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企业文化论文范文

2024-05-06

一体化企业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过程是政府职能与公民权利间的演变与同构过程,体现为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间的博弈行为。博弈同时也产生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非均等之困境。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善供给环境、增加资源投入、完善服务体系、引入市场机制。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化

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

推行城乡一体化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都着眼于打破我国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这是政府职责,也是公民权利的要求。其实,无论城乡公共文化均等化还是城乡一体化必然要依靠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的有效互动才能真正化为现实,在实践中则体现为政府职能与公民权利间的演变与同构过程。因此,从公民基本权利以及政府主要职能这两个角度入手厘清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与城乡一体化之间关系是恰当与必要的。

从公民基本权利来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使公民能够普遍享有基本文化权利。公民——其户口无论城、乡,都应具有不可剥夺的基本文化权利并且能够切实消费公共文化服务。从现有研究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公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城乡公民对公共物品需求日益增长,尤其在农村地区。并且总体看来,城乡公民公共文化服务的消费倾向大致相当[1]。据此,城乡一体化的紧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城乡公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从政府主要职能来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使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公平供给。萨缪尔森首次提出公共物品这一概念,认为因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造成市场供给公共物品失灵或无效。在此基础上,政府供给公共物品自是理所当然,而且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物品的组成部分,因此,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基本职能必不可少的内容。一方面,自新公共行政学批判传统行政学“效率至上”原则以来,政府行政活动越来越重视“公平”这一价值标准,至少在形式上。“公平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公正、正当和公道的精神或习性……它与自然权利或正义同义”[2],无论是推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还是推行城乡一体化,二者都遵循了这一价值标准。另一方面,从政府基本职能具体内容来看,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3]。可见,城乡一体化不仅要求在文化服务方面做到一体化供给,而且还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基于以上两个方面,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学者们主要从权利均等、机会均等、结果均等、结构均等方面进行界定。”[4]这些研究不乏真知灼见,然而笔者认为,就现阶段而言,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行探究与定义则显得更加切合实际。城乡一体化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城乡公共物品的一体化供给,显然,要定义“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必然逃脱不了两个问题:一是界定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供给的内容;二是定义城乡一体化下的均等化。笔者仍从公民基本权利和政府主要职能着手,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以便定义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

(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供给的内容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供给的内容,是由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和政府主要职能这两方面共同决定的。

从公民基本权利来看:一方面,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是其组成部分,公民凭借基本文化权利正当要求政府供给并且消费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在现代社会中,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公平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无论城、乡公民,公民越来越要求公平平等的享受权利,尤其是在目前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另一方面,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反映了公民的文化需求,而且是公民最基本、必不可少的需求,同时具有公共性——市场提供低效或无效。

从政府主要职能来看:一方面,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文化职能内容之一。“政府文化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依法对公共文化服务所实施的管理”[5],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就是其重要部分。另一方面,政府主要职能体现了政府供给能力。据统计,当前我国文化事业费按行业投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艺术表演团体、公共图书馆、群众文化机构和其他单位。[6]可知我国目前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内容有:艺术表演、图书、群众性文艺娱乐节目等。

综上,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内容是政府旨在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供给的诸如图书、艺术表演、群众性文艺娱乐节目等服务。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均等化

对于“均等化”这个概念的观点,众说纷纭,刘志昌与苏祖安将其概括为:保底说(最低标准说)、机会均等说、条件平等说、结果均等说、三要素说、四要素说等。[7]本文基本赞同四要素均等说,即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要做到使“每个人的权利平等、机会均等、能力平等,直至结果平等”。[8]依据公民基本文化权利而言,均等化即要求每个人的基本文化权利得到平等保障,使每个人都能有均等之机会、都有平等之能力去消费公共文化服务,最终实现结果平等、达到真正均等。而政府的文化职能就是要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入手,以公平的态度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不因城乡有别而有差异,使公民普遍、平等的消费公共文化服务。由此可见,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应定义为:政府旨在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以公平的向公民供给诸如各类图书、艺术表演、群众性文艺娱乐节目等服务来履行其文化职能,从而实现公民权利平等、机会均等、能力平等,直至结果平等。

三、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现状来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还存在许多困境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供给主体的问题

毫无疑问,对于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供给主体责任重大而且作用举足轻重。但我们分析我国“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费用情况,发现在供给主体方面存在两个问题。

1.文化事业投入费用总额有限,人均费用低。在“十一五”期间,虽然文化总支出、人均费用都在逐年增加,可是即使是2010年人均费用也只有24.09元(见表1),低于其他方面的财政投入。在总额如此有限的前提下,即使实现了均等化,也只是低水平的平等化,这对于人们文化生活的改善作用是不大的。

2.城乡供给主体能力差异。在实际生活中,城乡供给主体能力会以文化事业费用反映。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城乡文化事业费用差距以及人均费用差距都在逐年缩小,然而差距仍然很大。以2010年为例,城镇人均投入费用是乡村的1.78倍。

(二)需求主体的问题

除却供给主体方面给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带来的困难,需求主体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小的难题。这一问题主要由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差距、农村居民流动等原因造成的。

