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同富裕的论文题目范文

2023-10-29

关于共同富裕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基于老年教育场景的未来社区打造共同富裕基本单元路径研究

3、宁波发展新使命,绘就共同富裕

4、助力共同富裕:中国企业战略的再思考

5、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引下的共同富裕路径探索

6、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方向性意义

7、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促进共同富裕

8、下姜: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9、跨境电商赋能共同富裕的逻辑辨析

10、为通往共同富裕“修路筑桥”

11、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同向同行的历史逻辑、价值耦合及实现路径

12、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

13、“国家林草装备科技创新园”落地浙江 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14、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15、迈向共同富裕: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16、基于模糊物元法的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

17、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18、共同富裕视域下的“两社联动”路径探索

19、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20、共同富裕关键在于授人以渔

21、促进共同富裕?推动教育普惠发展

2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当代启示

23、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之“美丽浙江”的实现路径

24、试论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向的“嘉善模式”

25、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6、智能议事助推共同富裕

27、奋力投身共同富裕变革性实践

28、助力共同富裕 彰显人大担当

29、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

30、共同富裕视角下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治理

31、让科技创新更好支撑共同富裕

32、中职学校“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

33、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

34、共同富裕理论基础与实现路径探析

35、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看共同富裕的底层逻辑

36、对浙江金融推动共同富裕的探索和实践研究

37、区域联动推动共同富裕的富阳实践

38、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39、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促进共同富裕

40、传统手艺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41、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共同富裕

42、共同富裕目标下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研究

43、共同富裕 共享美好成果

44、共同富裕治理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45、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46、乡村振兴对共同富裕的作用和意义

47、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助力共同富裕的现实思考

48、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纪检干部如何更好作为

49、勇担使命 塑造变革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建设

关于共同富裕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邢万里:为了家乡的腾飞之梦

3、“团团直播”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4、构建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体系 争当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

5、创建学习型组织 打造知识型团队

6、慈善事业制度创新的三次分配效应研究

7、论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思想

8、践行群众路线要以先锋模范为镜

9、论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的根本优势

10、毛泽东社会主义公平观及其当代启示

11、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百年追求

12、十九大报告的“新”概念

13、奔走在共同富裕的乡村小道

14、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共同机遇与共同发展

15、用“辛苦指数”提升老人们的“满意指数”

16、下姜: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17、20201年9月刊学习时间

18、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实现共同富裕

19、青年志业:浙江省第八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

20、走下去 写出来 履忠诚

21、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党建工作之我见

22、政府为创业埋单,“看广告更要看疗效”

2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经济伦理学分析

24、由休漠之“应该”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25、农村青年职业化教育的问题及出路

26、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国梦

27、嘉善共青团:做共同富裕的青春先行者

28、“2021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浙江温州正式开幕

29、体悟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

30、共同富裕 因AI而能

31、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探微

32、邓小平民本思想的研究

3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多维思考

34、打造“浙里安居”名片 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35、以“山中青年”为抓手 打造“寻、培、用”一体化青年人才培育生态链

36、城乡融合、要素流动与乡村振兴

37、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生动诠释

38、慈善组织要善于引导感恩思想

39、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明显成效

40、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双提升的路径研究

41、在“幸福嘉”里续写共富典范精彩

42、互联网公司的千亿“共同富裕”基金怎么花?

43、青年是扶贫开发中的生力军

44、理论宣讲走基层 青春建功助共富

45、共同富裕语境下松阳艺术乡建会展策划对策研究

46、职业教育类型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的逻辑、纽带与路径

47、山东一社区免费送适婚青年婚房

48、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实现共有共建共享

49、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内容论析

关于共同富裕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不断加强和改进人大财经环资工作

3、基于共同富裕视角下乡村振兴的新思考

4、宗旨:坚守初心的为民本色

5、共同富裕示范区,为什么选择浙江?

