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炮制的中药学论文范文

2024-05-19

加工炮制的中药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中药炮制原理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包括: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炮制方法、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应用文献学、实验药理学、化学、临床疗效观察、多学科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药炮制 原理 研究

中药炮制是指中药在应用或制成其他剂型以前的加工过程,即将药材通过净制、切制或炮炙操作,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以适应医疗要求及调配、制剂的需要,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传统中药炮制的理论内容、方法工艺等方面,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甚至存在误传误用,严重制约了中药炮制学的发展,因此有待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及手段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好多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以后才能使用,所以加大对这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

1、研究内容

1.1 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首先要搞清炮制的历史和现状。炮制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现代的炮制经验多数是“师徒相传,口传心受”继承下来,各地遵循不一。因此,认真进行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是开展炮制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做这些工作时,应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1.2 炮制原理及炮制理论的研究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做出一定的科学评价。可见,炮制原理的研究是炮制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 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因此研究炮制技术,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在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供借鉴。生白芍、炒白芍和酒白芍均为常用药,有关炮制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HPLC法探讨了不同干燥恒重和炮制方法对芍药苷含量影响。结果表明,烘干干燥法、减压干燥法、炒制及酒制,均会造成芍药苷含量的降低,其中烘干干燥法的影响最大,减压干燥法影响最小,与《药典》采用减压干燥法相符合。究其原因可能是芍药苷不稳定,具挥发性,加热使部分芍药苷损失

1.4 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同一种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当前用以控制饮片质量的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而规范中的标准多数是依据广大药工长期实践经验制订的,主要依据形态、色泽、质地、气味等感观来判断饮片的真伪优劣,比较模糊,不易掌握。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首先要制订统一的炮制工艺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然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逐步以客观化的指标感官控制的经验性指标加以结合,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质量标准,以更好的控制饮片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2、研究方法

2.1 应用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源于古代,所以搞清炮制历史才能搞清炮制意图,才能有目的地研究各种炮制原理及其优点。历史上炮制技术变化很大,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尽合理的,也有误传误用的,现代使用的炮制方法并不完全正确,只根据现行经验进行研究,往往不能反映炮制的原来意图,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通过文献学研究手段,搞清炮制历史的原始意图、炮制方法及其变化,这是炮制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手段。鹿角质地坚硬,很难加工,《药典》2000版收载,将鹿角洗净锯断,用温水浸泡,捞出镑片晾干或锉成粗末。此法费时,且有效成分不宜煎出,造成药材资源的浪费。盛淑光用沙烫法炮制收到了满意效果,水浸出物含量测定及临床实验均证明沙烫鹿角优于生品。具体方法是先用斧头将鹿角砸成块或段,按大小分档,投入沙温在170℃~180℃沙子中,不断翻动炒至质疏,外表呈深黄色时取出,筛去沙子捣为碎块即可。

2.2 应用实验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加之很多中药化学成分研究还缺乏与药效的紧密联系,或者上属空白,因此开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应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中医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在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药理学的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苍耳子自古以来多要求以炒后碾去刺入药,生品少用。为探讨此法的可行性,金传山等以水浸出物、脂肪油含量及物理常数、扭体镇痛实验、毒性实验等对苍耳子生品、炒品、炒后去刺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苍耳子以炒后去刺品水浸出物含量最高,镇痛作用最强,毒性最小。苍耳子炮制后脂肪油含量降低,但物理常数及化学组分无多大变化。

利用豚鼠离体气管条实验,豚鼠引喘实验,家兔及大鼠利尿实验,小鼠二氧化硫引咳实验考察炮制前后桑白皮的平喘、利尿及镇咳作用。结果表明蜜炙桑白皮对组胺所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条收缩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对组胺所引起的气道痉挛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作用强度与炮制前相当,蜜炙后的桑白皮对大鼠和家兔的利尿作用减弱,而对小鼠的镇咳作用增强。实验结果提示:桑白皮生品长于利尿,蜜炙后止咳平喘作用更强,从而验证了古人蜜炙桑白皮用于止咳平喘。

2.3 应用化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的疗效,是由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决定的。中药经过炮制后,所含的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含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因而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研究中药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性质和含量的变化是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它的研究结果不但能阐明炮制原理,而且能指导炮制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制订质量标准的依据。例如;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中主要成分,其中黄芩苷的含量又占总黄酮的80%以上,所以目前许多含黄芩的复方制剂均以黄芩苷作为质量控制标准。用HPLC法测定黄芩生品及清蒸、冷浸、煮黄芩、炒黄芩、酒炒黄芩、黄芩炒炭等6种炮制品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不同炮制品中黄芩苷的含量不同,依上述顺序而降低,特别是炒炭品黄芩苷含量仅为生品的2.08%,并没有被完全破坏。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药炮制学上的“炒炭存性”的原理,为临床针对不同病证使用黄芩的不同炮制品提供了依据。

2.4 应用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为中园临床辨证治疗服务的,目的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药理学、化学等方法研究中药炮制的结果,最终也必须接受临床效果的检验。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在炮制研究中,一定要注意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并设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科学性,切忌暂时说不清就轻率否定其炮制意义和作用的做法。

2.5 应用多学科结合进行研究中药炮制是一门知识面比较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应尽可能借助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技术、新成就,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是开展中药炮制研究的有效途径。

加工炮制的中药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目的:归纳其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预测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为其药材、饮片及相应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三棱”“活性成分”“苯丙素”“黄酮”“有机酸”“环二肽”“Sparganium stoloniferum”“Sparganii Rhizoma”“Active ingredient”“Phenylpropanine”“Flavonoids”“Organic acid”“Cyclic dipeptide”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SciFinder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1996年1月-2020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归纳三棱所含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同时,结合加工炮制、配伍代谢、质量评价等研究概况,基于中药Q-marker的“五原则”从成分有效性、特有性、可测性、传递与溯源(加工与炮制、入血)以及临床配伍等方面进行分析,推测三棱的Q-marker。结果与结论:三棱中主要含有苯丙素类、黄酮类、有机酸类、环二肽类、生物碱及挥发油等多种成分,其中阿魏酸、p-香豆酸和香草酸能抗血小板聚集,总黄酮具有镇痛作用,环(苯丙氨酸-酪氨酸)具有抗凝活性,铝络合黑三棱碱三糖苷具有抗肿瘤作用。上述活性成分类型均可作为三棱Q-marker筛选的来源,其中苯丙素类、黄酮类、有机酸类为必定之选;此外,需要加强对三棱特征性成分阿魏酸蔗糖酯或甘油酯衍生物、异香豆素类及生物碱类成分等的定量分析及药理作用研究。

