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感染检查项目范文

2023-09-23

支原体感染检查项目范文第1篇

作者:周小明 严子禾 胡锡池【关键词】 念珠菌;,真菌鉴定;,耐药性分析,, 摘要: 目的 对呼吸道分离的念珠菌进行鉴定并做耐药性分析。方法 采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对分离的147株念珠菌进行菌种鉴定,并用Rosco商品化纸片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呼吸道念珠菌感染中以白念珠菌为主(755%),非白念珠菌感染呈上升趋势。两性霉素、制霉菌素耐药率最低,分别为61%,34%,其次为伊曲康唑(170%),氟康唑耐药率最高(571%),克柔念珠菌是耐药性较强的念珠菌,依次是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非白念珠菌与白念珠菌相比耐药率有显著差异(P=0000)。有387%的念珠菌对2种或2种以上抗真菌药物耐药。结论 呼吸道念珠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念珠菌的检测和耐药性分析。

关键词: 念珠菌; 真菌鉴定; 耐药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肿瘤化疗、器官移植的开展以及免疫力低下患者的增多,由深部真菌引起的机会性感染日益增加,尤其多见于呼吸道标本中。患者往往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并长期使用抗生素,由于条件致病性念珠菌感染病例不断增多,又使得真菌治疗后的耐药问题日渐突出。我们对2003年6月~2004年11月呼吸道分离的147株念珠菌菌种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收集2003年6月~2004年11月我院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147株念珠菌。 1.2 质控菌株白念珠菌ATCC64548。 1.3 药敏纸片及真菌药敏琼脂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康唑和特比奈芬等7种药敏纸片及改良Shadomy琼脂平板均购自丹麦Rosco公司。 1.4 培养与鉴定菌落分离于沙保弱琼脂培养基(Oxoid,英国),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郑州博赛科技有限公司)及VITEK2真菌鉴定板鉴定到种。 1.5 药敏试验(1)接种液的配制 挑取单个菌落于无菌盐水,调制成为15×108CFU/ml的菌悬液,再用生理盐水1∶1稀释。克柔念珠菌先配成15×108CFU/ml的菌悬液,再用生理盐水1∶10稀释。(2)按资料所提供的方法和标准进行操作 Shadomy琼脂培养(9cm厚)先置35℃干燥20~25min,吸取05ml接种液倾注于斜面,均匀涂抹,吸走多余的液体,35℃干燥10min,贴药敏纸片,培养18~24h后判读结果。判读标准参考Rosco公司提供的药敏试验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用SPSS11.0软件包分析结果,耐药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147株念珠菌鉴定白念珠菌占755%(111/147),光滑念珠菌占17%(25/147),热带念珠菌占54%(8/147),克柔念珠菌占20%(3/147),白念珠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光滑念珠菌(P=0000)。 2.2 147株念珠菌对真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见表1。 2.3 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的耐药性比较结果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我们发现真菌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严重, 表1 147株念珠菌对真菌药物的耐药率表2 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的耐药性比较可能是患者的呼吸道防御屏障受损,呼吸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真菌在呼吸道粘膜易于定植所致,在真菌感染中白念珠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1](本研究白念珠菌占755%,与国外报道一致[2])。近年来,人类念珠菌感染有由白念珠菌转向其他非白念珠菌感染的趋势[3]。本研究非白念珠菌感染占245%,这也与国内、外的报道一致[4]。以往热带念珠菌在真菌感染中居第2位,本研究中已排列第3位,说明各真菌构成比也在发生一定的改变,非白念珠菌的感染呈上升趋势,有文献报道,氟康唑对克柔念珠菌引起的感染无效,与我实验相符(对克柔念珠菌的耐药率达100%),酮康唑对热带念珠菌疗效不佳[5]。随着氟康唑应用的日益广泛,白念珠菌较其他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而被杀死,导致念珠菌症向非白念珠菌症变迁,且那些感染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白念珠菌,非白念珠菌与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0,两性霉素因副作用大,临床较少使用)。我们还发现,多重感染的患者长期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使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降低,出现念珠菌的多重耐药现象,导致少见的致病性真菌寄生和感染现象增加。本研究有387%的念珠菌对2种或2种以上抗真菌药物耐药,只有32%的念珠菌对所有测试的抗真菌药物均敏感。痰标本中147株念珠菌对7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显示,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的耐药率最低(34%~61%),伊曲康唑其次,氟康唑的耐药率最高(571%)。氟康唑不良反应小,较安全,能广泛渗透体液组织器官,对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感染疗效较好,目前临床广泛使用,部分念珠菌已出现耐药,我们共检出84株(571%)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被认为对氟康唑天然耐药[6],不在此范围),以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的比例稍高;耐伊曲康唑念珠菌25株(17%),以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比例高;耐酮康唑的念珠菌70株(476%),以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为主;耐咪康唑、特比奈芬的念珠菌为49株(333%),均以克柔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比例高。综上所述,克柔念珠菌对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和特比奈芬的耐药株均占半数以上,故认为是耐药性较强的念珠菌,依次为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白念珠菌尽管有1/2菌株对氟康唑耐药,但对其他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仍然较好,因此,将临床分离的念珠菌鉴定至种水平,对临床抗真菌感染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建议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避免长期使用唑类药物。此外,微生物科应与临床密切配合,加强真菌的检测和耐药性监测工作,合理选择用药,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医治,以免贻误治疗影响预后。

