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教学下电工技术论文范文

2023-09-19

一体化教学下电工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理论;实践;电子电工教学

中职电子电工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其中理论教学和实践脱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足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教学质量。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相关的教师要打造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体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整合在一起,让理论和实践互相促进以全面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一、重构课程模块。要实施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就要重构课程模块,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将理论和实践有效配合在一起。比如在引出理论知识时,可以以实际的案例或者问题出发来引出,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教师要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来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重组,同时也要立足学生现实的发展方向来构建实用性的课程内容。比如在“电工基础理论”的内容设置上,教师可以增加一些电路设置的子模块来强化实践教学,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锻炼。

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选择能够凸显学生主体性、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平台和机会的方法,比如常见的案例讨论法、项目教学法等。以案例讨论法为例,在讲解电子电工的理论知识时,结合具体的案例展开,并且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和引导学生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将理论知识穿插在案例的讨论中,实现教学做合一。教师还可以引入項目教学法,围绕具体的内容来确定项目,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项目,而在项目分析和完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学习电子电工的相关理论,达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有效统一。比如在“低压配电电路的安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入项目教学,将安装电路作为项目的任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怎样按照电路展开学习和讨论,边学边想边操作,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边学习、边操作,学校要建立实训中心,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角度出发来改造实训中心,给学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支撑。

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要求要重构教材内容,在理论知识教学中多增加一些实践案例和活动,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操作,引入项目教学法、案例讨论法等,打造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电子电工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小雷.电子电工教学中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探究[J].科普童话,2020(12):27-27.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技师学院)

一体化教学下电工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如何提高中职专业基础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的教学实效一直是中职教师研究的课题和努力工作的方向。文章以中职教育的现状和教学目的为基本点,从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三个方面提出了如何提高课程教学实效的思考与实践。

汽摩专业 电工与电子技术 教学思考 教学实践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专业性及应用性均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中职汽摩专业中开设这门课程,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是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学习汽摩技术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技能支撑,而且要大致了解电工电子技术在汽摩技术中的应用,突出电工电子技术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所以如何把《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做到浅显易懂,学生愿意学,教师善于教,学生能够学到真本事,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思考、总结和实践,逐渐摸索出一套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希望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明确教学目的,理顺教学思路

教师在组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才能理顺教学思路。教学目的是指该课程的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也就是教师要明确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最终要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然后考虑如何实施教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在中职课程设置中作为机电、电子、计算机、汽摩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教学方向及内容的选取都是不尽相同的。在汽摩专业,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获得电路、安全用电、磁的基本知识、半导体的基本知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集成电路等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需要大致了解电工电子技术在汽摩技术中的应用。所以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应用知识,学生从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到学会应用,再到由兴趣导致渴望获取知识,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这些都是电工电子技术在汽摩专业中的教学目的。

二、正视教学现状,上好第一节课

中职学生报读汽摩专业的愿望是学习一门修车的手艺,这个愿望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终动力。而与其愿望所配套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是学生的最大困惑。教师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适应中职教育这一全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这是顺利开展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所以上好第一节课非常重要。

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认识课程学习内容,了解教师的第一步,所以我们在上第一节课时为什么总觉得特别好上,学生纪律特别好。那是因为学生对人(教師)和事物(课程)尚处于新奇阶段,学生同样在潜意识中判断和接纳。所以第一节课教师应充分展示课程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同时展现教师教学的良好技巧。这样才能逐步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上《电工与电子技术》第一节课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汽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前景充满向往;然后介绍电工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电工电子装备在车辆中所占的比重幅度,突出电工电子技术在汽车技术上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能有意识感悟自己在这门课程中要学习什么知识,为什么学习这些知识,这为继续课程教学打开良好的局面。

三、采用多种形式的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多渠道理解电工电子技术知识

电工电子技术具有理论性、专业性、实用性强的特点,但相对于中职学生薄弱的知识基础底蕴而言,课程内容就显得非常高深莫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的认识。

