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论文范文

2024-01-27

局部解剖学论文范文第1篇

1、横行穿过腮腺的结构是什么?

答:横行的有上颌动脉、上颌静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面神经及其分支。

2、纵行穿过腮腺的结构是什么?

答:纵行的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静脉和耳颞神经。

3、头部与颈部的境界是什么?

答:头部借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与颈部分界。

4、颅部与面部的境界是什么?

答:头部借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和乳突的连线,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

5、一般面部可划分为几个区?

答:面部可划分为眶区、鼻区、口区和面侧区。

6、面侧区的境界是什么?

答:面侧区为介于颧弓、鼻唇沟、下颌骨下缘与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之间的区域,又可分为颊区、腮腺咬肌区和面侧深区。

7、面神经的五个分支是什么?

答: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

8、参与构成“腮腺床”的结构式什么?

答: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和IX~XII对(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脑神经共同形成。

9、咬肌表面横过的血管和神经是什么?

答:(??)横面动脉、面横静脉、腮腺管、面神经的颊支和下颌缘支横过。

10、什么叫“面部危险三角”和“腮腺鞘”?

答:面部危险三角:将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详)这个区域是公认的危险区域当面部发生炎症,尤其在这三角区域内有感染时,易在面前静脉内形成血栓,影响正常静脉血回流,并呆逆流至眼上静脉,经眶上而通向颅内蝶鞍两侧的海绵窦,将面部炎症传播到颅内,产生海绵窦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的严重并发症。

腮腺鞘:为颈深筋膜浅层向上包裹腮腺形成的筋膜鞘,分浅、深两层,浅层致密与腮腺连接紧密。深层薄而不完整。两层在腮腺前缘融合,覆盖于咬肌表面,成为咬肌筋膜。

11、腮腺管的体表投影?

答:体表投影相当于自鼻翼与口角间的中点至耳屏间切迹连线的中1/3段。

12、腮腺鞘特点:(1)腮腺鞘与腮腺结合紧密,并发出许多纤维间隔将其分隔为许多小叶;(2)腮腺鞘的浅层致密,而深层薄弱且不完整,在茎突和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腮腺化脓时,易穿过深层,形成咽旁脓肿。

13、上颌动脉以翼外肌为标志分为三段:第一段又称为下颌段,其主要分支有下牙槽动脉和脑膜中动脉;第二段又称为翼肌段;第三段又称为翼腭窝段。 颅部:

1、颅顶分为几个区? 颅顶可分为额顶枕区和颞区。

2、颅顶浅筋膜内前组的血管和神经是什么? 前组距正中线约2cm处,有滑车上动、静脉和滑车上神经;距正中线约2.5cm处,有眶上动、静脉和眶上神经。

3、颅顶浅筋膜内后组的血管和神经是什么? 后组有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等。

4、颞区耳前组的血管和神经是什么? 耳前组有聂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

5、颞区而后组的血管和神经是什么? 耳后组有耳后动、静脉和枕小神经。

6、颞区软组织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是什么? 皮肤、颞浅筋膜、颞筋膜、颞肌和颅骨外膜。

7、什么叫“头皮”?

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筋膜及枕额肌紧密结合,不易分离,常被称为“头皮”。

8、简述额顶枕区的境界和层次结构。

境界:前界为眶上缘,后界为枕外隆凸及上项线,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 层次结构:覆盖于此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可分为5层,依次为: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

9、何为颅顶部的“危险区”?为什么危险? 即为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原因:(1)组织疏松,出血或感染,易广泛蔓延;(2)此间隙内有静脉网,借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和颅内的硬脑膜静脉窦相通。

10、蝶鞍区(垂体肿瘤生长可能压迫或侵及哪些结构)? 视交叉、视神经、蝶窦、海绵窦。

11、海绵窦

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

12、颞区的境界:位于颅顶的两侧,上界为颞上线,下界为颧弓上缘,前界为额骨和颧骨的结合部,后界为颞上线的后下段。

13、头皮撕脱伤多自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腱膜下间隙)处分离。

14、蝶鞍区的主要结构为垂体与垂体窝、海绵窦。

15、垂体窝的毗邻结构:前方为鞍结节,前外侧界为视神经管,后方为鞍背,垂体窝的两侧为海绵窦,顶为硬脑膜形成的鞍膈,鞍膈的前上方有视交叉和视神经,底隔一薄层与蝶窦相邻。

