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作品范文

2023-09-16

王维作品范文第1篇

诗云: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也就是说,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据说《鹿柴》这首诗是王维的晚年之作,他历经坎坷磨难之后,晚年隐居在终南山的辋川峡谷中。他买下了宋之问当年的蓝田别墅,作为自己晚年隐居住所,称之为辋川别墅。而他所写的空山的场景,就是他在辋川生活的一段时间内,对辋川各个地方的一种描写,而鹿柴就在辋川山中。

那么王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王维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少年文章得名,诗惊天下,音乐出众还画得一手好画,当时在长安城红极一时。他奋发向上,怀着一心要为国家做一番大事业的宏图大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悲哀。

王维只得到了一个太乐丞的官职,历经宦海沉浮、战乱之苦、牢狱之灾,曾经的荣辱悲欢已成过往,世事的无常与人生的无奈让王维最终选择了逃离。终南山成为王维晚年的归隐之地。

诗的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

三、第四句由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透过这首诗,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这样一个画面。在一个只听其声不见人的幽深空荡寂寥的山谷中,落曰的一抹金色的余辉照在幽暗的林中,又照在潮湿的青苔上,王维在驻足凝眸,他没有闲适游玩者的无忧无虑,也没有暗淡伤心者的愁眉苦脸,他一脸的淡然静静的观察,默默地思考着…… 这最后的余辉并没带来暖意,转瞬即逝,而后不更加清冷静寂吗?

此时,可能他对人生的冷静思索。那些生命中绚丽的色彩与暗淡的时光,都如云烟缥缈而逝,一切都是虚无,都是空,这也是他的诗句中空的诠释吧。老年王维万事不关心,一心参佛,归隐终南山中,在此找到了内心恬淡与宁静。

我们不但学习王维的人生态度,还要学习王维的诗格。"他的五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摩诘胸中滓秽净尽,而境与趣合,故其诗妙至此耳。"

我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才能写出满意的诗文。

作者简介

王维作品范文第2篇

诗云: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也就是说,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据说《鹿柴》这首诗是王维的晚年之作,他历经坎坷磨难之后,晚年隐居在终南山的辋川峡谷中。他买下了宋之问当年的蓝田别墅,作为自己晚年隐居住所,称之为辋川别墅。而他所写的空山的场景,就是他在辋川生活的一段时间内,对辋川各个地方的一种描写,而鹿柴就在辋川山中。

那么王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王维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少年文章得名,诗惊天下,音乐出众还画得一手好画,当时在长安城红极一时。他奋发向上,怀着一心要为国家做一番大事业的宏图大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悲哀。

王维只得到了一个太乐丞的官职,历经宦海沉浮、战乱之苦、牢狱之灾,曾经的荣辱悲欢已成过往,世事的无常与人生的无奈让王维最终选择了逃离。终南山成为王维晚年的归隐之地。

诗的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

三、第四句由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透过这首诗,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这样一个画面。在一个只听其声不见人的幽深空荡寂寥的山谷中,落曰的一抹金色的余辉照在幽暗的林中,又照在潮湿的青苔上,王维在驻足凝眸,他没有闲适游玩者的无忧无虑,也没有暗淡伤心者的愁眉苦脸,他一脸的淡然静静的观察,默默地思考着…… 这最后的余辉并没带来暖意,转瞬即逝,而后不更加清冷静寂吗?

此时,可能他对人生的冷静思索。那些生命中绚丽的色彩与暗淡的时光,都如云烟缥缈而逝,一切都是虚无,都是空,这也是他的诗句中空的诠释吧。老年王维万事不关心,一心参佛,归隐终南山中,在此找到了内心恬淡与宁静。

我们不但学习王维的人生态度,还要学习王维的诗格。"他的五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摩诘胸中滓秽净尽,而境与趣合,故其诗妙至此耳。"

我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才能写出满意的诗文。

作者简介

王维作品范文第3篇

一、课程类别

唐宋诗词研究唐宋文学的拓展课程,主要从诗词各自的发展线索看这一时段的诗词发展脉络,在内容安排上与文学史不尽相同,更侧重于诗词本体的发展而较少参杂复杂的社会因素。

二、教学目的

通过唐诗宋词研究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诗词本体发展的线索来看待相关作家的成就与贡献。

三、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唐诗宋词研究是对唐宋文学的延伸和拓展,可以说它从文学本身的发展角度更真更纯地反映了当时代人的文学创作成就,抛开了复杂的旁线,更单

一、更清晰地考察作家、分析作品,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唐宋时期诗词作品的魅力。

本课程在学生学习了古代文学第

一、二段的基础上开设的,有了相当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与唐宋文学同时开设,使两者相辅相成,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时期的作品,更容易形成。本课程教学时数为36学时,一般在第五学期开设。

四、教学内容 第一讲 走向高潮的初唐诗 教学要求:了解初唐诗歌形式的发展、 “文章四友”、“吴中四杰”;理解王绩的诗歌创作;掌握初唐四杰的文学成就、陈子昂的文学理论及其创作 重点难点:初唐四杰的成就;陈子昂的文学理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古人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期,从唐高祖武德到唐睿宗景云大约一百年,是为初唐。

