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基金论文范文

2023-09-16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第1篇

王文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06 80.00

ISBN:9787516122136

《中国婚证百年》共收录了自清朝以来的结(离)婚证、婚贴、订婚证等婚姻文书四百多件,按年代序列编排,一图一注,较为全面翔实地反应了自古以来,我国婚姻文化、礼仪习俗演变的过程。

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13版)

胡惠林 肖夏勇 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06 69.00

ISBN:9787509747131

本书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一文化部两岸文化研究基地主持编撰的专题性研究报告,记述了了2012年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交流发展的情况及专家学者对今后两岸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言献策,对进一步合作提出了更为深层的机制、体制要求。文化助推两岸和平发展,将成为在巩固并深化两岸关系成果基础上,开启深层对话与寻找新的话语体系的对接点,以及政策推动的突破点。

中国颜色

黄仁达

东方出版社

2013-06 80.00

ISBN:9787506061452

本书在烂漫迷人的色彩世界中,挑选出一百种自古流行至今,依旧发挥极大影响力,以及仍活用于现代华人社会生活的重要颜色;并对每种颜色的源头出处、沿用历史、应用特色,以至在政治、社会、文化上的含义进行系统式解读。为了介绍及阐述的方便,本书引用了现代色彩学理论中的基本专有名词加以辅助说明,并附上每种颜色的彩印色票以供示范参考,标示出各种色彩的四色混合调色比例,以方便读者辨色鉴赏,同时了解中华色彩的知识,感受东方传统色彩之美。

上帝之肋

(美)罗伯特·布莱 著 田国力 卢文戈 译

重庆出版社

2013-06 35.00

ISBN:9787229064129

《上帝之肋》本书用格林童话中“铁人约翰”的故事,架构起男人成长的八个重要时期,完整勾勒出男性心理发展和隐秘的成长节点。当今社会给男人贴上了各种矛盾的标签,却使他们的形象愈加苍白。如果说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那么男人又是谁的肋骨?谁包容他们成长?日益强大的母亲给了年幼的男孩子太多的东西,作为父亲的角色又能提供给男孩什么样的成长必需品?该给男人什么样明确的指示,才能让他们更好地长成一个充满力量的男人,从而跻身于父亲的世界……

活着

李玉霄 王崴

中信出版社

2013-07 49.80

ISBN:9787508640501

时代变迁,百姓沉浮,都自这微小的孔隙中渗透出。23个图片故事,每张图片都传递出事实的体温。不煽情、不冷漠,在苦难之中发现人性之美,给人以生存的力量。让镜头聚焦民众,直面真实的苦难,用影像冲击心灵,感受事实的力量。

禅说庄子:人间世、养生主、应帝王

冯学成 著

东方出版社

2013-08 27.00

ISBN:9787506063623

《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庄子》共三十三篇,本丛书以篇为单位进行讲解。不论是庄子、道家还是禅宗,都强调绝圣弃智,或者是不立文字。这应该是他们所共有的大原则。如果我们不弃智,不绝圣,就会陷入“以有涯随无涯”的尴尬境地。只有绝圣弃智,我们才能够从这种尴尬中转过身、回过头来。

禅说庄子:秋水

冯学成 著

东方出版社

2013-08 24.00

ISBN:9787506063616

《秋水》篇中有道家独有的“相对论”。通过学习庄子的“相对论”,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提高我们对内部精神世界以及外部世界的观察力、判断力。

禅说庄子:达生

冯学成 著

东方出版社

2013-08 24.00

ISBN:9787506063609

《达生》,通达我们的命运,通达我们的生存之道。除了对生命、命运详加解析外,本篇还讲了不少有关修行的诀窍,使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可以拥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和能耐。佛教讲戒、定、慧三学,其中的定学,很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篇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把定学的关键之处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

文化的颜色

刘汉俊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09 29.80

ISBN:9787300179568

本书关于文化和文明的思考集中表现为三个有机组成部分:1.文化世界与文化中国,这是作者将关注的眼光集中于文化的力量、文化的本质、文化的构成要素等问题所撰写的一组文章;2.汶川忧思,作者时任中宣部新闻局局长,2008年在汶川一线,作者用特有的情感,从废墟中写出希望和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繁衍的关照;3.历史人格,作者用浓彩重抹的笔调表述了屈原、孔子、郑成功等一个个华夏历史人物,将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弥足珍贵的东西开掘出来。

禅说庄子:知北游

冯学成 著

东方出版社

2013-08 25.00

ISBN:9787506063630

《知北游》是《庄子》中一篇很特别的文章。它对顶级修为的“理”和“行”两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模拟和演示。其中许多寓言故事及其虚拟人物间的对话,更是烘托出道的境界和韵味。《知北游》中的寓言,可以看作是唐宋禅宗若干精彩公案的另一源头。许多禅师在演禅斗机中,都自觉不自觉地与《知北游》遥相呼应,甚至可以看作是《知北游》的禅宗版。当然,这只有熟悉禅宗、领略个中三昧的人才能心领神会。

古典思想世界中的礼乐生活——以《礼记》为中心

成守勇

上海三联书店

2013-06 35.00

ISBN:9787542642257

本书探寻礼乐生存全景,开启礼乐生存样式下所蕴涵的精神旨趣与意义,同时,在礼乐生活视域指引下深化对文本《礼记》的理解与领会。全书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包括:作为文本的《礼记》;礼乐源疏;礼乐生活的现象描述;礼乐生活之奠基;先秦诸子对礼乐生活的回应。

中国海洋风俗文化

许桂香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13-08 38.00

ISBN:9787545423099

海洋风俗文化是海洋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考察,生动翔实地展现了海洋神灵崇拜、海洋生产风俗、海洋服饰、饮食文化、居住风俗、娱乐风俗、节庆风俗、婚嫁风俗、生育风俗、丧葬风俗等内容。

岭南文化论粹

田若虹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09 48.00

ISBN:9787511250025

本书作者身居粤东潮汕、粤西湛江、江门等地期间,对其历史、文化的思考与探究。包括民俗、宗教、思想、文学艺术及其流派的研究,乃至与之同源共生的湘粤巫傩文化等,无不在此书中述及。愿拙论成为推进岭南历史文化研究进程的契机。文化是一个不断运动、演化着的生命过程。只有通过动态的“史”的研究,方能真正把握其真谛。

中西文化关系史(第2版)

张国刚 吴莉苇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08 47.50

ISBN:9787040373363

本书讲述历史上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讲述明代中叶以前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下编则是以大航海以后,即晚明和盛清时期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史为讲述重点。作者在这次修订中,保持了第一版的基本框架,调整了某些章节,删减了字数和插图,主要在内容上进行很大的更新和调整,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的礼乐风景

胡兰成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3-02 29.80

ISBN:9787510705526

《中国的礼乐风景》以“礼”、“乐”为纲,枝蔓到诸如东方(中国、日本和印度)的文明制度、易经、宗教、革命、文学、音乐、书法、绘画、舞蹈……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科学、文学、雕塑、绘画、歌剧、古典音乐、摇滚乐……它们各自的式样、行成和演变,以及相互间的影响和交融。亦是晨钟之作,大义精微;这是常识之书,是普及文化、艺术的经典之作。

话说蛋民文化

吴水田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13-08 35.00

ISBN:9787545423082

《话说蛋民文化》共分为十二章,是《话说中国海洋》丛书之一。书中探讨了蛋民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分析了蛋民以江海为田的生产文化,并从居住、饮食、服饰、方言、信仰与崇拜、婚俗、歌谣等方面开展研究,展示了蛋民文化的“亲水”个性。

文化史的风景

(英)彼得·伯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08 36.00

ISBN:9787301228333

著名文化史家彼得·伯克在《文化史的风景》中撷取了若干独具特色的研究主题——如社会记忆的历史、梦的历史、心态史,甚至玩笑和姿态的历史——进行细致描绘之余,对文化史的传统、问题、潜力与趋势也做出了总体的反思。他认为,尽管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方法,但“经典”形式之后尚未出现新的“正统”,文化史研究门派繁多,呈现出一幅“众声喧哗”的景象。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郭建龙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08 38.00

ISBN:9787308118385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喜欢把中国和印度做比较?印度和中国同样是古老的国家,到底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他们穿着纱丽、练着瑜伽、谈论着玄之又玄的精神生活,却又讲着英语……作者跋涉两万公里,走遍了印度70个城市,上百个景点,同时结合大量史实,穿越于历史与现实间,用一步步的脚印去丈量印度这片土地。从不同的宗教根源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拷问印度的文化,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

中国南海民俗风情文化辨

蒋明智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13-07 48.00

ISBN:9787545419856

珠江流域位于南海北岸,海岸线长,江河出海口多,江海一体,所以自古至今都有特深特厚的传统海洋文化,体现在人的思维活动和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而产生的行为准则及方式。本书分为衣食住行与贸易、岁时礼仪、口头文学、民间戏曲与游艺、民间信仰与技艺五篇,具体内容包括:粤菜与养生;西关大屋;广州灰塑;潮汕红头船等。

老北京那些事儿3

刘辉 著 孙善郁 绘

朝华出版社

2013-08 39.80

ISBN:9787515402772

本书旨在为正在失去的老北京留下鲜活记忆:踩高跷、贴门神,寄托着老北京最生动的生活乐趣;锔匠、染坊、日杂挑子,串起老百姓朴素的岁岁年年;牛头肉、二锅头,蕴含着老北京的老礼儿老习俗;编席子、采野菜、拉冰床,是再也见不到的困苦;穿“的确良”、戴“羊剪绒”,野营拉练、看露天电影,是新时代的新时髦。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展示了老北京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再现了老北京难以复原的精神遗产。