16、海绵窦的毗邻结构:上壁向内侧与鞍膈相移行,下壁借薄的骨壁与蝶窦相邻,外侧壁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内侧壁上部与垂体相邻,窦腔内有颈内动脉及其外侧的展神经通过。

颈部

1、简述颈部的境界与分区和三角。

境界:上界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上项线和枕外隆突的连线与头部分界;下界以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和肩峰至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与胸部及上肢分界。

分区:颈部分为固有颈部和项部。固有颈部分为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颈前区以舌骨为界分成舌骨上区和舌骨下区。

三角:舌骨上去含颏下三角和左右下颌下三角;舌骨下区含左右颈动脉三角和肌三角;肩胛舌骨肌将颈外侧区分为枕三角和锁骨上三角(大窝)。

2、三层颈筋膜的名字(由浅入深)。

颈筋膜:浅层(封套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深层(椎前筋膜)。

3、颈筋膜间隙包括胸骨上间隙、气管前间隙、咽后间隙、椎前间隙。

4、颈筋膜浅层包绕颈部两肌,即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包绕两腺,即下颌下腺和腮腺。

5、颈丛的皮支分别是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和锁骨上神经。

6、环状软骨:环状软骨弓两侧平对第6颈椎横突,是喉与气管及咽与食管的分界标志,也可作为计数气管环的标志。甲状腺触诊。

7、神经点概念: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浅出深筋膜,常为颈部手术阻滞麻醉的穿刺点。

8、颈部皮肤较薄,移动性大,皮纹呈横向分布,手术宜采用横切口。

9、颏下三角是由左右二腹肌前腹与舌骨体围城的三角区。

10、下颌下三角境界: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城,又称二腹肌三角。

11、颈动脉三角境界: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城。

12、肌三角境界:位于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

13、甲状腺形态:甲状腺被膜分为甲状腺假被膜(即甲状腺鞘)和甲状腺真被膜(即甲状腺纤维囊)。两者之间的间隙为囊鞘间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和甲状旁腺),甲状腺悬韧带。

14、甲状腺位置:甲状软骨中部至第6气管软骨。▲甲状腺峡位于第2-4气管软骨前方。

15、左喉返神经勾绕主动脉弓至其后方,右喉返神经勾绕右锁骨下动脉至其后方。

16、以形态学基础解释甲状腺肿大时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及Horner综合征。 甲状腺左右两侧叶的后内侧邻近喉与气管、咽与食管以及喉返神经;侧叶的后外侧与颈动脉鞘及颈交感干相邻。甲状腺肿大时,向后内侧压迫喉和气管,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向后外方压迫颈交感干时,出现Horner综合征。

17、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时应如何避免损伤相关神经?

(1)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应紧贴甲状腺上极进行,以免损伤喉上神经外支而影响发育;

(2)施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应远离甲状腺下端,以免损伤喉返神经而致声音嘶哑。

18、颈动脉鞘内有哪些重要结构?是如何排列的?该鞘浅面和深面各有何神经?

颈动脉鞘内有全长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鞘内上部有颈内动脉,下部为颈总动脉。在颈动脉鞘下部,颈内静脉位于前外侧,颈总动脉位于后内侧,在二者之间的后方有迷走神经。鞘的上部,颈内动脉居前内侧,颈内静脉在其后外方,迷走神经行于二者之间的后内方。

颈动脉鞘浅面有颈袢,鞘的深面有颈交感干。

19、颈袢是怎样组成的?甲状腺手术为避免伤此神经,应在何处切断舌骨下肌群?

颈袢是由颈袢上根(舌下神经降支)、颈袢下根(来就颈丛第

2、3颈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在颈动脉鞘表面合成颈袢。

甲状腺手术时,多平环状软骨切断舌骨下肌群,可避免损伤颈袢的肌支。 20、在枕三角区行淋巴结摘除时应注意勿伤哪条神经?该神经在此区有何走形特点?损伤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应该注意勿伤副神经,该神经在此区沿肩胛提肌表面下行,并有枕小神经勾绕。副神经损伤后出现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瘫痪,表现为斜颈和耸肩无力。

21、斜角肌间隙是怎样围城的?有哪些重要结构经过?