关键词 三棱;质量标志物;活性成分;苯丙素;黄酮;有机酸;环二肽

三棱始載于唐代《本草拾遗》,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Hma.的干燥块茎[1]。该药主产于我国浙江磐安、东阳等地,味辛、苦,性平,归肝、脾经,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效,临床上常与莪术配伍用于治疗癥瘕痞块、痛经、瘀血经闭、胸痹心痛、食积胀痛等症[1]。研究发现,三棱中含有挥发油类、有机酸类、黄酮类、苯丙素类、皂苷类、甾醇类、糖类、生物碱类及微量元素等成分[2],然而目前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三棱药材项下尚无明确的成分定性、定量检测标准[1]。因此,故为完善三棱的质量控制方法,笔者以“三棱”“活性成分”“苯丙素”“黄酮”“有机酸”“环二肽”“Sparganium stoloniferum”“Sparganii Rhizoma”“Active ingredient”“Phenylpropanine”“Flavonoids”“Organic acid”“Cyclic dipeptide”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SciFinder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1996年1月-2020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归纳三棱所含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同时,结合该药加工炮制、配伍代谢、质量评价等研究概况,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五原则”从成分有效性、特有性、可测性、传递与溯源(加工与炮制、入血)以及临床配伍等方面进行分析,推测三棱的Q-marker,以期为其药材、饮片及相应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 化学成分及活性

近年来,三棱药材已报道的活性成分主要包括苯丙素类、黄酮类、芳香酚酸及酯类、有机脂肪酸及其酯类、环肽类、三萜和甾体类及挥发油类等,且药理活性多样。

1.1 苯丙素类

三棱以阿魏酸、p-香豆酸以及二者蔗糖酯、甘油酯的衍生物为主要成分,目前共发现21个阿魏酸蔗糖酯衍生物和5个阿魏酸及p-香豆酸甘油酯衍生物[3-12],其具体化合物名称见表1,部分成分化学结构式见图1。由图1可见,阿魏酰基常连在果糖的3、6位上,糖基上有不同程度的乙酰化基团(0~4个乙酰基)取代;C6-C3部位的双键既有反式又有顺式结构,其中反式双键较稳定且更为常见。此外,还有学者分离鉴定出了4个异香豆类化合物,包括8,5′-dihydroxy-6′-methoxy-4-phenyl-5,2′-oxidoisocoumarin、Decarboxycitrinone、三棱内酯B、三棱双苯内酯;2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即(+)-5,5′-dimethoxysecoisolariciresinol-3α-O-β-D-glucopyranoside、(+)-lyoniresinol-3α- O-β-D-glucopyranoside;以及1个简单苯丙酸类化合物,即咖啡酸[13-17]。

阿魏酸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抗辐射和抗肿瘤等生理活性[18]。王新胜等[2]认为,三棱中的p-香豆酸和阿魏酸具有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与三棱活血化瘀功效相符。此外,有文献指出,三棱内酯B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迁移、抑制巨噬细胞介导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等多种活性[19]。

1.2 黄酮类

从三棱中分离鉴定出3个黄酮醇及其苷类(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8]、山柰酚[20]、芦丁[21])、2个异黄酮(芒柄花素和鸡豆黄素A[22])、1个二氢黄酮(5,7,3′,5′-四羟基双氢黄酮醇-3-O-β-D-葡萄糖苷[20])和3个双苯吡酮(2,7-dihydroxy xanthone[12]、1,7-dihydroxy-6-methyl- xanthone、1,3,6-trihydroxy-8-methylxanthone[13])类化合物。

陆兔林等[23]采用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法、小鼠体内血栓形成法进行研究,发现三棱总黄酮具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胡旭光等[24]采用小鼠体内凝血实验、体内血栓形成实验以及热板法、醋酸扭体法两种疼痛模型,评价不同三棱提取物的药理作用,认为三棱总黄酮具有显著的抗凝、抗血栓和镇痛作用。芦丁早已被证实具有降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抑制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生成的活性,对心脑血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5]。

1.3 芳香酚酸及酯类

从三棱中分离鉴定出的芳香酚酸及酯类包括对羟基苯甲醛、香草酸[8]、3,5-二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三棱二苯乙炔[12]、对羟基苯甲酸、对甲氧基苯甲醛、原儿茶酸、香兰素、Methyl-3,6-dihydroxy-2-[2-(2-hydroxyphenyl)-ethynyl]benzoate[26]等。

体内研究发现,香草酸(10、30、100 mg/kg)对二磷酸腺苷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可降至18.5%和10.1%;此外,香草酸(100 mg/kg)能显著降低大鼠纤维蛋白原水平、延长凝血酶原时间,但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浆凝血酶时间无明显影响,与阿司匹林(100 mg/kg)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一致[27]。此外,香草酸可以通过激活磷酸腺苷激酶、增加核转录E2相关因子、血红素加氧酶1、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的表达,从而增加细胞的抗氧化酶活性、保护线粒体功能;香草酸还可以减轻高脂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损伤,为保护心血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8]。

1.4 脂肪酸及其酯类

从三棱中分离出的脂肪酸及其酯类包括6,7,10-三羟基-8-十八烯酸、壬二酸、二十二烷酸[12]、丁二酸[29]、三棱酸[30]、正十六烷酸、三棱酸甲酯[22]、(8E,10E)-7,12-二氧-8,10-十八碳二烯酸、α-二十一烷酸单甘油酯、正丁酸、反丁烯二酸[31]、6,7,10-三羟基-8-十八烯酸、棕榈酸、棕榈酸单甘油酯[32-33]、(9S,12S,13S)-trihydroxy-10(E)- octadecenoic acid、富马酸[34]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如反丁烯二酸)具有抗菌、抗氧化等多種生理活性,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饱和脂肪酸(如棕榈酸)通常认为可增加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还可被用于诱导建立大鼠肝BRL3A细胞脂肪变性模型[35]。

1.5 环肽类

有研究者从三棱醇提液中分离得到环(-酪氨酸-亮氨酸)、环(-苯丙氨酸-苯丙氨酸)和环(-苯丙氨酸-酪氨酸)共3种环二肽类成分,且发现其均具有很好的抗凝活性,以环(-苯丙氨酸-酪氨酸)的抗凝效果最为显著[36]。

1.6 三萜及甾体类

从三棱中分离出的三萜及甾体类化合物包括Δ5-胆酸甲酯-3-O-β-D-葡萄糖醛酸-(1→4)-α-L-鼠李糖苷、Δ5-胆酸甲酯-3-O-β-D-葡萄糖苷、Δ5,6-胆酸甲酯-3-O-α-L-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苷[37-38]、β-谷甾醇-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27]、β-谷甾醇棕榈酸酯[12]、胡萝卜苷棕榈酸酯[15]、桦木酸[32]、24-亚甲基环阿尔廷醇、过氧化麦角甾醇[31]、β-谷甾醇、胡萝卜苷[12]和豆甾醇[32]等。三棱总皂苷有明显的减少血小板聚集、延缓血栓形成等作用[39];其中,豆甾醇可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中胆固醇水平,可用于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40]。

