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会师的论文题目范文

2023-09-24

陕北会师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陕北秧歌在古代作为一种娱神祭祀活动,1935年至1949年经过“鲁艺”人的改造,成为中国革命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一种新的娱乐手段,新中国成立后“鲁艺人”又在小场子秧歌基础上把陕北秧歌改造成为舞台化的秧歌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实施,陕北秧歌作为新中国人民群众体育锻炼、健身、娱乐的一种手段,进入体育领域。试图探讨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影响着陕北秧歌发展变化,陕北秧歌发展演变也映衬出中国社会文化变迁。

关键词:陕北秧歌;社会变迁;祭祀活动;体育手段

体育是人类社会文化现象之一,体育的发展变化映衬出社会发展变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构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秧歌,是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极具群众性的民间体育活动。它最初为模仿稻作劳动的一种原始舞蹈,后来成为农闲或传统节日的表演娱乐活动。从身体锻炼和娱乐的角度来看,可以说也是一种民间体育活动。陕北秧歌是秧歌的代表性流派之一,与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鼓子秧歌并称为中国四大秧歌体系。陕北秧歌主要分布在榆林地区的南部——绥德、米脂、佳县、吴堡、子洲、清涧和延安地区的北部——延川、子长、安塞、志丹等地区,是陕北人民表达自己生活感受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普遍、最热烈的一种表达形式。陕北秧歌不仅具有民间体育舞蹈的艺术价值,而且承载着陕北的历史民俗文化。本文试图探讨陕北秧歌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其发展演变的进程及规律,更能反映中国社会文化变迁。

1、陕北秧歌生存的文化生态

1.1 自然环境 陕北是指陕西北部,辖榆林、延安两个行政区域,北靠鄂尔多斯高原,东尽黄河,南接八百里秦川,西连河套,处于北方游牧区向中原农耕区的过渡地带。从地理区位来看,也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从气候条件看,由于秦岭的屏障作用,夏季的西南季风不能北上,造成了陕北高原雨量少、日照长,湿度小,气候干燥,而冬季内陆地区冷空气在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下很容易在这里集中,冷高压力加强,使该地区又风寒酷冷。陕北气候特点是干旱寒冷,年降水量仅350~500 mm。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干冷漫长,无霜期只有140~160 d。

1.2 地理环境 陕北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其基本特点是地面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地貌千姿百态,素有“千沟万壑”之称。其中最典型的黄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沟谷。从区域组成特征看,延安以北地面切割严重,是以峁为主的峁梁沟壑丘陵区,绥德、米脂一带最为典型;延安、延长、延川是以梁为主的梁峁沟壑丘陵区。西部为较大河流的分水岭,多梁状丘陵。延安以南是以塬为主的塬梁沟壑区。此外,在榆林地区的定边、靖边、横山、神木等县北部、长城沿线一带是风沙滩地,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从定边至窟野河横横穿陕北西北部。

1.3 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坡陡沟深的地理条件还制约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陕北出土东汉画像石,出现当时先进的耕犁和“二牛抬杠”的耕作技术,但到清末民初,除了河谷川道的村庄使用了耕犁、楼、抹地刺耙、长柄砍镰等较先进的农具外,大量的山地、坡地、沟地耕作时使用的农具仍然十分简陋。大多数土地分布在五坡六蠕七沟七梁十一个屹塌十四道卯上,坡陡沟深,黄土质占30%,其余多为石山戴土帽,胶泥夹石头。播种时只能用人力一撅头一撅头地刨。

土地贫瘠、粗放的耕作方式使得陕北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亩产量很低。陕北旱灾频繁,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水利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但有许多地方具有水利资源却无法很好利用。

粗放的耕作方式、农作物种植品种单一、落后的水利、低效的劳动工具的组合体现了黄上高原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严重制约,从而使人们的生存处于极度困难的境地。美国记者斯诺说:“人类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生存,简直是一种奇迹。”

除交通和信息闭塞外,生产力水平落后、低下,生活方式简单粗陋。因此形成了“生产靠撅,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娱乐靠扭”难怪有些人自豪地唱道:“吃饭端个黑老碗,粗布衣衫身上穿,锣鼓唢呐一呱声,扭起秧歌拧烂脚。”的确,正是陕北的贫瘠和落后,才孕育出深厚而神奇的陕北文化。如“陕北秧歌、陕北民歌、陕北剪纸、陕北民俗、延安精神”等。

1945年,毛泽东离开陕北去西柏坡,在榆林吴堡的川口东渡黄河时,他缓缓转过身子,久久注视着西岸的崇山峻岭、千沟万壑,注视着这块养育了中国革命苍凉而又温暖的土地,深情地说了一句话:陕北是个好地方!

2、陕北秧歌概述

2.1 陕北秧歌的形成与沿革 劳动产生一切体育和艺术,陕北秧歌这一民间体育活动也是在人们劳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就其原始形态、基本动作和音乐等方面分析,陕北秧歌仍保留着远古人类劳动生活的痕迹。在世代繁衍发展的过程中,它又受到陕北风土风俗和民间祭祀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深受陕北群众喜爱的民间体育舞蹈。

2.1.1 陕北秧歌与民间社火 相传我国宋代已有了民间社火,乡民们于立春之际常组成“社火”舞队,举行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火”中的“社”字、古时指土地神,把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而今陕北也把正月里民间舞队的表演活动称为“闹社火”、“闹秧歌”。它是由陕北秧歌在内的一切民俗舞蹈形式所组成的民间舞队。宋代的祭社舞队与传统陕北闹社火、闹秧歌舞队比较,陕北秧歌与古代的祭社活动有密切的血缘关系。

2.1.2 陕北秧歌的有关记载 在陕北各县地方志中有关秧歌的记载不少。《佳县县志·风俗》中说:“元霄夜……乡民扮杂剧唱春词日唱阳歌。”《米脂县志·风俗》中日:“春闹社俗名闹秧歌(又名阳歌)”。《绥德州志·风俗》中曰:“十五日元霄……是夜金吾不禁乡民装男扮女群游街市以阳歌为乐。”从此来看,陕北秧歌并非是插秧的“秧”字,说明陕北秧歌并非起源于劳动人们的插秧之歌。

2.1.3 民间传说、故事及艺人 陕北地区多数民间艺人及文人认为,秧歌起源于古代祭祀和驱邪活动。其主要理由是“伞头扮作姜子牙,手撑万民神伞,带领由他封的九曜二十八宿星神,呼风唤雨、驱邪除恶,为民间消灾免难,故将秧歌又称之为‘牙歌”’。

佳县白云山道人张明贵也解释到,“过去佳县南渠有二十八宿秧歌,伞头是紫微星刘秀,手持黄锣神伞,带领二十八宿星下凡,治国安邦、驱邪除恶,使天下太平,万民顺心,从此民间有了二十八宿星秧歌。”

以上这些材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陕北秧歌的形成和沿革,提供了有非常价值的依据,通过对现存的陕北地区的神会秧歌表演状况分析均有祭祀神灵、驱除邪恶之目的。

2.1.4 陕北秧歌与道教祭祀舞 流传在佳县自云山的道教祭祀舞蹈,如“舞施赦”、“十方礼”、“游莲”等均称为阴歌,这些道教祭祀舞蹈活动有鼓乐、有经韵、有舞蹈、有场图、有魂幡,整个表演程序、动作、风格,场图变化等都和陕北秧歌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一种是为祝愿活人活得太平与高兴;一种是祭祀死者下世阴间免受灾难。从白云山道教祭祀舞蹈活动我们也可以看到,陕北秧歌与道教祭祀舞蹈活动,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

2.1.5 陕北秧歌与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含有朴素的唯物因素的认识论,它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劳动生产、以及揭示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我国中医学也运用这一理论进行医治疾病。这种“阴阳五行”的观点长期地影响人们的思想。

至今仍能在陕北秧歌中看到残存着的阴阳五行学说的痕迹。如:“阳歌”与“阴歌”,秧歌场图中的“踩四角”、“立五方”;秧歌动作中的“十字步”;秧歌服饰中的“五彩衣”、“五彩袍”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阴阳五行”学说的遗风。