斜角肌间隙是由前、中斜角肌和第一肋围成的,通行锁骨下动脉和臂丛。

22、试述锁骨下动脉起始、分段、各段位置及其分支。

锁骨下动脉起始: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右侧在胸锁关节后方起自头臂干,于第1肋外侧缘续于腋动脉。

前斜角肌将其分为三段:①第1段:位于前斜角肌内侧,胸膜顶前方,左右侧前方都有迷走神经跨过,左侧还有胸导管或膈神经跨过。

分支有颈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分出甲状腺下动脉、肩胛上动脉及颈横动脉)、肋颈干(分出颈深动脉和最上肋间动脉);

②第2段:位于前斜角肌后方,上方紧邻臂丛各干,下方跨胸膜顶;

③第3段:位于前斜角肌外侧,第1肋上面,其前下方邻锁骨下静脉,外上方为臂丛。此段动脉有时发出颈横动脉或肩胛上动脉。

23、锁骨下静脉:临床上广泛应用锁骨下静脉插管技术,进行长期输液、心导管插管及中心静脉压测定。

24、椎动脉三角境界:内侧界为颈长肌,外侧界为前斜角肌,下界为锁骨下动脉第1段,尖为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

25、椎动脉三角的主要结构有胸膜顶、椎动、静脉、甲状颈干、甲状腺下动脉、颈交感干及颈胸(星状)神经节等。

26、颈部淋巴结分群:颈上淋巴结、颈前区的淋巴结、颈外侧区的淋巴结。

27、颈外侧下深淋巴结沿劲横血管排列称为锁骨上淋巴结。

28、位于左颈根部左侧斜角肌出的淋巴结称为Virchow淋巴结,即左斜角肌淋巴结。食管下部癌或胃癌转移时,常累及该淋巴结,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和锁骨上缘的交界处触到此处肿大的淋巴结。

局部解剖学论文范文第2篇

1 对象

从2007级本科随机抽取四个班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共105人, 对照组共103人, 两组学生均为普招生, 入学成绩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授课教师、授课内容相同。教师均为教学经验丰富的局部解剖学骨干教师, 每周集体备课一次, 做到方法统一[2]。试验组采用“三位一体”互动教学模式, 对照组采用传统式教学模式教学, 即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 师生互动少, 实验课多为教师示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2.1 课前互动

一直以来, 学生很少预习或不知道怎么预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改变重复习、轻预习的观念, 强调预习的重要性。要做到互动教学就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实施互动教学有重要的意义[3]。在教学中, 教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刚开始的几次课全部由教师讲解, 让学生熟悉该课程特色, 了解互动意义, 对授课方法、技巧进行言传身教。在课前有意识的向学生提出新课的知识点, 并根据课程知识与临床病例相联系,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 加强理论与临床之间的联系, 并让学生预习下次课的内容, 查阅资料, 准备在下次课作为主讲, 提高学生预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2.2 课堂互动

(1) 学生小组备课, 代表授课, 学生上台讲授时并不是简单地背书, 应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机融合, 结合挂图讲解, 要求条理清楚, 简明扼要, 随时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教师对学生进行评定, 指出优缺点, 促进提高, 必要时对讲授内容进行补充。 (2) 根据本堂课内容, 提出问题或相关的病例加以讨论, 课堂讨论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 有选择地适量地组织, 不能影响局部解剖学知识的学习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3) 解剖尸体时, 结合相关的外科手术术式, 让学生按照手术的入路、脏器的毗邻以及手术的注意事项进行操作, 教师指导并随时提问, 学生也可随时提出问题, 然后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答。

2.3 课后互动

布置好课后作业, 对课堂中学生讨论激烈的问题再多查资料, 与学生多沟通;要求学生做好新课的预习;搭建网络教学平台, 学生可以在课后就课堂知识的疑点和难点在网络上提出问题, 教师予以解答;在最后结课后, 局部解剖学废旧标本的改造和实验室开放中,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做到远程的互动。

2.4 评价方法

(1) 考试。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 统计理论、实验考分, 算出每生的总评成绩。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评成绩比较用t检验, 数据处理用SPSS 13.0软件。

(2) 标本制作情况。统计每次课标本制作需要寻找与分离到的结构, 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3) 学习态度评价。由任课教师统计课后学生提问题的人次数, 废旧标本的改造和实验室开放学生自愿参加人数。

注: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考试总评成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试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1) 。