像中国人那样思考

全杉 刘祥亚

新世界出版社

2013-08 56.00

ISBN:9787510437519

本书为中英文对照读本,书中分别从中国人对待朋友的方式、因地域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不同、中国人的禁忌等方面,告诉外国友人如何在两小时之内迅速与中国人结交成朋友,通过了解中国文化,进而形成对中国全面客观的认识。

中国人的姓名文化与命名艺术

石磊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08 27.50

ISBN:9787514133745

中国古代,一个人的姓名承载着更多的内涵和意义。中华民族姓氏的来源、姓名的时代特征与演变、包罗万象与形式纷繁的复杂构成,姓名的礼制与影响都反映了姓名是炎黄之孙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活动领域里,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形成了独一无二、形神皆备的中国人的姓名文化。

多元文化的交融

尤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08 46.00

ISBN:9787516123942

这部论文集中的20篇作品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研习辽金史的主要成果,其中以有关辽代佛教的研究为主。如竺沙雅章所说,在10-12世纪的东亚佛教文化圈中,辽朝无疑是居于中心地位的。与之同时的宋代,虽堪称佛教社会影响最广泛的时代,以至被佛教社会史研究者视为中国佛教的又一个兴盛期,但若从佛教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宋代佛学与辽代佛学是不可相提并论的。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在中国佛教史研究中,还是在辽史研究中,辽代佛教都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多视角的赵文化研究

杨金廷 编

人民出版社

2013-08 56.00

ISBN:9787010119601

本书是从《邯郸学院学报》特色栏目“赵文化研究”专栏中精选出的篇目。通过荀子研究、赵国古城研究、赵氏人物研究、赵国军事研究、赵国经济研究、赵女研究、赵地梦文化研究等多个方面,对赵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读者展示了赵文化各个方面的特色,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读中国民俗

郑杰 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08 25.00

ISBN:9787514134018

《简读中国民俗》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婚庆礼仪、民间工艺、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传统建筑等方方面面,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人文蕴含,给我们展开了一幅精彩生动的民俗画卷。中国民俗是一块色彩斑斓的瑰宝,是世界公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民间传统,民俗更是直接影响我们身心和生活、经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齐鲁服饰文化研究

徐静 穆慧玲 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08 52.00

ISBN:9787516126516

《齐鲁服饰文化研究》以齐鲁服饰为研究对象,依托丰富可靠的文献、考古和田野调查资料,较为全面地记录了齐鲁服饰文化传承流布的状况,并系统地厘清数千年来齐鲁服饰文化中的优秀遗产。书中收录了近300幅精美图片,有画像石拓片、剪纸、年画、壁画、照片等。

简读中国文化

刘华伟 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08 25.00

ISBN:9787514133172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具生命力的文化之一。五千多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以其博大精深和兼容并包的精神而生生不息。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渊源的东西,是任何一个继之而起的新文化的承袭和对接。《简读中国文化》专业性、趣味性强,帮助读者了解更多的传统知识,吸收更多的文化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的幸福思想及当代价值

毕昌萍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08 39.00

TSBN:9787308118057

本书从幸福学角度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大主流思想的经典著作,儒家《论语》、道家《道德经》、佛家《心经》蕴含的幸福思想,以期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理念和幸福取向,缓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幸福危机,指引人类真正进入幸福社会或幸福时代。以往类似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从宏观上把握传统文化的幸福观,或从中观上研究某一流派的幸福观,未能深入挖掘其中的幸福内涵及获得幸福的途径等,更没有对传统文化某一流派代表作的幸福思想进行系统研究。此书的出版,希望读者从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幸福思想,这些思想可有助于根治或缓解人类的时代痼疾——“幸福悖论”,指引人类真正进入幸福时代或幸福社会。

中国南海海洋文化史

司徒尚纪

广州经济出版社

2013-07 70.00

ISBN:9787545419016

本书共分11章,内容包括:海洋文化基本理论;中国南海海洋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史前时期中国南海海洋文化孕育;先秦时期中国南海海洋文化初始等。

拓荒者的足迹——中国文化产业改革发展十年路径与政策回顾

张晓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08 69.00

ISBN:9787509747414

作者亲历了中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的出生成长轨迹,在文化蓝皮书十年的总报告中,鲜明地呈现从最初“还处在转型过程中、总体图景相当破碎、发展前景却非常远大的产业”(首部文化产业蓝皮书总报告语),到“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中国的文化产业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必将创造新的奇迹”(第十部总报告语)的发展过程,本书真实呈现了中国文化产业十年发展现场。

拉丁美洲文化与现代化

韩琦 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08 89.00

ISBN:9787509747773

《拉丁美洲文化与现代化》共选编了30篇论文,按照拉美地区文化、拉美国别文化、中国与拉美的文化交流、拉美语言和文学四个方面先后排列。这四个方面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拉美文化与现代化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汉代女性礼教研究

吴从祥

齐鲁书社

2013-08 38.00

ISBN:9787533328177

本书对汉代女性礼教的思想渊源、发展演变、思想理论、传播途径、社会影响、文学影响以及对后世女性礼教的影响等作了全面的分析,力图重现汉代女性礼教的“历史原貌”,从另一角度展示多元多彩的汉代思想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传统文化研究

金少萍 等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07 58.00

ISBN:9787513020084

本书以女性人类等学的视角,深入田野调查,对云南少数民族女性在传统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她们所拥有的智慧和知识系统作出较为全面的研究和概括。研究内容包括三个大的层面:历史——女性与历史建构;物质文化——女性与传统生态和生计、女性与传统工艺、女性与传统医卫生;精神文明——女性与传统艺术、女性与传统教育、女性与传统宗教。

中华礼仪文化与文明北京

张继春 李宗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08 55.00

ISBN:9787516128503

《中华礼仪文化与文明北京》从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角度,探索了北京文明的历史文化基本要素,探索了现在和未来文明北京建设的基本问题,探索了引领文明北京发展的重要思想文化,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广大市民文明素质和礼仪素养,进一步增强文明北京创建的历史使命意识、示范引领意识、公民践行意识。

现代性的悖反: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2005-2012)

李玥阳

人民出版社

2013-06 35.00

ISBN:9787010121772

本书以2005-2012年的影视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试图讨论几个问题:首先,伴随新世纪资本涌流,中国影视文化呈现出不同既往的症候。其次,在新世纪中国影视文化的转型过程中,历史中的遗产和债务也将得到不同以往的改写与再阐释。这将主要体现在影视剧对于“红色历史”的重写之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苑利 顾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08 49.00

ISBN:978750974588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问答形式试图用最通俗的形式,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最基本的学理与知识、原则与理念,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传承、保护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与对策,告诉给每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

婚丧嫁娶:主持、致辞技巧与范例

李玥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3-07 29.80

ISBN:9787515805214

《婚丧嫁娶:主持、致辞技巧与范例》吸纳了大量婚丧嫁娶主持和致辞的经典范例,荟萃了千余例锦词、佳句、妙语等精彩素材,为参加婚丧嫁娶仪式的主持人及相关人员提供了实用性的引导和帮助,也为举办婚丧嫁娶的主家和宾客提供了大量的发言素材。

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

张士闪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07 42.00

ISBN:9787301227039

以当代民俗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生活与现象为考察对象,一方面作为中国民俗文化发展进程的“观察者”,呈现中国当代民俗现象的细节与脉络,另一方面又为当代中国民俗发展“把脉”,关注中国民俗文化发展的世界背景与现实焦点,揭示民俗变迁在当代中国社会所引发的深层剧变。报告内容分为总报告和若干分报告、专题报告。分报告分别从田野考察、学术研究和相关国家政策的角度,对民俗文化发展状况予以立体的展示。专题报告关注焦点,剖析热点,所涉及的传统节日、民间文艺知识产权保护、民间信仰、民俗旅游、网络谣言等。

文化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基于文化竞争的战略研究

贾旭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08 69.00

ISBN:9787509747421

本书是多篇相对独立的论文和研究报告的集成,各个部分始终指向一个鲜明的主题——文化发展问题,始终强调一个背景和基点——文化竞争,始终围绕一个核心——解放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始终运用一个基本方法——文化经济学方法。

让你惊声尖叫的失落文明

邢涛 龚勋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3-07 16.80

ISBN:9787553606033

奇迹般的苏美尔文明究竟是如何走向灭亡的?罗德岛太阳神巨像最后流落到了哪里?印第安水晶头骨中又暗藏着哪些惊天玄机?《让你惊声尖叫的失落文明》从不同地域的古文明中撷取了广大读者最关心和最想知道的谜团,并结合最新的考古成就、学术观点,以严谨、客观的态度揭示这些古文明背后的惊天谜团。

潘多拉的种子:人类文明进步的代价

斯宾塞·韦尔斯 潘震泽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07 35.00

ISBN:9787549535613

一万年前,第一位农夫在肥沃月湾播下种子,仿佛掀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从此,人类这个物种在生活方式上做了根本的改变:放弃狩猎采集、进入农业生活,启动了一连串无法预见的改变。播下潘多拉的种子,让人类拥有了食物供应的控制权,将我们推向现代文明,但是这种剧烈转变也带来了后遗症……

头颅中国

黄摩崖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13-07 34.80

ISBN:9787551108744

本书以“头颅”为寓,打破了以往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分而论之的著史格局,再以二十“话”结构,遵循时间顺序,完整讲述先秦文明史。每话各有主题统摄小节,文字庄重典雅,缓急相宜,史料编排详略得当,新意辈出,全方位地展现了动人的先秦画卷。

文化强国:理念与实践

惠鸣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06 69.00

ISBN:978750974802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国在新世纪第二个10年中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先进的价值观来引领,需要强大的文化产业和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支撑,需要系统的国家战略来保障,更需要文化领域的思想解放和理念创新来驱动。新文化发展观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面向市场化、全球化的文化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自觉、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理念创新的核心成果。本书共五章,探讨了新文化发展观的历史形成、内涵及其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宏观实践与微观案例。

