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教学美一些范文

2023-09-23

让古诗教学美一些范文第1篇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为何不归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吗?透过这句词, 当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生平, 了解了作者所向往的生活后, 才猛然觉悟到, “每垂钓, 不设饵”的深处, 隐藏着一份悠闲, 一份自在, 一种回归大自然的田园生活。

在这学期的教研员指导课中, 我上了一堂古诗课, 选择了《渔歌子》, 经过不断地磨课后, 感触颇多。以下是我的一些教学片断:

1 读诗品味, 感受诗歌语言美

在语文教学中, “读”占首要地位, 特别是古诗词教学, 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 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 自读自悟、质疑问难, 细细品味古诗文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 追求在“读中悟, 悟中读。”

[教学片断一]:

师:在读之前, 出示温馨提示 (一读正确, 二读出节奏, 三边读边想象画面, 读出韵味) 。诗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所以我们读的时候, 要读出抑扬顿挫。我们还知道, 一首诗就如一幅画, 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想象画面。

生:自由练读, 闭目想象。

生:有声有色地汇报朗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试试, 怎么读呢?请看——老师已经把这一首词分为了两个部分, 你们读黑色的, 老师读红色的。注意听清楚我是怎么读的?明白了吗?

→交换读 (现在, 咱们交换着试试, 我读黑色的, 你们读红色的, 注意边读边想象画面)

→齐读好, 咱们再来一次, 这一次啊, 老师在每行词中间加了一条小节线, 因为诗词朗诵, 要注意停顿, 老师读课题和作者, 你们读内容, 一定能把它读好!

师 (用体态提示学生)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 (不——须——归)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 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 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在执教《渔歌子》时, 采用了不同种“读”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感受词的语言之美。首先, 我在读之前出示了温馨提示, 也就是诵读要求。它让孩子们明白, 读词的第一步是读正确, 然后在此基础上层层深入, 读出韵味。接着, 通过生个别读, 师生接读、交换读, 加小节线读, 引读等多种方式进行练读, 目的是让孩子们在诗词诵读中, 注意节奏停顿, 注意读出抑扬顿挫, 这些预期目标都能在课堂中顺利完成。第三步“边读边想象画面, 读出韵味”, 效果并不显著。正当我疑惑不解的时候, 市教研员翁老师笑着点拨道:“一口吃不下一个大胖子, 诗词朗诵, 得一步一个脚印。首先没错, 是初读, 把诗词读正确, 接着通过适度讲解, 理解诗词的意思, 读出一定的节奏感, 最后通过展开想象、适当延伸, 就能悟意明理, 这时读出韵味就水道渠成啦!”

2 发挥想象, 再现诗歌画面美

在中外艺术史上, 许多人把画面与诗相提并论, 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 画是有形诗。”达芬奇把绘画比作“哑巴诗”, 诗比做“瞎子画”。后人评论诗、画, 更以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为最高境界。小学教材中的古诗, 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果教学利用得当, 这些“无形画”无疑将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教学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这首词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什么地方发现的?

生:从白鹭、桃花、斜风细雨、鳜鱼等展开回答。

师:如果让你们把这些万紫千红的景物画出来, 你最想用哪一种色彩画, 为什么?

生:用青绿色画西塞山, 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 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师:来, 同学们, 静静地, 让我们走进这五彩缤纷的画面, 听——你听到了什么? (这是鸟儿在欢唱) ——你闻到了什么? (这是桃花在释放春的气息)

师:是啊, 这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这是一个充满着生命力的画面, 来, 同学们, 让我们置身于这幅唯美的画卷中, 情不自禁的低声吟唱: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小练笔:

师:同学们, 从你们那陶醉的眼神中, 我已经看到你们心中的画面了, 此时, 你可以拿起画笔, 描绘眼前最美好的画面, 也可以用简短的两三句话, 记录你此时的所见、所想、所感。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青”和“绿”, 并不是指箬笠和蓑衣当时是青绿色的。而是诗人非常注重画面的色彩感, 他将眼前春天的景物都赋予了生命情感:青绿色的西塞山前, 一群白鹭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桃花盛开, 溪水猛涨, 肥美的鳜鱼在水里悠闲地游来游去。第一句词中除了“白”字, 没有其它可以直接从文字上获取色彩的词, 但透过文字, 通过想象, 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万紫千红:青绿色的西塞山、白色的鹭、粉红色的桃花、淡黄色鳜鱼、还有大自然其它生命的各种色彩, 在我们眼前呈现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春景图。此时, 忍不住想吟诵一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以至于把渔父的箬笠和蓑衣都染成青绿色了。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当学生们通过展开想象的翅膀, 领略景物的色彩美之后, 紧接着让学生在“听、画、写”中感受词的画面美。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 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写之前, 我先给学生放一首《森林狂想曲》, 让学生静静地走进这幅充满生命力的画面, 用心去倾听大自然美妙的声音, 去闻大自然释放的气息。此时, 学生就忍不住将自己五官看到的、感受到的通过语言、文字、画笔展现出来, 这就是所谓的通过读词去想象画面, 只要教师启导得当, 这幅美丽的图画便会通过学生的想象映在他们的脑海中, 产生如临其境之感, 令他们久久难忘怀。

