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

2023-09-19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知道长方体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掌握求长方体总棱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感知长方体的形体特征。

2、让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3、体现“从生活抽象出图形并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2、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教具手段】

多媒体教学设施及相关课件,长方体实物模型两个(其中一个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长方体的框架一个。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和一把尺子。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活动1

一、引入新课

今天王老师来听课,请同学们鼓掌表示欢迎,从而引出需要两手“相对”运动,手心碰撞时,才会发出响声。

【通过鼓掌这一日常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好,同学们认识它们吗?(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喊出它的名字,其实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平面图形,它们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那讲桌上的这些物体还是平面图形吗?对,这些物体都是占有一定的空间称立体图形。 【同时喊,使数学枯燥无味的课题更有趣】

用一双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体。 【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使数学课堂更现实有意义】 教学活动2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拿出自己带来的长方体,摸一摸,什么感觉?(平平的,滑滑的)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相交处呢?我们把面与面相交的线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呢?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长方体的顶点。(课件演示)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引问: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并完成28页表格。提示:可以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的方法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的方法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注意:要求说出数的方法。提醒:学生按住长方体不动,按照一定的顺序数,避免重复和遗漏。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

【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的构建过程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3、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通过讨论可以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体(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体)围成的立体图形,在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12条棱,8个顶点。【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新知】

4、(课件演示)观察长方体的特征,并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练一练,画一画,认识更深刻】 教学活动3

三、认识长、宽、高

学生动手制作、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例2,同时带着两个问题:(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并在小组内交流,合作从而认识长方体,并在交流中资源共享,扬长避短】

汇报: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四条长,四条宽,四条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后,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前后方向的棱叫宽,与底面垂直的棱叫高。 教学活动4

四、巩固练习:完成课本31页练习五的第1题。

五、总结反思,发展能力:你能用“我学会了······”来描述今天学到的知识吗?【用“我学会了······”来描述学到的知识,一方面培养学生经常总结自己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六、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

七、用数学创造生活:(出示课件)欣赏水立方、我国著名的建筑物、美丽的长方体盒子等等。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同时感受数学和生活紧密相连,体会数学的重要作用】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 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 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反思与评价】

优点: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设计上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整体效果挺不错,从开始的鼓掌引出本课关键词“相对”,从“喊”使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更生动有趣,再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中间环节让同学们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的方法,让有困难的学生在相互讨论从中学到新知,然后用数学语言表达、总结新知,使新知更系统化。

缺点:同学们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环节处理不太好,引导力度不够,练习题的处理加大了这节容量。

处理方法:对于同学们意见不统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 包装盒上的数学,导入新课(5分钟)

1、师:同学们,先让我们走进生活,来感受一下生活中的数学。(课件播放)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包装盒,这样的包装盒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其实,在包装盒上就有数学知识,同学们想想看,这上面有哪些数学知识呢? 生:提出有关图形、面积等的问题。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其实是本节课我们就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基本的“图形问题”开始研究! 大家请看,这几个包装盒是什么形状的呢?(出示课件) 生:长方体,正方体

师:现在我沿着这些物体的外沿给它“画个像”,然后把它藏起来,就得到了这样的一些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种常见的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3、师:要想研究立体图形,我们还得借助手中的实物来研究,请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学具摸一摸,然后用手指沿外沿滑动“画个像”,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不能想象出这个立体图形的样子呢?(生活动)

4、师:好了同学们,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刚才摸到了什么?

生:说一说,同时(课件展示:面、棱、顶点的形成过程)在数学上给出专门的名字并板书。(板书:面、棱、顶点)(简单介绍面、棱和顶点)

二、循序渐进,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自主观察,了解“面”、“棱”、“顶点”的数量。(2分钟)

- 1具的摆放位置,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哪些棱的长度。 (3)展开想象,探究“面”的特征(6分钟)

师:根据长、宽、高的数据,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6个面吗?想想它的6个面应该是下列图中的几号图形呢?请大家利用手中的长方体边观察边思考,在小组内商量商量.

生:前面是④号.

师:你是怎么看出的?到前面来结合这幅图说说你的想法.

生:因为前面的长是9厘米,宽是4厘米,和④号图是一样的.

师:从棱联想到面,真会思考!你们还发现哪些面是几号?

(电脑随之验证学生所选择的面)

师:根据长、宽、高,我们找到了这个长方体的6个面.仔细观察这6个面,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相对的面是完全一样的.