6、落好“两子文化”发展先手棋

7、红色研学:党史学习教育的路径设计

8、嘉兴共青团:奔金色生活 创“青春四城”

9、乡村共富数浙江 全国家宴看宁波

10、共青团参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专题调研报告

11、守好“红色根脉”打造“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12、学史明理守初心忠诚担当共奋进

13、以文融城绘蓝图 以文筑梦润人心

14、“浙里安居”共享美好

15、迈进亚运年,杭州等你来

16、问道西湖美 铸新“汉阳树”

17、关心破解青年民生“关键小事”推动形成“青年发展型省份”建设强大合力

18、走好共富路 答好新考卷

19、高位谋划系统集成 精准务实突出重点

20、职教集团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21、用数字技术推进养老业发展

22、目标引领 体系支撑 聚力打造人民有感的冷链物流体系

23、长三角城市群的新成绩单

24、以守好红色根脉扛起历史使命的政治自觉 更好发挥人大和人大代表作用

25、打造共同富裕的美丽乡村样板

26、奋力投身共同富裕变革性实践

27、人民日报:共同富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28、推动农旅文融合 促进乡村共同富裕

29、聚合“三力”,加快推进农村共同富裕

30、2021侨界精英创新创业峰会在杭举行

31、提升全省千万亩森林质量 构建美丽浙江

32、率先建成高水平均衡化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33、浙江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路

34、产教融合育人才 提质培优促发展

35、凝聚示范区建设磅礴力量

36、以履职实效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37、“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38、全社会用电量大幅增长凸显我国经济韧性和活力

39、千家基地拓研学千名专家进校园

40、从阿文说起的浙江故事

41、历史性时刻!首个“共同富裕示范区”花落浙江

42、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及推进路径

43、融入区域发展的学分银行建设:逻辑、难点与路向

44、换届年,省委书记给“县官”传授为官之道

45、在助力共同富裕的新进程中加快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46、品唐诗气象,呈浙东气韵

47、文化馆服务弱势群体的对策思考

48、“国家林草装备科技创新园”落地浙江 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49、浙江,方兴未艾的“艺术乡建”

关于共同富裕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关键词〕税收制度;邓小平;共同富裕;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

〔作者〕周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副研究员,北京10008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包括“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①。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提出:“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②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再次重中,要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③。当前,在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奋力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应当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7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32页。

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注意推进共同富裕。把共同富裕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高度的邓小平,围绕共同富裕的实现进行了大量深刻的思考,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其中,有一个方面一直未得到充分关注,这就是邓小平通过税收制度改革推进共同富裕的思考与实践。

一、革命生涯前期邓小平对税收制度与人民生活关系的认识

改革税收制度包含在共产党人改造社会的最初方案中。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提出“在最先进的国家”采取变革生产方式的措施,第二位就是“征收高额累进税”。①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建设红色政权时即着手建立不同于旧社会的新税收制度。在参加革命工作的早期,邓小平对税收制度的认识主要来自理论经典、中央文件和党内同志的著述。比如,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通过的《政治决议案》和《土地问题决议案》分别提出“取消一切政府军阀地方的税捐,实行统一的累进税”②和“设立单一的农业经济累进税”③。当时虽然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秘书长留守在处于白色恐怖中的上海,但他对党首次提出的这项全新税制有所了解,并很快在领导军事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实践中切实地认识了税收制度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1929年,邓小平赴广西领导百色起义,按照他的部署,当年12月11日颁布的《中国工农红七军目前实施政纲》提出“取消一切政府的捐税”,“实行累进税,并由苏维埃政府制定标准”④,并在起义后建立的右江革命根据地落实了累进税制。例如,在农业税方面,以家庭为计算单位,按各人年生产量缴纳5%,有余粮的按累进原则征收,标准为有余谷50—100斤者,征收40%;100—300斤,50%;300—500斤,60%;500—1000斤,70%;1000斤以上,特别征收。⑤在工商税方面,除累进征收营业税,还对过境鸦片课以累进重税。当时,这些对新税制的实践在全国来说也是比较早的。