二、初唐的诗歌革新:南北诗风合流;初唐四杰重振“气骨”;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风骨,指出了唐诗发展的正确方向。

三、初唐诗歌形式的发展:长篇歌行的扩展;律诗和绝句的规范化;古体诗歌的渐变。

四、王绩的诗歌在题材和内容和艺术表现上使南北朝分道而行的山水适合田园式初步合流,在唐代的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中起了先导的作用。

五、“初唐四杰”使诗歌“由宫廷走到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在强烈的爱国热忱中贯注了人生的远大理想,抒发抑郁不平的苦闷,以及对边塞形式的密切关注和重义轻生的豪侠意气,表现了社会上一般人的生活思想和正常健康的感情。

六、“文章四友”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七、沈佺期和宋之问对律师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八、“吴中四士”,指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包融。他们的诗歌大多描绘吴越清丽的山水,抒写亲切动人的人生感触,在应制体充斥一时的诗坛上,以纯净优美的意境和悠扬宛转的旋律使人耳目一新。

九、从武后到玄宗开元前期,陈子昂和张悦等诗人以刚健清新的风格,振起初唐诗歌的骨力,在艺术上为盛唐开出古雅一源。

第二讲 盛唐气象

教学要求:了解盛唐的诗歌革新;理解山水田园诗派及其代表人物、边塞诗派及其代表人物;掌握盛唐诗的精神内涵、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高岑的边塞诗、王昌龄的七绝

重点难点:盛唐诗的内涵;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

一、盛唐的诗歌革新: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结合。

二、盛唐诗歌的风骨的内涵:站在宇宙和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在追求建功立业的热情中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和铮铮的傲骨;赞美独立的人格和高洁的品质,在出处行藏的选择中大力标举“直道”和“高洁”。

三、盛唐诗歌声律的完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歌行和绝句的兴盛。

四、山水田园诗繁荣的原因:征召辟举是取士的路径之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游学之风盛行。

五、孟浩然的诗歌重视清新而浑然一体的感受,善于把握微妙的情绪,并统一于清旷的境界。

六、王维的诗歌:善于以疏放的线条和劲健的笔力勾勒雄伟壮丽的名山大川;善于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精致地描绘山林优美晴空的境界以及生活在这静美环境中的闲情逸致;许多描写乡村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名篇更多地体现了清新纯朴的风格以及善写平远景色的特长。

七、盛唐边塞诗继承建安诗歌“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风骨,又吸取了六朝诗歌善写离愁别怨的长处,形成了悲壮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开阔的意境,为盛唐诗增添了无限新鲜壮丽的光彩。

八、高适诗歌“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参边塞诗以英雄主义的精神描绘了塞外行军、征战、送别等各种生活情境,富有浪漫的奇情色彩。

九、“七绝圣手”王昌龄

第三讲 李白

教学要求:了解李白的生平和思想;理解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掌握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重点难点: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

一、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多渠道的入仕方式;对现实的认识与批判。

二、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李白诗歌以《庄子》、《楚辞》为源,广泛吸取了阮籍的渊放、郭璞的超拔、鲍照的俊逸、谢眺的清秀,并融合盛唐清新豪放的共同特点,形成了壮浪纵恣的独特风格和高远宏阔的艺术境界。

三、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把自我形象和艺术视野放大到极限;比兴寄托手法的运用;“清水出芙蓉”的语言风格。

第四讲 杜甫

教学要求:了解杜甫的生平,“忧国忧民”的情结;理解杜甫对律诗的改造;掌握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重点难点:“诗圣”、“沉郁顿挫”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处于唐王朝极盛而衰的突变时期,对国家命运的兴衰对比具有特别强烈痛切的感受,盛世所赋予的远大理想和时代责任感在乱世中得到深化,对现实的批判产生震撼人心的激情和力量。

二、包罗万汇的艺术成就:“寓记载之实”的诗史;对律诗和绝句的改造;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三、称雄百代的开创精神:用新题歌行反映时事;艺术技巧刻意求变;对七律尤有新创;卓越的语言大师。

第五讲

诗变于盛衰之际

教学要求:了解讽喻诗的兴起;理解刘长卿的感伤乱离之作;掌握李益的诗歌创作。

重点难点: “讽喻诗”;“大历十才子”的创作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批判时政的思潮和讽喻诗歌的兴起:元结、顾况标举诗教说,开始将初盛唐以来偏重以颂美王政为主的观念转向讽喻,提出诗歌应总结兴亡治乱的教训,达到规讽时政的目的。

二、江南迁客的感伤乱离之作:刘长卿诗含情悱恻,吐词委婉,境界清空,可代表诗歌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最高成就。

三、气骨中衰的大历十才子:歌行古诗渐趋繁富,更注重词采;五七言律诗渐趋省净、渐近收敛、追求清雅;刻意炼句,讲求风味。

四、李益和其他大历诗人:除以上三种倾向外李益、刘方平、张继等人也均以名篇传世。

第六讲

中唐两大诗派

教学要求:了解张王乐府、元白诗的通俗化倾向;理解韩孟诗歌;掌握新乐府运动的意义、“长吉体”的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元白“新乐府”、“长吉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张王乐府:张籍和王建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以反映社会现实,是元白创作新乐府的先导。