标本制作需要寻找与分离到的结构:试验组95.82%, 对照组87.67%。

课后提问题人数试验组638人次, 对照组217人次。实验室开放学生到场率试验组68.3%, 对照组24.9%。

4 讨论

我校的局部解剖学课程实行的是小班授课, 它给互动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者[4], 而学生才是主体, 通过“三位一体”互动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向学生传授了知识, 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培养了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引导学生善于提出新问题, 正确地、独立地解决问题, 强化了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信息的交互影响和作用, 有效发挥了“双主”作用, 使教学充满生机[5],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当然互动教学的活动内容, 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 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创新、大胆探索和不断完善, 以推动教改工作与时俱进, 使整个教与学的活动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为培养更高素质的医学生打下良好基础。

摘要:传统教学方法有许多不足, 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 我们对大三学生试行“三位一体”互动式教学模式, 对局部解剖学教学方式的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局部解剖学,互动式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肖凤, 朱水华, 徐东明, 等.互动式教学法在医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尝试[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5, 12:29.

[2] 贺立山.问题教学法在成人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5, 22:184.

[3] 彭东, 王伟, 牛松青.互动教学法在解剖学实习课中的应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05, 26:179~181.

[4] 郑河源, 侯敏.开启互动式教学培养研究型教师[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5:71.

局部解剖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通过总结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相关经验,并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学习,提升系统解剖学的教学效果,再辅助以思想道德教育和选择适合自我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系统解剖学;教学效果;改革探讨

所谓系统解剖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其主要是研究人体各器官形态结构位置之间的关系,是人体解剖学的一门分支。系统解剖学占据人体解剖学(包括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和神经解剖学)的绝大部分,是关联其他几门基础学科及相关临床研究的重要课程。但是由于目前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扩招规模逐渐加大等一系列因素,导致高校对系统解剖学的学时不断缩短,不能达到学以致用,更因为系统解剖学是大一新生的重要课程,若不能使其足够地重视该课程,无法完成学习目标,达到相关考核标准,将对后期的人体解剖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根据自身在系统解剖学中的教学体会,提出目前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对应的改革措施,期望能对系统解剖学的教学有一定指导作用。

一、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易产生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知道系统解剖学的课程是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进行的,其面对的对象是刚进入高校的大一新生。他们刚经历高中的艰苦环境,期待大学的美好生活。对这些刚进入新环境的学生若开始就进行传统式教学,讲解教材中的主要内容,要求强行记忆其中的重难点,结果将是徒劳无功,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耗费多时,还无法掌握学习知识,致使学习效果降低,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排斥该课程的学习。同时,系统解剖学本身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内容本身较枯燥,多是一些比较生疏需要记忆的结构名称。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思考,系统解剖学中是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强制记忆,该课程的关键之处究竟在哪里。因此,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解剖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次,由于系统解剖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所以内容多,其中涵盖的医学名词占医学知识中的25%,其内容之间无一定的逻辑性,不易理解,也没有趣味性,不易使人产生兴趣。而且目前的高校制定的理论课程学习时间不断减少,而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却没有改变,故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该课时的讲解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求快速,而不求学生理解。这样就在教学过程中明显表现出了学时少和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另外,新生对系统解剖学的知识也十分陌生,部分专业词汇更是难理解和记忆,因此,在不破坏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取舍,是化解学时少与内容多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

最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好系统解剖学这门课程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解剖学正如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所说的,其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比如系统解剖学中介绍结构的空间位置毗邻关系就十分抽象,仅依靠在课程中的理论式的讲解,很难彻底理解,只有在结合实践过程中的观察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此外,高校配置的实验室设备不齐全,比如,实验室的通风条件差,在实验室教学时室内弥漫着福尔马林的气味,不仅致使学生在实验课中产生畏惧,还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一个设备完善的实验室,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际观察起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探讨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改革措施

1.双管齐下,提高系统解剖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针对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我们可以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部分高校对该模式已经有多年的使用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临床问题进行探讨,这样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程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系统解剖学内容庞大,要让新生明白仅仅依靠高中时期的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摒弃原来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另外,教师要在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下,精简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掌握教学重点和次点,教师要熟悉系统解剖学内容并对其进行分类,使学生能针对性地去学习。在课余时间内,学生也能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如此学习既抓住了重点,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对于系统解剖学的学习,在掌握教材重点内容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实习课的实物观察去巩固知识。

2.提高教学环境,提升实验室设备

我们高校尽量提高实验室的设备质量,尽可能地排走实验室内挥发的刺激性气味。当然,我们也需要通过改进实验方案来改善解剖实习课的学习环境。比如用保存液和冰柜冷冻保存来替换原有的固定液福尔马林,并尽可能地降低福尔马林的浓度,减少其刺激性气体的挥发。

此外,我们还应该监督实验的卫生管理工作,加强实验室的卫生打扫和整理,通过一系列手段来改善解剖实习课恶劣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我们针对系统解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探讨,通过精简,优化教学大纲规定中的教学内容,掌握课堂教学中的重点知识。通过采用实际和理论结合的方式,不断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趣味性,还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積极性,使得系统解剖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郑敏麟,林海鸣.系统解剖学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4(01):50-51.

