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设计文化创意论文范文

2024-07-27

茶具设计文化创意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提出了针对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意+经验+操作”三位一体的概念,分析了高职与本科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核心区别,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从培养目标、就业岗位定位、技能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实训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师资建设等多个方面来构建这一真正属于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 键 词] 高职;文化创意设计;创意;经验;操作

一、“创意+经验+操作”三位一体的概念

(一)创意训练与思维提高

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是文化背景下的创意和创新,没有好的创意,再好的文化产品都只能流于平淡俗套、失去竞争力。因此,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意的训练便是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首要重点。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以一贯的固定评价标准来衡量他们的想法,而是充分肯定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在创意训练中要求学生多转换思维方式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勤思考和发挥想象力,并且积极引导他们将灵感、思维火花与传统文化或者当今流行文化相结合,产生好的创意作品。

(二)实践提升与经验总结

由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高级技能或者高级应用型人才,实践与应用能力的提升需要多参与实践锻炼,而多岗位实践机会是必需的手段。同时,这些大量实践带来的经验层面的积累是提升专业人才技能熟练程度与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各行业,虽然都比较强调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它们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章法的,这些就需要从经验和总结中去把握,才能使文化艺术创意产品的生产更为高效、精炼,对毕业生多处于行业操作第一线的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这种思考和总结就显得更加不可或缺。

(三)熟练操作与应用实施

相比较文化创意行业中创意、策划、管理等上游层面,高职类毕业生实际上是从制作、绘图、设计表现、加工处理等更多下游层面或者说是行业操作第一线开始工作并且担任主力的。因此,表现技能和操作的熟练对高职类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是最为基础的,是高职教育的定位所决定的,这也使专业教学模式中师生间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师徒制”的关系,即像技艺传授一样的“手把手”教学以及高频率的技能强化训练。另外,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美学经济和“艺术化生活”时代的典型产业,更要求贴近生活,服务大众,专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创意和熟练的技能操作,也要熟悉市场行情和规律,有将文化、创意元素付诸实施、转变为商品的应用能力,从而创造出商业和人文价值[1]。

二、高职与本科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核心区别

以欧美为代表的国外高校很早就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研究教育作为不同的类型教育并存,定位清晰、分工明确、体系合理的高等教育格局开创了一系列成熟的高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如,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工读交替制”(三明治学制)等[2]。在创意人才的培养上,这些国家也都有着自己的政策和独到之处,从业人员数量巨大,有着从行业一线到产业研究宏观层面、专业研究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而国内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不够,一直没有很好地厘清高职和普通本科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侧重点的不同,定位和概念的模糊带来高职办学方式几乎是本科教学的“缩减版”,教学体系混乱,课程设置随意“跟风”,于是既不专精也不广泛。实际上两者最大的区别是高职类更加注重“经验+操作”的训练与提高,当然也要兼顾“创意”,是带有创意的技能;本科类则最为注重“创意”的训练,甚至很多时候表现为探索与实验性的“概念设计”“实验设计”“虚拟设计”等,同时会多由概念、经验上升至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这与高职的“经验”层面则明显属于不同深度的提高。

三、“创意、经验、操作”三位一体的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途径

(一)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定位

虽然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在总的培养目标上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高级技能、高级应用型人才,但是也应当针对学生不同的具体情况,既要有统一的基础标准,也要有不同的细分方向,当然这本身就是根据学生将来不同的就业岗位来设定的。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更细致的行业分工决定了我们的培养模式和目标不能简单划一,必须有所偏重和细分,从对“创意、经验、操作”三方面的概念上来讲大致可以分为:创意人才型、项目管理型(包括市场研究型)、操作技师型等。

(二)技能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

如前所述,“创意+经验+操作”三位一体是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概念,因此在技能培养方式上需要注意三个方面:(1)针对创意能力的训练。这要求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启发学生多思考求变。(2)针对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尽管重视创新创意的作用,但是实际上许多行业项目还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方法与套路的,而合格的专业人才是应该有着比较丰富的实战经验,这就需要对课题、项目进行总结和思维的提升,需要我们改变过去教学中一门课程一个课题,蜻蜓点水,低层次重复的格局,课程完结时需要有比较深入的创意课题反思,总结出一定的规律。纯理论课程不妨改变以往“空谈”的尴尬境地,设置在专业实践课程之后,联系实际课题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3)提高操作熟練程度。由于高职类学生培养时间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略差,因此,在专业上针对实践技能的训练就要提高强度和频率,以便能达到操作熟练的程度。这需要我们对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增加实践操作内容的比例和课时数量,同时可以将制作类、软件类、材料类等操作类课程提前讲授或者相应地融入各专业课当中,在实际项目中强化与训练,从而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3]。

(三)实训实践与校企合作教学

由于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更加注重“经验+操作”的训练与提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将实训实践教学置于核心地位来强化。(1)注重实训实践教学的量和质。相对于数量多、学时长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的课时比例要提高,因为实训课程更能在短期内以集中训练、强化操作的形式提高技能。同时做实做精实训课程,真正导入企业实际项目、横向课题等任务,要求学生在实训中完成,课程结束配以作品展览、成果汇报、研讨会等形式,给予学生一定的工作压力,避免以往混学分、仅满足于完成课时的情况。(2)加强实训场所、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使用。例如,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室分班教学模式,用工作室的形式来为各专业方向提供实践教学平台,采用有经验的专业指导教师主管、高年级学生以选课方式進入不同工作室的制度。工作室既可以担负实训教学任务又可以对外承接设计项目、课题或技术研发。校外则需要真正利用好实践基地,全面革新实训基地、教学基地的运作方式,正在装修的室内空间、正在搭建的展示现场、正在制作包装品和印刷的车间、正在绘制动画原型和处理后期的动漫公司都可以作为教学课堂,让学生获得实践经历。

