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大学物理教学论文范文

2024-03-16

农科大学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1 农科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是大学生在具备一定能力的前提下, 逐渐提炼和加强的, 具有独特性和足以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参与就业的竞争优势, 并保证大学生在相对长时间内,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综合能力。[1]而当前, 农科高校对于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 主要存在如下亟待完善的地方:

1.1 思想认识层面存在误区

部分农科院校在对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和教育的思想认识层面存在误区。表现在:第一, 对大学生多侧重农科相关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 而农科专业及课程设置与市场需要的匹配性不够, 对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和个人兴趣, 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第二, 对农科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缺乏深刻的理解与理性的思考, 甚至把核心就业能力培养等同于学生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面试技巧、简历制作、面试礼仪等技巧上, 而对用人单位关注的学生沟通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水平等关注不够。第三, 缺乏对农科大学生的农科专业素养、品质道德、职业素养、责任感和忠诚度、协调沟通和团队合作精神等个人素养的教育。

1.2 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部分农科院校的部分农科专业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不够。表现在:第一,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固定单一、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存在差距、开设的农科专业课程与企业要求不相符合、教师教学方法仍以传统教学为主、教学实践和实验环节相对。[2]第二, 教育培养模式以灌输为主, 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不够深入, 未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深入钻研的主动性, 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存在差距,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 受到教学和实践条件限制, 学生专业实验课和实践课有限, 同时, 因没有相对系统的考核标准和办法, 造成实践效果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有限, 跟不上用人单位的要求。

1.3 师资队伍建设不尽人意

师资队伍是培养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不过, 在部分农科院校受限多种因素制约, 尚有不尽人意之处。表现在:第一, 学生就业能力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管理服务部门、学生管理服务部门以及辅导员担任, 流动性较大, 专职教师缺乏。第二, 部分教师不注重课堂教学创新, 缺乏实践经验, 灌输的教学方法仍占主要地位, 无法满足对社会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第三, 部分教师的职业素养不高, 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不够, 对学生的发展关注、关心不多, 偏重个人发展投入精力较多。

1.4 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近年来, 农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在逐年增强, 不过, 偏重就业指导多, 对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少。主要表现在:第一, 对毕业年级学生从就业动员、就业专题辅导、创业支持、就业岗位推荐等注重多, 对大学生从入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做的少, 造成学生入学后无法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限制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提升。第二, 对就业关注程序性的工作, 诸如三方协议管理、就业信息发布、专场招聘组织等繁杂事务多, 对学生个体的特殊服务关注度小。第三, 注重“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覆盖面, 忽视课程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主要以选修课开设, 教师重视程度不一, 教学随意性较大, 考核侧重理论性, 课堂效果不够理想。

1.5 职业价值观引导不到位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学生就业意向。当前, 农科院校就业指导中, 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不到位, 造成学生就业存在盲目性。第一, 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造成学生对就业规划的重要意义没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就更谈不上掌握职业规划的技巧和方法。[3]这就造成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存在盲目性, 或对工作岗位存在过高期望, 多对工作岗位一无所知, 多从自身的兴趣和感性出发, 造成就业向城市集中, 向热门职位集中。第二, 缺乏职业理想价值教育, 农科大学生对农业科技的认识不深, 对到基层就业的愿望不强, 更侧重眼前利益和工作稳定性, 缺乏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以及对投身农业行业前途和事业的长远追求。第三, 农科院校学生专业教育有待进一步增强, 学生对专业的忠诚度相对较低, 对农科行业发展前景认识不够深刻, 未来的在农业行业就业规划存在模糊性。

2 农科院校培养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思考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建议农科院校从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就业体系、职业观教育等多方面入手, 全面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

2.1 树立全新的教育培养理念

农科院校要充分认识培养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对于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意义。具体来说:第一, 把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摆在突出位置,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要坚持全方位的教育观, 注重农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 也要注重专业教育之外的学生沟通、礼仪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第二, 正确区别核心就业能力和就业创业指导。核心就业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机会, 提高就业成功率。第三, 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 坚定不移地推进学生全面发展, 充分认识到大学学习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 更多的在专业学习基础上, 培养学生为人处事技能、与人沟通技巧、培养社会责任、增强服务意识等, 让大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社会人。

2.2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农科院校人才培养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4]第一,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探索推进复合应用型等不同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和完善学分制、弹性学制, 积极探索诸如课堂教学与农科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践、企业实践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农业科技服务相结合等多种途径, 提高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第二, 探索课堂教学方法和方式改革, 积极倡导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参与式教学,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第三,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借助目前已开展的农科专业创业实践、创业能力提升工程、校企合作、暑期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 推动学生深入农业企业、公司结合所学专业进行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 从而尽早接触社会, 提前对用人单位需求接轨。

2.3 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影响核心就业能力培养实效的关键。第一, 建设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通过培训、招聘等途径, 逐步建立农科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 增强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教育的教育和研究水平。第二, 加快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提升。通过专题培训、外出进修等途径, 推动他们系统学习相关理论, 掌握工作指导的具体方法, 提升培养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水平。第三, 加强教职工的测评和考核, 针对教职工中出现职业素养较差、师德失范行为等要严肃处理, 在工资待遇等方面予以体现。