佛教与江浙文化(第1辑)

邱高兴

上海三联书店

2013-07 42.00

ISBN:9787542642417

一共收录了20余篇论文,首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杨曾文教授受邀为本刊撰写的特稿,其他论文大致围绕江浙佛教、义理探讨、文学与佛教、历史与现实、文学与文化等主题展开。既有对江浙佛教文献、石刻资料、造像等的研究,也有对佛教义理的深度讨论;既有对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佛教思想的探讨,也有对现实问题的调查与探讨。

重庆抗战史(1931-1945)

周勇 编

重庆出版社

2013-07 57.00

ISBN:9787229067397

第一部全景式反映以重庆为中心的区域性抗日战争历史的学术专著,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重庆发展的历史全过程;客观地把握了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进行的全民抗战与国民党当局抗战的关系,展示了各种爱国力量在抗战大后方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地把握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关系,彰现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历史影响和重要历史贡献,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西南抗战史

周勇 编

重庆出版社

2013-04 62.50

ISBN:9787229063955

西南抗战史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抗战史》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西南地区人民所带来的巨大灾难,反映了西南各地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西方的敌与我:从柏拉图到北约

(美)戴维·格雷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08 69.00

ISBN:9787208114234

自由主义温和派塑造了有关西方文明的传统宏大叙事,在移民同化论、精英统治论和人文主义等美国自由主义的经典观念盘踞于教育和文化领域的时期,这一宏大叙事曾被短暂地作为西方文明的真理而被灌输给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并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控制了美国的精英高等教育。

中国审美文化史

陈炎 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06 380.00

ISBN:9787532565320

《中国审美文化史》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史的开山之作,意义不凡。全书通过对我国古代大量文明遗产(包括各类工艺品、美术作品、音乐舞蹈作品、文学作品、建筑、器具、各类文献等)严谨详细地审视,透过古代各特定时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维方式等多重因素对这些审美对象的渗透和影响,以及这些审美对象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如自由与法则的关系、朴素与繁华的关系、通俗与典雅的关系、写实与写意的关系、壮美与优美的关系等)的考察和研究,为读者清晰地展现和勾勒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的演进轨迹。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经济发展

张杰 吕舟 等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3-07 58.00

ISBN:9787560852201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经济发展》由十章组成,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基础与技术路线、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利用的总体状况、遗产地所在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状况、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与承德市社会经济发展、泰山与泰安市社会经济发展、平遥古城与平遥县社会经济发展、澳门历史城区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社会经济发展等。

国学的大地

于江山 编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3-07 25.00

ISBN:9787516203033

本书是作者从事国学教育、实践几十年以来的全面总结,以论文集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国学的概念、人才观、教育观,国学发展的途径,国学在民族道德大厦建设中的作用。其中“源流之学与源流之用”的观点,国学人才“博悟通化用”的培养路径,国学发展“一教两制”的设计以及“知识渗透、学科嫁接、公理覆盖、人文化成”的国学愿景等都在业界引起轰动,是国学“资政利民”的经典力作。

千佛长廊的高棉吴哥窟

斯特凡诺·维基亚 编著

梁永安 黄中宪 郑明萱 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07 290.00

ISBN:9787511244352

本书精彩地展现了吴哥窟,荒烟蔓草湮没不了的灿烂古迹;高棉,岁月剥蚀更显风华的璀璨文明;这里的人们经历过怎样的故事?这片土地上发生过哪些传奇?本书将带您开启探寻高棉文明的神奇之旅……

最繁华处最惊心

常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07 30.00

ISBN:9787301226049

本书是作者为新华社撰写的文化评论的结集,是对过去三年里文化热点事件的忠实记录和客观评论,体现了一位新闻传播学者对社会文化结构与社会文化变迁的观察和剖析。本书是媒体评论写作的示范性读本,书中内容折射了我国主流媒体的言论空间的发展和走向。

唐宋道教与世俗礼仪互动研究

吴羽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07 48.00

ISBN:9787516126684

礼占据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位置,道教对中古以降的中国亦有极深的影响。故而,礼与道教之间的互动是考察中国文明建构与演变的重要线索之一。本书力图通过若干个案,探究唐宋时期道教与世俗礼仪互动的历史细部,希望从中能看到主流意识形态如何看待、作用、体现于与之相异的人群、领域及思维;也希望能一窥特殊或一般的人群如何在身份制社会里如何努力展开自己的超越性思维,寻找自己的理想并将之尽可能地扩展到本身之外;更希望从一个侧面呈现世俗礼仪、宗教、信仰、法律诸文明要素在唐宋社会与文化持续演进过程中波澜壮阔的整合之路。

文化法则与文明定律

陈湘安

中国友谊出版社

2013-07 46.00

ISBN:9787505731981

中华文明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但是在近代落伍了。中华文明落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华文明能否复兴、能否再度崛起?在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正处在千载难逢的机遇期。能否把握住这个机遇,如何把握这个机遇,这部书向人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意味深长的见解。

俄罗斯文化史

李明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03 39.00

ISBN:9787301226100

《俄罗斯文化史》来自作者在北大授课的讲稿,宗旨在于全面系统地叙讲俄罗斯的文化国情,以按编年史顺序展现文化成就的史实,提供历史概貌和生动具体的人物事件。侧重点以讲述俄罗斯精神文化史为主,兼涉社会历史、教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成就和某些社会思潮。

荷兰文化

鲁成文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3-06 48.00

ISBN:9787552002492

本书共分13章,生动地叙述了荷兰黄金时代的绘画艺术,包括弗美尔、伦勃朗和蒙德里安的曲折经历和艺术成就,突出地论述了在荷兰这个蕞尔小国产生和活动的大学者、大思想家,包括赫伊津哈、笛卡尔、格劳休斯、斯宾诺莎和伊斯拉谟,还通过荷兰历史的兴衰起伏探讨了荷兰人的宽容精神和现实主义品格,尤其是荷兰人对多元文化的追求,展现了荷兰文化经久不衰的创造活力。

江南的两张面孔

刘士林 万宇 著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3-09 35.00

ISBN:9787806928769

本书主要讲述古典江南文化的美与思考,分上下两篇,上篇以“青山绿水”、“美女”、“词人骚客”、“诗文”、“江南歌舞”为对象。下篇面向当代江南普通的生活细节,寻找江南诗意文化缺失的原因。是对江南文化史上各种诗性文人与精神的一种具有浓郁审美性质的新解读与新叙述。

欧洲民族思想变迁:一部文化史

(荷)叶普·列尔森

上海三联书店

2013-04 56.00

ISBN:9787542634887

本书引用了一些最近出版的相关研究著作和最新的公开发表的论文,至于书中引用的19世纪早期的一些观点,作者主要取材于那个时代浪漫主义的和文化民族主义的语言学家们和知识分子们的研究成果,一些特别具体的观点或者已经出版的文字资料,关于材料的转译、引用和整理,作者在此还想做进一步的强调。书中引用的非英语的参考资料,有些是作者的翻译,而有些则是直接引用已经出版的翻译作品,但原始资料都已列入参考资料目录之中。

占婆与马来世界的文化交流

刘志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06 49.00

ISBN:9787509744482

《占婆与马来世界的文化交流》主要论述15世纪以来占婆与马来世界的文化交流。书中所论的“占婆”,是一个泛指的学术概念,它既指存在于公元2世纪至19世纪的占婆王国,同时也指占婆王国灭亡至今,占族及其相关民族。“马来世界”则包括今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南、菲南群岛、新加坡岛、文莱和东帝汶等几个传统马来人生活的地理文化区域。

中国印度之智慧

林语堂

万卷出版社

2013-06 70.00

ISBN:9787547023990

精选中印两大文明宗教、哲学、文学最经典之作,享誉国际文坛的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进行全新解读。探寻两大文明发展数千年的文化支撑,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也增进对印度这一大邻国的了解。领略中印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传统思想的精华,在纷乱的现代生活中追寻内在灵魂的从容。重建诗书传家的中华礼乐文明,神游圣诗般纯美的印度文明。一代大师全面介绍中印两大文明的经典之作。

北京京城文化

高文麒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08 49.80

ISBN:9787514134100

《北京京城文化》是一本兼具文化深度和知识性的行旅图书,作者高文麒从精准的文化与历史角度切入,以了然于心的文化体系和历史脉络为经纬,挑选最具代表性文化的旅行目的地,追本溯源,寻找历史脉理,寻味文化符号,本书包含美食、建筑、文化、风俗习惯等……

江浙吴越文化:苏州、杭州

高文麒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06 49.80

ISBN:9787514132625

《江浙吴越文化:苏州、杭州》共分为建筑与历史;艺术与文学;科学与工艺;生活与传统;饮食文化;实用信息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起点拱宸桥、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等。

山西三晋文化

高文麒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06 49.80

ISBN:9787514116830

山西,位于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春秋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本书主要介绍了山西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下的建筑、科学与工艺、生活传统和饮食文化,及其一些旅游的实用信息等。

安徽徽州文化

高文麒 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06 49.80

ISBN:9787514132588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第2篇

难以理解的书名有时会对读者阅读造成困难,以往社科类读物的题目都是直接反映作者的观点,而另类书名,会让读者在拿到书时产生困惑。从出版社的角度来说,其实不反对作者使用这类书名。但更希望作者能在书中对书名做直接或间接的解释,这样有助于读者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聂震宁:关于组建全民阅读志愿者队伍的倡议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在《光明日报》撰文: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自1993年启动以来,取得了重大发展。青年志愿者活动高潮迭起,组织不断发展,队伍不断扩大,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工作机制。尤其是共青团中央下属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志愿组织,这个协会在组织大规模的项目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他们可以利用各级共青团组织开展活动。

