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学设计范文

2023-09-16

可能性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游戏激趣,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今天这几只小螃蟹要进行一场跑步比赛,它们都雄心勃勃,想取得胜利,不信你听!(课件)你们说说谁能得第一?(个别发言)要是再来一场比赛呢?是呀,在不同场次的比赛中,每一只螃蟹都有可能取胜,这就是可能性。(板书:可能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动手动脑来体会可能性。

二、活动体验,自主探究

(一)师生共同体验“一定”,“不可能”

1、我们先来做个摸球的游戏:(出示一个口盒都是粉色球)师:我这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装着一些彩球,都有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谁来摸一个给大家看看?(指名到前面)(1)你们猜猜他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2)你说说你有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摇一摇,不能偷看)(3)我也想猜猜,你摸出的一定是粉色的。(生拿球)给我点鼓励(4)谁还想摸?你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5)我猜一定还是粉色的。(6)谁还想来试试?(7)你知道这个盒里的小秘密了吗?(指名)想不想验证一下(一个一个拿)小结:正像你们所说的,这个盒子里都是粉色的球,任意摸一个,摸出的一定是粉色球。(板书:一定)

2、师:在这个都是粉球的盒子里,有可能摸出你们刚才所说的黄色„„的球吗?为什么?小结:是呀,正因为这个盒子里没有黄色„„的球,任意摸一个就不可能是黄色的。(板书:不可能)

(二)小组合作,体验“可能”师:在我们摸球的同时,有几个小朋友也在摸球,看看他们是怎么摸的?(录象)师:看明白了吗?做这个游戏时应该注意什么?不能偷看(一会儿在做游戏时,大家都来做监督员,互相监督,不能偷看。)结果怎么办?组长要做好记录。摸到红球就在红球那做个标记„„你们都等不急了吧,在组长的位子里也有这样的一个盒子,请静静的快把它拿出来,在组长的带领下按顺序摸球,请把结果填在表一中,初中数学教案《《可能性》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小组活动)师:我们统计一下,你们组摸到粉球几次,黄球几次(按组说)师:观察每组摸到粉球和黄球的次数,你发现了什么?全班同学一共摸到粉球几次,黄球几次,我们一起算一算。师:我们全班同学一共摸到粉球„„次,摸到黄球才„„次,你想到了什么?师:盒子里两种颜色的球到底有几个,你想知道吗?请组长把球拿出来,数一数。(3粉1黄)把球收到盒子里总结:刚才我们同学真了不起,盒子里粉色球的个数多,我们摸到粉色球的次数就多,所以就说,摸到粉球的可能性大(板书)相反:黄色球的个数少,摸到的次数就少,所以说,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小。(板书)师:请你想一想,盒子里有10个粉色的球,1个黄色的球,摸到粉球的次数会怎样,摸到粉球的可能性呢?如果有20个粉球黄球还是1个,这时怎么样?如果盒子了全是粉色的球,怎样呢?师:大胆的想像如果盒子里粉球黄球的个数同样多,那摸到粉球、黄球的次数会怎样?师:你们猜的对吗?我们来验证验证请组长在盒子里放上同样多的粉色、黄色的球,可以是2粉2黄,也可以是1粉1黄。多余的球怎么办?把摸球的结果记录在表2(小组活动)师:观察每组摸球的次数,哪个组摸到球的次数比较相近,看着结果,你想说些什么?一起算出全班摸球的次数,全班摸出粉球„„次,黄球„„次,你想说什么?是不是像刚才记录的那样相差的很多?总结:当粉球、黄球个数同样多时,我们摸到两种颜色球的次数非常相近,可能性也是相近的。

三、联系生活,学以治用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可能性的问题,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些事情是不能确定的。下面我们来做个小练习。

2、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你能说说吗?

3、这节课每名同学都能开动脑筋,学到了新知识,那谁最聪明,谁的反映最快呢?我想利用旗子做个小测试,谁愿意参加这个测试?请你快速快速的拿出旗子。小结:看来你们的反映的都很快,反映能力都很强。

四、总结全课这节课,我们通过摸球游戏研究了可能性的问题,其实生活中好多事物具有可能性,希望你们在学习上勤动脑勤思考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创设了“联系、发展的游戏情境”,使全体学生在好奇、有趣的情感体验中有序、有效地完成了试验探究、尝试应用的学习任务。课后将成败进行了反思:

1、我认为实践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往往会记忆深刻。因此,我在这节课中创设小螃蟹赛跑、神秘的盒子等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多种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摸球的实践活动中来,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也才会自然地被学生发现,解决。

2、课堂上时间分配比较合理,学生参与面广,游戏的广度深度符合学生的特点,整堂课气氛活跃,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虽然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数学的思维方法还是要渗透的。在计算全班共摸到两种颜色的球各几次时,渗透了怎样计算更简便。在第一次师生共同摸球时,就渗透了一些摸球的方法:摇一摇,不能偷看。为后面的小组实践打下了基础。

4、尊重相信每位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探索空间。当然在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在倾听学生发言时,还不够耐心,有时有抢话的现象。

2、板书可采用图文结合,贴近学生的理解水平,更具体形象地做到表达的有效性、条理性。充分让学生有意识地获取和读懂板书,形成合理的质疑。

3、课上有些问题的思考价值不高,如“我这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装着一些彩球,都有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没有依据的猜测,在提问时应少叫几个学生回答。有些问题没有什么思考的价值发,如:“拿出来的球怎么办?”

4、应该增强个别环节的实效性。第二次合作摸球,应该在第一次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的思考,讨论,甚至在摸球的次数上也可增加,从而使学生在合作探索中更深刻的体验到当两种球的数量同样多时,摸到两种球的可能性是相近的。这样能使知识自然的有所升华。

可能性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可能性》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本单元的学习是前几个年级学习内容的发展。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基于以上目标,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我对本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收获如下:

教学设计合理流畅,在与孩子们亲切的交流中,知识成螺旋上升的态势,尤其难点的处理层层深入,学生一点也感受不到内容的抽象,而且学的是兴致勃勃。学生方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整堂课从课前的交流复习到难点的讨论及练习的抢答,再到游戏的参与及最后开放题目的回答,时时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不足:正如以上片断,在讨论三分之二这个难点的突破上应再明确些,学生想不到把球编号,老师此刻应发挥其主导作用,指明“我们可以把球编上号码

1、

可能性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摘 要] 根据ERG理论,即生存、关系和发展理论,从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需求出发,探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激励政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激励策略的建议,旨在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工作效率,改善高校教学管理秩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进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ERG理论;激励策略;教师发展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重地,肩负着培养国家栋梁的使命,而高校各项工作顺利、高效运行离不开教学与管理有效配合、相辅相成。《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简称《方案》),将“教学管理队伍”定义为,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专职管理人员、院(系、部)主任、教学秘书和教务员等[1]。作为占高校近1/3教职工数的教学管理人员,他们的工作对于保障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高效与高质是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方案》把“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和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的观测点[2],因此,教学管理人员的发展,也应该被高等学校所重视。

目前,高校提高新聘管理人员学历及能力门槛,规范管理人员招聘流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注入了新思路、打开了新局面,但教学管理人员工作倦怠、成长及晋升被动、职业生涯缺乏规划等问题仍然普遍[3]。根据ERG理论的基本内涵,探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科学、有效的激励策略,以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工作效率,改善高校教学管理秩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一 ERG理论概要

ERG理论是西方激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美国耶鲁大学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教授提出。ERG理论指出人们的三个核心需要[4],“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 (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因而这一理论被称为ERG理论。生存需要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质需要,是基于满足个体衣、食、住、行、工作环境等的一种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指个体对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对信任、归属感、友爱的需要;成长发展需要指个体在工作中付出得到肯定,能力得到发挥,成果获得认可以及个人成长所带来的认同感和成就感。

ERG理论是对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修订和完善[5]。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由低至高的需要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且只有当较低级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之后高一级的需要才会得到满足。而ERG理论认为人们的三个核心需要具有可逆性,即个体的较高层次的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时较低层次的需要可能会放大。这也是ERG理论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重要区别。

二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激励政策现状分析

1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缺乏认同感及成就感

目前,教学管理人员在高校全体教职工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虽然不低,但当下高校依然是以教师及学生为主体,对教学管理人员,尤其是二级学院或基层单位的教学管理人员重视不足。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在不少教师、学生的眼里依然被定位为“低技术含量”“重复性”的事务性工作。教学管理人员寻求尊重、寻求认同的精神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目前,高校新聘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以硕士为主,部分高水平大学开始聘用博士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现有的教学管理人员激励政策会造成“高配置低成就感”的矛盾,会让教学管理人员很容易出现工作迷茫和工作倦怠。