2.4 建设完备的就业服务体系

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提高, 建设完备的就业服务体系, 对农科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第一, 抓住影响学生就业的重点环节, 除做好学生就业档案资料管理、就业信息搜集与发布, 就业派遣与服务等工作外, 要重在培养和建设一支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工作小组, 承担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和意识从低年级学生了解并慢慢去用。第二, 注重学生就业类社团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服务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开展诸如模拟职场、校园创业大赛、素质拓展、岗位体验等学生活动, 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就业竞争意识, 及早接触就业市场, 了解社会需求。第三, 培养学生的职业成熟度, 经常性由校内就业指导老师和邀请优秀校友来校举办就业专题指导讲座, 提高学生的认识层面, 增强学生对农科专业的忠诚度。第四, 要继续细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开展诸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求职择业专业知识培训, 落实好未就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 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5]。

2.5 强化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职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6], 培养学生核心就业能力过程应关注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培养学生理性职业取向。第一,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 采取分专题教学形式, 逐渐建立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从而指导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清晰地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 确立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7]第二, 设立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要分层次进行, 低年级学生中注重培养朗诵、演讲、计算机知识、沟通、竞争等基础能力和基本意识;高年级学生中注重培养辩证思维、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团队意识、解决问题能力。第三, 职业价值观教育实现大学全程化, 建议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创业实践、暑期社会服务、企业实习等全过程中, 有目的、有计划地融入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 使学生在活动参与、课堂聆听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感受职场需求, 树立对职业、对事业、对社会正确的态度。

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 农科院校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探索开展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的机制建设, 鼓励教师探索和实施开展核心就业能力培养的新措施, 逐步引导农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就业。

摘要: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95万, 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而农科院校大学生因专业等因素, 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文中分析了当前农科高校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诸如思想认识层面存在误区、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师资队伍建设不尽人意、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职业价值观引导不到位等问题, 提出树立全新的教育培养理念、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完备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等建议, 来提升农科大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农科院校,核心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家智.关于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1) :76-77.

[2] 吴高波.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8) :32-34.

[3] 叶春妍, 杨娜娜.大学生就业难凸显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J].知识经济, 2010 (23) :135.

[4] 于成学.赵国刚论“大德育”语境中的高校人才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 2012 (10) :68-70.

[5] 王茜.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 (4) :68-69.

[6] 安静.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8.

农科大学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 农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农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主要以山西农业大学农科类专业本科大学生为对象, 涉及2013级、2014级、2015级3个年级、16个农科类专业学生。调查采取随机形式, 发放问卷720份, 有效问卷710份, 问卷有效率为98.61%。调查对象中, 女生占57.48%, 男生占42.52%;农村生源学生占68.61%, 城镇生源学生占31.39%。调查使用自编的调查问卷, 主要内容涵盖农科大学生创业认知、创业方式及创业能力素质等内容, 采用匿名填写方式。

1.1 学生创业意愿较强, 但创业认知存有偏差

创业意愿培养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根据调查数据分析, 农科专业大学生对于创业的态度是积极的, 近40%的学生是支持创业的 (见表1) , 78%的学生有创业想法 (见表2) 。

创业认知关系到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主要方向, 甚至关系到学生创业活动的成功与否。从调查情况来看, 大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开店占比为34.37%, 认为创业就是开发创新项目占比为33.66%, 认为创业就是开办公司或企业占比为31.97%。可以说, 大学生所理解的创业概念存有偏差, 高校创业教育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创业认知教育。

1.2 创业教育形式多样, 但创业信息传递有限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形式多样, 包括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举办创业专题讲座、组织创业实践训练、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成立创业指导服务部门等。创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 通过不同的教育形式来获得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技能 (见表3) 。

不过, 学生在学校习得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获取创业信息有限。学生主要依靠网络和电视渠道来获取创业信息和创业机会。通过课程和教师渠道获取的学生占比10.99% (见表4) 。这表明,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也应加大这一环节重视力度。

1.3 期望较早接受创业教育, 但教育环境有待改善

随着“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乐于积极参与创业活动中, 并期望较早接受创业教育 (见表5) 。不过, 在“创业面临的最大难题”调查中, 学生把创业知识不足、创业技能不强、创业素质不够、资金难以筹措、人脉资源缺少等列为最大障碍 (见表6) 。其中, 创业知识不足、创业技能不强、创业素质不够主要由高校通过创业教育来帮助学生解决。

1.4 师资队伍正在健全, 但创业政策宣传不够

当前, 高校正逐步建立一支由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学生辅导员、部分任课教师、校外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构成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基本实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讲解和创业实践的有机结合, 实现创业知识的普及性教育, 但是高校创业教育对国家政策的宣传不多, 重视创业理论普及, 忽视创业政策对学生创业的关键作用。政府部门对于大学生创业出台涉及税收、担保贷款、培训补贴、免费创业服务、创业指导服务等诸多方面政策[2], 学生熟悉掌握的不多 (见表7) , 这会影响学生创业的成功机率。

