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感染及耐药分析范文

2024-01-10

支原体感染及耐药分析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分离培养出的院内感染病原菌615株。

1.2 方法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药敏系统及配套的细菌鉴定卡和药敏卡进行测定。部分手工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 所用培养基琼脂和药敏纸片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试验方法与判定标准遵循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 (CLSI) 2007年制定的标准。

1.3 质控菌株

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均购自卫生部药品鉴定所。

2 结果

2.1 感染病原菌的分布

615株分离鉴定的感染病原菌中, 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占56.5%, 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 占39.3%, 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CNS) 居第一位, 占19.2%, 见表1。

2.2 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

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 见表2。金黄色葡萄球菌和CNS对万古霉素完全敏感;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83.5%和92.5%;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88.9%和95.2%;对环丙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也较高, 分别为72.3%和74.4%。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7.7%。

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 见表3。鲍曼不动杆菌对含酶抑制剂的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34.4%和58.8%, 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63.8%, 对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70%以上。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完全敏感, 对头孢他啶, 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48.8%和45.2%, 对其它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也超过60%。大肠杆菌对呋喃妥因和亚胺培南完全敏感, 对头孢他啶和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也在5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对呋喃妥因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为100%, 对其它多种抗生素也交叉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和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也超过50%。

3 讨论

院内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及分布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近年来, 在革兰阴性杆菌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 革兰阳性球菌的感染呈上升趋势[1]。不同地区院内感染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分布也不相同。目前, 美国和加拿大ICU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我国医院感染监测网2006年至2007年资料[2]显示, 感染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占66.3%, 革兰阳性菌占28.8%, 居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为铜绿假单胞菌 (14.7%) 、不动杆菌属 (13.0%) 、金黄色葡萄球菌 (11.1%) 、CNS (10.6%) 、克雷伯菌属 (8.7%)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院内感染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与国内报道相符。不同的是, CNS (19.2%) 居第一位, 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 (10.2%) , 表明我院革兰阳性球菌的感染已呈上升趋势, CNS已跃居院内感染病原菌的首位, 同时, 鲍曼不动杆菌在我院的感染率也较高, 超过铜绿假单胞菌, 且耐药程度严重。除感染病原菌种类分布的地区差异外, 可能与抗生素的使用和治疗方法有很大关系,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院内感染病原菌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平均耐药率超过50%, 且耐药程度还在不断增加。本次调查显示,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CNS除对万古霉素完全敏感外, 对其他多种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金黄色葡萄球菌和CNS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83.5%和95.2%, 高于国内外[3~4]报道, 表明我院葡萄球菌感染大多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MRCNS) 。这就使得临床用药选择性更为局限, 根据CLSI提示, MRSA和MRCNS对头孢菌素及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不论药敏结果如何, 均视为耐药。且由于产生甲氧西林耐药性的基因mec A可以整合许多其他耐药基因[5], 因此, MRSA和MRCNS菌株常表现为多重耐药, 感染治疗难度大, 病死率高, 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本次监测表明我院尚未出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VRSA) , 但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已经发现, 耐药率为7.7%, 接近国内报道[2]的数据。近年来, VRE已成为重要的院内感染病原菌, 万古霉素耐药性加上其固有耐药性, 给VRE感染的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于VRE感染, 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治疗, 总的原则是检测该菌对所有可获得的抗菌药物的敏感度, 确定何种药物有效, 现倾向于联合用药[6]。若出现VRSA, 其治疗也相当困难, 后果将更为严重。因此, 所有的医务人员都应该了解并重视VRSA和VRE的危害性, 严格控制万古霉素应用的适应证, 以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由于复杂多样的耐药机制, 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生素均具有较高的耐药率, 对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和第一代头孢菌素均天然耐药。此外, 本次调查显示, 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对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钠也完全耐药, 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也高达79.4%, 除对含酶抑制剂的合剂耐药率稍低外, 对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上。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性已成为院内感染爆发流行的重要原因。而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已跃居院内感染革兰阴性菌的第一位, 其耐药程度及多重耐药现象又如此严重。因此, 应警惕并重视该菌的感染及其耐药性的监测, 避免交叉感染。有研究表明, 有效控制细菌耐药的方法之一是限制高耐药可能性药物的使用, 如:限制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及亚胺培南的使用后, 多数耐药性会在12个月中得到减轻或消除[7]。临床上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 尤其是长期卧床、主动排痰能力差、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应注意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8], 及早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