2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规划缺乏关注

目前高校对专业教师的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相当重视,并明确规定了教师职称晋升的建议年限,这一方面给专业教师的工作施加了压力,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在给专业教师较为明确的职业晋升和职业发展建议。

相比较而言,相当一部分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规划不明确,这一方面有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的原因,高校对教学管理人员职业规划缺乏关注也是重要的因素。在很多情况下,“辅助性”“服务性”依然是教学管理人员身上最显著的标签,现有的激励政策无法满足教学管理人员职业晋升与职业发展的需求。

3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考核制度梯度不够、精细化不足

目前,针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考核主要通过填写年度“德”“能”“勤”“绩”考核表并配合述职的方式进行。对于工作内容相对零散、繁琐的教学管理人员来说,这种考核制度,无法全面体现其在问题处理能力、管理工作创新、工作量核定、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成绩。此外,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考核一般设定各等级比例,优秀和不合格的人数比较少,考核结果为“合格”的人数最多,即每年基本都维持“两头极尖,中间队伍庞大”的状态。这种结果也体现出当前的教学管理人员考核制度区分度及方向性欠缺,考核结果梯度性不明显,会进一步加深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倦怠。

4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薪酬福利及奖惩制度区分度不足

正如上文所述,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考核梯度不明显、区分度不高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行政管理人员薪酬福利无明显区分度,加上行政管理人员申报项目、参与评奖的机会也较少,這就很容易在薪酬奖惩方面使行政管理人员出现甘于中间最庞大队伍一员的想法,而不是积极进取、创新争先。

总的来说,在现有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政策下,结合ERG理论会发现:在生存需求方面,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薪酬和奖惩诉求无法充分得到满足,从相互关系角度来看,认可度和成就感不足;从成长发展角度,职业规划缺乏关注,晋升成长被动。

三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激励策略建议

1 提高对教学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促进教学管理人员工作主动性

为消除教学管理人员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工作倦怠,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对目标和发展的渴望,高校应提高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在专业教师及学生中间普及教学与管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理念,宣传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有利于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事实,进而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他人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

此外,在高校各级领导与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之间开展平等对话,在管理工作当中,倾听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心声及建议,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工作自主权及能动性,对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成果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满足教学管理人员寻求认同感、成就感的相互关系需求。例如,中国矿业大学教务部采用QQ群和微信公众号等形式,促进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及时获取基层反馈,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团队也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要性,教学管理人员及时处理排课、考试、成绩、实践教学、工作量核算和教学研究经费管理等工作,保障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对教学管理人员表现出了充足的敬意。同时,教学管理人员也能够树立“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的理念,做好日常的管理、交流和解释等工作,使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由于当前国内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等教育形式,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类型更加繁多,需要处理的任务量也逐步庞大。因此,高校教师要充分理解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的繁琐性和重要性,与学校教务部门和学院教学科积极配合,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形成全校的协同发展。

2 建立教学管理人员常态化培训机制

目前,为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各高校不定期开展针对管理人员的课程或培训,但培训的频率及辐射范围远远不够,在部分高校甚至可以说教学管理人员的常态化培训机制缺失。教学管理人员长时间处于处理事务性工作当中,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局限于工作中的自我锻炼、自我总结,职业眼界和工作格局受到一定限制。

建议针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培训内容不仅包括业务内容,还应包括职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培训、管理水平培训、国内外高校教学管理交流,以及其他教学管理人员诉求的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应该广泛地辐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让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快速成长、主动成长,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学管理人员对成长发展的需要。例如,中国矿业大学教务部经常选派骨干教学管理人员,赴杭州等城市参加某网络化教学管理软件系统的培训班;同时,学校定期派出教学管理人员到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合作高校,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的交流和学习,有助于借鉴国外教学管理的先进经验,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国际视野和管理素质。

3 明确教学管理人员晋升机制,拓展教学管理人员发展渠道

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 Vroom)提出调动个体积极性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该理论以公式:激动力量 = 期望值×效价为核心,指出目标对于个人激励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个人对目标价值大小的估计及目标实现可能性大小的估计[6]。即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目标的价值越大,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

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当中,应给教学管理人员足够的晋升道路及晋升空间,即明确的目标以及多维的发展渠道,同时目标价值设立梯度,以此很大程度地調动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教学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我,努力成长,让教学管理人员的成长发展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中国矿业大学设置六级职员制度,对工作时间长、业务能力强的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考核,使他们具有能够晋升为六级职员的可能性。同时,学校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申报,按照江苏省教育厅标准,允许教学管理人员积极申报副研究员和研究员等职称,提高了管理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和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此外,现在逐步考虑兑现教学管理人员职称的校内聘任的可行性、策略和相关制度。

