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旅游业发展的思考范文

2023-09-23

对旅游业发展的思考范文第1篇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对于我们集团公司而言,就是要以煤为基础,依托矿区的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采煤塌陷地复垦的土地等资源,通过建立煤矸石发电、制砖、水泥生产等循环利用型工业,使废料和余能多次回收复用,物质合理循环,价值逐级增值,形成各生态链之间互为资源、共耗废料、相得益彰、协同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把煤矿的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物质资源不断再循环利用,使“自然资源-粗放型工业-产品-污染排放的线性经济,转变为“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型工业-绿色产品-再生资源深加工业-绿色产品”的循环经济。在这方面,我们集团公司已经先行一步,并已提供了一些经验。

第一、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以矿区主产品煤炭为起点的生态工业

链,既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最重要产业链内容,又是发展各种资源综合利用类生态工业链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加大对煤炭深加工的力度。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第二、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煤矸石发电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一直积极推广。建设煤矸石电厂,不仅可以解决煤矿用电问题,更重要的是为煤矿解决了煤矸石污染占地问题,解决了矿井水的问题,可以把把矿井水集中处理后的水作为公共用水,通往矸石热电厂、洗煤厂,并在洗煤中通过不断挤压和沉淀循环利用。同时还可以用来转化新型建材砖,实现矿区资源优化配置,形成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多元化经营体系,延长产业链,促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培植煤矿的接续产业。我们集团公司先后建成了矸石热电厂、矸石砖厂和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使“吃废渣”的工业链覆盖了全公司,以深加工的形式创造效益。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发展循环经济,贯彻“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需要以下十个方面的支持。

第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灵活高效的多元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各个新的经营单位由单纯的生产者变为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独立市场主体,一元化的产权结构变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第二、实行一体化管理,成立管理信息中心,使之成为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协调中心、金融中心、项目中心,协调各产业之间的业务。

第三、建立激励制约机制,重大项目实施抵押金制度,负责人按项目总投资额的一定比例交纳抵押金,完成任务的给予重奖,不能按期完成或投资额超出预算成本的扣除抵押金。

第四、慎重制定切实可行的决策,坚持细调研、慢决策、快实施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规范项目建设程序,采用先进合理的技术装备,大力引进适用人才,实行全新的管理。

第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行人力资源内部市场化管理,协调并建立利益相关人的良性互动关系。坚持实施全员培训工程,特别是对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建立以师带徒制度,搞好人力资源的接替开发;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力度;建立科技人员竞争上岗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注重产学研结合,创建学习型企业,促进职工业务素质的提高。

第六、加强技术创新,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在洁净技术方面重点开展机电一体化高效选煤关键技术、细粒煤高效脱水脱硫降灰技术、生态环境的控制等技术研究。

第七、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洗煤厂集中控制信息网、矸石热电厂流程控制信息网、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煤炭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努力提高企业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八、通过质量、环境、安全、计量四大管理体系一体化运作,实现管理体系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有机结合的整合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信誉,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第九、开辟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国家已出台的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财政优惠政策,保证循环经济决策的顺利实施。

第十、大力建设文明煤矿,如以精细化管理引领具有煤炭行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建设,以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工作学习化、行动军事化、管理精细化、

质量标准化、生产安全化、环境生态化”的高标准文明煤矿。

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坚持的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要兼顾资源节约与环境治理。

第二、必须坚持以循环经济实现企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良性循环。

第三、必须坚持选择发展相关多元化的产业。

对旅游业发展的思考范文第2篇

一、学前教育发展意义

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 正处于身体、智力等方面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的儿童身体脆弱, 缺乏判断能力, 致使外界因素的影响将对其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 学前教育是对适龄儿童进行科学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可以有效的促进儿童的发展, 是为儿童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智力水平、提高身心素质的最重要时期, 因此, 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 由于对学前教育重要性认知的加深, 国家及各级政府针对学前教育, 采取了一些提高其发展质量的措施, 虽然有所成效, 但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限制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 其突出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学前教育机构的基础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我国在学前教育的发展上起步较晚, 且部分地区由于受经济等诸多方面因素限制, 致使其在教学设施上, 不能够及时按照国家及相关部门规定引进、替换, 因此, 硬件教学设施成为困扰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其次是缺乏专业性高素质幼师团队。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主要表现在一些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逐渐趋于老龄化, 而新一批的幼师在经验上还存在不足, 且人数相对较少, 加之, 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幼儿教师的编制较少, 导致人才配备相形见拙, 进而影响了学前教育发展;最后是缺乏完善的教学制度。我国目前为止, 针对学前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因此, 相关执法人员, 无法依据法律规定, 对一些不合法的学前教育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有效处罚、管制, 而在很多地方, 作为机构本身, 也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教学规范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种情况, 会直接或间接的导致幼师在工作中出现工作态度不认真, 进而无法使儿童在学前期间受到良好的引导性教育。