1.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差距给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带来困难。以2010年我国居民受教育水平城乡构成为例,6岁以上城镇人口总数为632 837 499人,乡村为609 708 623人。其中,未上过学的人数乡村人口是城镇人口的2.46倍;受过教育的乡村人口大多集中于小学、初中阶段;而到高中以上阶段,城镇人口远远多于乡村人口(见表2)。一般而论,需求主体文化素质上的差异导致需求主体的消费能力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推行城乡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必然存在巨大困难。

2.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给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带来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闲置劳动力走出乡村、涌入城市,在丧失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他们也未能享受到市民的相关服务。尽管对农民工这一群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体制和制度的缺陷,然而农民工自身素质仍然是主要原因。正如刘文玉、刘先春研究所述,“农民工自身因素是其公共文化服务缺失的直接原因”。[9]除了上述文化素质不高原因外,农民工工作性质(如工作不稳定性、闲暇时间少等),使得农民工不能得到持续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另外,农民工主动要求公共文化服务的动力不足也是一重要因素。

(三)沟通以及沟通渠道方面的问题

1.缺乏沟通意识。沟通意识的缺乏主要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供给主体官本位的思想作祟使得行政人员“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观念缺失,由此他们缺乏主动寻求沟通的内在驱动力。第二,需求主体由于议价能力不足以及“搭便车心理”等原因也缺乏沟通的内在驱动力。

2.沟通渠道不畅。由于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间沟通不足,引起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衡,这也导致资源实质上的浪费,从而给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带来困难。本文只考虑供需失衡中供给非所需或供给量大于所需量这两种情况。当前,我国民主行政尚未落实、公民参与积极性尚不高,势必导致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是城乡公民真正需要的。另外,在政府供给文化服务时,如建设图书馆、农家书屋,由于尚存在文盲或半文盲人员,按城乡总人口配置书籍等资源时势必造成浪费。

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非均等化的主要原因

(一)供给环境不佳

公共文化服务属于公共物品,固然存在市场失灵,然而仅仅依靠政府供给难免缺乏效率、失之灵活、无法全面,这就需要较为发达的非政府组织作为“折中式”补充。可惜的是,我国非政府组织或貌合神离或未成气候,难以担此重任。罪魁祸首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环境不佳。从宏观层面而论,也就是整个社会层面上,我国缺乏公共意识,造成我国社会力量薄弱。这一方面由于公民群体仍受封建思想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过多干预社会事务,公民由此失去锻炼自主管理与自主服务能力之机会。从微观层面上而论,也就是政府内部供给环境,无论决策者还是执行者,大多皆生活于城市之中,基于“自利人”之人性假设,乡镇公民本身就处于劣势。

(二)资源总量投入不足

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社会固定资产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到2011年总额已达到30多万亿元,然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总投资却只有3000多亿元,仅占总额的1.02%。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自2007年以来,这一比例始终徘徊于1%左右。可想而知,我国在文化方面上投入严重不足,而且近年来增长速度也十分缓慢。

如果情况始终如此,我们大谈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即使做到均等,也仅仅是低水平的平均局面,对于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毫无意义。当然,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不仅仅财政投入的匮乏,还有人力资源的投入、时间投入等等,这些都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政府活动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公共服务、尤其文化服务,皆无直接经济收益,故而一直未能成为我们政府管理的焦点。因此,笔者认为资源总量投入不足是造成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的主要原因。而且,这一困境不予以解决,将永远实现不了均等化。

(三)以城市为中心的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张都爱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政策理论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产品供给体系、队伍体系、群众性文化活动体系、资金投入保障体系、高科技信息体系、评估监督体系、制度法规体系等九大内容[10]。尽管我国一直在推行城乡一体化,然而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给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带来巨大难题。而且近年来,尽管在政策理论、指导思想上,越来越重视乡镇文化领域,然而由于历史欠债,短期内城市公共文化仍然会占据优势地位。提到基础设施体系,“根据统计资料,目前我国共有村级文化室约28万个,只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47.7%。另一方面,对于全国各级别行政区划,乡以上公共文化设施已基本实现全覆盖。”[11]至于产品供给体系、队伍体系、高科技信息体系则城市本身就有巨大优势。因为城市交通更为发达;更易留住相关人才;而高科技信息也首先在城市推广后,才有可能扩散到乡镇。

(四)供给观念落后

文化需求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需求,其满足自然首先要在精神上获得满足,故而公共文化服务重在调动公民的主动性、创造性。然而目前,我国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首先在于观念思维上缺乏创新意识,这就出现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之间缺乏沟通、沟通渠道不畅等问题。而且还造成政府供给方式单一,仅限于建设图书馆或乡村书屋、送电影下乡等方式。这种单向供给方式本身忽视了公民自身需求,丧失了与公民沟通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在弱化公民的主体意识。当然,这种方式也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得本身就匮乏的资源依然浪费不少,并进一步促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

五、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

(一)改善供给环境:提升公民的权利意识、公共意识与参与意识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过程是政府职能与公民权利间的演变与同构的过程。首先应在社会中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借由公民的正当诉求来刺激政府行为,以促使政府不断改善服务、均衡服务。其次,还需要有公共意识。当人人都想为自己追求利益时,却不是人人都有能力为自己谋得福利,这就需要公民具有公共意识。公共意识旨在谋求公共之利益,有之,才有可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此外,还需要公民具备参与意识。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公民与政府双方沟通、合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只有公民能够主动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公共文化的供给才会是公民所需、所爱。当这三种意识深入人心之时,推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则指日可待。