进入中央苏区后,邓小平先后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中共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等重要基层领导职务,管理税收是他的本职核心工作。苏区税制随着革命发展而持续变化,基本过程是由分散走向统一。1931年11月,在瑞金召开中华工农兵苏维埃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3页。

②《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79页。

③《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22页。

④《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57页。

⑤《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资料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39页。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制定宪法,宣布“取消一切反革命统治時代的苛捐杂税,征收统一的累进税”①,同时形成的《关于颁布暂行税则的决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都对税收制度作了具体规定。统一累进税以法律形式在苏区全面建立和实行,并根据革命战争的需要不断调整,这是中国税制的一次重大改革。邓小平所在的中央苏区设定了起征点和累进税率,如农业税以一家人均收获干谷4担以上开始征收,4担征税1%,5担2%,6担3%,7担4%,8担5%,9担6.5%,10担8%,11担9.5%,12担11%,13担12.5%,14担14.5%,15担16.5%。②邓小平是新税制的执行者,也见证了苏区群众对新税制的拥护。毛泽东曾说:“苏维埃采取统一的累进税法,乃是世界上最优良税法。”③

邓小平对税制改革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经过长征、应对抗日战争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北方重新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实行的税收制度与中央苏区有所不同。邓小平1938年1月调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2月即部署晋冀鲁豫根据地创建工作。到抗日战争胜利时,晋冀鲁豫已成长为拥有县城100余座、人口近3000万的大根据地,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的邓小平是主要领导人之一。这一阶段邓小平的经济建设思想逐渐成熟,他在激烈的军事斗争中冷静地提出:“现在我们要扩大军队,保证军队供给,这与根据地人民的负担是有矛盾的”,“一些超过可能的规定和制度应取消,因为这会消耗民力。大家应该清查出这些不合理的制度,立刻或逐渐取消之”,“如果我们知道这是人民的财富,就可以想得通了,否则就会增加人民的负担,忽视长期打算”。④他认为“历史上最大的病政之一,是村款的浩大”⑤。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晋冀鲁豫根据地“实行了以县为单位统筹统支的办法,规定村无派款权,改革了这个病政”⑥。他还提出:“我们的税收贸易政策,是采取‘对外管理对内自由’的原则”,“我们把税收和贸易两个部门,置于工商管理局的单一领导之下,用严格的税制来保护根据地的经济,并使对敌斗争容易得到胜利”。⑦

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主要区域,1938~1942年实行的税收制度是合理负担,1943~1948年则改为统一累进税。邓小平对促成该项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合理负担原是抗战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提出的,基本方法是把村和户按财

①《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51页。

②《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73页。

③《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19页。

④《邓小平军事文集》第2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3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3页。

产分成11和19等,分级摊派款项。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比以前的按田赋摊派好,同意采用,还针对其方法笼统、标准模糊的问题,根据实际多次修订细则。实践证明当时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但实行几年后其缺陷已比较明显,主要是按财产征税不如按收入征税合理,负担户口过少,累进率太快,中、富农负担较重。对此,刘伯承和邓小平一起遵照中央精神作出规定,严格限定负担面不能少于总户数的80%和各户负担总额不能超过本户收入的30%。①1941年7月,邓小平致力筹建的统一全边区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晋冀鲁豫区临时参议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议定在边区推行统一累进税。他表示:“边区临时参议会通过的统一累进税办法,将于今年在太行区实行,这更确实照顾了各阶层的利益,负担面有了扩大,完全符合中共中央规定负担人数达到总人数百分之八十的政策。统一累进税实行以后,不仅可以进一步奠定财政的基础,而且必然提高各阶层的生产热忱。”②