特别是流传至今的陕北传统秧歌,十分讲究“阴”与“阳”的关系,讲究“金、木、水、火、土”的相生与相克,讲究“天、地、水、火、山、雪、风、泽”八挂的排列布阵。总之,从陕北秧歌中仍保留着“阴阳五行”、“八挂布阵”的某些因素来说,又为证实陕北秧歌是在民间祭祀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提供了依据。

2.1.6 陕北秧歌与民俗风情 秧歌作为陕北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体育舞蹈形式,表现了陕北劳动人民的民俗风情。每逢春节,陕北各地群众总要闹秧歌。它以独特丰富的民间歌舞形式表达群众的理想、愿望和丰富的思想感情。不论是春节活动中的“摆灯山”、“放花炮”、“打火塔”,“打醋坛”、“闹秧歌”,都是为求得吉祥如意、岁岁顺心,都是为驱邪除恶、国泰民安。例如相传元霄之夜围着火塔扭大场秧歌,是为驱赶“年”这一怪兽;“打醋坛”是因姜子牙是醋炭神,可以镇邪除鬼等。总之,陕北秧歌特别是传统秧歌,在整个表演活动中无不包含浓郁的风俗祭祀色彩。

2.1.7 陕北秧歌与汉画像石 近年来,在绥德,米脂等地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汉画像石上,发现有大量反映汉代劳动人民生活和世俗的歌舞画面和形象,其中有“七盘舞”、“编钟舞”,“健鼓舞”等。还有很珍贵的汉代“舞俑”。从这些斑斓多姿的历史文物中,使我们看到,东汉时的陕北劳动人民早已有了自己的歌舞艺术。其中有的舞姿与造型和陕北秧歌中的形象颇有相似的地方。

综上七个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陕北秧歌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对秧歌的影响,为研究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和陕北秧歌的源流提供了主要依据。

2.2 陕北秧歌的表演与风格特征 陕北秧歌主要流传在陕北的榆林和延安大部分地区,它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广场集体性歌舞。它在表现陕北劳动人民的感情特点上突出了一个“扭”字,在抒发陕北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操上突出了一个“唱”字,在体现陕北劳动人民对美的理想和追求上突出了“场图”的艺术效果,它以其热情奔放的情感、生动活泼的舞蹈、质朴优美的歌唱、丰富多变的造型,在高亢热烈的锣鼓和唢呐伴奏下,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和风格特点。

2.2.1 陕北秧歌的活动程序和表演程式 陕北秧歌是每年春节组织的活动,它的基本活动程序是: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近几十年来,有些地方提前或推迟日)叫起秧歌、秧歌队组成后,由当地神会会长持伞儿带领大家去谒庙敬神,谒庙时全体秧歌队员先烧香磕头,然后,伞头从会长手里接过伞儿。伞头挥伞,鼓乐齐鸣,秧歌队开始起舞歌唱。谒庙结束后,第二天开始秧歌排门拜年,也叫排门秧歌(沿门子)。对本村的每户人家均一一拜过。排门子结束后,邻近村庄开始互访互拜,也叫彩门秧歌。元宵之夜秧歌队开始扭大场,也叫大场秧歌。其它形式的民间舞蹈也加入秧歌舞队之中,即秧歌进入高潮。大场秧歌完毕,各种舞蹈节目均按当地习惯一一登场献艺,最后大场秧歌再起,开始转九曲,也叫九曲秧歌。正月十五闹元宵结束,秧歌活动也就结束。

陕北秧歌的基本表演程式是:伞头挥伞,虎铮发令,鼓乐齐鸣,秧歌舞队每个表演者按次排列成两行队形,在伞头的带领下,大家一起翩翩起舞。扭出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秧歌场子图案,扭大场结束,秧歌队成“太阳圈”图形,伞头在圆场中心开始领唱秧歌,众人跟着接唱每段的尾句,称接后音,演唱完毕再起大场集体舞,每个秧歌队的演唱和起舞可根据具体情况,不受限制的即兴交递运用。

2.2.2 陕北秧歌的基本节奏与动作 陕北秧歌的基本动作比较简单,整个舞蹈的基本动律突出了“扭”、“摆”、“走”的特征,这种“扭”、“摆”、“走”的过程完全按照人体的自然运动规律,形成以腰、胯为主动,腿部像走路,两臂自然摆动的基本动作形象,使这种基本动律溶于鼓乐调式的4/4、2/4两种节奏形态里,陕北秧歌具有易学、易普及、易溶汇各种感情色彩的特点,是一种表现力极丰富、感染力极强的自娱性集体舞蹈。

陕北秧歌的基本“扭”、“摆”和“走”动作有:“十字扭步”、“三进一退扭步”、“二进二退扭步”、“前进步”,“大站风摆柳步”,“扭腰步”等二十多种。

2.2.3 陕北秧歌唱词与演唱 唱秧歌是陕北秧歌表演艺术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唱词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征,语言精炼,形象生动,伞头为主要演唱者,其他表演者则是伴唱和合唱,陕北秧歌中的演唱有两个特点:其一、有固定的曲调,曲式方整,多为四个乐句,讲究起、承、转、合规律,伞头领唱四句后,其他表演者反复接唱每段的第四句,不管演唱多少段,均为如此。其二,秧歌唱词内容一般不固定,伞头可以触景生情即兴演唱,一个好的伞头,能即兴创编,才能展示他的艺术才能和水平。陕北秧歌唱词十分生动,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

1)祭祀类秧歌词:主要是敬神谒庙时演唱的民歌,在神会秧歌中采用。

2)吉庆类秧歌词:大都是在排门、大场表演时演唱的,伞头艺人即兴出口成章,一般都是夸赞性、祝福性、友好性的讴歌,也还有鞭挞和讽刺的,也有逗趣调情性。

3)比赛类歌词:一般用于秧歌搭彩门表演,唱法为比赛式对歌和双方进行互问互答,唱词为比艺式,上自天文,下自地理,内容无所不及。

2.2.4 陕北秧歌场子图案 陕北秧歌的场子图案,是秧歌表演过程中主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变的队形、气势浩大的场面、优美精致的图案,使你能够充分了解陕北人民创造的智慧和才能,感受到劳动人民对美的艺术追求和渴望。秧歌中的场子图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表现题材十分广泛。如反映民间祭祀的,表现人情风物的,展示古代军事阵图的,刻画飞禽百兽的,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也有体现劳动人民精湛的建造艺术才能的,还有描绘大自然景色以及灯彩花卉等等。

2.2.5 陕北秧歌的音乐伴奏 陕北秧歌的音乐伴奏是整个秧歌表演的灵魂,要突出旋律的韵律美和谐感。秧歌的伴奏乐器有唢呐和锣鼓,个别地方还增加了笙管乐。唢呐多配两支,一支为上手,吹高声主旋律;一支为下手,负责吹奏低声部。两支唢呐音色明亮圆润,相互和谐统一,气氛热烈、娓婉流畅,使人感受到陕北高原风土人情的质朴和壮美。

陕北秧歌的唢呐演奏基本曲调有“红旗旗”、“得胜归营”等。吹奏者还可根据表演情感、舞蹈变化,即兴节拍变奏其他曲牌,其核心必须突出欢快、奔放、优美的气氛。

锣鼓是陕北秧歌中一种主奏乐器,它的配备一般是:大鼓一面、大钗二对、中钗二对、小钗子四对、大勾锣一副、中锣二副,小锣四副,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可多可少。

陕北秧歌锣鼓乐的基本乐谱有:“长流水”、“短流水”、“连三锤”、“花五锤”、“硬七锤”、“天女撒花”、“凤凰三点头”等,演奏时十分注意彼此的配合,力求强弱的对比鲜明、节奏和谐统一,在深沉浑厚的鼓乐声中,人们聆听到清新悠扬的唢呐声,则别有一番神韵。

2.2.6 陕北秧歌伞头与伞 伞头,是陕北秧歌中的核心角色,负责组织指挥秧歌表演的全部过程,秧歌队中的所有表演者、演奏者,均由他指挥,整个表演中的全部演唱、表演、场图变换,在他的带领下进行,秧歌队表演的好坏优劣,完全取决伞头的艺术造诣的高低。伞头手擎的伞,则是秧歌表演中的最高权力的象征。