三、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策略

为确保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能以健康之态发展下去, 学前儿童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管理制度及扶持制度

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从隶属关系上分为民办和公办两种, 但无论哪种, 都存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 制度的完善, 可以更好的对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进行约束, 保证教学水平与办学质量, 因此, 制度的完善是学前教育管理的当务之急, 对于公办及民办幼儿园, 应由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出面协商, 并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 确保幼儿园管理质量的提升, 在此过程中, 相关部门可以先加强幼儿园园长的培训, 以此来提高管理水平, 另外, 应该多出台相关政策, 促进示范性幼儿园、中心幼儿园与其他幼儿园的互动协作, 可定期举行管理表彰会, 对管理优秀的人员进行嘉奖, 并让其将经验分享出来, 推动各个幼儿园同步发展。

2、建设专业性高素质人才团队

在当今社会, 无论经济、政治、教育等哪个领域, 人才都是最重要的, 人才水平的高低将左右其发展方向, 在学前教育方面, 可以说人才就是其长远发展的致胜核心, 因此, 建立优秀教师团队, 是确保学前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必然因素。首先, 国家相关部门应放宽尺度, 扩大幼儿教师编制, 确保优秀幼师的基本利益, 其次, 幼儿园应多聘请高素质人才, 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岗位培训, 以确保幼师能够掌握最前沿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 政府应当在财务上做出调整, 确保学前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 这样, 才能使其更有动力工作。

3、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办学质量

制度的完善与人才的培养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国家作为宏观调控的把控者, 更应在学前教育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资金上的帮助。近年来, 虽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力度上以有所提高, 但面对庞大的儿童群体, 还远远不够, 许多的学前教育机构在基础设施上还不能够与时俱进, 因此, 国家应再次在资金上给予帮助, 并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 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幼儿园的建设及基础设施的完善, 以确保学前教育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注重住宅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

在城市小区的建设中, 相关部门可出面与开发商进行沟通, 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鼓励其在小区内建立幼儿园, 在建成之后, 由教育部门对质量进行检查, 合格后予以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 还要重视配套幼儿园的管理质量和教师配备情况, 确保儿童能够接受到最好的教育。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虽然我国现阶段学前教育在发展上存在一些问题, 但笔者坚信, 只要国家及各地政府给予充分的支持, 施教者能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完善管理制度、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人才素质, 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前途必将一片光明。

摘要:学前教育作为培养儿童学习能力及身体素质的起始阶段, 对于儿童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 而纵观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发展, 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可喜的是, 我国在学前教育方面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可忧的是, 许多的学前教育机构, 在发展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主要介绍学前教育的发展意义和发展现状, 并对如何提高我国学前教育水平提出参考性建议, 希望能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学前教育,发展,意义,现状,策略

参考文献

[1] 崔晓荣.对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J].才智, 2017 (6) :113.

对旅游业发展的思考范文第3篇

作业题: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学 生:*** 学 号:20110109109 班 级:11机械设计与制造3班 课程老师:***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何为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乡村旅游最早出现于19世纪后半叶的欧洲,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相对较晚,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乡村旅游年”,国家旅游局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使乡村旅游成为中国旅游新的亮点。随着近年来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蓬勃兴起,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目前已进入大力发展阶段。过去的乡村旅游发展大多是依照旅游业传统模式在寻发展途径,往往忽视了乡村旅游发展懒以生存的乡村大环境。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乡村旅游景区开发也要以民俗风情、田园风光等乡村资源为依托,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不仅符合中央和省、市政府的精神,也顺应当前加快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同时也是广大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1、乡村地域广阔,市区人口较多。广阔的乡村天地和众多的市区居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潜在消费市场。