(四)师资力量和教学团队建设

“创意、经验、操作”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精通专业业务的师资力量,只有教师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熟练的技能操作,才能起到好的示范和指导作用。这需要我们改革机制,真正做到“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手抓:一方面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多走出去,开设工作室和参与设计公司的实战项目,鼓励他们将项目带入课堂并且给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减免和政策扶持,当然在评估其项目对教学的益处上也要有一定的标准。专业教师要定期去企业第一线锻炼,特别是实战经验不多的教师要多通过下厂进企业、参与实际项目来提升专业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多聘请和引进行业中的优势企业、龙头企业的创意总监、设计师来担任兼课教师或者客座讲师,通过直接教学、讲座或者沙龙、兴趣小组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把行业第一线的经验与知识带给师生,文化创意产业的灵活、动态、多元发展的特点更决定了这种“引进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企业、社会教学队伍不仅要多样化,而且要常态化、动态化。另外,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也需要注重质量的提升。以往我们的教师之间很松散,各自为政,只管上好自己教授的课程,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团队。实际上,教师队伍中的各成员有着不同的层次、特长和专攻方向,教师也在“创意、经验、操作”三者中有所不同与侧重,因此,合理配置和利用教师人力资源,各尽其才,是建设真正的教学团队的关键。例如,可以让有经验、理性思维强的教师担任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让动手能力强、思维灵活的教师主授创意类、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同时,他们之间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共同指导学生、相互补充,比如组成指导专业竞赛的教师团队,不同课程以同一竞赛为课题延续起来,引入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不仅校内教师间,校内与校外、校企间也可以尝试组成教学团队,开展专业联合教学与紧密协作。

相比较从八十年代起在以学科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中开设起来的以艺术设计为代表的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群,高职院校的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起步比较晚,也缺乏相应的经验和可以借鉴的模式,但是只要我们理清思路,改革创新,紧紧抓住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出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体现出针对性和系统性,一定可以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出真正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常红霞,王芳,刘阿宝.基于文化产业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12(32).

[2]陈鸿俊.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体系及其特点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6(9).

[3]刘骧群.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创新思维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8).

茶具设计文化创意论文范文第2篇

编者按:2012年8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该份统计分类是对2004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进一步修订。它在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对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基础上形成,适应了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的新形势。《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作为国家统计标准,对文化产业的统计具有规范功能,对文化产业的生产也具有一定的引导意义,十分重要。为此,我们转发如下,供业内人士和研究工作者学习参考。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

一、目的和作用

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建立科学可行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制度,制定本分类。

2. 本分类为界定我国文化及相关单位的生产活动提供依据,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宏观管理提供参考,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提供统一的定义和范围。

二、定义和范围

(一)定义

本分类规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二)范围

根据以上定义,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

1. 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

2. 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

3. 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三、分类原则

(一)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

本分类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为基础,根据文化及相关单位生产活动的特点,将行业分类中相关的类别重新组合,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派生分类。

(二)兼顾部门管理需要和可操作性

根据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本分类在考虑文化生产活动特点的同时,兼顾政府部门管理的需要;立足于现行的统计制度和方法,充分考虑分类的可操作性。

(三)与国际分类标准相衔接

本分类借鉴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统计框架-2009》的分类方法,在定义和覆盖范围上可与其衔接。

四、分类方法

本分类依据上述分类原则,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为五层。

第一层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两部分,用“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表示;

第二层根据管理需要和文化生产活动的自身特点分为10个大类,用“一”、“二”……“十”表示;

第三层依照文化生产活动的相近性分为50个中类,在每个大类下分别用“(一)”、“(二)”、“(三)”……表示;

第四层共有120个小类,是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具体活动类别,直接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相对应行业小类的名称和代码表示。对于含有部分文化生产活动的小类,在其名称后用“*”标出。

第五层为带“*”小类下设置的延伸层。通过在类别名称前加“-”表示,不设代码和顺序号,其包含的活动内容在表2中加以说明。

五、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表

附件1: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修订说明

一、修订的背景

2004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科学可行的文化产业统计,规范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并作为国家统计标准颁布实施。从实施情况看,以此分类为基础开展的统计工作为反映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对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颁布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2009》的发布,文化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有必要对2004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进行修订。

2011年9月28日,中宣部、国家统计局在北京召开了文化产业统计研讨会,有关部委同志、部分省市党委宣传部和统计局负责同志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认为,要适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总结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统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对现行分类进行必要调整,使其更加切合发展需要。修订工作争取2012年6月底前完成,从2012年统计年报开始正式实行。

根据会议精神,国家统计局开始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修订工作。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

本次修订在2004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延续原有的分类原则和方法,调整了类别结构,增加了与文化生产活动相关的创意、新业态、软件设计服务等内容和部分行业小类,减少了少量不符合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的活动类别。

(一)结构的调整情况

1.2004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第一层分为“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部分,本分类将第一层分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两部分。

2.第二层的大类由原来的9个调整为10个。具体是:

(1)合并原大类“新闻服务”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为“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一个大类,包含内容略有调整;

(2)保留“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四个大类,包含内容有所调整。其中“网络文化服务”更名为“文化信息传输服务”;

(3)新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三个大类;

(4)取消原大类“其他文化服务”。将其中的广告服务移至新增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大类中,其他内容移至新增的“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大类中;

(5)将原“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两个大类修订为“文化用品的生产”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两个大类。