此后晋冀鲁豫派出代表前往率先实行统一累进税的晋察冀边区考察,并选择几个村庄进行试点,再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新的税则草案,送中共中央太行分局审查。根据时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分管财政工作的戎子和回忆,太行分局书记“邓小平同志亲自逐条审阅并作了一些修改,边区政府即于一九四三年四月正式颁布”③。在最难确定的累进税率问题上,《晋冀鲁豫边区统一累进税暂行税则》最后规定,取消原来的直线上升,而采取抛物线形上升的办法。这个税则有计算方法过于复杂等缺点,但以“钱多多出,钱少少出”④为基本原则,使人民负担更趋公平合理,能有效调动群众生产和纳税积极性。据统计,1942年边区群众人均负担2.9斗小米,占人均总收入的16.96%;改行统一累进税的1943年,人均负担1.63斗小米,占总收入10.5%。⑤1942年和1943年太行区遭遇多种自然灾害,税款中的相当部分又以救灾款的形式返还群众。

统一累进税制在晋冀鲁豫边区全面实行数年,期间进行过修改和补充,总体效果良好。到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根据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区的经验,起草了华北区农业税暂行税则草案,中央十分认可,批转各解放区参照执行。中央还于1947年发电指出:“过去各解放区对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还缺少深刻认识,重财政轻经济的现象尚相当普遍存在,晋冀鲁豫的情况要好些。”⑥

通过实行包括统一累进税制在内的合理经济政策,晋冀鲁豫根据地人民的生活

①戎子和:《晋冀鲁豫边区财政工作的片断回忆四、合理负担与统一累进税》,《财政》1984 年第3期。

②《鄧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3页。

③戎子和:《晋冀鲁豫边区财政工作的片断回忆四、合理负担与统一累进税》,《财政》1984年第3期。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2页。

⑤齐武:《晋冀鲁豫边区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第256页。

⑥戎子和:《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简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第9页。

得到明显改善。根据边区政府调查研究室对7个村4415户的调查,1942年总收入折米38832石8斗2升,人均2石2斗1升;1943年总收入47325石3斗3升,人均2石9斗;1944年总收入56344石2斗9升,人均3石3斗7升。①

在进行税制改革实践的同时,邓小平形成了“贫的变富,富的更富”的经济思想。1944年11月21日至12月7日,太行区在山西省黎城县南委泉村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表彰军事和经济战线的先进人物,规模相当大,实际是对根据地建设的一次检阅。同年12月6日,主持八路军前方总部和北方局工作的邓小平在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中共中央土地政策的具体表现”,“环节有三个,首先是扶助贫农、中农上升;第二是奖励富农经济;第三是削弱封建。忽视任何一面都不正确。”②他接着指出:“实行贫的变富,富的更富的方向。这个方向,我们各位劳动英雄了解得更好,真正懂得这个方向的正确。”③

“贫的变富,富的更富”,邓小平独特的经济思想跳出了“劫富济贫”的窠臼,摆脱了当时比较普遍的平均主义倾向,如此鲜明的提法亦可谓绝无仅有。邓小平专门在群众集会上提出这个思想是有的放矢,针对的是根据地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左”的错误。具体来说,就是没有落实保护和鼓励富农经济的政策,打击富农,阻碍其继续投入和发展生产,导致贫、中农也不敢劳动致富,最终影响整个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思想根植于实践,符合根据地实际,很受群众欢迎。

“贫的变富,富的更富”与“共同富裕”存在内在的承续关系,此后邓小平将这一政策取向继续完善,设置合理的税收制度仍然是重要结合点,其核心是兼顾各阶层合理合法的正当利益,“使负担办法适合于奖励发展生产的需要”④。他在处理农村分配关系时指出:“应宣布保障地主、富农的财产、地权、人权,保障各阶层的正当收入。今后贫农在生产中的困难,不应再用斗争地主、富农去解决。”⑤在处理城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配关系时,他在主政西南时提出:“我们与资产阶级的关系,主要在税收、劳资和公私等三方面”,“必须认真地实行‘两利’、‘兼顾’的政策,税不应多收但也不能少收的政策”。⑥在处理民族关系时,他指出,金融税收政策“是关系到团结藏民的政治问题”⑦,“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税可以轻些”⑧。

①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86页。

②《邓小平军事文集》第1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12页。

③《邓小平军事文集》第1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1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2页。

⑤《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55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0页。