2 增强农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的路径思考

针对农科院校创业教育中面临突出问题, 建议从加强学生创业认知教育、构建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良好创业环境、加大创业政策宣传力度等方面入手来针对性解决, 从而增强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2.1 加强学生创业认知教育

大学生对创业有基本认知, 但是存有偏差。农科院校要针对学生特点, 开展有效的创业认知教育。第一, 加强学生自我认知教育, 利用创业或就业课程讲解和专门辅导, 使学生掌握自我认知的方法, 较早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职业倾向等[3], 从而了解自身是否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第二, 要注重创业政策解读, 创业困惑解答, 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创业环境, 掌握创业实践活动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引导学生合理选择是否创业。第三,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竞争心理, 面对激烈的创业竞争, 创业失败在所难免, 大学生应具备较强的抗抗挫折能力, 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创业。

2.2 构建创业信息服务平台

大学生多通过网络、电视等途径来获取创业信息。农科院校在发挥创业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 要充分利用好现在新媒体技术来促进创业教育工作。第一, 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部门建立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平台可及时发布创业政策、创业项目、创业训练岗位、创业培训、创业融资等信息内容, 让学生及时掌握校园及所在地区创业有关信息。第二, 建立创业教育微信公众号。微信具有传播面广、使用方便、传播速度快等优势, 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有关政策讯息的同时, 推送创业典型案例等内容, 开设创业问题解答等栏目,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创业难题。第三, 设立微信群或QQ群, 通过辅导员、学生干部或党员实现专人管理, 及时搜集并发布有关信息, 让更多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获取到创业信息, 潜移默化中受到创业教育。

2.3 建设优良的创业环境

优良的校园创业环境对于大学生实现有效创业意义重大。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实际需求, 加强课程建设、加强创业扶持、加强资金支持。第一, 开设创业教育基础课程, 实现大学生创业基础知识教育全覆盖, 向所有学生传授创业基础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创业素养。同时, 探索为不同兴趣的大学生开设多样化的创业课程,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学与指导, 实现与专业课程体系、学生兴趣的有机融合。[4]第二, 要出台创业扶持措施, 支持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 参加创业竞赛。比如设立创业专项奖学金、创业学分奖励、创业典型表彰、建立创业咨询平台、提供免费技术服务等。第三, 要加强创业类学生社团建设, 发挥好大学生社团在推动学生创业中的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创业社团组织开展校园创业大赛、创业政策宣讲、创业岗位体验等活动, 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氛围。

2.4 加大创业政策宣传力度

农业院校在积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创业政策宣传教育,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意愿[5]。第一, 高校要在校园宣传栏、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醒目位置, 设立创业优惠政策宣传栏, 将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逐条列出, 让学生了解和知晓到国家创业政策, 从而及时运用到创业政策。第二, 高校可探索引入社会创业指导服务团队, 在校园开展专题政策宣讲活动, 实现政策宣传常态化, 并及时传递新政策讯息, 开展创业宣传活动。第三, 要用好就业辅导员队伍, 注重加强就业辅导员创业培训, 提升创业信息服务能力, 使之成为学生创业的“政策通”。

摘要:增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对山西农业大学710名农科大学生创业意愿、创业认知、高校创业教育形式、学生创业面临障碍、创业政策宣传情况等内容的问卷调查, 指出高校创业教育应加强学生创业认知教育、构建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良好创业环境、加大创业政策宣传力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业教育,农科大学生,实效性,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对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出重要批示[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20/c1024-27720490.html.2015-12-20/2017/11-06

[2] 李鹏, 郭志远.农科院校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路径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 2016 (5) :80-83, 86.

[3] 彭晓华.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意向调查分析[J].中国就业, 2011 (5) :16-17.

[4] 张婷, 郭志远, 王秦俊.增强农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性研究——基于943名农科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农业网络信息, 2016 (4) :134-137.

农科大学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针对农业高校青年教师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低这一现状,在分析安徽科技学院“花卉栽培技术”课程授课青年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模拟承包制”模式开展实践改革,研究其对青年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影响,并对其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为同类高校园艺专业青年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园艺;花卉栽培技术;青年教师;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科技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基于‘模拟承包制’的‘花卉栽培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编号:X2014087)“涉农专业青年教师教学发展能力培训师”(编号:Xj201449)和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专业教育体系改革研究——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编号:2016jyxm0242)“园艺专业”(编号:2016tszy028)“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编号:2014zy056)的研究成果。

园艺专业隶属大农学,包括蔬菜、果树、花卉及茶学4个方面的内容,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园艺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我国农业高等教育的成败,更决定着园艺人才队伍的发展。而高等农业院校向社会输出学生质量的高低,直接由其师资质量决定。这就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师资队伍既要具备教师的一般素质,即职业道德和专业理论水平;又要具备教师的应用型素质即实践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因为青年教师是我国践行高等教育的主体。