3.第三层的中类由24个修订为50个,第四层的小类由99个修订为120个(其中新增19个、减少5个,因执行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增加7个),带“*”的小类由17个修订为23个(其中新增11个、减少4个,因执行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减少1个)。

4.取消过渡层,在带“*”的小类下设置29个延伸层。

(二)增加和减少的内容

1.增加的内容

(1)文化创意。包括建筑设计服务(指工程勘察设计中的房屋建筑工程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和风景园林工程专项设计)和专业设计服务(指工业设计、时装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多媒体设计、动漫及衍生产品设计、饰物装饰设计、美术图案设计、展台设计、模型设计和其他专业设计等服务)。

(2)文化新业态。包括数字内容服务中的数字动漫制作和游戏设计制作,以及其他电信服务中的增值电信服务(文化部分)。

(3)软件设计服务。包括多媒体软件和动漫游戏软件开发。

(4)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产品的生产。主要是焰火、鞭炮产品的制造,珠宝首饰及有关物品的制造、销售,陈设艺术陶瓷制品的制造等。

(5)其他。包括文化艺术培训、本册印制、装订及印刷相关服务、幻灯及投影设备的制造和舞台照明设备的批发等。

2.减少的内容

包括旅行社、休闲健身娱乐活动、教学用模型及教具制造、其他文教办公用品制造、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和彩票活动等。

三、有关问题的说明

(一)关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

2004年制定的分类把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本次修订把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进一步完善为“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并在范围的表述上对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从内涵)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从外延)做出解释。

根据这一定义,文化及相关产业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活动、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其中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构成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主体,其他三个方面是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补充。

(二)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划分

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一个行业(或产业)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在统计分类中,行业与产业在英语中都称为“industry”。对国际上的有关分类我国一般翻译为“产业”,而我国相对应的分类叫“行业”。目前,在我国使用“产业”一词往往更强调其经营性或经营规模。

本次修订继续使用“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名称,分类涉及范围既包括了公益性单位,也包括了经营性单位,其范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统计框架-2009》规定的范围基本一致。

在制定2004年的分类时,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刚刚起步,从单位的行业属性很难区分其公益性和经营性。在很多行业内部,公益性和经营性单位共存,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统计分类标志尚未确定。目前,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多数行业的公益性或经营性属性可以确定,特别是经过两次全国经济普查,使用是否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来区分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原则已经确定。因此,在本分类公布后,统计上所称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本分类所覆盖的全部单位,“文化产业”仅指经营性文化单位的集合,“文化事业”仅指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集合。

(三)关于不再保留三个层次划分的说明

在2004年制定分类时,为反映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情况,提出《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内容可进一步组合成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取得新突破,文化业态不断融合,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许多文化生产活动很难区分是核心层还是外围层,因此本次修订不再保留三个层次的划分。

(四)关于增加分类内容意见的处理

在本次修订过程中,有关方面提出了很多增加分类内容的意见。经研究,对于新生的文化业态和与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较为符合的生产活动已纳入分类,对于争议较大或目前尚把握不准的生产活动暂不纳入(如手机和微型家用计算机的制造),对于虽有部分活动与文化有关但已形成自身完整体系的生产活动不予纳入,以免削弱本分类的文化特征。按此原则,在本次修订中,凡属于农业、采矿、建筑施工、行政管理、体育、自然科学研究、国民教育、餐饮、金融、修理等生产活动和宗教活动均不纳入分类。

茶具设计文化创意论文范文第3篇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特性,

决定了它是一种不寻常的产业。

究竟该采取何种发展途径,

一直是本刊深思的问题

受制于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的压力,许多地区纷纷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城市的先导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并拿出实际措施来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期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然而,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特性,决定了它绝对不是一种技术性产业,也不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更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究竟该采取何种发展途径,一直是本刊深思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众多专家和业内人士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问:

文化创意产业怎么规划?

在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宏观规划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撰文指出,未来文化创意产业要和金融产业一样,要向城市功能拓 展区集聚。以北京为例,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向属于城市功能拓展区的朝阳、海淀、丰台三个区聚集。这样做的目的性清晰,就是要引导城市的周边区域成为实现和拓展首都城市性质功能的重要区域,特别是发展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外向型经济的区域。

这样的规划对于全国都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从目前众多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选址来看,也基本分布在城市的扩展区或者新建的开发区中。选择这些地区主要是很多城市原有的中心区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上升,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可以解决好城市内外发展平衡的问题,并为城市核心区外的周边地区注入新的功能活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可带动区域内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教文化产业等的发展,因此已经成为众多地区在调整产业结构中首选的项目。

此外,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规划也是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消费需求和文化资源要素禀赋的差异进行合理选择。一些地区如果能选择符合本地实际和能够充分发挥本地区文化资源的产业,则是最好的选择。

以上海为例,在“后世博”时期,上海拟将原有的世博园区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区,就是借助了世博园原有的品牌和周围重点的文化资源。其中世博中国馆改建而成中华艺术宫,将展示和交流近现代文化艺术成果;世博通用汽车馆改建为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在世博园区原址还将建设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和虹桥国际舞蹈中心等,这些都是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本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的典型案例。

二问:

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怎么对接?