(二)增加资源投入:加大资金投入与培养专门人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我国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正处于“无米就炊”之尴尬境地。当前虽然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要远远高于乡镇投入,然而财政资金总量投入仍然不足,这就使得城乡均等化的效用大减。因为实际上,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关注的焦点是资源的分配问题。而总量不足情况之下的平均分配只能是低水平的平均局面,难以保障公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务。就人力资源而言,城市当然是人才的聚集地,然而对于乡镇而言,除了缺少必要的资金外,专门人才的缺乏也是当务之急。为了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就必须大幅增加财政投入总量,就必须大力培养专门人才、并且加大向乡镇输入专门人才的力度。

(三)完善服务体系:向乡镇地区适当倾斜

以城市为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造成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非均等的重要原因。无论硬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软性的政策制度都偏向于城市,这就使得城市公民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城乡二元结构累积下来的“欠账”不能在短期内通过均等化的服务体系得以偿还,所以所谓的服务体系的完善实际上就是要向乡镇地区做出适当的倾斜。这样才能弥补历史欠债,当各方面条件成熟之后,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再做必要调整。

(四)引入市场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元化

首先,供给主体多元化。改变传统上以政府为主要甚至唯一供给主体的状况。通过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加入,来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其次,供给方式多元化。如“美国政府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将政府的公共物品供应工作(如卫生、保健、环境保护、公共工程等)通过合同承包、出租、投标竞争等方式大量外包给私人公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2]最后,供给渠道多元化。畅通与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渠道,可以全方位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综上所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过程是政府职能与公民权利间的演变与同构过程,体现为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间的博弈行为。而之所以不均等,则应归咎于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要解决这一问题,正本溯源之后必须回归到对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这两方的协同治理,通过改善供给环境、增加资源投入、完善服务体系、引入市场机制等途径的综合运用必能有助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宛晨,谌君,何妍.城乡基本公共产品需求比较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59.

[3]石忆邵,何书金.城乡一体化探论[J].城市规划,1997,(6).

[4]姜晓萍,吴菁.国内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研究述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13).

[5]赵萍萍.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的构成要素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1,(6).

[6]“十一五”以来我国文化事业费投入情况分析[OL].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站.

[7][8]刘志昌,苏祖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研究综述[J].理论界,2009,(3).

[9]刘文玉,刘先春.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缺失及其原因探析[J].兰州学刊,2011,(5).

[10]张都爱.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J].保定学院学报,2012,(25).

[11]“十六大”以来全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OL].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站.

[12]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25.

责任编辑 侯 琦

一体化企业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大运行”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地县一体化的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在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确保地县一体化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以“两级三化”为导向,促进地县自动化运行业务一体化的建设、同质化的管理,引领地县自动化专业技术力量由“各自为战”的模式向“协同配合”的模式转型,打破技术力量分散、系统运维人员短缺、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状,实现地县两级自动化运行能力、运行指标和人员技能水平的全面提升,从而实现调度自动化运维模式由“各自独立”运维到“一体化”运维的转型,为“大运行”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大运行;地县一体化;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两级三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59

0 引 言

D5000智能電网调度控制系统(以下简称D5000系统)作为地区电网地县调控一体化自动化系统是应“大运行”战略部署、“调控一体化”要求和智能电网技术发展而产生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同时其也对地县两级自动化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D5000系统的建成投运已经打破了原有地县自动化专业人员维护各自自动化系统的传统局面。其通过完善系统运维管理的规定,梳理标准运维的流程,保证地县一体化调度控制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进而提升自动化基础数据的准确率和自动化运维人员的技术水平。真正实现地县两级一体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促进地县之间专业化协同的目标。

1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两级三化”管理的建设背景

D5000系统满足“大运行”体系建设和“地县一体化”的建设要求,具备告警直传、远程浏览、实时监控、变电站集中监控、二次设备在线监测、自动电压控制、综合智能分析与告警、网络分析、调度员模拟培训、智能分析与辅助决策、调度计划与负荷预测等功能,目前该系统已成为地县电网调控人员实施电网监控、事故处理、运行统计的有效工具和重要技术支撑的手段。

1.1 深入推进“大运行”体系的必由之路

国家电网体改《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全面建设“三集五大”体系的工作意见(〔2013〕1325号文)》(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地县调业务要实现统一专业的管理,集约核心业务。目前地县调自动化运维业务一体化运作、同质化管理水平远未达到《意见》的要求,需进一步梳理完善。

1.2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核心环节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2014年在《科技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智能电网与第三次工业革命》,引起了强烈反响。文章中提出,新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不断突破,并与智能电网全面融合,正在承载并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智能电网承载并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构建以安全、高效、清洁发展为目标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离不开对电网实时监控的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指挥环节,需紧密结合当前的新形势,以创新精神和科学务实的态度,提出新思路、新举措,更好地为指挥调度电网服务,通过建立完善的系统运行管理体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智能电网承载工业革命的需要。

1.3 建立服务导向型电力调度的客观需求

发电企业、用电客户、电网公司通过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调度员通过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监控发电企业实时的发电量和用电客户实时的用电负荷,实现发供电的动态平衡,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通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三公”调度“十项措施”》,利用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提供的数据作为支撑,做好电力电量平衡分析,是践行国家电网公司“四个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通过构建地县两级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管理体系,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及自动化基础数据的准确,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电力调度,更好地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