⑦《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183页。

⑧《邓小平文集(1949—1974)》(中),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66页。

但是,必须指出,不能认为“贫的变富,富的更富”就是共同富裕思想的原始形态,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立足于丰富的改革实践提出的。

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关于税收制度改革与共同富裕的思考

邓小平说:“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①他于1978年12月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改革开放的宣言书”,其中以先富带动后富的论述也蕴含着促进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②从那时起,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考逐步深化,同时他领导我国进行了多轮税收制度改革,二者相辅相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一)从1978年到1983年,用利税支持贫困地区发展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在形成之初,主要着眼于大力发展生产,首先从整体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在南方谈话中回顾:“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

共同富裕首要的对立面是共同贫穷。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④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要使中国人民尽快从整体上摆脱贫穷,唯一的道路是打破平均主义的桎梏,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先富”理论提出的原因,也是经济改革启动时的方向。税收制度改革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展开的。

首先,配合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建立涉外税收制度。邓小平援引新加坡引进外资的成功经验指出:“一个是外资企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个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都是收入。我们要下这么个决心,权衡利弊、算清帐,略微吃点亏也干,总归是在中国形成了生产能力,还会带动我们一些企业。”⑤我国长期没有对涉外税收正式立法,1979年财政部开始参照国际惯例拟订涉外税法。1980年和1981年,经五届全国人大三次、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364页。

②周锟:《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轨迹和现实意义》,《党的文献》2017年第5期。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37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5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9页。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1984年,国务院发布4个经济特区和沿海14个港口城市涉外税收的有关优惠规定。1980年我国恢复征收关税,1985年颁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我国涉外税收机构陆续建立,还与日本、英国、美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签订避免双重课税协定。涉外税收从立法到执行迅速走上正轨,维护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革进展。

其次,开启税收制度改革。工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最大,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和试点,国务院于1981年9月批转财政部《关于改革工商税制的设想》,改革正式启动。这次税制改革的内容非常丰富,中心环节是将国营企业上缴利润改为征收所得税,赋予企业支配税后利润的权利,调动生产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扩大税收在经济领域的活动范围。1983年全面利改税进行第一步改革,大中型国企继续实行税利并存,对利润按55%税率征收所得税;小型国企则主要对利润按8级超额累进税率征收,税后利润原则上归企业支配。这符合邓小平的设计:在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①,“少劳少得,多劳多得”②,“总的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鼓励大家上进”③。

税收制度初步改革的成效很快显现,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有所加强,工商税收连年大幅增长,从1981年至1983年,年均增加59亿元。④如何使用新增的财政收入呢?邓小平认为,“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⑤不过他还规定了一个前提条件:“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鍋饭’。”⑥

通过大力发展经济,获得更多利税用于支持贫困地区发展,这既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最初设想,也始终是其基础性内容,日后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等实践都体现了这一思想的价值。经过党和政府的长期艰苦努力,习近平于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⑦。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51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7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2页。

④《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财政》(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435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4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4页。

⑦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2月26日。

(二)从1984年到1990年,用税收调节分配

1984年,邓小平首次使用共同富裕的概念。11月9日,他在会见意大利客人时说:“我们党已经决定国家和先进地区共同帮助落后地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①

这一年,我国开启了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全面改革,这是在初步改革打下的良好基础上进行的。立足新的实践,邓小平对通过改革实现共同富裕很有信心,因为改革“是不是正确?归根到底是看生产力能不能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能不能得到提高”,而事实表明“我们在农村进行了改革,百分之九十的农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②他始终坚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认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③

与此同时,邓小平也敏锐地觉察到,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出現两极分化”④。最初他是从阶级关系的角度进行考虑,将“两极分化”定义为“产生剥削阶级”⑤,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则修正为“富的越富,贫的越贫”⑥。这与他40多年前提出“贫的变富,富的更富”异曲同工,反映出邓小平对人民群体之间经济差距的认知。