文化创意产业包含的门类很多,一些地方在面对产业发展规划时经常感到无从下手,感觉“文化创意产业”比较空。实际上,文化创意产业是与传统产业和制造业等密切相关的产业。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齐勇峰指出,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是服务业,是消费类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变成生产型服务业,比如工艺设计、建筑设计,品牌设计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制造业水平,“我们不能就文化谈文化,必须对整个经济结构转型、发展联系起来”。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目前工业设计所体现的产品的外观设计、艺术含量已经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灵魂。它所展现的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统一,以及科技与经济、文化的统一。

哈佛大学教授海斯曾在上世纪80年代这样预言:“现在企业靠价格竞争,明天将靠质量竞争,未来靠设计竞争。”北京国际科技服务中心的一份名为《工业设计在中国企业的应用研究》的专题报告指出:“当前中国企业普遍存在产品难于适应市场,引进技术难于消化,自主开发缺少系统性,科技成果商品化不得要领。这些情形正表明影响中国企业振兴的薄弱环节始于共性基础设计技术——工业设计的迟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石振宇副教授认为,工业设计在企业转型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业设计不仅体现在创意方面,更是对很多技术和能力的总结。比如它可以在对某项产品工作原理的结构方式及材料应用的评价的基础上,完成产品功能的工作原理修正,并推出新的工作原理完成新的功能。

从石振宇的观点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是真正走在时代前沿的行业,是科学技术、创意理念与产业的真正融合。 “宏观上,广泛收集该类产品的资料……研究它的产品发展过程、功能、形态的变化、产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科技条件,技术特点和所针对的相应的社会人群等,进行研究分析以建立宏观上对该类产品的评价标准;微观上,对典型产品、典型设计进行工作原理分析,经分析将工作原理分类总结,并评估它们在完成工作原理的结构方式,材料应用及功能的合理配置,也作出相应的评估。”

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对接,最快的应用是在中国的工业品加工制造行业中;其次,会逐渐在建筑装饰、文化教育中体现。

因此,政府应该看到,文化创意产业不是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艺术表现和传媒等层面。政府应该给与制造业更多的创新空间和创新机会,让企业了解到包括设计在内的文化创意不仅仅是企业的一种营销策略,更是一种文化,是企业发展生命力之所在。中央电视台经济点评专家沈青也特别指出:“文化创意产业不能笼统化,要有核心有目标有重点地进行引导,同时也要将创意与产业紧密结合。”

三问:创意人才怎么培养?

创意来自于人脑,更来自于有活力、有理想和有价值感、有归属感的人。人需要教育才能将更多的智慧从想象中释放出来。北京影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张连生说:“文化创意产业是头脑风暴、智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没有创意人才将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也看到,发达国家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之初,就将人才培养计划提到了最前面。比如美国迪斯尼乐园就将国家资助基金的25%用于人才培训,对于每个生产环节的人都进行非常专业和完善的培训。2012年10月,国际著名创意产业专家、世界创意产业之父、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到天津进行访问时就说,“在创意经济的发展中,人才集聚是非常重要的。”当他了解到天津创意产业园区完善的硬件设施后,接下来就提出应着重进行创意人才的培养,才能更好地推动天津创意经济的发展。

但中国的现状是,各地区创意人才储备差异极大。中国众多大专院校都设有广告、设计、传播等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的毕业生,但这些毕业生在体制的压力下一方面流向需要他们的岗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未在行业中就业。主要原因是高端人才特别缺乏,但低端人才又得不到企业的重视。

“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这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薛永武说。

以设计行业为例,在各个行业中,具有影响的设计师都很缺乏。据报道,宁波仅仅服装设计师就至少还需5000人。此外在一些细分行业,如家具、玩具、字体、计算机IC及硬件、植物园林设计等行业都凸显出设计人才的不足,新鲜血液的补给明显不能赶上产业的发展。

而由于设计人才要具备跨行业、跨地区、专业化、国际化等复合背景,传统的大学本科教育难以具备这样的培养条件。此外,设计人才的培养由于具有理性和感性融合的特征,因此教育中均衡的培养也特别重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蔡军教授认为,“一个设计师,一个很重要的、很深层的方面就是爱心,或者是替别人着想。综合的设计师是一个比较平衡的人物。他的平衡是理性的、分析性的、思考性的,但是又和感性结合的,是表达性的、想象的。最好的设计师是综合性人才,他能够把这两方面能够结合得很好,把自我和客观的东西结合得很好,所以这是很重要的。”

因此,一些可能诞生设计人才的产业聚集区,政府要特别重视和保护,比如包含众多艺术、设计、广告、公关等以创意为主的个人工作室或服务性公司的文化艺术园区。政府不仅要对其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也要对知识产权加以保护,这样才能调动设计师的积极性。

而在一些科教优势明显的高校聚集区,相关部门则要重点扶持。这方面武汉洪山创意产业园区的经验很值得借鉴。洪山创意产业园区内有38所高校、40多家科研院所,以及长江出版集团、众多高校出版社等,武汉政府在贷款、税收、用地等政策上都进行了扶持。目前这里的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已聚集了近万家,数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居第八位,文化创意产业收入达3000亿元。

四问:文化创意产业怎么融资?

金融则是产业的血液。一直以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因融资不足而步履维艰。当年由郑晓龙、冯小刚执导,姜文和王姬主演的《北京人在纽约》用的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资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但是之后多年中国电视剧再也没出现过银行贷款成功案例。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很多核心资产都在知识产权,因此无形资产评估难、银行创新产品不足、金融配套服务体系缺失带来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2010年4月,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等九部委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层面颁布的第一个金融文化产业指导性文件。虽然这个意见在政策层面上表示出文化产业融资会放开,但由于当时条件不成熟,一些细则没有出台,民间融资和股市融资都有一定的障碍。

这种状况在2012年有了重要的变化。

2012年年初,文化部发布《“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强调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随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后,文化部也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得到政策保障。