4 建立科学严谨的薪酬制度、考评及奖惩制度

针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薪酬及考评、奖惩制度应在现有基础上再提升区分度、建立明显梯度,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对晋升的渴望和积极性。此外,教学管理人员考评及奖惩制度应进一步细化,除年度“德”“能”“勤”“绩”述职外,还应根据不同的岗位特征,进行多阶段、多维度的综合考察。同时,对创新能力强、业务水平突出的教学管理人员,应提供更多的项目申报、基金支持,让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在薪酬、项目、考评及奖励方面能得到充分的肯定,以满足教学管理人员的生存及成长发展需要。

普通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具有难以量化的特征,中国矿业大学尝试了采用年度先进评选、优秀管理干部评选和优秀共产党员评选等形式,选拔出工作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并进行表彰。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申报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和校级教学改革等项目,从经费、时间和硬件等角度为负责人完成好项目提供条件;允许教学管理人员参与申报校级教学成果奖,来激发他们努力工作、创新工作的积极性,积极促进教学管理人员的发展。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作为高校教职工队伍中的重要群体,其业务水平、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直接关系高校教学目标及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充分调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意义重大。ERG理论提供了通过满足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发展的需要来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人员才能的理论依据,促进建立科学完善的高校教学管理积极政策。

参考文献

[1]柳亮.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 2010(2): 11-12.

[2]李东.浅析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6, 20(5): 103-106.

[3]王丽.论高等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J].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6(6): 65-66.

[4]司丽静, 杜凤鸣. 动机理论的运用与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探讨[J]. 高教高职研究, 2009(6): 164-165.

[5]张燕. ERG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J]. 现代经济信息, 2012(9): 70-71.

[6]吴铁坚.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构建探究—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视审[J]. 宜春学院学报, 2011, (10): 156-157.

可能性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公有制

市场经济

理论突破

制度创新

结合可能性

企业改制

正文: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在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过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由劳动者在全社会或社会的部分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其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不仅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1】

二、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在过去,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而今,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我国的领导者通过一系列科学理论的实践和检验,在经济发展的要求之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寻找到一条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经济道路,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根据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建设。政治制度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济制度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

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

(一)、性质与形式的关系:

市场经济是公有制采取的经济形式,公有制是市场经济依存的经济制度。

(二)、理论突破与制度创新

二十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出版的经济学著作、辞典和教科书,普遍把市场经济定义为:以私有制为基础,通过自发的市场机制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经济制度。不仅如此,在西方经济学界,曾经长期流行的一种观点也是把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词,认为市场经济是一个制度属性的概念。“自由市场经济,严格的讲,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它是由自由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所独立决定的,尽管在所有国家中市场自由存在一些限制条件,通常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语”。【3】《现代经济学辞典》对市场经济的解释是,“一种经济制度,在这种经济制度下,有关资源配置和生产的决策是以价格为基础的,而价格则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工人和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自愿交换产生的。这种经济的决策是分散的决策,而不是由中央计划当局决定。”

1992年10月, 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基本思想,在党的十四大上系统提出了社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理论认为,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这一命题的确立是建立在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基本认识的理论创新基础之上的。长期以来,在理论认识上一直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是与不同的社会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来看, 任何社会都要解决好对资源进行高效率配置的问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计划和市场是对资源进行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 它们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因而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其实质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不涉及到社会经济性质的改变。这就明确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本的前提。

第二, 市场经济在总体上比计划经济更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 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但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这一方式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显著的优势,因而也就具有更高的效率。从总体上说,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比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具有更高的效率。所以,必须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第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作为资源

配置的一种方式是不具有制度属性的,但是, 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但并不等于搞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走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

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可能性分析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特点是市场经济存在的直接原因

市场经济是商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也是市场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对于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存在条件和基础,这一点毋庸置疑;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条件,这一点意见也是一致的。问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不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尽管公有制集中表现了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但在这种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还存在着利益上的差别,其中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内部、集体所有制企业内部以及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利益差别。所以,要实现这种经济利益联系,必须是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来体现既是一致又有差别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二)、公有制是商品这一天然平等派的最好的客观基础