支原体感染检查项目范文第2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儿科于2009年7月至2010年11月收住MP感染患儿83例, 男47例, 女36例;年龄<3岁22例 (26.5%) , 3~6岁40例 (48.2%) , 同期5例来自同一幼儿园, 6~14岁21例 (25.3%) 。入院前病程3d~2个月, 均有口服或静脉应用头孢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史。

1.2 临床表现

发热≥3d49例 (59%) , 其中高热31例 (37.3%) , 上感3例均中度持续发热;病初低热9例 (10.8%) ;无热19例 (22.9%) 。14例伴头痛, 伴喘息13例, 轻度呼吸困难2例, 腹痛12例。全部患儿均有咳嗽, 多为阵咳, 早期干咳, 1周后均有白或黄痰, 1例痰中带血丝, 1例咯血。入院时支气管肺炎43例:肺部无啰音3例;大叶性肺炎23例:肺部闻及湿啰音7例, 干啰音4例, 无啰音12例, 病程7~10d后均能闻及湿啰音, 患侧肺叩诊浊音5例;毛细支气管炎4例均可闻及干湿啰音;支气管炎10例均可闻及干啰音。

1.3 实验室资料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53例 (63.9%) , (10~31.6) ×109/L27例 (32.5%) , 降低3例 (3.6%) , 分类中性粒细胞升高33例;轻度贫血3例;CRP升高42例, 正常41例。心肌酶学异常28例 (33.7%) , 肝功损害5例 (6%) 。发病7d后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 65例 (78.3%) ≥1∶80, 18例 (21.7%) 1∶40或阴性经3~7d后复查均有2~4倍升高。

1.4 胸片分析

双肺纹理增强12例, 双肺点片状密度升高影25例, 大叶性肺炎23例, 一侧高密度影伴双侧支气管肺炎4例;胸片左肺炎肺CT示双侧多叶片状高密度影伴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伴肺门影增浓4例, 少量胸腔积液1例, 肺不张1例。

1.5 腹部高频彩超分析

腹痛者见腹腔多发增大淋巴结6例, 大者1.5cm×0.6cm。

1.6 治疗及转归

单纯MP感染38例, 用红霉素 (30mg· (kg·d) -1) 或吉他霉素 (10mg· (kg·d) -1) 分2次静滴。混合细菌感染者45例, 用红霉素或吉他霉素 (用法同上) 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80mg· (kg·d) -1) 分2次静滴, 同时予中药清热、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 个别病例用地塞米松 (0.2mg· (kg·d) -1) 1~2次。症状体征控制、血常规及CRP正常后停头孢。除1例右上肺炎伴肺不张, 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MP-IgM1∶1280且CRP>160mg/L者于入院第2天转上级医院治疗1个月并予4次支气管肺泡灌洗, 4个月后复查仍有肺不张;1例反复发热1个月血白细胞及CRP明显升高的左下肺炎者予联合治疗, 入院第4d咯血转上级医院, 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肺内形成厚壁空洞至今1年余未愈。其余病例均于7~20d治愈出院继续口服用药至疗程2~3周。发热持续时间最长为13d。对肺外并发症者, 予相应治疗后逐渐恢复。

