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与科技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13

制度建设与科技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业迅速崛起。由于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有人提出了将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相结合的观点,此话题引起行业内的讨论热潮。将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相结合,不仅可以与国际接轨,还可以使我国的监理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以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为基础展开讨论,并进一步的对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进行对比,最后对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接轨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工程监理;项目管理;接轨;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建筑行业投入不断增加,从而促使工程监理、项目管理行业发展迅速。自我国实施的工程监理制度后,先后经历了准备、试点、平稳发展以及全面推广四个阶段,为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合同履行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相当数量的工程监理企业都从以专业施工过程管理,向着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方向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结合,必将使工程管理更加专业化、系统化。以下就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为基础进行详细的讨论,然后将两者进行比较并提出一些建议。

1、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的关系

1.1工程监理的意义

工程监理的工作就是依据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勘察设计文件及合同,通过计划、协调、组织或是激励等手段帮助甲方和乙方履行所签署的工程承包合同,最终达到完成工程项目的目的。随着工程监理制度的不断推行,监理工作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可,监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工程监理在促进、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的合同履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程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根据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勘察设计文件及合同,

1.2工程监理的工作内容

住建部《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T 50319-2013中规定,工程监理的工作内容就是在施工阶段对建设工程质量、进度、造价进行控制,对合同、信息進行管理,对工程建设相关方的关系进行协调,并履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定职责的服务活动。

1.3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工程监理工作属于拥有一定资质受项目法人的委托的监理单位,根据国家的所批文件、相关法律和合同,帮助建设单位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管的专业性服务活动,而工程项目管理也属于可以为委托人提供相似的服务。因此,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之间属于某种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

2、工程监理以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意义

施工工期比较长、施工量特别大、建筑工程的环节繁琐、参与的单位比较多都是建筑工程重要特点,这就给工程管理带来了许多的难度。同时建筑工程又跟其他的制造企业有非常明显的差别,产品体型庞大,复杂多样,彼此各异,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大,如果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很好通过工程监理、项目管理加以管理,就有可能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建筑工程的监理以及工程项目的管理就是针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以及整体工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的第三方管理部门,通过监理和管理人员的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现场工作人员消极工作的情况,监督并管理现场工作人员按照标准施工规范进行项目建设,提高项目质量,减低合同纠纷出现比例,很大程度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两者的对比

3.1两者之间的法律地位对比

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两者之间均属于为了监管和控制项目目标而实施的管理,但两者的法律地位却不尽相同。工程监理在我国的建设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其属于基本制度之一,而且在《建筑法》中明确的指出在一些重型、大中型或是大面积开发中必须要进行监理。但是工程项目管理却不同,国家虽然建议实施工程项目管理,但却没有明文规定需要强制执行,因此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两者之间的法律地位不同,前者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而后者则没有法律限制。

3.2服务的对象对比

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两者之间的服务对象不同,工程监理的服务对象较为单一,只能够是建设单位或是项目法人。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服务对象则不同,其可以提供工程管理和咨询两种服务,服务对象既可以是建设方或是业主,也可以是为设计机构、施工单位、供货方提供项目管理服务,还可以进行工程承包管理或是联合承包工程管理。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服务对象种类繁多,因此在处理问题时所秉持的原则和方法也就不同,主要维护委托人的利益。工程监理虽受建设单位委托,但监理规范规定监理单位应公正、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理工作,维护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因此在处理问题时所秉持的原则和方法有些区别。

3.3业务范围的区别

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两者之间的业务范围有很大的区别。工程监理的业务范围是对施工阶段进行监理,还包括工程设计、招标、使用以及维修等各个阶段。工程项目管理的业务范围是设计、投资、建设、施工、金融、保险等各个单位的业务,其还包括、工程管理、项目承包管理、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施工管理等。由两者之间的对比可看出工程项目管理中涵盖了承包项目管理、材料管理、金融管理等的多方面业务。

3.4资质要求的对比

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两者之间的资质要求有很大的区别。工程监理企业需要取得监理资质,其员工需要用有符合规定的注册监理工程师。工程项目管理的单位不仅需要有符合规定的注册监理工程师,还需要有符合要求并注册的建筑师、造价师、城市规划师以及咨询人员等,否则无法适应工程项目管理的多种业务范围。

4、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的接轨

4.1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制约所有活动的重要准则,所有的活动都要在法律的规定下才能进行。建筑企业要想顺利的完成工程建设项目也要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根据法律的规定来完成相应的工作。而且要想将建设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相互融合,首先也要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建设工程监理以及项目管理工作人员要遵循相应的行业法律法规,来开展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以及管理工作。作为制定法律法规的政策部门,要不断的完善工程建设监理以及项目管理的法律法规,避免出现一些漏洞给相关的人员工作带来不利的因素。对于工作人员来说,要不断地学习工程监理以及项目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提高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作为相应的管理部门来说,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流程和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提高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

4.2加强人才的建设

在项目管理行业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由于项目管理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因此人才的建设是公司生死存亡的关键。在项目管理中急需的就是具备娴熟的项目技术知识、良好责任心、协调能力、领导力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还要扩充各类专业人才作为辅助,例如工程技术知识丰富的现场管理人才、独具匠心的设计型人才、善于评估预测的造价人才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強市场竞争力。

4.3建立健全施工监理机制

建筑工程项目通常来说具有较长的施工工期,较大的工作量,因此施工监理的工作任务也比较重。这就要求根据工程实际健全施工监理机制,通过相应的监理机制安排好监理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通过有效地安排监理部门各部分人员的工作职责,将工程项目监理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建设环节中,确保每个监理工作人员能够按照标准的规范进行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通过完善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理机制,监理工作人员要根据规范的工程建设安排进行相应的工作,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施工监理工作有效的开展,需要安排一个负责人将监理人员的工作做好监督,完善监督质量,作为项目管理的基础。

4.4建立资源信息库

在项目管理行业中想要做好整体的管理工作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收集、研究大量的信息资料,并在纷繁复杂中汲取有益信息,这就需要建立工程项目的信息库。通过建立资源信息库实现项目内外部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利用,辅助项目各系统的有效运行,可以快速、有效、自动而有系统地储存、修改、查找及处理大量的施工管理过程的技术信息,而且能够对施工过程中,因受各种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的施工进度、质量、成本进行跟踪管理。降低项目管理跨度,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增强改进沟通与合作能力,进一步促进项目管理实施的有效性和可预见性。

4.5借鉴国外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

目前,在我国监理单位非常缺乏相应的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经验以及相应的能力,因此在项目管理的初级阶段需要寻找一个具有实力和经验的合作伙伴,或是借助国外先进企业对于项目管理所积攒的经验。在借鉴国外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时,可以排除相关专业人员到国外的相关企业进行学习和交流经验,或搜集国外相关工程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

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之间属于某种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工程监理工作也可以被看作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部分工作内容。将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之间进行对比,不管是法律地位、服务的对象、业务范围,还是资质要求,两者之间均有很大的区别。将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接轨融合,可以通过加强人才的建设、建立资源信息库、借鉴国外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等方面,从而使工程管理更加完善,更趋于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元越.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关系的思考[A].跨越发展:七省市第十届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优秀论文集[C],2014.

