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译英语诗歌范文

2024-03-06

古体诗译英语诗歌范文第1篇

1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注重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深入理解

笔者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 学生进行诗歌英译很多时候只是单纯从字面的意思着手, 忽视了诗歌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事实上, 汉语和英语的差异, 本质上是文化的差异。汉英民族分属东、西两大文化体系, 各自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差异极大, 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例如, 在汉语中东风通常象征温暖等积极意义, 如“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而英语中east wind通常象征冷酷等消极意义。这是因为西伯利亚是寒流的中心, 由于东西方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在中国冷风从西边吹来, 而在英国冷风从东边吹来。所以体现在诗歌的表达上就截然相反了。中国的古代诗歌创作中, 作者融入了大量的个人情感、心得体会, 借助精辟的字、词、句, 最终形成了富有神韵、富有灵性的作品, 这已经远远超脱了诗歌中字面的本身含义, 塑造了寓诗歌于无形的意境之美。而西方的文化创作则与之不同, 大多数批评家都在强调对事物原貌的展现, 也就是运用摹仿和再现的手法去进行创造。相对地在语言表达上, 就有了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 在行文上也更加具有逻辑性, 直观感较强。

这种文化差异同时来自很多方面。有些是客观因素造成的, 还有些差异则是主观因素造成的, 如西方神话传说中天有七重, 而东方文化中天有九重。很多译者未充分考虑这一文化差异, 有人把毛主席诗词“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中的“重霄九”译为“the ninth heaven”, 这第九层实际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当然每个译者都追求将诗歌翻译的尽善尽美, 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也正是要达到“音形义”的完美结合。但是要在最大限度内将三者进行完美结合, 则必须以“义”为基础, 忠实于原作的内容。教师应当在诗歌英译的教学活动中引入多方面的文化案例, 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指导学生在翻译中充分考虑到诗歌创作的文化背景, 同时考虑读者身处的文化背景, 使译后文字的“音”和“形”对“义”起到烘托的作用, 最终把两种语言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通过类似的教学指导, 学生在诗歌英译的过程中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2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注重自身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许多学生对翻译工作的存有一些误解, 最常见的就是, 认为“学了外语就能翻译”。过了“专业四级”、“专业八级”考试就是高水平。笔者也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学生对英语翻译认识的局限性。实际上, 这些等级证书至多仅是“语言能力”的证明, 而不是“翻译能力”的证明。诗歌的英译正是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关键性考评, 而翻译与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更是密切相关的, 翻译毕竟是要将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的艺术精髓相融合, 如果学生不能具备很好的文化功底, 那么在用词表等方面将会遇到障碍, 导致翻译的不到位。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发现, 学生的知识结构越丰富, 文化底蕴的积累越扎实, 越能够将诗歌翻译得逼真。另外, 学生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 要了解两种语言代表的两种文化内涵。初学者一般很少不把“单词”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当外语学到一定程度以后要想成为一名好翻译时, 应该多阅读经典著作, “逼迫”自己放弃原有的“中文释义”, 学会用外文的释义来理解外文单词, 多看原汁原味的作品, 模糊母语和目标语的界限, 游离于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 做好思维上的转换。所以, 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知识领域, 特别是对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知识领域, 教师要注意寻求这些领域与诗歌英译之间的结合点, 利用恰当的案例作为教学的契机,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诗歌英译学习的主动性。

3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熟练运用多种翻译技巧

在以往的诗歌翻译中,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处理有两种手法:“异化”或“归化”, 异化指的是以西方文化认同为原则;归化是指以目标语 (target language) 为归宿的原文再现的翻译原则。翻译既要保持诗歌中的固有文化, 又要使西方读者感同身受, 这的确给学生的诗歌英译实践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 因为异化和归化是一对矛盾, 一方面要求忠实于原文, 一方面又要得到西方文化的认可或理解, 对于从事诗歌英译学习不久的学生来说很难把握翻译的尺度。在翻译读本的阅读比较中发现, 有些作品是贴切地将中国文化的意境巧妙地转化为西方的语言, 使外国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感受到中国的文化内涵所在。而有些版本的译文却让读者感到故事就像发生在英语国家一样, 难掩西方文化的色彩, 洋味十足难以理解。所以, 教师应当根据多年来积累的诗歌英译经验, 向学生推荐一些更容易体现中国文化的译本读物, 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其中蕴含的翻译技巧, 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初步建立起自己在诗歌英译中的技巧使用习惯。尤其是面向初步接触诗歌英译的学生时, 教师更是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以便为学生奠定良好的技巧基础。例如, 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就存在几种不同的英译结果:

I descry bright moonlight in front of my bed.我在床前看到明亮的月光,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在床上我看见一盏银灯,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在我的床脚下是一束如此明亮的闪光, 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对比的方法揭示诗歌英译的多种技巧, 则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更容易得到激发, 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翻译的效果会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 因文化而异。教师要以“信、达、雅”的完美统一作为诗歌英译的目标, 指导学生不断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 在提升自身知识水平的同时积累更多的翻译技巧, 实现在中文、英文两种思维方式转换自如, 进而将中国古典诗歌推向世界。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富含韵律的语言, 精练含蓄, 节奏分明, 句式整齐。随着中外跨文化交流的迅速发展, 文学翻译中的诗歌翻译也越来越受瞩目。由于诗歌的英文翻译具有一定的难度, 笔者从教学实践的感悟出发, 提出了在诗歌英译方面的教学指导建议, 包括文化差异的理解、知识水平的提高、翻译技巧的应用等。

关键词:诗歌,英译,教学

参考文献

[1] 熊立久, 韩云.漫谈诗歌的翻译[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 2007[1].

上一篇:关爱祖国花朵阳江范文下一篇:钢铁企业副产煤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