2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两级三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构建管理保障体系

要构建管理保障体系,就要以“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建设为抓手,通过落实“三集五大”体系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的方案,优化整合相关部门的职责,实施市县一体化管理,规范工作职责和岗位责任,完善制度标准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初步建立与“五位一体”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岗位责任体系和标准流程体系。

2.1.1 加强组织领导,责任界面清晰

构建完善地县一体化自动化运维管理保障体系,实施由市公司统筹安排,市县公司分级维护的管理模式。加强市公司自动化专业的调度与协调作用,建立由市县公司自动化运维班的班长担任自动化系统运维专责人的工作体系,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地调调控中心的主任担任组长,各县调调控中心的主任及地调自动化室的主管作为领导小组的成员,主要负责地县一体化自动化运维工作总体协调的督导,负责工作组及各有关实施单位确定各相关配合单位及实施单位绩效考核的意见。工作小组组长由市县公司自动化运维班的班长担任,市县自动化运维人员作为小组成员,主要负责落实执行相关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负责具体工作方案的制定、实施及综合协调,负责实施推进地县调自动化运维业务一体化的运作、同质化管理,不断提升地区自动化运维人员的技术水平,负责组织实施业务的培训。

2.1.2 完善检查评价,实现闭环管理

采用调研、巡视、督导、检查等多种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工作质量持续地提升。通过公司内部对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量化考核标准,细化各项考核制度,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考核评价手段确保责任体系落实到位。通过闭环管理持续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确保“两级三化”促进专业协同管理切实取得的成效。

2.2 实施“大运行”体系下地县两级一体化管理

2.2.1 组织地县一体的自动化应急演练

为持续提升地县自动化人员应急处理能力,地调自动化班要定期组织开展自动化系统应急演练,提升自动化人员对应急事件的处理水平。

通过定期组织地县联合应急演练,要求所有参演人员要明确事故发生过程中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避免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现象。经过地县一体的应急演练,市县公司自动化专业人员进一步适应了在“大运行”体系下自动化专业全新的工作模式和系统应急处理的措施。为“大运行”体系的巩固和提升奠定了基础。

2.2.2 采用行动学习法强化业务培训

在地调层面进一步细化明确“AB角”制度,确保每位成员都熟识各自承担的工作指标与任务,工作任务的派发要充分结合员工自身的特点,争取工作效益最大化;在县调层面要求各县公司按照市公司自动化班的人员分工方式确定地县一体化、AVC、调度数据网、二次安全防护等专业专责人。以地调专责人为小组负责人,组织协调县调专责人开展专业工作,并逐步建立小组内部考评及班组对小组负责人的考评体系。利用自动化班组的工作特点,采用行动学习法,对上配合省调工作,对下进行专业管理,本身从事具体工作,利用这些优势,将小组负责人培养成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管理能力的全面人才,将自动化运维班打造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

2.2.3 建立定期沟通交流机制

利用地县一体调度视频会议系统,召集个县公司自动化人员组织召开季度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分析会,从典型案例入手,分析并学习,提出优化建议;组织市县公司自动化专业人员宣贯并学习省公司下发的、在电网调度自动化方面的管理规定,梳理公司当前地县一体化运维方面的管理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定期开展视频班组大讲堂活动,学习最新的自动化技术标准、规章制度和典型运维经验,并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在学习和交流中不断提升地县自动化运维人员的技术水平。

2.3 健全流程体系实现标准化建设

2.3.1 编制统一的标准化的作业指导书

编制统一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规范地县调自动化运维人员的作业行为,确保自动化人员在地县调控一体化自动化系统中的维护质量。并由地调自动化班安排专人对每次的工程进行质量验收,对公司工作质量进行监督评价。

2.3.2 编制D5000系统作业控制流程

编制D5000系统作业控制流程,流程规定前期的准备阶段地调或县调在作业前准备作业资料,应包括设备命名编号通知、一次接线图、一次设备参数和审核后的监控信息表等。按照不同的作业内容编制相应的作业控制卡。地调专责人负责审核作业控制卡是否合格。合格后地调或县调自动化运维人员根据作业控制卡执行作业任务,并指定专责人对作业结果进行检查。工作结束后将作业控制卡分别存档。

2.3.3 编制地县协同自动化应急预案

编制地县协同自动化应急处置预案及处置流程。在发现或接收到自动化应急事件的报告后,按照系统应急处置预案启动自动化应急处理流程,由地县自动化专业骨干共同对事件原因进行分析和研判,迅速查明原因,并组织开展应急处理。在事件结束后,由地调自动化管理人员组织开展事后分析,编写分析报告并归档备案。地县协同自动化应急处理流程能有效提高应急处理的能力,缩短应急处理的时间,提高地县自动化运维人员对系统的应急处理水平。

2.3.4 编制地区自动化系统检修管理规定

依据省调下发的《山东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检修管理规定》,要求自动化设备检修工作需提前3个工作日从OMS系统中提报检修申请,由自动化人员进行作业指导书的编制。编制地区自动化系统检修管理规定,可以规范自动化系统设备检修工作,提高设备检修管理水平,实现电网自动化设备检修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步骤,确保工作无遗漏。

3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两级三化”管理的效果

通过实施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两级三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中的全过程闭环管控,在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更好的服务于电力客户、发电企业,展示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3.1 显著地提高了地县调控一体化系统运行水平