2、旅游资源丰富,特色较为明显。为广大市民欣赏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开展农村文化等乡村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3、多种方式开发,知名品牌较多。具体乡村旅游景区(点)对规划重视不够,缺乏景区(点)开发建设的详细规划,开发建设项目多数以投资业主个人主观意见为决策,导致景区(点)功能布局不尽合理、主题不够突出、配套功能不全、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

4、重“产品”轻“精品”。由于缺乏科学的景区开发详细规划,加上部分业主和经营管理人员从事乡村旅游的经验不足,经济实力不强,文化素质不高,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打造的乡村旅游产品质量不高,品味一般,缺乏档次,存在“有产品缺精品”现象,很难吸引异地游客二次消费和重复消费,影响综合效益的提高。

5、重“开发”轻“营销”。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点)只注重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在旅游产品形成向社会公开经营前后,忽视产品的宣传营销,既没有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推介宣传,也没有在市区或主要交通道路设置醒目的户外宣传广告,更缺乏参与市、区旅游整体宣传促销意识或区域旅游企业宣传互助活动,产品营销意识淡薄,“守株待兔”有余,主动出击不足。

6、重“景观”轻“文化”。部分乡村旅游开发业主只注重景区内相关景点和游览项目建设,仅满足游客“视觉”需求,但对该景区(包括景区内重点景点、设置项目等)的文化内涵轻于挖掘,满足不了游客希望通过游览了解相关知识的“听觉”文化需要。

7、重“游览”轻“体验”。多数乡村旅游景区(点)只重视景区内相关游览项目的布局和建设,但在游览项目的设计和布局上,缺乏对游客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项目的设置和建设,游览的“兴奋点”不足、“刺激性”不高,造成游客容易产生“旅游疲劳”现象,也降低了游客再次游览的积极性。

二、现在以柳州市三江县三江侗乡乡村旅游为例

乡村旅游是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乡村旅游是以乡土观光、乡野休闲、乡俗体验、乡居度假为目的,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生活为基本载体的旅游活动。 柳州是广西民族风情最丰富、最集中、最原始、最浓郁的地区。壮族的山歌,瑶族的舞蹈,苗族的节庆和侗族的建筑并称为柳州风情“四绝”,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主要看点,发展好乡村旅游业有助于推动柳州打造好旅游名城。然而搞乡村旅游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真实、原始、完整的乡村风貌逐渐缩小变少,存在文化保护难度加大,旅游产业价值链较低等问题。

(一)三江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总面积2454平方公里。东连龙胜县,西接贵州从江县,北靠湖南通道县、贵州黎平县,南邻融安县、融水县。三江侗、苗、瑶、壮与汉族之间团结融洽,结成了水乳交融、休戚与共的民族关系,多次荣获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的称号。三江的侗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是柳州和广西重要的旅游县。自2003年以来,在每年的10月黄金周,三江县已成功举办五届“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标志着侗乡旅游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2008年荣获“广西优秀旅游县”和国家4A级景区称号。现在正努力打造成为湘、黔、桂三省区旅游胜目的地和全国旅游强县。人们说:中外游客何处去?风情三江等您来!是柳州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二)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受外来文化影响,乡村旅游基础减弱。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依托美丽的自然风景,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深厚的历史底蕴,珍贵的传统文化和生态农业园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和城市相比属于“保守地带”,因此才能够保持一些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但是这些也相对脆弱,随着开发旅游,外来文化对农村形成了较大冲击,使农村生活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农民模仿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流行歌曲的播放代替了淳朴的山歌,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解体。还有大部少数民族年轻人不再安于现状,外出打工,剩下的是老弱妇孺,长此下去,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就丧失了,乡村旅游必定会走向衰退。

2、古村落实行大改进, 影响了乡村旅游的特色。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居住地区大多沿河溪两岸,风雨桥几乎每寨都有,有的并不只一座,是入寨必经之路。风雨桥可供行人遮风避雨,又兼作寨门、村民休憩聚谈之所,更重要的是有风水之说,当有溪河穿越寨子的时候,在寨头或寨尾建一座风雨桥,能够拦风水,使风水不外流。每逢盛节,外寨亲友来会,全寨人齐集桥头,盛装迎接,唱拦路歌,用竹筒杯敬客人酒,吹芦笙迎接,显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风雨桥的选址十分注意地点,建桥地址必是风水宝地无疑,使之既能起风水作用,又能在桥内观赏到周围的美好景色。来到这里的旅游者主要是想体验和欣赏传统的文化,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以满足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由于农家旅游经营者缺乏对游客需求与旅游服务的了解,将乡村游简单化为以农家菜为招牌提供餐饮服务,以农家院提供娱乐和住宿,将乡村旅游与农家乐同质化。随着近年旅游人数的增多,为了方便游客住宿,村民们缺乏村落整体保护意识,建起了一座座新楼房,严重改变了古村落的自然风貌,特别是对古民居建筑进行“穿衣戴帽”工程,建起整齐划一的廊檐,家家户户挂上统一的红灯笼,在古城墙、古城门等古建筑旁设立花岗岩石碑等,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城市化倾向严重,丧失了原有的古韵味,影响了乡村旅游的特色。