铜绿假单胞菌也表现出对多种抗生素的交叉耐药, 除对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阿莫西林/棒酸, 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等天然耐药外, 对呋喃妥因和复方新诺明也完全耐药。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的耐药率相对较低, 与国内外报道[3~4]类似;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也相对较低;对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国内外[1~2]报道, 已超过50%。耐药性的差异可能与医院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有关, 应适当调整用药, 选择敏感性较高的药物, 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59.8%和57.3%, 高于国内外[3~4]报道。对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合剂有较高的敏感性。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均存在多重耐药现象, 对氨苄西林, 氨曲南, 庆大霉素和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因此, 如何正确合理应用这些药物, 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

阴沟肠杆菌对阿莫西林, 氨苄西林, 头孢西丁和第一代头孢菌素均天然耐药, 所以在经验用药时不宜使用上述药物。除对亚胺培南完全敏感外, 对其它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也超过60%, 表现出多重耐药的特点。合理使用抗生素, 及时预防和纠正菌群失调引起的相关感染是减少阴沟肠杆菌内源性感染的有效环节。

本次调查表明, 我院院内感染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问题较为普遍, 多重耐药现象比较严重。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是造成院内感染病原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缩短抗生素使用期限, 使用窄谱抗生素, 重视消毒技术等均有助于预防耐药菌株的出现。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发展已经超过了人类研制开发新抗生素的速度, 遏制细菌耐药趋势已刻不容缓。因此, 培养临床工作者较强的病原学观念, 掌握本地区、本医院、本科室临床常见细菌谱和耐药动态, 有指征有依据地使用抗生素, 将经验用药转变为目标用药, 同时加强院内感染的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 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细菌耐药的出现。

摘要: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 为指导临床用药及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2009年1~12月从医院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 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出615株病原菌, 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56.5%) , 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 (39.3%)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CNS) 居第一位 (19.2%) 。尚未出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 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7.7%;鲍曼不动杆菌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34.4%外, 对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交叉耐药, 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已超过50%;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 喹诺酮类的耐药率也在50%以上;阴沟肠杆菌除对亚胺培南完全敏感外, 对其它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也较高。结论 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 加强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耐药性

参考文献

[1] 张彦, 查红.某院近10年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与其耐药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4, 12 (1) :49~51.

[2] 肖永红, 王进.2006年至2007年Mohnarin ICU病原菌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9) :1223~1227.

[3] NNIS system.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s Surveillance Sys-tem Report[J].Am J Infect Control, 2004, 32:470~485.

[4] 文细毛, 任南, 徐秀华, 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4) :241~244.

[5] Chambers HF.Methicillin resistance in staphylococci: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basi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Clin Microbiol Rev, 1997, 10 (4) :781~791.

[6] 张成峰.万古霉素耐药性肠球菌感染的治疗与预防[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1999, 20 (1) :32~34.

[7] 谢景超.控制细菌耐药策略的探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5, 4 (2) :97~99.

支原体感染及耐药分析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我院门诊妇科及男科病人就诊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患者1223例, 其中男性496例, 女性727例。

1.2 取材

用无菌棉拭子, 男性插入尿道2~3cm, 女性插入宫颈1~2cm旋转1周并停留10~15s取出, 男女拭子均置无菌试管送检。

1.3 试剂

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剂盒由珠海丽拓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配有3大类10种常用抗菌素药敏试剂条, 有高低2种浓度, 依次为四环素类:四环素 (TET, 4.8mg/L) , 强力霉素 (DOX, 4.8mg/L) , 美满霉素 (MIN, 4.8mg/L) ;大环内酯类:交沙霉素 (JOS, 2.8mg/L) , 罗红霉素 (ROX, 1.4mg/L) , 克拉霉素 (CLA, 1.4mg/L) , 阿奇霉素 (AZI, 1.4 mg/L) ;喹诺酮类:氧氟沙星 (OFL, 1.4 mg/L) , 司帕沙星 (SPA, 1.4 mg/L) , 左旋氧氟沙星 (LEV, 1.4 mg/L) 。