2 讨论

MP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文献报道感染率9.6%~66.7%不等。全年散发, 秋冬季为高峰, 每2~6年可以引发流行。人类对MP普遍易感, 4~20岁是最易感人群。MP主要的致病方式是在粘膜表面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膜上神经氨酸受体紧密结合并附着其上, 逃避粘膜纤毛的清除作用及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同时吸取自身所需要的营养, 释放过氧化氢等有害物质造成粘膜上皮及纤毛的破坏[1]。MP感染临床症状重, 治疗不彻底易反复, 部分重症病例持续高热, 出现单或双侧肺实变合并中大量胸腔积液, 甚至出现坏死性肺炎, 或双侧弥漫性间质性肺浸润。MP肺炎易出现肺外合并症, 与MP作为抗原与机体心、肺、脑、肝、肾、平滑肌等存在共同抗原, MP感染后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肺组织或全身血管基底膜并激活补体, 不仅造成肺组织本身, 而且还导致肺外其它器官损伤, 出现相应肺外系统受损表现[2]。此外, MP可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 (1) 是在感染的同时混有细菌或病毒的感染。 (2) 是当MP感染后可直接影响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 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 一些条件致病菌乘虚而入[3]。MP肺炎在胸片上可呈多种改变, 如支气管肺炎、肺门感染、肺间质病变、节段性和 (或) 大叶性炎变、胸膜炎等。本组MP感染结果显示: (1) 学龄前儿童感染率高且可集体发生; (2) 病史3d~2个月不等, 多有阵咳, 发热常见, 大叶性肺炎起病急而早期肺部体征多不明显; (3) 心肌损害多见; (4) 白细胞总数多不升高而CRP约半数升高, 经有效的治疗, 2~3周多可完全治愈。因此对高热持续不退且咳嗽较重者应早期拍胸片, 及早明确诊断。高度怀疑MP感染时, 发病7d后检测MP-IgM, 即使检测结果阴性, 也应隔一段时间再重新检测[3], 本组18例 (21.7%) 均为复查后确诊。MP感染大环内酯类药物疗效确切, 但对于混合细菌感染者应早期与三代头孢联合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 (MP) 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 对本院儿科2009年7月至2010年11月收住的临床有呼吸道症状的83例MP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学龄前儿童感染率高且可集体发生; (2) 病史3d~2个月不等, 多有阵咳, 发热常见, 大叶性肺炎起病急而早期肺部体征多不明显; (3) 心肌损害多见; (4) 白细胞总数多不升高而CRP约半数升高, 经有效的治疗, 2~3周多可完全治愈。结论 需掌握MP感染的临床特征, 注意MP肺炎胸片改变的多样性, 大环内酯类药物疗效确切, 对于混合细菌感染者早期与三代头孢联合治疗可早期控制病情。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临床,特征,小儿

参考文献

[1] 黄荣妍, 常丽.肺炎支原肺炎[J].中国医刊, 2008, 43 (2) :18~22.

[2] 韩晓华, 王俊, 苏力, 等.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诱导痰液Thl/Th2类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5, 20 (10) :965.

支原体感染检查项目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2例, 男75例, 女57例。发病年龄0~1岁14例, 2~3岁50例, 4~6岁33例, 7~10岁22例, 11~15岁13例, 平均4.6岁。春夏季发病56例, 秋冬季发病76例。临床表现:剧咳、干咳或痉挛性咳嗽, 咳嗽时间均超过5d;不规则发热91例。初诊上呼吸道感染35例, 支气管炎69例, 大叶性肺炎28例。