马克思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力商品买卖中存在着形式上平等而实际上的不平等,所以,尽管资本主义把商品经济推向最高峰,但尚未完全体现商品这个“天生平等派”的全部内容和特点。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不再是受剥削的对象时,才能真正体现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等价交换,才完全实现了商品这个“天生平等派”的要求。另外,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商品自由贸易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场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但生产社会化,而且生产资料的占有也是社会化的,这就打破了私有制条件下由于私人利害关系相互隔绝和相互封锁的经济界限,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更加自由和广泛地进行商品贸易活动,使市场经济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价值规律的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件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必须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只有这样,国民经济才能协调发展,达到生产和需要相协调,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不可能服从整个国民经济的统一计划,这就必然导致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生产资料、劳动产品的巨大浪费。当这种生产和消费比例关系严重失调时,价值规律就会强制性地使之达到一定的比例平衡,这不仅不是价值规律的破坏作用,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它说明生产和消费失调的根基不在价值规律本身,恰恰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可以有条件也更有效地通过宏观调控,使经济活动自觉服从价值规律的要求,为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条件。

(四)、由公有制决定的按劳分配原则同市场经济的原则也是一致的

市场经济通行的原则是等价交换。所谓按劳分配,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劳动者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而他只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存中获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显然,这里通行的就是调节商品交换(就它是等价的交换而言)的同一原则。”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符合市场条件下的等价交换原则。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分配不公,违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原则,因为这不仅无偿占有其他劳动者的劳动,而且侵犯了国家和集体的经济利益。又如,在经济领域存在的腐败现象,也不是市场经济本身所带来的,因为它破坏了按劳分配原则,同时也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其实质是无偿侵占别人劳动的剥削行为。以上只是浅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可能性,至于如何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五大有关经济改革方面的论述给全国人民提出了一个很大的课题,还需要通过今后的几年甚至更长的实践作出回答。【5】

(五)、市场经济的运行反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性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反映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通过市场联系建立起来的商品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关系都反映着资本家的利益要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反映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6】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企业还可以自愿从事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展开平等竞争,形成多元的经济主体,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2、在分配制度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兼顾效率与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从而使按劳分配在收入分配中占主体地位。

3、在宏观调控上,兼顾群众的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这样的特点,才会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才能够协调高效运转。

(六)、经济体制改革不得不利用市场经济关系,并把市场引入社会经济生活领域

1、社会主义实践中市场作用的加强,表明市场不是制度因素

2、社会主义国家不得不抛弃高度集中的、排斥市场和市场机制作用的计划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七)、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求公有制有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也为二者结合提供了基础。

(八)客观必然性

1、计划经济已不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2、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经济从粗放型阶段向集约型阶段过渡,集中地计划经济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1)社会的主要任务从阶级斗争转到了经济建设,个人利益代替政治热情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经济反战才能够外延式为主转变为内含式为主,技术的创新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3、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客观基础

(1)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基础上。由于时代的变迁,历史条件的变化,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公有制的程度低,其内部存在利益差别全社会还不能完全直接统一地安排生产和分配,这就必须通过商品经济形式及其市场机制实现社会生产活动的联系。因此,商品经济形式就不能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中消亡。

(2)社会主义的这种商品经济与前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小商品经济不同,它不是以个体劳动为基础。作为自然经济形态补充的经济形式,而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作为资源配置基本形式的发达的商品经济。

五、二者结合的路径分析

(一)思想更新

建国初期,我国一度采用计划经济体制,在其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发展之时,中共领导人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我国经济体制的一次突破性的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计划经济的根本变革,它不再是计划经济,而是市场经济,有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1.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平等性

2.市场对资源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

3.间接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经济形态。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7】

邓小平的这些经济理论,从根本意义上说明了市场经济与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存在兼容性,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极大推动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我党制定改革方向和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

(二)企业改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经济体制。要想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就应该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对传统的公有制形式进行改革,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市场经济进行制度性改造,使它符合公有制的本质要求。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顺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企业的基本制度,没有企业管理和市场经营方面的有效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不起来的,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也是难以实现的。

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制度创新思路的根本途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资源最佳配置的需要,是适应政府转变职能、是解决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有效机制,是解决企业社会负担过重问题的有效方式。

对原有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是原有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此外,内资公司改制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改为内资企业是比较特殊的形式。

1999年8月12日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大连主持召开东北和华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讲话,提出: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加强党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工作的领导。必须不失时机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保持和促进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的必然要求;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大力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切实解决国有企业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8】