[2]杨慧科,马晶,张雅芳.五年制本科系统解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1(02):122-123.

[3]孙国刚,汤力.根据医学专业课特点进行学习指导的教学研究:系统解剖学的评论性思维合作教学法实验研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0(03):158-165.

编辑 范昕欣

局部解剖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专业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是学生学好其他理论课的基础,历年来一直被教育部列为体育专业必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自明。运动解剖学作为体育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课,其内容繁多、概念较为抽象和理论性强,体育院系学生觉得其难学,老师觉得其难教,一直以来是高校体育院系理论课程教学的难点。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院系教学计划的调整,运动解剖学的教学学时大大减少,教材内容趋向于简化,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和知识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为了培养更多符合未来教育需要的新型体育教育人才,迫切需要在高校体育院系教学中对运动解剖学教学进行系统改革,以改变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技能训练不得力、学生能力甚差的状况。如何改变运动解剖学教学当前的困局,是值得所有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解剖学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对运动解剖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以促进运动解剖学在高校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运动解剖学    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1.精简教学内容

运动解剖学包含的内容广泛,以徐国栋和袁琼嘉老师主编的《运动解剖学》(第5版)为例,除开绪论部分,共有17章,涉及的内容从运动系统到内分泌系统,而学习的时间为一学年,包括实验在内,总学时不超过88学时,在如此短的学时安排下,如果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那么想必大部分教师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运动解剖学教学内容精简已势在必行。但如何精简?从哪些方面精简?是大部分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解剖学教师不得不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根据现有课程的时间安排,运动解剖学一般是在运动解剖学之后,所以,与人体解剖学或医学院校重点要学习部分的内容是主要精简对象,如神经系统部分内容中,有关神经系统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简介,而不深入学习,因为学生感觉到这部分知识太过于复杂和难记忆,且相关知识与运动实践的关联不是很大;心血管系统与淋巴系统中血液和淋巴有关生化知识可以先作简单介绍,因为在后续的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会详细讨论,在此可节省部分时间用于其他方面的重点教学;在人体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教学中,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肾的结构与功能等,也可简单介绍,这些部分的内容应以学生自学为主;对于现实生活中联系较少,而与医学关系稍密切的内容,也可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如内分泌器官等方面内容。除此之外,还应对部分章节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如神经系统分为五章,可将神经系统概述、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和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脑室及脑脊液循环整合为一章内容进行教学,并对不同类型神经系统和通路进行比较,这样不但能精简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总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根据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取舍合理,是有效、全面和系统进行运动解剖学教学的重要保证。

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要求,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且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只是获得知识,而是在于应用和创造。在运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现行的运动解剖学教材是在原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中的人体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综合为一门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尽管教材经过不断的修订,但现行教材中人体解剖学内容偏多,其中一些内容对体育院系的学生来说深奥难懂,且不够系统。而与运动密切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却显得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该课程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是摆在高校运动解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由于运动解剖学内容的抽象性和难懂性,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会使学习效果事倍功半。而如果教师采用中小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不照顾学生情绪,则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落千丈,更别说掌握知识了。因此,把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加强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所以,教师应在运动解剖学课堂教学中尝试“快乐教学”、“合作式教学”和“兴趣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强化运动解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相长。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如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中的普及是改进教学手段的重要标志。在运动解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生动的动画或视频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直观化解说,这样可以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容易,使运动解剖学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更突出。