1.以实训作为教学的主线,促使学生眼、手、脑并用,坚定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学习最大的优点就是知识的可操作性,也就是学生可以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理解知识。况且实训环境较宽松自由,不像在课堂上课时要求那么严肃、井然有序。在实验室学生在安全操作的情况下可以自由走动相互讨论,大胆提出疑问和见解。学生边学边做的最终结果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成就感,也就是学到知识的成就感,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迎合了中职学生好动、猎奇的性格,而且减弱中职学生基础差的自卑感,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事实证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讲十次不如学生自己动手做一次。比如最基础的万用表的使用,对于万用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教师已在课堂上讲过,但让学生练习使用时发现学生问题百出,教师讲过的内容几乎清空。所以笔者改变以往的先讲后做的教学方法,而是边讲边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大胆回答老师的提问,教与学同步进行,结果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直观具体的感性认识材料,优化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不仅可以弥补教学道具不足的缺陷,而且教师所制作的课件具有多彩、新颖、具体、整洁的特点,替代传统教学中的粉笔加黑板的单调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很好的视觉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也就是视听结合可获得最佳的知识保持率。比如,在讲解三相交流电的产生时,单纯依靠课本内容讲解不仅费力,而且知识很抽象,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三相交流发电机的工作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弥补了教学道具的不足,使学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3.突出电工电子技术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

当今的汽车技术性能正朝着更加安全、环保和节能的方向发展,电工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突出电工电子技术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的动力,使电工电子技术知识在汽摩专业中学以致用,从而坚定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比如,在学习电容的知识时,学生既要理解什么是电容,如何检测电容和电容在电子电路中的作用,而且更希望知道电容在汽车上有什么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所学专业相吻合,知识内容更加丰满而具吸引力。

四、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信息发达的二十一世纪,知识匮乏的教师已不再受学生的欢迎,那么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外,更要有意识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才能及时出色地处理学生的“为什么”。特别是在跨专业的教学中,如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师从事汽摩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任务,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必要的专业背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将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与汽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解决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真正做到基础知识服务于专业。实际上如果电学教师要完全掌握汽车专业的教学内容那是难度极大的一件事,那么电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信息,相关专业书籍,咨询汽车专业教师,听课学习等渠道大致了解汽摩专业课程学习中所需要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这样可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结束语

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和实践中获得的,在这期间教师总想寻求更好的教学手段来支持教师的教和引导学生的学。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会学知识,同时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知识,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而且要潜心治学,为学生做好勤奋、治学严瑾、终身学习的表率。

参考文献:

[1]张丹丹.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1,(11).

[2]江英.树立新型师生观,共建和谐师生关系[J].科教导刊,2011,(9).

一体化教学下电工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从课程教学目标来看, 电力拖动的教学目标既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电力拖动理论知识, 还要求学生具有电力拖动实际运用和实践操作能力。

如何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很好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换的能力成为当前电力拖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1 目前常规电力拖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常规电力拖动在教学模式上采取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分开教学, 即人为地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在课时分配上, 理论课课时是训练课时的两倍或两倍以上。在实施的程序上, 理论课程在先, 实践课在后。在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上, 通常是以个人的卷面分数为标准, 课程理论知识部分的考试是评价该课程的唯一依据。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上, 采用的是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分开。在这种教育模式中, 忽视学生的认识规律, 阻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生成。常规电力拖动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 理论知识难以掌握。

理论学习时感到知识比较抽象, 难以理解。如在学习常用低压电器时, 没有实物, 没有实际线路, 教师讲得很生动、仔细, 可学生往往却听得莫明其妙。

(2)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理论学习时没有感性知识的支持, 感到内容枯燥,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只能是采用死记硬背、机械记忆, 不能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学生技能水平低。

学生做理论作业时, 照抄书本知识, 为答题而答题, 不能达到提高技能的目的。学生做作业没有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缺乏感性认识, 很难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认识向高一层次发展, 使知识转变为技能。

(4) 教学效率低。

实践教学环节严重滞后, 加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分开教学, 理论教学时理论学习不扎实, 到实践时不能很好利用理论知识, 也就谈不上用理论来指导实习训练。

上述现象在目前常规电力拖动教学中的普遍存在, 使得教学的结果是学生理论知识没有很好地掌握, 技能也得不到很好地培养。

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 尤其是在电力拖动教学中怎样担负起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历史重任, 是当前摆在我们电力拖动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电力拖动教学应从教学改革入手, 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理论与实践分开的教学方法。将教学方式改为融理论、实践为一体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 形成特色, 提高质量, 这才是根本的出路所在。