1.4 方法

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 在37℃温箱培养24h (Uu) 和48h (Mh) 。塑料条板鉴定小孔内的培养液由清亮黄色转为清亮红色, 菌落计数≥104CCU者为阳性。药敏结果判定:当鉴定孔变色, 两药物孔不变色, 表示敏感;两孔均变红表示耐药;低浓度变红, 高浓度不变色表示中度敏感。

1.5 统计学分析

χ2检验 (R×C表)

2 结果

2.1 支原体培育阳性结果

1223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支原体阳性有582例 (47.6%) , 其中解脲脲原体 (Uu) 阳性494例 (39.1%) , 人型支原体 (Mh) 阳性14例 (1.2%) , Uu合并Mh阳性90例 (7.4%) ;女性患者支原体阳性有366例, 感染率为50.3%, 男性患者支原体阳性有216例, 感染率为43.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药敏率

支原体对10种抗菌素敏感性以强力霉素最强, 敏感率为89%, 其次为美满霉素和交沙霉素, 敏感率分别为85.7%和81.4%;以氧氟沙星敏感性最差, 其敏感率仅为12.9%, 见表2。

注:S为敏感, I为中介, R为耐药

3 讨论

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病毒之间能独立生长的原核微生物, 支原体感染是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的主要原因, 而且与人类多种疾病有密切关系。本文对1223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 结果表明, 本地区中支原体感染率为47.6%, 单纯Uu感染占84.9%, 单纯Mh感染占2.4%, Uu合并Mh感染占15.5%, 与近年来其它报道一致[2]。

目前临床实验室常用的支原体体外耐药性检测的抗菌药物有三大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以及喹诺酮类药物, 随着治疗支原体药物的广泛使用, 支原体耐药率也在不断升高[3]。本试验结果表明, 感染三种不同类型支原体患者都可以用强力霉素、美满霉素、交沙霉素作为首选药物, 但Mh和Uu+Mh感染对以上3种药物的敏感率要比单纯Uu感染敏感率低, 而对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的耐药率比单纯Uu感染患者明显要高。虽然单纯Mh感染及Uu+Mh合并感染所占比例小, 但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比单纯Uu感染者严重, 见表2。

从表2还可以看出, 喹诺酮类抗菌素耐药率在三类抗菌素中最高, 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的总耐药率高达87.1%、76.8%、85.9%, 说明曾作为广谱抗菌药物的喹诺酮类抗菌素现已不适用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而大环内酯类药物除16环交沙霉素外, 14、15环的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率, 这可能与近年来该类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有关, 尤其是阿奇霉素及罗红霉素, 其敏感率只有34.5%和33%。由于四环素类抗菌药固有的副作用很少作为治疗首选药物, 故支原体对四环素类药物的敏感率最高, 强力霉素的敏感率为89%, 美满霉素的敏感率为85.7%, 但四环素的敏感率仅为34.5%, 这是由于Uu和Mh基因中携带链球菌耐四环素基因tetM[4]。

近年来, 对支原体感染药敏试验结果各地报道的差异很大[5], 可能与各地区临床用药或者支原体的流行菌株不同有关。经验用药时不能盲目照搬, 临床上应以本院药敏试验为主要依据进行治疗。有条件要对每个进行支原体培养检测的患者同时作药敏试验,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也可以提高疗效, 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摘要:目的 探讨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现状及耐药性, 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珠海丽拓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 并分析结果。结果 1223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中582例支原体培养阳性, 阳性率为47.6%;其中, 解脲脲原体 (Uu) 占84.9%;人支原体 (Mh) 占2.4%;Uu+Mh阳性者占15.5%;药敏结果表明:支原体对10种抗菌药物敏感率最高的是强力霉素 (89%) 、美满霉素 (85.7%) 、交沙霉素 (81.4%) ;敏感率较低的药物为氧氟沙星 (12.9%) 、左旋氧氟沙星 (14.1%) 、司帕沙星 (23.2%) 。结论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主要以Uu发病率最高, 对支原体感染治疗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防治耐药株的产生。

关键词: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人支原体,耐药性

参考文献

[1] 吴楠, 刘敏, 刘宏志.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及染色体畸变与自然流产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517~518.