3、组织和管理模式欠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低,留守老人居多,与外旅游者语言沟通有缺陷,服务质量不高。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各村寨村民自主开发旅游的意识有了提高,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虽然已成立了旅游开发的专门机构,但是仍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系不健全、工作制度不规范、缺乏有效管理手段,服务水平没有标准,消费价格没有标准。农家旅游经营业主的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绝大部分为本地农民,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岗前培训,导致知识结构,服务意识和技能均达不到要求,影响了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4、定位不明确,主题不突出,过于依赖自然环境和历史底蕴吸引游客。旅游管理机构缺乏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还仅仅停留在景点门票收入上,加上对非本土特产的推销性买卖,缺少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和讲解,以游客自行游览为主,由于小岛面积较小,游览的项目不多,活动的范围不广,缺乏利用依山傍水的自然优势开发旅游项目吸引游客留宿、参与和体验活动,致使游客逗留的时间不长,周边产业得不到有效带动。

三、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文化的保护与挖掘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重视保护文化遗产,并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乡村旅游一旦展开,以农村的风土人情为载体,乡村的独特文化遗产一般来说不仅不会受到破坏,反而会得到恢复和保护,这对发掘乡村文化无疑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如果不重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而是热衷于引进外来文化、城市文化,其结果是随着游客的增多,非乡村文化逐渐渗透,乡村文化优势被异化、消弱,从而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当地村民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游客,同时还要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积极引导他们参与乡村文化的保护,促进他们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

(二)注重保持本色,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东施效颦,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和深度挖掘,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等方面做足文章,不断深化乡村旅游的内涵,开发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和艺术格调的旅游产品。要鼓励和引导经营户根据导向和消费需求,依托产业特色、生态优势打造品牌景点;依托文化底蕴、特色民俗风情打造品牌活动;依托集观光导游员、民俗风情讲解员、特色活动指导员、农副产品推销员于一身的乡村旅游经营者队伍打造品牌服务。营造品牌促提高,经营品牌促发展,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防止出现“千村一面”,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特色与魅力,以提高景区的吸引力,促进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加强对农家旅游经营者的专业培训和资金援助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服务业,乡村旅游主要服务城市居民,对从业者的要求远高于传统农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将促进当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发生一次质的飞跃。因此,要把对农民的旅游培训工作作为提高农民从业技能、培育新型农民、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事来抓,适时地开展对农家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是十分重要的。

(四)制定科学的旅游规划,实现有序发展

科学的旅游规划是指导乡村旅游发展的行动纲领和依据,也是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按照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并重的原则,精心编制可操作性强的发展具体规划,使整个旅游点在建筑风格、发展方向上保持一致,突出自身特色。二是要在旅游资源评价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旅游景区主题形象定位,制定旅游发展的计划和目标,积极开发吸引游客参与和体验的旅游项目,使游客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三是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小城镇的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使小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如何开发乡村旅游》,

主编

陆素洁

《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

主编

何丽芳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一文 作者 饶悌亮

对旅游业发展的思考范文第4篇

根据全国工商联对民营经济的概念做的具体阐述:“广义的民营经济是对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 包括内资民营经济 (含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等) 、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则不包含外商投资企业。”

中国民营经济在经历了曲折发展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逐步得到了恢复、发展和壮大, 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解决社会就业、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民营经济的发展遇到了诸多的困难, 其中最现实的就是政策关, 本文着重探讨税收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的建议。

二、现行民营经济税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一) 税收优惠政策方式简单并且政策导向不明显