在地县调控一体化自动化系统新型运维模式下,随着自动化专业管理半径的延伸,通过积极拓展专业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制定多项切合实际工作的统一的工作标准和流程体系,通过多方位培训有效地提升自动化维护人员,特别是县级自动化专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使系统在运维过程中始终可控、在控,显著提高了地县调控一体化系统的运行水平,有效地保障了地县调控一体化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3.2 自动化运维效率全面提升,管理规范化运转

通过对日常工作中各规范流程的梳理,使日常运维更流畅,系统标准化管理水平和自动化人员的运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职责不清晰和推诿扯皮的现象得到有效的根治。系统各层面操作逐步实现标准化,尤其是作业指导书、系统应急处置预案和流程的编制与发布,有效地规范了自动化专业人员日常运维的工作过程,提升了地县自动化运维人员对系统的应急处理水平;信息表管理流程、画面规范、信息规范等相关流程或规范的修订,充分保证了信息表的长期有效管理,统一了整个地区的应用画面,使信息更加规范。

3.3 自动化基础数据准确率得到提升

通过地县自动化运维工作规范化的管理,地区遥测状态估计合格率明显得到提升,遥测状态估计合格率的提升,为调度员潮流、静态安全分析等高级应用提供了更加可靠度实时潮流数据,提高了高级应用的计算精度和收敛率,为调度员提供了更加可靠可信的辅助决策。

3.4 自动化运维人员技术技能水平不断

利用工作小组培训模式及自动化创新工作室的培训作用,有效推动了自动化专业培训工作的落实,促进了自动化运维人员的知识更新;开展多方位的互帮互学式的培训,实现了专业知识的有效传递,推动了整个地区专业人員的进步。全面提升地县两级自动化人员专业综合素质,为“大运行”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技术人员保障,有利于地县一体化自动化运维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4 结 语

本文通过探索新形势下地县一体化系统维护的模式,在“大运行”体系建设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提出“两级三化”的自动化运维管理体系。该体系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实施效果,可以在各地调自动化专业推广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宁,徐春雷,庄卫金,等.地县一体化调度自动化系统分布式数据采集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24).

[2]胡海霞,卓兰霞,刘丽.IT运维自动化在电力系统的应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3(4).

[3]刘振亚.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支撑又好又快发展[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9).

[4]胡蓉,沈键,许凌.调控一体化模式下的华东电网自动电压及自动发电控制应用[J].华东电力,2011(2).

[5]缪建国,李云鹏,徐春雷.地县一体化调度自动化系统在南通电网的应用[J].江苏电机工程,2011(5).

[6]王滔.适应地县一体化模式的湖南益阳电网调度自动化专业经验探讨[J].电源技术应用,2013(1).

一体化企业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与核心,是企业经久不衰的无形资产。物质资源固然重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一天会枯竭与消失,然而企业文化经过不断完善与改变,与企业同生共长。本文主要对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与影响进行分析,加快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应用,为促进企业发展奠定基础保障。

关键词:企业发展;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

目前,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法宝,得到众多企业的认可与关注。通过企业文化核心力量,将企业综合实力充分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优秀的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步伐与速度,关系着企业生存命脉。因此,想要保证企业获得稳定与长久的发展,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基础保障,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获取生机。

一、企业文化的涵盖内容

所谓企业文化主要指: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通过群策群力反复实践研究所形式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职业道德理念等内容,在全体成员的遵守与执行下实现对企业规范的管理过程。

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形式主义,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灵魂,需要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与肯定,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尤为困难,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精神领域、企业民主、形象塑造、行为要求以及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只有企业将重要东西流传下来,并造福企业员工,形成品牌效应与力量,那就是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1]。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1)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品牌形象

企业文化的宣传效果十分重要,通过积极正能量方式的传播与宣传,可以增强群众对企业的好感度,并将企业相关内容添加到企业文化中,做到统一宣传与传播。例如,将企业服务品质与产品特征融入企业文化中,然后在企业文化传播宣传时,实现一举两得的效果。广大群众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了解到企业的口碑与诚信,进而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因此,企业要抓住群众的心理,利用优秀企业文化强化自身企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提升企业知名度与塑造品牌形象奠定基础。

(2)完善企業管理理念,增强员工荣誉感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各大中小型企业层出不穷,占领整个市场环境,因此,企业想要站稳脚步,就要做出改革与创新,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指明灯,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建设企业文化要从企业内部出发,创新与完善企业管理理念,渗透企业文化教育,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与荣誉感,只有得到员工的支持与肯定,才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例如,某家电品牌企业,早期就开始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与渗透,并且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具体体现在一个19岁女孩的身上,这个女孩在企业中工作三年,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与洗礼,在得知自己患上绝症即将离开人世时,向家人提出的最后心愿就是再看一眼自己工作的企业[2]。由此可以看出,该企业文化的魅力与价值,让员工对企业产生浓厚的热爱与尊敬,这样的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必然不会被淘汰。

(3)企业文化决定企业成败

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存在着吞并与破产现象。比如,资产较强的企业会收购小型企业:技术过硬企业兼容技术力量不够的企业:还有同等规模企业之间的融合等。企业为了提升发展速度,扩大发展规模,当经营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选择收购与兼并,虽然这是一种冒险并富有挑战的事情,但只要掌握方法便可以实现目标。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无形资产,对人的精神意识具有深远影响,那针对管理模式不正确的企业,需要利用企业文化进行激活,从而让企业获得新生。