[2] 薛文成, 孟冬娅, 万楠, 等.2006年泌尿生殖系统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7, 3 (11) :335~337.

[3] 郑玉兰, 朱文斌.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耐药性的文献回顾性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4, 18 (6) :350~351.

[4] 陈东科, 陈丽, 胡云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趋势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29 (2) :170~172.

支原体感染及耐药分析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该院2015年3月—2016年4月期间随机抽取的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者作为观察组,年龄范围为35~82岁,平均年龄为(49.2±3.9)岁;女性96例,男性24例;病程时长为2~22年,平均时长为(8.2±1.4)年;112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年龄范围为32~80岁,平均年龄为(45.8±2.7)岁;女性75例,男性37例;病程时长为2~20年,平均时长为(7.8±2.6)年;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尿路感染符合2001年卫生部关于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排除:妊娠期糖尿病;泌尿系统结构异常;肾移植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患者。

1.2 方法

运用无菌处理进行患者中段尿液采集后放置在无菌管中,进行实验室的定量培养。在标本取样前避免使用抗菌药物,同时在清晨首次排尿采集。所有菌株依照相关检验操作来达到菌株分离,运用全自动细菌培养鉴定设备做菌种的确定,同时运用K-B法做药敏试验,依照相关标准做抑菌环的判读。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

如表1所示,分离出病原菌共120例,其中革兰阴性菌为79株,占比65.83%,革兰阳性菌为38株,占比31.67%,真菌为3例,占比2.5%,其中大肠埃希菌为最多病原菌数量,占比35.00%。

2.2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情况

如表2所示,病原菌耐药性上,革兰阳性菌肠球菌耐药性相对较低,尤其是针对万古霉素等方面,而其他病原菌在亚胺培南的耐药性较低,而对于氨苄西林与头孢唑啉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其次头孢他啶、呋喃妥因等药物上耐药性也相对较低。

2.3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易感因素分析

如表3所示,两组对比,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中,年龄段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女性群体高于男性群体,糖尿病5年病程以上者高于5年病程以下者,血糖高于11.1 mmol/L者感染率更高,有血脂、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冠心病、脑梗塞等并发症患者感染率高于不存在并发症的患者。

注:两组对比,P<0.05。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主要集中在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与肠球菌等方面[2,3],其在该文中的病原菌占比例上分别为35.00%、21.76%、19.17%。相关病菌主要是条件致病菌,其致病力与毒素力相对较低,部分属于机体正常菌群。在糖尿病患者中,容易存在植物神经病变,进而引发排尿障碍、膀胱输尿管反流与尿潴留等问题,进而导致患者需要置入导尿管,而相关问题也提升了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尤其是老年患者中,该问题较为明显[4]。同时糖尿病也导致血管性病变,引发肾脏供血量缺乏,该问题也容易导致尿路感染[5]。该文观察发现,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者易感因素上,主要集中在女性、40岁以上中老年人、5年糖尿病病程以上、合并并发症、血糖水平高于11.1 mmol/L者。因此可以反应出,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与女性性别、年龄大、血糖指数高、合并症与糖尿病病程时间长等因素有密切关系。针对相关患者要做好对应的预防控制管理。