[2]黄金枝,斜逢光.工程监理向项目管理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

[3]郑学萍.浅析制约我国建设监理工作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

制度建设与科技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 高校数字档案的建设主要围绕对原有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和对现行电子文件的鉴定归档两大内容, 对数字档案的管理则应在充分考虑信息检索和档案利用方便性的基础上设计档案数据库的存储结构, 以服务为导向, 从利用者的角度考虑如何强化档案的管理效能和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一、充分利用现有电子文件建设完善数字档案

高校在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中所形成的电子文件是高校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来源, 是数字档案馆管理的主要对象, 这些涵盖图表、文档、音像的电子文件记录了教学、科研和各项事业管理的经验、方法、成果、轨迹, 经鉴定具有长期或永久保存价值并归档之后即成为重要的数字档案。

现行的电子文件多来源于各单位、各部门的业务信息系统中, 会出现大量的历史记录消耗了很多的系统资源但使用频率可能已较低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可以考虑建备份系统或者导出信息刻录光盘;另一方面从长远角度来讲, 更需要将体现保存需要和价值的电子信息归档到档案馆, 以便长远地、系统地保存和提供利用, 同时也可以减少以后已有档案数字化的工作量。因此, 需要对各业务部门对现行业务系统中的数据进行调研、鉴定和整合, 或删除或短期保存或长期、永久保存。

电子文件的鉴定与归档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数字档案的保存价值与数字档案馆的管理质量。各业务部门要严谨对待归档文件的筛选鉴定, 不能漏掉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电子文件, 也要避免把无保存价值的临时文件进行归档以增加管理成本。对于有价值的、需要永久保存的电子文件应实施物理归档, 在院系部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 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档案数据库, 按照档案管理方法对归档电子文件进行统一的整理、保存, 并实行集中管理, 由档案馆来提供利用服务。

二、借助信息技术做好数字档案安全保障, 开展远程归档和利用

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需根据文件的保存和利用价值来确定, 归档流程与纸质档案归档基本一致, 归档方法可以考虑网络归档, 也可以考虑介质移交归档。归档电子文件格式应统一, 以便高效装载到学校档案馆的系统, 档案馆则可以为允许开放的信息建立开放档案网络查询系统。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 采用网络、计算机和软件系统实现电子文件的自动归档, 是能够增加归档过程的规范性和安全性的。但是由于网络和信息系统本身具有安全风险, 就需要通过规范管理和采取各种现代技术手段来控制。需要档案业务人员与信息技术服务部门共同参与保障, 从存储介质、管理策略、利用方案等方面协同探索, 特别要注重做好网络存储管理和备份管理。数字档案信息系统的档案工作者特别要具备严谨全面的安全意识, 主动保障桌面、服务器、网关、资源存储等各个网络节点的安全性。可以“采用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电子签名等技术确保档案的真实、完整、有效和凭证性作用”, 并对档案信息实行“授权访问制度, 定义开放档案、控制使用档案、涉密档案的分类存储、授权管理与访问制度”。

目前, 浙江大学也已实行纸质档案和电子文件同步归档的运行模式, 电子文件可以通过远程归档, 多媒体资源还可以上传到“多媒体管理系统”, 通过网络化电子档案接收系统, 支持双轨制模式下的档案接收, 把档案馆当前接收到的数字化档案资源用信息化方式进行组织和存储, 并与其对应的纸质档案建立关联, 以后可以通过计算机提供数字化档案资源的检索、浏览和利用, 减少实体档案的库房调卷次数。

三、探索数字档案长期保存模式, 优化档案利用效率

数字档案资源一方面需要提供利用, 一方面要做永久保存。永久保存的数字档案资源需要以介质形式保存起来, 而提供利用的数字档案资源可以采取分布式存储方案保存于网络上的不同存储空间中。

对大部分高校院系来说, 虽然也早有将电子文件归档的意识, 但保存和提供利用的方式依然比较简单, 多数是把电子文件刻录成光盘, 再把光盘存放库房, 光盘的管理方式与纸质档案管理一样进行分类、整理、编目, 建立光盘目录和盘内电子文件目录数据库。这不失为一个权宜的保管方法, 但是这样刻录光盘的工作量也会很大, 另由于光盘的保存寿命在10~20年, 还需要定期检查和做载体迁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确保电子文件的延续性, 管理成本就越来越大, 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也会使这些文件的可读性受到威胁, 从长远来看仍不是解决长期保存问题的最佳方法。另一方面, 如果只将电子文件刻录于光盘然后像纸质档案一样摆放库房, 在增加了管理成本的同时, 并未将电子档案“方便检索”的这一优势最大化。

因此, 数字化档案资源的长期保存需要从存储介质、文件格式、管理制度、保存计划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和研究。目前, 部分档案馆采用的做法是, 将查询频率不高的电子文件作为固定内容存储在网络存储设备CAS中, 将查询频率相对较高的电子档案数据拷贝到系统运行性能较高的存储网络区域SAN中, 同时将所有的电子档案数据刻录成光盘保存在档案库房中, 由技术服务单位保障电子档案数据随着软硬件设备的升级换代实现迁移。另外, 部分研究机构有研究采用对象封装的长期保存方法, 即将电子文件及其保存格式的技术规范等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封装, 以保障其未来可读取性。

数字档案资源的长期保存是当前档案事业的一项艰巨任务, 档案工作者需要跟踪新技术及其应用方法积极进行思考, 不断探索和研究数字档案资源的长期保存格式、方法与技术, 保障数字档案的有效性、稳定性和持久性。