二、元白的新乐府:元和四年,李绅、元稹、白居易出于进谏的需要和教化的目的,写作了大量的讽喻诗,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对当时政治和其后诗歌的发生产生了显著影响。

三、元白诗的通俗化倾向:变旧法为简易之习;接受中唐以来市人小说、传奇、变文的影响,在长诗中铺排敷衍故事。

四、韩孟诗派:诗歌当中有一部分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但更多的是为自己穷愁潦倒的遭遇大声疾呼,鸣其不平,愤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追求新奇的表现手法,崇尚奇峭险怪、生涩奥衍的审美趣味,善于驰骋想象,在构思、命意上痛下功夫,在遣词造句上好难争险,是他们在艺术上的共同特征。

五、李贺与“长吉体”:李贺的诗歌主要抒写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极端愤激之情,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诗歌能深入捕捉景物给人在心理上带来的无形的感觉,用浓重的辞采表现鲜明强烈的印象和气氛,刻意追求精致美丽的意境。

第七讲 中唐诸家的沿革

教学要求:理解姚贾诗派及其艺术风格;掌握刘禹锡的怀古诗、柳宗元的山水诗

重点难点:柳宗元的山水诗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诗豪”刘禹锡:政治生涯中遭受的挫折,使刘禹锡心怀激愤不平,写下了大量的政治讽刺诗;他的怀古诗往往就历史地陈迹相像出优美而怅惘的意境,寄寓兴亡盛衰之感,语言浅显而含蕴深厚;刘禹锡还很善于向当代民歌学习,创作了许多声情并茂便于歌唱得七言绝句。

二、柳宗元与山水诗:柳宗元的大多数诗歌是反复吟叹自己在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抒写寂寞愤郁的贬谪之感和思乡之情,以及重新振作、大展宏图的希望。艺术上较有特色的主要有两类:一是述怀感旧的长篇五排;一是即景即物兴寄寓意之作。柳宗元的山水诗继承了王孟德精神旨趣和审美观照方式,成就很高,描写岭南风光的诗篇,构思奇特,富有浓郁的南国情调。

三、姚贾诗派:姚合和贾岛是两位以苦吟著称的诗人,他们的诗歌都以苦吟来表现隐逸闲居的生活和日常所见的自然风物,有追求清冽平淡的共同特色,他们的五律在唐末五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八讲

盛唐诗坛的余晖

教学要求:了解晚唐诗的总体特征;理解杜牧的清新、温庭筠的秾艳;掌握李商隐无题诗的成就

重点难点:李商隐的七律、杜牧的七绝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杜牧:杜牧的诗风华流美、雄姿英发,在萎靡的晚唐诗坛上以俊迈雄健的气概“独持拗峭”,形成这种风格主要是由于他对时事的独特看法以及“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的创作方法。

二、李商隐:李商隐的政治讽刺诗议论透辟尖刻,态度消极悲观;七绝咏史诗构思奇特,含蓄曲折,以针见血;无题诗细腻绮靡,主旨遥深。仕途的失意,时代的没落感,多愁善感的性格,难言的爱情悲剧,构成了李诗当中浓厚的伤感情调,用典深僻,想象奇丽,风格纤浓,语言精工是他在表现上刻意求新的特点。

三、温庭筠:温诗的主要特色是典丽精工,婉曲含蓄。乐府七古极为秾艳绚丽,寄意深隐,在艺术上明显受到李贺的影响。

第九讲 词的起源和敦煌曲子词

教学要求:了解燕乐、词的起源;理解词的概念;掌握敦煌曲子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敦煌曲子词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词原指配合对隋唐以来新兴燕乐歌唱的歌词,后来逐渐脱离音乐,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在唐代称为曲子词,后来简称词。词又叫诗余、乐府、长短句;亦称乐章、歌曲、倚声、琴趣等。

二、词的起源跟唐代经济发展、五七言诗繁荣、燕乐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还与酒令著词有关。

三、词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大多为民间词作品。其拙朴的风格,保存了早期词的原貌,同时还具有民间词向文人词过渡的特征。

第十讲

花间词

教学要求:了解花间词派的产生背景和代表人物;理解温庭筠和韦庄的创作成就;掌握花间词派的概念

重点难点:花间词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花间词人:五代后蜀赵崇祚辑于广政三年(940)选录晚唐五代温庭筠、韦庄、皇甫松等十八人词500 首,编为《花间集》十卷。《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代表人物是温庭筠和韦庄(并称“温韦”),其中温又有“花间鼻祖”之称。

二、温庭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致力于填词的人,其词题材比较狭窄,多以妇女生活为题材,大多是写宫女的宫怨、少妇的闺丑、思妇的青丝、歌伎的生活等等。常常运用比兴、象征、暗示、烘托等手法,使艺术表现更加曲婉含蓄。