例如,某知名企业在兼并某电器厂时,就选择利用企业文化熏陶与渗透的方式,从而完成企业兼并工作。企业领导首先对电器厂的经营情况展开详细地分析与了解,在全面分析中企业领导发现,该电器厂资金供应正常,现代化生产设备充足,技术人员数量也够,然而存在管理模式与企业文化不健全的情况。而后企业领导决定,利用自身优秀企业文化激活电器厂,保证利用2-3年时间,帮助该电器厂成为行业老大。具体实施方案如下,企业将企业文化负责人派发到电器厂进行驻扎,实现文化先行的理念与思想。随后企业最高领导人来到电器厂,对全体员工进行价值观、文化等方面教育,并向全体员工强调,将信誉与品质放在首位,然后是产品自身。短短五个月时间,电器厂经营情况得到改善,第一次获得盈利150万,实现了电器行业老大的目标。

三、建设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理念满足企业发展战略目标需求

企业文化理念主要包括企业目标与经营理念等内容,与企业发展规划中坚持的经营方向与产业结构具有紧密的联系。如,企业战略发展中需加大成本投入,那企业文化理念中则需要灌输意识与成本管理形态内容。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3]。

(2)企业制度完善满足企业发展战略目标需求

倘若企业为了自身经营发展,实施差异化战略方案,那企业规章制度要做出调整与改进,结合员工自身情况,实现企业员工创新发展。在严谨健全的企业制度下,有利于企业良性发展。

(3)物质文化建设满足企业发展战略目标需求

企业文化理念需要物质文化所承载,是企业战略目标全面实施的条件与基础。近年来,全球经济处于增长瓶颈期,导致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大多数企业适当调整经营目标与战略发展方向,因此,企业文化理念也要随之改变。大多数企业为了塑造企业全新文化理念,重获生机,会创新与切换品牌标识,进而重新定位企业经营模式与形象。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发展需要企业文化指明方向与路线,同时,企业文化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发展。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促进企业发展,拉近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距离感,让员工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同时,企业文化还可以帮助企业明确发展目标与方向,有利于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与进步,帮助企业塑造品牌形象,通过企业文化的宣传与影响,加深广大群众对企业的了解与认识,创新完善企业管理理念,针对企业经营现状,采取恰当解决办法,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与优势,制定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朱仕进. 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J]. 管理学家,2020(14):100-101.

[2]佟博. 企业文化对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分析[J]. 消费导刊,2018(38):162-163.

[3]陈霞. 论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J]. 现代企业文化,2020(22):2-3.

一体化企业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类电子刊物也应运而生,各类社会刊物也是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但对企业刊物却没有丝毫的冲击。企业刊物何以有很强的生命力?何以有能耐在一方天地内与千百媒体争夺眼球关注度?其因就在于刊物本身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说它是宣传工作的载体也好,是经营管理思想的一种传达手段也好,是上下沟通的桥梁也好,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并为很多的管理者重视。

一、文化建设的阵地,思想宣传的窗口

很多企业随着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对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有着特别强的需求,而规模越大的企业,文化形成越难以聚合,所遇到的不同思潮和利益比较越多。管理者总是要有平台将管理理念和企业走向思维不断地注入到管理的各个层次,让一种文化统领企业追求目标,由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便是办一份企业刊物,让上下思维融合,管理中心理念通过会议以外的渠道融入所有员工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友阿集团、苏宁电器、远大、三一、中联、老百姓、华天等很多企业,尽管经营性质不同,经营规模不同,但所办的企业刊物目标追求都是一致的,即:企业文化的旗帜,企业思想的窗户。

海尔集团在扩张企业文化,抢占市场的努力中,宣扬得最多的是海尔文化。当海尔文化被张扬概括成一种精神凝聚时,海尔的员工把海尔文化内涵的标志指为一面旗帜,即为《海尔人》报。许多企业正是遵从这样的思想,在经营发展中,特别是在壮大以后的稳步经营阶段,从高管层即开始思考,如何把企业刊物培植、托举为企业文化的统领和管理思想的集合地。在做这些工作时,当然需要在具体工作动作中领导亲力亲为,甚至从报纸中心内容布置到通讯员的组织学习和培训,也有领导的亲自过问,并在投入上倾斜,使企业报在执行自己使命时,有较好的条件和环境,从而求得企业报刊在运作中,能更充分发挥阵地作用和导向作用,在企业发展和经营管理中显示作为。没有这样的期待,其旗帜作用便容易弱化。