传统伞头持的不叫伞,叫“日照”,指太阳神。此外,还有的说法伞是指紫微星刘秀手擎的“黄锣”、姜子牙的神伞等。陕北传统秧歌中的灯笼伞,被老百姓看作是天神赐福于凡间的一种神权的标志。

新秧歌运动之后,伞变成了镰刀斧头,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伞头带领群众闹起新秧歌,歌唱党的领导,歌唱新中国的幸福生活。

2.2.7 陕北秧歌的各种角色 陕北传统秧歌中参加表演的角色只有男性,妇女不许登场。今天,陕北一些边远农村也仍有保留。新秧歌运动以后,才允许妇女登台表演秧歌。

2.2.7.1 二十八宿秧歌 这种秧歌形式由二十八人扮演成神的形象所组成,他们是:伞头(紫微星)指刘秀,东方甲乙木四星为蛟、狼、蟹、犴。南方丙丁火四星为猪、蛇、虎、猴。西方庚辛金四星为牛、羊、狗、龙。北方壬癸水四星为豹、猿、榆、蚓。中方戊己土四星为貉、雉、蝠、獐。月方四星为鼠、马、兔、鸡。日方四星为狐、鸟、燕、鹿。二十八宿秧歌的角色,完全将神人格化。以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星为首星。立四方化为二十八宿星,目前只有佳县沙坪村仍保留着此种形式。

2.2.7.2 陕北传统秧歌 这种秧歌至今保留完好,角色仍纯属男性表演,伞头手持灯笼八角伞儿。下分“武身子”(又称挂鼓子);“文身子”(又称包头)。此外还有“女娃、毛达子、教书先生、算命先生、货郎,蛮婆、蛮汉、唐僧取经、八仙过海、十二相属”等。这种传统秧歌的角色。前边的文、武身子,伞头是娱神的舞队。后边人物均属于丑角,以夸张风趣的手法进行表演,以丰富活跃秧歌表演的气氛和趣味。

2.2.7.3 新秧歌 新秧歌是在传统秧歌的基础上改革发展起来的,多流传于交通、文化发达的城市和集镇。这种秧歌队的角色和人物形象多以工农兵为主体,有强烈的时代感,能直接表现现实生活,使角色与表演者的感情溶为一体,以歌颂四化和喜庆丰收,使陕北秧歌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作用。

2.3 陕北秧歌的分布与表演形式 陕北秧歌主要分布在榆林地区南部的绥德、米脂、佳县、清涧、子洲、吴堡等地,以及延安地区北部的子长、延川、志丹、吴旗、延安、安塞。榆林南部地区以传统秧歌为主,并保存的比较完善,延安地区北部新秧歌比较活跃,但就其基本表演形态、动律,风格则是完全一致的。基本表演程式可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秧歌扭大场、秧歌谒庙、秧歌排门、秧歌搭彩门、秧歌小场子、秧歌转九曲、秧歌闹灯彩。

3、社会文化变迁与陕北秧歌的发展演变

3.1 古代的陕北秧歌——娱神性 陕北地区包括延安和榆林两个地市,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四季分明,日差较大,无霜期短,气象灾害较多,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400 mm左右,这里几乎“十年九旱”。而对于传统社会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最害怕的就是久旱无雨,凡遇酷旱之年,赤地千里,禾苗枯焦,颗粒无收,哀鸿遍野,由于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在当时生产落后、科学文化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对自然变化所形成的各种灾害和疾病蔓延不甚了解,缺乏有效抗御能力和手段,只好将这些危害人类生存的灾难,归结为神鬼魔疫造成的。民间驱傩,便是人们企图通过祭傩达到驱崇鬼疫、消灾免难的目的。《米脂县志》记:“春闹社夥(火)俗名闹秧歌村众合夥于神庙立会——由会长率领排门逐户跳舞唱歌悉中节奏有古乡人傩遗风”,这就说明了陕北秧歌与“古乡人傩遗风”之间的密切关系。

陕北秧歌的祭祀现象,主要表现在每年的各种节日庙会和春节,闹秧歌开始前,先由纠手(会长)率领民众到庙里敬神烧香,俗称“谒庙”。庙中常敬的神灵以老君为主,其次有土地、龙王、关帝、娘娘等神灵。秧歌队“谒庙”是一件极为庄重、严肃的仪式。首先向神灵烧香磕头、其次致颂词、祷告、唱秧歌,目的是让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谒庙”后的第二天进行沿门子,即由纠手(会长)率领秧歌队在村内挨门逐户进行拜年表演。秧歌队进院入户,主人甚为欣喜。有的还鸣鞭放炮迎接以示欢迎。老百姓认为秧歌队进院入户敲敲锣鼓,唱一唱、扭一扭,可以驱疫消灾。秧歌队“谒庙”、“排门子”活动,是民间傩仪和祭祀程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再现。

3.2 解放区的陕北秧歌——政治性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之后,陕北人民翻身做了主人。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了贯彻毛泽东同志讲话精神,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工作者纷纷奔赴农村,开展了一场挖掘、整理、改造民间秧歌的运动,于当年12月100多人的鲁艺秧歌队成立,经过专业的文艺工作者对传统的陕北秧歌服饰、化妆表演、唱词、动作等方面的不断加以改造与创新,剔除了民间秧歌中一些“粗俗”不健康的东西,在人物扮相和艺术表演形式上增添了“推小车”、“跑旱船”、“打腰鼓”、“赶毛驴”等反映解放区新生活、新文化思想的内容,延安各界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头戴白羊肚毛巾(俗称英雄巾),手舞镰刀斧头,率先把大秧歌扭上街头,延安出现了“鼓乐喧天,万人空巷”的盛况。由此,延安边区掀起了以“陕北秧歌”为代表的一场大规模的挖掘、整理和改革民族民间舞蹈的运动,即延安新秧歌运动,为传统的陕北秧歌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鼓舞了革命军队的战士及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抗战到底的士气,为当时的革命斗争和社会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3 舞台化的陕北秧歌——艺术性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鲁艺’继续对陕北秧歌改革与发展,陕北秧歌传播到全国各地,同时“鲁艺”将陕北秧歌作为一种革命样板戏搬上了舞台,出现了秧歌剧。它是在陕北传统秧歌中小场秧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传统秧歌中小场子的插科打浑、逗趣逗乐性的即兴表演,到了秧歌剧里则成了有因有果、有矛盾冲突和结局的,反映边区革命和人民生活,以秧歌的形式来进行表演的全新艺术形式。于是,一批表现当时边区生活中人们的热烈激奋的喜悦之情,反映着解放区蓬勃向上的秧歌剧相继诞生。其中著名的诸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刘二起家》等至今仍活跃在各种舞台上。

在“文化大革命”10年期间,其他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都作为反“四旧”的对象,而被禁止。唯独陕北秧歌作为革命样板戏不但继续存在,而且在全国上下进行公开演出。

3.4 体育化的陕北秧歌——健身性 随着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各级政府部门以各式各样的方法调动人民大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1996年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进行了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调查表明群众参与度最高的十大健身项目中,秧歌也位居其中,成为广大群众十分喜爱的健身项目。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专家挖掘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锻炼方法,并结合新时代、新生活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娱乐方法基础上,创编健身秧歌。即将人们在年节固定时间锻炼和娱乐的项目改变成人们日常随时可以锻炼和娱乐的项目,同时为陕北秧歌这种民间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也为陕北秧歌传承、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新的途径。从2000年向全国推广健身秧歌以来,不仅将秧歌作为一种健身方式在我国北方地区进一步发扬光大,而且也使南方地区的健身爱好者有了一个了解、实践秧歌的途径,他们的热情十分高涨,各大城市大街小巷只要有健身点的地方,就有播放健身秧歌的曲目,就有中老年在跳健身秧歌,农村乡间也有健身秧歌的踪迹,一时间健身秧歌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随之,又推出第二套健身秧歌。因其在专家编纂下,根据人体运动生理的规律及身体承受力,综合了体操与歌舞因素的刚柔相济、身体语汇丰富,创编的两套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趣味性、观赏性、安全性和健身特点的健身秧歌,吸引并凝聚了越来越多的人。另外,国家体育总局为了更好的推广健身秧歌,从2001年起举办了全国健身秧歌培训班和健身秧歌大赛,参加单位有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及农民等社会各个阶层的群体。健身秧歌大赛对举办城市的市民健身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中国体育报2006年6月21日报道:记者在枣庄市采访全国健身秧歌大赛期间,也亲身感受到了当地老百姓喜爱秧歌的似火热情。每天早上和傍晚,因为有了这个秧歌大赛的“忽悠”,练秧歌的人们格外带劲儿。秧歌大赛期间适逢世界杯足球赛,在枣庄,秧歌的热度已经超过了世界杯。