我国目前关于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局限于税率优惠和减免税两种方式, 国际上通行的加速折旧、税收抵免、再投资抵免、延期纳税、专项费用扣除等间接优惠方式却运用较少, 而且缺乏对民营企业降低投资风险、加快技术创新、创造就业岗位等方面的针对性鼓励税收优惠政策, 没能很好地发挥税收的导向作用。

(二) 税收政策执行时随意性大

我国现行税收法规级次不高, 大多数税种是依据行政法规开征的, 而且几乎所有税种都是小条例 (法律) 、大细则, 同时变动过快, 稳定性不强, 透明度不高。减免税规定更是如此, 大多采用实施细则、临时通知或补充规定的形式, 没有形成完整而稳定的法律规定, 因而减免税受到一些地方政府较多的行政干预, 人为因素多, 随意性大, 不能很好地保证税收的法律性。

(三) ) 税收政策存在不平等

多数民营企业一般经营规模较小, 相对于大型企业和特大型企业存在着税收负担不平等。

三、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 改革和完善流转税

1. 推进增值税转型和扩大行业范围

应尽早把增值税由生产型改消费型的试点工作从东北三省向全国铺开, 为避免重复征税的弊端, 同时扩大固定资产准予抵扣的行业范围, 降低投资成本特别是新创办成本, 以鼓励民营中小企业创办和再投资, 加快技术进步, 促进新工艺的开发使用。

2. 放宽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 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

认定一般纳税人资格时, 取消销售额标准, 企业只要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会计核算健全, 能按规定报送有关税务资料, 遵守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制度, 无偷漏税行为, 那么不管规模大小都应该享受一般纳税人待遇。即使对于不能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企业, 也应该降低增值税征收率, 或适当提高小规模纳税人的起征点, 使其实际税负接近一般纳税人水平, 以维护民营企业的平等竞争地位。

3. 调整关税

对民营企业减少许可限制和减征关税, 对其进口的属于国家产业鼓励的设备和技术可进一步降低关税税率甚至免征关税, 从而达到提高民营企业的产品技术水平和出口竞争力。

(二) 改革和完善所得税

1.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

现行所得税制度在改革开放之初确实起到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初衷, 但现在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合形势发展需要。

2. 降低所得税税率, 实行超额累进制度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下调企业所得税税率, 目前发达国家的所得税税率一般在15%左右, 而我国却还一直保持着33%的基本税率, 名义税率过高, 不能反映企业的实际税负水平, 也不利于吸引投资者创办企业。可以考虑适当调低税率, 并设置多档优惠税率, 实行超额累进制度, 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促进企业发展。

3. 放宽税前费用列支标准

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法税前费用列支标准原则上向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税前费用列支标准靠拢, 彻底消除对内资企业的限制, 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歧视。

(三) 完善税收征管模式

严格依法治税, 严禁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税务执法人员要严格遵守我国的税法, 保证税法的权威性。明确税务机关的执法权限, 制定严密、科学、易于操作的执法程序, 保证税收执法的规范化和效率化, 建立合理、有效的税收执法体系。同时要改变目前税收机关为完成税收任务而存在的“抓大弃小”的做法, 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税收宣传和纳税辅导, 及时为民营企业办理税务登记、发票购买等涉税事宜, 提高税收机关的工作效率, 降低纳税人的纳税成本。针对滥用“核定征收”现象, 应改进征收办法。同时要针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账证不全、经营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的现状, 采取“重服务轻处罚”的管理模式, 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摘要: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解决社会就业、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着设计不合理、税负不平等、优惠方式简单、执行随意性大等问题, 没能很好地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税收政策, 调整流转税、所得税政策, 完善税收征管模式, 以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民营,经济,税收

参考文献

[1] 马海涛, 李军岩.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分析[J].财会月刊 (综合) , 2005 (4)

对旅游业发展的思考范文第5篇

“十三五”期间,现代煤化工产业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完善自主创新升级技术,围绕能效、环保、节水及技术装备自主化等内容开展产业化升级示范工程,通过技术升级、精细化生产管理等措施,以应对低油价带来的效益冲击。“十三五”期间,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重点如下:

扎实做好已投产的示范工程达标达产。神华鄂尔多斯煤炭液化项目,大唐克旗、庆华伊犁和内蒙古汇能煤制气项目,大唐多伦煤制烯烃项目等继续进行优化,消除设备和工艺瓶颈,探索示范工程的运转规律,尽快实现达产、达标,并使示范工程早日达到“安稳长满优”。要适时进行重大示范项目工程标定,将示范工程的物耗、能耗、水耗以及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产品质量等主要指标进行总结和归纳,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后序项目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适时推进升级示范工程的有序建设。煤炭直接液化,在总结神华鄂尔多斯一期工程运营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开工建设二期和三期工程,重点示范煤直接液化的技术升级,并对一期工程进行系统优化。