四、重视原始信息积累, 从理念开始主动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

档案数字化工作要主动开展, 需要从档案收集整理过程就开始重视信息的积累。高校各院系部门在尚未建设和进入数字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情况下, 完全可以先采用通常的办公软件比如Excel和Word将档案数据库先建起来, 为档案利用者提供类似于“单机版”的检索服务, 这是开展档案信息化最基础的工作。例如, 浙江大学近年大力推动校友工作, 各院系也逐步在收集校友信息, 从个人信息、通讯方式, 到文章、著作、照片、影像、获奖成果等, 在学校建设成熟的信息系统数据库以及将这些信息完整收录前, 各单位完全可以先通过Excel和Word等通常的办公软件, 先将信息资源积累和梳理起来, 至少可以先建立目录数据库, 逐步完善详细内容信息, 等到时机成熟录入专门的档案信息系统管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数字档案的计算机检查和浏览的方便性, 决定了它以“用”为主要目的和优势, 一是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是能为档案利用者提供网络服务, 三是能为编研人员提供方便, 四是能起到数字化拷贝与备份的“保护”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目的和优势, 档案工作者在积累和整理信息资源的时候应认识到:1.对档案内容信息描述得越详细、越全面, 就越能减少实体档案的调卷次数, 带来更高的利用效率。2.在选择存储设备上要充分考虑安全稳定性和容量的可扩充性, 并且要注重开展容灾备份与灾难恢复等安全管理工作。

五、结语

数字档案建设与管理是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能减轻院系各现行业务系统的运行负荷以及做好信息备份, 另一方面能够不断地积累和丰富档案馆的电子信息资源, 为全面提升档案馆的信息化服务奠定数字资源基础, 为维护学校历史面貌和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的长远事业添砖加瓦。对于如何进行资源鉴定和筛选, 如何选择数字化的目标和技术路线, 如何解决数字档案长期保存和安全管理的问题, 这些还需要大家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 为充分整合档案资源, 提升对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信息服务水平作进一步的实践和创新。

摘要:本文结合新时期高校在档案保存和管理方面信息化的应用需求, 分析了数字档案在形成、处理、归档、保管、利用等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管理和应用方案, 思考了信息技术和“以服务为导向”的现代档案管理理念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有效利用模式, 总结了规范数字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对于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芳.数字档案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1) .

[2] 丁海斌, 赵淑梅.电子文件管理基础[M].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7 (1) .

[3] 丁光勋.信息时代档案学理论研究与实践[M].上海三联书店, 2007 (1) .

[4] 李雅琼.数字档案馆网络信息安全根源探讨[J].兰台世界, 2007 (01) .

制度建设与科技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资管理 ; 信息化; 建设

一、物资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与飞速发展,物资行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影响着日常工作开展、业务服务及日常管理等方方面面。传统的物资管理环境转变为由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穿戴设备等所组成的新型物资管理环境。在环境中,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共享便捷,计划、合约、供应等方面逐渐走向信息化进程。

二、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现状

受环境的影响,物资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网络建设及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逐渐完善,信息化为物资管理的发展带了新的机遇。但在特别强调应用能力的当下,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仍有较大差距。

(一)缺乏统一规划,标准化程度低

各部门的单体系统等同于信息化建设的问题,造成各应用平台数据无法统一,形成诸多的信息孤岛。

(二)只关注当前需求,对未来建设欠缺考虑

往往更关注当前的需求,而没有对信息化总体结构进行更多的思考,这造成了信息化变成了设备和平台的简单堆积,而没有形成相应的体系,各部分之间还存在或多或少的短板。

(三)信息化制度不健全,技术队伍相对薄弱

部分物资管理关于信息化建设和平台使用的制度几乎空白,已有系统的使用几乎完全依托相关部门的使用需求,建设进程较为缓慢,数字化资源建设相比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的差距。

(四)缺乏资金来源和政策支持

随着物资管理信息化重视程度的提高,各部门对物资管理在内的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关注,近年各种示范项目申报、评比等较为集中,而其背后也为物资管理带来了较为可观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五)物资人员信息化素养仍需加强

很多物资管理疏于对人员的培训,且物资管理人员年龄结构呈“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应用技术水平不够,参与物资管理信息化的热情不高。

(六)管理理念滞后

当前,关于信息化建设,相当一部分物资管理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服务、重技术轻管理”的意识。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涵盖了多方面,而不仅仅是软硬件设备、人员技术的问题。

三、物资科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简单理解就是指信息技术在物资管理中的应用。物资管理肩负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根本任务,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也是物资产业链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正确理解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有利于物资管理提高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为物资人员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利用信息化创新管理模式,对物资流程进行跟踪服务,完善物资信息资源,从而促进人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管理质量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从另一方面来讲,信息化建设虽然前期投入大,效益小,但从长期看有利于节约物资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各种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同样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人力成本。

(二)建立合理的信息化建设机制和管理体制

美国物资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参考企业管理模式,引入了信息化CIO机制。CIO(Chief Information 0fficer)一般译作信息主管,负责信息技术系统相关的各方面事务的管理。近年来,CIO机制在我国也逐渐引起关注,部分物资管理也在尝试建立CIO机制,负责信息化建设。

在标准的管理体制下,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职责。领导机构能统筹全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独立建制的二级主管单位机构负责,避免不必要的干扰;下属的各具体职能部门负责具体的业务,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明确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信息化建设的内容绝不仅仅是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信息资源的应用及提供的服务。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应用信息资源的前提。要完善网络设施,建立网络运行监控系统。其次要建立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保证网络安全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安全、稳定、可靠的网络是信息化的基础。再次要不断完善网络应用系统。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和电子邮件系统,提供网络存储空间,实现自动化办公等等。

(四)加强物资管理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信息化建设是物资管理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具体来讲,应该加强以下几个节点的管理工作:

1、观念要更新

物资管理信息化的本质是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理论打造建设一个能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信息和交换信息的管理空间环境。对此,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理念,要与时俱进,对信息化的进程有清醒的认识,了解信息化的前沿知识,加强信息化与资源共享,为信息化建设出谋划策。

2、资源需整合

在资源整合方面,除了专门信息化人才外,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员是推动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其作用主要有二:一是员工把信息化技术渗透到日常工作中,用信息化手段参与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二是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学习,并启发他们利用这种先进的技术深入工作的各个方面。

3、素养需提高

信息化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外到内,渐进形成的过程。因此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并决定着这个内化过程,进而决定着信息化素质的高低。

四、结束语

物资管理信息化是物资管理改革发展之路,是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物资管理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物资管理的整体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重点是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前提下不断提升信息应用和服务水平。这需要突破传统观念,创新管理理念,用科学的管理体制来为信息化建设扫清障碍。

参考文献:

[1] 刘臻.从美国大学看信息化中的深化应用和改革创新[J] 中国信息化,2010(6).