通过该研究可以发现,在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上,对于亚胺培南的耐药性相对较低,处于10%之内,其次是对于呋喃妥因、头孢他啶也相对较低,一般集中在30%左右,而对于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等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主要集中在70%以上,甚至趋于100%,这与既往研究一致[5]。而对于病原菌而言,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高的耐药性,部分药物达到100%左右耐药性,仅对环丙沙星与亚胺培南等药物耐药性控制在20%以内。大肠埃希菌具有较高的耐药性,60%以上的药物耐药性率发生率较高。对于大肠埃希菌而言,最好选用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呋喃妥因等抗菌药物,避免使用氨苄西林。肺炎克雷伯菌最好选用亚胺培南,其次是头孢他啶,避免使用氨苄西林;铜绿假单胞菌最好选用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头孢他啶等药物,避免使用氨苄西林与头孢唑啉与呋喃妥因;肠球菌属最好运用万古霉素,避免使用氨苄西林;葡萄球菌最好运用万古霉素,避免使用红霉素、青霉素与左氧氟沙星。通过集中病原菌耐药性分析可以发现,在抗菌药使用上,氨苄西林应该尽可能少使用,不具有抗菌效果优势;可以多采用亚胺培南、头孢他啶、万古霉素等药物。具体用药需要做好药敏试验后针对性选用,提升抗菌药使用的有效性。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研究该院2015年3月—2016年4月期间随机抽取的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分离出病原菌做药敏试验分析,同时选择112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易感因素。结果 分离出病原菌共120例,其中革兰阴性菌为79株,占比65.83%,革兰阳性菌为38株,占比31.67%,真菌为3例,占比2.5%,其中大肠埃希菌为最多病原菌数量,占比35.00%。结论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于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少,需要做好及时监测与药敏试验,提升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科学性。

关键词:糖尿病,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耐药性

参考文献

[1] Michelle J,Semins K,Andrew D,et al.The impact of obesity on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risk[J].Urology,2012,79:266-269.

[2] 朱俊,刘翔,郑谌,等.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耐药性分析[J].海南医学,2014(7):1012-1014.

[3] 刘春妮,徐文正,饶小胖,等.糖尿病合并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4(2):249-252.

[4] 许涵,鲍冬青,冷雪霏,等.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2016,11(1):54-57.

支原体感染及耐药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预防

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 the inducement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Methods Collecting 50 cases of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patients from 2014.1 to 2014.12.Results Among all the 780 patients in ICU,50 cases get infected by multi-resistant bacteria,the infection rate is 6.41%,which is lower than the others.Including 38 cases of RTI,6 cases of UTI,5 cases of CRBSI and 1 case of abdominal infection.Conclusion With proper 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sterilization and isolation method,rational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advanced medical training,the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could be well controlled.

Key words:MDRO;Inducement;Prevention

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即可称为多重耐药菌。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多重耐药菌的高发科室。自2014年1~12月ICU共发生5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控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未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1临床资料

2014年1月~12月ICU共收治患者780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0例,感染率6.41%。其中呼吸道感染38例,泌尿道感染6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例,腹腔感染1例。

2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

2.1危险因素 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患者因素、建筑布局因素及环境因素、医务人员因素。①ICU收治的患者病种广泛,急诊患者多,病情危重;多数患者伴随严重多功能脏器衰竭,介入性治疗多,使用呼吸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动脉测压管、胃肠减压管、导尿管等;多数患者伴随严重的心肺疾病及糖尿病等;反复多次住院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差等,均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易感人群。②医务人员流动性大、缺乏工作经验,操作流程不规范,手卫生依从性差,抗菌药物应用不规范等,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促进了耐药菌的产生。③建筑布局和设施不合理,病房通风不好,仅依靠中央空调系统进行通风,也易造成耐药菌的交叉感染。

2.2防控措施

2.2.1隔离 患者对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应实施接触隔离。主管医生接到微生物室多重耐药菌报告后要立即开出"接触隔离"医嘱,护士执行医嘱并在床头卡、病历牌封面、患者一览表上挂上"接触隔离"警示标识。全体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接触隔离"消毒隔离措施,患者相应部位的标本"多重耐药菌"检测阴性后方可解除接触隔离。隔离时首选单间隔离,特别要优先单间隔离那些不能自行控制分泌物或排泄物的患者,因其更容易造成感染的传播。没有单间隔离条件时,对同种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可采用同室或同区域隔离。当同室/同区域隔离条件也不具备时,可将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与感染风险小、住院时间短的患者相邻安置[1]。