3 由文引情, 领悟诗歌情境美

“情”是古诗的根源。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 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 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教学中, 就要牢牢把握诗文中的景物、文字和背景, 体会情感。当情感与诗文重叠交合, 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美好情感的体会中, 进一步升华对诗文的理解。

[教学片断三]:

师:读出词中画, 还得读懂词中人, 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 会有更多的发现。

课件播放:张志和, 唐代词人, 浙江兰溪人。十六岁他写折子给皇帝, 写的内容是治国良方, 深得皇帝赏识, 赐名“志和”, 后来因事被贬官, 从此再也不作官, 隐居在太湖一带, 扁舟垂钓, 自称“烟波钓徒”。

师:是啊, 张志和就喜欢这样的垂钓生活, 就喜欢这种悠闲, 这种自在。[板书]虽然湖面上吹着乍暖还寒的风, 还下着斜斜的细雨,

→他依然写道——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他不愿意回去, 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 惹出什么麻烦来, 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 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 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来自由地读一读。 (出示词)

→老师想问下大家, 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 (回去, 回家)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哥哥就是在叫弟弟赶紧—— (回家)

→好, 我也来劝劝大家。我当哥哥, 你们就是张志和, 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

→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且须还那—— (不须归呀!)

→为何不归, 为何不归啊!是因为这里的风景—— (太美了!)

师:是不是只有这个原因呢?

“每垂钓, 不设饵”是说他钓鱼从不用鱼饵, 不用鱼饵就钓不到鱼, 可张志和却总说钓了很多很多, 那他钓到的又是什么呢? (悠然自得、自由自在、享受大自然的快乐、平和的心态)

结束语:同学们, 就这样看着、想着、画着, 这青山、这绿水俨然就成了一幅画, 成了一首绝美的词——[音乐响起]——渔歌子……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词背后的这份情, 我选择了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进行拓补。记得金萍老师在执教《忆江南》时, 运用“一篇带多篇”的迁移法进行延伸性阅读。用“咏江南”的同一体裁同一题材的拓展, 让孩子们领略各大诗人眼中的万般美丽的江南。一方面观照了诗文的意思, 另一方面又拓展了课文, 为学习《忆江南》做了情感铺垫, 使学生的解读有一种广阔感和纵深感。我之所以选择张松龄的这首词进行拓补, 是因为他们是兄弟, 弟弟的这首《渔歌子》是用来答哥哥的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两首词, 具有针对性、工整性, 更具戏剧性, 通过师生间的一问一答, 通过反复的吟诵, 不断将感情进行升华, “且须还”——“不须归”, “且须还”——“不须归”, 不言而喻, 从学生一次比一次激情地诵读中, 孩子们读懂了“独钓春江水”的渔父, 读懂了张志和追求的这份“悠然自得”。

通过《渔歌子》这首词的教学, 让我感受到了在古诗词中, 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因素。美——无处不在, 只要我们带着一双充满美感的眼睛认真钻研, 潜心挖掘, 就可以找出每一首古诗词中独特的艺术美, 从而为实施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打开一扇美丽的窗户。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 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在综合性学习中提出, 要结合语文学习, 观察大自然, 观察社会, 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为有效达成这些目标, 教师应充分抓住古诗词的特性和中段儿童的认知特点, 采取一定途径, 让学生在“感悟”中理解古诗词, 感受古诗词的“美”。

关键词:古诗词,诵读,体验,语言美,画面美,情境美

参考文献

[1] 修订版教学大纲.

[2] 语文课程标准.

[3] 让古诗在学生的感悟中生根.

让古诗教学美一些范文第2篇

1、能说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

2、能品析文章结构及论证语言。

3、学会宽容待人,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劝说他人。 学习重点、难点

1、对宽容和批评统一关系的理解。

2、理解文章以讲道理为主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人与人之间高尚的人格修养——宽容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正音正字。

2、回顾议论文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幻灯片1)

战国时期,楚庄王在一次班师后举行祝捷宴会,通宵达旦,群臣欢聚一堂,并请来众嫔妃佐酒助兴。突然一阵风起,蜡烛俱灭。黑暗中一名微醉的将军抓住了许妃的手,许妃不知是谁,又不便声张,就一把扯下那人帽子上的缨带,悄悄跑到庄王前去告了状,那人当然很慌张,因为只要蜡烛燃起,他立刻就会被认出而获罪。你猜猜,楚庄王会如何处置?