[2] 蒋东兴,郭清顺.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 中国信息化,2009(8).

[3] 葉时平,金菊爱.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4] 郑真真,马文娜,张芳.试析CIO体制之于信息化的意义[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33).

(作者单位: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物资公司)

制度建设与科技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教学惯习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而固化的行为倾向系统。作为惯习的一种,教学惯习同样具备历史性、自动性、创造性等特点。教学惯习普遍存在于教师教学场域内,并在给予教师本体性安全的基础上,促进教学的顺利展开,这是教学惯习的价值所在。但如若教师在教学中长期依赖教学惯习,则教师教学理性与教学个性缺失的弊端会日益显现。为更好地发挥教学惯习价值,同时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回归基于教学现实的创造性教学,需要教师养成与时俱进的教学态度,提高自身教学反思、判断能力,改良学校教学制度等。

关键词 惯习 教学惯习 场域 教师教学

惯习是由积淀于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关系构成的,它植根于以往的经验,渐进形成一种持续的、可转化的性情倾向系统。教师教学惯习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生活和实践当中,基于教学空间和背景,逐渐形成而固化的一种性情倾向系统。长期以来,这种教学惯习的存在,被作为教师面临日常教学工作挑战、保障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方式。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方式等都存在较以往更大的改变,也就意味着新的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所保留的不合时宜的教学惯习,形成新的教学惯习以适应全新的时代背景。概观当下教师教学研究,大都将教学惯習视为一种教师自身天然携带的神秘存在,对教学惯习的理论研究一直处于隐而不彰的状态。虽有部分学者对教学惯习有所关注,但大都把它当做一种消极存在,进而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如何转换或改进教学惯习上。笔者认为,研究某一主题,首先需要我们总体明晰其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才能全方位辩证地认识其存在的意义及局限性。鉴于此,本文着力分析教学惯习的内涵并对其存在的必要性做出阐述,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提出进一步改进教学惯习的策略。

一、惯习及教学惯习内蕴阐释

惯习也称习性。这一术语,最早由布迪厄提出。在布迪厄看来,惯习是一种结构型塑机制,它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化塑造过程,渐次内化到个体身体中,形成自动化的、无意识的倾向,进而将其以行为人身体内部自我运作的方式展现出来以适应当下情境。用布迪厄的话来说,惯习就是生成策略的原则,这种原则能使行动者应付各种未被预见、变动不居的情境。换言之,这是一种既可以长久存在又可以随时变更的性情倾向系统。性情倾向系统的形成,有赖于行为者早期经验的积淀。这种积淀包括社会阅历、个体经验等在身体内的囤积和内化,使得个体在相应的场域内对其运用感到轻松自在,适得其所。个体本人无需经过盘算和意识化的思考,就可以据此作出恰当的行为。虽然不知道原因,也不知道过程,但是个体在惯习支配下所形成的行为与此时所处的情境彼此适应,相互契合。惯习不同于我们日常提到的习惯,后者是由传统传递下来的缺乏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行为方式,主要是一种延续和接受,被动地与实践发生作用[1],具有机械性、封闭性等特点。而惯习是主动地与实践发生作用,主动习得,从而形成一种惯性状态并进一步作用于未来实践。惯习作为一种逐步型塑的机制,它是一种开放的性情倾向系统,具备以下特点。

1.历史性

惯习作为植根于历史经验的存在,是一种历史产物。它是在特定的场域下,在一定社会背景和社会结构的要求下,个体能动地参与具体的实践并积累经验,获得各种适应情境、解决问题的处方。通过历史的积淀,惯习作为一种潜在的倾向系统保留在个体身体中。当面对新的情境时,通过情景的确认与分析,将历时性的产物自动提取出来,作用于现实,从而较好地解决当下的问题。历史性一方面保障了惯习的存在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稳定性,使得惯习具备延续与继承的可能;另一方面,我们须明确惯习的历史性并不等同于僵化不变的存在,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历史进程的不断推演以及时代背景的转换,惯习也会存在更新变化的可能,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流变性。

2.自动性

作为经由历史沉淀而固化的潜在倾向系统,当作用于新的情境时,它是以一种“恰如其分”的姿态,理所当然地施予新情境。这种自动化,并非个体机械地套用已往经验,而是有一个主体参与预判的过程。面对现实新的情境,主体迅速地将此情境与记忆中积淀的相似情境做比对,一旦情境契合度较高,个体将不自觉地启动已有惯习,以应对眼前的问题,本能地服从种种历史生成的内在法则,无需主体有意识地去思考、重构新的问题解决方案。这便构成了惯习的自动性,无需推理,以一种“理所当然,恰如其分”的形式应对着眼前的问题。

3.创造性

自动地运用惯习作用于新情境,并非意味着个体对惯习是“被动的接受者”。在布迪厄看来,“惯习”既是历史的及现实的客观环境向内被结构化的主观过程,也是行动者主观心态的向外结构化的客观过程[2]。只是因为有了行动者,才有了行动,有了历史,有了各种结构的维序与转换[3]。换言之,惯习不仅自动地作用于个体,同时个体作为行动者,也可以根据具体情景的变动性、生成性,反作用于惯习,二者互相存在于彼此的关系中。一方面,惯习受制于以往图示及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行动者具有自身的活动空间及想象力,惯习随时根据情景的生成性与新异性获得新的内涵与意义。可见,惯习体现着一种遵循规范与超越规范的张力。

在厘清惯习的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把握教师教学惯习,则体现了二者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师教学惯习是将惯习范围进一步聚焦,锁定在教学场域,强调在教学这一空间内,教师所形成的惯习。具体来说,它是教师在长期的工作、生活和实践当中,在当时当地的背景下逐渐形成而固化的一种行为倾向系统。它内化为教师的一套观念及行为结构,对教师教学起着主导作用。作为惯习的一种,教学惯习兼备惯习的特点:以已往教学经验为依托的历史性、教学惯习作用于教学新情境的自动性以及在适应教学情景的同时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生成性等。

二、教学惯习必要性考察

对于教学惯习必要性的考察,一方面源于其存在的广泛性,另一方面源于教学惯习在教师教学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

