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美术教学论文范文

2024-03-17

资源整合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通过对旅游资源整合文献的回顾,采用共生、共享以及包容性增长理论,在分析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现状和目前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从而提出适合北部湾海洋旅游整合的共生、共享以及包容性增长三种模式的组合。共生模式强调一体化进程,分别从旅游资源、旅游主题、旅游形象和旅游商品四个方面进行整合;共享模式是在共生的基础之上加入信息和品牌的共享;包容性增长则是进一步协调区域内的利益体关系,促进区内的公平可持续。三种模式相互补充、相互作用,促进北部湾海洋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北部湾;海洋旅游;共生模式;共享模式;包容性增长模式;旅游资源整合模式

我国旅游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单一的旅游目的地已难以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谋求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成为了普遍的共识。由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非匀质性,目的地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因此,加强区域联合,打造精品线路,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把零散的旅游产业要素组合成一个良好的产业集群,实现以合作促发展,以竞争求合作已经成为国内发展旅游的新趋势。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打造北部湾旅游胜地,成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北部湾拥有良好的海洋旅游资源,对其进行有效整合并实现资源之间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是推动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剂强心针。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主要从区域合作、旅游资源整合的动力机制和旅游企业整合等方面研究旅游资源整合问题。Alberto Sessa(1988)从区域旅游角度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衡量了旅游科学体系的相关因素,对建立旅游区协作体系具有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Fagerce M(1991)从国家之间的政治与经济上的利益目标,研究联合并促进双方旅游业的共同发展。Tazim等(1995)就协调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机制等进行详细阐述。George Lafferty和Anthonyvan Fossen(2001)分析了旅游企业整合的影响因素以及旅游产业的横向整合和跨行业整合问题。Ludwig Theuvsen(2004)关注旅游企业的纵向—体化整合,指出其竞争优势的方式。Virgil Niculaa,SimonaSpanu,Roxana Elena Neagu(2013)通过分析罗马尼亚八个县区的旅游指标,研究分析得出区域旅游发展的合作策略与国家政策具有一致性。

国内学者主要从旅游资源整合涵义、旅游资源整合措施和旅游资源整合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刘战慧(2005)认为,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开发就是对旅游资源所存在的可观差异进行空间识别,突出世界级、国家级和地区级旅游资源的地位,以它们为极点、以旅游线路为廊道构建旅游资源区域体系。喻学才(2006)、李淑娟(2008)和刘军(2011)分别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例,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以桂中地区为例探讨了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方法。王欣、吴殿庭和方修琪(2005)等探讨了旅游资源整合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探讨了实施旅游资源整合的条件和几种基本的模式。颜玢岩(2005)以产业集群为切入点,分析探讨了多种旅游资源整合的模式。肖星、严江平在《旅游资源开发》一书中,将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模式归为五类:风景资源丰富的区域;区位条件好的区域;风景资源突出的区域;风景资源和区位条件都中等的区域;拥有特殊风景资源但区位条件很差的区域。梁明珠、张欣欣(2006)通过泛珠三角旅游资源的分析比较,提出了泛珠三角旅游资源整合模式的构想。王便芳(2010)基于河南省区域旅游业的SWOT分析,构建了河南省旅游资源的整合模式。

综上所述,国外有关旅游资源整合的研究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更多从地理学的角度呈现旅游资源整合。国内学者较多地运用定性、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本文将旅游资源整合研究范围转向我国的西部地区,将研究对象定位于海洋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二、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理论基础

(一)共生理论

共生(symbiosis)作为一个生物学概念最早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他把不同种属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定义为共生。该理论强调种群问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共生思想渗透到社会诸多领域,从一般意义上讲,共生由三要素构成: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共生单元有不同的情况。

共生模式又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关系。从行为方式看,共生模式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从组织程度看,共生模式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关系。共生环境指共生关系存在发展的外生条件。在共生关系的三要素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模式是关键,共生环境是重要的外部条件(袁纯清,1998)。

(二)共享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利益共享的思想。他认为,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共同创造价值,按照各自所创造的价值来分配劳动成果。这是最早在人类研究中关于利益共享思想的观点(叶正茂、洪远朋,2006)。

张子刚、周永红(2004)认为,供应链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成员之间的利益不均衡,只有供应链成员之间信息共享,才能实现各自利益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共享整合模式是品牌、信息、销售队伍、分销渠道、服务设施、交通运输等要素的共享整合。

(三)包容性增长

亚洲开发银行(ADB)在2007年首次提出了包容性增长。胡锦涛同志分别在2009年11月15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会议、2010年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2010年11月13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会议三次倡导,并指出: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中国强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增长的含义(王迎涛,2009)。从本质上来看,包容性增长强调的是提供公平竞争机会平台的、可持续的以及经济环境均衡发展的增长。

三、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整合的基础性分析

(一)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

依据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本文分别从观光型、节日型、休闲度假型、专项型以及体验型五个角度对北部湾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进行分类。

1.观光型。(1)北海市是北部湾旅游圈水路集散重要口岸,以银滩最为知名,海上旅游航线比较成熟,是跨海旅游的首选地。北海拥有“海水、海滩、海岛、海鲜、海珍、海底珊瑚、海洋动物、海上森林、海上航线、海洋文化”十大海洋旅游特色,集“海、滩、岛、湖、山、林”于一体,以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以南珠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兼备。“北有北戴,南有北海”成为现代旅游者的普遍共识。北海海底世界以展示海洋生物为主,是观赏、旅游、青少年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海洋馆。(2)涠洲岛位于北海市南面21海里的北部湾海面上,为广西沿海最大的岛屿。涠洲岛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具有热带、亚热带的陆域生态环境、海洋生态环境、海滨生态环境等多种类型。(3)钦州三娘湾因中华白海豚的大量涌现一跃成为广西最热门的景区,这里聚居着近千只珍稀的中华白海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钦州龙门群岛海生生态公园属于滨海型自然风景旅游区,景区内山环水绕、扑朔迷离、风光旖旎、奇特秀丽,享有“南国蓬莱”。(4)京岛风景名胜区著名的金滩因海滩长、沙细、金黄而得名,除滨海风光优美以外,特色的“京族文化”也极具神秘色彩。(5)江山半岛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年均气温22℃,可谓滨海游览的理想场所。