三、韦庄的词在题材内容上除描写女性生活和男欢女爱外,尚有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多是抒写离愁别绪、沦落失意、漂泊之苦等。韦词常常运用清朗疏淡的白描笔法写景、抒情和刻画人物的心理,因而形成了比较清丽自然的主体风格。

第十一讲

南唐词

教学要求:了解南唐词的特点;理解南唐的代表词人及其成就;掌握李煜词的特色

重点难点:李煜词的特色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南唐词的特点:词人文化修养高;词多从唐代抒情七绝来,格调高,是士大夫词的先驱;南唐词人多是全力作词。

二、冯延己: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有《阳春集》,留词一百多首。其中《鹊踏枝》十几首最能代表他的成就。这些词着力抒写人物内心无可排遣的哀愁,语言清新流转,不象花间词人的雕琢、堆砌,把从温庭筠以来的婉约词风更向前推进了一步。

三、李璟:存词四首,蕴含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后主李煜的词境较接近。代表作为《摊破浣溪沙》,其文字与形象极为优美。

四、李煜:字重光,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文艺才能,是唐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今存词约35首左右,他的词以亡国(39岁)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不加掩饰地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近花间;后期词写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一任真实情感倾泻,涕泪交流,至情至真,而较少有理性节制,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丽质天成。

第十二讲

宋初词风的转变

教学要求:了解宋初词的特点;理解范仲淹、欧阳修的词;掌握柳永词的成就。

重点难点:柳永词的成就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宋初词风大抵沿袭南唐词风,但总体趋向已经从男欢女爱转为感慨人生,由艳情转为述怀。

二、晏殊:是宋词的先驱,所著《珠玉集》是宋人流传后世的第一部词集,后人称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轻怨淡愁和惆怅落寞的情怀,风格雍容华贵、清新委婉。

三、晏几道:有《小山词》传世,多是回忆当年与歌儿舞女过从的风流生活,善于以浅语道深情,小令中有长调气格。

四、范仲淹以少量佳作为宋词开拓了较为壮阔的意境,欧阳修词境界明快爽朗,为后来苏轼一派豪放词风导夫先路。

五、柳永:有《乐章集》传世,他学习民间新声,进行俗词创作,写了很多长调词;在艺术上铺叙展衍、曲尽形容,情节生动,层次清楚,表现市民生活情趣的通俗慢词显示出一种崭新的艺术面貌。

第十三讲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教学要求: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掌握苏轼对词的改革。 重点难点:苏轼对词的贡献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

二、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了词的领域,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对词境的开拓;以诗为词的手法,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词创造出一种新的美学风范。

第十四讲

苏轼门人的创作

教学要求:了解相关词人的生平和创作;理解贺铸词的特色、黄庭坚的词;掌握秦观词的成就

重点难点:秦观词的成就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词与黄庭坚齐名,内容多写柔情,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婉丽,辞情兼胜。

二、贺铸词兼具婉约与豪放之长。名篇《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中有“梅子黄时雨”句,因而得“贺梅子”美称。

三、黄庭坚:有《山谷词》传世,词品较杂,前期受柳永影响较多,后期转为学东坡。总的来说有缺乏韵味、好尚典故的弊病。

第十五讲

周邦彦和词的律化

教学要求:了解中后期其他词人的创作;理解《清真词》的律度和词法

重点难点: 《清真词》的特色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晁补之的《摸鱼儿》、张舜民的《卖花声》、李之仪的《卜算子》、李重元的《忆王孙》均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之作。

二、周邦彦进一发展柳永、秦观的婉约词风,格律法度更为精审,开出姜夔、张炎一派。周词内容以艳情和羁愁为主,其长调善于铺叙,绮丽工巧,一些小词较疏朗明快。

第十六讲

李清照和南渡词人

教学要求:了解南宋前期词坛概况以及张元干和张孝祥词的创作情况;理解李清照词的分期及特点、李清照《词论》中的主要词学理论;掌握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南渡初期张元干、张孝祥等爱国词人,上承苏轼的思想、艺术传统,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成为当时词坛的主流。

二、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有《漱玉词》。她的词以靖康之乱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词主要体现了一位少女、少妇得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南渡以后的词主要表现国破家亡下的爱国情绪和对丈夫的怀念。

三、“别是一家”是李清照在其《词论》中提出的词学概念。在《词论》中,李清照以亲身参与创作的实践经验,梳理总结词的发展流变,并对词坛诸多名家进行批评品鉴。

四、李清照的词作,语言清新朴素,流畅浅易却又不失精致优雅;意象组合独特;从南宋以来,就不断有人模仿李清照的艺术风格而作词,号称“效易安体”。

第十七讲

辛弃疾和豪放词派

教学要求:了解辛派词人的创作情况;理解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掌握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

重点难点:辛词的艺术成就及主要作品赏析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二、辛弃疾的创作根据题材的不同,大致可分为: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失意的悲愤;登临怀古,抒发忧愤;运用词的传统题材、传统手法,表现对国家政治局势的忧虑和对个人政治遭遇的感愤;表现农村闲居生活情趣,描写农村景色和农村习俗;其他感事、抒怀、咏情之作。