我有一个构想,希望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牵头,在国家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和相关社会组织的支持下,开展全民阅读志愿者队伍建设,在全国各地组建全民阅读志愿者队伍,主要吸纳在校大学生以及新闻出版、文化等机构的青年员工参加,在每年的全国读书节(或称全民阅读节)、世界读书日以及当地的读书月、读书周、读书日期间开展活动,这样,全民阅读活动的热潮势必会较快形成。

以我之见,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起一支支撑起这项全民性阅读活动的中坚力量——全民阅读志愿者队伍。阅读虽然是个人的事情,可正因为冠以“全民”,便涉及千人万众,注定要成为一项个人自愿参与,社会各方协同开展的群众性公益活动。经验告诉我们,要开展好公益活动,建立志愿者队伍,通过志愿者的发动和沟通,吸引更多的群众自愿参与,并引导、鼓励、帮助广大群众产生持续的热情和兴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

庄庸:主题出版的三种趋势

中国青年出版社新青年编辑室主任庄庸在《中华读书报》撰文:2013年,“主题出版”呈现三种“变化”的趋势——从“主题出版年”的专项化,变成常年组织的常规化;从部分出版社“被适应”,变成全行业“自组织”;从出版业自下而上报批选题的“基层探索”为主,逐渐强化为以国家管理层自上而下总体策划的“顶层设计”为核心,如2013年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正确出版方向和舆论导向,做好重大主题出版,扎实推进新闻出版精品战略。”这标志着主题出版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探索”的思路、机制、体制渐成雏形。以国家出版基金为抓手的“顶层设计”开始步入正轨,以重大战略思想为脉络的“主题出版”持续深入——国家出版基金办公室2013年工作思路说:“研究吸收有关方面专家的建议,在现有的出版单位自下而上申报项目的基础上,再开辟两条路径:对于一些关系党和国家大局、关系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选题,可以从国家层面进行项层设计,再通过招投标确定出版单位的办法予以实施……从而把自下而上的申报与自上而下的总体策划结合起来,以期进一步拓宽精品项目渠道,使国家出版基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更好地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大局。”

“主题出版”对出版业的影响和作用,已经从外部的政治生态,变成内在运营模式的变革创新。这种变化和趋势,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出版课题。

傅光中:强烈呼吁国家对网店销售新书在一定时间内限价

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傅光中在接受百道网采访时表示:网络书店的价格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行业内恶性竞争,死命压价,导致出版业的利润摊薄。地面书店由于竞争,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出版社的日子也不好过。网店动不动搞活动,提出让利,虽说方便了读者,但是挤压整个行业的生存空间,把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弄乱了,一直压价,现在都到五零折了。出版社也要养人,有那么多管理费用,行政开支。图书利润减少,出版社转而降低作者的稿费,作者创作的欲望也就受到抑制,最后还是整个文化出版事业受伤害。

我们强烈呼吁国家对网店销售新书在一定时间内限价。我跟韩国的出版界朋友交流,韩国一年内的新书网店售价不允许低于实体书店。新书不能打折得这么厉害,读者是哪里便宜,就去哪里买。改制后出版社都是企业,企业都要趋利避害;可是出版又是文化,考虑到民族和国家文化事业的层面,政府必须要监管这个事情,要制订游戏规则,公平公正地进行交易。

实体书店路在何方

《人民日报》报道:让实体书店走出颓势,需要的,是让读者发现与书相遇的乐趣。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在书店转一圈,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惊喜,也没有让人会心一笑的发现,更缺少让人若有所思的体悟,怎么能把读者从网上书店拉回来?

不过也要看到,实体书店变少,仍是难以避免的,这是出版业、书店业背后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精神所决定的。从这个角度看,那些专业化、个性化的书店,也可能预示着实体书店的发展方向。一些书店转向专业化、分众化,在海量的图书中先进行一次筛选,让人既能享受发现的乐趣,也能避免过多冗余信息的干扰,更精准地占领“长尾市场”。

实际上,不光书店,书籍本身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各种电子书阅读器越来越流行,蚕食传统书籍的市场份额。有人感叹:书籍将死。但是,书籍不畏改变。纸的发明将“书于竹帛”送入历史,激光照排将印刷雕版变成古玩珍项,但书不是依然存在?笔者相信,电子书不过是让书籍又站在了另一个孕育无限可能性的门前——而书店,何尝不也是如此?

数字时代独立出版迎来曙光?

《羊城晚报》报道:香港独立出版代表人袁兆昌认为,独立出版是“挣扎下的理想主义”,理想不必多谈,挣扎源自经济压力。以市场份额为例,商业出版集团占据市场书,籍流量的一半多,其他中型出版社再占些销售份额,独立出版市场相当窄小。

集团式出版的优势,不仅在资金,还有对主流市场机制的熟悉与配合,开拓媒体及零售通路驾轻就熟。书一出,马上相对应的发行、采购、零售等一整套系统化的配套流程就可以立即启动起来。而独立出版社做不到这一点,难以打入大型连锁书店,甚至需要跟单个销售者都要逐一沟通。而大众的普遍阅读口味与意向,也达不到独立出版物的阅读水准,影响图书销量。

2012年11月广州的独立出版物展上,大家一致认为数字时代到来,给予了独立出版新曙光:从此无需印刷成本。如一位独立出版商所言,在数字化的道路上,独立出版与大型出版集团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数字化的进程中,所有的出版人都在边学习边前进。”

中国古籍善本“疗伤”难

《广州日报》报道:中国国家图书馆(简称“国图”)善本特藏部古籍修复组组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项目传承人杜伟生称,根据粗略的统计,目前全国古籍善本的存量大概在5000万册左右。这些古籍在历经长年的战乱离丧、水火相侵、鼠啮蠹蚀之后,大概有三分之一都有或大或小的“病”,需要修一修。而在这其中,又有三分之一的古籍属于濒危状态,修缮的难度非常之大。

和海量的古书“病人”相比,古籍“医生”的数量少得可怜。中国国家图书馆拥有18位古籍修复师,是全国最大的一支古籍修复专业队伍。但仅仅依靠这些人的力量,想修好国图现存的近200万册古籍善本,也需要五百年左右的时间。事实上,这是一件五百年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古书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而且问题愈加棘手。

“经常会有市民拿着他们收藏的古书找到我们,请求我们帮助修复,但我们真的爱莫能助。”广东中山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的负责人表示。该馆修复人员一共9人,修复好现存的47万册古籍善本,已经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杜伟生说,目前国内一共有53个院校开辟了文物鉴定修复专业,每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有一千多名。人数并不少,但大部分毕业生无法顺利进入公藏图书馆工作。

图书馆在阅读革命中的“新位置”

《中华读书报》报道:若干年前,图书馆的生存危机是一个讨论的热点话题。但在今天,这种疑问逐渐消失,正是因为图书馆在新阅读时代重新确立了自己的定位和功能。北大图书馆馆长朱强在图书馆工作已经超过31年,亲历了图书馆从手工操作到自动化到网络化,现在又走向移动化的过程,“变化是图书馆的主题”。过去,传统图书馆坐等读者上门,但现在,图书馆直面现实,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读者需求的变化,提供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个性化的阅读服务,朱强称之为“泛在图书馆服务”。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目前,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0.012

1 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人文社科科研經费管理面临着两难处境

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面临着两难处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失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主要分为社科科研经费管理与社科科研项目管理。而在高校中大都只重视社科科研项目的管理,对于社科经费却缺乏管理。这是由于社科项目管理中的项目申报与项目立项是衡量和评价一所高校科研水平和科研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高校社科管理部门的经费大多来自科研经费的到款提成,所申报的项目和所立项的项目越多,经费也就越多,同时到款提成也就会相应增多,这就使高校忽视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第二,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积极性鼓励间存在矛盾。各高校大都具有明确的社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及政策,但是这些管理制度与政策大都是程序性的,这也就是说这些管理制度和政策都是流于形式的,而且对于经费管理的限定性条款较少,主要管理的内容就是管理费、人员劳务费、特支费等。由此可以看出在面对科研经费管理时,管理者没有进行严管。这主要是因为如果管理者将经费管的太严就会使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所以为了推动高校的发展,管理者选择用鼓励的方式来管理经费。第三,社科科研经费管理主体不明。社科科研经费管理需要多个部门协作,但是现在社科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着管理主体不明确的问题。这些部门主要有社科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设计部门,其中社科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项目管理,财务部门主要负责管理经费的到款、支出和结算,而审计部门没有涉及社科科研经费的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主体不明就会导致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失去作用。第四,科研经费管理的成效。目前,对于社科科研成果只是用论文数量或者研究报告的字数以及有无出版等来体现,这就导致了对科研成果质量的评价不全问题,使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成果评价脱离联系,造成科研经费管理效果低下。

1.2 人文社科科研经费使用面临着两难处境

人文社科科研经费使用面临着两难处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研经费使用权主体问题。很多教师都会认为项目是谁的,经费的所有权就是谁的,学校无权过问和干涉。所以很多教师对学校从科研费用中扣除各种费用存在着不满,同时也会认为科研经费管理限制了教师使用科研经费的权利。而科研经费的作用是推动科研的发展,不是给教师的生活补助,因此,教师拥有的是科研经费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对科研经费管理是为了帮助教师规范合理地使用经费,以防教师在使用科研经费时出现违规现象。第二,科研经费中教师科研劳动报酬提取来源问题。在高校中大都实行岗位薪酬制,教师在完成岗位基本任务的前提下,课酬金是教学工作量的体现,奖金是科研工作量的体现,而奖金并非来自科研劳务费。因为社科科研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的成员是没有权利获得劳务费。完成科研项目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没有从科研经费中得到合理的报酬,这就使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同时也会使教会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得合理的科研劳务费。