2012年 4月27日,人民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后,新华网、华声在线、央视网等50家中央、地方新闻网站也加入了改制上市的大潮。同时,2012年下半年以来,文化产业基金再度大规模集中设立。整个2012年,金融资本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进展迅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虽然能够直接上市的文化创意企业只占少数,但创业板正对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融资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除了创造亿万富翁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个导向作用会吸引大量社会资金去寻找将来有可能上市的文化创意企业,这一作用不容忽视。”但巴曙松也坦言,从金融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仍面临一些难题,例如电影行业增长空间的计算方法并无定式,票房业绩缺乏预测性,导演不同的风格套路又会带来诸多变数。

相比专家的观点,一些业内人士则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北京专业画廊颐和悦馆经理张根俊从事了多年的艺术品投资,他很担心目前的艺术品投资的火热状态会影响这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如果大量的资金进入,短时间还可能误导这个市场,长久下去泡沫终究还是要破裂的”。最好的投资方式是“通过展览,藏家按照艺术家所出的合理价格购买作品,这是最好的,也是良性的融资方式。有些基金人为地拿着钱来操控市场,这更是不可取的。艺术品市场应该是比较理性的,即需要好的艺术家,也需要理性的投资方或者藏家的共同执着的信仰来推动。”

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何小锋教授也认为,目前文化创意市场还是充满了投机风气,“投机风气的盛行对我们并不是好事。”所以更多的融资形式需要进入到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中。巴曙松认为,除了上市融资或是寻求信贷之外,激活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极还需要更多创新的形式,“文化创意产业基金,或者是多种金融形式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的合作就显得很重要,这样才能让充足的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

但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趋势一直看涨。新元文智集团2012年末发布的《文化产业与资本监测报告》显示,2012年1~11月,中国各地共设立了33只文化产业类基金,涵盖媒体、互联网、电影等各个领域。其中公布了基金募资规模的30只基金共募集资金约726.52亿元,文化产业基金单只平均募资24.22亿元。2013年3月中旬,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研究报告显示,产业基金成为PE/VC机构的新宠,吸金近3000亿元,这其中,以文化产业最受追捧。

所以,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市场虽然放开,但进一步协调金融监管机构,相关的金融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必须紧跟实施。目前中国也在进行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立法工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信贷担保、企业贷款贴息机制、风险投资基金、无形资产评估和抵押、文化企业授信、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票据等问题都会加强监管。

五问:外部条件如何培育?

一个产业要获得发展,仅仅具有独创性的思想是不够的。除了融资条件外,产业的外部条件包括政策与法律制度条件、产业集群环境条件、社会中介服务条件、社会创新文化氛围条件等。在这里很多人在问,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外部条件如何?够健康吗?

首先看文化创意产业的消费群体,这个消费群体包括现在的中产阶级以及青年人,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富于个性与创造力,享受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也开始成为此产业的创造者。另外,目前网络已经极大地介入到人与人之 间的交流互动中,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和传播。文化和互联网技术在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驱动力的同时,我们也可看到这种交流在深刻地影响着大众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同时这也代表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

目前,人们对新闻、电影、图书、图片的获取途径已经细化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也扩大了这个产业受众的范围。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消费群体正在迅速扩大。以获取网络信息为例,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1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人,中国手机游戏用户累计规模达2.8亿人。

但是受众人数规模的庞大也许只是中国“人口红利”的一种表现,并不代表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外部条件已经完善。以产业集群环境条件来说,产业园作为重要的产业集群载体,但它们的规划却趋于相同,鲜见具备一定竞争能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身影。以动漫产业园来说,北京、上海、杭州、大连、深圳、广州、重庆都在建设,目前已经建设了30多个动漫产业园区,但多数却没有盈利的迹象。有的动漫基地成了变相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更多的企业因为侵权和盗版行为而苦恼不已。

而从产业链的布局来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需要联合推动,这样才能推动主要的利润在“微笑曲线”的末端显现。仅以动漫企业为例,其产业链包括动漫创意、制作、营销,后期的衍生品设计开发,衍生品生产,衍生品铺货销售等。虽然融资问题能让一些企业在后期的产业教育、新媒体、服装、玩具、影视剧等业务上展开,但是这条产业链仅仅靠几家企业几乎不可能推动。由于投入的成本巨大,稍不小心就有资金链断掉的危险。这也是我们在外部条件培育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需要社会的创新文化氛围,也就是群众渴望创意的智慧,尊重创意人才。而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美国的《版权法》等一系列法规,形成了全球保护范围最广、规定最为详尽的法律系统。中国也需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修改法规或制定新的法规。

总之,高水平的技术研发设施、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及转让机制,吸引创意人才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专业化的培训教育和灵活的人才市场、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相关产业支撑以及国际化的信息流和人才流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六问:外部营销如何强化?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虽然它在创立初期强调的是个体或者地区的文化特色为支撑,然而,既然它被打上了文化的标签,目的就是为了向外传播。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处于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虽然它现在还被称为“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但是未来,如果没有外部营销,这个产业也会照样面临困境。正因为如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强调文化创意产业的出口需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出口也是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以中国的电影产业为例,这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对外出口做得比较早的产业。2013年,《一九四二》的加法营销与《西游?降魔篇》采取的减法营销都获得了成功,票仓显示出了华丽的数据。但同时,中国的电影在国外的表现却乏善可陈。2012年3月,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调研报告在北京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只有1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的影响力很大。高达51%的外国观众认为中国电影需要改进电影故事的表达,其中编剧依然是中国电影国际化的软肋,有接近50%的外国观众认为中国电影故事逻辑混乱,难以理解。