1.7 挥发油类

三棱中挥发油的提取多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得油率为0.04%~0.05%[41];也有文献采用乙醚冷浸或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其中SDE得油率较高,可达3.19%[42-43]。经气质联用技术(GC-MS)鉴定,三棱挥发油中主要含有芳香族含氧衍生物和脂肪酸类成分,其中3,5,6,7,8,8α-六氢-4,8α-二甲基-6-(11-甲基乙烯基)-2(1H)萘酮、2,4,6,7,8,8α-六氢-5(1H)-黄酮、棕榈酸、亚油酸等含量较高,与大多数植物挥发油通常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有所区别[43]。Xu等[44]报道三棱和莪术配伍药对挥发油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明显强于三棱和莪术单药挥发油,并且三棱挥发油含量较高的亚油酸和2-羟基十六烷酸在上述药对中未检出。

1.8 其他

三棱中还含有生物碱类、蒽醌类、二苯类乙烯以及糖类等化合物。目前已报道的5种生物碱包括5-hydroxy-2-(hydroxymethyl)pyridine、Phenethyl pyrrole-2- carboxylate[34]、(2S)-1,4-dimethyl-2-(1H-pyrrole-2′-carbonyloxy)-malate[16]、3-isobutyl-tetrahydro-imidazo(1,2-α)pyridine-2,5-dione,以及从抗宫颈癌HeLa细胞活性最佳部位分离得到的一个铝络合黑三棱碱三糖苷Grailsine-Al-glycoside[45-46]。3个蒽醌类即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游离型大黄蒽醌对多种细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大黄素甲醚被开发成新型植物源杀虫剂[13,31]。2个二苯乙烯类即Methyl-5-hydroxy-2-(2-hydroxyphenyl)benzofuran-4-carboxylate和7,3′-dihydroxy- 4′-methoxybenzalphthalide[13]。此外,三棱中已报道的化合物还包括5-羟甲基糠醛、腺苷、羟基酪醇醋酸酯、羟基酪醇、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正丁基-α-D-果糖苷和正丁基-β-D-呋喃果糖苷、α-D-吡喃葡萄糖、甘露醇、赤藓醇[8,11,22,26,31,47]。其中,甘露醇具有镇痛和抑制脑血栓形成的作用,被认为是三棱的活性成分之一[47]。特定状态的微量元素是维持健康和防治疾病的必要条件之一,汪洪武等[48]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石墨炉法检测,发现三棱中钙、钾、镁、钠、锌、铁、锰和镍含量丰富,其中钾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最高。

2 Q-marker预测分析

中药Q-marker是刘昌孝院士于2016年提出的新概念,引起中药行业的广泛关注,现已成为目前中药质量控制的前沿领域[49]。三棱所含活性成分种类繁多,然而,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三棱药材项下仅有性状、显微观察和薄层鉴定,尚无明确的成分定性、定量检测标准[1]。为完善三棱的质量控制方法,本研究在归纳三棱活性成分及活性的基础上,结合三棱加工、炮制、配伍、代谢、质量评价等研究文献,基于“五原则”分析、预测其Q-marker。

2.1 成分有效性分析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棱具有显著的抗凝、抗血栓、抗炎、镇痛、影响血液流变学、保护心脑血管、抗肿瘤、抗纤维化等作用,这些药理作用均与其活血化瘀、消积止痛的功效相关联[34]。发挥相应作用的活性部位有苯丙素类、总黄酮类、总皂苷类、有机酸类、环肽类、挥发油类,具体活性成分,包括阿魏酸、p-香豆酸、三棱内酯B、芦丁、香草酸、环(-酪氨酸-亮氨酸)、环(-苯丙氨酸-苯丙氨酸)和环(-苯丙氨酸-酪氨酸)、Grailsine-Al-glycoside、甘露醇、豆甾醇;此外,利用中药整合药理学平台(TCM-IP)的数据信息挖掘和分析功能,预测三棱活性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酚酸类成分(如山柰酚、三棱酸等)[50]。以上活性部位和活性成分可作为三棱Q-marker筛选的来源。

2.2 成分特有性分析

三棱中含有较多首次发现的阿魏酸蔗糖酯和甘油酯的衍生物,此外还有自然界少见的异香豆素类成分如Grailsine-Al-glycoside[45],在三棱众多活性成分中可体现出一定的专属性,加之这些特征性成分分别具有抗凝、抗炎和抗肿瘤活性[44],可作为三棱Q-marker筛选的重要参考指标。

2.3 成分可测性分析

近年来,有关三棱成分分析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部分学者利用比色法测总黄酮、总皂苷、总酚和总多糖的含量[51-53],采用滴定法测定甘露醇的含量[47],采用对照药材探索薄层色谱条件的优化[5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游离阿魏酸和总黄酮含量[55],采用气质联用法(GC-MS)分析三棱挥发油和脂肪酸类成分[56],利用HPLC进行三棱指纹图谱研究[57]等。目前,已采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的三棱指标性成分包括p-香豆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香兰素、对羟基苯甲醛、香草酸、芦丁、山柰酚、芒柄花素、5-羟甲基糠醛、原儿茶酸、异阿魏酸、环-(酪氨酸-亮氨酸)、环-(苯丙氨酸-苯丙氨酸)[57-61],这些成分除5-羟甲基糠醛外均具有苯环结构,紫外检测波长通常为254~320 nm。但现有研究尚且存在如下问题:(1)从文献报道的含量测定结果来看,以上指标性成分在三棱中的含量总体偏低,除p-香豆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5-羟甲基糠醛外,其余成分在绝大多数药材中的含量低于0.01%,建议对含量较低活性成分的检测采用灵敏度更高方法比如液质联用法;(2)缺乏对三棱中特征性成分(如苯丙酸蔗糖酯、甘油酯类成分以及生物碱Grailsine-Al-glycoside)的定量分析研究;(3)对于三棱挥发性成分主要集中于GC-MS定性检测,需加强对其主要成分定量分析方面的研究。

2.4 中药配伍环境分析

临床上三棱与莪术两者常相须合用[44]。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三棱-莪术相须配伍的功效物质发现,三棱中的芒柄花素、β-谷甾醇、豆甾醇为活性成分[62];李洋等[59]建立了同時测定三棱-莪术药对中p-香豆酸、阿魏酸含量的HPLC法,且当三棱-莪术质量比为2 ∶ 1时,p-香豆酸、阿魏酸含量最高;徐冠玲等[63]用石油醚提取药对“莪术-三棱”和两单味药的脂溶性成分,经甲酯衍生化处理后进行GC-MS分析,发现药对脂溶性成分与单味药存在明显差异,除在三棱与药对中共存的亚油酸甲酯、棕榈酸甲酯外,三棱中其余的主要脂肪酸成分如(Z)-9-油酸甲酯(12.82%)在药对中未检测到,而且药对中共有23 个新脂溶性成分产生,包括β-榄烯酮等(4.725%)等。说明三棱与莪术配伍后并不是成分和药效的简单相加,需要深入探讨与配伍前后药效变化相关的活性成分,为三棱Q-marker提供有益的参考。