2 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2.1 转变对社科科研经费管理的认识

高校对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的认识,直接影响到社科科研经费管理的效果。所以高校要通过树立正确的社科科研经费管理指导思想,来提高社科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这就要求社科科研管理者要认识到社科科研经费管理不仅可以规范经费的使用情况,而且可以推动社科科研的发展,使社科科研水平得到提升。社科科研管理者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进行管理:第一,在进行社科科研经费管理时要维护项目主管部门的利益,将科研经费都用在该用的地方,帮助科研成果顺利完成;第二,在进行社科科研经费管理时要维护项目人员的正当利益,使项目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与自主性受到保护,并且要严格按照科研规律来进行管理,为项目人员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术自由的科研环境。社科科研管理者要站在项目人员的立场上来制定管理规范,使所制定的规范能体现与项目人员的相互支持与相互理解。此外,科研项目人员也应该转变对社科科研经费的认识:第一,科研经费的支出是建立在对科研项目人员的信任之上的,是国际、政府或者企业交给科研项目人员的任务,所以,科研项目人员在使用经费时必须对纳税人负责,合理合法地使用科研经费,将科研经费用在该用的地方;第二,在使用科研经费时,就像对待科研项目一样,秉承脚踏实地的态度与爱岗敬业的精神。

2.2 明确社科科研经费管理责权,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要做到明确社科科研经费管理的责权,就要先做到社科科研项目管理与社科科研经费管理并重,并建立联动机制。这就要求高校社科科研管理者在注重社科科研项目管理的同时,更注重对社科科研经费的管理,在对这两者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建立管理的联动性机制。第一,社科科研管理者要在项目立项的过程中,抓住如何帮助编制好预算这一联动点来建立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的联动机制,这就要求社科科研管理者要制定相对统一且完善的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制度,来确保编制预算的科学性。第二,在科研项目实施中,管理者应抓住如何根据编制好的预算来管理经费这一联动点,来建立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的联动机制。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利用财务管理系统的查询功能来了解和跟进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并及时提醒项目负责人,使其按照科研进程来使用科研经费。第三,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管理者应把项目完成的情况与预算完成情况之间的对应监督作为联动点,来建立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的联动机制。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对项目完成情况及经费使用情况公开展示,促使更多教师参与并监督社科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对于以往社科科研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问题,第一,从人员的调动或者培训入手,加强对科研管理部门人员进行财务和审计培训,或者将财务部门与审计部门的人员借调过来进行科研管理;第二,建立公共网络咨询平台,既可以及时解决教师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又可以监督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第三,要建立社科科研项目之间的共享机制,促进社科科研项目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社科科研项目的资源利用率,并通过项目之间的资源互补,提高成果的质量。

2.3 创新科研评价手段

社科科研经费有效使用的重点在于社科科研成果的質量。但是现今的高校还没有将社科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成果评价相联系,这就造成了管理者无从评价项目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建立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第一,公开科研成果,并不断完善论文、研究报告、专著等的评价方式,以此对科研成果进行全面的监督与评价;第二,建立奖惩机制,将科研成果的评价与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相结合,来进行具体奖罚。

2.4 加大科研项目人员的劳务费提取比例

一项科研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参加科研人员的努力,但是如果科研项目人员的劳动没以物质的形式得到认可,就会使科研项目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与热情大大的缩减,这样也会造成科研的成果得不到保障,甚至会没有人再愿意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这将会严重阻碍了科研的发展。因此,必须对科研项目人员的劳动有物质的认可,这种物质的认可不仅要体现在参与教师的岗位薪酬中,而且也要体现在科研经费中的劳务费上。这就要求取消项目负责人员及其课题组员不能提取劳务费的规定,并且适当第加大科研人员劳务费的提取比例。这不仅体现了对科研人员劳动成果的尊重,而且保障了科研成果质量,进而促进了社科科研的发展与繁荣。

3 结 语

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因此,社科科研管理者要及时针对存在着的问题,采取合理高效的策略,使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与手段不断完善,促进社科科研更好更快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俊杰,周震.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高教探索,2012(4).

[2]李杰,罗洪,于丽萍.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4(25).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基于高校社科基地的组织发展与功能演变的历史考察,分析高校社科基地在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实践中展现的主要功能,结合广西高校社科基地的社会文化实践,把握和优化广西高校社科基地的现实功能。

【关键词】广西 高校社科基地 城市文化竞争力 功能

高校社科基地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股重要学术力量,以创新的组织机制有效整合了高校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本,建立了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科研单位合作的开放机制,不仅作为学术力量而且作为社会文化力量,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基于高校社科基地自身建设内涵产生的多重社会文化功能,高校社科基地与城市文化竞争力在内容上存在着深层互动,高校社科基地在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中的发挥着重要的主体功能,高校社科基地精神文化根植于当地城市文化土壤,具备将城市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力的地缘和文化优势,在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实践中展现出多重功能。本文结合广西高校社科基地的社会功能实践,进一步探究广西社科基地在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中的功能实现。

一、高校社科基地的产生、发展与功能演变

教育部1999年开始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是高校社科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制度体现,为推进高校人文社科基地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稳定的制度依据,回顾高校社科基地产生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历史内涵和特征是理解其功能的内在依据。

(一)高校社科基地的历史分期。具体如下:

1.产生初期(1963—1966年)。高校社科基地最初的实践形态是建立在高校与教学院系平行的、在编的独立研究机构,在中国高等学校建立研究机构可以追溯到加强外国工作问题研究的措施,“1964年在全国布点设立了一批实体性国别研究机构”。这些实体性研究机构的建立表明:高校研究机构承担着国家在外交工作上的政策咨询服务,产生于加强外国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初始定位于高端智库,中国高校开始有了独立研究的学术组织机制,这是高校社科基地的雏形。

2.遭遇挫折和逐步恢复阶段(1967—1995年)。在十年“文革”期间,高等文科院校停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失去依托平台也暂时停办,直到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开始恢复建设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从1978年到1991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建设速度很快。在这13年的时间里,教育部和原国家教委批准设立了123个“部批”研究所。这些研究机构实质上推动了我国社会科学的重建,1992年之后,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立不再局限于教育部批准,其设立更加灵活。“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打破自我封闭的格局,引进竞争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开放、竞争、灵活管理的改革思路,高校开始打破院系机构壁垒甚至学校界限,整合高校学术资源进行联合学术研究,增强了高校社科研究机构的学术整合力、人才流动性、管理灵活性,为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积累了重要经验。

3.正式提出和规范发展(1996年至今)。基于自身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实行“带课题进所、完成课题出所”的人员流动型科研组织方式的吸收借鉴,为高校人文社科基地奠定了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评审确定和建设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高校特色的国家研究基地”。对高校社科基地有了准确定位和规划,经过前期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研管理道路的探索,为进一步推进高校人文社科事业的发展,“制定‘三步走’战略,力争3年形成明显优势和特色,6年使整体科研水平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10年在国际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标志着高校社科基地建设计划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二)高校社科基地的组织演进与功能发展。根据高校社科基地的历史产生过程,高校社科基地是由最初国务院批准建立的社科研究所演变而来的,从建立之初就形成了学术研究及政策咨询的“合理内核”,而其管理体制及外延功能在适应社会科学发展需求中不断地改革发展。由国务院批准在高校设立的研究国外工作的研究机构到教育部批准的大量社科研究机构,研究机构主体走向多元化:形成了由教育部社科基地到地方教育厅和校级社科基地的纵向分级管理体系,社会组织、企业、政府部门与高校横向合作的高校社科基地。教育部社科重点基地是在一定的研究领域内达到了全国一流水平,省级高校社科基地是在一定研究领域内具有地域优势或者辐射全国的学术实力;随着基地管理体制的改革,社科研究机构由封闭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走向社会化、市场化基地的开放管理模式,进而其功能不断拓展,由最初的国外工作咨询功能深入拓展到了政策咨询、社会服务、多方交流合作、推进体制改革等广泛领域发挥多重功能。

二、高校社科基地在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实践中展现的主要功能剖析

随着高校社科基地组织体制的改革、研究内容和功能不断拓展,高校社科基地发展成为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子。高校社科基地各要素通过内在联系有效融入城市文化竞争力生成内生变量,同时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为高校社科基地建设创造更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在高校社科基地发展与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之间存在由能量交换生发的深层互动,高校社科基地展现出了作为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主体的独特能力。

(一)高校社科基地在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中实现功能的实践基础。具体如下:

1.高校社科基地与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内在联系建立。随着高校社科基地主体多元化、研究对象不断拓展、自身组织机制开放创新,高校社科基地以创新的组织机制有效整合了高校学术资源,通过项目研究、人才培养、合作创新、政策咨询等方式与城市文化发展建立有机联系,通过与政府、社会文化组织、文化产业界的深度合作,与城市文化竞争力建立了内在联系,如武汉大学湖北现代人文资源调查与研究中心主动发挥传统人文学科优势为促进湖北经济文化发展而做出积极尝试,为湖北省政府以及相关文化部门的重大问题与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与理论支持。高校社科基地通过协同合作渠道进行文化政策引导、文化项目攻关和地域文化特色塑造与城市文化竞争力建立有效衔接,高校科研基地作为专业化的学术产业衔接部门在与多方的合作互动中,推进了产、政、学、研的链接合作机制的建立。

2.高校社科基地与城市文化竞争力内涵的深层互动。“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基本内涵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方面:文化资源力、观光旅游资源、文化价值转化力、文化辐射力、公共文化服务力、文化创新力。”高校社科基地通过与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内在联系进行能量交换。高校社科基地通过多方座谈会、高峰论坛等形式扩大文化辐射力,在专注于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社科基地在输出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文化能量的同时,汲取了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不断向自身注入新的能量,在与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社会组织的交流合作中获得经费支持和社会资本,自身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产、政、学、研的链接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从而形成高校社科基地建设与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双向互动的良好态势。