2.节日型。北海作为北部湾地区首屈一指的海滨度假胜地,有北海国际海滩旅游文化节、极具海洋文化特色的南珠文化展和北海珍珠旅游节。此外,钦州的国际海豚节也备受关注。钦州三娘湾的中华白海豚可谓是“海上的大熊猫”。

3.休闲度假型。北部湾地区拥有“北海银滩度假区”国家级度假区,此外,还有“合浦南国星湖岛旅游度假区”和“防城港江山半岛旅游度假区”自治区级的度假胜地。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提供了旅游方便,带来了海洋旅游的快乐。

4.专项型。此种类型主要是指一些国家科考、科研的地区。北部湾的国家级北海涠洲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就为探寻火山、海岛以及古海洋风暴遗迹提供了珍贵的自然资源。还有位于钦州的六峰山一三海岩风景区的石刻等珍贵遗迹,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发掘历史的材料。

5.体验型。同其他海滨旅游地区一样,北部湾海洋旅游体验型的项目包括有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海上摩托艇、海上快艇等等。

综上所述,北部湾的海洋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了北海、防城港、钦州三个地区。具体海洋旅游资源分布见表-1。其中,北海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尤为突出,尤其是涠洲岛景区,奇特的火山喷发为海洋旅游带上了一层特殊的神秘色彩。另外,北海银滩的海边娱乐项目作为海洋旅游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为游客深入感知海洋旅游带来了不少乐趣。防城港浓郁的人文海洋文化是该旅游地区最大的亮点,探秘京族人的渔业文化以及防城港的历史文化是该地区不同于其他地区海洋旅游资源的优势所在。南宁、玉林、崇左三市身居内陆,缺乏先天的自然优势,海洋旅游资源几乎没有。不过,这三个地区可以作为北部湾发展海洋旅游的经济支撑后备力量,作为向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地的游客接待腹地。为三地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做好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服务设施。

(二)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现有开发模式

1.“点—轴”渐进扩散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点—轴渐进扩散理论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研究员依据中心地理论、空间扩散理论和增长极理论,于1984年提出的完整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关于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的理论模式概括。

南宁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位置,发挥着中心首府的重要作用。同时,相对北部湾其他五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南宁是较高的。在接待国内游客、入境游客方面南宁也位居首位。因此,无论从地理区位还是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在整个北部湾旅游空间的布局上,南宁都是首选的旅游发展核心点。在此基础上,以城市之间的便捷交通连接为轴线,进而形成北部湾的特色海洋旅游带。在整个旅游空间结构构架中,北海是海洋旅游线路比较成熟的旅游地,重点发展滨海度假游、跨国游是主要目标。钦州市的地理位置是“沿边、沿江、沿海”,独特的地理位置扩展了钦州的旅游产品,同时也为钦州发展海洋旅游提供了差异化条件。防城港的海洋历史文化较为丰富多彩,独特的旅游文化产品构成了其优势。

由此可看,“点—轴”渐进扩散实际上是以南宁作为北部湾区域中心,以交通线作为轴,以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地的海洋旅游资源为吸引物,构成北部湾海洋旅游带,共同整合北部湾的海洋旅游资源。

2.基于博弈视角的旅游资源竞合开发模式。区域旅游的竞合研究可以说是提高区域旅游吸引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旅游空间系统形成的地理基础之一。实现区域竞合的条件是:第一,在本区域内拥有相似或者是互补的旅游资源,关键是吸引力要强;第二,基础设施要充分发展,能够解决游客的旅游六要素问题;第三,旅游者对该区域的整体认知程度要高;第四,该区域内的旅游活动可以被大多数的旅游者所接受和参与。

根据以上四个条件,对北部湾的海洋旅游进行分析。第一,从旅游资源的视角来看,北部湾经济区的北海、钦州以及防城港有优越的海洋旅游资源,更重要的是三个地区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海洋的魅力,形成了资源之间的互补。第二,从基础性建设的角度分析,近些年来,北部湾地区的交通便捷性越来越高,有航空港、海港以及高速公路等等,这些交通线路的飞速发展,增加了北部湾地区的可进入性,还方便了六市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第三,从旅游认知度方面来看,北海市在旅游者心目中已经成为可以与三亚并齐的旅游热点城市。在北海海洋旅游的带动下,钦州和防城港也逐渐得到旅游者的青睐。总体来看,旅游者对北部湾地区海洋旅游的认知度很高。第四,旅游业已进入到了“体验经济”的时代,海上的娱乐活动,使旅游者相比其他旅游形式会更喜欢海洋旅游。可见,海洋旅游活动已逐渐取代简单的观光旅游、休闲旅游,被人们所接受。北部湾开展海洋旅游满足“竞合”模式的四个条件。

通过对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两种现有开发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两种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点-轴”扩散理论侧重于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即通过交通线把核心城市与节点城市联系起来,既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又要求节点城市之间形成整合。“点-轴”作为对经济地域格局的描述是准确的、形象的,是大尺度空间上所做的模糊图形,具有空间抽象的特征,作为宏观战略认识和指导实践的思想没有问题,但是作为具体地域建设开发的战略规划,其一般性是有待商榷的。

北部湾地区海洋旅游资源分布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是较为临近的,但是就区内的交通条件而言,并非区内各市之间通达便利。南宁交通条件一流,但是玉林、崇左则相对较弱。海洋旅游资源是该区内的主导旅游资源,但是从对游客的吸引力对比,北海相比钦州、防城港知名度高很多,而外省游客对钦州以及防城港的感知不强。从以上三个方面阐述分析,基于博弈视角的“竞合”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四、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构建

(一)基于共生理论的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共生整合模式”研究

共生是本着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共赢”和“多赢”而进行的,强调的是整体利益,而非单个地区的自身利益,一个区域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仅仅是其成为竞争的基础,但是如果想要更好地发挥资源的优势,就必须与其他地区组合发展,取长补短,产生共生界面。