首先,在布迪厄看来,社会是由无数个场域构成,而场域型塑惯习,惯习是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社会场域的无处不在,决定了寓居其中的惯习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聚焦到各个领域,都有遵循其特定逻辑产生的惯习。这些惯习,使得我们一降落在那个场域内,就有了一整套可参考的假定和公理,无需刻意建构与培育。这是一种通过既定事物的自然秩序而自动发挥作用的系统。于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言,当教师踏入学校,进入教学场域,社会上既有的关于教学的一些原理、假设、观念等将会不自觉地进入教师的视野,从而无形地形成了教师的教学惯习。因此,从社会场域的角度看,教学惯习的存在是必然的。

其次,教学惯习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一方面,社会学家吉登斯曾说,“对日常惯例的保持是抗击威胁性焦虑的重要堡垒,就此而言,它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张力的现象”[4]。站在教师的生存角度而言,通过简单的、重复性的思维和日常惯习来应对教学生活,教师的思想隐逸于自动化的教学背后,以相对确定性的教学方式抵御外界复杂的教学环境,铸造了教师顺利教学、平稳生活的保护墙,给予教师本体性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在教学场域内,恰当的教学情境下,教师采用的教学行为具备一定程度的自动化,对大部分教学问题的处理,教师都可以自动搜索到连贯一致的解决方式,无须刻意分析与思考。一般说来,在日常的生存态度中,只要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参照图示发挥作用,只要我们以及其他人有充分根据的经验系统发挥作用,只要我们在这种系统的引导下所进行的各种行动和操作产生了我们所希望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始终相信这些经验,而不会对那些我们有充分根据的经验提出怀疑[5]。可见,教学惯习的存在可以帮助教师在复杂的教学环境中自动化地检索到应对技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惯习的流弊窥探

日常教学惯习的存在使得教师得以与多样复杂、不确定性的教学场域之间形成持久的动态平衡。然而,固化的日常教学惯习与时刻充满变数、情景化的教学场域不可能完全合拍,自发生成的性情倾向系统与变动不居的教学情景之间存在着紧张、对立,先前经验的优势主导与流动着的日常世界的即时遭遇滋生着裂痕[6]。虽然教学惯习的创造性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应新情境的变更,但总体而言,教学惯习仍受制于特定社会结构的大背景,创造性相对有限。如若教师的教学,长期依赖教学惯习,而缺乏主动的思考与批判,必然导致教师教学理性的缺失以及教师教学个性的丢失。

1.教師教学理性缺失

教师教学理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保持清醒、理智的认识。依据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学基本规律,进行思考、判断,做出合乎当下教学的抉择。教师教学理性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情景的合理判断与定位,从而顺利完成教学,另一方面,它也是教师培育学生理性精神的前提。但如若教师的教学大都是在教学惯习的引领下进行,缺乏对实际教学的思考与判断,就会造成教师教学理性的缺位。正如里克曼所说:“我知道不能过于相信习俗和常规是我们信以为真的东西。这样我逐渐地从谬误中解放出来,这些谬误遮蔽了心灵的自然之光,使我们不能听从理性的指导。”[7]由于教学惯习的形成得益于先前作用于教学实践而积累的经验,因此它主要为过往的教学服务。而面对日益更新的教学环境、面对不确定性的教学生活,先前的惯习并未适用于眼下生成的新情境。教学面对复杂的多样化的学生群体,随时可能出现各种与以往不同的境况。如若教师长期依赖教学惯习,缺乏对过往惯习的质疑批判、缺乏对新情境的判断与审视,很容易产生“可重复性的理想化”的定势。这种定势导致教师在课堂中,完全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生活习性、观念等展开教学,依照先前惯习所形成的图示简单化处理各种问题。教师的质疑、批判、反思等长时间缺席,缺乏对环境的识别与判断,导致教师逐步丧失教学理性。当下课堂中一些教师以几十年不变的教学方式应对着日益变革的教学情景,充分展示了多年教学所型塑的惯习的影响,导致教师缺乏审视自身教学的理性。

2.教师教学个性缺席

教师的教学个性是“自我”在教学中的展现。它是教师角色与教师本人个性相互整合并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性[8]。教师教学个性的存在,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与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从而顺利完成教学。同时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可以确立自身的主体意识,依据教学情景和自身实际,创造性地改造教学,从而达到不断完善自我、充盈自身生命的目的。但如若教师在教学中,将自身个性置之度外,只是依照过往的教学经验和对教师角色的一般定位整合教学,那么教学便抽离了教师的在场性。既有的惯习,简化了教师对教学情景的分析与判断,教师直接借此进行教学,缺乏对情境和自身的细致分析,导致教师无法建构适合于自身与当下教学情景的个性化教学。长此以往,教师只能结合惯习,无视教学的新颖性和自身独特性,丢失了基于自我的教学风格,造成了教学与自我的分离。长久性地依赖惯习,教师便失去了对复杂教学环境的敏感性,只是基于教师的角色要求,日复一日地教学,成为教学中的“工具人”,教学的创造性和思想性被扼杀,教师教学个性消匿于惯常性、机械性的教学中。

四、教学惯习的突破及超越

教师的教学惯习在相对稳定的教学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给教师教学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最为基础的本体性安全感。但对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开放教学环境而言,惯习会显现出对教师创造性教学、个性化教学的钳制与束缚。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教学惯习的作用?一方面,需要教师理智地对待教学惯习,在完全依赖与彻底摒弃之间,寻找合适的平衡点。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改造惯习,更好地克服惯习的弊端,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在具体的改造中,主要采取“匹配策略”和“有意失配”策略来进行,即:针对惯习存在的优势,有意识地发展和扩大其优势;针对其缺点与不足,采取互补性措施,使其化劣为优。

1.养成与时俱进的教学态度

教学惯习因其是对过往教学实践的总结,指向过去的教学,具备历史性的特点。教学作为不断敞向未来的存在,其发展不仅要关注历时性的教学惯习,同时也应关照即时性的教学现状,在充分继承过往教学惯习的基础上,更应该结合现有的教学境遇,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原有的教学惯习。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对教学惯习的无条件依赖,转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惯习。首先,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教学惯习的作用范围。它只是对以往教学的经验概括与总结,并非代表眼前的教学现实。因此,教师每次走上讲台,都代表教学的新生。其次,教师要正确认识教学惯习的产生机制。教学惯习长期处于不断生成的状态中,面对新异的教学情境,新的教学惯习会随时产生。新的教学惯习作为固化的模式有可能暂时性地将教师的教学置于机械化的模式之中,但随着新环境的改变,既有图示随时会被打破。最后,教师要养成不断更新惯习的态度。在利用教学惯习服务于教学时,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惯习,在新旧惯习的不断更替中推动教学的发展。