3.改革实验教学

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按现有学时的安排,实验课占整个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多,其实践性也体现在理论和实验的不可分割上。尽管运动解剖学实验课内容无统一的硬性规定,只需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所在院系实验室条件进行正常开设,但在标本和模型及其他仪器设备设施较齐全的体育院系,可开展有一定难度或较高级的实验,而在条件和设备较落后的地区,应选取简单可行的实验项目开展实验教学。具体来讲,应结合所选运动解剖学教材的内容,重点考虑验证性实验,如肌肉的观察、细胞与组织的观察和上肢骨和上肢关节等,并在实验教学大纲上要有所体现;而专业性较强的院系,在仪器设备较齐全的情况下,可有条件地开展一些较高难度的实验,实验项目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如开展肌肉功能练习的实验设计等设计性实验,激发学生对运动解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条件较难得到保证的院系,在自力更生的同时,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与兄弟院校或本校的相关院系实行网上预约,实现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使实验教学资源物尽其用。运动解剖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其概念不但多而且较为抽象,对于文化底子较为薄弱的体育专业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如果处理不当,则易使学生失去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有利于缓解长时间理论学习带来的压力,调节学习气氛,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对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益。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升华,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课程,是体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学习运动解剖学知识,不但有利于体育院系学生形成全面的理论体系,而且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中人体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使理论写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加深学生对运动动作的理解,为更好地开展运动训练、全民健身和运动处方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本文从精简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三方面对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提出了看法,以期为提高运动解剖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运动解剖学能更好地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于新凯,潘珊珊,余竹生,等.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研究与思考[J].解剖科学进展,2012,18(6):594-596.

[2]連玉龙.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及设想[J].城市地理,2014,(12):231.

[3]马志君.运动解剖学教学方法改革实证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102-104.

[4]王瑞静.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7):117-118.

[5]赵志敏,姚建勇,李洪涛,等.系统解剖学课程考试改革研究[J].农垦医学,2013,35(5):463-466.

[6]阎卉芳,陈安,余清平,等.中医大学生系统解剖学标本考试改革初探[J].光明中医,2014,29(5):1104-1105.

局部解剖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教学设计;上肢骨;上肢骨的连结

《运动解剖学》是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等有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内容繁杂,名词概念术语多,记忆难度大。部分体育生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学习自信心,对人体科学课程认识不足,认为这类课程理论性强,没有球类等技术课程实用,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差。《运动解剖学》教师们一直在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如何让学生树立自信?如何与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抗衡争夺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本文结合上肢骨及其连结内容探讨《运动解剖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选用教材《运动解剖学》第五版(徐国栋,袁琼嘉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其内容精炼,图文清晰,重难点突出,有知识与应用扩展。运动系统是该课程的重难点,其中上肢骨及其连结部分,教学目标是熟悉上肢骨的数量,掌握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形态结构,掌握肩、肘、腕关节的组成、结构与运动,熟悉上肢带的运动;能在自身触摸上肢骨的重要体表标志,了解上肢骨及其连结易伤部位等。课时安排为4学时,授课时可把教学内容稍作调整,不按教材上的顺序,而是把相应的骨及其连结一起讲,即:上肢带骨及其连结,肱骨及肩关节,前臂骨及肘关节,手骨及腕关节。

二、根据ARCS 模型进行教学设计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学习效率。根据美国Keller 教授提出的ARCS 模型进行教学设计,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四个主要因素,即注意力( Attention)、关联性( Relevance)、自信心( Confidence) 和满足感( Satisfaction) 。

教学设计首先要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Attention),就上肢骨而言,教学前可以抛出小问题,采用PB 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教学法,列出一些问题和案例给学生做预习参考,针对每次课,提供系列习题,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找出答案,并且做小测验,以强化学习效率。课堂上穿插小故事,把答案留待讲课时一步步揭晓,以抓住学生注意力,比如武打小说中犯人在行刑前被用铁索穿过琵琶骨而动弹不得,琵琶骨是指什么骨?(是指锁骨或肩胛骨)。肩胛下窝朝前为何叫肩胛下窝而不叫肩胛前窝?(进化过程中,人类是从四肢着地进化到直立行走,肩胛下窝由朝下进化成朝前)。肩部运动有哪些形式?是上肢带绕哪个关节运动?肩关节为什么最灵活?警察押送犯人时为何一手下压其肩部另一手往后上抬其上肢?教师抛砖引玉,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适当引进CBL (Case-Based Learning) 案例教学法,比如我院自行车队成员在训练过程中不慎摔倒,锁骨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处骨折,为何此处易骨折?我校篮球队成员上肢较长、指距较大有何优势?互动教学法,设计课堂互动小游戏,增加趣味性。