3.5 遗产化的陕北秧歌——非遗性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中一些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以较快的速度在在人们日常生产与生活过程中消失。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决定设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项目启动的目的在于弥补1972年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缺陷,并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在条件成熟时准备制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2003年9月29日至10月17日在巴黎举行的第32届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此公约的颁布,预示着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样重视而保护起来。2006年6月6日国家文化部向社会公布了518项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其中杂技和竞技类体育项目18项,还有一些项目和我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有密切的关系,甚至从属于我国民间传统体育。比如:秧歌、那达慕等。

陕北秧歌、安塞腰鼓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国家文化部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中陕北秧歌国家级传承人李增恒、贺俊仪首当其冲。同时,陕西省有关部门为国家级传承人每年发放生活补贴4000元。很遗憾,陕北秧歌老艺人李增恒先生在取得陕北秧歌“国家级传承人”称号不足10个月时,离开了人世间。同时,也把高超的陕北秧歌表演技艺带走了,目前陕北地区秧歌表演技艺(尤其是二人场子的“包头”角色)没有人能接上李先生。

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发展陕北秧歌,延安市教育局将陕北秧歌、安塞腰鼓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2006年随着中央一号文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陕北秧歌又作为陕北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将会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两项工作的开展,使得陕北秧歌重新获得生存空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结语

陕北秧歌是陕北地区传统体育文化,它在古代作为一种娱神祭祀活动,1935年至1949年经过“鲁艺”人的改造,成为中国革命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一种新的娱乐手段,新中国成立“鲁艺人”继续挖掘和改造陕北秧歌,在小场子秧歌基础上改造成为舞台化的秧歌剧,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间,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都作为反“四旧”的对象,而被禁止。唯独陕北秧歌作为革命样板戏不但继续存在,而且在全国上下进行公开演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文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陕北秧歌也作为新中国人民群众体育健身的一种手段,进人体育领域。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中一些传统文化,尤其是以陕北秧歌在内的非物质文化以较快的速度在在人们日常生产与生活过程中消失。陕北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国家的重视和保护,同时作为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进入学校教育行列。随着新农村建设,陕北秧歌作为陕北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陕北秧歌在新的时期,得到国家、社会和民间的重视、保护和开发。总之,社会变迁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演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映衬出社会文化变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变化也要求社会变迁,为社会文化变迁提出新的要求。

陕北会师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一、陕北民歌的合唱形态

这几年, 我们国家大力弘扬和保护地方文化, 陕北民歌, 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与改编。对于陕北民歌来讲, 它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 陕北当地的一批作曲家开始对陕北民歌进行一个大的改造, 比如脍炙人口的歌曲《绣荷包》、《三十里铺》等作品被改编成合唱形式。这些歌曲作为新的表演内容登上舞台, 引起了巨大反响。这一时期, 曲作家们对陕北民歌大多只进行了简单的改动, 并未改变原来歌曲的韵调, 也没有涉及西洋乐器的使用。同节奏织体、五声性和声以及对位旋律的改编方式几乎出现在这个时期所有的作品中, 此外, 独声领唱、声部拆分以及声部轮唱也成为陕北民歌中常用的演唱方式。作品整体都比较质朴清新, 适合于广大人民进行演唱。以五声线性旋律为主要部分, 陕北民歌的原始风貌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保留。

新中国成立之后, 我国创作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剧作《东方红》, 它的开场歌曲就是沿用陕北民歌的曲调。这一时期, 陕北民歌大多以零散合唱的形式为主, 作品内容积极向上, 但对于西洋乐的接受程度要比之前高, 对于西洋乐器的加入也有了新的思路, 特别是和声的编排方式与西方传统音乐作曲方式越来越靠近。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 我国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对陕西民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对多首陕西民歌进行了合唱的改编。各地的音乐学院也不断兴起, 致力于陕北民歌研究的学者也越来越多, 陕北民歌的新的合唱作品也不断出现。比如在《陕北民歌十二首》中, 合唱几乎是无伴奏的, 这些作品中多种调性连接到一起、结构微调、节奏织体与和声联合使用, 陕北民歌在作曲家的有益尝试中呈现出不同的姿态。这一时期的陕北民歌作品与之前相比, 编创的方式更加多样, 且受西方音乐影响巨大。

21世纪, 作曲家开始寻找陕北民歌新的改编方式, 他们尝试打破陕北民歌原来的调式风格, 并且在改编中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操作的熟练度。半音化的和声在许多作品中都出现过。比如《泪蛋蛋抛在沙蒿林》这首民歌在50至52小节中就使用了这种半音化的和声, 这使作品呈现出层次。另外, 不对称的节奏织体手法的使用, 也使作品更加具有特色。比如在《万一月坦见罢到如今》这部作品重的34至36节中, 将男生声部三四相对, 充分体现出音乐的相对变化性。随着时代发展, 如今的陕北民歌已不局限于原来的素材, 加入了其它民歌特色的素材, 创作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和新颖, 比如陕北信天游的著名曲目《蓝花花》, 就改变了原曲的加变宫的六声调式, 采用主调织体的方式。作曲家采用混声四个声声部, 来和领唱声部形成模仿复调、对比的编写方式。只有这样, 领唱和合唱声部之间才能相互衬托, 呈现出一种协调的状态。全曲在合唱编配上运用不同的方式来体现音乐的变化, 使整体的合唱效果丰满。

二、陕北民歌的审美特征

1、极具感染力的形象与画面

陕北民歌的类型多种多样, 有采石歌、吆牛歌、挑担歌、赶脚歌、信天游等叙事类型的歌曲, 也有秧歌、船曲、灯曲、迎亲歌、酒曲、祈雨曲、神官曲等描写风俗类型的歌曲, 还有榆林小曲、二人台、道情、碗碗腔、洛川套曲等地方特色的歌曲。陕北歌曲通过简单的生活风情的描写, 用细致的笔触将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我们通过聆听陕北民歌, 可以直接地感受到黄土高原广阔的自然风貌和社会生活, 体会出作者的内心世界。

陕北民歌是通过具体的形象和画面来传递美感。许多陕北民歌歌名就很有意思, 让人一听就产生丰富的联想, 并在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幅画面。比如《纺线线》、《担上扁担向前看》、《夫妻逗趣》、《挂红灯》、《摘黄瓜》、《打锣锣》、《二郎妹子推炒面》等等都直接揭示了人物和事物的具体形象。另外, 我们可以在民歌歌词内容中感受到北方农村独有的景色和世态人情。“听见哥哥唱着来, 热身子扑在冷窗台, 听见哥哥的脚步响, 一舌头舔烂两块窗, 狗娃子一咬鞋底子响, 毛眼眼等在窗棂上, 太阳落黄昏, 家里点着灯, 手摇纺车哝哝吟, 一更又一更。”“日落西山羊上圈, 干妹子还在脑畔上站。”这首民歌就写出了大门边瞭望远方的妹妹, 在期盼着哥哥的归来。当然这首陕北民歌中有的不止于此, 还有山坡上放羊的五哥、上坟路上的寡妇、在墓前抹泪的老汉、扰乱别人的媒婆子等等。陕北民歌, 不仅向我们展示典型的北方人物, 还展示了沟梁坡洼、沙蒿蒿林、黄河风沙等北方风物, 折射出出陕北高原独特的人文光彩。