安徽科技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园艺学科历史较长,2009年和2010年分别被列为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重点专业与校级特色专业来建设,但其中的观赏园艺方向实力较弱,仅有2名专任教师,且均为青年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一般。目前,各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工作,而在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方面还存有诸多不足,难以满足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本团队针对园艺专业主干课程“花卉栽培技术”的课程特点及安徽科技学院该学科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开展了基于“模拟承包制”的对该课程专任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研究,经过2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改革效果,显著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与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安徽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园艺专业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现状

安徽科技学院园艺学科是学校农科优势专业之一,在人才培养上坚持面向三农,面向基层,注重实践,培养“能下去,能留住,能用上,能干好”的“四能”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宗旨。经过多年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园艺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园艺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园艺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模块化与功能化分区管理,为应用型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随着各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增多,应用型高校在师资队伍方面建设方面必须注入新鲜血液,以壮大师资队伍。目前,安徽科技学院每年以20名左右的速度引进高学历人才(包括硕士与博士),以弥补师资空缺。但传统高校培育出的硕士生与博士生理论水平较高,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田间技能较薄弱,无法满足应用型高等教育中劳动因素的需要,与现代高等教育中要求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学生的目标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加强园艺专业青年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及学生素质的基本保障。虽然学校在提升园艺专业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如对园艺专业新进青年教师进行“三员锻炼”,主要在校园艺基地进行实践锻炼,以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學校还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到对口单位“挂职锻炼”,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即使这样,园艺专业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原有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轻视实践

目前安徽科技学院“花卉栽培技术”课程是园艺专业观赏园艺方向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理论学时36学时,安排在第5学期,而相应的实验课程“观赏园艺专业综合实训”学时仅有12个,却安排在第6学期,实践部分主要是进行观赏植物的分类及识别、观赏植物的繁殖及应用等方面。这12个学时的实验课不仅与理论课严重脱节,学生上课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大部分已经忘记,这就使得任课教师不得不再讲一遍,不仅浪费时间,还占用资源。而且学生仅能接触春夏两个季节可供使用的花卉,对秋冬季节可供使用的花卉知之甚少。由于实验课程学时较少,实验内容就少,不少青年教师存有侥幸心理,“糊弄糊弄、忽悠忽悠”就上完了,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去加强自身实践操作能力。

2. 青年教师缺乏责任感,缺乏教书育人的观念

新进青年教师大多是高等学校毕业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他们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加上他们是出学校再进学校,实践能力普遍缺乏。虽然学校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了严格的岗前培训,但是部分青年教师还是责任感不强,缺乏教书育人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爱度不够,持有一种“上完课就走,学好学坏不关我事”的消极心态。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避重就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差,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还有的青年教师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什么都懂,在实际生产中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也不舍得“屈尊”咨询实际生产经验较多的老教师。以上种种原因导致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

3. “青年教师导师制”时间短

安徽科技学院对新进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培养制度,即在任期第一年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教师对新进青年教师的教学及科研工作进行指导,为期一年,主要侧重于加强新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一方面,由于偏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导致青年教师过度关注自己的理论教学水平,忽视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甚至部分青年教师存在这样一种误区:上实验(实践)课就是带着学生玩玩,不必特别重视,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不高。另一方面,担任导师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教学及科研工作量较重,不能用心指导新进青年教师,因此,适当延长“导师制”指导时间对青年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手段。

4. 现有考核制度不利于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各大高校对高学历青年教师(博士与副高以上)的考核有一定的科研任务要求,且考核标准一致,达不到相应的标准,高学历青年教师面临扣工资的危险;加上职称评聘的重点是高水平科研论文与科研著作,主要考查的是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并不重视其教学水平;再加上高学历青年教师(尤其是博士)生活压力巨大,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不仅可以加快职称评聘的步伐,还可得到可观的科研奖励,但高水平科研论文一般都是在实验室做出来的,与园艺专业实际生产相关的研究很难发表高水平论文。若青年教师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在教学方面得到的奖励则远远低于科研,其职称评聘也将遥遥无期。因此,青年教师在生活与工作的双重压力下,重科研、轻教学,痴迷于实验室,追求“高、精、尖”的科研事业,忙着撰写高水平科研论文,不愿意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与生产指导,这些都严重制约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除此以外,学校在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方面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缺少实践基地,与农民接触较少,实战经验较少,这也是导致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较慢的原因之一。

二、“花卉栽培技术”课程“模拟承包制”在提升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方面的探索

鉴于当前各大高校青年教师实践操作能力欠缺以及短期内较难制定相关保障制度及考核标准的现状,要想在短时间内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好的办法就是在学校内的基地进行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还可节省相应的费用。为此,笔者以“花卉栽培技术”这门课程为切入点,在学校园艺基地划出面积可观的土地免费“承包”给学生,在“花卉栽培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推行“模拟承包制”,探究其对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经过探索与实践,发现“模拟承包制”不仅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增强了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得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逐步提升,获得同事及学生的一致好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 成立“模拟承包制”实习兴趣小组