清洁及消毒可能被耐药菌污染的环境及设备表面。包括靠近患者的物品(如床档、床头桌、各种仪器按钮)及被频繁触摸的物品(如门把手),且清洁及消毒频率要高于其他触摸机会小的物品的表面。患者的一般性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叩诊锤、手电筒等)应专人专用,定期消毒。不能专人专用的设备、用品,应在每次使用后即刻擦拭消毒或采用屏障保护。患者转出、出院、死亡后床单位及其周边环境以及专用器具应进行较为彻底的消毒,消除耐药菌被传给下一位患者的隐患。

2.2.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及手卫生规范 多重耐药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接触传播,做好手卫生对于防控耐药菌感染至关重要。必须配备实施手卫生的硬件设施及用品,如流动水、感应水龙头、干手纸、速干手消毒剂等。医务人员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接触含有多重耐药菌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应戴手套,操作完毕立即摘掉手套并洗手。

2.2.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主要方法 限制和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改善抗菌药物的使用,最重要的是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倡临床用药的多元化,使用选择压力较小的抗菌药物;加强病原学检查并根据药敏实验的结果调整用药,一旦检出多重耐药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增加药敏实验的范围,补充备选药物,进行联合药敏实验,为临床医师有效治疗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2]。

2.2.4加强教育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组织培训,将多重耐药菌的消毒、隔离、防护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相关知识制作成课件,对ICU的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和考核,特别是新到岗人员、轮转人员,提高ICU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的认识,达到防控目的。

3讨论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率高于普通病房,如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不严格,极易造成感染暴发。建筑布局合理、严格执行手卫生、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可以很好地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参考文献:

[1]王力红,朱士俊.医院感染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952-954.

支原体感染及耐药分析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间确诊为PNS合并UTI的患儿55例, 其中男37例, 女18例, 男女比例为2.06∶1, PNS诊断符合2000年11月全国儿科肾病综合征专题学术研讨会珠海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 并除外继发性肾病如狼疮性肾病、紫癜性肾病及先天性肾病等。按照此标准, PNS在临床上分为单纯型肾病和肾炎型肾病。尿路感染诊断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2]。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PNS合并UTI, 患儿临床资料, 按临床类型分组, 了解各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x-±s) 表示, 数据处理采用SPSS 8.0软件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55例PNS合并UTI, 患儿中单纯型44例, 肾炎型11例。5岁以下36例, 其中单纯型26例, 肾炎型10例;5岁及以上19例, 其中单纯型16例, 肾炎型3例。结果提示学龄前期PNS患者更容易合并UTI, 但单纯型组与肾炎型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P>0.05) 。55例患儿中无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的无症状性菌尿49例, 其中男31例, 女18例, 男女患儿比例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病原菌分析

55例患儿共分离培养出36株病原菌, 其中单纯型组30株, 肾炎型组6株;大肠杆菌最多, 其次为阴沟肠杆菌、屎肠球菌;单纯型最常见致病菌依次为大肠杆菌、产酸克雷伯杆菌、普通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屎肠球菌, 而肾炎型以阴沟肠杆菌、大肠杆菌及屎肠球菌常见 (表1) 。

耐药性分析:大肠杆菌敏感的药物为泰能、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阴沟肠杆菌敏感的药物为阿米卡星、泰能及美洛培南, 二者对头孢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均不高;肠球菌属敏感的药物为万古霉素和利奈唑烷, 敏感率分别为100%和80%, 对四环素、呋喃坦啶、替考拉宁、氯霉素的敏感率均为40%。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检出及药物敏感性分析:30株革兰阴性菌中检出产ESBLs菌株) 20株, 检出率为66.67%。其中大肠杆菌13株 (86.67%) 产酶, 与叶礼燕等报道的NS合并UTI大肠杆菌产酶率20%相比显著升高 (P<0.05) ;阴沟肠杆菌75%产酶, 1株产气肠杆菌产酶。由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 产ESBLs菌对泰能、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 但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无敏感性。