三、辛弃疾对词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词境的新开拓;对词体的熟练运用;对词的体裁局限的突破等几个方面。

四、辛词的艺术成就:绮丽的幻想、个性化的夸张和拟人化表现,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对比兴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语言方面,以文为词,更加自由,变化无端。

五、陈亮词以气势见长,往往直抒胸臆,语言斬截痛快,风格雄放恣肆,与辛词相似。但过分外露,缺乏内敛而少余蕴。

六、刘过词效辛词而又自成一家,他的《龙州词》,第一次展现了南宋中后期特殊的文人群体——江湖游士的精神风度、生活命运和复杂心态,具有独特的生命情调和个性风格。

第十八讲

姜夔和南宋词的雅化

教学要求:了解南宋中后期词坛概况;理解姜夔、吴文英词的内容;掌握姜夔、吴文英词的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姜夔词的艺术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姜夔兼工诗词,精通音乐。他清雅的词风追求,代表了南宋后期词的主导倾向。姜夔善于以清刚雅健的语言,冷峻的抒情基调,表现孤独寂寞的人生悲凉感受,形成清空、秀雅的风格。这种词风影响了南宋后期的许多词人。

二、吴文英有《梦窗词》传世,其词以“质实”为主要特点,以用字秾艳凝涩、结构曲折绵密、境界奇丽凄迷自成一宗,无论炼字、用典,还是构思取象,都深受李贺、李商隐和温庭筠的影响。

三、史达祖的《双双燕》(咏燕)也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之作,他能合秦观之幽怨和清真之情切而化之,较之姜词风流艳冶过之而意境气骨不如。

五、附 录

1.教材:《唐诗宋词十五讲》,葛晓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考核:本课程的学习成绩,一般通过考勤、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综合计算,三者的比例大致为2∶3∶5。

王维作品范文第4篇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古诗中更是蕴含了深切的爱国主义情怀,本文通过对唐诗代表人物——王维爱国主义精神的表述,探讨其所作诗歌在当代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王维诗歌 爱国主义 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课被认为是用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而忽略了语文课本中众多的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语文课堂上,教师们分析诗歌的内容意境感情、写作技法,却缺乏对诗中爱国情怀的重视,以及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启发,其实这些风格各异,个性鲜明的优秀古诗歌,对于弘扬古代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王维是盛唐时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在边塞诗上也是成就卓著,无论是寄情于景还是歌咏英雄气概,都渗透着诗人深刻的爱国情怀。在对其诗歌的鉴赏学习中,学生们在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开始像诗人一样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滋养着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一、王维诗歌与爱国主义情怀

(一)爱国主义诗词

爱国主义,辞海里对此解释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以来,诗人们热爱祖国、忧国忧民,他们或寄情山水、或表达政治抱负、或讴歌将士,用一首首不朽的诗篇,表达了眷恋祖国、热爱人民、关注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爱国之音。爱国主义诗篇的内容不仅歌颂了抵抗外侮、保卫祖国,其中的山水诗、旅游诗也是对祖国河山进行热情讴歌,也蕴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在运用古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不应忽略这一部分。

(二)王维的爱国情怀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在诗歌上有颇多的成就,边塞、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篇,特别是在描写山河美景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情景并胜,表达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自身人恬适的心情。与山水田园诗对祖国河山赞美喜爱不同,王维的边塞诗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之心,如《陇头吟》、《老将行》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济上四贤咏》《寓言》等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有才之士得不到用武之地的现象表示愤慨,《洛阳女儿行》、《西施咏》则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

无论是忧心国家前途,还是讴歌祖国河山,这些饱含了诗人爱国魂的诗句对于我们在课堂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建设祖国美好的未来好好学习。

二、王维诗歌在当代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一)寓情于景可引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之情

爱国主义情感根植于我们歌颂中华民族壮丽山河和美好风光的古诗中,田园山水诗代表人物王维的许多诗篇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对其山水诗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的了解,体会到祖国的幅员辽阔、风景秀丽,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王维的《山居秋暝》把山间秋天的月夜写得宁静而富有生气,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生动形象,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其《鹿柴》则描绘了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这些诗篇虽不写名山大川,也没有直接表达爱国主义思想,但正是如此,才体现了诗人对祖国每一寸土地的喜爱之情,在这些具体感受中也深藏着他的爱国思想。对王维这类古诗的教学中,我们注重寓情于景的欣赏,让学生充分领略古诗中表现的祖国大自然的美,由此引发学生对足下任何一片地方的热爱,逐渐摆脱那种盲目崇仰国外风光的影响,并升华到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和对祖国河山的保护之情。

(二)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可激发学生报国之志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儿女,他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在不同时代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留下了传诵千古的故事。诗人们用精炼优美的语言记录了这些英雄人物,并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王维的一些歌咏从军、边塞、侠士的诗篇就是此类佳作,用饱含真挚的感情表达了富于进取精神的人物事迹,内容积极健康,充满理想色彩。