在进行“模拟承包制”实践教学模式实施之前,将对花卉感兴趣且已经学习“花卉栽培技术”理论知识的学生(即三年级学生)分成多个兴趣小组,每个兴趣小组5~6个人。作为一个“承包户”,每个小组由投票选定小组长,设为“承包户主”,由户主统筹安排各自“承包田”的生产任务。

2. “模拟承包制”生产实践的内容

生产实践是实施“模拟承包制”的关键阶段,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青年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每个“承包户”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去周边花卉市场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人们对花卉的喜好及需求,明确“承包田”所种花卉品种。

选择一、二年生草花或多年生草本观赏植物的“承包户”,根据花卉品种多、生产周期长短不一致的特点,制定栽培时间、栽培方式、田间管理等环节的计划书。学校园艺基地为每个“承包户”免费提供20m2土地,从每年的春天到初冬为一个承包周期,根据学生制定的计划书,每个“承包户”从对承包土地进行整地、作畦、播种、育苗开始,包括中间的田间管理一直到产品收获及销售,整个过程均按照承包模式实施。选择多年生木本观赏植物的“承包户”,一人一棵树,从通过修剪、整枝、浇水、施肥、喷药等方式养护老树以及培育幼树直到幼树销售等流程全部实施承包责任制,实现了从土地承包到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及销售一条龙的实践模式。

指导教师时刻准备着帮助学生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凤丹的褐斑病和炭疽病“防”与“治”工作,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了解这两种病害的发病症状及发病原因,方可“对症下药”。若采用“防治结合”两步走的方针,指导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生产经验,适时适度的“防”好过得病之后的“治”,如果指导教师对这方面的工作不是很了解,就要在植物病虫害防治方面下功夫学习。再比如多年生木本观赏植物金桂的繁殖问题,学生若要培育金桂幼苗,需要弄清楚:是采用有性繁殖方式还是采用无性繁殖方式?若采用有性繁殖,金桂种子如何处理?若采用无性繁殖方式,扦插、嫁接还有压条哪种方式成活率更高?利用种子培养出来的金桂幼苗与利用无性繁殖方式培育的幼苗所适用的场合是否一致?有何区别?这是学生和指导教师尤其是指导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指导教师要做到对金桂的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方式及应用极其熟悉。由上述两个示例可以看出,“模拟承包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促进了指导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及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模拟承包制”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

通过一个承包周期的实施,“模拟承包制”指导教师面对学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撰写相应的指导记录以及心得体会,形成了良好的记录习惯,逐步认识到提升个人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有利于下一年度“模拟承包制”的顺利实施。

三、“花卉栽培技术”课程实施“模拟承包制”的教学条件

1. 建立健全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

建立健全穩定的校内实践基地是顺利实施“花卉栽培技术”课程“模拟承包制”的基本条件。为保障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学校加强对园艺基地的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2.67hm2的花卉苗圃园,为该门课程“模拟承包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场所。

2. 花卉苗圃园完善的实践教学设施

安徽科技学院花卉苗圃园现有现代智能玻璃温室1个、日光温室2个、荫棚1个、花卉品种展示区1个、露地栽培面积1hm2。常年摆有各种盆花20000多盆,品种达400多个,有30多个优质观赏树种,完全可以保证“花卉栽培技术”课程“模拟承包制”的顺利实施。

3. 完善的物资保障体系

“花卉栽培技术”课程“模拟承包制”得以顺利实施的另一保障条件就是完善的物质保障供应体系。学生在“承包田”生产操作过程中需要用到修枝剪、嫁接刀、铁锹、锄头等必要的劳动工具和花盆、农药、肥料、遮阳网等农业生产资料易耗品。这些材料均采用有偿使用的方法,由花卉苗圃园统一提供,按成本价赊给学生,待学生“承包田”产品收获出售后,自行归还。总之,在学生参与“模拟承包制”实践生产过程中,花卉苗圃园需为学生提供便利的物质保障。

四、实施效果与存在问题

1. 实施效果

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模拟承包制”在促进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青年教师在“模拟承包制”实施初期,由最初的惶惶不安、担心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逐渐转变为胸有成竹、基本能从容解决生产中的各种问题。“模拟承包制”不仅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更提升了他们的实践教学水平,为现代园艺生产培养了一批生产实践能力过硬的人才。

2. 存在的问题

“花卉栽培技术”课程“模拟承包制”实践教学探索与实施期间,指导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难题,鼓励学生、支持学生,甚至放假期间还参与学生的生產实践。因此,学校应该给予这些指导教师适当的教学工作量。学校花卉苗圃园基础设施应适当完善,对于经常出现的乱采乱摘等偷盗现象,应坚决制止,否则将严重影响学生与教师参与生产实践的积极性。同时,“模拟承包制”既然可以提升园艺专业观赏园艺方向的专任教师实践能力,对蔬菜方向、果树方向以及农学相关专业专任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应该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建议学校在园艺专业等农学相关专业划出相应地块,设置开放性大实验,这样不仅可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提升专任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农学相关专业的专任教师。

参考文献:

[1] 汤青林,张洪,周志钦,等.园艺学本科专业现状及改革发展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5):231-234.