2、丰富的色彩美感

陕北民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展现出丰富的色彩。正如当今的文学, 因为具有地方色彩, 从而更容易为世界所接受。陕北民歌的审美特征是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事物的外貌, 通过写貌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运用色彩语言来描写当地的自然景色、特色花卉、植物, 并由色彩自由联想, 展示出当地百姓的独特审美情趣。如“红格丹丹裤裤绿格铮铮鞋, 脑畔上招手场窑则里来”、“满天乌云起遍地刮黑风, 黑冬腊月下大雪来了蒋匪军”、“霜打过的糜子灰塌塌, 出远门的哥哥你快回来吧”、“白马青鬃四银蹄, 想死想活不能提”、“黄黄的甜瓜香又脆”哥哥和我再亲上一个嘴”、“紫皮山药红皮蒜, 喝下这六杯你算好汉”、“大豆开花粉粉白, 想亲亲想得我哭呀哭起来”。这些色彩, 或是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 或是烘托一定的氛围来表达人民大众的情绪。红色象征着人们渴盼富贵、喜庆、欢乐的愿望。黑色则给人一种恐怖的气氛。黄色则是一种明朗的色彩, 白色则给人一种纯洁的感觉, 人们通过对色彩的体察, 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 从而直接影响人们对于歌曲的欣赏。

3、具有地域特色的审美表达

艺术来源于生活, 陕北民歌也要与陕北的地域特点、陕北别样的生活联系到一起。陕北民歌是广大陕北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在音乐语言形式的真实反映。陕北民歌是在特定的生活背景下, 以音乐和演唱的形式, 来揭示特定的时代内涵, 并展现一定的审美意蕴。在广袤质朴的黄土地, 生活着这样一群勤劳善良的人们, 还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独特的高原气候使得陕北的饮食文化、衣着服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另外, 在婚丧嫁娶、祈雨、抗灾、秋收、恋爱、乞讨等方面也有区别于他地的独特之处。这些最平常的生活状态构成了了陕北人的喜怒哀乐。当然, 陕北民歌作为陕北人创作的产物, 展示出的也是陕北人民生活中最真实的状态。我们通过欣赏陕北民歌, 可以感受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可以间接去感悟人性。如“长长的杂面软软的糕, 一辈子也忘不了妹妹的好”、“镰刀弯弯割黑豆, 你是哥哥的连心肉”、“羊肉丁丁活潦饭, 边吃边想胡盘算”、“阳畔上圪针背畔上艾, 年轻轻就把良心卖”,

陕北民歌, 特别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民歌, 更能显示出了人伦的亲切和人情的温暖。与其他地域的民歌相比, 陕北民歌的审美表达更直接, 也更富有地方色彩。

陕北民歌之所以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陕北方言的运用。陕北的地方方言土色土香, 生动有趣, 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陕北民歌中叠字重字运用特别多。如“白格生生脸蛋碎格纷纷牙, 亲口口说下些恼话话”、“白格生生脸脸太阳晒、巧格灵灵手手掏苦菜”等等, 这些口语化的表达, 富有生活气息, 也充满生机勃勃的活力。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 有的甚至是调侃的话语, 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也更利于拉近听者与歌曲的距离。在陕北民歌中, 还有一种常用的表现方式, 即反复咏唱。反复咏唱可以加深听众对于民歌的印象, 烘托出一定的气氛。另外, 也有助于增强民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听众可以在反复的吟咏中感受到演唱者抒发的感情。

三、结论

陕北民歌, 是陕北人民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的艺术形式, 它的合唱形态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但它的审美特征却是陕北民歌所单独具有的, 陕北民歌通过极具感染力的形象、丰富的色彩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表达方式, 来展现它独有的艺术魅力。

摘要:陕北民歌是一门古老的艺术, 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亮眼的一道风景线。陕北民歌不同于一般的地方小曲, 在我国民歌文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陕北民歌是一种具有黄土高原地方特色、凝聚着陕北人民的的情感和智慧的产物。陕北民歌在黄土高原的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 形成了一种豪放不拘的唱腔风格。近几年, 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到陕北民歌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陕北民歌也由此得到传播和发展。本文通过对陕北民歌的合唱形态、陕北民歌的发展状况以及陕北民歌审美特征的介绍, 揭示出陕北民歌独有的特点。并借此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投入到陕北民歌的研究与创新中来。

关键词:合唱形态,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 程亮.陕北民歌合唱形态及其审美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 2010.

[2] 徐珊珊.陕北民歌音乐特征研究[D].延边大学, 2013.

陕北会师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路遥于1949年出生于陕北的农民家庭, 其世代为农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于路遥的内心世界中, 路遥从小受到熏陶并从中得到深刻感悟, 于1982年改革开放初期撰写中篇小说《人生》。文章以胸怀抱负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为主要线索人物, 结合陕北高原生活的时代背景, 讲述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 离开土地, 又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 期间同农村姑娘刘巧珍, 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成为故事发展的主要矛盾, 表现了改革开放时期, 困守于土地的热血青年不满足于现状, 对外界事物充满诱惑与刺激, 对城市的发展令人神往的现象。文章围绕农村与城市进行展开, 表现当时社会强烈的阶级观念, 城市人在农村人面前高人一等的姿态, 这种城乡差异的描写正是符合当时社会现状, 致使文章内容一经发表, 就轰动全国, 反响强烈, 之后还被导演吴天明拍摄为同名电影。正是路遥从小的生长环境, 以及敏锐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 才有了这一经典著作的问世。

2《人生》中关于陕北地域文化的研究

2.1 陕北地区文化特点

小说《人生》中的人物特点处处充满了作者对于黄土高原土地的热爱, 对于农民的赞美依恋之情。比如小说中关于德顺老汉的描写内容, 德顺老汉年近70, 是村里的光棍, 没有文化, 却始终保有一颗善良的心, 总是在加林出现困扰烦恼之际出现, 帮助其渡过难关。加林小时候家庭条件困难, 但是非常热爱学习, 连买铅笔的钱都没有, 德顺老汉就3毛5毛的经常给他;加林长大后进行劳动犁地, “两只嫩手被镢把拧了个稀巴烂, 老汉心里实在受不了, 把加林拉在一个土崖的背影下, 硬按着让他坐下, 他又抓了两把干黄土抹在他手上, 说:‘黄土是止血的, …加林!你再不敢耍二杆子了。刚开始劳动, 一定要把劲儿使匀。往后的日子长着呢!’”短短的几句话, 加入了对德顺老汉的动作、神态的描写, 字里行间透露出老汉关心加林, 心疼加林, 爱护加林的感情, 加林因为劳动心情郁结, 老汉用朴实无华的话语开导加林。这是作为陕北农民形象的典型代表, 内心柔软强大, 富有智慧, 外表质朴素净, 充分体现中国农民的善良、质朴、勤劳、智慧。以人物性格的塑造反映其所在地域的群众形象, 由群众形象折射出其所在地域的文化特征。

2.2 具有方言特色的人物对白描写

小说《人生》中的人物对白, 主要以陕北方言特色进行描写, 丰满人物的形象, 增加读者的画面感。其中, “火炕”“窑掌”“塄坎”等词语的运用, 使得陕北特色更加浓厚。以刘巧珍为例, “加林哥!你如果不嫌我, 咱们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盛着, 我给咱上山劳动, 不会叫你受苦的……”巧珍的语言描写短小精悍, 处处体现出陕北方言的地域特点, 尤以北方的人最为知晓, 读来朗朗上口, 感情真挚, 同时体现出巧珍作为陕北农民妇女形象实在、率真, 对待爱情一心一意却又内心忐忑的复杂的爱情观的特点。此番对话中的“不嫌我, 一搭里过, 家里盛着”这些词语, 形象生动得表现出巧珍面对加林自卑的心理, 其语言特点深刻体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再比如德顺爷爷流着泪唱完《走西口》后连哭带笑地说:“啊呀, 把它的!这是干甚哩!老呀老了, 还老的这么不正相!哭鼻流水的, 惹你们娃娃家笑话哩!”通过这几句人物语言的描写, 将德顺爷爷的内心苦恼挣扎一一点明, 虽然内心很痛苦, 但是还能够积极乐观面对, 笑看人生, 充满豁达的姿态, 由老汉的形体描写上升到情感领悟, 衔接自然, 活灵活现。德顺爷爷在知道加林与巧珍的事情后, 非常支持赞成, “两个娃娃正好配一对, 年轻人配年轻人好啊!”, 从这句方言中可以看出德顺爷爷作为农民形象的朴实, 以及陕北人心目中乐见其成的姻缘, 这都是陕北地域文化的主要表现。