③变化棱的长度,认识特殊的长方体。

课件动态演示长方体棱的变化过程。

观察发现:长方体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四个面完全相同。

寻找身边这样的特殊长方体。

三、自主探究,发现正方体的特征。(5分钟) 课件展示:(1)长方体变魔术,继续变化棱长,得到正方体。 (2)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自主探究正方体。 (3)讨论交流正方体的特征:

6个面,都是正方形,完全相同;12条棱,长度都相等;8个顶点。 相机揭示棱长的定义。

(4)比较发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说一说理由。 相机出示集合图。

小结: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下面我们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四、巩固练习,发展能力。(6分钟)

1、展开想象,正确选择。

根据所给数据选择对应物体。

(1)长、宽、高分别是60厘米、50厘米、160厘米 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 (2)长、宽、高分别是10米、2.5米、3米 ,

教室、公共汽车、家用冰箱 (3)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6厘米、6厘米 , 魔方、粉笔盒、骰子

(4)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1厘米, 数学书、新华字典、文具盒 (5)当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0.1毫米,猜猜是什么物体? 师:真有想象力!课件出示: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

2、“破损的长方体”。

五、畅谈收获,总结课堂。(2分钟)

谈话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收获吗?现在,如果请你来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你有什么话想说呢?生:自主发言说一说。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第3篇

一、本节课的亮点

1、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

课前我就在思考:怎样引导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过渡更有效,课堂开始,我用课件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一系列的过程,学生顺利地完成从平面图形的世界跨到了立体图形的世界,经历了这样一个依靠讲授无法达到的效果,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我想:在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确实是其他传统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这样的题目既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学生比较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我也感觉到有很多不足

1、学生表述特征时欠完整简练,他们的语言能力的训练有待于进一步的增强。

2、对于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还需加强,注重各环节所用时间分配比例,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知道长方体面、棱、顶点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掌握求长方体总棱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感知长方体的形体特征。

2、让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3、体现“从生活抽象出图形并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2、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教具手段】

多媒体教学设施及相关课件,长方体实物模型两个(其中一个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长方体的框架一个。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和一把尺子。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活动1

一、引入新课

今天王老师来听课,请同学们鼓掌表示欢迎,从而引出需要两手“相对”运动,手心碰撞时,才会发出响声。

【通过鼓掌这一日常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好,同学们认识它们吗?(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喊出它的名字,其实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平面图形,它们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那讲桌上的这些物体还是平面图形吗?对,这些物体都是占有一定的空间称立体图形。 【同时喊,使数学枯燥无味的课题更有趣】

用一双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体。 【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使数学课堂更现实有意义】 教学活动2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拿出自己带来的长方体,摸一摸,什么感觉?(平平的,滑滑的)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相交处呢?我们把面与面相交的线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呢?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长方体的顶点。(课件演示)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引问: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并完成28页表格。提示:可以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的方法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的方法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注意:要求说出数的方法。提醒:学生按住长方体不动,按照一定的顺序数,避免重复和遗漏。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

【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的构建过程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3、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通过讨论可以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体(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体)围成的立体图形,在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12条棱,8个顶点。【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新知】

4、(课件演示)观察长方体的特征,并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练一练,画一画,认识更深刻】 教学活动3

三、认识长、宽、高

学生动手制作、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例2,同时带着两个问题:(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并在小组内交流,合作从而认识长方体,并在交流中资源共享,扬长避短】

汇报: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四条长,四条宽,四条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后,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前后方向的棱叫宽,与底面垂直的棱叫高。 教学活动4

四、巩固练习:完成课本31页练习五的第1题。

五、总结反思,发展能力:你能用“我学会了······”来描述今天学到的知识吗?【用“我学会了······”来描述学到的知识,一方面培养学生经常总结自己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六、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

七、用数学创造生活:(出示课件)欣赏水立方、我国著名的建筑物、美丽的长方体盒子等等。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同时感受数学和生活紧密相连,体会数学的重要作用】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 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 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反思与评价】

优点: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设计上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整体效果挺不错,从开始的鼓掌引出本课关键词“相对”,从“喊”使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更生动有趣,再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中间环节让同学们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的方法,让有困难的学生在相互讨论从中学到新知,然后用数学语言表达、总结新知,使新知更系统化。

缺点:同学们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环节处理不太好,引导力度不够,练习题的处理加大了这节容量。

处理方法:对于同学们意见不统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第5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节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第一阶段(即一至三年级)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等平面图形以及他们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学习这部分内容也是为了后面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以及容积等知识做好准备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听讲、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