[2] 吴炼,唐丽,陈亮明.高等林业院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131-132.

[3] 郭元阳,邵红侠,李亚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35(6):96-98.

[4] 李小刚,崔艳敏,刘忠华,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成长:机遇与挑战[J].时代教育,2013,(9):75-76.

[5] 金光明,陆晓民,高青海,等.应用型园艺本科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模块化建设的探索[J].现代园艺,2014,(5):105-108.

[6] 胡建斌,李建吾.初探农业高校园艺教育与教师的关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131-132.

(编辑:秦俊嫄)

农科大学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农科类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时间尚短,所以相关的教学资源少之又少。所以,本文根据农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步晚,教学资源不完善的情况,来研究一下农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如何开发,目的是为了农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整合与开发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农科类;创业教育;教学资源

我国的农科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科类高校人才的培养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分配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农科类高校教学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教育教学资源就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用于维持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资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都包括在内。在教育资源开发的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要将农科类高校内部有创业教育经验的学科专家资源做一个系统的整合,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业教育知识,大力挖掘农科类高校内部的教师资源,并将校内的师资力量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二,要促进校企联合,将农科类高校内的专业教师与校外的相关专业的企业家联合起来,形成联合授课,使得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成为学生的老师,为学生传授创业知识经验与专业实践经验,与校内的教师团队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互补。校内的教师团队可以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而校外的企业家可以用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创业经验,为学生指明毕业后的创业方向,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这些农科类专业的企业家大多都拥有自己的农场或者养殖基地,这也为农科类高校的学生提供了创业实践的平台。

第三,在农科类高校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水平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个人素质、创新创业意识、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我国的人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农科类高校的毕业生更是如此,这是农科类专业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也是我国经济市场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才可以使得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更好的體现,在未来的竞争中才会获得更多的机会。

第四,在农科类高校开展 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各个学科的学习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增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着重对学生的情商进行培养,开发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创造力。

二、开发农科类高校教学资源的方法

开发农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主要通过强化教育、强化教学、强化实践三个方面来实现的,具体内容如下:

1.强化教育

对于农科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创业实践能力,其核心思想是让学生明确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农科类高校的创业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还要增强学生的创业观念,这是创业教育中的关键,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未来要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为学生的就业、择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2.强化教学

强化教学主要是从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上进行改变,改变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业教育的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创业教育的教学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农科类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模拟和实践操作的活动,要重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完善农科类高校创业教育的整体结构,增加农科类高校创业教育的课时,改变创业教育多数为选修课的尴尬局面。

3.强化实践

开发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说到底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多位学生营造可以参与创业实践的机会,多组织相关专业模拟实践的活动,建立校企联合的模式,为农科类高校的学生赢得了创业模拟实践机会的同时,也为农科类企业提供了优秀的人才资源,最终形成双赢的局面。在促进校企联合的方面,还可以邀请优秀的、具有较强的创业能力以及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企业家来到学校,由他们将自身创业的经验以及实践的心得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可以使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实际工作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便于学生毕业后的择业、就业、创业。

三、总结

开发农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不能只依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努力,也要求校内各部门进行积极的配合,协助开展农科类高校的创业教育,大力开发校内的教学资源,并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实践水平,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个人品质和自身修养的培养,使之可以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傅伟.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中国人才.2013(3X)

[2] 聂会平.大学生胜任力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述评[J].人才资源开发.2015(14)

[3] 王恩德.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开发研究[J].科教文汇旬刊.2012(28)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15年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农科类大学生成长阶段规律研究》(项目编号:15C0684)阶段性成果。

农科大学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作为一所西部地区地方农业类院校,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狠抓研究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即紧抓入学教育、落实项目申报、完善实验保障和健全激励机制。在一系列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中取得一些成绩。

关键词: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开展创新活动,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云南农业大学是一所地处西南的省属重点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食品学院)是该校一个建院时间不长、规模不大的中型学院,但历来都非常注重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系列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一些成绩。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在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平台,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追踪调查发现,与未参加过“研究生系列课外科技活动”的同学相比,参加者在获奖、就业、升学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这也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要“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其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相符[2]。为此,食品学院已经探索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培养模式。

一、紧抓入学教育

对于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教育,动手要早、影响要深、目标要有。作为一所西部地区地方农业类院校的二级学院,食品学院研究生生源多来自一些其他地方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且这些院校中“食品科学”类专业多不是传统或优势学科,故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就略显不足。因此,到校后学院-班级-导师三级科研(启蒙)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院要求,通过开学典礼、班会和师生见面会,学院领导、班主任和导师要分别从各自角度对学生开展科研(启蒙)教育,并要求在制定每一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同时,加入科技创新方面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不光要讲“大道理、大目标”,更要结合学院自身实际,通过周围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来影响新生。食品学院2002年才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故到目前为止,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毕业生并不多。在学院范围内,将上一年度获得过省级以上“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奖励项目和国家、省政府奖学金获得者的材料展示出来,使得新生教育更接地气。近三年来,我院研究生获省政府奖学金以上奖项的研究生,100%都主持过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或获得过“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校级以上奖励。