师:不同的处理,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至于结果到底怎样,我先暂且不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多一些宽容》,希望你学了这篇课文后能猜出结果。这篇课文的作者是郭安凤。(幻灯片2)

2、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幻灯片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

2、能品析文章结构及论证语言。

3、学会宽容待人,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劝说他人。 学习重点、难点

1、对宽容和批评统一关系的理解。

2、理解文章以讲道理为主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人与人之间高尚的人格修养——宽容

3、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52页让我们走进课文,理解宽容。 二.检查预习,快速抢答。 1读准下面红色字的字音

豁达 胸襟 摒弃 迥异 芥蒂 嫉妒 憎恨 隔膜 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3大声朗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把握结构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讨论交流下列问题:(幻灯片6)

1、本文的中心论点。

2、论述的结构层次。

3、第二段“四互”间的关系,论述方法上有何异同。

4、最后一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点评总结如下:(幻灯7) 1. 本文的中心论点:多一些宽容 2. 为什么—怎么样—补充论述

第二段:总—分

3、逐层递进,互谅最基础,互爱是最高要求。

“互让、互敬” 正反对比;“互爱” 排比

4、补充论证,体现说理的辨证。

在点评过程中,教者应注意引导学生回顾议论文的有关知识,以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四、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幻灯片)

1、我们为什么要宽容?什么是宽容?

2、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你认为其中哪一点最为难能可贵?

3、文章最后一段并不是讲要“多一些宽容”,是否多余? 学生自我阅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者适时点拨。(幻灯片5)

1、据课文第一段解答。

2、要做到宽容,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四者有一个逐层递进的关系。“互谅、互让”是宽容的最基本的要求,“互敬、互爱”则是进一步的高要求,尤其是互爱,则是最根本的一点。只有互爱才能真正做到“互谅、互让、互敬”。

3、不多余,是文章观点的补充论证。如果一味强调宽容的重要性,可能会导致对丑恶甚至罪恶的姑息,要明辨是非、分清敌我 ,该批评、惩罚的还是要批评、惩罚。这样,文章做到了既旗帜鲜明,又滴水不漏。

五、补充事例,感受宽容

一篇议论文一般情况下总是既讲道理又摆事实,而事实胜于雄辩,可这篇文章却是雄辩多于事实,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 要求:

a.事例概括简明; b.语言简洁流畅; c.能与上下文自然衔接。

学生交流活动过程展示:(幻灯片

8、9)) 六小结与运用:

1从这篇文章中你懂得了什么? 2现在你能猜到这节课开头咱们讲的故事的结尾了吧,楚庄王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了吗?

谁知就在这时,庄王却下令:为尽今晚之欢,大家一律解下缨带,开怀畅饮;然后,才传令点火。蜡烛亮起,众人已皆无缨带,庄王也如无事一般,直至席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之会。 几年后,楚派襄老统兵伐郑,其部将唐狡主动请为先锋。唐只率百名士兵,拼命冲击,杀得郑军落荒而逃。后续大军竟一路无阻,直取郑都荥阳。原来,唐狡就是当年的断缨者,蒙庄王宽宏大量,容人之过,所以唐狡能以死相报。 3请运用学过的知识处理生活中的矛盾。 七.相关链接:关于宽容的名言。 八.板书设计:

多一些宽容(中心论点)

互谅(讲道理)

为什么 怎么样 互让(讲道理,对比论证) 补充论述

互敬(讲道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互爱(讲道理,比喻论证)

九、课后作业:

1、仿照例句给文章加个题记。 老师示例:

宽容是融融春日,能融化冷漠的冰层; 宽容是缕缕清风,能吹散自卑的阴云。 仿句要求:

(1)形式与例句相似,语言优美。

(2)内容源自课文,紧扣宽容主题。

2把本课内容与自己生活结合起来,就应如何学会宽容,妥善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写一篇心得体会。(200字以上)

十、结束语:

宽容是枝头温暖的阳光, 宽容是大海广阔的胸怀, 宽容是春天里轻拂的缕缕微风, 宽容是冬夜里跳动的团团火苗。 宽容是起争执时,双方的各退一步;

宽容是面对他人的小过失时,一个淡淡的微笑; 宽容

甚至是一个眼神, 一个动作, 一个手势, 一句话„„

有了宽容就没有了忌妒, 有了宽容就没有了贪婪。 朋友,让我们一起学会宽容, 因为,宽容别人也就是珍爱自己。

上一篇:如果我是大学校长范文下一篇:人大机构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