1.2 临床表现

91例有发热症状, 多为弛张热或不规则热, 热程3~14d, 平均4.8d。 (1) 肺部主要症状及体征:20例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表现, 轻咳:72例咳嗽重, 为刺激性干咳, 部分为痉挛性或百日咳样咳嗽, 夜里为著;35例有咳痰, 为白色粘痰, 5例偶见痰中血丝。 (2) 肺外并发症:肺外表现118例, 其中心肌损害42例, 占35.6%;肝功能异常36例, 占30.5%;过敏性紫癜12例, 占10.2%;脑炎2例, 占1.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例, 占1.7%;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例, 占9.3%;皮肤粘膜淋巴结合征8例, 占6.8%;肾炎4例, 占3.4%;Stevens—Johnson综合征1例, 占0.8%。 (3) 胸部X线片检查, 正常28例, 两肺纹理增多增粗及单 (侧) 肺呈弥漫状网状结节阴影104例。入院3~4d检测MP Ig M, 抗MP Ig M均为阳性。

1.3 治疗方法

首先应用红霉素20~30mg/ (kg.d) , 1次/d, 静脉滴注, 3~5d后改为阿奇霉素口服, 10mg/ (kg.d) , 1次/d, 连服3d, 间隔4d, 为1个疗程, 总疗程3~4周。治疗期间注意观察症状体征变化、胃肠道副作用并监测肝功能。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10d后体温恢复正常, 咳嗽消失, 肺部体征消失, 胸片较前好转;有效:治疗10d后体温恢复正常, 咳嗽减轻, 肺部体征减轻, 胸片较前好转;无效:治疗10d后仍然发热, 咳嗽无明显好转, 或出现并发症, 肺部啰音无减少, 胸片无改变或较前加重。

2 结果

132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 经治疗后显效97例, 有效30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96.2%。无一例死亡。住院时间7~15d, 平均10.5d。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 (MP) 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已知能独立生活的最小病原微生物, 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 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其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发生于学龄儿童和年轻人。占各种肺炎支原体感染的3%~10%, 且发病率日益增高, 发病年龄趋小。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 临床对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和治疗已渐趋规范, 但对肺外损害表现却容易忽视和误诊。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不仅可出现严重的肺部病变, 也可发生全身症反应综合征等重症表现[1], 能引起全身多系统器官的肺外并发症如脑炎、心肌炎、肾炎和肝炎, 并能诱发和加重儿童支气管哮喘。这主要是因为肺炎支原体感染人体后除直接侵犯呼吸道引起肺炎症状外, 尚有免疫机制的参与, 支原体抗原与人体心、肺、肝、脑、肾、平滑肌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 感染后可产生自身抗体, 形成免疫复合物, 引起支原体感染的肺外表现, 也不除外肺炎支原体直接感染所致。本组大部分累及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表现为肝酶或心肌酶异常和心电图异常, 因大部分患儿临床症状轻微或显示为一过性, 易被医师轻视。

对肺炎支原体肺炎及肺外并发症者, 一般给予支持治疗和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过去首选红霉素。但由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病程长 (3~4周或更长) , 单纯采用红霉素治疗很难完成所需疗程, 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阿奇霉素是近年新合成的15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耐酸, 口服吸收迅速;由于阿奇霉素具有2个碱性三级胺中心, p H偏中性, 在细胞外液中能迅速地以被动扩散方式穿透亲脂性细胞膜, 进入酸化的溶酶体空泡内, 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组织细胞中, 组织内浓度可达同期血浓度的10~100倍, 尤其在巨噬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内浓度高, 前者能将阿奇霉素转运至炎症部位而持续释放[2];口服3d, 可使组织中有效浓度大10d;并且阿奇霉素的代谢不需要细胞色素P450的参与, 长期应用对肝脏损伤, 远低于红霉素。

综上所述, 红霉素、阿奇霉素联用可迅速控制支原体血症, 患儿依从性好, 改善肺炎症状同时避免并发症发生, 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不良反应相对较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 (MP) 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132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采用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治疗, 显效97例, 有效30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96.2%。结论 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可迅速控制支原体血症, 患儿依从性好, 改善肺炎症状同时避免并发症发生, 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

关键词: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序贯疗法

参考文献

[1] 阿衣代, 王峰, 周闯, 等.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表现的临床分析[J].新疆医学, 2008, 38.