3 讨论

感染是NS最常见并发症及复发首要原因。因此, 预防和治疗感染一直是NS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UTI发生率居NS合并感染性疾病前2位, 且大多缺乏典型临床表现, 易漏诊。本组资料显示, 学龄前期PNS患儿更易合并UTI, 与国内文献报道相似[3]。故对学龄前期PNS患儿尤应加强UTI筛查。本组55例患儿中无症状性菌尿占89.1%, 故在NS患儿临床激素治疗无效或出现复发时要注意排除UTI。无症状性菌尿不仅是肾病诱因之一, 且是引起肾病复发和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 对肾病患者应及时做中段尿培养, 并根据尿培养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本组资料表明, PNS患儿UTI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大肠杆菌居首位, 肠球菌属检出率有上升趋势, 除与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应用有关外, 送检尿标本前抗生素的使用也是原因之一。临床中对于PNS合并UTI患儿, 当经验性应用抗革兰阴性菌药物治疗UTI失败时, 应警惕肠球菌属感染, 并及时做尿培养, 根据药物敏感情况选择药物。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泰能、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较高, 头孢菌素类耐药菌株增加, 对以往常用的第3代头孢菌素 (如头孢噻肟) 敏感性较王京晶等[4]报道明显降低。由于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价格昂贵, 氨基苷类的耳肾毒性, 故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作为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的首选。肠球菌属仅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敏感性较高, 可选择敏感抗生素较少, 治疗有一定困难。

近年来, 产ESBLs菌株的分离率显著提高, 其主要原因可能为NS患儿疾病本身及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 使免疫功能低下, 第3代头孢菌素使用机会较多, 导致检出率较高。为减少产ESBLs菌株的出现, 应避免长期应用第3代头孢菌素或同类间频繁更换, 并定期留取尿标本送培养, 以及时发现产ESBLs菌株。产ESBLs菌对泰能、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较高, 而对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无敏感性。虽然本组产ESBLs菌对头孢西丁的敏感性为25%, 但NCCLS规定, 凡治疗产ESBLs菌感染时, 对于广谱青霉素, 第1~3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等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 不管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敏感与否, 都应向临床报告耐药, 故头孢西丁不能作为临床常规用药。结合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考虑药物毒副作用、价格等方面因素,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作为经验性用药的选择。

摘要:目的 对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PNS) 合并尿路感染 (UTI) 的病原菌和耐药性进行分析, 探讨临床更合理的用药。方法 选择本院2年内55例PNS合并UTI患儿的临床资料, 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 PNS合并UTI患儿以无症状性菌尿者居多, 男女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大肠杆菌最多, 其次为阴沟肠杆菌及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大小, 大肠杆菌依次为泰能、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阴沟肠杆菌依次为阿米卡星、泰能及美洛培南, 二者对头孢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均不高;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烷的敏感性高。革兰阴性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的检出率为62.5%, 大肠杆菌产ESBLs的阳性率为86.67%, ESBLs阳性菌对泰能、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较高, 而对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无敏感性。结论 临床应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抗生素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小儿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诊断及治疗[J].中华儿科杂志, 2001, 39 (12) :746~747.

[2] 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667~1672.

[3] 关富山.儿童肾病综合征医院感染的病因与预防措施[J].中国现代儿科志, 2005, 2 (3) :249~250.

支原体感染及耐药分析范文第6篇

1 临床资料

发病年龄15~79岁, 上呼吸道感染者104例, 下呼吸道感染者56例。临床表现为症状:发热84例, 咽痛148例, 咳嗽152例, 关节疼痛40例, 胸痛76例, 头痛108例, 鼻塞38例。体征:咽部充血145例, 口唇疱疹20例, 肺部湿啰音30例, 呼吸音粗糙26例, 肺部出现哮鸣音21例。上呼吸道感染104例, 急性支气管炎28例,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6例, 哮喘发作6例, 肺炎16例。实验室及影像学改变: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0×109/L者108例, 中性粒细胞分数>0.70者114例, 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5例, 红细胞沉降率>30mm/h者40例。胸片检查160例中, 未见异常104例, 肺纹理增强56例, 淡片状阴影16例, 其中5例出现单侧少许胸水。病原学检查:应用高倍显微镜镜下直接观察肺炎支原体, 标本可来自咽部分泌物 (咽拭子) 或者清洁口腔后咯出深部痰直接涂片, 1h内即可获得镜下诊断结果, 有利于早期诊断。本组160例标本取咽分泌物者130例, 血清学检查者30例, 肺炎支原体检查结果均为阳性。