2.3 具有陕北特色的场景描写

“村子里静悄悄的。男人们都出山劳动去了, 孩子们都在村外放野。村里已经有零星的吧嗒吧嗒的拉风箱的声音, 这里那里的窑顶上, 也开始升起了一柱一柱蓝色的炊烟。这是一些麻利的妇女开始为自己的男人和孩子们准备午饭了。河道里, 密集的杨柳丛中, 叫蚂蚱间隔得发出了那种令人心烦的单调大合唱”, 这是《人生》中关于村庄的场面描写, 寥寥数笔勾勒出农村生活样貌, 男人下地干活, 女人在家做饭, 孩子上学, 各司其职, 井然有序。值得推敲的是, “令人心烦的单调大合唱”的形容蚂蚱的用法, 蚂蚱主要出现在炎热时节, 鸣叫是它的主要特点, 不受外界因素所干扰, 而现在作者却用“令人心烦的单调大合唱”来形容, 说明作者的内心是心烦的, 或者说作者笔下的加林是心烦的, 日复一日得重复工作, 所处的世界只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部分, 内心十分渴望走出这里, 去到城市生活打拼, 因而感觉蚂蚱是“令人心烦”的。以动物的神态寄托主人公加林的真实想法, 侧面表现作者写作水平之高。

“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褶皱中, 世世代代生活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 无论你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 你都能碰到村落和人烟, 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 那些纵横交错的细细的水流, 如同瓜蔓一般串连着一个接一个的村庄”, 此段的场景描写主要是形容黄土高原的神奇之处, 并且将黄土高原进行拟人化描写, 布满“皱纹”, 只有人类才具有皱纹的表象特征, 此处运用拟人手法表现黄土高原的沟壑众多的特点。通过作者的描写, 我们看到一个充满血肉的黄土高原的世界, 感受黄土高原的博大精深。利用黄土高原独有的特色“褶皱”, 生动的描绘出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方式, 为地域地理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2.4 具有向命运抗争的精神描写

以高加林为例, 出生于农村, 饱受农村物质生活的疾苦, 渴望自己变得强大, 一直寻找任何机会向城市发展。通过自己努力之后, 发现还是被贫富差距、乡村文明、城市文明之间的问题所阻碍, 以至于遭受精神世界的压迫。当社会改革开放政策来临时, 加林及时把握机会, 向城市文明靠拢。他从生活的最底层向社会攀爬, 与黄亚萍的爱情誓言可以看出, 阶级的不平等注定不会长久。黄亚萍一面喜欢他的才华, 一面包装他的“乡土文化”, 这种爱带着色彩, 正是阶级立场的不同所导致的。因此, 它不如刘巧珍爱的纯粹, 爱的炽烈。刘巧珍的爱, 只在乎于高加林本身, 无关乎任何其他色彩。同时, 刘巧珍也是悲剧的, 因为父亲落后的观念致使巧珍一天学没有上过, 斗大的字不认识一个, 导致巧珍在加林面前深深的自卑无力感, 同时, 还因为加林的移情别恋, 使得巧珍失去最宝贵的爱情。仔细想来, 正是阶级立场造成人物的悲剧, 这三个主要人物在作者路遥的笔下, 都是对命运抗争的热血青年, 但是受到地域阶级文化的影响, 都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向命运抗争的优秀品质, 也正是陕北地区人民特有的宝贵精神, 反射出陕北地域文化的宝贵。

2.5 具有陕北意味的民歌文化描写

马克思曾经说过:“民歌, 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 从其民歌的内容也能真实反映出来。比如四川民歌《康定情歌》中的描写, “跑马溜溜的山上, 一朵溜溜的云呦, 端端溜溜的照在, 康定溜溜的城哟, 月亮弯弯, 康定溜溜的城哟!”短短几句, 将四川人民的生活美景以及生活习惯完美得呈现出来, 情歌是真实反映地域差异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

在《人生》小说中, 描述高加林因为被人举报, 重新回到小山村时, 有一段民歌描写, “突然, 有一个孩子在对面山坡上唱起了信天游———哥哥你不成材, 卖了良心才回来”, 短短两句信天游民歌, 将对高加林的批判指责意味描述得淋漓尽致。这些口语化的诗句, 语出惊人, 形象生动。高加林的行为做法, 不能被民情淳朴的陕北人民所接受。路遥此段的描述中, 没有像以往那样借助德顺老汉的口中进行说教式文字, 而是以信天游的陕北民歌为切入点, 以孩童天真烂漫的年纪吟唱出来, 更加加重社会的批判职责意味。高加林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 被人民所不耻。这也是路遥小说中的经典特色, 民歌的插入不再以可有可无的形象进行描写, 而是以地域文化作为起征点进行贯彻。陕北地域的文化正是其民歌集结的精华所在。由民歌的传承加强对本土文化的研究。

3《人生》中路遥对陕北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陕北地区具有悠久的时代特点, 《人生》中的大量笔墨描述了人民的生活场景, 随处可见路遥生活在这片乐土的热爱之情。它背靠历史发展, 这种乡土文化的农民积淀, 形成路遥创作的独具风格, 同时, 路遥将此种风格发展壮大, 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独特创作。这对于工作者研究陕北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形象, 始终围绕着乡土情结和生命真谛的思考进行开展。由于受到社会与个人原因的牵绊, 高加林始终没走出自己想要生活的样子。文章以高加林形象作为寄托, 表现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的优秀品质。路遥的创作, 正是对陕北民俗文化的继承创新, 正是结合时代新特点的农民阶级的产物, 表现作者路遥作为土生土长农民儿子的自豪感。

结束语

路遥的作品深刻体现了其敏锐的观察能力, 广泛受到俄罗斯文学的影响, 其表现出的苦难意识和贫苦大众的人民形象十分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作者路遥通过《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物塑造, 生动得表现了陕北人民追求上进、积极进取的性格特征, 对于研究陕北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摘要:路遥创作的小说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对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有重要作用。在《人生》这篇小说中他立足于黄土高原文化, 重点讲述了陕北特有的地域文化内涵, 将文章中人物的命运与社会现实结合, 为读者呈现陕北民俗文化的精髓, 表现陕北人民的生命力与灵魂张力。本文即以《人生》为切入点, 重点分析路遥笔下的人物特征, 以人物形象印证陕北地域文化特点, 为研究陕北地区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路遥,《人生》,陕北,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 朱丽萍, 牟宜武.失落文化, 两种歌吟——哈代与路遥乡土小说思想基调之比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6) :95-99.

[2] 刘强.《平凡的世界》对陕北文化形象的传播与建构[J].今传媒, 2015, (09) :134-135.

[3] 雷欣.地域文化对《人生》中高加林形象塑造的影响[J].文学教育 (上) , 2015, (05) :44-45.

[4] 姬娜.论路遥《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地域文化内涵[D].西北大学, 2013.

[5] 成春红.论路遥小说的英雄主义情结[J].新西部, 2010, (10) :104+106.

[6] 郭亚明.论路遥创作中的地域文化色彩[J].阴山学刊, 2004, (03) :46-50.