支原体感染检查项目范文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我院儿科住院的56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 男30例, 女26例;年龄71d~13岁, 其中1岁5例, 1~3岁8例, 3~7岁24例, 7~13岁19例。56例患儿占同期住院儿童肺炎15.1% (56/372) 。

1.2 诊断标准

据诸福棠主编《实用儿科学》2002年第七版诊断标准[2]:患儿入院检查均表现为体温>37℃, 咳嗽、咳痰、呼吸声音粗, 肺部有细湿啰音, 白细胞计数异常, X光胸片示有感染, 引起的肺部浸润性病变, 无其他系统严重并发症, 同时剔除严重肝肾心功能不全者。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症状者43例, 表现为发热、咳嗽、气喘、咳痰。热型不定, 热程1~3周;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肺部体征常不明显, 婴幼儿常有气喘气促。

2.2 肺外并发症56例患儿中共出现肺外并发症27例

表现为: (1) 消化系统11例: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 多发于疾病早期, 持续3~6d; (2) 神经系统4例: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嗜睡; (3) 心血管系统3例:主要表现为心前区不适, 心律不齐; (4) 血液系统9例:主要表现为血红蛋白尿、血小板减少等。

2.3 实验室检查

全部患儿均行血常规、尿常规、血清MP~IgM检测和胸部X线照片检查。结果如下 (1) 血常规:WBC正常14例, WBC增高18例, 低于正常值者24例, 血小板减少者11例。 (2) 尿常规异常7例, 其中尿蛋白 (+-++) 1例, 隐血 (+-++) 4例; (3) C反应蛋白升高 (>6mg/L) 5例, 正常范围内51例。 (4) 血清MP-IgM检查均显示为阳性, 其中显著阳性者40例, 占总数71.4%;弱阳性者16例, 占28.6%。 (5) 胸部X线检查有异常4例, 无异常52例。其中肺部不同密度增高阴影27例, 肺纹理紊乱增粗者26例。

2.4 治疗与转归56例患儿病程1~13d, 超过7d者占55.4%, 平均8.6 d

所有病例确诊后均给予阿奇霉素5~10mg/ (kg·d) 静脉点滴治疗。全部发热病儿用药2~5d后体温恢复正常, 平均3.7d退热, 4~7d后咳嗽症状明显改善, 肺部啰音消失, 疗程结束后呼吸道症状消失。心脏症状及肝肿大者, 于治疗5d内消失。8w后复查MP~IgM, 其中阴转43例 (76.8%) , 仍呈阳性13例 (23.2%) 。12周后复查, 阳性患者中11例转阴, 仍有2例 (3.6%) 阳性患者无临床症状, 治疗上可采用免疫调节剂如转移因子等。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不断进步, 肺炎支原体已被证实为小儿肺炎重要病原, 且近年来报道的患者有年轻化趋势, 主要患病人群逐渐转为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研究表明, 小儿淋巴细胞不能对MP感染产生记忆, 随着反复感染MP, 小儿对MP免疫反应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强。本文经确诊的56例MP感染者, 7岁以下37例, 占66.1%。

肺炎支原体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病原微生物, 无细胞壁, 其尖端吸附于纤毛上皮细胞的受体, 分泌毒性物质, 损害上皮细胞;黏膜清除功能异常持续时间长;导致慢性咳嗽。MP与人体心、肺、肝、脑、肾及平滑肌等多组织存在共同抗原, 故感染后可形成相应的自身抗体, 引起靶器官病变。国内报道MP感染肺外脏器受累可高达52.2%[3]。所以, 此病临床表现多样复杂, 除呼吸系统症状多见外, 肺外多系统症状也是值得重视问题。本组病例中肺外症状出现27例, 占肺炎支原体感染住院病例48.2%。其中以肺外症状为首要症状就诊的病例16例, 其中有3例自始至终肺部症状不明显, 经X线检查才发现肺内感染灶, 诊断较困难。因此, 对儿童发热咳嗽同时伴有其他器官受累而中毒症状不重、用病毒或细菌感染难以解释时, 应考虑支原体感染, 及早行支原体特异性与胸部X线检查, 以便确诊。

总之, 支原体感染除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外, 还可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 使病情复杂, 易造成误诊。故当病情不能完全以细菌、病毒感染解释时, 应想到支原体感染的可能。支原体感染虽可致多系统受累,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但病变严重导致死亡者仍少见, 只要给与正确且及时有效治疗, 则必能获得较好预后效果。

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特点,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我院5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效果。结果 该疾病发病人群多发为幼儿期及学龄儿童, 且发病年龄有偏向幼儿延伸趋势。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日益增加, MP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临床诊断应综合考虑MP感染可能性并予治疗。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儿童

参考文献

[1] 赵顺英.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表现和肺外并发症[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4) :249.