2 治疗及结果

本组患者均应用阿奇霉素0.5g/d静点, 3~7d后改为口服克拉霉素0.25g, 2次/d, 总疗程10~14d, 症状严重者可延长至21d, 伴有阵发性剧烈咳嗽者可给予中枢性镇咳药。治愈148例, 好转12例。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1] (mycoplasmal pneumoniae, MP) 是能在无细胞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小微生物之一, 兼有细菌和病毒的某些特征, 无细胞壁。MP经口鼻的分泌物在空气中传播引起散发呼吸道感染或小流行。本病约占各种原因引起肺炎的10%, 非细菌性肺炎的1/3以上[2]。MP感染常呈家庭内传播, 以男性多见, 常于秋季和初冬发病, 主要与室内活动增加及密切接触有关[3], 病人中儿童及青年人居多, 但近几年发现老年人发病率也见增多。MP侵入机体后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斑片或融合性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或肺叶性肺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和肺泡间隔水肿, 可有轻度胸膜炎和少量渗液[4]。病程经过一般良好, 可在3~4周自行消散, 早期使用抗生素可以减轻症状, 缩短疗程7~10d。该病的肺外表现或并发症较广而多样, 可累及神经、血液、心血管系统及皮肤、肌肉、关节、胃肠、胰腺和肝肾等脏器, 但经敏感抗生素治疗, 随着肺内病变的改善而迅速恢复。发病前2~3d直至病愈数周后皆可在呼吸道分泌物中发现MP[5], 其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有人认为MP的致病性可能与患者对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有关, 是宿主对感染的一种超免疫反应, 肺外器官病变的发生可能与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6]。本病初发症状类似“感冒”, 持久性阵发性剧烈咳嗽是其突出表现, 如临床上遇到发热、咽痛、持久性阵发性剧咳, 经抗生素治疗 (不包括大环内酯类) 无效的病人应高度怀疑MP感染, 应尽早查咽分泌物或者痰MP检查, 达到尽早诊断的目的。确诊MP感染后应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 目前多应用新一代药物, 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 疗程相对要长, 严重病例要加大剂量, 合并其他症状者可对症治疗。

摘要: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e) 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 主要由于吸入病人急性期咳嗽时的飞沫感染, 密切接触可增加感染机会, 家庭和学校等半封闭人群间容易流行。冬春季节多发, 以儿童及青年感染常见, 对肺炎支原体的免疫力随年龄增加而增强。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

参考文献

[1] 王庆让, 孙志广, 张维敏.实用呼吸内科手册[J].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2~4.

[2] Tanaka N, Yamakado K, Murashima S, et al.Super selective bronchia lartery embolization for hemoptysis with acoaxialmicroca the tersyst em[J].J Vasc Interv Radiol, 1997, 8:65~70.

[3] Ramakantan R, Bandekar VG, Gandhi MS, et al.Massiveh emoptysis due to pulmonary tuber culosis:control with bronchia lartery embolization[J].Radiology, 1996, 200:691~694.

[4] Uflacker R, Kaemmerer A, Picon PD, et al.Bronchia lartery embolizationin them anagement of hemoptysis:technical aspects and long termresults[J].Radiology, 1985, 157:637~644.

[5] Mesurolle B, Lacombe P, Qanadli S, et al.Angiographic identification of spinal cordarteries before bronchia lartery embolization[J].J Radi ol, 1997, 78:377~380.

上一篇: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范文下一篇:正在熬夜赶作业的说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