2 电力拖动一体化教学的设想

2.1 一体化教学概念、特点

一体化教学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教学体系和内容, 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 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 从而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 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 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为中心转变。由此可见, 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是:

(1) 教师一体化, 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了一体。

(2) 教材一体化, 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了一体。

(3) 教室一体化, 即理论教室和实践场地构成了一体。

2.2 一体化教学的原则

电力拖动一体化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课程定位与方向、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等都要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尤其是要结合电力拖动的特点, 寓思想道德教育于电力拖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 进一步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2)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要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 选择课程内容, 制定电力拖动教学计划, 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 突出学以致用, 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 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2.3 一体化教学基本设想

电力拖动一体化教学在一体化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整合、改革,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成为技能型应用人才。一体化教学基本设想如下:

(1) 教师资源的一体化, 提高工作效率。“一体化”教学, 教师既讲授理论知识又带学生实践操作, 与传统教学相比, 可节省人力资源;另外, 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又有一定水平的操作技能, 因而在教学任务的安排上更加灵活更加合理, 既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又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 教材内容的一体化, 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及时效性。理论课教材和实习课教材的整合, 一是以素质与能力为本位, 摒弃学科化知识本位;二是紧跟科技发展步伐, 及时除旧布新, 介绍新知识、新工艺, 注意先进性、综合性;三是开发综合课程, 将内容相邻的课程, 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

(3) 理论教室与实践场地的一体化, 提高教学效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是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 教学场地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 场地也可以是几个实习场所, 既能开展理论教学也能开展实践教学。

(4) 教学过程的一体化,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教学过程一体化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 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 让实践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如下:

先实践, 带学生到实践场地参观或观看教师针对学习内容做的演示, 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这种教学打破了以往的先理论教学而后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 而是先让学生参加实践。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有较好的感性认识,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后理论, 当学生通过实践以后对线路有初步的认识, 再回到多功能实践教室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 在教学中广泛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让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即由实践上升到理论。

再实践, 学生对实践和理论有了较好的学习后, 回到实践场所, 再分配典型工作任务, 到实践操作中去, 让学生自主学习, 亲自动手进行电气线路的安装、调试和生产机械的故障排除, 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在电力拖动教学时, 如果能够实现上述设想, 有效地克服常规教学模式中的问题, 注重实践教学, 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就有可能在学生的能力的形成上有所突破, 有效地解决学生“从学校到工厂过渡”问题, 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情感,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习兴趣, 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

3 电力拖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3.1 操作的过程

3.1.1 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 整合课程内容, 建立典型工作任务

在进行电力拖动一体化教学时, 按照职业岗位实际需要, 设置课程教学内容, 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决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内容, 形成典型工作任务。

电力拖动教学通过整合课程内容, 将理论内容和与之对应的实践内容, 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重新组合, 形成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使理论与实践在课程结构上融为一体。如将电力拖动中的常用低压电器工作原理、检测与维修内容整合到三大模块中去。每一个大模块又分为若干个小模块, 例如:大模块1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又分为: (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转控制线路; (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 (3) 位置控制与自动往返控制线路; (4) 顺序控制与多地控制线路; (5)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降压启动控制线路; (6)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控制线路; (7) 多速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线路; (8) 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线路; (9) 并励直流电动机的控制线路; (10) 串励直流电动机的控制线路等十个小模块。而每个小模块又可分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 例如小模块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转控制线路可以分为4项典型工作任务。课程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 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3.1.2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开展一体化教学

以下就典型工作任务“X62W型万能铣床”为例来说明怎样构成“先实践—后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1) 先实践, 这是开展一体化教学的第一步, 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

学生在学习X62W型万能铣床控制线路理论之前对生产机械的构造、运动形式、机械与电器的配合动作等方面应有足够的认识, 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为此, 必须组织参观教学。在参观教学中, 应注意如下问题:

①教师对生产机械的各部件及运行应该比较熟悉, 心中有数, 主要包括下列项目:生产机械各部件的名称、运动形式及其驱动电动机、传动装置;各种电器、开关在机械上的安装位置、作用及其配线;各操纵手柄的名称、作用、基本操纵方法;机械与电器联动部件的名称、位置、动作方式等。