实际上中国的影视、广播、出版、软件、网络等产业中都不乏好的作品,一些制作精良的节目在外也受到热烈的欢迎。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总裁马润生介绍说,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被翻译成6种语言文字,销售到7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美国和欧洲一些主要国家,海外销售额达到226万美元,销售单价甚至超过热播电视剧。语言精炼,台词自成一统,逻辑推理缜密的《甄嬛传》也已经在美国销售。但相比中国每年10万集以上的电视剧来说,海外输出的作品实在是凤毛麟角。即使是如央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在娱乐方面非常强势的电视台,即使它们每年制作的电视剧超过70部,海外输出的作品都很少。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弘研究员认为: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开发国际市场,企业应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如建立销售渠道、生产基地以及研发中心来促进外部营销。这方面中国的网络游戏产业可以说做得比较出色,比如国内主流的网游厂商如完美世界、腾讯、畅游、金山、网龙、麒麟等都在海外开设了自己的子公司。另外一些公司,如完美世界、畅游等还搭建了海外进出口平台,进一步拓展了网游的海外发行渠道。完美世界、盛大游戏等企业甚至开始采用全新的“海外研发全球运营”的模式,通过收购海外游戏企业等方式,整合全球游戏产业设计、生产、运营、IP等资源,全球化研发方式进行海外拓展。

目前,上述企业不仅在产品品质上逐步提升,推出了许多可以和国际知名大作相媲美的产品,也在深入了解海外市场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日渐成熟的出口渠道。《2012中国网络游戏海外市场报告》显示,2012年海外出口实际销售收入为5.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7.5%。

创意产业产品外部营销强化的支点是政府,但中国政府目前还很少有动作去推动创意产业产品的出口。美、英、日、韩等国早就开始利用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资源,大力推动本国创意产业产品的出口,拓展海外市场。如韩国政府就斥巨资支持企业参加在中、美、日、德、法等国举办的文化产品展销活动,将《大长今》、《我的名字是金三顺》、《蓝色生死恋》、《冬日恋歌》、《天国的阶梯》等近百部作品输出到国外,包括中国。因此中国政府也应对包括电视剧、电影等产业进行干预与扶持,通过立法保障、政策引导、资源协助等方式管理、保护和向外推介营销这些产品。

七问:如何立法保护?

立法的原因很简单,源自一个词“规范”。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发展机制上还存在障碍,难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中国现行的《著作权法》只保护创意的表达而不保护创意本身,这就造成了创意的法律地位不明,现存的法律无法对其进行有效保护。还比如网络游戏有很多虚拟财产,但是中国目前在虚拟财产保护立法上处于空白,很多关于虚拟财产保护的法律问题都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中国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立法保护,其意义不仅在于为政府设立效力更高、规范性更强的法规约束,还能细化政府文化创意产业领导机构的职责和运作模式,规范文化创意企业的准入标准等问题,从而顺畅引导政府及时有效地制定并落实文化创意产业的配套扶持政策,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教授范周举例说,电影行业如出台相关法规条例保障优秀小成本影片的播放,那么就能保证小成本影片在市场竞争中的公平权益。

2013年3月20日,法制日报专门刊载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胡光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现阶段,在文化立法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现有的立法内容少、层级低。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立法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三部,根本无法满足中国宪法所规定的对文化法制建设基本范围的要求,而这些内容又是构成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最基本的要素。其他立法,如《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出版管理条例》、《印刷管理条例》等,法律层级较低,法律效力不强,在当下无法适应日益发展的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需要。

可喜的是,中国已经开始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2013年两会期间,多名代表委员呼吁加快文化立法进程,保障文化科学有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李泽林表示,“文化立法可起到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规范作用包括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而文化立法社会作用的基本方式有确认、调节、制约、引导、制裁等。”

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周洪宇等30名代表提出关于制定文化产业振兴法的议案。2013年2月,国务院已将文化产业振兴法列入2013年立法计划。

未来,中国还会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各门类的发展规律、特点、现状等分别进行立法。

茶具设计文化创意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国茶产品始终演绎着自己的文化特色, 将天文星象学融入到茶具产品设计中, 这将大大凸显产品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情, 不仅可以使国内的消费者产生亲切感, 也符合当今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快速传播的主流趋势。在国际上,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饮茶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由此看来, 本产品的设计理念符合“中国产品国际化”的需求, 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一、茶具设计的发展历史

1、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漫长历史中, 有很长的饮茶文化的记录, 久到已经无法准确地具体到什么年代, 什么时期了, 但大致的时间段还是可以查到的。并且也可以找到充足的证据来表明, 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的饮茶习惯确实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因此, 很多人就认为中国人是饮茶文化的首创者。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饮茶习惯与种植茶叶的经验都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地传过去的。

在我国, 对于茶叶的原产地究竟在哪里, 就有数种说法, 有不少人认为在云南地区, 也有学者在仔细研究和考察后认定并断言, 茶叶的原产地是在西双版纳。在最早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查到, 人工栽培茶树是始于西汉时期的蒙山茶。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

2、我国茶具的发展历程

“饮茶必有器”, 茶具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茶具的发展中蕴藏中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的深厚积淀。

唐代时文人雅士增多, 饮茶之风盛行, 茶具就成为饮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茶具设计也进入鼎盛时期。 (如图1-1)

宋人饮茶的方法, 不管是前期的煎茶法, 点茶法共存, 还是后期以点茶法为主, 其方法都来源于唐代, 所以, 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大体相同。只是煎茶的器具, 已逐渐为点茶的瓶所取代。 (如图1-2)

不论是从饮茶的方法或是使用的茶具,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元代是上承唐、宋, 下启明、清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在当时更多是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 也有采用点茶法饮茶的记载。 (如图1-3)

明代具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 有改进的是茶盏, 都是由陶或瓷烧制而成。 (如图1-4)