2.5 不同加工炮制方法分析

加工炮制直接影响着药材的成分及药效[64-65]。三棱的历代加工炮制方法包括去皮须、去毛、去芦、切片、捣碎、火炮、纸煨、炒炭、醋炙、醋煮、米煮、酒煮、酒炒、乌头炒、干漆炒、面裹煨等[66],现代临床上三棱一般经净制、切制或醋炙后入药[64]。文献报道,与麸炒比较,醋炒三棱对家兔血小板体外聚集抑制率最高[64]。毛淑杰等[65]采用比色法测定不同炮制品中黄酮的含量,结果醋炒三棱的含量最高,比生品增加约40%;麸炒三棱的含量最低,比生品减少约50%;寿洲芳[39]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三棱不同炮制品中总皂苷的含量,发现减压冷浸后切制和醋炒样品中总皂苷的含量与清蒸、麸炒相比更高;陆兔林等[67]采用GC-MS法分析发现,三棱经醋炙、醋蒸后的挥发油含量较生品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具体成分种类也有所差异,产生了2个新组分即1,7,7-三甲基-[2,2,1]-2-庚醇乙酸酯和亚油酸乙酯。由此可见,炮制前后含量变化较大的是黄酮类、皂苷类和挥发油类成分,因此可考虑为Q-marker的候选。

2.6 可入血化学成分分析

李进等[68]采用HPLC法建立了同时测定灌胃三棱后大鼠血清中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阿魏酸和芦丁含量的方法,认为该检测方法能够同时、快速、准确测定三棱4种有效成分在血清中的含量。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阿魏酸和芦丁即是三棱药材中原有的主要成分,也是血中移行成分[53,57,61],口服药物通常要经过胃肠吸收入血再经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组织器官后方可发挥药效,故而能在血液中检测的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阿魏酸和芦丁应当作为Q-marker的首选。

3 结语

三棱中含有苯丙素类、黄酮类、有机酸类、环二肽类、甾体类、生物碱类及挥发油等多种类型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凝、抗炎、抗肿瘤、镇痛以及抗氧化等作用。目前,有关三棱的研究文献中已报道作为含量测定指标的成分包括部分苯丙素类(如p-香豆酸、阿魏酸、异阿魏酸)、黄酮类(如芦丁、山柰酚、芒柄花素)、有机酸类(如对羟基苯甲酸、香兰素、对羟基苯甲醛、香草酸、原儿茶酸)、环二肽类[如环-(酪氨酸-亮氨酸)、环-(苯丙氨酸-苯丙氨酸)]。从有效性、可测性、配伍、传递与溯源(加工与炮制、入血)分析,苯丙素类、黄酮类、有机酸类成分为三棱Q-marker的必定之选;从特有性来看,阿魏酸、芦丁和香草酸的专属性不强,比如阿魏酸、芦丁分别在药材当归[69]、槐米[70]中亦有较高的含量;然而,在三棱中首次发现的阿魏酸蔗糖酯和甘油酯类、异香豆素类以及生物碱类成分尚无相关定量分析,故后续有待着重对三棱上述特征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及药理作用研究。由于三棱木化程度较高,所含成分含量通常较低[2],应注意结合其各种活性成分的性质特点,优选可靠且灵敏高的分析方法,从而建立起更为全面科学的三棱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 1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 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13-14.

[ 2 ] 王新胜,吴启南,陈广云,等.三棱化学成分与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3,24(15):1417-1420.

[ 3 ] SHIROTA O,SEKITA S,SATAKE M. Two phenylpropanoid glycosides from Sparganium stoloniferum[J]. Phytochemistry,1997,44(4):695-698.

[ 4 ] SHIROTA O,SEKITA S,SATAKE M,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folk medicine “San Leng” Sparganium stoloniferum[J]. J Nat Prod,1996,59(3):242-245.

[ 5 ] XIONG Y,DENG KZ,GUO YQ,et al. Two new sucrose esters from Sparganium stoloniferum[J]. J Asian Nat Prod Res,2008,10(5):425-428.

[ 6 ] XIONG Y,DENG KZ,GUO YQ,et al. New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rhizomes of Sparganium stoloni- ferum[J]. Arch Pharml Res,2009,32(5):717-720.

[ 7 ] 邓可众,熊英.三棱中一个新的蔗糖酯类化合物[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4,34(3):82-84.

[ 8 ] LEE SY,CHOI SU,LEE JH,et al. A new phenylpropane glycoside from the rhizome of Sparganium stoloni- ferum[J]. Arch of Pharm Res,2010,33(4):515-521.

[ 9 ] ZONG Q,XIONG Y,DENG KZ. Two new sucrose esters from the rhizome of 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Ham[J]. Nat Prod Res,2018,32(14):1632-1638.

[10] 熊英,宗琪,祝及宝,等.三棱苯丙素蔗糖酯类成分研究[J].中药材,2018,41(4):885-888.

[11] WU H,FENG RH,GUAN SG. Rapid preparative isolation of a new phenylpropanoid glycoside and four minor compounds from Sparganium stoloniferum using high- 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as a fractionation tool[J]. J Sep Sci,2012,35(9):1160-1166.

[12] 孔丽娟,梁侨丽,吴启南,等.黑三棱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1,42(3):440-442.

[13] WU DW,LIANG QL,ZHANG XL,et al. New isocoumarin and stilbenoid derivatives from the tubers of Sparga- nium stoloniferum (Buch.-Ham.)[J]. Nat Prod Res,2017,31(2):131-137.

[14] KUMAR A,FAN D,DIPETTE D J,et al. Sparstolonin B,a novel plant derived compound,arrests cell cycle and induces apoptosis in N-myc amplified and N-mycnonamplified neuroblastoma cells[J]. PLoS One,2014,9(5):e96343.

[15] 董學,王国荣,姚庆强.三棱化学成分的研究[J].药学学报,2008,43(1):63-66.

[16] LEE SY,CHOI SU,LEE DU,et al. Two new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rhizome of Sparganium stoloni- ferum[J]. B Korean Chem Soc,2011,32(12):4447-4449.

[17] 吴昊.三棱的活性成分和指纹图谱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2.

[18] 梁盈,袭晓娟,刘巧丽,等.阿魏酸及其衍生物的生理活性及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8,37(5):449-454.

[19] 刘天龙,柳敏娜,张煜,等.三棱内酯B调控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31):6033-6037.