②事先做好准备, 标出各组成部件的名称卡片或标牌。X62W型万能铣床要准备的卡片有:床身、横梁、主轴、刀杆、铣刀、工作台、回转盘、升降台、主轴电动机、工作台电动机、主轴变速箱、主轴变速盘、主轴变速冲动机构、工作台变速箱、工作台变速盘、工作台变速冲动机构、工作台纵向操纵手柄、工作台纵向位置开关、工作台横向与垂直操纵手柄、工作台横向与垂直位置开关、正面按扭站、侧面按扭站、左电气壁龛、右电气壁龛等, 每一张卡片写一个名称。

③给学生讲清参观目的, 注意事项及要求。即通过参观要弄清的问题, 要求学生写好提纲, 带着问题参观。

④实行分组参观, 便于开展。参观时要分组进行, 切不可全班学生一齐涌上去参观。每小组以6~8人为宜, 轮流进行。

⑤参观过程。按以下几步进行:教师将卡片粘贴在相应部位, 参观时对照各部位讲解机械的构造、各部件的作用、各主要电器的作用。开动机器作操纵演示, 指出各种运动形式和各部件的控制要求。让学生观察机械与电器的联动部件的动作情况。 (如变速开关、变速冲动等等) 教师进行切削演示。提问检查, 看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同时进行查漏补缺。

(2) 后理论, 这是理论的学习阶段且与第一步的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参观之后, 学生回到综合实践教室进行理论学习, 学生在已有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理论时更能理解知识, 更易掌握。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大力提倡“互动式”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录像教学和投影教学等等) , 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同时还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充实, 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形象、主体化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能透彻理解教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

①对每种类型的控制线路的特点做出重点讲解。如X62W万能铣床工作台控制线路, 这种独特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 又是难点。重点地突破这一难点, 整个控制线路就迎刃而解。

②逐级分解, 化整为零。在分析控制线路时, 先根据被控对象 (电动机等) 将整个线路划分为几个模块, 再逐块细分成若干基本控制环节。先分析每一个基本环节的工作原理, 再分析每一块电路的工作原理, 最后回到整体控制线路。

③明确机械与电器的联动关系, 明晰生产机械控制线路。X62W铣床工作台的手柄操纵, 手柄不但操纵机械离合器, 而且控制位置开关SQ3~SQ6, 从而实现对工作台的操纵;铣床的变速冲动控制, 由机械变速机构操纵位置开关SQ1、SQ2。

(3) 再实践, 这是用理论指导实践, 完善理论的过程,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掌握操作技能。

当完成理论教学之后, 再回到实践教学, 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习教学可分两个阶段:一是到电工专业实习室进行电气配盘训练, 按照工艺要求正确选用低压电器、正确使用工具和仪表, 画出布置图和接线图, 最终完成工艺需求的X62W万能铣床的电气控制线路, 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然后在X62W万能铣床的电气控制模拟示教板上进行排故训练, 教师根据实际生活中X62W万能铣床常见的故障, 课前准备时已在模拟示教板上设置好了故障, 上课时教师明确问题后, 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 分析发生故障的可能原因, 提出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学生之间协作去排除故障。学生通过这一过程, 既学会了故障排除的技能、又掌握了发生故障的原因及相关的理论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二是到实习工厂进行实际应用的训练, 让学生直接参与X62W万能铣床的安装、维修, 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 掌握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3.2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 评价是查明已形成和已组织的学习经验在实际上带来多少预期结果的过程;同时评价过程总是包括着鉴别计划的长处和短处。在进行电力拖动一体化教学时, 对于教学评价笔者主要注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形成全程评价。

在教学改革实验中, 由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是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因此, 每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目标很明确, 并且落实到能力的形成上, 这就要求教学评价是经常性的, 改变传统教学中一次考试定成败的作法。主张全程跟踪, 全程评价。既重视终结性评价, 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价。

(2) 单项技能评价与综合职业能力评价相结合。

单项操作技能的评价主要是随堂进行, 教师根据学生对基本技能的准确性和完成的效率和质量上给予评价, 直到学生掌握为主, 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这种评价侧重于形成性评价, 要求学生单项技能全部达标。