因此,邓小平在1984年11月9日同时提出:“经济发展起来后,当一部分人很富的时候,国家有能力采取调节分配的措施。”⑦1985年3月7日,他进一步指出:“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⑧到1990年他更加清晰地表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搞共同富裕”,“中国情况是非常特殊的,即使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先富裕起来了,还有百分之四十九,也就是六亿多人仍处于贫困之中,也不会有稳定”。⑨“到一定程度,国内也好,地区也好,集体也好,就要调节分配,调节税要管这个。”⑩

邓小平用税收调节分配的思路在实践中得以贯彻。也是在1984年,我国在第二步“利改税”改革的同时,全面改革了工商税制,新设置11个税种,建立起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23个税种相互配合的复合税制。其中一个重点是大中型国企除了征收所得税,其他各种利润上缴形式统一改为征收调节税,由此国企上缴利润完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014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01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6页。

④《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97页。

⑤《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97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2页。

⑦《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23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

⑨《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12页。

⑩《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17页。

全改为征税,调整了国家、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分配关系。配合工资改革,1985年我国实行了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国营企业奖金税、集体企业奖金税和事业单位奖金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1986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1987年新增个人收入调节税,1988年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

税收制度的全面改革,一方面,激发了经济活力,为国家积累了大量建设资金,1984年的工商税收比上年增加120亿元,1985年又增加388亿元,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也由50%左右上升到65.2%①;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个人所得税、工资税、奖金税等调节个人收入的新税种,抑制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税收作为调节分配的杠杆作用得以体现,全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升。根据抽样调查,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5.3元,城镇居民可用于生活费的人均收入608元②,1990则分别达到630元和1387元③。更重要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与思考为之后的关键突破打下了基础。

(三)从1991年到1994年,用适应市场经济的税收制度推进共同富裕

经过十几年领导改革的深刻实践,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的思想进一步升华,他关于改革和共同富裕的思考都有了质的飞跃。

改革方面,邓小平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问题已经考虑成熟。尽管在学术界从1990年7月一直激烈争论到1991年底,关于改革目标仍难达成一致,无法得出结论。而邓小平1991年初视察上海时已明确表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④他还亲自决策浦东的开发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再次起飞,1991年经济增长率恢复到9.2%。到1992年南方谈话时,他最终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突破,为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奠定了基础。

在共同富裕方面,邓小平更清晰地认识到两极分化的威胁,明确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⑤因此,他愈发强调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反复

①《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财政》(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435页。

②国家统计局:《关于198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85年3月9日),《人民日报》1985年3月10日。

③国家統计局:《关于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1年2月22日),《人民日报》1991年2月23日。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7页。

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64页。

谈到:“社会主义的一个含义就是共同富裕”①,“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②。他还把共同富裕与改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南方谈话中将二者共同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概括。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改革和推进共同富裕成为新的前沿课题,更大规模的税制改革已经在酝酿之中。南方谈话发表后的1992 年3月2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加快分税制和税利分流改革试点的步伐,探索理顺中央和地方、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的途径。”③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也提出:“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理顺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逐步实行利税分流和分税制。”④

经过几年的准备,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税收制度,也为解决十多年来放权让利产生的中央财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我国于1994年在财税方面进行了国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改革、工商税制改革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其中,改革国家与国企分配利润的利税分流方案主要包括:强化所得税制,降低所得税率;取消国企调节税;取消税前还贷;承包税后上交利润。改革从根本上理顺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促进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改革工商税制是最复杂的部分,主要包括: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统一中外个人所得税。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个人所得税改革中,将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收入与承包、承租收入分别实行9级和5级超额累进税率,利息、股息等其他收入则主要采用20%比例税率。分税制改革则重新调整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1994年的税制改革发挥了基础性、方向性的作用,搭建起我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税体制基本框架。负责该项工作的朱铭基于2002年回顾:“1994年进行的财税体制改革”,“是建国以来力度最大、成效显著、影响深远的改革”。⑤