[2]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760~1768.

支原体感染检查项目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标本来自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间, 皮肤性病科、泌尿外科和妇产科就诊疑似支原体感染患者386例。其中男206例、女180例, 年龄18~60岁。

1.2 标本采集

以无菌操作方法, 用无菌棉拭子采集男性患者尿道分泌物或前列腺液;女性患者用无菌棉拭子采集宫颈分泌物。

1.3 试剂来源

支原体鉴定药物选择测试卡, 由广东珠海黑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内含Uu-Mh培养基, 药敏试验反应板等。

1.4 实验方法

严格按照试剂盒指导说明书进行操作, 进行Uu、Mh的分离培养、计数和药敏试验, 判读记录结果。

1.5 统计学处理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5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支原体检出率

386例患者支原体培养阳性148例, 检出率为38.34%, 其中单一Uu感染为104例, 检出率为26.94%;单一Mh感染为1例;Uu+Mh感染为43例, 检出率为11.14%。148例支原体阳性患者中, Uu最高占70.27%, 其次为Uu+Mh占29.05%, 单纯Mh检出率最低占0.6 8%, 3种模式感染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1) ;从性别看, 女性支原体感染率为49.40%, 男性支原体感染率为28.64%, 男女之间支原体感染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1) , 结果见表1。

2.2 支原体菌数计数分析

根据支原体鉴定药物选择测试卡使用手册说明, 进行判读检测结果并报告, 结果见表2。在104例Uu感染病例中, 菌数计数41例<104ccu/mL, 63例≥104ccu/mL;43例Uu+Mh感染病例中, 菌数计数6例<104<104ccu/mL, 14例≥104≥104ccu/mL, 23例≥104<104ccu/mL。

2.3 药物敏感试验

支原体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对比, 见表3。

3 讨论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的最小原核型微生物, 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可以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尿路结石、前列腺炎、肾盂肾炎等多种疾病, 同时也是女性盆腔炎、习惯性流产、不孕等多种疾病的罪魁祸首。支原体感染主要是通过性关系来传播, 在我国重点防治的非淋病性尿道 (宫颈) 炎中, 2000年报告的支原体感染病例数量, 已经排到8种性传播疾病的第2位。并且不同地区支原体感染率不同, 流行的耐药菌株亦不同, 即使同一菌株对同一种抗菌药物不同时间检测的耐药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2]。了解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 对于治疗支原体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本研究结果显示, 386例患者支原体培养阳性率38.34%, 同杨怡等[1]报道37.3%基本相同, 与马经野等[3]报道43.51%、李琳等[4]报道43.8%、徐传和等[5]报道69.1%有差异;在148例支原体阳性患者中, Uu占70.27%, 其次为Uu+Mh占29.05%, 单纯Mh检出率最低占0.68%;从性别看女性支原体感染率显著高于男性 (P<0.01) , 这与其他文献报道一致[2~6], 女性支原体感染率高于男性, 有可能与女性生理结构易于感染, 生殖道菌群较为复杂等因素有关, 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菌数计数可以给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常改风等[7]研究表明, 将Uu菌数计数≥104ccu/mL作为需要临床治疗的推荐指征;对于Uu菌数计数<104ccu/mL且无临床症状者, 可不用药进行观察, 以防由于抗生素的滥用造成菌群失调和菌群的耐药性的变迁。目前临床通常认为, 女性下生殖道检出支原体的浓度≥104ccu/mL时与生殖道炎症关系较大;男性下泌尿道检出Uu浓度<104ccu/mL, 一般不会引起下尿道炎症。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 147例支原体 (除外1例Mh感染) 对美满美素、强力霉素、四环素、交沙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0.48%、89.12%、80.27%、70.75%;对红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4.83%、62.59%、54.42%、53.76%、53.06%;单纯Uu感染对抗菌药物敏感的分别是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 敏感率为93.27%、89.42%、86.54%, 其次为克拉霉素、交沙霉素, 敏感率为82.69%、75.96%;Uu+Mh混合感染中, 相对敏感率都有所下降, 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的敏感率为83.72%、88.37%、65.12%;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还显示, 喹诺酮类药物对支原体的敏感率不高, 敏感率都在50%以下, 尤其对Uu+Mh混合感染, 其耐药率极高, 这可能与该类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有关, 建议没有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的情况下, 要慎用此类药物;在Uu、Uu+Mh对12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率对比结果中得出, 敏感性较强的强力霉素、美满美素在Uu和Uu+Mh感染的药物敏感性之间差异是没有显著意义, 其余10种药物敏感性在Uu和Uu+Mh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这种支原体混合感染容易出现对药物的交叉耐药。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造成耐药菌株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 对支原体或怀疑其他微生物感染的患者, 应尽早进行微生物培养、鉴定和做药物敏感试验, 根据检测结果, 进行选择性用药, 以达到规范治疗, 提高疗效。