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是在一个模块学习结束后进行, 选取最能体现或代表所需职业能力的典型工作任务, 让学生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 然后根据完成的质量和效率, 对照评价标准, 做出职业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则侧重于终结性评价, 要求学生综合能力达标。

3.3 学生成绩评定

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从行为与态度、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三方面进行, 如表2所示。

4 结语

电力拖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 将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融为一体、将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融为一体、将理论教室和实习车间融为一体, 真正实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机的融为一体。这对提高电力拖动的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解决学生从学校到工厂的过渡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在电力拖动教学时, 笔者将电力拖动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按照电力拖动教学目标的要求和知识能力的梯度把课程划分成三个大模块, 三个大模块又各自分成若干个小模块, 每一小模块又分成若干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模式进行一体化教学。这对提高电力拖动的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解决学生从学校到工厂的过渡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电力拖动,典型工作任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姜广绪.电力拖动[M].陕西: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6.

[2] 刘涛.电工技能训练[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10.

[3] 田建苏.电力拖动课程教学参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 6.

[4] 虞未章.“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技术教育——英国BTEC教学的实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1, 9:55~58.

一体化教学下电工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维修电工实训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技师学院维修电工实训教学中教师主要围绕三个指导环节:入门、巡回以及结束, 开展实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安排统一的实习题目, 实现一人一岗或者一组一岗, 能够将学生进行有效的集中, 教师为更多的学生进行示范, 方便管理和进行教学。但和现在的市场需求相比, 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教室维修电工”, 不能很好的适合社会。

而且, 技师学院学生虽然通过了相关等级的考试, 但是到达实体企业进行实习的时候, 却无法较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虽然意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性质, 但是因为实际缺乏实训教学的条件, 从而无法有效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充分的融合。这样的后果就会造成学生无法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牢固的掌握, 实践能力较低, 不熟悉操作步骤。例如, 三相异步电动机结构、维修、保养课题。若是依旧选择以往的实训课教学模式, 则是教室在实习室当中通过教学课件、图片为学生讲解电动机的组成构件, 演示如何拆卸之后, 在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教师再进行巡回指导, 学生完成拆卸和装配之后。最后由教师为其进行评价。对于理论知识大多都是教师脱口而出, 能够滔滔不绝的。可是却忽视了学生对其缺乏学习兴趣。因此, 就算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 但是却无法进行实践操作, 这样则无法成为一名专业的维修电工。

二、维修电工实训教学中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经过长期的探索, 维修电工实训教学可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效果显著。下面就以常见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教学内容为为例, 可进行以下内容的教学计划设计:

首先, 确定实践任务。需要学生能够对工作任务清单进行仔细的阅读, 铭记工作时间、工作内容以及小组人员名单。

其次, 制作和订制工作计划。将所需要的器具和相关材料列在清单上, 并且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制作和订制适合自己的工作计划, 对于列举所需要的器具和材料清单上进行了解和熟悉。

再次, 学习和掌握对器具的使用以及电动机的相关内容。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拆卸和装配器具的使用方式, 并且懂得电动机的相关知识, 如电动机名牌、属于什么型号以及相关的参数。

从次, 进行电动机拆卸。学生需要掌握电动机拆卸方式, 并根据实际的拆卸流程进行操作、遵守拆卸工艺的相关要求、熟悉和掌握电动机的拆卸流程、了解电动机的整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接着, 电动机的维护。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对电动机进行保养, 采取巡视的方式对电动机进行检查, 落实电动机的维护流程和方式以及分析和研究电动机常见的故障问题。

另外则是电动机的安装。学生还需要对电动机的安装流程、安装工艺的相关要求以及安装的规则进行相应的学习和掌握, 在安装之后对电动机进行及时的检查和调整。

验收。需要学生懂得如何填写机械设备电气维修验收单。

最后, 工作总结和评价, 学生需要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病进行工作总结和评价。

上述八个步骤属于维修工作人员必须要掌握的内容, 缺一不可。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在维修电工实训教学当中, 属于基础性的教学, 也就是较为简单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 维修电工却不知道这些不可缺少的工作步骤。因此, 学生只是对电动机的拆卸方法进行了解和认识是无法满足工作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 教师若是只是在教学过程当中单纯的训练基本的实践技能, 则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于维修电工的实际需求, 也不能较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相关需求。