[20] 张卫东,王永红,秦路平.中药三棱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9):550-551.

[21] 李可意,刘红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棱超临界萃取物中芦丁的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3):684-685.

[22] 董学,姚庆强,王国荣.三棱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6,37(增刊):206-208.

[23] 陆兔林,叶定江,毛春芹,等.三棱总黄酮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研究[J].中草药,1999,30(6):439-440.

[24] 胡旭光,邓小慧,李淑贤,等.不同三棱提取物药理活性的比较研究[J].陕西中医,2009,30(8):1091-1093.

[25] 兰真,曾凡骏,曾里,等.生物类黄酮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及作用机理[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6):613-615.

[26] 徐男,李明臣,李元媛,等.基于斑马鱼模型三棱抗血栓活性部位筛选及其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39(14):1439-1443.

[27] 孔令雷,王海港,刘成娣,等.香草酸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体内外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20,17(6):342-347.

[28] 马文芳.香草酸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9] 张淑运.三棱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8):486-487.

[30] 张卫东,肖凯,杨根全,等.中药三棱中的新化合物三棱酸[J].中草药,1995,26(3):125-126.

[31] 梁侨丽,孔丽娟,吴启南,等.三棱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2,43(6):1061-1064.

[32] 安士影,钱士辉,蒋建勤.三棱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9,28(4):57-59.

[33] 袁涛,华会明,裴月湖.三棱的化学成分研究:Ⅰ[J].中草药,2005,36(11):1607-1610.

[34] 冯娅茹,张文婷,李二文,等.三棱化學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7,48(22):4804-4818.

[35] 王玲,赵健亚,宋瑞龙,等.棕榈酸致BRL3A细胞脂肪变性过程中对自噬和凋亡的影响[J].中国兽医科学,2020,50(8):1058-1065.

[36] 刘贝,王淑美,王佰灵,等.三棱的环二肽类成分抗凝活性[J].中成药,2015,37(1):34-39.

[37] 张卫东,王永红,秦路平,等.中药三棱中新的甾体皂苷[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6,17(2):174-176.

[38] 张卫东,王永红,秦路平,等.中药三棱水溶性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96,27(11):643-644.

[39] 寿洲芳.三棱不同炮制品中总皂苷含量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7):547-549.

[40] HEINEMANN T,LEISS O,BERGMANN K. Effect of low-dose sitostanol on serum cholesterol in patients with hypercholesterolemia[J]. Atherosclerosis,1986,61(3):219-223.

[41] 崔炳权,郭晓玲,林元藻.细叶黑三棱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8):1985-1986.

[42] 袁久荣,姜店春.黑三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1989,8(6):28-29、58.

[43] 朱凤妹,杜彬,李军,等.利用GC-MS技术分析三棱挥发油化学成分[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0,22(2):253- 256.

[44] XU GL,GENG D,XIE M,et al. Chemical composition,antioxidative and anticancer activities of the essential oil:Curcumae Rhizoma-Sparganii Rhizoma,a traditional herbpair[J]. Molecules,2015,20(9):15781-15796.

[45] SUN J,WEI YH. A new alkaloid-aluminum glycoside isolated from Rhizoma Sparganii (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 - Ham.)[J]. J Med Plants Res,2011,5(14):3128- 3131.

[46] LI SX,WANG F,DENG XH,et al. A new alkaloid from the stem of 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Ham[J]. J Asian Nat Prod Res,2010,12(4):331-333.

[47] 张群智,毛淑杰,张淑运.三棱不同炮制品中甘露醇含量的测定[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6):430-431.

[48] 汪洪武,刘艳清,王谷,等.原子吸收法测定不同产地三棱中16种微量元素的质量浓度[J].精细化工,2009,26(6):542-545.

[49] 张铁军,白钢,刘昌孝.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概念、核心理论与研究方法[J].药学学报,2019,54(2):187-196.

[50] 徐男,王亮,孙蓉,等.基于整合药理学平台探究三棱抗血栓形成及抗血小板聚集的分子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5):192-200.

[51] 迮薇薇,王建科,李玮,等.醋润蜜麸炒三棱质量标准[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19(31):78-86.

[52] 张媛,吕友根,周晓龙.不同采收期金华产三棱中总皂苷含量的测定[J].海峡药学,2012,24(1):56-57.

[53] 贺潇潇,吴启南,王新胜,等.基于多指标质量评价技术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三棱品质的影响[J].中药材,2014,37(1):29-34.

[54] 王恒,李伟东.三棱薄层色谱鉴别及总黄酮的含量测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1):10-14.

[55] 陈广云,吴启南,王新胜,等.生物效价测定法用于活血化瘀中药三棱品质评价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9):2913-2916.

[56] 马银宇,卢金清,周意,等.三棱及其醋炙品挥发性成分分析[J].中国药师,2020,23(4):648-650.

[57] 徐男,曹铭晨,黄欣,等.三棱乙酸乙酯部位HPLC指纹图谱及4种酚类成分含量测定[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7,37(18):1783-1786.

[58] 冀苏龙,康家珍,赵唯君,等.三棱中三棱素成分的高效液相含量測定方法研究[J].广东化工,2018,45(7):26-27.

[59] 李洋,季方茹,潘洪秀,等. 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配伍比例三棱-莪术药对中p-香豆酸、阿魏酸的含量[J].中国药房,2017,28(27):3859-3861.

[60] 张海波,高羽,梁侨丽,等. HPLC测定中药三棱中游离阿魏酸和总阿魏酸含量[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2):169-171.

[61] 徐男,孙蓉,李元媛,等.基于HPLC指纹图谱、多成分定量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评价不同产地三棱药材的质量[J].中草药,2019,50(7):1682-1689.

[62] 严谨,王芙蓉,贺丰杰,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祛膜止崩乳膏中“三棱-莪术”药对作用机制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2):489-491.

[63] 徐冠玲,白少娟,滕恺悦,等. GC-MS分析药对“莪术-三棱”中的脂溶性成分[J].中药材,2017,40(3):616-620.

[64] 毛淑杰,王素芬,李文,等.不同三棱炮制品抗血小板聚集及对凝血时间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10):604-605.

[65] 毛淑杰,沈鸿,解静萍,等.三棱不同炮制品黄酮成分含量测定[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1):29-31.

[66] 蔡小玲.三棱的炮制历史沿革[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9):41、55.

[67] 陆兔林,陶学勤,邵霞琴,等.气质联用法分析炮制对三棱挥发油的影响[J].中成药,1999,21(1):22-23.

[68] 李进,陈佳丽,马月光,等. HPLC测定三棱入血成分含量[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36(13):1665-1668.

[69] 巢蕾,曹雨诞,严辉,等.不同产地当归身与当归尾阿魏酸含量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27):120-122.