1 学中要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上下大功夫,主要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获取成功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在这一学段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实践操作等活动,建立立体图形的表象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合作中培养协作的精神,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发现、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所以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的数学要满足每个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取某些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鉴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决定指导学生学会下列学习方法:

1、学会运用“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的方法学习知识。

2、学会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倾听别人发言等方法获取知识。

六、教具、学具准备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

3 的再创造。为此,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茶叶盒、化装品盒、牙膏盒、墨水瓶盒等长方体纸盒作学具,教师准备长方体模型(含有特殊长方体),长方体铁丝框架作教具,并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辅助教学。采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并用,学具操作为主,教具演示为辅来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具学具能起到课始用来激趣,课中用来明理,课后用来验标的作用。

五、说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分为四个程序逐步展开: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三)实践应用,发展思维

(四)全课总结,反思提高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约3分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在第一环节我这样设计:

1、出示:沈阳市城区风景图。

问:“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4 2、说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预设:由于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物体又是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应该很快会兴奋起来,踊跃举手发言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借助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辨认长方体、正方体,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约20分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预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新知,具体如下:

第一步: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一摸,说说感受。通过观察、触摸长方体实物, 使学生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为探索长方体的特征作好铺垫。

第二步:探索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具体特征

以自学提纲为依托,指导学生4人一小组,自主分工,动手操作。通过学具操作,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中探究发现,然后交流并把发现填写在书上14页的表格上在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做好板书。

(预测:学生在数面、棱、顶点时可能重复或遗漏,教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此外,学生可能会认为相对的棱只有两条,教师要再

5 次给学生观察的时间,使学生真正是自己发现长方体相对的棱有四条。)

第三步: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通过刚才的填好的表格,引导学生理解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重点要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特点完全符合正方体,而正方体又有些特殊性,也就是正方体不仅对面相等,而且6个面完全相等;不仅4条棱相等,而且12条棱都相等。

[设计意图: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动手尝试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在质疑中发展,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逐步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实践应用,发展思维(约13分钟)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基础训练

主要是完成教材15页中的第1至第4题。

6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运用所学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2、拓展训练

布置实践作业:用硬纸板做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和一个长、宽、高分别是7厘米、5厘米、3厘米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为后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表面积等知识作一定的铺垫,同时继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全课总结,反思提高(约4分钟)

主要是采用提问方式进行总结: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你有什么收获?3、你还有那些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及反思,学生可以把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再整理,使学到的知识更牢固。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教学评价

在课堂上我打算采用欣赏的眼光审视孩子的作答情况,要在错误的回答中发现正确的成分给予适当的肯定!让学生受到肯定,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从一点一滴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心。注重课堂的评价,我相信赏识的背后是孩子甜甜的笑脸。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缩的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手段。好的板书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根据这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在设计板书时遵循了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我这样设计板书:

长方体的认识

面 6个 长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棱 12条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 8个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第6篇

吕四菊

我也是常年教中高年级的一线数学老师,但是听了赵老师的《负数的认识》这节课,使我感受深刻,收益匪浅。赵老师能紧紧抓住正数和负数是一组相反的量进行教学,时间分配合理,合作交流适当,突破了难点。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使学生在体验、交流、拓展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丰富的体验,使学生学得轻松,理解深透。

一、吃透教材,数学源于生活。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对认识负数教学要求的定位是:初步了解。从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具体情境中的数——解释数的意义”这样的过程。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负数与正数表示相反的意义。老师让学生把收集的负数,在组里交流,汇报展示,举例生活中的负数,让学生在丰富的显示情境中体会负数的意义。

二、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式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要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注意让学生自行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创造能力。如:届时课题后,老师都是紧紧地环绕着学生为主体地位,老师只是在旁边引导点评,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完成。充分体现了学生为本的有效教学。

三、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点,开展协作,探究式课堂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分享信息,培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有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是轻松愉快的。老师的言语举止恰到好处,面对学生微笑,语气温和,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增加学生的信心,从而达到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赵老师的整节课堂设计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对各个环节的要求,还有小组活动,集体交流等过程,都在让学生通过预习、思考、交流等形式去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教学过程体现以下亮点是值得我下一步继续努力的:

一、突破难点上王老师很有创意。王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画图法化繁为易,形象直观地帮助了学生对负数问题的理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习题设计多样性,丰富了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

上一篇:即时战略范文下一篇:扫墓感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