2.提升教师的反思、判断能力

教學惯习的自动性导致教师面对教学环境,无意识地启动相应的图示应对眼前的教学。但由于教学情景的复杂性,教学中随时面临与先前不同的处境,此时,如若只是无意识地运用惯习,必然会降低教学效果。因此,针对教学惯习的自动性,教师应具备反思意识。首先,教师要学会质疑反思已有的教学惯习。在教学中,当教师准备沿袭惯习所形成的教学图示及教学行为时,应反思质疑这样的教学步骤是否符合眼下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需要等,对比既定的图示与眼前教学的差异,进而调整惯习。其次,教师应具备甄别和判断的能力。教学的复杂性及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学随时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面临无数次抉择。当走出原有惯习的窠臼后,教师如何在多样化的选择中做出适宜的决定,以调整惯习,取决于教师良好的甄别和判断能力。第一,教师针对现有的教学条件、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等对教学现实做一个全局性把握,准确定位当下课堂与原有惯习的契合度以及新生成的教学与原有惯习不一致的地方。第二,对新出现的不合乎惯习图示的新异情境做出详细分析与判断,预设多样化的应对图示,形成可供选择的多种教学方案。第三,教师依据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理论知识,结合教学经验的引导,从众多备选中,做出课堂最优化的教学判断。

3.改良学校教学制度

教学惯习并非全然是保守和稳定的,在新的教学情境之下,教师会有意识地观照当下境遇,并提取现实情境与历史情境的相似性,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目的的行为。但教学惯习在教师思维中长久地以图示的形式固化下来,较为深刻。因此,教师主动结合新异环境去创造的可能性较小,同时受惯习本质的影响,其创造性空间较为有限。如若想充分地调动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借助外在力量的加持,突破既有惯习的思维。学校作为培育教师的场所,应鼓励教师在教学上寻求超越。首先,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杜威说:“一种好制度,一定能激发好欲望,又能使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不致互相戕害。”可见,教学制度的确立,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积极投入到自我展现的教学活动中。因此,学校应首先以文本的形式对教师教学做出制度性规定,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胆尝试并将其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依据。其次,将制度化规定转化为教学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鼓励教师打破既有惯习,尝试进行教学创造,并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团队辅导。最后,教学成果定期总结发布。教师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教学探索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性材料予以整理与总结,并定期将成果发布在相关平台,供其他教师学习,营造全校教学比拼与教学创新的文化氛围,突破教学长期依赖惯习的桎梏。

参考文献

[1] 和学新,武博.教师教学智慧的养成[J].教师教育学报,2014,1(01):69-75.

[2] 李伟,李润洲.论教师文化的重塑[J].教师教育研究,2010,22(06):26-28.

[3]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0.

[4]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36.

[5] 衣俊卿.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J].学术月刊,2006(01):8-16.

[6] 柳夕浪.教学惯习·教学专业·学会教学[J].教育科学研究,2004(04):5-8.

[7] 里克曼.理性的探险[M].姚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67.

[8] 李德林.教学个性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陈国庆]

制度建设与科技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就《物业管理条例》答记者问

问:条例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答:制定条例的目的是:明确业主、物业管理企业和物业开发建设单位的权利、义务,规范物业管理企业的行为以及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职责、运作,保护业主的共同利益,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

问:制定条例遵循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制定条例的基本思路是:保护业主的财产权利,协调好单个业主利益和全体业主共同利益的关系;明确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他们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双方通过平等协商,公开、公平地确定物业管理活动中的事项。

问:条例从哪几个方面保护业主的合法权益?

答:业主的财产权利是物业管理的基础,物业管理的落脚点就是要保护业主的财产权利,不仅要保护单个业主的权利,而且要保护全体业主的共同利益。条例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对业主合法权益的保护:

一是明确列举了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及其内容。

二是规定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组成业主大会,并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应当代表和维护全体业主在物业管理中的共同利益,决定物业管理中的重大事项,业主委员会负责公共日常事务,为保护业主合法权益提供组织上的保障。

三是规范了业主大会的会议形式和表决方式,业主通过业主大会行使自己在物业管理中的权利,如自主地选聘或者解聘物业管理企业、决定物业服务合同的内容、监督物业管理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等,为保护业主的合法权益提供程序上的保障。

四是通过规范建设单位、物业管理企业的行为,来保护业主的合法权益。如条例规定了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处分业主依法享有的物业共用部位、共同设施设备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建设单位应当依法承担物业的保修责任。条例还明确了物业管理用房的所有权归业主,物业管理企业不能擅自改变其用途;物业管理企业在代收有关公用事业费用时,不得收取手续费等额外费用;物业管理企业不得擅自改变物业管理区域内按照规划建设的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的用途等。

问:条例是如何规范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行为的?

答: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为了规范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行为,加强对其监督管理,条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规定:

一是对物业管理企业实行资质管理制度。只有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企业,才能从事物业管理服务。

二是业主委员会应当与物业管理企业订立书面的物业服务合同,并对物业服务合同的基本内容作出规定。

三是物业管理企业应当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向业主提供相应的服务。

四是要求物业管理企业在承接物业时必须办理物业验收手续。防止开发建设遗留的质量问题,影响业主利益,也影响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

五是要求物业管理企业协助做好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安全防范工作。

问:目前大家反映比较强烈的是业主大会成立以前,由开发建设单位聘用物业管理企业所实施物业管理的问题,条例对此有哪些规定?

答:在业主、业主大会选聘物业管理企业之前,由建设单位选聘物业管理企业实施的物业管理在条例中被称作前期物业管理。为了保证建设单位聘请物业管理企业的行为公开、透明,保护新入住的业主的利益,条例对前期物业管理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

一是明确了前期物业管理的招投标制度。一般而言,住宅物业的建设单位必须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聘物业管理企业。这就防止了目前存在的因为物业管理企业和建设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影响将来的物业管理。

二是建设单位制定的业主临时公约必须向物业买受人明示。业主在知道自己在将来物业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的前提下,再做出购房决定。

三建设单位与业主签订的购房合同中必须包含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内容。业主通过签订购房合同了解和接受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的内容。同时条例规定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的期限未满、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企业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生效的,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终止。

四是规定了物业承接时的验收手续和相关资料的移交。

问:物业服务费用、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一直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条例对物业服务费用、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作了怎样的规定?