二、落实项目申报

目前食品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类项目申报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生科研项目申报,通过申报、立项,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这类项目主要包括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项目(0.5万元/项)、云南农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基金项目(0.1万元/项/校团委)、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1.0万元/项/研究生处)和食品学院设立的企业革新小项目等。另一类是奖项申报,学生利用自己完成的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成果报奖,包括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教育厅主办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各类学(协)会、部门和企业举办的比赛。学院在入学初就将上述项目分类及申报时段告知了学生。在项目落实过程中,学院有专门分管该项工作的老师提前通知并督促学生,学生也会向学院里的师兄师姐及导师请教,一些负责任的导师会和学生一起设计项目,并进行认真指导,效果自然也就更为明显。作为研究生,人人都会参与到导师的课题项目中去,做一些科研工作。但这和学生自身设计、申报、主持、完成一个项目的意义大有不同。虽然这类项目的深度、难度和经费都无法与导师的相比,但它是很多研究生第一次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开始,在项目设计、人员分配、经费使用、实验安排等方面都需要自己决定和协调,相对于在导师安排下“工作”,的确是一次很好的锻炼。由于能够申请到的官方资助项目有限(资助率约30%),为满足更多学生有锻炼机会,学院积极扩大项目来源。在与学院合作的一些企业中,为研究生设立科研课题,即企业提出一些生产小问题,通过课题招标,由学生负责完成,每项在2000元-5000元不等,并额外报销与课题相关的论文版面费。若科研成果获得专利或应用于企业生产,另行支付奖金。云南虽为西部边疆地区,但食物原料极为丰富,加之食品行业科研门槛不算太高,使一部分研究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已先后为企业开发出多款地方特色小食品,如鲜花饼(酱、果冻)、咖啡果饮料、野生菌调料包等。

三、完善实验保障

完善实验室(针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管理机制,满足学生从事课外科技活动的需要。学院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主要用于本科生课程教学实验和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但为了支持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院专门开辟出两间实验室,用于学生的食品加工类实验和基础科学类实验。从安全管理角度考虑,两间实验室分别位于不同楼层,并配备了相应的基本实验器具和设备。因该实验室主要承担的是一些基本食品实验,配备的仪器设备也是学生常用和熟悉的,所以实验室日常管理主要由高年级研究生具体负责,老师只进行监督、指导。对于个别科学实验确需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时,则可通过导师申请、分管仪器的老师指导使用。以上举措基本保障了学生的实验要求。

四、健全激励机制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自然也离不开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获得立项和奖励的学生,将其成果作为参评条件纳入学生各类荣誉和奖学金评比中;对于指导教师,建立相应工作激励机制,即对在学生课外课科技活动中积极指导申报、立项、获奖的,给予发放一定指导工作量、增加其在职称及各类荣誉评比中的倾斜度。由此,学院师生参与该项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和保持。

有了以上较为成熟的管理模式,学院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方面较为顺利。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近三年来我院获得了以“挑战杯”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为代表的一系列优异成绩,如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研究生先后获得国家级铜奖1项、省级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4项,并帮助学院获得校团体金奖3项、银奖和铜奖各1项;在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行动基金项目立项40余项;省教育厅研究生项目立项6项等。同时通过追踪调查发现,与未参加过“研究生系列课外科技活动”的同学相比,参加者在入党、就业、升学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娜.大学生创新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2007,(2):117-118.

[2]劉晔.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版),2014,(1):163-165.

农科大学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 农科专业活动和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

和大多数我国特有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 种子画、蝶翅画这些与农业生产紧密关联的农科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业院校的重视度相对较低。农科学子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但大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能活灵活现地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 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实践机会和动手能力。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 是我国历朝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新兴文化和外来文化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固有地位, 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情况不容乐观。相较于形形色色的新兴文化和外来文化, 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单一, 文化元素缺乏新意, 不容易受到民众, 尤其是青年学生的青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也多种多样, 传统文化如果不对自身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进行变革创新, 将很难受到主流文化的认同接受。同样,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也变得步履维艰。

2 将农科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农科文化与传统文化要在当今时代的滚滚洪流下取得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就要进行不断的变革与创新。然而, 经过几千年的变革和发展, 不论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农科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 还是中华传统文化, 都已经渐趋完善, 很难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独立创新。农业院校的种子画大赛、蝶翅画大赛等专业特色活动, 经过多年的积累, 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参加。在这一系列的比赛中, 学校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创新, 把传统文化中的诗歌、书法、国画等表现形式融入到种子画、蝶翅画等作品之中, 将农业元素和农科文化以更新颖地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作品《月出》, 以《诗经·陈凤·月出》为主题, 把诗经中描绘“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的美人用蝶翅画表现出来, 将人物形象生动化。作品《踏实》, 出自习近平在2014年5月4日与北京大学师生的座谈会中提及《礼记》中的“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总结为“道不可坐论, 德不能空谈。”来阐述青年人要扎扎实实干事, 踏踏实实做人, 要把思想落到行动上的道理。学生将这十个字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 再加之蝶翅画的技艺表现出来。既体现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认识, 也学习和宣传了传统文化。在作品的展示过程中, 人们除了欣赏到作品本身的技艺和美感之外, 更能了解到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进一步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除了蝶翅画之外, 种子画也能和传统文化进行很好的融合。学生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原型创作的作品, 不仅呈现出“四君子”的无限美感, 更展现出其自强不息, 清华其外, 澹泊其中, 不作媚世之态的精神面貌。用多种颜色的五谷杂粮, 拼凑出国粹京剧脸谱, 传承国粹。结合纳兰容若的词“一生一世一双人, 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 天为谁春”, 制作出以古装美人为原型的种子画作品。