自清代开始, 四川的竹编茶具、福州的脱胎漆茶具、海南的生物 (如椰子、贝壳等) 茶具也开始出现, 极具特色, 最终使清代茶具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形成了这一时期茶具新的重要特色。 (如图1-5)

二、北斗七星与云纹在茶具设计中的应用

1、素材选择

设计素材选择了云纹与北斗七星, 不仅可以展现中国特色, 又具有现代感。

1) 云纹

云纹是我国古代装饰纹样中最为典型的一种, 广泛装饰在器具, 雕刻, 建筑, 印染及各种手工艺品上, 云纹的形态各异, 有很抽象并且规则的几何图形, 也有生动有趣的自然图形。古代由于人们进行长期的耕作实践和采集工作, 对于天气变化确定一年收成产生敬畏之感。因此使云成为人们所敬仰的标志。

2) 北斗七星

在中国文化中, 对于满天星辰的崇拜已久, 在道教形成之前就有记载, 儒教的礼制中也强调对于星辰的祭拜。

北斗星根据季节变化和夜晚不同的时间, 在天空中变化方位。古人根据北斗星初昏时斗柄指向的方向来决定季节变化。当斗柄指向东方, 天下为春;斗柄指向南方, 皆夏;斗柄指向西方, 皆秋;斗柄指向北方, 皆冬。

3) 茶具与天圆地方的联系

饮茶是一种具有修身养性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讲究心平气和, 置俗世于外, 与天地相通, 与万物相融。茶具是饮茶的关键, 一杯好茶, 其味道与色泽和饮茶的器具具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古至今就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这种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 “天圆地方”是古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而天圆地方的本质来源, 是起源于先天八卦中所推演出的天地运行图, 就是:天圆地方图。

4) 本课题研究创新点

选题:北斗七星与云纹在茶具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思想:今日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人们生活, 健康。未来我们的环境如何, 不可而知,

但希望未来的云还是那么白, 星空依旧灿烂。

设计框架:茶壶——“云间”——{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茶杯——“云望”——{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茶盘——“云渡”——{青山新雨后, 燕过飞云渡}

灯具——“云蒸”——{烟拂云梢留淡白, 云蒸山腹出深青}

设计内涵:云间:暂且把所有繁杂的琐事搁置一旁, 最终归于一个“家”, 在云间。

云望:将人比作林中鸟, 在云间眺望远方。

云渡:佛教中常讲“渡”, 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过程, 更把人生理解为渡的过程。将“云渡”的概念用在茶盘的设计上, 以盘为居, 意在表达品茶的一种修行。

云蒸:利用灯光营造出若隐若现的感觉。

北斗七星:天权, 天枢, 天玑, 天璇, 开阳, 玉衡, 瑶光设计构思:1) 采用透明亚克力与玻璃材质的结合;借助灯光的效果, 产生柔和的美感。

2) 适当结合简单的几何元素;加入古代陶器传统纹样, 云气纹, 进行点缀。

三、毕业设计方案

1、前期方案筛选及选择

设计构思:通过对于茶具设计的深入研究, 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运用到茶具设计当中。

方案一:偷得浮生半日闲——在忙碌之际偷得浮生半日闲, 闲趣雅事。

方案二:枯藤, 老树, 昏鸦——利用水墨画的效果与江南小景的感觉结合。

方案三:结庐在人境 (云系列) ——云间, 云望, 云蒸, 云渡。

确定方案: (1) 云形灯具 (2) 北斗七星茶盘 (3) 几何茶具设计

2、产品设计草图绘制

灯具——“云蒸”——{烟拂云梢留淡白, 云蒸山腹出深青} (如图3-2, 图3-7)

茶杯——“云望”——{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如图3-1, 图3-5)

茶盘——“云渡”——{青山新雨后, 燕过飞云渡} (如图3-3, 图3-4, 图3-6)

茶壶——“云间”——{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如图3-8)

3、效果图

4、制作过程展示

四、总结

从造型上讲, 这套茶具设计融合了星辰和云纹的意象与形态, 设计出一款富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与内涵的产品。本产品将中国文化与茶具产品设计紧密的结合, 推陈出新, 取其精华, 让中国产品重新演绎自己的文化特色。

从材质上讲, 运用亚克力的透光效果与木头的天然质感, 营造出独特的淡雅氛围。

总体来说, 这款产品将民族特色与现代设计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对茶具产品设计进行了创新与突破。

指导教师:杨艺 (讲师)

摘要:俗话说“饮茶必有器”, 茶具设计的发展历史蕴藏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深厚积淀, 绽放着别样的光彩。茶具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本课题以星象与云纹纹饰为立足点, 以服务于现代设计为应用角度, 设计符合现代审美与要求的茶具产品。中国在天文星象研究的领域中拥有悠远的历史。在古代, 北斗七星就是人们在夜空中的指路明灯。4000年前中国的古书《鹖冠子》中曾记载以黄昏时观察北斗七星的位置来判断四季, 史称“观象授时”。另外, 云纹纹样在设计中应用广泛, 是中国古代的吉祥图案, 象征着万事如意, 节节高升。古代人们在进行耕作和采集工作中, 根据天气变化确定作物收成。因此, 云纹成为人们代代敬仰的符号。

关键词:天文学,茶具设计,北斗七星,云纹纹样

参考文献

[1] 说文解字[M].许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 (100年) 到安帝建光元年 (121年) .

[2] 唐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9.

[3] 山家清供[M].林洪.万历三十五年抄本.1597.

[4] 韩非子[M].韩非.BC471到BC221.