煤间接液化,在总结伊泰、潞安、神华16万~18万t/a和兖矿100万t/a项目运营经验基础上,完成神宁400万t/a煤炭间接液化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其它煤间接液化项目稳步开展前期工作,随油价走势择机建设。煤间接液化项目发展重点:示范高温铁基浆态床费托合成、高温钴基浆态床费托合成、费托合成反应热回收利用、费托合成水处理、费托合成油精制和特殊产品精细后加工、新型费托合成催化剂生产与应用、大型费托合成浆态床反应器设计与制造、煤分级液化及配套技术等关键技术,实现百万吨级装置产业化和关键设备国产化。

煤制天然气项目的发展重点,示范高压固定床气化、高效甲烷化催化剂、甲烷化反应器设计优化、高效净化、高效酚氨回收、高效污水处理回用等技术,并进行煤气化技术组合和气、电、化一体化多联产以及大规模直供电、综合调峰技术的应用。

煤制烯烃发展的重点:进行气化、净化、甲醇合成等全流程系统优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工艺包,提高大型装置运行稳定性和经济性;开展百万吨级甲醇制烯烃工程技术示范,突破碳四回用反应器大型化及双反应器能量耦合等技术;建设清华大学流化床甲醇制丙烯技术工业化示范装置;结合电石法聚氯乙烯改造,以煤制烯烃替代电石法聚氯乙烯,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汞污染;示范煤制烯烃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耦合技术,提高全厂能源效率。

煤制乙二醇。目前全国各地已建成的生产装置已有约300万t/a,在建的约200万t/a。自新疆天业利用电石尾气生产乙二醇成功实现工业化以来,全国各地新建乙二醇装置较多。据不完全统计,规划建设乙二醇生产装置约500万t/a。目前,我国每年进口乙二醇不足1000万吨,按照此发展速度,势必出现乙二醇产能过剩。“十三五”期间,在国际油价走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新建的乙二醇项目是否存在竞争力,还需要慎重探讨、谨慎决策。

大力提升装备国产化能力。在重大示范工程中,开展投煤量2000-4000t/d的大型煤气化炉和大型空分装置国产化示范,重点突破大型甲醇合成塔、甲烷化反应器、大型压缩机、关键泵阀等装备自主化瓶颈。

大力提高清洁生产和碳利用水平。加强高浓度有机废水和高浓盐水等处理装置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技术的开发及示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积极探索二氧化碳减排途径,深入开展二氧化碳驱油、驱气示范。

对旅游业发展的思考范文第6篇

1 成都市森林旅游资源的概况

1.1 成都市林地资源概况

成都市现有林地面积342945.0hm2,其中有林地面积273034.0hm2、疏林地3852.0hm2、灌木林地61329.0(其中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12520.0hm2),未成林地1292.0hm2、苗圃地111.0hm2、无立木林地16.0hm2、宜林地3311.00hm2,六类林地类型占林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79.61%、1.12%、17.88%、0.38%、0.03%、0.01%和0.97%。森林面积285554.0hm2。

1.2 森林公园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概况

森林公园和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是成都市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市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641.5km2;省级自然保护区一个(四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面积101.41km2;世界自然遗产2处(青城山——都江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其中青城山-都江堰世界自然遗产面积178.91km2;国家级森林公园四个(四川都江堰国家森林公园、四川西岭国家森林公园、四川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四川白水河国家森林公园),面积817.98km2;省级森林公园三个(四川省鸡冠山森林公园、四川省白鹿森林公园、四川省灵岩山森林公园)46.00km2。

2 森林旅游对成都市田园城市发展的影响

2.1 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统筹进程

森林旅游区大都在边远山区,是成都广大农村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当地山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接受现代信息、更新观念,以及增强山区人民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自觉性重要手段之一[1]。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不仅可以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更重要的是郊区和农村城市化的切入点,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新生力量[2]。集旅游娱乐与自然保护于一体的森林旅游,将引导更多城市的人口和资金进入农村,加强城乡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山区农民的就业机会,活跃了山区经济,缩小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2.2 构筑良好生态环境,稳固构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根基