答:物业服务费用是广大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考虑到物业服务费用涉及到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目前物业管理市场发育还不完善,需要国家对其予以必要的指导和规范,条例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物业服务收费应当遵循合理、公开以及费用与服务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区别不同物业的性质和特点,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物业服务收费办法,在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

二是对违反物业服务合同约定,逾期不交纳物业服务费用的业主,规定了相应的措施。

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资金是物业保修期满以后,专项用于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保养的资金,是物业的“养老金”,条例对专项维修资金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住宅物业、住宅小区内的非住宅物业或者与单幢住宅楼结构相连的非住宅物业的业主,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专项维修资金。

二是专项维修资金属业主所有,专项用于物业保修期满后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不得挪作他用。

三是对挪用专项维修资金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问:在物业的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单个业主权利和全体业主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条例对物业的使用和维护有哪些规定?

答:条例规定业主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必须尊重全体业主的共同利益。对物业的使用和维护,条例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都不得改变物业管理区域内按照规划建设的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用途。

二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等单位依法承担物业管理区域内相关管线和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的责任。

三是业主需要装饰装修房屋的,应当事先告知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将房屋装饰装修中的禁止行为和注意事项告知业主。

制度建设与科技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截至2016年底,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累计接收南水19.67亿立方米,提前完成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五年达效的任务,这与北京市财政资金大力支持和财政项目有效的绩效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水利行业尚未形成完整、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阻碍了财政项目绩效管理进一步提升。通过总结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南水北调办”)绩效管理中创新思路、先进经验与实施策略,以期为实施财政项目绩效管理相关单位提供借鉴。

关键词:北京市南水北调;财政项目;绩效管理体系;先进经验

从2014年江水进京至2016年底,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累计接纳南水19.67亿立方米,保障了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供给、增加了水资源战略储备能力,改善了首都居民用水条件,关闭城区200余眼自备井、缓解了地下水降速率,改善了北京地区生态环境、构建了城区安全供水格局等方面的综合效益[1],保证了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

近年来,北京市财政局不断加强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逐步规范了财政资金分配,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16年底,对北京市59个财政项目的管理、使用以及产出效果进行了财政绩效评价,其中市南水北调办的“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运维项目”获得2016年度市财政局绩效评价第一名。这与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建立健全财政项目绩效管理体系[2-4],有着密切关系。

从2013年至今,市南水北调办不断提升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水平。通过“事前有评估、执行有监督、事中有跟踪、事后有评价、结果有整改、总结有应用”的全过程控制,绩效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1]。同时,积极探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其中在创新思路理念指导下,绩效管理体系化、项目管理制度化、政策掌握精准化、沟通交流机制化、绩效目标明确化、监督管理全程化、效益产能数量化等方面日臻完善。

一、创新思路

明确预算执行责任,定期对预算支出资金支付进度和工作业绩和财政资金效益进行通报。各个项目执行单位与项目相关负责人每年签订《年度财政预算支出进度责任书》,并加强财政项目资金使用管理,通过主任办公会、党组办公会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公开资金账目情况,保障了财政项目资金有计划、有效果地执行。

单位结合批复的预算,从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高度认真执行预算,完善内部预算管理及监督机制,进一步提升预算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时效性和效益性。严格预算调剂。预算批复后,各个项目执行单位结合北京和市南水北调办预算管理的相关要求,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加强资金支付管理,科学编制用款计划,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有关规定办理资金支付。

各个项目执行单位按照北京市财政局每年度最新《北京市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规定,在北京市政府采购管理系统中进行项目采购申报,依法合规开展政府采购活动。

推进财政项目资产清查,对各个单位全部资金进行盘点核查,切实做到账账相符,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加强存量资金管理,加大清理压缩财政结余结转资金,将当年结余资金与下年预算安排挂钩,结余资金沉淀较多的单位,市财政将相应减少其下年度预算安排规模。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严格执行预算及国库管理制度规定,认真编制用款计划,及时提出支付申请,加快形成实际支出。特别是针对支出进度偏慢的重大项目,细化落实预算,在依法合规、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督促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和工程进度,加快预算支出进度。

建立健全第三方机构绩效管理和评价体系。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在政府采购程序公开选定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中择优确定承接机构,对各个项目执行单位开展绩效评价成为常态化管理。在各个项目执行单位绩效自我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过程痕迹资料评审、现场调查评价、专家综合评价等方式独立实施第三方评价。同时,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项目执行单位,限期整改,并由第三方监督整改落实结果。

项目绩效管理实现全链条管理。其中,财政项目预算、招标控制、合同管理、绩效管理、档案管理、资金支付、决算审核等重要环节管理已日趋成熟。每一个环节相互牵制、相互关联,形成了项目绩效管理闭环。

二、先进经验及实施策略

(一)内部控制体系化

加强内部内控管理,首先由市南水北调办对办属各个项目执行单位的内部控制点及业务层面风险点进行排查,并出具内控评估报告。各个项目执行单位及时整改,并统一定期完成内控手册修订,确保内部控制建设真正促进项目绩效实现。从加强内部控制推动财政项目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已逐步建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管理机制。特别是加大了财政项目大额资金的管控,对政府采购方式中招标、竞争性谈判、竞争性措施、单一来源和网上竞价的全过程参与,强化痕迹管理,确保全程管控、监督到位。

(二)项目管理制度化

市南水北调办制定了《市南水北调办2016年度财政支出绩效跟踪实施方案》,实施跟踪月报制度,将检查、管理、规范工作统一,并定期对跟踪情况进行汇总分析。通过加强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实现对年度部门预算资金使用的实时管控,及时差错纠偏,规范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各个项目执行单位定期修订《货币资金管理办法》《财政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项目绩效管理办法》《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财政项目计量支付管理办法》《财政项目合同管理办法》《工程运行管理人员管理办法》《隧洞工程巡查管理办法》《财政项目支付管理办法》《预算执行进度管理细则》等相关制度,严格规范财政项目实施环节具体操作细节,推进了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如加强对财政项目合同管理工作,各個预算执行单位在定期修订合同管理办法的同时,成立专门合同评审小组,重点加强财政项目合同签订资金管理,根据合同不同特点和各单位管理实际情况,加强对痕迹资料的倒查力度,确保合同执行到位。