《使至塞上》、《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等一些送人出塞的诗作,一方面勉励朋友出征报国,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立功边疆的壮志豪情。还有那首《燕支行》,从此诗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充满肝胆意气的青少年王维,感受他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志向。体会和领略这些作品里栩栩如生的英雄气魄,学生们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也将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培养青少年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不畏艰难、勇敢进取的精神,树立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品味语言之美可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们在学习祖国语言的同时也开始了外语的课程,并演化到了如今的学习热潮,对于语文课堂不够重视的现象在学生们当中屡见不鲜,学生们对中文的信心缺失也影响了对祖国的感情和民族自尊心。王维《出塞》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句更是其中翘楚,将汉语之精炼、表意之无穷表现得淋漓尽致,多年来在诗歌教学中被反复强调。汉语以单音字、双音节词为主,古诗对仗工整,声调平仄有序,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明快,细细品味、反复体会,学生可从中领略到祖国语言之妙趣。王维作品中处处体现对语言美的追求,“学生们细细读来,在领会作者用语味道的同时,将感受到祖国语言丰富的表现力,进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并从文字中更深刻的了解祖国民族。

(四)思乡念亲友可滋养学生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还应从小处着眼,培养学生们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亲人朋友的情怀。国家都是由小家、由人民组成的,个人也是由朋友网、亲人网然后辐射到整个国家,若不爱家乡不爱亲朋,就谈不上爱国了。古诗中不乏这样的思乡爱家以及表达朋友情谊的佳作,王维的《杂诗》“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表达了炽烈的思乡之情,让人感同身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令人不胜感动,《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则让我们领略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品读王维的这些诗作,在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同时,将启发他们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朋友对自己的关心,引导他们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进而升华到更广阔的爱国之情,做一个爱国爱家爱人民的中华儿女。

三、结论

作为盛唐诗坛代表人物的王维,以他不屈的爱国魂谱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影响世人的不朽诗篇,有的描绘祖国大自然的美丽,有的诉说思乡思友之情,有的讲述着英雄或侠士的情义,字里行间都饱含着诗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爱国情怀渗透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国土辽阔、山川壮丽、物产丰富、人民勤劳勇敢,进而培养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坚强信念。

参考文献

[1]王寿 试谈《中国文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许昌师专学报,1999,3

[2]郑元清 王维边塞诗与新时代精神[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0,3

[3]李淑彦 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才智,2011,13

[4]李玉柱 吴金凤 古诗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J].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45

[5]陈应 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浅析[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2,5

[6]郭从欣 吴蓓蓓 盛唐之声,山水清音—浅谈王维诗歌鉴赏[J].金色年华(下),2010,6

王维作品范文第5篇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有音乐美和建筑美,形象美和建筑美,精神美和个性美的审美特征。实现古诗词教学的审美目标就要反复吟诵古诗词,体会音乐美和建筑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准确把握古诗词意象含义,体会形象美和画面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走进古诗词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体会古诗词的精神美和个性美,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古诗词;审美教育

人既有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审美需要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审美教育就“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随着时代进步,审美已经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素质提高的迫切要求。苏联教育家卡洛夫指出:“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语文学科的古诗词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一、教材中古诗词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们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古典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意味深远的艺术境界使我们长久的探讨和回味,享受审美的精神盛宴;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更值得我们去研究,获到精神的陶冶和优秀文化的熏陶。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词具备典型的审美特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1.音乐美和建筑美。古诗词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鲜明的节奏上,因为汉字音节的特殊性,形成了诗词的顿、逗、韵脚等节奏特点,而汉字的平仄、音调的规律性变化形成古诗词音韵上的和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达到音乐美的效果。诗工整对仗的格式,词错落有致的句式,形成古诗词建筑美的特点。音乐美和建筑美的特点为古诗词的艺术表现力锦上添花。

2.形象美和画面美。古诗词中描绘的形象丰富多彩,陆上的草木鱼虫、原野山川,天上的星河日月,描绘的画面从能俯瞰群山的东岳到奔流不息的黄河,从雄壮辽阔的大漠到小桥流水的江南,既奔赴到塞外与敌军争锋对决的沙场,也享受山水田园宁谧之美……走进一幅幅生动形象的自然之美画面,展现社会生活的广阔之美。形象美和画面美提升了古诗词的境界之美。

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编入的优秀篇章,具备鲜明的审美特征,是宝贵的审美教育素材,古诗词教学应结合古诗词审美特征设计教学实现审美教育目标。

二、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的目标。

语文课程总目标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语文教学就要充分重视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目标就是要在古诗词教学中,以其深刻的审美内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审美能力,培养健康向上又有品位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进一步挖掘他们善于发现美,敢于创造美的能力,由审美的知识教育上升到能力教育。要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就要根据古诗词的审美特征设计我们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学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的目标有:(1)培养审美感知能力。(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3)培养审美想象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4)培养美好的情操,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为实现语文古诗词审美教育目标,针对古诗词的审美特征,教学过程中可运用以下的途径加强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现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的途径。