根据共生理论,如果按照区域系统的基本构成来分,那么北部湾旅游区内的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共生单元;如果按照旅游资源的分布范围来分,那么该区域的海洋旅游资源所跨越的每一个行政区也是一个共生单元。因此,旅游区的产生和发展是完全符合共生的特征以及进化规律的。

北部湾旅游区海洋旅游资源“共生整合模式”应采取一体化共生整合,就是区域内的六市利用天然的地缘、人缘和史缘,并着眼于区域内的长远利益合作,通过对市场的全面预测分析,采取全面的海洋旅游资源整合,即包括形态、空间层次、旅游主题、旅游形象、旅游线路、旅游商品、旅游市场、旅游促销、基础设施、产业链和管理制度等的一体化。这就启示北部湾地区在开发海洋旅游资源时需要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实现海洋旅游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包括客源、旅游品牌、基础设施的共享。完善北部湾地区各区域间海洋旅游资源合作协调机制。建立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介绍网站,及时更新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在内的相关旅游信息,构筑各区间畅通的交通网络,其模式见图-1。

因此,将该地区的海洋旅游资源整合形成“共生模式”,做到共同促进、协调发展,形成一个新的“海洋旅游资源整合体”,最终达到互惠共赢的目的。

(二)基于共享思想的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共享整合模式”研究

区域间的共享有很多种,包括品牌、市场、信息渠道、旅游资源、网络平台等等各个方面的共同使用,为的就是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共用优良的客源市场和信息传播渠道。实现“大旅游”、“无障碍旅游”的形式,方便旅游者,同时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本文将从北部湾海洋旅游的品牌共享和信息共享两个角度来分析该地区海洋旅游资源的整合模式。

1.品牌共享整合模式。陈曦等(2009)认为,品牌共享并不是单纯的旅游产品或线路的经营合作,也不等同于旅游品牌的联合营销,而是旅游地资源、形象、品牌的高度整合。本文参考陈曦等对福建省南靖县土楼旅游区的开发而提出的品牌共享型旅游地分类,按照共享的实现方式、空间分布、资源属性和品牌影响力等4个角度对北部湾旅游区的品牌共享型旅游地进行分类(见表-2)。

2.信息共享整合模式。据世界旅游组织商务理事会(WTOBC)预计,今后几年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地的旅游产品订购,有四分之一将通过互联网进行(肖星、严江华,2000)。那么,应有效规划和推进北部湾海洋旅游内的信息共享、整合优势海洋旅游资源,将科学技术、信息化带入到旅游的各个部门。建立一个北部湾海洋旅游发展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应由政府、旅游企业、相关旅游组织组成,统一整合和发布信息(见图-2)。

(三)基于包容性增长理论的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包容性增长整合模式”研究

旅游资源整合是一个全方位的整合,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海洋旅游资源极易遭到破坏,许多旅游开发企业不顾长远利益,不考虑开发后果,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保证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成本和利益公平,需要“包容性增长”模式来解决。

北部湾经济区各区域之间既有共同的利益,又存在自身的利益。然而,作为旅游开发的各个主体,它们均是有限理性的,那么,就会导致其可能会放大自身的个体利益,从而导致整个区域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包容型增长”要求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整合要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考虑旅游主体、旅游媒介、旅游载体等利益体,坚持“统筹兼顾”原则,运用包括行政、教育、经济等等手段,最终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利益协调平衡的发展局面。

1.保护海洋旅游环境,提倡生态海洋旅游。北海、钦州以及防城港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各具差异和个性,但是都存在一定的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应将北部湾海洋旅游与生态结合起来,挖掘“原汁原味”的旅游产品。北部湾海洋生态旅游构建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通过海陆统筹、区域统筹以及产业统筹来初步形成北部湾海洋旅游生态环境(见图-3)。海陆统筹主要是驱动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与内陆的南宁、玉林、崇左采取“集聚+扩散”的方式协同发展。区域统筹是指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之间要抛弃狭隘的地方主义观念,尤其北海、钦州、防城港要对海洋旅游资源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同中求异。此外,强调北部湾与广西区内其他地方相互交流与沟通。产业统筹是指寻找并选择主要海岛和部分岸线优先发展海洋生态旅游,如可以把北海作为重点海洋生态旅游示范区来建设,带动钦州、防城港的发展。

第二阶段即为实施阶段,首先是海洋环境管理要生态化,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技术手段、经济手段以及教育手段体现。行政手段需要通过建立并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调查并评估海域、海岛、海滨的环境容量来实现。技术手段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技术以及信息网络技术实时对海洋旅游资源进行检测。经济手段包括调动海洋生态旅游开发主体的环保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海洋生态规划纳入到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规划当中。教育手段包括加强海洋保护宣传,注重生态伦理教育,教育人们在海洋生态旅游活动中遵循生态道德,倡导生态文明。其次是海洋产品开发生态化,主要从三个角度实现。一是强调海洋旅游资源的原生性(海洋自然景观),海洋旅游资源文化的独特性(海洋人文景观)。二是强调旅游开发商在对海洋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有保护性意识。三是强调旅游主体的参与性,在海洋旅游体验过程中感受生态奥秘,从而产生保护海洋的共鸣。

2.利益相关者的包容性增长。旅游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发挥整体效应。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单一的旅游景点景区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挑剔游客”的需求,同时,单一旅游地的旅游资源也较为简单,缺乏多样性和新奇性。这就要求旅游地的相同或相近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当中,利益冲突一定是无法避免的,树立区域内旅游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及其政府的各种整体利益观念,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十分必要。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旅游者、海洋旅游投资者(开发商和经营商、非政府组织和国内外捐赠者)、当地社区居民以及政府。针对四个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职责和目标,按照两个维度,即高/低影响力、低/高利益对其进行分类(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北部湾海洋旅游的开发利益群体中,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网,四个利益群体依据不同的影响力和差异化的利益分享,分别在北部湾海洋旅游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则需要他们之间能够形成互惠、协作的关系布局,分别从公共渠道和市场渠道两种途径构成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利益包容性增长脉络(见图-4)。