因此, 维修电工实训教学进行改革的时候, 则研究出了“工学一体化教学法”。就是维修电工实训教学的时候, 需要为学生创设贴近实际的工作情景, 为学生讲解专业理论知识, 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当中增强操作技能, 熟悉实体企业操作流程等等。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有效的磨合, 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维修电工实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因此我们在今后技工教育中, 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改革方法, 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技师学院的毕业生。

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对于技师学院的相关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技师学院要切实履行自已的职责, 努力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专业型技工人才。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维修电工实训教学意义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维修电工,实训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平均, 王伟, 韩宝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以高职维修电工实训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 2013 (5) :49-51.

[2] 解后循, 宋卫东, 赵世婧, 卢慧娟, 艾佳琨.汽车维修电工 (中级) 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10) :124-125.

一体化教学下电工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1 电工基础教学实现理实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电工基础》是中职学校电子电气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内容抽象、理论性强。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 学习积极性较低, 以往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普遍感到原理枯燥难懂, 于是厌学、畏难情绪油然而生。如何提高电工基础的教学, 让学生对电工基础产生兴趣是中职电工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笔者认为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1) 实现理实一体, 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教师上课的压力。教师向学生演示实践操作, 实验效果可以从视觉或听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践操作的过程中, 可以吸收并消化理论知识。实验课一般都采用小班化教学, 学生的听课效果相对比较好,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的辅导也更具针对性, 这种教学模式既减轻了老师上课的压力, 也使得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2) 实现理实一体, 推进了校本教材的建设, 也加快了教学改革的步伐。以“理实一体”为宗旨编制校本教材, 这种教材必须摒弃旧的教学课程方案, 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将各个知识点分解成实训项目, 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技能训练。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练习技能, 用理论指导技能的练习, 在练技能的同时理解理论知识。一体化的教学促进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 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走出校门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2 如何真正实现理实一体

2.1 制定切实可行的“理实一体”的教学计划

实现理实一体, 要从制定教学计划抓起。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抓好理论教学的同时, 要突出实验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要求教务部门在制订教学计划时, 力求让教学计划真正体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辅相成。其次, 灵活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 增加实验课教学的同时, 适当压缩理论教学时数, 因为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职业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是直接为企业服务的, 学生中很多人都将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 而不是理论研究人员, 因而在授课时, 应与实践密切联系, 侧重于实践教学所需的理论知识的讲授。例如复杂直流电路一章, 求解复杂电路的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和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等几种方法难度较大, 对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应用又没有什么帮助, 所以可以不讲, 而把这部分的课时增加到简单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的实验中, 授课效果会更好。

2.2 创建良好的实验场所

随着教材的不断改革及电工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 原有的实验设备必然会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 学校应加大实验室的投资, 不断更新实验设备。也可以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 利用课余时间师生共同动手制作相关的教具,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继而会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积极探索“理实一体”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2.3.1 优化演示实验,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受教学设备的限制, 和一些实验本身的特殊性, 有一些实验还是做不到分组, 因此演示实验还是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传统的演示实验是教师做、学生观察, 学生作为旁观者, 一般只注重实验的结果和外部现象, 对实验过程停留在感性认识上, 缺乏理性思考。因此, 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以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