茶具设计文化创意论文范文第5篇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着眼于有利于促使人健康发展的社会教育氛围,是一个新兴学科。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纵观国际、国内知名学府的发展历程,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校园环境文化是学生成长的一个大环境,先进的校园文化,能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发展智力、开阔视野、发挥特长、全面发展

我们应以“励志”为特色。可以印上“鸿鹄楼”上《励志太中》的励志形象墙。形象墙以鸿鹄翔于苍穹蕴志存高远之意,可使见者精神为之一震

茶具设计文化创意论文范文第6篇

一、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各大高等院校的规模、质量都在不断的提高。为了能进一步的发展高校文化以及跟上当今文化产业的发展,高等院校纷纷重视对高校文化的发展。高校文化的发展首先一个重点是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是高校校园理念、校园风貌、校园内涵的对外体现。通过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传播,以醒目直观的符号传达高校文化信息。传递高校的文化历史底蕴,凸显高校文化特色,显示着校园生活的质量与发展。在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校园环境的特殊性、高校理念与历史文化底蕴、校园内学习文化氛围等等。注重直观、生动、富有校园文化内涵,获得师生的认同,实现功能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的融合,是高校品牌建设、校园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校文化创意产品不同于其他商业文化产品,其本身设计背景比较特殊,是针对高校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搞笑文化创意产品是高校展示自我、整合品牌形象的关键。但目前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仍处在前期发展阶段,其质量还有待提高,创意还比较局限。下面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1、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对象局限在校方送礼

目前,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部分认为都是用于校方领导送礼所用,因此将设计的对象局限在学校领导,这也造就目前高校文化创意产品大都局限在纸、笔、袋子等等办公或送礼物品。这大大的局限了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思维,与创作范围。

客观上,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目标受众人群应该包括每一位高校人员,它包括:老师、校友、学生、校职工、以及一切的相关工作人员。高校文化创意产品不应仅仅局限在校方送礼,更应该成为贴近普通师生生活,被各位师生喜爱,传播宣传校园文化,弘扬办学精神的一个重要传播工具。因此,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对象应该扩大到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甚至校友之间。

2、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单一,没创意

许多高校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都比较单一,都采用统一的“贴标设计”。所谓的“贴标设计”指的是高校直接在已有的产品上贴上学校的校徽、校训或标志性的建筑等。没有任何的创意想法,无法宣传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校训内涵。相反,这彰显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庸俗单一的倾向,体现不出高校特色,与其他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相比没有较高的辨识度。

3、高校文化创意产品功能单一

许多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单一,要么集中设计袋子,本子等,要么以为文化产品就应该美观就行,最后导致中看不中用。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文化创意产品不再局限于办公文具等东西,一些适用于师生生活中的U盘、车卡等都是一些不错的产品设计方向。新时期的高校文化创意产品应该向多样化、创新化、实用化、美学化等多方面发展。

三、当前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问题的对策

1、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具针对性

所谓的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针对性就是要找准这一文化产品设计的对象是谁,谁将是最后这一文化创意产品的拥有者。产品只用满足拥有者的需求,才能算是成功的产品。要了解,当然首先要做全面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了解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针对的对象是每一位高校人员,它包括:老师、校友、学生、校职工、以及一切的相关工作人员。高校文化创意产品对于校长领导老师是作为赠送礼物;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实用的产品,是自己在这一高校的一个象征;对于校友来说高校文化创意产品是一件怀恋高校时光的纪念品。针对不同的使用与拥有者,可以针对性的设计不同高校文化创意产品。

2、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具功能性

除了本身这一文化创意产品贴近师生生活,具有一定实用性以外,利用图形传达信息也是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一个重要功能。图形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是重要的表达途径。具有无障碍、形象生动,可辨识度高等特点。

3、色彩运用和谐

色彩与文字、图形、实物相结合就形成了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要充分利用色彩,结合学校环境主色调,设计出具有审美情趣的产品文化特色,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在运用色彩的过程中,要避免“色彩污染”,杜绝低俗化、庸俗化情况的出现。设计出富有活力,和谐,凸显校园青春活力的氛围,同时彰显高校文化气息和特色。

4、形象表达准确

高校的形象表达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校园风貌与校园文化,这是高校软硬件两方面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校园形象和品牌,这部分是内化的高校实力和高校精神的外在表现。高校形象不仅决定了高校在社会中的地位,更反映了高校的学术水平。所以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应融入高校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并通过设计清晰的展现,提升高校形象。

5、巧用标志性图形

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运用的元素离不开高校文化,这包括高校的校徽、学校标志性建筑、学校吉祥物等等元素的提炼。是提炼而不是直接的运用,通过艺术性手法将提炼的元素创意化,赋予更深一层的高校文化内涵。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某高校文化产物,提高其辨识度。

四、结束

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是信息传达与设计美学的有机结合,是高校对外宣传的重要媒介,是高校发展、品牌建设、形象塑造的重要部分。所以要对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重视起来,进行科学论证和设计,将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这一项目不断完善,甚至成为高校发展一部分。提高高校品牌文化信息,促进高校之间文化交流。

摘要:每个学校都有自己想要传达的校园精神,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要建立在尊重、传扬校园文化精神的基础之上。一件产品的关键在于其设计所蕴含的校园文化的内涵精神。高校文化创意产品是高校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体现,其本质是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传递高校文化特色,使文字得以“物化”,使思想得以迅速、生动、亲切的表达。从而增加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师生情,大大让外界加强对高校文化特色的认识的同时提高众人对母校爱戴。本文从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意义入手,仔细分析当前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校,文化创意产品,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郑建鹏;基于品牌传播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上一篇:业务网络和IP化论文范文下一篇:女子丝绸服饰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