再使学生感觉自己与所学内容有关联性( Relevance),运动解剖学知识应用性很强,与体育实践密切相关。某些项目运动员科学选材时为何要考虑上肢长度和构造?投掷、举重、体操、射击射箭类运动员上肢有何特征?运动员选材时哪些项目要求指距长?哪些项目容易导致上肢运动性疾病?网球肘和外侧高尔夫球肘分别是什么部位病变?摔倒时为何容易尺骨鹰嘴和手舟骨骨折?要让学生认识到运动解剖学并不是僵化的理论知识,在他们的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好解剖学可为后续课程打下厚实基础,也可提升自己对体育动作的认识程度,是非常有用的一门专业课程。

接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Confidence),克服畏难情绪。教师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提前在学习通中或者微信群中明确告知学生课堂上要解答哪些问题,答案可以从哪些来源获得,需要学生预习哪些资料。一定注意难易适度,不占用过多时间,学生“跳一跳就可摘下这桃子”,让学生从心理上放下抵抗情绪,并意识到只要自己努力去带着问题预习,一定可以圆满完成任务。还可以利用团队教学法TBL(Team-Based Learning)分解任务,降低难度,引导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分组查阅资料、组织讨论,通过合作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一个学习任务,组间相互学习,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做PPT、讲解、做示范。

最后,积极参与的学生,课堂得分高,他会感到满意,获得满足感( Satisfaction)。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带着明确目的、针对性很强地进行课堂强化训练,认真完成任务,没有时间玩手机,自然会取得较好的测验成绩,而这成绩又被计入平时成绩算到课程总成绩中,不断获得成就感,进入良性循环,学生会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并应用于体育实践。

三、利用学习通APP“翻转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运动解剖学》在体育相关专业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20学时开设一学年到现在缩减为64学时开设一学期,教学时数几乎减半,教学内容不减反增,提高课堂效率势在必行。美国化学老师Jonathan Bergmann 等提出的“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掌握概念以及重难点,课堂用于师生交流沟通,教师为学生解惑答疑。在体育院系,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不仅课堂上要踊跃完成任务,多说、多写、多动,课后也要多多预习,提出问题到课堂上去解决。实施翻转课堂时,体育生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务必做好主导工作,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依然要幫助学生做好教学计划,每次课都要有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课堂上教师需要精讲和强化这次课的内容,也需要指点下次课的预习提纲。

学生课余时间的预习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为提高预习效果,教师可在学习通APP上给学生提供预习资源、预习提纲和有关习题。在资讯极其发达的今天,学习资源丰富多彩,除教师提供的资源外,学生还可以查看纸质教材、习题册、网络精品课程、超星学习通系统、微信订阅号中搜索“上肢骨及其连结”获得更丰富信息。

四、充分利用小游戏强化记忆

互动游戏一(辨识骨):学生上台快速辨识如下骨: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让每位学生都至少参与一次,具体可以操作如下:学生排好队,依次走到一堆散骨标本前,教师随机说出一块骨的名称,学生在10秒内找到对应的标本。

互动游戏二(辨识骨性标志):同时找4位学生上台,分别找出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面向同学,站成一排,各用左手举起骨标本,右手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教师或台下学生随机说相关骨性标志如:关节盂、肱骨头、盂上结节、肱骨滑车、肱骨小头、环状关节面、滑车切迹、关节凹、肩关节关节面、肘关节关节面等等,在哪个学生手拿的骨标本上,那个学生就用右手指出,其他学生保持不动。这个游戏很容易让学生兴奋起来,台上的学生紧张,会出现不自主地摸鼻子、摸头发等动作,会指错,会出现该动的学生没动,不该动的学生动了,台下的学生也会跟着激动,强化记忆效果较好。每组游戏控制在4分钟左右。

互动游戏三(辨识骨的体表标志):识别自身上肢骨可以在体表触摸到的标志。教师先带领学生一起触摸各自上肢骨:锁骨全长;肩胛骨内侧缘及下角、肩胛冈、肩峰、喙突;肱骨大结节、内上髁、外上髁;尺骨从鹰嘴到茎突全长;桡骨茎突;手骨的大多角骨、豌豆骨;各掌骨及指骨。大约2分钟后,找4位学生上台,两人一组,按教师的指示相互触摸骨性标志,如:教师说“测量肩宽的骨性标志”,学生互相触摸“肩峰”,教师说“测量胸围的骨性标志”,学生触摸彼此的“肩胛下角”。