在作品创作中, 学生不仅需要认真系统地学习种子生物学、种子检验学、普通昆虫学、昆虫标本制作等专业理论知识, 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 熟悉中国历史上众多的优秀文化作品。这样的赛事活动, 让农科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践中得到交流和发展, 为这些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学生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的同时, 也让传统文化在形式各异的展示中不断走入大众的视野, 以更加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弘扬传统文化。一方面提高了这些手工艺品的艺术价值, 能够让人们在欣赏作品时, 获得对自身固有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 中华传统文化也能够以这样更加新颖灵活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使得传统文化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更加完美地表现出来, 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影响力。二者相得益彰, 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 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价值, 实现共赢。

3 在二者结合中谈文化创新

农科文化与传统文化, 看似是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 却可以利用一个新的形式来取得突破, 实现新的发展。在大多数人的固有思维中, 农科文化只是与农业相关, 只能通过农业的发展来促进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也应该是在诗词歌赋、风花雪月里被人轻声吟咏。但是, 创新就是要打破固化思维, 不能按照大多数人的想法而进行文化创作, 也不能顺着前人的轨道一成不变。文化创新要摒弃旧的观念, 接受新的思想, 进行大胆地变革。同时, 也不能抛弃曾有的优良传统, 要保证创新是在现有的优秀文化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进。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农科专业特色活动中, 这不仅是对形式上的创新, 更是一个文化观念上的重大突破, 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创新型校园文化, 更是对现有的旧的校园文化进行一次全新的冲击和创新。

学生将种子画、蝶翅画、书法、诗词文化、古文古诗等多种元素熔于一炉, 把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元素利用农科专业的制作技巧表现出来, 制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此过程中, 学生往往需要阅读和学习很多的相关知识和优秀作品, 再从其中找出与自己的作品主题相契合的文化元素, 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作品。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拓宽自己知识视野, 发散思维, 大胆地进行文化创新。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作品再现的过程, 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碰撞, 也是众多同学的创新创作的过程。

作为农业院校的大学生, 文化创新的基础应该是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把相关的农业知识学到位, 才能进一步谈创新和发展。除此之外, 还要把自身所学的相关知识付诸实践, 从实践中不断获得创新的灵感和动力, 通过实践去检验成果,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创新方法。

较高的文学艺术素养也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只有通过不断地了解和发掘, 才能发现她的魅力所在。因此, 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 才能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发现不一样的美, 才能不断地利用已经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在自己的手中大放异彩。

4 创新型校园文化在提升大学生素质中的作用

创新型校园文化的培养和发扬, 有利于在校园内形成一股敢创新、能创新、会创新的学术风气, 有利于开拓大学生的创新思路,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在进行农科专业特色活动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 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新的思考,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考虑专业特色和传统文化, 最后再把二者以恰当的方式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 同学们还需要时刻查看自己的专业知识, 及时校正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存在的其他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此外, 种子画、蝶翅画等手工艺作品是极需要耐心的,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书本知识以外, 还需要极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耐心。

学生结合传统文化元素, 以农科专业上的制作技巧, 把传统文化美轮美奂地展现出来, 让人耳目一新。通过在此过程中的制作与学习, 学生能够发现种子画、蝶翅画等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其内容取材也是可以十分宽泛的。既能从国粹京剧文化里得到脸谱原型, 又能把诗词歌赋里描绘的古风美人完美呈现, 也可以在书法技艺中获得创作灵感。在这样多种文化素材与制作技巧的结合创作中, 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创新型校园文化的传播, 有利于学生提升自身专业理论素养, 同时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培养实践能力。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播, 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 让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里重新焕发生机。农科专业特色活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也必定能够让人耳目一新, 为大学生开辟出一个新的创新方向。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的发展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高等农业院校承载着培育高水平农业人才的责任, 长期的沉淀已经形成了具有深厚专业背景的农科文化。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文明历史的产物, 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传统书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构建和丰富民族文化宝库的主要原料。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 接受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就是中国历代书画作品。农科专业特色活动中的种子画、蝶翅画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书画相结合, 既让传统文化的传播在农科文化建设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 帮助大学生把各种文化现象放进纵深的思想背景和历史背景中透视, 从深度和广度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一篇:带教实习护士探讨论文范文下一篇:林业生态建设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