这次重大的税收制度改革与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有什么联系呢?朱镕基曾专门说明,本次改革方案“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根据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确定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设计出来的”,“富裕地区要对贫困地区作些贡献,如果中央不收一点钱的话,那样会富的更富、贫的更贫。邓小平同志有一个思想就是共同富裕。说实话,这是实行分税制的最主要的理由”⑥,“应该说,分税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12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17页。

③《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81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9页。

⑤刘克崮:《1994年前后的中国财税体制改革》,《中共党史资料》2009年第4期。

⑥《朱镕基讲话实录》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72页。

制方案有利于比较贫困的地区”①。就像邓小平晚年所说,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②。

三、通过改革税收制度推进共同富裕思想的现实意义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说:“税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政治和哲学问题,也许是最重要的政治问题。”③税收制度改革的实践,自然不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最主要的来源和落脚点,但无疑邓小平将其视作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1994年后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财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更向着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稳步前进。2013年《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①2019年,《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要求:“强化税收调节,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⑤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到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进一步要求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和精准性”⑥,体现出非常鲜明的政策指引。贯彻这些重要的思想和决定,通过税收制度改革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应当继续向前迈进。

习近平指出:“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指出,我国当前的发展环境中,“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是一个重要问题。⑧客观地说,目前我国税收制度调节分配的效果还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个人所得税主要为间接税(因此要加强直接税制),且平均有效税率过低,在财政总收入中占比过低;劳动收入征税偏高而资本收入征税偏低;中等收入群体承担税负比重较高;遗产税

①《朱镕基讲话实录》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74页。

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64页。

③[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巴曙松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507—508页。

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6页。

⑤《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0页。

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32页。

⑦《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8页。

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4页。

等调节分配的税种还不完善等。因此,在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生产力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和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合理調节过高收入”,“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有效推进共同富裕。①

在改革路径的选择上,相对于当前世界上流行的单一税制,累进税制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征收管理的难度也较大,但是累进税的原则毕竟有利于缩小居民经济差距,从历史也可以看出,我国有长期实行累进税制的传统和比较丰富的经验,人民群众的认可度也较高。在累进税制下,高收入群体有较强的避税动机,灰色收入不易征管,这需要通过完善征管制度,尤其是建立更加公开透明的财产征信机制来解决,而非取消累进税制来回避。至于对高收入群体积极性的影响,不宜过于担心,邓小平所说的“先富”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在当今中国社会依然非常强烈。邓小平始终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国家可以免除政治献金等负面影响,对资本有更强的控制力,理应更好地发挥累进税制的优越性。

回顾历史,着眼未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2035年的远景目标稳步迈进,我们应珍惜邓小平提供的宝贵思路,切实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完善再分配机制,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并以此支撑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肖雪莲)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3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4页。

关于共同富裕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认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劳动、知识、科技等角度,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结合我国生产力水平、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情形,体会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过程;

2.从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这两方面,体会“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辩证统一性。

(三)知识目标

1.说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2.理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3.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教学重点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共同富裕 教学难点

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教学方法

事例分析法、时政链接、体验与感悟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及讲学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结构 【导入新课】 邓小平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那么,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问题。 【讲授新课】

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板书)

活动一:调查自己家里经济收入来源

我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于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哪些获得收入 ; ;

并分析这些收入分别是按什么分配的 总结我国的分配制度;

1、分配制度(板书)

思考:在这种分配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结合预习) 活动二:观看视频

 材料一;我国目前城乡收入之比是3.1:1,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面积占全国的56%,而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和东部地区的40%。同时,城市居民间也存在收入差距。

 材料二:江苏华西村的致富观是:天下皆穷我独富,我富也穷;天下皆富我亦富,此为真富。他们富了以后又无常提供资金、技术、管理,在宁夏、黑龙江、西藏自治区各再创造一个华西村,帮助上万人摆脱了贫穷。 (1)、请以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华西村的致富观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板书) (2)材料一说明了说明现象?