(四)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整合模式

综上所述,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由共生、共享、包容性增长三种模式共同组合(见图-5)。共生模式强调一体化进程,分别从旅游资源、旅游主题、旅游形象和旅游商品四个方面进行整合。共享模式是在共生的基础之上加入信息和品牌的共享,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区内的“无障碍旅游”。包容性增长则是在共生与共享模式开发上,再进一步协调区域内的利益体关系,促进区内的公平均衡持续发展。

现代旅游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旅游的发展甚至成为一个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单一地区的旅游资源已经很难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和口味。旅游开发商通过分析旅游者的消费动机发现,整合相邻地区的旅游资源才是旅游开发的王道。因此,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的整合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和现有海洋资源开发模式的分析,提出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整合模式即共享模式、共生模式以及“包容性增长”模式的组合,三种模式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构成了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

【责任编辑:汤伟山】

资源整合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社区教育的发展,是新时期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也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立足于社区教育资源的现状,从“统筹领导、多方配合”、举办“教育节”和多方参与三个方面,阐述了社区资源的整合模式,推进社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区教育 教育资源 整合 模式

社区教育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门,对于促进社区发展、提高社区成员素质,起到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是中国教育全面发展的内部需求,强调建设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另一方面,社区教育资源相对比较欠缺,社区教育的发展面临新的瓶颈。社区教育要发展,一是要狠抓落实国家政策方针,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与调整社区教育的内外环境;二是要做大做强社区教育,要坚持以“资源整合”为推动力,实现社区教育资源最优化。因此,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是当前社区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这一需求的推进与实现,建立在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之上,着力于教育资源整合的效果,助推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实践而言,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可以依循以下几种典型的整合模式,优化社区教育资源。

一、资源组织——“统筹领导、多方配合”模式

社区教育资源相对比较薄弱,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于实现资源的有效组织,形成“政府统筹管理、教育等部门协同配合”的整合模式。“统筹领导、多方配合”是教育资源的整合模式,也是社区教育管理的运行与体制模式。因此,为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组织,进而推进资源的整合,应建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管理机构,如“社区教育委员会”,由该社区的党政主要领导同志担任社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并以该区域的社区教育部门为牵头单位,对各部门进行协调。在组织协调的过程中,可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即以社区教育部门牵头,对宣传办、文明办、公安、环保、学校,以及群团组织等部门进行协调,全面部署、监督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狠抓落实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

具体而言,“统筹领导、多方配合”的资源整合模式,强化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但明确各部门职责,是确保整合运行模式落到实处的重要基础。具体而言,各参与部门的职责为:(1)政府、社区教育部门:多方配合的工作形态,强调组织、牵头工作的有效落实。政府作为组织者,社区教育部门作为牵头者,要充分发挥组织牵头作用,确保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社区教育部门要统筹社区教育资源,强化社区教育基础资源的配置,如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满足社区中心学校的教育需求;(2)宣传办、文明办等部门:负责对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各部门的科技、文化及教育等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3)基层社区组织:社区教育部门应强化对所辖社区中心学校的建设,实现对社区内各单位资源的整合。因此,运行机制的构建、“统筹领导、多方配合”的资源整合模式,不仅强化了社区教育整合工作的积极性,而且在资源良性流动的基础之上,依托各方资源的整合,让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助推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举办“教育节”——智力资源整合模式

当前,社区教育的形式多样化,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的构建,可依托“教育节”的模式实现,突出教育资源的优化。所谓的“教育节”,就是充分依托地方教育优势,以“教育节”的活动模式,让教育资源汇聚,进而在良性的资源整合中,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在“教育节”的模式之中,其主体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对辖区内外的教育结构(例如学校)、教育基地(例如德育基地)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因此,“教育节”的整合模式,充分以“教育节”为契机,在教育主题的开展中,辖区内外的教育专家、学校、科研院所,通过座谈等方式,强化教育的沟通与交谈,在拉拢各方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确保优质资源的整合,起到资源优化作用。

从实际来看,江西南昌的西湖区,就依托“教育节”模式,与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举办“论坛”。通过一系列活动(如,名师大讲堂、教育进社区等),让教育节成为推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载体。因此,以“教育节”为载体的整合模式,充分体现了智力资源在社区教育资源中的融入。对于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以“教育节”为整合模式,整合范围有效,且整合效果的体现时间长,对于社区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仍需要抓住各智力资源,并让资源落到实处。

三、多方参与——优质教育资源整合模式

以政府为主导的资源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但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社区教育资源应在“多方参与”的形态下推进,即依托市场化的运行方式,盘活社区教育资源,让教育资源整合更加灵活,更具有活力和推动力。首先,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民办教育产业参与其中,在融入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让优质教育资源的融合,深化社区教育的改革;其次,政府的政策导向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扶持民办教育产业的融入,并对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创造良好的平台;再次,“多方参与”的主体与“统筹领导、多方配合”模式的主体不同,强调政府参与之下,民办教育产业的融入,不仅确保了教育资源整合的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社区教育的新发展。

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下,社区教育的作用也逐步发生变化,无论是成人教育的日益普遍,还是社区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都强调社区教育的新发展,以更好的契合现实发展的需求。多方参与的整合模式,突出了资源的多样化,在优质资源的整合之下,更有助于社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社区教育在中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在新的历史时期,社区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但同时也面临发展的困境,特别是教育资源的薄弱,强调深化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当前,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于充分依托政府的导向作用,通过举办教育活动,以及引进民办教育产业,形成多方参与的整合机制,从而本质上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张炳坤.中心城市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研究——兼论广州市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8(04)

[2]曹玉兰.关于家、园、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研究的几点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资源整合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现阶段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优化美术学科教学,促进美术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美术学科整合

苏联学者伊尔肖夫早在1981年就提出了“计算机是人类第二文化”的观点。使教育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一个以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应用为主的新时代。

