期思想准备, 也没有做好长远打算, 更没有为这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做好扎实细致的基础保障工作, 还只是处在早起发展阶段。因此, 这样的农业教育基础设施根本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更不可能培育出高素质的职业农民队伍。

2.4 资金不足是最大的瓶颈

由于渭南市的经济以农业为支撑, 工业所占比重不大, 渭南市多数人又不善经商, 如果没有政府财政支助, 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就会受到很多制约, 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大的起色。更何况要邀请专家、教授的讲课费、车辆接送运输费、食宿费;农民的培训补贴、交通补贴、食宿补贴;场地租赁更需要一定的租金, 这就形成了一个培训全过程的资金投入。由于各部门经费紧张, 经费不足问题就成了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最大障碍, 也无法保证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长期以来, 在我国, 农民这个概念是和落后、苦难、贫穷分联系在一起的, 农民是我国社会最弱势、最落伍的一部分群体, 而且这个群体的人数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今天, 要使这部分人群接受再教育, 要把他们培育成新型的职业农民, 这不仅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也是我们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

摘要:目前, 渭南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刻。按照中央提出的“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要求, 渭南市委、市政府积极行动, 明确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 以种养大户、农业合作社带头人、龙头企业负责人和农村经纪人等为重点, 以集中培训、田间操作、异地参观和技能考核为手段, 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展开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活动, 为渭南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问题分析,陕西省渭南市

参考文献

[1] 尹凝瑶.新型职业农民待毕业[J].农家书屋, 2015 (8) .

[2] 吴建设.城镇化视野下地市高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位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3) .

新型职业农民讲话范文第6篇

1 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 是人类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个人、民族、社会, 只有不断学习, 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了, 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一次一次地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学习的全民性和终身性。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其知识必须全面、多样而深刻, 决定了必须终身学习。活到老, 学到老, 改造到老是贯穿于人的整个过程中的。不学习, 一个人就难以进一步认识和改造自然, 难以进一步认识和适应社会;不学习, 人类社会难以进入到如此文明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实践无止境, 学习也无止境。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 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常态。农民的发展更是如此。新型农民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目的在于通过学习的途径达到改善生活环境, 提高生活质量, 改变生活方式的目的, 从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农民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 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发展意愿。农民具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就不容易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变革中被边缘化, 获得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性和适应性, 更快地融入到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去, 成为农村社会建设的真正主人。

2 自主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须来自实践。传统型农民, 受传统思想和守业思想的束缚, 加上资金和技术等创业条件的短缺, 市场经营能力得不到锻炼, 创业激情缺乏萌生的动力, 但并不表明他们没有创业的想法, 只是缺乏创业理念的驱动力, 人的欲望本能促使他们想通过力所能及的创业活动改善和改变自己的生存与生活环境, 从而不断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新型农民的创业能力, 是其内生力与外部环境作用共同使然的结果。首先要消除自己不能创业或惧怕创业失败而带来的负面效应的思维定势, 跨出思想的禁锢区, 越过心理障碍, 创业意识就会在创业激情的驱动下产生一系列传动效应, 并付诸于行动, 哪怕从模仿开始, 从做小事情开始, 持之以恒下去, 就会有所收获, 获得成就感。

当然, 农民自主创业, 离不开政府给予的鼓励和支持, 政府尽可能地为广大农民提供创业的平台和机会, 并通过政策引导、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 不断增强农民的自主意识和创业积极性。

3 信息处理能力

农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与信息的传播。农村信息服务为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者们提供及时而丰富的市场信息, 以引导经营者进行科学决策。新型农民是摒弃了传统农民被动接收农业生产信息从而主动寻求农业科技信息的先进者和观念先行者, 并能带动其他人利用现代科技信息走科技致富道路的人。农民对市场信息的关注程度提高了, 就会在经营活动中逐步认识到, 现代科技信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新型农民既有文化又懂技术如果具备科学处理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其经营活动就会如虎添翼。

4 经营管理能力

新型农民必须具有一定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能力。既然要“经营”就要会“管理”。“经营”与“管理”的能力集中体现在经营者的身上。现代农业的生产目标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其关键在于既会经营, 又会管理。以往农民单一从事第一产业的固有界限自然瓦解, 生产加工的第二产业与销售经营的第三产业的延伸, 迫切需要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要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 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和经营内容, 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 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 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只有掌握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技术, 才能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农民要学会经营, 更要不断地学习市场知识, 了解市场行情, 增强市场意识, 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 以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逐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5 承受市场风险能力

市场是有风险的。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性是不可低估的, 农民创业本身就具有相当的风险, 创业过程蕴涵着大量不确定因素因而需要农民自身具有不断抵御风险和承担市场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增强自身抵抗力, 将风险的系数降低到最低点。

新型农民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 其内涵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特征, 新农村建设为广大农民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凭借自身潜在的优势, 定能创造出精彩的人生财富。

摘要:新型农民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农民。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广大的农村在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开展了新一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这一实践活动呼唤着更多的新型农民带领广大的农民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有文化, 懂技术”是对新型农民的基本要求, “会经营”体现的则是能力。新时代特征下的新型农民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在此, 做一点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新型农民,内涵,能力,构建

参考文献

[1] 毛铁庄.美、日“新型农民”内涵浅析[J].经济视角, 2008, 6.

[2] 傅家旺.新型农民培养:目标、途径及政策选择[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1.

[3] 胡立和.素质.农民素质.新型农民素质[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7, 11.

上一篇:信用交通活动总结范文下一篇:校园公德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