结语:从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实行至今的成果可以看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在合理科学的框架之中,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资料所有权和商品生产有着必然的联系,市场经济是商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运行方式。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还存在着复杂的经济利益差别,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完全直接统一安排生产和分配,而必须通过商品经济形式实现社会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这些特点的存在决定了现实的公有制中存在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也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之下,市场经济必定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适应了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它不仅包含了市场的一般共性,也包含了社会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有效地宏观调控之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互兼容的前提之下,使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能够稳定有效地提高。

参考文献

可能性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对于住房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了城市,对于城市住房的需求也更多。在此背景下,室内装修设计也映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越来越追求室内设计中功能性和装饰性的统一,探讨室内装修设计性与功能性之间的关系,使两者达到和谐统一的风格,是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装饰设计;功能性;装饰性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进行室内装修设计时不仅追求空间的应用性和功能性,也越来越追求设计的装饰性,也就是对于室内风格和美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对于室内设计人员来说,如何实现功能应用和美感的统一、满足业主的居住需求,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室内装饰中的功能性分析

1.1 主观上功能性是为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而存在的

在最基本的室内装修设计中,人们首先追求的就是设计的功能性,也就是说室内格局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功能性,才能为后期的装饰性、美感性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人们对于室内空间的应用方式即人们想要什么格局的室内空间是决定室内功能和装饰的关键因素。当前的室内装修和设计水平已经可以满足人们对于室内装修的基本需求,并且辅助人们进行装饰方面的实际,通过后期的室内装饰,使得房间内各个功能区的划分更加规范统一,进而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1.2 客观上功能性是为满足实际的空间条件而存在的

室内装修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符合人们的需求,满足人们对于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追求,因此室内设计的出发点就是要以人为本,在保证人们合理居住和工作的基础上对空间格局进行功能性划分。当建筑设计的外部框架完成之后,就需要按照人们的需求进行内部设计,但是内部的装修设计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主要考虑到的实际情况就是气候因素、地形因素以及人们的个人居住习惯。如不同国家在进行室内功能区的划分上有着不同的特征,对于一个国家来来说,不同的区域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这些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合理的划分。只有结合人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可以将室内设计的功能发挥到最优质的水平,实现功能性和装饰性的结合。

2、室内装饰中的装饰性分析

在室內装修设计满足了最基本的功能性和使用性的需求之后,人们就会选择使其满足精神性的需求,也就是对室内装饰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满足人们居住的装饰性更是成为了室内设计的新趋势。由我国古代一直到今天,室内设计的装饰性也逐渐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实现了由附属品到必须品的过渡。室内装饰不仅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是人们文化的一种呈现方式,通过室内功能区域与装饰的结合,可以促进设计的妥帖和完善。

3、分析室内装修设计活动装饰性和功能性的关系

3.1 让装饰服务于功能,把功能性作为主体

前面说过,功能性是室内装修设计的基本需求,在满足这一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优质的搭配就是实现功能性和装饰性的结合。在这两部分中,功能性是最基本的,也是设计的主体,整个设计的最主要目的是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应用需求,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合理的装饰,使室内呈现出更多的美感。当功能性和装饰性达到科学与完美的结合,不仅可以凸显出室内装修设计的水平,也可以对后期的应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室内装饰来说,相对具有柔软性,它是根据人们的合理喜好与要求来进行的,按照人们的要求,选择一定的装饰风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风格要统一,也要与整体的室内功能相搭配,避免不必要的功能浪费和装饰繁琐。

3.2 保证功能性的同时凸出装饰个性化

在早期,室内设计的装饰呈现出了统一性的风格,也就是在装饰中有着批量统一的方法,装修风格不能凸显个性,因此这一方法逐渐不适用于当前的要求。当前,人们对于室内设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更希望通过室内设计呈现出个人的喜好与志趣,因此室内设计也越来越成为了展现个人个性的良好平台,它是居住者美感的表达。同时,室内装饰将现代的装饰技术与人们的审美向结合,是个性化生活环境的更高体现。因此,不论建筑设计的整体外观如何,人们在进行室内装饰时需要与居住者的喜好向结合,使其更能呈现居住者的爱好,充分体现装饰的个性化。

3.3 需要以人为本

室内设计方案不仅要凸显个性,更是要以人为本,在满足人们喜好的基础上使其符合人的居住需求和舒适感受,这是室内设计功能性和装饰性都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如果在设计之后的装饰风格满足人们的个性呈现,但是却不符合人们的应用性,使人们在体验的过程中感觉不到舒适性,那么这样的设计也是失败的。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要逐渐消除不符合人们生活习惯的功能和装饰,将功能区的划分更合理,避免出现混淆和冗杂。就当前的建筑设计来说,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建设过程中就已经完成了部分的功能建设,从根本上进行了室内设计的布局和把控,为每一个设计步骤做好的进行的基调,使得最终人们在居住中可以呈现出舒适性和文化性。