陕北会师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不怕慢,但怕站

做着总比不做强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长木匠,短铁匠 木匠备料要长,长则可锯,短则废掉;铁匠备料要短,短则可打长,长则截掉便浪费。形容做事要看清楚对象,考虑周全 大让小,吃不了

话说开,水拨转

比喻把事情原由说清楚了,彼此就会理解 挪一门门,吃一盆盆

先小人,后君子

把丑话说在前

要么杨六郎,要么卖麻糖

比喻成败在此一举 穷相讥,饿相吵

小小儿偷针针,大哩抽筋筋

矮子里选将军

不吃凉粉腾板凳

让出位置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走的路走三回

比喻事情难以预料 吃哩馍馍还卷卷

一报还一报

吃屎的箍定个拉屎的

比喻得人好处却倒找麻烦 打狗看主家

圪囔倯量荞麦

形容人办事不利索

狗咬狗两嘴毛

比喻争斗的双方谁也得不到好处 好出门不如歪在家

好婆姨脸上一片疤

比喻美中不足

话说遍淡如水,再说遍不如屁

不要多说,点到为止 会打的打十下,不会打的打一下

打人要讲究方法 会待的待匠人,不会待的待丈人

意谓匠人难待 家不和造穷叻,户不和怂哩

意谓内部团结很重要

酒肉朋友,米面夫妻

瞌睡短不下眼里过

绕不过去的环节 瞌睡给哩个枕头

正中下怀,求之不得

两碗豆腐,豆腐两碗

比喻形式虽然变了实质没变。 狼虎两相怕

比喻争斗的双方心里都害怕 黑老娃笑猪黑 比喻没有资格嘲笑他人

老鼠撵到猫屁股上闻哩 比喻不自量力主动去招惹强悍的人物。 聋子肯听怪话

指聋子容易把话听错。

驴乏口览怨臭棍

比喻自己造成失败却归咎于他人 驴粪蛋儿面面光

喻人表里不一

驴下骡子两张皮

比喻两件事情互不相干

羊下羔旦得狗屄疼哩

比喻与事情无关的人出来干涉他人。

锣鼓场哩没好戏 比喻人多事杂的地方易惹祸端 买饭的还怕大肚汉

卖不了的干草垛一捆 比喻怔怔的站着不知所措 卖石灰的着不得卖白面的

比喻同行之间互相排斥 忙婆姨寻不下好汉

犹心急吃不得热豆腐

猫儿不上树狗追着叻

比喻事出无奈

没个贴面的厨子 喻求人办事不能让人家受损失。 没毛风匣两头儿扇

煽风点火

没烧香的,尽扰庙的

比喻干实事的人少

门里出身,自会三分

意谓人因受家庭影响而具有某种能力 门神老哩不捉鬼

比喻人老无用

麻绳捡细处断哩 比喻薄弱环节容易出问题 捏定鼻子救气叻

形容气息奄奄,难以挽救

牛脑不烂,多得两块石炭 比喻再难办得事情费点力气总能办得成。 欺老不欺小

比喻眼光要看远 骑上驴寻驴

穷汉脖子没犟劲

形容没有骨气,逼迫无奈 穷汉肯说来年话 意谓穷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穷鬼杀饿鬼

球毛上捋的吃虮子

形容极其吝啬

人活眉脸树活皮,老麻子活个圪嘴嘴

人活得要有廉耻之心 烧麻子燎黑豆 比喻不好说话的人

三年等的个润腊月

意谓迟早要找机会报复对方

三岁带的老来相 谓从小就能看出一个人将来有没有发展

十叫九不应 形容人耳聋

十里路上没真言

意谓传言不可信 双手画不成个八字

一字不识

神像打烂还重做哩 比喻敢于冒犯了不起的人物。 水瓮哩跑不了鳖

犹瓮中之鳖

三岁看得老来相 从小时候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将来的发展情况,常用来表示否定某孩子的表现。

随上龙王吃贺雨牲

比喻跟着他人沾光

无人管,狗舔碗。比喻领导不负责任,局面混乱。 无事人说的胆大话

站着说话要不疼

瞎驴碰草地

讥笑他人靠运气取得成功

瞎猫逮住个死老鼠

比喻没本事的人偶然有所收获。 小胳膊捩不过大腿

晓得尿床不铺毡

比喻没有预测能力

心硬养小子

意谓做事情要有决断力

雪地里埋不定死人

犹纸里包不住火 寻吃的跟上个要饭的

比喻比喻彼此一样

寻吃赶不上碗热饭

形容做事行为缓慢落后于人 寻吃的不嫌散面饭

表示不嫌弃别人的周济。 一搐鼻子二瞪眼

形容使脸色给人看

一个槽头拴不定两头叫驴

比喻彼此不能相容,在一起就会相斗 一个老鼠害哩一锅汤 比喻一个人坏了大家的事 一碌碡支不出一个响屁

比喻性子慢,行动迟缓 一锥子扎不出黑血

比喻脸皮厚 艺多不拿人

手艺多了不会精湛

油尽捻子干

比喻可供利用的资源已经耗尽 游门子数板担

无聊瞎逛

给你个筛儿尿不满

吃不了兜着走 拄棍儿拄个长的,攀伴儿攀个强的

自夸自没人爱,柴花没人戴 跟好人出好人,跟上巫婆会跳神 挨头子受指责不见好日子

烂搌布不怕油瓮瓮 比喻穷人不怕富人

三天不吃饭,装个卖米汉 犹言打肿脸充胖子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嘴是个粉粉的,留下是说人的 意为每个人生来就会批评别人的长短 说人不如人,扳专勾子看个人(自己) 学好向善挨刀子,杀人放火吃包子 八斗的命上不了一石(dan) 门圪嶗里立五尺着哩

吃不穷穿不穷,打划不到一世穷

言做事重在有好的计划。 拾银子不在起得早 意为好运气不是能够追求到的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不同的人性格不同 苦不枉受,地不瞒人 言吃苦耐劳才能有好收获 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 一文价钱一文货

忙婆姨嫁不下好汉 比喻做事不能心急 熟死的搅团生着哩,精死的婆姨憨着哩 打到的婆姨和hu到的面

寻吃要跑哩,赌博要毛哩(毛即耍赖) 寻吃的也有用哩

该死的娃娃球朝天 比喻无可挽回的事情不必强求 小娃娃厮打,为骑个马马 意为事出有因 求毛上捋得吃虮子哩

形容人特别吝啬 想吃油糕怕油嘴 言人做事顾虑太多

死命不好,一寻一个盖佬 嘲讽人不从自己身上找毛病,一味怪罪他人。 鼻子比脸还大 意为次要事情的成本比主要事情都大了 儿子比老子大 意为利息比本金多

人有种种,地有垄垄(liong) 形容父子相像 人怂了狗也欺负哩 鬼怕的恶人

听风就是雨 犹言捕风捉影

赤du字死在前炕上 比喻败局无可挽回

蚂蚁挠nao扛个利刃刀 比喻小人物威胁大人物

老牛吃了个嫩草草 比喻老男人娶了个小媳妇 穷汉说话驴放屁 意为穷人的话没人相信

穷人肯说来年的话 意为穷人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将来 砍了黄蒿出圪针 比喻儿子的能耐远胜过无能老子 蚂蚁撑死是个细腰腰,骚秃子变死是个粪爬牛 人危急必反,狗急跳墙 兔危急了咬手了

活人眼里擩拳头 比喻明目张胆干坏事

死人活心肝 比喻表面平庸的人干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来。(贬义) 眼合着哩,心活着哩 形容人表面平静,心里活泛。 看去那死蔫,吃的那纸烟

宁欺三辈老,不欺三辈小 犹言后生可畏 小娃娃口里讨实虚

说下钉子就是铁 比喻说话算数 好客不中留,走了利索索 有钱难买老来瘦

哈巴打扮死也是个狗样子 嘲笑模样丑的人怎么也打扮不漂亮。 吃饭要尝,说话要想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猪槽里没食直把狗急死 嘲笑人过于关心他人的事情 吹手炮手,两离两手

黑夜睡下尽眼眼,白日起来光片片

羊下羔旦得狗屄疼了哩 指责无关的人不该干涉事情 没牛了,使驴哩 比喻再无奈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 吃饱不想家

马下不得驴驹子 比喻子女长相随父母 二斗麻子出得一灯油 比喻得不偿失

婊子的屁股大过进士的脸

官断十条路,九条人不知

意为官方处理事情不合情理,往往让人感到意外。 话是个丑的,理是个端的

犟球日死个蚂蚱蚱

比喻人非常执拗

车到山前必有路

比喻事到临头一点能有办法 贼走了关门哩

讽刺没有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驴渴了奔井来呀

比喻他人必定会主动前来相求 口里噙个羊卵卵

陕北会师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不怕慢,但怕站

做着总比不做强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长木匠,短铁匠 木匠备料要长,长则可锯,短则废掉;铁匠备料要短,短则可打长,长则截掉便浪费。形容做事要看清楚对象,考虑周全 大让小,吃不了