(1) 在演示实验中为学生创造上台动手操作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不仅有利于师生沟通信息, 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能让学生由单纯的观察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增强学生的能力。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电工基础课程概念多, 原理抽象, 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多媒体教学可弥补时间的不足, 有的实验时间很短现象不明显, 例如, 电容器的充放电。由于充放电时间很短, 只有几个毫秒, 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模拟这一实验。用灯泡的亮、暗来描述, 将过程拉长, 帮助学生在脑中形成充放电的印象。再比如在学习“电动势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一节内容时, 由于原理抽象, 学生普遍掌握不好。通过采用多媒体CAI课件, 将电动势的内部电荷移动情况和闭合电路中电荷移动情况、电压表、电流表的指针摆动情况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2.3.2 加强分组实验, 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电工基础》实验性很强, 许多概念和原理源于实际, 为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应充分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1) 以学生为主体, 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针对刚入学的新生, 由于过去接触实验仪器比较少, 则采取较低的起点, 按照课程教学要求, 先安排一组基本实验, 实验原理的讲述和实验过程的讲解较多, 包括仪表的使用方法都要作详细的说明, 使学生尽快熟悉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基本实验方法, 尽快入门, 消除学生对实验的陌生感, 以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缩手缩脚。经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后, 实验中不再详细讲述实验原理, 较容易的实验项目, 让学生先自学, 只简单介绍实验线路、目的和要求, 启发引导学生完成实验。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一个学期的时间, 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只给出实验任务和提供设备,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和选择仪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完成规定的实验任务。这也是实验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挖掘他们的潜力, 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动手、动脑的锻炼环境, 增进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 注重实验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束后师生都要对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分析原因, 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在这总结的过程中可先布置学生整理实验数据, 总结归纳, 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帮助学生更全面地领会理论知识,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3.3 通过小制作等课外实验实现理实一体

课外实验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另一有效途径, 学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进行课外实验 (包括小制作) , 主要是以扩展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要目的, 一方面可以巩固课内实验所学的知识和初步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外实验活动中, 学生可以大胆设想、认真设计、自制教具, 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3.4 建立“全程考核”的评学模式

为了客观、有效地评估学生在理实一体课程中的全面表现, 需要在课程考核方面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全程考核”的评学模式。全程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包括课前准备工作, 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及团队协作、实验的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的填写等。采用观察、评定、实测等形式, 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个人评价与教师对实验小组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3 结语

理实一体教学给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 还要具有熟练的实践技能。因此, 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 我们专业教师要深入社会, 到企业单位的相应岗位担任一定的工作, 使自己对本专业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有比较充分的接触和了解, 以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使得专业教师队伍更具活力和张力。理实一体教学顺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 有利于学生发展潜能,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只要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动态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就能有效地实施这种教学模式,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 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各职业学校发展的主题。通过实践, 理实一体教学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较好的一种教学方式, 本文就我校电工基础课程在实施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中采取的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理实一体,电工基础,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蒋川.改革实验教学, 规范实验室管理,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 1997 (4) .

[2] 刘海刚.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3]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参考丛书.2006.

[4] 丁洪芬.以“技能操作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下电工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一) 理论基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诸如大数据和云计算之类的技术和应用已经从概念性讨论变成现实, 从而促进了工业领域的智能制造。“大智移云”是“大数据、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缩写。“大智移云”时代下, 人工智能作为新技术涉足财税领域, 会计标准化工作的过程将不可避免地被财 (税) 务机器人所取代, 这就要求我们对会计学生的培养目标要从原来的核算型会计向能够帮助企业创造价值的管理会计转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在业财税一体的趋势下, 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应将财会工作思维由仅关注账务工作, 转为关注账务工作与业务经营的结合。我们的会计教学目标是培养不仅具备财会知识, 还要具备与业务部门的“专业语言”高效沟通的能力, 建立完整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已是大势所趋。

(二) 现实困境

(1) 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短缺。会计模拟实训是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会计实践教学既可通过配备简单的凭证、账簿等工具来解决, 还可通过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和实训软件来解决。另外, 在实训环境的建设上要投入人力物力, 实现最大限度的仿真。事实上, 大部分学校在这方面设施薄弱, 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严重滞后。

(2) 实践单位的缺乏积极性。大多数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院校的单方面责任和义务, 他们只想直接要“合适的人才”, 几乎都不想参与到培训人才中去;其次, 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 学生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不能为企业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 反而会间接增加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导致企业不愿意参与到会计实践教学建设。

(3) 会计岗位实践需求的非批量性。虽说会计工作岗位在企业中不可或缺, 但大部分企业的会计人员需求量相对来说较少;再者, 企业对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很高, 由于商业秘密, 企业也不愿意安排实习生深入会计工作, 因此每个愿意参与实践教学建设的企业一次最多只录取1-3名实习生。

二、重构实践教学体系路径选择

由传统的“以学生的身份进行学习+实习”的教学体系转变为“进校就是员工, 角色分岗, 毕业就是就业”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在现有实践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从以下四个阶段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 第一阶段—认知实践