(三)政策掌握精准化

严格参照《北京市市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修订)》(京财预[2002]1831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本市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京政办发[2011]53号)、《北京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京财预[2012]272号)、《北京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细则》(京财绩效[2013]2772号)、《财政部关于专员办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监管工作的意见》(财预[2016]38号)和《北京市市级部门预算管理综合考核办法》(京财绩效[2016]2288号)、《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需求和履约验收管理的指导意见》(财库[2016]205号)、《北京市财政局关于本市级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有关问题的通知》(京财采购[2017]143号)、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财会[2017]1号)等文件规定,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做到绩效目标公开,绩效跟踪形成常态化,推进部门自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行预算安排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促进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的结合。

市南水北调办内部OA办公自动化系统及时下发最新文件及管理规定,各项目执行单位采取职工自学、集体讨论、专家讲解等方式针对重要政策逐条吃透,做到掌握政策精准化。

同时,把每年财政项目管理相关文件装订成册,时刻指导项目管理人员“清楚自己干什么、为什么这么干、怎么干、干得是否合规”。

学习《中国财政支出政策绩效评价框架体系》和《财政支出政策绩效评价操作指南》,针对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完善自身管理体系。

(四)沟通交流机制化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内部各个项目执行单位之间绩效管理业务科室,针对财政项目预算、招标控制、合同管理、绩效管理、档案管理、资金支付等方面通过需求沟通、现场调研、专题座谈等方式,逐步建立项目管理沟通交流机制,并定期开展相关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升财政项目管理水平,财政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项目执行单位分批赴国内绩效管理先进单位进行调研,并将调研的成果直接落实到财政项目绩效管理各个环节中。其中,各个项目执行单位分别学习江苏其精细化管理、规范化运行、创新化效益管理模式;学习山东南水北调地方立法经验;学习河南干线生态带建设经验;学习河北水厂建设经验;学习天津城市水生态环境改善经验等,重点学习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先进经验,提升项目执行单位管理水平。

同时,项目执行单位与项目实施单位不定期开展项目管理座谈会,搭建交流平台,整改落实情况进行通报,探讨提升项目实施的先进方式和方法,全方面提升项目绩效管理。

(五)绩效目标明确化

绩效目标应当清晰反映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财政资金的预期产出和效果,与任务数相对应,与资金量相匹配,从数量、质量、时效、成本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细化。根据下一年度北京市级预算编制有关要求,明确和细化的预算绩效目标申报要求,在北京市南水北调办编报整体支出的总体绩效目标及具体目标的基础上,项目执行单位分阶段、分层次、分地区编制每一个项目的绩效目标,能量化的不定性化、能细化的不简化、能定准确时间的不写模糊日期。

(六)监督管理全程化

加强监督财政预算支出质量和效能管理。各项目执行单位指派纪检专员监督财政项目全过程执行,做到“预算建账、执行查账、事后交账”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关于规范部门预算政策采购招标过程行政监督的通知》(京调办函[2015]111号),规范了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各个项目执行单位在执行政府采购过程中的监督事宜。提前学习《北京市预算审查监督条例(表决稿)》,各个项目执行单位提前整理历年审计发现问题台账、整改方案及措施,促进以后财政项目实施实现“钱责、事责、权责”相统一。

(七)效益产能数量化

市南水北调办与北京市水资源调度中心、南水北调中线总公司、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京源公司、城子水厂、通州水厂、第三水厂、第十水厂、第九水厂、郭公庄水厂和良乡水厂)开展了一系列调研、走访、满意度调查等活动,保障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上、下游供水关系无缝衔接,调水工作高效运转,保证财政效益落实。各个项目执行单位重视财政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定期与下游接水单位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各个水厂、各个区水务局等多家单位开展沟通协调会、满意调查等活动,凸显财政效益。

同时,市南水北调办研究高效利用“南水”的调水模式,采用“喝、存、补”的利用原則,努力把好水用到“刀刃”上,让南水发挥最大经济、社会效益。仅2016年全年,向怀柔和密云等大中型水库“存”了2.01亿立方米,向潮白河、碱河等市中心河湖和地下水“补”了1.71亿立方米,向北京自来水集团供水“喝”了7.38亿立方米。供水范围基本覆盖了北京市中心城区、丰台河西地区、大兴新城、门头沟新城、昌平部分地区等居民;核心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直接受益群体为1 100多万人口,城区日供水量中南水超过七成。

目前,北京市南水北调办的财政项目绩效管理各项工作不断开拓创新、稳步推进,从“投入型”成功转型为“绩效型”。

三、存在的问题

(一)扩大北京受益范围

受着供水范围的影响,尚未接通南水供水管线的部分地区急需南水提升区域水环境、带动经济发展。如朝阳、大兴地区希望推进平原调蓄设施建设、增加区域水面、改善水生态环境;海淀区希望为“三山五园”水环境提供更对资源,山后地区纳入南水北调供水范围;丰台、石景山、门头沟区希望加快河西支线建设,为当地快速增长的居民供水需求提供水源条件;房山、通州、昌平区;顺义、平谷、怀柔、密云区加大回补地下水和应急水源地建设。

(二)妥善处理工程建设资金与运行管理成本之间的关系

工程建设费用降低,直接提升工程运行管理费用:如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大口径地下输水隧洞工程采用防止渗漏水的设计工艺有两种,分别是防水设计或排水设计,前者防水设计工程成本造价要高于后者排水设计工程成本造价,后者造价约低于前者65万元/公里。以15公里长度、排水设计理念施工的隧洞工程,其成本可节约1 000万元左右,但是导致隧洞工程附属设施内将定期开展抽排水工作、且工程内部附属设备设施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将直接整加了其日常维修养护费用。短短几年的设备维修、养护、更换和日常抽排费用将远超于1 000万元。

如工程建设阶段不考虑隧洞工程连接路问题,虽然节约大笔建设成本和征地拆迁费用,但是直接增加了工程保护难度,降低了工程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间接提升财政资金支持,直接减低财政资金经济效益产生。

四、结论

目前,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正在发挥着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为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随着财政项目绩效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后期效益将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 张亚男.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财政项目绩效管理全过程控制探讨[J].北京水务,2016,(4):30-32.

[2] 张俊.水利工程运行维护项目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探讨[J].北京水务,2016,(Z1):16-18.

[3] 张云.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供水管网调度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5.

[4] 赵皓 .南水北调工程对北京的影响分析[J].北京水务,2016,(Z1):19-21.

[责任编辑 陈丹丹]

上一篇: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论文范文下一篇:信息化管理成人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