摘要:目的 了解本地区支原体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情况,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386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计数及12种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 386例患者中支原体阳性148例, 感染率为38.34%, 其中解脲脲原体 (Uu) 感染为104例占26.94%, 菌数计数有63例Uu≥104ccu/mL;人型支原体 (Mh) 感染为1例;解脲脲原体合并人型支原体 (Uu+Mh) 感染为43例占11.14%, 菌数计数有6例Uu+Mh<104<104ccu/mL, 14例Uu+Mh≥104≥104ccu/mL, 23例Uu+Mh≥104<104ccu/mL;支原体药物敏感情况, 对美满美素、强力霉素、四环素、交沙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0.48%、89.12%、80.27%、70.75%。结论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计数及其药敏检测, 对于指导临床用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药物敏感试验

参考文献

[1] 杨怡, 张捷, 张小伟, 等.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耐药性变迁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10) :183~1186.

[2] 邱木雄, 马文辉, 程力明, 等.广东省普宁市2001年与2003年门诊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药敏结果对比[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4, 11 (3) :248~249.

[3] 马经野, 刘全英.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7, 11 (5) :644~646.

[4] 李琳, 李爱菊, 杨选英.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 4 (4) :308~309.

[5] 徐传和, 李琳, 毕重秀, 等.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8) :944~946.

[6] 舒向荣, 湛学军, 谢大泽, 等.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测及其耐药性的实验分析[J].江西医学检验, 2007, 25 (1) :29~30.

支原体感染检查项目范文第6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1例患儿, 男28例, 女13例。年龄2~6个月9例, 7~24个月32例。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 褚福棠主编, 血清肺炎支原体Mp-IgM阳性。

1.2 临床表现

1.2.1 呼吸道症状

以咳嗽、喘憋、呼吸道困难、发热为主要症状。41例患儿均有咳嗽, 频繁咳嗽29例 (占71.1%) , 中等度咳嗽12例 (28.9%) , 重度喘憋33例 (84.5%) , 中等度喘憋8例 (15.5%) , 高热36例 (90.5%) , 中等度发热5例 (9.5%) 。

1.2.2 肺部体征

入院第2、3天肺部可闻及喘鸣音41例 (100.00%) , 入院第5天之后, 双肺可闻及固定中湿啰音41例 (100.00%) , 一侧呼吸音减低5例。

1.2.3 肺外表现

(1) 累及消化系统13例, 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9例, 肝大2例, 转氨酶升高9例。 (2) 累及心血管系统13例, 心肌酶谱升高11例, 心动过速2例。 (3) 累及神经系统3例, 均有不同程度嗜睡、头痛、呕吐, 行脑电图检查, 均为异常, 呈慢波增多。 (4) 累计血液系统3例, 均表现为贫血、血小板减少。 (5) 累及泌尿系统1例, 血尿1例。 (6) 皮疹3例。

1.3 实验室检查结果

1.3.1 Mp-IgM

测定41例患儿Mp-IgM均阳性。

1.3.2 血常规

WBC<10×109/L 24例, WBC>10×109/L17例。

1.3.3 X线胸片检查结果

41例均有病变, 小片状阴影15例 (37.35%) , 肺门影增浓、模糊14例 (35.50%) , 大片状阴影11例, 其中肺不张2例, 胸腔积液1例 (右侧少量胸腔积液) 。