1.反复吟诵,体会音乐美和建筑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美学大师朱光潜曾经说过: “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学习古诗词,首先要会读,而且要读得有节奏韵律,富有感情,真正体会到古诗词的美,才能读出其中的美感。要结合古诗词形式美的特点来品味古诗词的音乐美和建筑美。第一,示范吟诵,初步感知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古诗词整齐对仗的结构富于建筑整齐划一式的美,古诗词格律的平仄关系有固定模式也有巧妙变化,需要在示范吟诵中准确把握其中的节奏和韵律。如吟诵《山居秋暝》,首联读得要平,体现雨后山村空旷宁静,颔联声调要稍稍提高,表现明月高照,清泉流动的画面。颈联的动词“归”、“下”应重读,起到强调作用。听录音或教师示范诵读,使学生在古诗词韵律中初步感受古诗词的美。第二,要学生反复吟诵,体会古诗词的语言。古诗词短小精炼,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学生诵读。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可朗朗出声地诵读,可低唱慢吟地诵读,培养语感。古诗词具体深刻地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只有反复地吟诵,仔细去揣摩,才能体会出这些蕴含在字面之外的美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渐渐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2.准确把握古诗词意象的含义,体会形象美和画面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含义有其特定性和多变性。被称为“花中四君子”的梅、兰、竹、菊,不仅仅因为它们本身的美——梅花的娇艳之美、兰花的洁白之美、翠竹的挺拔青翠之美、菊花的缤纷绚烂之美给我们呈现的形象美感,更因为它们特定的文化含义从古至今都备受推崇。梅的凌霜傲骨,兰的洁白无暇,竹的正直气节,菊的隐逸高洁,从物的形象延伸到人的品质,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之美。诗词中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很多。柳代表惜别,“扬子江头杨柳青,杨花愁煞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黄昏时分,梧桐“更兼细雨”(李清照《声声慢》)写满的点点滴滴哀愁;“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的红豆充满相思与牵挂;“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高》)猿啼代表的悲凉;“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的鹧鸪充满愁思……这些意象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就因为它们特殊的含义,使意象富有情感和诗意,给我们展示了广阔的画面美。

诗人的感情会变化,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会产生变化,这就使同一意象在不同诗篇中有了迥然不同的含义,这就形成了意象含义的多变性。“秋”:古人常悲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秋风落叶起,凄凉愁情即至;但刘禹锡的《秋词》却不然:“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面对秋高气爽诗人豪情壮志油然而生。“花”:花的意象含义也是丰富多彩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纵马看花的志得意满,此时百花灿烂添喜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挥之不去的淡淡愁绪,此刻落花添伤感。“水”:水的意象更是千变万化,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大气磅礴;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妩媚动人;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肠百转……因为意象含义的变化,读者感受到的形象美也在变化,脑海中呈现的画面美在不断的延伸和拓展。因此,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古诗词内容分析意象的深刻内涵,体会古诗词的形象美和画面美,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走进古典诗词意境美,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走进古诗词意境,才能进入审美境界。“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要教育学生善于体会美的形象意蕴,走进美的意境中,发现其审美价值。

第一,咬文嚼字,品词品句,形成直觉思维能力。教学古诗词时,应先讲清字句,着眼于诗意、词意,然后再启发学生体会诗情,才切实有效。如欣赏王维《使至塞上》,其中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抓住“直”、“圆”两个字,仔细咀嚼其中的韵味,这两个字用的似乎可否换成其他字代替。《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段就记述了她读王维这两句诗的深切体会:“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是咬文嚼字后感受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第二,大胆展开想象,描绘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审美教育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句没有而生活中与此相关的生活形象和画面想象出来,丰富到诗句中去,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体会精神美和个性美,培养美好的情操,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同时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文化就特别强调美与善的统一。美育利用美的形象进行教育,提高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并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以引起内心的共鸣,使学生爱美恶丑、从善拒恶,抵制颓废思想情调和庸俗生活方式的侵蚀,养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就要充分理解古诗词的精神美和个性美。

第一,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精神之美,渗透品德素质教育。有人说过,为文即为人。古诗词的创作出自不同作者的手笔,作者借诗词作品表达内容,抒发情感,寄托理想,不同的作者创作的作品思想内容各异。在这些思想内容浩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精忠报国、誓死效国的岳飞赤胆忠心;弃官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高风亮节;心系天下苍生、忧国忧民的杜甫高度使命感;浪漫不羁、飘逸洒脱的李白高洁形象……这些人物身上具备的优秀品质令人可敬可叹,这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与品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精神美和个性美逐步渗透品德素质教育。

第二,分析相近题材诗词作品或诗人、词人的不同精神内涵,把握古诗词体现的个性之美。同样是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浪漫凝聚着忠君爱国的深沉美,李白的浪漫拥有自由洒脱的飘逸美;同是山水田园诗人的王维和孟浩然,孟诗体现大自然清新宁静之美,而王诗则是一种静谧闲适超尘决俗的禅宗境界之美;同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词体现清新高雅之美,而柳永的词体现风流绮丽之美……每一个诗人、词人都有他们独特的个性美。