(二)高校社科基地在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中展现的主要功能。高校社科基地与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内在联系与深层互动,是高校社科基地在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中的主体功能实现的基础。从其功能外延来看,高校社科基地的社会功能延伸到了城市文化政策咨询、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信息传播、文化体制改革等领域。从其内在作用方面来看,高校社科基地在城市文化资源力、文化价值转化力、文化辐射力、公共文化服务力、文化创新力方面对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的功能显著。高校社科基地在城市文化竞争力中的内在作用方面是其外延功能的内在依据。

1.传承功能。明确高校社科基地在文化传承中承担着重要主体责任。文化的传承对人文社科的发展具有很大依附性,文化的内在传承需要高校社科基地的外在推进。高校社科基地以科学创新的精神理念为引导,具有开放自由的创新管理机制,聚集了人文社科研究精英,其打破院系学科界限的交叉学科背景以及国际化研究视野,不仅推动本地城市文化的传承,而且促进本土文化与多元异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因此,高校社科基地在城市文化传承中有其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独特优势。杭州师范大学城市学研究所是发挥传承城市文化功能的典范,“以比较的视角研究国内外城市的历史,注重发掘各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为现代中国的城市建设服务”。研究视野跨越国内外城市,其研究成果实践指向杭州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开发。

2.整合功能。城市文化资源是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客观基础,城市文化资源的存量直接关系到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潜力。高校社科基地注重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以及城市特色文化元素的整合创新,将离散的城市文化资源整合使其发挥聚合效益,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整合使单一的城市文化资源丰富化和系统化。例如,南京大学南京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是南京市政府和社会科学机构以及高校合作的重要平台,它促进了六朝古都南京的都城文化资源开发,整合了南京特色文化、历史文化、都市文化等多种资源,推进了南京城市文化现代化建设。由此可见,在实践中高校社科基地具备对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优势和功能。

3.开发与传播功能。高校社科基地处于城市文化产品生产链条的理论设计顶端和生产终端,同时作为城市文化的学术传播者,在推进城市文化产业研究、文化大众化研究过程中,将潜在的城市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现实的文化产品,推动着城市文化价值的实现。通过有影响力的学术论坛、文化研究成果发布,拓展了城市文化交流空间;通过名家访谈、学术报道将基地研究融入主流权威媒介传播体系,进而扩大城市文化的地域辐射范围。对城市文化价值展开多元化实现路径的研究,不断释放城市文化价值潜能,高校社科基地的严谨、客观、公正的学术立场将城市文化的商业性与公益性统一起来,综合持续提升城市文化价值转化力及文化辐射力。

4.服务功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公共职能,“公共文化服务力是通过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向社会提供各种基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保障全体公民共享文化成果,为每一个公民实现文化权利提供必要保障的能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是提升文化服务力的体制基础,一方面高校社科基地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提供改革规划策略;另一方面高校社科基地具有城市文化开发传播、文化传承、文化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功能。例如,中国政法大学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中心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展开科学研究,将为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和社会文化组织提供咨询、与政府文化部门定期举行会议和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科研项目作为重要工作任务。高校社科基地不仅对城市文化规划发展战略有重要的咨政作用,而且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

5.创新功能。传承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高校社科基地开放的学术机制能糅合东方与西方文化要素,穿越历史与现代文化界限,引导新兴文化与创意文化产业发展。高校社科基地处于文化创新研究的理论前沿,具备了城市文化研究的优质基因,高校社科基地在推进地区文化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处于引领地位。综合分析高校社科基地在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中的五大功能,全面涵盖了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内容要素,五大功能在充当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基础、内容、动力多重角色中发挥叠加效益。传承功能是基础,服务功能是保障,创新功能是动力,整合和开发功能是基本发展方式,五大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成为高校社科基地在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中的动能系统。

三、广西高校社科基地在广西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中实现的功能

基于广西本土特色与城市文化竞争力建立的内在关联,紧密结合地域文化发展特色,吸收国内一流高校社科基地在城市文化竞争力中的功能发挥模式,广西高校社科基地对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各个方面不断扩大作用力。广西高校社科基地对本土城市旅游文化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研究、城市文化辐射力、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广西高校社科基地对本土城市旅游文化的开发功能。广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兼备,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同在,具有良好的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赋存,城市旅游文化价值实现需要城市旅游文化发展主体对本土文化的深刻体悟和对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以及精彩呈现。广西高校人文社科基地在城市旅游文化开发上有着重要的主体性功能,主要体现在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和品牌塑造上。文化内涵是城市旅游品牌的灵魂,广西高校社科基地注重推进旅游产业与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合进而塑造有生命力的旅游品牌。应通过实地调研、文化考古、古籍文献研究等挖掘城市旅游文化资源,结合项目攻关、会议论坛、期刊宣传、政策咨询等方式赋予旅游品牌文化内涵。

(二)广西高校社科基地对城市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和研究。民族文化是广西城市文化发展中的精神标签,是城市文化生命力之“根”。广西是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构成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广西境内,除汉族外,还聚居着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族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他们都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喜好”。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广西高校社科基地开展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优势环境,广西高校社科基地在城市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注重继承和保护城市文化民族特色,保存和传承城市民族文化记忆,重视民族风情和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提高和创新城市民族文化竞争力,使民族文化在城市化、文化多元化进程中得以保存,推进了广西城市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彰显了区域民族精神和文化包容。

(三)广西高校社科基地对城市文化创新力的提升。广西高校社科基地在广西社科创新体系和城市文化创新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广西创新计划(2011—2015年)》指出:“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校(院)地、校(院)企科技合作,引导高校、院所智力资源向市县(市、区)和企业转移。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平台。”广西高校社科基地作为重要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是广西创新计划的依托平台,广西高校社科基地是优秀研究队伍、科研经费、基础设施以及社会资源的聚合体,是拉动高校乃至广西社科创新发展的火车头。例如,广西师范大学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是广西创新计划的重要落实平台,通过“四大工程”为城市文化提供创新驱动,承担的“桂林市社区文化指导员派遣行动计划”专注于对城市文化单位的社区文化发展研究,承担的社会服务行动项目对广西本土城市文化的发展创新做出深入研究。

(四)广西高校社科基地对城市文化治理能力的综合提升。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城市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广西高校社科基地以先进的治理理论为指导,在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突出城市主流文化战略方向、推进城市文化治理创新、城市文化体制改革研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综合提升了广西城市文化治理现代化水准,力图形成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常态。例如,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地方法治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关注民族地区治理和地区法治,强调文化治理的制度保障,加强文化立法工作,研究建设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作为民族地区的广西文化法治改革提出了建设性建议;承担“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等文化治理相关课题,在理论上推动了多元参与公共文化治理格局形成和本土文化的认同基础的巩固。广西高校社科基地推动着城市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基础、文化认同基础、多元参与治理格局的构筑。

(五)广西高校社科基地为城市文化发展打造人才基础。人才在城市文化传承创新、文化发展战略、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治理的城市文化竞争力形成的全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而我国的文化人才培育中,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文化人才紧缺,成为影响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障碍。因此,对城市文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是突破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障碍的关键点,广西本土对文化人才的培育是本土城市文化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广西民族特色文化人才的培养是文化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广西民族大学瑶学研究中心和民族研究中心注重以项目培养民族文化人才,对壮族和瑶族高水平文化研究人才的培养做出突出贡献;广西大学区域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和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地方法治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等广西高校社科基地则培养了一批文化管理人才,在民族文化人才、文化产业人才、文化管理人才等方面为城市文化竞争力打下了人才基础。

四、结语

通过研究高校社科基地的产生发展与功能形成,以高校社科基地产生历史过程与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的联系互动为逻辑起点,深入研究高校社科基地作为主体对城市文化竞争力客体对象产生作用的功能现象。高校社科基地在城市文化竞争力中的普遍功能与广西高校社科基地在城市文化竞争力中的特殊功能之间具有共通性,为广西高校社科基地建设及功能发挥提供了正确导向。然而,广西高校社科基地建设总体上较为滞后,相对国内一流研究基地的综合实力,提升空间还很大,而且基地对外合作、基地与基地之间都相对封闭,但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广西本土研究领域仍然具有地缘优势,广西高校社科基地应该立足本土优势加强与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互动联系,增强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通过吸收借鉴产、政、学、研的开放合作机制,构建广西高校社科基地与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需求的对接模式,加强广西高校社科基地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科研单位的创新合作,开拓其功能的创新实践路径,积极融入城市文化发展之中,从外在变量转变为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内生变量。同时,广西高校社科基地应不断优化功能战略布局,以城市民族文化开发功能为核心,围绕广西民族文化的开发为中心展开旅游文化品牌塑造、城市文化治理能力提升、文化人才培养主要功能,实现广西高校社科基地在本土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中的现实功能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张保生,朱盛文.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基本经验[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教育部社政司.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1996—2000)[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的通知[J].教育部政报,1999(Z2)

[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城市文化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08(2)

[5]杭州师范大学城市学研究所[EB/OL].http://urban.hznu.edu.cn/xjly/cflsywh/268625.shtml

[6]陈娴颖,许立勇.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力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J].艺术百家,2013(6)

[7]吴冬霞,孙碧清.广西旅游资源的分析与评价[J].改革与战略,2004(2)

[8]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创新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EB/OL].(2011-08-30)[2015-01-20].http://www.gxzf.gov.cn/zwgk/zfwj/zzqrmzfwj/201108/t20110830_344930.htm

[9]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升的障碍何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9-03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大学高校社科建设项目开放课题“高校社科基地建设对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作用机制与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董伟武,男,河南驻马店人,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化发展理论;周胜强,男,四川宜宾人,中共广安市委党校教师。

(责编 黎 原)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第5篇

苏格拉底

C.

亚里士多德

D.

昆体良

37.

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份主要是由于()0

A.

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B.