话说开,水拨转

比喻把事情原由说清楚了,彼此就会理解 挪一门门,吃一盆盆

先小人,后君子

把丑话说在前

要么杨六郎,要么卖麻糖

比喻成败在此一举 穷相讥,饿相吵

小小儿偷针针,大哩抽筋筋

矮子里选将军

不吃凉粉腾板凳

让出位置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走的路走三回

比喻事情难以预料 吃哩馍馍还卷卷

一报还一报

吃屎的箍定个拉屎的

比喻得人好处却倒找麻烦 打狗看主家

圪囔倯量荞麦

形容人办事不利索

狗咬狗两嘴毛

比喻争斗的双方谁也得不到好处 好出门不如歪在家

好婆姨脸上一片疤

比喻美中不足

话说遍淡如水,再说遍不如屁

不要多说,点到为止 会打的打十下,不会打的打一下

打人要讲究方法 会待的待匠人,不会待的待丈人

意谓匠人难待 家不和造穷叻,户不和怂哩

意谓内部团结很重要

酒肉朋友,米面夫妻

瞌睡短不下眼里过

绕不过去的环节 瞌睡给哩个枕头

正中下怀,求之不得

两碗豆腐,豆腐两碗

比喻形式虽然变了实质没变。 狼虎两相怕

比喻争斗的双方心里都害怕 黑老娃笑猪黑 比喻没有资格嘲笑他人

老鼠撵到猫屁股上闻哩 比喻不自量力主动去招惹强悍的人物。 聋子肯听怪话

指聋子容易把话听错。

驴乏口览怨臭棍

比喻自己造成失败却归咎于他人 驴粪蛋儿面面光

喻人表里不一

驴下骡子两张皮

比喻两件事情互不相干

羊下羔旦得狗屄疼哩

比喻与事情无关的人出来干涉他人。

锣鼓场哩没好戏 比喻人多事杂的地方易惹祸端 买饭的还怕大肚汉

卖不了的干草垛一捆 比喻怔怔的站着不知所措 卖石灰的着不得卖白面的

比喻同行之间互相排斥 忙婆姨寻不下好汉

犹心急吃不得热豆腐

猫儿不上树狗追着叻

比喻事出无奈

没个贴面的厨子 喻求人办事不能让人家受损失。 没毛风匣两头儿扇

煽风点火

没烧香的,尽扰庙的

比喻干实事的人少

门里出身,自会三分

意谓人因受家庭影响而具有某种能力 门神老哩不捉鬼

比喻人老无用

麻绳捡细处断哩 比喻薄弱环节容易出问题 捏定鼻子救气叻

形容气息奄奄,难以挽救

牛脑不烂,多得两块石炭 比喻再难办得事情费点力气总能办得成。 欺老不欺小

比喻眼光要看远 骑上驴寻驴

穷汉脖子没犟劲

形容没有骨气,逼迫无奈 穷汉肯说来年话 意谓穷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穷鬼杀饿鬼

球毛上捋的吃虮子

形容极其吝啬

人活眉脸树活皮,老麻子活个圪嘴嘴

人活得要有廉耻之心 烧麻子燎黑豆 比喻不好说话的人

三年等的个润腊月

意谓迟早要找机会报复对方

三岁带的老来相 谓从小就能看出一个人将来有没有发展

十叫九不应 形容人耳聋

十里路上没真言

意谓传言不可信 双手画不成个八字

一字不识

神像打烂还重做哩 比喻敢于冒犯了不起的人物。 水瓮哩跑不了鳖

犹瓮中之鳖

三岁看得老来相 从小时候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将来的发展情况,常用来表示否定某孩子的表现。

随上龙王吃贺雨牲

比喻跟着他人沾光

无人管,狗舔碗。比喻领导不负责任,局面混乱。 无事人说的胆大话

站着说话要不疼

瞎驴碰草地

讥笑他人靠运气取得成功

瞎猫逮住个死老鼠

比喻没本事的人偶然有所收获。 小胳膊捩不过大腿

晓得尿床不铺毡

比喻没有预测能力

心硬养小子

意谓做事情要有决断力

雪地里埋不定死人

犹纸里包不住火 寻吃的跟上个要饭的

比喻比喻彼此一样

寻吃赶不上碗热饭

形容做事行为缓慢落后于人 寻吃的不嫌散面饭

表示不嫌弃别人的周济。 一搐鼻子二瞪眼

形容使脸色给人看

一个槽头拴不定两头叫驴

比喻彼此不能相容,在一起就会相斗 一个老鼠害哩一锅汤 比喻一个人坏了大家的事 一碌碡支不出一个响屁

比喻性子慢,行动迟缓 一锥子扎不出黑血

比喻脸皮厚 艺多不拿人

手艺多了不会精湛

油尽捻子干

比喻可供利用的资源已经耗尽 游门子数板担

无聊瞎逛

给你个筛儿尿不满

吃不了兜着走 拄棍儿拄个长的,攀伴儿攀个强的

自夸自没人爱,柴花没人戴 跟好人出好人,跟上巫婆会跳神 挨头子受指责不见好日子

烂搌布不怕油瓮瓮 比喻穷人不怕富人

三天不吃饭,装个卖米汉 犹言打肿脸充胖子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嘴是个粉粉的,留下是说人的 意为每个人生来就会批评别人的长短 说人不如人,扳专勾子看个人(自己) 学好向善挨刀子,杀人放火吃包子 八斗的命上不了一石(dan) 门圪嶗里立五尺着哩

吃不穷穿不穷,打划不到一世穷

言做事重在有好的计划。 拾银子不在起得早 意为好运气不是能够追求到的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不同的人性格不同 苦不枉受,地不瞒人 言吃苦耐劳才能有好收获 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 一文价钱一文货

忙婆姨嫁不下好汉 比喻做事不能心急 熟死的搅团生着哩,精死的婆姨憨着哩 打到的婆姨和hu到的面

寻吃要跑哩,赌博要毛哩(毛即耍赖) 寻吃的也有用哩

该死的娃娃球朝天 比喻无可挽回的事情不必强求 小娃娃厮打,为骑个马马 意为事出有因 求毛上捋得吃虮子哩

形容人特别吝啬 想吃油糕怕油嘴 言人做事顾虑太多

死命不好,一寻一个盖佬 嘲讽人不从自己身上找毛病,一味怪罪他人。 鼻子比脸还大 意为次要事情的成本比主要事情都大了 儿子比老子大 意为利息比本金多

人有种种,地有垄垄(liong) 形容父子相像 人怂了狗也欺负哩 鬼怕的恶人

听风就是雨 犹言捕风捉影

赤du字死在前炕上 比喻败局无可挽回

蚂蚁挠nao扛个利刃刀 比喻小人物威胁大人物

老牛吃了个嫩草草 比喻老男人娶了个小媳妇 穷汉说话驴放屁 意为穷人的话没人相信

穷人肯说来年的话 意为穷人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将来 砍了黄蒿出圪针 比喻儿子的能耐远胜过无能老子 蚂蚁撑死是个细腰腰,骚秃子变死是个粪爬牛 人危急必反,狗急跳墙 兔危急了咬手了

活人眼里擩拳头 比喻明目张胆干坏事

死人活心肝 比喻表面平庸的人干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来。(贬义) 眼合着哩,心活着哩 形容人表面平静,心里活泛。 看去那死蔫,吃的那纸烟

宁欺三辈老,不欺三辈小 犹言后生可畏 小娃娃口里讨实虚

说下钉子就是铁 比喻说话算数 好客不中留,走了利索索 有钱难买老来瘦

哈巴打扮死也是个狗样子 嘲笑模样丑的人怎么也打扮不漂亮。 吃饭要尝,说话要想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猪槽里没食直把狗急死 嘲笑人过于关心他人的事情 吹手炮手,两离两手

黑夜睡下尽眼眼,白日起来光片片

羊下羔旦得狗屄疼了哩 指责无关的人不该干涉事情 没牛了,使驴哩 比喻再无奈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 吃饱不想家

马下不得驴驹子 比喻子女长相随父母 二斗麻子出得一灯油 比喻得不偿失

婊子的屁股大过进士的脸

官断十条路,九条人不知

意为官方处理事情不合情理,往往让人感到意外。 话是个丑的,理是个端的

犟球日死个蚂蚱蚱

比喻人非常执拗

车到山前必有路

比喻事到临头一点能有办法 贼走了关门哩

讽刺没有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驴渴了奔井来呀

比喻他人必定会主动前来相求 口里噙个羊卵卵

上一篇:离婚救济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快乐养蚕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