(3)为实现材料二中的致富理想,请列举两条我国正采取的措施?(讨论) (4)我们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3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板书) 出示课件材料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邓小平:《中央要有权威》(1988年9月12日)

请学生根据邓小平的这段话思考: 共同富裕是否等于同步富裕?

学生思考并总结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教师:你是如何理解在不同的时期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一、先富带后富 共奔富裕路

教师: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创造财富,究竟该如何调动社会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社会财富那?

二、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活动三:多媒体播放视频

胡锦涛总书记会见优秀教师代表

2010最高科技奖500万元得主王振义 2010最高科技奖500万元得主师昌绪

思考:(1)如果你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或科技工作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1、 四个尊重(板书)

国家为我们个人的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做为个人我们又该怎样努力?

2、 个 人应抓住有利条件,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板书)

师生共同总结

关于共同富裕的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共同富裕经济全球化发展生产力以人为本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世界经济中的一个突出趋势。“它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加速发展。由于起来势迅猛,对世界各国产生着巨大影响,任何国家都无法绕开它的推动或冲击,从而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1]由于世界各国在这一趋势中得益或受损不同,国际社会中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对这一趋势所持的态度也大相径庭。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但中国面对这一趋势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如何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实现我国的共同富裕,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明确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1.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制度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具有先进性的社会制度,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创造和享有物质财富的制度。只有在这个制度下,社会生产的目的才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为共同富裕提供了生产关系前提和物质前提条件。邓小平在揭示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373他认为,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才能持续发展。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2]123

1.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手段与目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壮大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实基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目标,是中国人民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

阶段。邓小平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的走了邪路了。”[3]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

1.3对共同富裕思想实质的理解与认识

共同富裕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全体社会成员解决生计问题后,社会财富不断提高且逐渐趋向均衡的过程[4]。

“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首先是指物质生活条件的丰裕,其次它是指自信、自立以及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健康的精神状态。“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是指人民有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能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体现了公平公正、平等和谐的价值目标和根本原则。

共同富裕的实质,就是要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关系。因此,共同富裕是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 时代背景下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但也要认识到共同富裕需要逐步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推进共同富裕,更多的是针对一部分人民群众还没有富裕起来而言的,是要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要去限制富裕。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解决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现阶段推进共同富裕,一方面要继续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2.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首先,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不动摇,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使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在贯彻国家发展战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充当政府宏观调控工具、承担公共设施建设及社会责任等方面当好“先行者”和“主力军”。在农村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努力探索有利于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其次,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其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解决就业问题、增加财税收入、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人民群众自主创业,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向富裕。

2.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管理和运用好国有资产

探索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方法,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强化企业管理人员的理想信念,防止其成为少数人、少数利益群体牟利的工具。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研究国有资产经营收益适当集中和有效运用的办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共同富裕的目标。在这方面,重庆市的探索有借鉴意义。其主要做法是:通过用国有资产经营收益补贴微型企业创办、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实现国有资产增值后藏富于民;政府将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直接用于民生建设,节约人民群众的支出;通过实行企业职工持股和建立企业年金,增加职工的财产性收入[5]。

2.3改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改善初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应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加强工会的作用,探索工人群众参与企业管理和监督的途径,进一步提高普通职工的劳动所得。完善再分配机制,可以校正和弥补初次分配形成的较大差距。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努力使低收入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支持农民增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调整资源开采收益分配关系,从而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提高发展的协调性。

2.4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先富带后富”的长效机制

调节收入分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突破“就分配谈分配”的狭隘思路,从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政府公共服务加强、腐败治理、“灰色收入”规范、“黑色收入”取缔等方面,对分配不公进行系统治理。应从劳动关系和谐、利润共享、代际平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业进入公平化、规范和发展慈善事业等方面,构建“先富带后富”的长效机制。

2.5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缩小城乡差距,关键在于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是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更多更快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国家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和方向。二是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应重视发展县域经济、镇域经济,促进城乡融合、互补。这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难点和关键。

参考文献:

[1]卢伟.经济全球化大潮与中国政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第71-78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507页.

上一篇:六轴机械臂相关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工业机器人局限性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