事物的本质

C.

社会的需要

D.

科学自身的需要

38.

美国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于19世纪70年代发表名著(),阐述了人类历史变迁分为蒙味、野

蛮、文明三个时期,被称为早期人类学的进化论学派。

A.

《古代社会》

B.

《原始文化》

C.

《金枝》

D.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9.

下列哪一组学科被认为是最为典型的综合学科?(

)0

A.

哲学、文艺学、历史学

B.

现代管理学、人口科学、科学学

C.

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D.

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

40.

据有关资料分析,1978年以来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学科是()o

A.

经济学

B.

管理学

C.

历史学

D.

政治学

41.

支配了

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基本走向的理论先导是()。

A.

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

B.

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实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C.

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哲学和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D.

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结构主义哲学和非理性主义哲学两大

思潮

42.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

A.

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B.

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C.

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

D.

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

二、名词解释

1.

人文社会科学

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

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2.

全球问题

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

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

实证主义思潮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

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

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

经济自由主义

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

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

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5.

社会科学

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的科学。

6.

时代主题

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7.

人文主义

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

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

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8.

终身教育论

终身教育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它

的主要内容是:(1)全程教育,即应该将人受教育的时期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程;(2)全域教育,即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所遍布于全社会;(3)全民教育,目的是使人受教育的机会平等;(4)全面教育,强调人的全

而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9.

人文科学:

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木质、价值和发

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10.

语言学:

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11.

接受美学:

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

文艺学一一美学思潮。

12.

语言与言语:

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语言符粤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

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三、简答题

1.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答:一是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5分)

二是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5分)

三是日益尖锐的当代全球问题。

(5分)

2.

现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潮是什么?

答:尽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种流派纷繁复杂,但基本上属于两大经济思潮:

一是经济自由主义。

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

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

全的自由o

(8分)

二是国家干预主义。

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

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从20世纪30年代起,发展出了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

的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并开始占主导地位。(7分)

3.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机理是什么?

答:(1)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4分)

(2)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3分)

(3)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是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3分)

4.

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有哪些变革?

答:(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3分)

(2)

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3分)

(3)

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2分)

(4)

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2分)

5.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被视为现代语言学的正式开端,其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1)

语言是符号系统:它的各种成分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系统具有自己特有的内在

秩序或内在规律。(3分)

(2)

区分语言与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的话语。(3分)

(3)

区分历时态与共时态:索绪尔侧重强调共时态的研究,以充分揭示语言的结构。(2分)

(4)

区分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深层系统是由社会因素构成的,表层系统则是个人的言语表达,语言

学应着重研究深层系统。(2分)

6.

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1)对创作主体艺术思维及心理的深入开掘,(4分)

(2)

对文艺作品形式的重新认识;(4分)

(3)

对文艺接受问题的注重;(4分)

(4)

对文艺与社会一文化系统关系的进一步思考。(3分)

7.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学的主要变革有哪些?

答:一是从古代走向现代;(4分)二是从“异文化”研究到“本文化”研究;(4分)三是从半封闭研

究到开放性研究}

(4分)四是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人类学影响增大。(3分)

8.

终身教育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全程教育。即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时期仅限于青少年时代,而应该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程。

(4分)

(2)

全域教育。即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所仅限于学校,而应该遍布于全社会。(4分)

(3)

全民教育。它包括普及初等教育、成人扫盲以及消除男女教育差异,目的是使人受教育的机会平

等。(4分)

(4)

全而教育。终身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强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

关心、学会做人、学会创造。(3分)

9.

中国当代文艺研究的重要进展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1)构建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充分认识文艺的审美特性;(3分)

(2)在肯定反映论的前提下,以价值论为补充,以主体论为中心构筑新的理论体系;(3分)

(3)

文艺新学科建设受到重视;(2分)

(4)

文艺学的应用研究不断加强。(2分)

10.

20世纪下半叶现代心理学的三股新潮是什么?

答:一是在认识理论领域中,认知心理学取得重要进展;(4分)

二是在人格理论领域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3分)

三是在情绪理论领域中,情绪心理学提出了新的假说。

(3分)

11.

现代初等教育为什么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

答:现代初等教育之所以需要跨学科的系统研究,首先是由教育的复杂木性即其广泛性和多质性决定

的;(4分)其次是由初等教育而临新的时代课题决定的;(3分)最后,这也是推进初等教育科学体系完善

的需要。(3分)

四、论述题

1

.当前世界从小学到大学,普遍推行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尤其最近

我国关于高考不再分文理科的热议更加强化了这一思潮。说说这场改革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人文社

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关系。

答:(1)教育是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深受科学文化思潮发展的直接影响。人类

科学的发展,总是沿着较低水平的综合向较为精细的分化,再由分化向较高水平的综合螺旋式路线前进。

有分化才有综合,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才有较高水平的分化o

20世纪下半叶,综合发展逐步成为人文社会

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自觉追求。“打破学科孤立发展的围城”、“不要让一个专业的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

“理论的力量在于综合,在于协同运用”的呼声日益强烈;研究骨干通才化;研究人员群体化:出现了文

一文沟通,理一理沟通,文一理沟通,共同创造一个综合性的大科学体系的现实可能性。当前的世界和中

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场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强调文理综合。

这正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大科学综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物。(8分)

(2)

教育观念和科学文化思潮;说到底,都是社会实践需求和时代精神的反映。文理综合的教育观念

和倡导综合发展的科学文化思潮,同样反映了

20世纪下半叶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

所谓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就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对人的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所谓新的时代精神的召

唤,就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召唤。新的世纪,要求人类走出白然科技“指数增长”而人文精神失落的“半

个人的时代”;要求白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盟、交融;要求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改变重理轻文、重

“智”轻“情气重知识技能轻态度方法、重分析轻综合、重物质追求轻精神价值的培养“半个人”的倾

向。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与科学综合发展趋

势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更为深刻地认识教学改革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8分)

(3)

联系实际进行论述。(4分)

2.

试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当代人文社科学发展的总体文化背景,出现了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4分)

第二,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出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4分)

第三,在主要思维方式方面,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3分)

第四,从社会实践功能看,出现了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3分)

第五,从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看,出现了高技术化的趋势。(3分)

(本题要求具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占3分)

3.

试以某一具体学科的发展为例,说说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答:比如管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就相当典型地反映了这个世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1)

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典型地反映了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作

用日趋明显”的鲜明特点。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管理和科学技术被认为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两个轮子;在十

月革命胜利后不久的苏联,列宁把管理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项最困难、最能收效的中心任务。应运而生

并对社会实践发挥了能动作用的管理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大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7分)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除管理者和管理学家之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

数学、哲学等学科的专家也纷纷介入,从各自的背景,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同一个对象——对人、事、

物等组成的物质一社会一文化系统进行自觉控制的行为和过程,以至形成了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并

发展成为跨科学部类、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学科群一一具有多科性、综合性的管理科学。可以说,管

理学的发展,是20世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通过不断分化、综合,形成了多科性、综合性庞大体系这一总

体发展特点的缩影。(7分)

第三,管理学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体现了对人的认识的深化。管理学研究的焦点,从自然人、机器

人,到“经济人”,到“社会人”,到“复杂人”,到“信息人”,标志着管理科学几度飞跃。这一发展

轨迹,充分反映了

20世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总体特点: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前所未

有的广泛关注。(6分)

4.

有位学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座大城市里,有位小姑娘依靠父母亲艰苦的努力,好

不容易跨学区进入了全市最好的一所小学。小姑娘高兴极了,开学前三天,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开学以

后头几天,小姑娘天天在家里的饭桌上说学校这样好那样好。可是,就在开学第一周的周末,小姑娘回家

后突然嚷着下星期再也不去上学了。父母亲不知所措,急着追问缘由。小姑娘哭着说:今天,整整一天,

班主任老师没有看我一眼,连一眼也没有看啊!

有位小学校长讲述了另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学生期中考试数学只得了

58分,在教师办公室呆着

不肯回家。他对老师说,分数单上挂红灯笼,妈妈是不准让我进家门的。看看老师不作声,又说:老师,

这次能不能先借给我2分呢?下次再考,我一定还上这2分。数学老师想了想,深深地点了点头。到了下一次考试,孩子有明显进步,还了

2分,受到老师的表扬。之后,孩子的成绩列入了班级的中上游。

试就这两件事,谈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涉及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

第一,小学生期待的是关心、爱护和理解(两例皆然)。(7分)

第二,教师的行为态度,小到课内外射向学生的视线的分配(第一例),大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和对学生发展的预期(第二例),都在小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消极(第一例)或积极(第二例)的影响。

(7分)

第三,家长过度的期望和呵护(第一例),或者是简单粗暴(第二例),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消极

影响(第一例中,在过度的呵护之下长大的、具有某种优越感的“小太阳”,心理上经不住也许只是短暂

的偶然的挫折;第二例中,孩子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笼罩着阴影一一可喜的是,这个孩子能尝

试与命运抗争)。(7分)

如做进一步思索,在这类案例中,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都有特定着的社会心理背景。为什么

说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呢?这可以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进行讨论。(5分)

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学一点心理学,以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给孩子以更多的关心、爱护、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第6篇

商业银行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的现实必要性

创新银行基金产品销售管理模式,促进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基金投资理财的销售与服务模式较为单一,更多定位于产品的销售,科学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及工具比较缺失。实践中,基金产品销售大多由总部确定销售计划,层层进行计划任务分解,通过制定一定的考核推进措施,督促基层完成销售任务。前台销售人员往往以具体的基金产品为中心,以完成销售任务为第一工作目标,至于对于产品的售后跟踪和解读等则相对不足,业务模式难以向财富管理纵深领域迈进。目前,一些银行对于各类基金的收益特征、风险属性和未来走势缺乏整体统一的全行性解读,这导致即便是同一只基金產品,不同分行和网点的客户经理也可能给出不同的评价和投资建议,直接影响了客户的体验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专业、统一的基金产品投资研究支持,个人投资顾问业务成为无源之水,致使客户经理服务客户的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基金理财产品“一锤子买卖”的特点较为突出。