3.4 景观与设计的融合

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人们除了对设计的风格和装饰有着一定的要求,对于景观设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景观设计在应用中主要是对一些零碎空间的充分利用,使得室内的环境以及风格有进一步的提升。因此,保证景观设计与室内环境的融合也忽视室内装饰需要考虑到的重要一点。为了进一步凸显室内装饰的艺术气息,需要结合室内空间格局以及人们的喜好特点,合理选择景观,实现对室内空间的点缀,进而丰富空间的布局和艺术气息,提升室内设计整体艺术水平。

结语:

总而言之,实现室内装修设计中功能性和装饰性的融合是当前室内装修设计的新的发展趋势,设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首先要满足人们的功能性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装饰,使室内环境呈现更多的美感。

参考文献:

[1]王海波.浅析艺术设计专业中室内装饰设计功能性与装饰性的关系[J].建材与装饰,2019(34):123-124.

[2]桑桢.室内装饰设计中功能性与装饰性的关系探究[J].居舍,2019(07):27.

[3]张紫涵.室内装饰设计中功能性与装饰性的关系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8(15):77.

可能性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通过走访残障机构和残疾人网站深入了解残障人士, 发现大多数残障者穿着的都是普通成衣, 普通成衣的设计是以常人的三维尺寸为标准, 以满足正常人的审美需求和功能需求为目的设计的。而肢体残障者因为心理以及生理上存在缺陷和常人尺寸标准存在较大差距, 它们日常使用的辅助工具也会对于普通服装造成变形等问题从而影响服装的整体美观性。由于肢体残障者身形不够完美, 因此对服装的审美功能有着更高的要求。普通成衣无法满足肢体残障者借助服装达到掩饰残障的目的, 因此肢体残障者在现有着装方面遇到的种种问题急需要得到改善和解决。经过我们研究发现国外在该残障者方面已经出现了具体的设计, 而国内还是基础的理论研究, 具体成衣设计较少, 可见肢体残障者服装问题并没有引起国内服装人士的关注。[1]

二、研究内容

我们将通过四种类型 (上肢残疾者服装、下肢残障独立乘坐轮椅者服装、下肢残障拄杖者服装、偏瘫者服装) 的残障类型进行具体的服装设计。肢残者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是由于生理上的缺陷遭到厌弃或歧视, 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综合肢体残障者心理特征分析, 充分了解肢体残障者对于服装的审美功能需求, 从服装色彩、图案、廓形、款式、面料的选择出发, 遵循审美功能设计原则, 设计出舒适性与时尚性兼顾的服装, 并将设计的视觉中心点吸引至着装者有魅力的特征上, 尽可能地转移人们对身体缺陷部位的关注, 使他们看起来与正常人无异。在不改变服装大造型的情况下从服装细微之处入手, 使我们设计的服装在同时保护他们的隐私, 还能达到提高残障者形象质量的目的, 从而降低他们的自卑感。

上肢残疾者服装:

通过我们调研发现上肢残疾者的动作特点具有:手的活动范围小、持续力差、难以承担各种精巧的动作等问题。

穿脱衣服的动作要求各方面的感知相互协调配合以及肌肉力量的辅助完成。由于上肢残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种协调能力, 独立穿衣能力受到影响。简单穿脱衣物的动作对于我们常人来说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对于上肢残障者却是一项既费时又难以完成的任务。肢残者本身因为生理缺陷就存在部分心理问题, 在面对一些简单日常的任务情况下都不能独立完成从而产生焦虑和产生挫败感。我们通过改变服装原有结构及闭合方式可增加上肢残障者穿脱衣物的便利性。将袖子做成可拆卸的, 将门襟原有的闭合方式改成了魔术贴, 便于单手操作。我们还考虑到了受伤的手臂袖子可能会悬空, 因此在衣服的侧面设计了可以固定袖子的绑带, 由于上肢不方面可以能不大方便提取东西因此我们设计了多用的口袋。

下肢残障独立乘坐轮椅者服装:

通过我们调研发现下肢残障独立乘坐轮椅者的动作特点具有:手的活动范围受到轮椅限制, 在使用卫生设备或做其他移位动作时需支持物以利于安全稳定。由于下肢残障独立乘坐轮椅者因长时间坐立, 手及腰部活动受到限制, 无法大幅度扭转, 脱衣时的便利性受到限制。根据这一特点设计出的上衣, 改变了其只可在门襟处打开的闭合方式, 在前袖片上增加了两条可完全打开的拉链。在脱衣时, 将拉链全部打开即可在无需转动腰部的情况下轻松脱下上衣, 这大大地增加了其穿脱的便利性。而裤子则是在侧缝处设置了从腰部到裤管的隐形拉链, 并降低了前档、增加了后档, 为坐立者增加了舒适性。将两侧的隐形拉链完全打开, 便可在不大幅度抬动腿部情况下脱下裤子, 也可以更加方便于下肢残障者更换假肢。穿着时, 也只需先将裤片放置在轮椅上, 坐下后将隐形拉链闭合即可。简单、易操作,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乘坐轮椅者穿脱便利性。

下肢残障拄杖者服装:

通过我们调研发现下肢残障拄杖者动作特点具有:行动缓慢、不适应常规运动节奏。拄双杖者只有坐姿时才能使用双手, 行走时幅度可达950mm。因使用腋杖等辅助工具容易造成对衣着的拉扯, 破坏了整洁、挺括的形象, 因此该类服装要具有良好的修饰性从而起到对肢残者的服装整体形象具有改善的作用。对于这一类型残障者所穿着的服装, 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点是服装和辅助工具的之间的关系怎样能够达到平衡协调。例如:服装是否能够减轻辅助工具带来的造型扭曲, 该服装是否方便与辅助工具的使用等问题。使用拄拐时服装变形问题不能完全消除, 但通过宽松的版型与裁剪设计改良可以提供一些帮助。这款裤子采用是可拆卸设计, 如果一只裤管拆卸后, 可将裤子的前后片拼合起来, 不会因一只裤腿悬空无法收起而造成不便, 为拄杖者行动增加了便利性。

偏瘫者服装:

通过我们调研发现偏瘫者动作特点具有:半侧身体功能不全, 兼有上下肢残疾的特点, 虽可拄杖独立行走或乘坐特种轮椅, 但动作总有方向性, 依靠“优势侧”。

从现有资料中了解到, 唐虹、沈晔[4]从服装开口形式、宽松量、紧固件等方面针对瘫痪人群和假肢人群进行服装穿脱便利性探讨, 为残疾人服装结构设计提出了设想。为了使穿脱服装更方便, 他们认为服装开口部位将根据残疾症状而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设计将瘫痪者的服装开口位置进行转移, 转移到服装的两侧, 便于服装的日常穿脱和整理。而服装尽可能要求宽松, 减少服装对肢残者身体的造成的压迫感, 使之更加舒适。服装闭合方式可采用尼龙搭扣、挂勾或拉链等伤害小且易操作的新型闭合方式。

三、研究结论

1) 残障人士在服装上的需求尚未被有效解决, 他们仍穿着与健全人相同的服装, 这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而且大部分肢体残障者还是拒绝暴露自身缺点的, 在残疾人走向社会的同时, 他们希望得到与健全人相同的待遇, 在服装上也尽量与常人无异。因此, 需在服装上做一些特殊处理, 达到功能性需求的同时兼顾美观。2) 大部分肢体残障者都在使用辅助工具, 因此要考虑到辅助工具对服装的特殊需求, 辅助工具与服装接触处也需要加厚、防过敏、防护等特别处理。

3) 由于肢体残障者受伤的程度和部位不同, 满足不同肢体残障者个人特殊需求服装的个性化研发需要, 成本较高导致此项目在进行过程中仍面临着发展缓慢的问题。我们项目组采用了不同肢残类型的分类设计, 从而达到批量化生产代替个体设计, 从而减低成本使更多的肢残人士能够穿上适合他们的衣物。

摘要:本文通过对肢残者生理、心理、审美等因素综合分析, 引出对肢体残障者服装研究与设计的课题。残疾者作为弱势群体, 虽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但是其服装需求一直没有得到针对性解决。随着这些年社会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 肢体残障者服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该论文针对国内成年肢体残障者着装需求进行设计研究, 以进一步推动和改善肢残群体整体着装形象为目标。

关键词:肢体残障者,功能需求,服装设计

参考文献

[1] 刘志泉.我国肢体残疾人概况[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 (08)

上一篇:科技局工作要点范文下一篇:开学第一课感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