麦当尼尔和麦克勒尼说过:“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仅把计算机用来帮助学生获得书本知识和一般性的技能,那么这种新教学技术充其量只能充当一种实现传统教学目标的工具。相反,如果教育者重新组织教学过程,把计算机的使用同那种强调学生认知发罗的培养目标相联系的话,这种技术就能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中发展出巨大的潜力,对学主的学习和智力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大,大部分学生只是把计算机当成游戏机,而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学习兴趣不大。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要结合学生生活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会发现不足,主动地研究探索计算机技术,为其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基础。所以,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研究应该是学校教育研究的必然课题。

在教学中,大胆进行了信息技术与美术结合教学的实验。经过不断探索,笔者发现将信息技术和美术教学结合起来是可行的,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

1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基础

首先,美术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都具有实用性特点,有服务社会的功能。

其次,美术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都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要求。

再有,两个学科都走在时代前沿,都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与美术课的整合有以下好处。

1.1 可以激发学生研究信息技术的兴趣

美术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整合,解决了信息技术学习中操作内容的枯燥。信息技术辅助美术学习、设计、表现,展现了信息技术的强大实用功能,使学生肯学、爱学计算机操作技术。

1.2 为美术创造提供技术支持,增强其时代特色

美术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整合,彌补了学生美术表现技巧的不足,提供了从搜集资料、图像组合,到艺术效果表现的新途径,对释放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也开创了一种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2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中的结合点

结合我在美术和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经验,我逐步形成了一套关于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1)选择与美术学科相关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

(2)根据实践活动进度选择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知识、技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解决困难问题、获得学习乐趣、增强学习信心。

(3)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实践过程是学生自己摸索、反复尝试、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设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动手能力,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想象、创造等高级思维方式,横向或纵向地联系其他学科知识,是一个多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

3 我在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实验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我在进行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实验时基本采用三个阶段组织教学。下面以《传递友情的贺卡》一课为例,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基本思酪和一般作法。

3.1 整合教学内容,做好知识准备

《传递有情的贺卡》一课,我选择用Power Point程序来协助进行贺卡设计为实践内容。首先,我利用自制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Power Point程序的主要功能。在讲授贺卡设计知识时,不仅运用Power Point程序操作引导学生了解贺卡的知识、艺术特色、美感表现方法,还演示了运用Power Point程序制作贺卡(平面)的过程和操作方法。为学生实践做好了知识的准备。

3.2 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不断探索,全面发展

在设计制作贺卡的实践活动中,我根据学生的能力,将练习分成两个阶段:首先是用Power Point程序制作平面的贺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Power Point程序的界面特点和基本操作方法。接着要求制作一个能在网上传递的动画贺卡,目的是让学生深入研究开发Power Point程序的特点功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计算机操作方法。

在第一个实践活动中,学生相继提出在哪里能找到图片?怎样获取图片?怎样绘制图形?怎样剪裁、修改图形?怎样制造自己希望的文字效果?等许多问题。在大约3节课的活动中,我根据学生实践进程,不断渗透美术和程序的操作知识,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探索和创新,学生们都完成了自己独特的平面贺卡设计作业。

在接下来的制作动画贺卡的活动中,我着重介绍了Power Point程序中动画效果的制作方法,并展示一些动画贺卡作品激励学生。有了制作平面贺卡的操作基础,这次学生们的创作速度明显加快。学生很快提出了:怎样插入背景音乐、插入问候声音、插入一段视频?怎样生成能在网上传播的格式等许多综合应用问题。这时我一般采取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掌握的各种程序的操作和知识,集思广益研究综合运用计算机各种功能方法,提高了学生运用计算机的实际能力。

3.3 发现自我价值,享受成功喜悦

在完成作业后,我特地用一节课,举办了学生贺卡作品交流展示会。学生们相互评点、交流经验,大家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激发了继续学习探索的兴趣和信心。

4 我在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实验中的一些思考

4.1 基础知识原理部分的教学内容要保持其完整性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中都是独立的学科,为了保持知识的完整,基础知识和原理的教学内容不能混合讲授。如:计算机的历史、组成,绘画创的原理、技法。

4.2 养成运用信息技术授课的习惯

教师在美术授课活动中,除了制作课件生动地讲解教学内容,还可以在电脑上进行操作示范,使学生了解程序的相关操作方法和应用。同样,在演示计算机操作方法时,不忘以美学观点来设计形象和安排画面。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掌握知识的速度也明显增快,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4.3 教学要跟上时代发展,教学活动要多样多变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出现了新的学习方式和艺术表现方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供了学生社会沟通、自主学习的平台。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方法、学生评价都要围绕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而定。如:学生变讲授为引导,变教授为共同研究。

资源整合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1 找准学生思维的出发点, 大胆取舍教材

间接性是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指思维通过其他事物作为媒介实现对客观事的反映过程, 也是指思维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未知事物的过程。因此, 初中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 其认知新事物的思维能力就越强。基于以上的考虑,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分析自己的教育对象, 他们对哪部分知识更了解, 找准他们思维的出发点, 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出发, 去认知新的知识。

(1) 根据地区的差异来有选择性的选择适合当地教学情况的教材。根据北方和南方的地域差异, 北方和南方的生活环境的不相同, 来选择更适合他们自己的教材。在使用教材的时候, 不要不舍得, 更要找出适合自己的。

(2) 根据城乡的差异来有选择性的选择适合当地教学情况的教材。根据城市和农村的贫富差异, 城市和农村的生活环境的不相同, 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差异, 农村的教材可以取舍掉城市教材的一部分内容, 而找出适合农村教育的教材资源。

2 发挥学生无意注意功能, 大胆补充外部信息资源

集中精力, 即注意, 是初中生心理活动的一个对于对象的重视程度的过程, 其中它包括有意和无意的注意。有意的注意, 就是指的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可以更加集中的来对待, 置身于思考中, 脑筋会跟着问题的思路来一步一步的解答, 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无意的注意则反之, 无意的注意是学生对本来就不感兴趣的内容, 外界强加的行为作用在他们身上, 从而使得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表现出来的是, 精神不集中, 漫不经心, 心不在焉, 更有的学生上来就是直接对其采取拒绝行动。我们在补充外部信息资源的时候, 一定要把学生的兴趣考虑在其中, 不能盲目的根据教师的意向来编排课程, 具体编排过程中要根据以下几个特点:

(1) 针对性。补充的材料所反应的事实还应是比较典型的, 能引起大家普遍关注的。这样更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 地方性。本地与外地的材料, 尽量取本地的;国内与国外的材料尽量取国内的。因为本地的或是本国的材料学生更熟悉, 是建立在学生思维出发点基础之上的。

(3) 来自于生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搜取资源, 因所使用材料来自学生自身的经历或身边耳闻目睹的事, 有亲切感, 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4) 与时代并行。列举的材料所反应的事实, 应尽量是当今时代所发生的事。这样便于学生认识和理解, 同时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也即引进学科最前沿成果。

3 遵循学生逻辑思维特点, 大胆重组教学资源

逻辑思维是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所进行的思维。它讲究严密的逻辑性, 以严密的结构、层次分明的表达受到人们的青睐, 便于人们理解。

(1) 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结构来组合教学资源。比如人教版2002年七年级下第34页至59页, 关于《社会生活的规则》一至三课内容, 从形上看较散, 学生难以理清思路。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大胆地重组。首先, 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规则“是什么”, 教材内容包括“关于规则的故事”。其次, 利用教材中已有材料让学生明白“为什么”, 教材内容包括“生活离不开规则”、“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再次, 很自然地过渡到“怎么办”, 教材内容包括“第二课在规则中自由成长”、“第三课在生活中运用规则”。这样以规则专题的形式, 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把教材内容组合起来, 而不是分“课”来组合, 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到“规则”的学习中。

(2) 按“材料”—“结论”的归纳思维方式或“结论”、“材料”的演绎思维方式来组合教学资源。

(3) 按“大前题”—“小前题”—“结论”这样的组合方式来确定教学方式。在这我们可以以消费的问题作为例子, 首先“大前题”就是每一个消费者, “小前题”就是消费者对于其商品的消费方式, 即商品消费方式, 最后“结论”就是我们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消费态度, 来进行正确的消费。

4 依据学生形象思维特点, 大胆改变教学资源的形式具体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形像或表象所进行的思维

思维的任务和分析综合的过程是用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对“呆板”的“死”的文本材料, 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形式上的改造, 赋之以新的“生命活力”, 必然更有利于吸引学生, 促使学生去思考。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根据教学的需要, 适当引进一些音像资料, 包括学生自己拍摄的生活剪影等。

(2) 利用电脑的功能, 把教材上的文本资料制作成动态的表格或漫画等, 有时还可以适当地加上一些与材料内容形式相符的音乐。

摘要:主要论述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资源优化与整合, 具体如下:找准学生思维的出发点, 大胆取舍教材;发挥学生无意注意功能, 大胆补充外部信息资源;遵循学生逻辑思维特点, 大胆重组教学资源;依据学生形象思维特点, 大胆改变教学资源的形式。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内容精选和整合原则[J].课程, 教材, 教法, 2007 (4) .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基础教育新师资培训指导:初中历史与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 蓝维, 等.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21.

[4] 德罗伊森[著], 胡昌智[译].历史知识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资源整合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数学教学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发展小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本文就网络信息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讨,希望能给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数学教学方法;学习能力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Shandan County Chenhu Central Primary School Gansu Province,China)ZHOU Delan

一、小學数学教学中应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作用

(一)提升教学的趣味性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开辟了路径。尤其是教师可以运用各种生动的视频画面,将知识多元化、立体化。通过遵循学生素质发展的特点,不断制定教学目标和充实教学内容,能对学生进行趣味化强的数学教学。运用网络信息资源,教师可以轻而易举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牵引学生的思维,促动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乐趣。尤其是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学习数学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并以制作微课的形式,向学生讲述重、难点知识,充分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另外,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使教学内容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教师可以从视觉化、听觉化的角度出发,给学生开阔知识视野,拓宽和延伸教学内涵,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敢于探究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从某种层面上看,网络信息资源的运用有着极大的教育价值,它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还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学生在学习某板块知识时,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数学资源,深入研究该知识的变形以及运用方法,通过与其他同学一起研究问题,主动思考数学知识的变化过程,从根本上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促进数学素质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教学虽然变得简单了,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由于一些学校受观念差、资金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没有构建完善的信息化教学体系。再加上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限,以及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研究网络信息技术,从而导致信息化教学模式得不到有效的运用。其次,教师没有重视整合和优化网络信息资源,致使课件制作流于表面形式,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再加上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师依然习惯“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并没有结合网络信息技术,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与数学课堂教学融合不力,信息化教学难以发挥实质性效用。最后,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网络信息资源比较缺乏,难以有效地整合这些资源,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使用较多的信息网络资源设备是投影仪、多媒体黑板等,这些教学设备都是比较常见的。目前,还有很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地结合信息化手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网络信息资源运用的方法策略

(一)加大各项投入力度,创设网络信息环境

基础的网络设施建设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网络信息资源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所在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只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才能使信息化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水平以及效率往往都是受到基础设施因素的影响,要想做好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必须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必须完全隔绝掉因为网络信息基础建设影响到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的开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展开,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大投入网络信息资源。学校方面要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不断完善建设所使用的网络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基础设备等,保证小学数学的信息化课堂教学能顺利展开。

学校的领导者应对网络信息教学加以重视,进一步对网络信息教学投入预算经费,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建设得更加完善,使小学数学信息化课堂展开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首先,学校应加大对信息化教学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通过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尽可能多地购置教学设备和信息技术,不断地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数学教学奠定基础。其次,学校应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要求,创设新型的教师培训机制。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升教师的职业精神以及教师教学的创新能力,确保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学的稳步发展。通过统筹各种教学资源,发挥教学制度效用,不断搭建属于自身的教学和学习平台。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数据库,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整合和优化网络信息资源,从而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功能和效用。

(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优化数学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教师需要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体驗实践数学的快乐,感悟数学知识的用法。首先,教师应做好备课工作,通过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增进视频课件的效果,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提升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习能力。

(三)应用网络信息资源,创设自主学习模式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更热衷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提升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教育趋势的带动下,教师开始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发挥网络信息资源的教学效用,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使学生在主动学习和思考中汲取和积累更多的数学知识。

(四)巧用网络信息资源,构建生活化教学课堂

从某种层面上讲,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学法,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认知数学规律,以及找寻解题方法。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可以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以网络信息资源为教学手段,不断增进学生的生活意识,促进学生在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

四、结语

总之,为了发展学生数学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教师需要依托网络信息资源,创新更为实用的教学方法,通过给学生创造更为开阔的学习空间,以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多方面夯实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瑞霞,周金芳.网络信息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03).