二、上下沟通的渠道,管理通达的桥梁

我们知道有规模有企业,生产单位并不一定集中,层次也相应较多。他们对企业中心工作和各方面动态的认识与了解,实际是对管理高层所需营造的文化的接受过程,企业内部没有横向的认识和融通,会形成班组的孤岛,也就是文化的各自领地,这是企业有效管理的禁忌,也是管理层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企业刊物可以很好地成为桥梁和阵地,甚至成为有形的聚合力量。但实际实施中,一是需要求企业刊物能有意识地承担好管理中的一些具体事物。若将企业任务部署、工作要求、消息发布、经营方针政策的传达和反馈等工作,由企业刊物来实施,很容易使其成为消息出自的权威和上下各层次的聚焦点。比如:企业在推行厂务公开时,企业人事聘任、工程招标、大型物资采购、与职工利益相关的措施、改革改制方面的举措办法等,其主要公开的途径选择的是企业刊物,产生的效果和持久性相比其它会议和通告发布,可能更具作用和成效。2010年湖南省举行厂务公开大会,大部分介绍经验的企业就直接强调,所办的企业报是厂务公开的主渠道。并强调,职工对厂务公开的认可是以企业报对有关情况报道的深度、广度和全面性来衡量的。当时正处于国退民进的高潮时期,许多国有企业大力推动资产重组和推行股份制改造,面对许多新的资产注入,会议讨论中特别强调文化认同,其经验介绍表明,这项任务的相当部分工作基本由企业刊物来担当。这是因为企业刊物本身的功能和管理者给予的期待既是,通过专门的主题报道和舆论引导,加强对改革的支持力度,让企业明天进取的方向目标,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同时,企业的改革思路和管理战略、推进过程和进程,需要通过企业刊物作宣传,传达才能准确,也能更好将思维理念注入接受群体,这样既增加了企业民主管理的透明度,也通过企业刊物的及时报道,使员工对企业的管理制度、措施和方法有了共同的认可和深入地理解。也因此,企业刊物的工作成了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一般的企业,实际已在为推进资产重组或进行重大变革及管理思维的实施做方向引导和理念传达。任何管理者都需要把管理思想敞开,让上下明确目标方向,很多实践已说明,借用企业刊物的窗口,是信息爆炸时代的专用渠道。

三、肩负多项使命,召示企业精神

在很多企业中,管理层对办好企业刊物寄予了很多期望,简而概之,可以说主要肩负有四项使命:一是管理思想的引导指向。这就要求企业在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和政治任务时,通过企业刊物围绕各个时期的工作主题作宣传和促进工作,及时反馈各方面落实管理目标的推进情况,为责任目标的落地履行好自己的使命。有了这些,员工认识企业关注企业才会有平台,企事业刊物才有可能成为上下共同的聚焦点,并体现权威性。二是形象宣传的窗口。一方面要认识到,所有的企业都有服务性,企业刊物应是企业对内对外服务最集中的亮点展示园地;另一方面,所有企业都需要示范标杆和榜样及亮点,甚至需要不断地推出英雄,因此企业报要讲好企业的故事。没有故事的企业不是成功的企业,讲好企业的故事,并广而传之,是企业刊物应做好的基本功。三是工作研究及思想讨论的论坛。企业的文化需要有思考,也需要有哲学。没有思考的企业便没有企业的经营思想和文化的沉淀,这项任务是管理者承担,但要有扩散和凝聚的载体。显然,承担这项任务首选须是企业刊物。四是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舞台作用。企业员工的发展不仅是晋级加薪,更多的是能力的展示和作用的发挥。文化舞台越受到关注,员工在这一舞台展示能力作为的成就感和自我提升的发展认识越明显。

一体化企业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本文谈谈校企合作订单班班级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对接研究之物质文化建设对接问题。

一、企业物质文化的研究范畴

企业物质文化也叫企业文化的物质层,是指由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相对核心层而言,它容易看见、容易改变,是核心价值观的外在体现。优秀的组织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和组织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企业物质文化即企业内部环境的物质因素,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与支撑,也是企业发展成果的表现与载体,欲培养合格的企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首先适应企业的物质文化即环境氛围建设。目前,企业环境分析论将企业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

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它是企业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

2.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企业创造的生产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产品包装与产品设计等,它们都是企业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

二、以企业物质文化建设为导向进行订单班物质文化建设研究

校企合作订单班的教育首先要以企业的物质文化建设及环境氛围为导向,课题研究小组基于企业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北京现代职业技術学院现有的恩布拉科雪花压缩机订单班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研究为基点,进行了如下研究:

1.以企业生产模式为导向调整订单班学生的学习方法

面向企业产品,调研分析企业产品生产环节、成果与生产模式。例如,恩布拉科雪花压缩机厂不断提高与整合生产结构。按期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实施“清洁”生产。以其为导向,课题小组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研究:

(1)不断提高与调整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成果即为其生产的“产品”,所以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要强调根据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及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不断提高与调整相应的学习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勇于展示学习成果,如各课程作业或实训加工的零件等,并评分定级。

(2)不断提高班级班委成员领导结构,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对于一个班级来讲,班级班委成员领导结构及学生组成即为该班级的生产结构,适时合理地调整班委成员,辞退不合格的班委,保障班级工作顺利、高质的开展。

2.以企业生产、生活环境为导向,设置订单班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恩布拉科雪花压缩机厂加强生产技术和设备管理,杜绝跑、冒、滴、漏,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能源,提高原料、能源利用率,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以此为导向,我们的订单班环境建设应着重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开展班级和宿舍公共设施及教学物品维护工作。班级公共设施及教学物品应有专人维护,个人桌椅及宿舍床品维护责任到个人,维护环境卫生、整洁规范内务。

(2)开展班级环保工作。班级可设有废品回收站,例如对矿泉水瓶、废纸等进行回收;也可开展图书角等活动,整合资源,让每位同学将自己读过的比较好的书拿到图书角给其他同学分享。