[70] 韦源林,史艳财,邹蓉,等.不同来源金槐槐米的红外光谱及芦丁含量的比较[J].广西植物,2019,39(11):1541- 1549.

(收稿日期:2020-08-04 修回日期:2021-02-07)

(编辑:罗 瑞)

加工炮制的中药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对中药炮制的文字记载始于战国时代。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其治疗“目不瞑”的秫米半夏汤中就有“治半夏”的记载,表明当时预治疾病已经使用了药物常规炮制品。到了汉代,据有关资料记载,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斩断、研、锉、捣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同时,炮制理论开始创立。我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在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问世,记载的炮制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炙、炮、煅、浸、飞等。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某些炮制方法,现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明代时期,中药炮制发展得较为全面,在理论方面,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统地论述了若干炮制辅料的作用原理,记载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难化增益元阴;陈璧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至令平和„„”。他还强调:“凡药制造,责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著名的医药学者李时珍集诸家之大成,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专列了“修治”一项,收载了各家之法。

对有些炮制方法还运用中医理论加以讨论。继之,缪希雍又在《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常用的炮制方法,在他的著作《炮制大法》中,提出了著名的炮炙十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中药炮制事业,使中药炮制事业发展很快。各地有关部门都对散在本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文字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全国大部分地区制订、出版了炮制规范。同时,国家在药典中也收载了中药炮制内容,并相继出版了一批炮制专著。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炮制经验集成》,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炮制学》等。在科研方面,目前全国有许多中医药研究机构都开展了对中药炮制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科研队伍。在生产方面,中药炮制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药物饮片质量逐步得到了提高。随着我国技术的革新,炮制生产设备已逐步机械化,如滚动式洗药机,去皮机、镑片机、切片机,各种类型的电动炒药锅等。这些将朝着自动化、联动化的方向发展。

二、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1.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

中药多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药用部位含有一定的药物成分,但也常带有一些非药用部分,而影响疗效,并且不同药用部位药效有异。而原药材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就需要通过炮制,调整药性,增利除弊,以满足临床治疗要求。所以中医临床配方用药都是用炮制后的饮片。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常常是一药多效,而中医治病往往不是要利用药物的所有作用,而是根据病情有所选择,因此,需要通过炮制对原有性效予以取舍,权衡损益,使某些作用突出,某些作用减弱,某些不利于治疗的作用消失,力求符合疾病的治疗需求。疾病的发生有多种原因,病情的发展变化多端,症候的表现不一,脏腑的属性、喜恶、生病病理各异,故立方遣药及炮制品的选用都应考虑这些因素。如:女贞子既能补肝肾之阴,又能清虚热,且药性较平和,养阴而不腻,清热而不损阳气,实为滋阴补肾之良药。但生用或制用与病情变化有关,当患者肝肾阴亏,兼有肠燥便秘者,可选用生品,既可补肝肾,又可润肠燥,二者兼顾,且用量宜大;当便秘已去,肝肾阴亏之象尚未完全消除时,除调整处方外,女贞子则宜制用,增强其补肝肾之力,避免过用生品又引起滑肠。由此可知,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要求,所以炮制是中医运用中药的一大特色。

2.炮制直接影响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炮制方法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主要依据。炮制工艺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

2.1中药净制与疗效

中药净制的方法虽然比较简单,但对药效的影响很大。因此,中药在用于临床之前,基本上都要经过净制处理,方能入药。从古至今,医药学家对中药的净制都非常重视。中药亦要求以净制后的“净药材”入药,《中国药典》炮制通则把净制列为三大炮制方法之一。

2.2软化、切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切制之前,需经过泡润等软化处理,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然而,控制水处理的时间和吸水量很重要,若泡浸时间过长,吸水量过多,则药材中的成分大量流失,降低疗效,并给饮片的干燥带来困难。利用蒸气软化药材,应控制温度和时间,以免有效成分被破坏。

切制时,饮片不均匀,厚薄、长短、粒度相差太大,在煎煮过程中就会出现药用成分溶出不一。若需进一步加热炮制,还会出现受热不均,生熟不一,药效有异的情况。如: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方中桂枝以气胜,白芍以味胜。若白芍切厚片,则煎煮时间不易控制。煎煮时间短,虽能全桂枝之气,却失白芍之味;若煎煮时间长,虽能取白芍之味,却失桂枝之气。方中桂枝、白芍均为主药,切均薄片,煎煮适当时间,即可达到气味共存的目的。饮片的干燥亦很重要,切制后的饮片因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干燥,就会发霉变质。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不当,也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特别是含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敏感的成分,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疗效会明显降低。

2.3干热炮制与临床疗效

干热炮制,主要是用火加热。既是最早的炮制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药效有明显的影响。干热炮制的各种方法中以炒制和煅制应用最广泛。药物炒制,其方法简便,但在提高疗效,抑制偏性,减少毒副作用方面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许多中药炒制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焦香气,收到启脾开胃的作用,如炒谷芽、炒麦芽、炒扁豆等。中药经炒制处理后,能从不同途径调整药物的功用,满足临床不同的用药要求。煅制法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或者需要制炭的植物药。此外,煨制、干馏等法对疗效也有明显影响。尤其是煨制后,药效常有明显的变化,干馏法则常用于制造新药。如木香生品行气止痛作用明显,煨木香则专于实肠止泻。

2.4湿热炮制与临床疗效 湿热炮制为水火共制的一类炮制方法。常用的有蒸法、煮法、煽法。此外,还有提净法。部分复制药物仍离不开蒸、煮的方法。蒸法和煮法在古代文献中记载较多,用得非常普遍。清代《医方集解》云:“半夏用醋煮者,醋能开胃散水,敛热解毒也,使暑气湿气俱从小便下降。”清代《本草新编》有“寒水制硫黄,非制其热,制其毒也。去毒则硫黄性纯,但有功而无过,可用之而得宜也”的记载。湿热法炮制药物,其特点是加热温度比较恒定,受热较均匀,因此较易控制火候,加热时间可根据需要灵活掌握。煮法和煽法水量也很重要。若上述条件掌握不好,往往造成药物火候“不及”或“太过”,影响疗效。火候不及,达不到熟用目的;火候太过,则会降低疗效或丧失疗效。如何首乌,蒸制时间太短,服后可出现便溏或腹泻,甚至有轻微腹痛现象。桑螵蛸、天麻蒸的时间过长,则会“上水”,不但难干燥,且会降低疗效。川乌煮制时间太短,则达不到去毒效果;水量应适中,若水过少,则水煮中后还砂到火候要求,水过多则损失药效。

2.5辅料(包括药汁)制与临床疗效

用辅料制药起源甚早,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就有酒醋溃的记载。以后辅料种类逐渐增多,较系统地阐述辅料作用的首推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但以明、清时期资料较多。明代《证治准绳》在论述黄柏的炮制作用时指出:“生用则降实火,熟用酒制则治上,盐制则治下,蜜制则治中而不伤。”这说明用不同辅料炮制后其适应症、作用部位以及副作用都会发生变化。中药加入辅料用不同的方法炮制,可借助辅料发挥协同、调节作用,使固有性能有所损益,尽量符合临床治疗的要求。