1.4 治疗及转归

肺炎支原体感染至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均给予抗炎、抗病毒, 止咳平喘, 补液等终合治疗, 对喘憋严重给予吸氧, 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 重症静点甲泼尼龙, 并发心、脑、肝等损害的患儿给予营养心肌、营养脑细胞、保肝药物治疗。41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如果存在支原体血征, 首选红霉素, 每日每公斤体重30mg, 日2次静点, 连用5~7d, 如果热退, 仍咳嗽, 肺部阴影未完全吸收者, 再续点阿奇霉素, 每日每公斤10mg, 连用3~5d, 但需家长签知情同意书, 4例喘憋发作时对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不耐受, 口服顺尔宁、美普清症状缓解, 1例胸腔积液患儿加用小剂量地塞米松1周, 1周后复查胸片胸腔积液明显吸收, 1例伴有贫血患儿治疗10d后复查胸片时呈游走性改变, 住院17d症状缓解后出院, 35例患儿全部治愈。

2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 随着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毛细支气管炎的报道越来越多, 肺炎支原体感染已成为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发病率逐年增加。本文通过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Mp-IgM抗体的检测, 2岁以下肺炎支原体感染为31.1%, <6个月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为21.9%。肺炎支原体感染一般以年长儿发病较多, 起病较慢, 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较少见。肺炎支原体感染通过飞沫传播, 侵入呼吸道粘膜, 可导致气道损伤, 使纤毛破坏, 纤毛运动减弱而出现呼吸道症状。近年研究认为,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产生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诱导物, 通过直接扩散或常见的体循环方式到达下呼吸道细胞或肺外器官。为清除这些物质, 机体免疫细胞产生产获得性免疫反应。由于该免疫反应依赖于抗原的剂量、靶器官的分布和免疫系统的状态, 导致肺内或肺外损害的表现[2]。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除导致呼吸道系统病变外, 常可并发肺外损害, 使临床表现复杂化, 病程迁延。因此, 我们体会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常规检查肺炎支原体抗体, 必要时5~7d后再复查1次, 以便早期诊断, 减少漏诊, 及时治疗。

本组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表现均有咳嗽, 喘憋及呼吸困难, 与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毛细支气管炎无差别, 我们体会肺炎支原体感染加重了气道高反应性, 使大多数患儿有中、高度发热, 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肺外损害表现较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明显增加, 可能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肺部X线表现与非肺炎支原体感染有所不同, 除有不同程度梗阻性肺气肿外, 72.90%患儿有单侧小片状或大片状影。外周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 CRP可增高, 可能合并细菌感染。通过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表现分析:认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至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表现四季发病, 喘憋更重, 中高度发热, 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胸部X线有肺气肿伴单侧片状影, 常有肺外表现, 心、肝、皮肤损害表现, 入院应常规检查肺炎支原体抗体, 如果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 伴有支原体血症, 应首选红霉素治疗, 联合头孢类及抗病毒药物, 效果比较好, 连用5~7d, 如果热退, 可再继续静点阿奇霉素, 连用3~5d, 因其阿奇霉素组织渗透性好, 在炎症局部组织药物浓度高, 有抗炎作用强而持久, 但需家长签知情同意书。喘憋发作时给予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 必要时静点甲泼尼龙。有的患儿对雾化吸入不耐受, 可给予顺尔宁、美普清, 可逐渐控制喘憋。

摘要: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科住院41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同时肺炎支原体检测阳性的, 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由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的毛细支气管炎病程长, 肺外并发症多, 临床表现均有咳嗽, 喘憋, 呼吸困难, 部分患儿伴发热、高热, 胸部X线表现以片状阴影, 云絮状阴影, 肺门影增浓为主, 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头孢类抗生素利巴韦林治疗效果比较好。结论 由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表现与一般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表现相似, 但是喘息较重, 高热, 易出现肺外并发症, 病程较长, X线表现以片状阴影, 云絮状阴影, 肺门影增浓为主,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头孢类抗生素利巴韦林治疗效果比较好, 有的对支气管扩张剂不耐受。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特点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04.

上一篇:油田公司hse工作流程范文下一篇:部编历史七年级下测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