(3)开展班级板报、宣传标语、班级形象策划工作。公司的商标、产品包装也属于企业文化的物质层。作为订单班建设则可以班级板报、宣传标语、班级形象策划研究为对接点。板报设计应立足于订单班的班级特点及所学专业,着力于班级文化的系统性,打造个性鲜明并符合学院要求的板报及宣传标语。班级日常形象及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时的形象应体现订单班特点,并做到合理、规范、系统。

三、结论

基于以上研究,以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恩布拉科雪花压缩机订单班为切入点,课题小组得出以下订单班物质文化与企业物质文化建设对接方案:

第一,鼓励学生摒弃落后的学习方法,积极探究新的适应不同学习阶段及学习内容的方式方法,以对接企业按期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实施清洁生产的生产模式。

第二,适时调整班级班委成员,合理整合班级领导结构,以此对接企业不断提高与整合生产结构的发展模式。

第三,开展班级和宿舍公共设施及教学物品维护工作,使学生提前适应未来企业加强设备管理,维护良好环境的物质文化建设模式。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积极开展环保及资源整合相关的活动,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及现代企业的环保需求。

第五,将企业的形象设计、广告宣传活动转换至订单班的板报、标语宣传及各类活动的形象设计中,立足于订单班的班级特点及所学专业,着力于班级文化的系统性,完成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形象设计与企业物质文化建设形象设计模式的对接。

(作者单位: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一体化企业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以企业文化为载体促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为研究路径,通过分析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关系和融合,并以国电铜陵发电有限公司以企业文化建设促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为例,浅析如何用好企业文化载体,有效推进国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在新形势下,借用企业文化的力量催化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实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结合,达到相互促进,是当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准确把握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辨证关系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是是当前企业适应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和内在要求,为国有企业管理开辟了新途径。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同时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方向,为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挥作用提供落脚点。二者在“企业”这个舞台上,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巧妙运用企业文化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催化作用。

1、运用企业文化,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融合。企业文化的核心反映的是企业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这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更接近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去。

2、运用企业文化,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把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坚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职工,使思想政治工作变“无形”为“有形”,扎实有效深入人心,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3、运用企业文化,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企业文化建设倡导的企业精神、构筑的发展目标,使职工看到了企业发展的希望,不仅给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而且在培育员工群体意识、倡导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中,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旧观念、旧方法,实现新突破、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有效实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创新工作的融合效应

国电铜陵公司围绕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的“家园文化”,以公司成立十周年为契机,开展了企业文化风采年之科技周、文化周、安全周、教育周、体育周系列活动,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1、培育企业理念,增强群体意识。

锻就企业精神,不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 国电铜陵发电有限公司文化理念坚持以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的“家园”文化为主体,结合集团公司的宗旨、核心价值观、战略目标、安全经营廉洁等文化理念,并结合铜陵地域和铜电文化的特点,大力培育和提炼了以“同心、同力、同享”为主要内容的具有国电铜陵特色的子文化,公司通过一系列“家园文化”和“同文化”的宣传和贯彻,不断增强全体员工的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素质。

国电铜陵发电公司坚持依靠职工办企业的原则,努力为员工打造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舞台,通过人本管理、人文关怀,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因此公司在今年的企业文化风采年系列活动当中注重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技术比武、技能安全演练以及文艺演出、职工艺术作品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旨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深入挖掘员工潜能、发挥员工才能。针对生产新进人员较多的现状,公司创新开设了“运行大讲台”、“互动课堂”,让青年员工当“老师”,由技术专工、岗位骨干当“学生”,在讲台上交流学习心得,傳授工作经验,培养专业人才,以人才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3、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文化落地。

国电铜陵发电公司以企业文化风采年之文化周活动契机,相继完成了企业文化展厅开展、企业宣传画册和十年发展纪录片的出版发行,以图片、文字、影像等形式全面直观展现了公司十年来的发展进程和丰硕成果,让员工切身感受公司的成长轨迹和铜电人建设家园的艰辛,打造了国电铜陵公司的文化阵地和品牌。组织开展了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晚会、员工照片展、岗位明星评选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增强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激发了员工热爱企业、风险企业的热情,达到凝聚人心的目的。

4、注重道德引导,建立激励机制。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要注重道德引导,结合企业实际,把贯彻物质利益和提倡奉献精神结合起来。在肯定员工物质利益价值观的同时,大力提倡奉献精神,营造健康向上的思想氛围,推动企业发展。国电铜陵公司以企业文化风采年之教育周为契机,围绕以“讲岗位奉献、传递正能量”主题开展道德讲堂、组织捐书捐款、教唱经典道德歌以及青工“青春抒怀中国梦”演讲比赛、敬老院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弘扬传统道德文化,提升员工综合素质,营造了尊道贵德的良好氛围。

国电铜陵发电公司大力实施了主任助理和主任工程师制度,推出了新的薪酬管理制度---岗位绩效工资制,强化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对新进毕业生首次实行了业务成熟提前转正定级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主体意识,提升企业活力。

从国电铜陵发电有限公司的成功实践经验,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两者之间是不冲突的,所以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能够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精神动力,因此,国有企业要以企业文化为载体来促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不断创新,继续发挥它的政治优势,并且应用到国有企业管理实践中去,这样一来,就可以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创造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校企合作口腔医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