3.炮制与药性的关系

中药通过炮制,其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都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常常异致功效、用途发生相应的改变,运用于临床所产生的效应也不一样。

三、中药炮制的作用与目的 1.洁净药物保证用量准确

原药材含有非药用部分,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夹有泥沙、杂物;动物的皮、肉、骨、筋、角等残留腐肉、恶血。使用前进行清除杂物,洗去泥沙、污垢,筛去灰屑,除去霉烂变质之物和非药用部位,可使药物清洁纯净,保证临床用药剂量准确。

2.便于调剂和制剂

植物的根及根茎类、藤木类、果实类经炮制后加工成一定规格的饮片,如切成片、丝、段、块等,便于调剂时分配制量和配方。矿物类、贝壳类、动物骨甲类如自然钢、磁石、代赭石、牡蛎、石决明、穿山甲等药物质地坚硬,难于粉碎,不便于调剂和制剂,而且在短时间内又不易煎出有效治疗的成分,因此必须经过特殊的炮制方法使其质地变脆变酥,易于粉碎,而且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3.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部分中药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其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为了达到医疗上用药安全,历代对有毒药物的炮制都非常重视,各代都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如:草乌有浸、漂、煮、蒸、加辅料等炮制方法,以降低毒性。

4.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中医采用寒、热、湿、凉及辛、酸、苦、咸来表达中药的性能。性和味如果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给病人带来不利的一面。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为了适应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病情的需要,一方面可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用不同的炮制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中药往往通过炒、蜜炙等方法来缓和药性,故有“甘能缓”,“麸炒以缓其药性”的说法。

5.增强药物的疗效

中药通过适当的炮制,可以提高中药的疗效。一方面是可以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而增强疗效。明代《医宗粹言》写道:“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箱子、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入煎方得味出。”这便是现代“适子必炒”的根据和用意。因为种子被有硬壳,炒后种皮破裂,有效物质就便于煎出。另一方面是药物之间相互配合起协同作用,起到增强疗效的效果,如款冬花和紫苑等化痰止咳作用的药物,经蜜炙后其作用增强。再:炮制可以引药入经及改变作用部分从而提高疗效。如大黄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作用是走而不守,但如经用酒制后,就能上行而清上焦热邪引起的牙痛、口舌生疮等,即转降为升。又如紫胡入经分散(入心包、肝、胆、三焦),如果经用醋制后,就可专入肝经,让其专治肝脏疾病。

6.矫味矫臭,以利服用

动物类或其它具有腥气异味的药物,往往不被病人所接受。为了便于服用。常将此类药物采用相应的炮制方法来去掉其不良的气味,如用酒制乌梢蛇,用醋制乳香等都是为去掉其腥味或异味。

7.有利于保存药效和贮藏

加工炮制的中药学论文范文第4篇

1 中药的毒性

其实毒性在古文献中常是药物的总称。如《周礼·天官冢》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 聚毒药以供医事”[1]。临床应用中药强调辨证配伍、合理炮制、严格控制用法用量, 合理炮制去降毒尤显重要。笔者从事中药炮制加工多年, 现就毒性中药炮制方法与机理进行分类探讨, 希望对毒性中药的临床安全用药有所助益。

2 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

(1) 制霜法是指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 或析出细小结晶, 或升华、煎熬成粉渣。适用于含毒性脂肪油较多的脂仁类中药, 但应控制好油量。如千金子、柏子仁等采用去油制霜法, 信石采用升华制霜法[2]。 (2) 加热法是通过加热使有毒成份分解破坏或使有毒成份凝周变性或升华散失从而达到去毒目的。包括:蒸、煮、炒、烫。如马钱子经砂炒后, 其主要成分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含量显著减少, 毒性降低;牵牛子、莱菔子等炒后毒性降低。 (3) 净制法炮制时将原药材除去有毒副作用部位, 切成寸段。如蕲蛇, 蝮蛇头部毒腺含有强烈毒素, 去头后降低毒性。又如苦楝皮外层毒性较大, 用时应彻底剥离。 (4) 水制去毒法是指用水处理药物, 使其所含毒性成分溶于水中, 再弃水留药, 以降低毒性成分含量, 除去药物毒性。具体方法有浸、泡、漂、洗。如天南星用水浸漂。 (5) 加辅料复制法毒性中药在炮制过程中, 加入一定辅料, 如生姜汁、醋、甘草汁等可降低毒性。是靠辅料吸附作用及其与毒性成分结合而减毒, 往往同一种辅料兼有上述两种作用。此法常与加热法相结合, 有的辅料不仅去毒效果好, 还能增强药物疗效, 如大戟、甘遂等均为峻下逐水药, 均用醋制。又如半夏生能使人呕吐、咽喉肿痛失音, 炮制能减低或缓和药性。 (6) 水火共制去毒法是指用水和火共同炮制药物, 使药物毒性降低或去除。具体方法有煮和淖等。如川乌、藤黄等经煮后, 毒性大大降低。