刚入学的新生对会计行业的分工、发展认知度较低。因此新生军训后以一周的时间在校内“教学企业”--汇达公司以员工的身份参与到代理记账业务, 从中让学生在开始会计的理论学习前能了解会计以及会计的不同岗位需掌握的能力。走进企业, 既能让学生以企业职员的代入感完成自身角色的定位, 又能够通过接触实际业务流程, 对会计职业有了真实的认知。

(二) 第二阶段--仿真阶段

经过一个学期的会计课程学习, 为了更好地巩固和检验学生已经对会计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 在第二学期利用一周的时间学生在实训室进行仿真的学习, 学习内容是会计工作项目而不是知识体系。仿真阶段是根据给定的模拟的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 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 根据会计准则确定相应的业务处理方法。这一阶段包括模块实践和分岗位实践。模块化实践可根据教学和实践的不同能力要求将职业技能划分为不同的子模块, 学习一个模块就等于增加一个职业技能, 如果一个模块没通过, 只要修复相应的模块, 这便于学生灵活学习。模块实践根据专业核心技能分为成本模块、管理模块、税务模块、审计模块等。每个模块根据相应的核心技能设置工作情况和工作任务, 并可以分为几个子模块, 如税务模块, 包括税务计算、税务申报、税务处理。

为了能让学生熟知财务工作各个岗位之间的内部关联及外部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 掌握各岗位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 在完成模块实践的同时还进行了基于VBSE (虚拟企业社会环境) 的财会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的分岗位实践。课程要求学生根据业务需求组建4-5人的岗位明确的财务部门, 各个学生分别完成各岗位工作,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分岗实习是针对企业和岗位工作的培训,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三) 第三阶段--真实阶段

真实阶段就是在第三、四学期大部分会计专业课课程完成之后, 学生在校内“教学企业”——汇达公司以员工的身份进行真正的项目代理记账业务。此时, 项目是一个真正的项目, 力争每个项目组都做的是不同的真实的项目, 所以所做的账证要作为会计档案保留。真正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零过渡”以及无缝对接。

(四) 第四阶段--就业阶段

学生经过第三阶段真实的工作项目的学习和练习以后具备了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理论+实操技能。因此在第五学期的时候, 学生可以以“社会人”的角色走出校门在会计岗位上开始工作, 实现毕业是就业。

三、开展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离不开企业的参与, 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可以达到多赢的局面。所谓深度融合, 即学校聘请来自行业 (企业) 的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 开展深入合作, 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 并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一是把企业搬进校园, 企业直接入驻学校, 让学生在校内即可上岗上班。学校给企业提供免费的经营场, 帮助企业选择优秀人才, 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使学校成为企业发展的“蓄水池”。此外, 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来培养人才, 让学校成为企业发展的“节电池”。

二是开办校企合作公司, 即校企共建会计实习企业, 进行优势互补, 丰富学校的实践教学资源。学校懂教育规律, 企业知行业需求, 二者有效结合就能创造各自的价值。

第三, 实现教师资源共享。学校可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会计师成为专业实践课的教学骨干和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而学校中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的专业教师结合实务研究财税政策, 运用到企业实践中。

校企深度融合应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原则, 实现互利为目的, 企业可结合自身的要求培养人才;而学校通过企业的参与优化教学发展路径。

四、重构课程体系

财会转型背景下最突出的问题是传统的课程体系侧重于会计核算训练, 而决策管理类实践教学不足。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符合专业能力和时代的要求, “大智移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财务人员向管理会计的转变是必然趋势。因此,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亟待重构和完善。

“大智移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得会计职能由核算拓展到预测与决策、控制等职能。课程内容由大而全, 向专业化、精细化转变。因此, 在实际教学体系中, 要增加管理会计、内部控制、战略管理等实践项目和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冲击, 同时也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课程教学上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使单向理论传授模式变成理论实务交叉, 线上线下结合, 促进创新的教学模式的优化。

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探索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利用相关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本着“就业为导向”的精神, 围绕“进校即员工, 毕业即就业”的目标,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多方面促进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大智移云”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和应用, 对会计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阵地, 会计专业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课程设置必然得随着行业的发展而改变。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以往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上一篇:信息技术引入教学领域论文范文下一篇:乡镇财政管理会计核算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