互动游戏四(熟悉关节的运动形式):每次2位学生上台,一位演示关节的运动,另一位说明是什么运动,如上肢带的上提、下降、前伸、后缩、上回旋、下回旋,肩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环转、水平屈伸,肘关节屈、伸、内旋、外旋、环转,腕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环转。

5.运用课堂小测验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小测验约10分钟:如果具备网络和每位学生都有智能手机,可以直接在学习通上完成。不具备条件时,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答题纸,上面印有题号,学生看PPT投影,在相应题号后写出正确答案,测验PPT包含一张测验说明和20道题目共21张幻灯片,每张自动放映25秒,答题结束即收回,教师课后评分,计入平时成绩。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上肢骨及其连结小测验PPT内容可以是: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及其骨性标志,肩、肘、腕关节组成的主要结构,上肢带、肩、肘、腕关节的运动。

总之,《运动解剖学》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给予学生更多参与机会,以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作为教师,需要结合科技的发展和新时代体育生的特点,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国栋,袁琼嘉.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

[2]王洪彬.转动课堂视域下的多模块立体式教学法研究——以《运动解剖学》课程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12):39-41.

[3]闻剑飞.基于知识内化理论的《运动解剖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J].解剖学研究,2018,40(03):223-225.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B类研究项目(2005B139湖北高校健康教育现状研究);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08213高校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作者简介:袁春平(1971—),女,湖北,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健康教育学。

局部解剖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解剖学教师,如何在正确把握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解决好现行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切实提高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水平,必须从编写适用教学大纲,改变传统授课方式,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应用解剖学教育,切实提高教师素质等几方面工作着手。

【关键词】 高职教育;护理;解剖学;教学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574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护理专业被列为紧缺人才专业,近些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主干学科,是医学各学科的基础。清代名医王清任曾说过:“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可要搞好解剖学教学,显著提高教学效果,需要直面并解决好当下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不断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

1 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什么样的目标决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高职护理教育将培养具备护理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人文素质良好,能胜任各级医疗机构临床护理工作和护理管理工作的应用型护理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

2 当下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21 照搬普通高等专科教育 当下新生的高职教育有不少仍然靠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承办,加之在一些具体的国家政策上也雷同,导致高职教育缺乏自己特征,容易被等同于普通高等专科教育。高职教育中解剖学的教育也有些直接照搬于普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模式。

22 授课方式落后,无趣 解剖学授课方式多以教师口述为主、板书和挂图为辅,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乏味。解剖结构的显示也不够直观和形象,学生学习积极性下滑。

23 與临床应用结合较少 以往的解剖学教学虽然也开设实验和动手操作课,但与护理专业临床应用真正结合还是较少,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工作适应能力跟实际动手能力。

3 改进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效果的探讨

31 根植于人才培养目标,编写适用的教学大纲 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的必须是能胜任各级医疗机构临床护理工作的应用型护理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保证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注重与临床护理相关的解剖学教育,编写适用的教学大纲。

32 改进授课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落后的授课方式往往令学生一段时间后感到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比如“以问题为中心”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把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的动力,积极投入到解剖学学习中来。

33 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课程,加之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地位。确保实习课时达到总课时一半以上,这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必要保证。

34 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化 随着多媒体技术发展,已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对于解剖学这样的形态学科,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有着诸多优势。比如展示解剖结构更形象直观,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且有限的课堂时间也能被高效利用,广受学生欢迎。

35 紧密联系临床护理,加强应用解剖学教育 临床护理效果的好坏不仅与护士掌握的临床医学知识有紧密联系,与解剖学知识也有着重要关系。高职护理专业在入学第一学期就开设完系统解剖学课程,若能在二年级适时适量开展一些应用解剖学课程,对于解剖学知识的巩固以及提高临床护理操作技能都有着积极意义。

36 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 解剖学教师必须牢固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要多关注临床护理和科研的新进展,将他们融入到教学之中。同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先进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全面提升自己专业水平。同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乐于奉献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

参考文献

[1] 裴云对高职教育本质的解析[J]扬州大学学报,2003,7(1):17-20

[2] 井坤娟,王彦,张素仙高职护理教育改革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4,18(11):206-2057

[3] 黄学应,韩卉浅谈解剖学教学如何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J]解剖学研究,2000,22(1):59-60

上一篇:高校党建论文范文下一篇:数学美研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