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最彻底的国土空间,城市的过去是“乡村”。繁华的城市与优美的田园相融合,田园城市才能应运而生,良好的环境本底是建设田园城市的必要支撑,农业的传统优势是建设田园城市的现实条件[3]。森林旅游以其固有的方式保护了成都市森林资源,也提高了当地农民爱林护林的积极性,这将有助于《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规定的重点保护有地方特色的历史风貌和自然景观的落实到实处,从而构筑良好生态环境,将成都打造田园城市上升到一个新阶段,有助于稳固构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根基。

2.3 推动城乡共融,加快城乡发展的重要方式

田园城市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城乡共融,“人在园中”、“城在园中”、“园在城市”的有机融合的重要衔接点就是通过森林旅游等方式,将城市先进的理念和要素传递给了农村,带动其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把农村的自然和淳朴也带给了城市。通过森林旅游将城市的资金、技术等要素用于开发农村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在森林旅游活动开展的同时,市民通过亲近大自然,近距离接触当地农民的生活,感染自己的心灵缩小两者之间心灵的差距,从而减少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部分矛盾,最终达到城乡共融、田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4 推动城乡发展的合理开发,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成都市各个区域的资源条件和配套设施都存在着差异。如果实行全方位的均衡发展,肯定会降低整个城市的发展水平[2]。而成都大多数发展森林旅游地区基本上实现了“通电、通路、通水”,发展森林旅游可以达到小范围地区的增长级;同时,通过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的合理开发。另外,发展森林旅游能够推动农村产业重新分工,加快农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4],减少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和开发。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发展思路不清,影响森林旅游发展和打造田园城市步伐。森林旅游和田园城市都是近些年出现的新的事物,地方政府对本地森林旅游资源的优势和不足方面认识不清,特别是没有认识到发展发展森林旅游对打造田园城市重要性。因此,地方政府的部分官员对森林旅游重视对不够,没有站在田园城市建设的高度,将发展森林旅游作为有效解决问题“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措施来抓。

不同区域建设力度不够,影响了森林旅游和田园城市的建设步伐。成都市现辖9区、6县、代管4市,森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其中林地面积最大的为大邑县,林地面积70800hm2,主城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高新区)没有林地资源分布,但主城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基础建设完善,而森林资源分布较多的县、区、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对基础设施和后续投入明显不足,使得主城区非森林旅游景点在旅游旺盛季节超出环境承受能力,而森林资源相对多的地区很多时候旅游人数不多,影响了森林旅游的收入,致使深入开发的资金来源受到一定限制,间接影响了成都打造田园城市的步伐。

3.2 对策

加大宣传力度,认清森林旅游和打造田园城市的联系和发展思路。宣传是促进地方政府认清森林旅游和打造田园城市的联系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应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介积极宣传森林旅游、田园城市的内涵、两者之间的关系等,特别应该邀请一些研究森林旅游、田园城市有造诣的学者进行现场答疑,促进地方政府官员能够从成都市整体出发,认清森林旅游在统筹城乡促进田园城市的重要作用,理顺两者发展思路,促进森林旅游的良性发展,间接促进建设田园城市的步伐。

分区域打造不同森林旅游发展模式,更好促进森林旅游、田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自然、政治和社会因素的积累,成都逐步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现象。成都市主城区面积占全市幅员面积的3.84%,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45.67%。主城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完善,森林旅游面临市场拉动打,要求高,技术力量强,适合发展将观光旅游与林业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活动,如观光林业、城市林业;非主城区林地资源丰富,经济比较落后,其发展策略应该是在保护好现有的林地资源、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开发森林生态新特色产品,以其取得森林生态旅游买上新的台阶。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不同的森林生态旅游措施,有助于减少区域差异,促进田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成都市的森林资源概况,并分析了森林旅游在成都打造“田园城市”中的促进作用、存在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成都市森林旅游,田园城市,促进作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向成华,潘攀,段雪梅.四川省森林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探[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增刊),27,158-161.

[2] 杨涵.成都乡村旅游促进田园城市发展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0,7:143-144.

[3] 周明生,李宗尧,孙文华.田园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城市理想形态-来自江苏苏北地区的调研与思考[J].江苏城市规划,2009,3:3-11.

上一篇:大队党建工作责任制范文下一篇:联想管理制度范文