在古典诗词中,这样富于精神美和个性美的古诗词数不胜数的,品德教育应在审美教育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使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于润物细无声中,春风化雨般渗透品德素质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中国古典诗词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形象美和画面美,精神美和个性美的审美特征形成了高度的审美价值。实现古诗词教学的审美目标首先要反复吟诵古诗词,体会音乐美和建筑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解读古诗词时要准确把握古诗词意象含义,体会其中的形象美和画面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同时大胆发挥想象力,创设情境,走进古典诗词意境,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更要从人物形象上体会古诗词的精神美和个性美,促进学生培养美好的情操,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我们的语文教育就应该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挖掘其中的审美教育元素,发挥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对审美情趣、道德修养的巨大促进作用,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美的熏陶,心灵得到进一步升华,最终以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5]文勋.诗词审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6]王建疆.修养 境界 审美:儒释道修养美学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童慶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224

王维作品范文第6篇

1 王维山水诗的画意美

王维山水诗的画意美主要表现为画技美、白描美和彩绘美。

1.1王维山水诗的画技美

王维是画技艺高超的杰出的山水诗人。如他的“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出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山中》)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溪。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 越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 树杪百重泉。” (《送梓州李使君》) 等诗充分展示了王维的画师技巧。“白石、红叶、空翠”是颜色;“落日、孤烟”是线条;“树杪百重泉”是透视。颜色设置绝妙, 则能强烈刺激人的感官。往往光度弱的色彩使人感到向内紧缩, 且使人感到寒冷。《山中》, 诗人就调动“白、翠”这样的冷色再配以稀疏的“红”, 烘托了一片“舒适、宁静”的画意。至于线条, 你看:落日是圆形的, 孤烟是线形的;“渡头”横躺着, “墟里”竖立着, 这样简简单单的横横竖竖、圆圆曲曲, 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1.2 王维山水诗的白描美

王维融画入诗, 其山水诗描山画水, 多用白描技法, 如表达了诗人的名篇《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这首诗运用白描写法, 表现了湘楚疆域的辽阔, 江汉气势的磅礴, 勾勒了眼前所见的汉江全景, 山色浓淡全然不写, 只言其中若有若无, 并且展开想象的翅膀, 形象而概括地画出了南方半壁江山雄伟壮丽的鸟瞰图, 宛如一幅水墨山水画。

1.3 王维山水诗的彩绘美

王维的山水诗色彩感强, 重视光的运用, 使整个画面明丽。如:运用暖色余晖的“秋山敛余照” (《木兰柴》) ;运用皎洁月光的“月出惊山鸟” (《鸟鸣涧》) 。并且他还注重色彩调配, 既考虑到了色彩的对比, 也考虑到了色彩的谐调。请看:“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新晴野望》) , 诗人将近景白水与远景碧峰组成一幅层次清晰的画面, 水色明亮, 峰峦碧翠, 光和色的对比非常鲜明且十分和谐。

2 王维山水诗的音响美

王维在山水诗创作中, 用音响来描写自然山水, 用多种手法使音响和景色和谐交流, 使其“有声画”独具特色。

2.1 王维山水诗的音响美

他把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种丰富的音响, 巧妙地捕入诗中, 如:“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 ”这首小诗, 句句有声。整首诗构成的基本材料是大自然中的美妙声响:“飒飒”而来的是惆怅的秋雨声;在溪流中传来的是小碎石“叮叮咚咚”的翻滚声;流水相互冲撞溅击着奔腾而去发出的是潺潺欢笑声;在秋风秋雨中传来的是白鹭惊慌的鸣叫声。这些声响在读者的耳边回荡着, 仿佛诗里真的发出声响, 已自然地谱成一支深情款款的深秋曲, 在你心头绵绵萦绕。

2.2 王维山水诗的音像美

在王维山水诗中, 自然界的美丽景色和神奇音响往往是有机配合、水乳交融的。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可谓“诗中有画”的典范之作, 秋天傍晚, 在雨后深山背景上, 天空明月高悬, 山上松林一片, 清泉汩汩, 流于石上, 竹林丛中, 喧笑的妇女们正归家, 荷花之间划动的渔船在穿行。这分明是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水画!诗人把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就是诗中的音像美。

3 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

王维的山水诗力求勾勒一幅画面, 表现一种意境, 注意把握、描写客观景物作用于审美主体所产生的浑然一体的整体印象, 并且在山水诗中表现诗人的性格。如“北坨湖水北, 杂树映朱栏, 逶迤南川水, 明灭清林端。”《北坨》一诗, 诗中有画, 虚实相济, 诗情多于画意, 虚景多于实景, 整个意境是空灵的, 逶迤远去的湖水, 水光时明时灭, 忽远幽深, 艺术地展现了北坨湖之浩淼深远。

综上所述, 王维的山水诗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第一, 王维山水诗具有画意美;第二, 王维山水诗具有音响美;第三, 王维山水诗往往描绘出一种意象空灵、境界清幽、闲淡冷寂、悠然自在的境界, 充分表现了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

[2]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上一篇:信访条例范文下一篇:校歌比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