作者简介:周得岚(1981.06-),男,汉族,甘肃山丹人,大专,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网络信息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责任编辑  李  芳)

资源整合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为网络学习者提供更多浏览选择的同时也增加了资源检索的难度,如何优化和组织网络学科资源,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资源导航,是现阶段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文章基于语义Web来描述学科资源及其之间的语义联系,应用知识地图整合、显示其语义联系,为学习者呈现形象、直观的学科知识结构,提供高效、智能的资源呈现和导航服务,实现学科资源的精确定位,促进学习者对学科知识的查询、理解与整体把握。

【关键词】语义Web;学科知识地图;本体;学科资源本体模型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教育的普及,使各种网络教育资源急速增长,学习者在浏览时往往会迷失在资源海洋中,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学科资源,本文用本体为学科资源提供一个统一的规范模型,基于语义来描述学科资源及其之间的关系,保持相同资源语义上的一致性,并用知识地图对网络资源进行重组和整合,直观、形象地描述了学科知识的结构,提供结构化的学科资源目录,方便学习者对学科资源的检索和浏览。文章详细介绍了基于语义Web的学科知识地图建构的架构、基于本体的学科资源模型的表示和存储、语义学科知识地图建构的工具、方法、步骤等内容,初步探索语义Web技术和知识地图在学科资源建设方面的应用,为学科资源的整合、应用、共享与结构化呈现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一 相关理论

1 知识地图及其建构

知识地图 (knowledge map),又称认识地图、认知地图[1],最早是由布鲁克斯(B.C.Brooks)提出的。它通过对知识、概念等进行组织、描述,绘制成以各个单元概念为节点的知识图,并通过可视化技术来显示知识的有机结构。作为知识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知识地图描述了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获取途径,不仅能够表示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帮助使用者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要的知识,还能对学习资源进行导航,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知识地图一般分为程序型、概念型、能力型、社会关系型四大类[2]。概念型知识地图主要以组织或系统便于共享的通用术语、主题对知识内容进行分类显示,并划分知识间的层级关系,存储关联知识文档之间的链接,提供知识向导。[3]

目前的概念型知识地图大多是面向应用的,主要用于指示知识的位置,无法对学科间的关联进行语义表达,基于本体的知识地图不仅能语义描述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以语义知识网的形式展现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习者直观、清晰地了解学科之间的联系,还能实现学科内容的共享、互操作和动态更新。本文建构的学科知识地图就是基于语义的概念型知识地图。

2 语义Web及其技术

语义Web是Berners-Lee于2000年12月18日在XML2000会议上正式提出的[4],旨在使Web上的信息具有计算机系统可以理解的语义,从而更好地帮助计算机之间以及计算机与人之间的协同工作。也就是说,它使现在的Web成为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通过对Web上海量的异构信息进行有效地分类、继承、集成、复用、协作和管理,实现资源的共享、兼容,使用户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到需要的信息,为我们提供动态的、智能的访问和导航。

本体作为RDF(S)的扩展和延伸,用于描述应用领域的概念、概念之间丰富的语义关系,解决语义表达、信息共享、语义理解、知识重用等问题,是现阶段语义Web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中应用语义Web和本体来语义标注和描述资源的概念、属性及资源之间的关系,消除学科知识的二义性,实现学科资源的共享、重用,建构基于语义Web的学科知识地图,为用户提供、呈现基于语义的学科资源导航。

二 基于语义Web的学科知识地图的建构过程

1 学科语义知识地图架构图

图1是学科语义知识地图建构架构图,架构图由资源层、语义层和显示层构成,资源层存储的是实际的学科资源,语义层通过对学科知识进行语义定义、描述、标注和整合形成学科知识本体模型,显示层以网状结构呈现学科知识节点间的关联,把基于语义的学科知识地图可视化地展示给用户。其中,语义层作为语义表达学科资源和定义资源间语义联系的模块,是实现学科知识地图语义呈现的关键。

上图中,资源层通过对数据库和网络中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和隐性知识进行关键字提取等操作,来完成对学科资源的预处理。语义层通过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语义定义、描述和标注,建构各学科的学科本体库,然后根据学科间固有的联系,对各学科本体库进行语义整合和合并,将原本异构的领域本体联系起来,形成学科资源本体模型,显示层将学科本体模型映射为知识地图,并将各学科本体间的语义关联也映射到本体知识地图中,用可视化技术全局呈现学科知识地图的关系网络。

2 学科资源本体模型

为了便于学科知识和资源的整合、更新,整个建构过程动态地组织资源,并采用知识点作为资源描述的基本单位。每个知识点指向若干个相关的学习资源,包括HTML文件、PPT、视频、音频及其它形式的学科资源,这些学科资源按照相关性和存储格式的不同来存放。若干个相关度大的知识点的集合构成子内容(例如“章节”),而若干个子内容组成一个学科内容(例如“课程”),各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按学科内容之间或学科课程的相关性等参数来记录的。每个知识点有属性及其属性值,如知识点标号,知识点主要内容、知识点的呈现方式(PPT、HTML、音频、视频等)、知识点要求的掌握程度(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记忆、理解、应用)、知识点采用的教学策略(协作、合作学习等)等属性。知识点之间也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如包含关系、前验关系、后继关系等。总上所述,一个学科知识点可以看作是一个11元组:(A,B,C,D,E,F,G,H,I,J,K),其中:

A:知识点的标识号,模型中每个知识点的编号是唯一的,用来识别知识点;

B:知识点关键字集,可用于检索本知识点的关键字集;

C:知识点的说明部分,概述本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及本知识点在学科课程中的重要性,便于学习者浏览和查询学科内容;

D:知识点的描述部分,指向知识点内容文件的指针;

E:知识点关系,描述本学科知识点与其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包括:

先验关系:学习该知识点需要掌握的预备知识点;

后继关系:本知识点可以作为哪些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

包含关系:在本知识点中包含了哪些知识点;

相关关系: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先验、后继、包含等关系,也可以是属于同一个子内容或学科内容的除以上关系外的知识点;

F: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和呈现方式,知识点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资源的呈现方式,包括PPT、HTML、音频、视频等分类;

G:知识点的示例部分,指向知识点的示例文件的指针;

H:知识点的测试部分,对学习本知识点的学生测试其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试题集;

I:该知识点要求的掌握程度,包括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由此可以作为划分通过阈值的依据;

J:进入阈值,只有当所要求的先验知识点的加权平均得分不小于进入阈值时才允许学习该知识点;

K:知识点要求达到的目标,包括记忆、理解、应用等值,用于指示该知识点所要求达到的认知能力的层次。

本文中的学科资源语义模型用网状结构来存储,如图2所示,采用这种存储方法,不仅对学科资源和知识点间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描述和呈现,体现出各学科资源和知识点间承上启下的关系,又照顾到各学科、知识点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保持学科结构的系统性,也方便学科知识地图直观、形象地呈现,为浏览者从全局上、总体上掌握学科内容提供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智能化的学科内容、资源导航。

三 学科本体知识地图建构方法及步骤

1 本体知识地图建构工具

本体的编辑和建构工具很多,经过分析、比较,本文选用Protégé作为本体描述和知识地图呈现的工具。Protégé作为斯坦福大学开发的一个开放源码的本体编辑器,支持多重继承,提供对新数据的一致性检查,与其它本体编辑工具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

(1)界面风格与普通Windows应用程序风格一致,易于用户操作。Protégé提供了一个图形化的界面用于建构类、属性和关系,本体结构以树型的层次目录结构显示,使得用户可以更加专注于概念层次上的本体模型构建。用户可以通过点击相应选项来编辑或增加学科类、学科子内容类、属性等本体元素,能直接对本体进行检查、浏览、编码和修改,也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查询服务。

(2)是一个可扩展、跨平台的工作环境,模块划分清晰,提供完全的API接口,用户可以在Protégé中插入插件扩展其功能,如插入RacerPro来扩展推理功能。插入可视化插件,如OWLVlz、Ontoviz和TGVlzTab等,来生成和显示基于本体的知识地图和学科结构。

(3)支持具有JDBC1.0驱动的数据库,便于学科资源和知识地图的导入和存储。

(4)支持本体语言对本体进行输入和输出,并且可以免费下载使用。

2 本体知识地图建构方法与步骤

本文用Protégé作为学科本体知识地图建构和呈现工具,具体建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确定学科知识地图的范围。根据学科应用的专业领域、面向的学习者来确定学科知识地图的领域和范围,并根据领域范围对学科内容和资源进行收集整理,通过对相关领域材料的收集、分析来确定资源范围中所包含的学科类、学科子内容类及知识点类。

本体分析。确定学科领域内知识点、术语的概念、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并用领域内的标准术语对这些概念、属性、关系进行定义。如定义学科内容和知识点的属性,包括知识点的标识号、关键字集、说明部分、描述部分、测试部分、知识点要求的掌握程度、知识点要求达到的目标等。定义学科之间、内容之间、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包括先验关系、后继关系、包含关系、相关关系。

建立学科资源本体框架。基于以上的本体分析,对学科知识进行本体描述和分层,创建学科资源模型的层次框架。由于OWL广泛的定义词汇、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功能,如类型之间的不相交性、基数、等价、枚举类等,并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所以本文选用OWL语言来描述学科资源本体。文中采用从顶到下的方法建构资源本体框架,并在创建本体框架后,为学科资源模型添加属性和实例,即为创建的学科内容类添加实体资源,为类属性添加属性值。

生成知识地图。利用Protégé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和可视化插件OWLVlz、Ontoviz、TGVlzTab,根据用户的需要生成各种视图,呈现学科语义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评价。从准确性、清晰性、一致性、完善性和可扩展性等多个方面对本体知识地图进行有效的评估,并对知识地图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

图3和图4应用Protégé依据以上建构语义知识地图的步骤,建构基于语义Web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地图,并用TGVlzTab插件呈现资源的结构、属性、关系的网状图。

四 结束语

语义Web和知识地图作为资源定义、知识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在资源描述和开发中已有应用,本文把二者结合起来,建构基于语义Web的学科知识地图,不仅为学习者提供具有语义关系的学科资源结构图,而且通过本体对学科资源及其关系进行定义,实现资源的结构化存储和互操作,为学科知识地图的构建、维护和呈现提供基础。本体的使用减少了学科资源的重复建设和表达歧义,实现了资源的共享、重用。

参考文献

[1] 杨曦宇.知识地图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07,(3):

133-136.

[2] 李丽,陈丹华.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地图的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0,(5):3-5.

[3] 郑方林,王以宁.知识地图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0,(1):75-76.

[4] 宋炜,张铭.语义网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刘凤娟.基于语义网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中领域模型的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年硕士毕业论文,2007.

[6] 尉迟文珠.浅谈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资源知识地图的创建[J].天津电大学报,2009,(3):22-24.

The Construction of Semantic Web-based Subject Knowledge Map

SHI Lei

(Distance Teaching Center,China Central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1,China)

收稿日期:2011年4月1日

编辑:红叶

上一篇:资本主义文化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课堂教学美术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