目前,银行财富管理业务正在转型发展过程之中,根据不同客户分层类型为其提供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势在必行,商业银行需在全行层面为基金客户进行科学的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管理等投资顾问业务。为此,银行需要创新现行基金产品的销售管理模式,引入投资顾问理念,借此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服务,改善客户体验效果,以推动财富管理业务的转型发展。

应对外部投资顾问机构兴起等环境变化,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证监会公募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规定发布后,除了传统的公募、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纳入基金投顾业务试点之外,券商和银行也于近期获批。2020年2月底,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成为首批获准纳入基金投顾业务试点的银行。目前,在基金投顾市场,公募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券商和银行成为逐鹿者。可以想象,未来另外几类机构将形成与银行体系同台竞争的局面。

对比目前的几类基金投顾机构,分别在此领域各有优劣。如果把基金投资顾问划分为投资和顾问两个维度的话,公募基金和券商在投资端是其强项,顾问端公募基金通过线上销售等积累了一定的客群,也有相当的经验,券商的投顾服务则主要服务于股票客户,公募业务经验相对不足。第三方机构大部分从理财产品代销机构或专业金融机构理财部门转型而来,提供综合性理财规划、代销产品和委托理财服务等,许多第三方机构广泛跟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私募等金融机构合作。第三方机构依托于其高质量的投研力量支持,为高端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家庭资产配置、家庭金融投资以及不动产投资顾问,并能够根据理财市场的风向变化为客户推荐不同产品和组合,提供完整的个人金融投资解决方案。这类机构在基金投顾的投资端基本不具备优势,而顾问端则因为其长期的线上服务,拥有海量客户,具有一定优势。

商业银行作为公募基金的主要代销渠道,线下客户经理队伍较为成熟,具有一定的优选公募基金投资经验,在顾问端也积累了丰富的顾问式服务经验,但是成体系、经过市场检验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尚在起步摸索之中。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管理意识的不断加深,未来基金投资客户对于投资顾问业务的需求将成倍提升,专业化、综合化、个性化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银行基金理财业务必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创新基金产品销售服务模式,借助于“顾问式销售”,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和客户需求,以继续保持业务核心竞争力。

商业银行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研究体系建设

商业银行基金投资顾问业务,需要建立配套的基金产品和市场投资研究支持体系,在银行集团层面统一对基金产品进行专业化研究,揭示各类产品的风险特点和投资属性,从而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管理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就商业银行目前的现状来看,发展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至少需要建设以下研究体系:

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研究。

目前银行基金产品众多,这些产品的市场表现都离不开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动态发展情况。专业的基金投顾服务离不开对宏观大势和市场基本面的判断,商业银行开展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应该首先进行国内外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方面的研究,并把此作为基金投顾服务的基础设施来进行建设。

基金产品评级和评价研究。

目前银行在售的基金产品种类众多,个人客户限于专业能力的缺乏,往往难以判断这些产品的绩效和风险,投资决策活动缺乏科学的指导。实践中个人客户往往依据一些外部公司对于基金产品的星级评级结果“数星”,哪只产品的“星星”多就选择该只产品,一些银行的客户经理向客户推荐基金产品时也沿用该方法。不过,就基金评级而言,由于国内基金评级机构对于基金的分类不同,一只基金在不同机构可能归属于不同类别,导致评级结果五花八门,参考借鉴性值得斟酌。

基于此,商业银行完全依靠外部力量来进行该项工作实际上是不可行的,需要构建自身的基金产品评级体系,通过建立各类基金理财产品在银行内部的分类体系,分析其投资价值、投资风险和未来表现。同时,通过归因分析和同类对比评价等方法,分析基金产品投资管理人资产、策略、风格和投资特点并进行评级,合理判断基金经理在产品中创造的价值。对于基金产品的评价,涉及产品收益和风险两个方面。相对而言,风险评价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而业绩评价因为涉及业绩比较基准的确定,工作较为复杂。对于基金产品而言,不同基金产品的业绩比较标准不同,甚至同一只产品也经常变化,评价的时间区间千差万别,这往往导致个人投资者无所适从。鉴于此,商业银行需要在搭建的研究架构中研究确定不同基金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统一评价区间等,精确衡量不同产品及其投资组合的收益和风险,以便合理评价基金产品的绩效,为提供科学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做好工作保障。

基金投资组合构建和再平衡策略研究。

一般而言,个人投资者的专业能力有限,难以构建既能符合自身投资偏好,又能将非系统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的基金投资组合。因此,根据不同投资者特点,合理定义当前资产配置,并设计多样化的投资组合方案,是银行基金投顾服务需要解决的事情。商业银行在研究具体基金产品的业绩表现,进行评价评级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客户提供基金投资组合。此外,鉴于基金投资客户的投资组合会随着时间和形势变化而波动,需要进行基金投资组合的再平衡工作。如何根据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形势的变化,考虑基金客户投资目标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建立基金投资组合的再平衡策略,并确定基金申赎的时机和数量,均是基金投顾服务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金投资者风险测试方法和风险管理方案研究。

目前,商业银行在销售基金产品时,监管部门强调销售适用性原则——“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的要求。对于基金产品而言,监管部门要求基金销售必须考虑销售适用性,银行渠道销售的产品风险必须与客户的风险特征匹配。监管部门针对基金产品制定了一系列细化的规章制度和监管指引,明确了产品销售适用性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客户风险测评“走过场”的现象时有发生,普遍存在处理问题过于简单化的倾向,从长期来看这不利于业务的持续开展。开展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必须在全面精准地搜集基金客户信息,了解其投资需求和投资目标的基础上,精确地测量出客户的风险承受力,并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和测试资产配置模型。否则,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只能是南辕北辙,客户满意度也难以提高。这要求商业银行将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测试方法研究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此外,对于基金投资的风险控制,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机构投资者一般用持有投资组合的方差和标准差来衡量风险程度,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调整组合内资产的配比。但个人投资者一般为风险厌恶型,基金投资决策中通常强调绝对收益,而不是相对收益,更关心对投资本金绝对损失的概率和幅度进行控制。个人投资者在遭受损失的情况下,也希望银行帮助其确定一定的时间长度和风险控制方法以收复最大跌幅。银行提供基金投资顾问业务,需要在考虑基金投资者情绪、认知水平和理解力的前提下,为其研究制定清晰、准确、个性化、跨时期控制投资风险的方案,以推动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落地。

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的运营保障

推进深化与市场领先机构的合作,为开展基金投顾业务奠立良好基础。

商业银行与市场领先机构的合作并不是新事物,但是如果定位于推出基金投顾业务,则这些合作必须赋予新的含义。如基金评级和评价、基金经理的评价、基金投资风控和大类资产配置,目前商业银行在这些领域的力量还相对薄弱,需要引入市场领先机构的智慧。参照海外发展经验,基金投顾业务一般要经历“智能投顾”“智能投顾+人工投顾”“投资顾问”“财富管理”4种不同的业务阶段,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基金投顾业务尚处于智能投顾的初级阶段。个别市场机构可能会处于“智能投顾+人工投顾”阶段与投资顾问阶段之间,最后的财富管理阶段仍需要较长时间。商业银行应该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引入外部领先机构合作,探索各类业务模式架构,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业务运营体系。

根据客户属性特点,递进式推进基金投顾业务。

开展基金投资顾问服务,需要明确服务的内容,由于商业银行在该领域需要探索经验,故基金投顾业务可以考虑循序渐进推进。

首先是个别基金投资咨询服务。该项服务主要针对客户需要开展基金投资的个别咨询服务,具有临时性。要求客户经理帮助客户了解和分析投资信息,规划其家庭财产在基金产品和其他理财产品之间的投资比例,明确投资目标,梳理基金投资思路,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

其次提供基金产品投资分析服务。由经验丰富的客户经理针对客户投资的基金产品开展投资分析服务,提供基金产品信息和研究分析报告,帮助客户认清具体产品的本质特征,并根据其投资目标、投资策略和投资偏好,帮助客户建立最适合的产品组合,获取稳定的收益。

再次是提供基金产品的个人投资规划服务。该项服务主要针对在行内AUM达到一定金额的个人客户开展,客户经理根据客户资产状况进行风险分析,协助客户制定基金投资规划,并推荐一些基金产品或进行初步的组合构建,协助客户进行基金产品投资决策。客户经理定期与客户见面,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业务类型,制定最新的基金产品投资计划,并辅助客户实施执行。

最后是全委托基金投资服务。根据双方的协定,接受客户全权委托,为客户进行全市场基金产品资产配置、投资组合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服务,这个阶段是基金投顾的高级阶段。

建立产品经理和客户经理分工协作的灵活机制,保证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的顺利运营。

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的推出,银行需在內部明确人员分工和职责界定。就目前银行的现状而言,基金业务中客户经理主要负责产品销售,同时承担客户服务工作;产品经理为客户经理提供支持,负责产品创新、产品研发和产品管理。这一模式面临的问题是产品经理和客户经理的职责职能划分不清、界限模糊,影响工作效率。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的引入,需要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进一步明晰双方的职责定位。

具体实践中,客户经理可以继续从事基金产品销售和客户服务,产品经理承担基金投顾业务的支持保障,包括基金产品的投研、解读、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等。产品经理将基金投研成果经过通俗化转化后传输到客户经理端,并适当参与基金销售过程和客户维护,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共同为基金投顾业务业绩负责。通过建立两类主体各司其责、有机配合的良好机制和工作流程,可以保证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的顺利运行。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

上一篇:电视广告论文范文下一篇:医院成本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