3 常见毒性中药炮制机理

(1) 去除毒性部位。蕲蛇去头部后入药, 因其头部含有多量出血性毒素、少量神经性毒素, 内服后可引起内脏广泛性出血而致死, 去头是为了消除毒性, 去头后蛇体主要含蛋白质、脂肪和氨基酸。又如斑蝥, 净制, 去头、足、翅后, 镁、锌、钙等抗癌成分含量比全虫高, 有害元素铅含量降低。 (2) 破坏或改变毒性成分的结构。 (1) 破坏毒性成分结构:全蝎, 含有全蝎素, 是一种含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的毒性蛋白, 其水溶液长时间放置或用100g水加热2h, 能使毒性蛋白凝固变性, 达到降低毒性目的[3]。 (2) 改变毒性成分的部分结构:可使之转变成具有同样药效作用而毒性较小的物质结构。如乌头所含主要毒性为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该类化合物遇热易被水解, 其C8位上的乙酰基水解时失去一分子醋酸, 得到单酯型乌头碱, 使以上3种成分相应地变为苯甲酰乌头碱、苯甲酰中乌头碱和苯甲酰次乌头碱, 毒性为双酯型生物碱的1/500~1/200;若继续水解C14位上的苯甲酰基失去一分子苯甲酸, 生成乌头原碱, 相应为乌头胺、中乌头胺和次乌头胺, 其毒性仅为双酯型乌头碱1/5000~1/2000, 如此可达降减毒目的[4]。 (3) 降低药物毒性成分以降低消除药物毒性。如斑蝥按CTD的理化特性而言, 以米炒为宜。因CTD在84℃开始升华, 升华点为110℃, 米炒时锅温128℃正适合于CTD升华, 使CTD部分升华而含量降低, 从而减弱毒性;有人将其在110℃恒温干燥箱中烘制也是同样道理。 (4) 除去非有效的水溶性毒性成分。朱砂主要含硫化汞, 含量达96.21%, 杂质主要是游离汞和可溶性汞盐, 后者毒性极大, 为朱砂中主要毒性成分。研磨水飞法可降低可溶性汞盐含量而使朱砂毒性减小。水飞朱砂中游离汞含量低于1μg/g, 证明朱砂经水飞后可大大减少游离汞的含量。 (5) 辅料的解毒作用。辅料在有毒中药炮制解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解毒机制较为复杂。如天南星, 《本草纲目》中记载“有大毒”。天南星炮制后能解毒并增加疗效, 常用辅料是有解毒作用的药物如生姜、白矾等。姜、矾共制是最常用方法, 其解毒机制可能为吸附毒物, 改变毒物理化性质、生理活性, 及增强机体解毒能力, 其中生姜本身有解毒功能, 并与天南星有协同作用;白矾在水中生成氢氧化凝胶吸附毒物, 或与毒物中和而解毒;甘草酸具有类似活性炭吸附作用, 其水解产生葡糖醛酸与毒物结合能加强肝脏解毒能力。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炮制减毒方法及其机理。方法 通过制霜法、加热法、净制法、水制法、加辅料法、水火共制法等加工炮制后, 能达到降低或消除药物毒性或副作用。结果 适当加工炮制可降低或消除中药毒性或副作用。结论 中药通过适当加工炮制可降低或消除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更好提高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中药,炮制,减毒,方法,机理

参考文献

[1] 刘银梅.谈中药的毒性与炮制[J].光明中医, 2009, 24 (9) :1807.

[2] 黄玲.浅析制霜法的炮制作用[J].江苏中医药, 2004, 25 (4) :47.

[3] 罗跃, 彭延古, 易小明.全蝎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8 (3) :78~80.

加工炮制的中药学论文范文第5篇

1 炮制对中药成分及疗效的影响

1.1 中医所称的中药

实际上指的是将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后合格的饮片。而中药炮制是专门加工制造饮片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分修治 (净选) 、切制 (制成生用饮片) 、炮制 (制成熟制饮片) 三部分。做好中药炮制, 是提高中药质量和中医疗效的根本保证。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中国的第一部国家药典, 标示有药物炮制的方法, 是炮制技术受到政府保护的开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景注》对中药炮制已有详细的记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述了100余种药物的炮制。

1.2 中药炮制在漫长的实践中, 结合中医药的理论, 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

这些理论虽然不能作为定论, 但大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因而探讨那些规律性的本质, 不但有利于炮制原理的阐述, 而且将指导炮制方法的改进及创新。

1.3 炮制方法的研究中药的种类很多, 品种繁杂, 各地炮制方法也不一致

炮制工艺多属于手工作坊生产, 尚难适应现今工业化的生产, 因此研究炮制技术, 改进炮制工艺是当务之急。

2 各种炮制法与药品疗效的关系

2.1 清除杂质, 提高纯度, 保证药效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 在采集过程中往往夹杂非药用部分或其他杂质等, 因此, 必须经过严格的纯净处理, 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保证临床用药准确、安全、有效。如丹参、黄连等, 常带有泥沙、土块, 须洗净才能入药;巴戟天的木心非药用部分, 木心强韧, 化学成分含量明显低于巴戟天, 而木心重量占全药重量的将近一半, 这些非药用部位若不除去, 则配方中药物有效成分含量减少, 达不到治疗所需的有效治疗剂量。有些药材各药用部位不同, 其功效各异, 若一并入药, 则难以达到治疗目的, 甚至造成不良后果。有些原药材的根、茎、叶、花、果等通常会混有一些泥沙、枝梗等杂质;有的皮类药材常常会含有木质心等非药用部分;一些动物的骨、角等残留腐肉杂物。如果把这些杂质或非药用部位除去, 就会导致临床处方有效剂量达不到, 进而影响临床治疗的效果。通过净制工序可使药物清洁纯净, 从而保证临床用药剂量准确。叶定江等认为像丹参、黄连须等药物原药中常带有泥沙或土块, 必须洗净后方能入药;山茱萸的核、巴戟天的木心、关黄柏的粗皮等都是非药用部分, 所占的比例较大, 若不除去, 就不能很好发挥全方作用;海藻、全蝎等, 自身就带有多余的盐分, 一定要经漂洗后才能入药。

2.2 加热炮制与药品疗效

加热炮制, 主要是用火加热。既是最早的炮制方法, 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对药效有明显的影响。干热炮制的各种方法中以炒制和煅制应用最广泛。药物炒制, 其方法简便, 但在提高疗效, 抑制偏性, 降低或消除某些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 减少毒副作用方面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马钱子中所含的士的宁, 既是有效成分, 也是毒性成分, 可用砂烫或油炸法, 使其部分成分破坏, 含量降低到安全指标, 达到用药安全有效。

2.3 辅料制与药品疗效

中药经辅料制后, 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 归经和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 起到降低毒性、抑制偏性、增强疗效, 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等作用,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如苦寒药多用酒制, 利用酒的辛热行散作用, 可缓和苦寒之性, 免伤脾胃, 又使其寒而不滞, 更好发挥清热泻火作用, 如大黄、黄柏等。活血散瘀、祛风通络药物经酒制后可使其活血通络作用增强, 如川芎、当归等。酷制可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疏肝止痛、提高疗效, 如柴胡等。所以说, 中药炮制与药物质量关系密切, 对提高药品疗效也有直接影响, 医者不可不明辨。

总之, 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气味, 影响药物的归经, 调节药物的阴阳, 使药物更好发挥疗效。其所以能适应中医辨证论治的双向性, 是因为中药的气味与其所含成分是相对应的。炮制气味的变化则暗示着药物所含成分的量变和质变。几千年以来, 中国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炮制方法与技术, 而且也形成了一套传统的炮制加工工具。炮制是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

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是中国传统医药的“瑰宝”。中药炮制历史久远, 相传起源于神农时代。蕴藏着深厚的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工艺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 也就是说中药要确保快速高效的疗效, 除辨证施治合理配伍外, 合理的炮制工艺、恰当的炮制方法以及准确的炮制标准是发挥中药疗效的重要关键。本文对中药炮制的方法、药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药炮制,疗效

参考文献

[1] 华国栋.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10:108~110.

加工炮制的中药学论文范文第6篇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Paris yunnanensis Franch.或七叶一枝花Paris chinensis Franch.的干燥根茎。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洗净(《药典85》)。

上一篇:农村广播节目研讨论文范文下一篇:国外科技政策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